首页范文大全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十篇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26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景观营造;城市道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城市线性开放空间的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道路的设计可以给城市的居民带来好的视觉景观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视觉化品质,同时丰富了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城市提供了更具人性化的开放空间体系。

人们对于城市的感受从交通到绿化,都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一个门户,城市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生态的建设,这是道路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因此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也越来越因审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道路的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因此,如何将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设应用到城市规划当中,让市民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特色文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很多的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作为了本研究的也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对以前的研究的阅读和分析,本文将对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

(一)城市道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有5大要素会影响公众对一个特定城市的印象。这5个要素分别是道路、节点、标志、区域和边沿。而在这5个因素当中对城市的印象影响最深的一个要素是道路,而其他的所有环节的因素都因道路而展开,在一个城市当中道路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他穿越于城市的各个街道当中,城市的建设围绕道路形成了周边的景观,而人们对于道路的感官也会对城市的感官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一个城市的道路所占面积大约是这是1/4,因此可见道路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在城市的道路上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视觉需要的景物,道路景观往往成为了城市城市的特色和门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建造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缩影,公众在城市中穿梭,是以道路为载体拓展开的,因此人们对道路的认识间接体现了对城市的整体意象,也是该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传递。

构成道路情况的因素有两种分别是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因素,而动态的因素是指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人们在道路上所看到的车、与车的活动等,动态的要属在城市的空间里形成了动态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三维景观,人在动态情况的感受当中,给人以韵律感和序列感。形成了人们对整个城市的三维认识,而静态景观是指道路两旁的景物包括人工构成的道路景观,同时还包括城市里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等要素。同时道路的设施和建筑等都是静态景观的一种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就必须将动态和静态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三、现代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城市为主体进行城市景观的建设,必须基于以人为本,因为居民是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创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者、创造者。人是城市的灵魂,因此看来所有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特色景观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整个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后的体验者,以人为本是所有特色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特色景观当中的聊语花香小桥流水等,自然设计的因素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些因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价值的体现和满足人们愉悦的心情。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具体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时候,为了展现每个城市不同的城市风貌,张扬城市个性,设计有特色的景观,最后发现,人才是宝贵的遗产,是整个城市风貌的体现。

(二)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的特色文化的营造和景^的营造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目前全球的气候正面临较大的灾难,先后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其实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权衡城市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这一个因素。只有在保护好了生态的基础上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因此,在特色景观的营造上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生态的发展,景观特色设计上也应该强太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三)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特定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文脉传承问题,将城市文化景观进行梳理、鉴往而至今,传承有序地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才能凸显其独特性,要在设计当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当地的整体环境。比如在重庆地区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营造时就应考虑到重庆山水文化的特点,结合重庆市是一座山城的特色,进行景观小品的设计,又比如在北京的前门大街进行景观特色设计时,应该以北京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为主,结合传统华夏文化元素,使整个城市道路景观饱含中华文化底蕴与特色。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土地的空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各种功能,而无论对城市的增量规划还是存量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要在现代化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开发建设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实现永续和谐发展。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方面,也要考虑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相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佳.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3.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各城市人均与总量道路指标增长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约20%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道路设施欠帐状况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掀起新一轮城建高潮,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道路交通欠帐状况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还清。

1.2道路功能不分,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协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大类,其中,中小城市仅有后三类,但目前从事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人员对快速路、干路及支路的内涵外延理解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对其理解亦不相同。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概念上的模糊造成规划思路、建设思路的失误,交通与土地使用不能相互反馈,彼此促进,这不仅影响城市道路资源的持续利用,而且违背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体现城市交通“以人为本”。如穿越中心商业区的主干路,这些道路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道路的“商业性”功能要求,干路两侧布设大量的商业设施,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行人穿越道路方便,而其“交通性”功能又要求限制非机动车、行人穿越道路,减小机非干扰,保障机动车快速、通畅行驶。不论偏向哪方,两种功能性质的矛盾都难以解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严重制约了沿线土地开发就是限制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城市道路功能不分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及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1.3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干路、立交,忽视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原则,导致我国城市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从快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纺锤”形,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国标的要求,因路网级配极不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及交通堵塞多集中于市中心地区,而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却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郊区。笔者认为上述因素是造成我国道路建设数量不断上升但市区内交通拥挤依然严重的直接原因。

1.4规划标准不尽合理,难以达到远近期过渡

我国不少城市道路在红线规划时,往往仅研究其路幅宽度,并未考虑快慢车道的合理分配及断面形成的远近期结合,故难以立足未来渐进发展。若道路规划标准没有周密考虑远近期结合,则已建道路设施在远期机动化前提下难以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我国不少城市为保障机动车道宽度,忽视人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存在人行道普遍偏窄,没有重视“人”的步行安全需求的现象。

1.5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

近年来,道路规划建设流行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忽视机非专用系统设计,造成道路交通流在同一断面混合行驶,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制约着路段及路网的服务水平,交叉口的不畅严重束缚着城市工业生产及城市效能发挥。

2.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改进

2.1道路交叉口规划原则

针对性原则: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政策研究成果。

综合性原则: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性质、管线布置、防灾要求等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协调性原则:干路交叉口必须进行渠化规划设计,通过增大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条数来扩大交叉口空间资源,以空间资源换取时间资源,使路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系统性原则:路口改造、立交建设必须成系统,不能孤立改造某个路口,将交通矛盾转到其它路口。

节约性原则:尽可能通过平交路口渠化来挖掘既有设施潜力,能不建立交尽量不建立交。现有平面环型交叉口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宜采用“环交+信号灯”控制方式。立交设计应保障主流方向的交通顺畅,立交结构形式应美观、简单、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以便节约用地、节省工程投资。

以人为本原则:道路应根据红线宽度来设置行人过街设施,通过交通岛绿化设置及高架桥绿色挂篮设置来形成城市新景观。

远近期结合原则:道路交叉口改造近期实施方案必须考虑远期交通需求,必须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近远期过渡。近期无法进行渠化的远期应控制交叉口用地。

平战结合原则:立交建设应与城市防灾相结合。

2.2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建设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配也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关键。一个好的城市道路设计应当成为是功能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1)基于对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的适应及节约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确定机动车行驶的合理宽度;(2)基于对道路交通量的预测及实际管理措施的考虑,原有的车道数也需要调整;(3)基于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需优化;(4)基于环保及行车、行人安全考虑,要考虑分车带、绿化带的布置形式的调整;(5)基于节约资金及土地资源的考虑,必须考虑分期建设的需要及对现状道路的合理改造;(6)考虑道路附属设施布置的客观要求变化及维修、维护需要,要考虑断面各部分的比例调整;(7)为适应各种先进的交通组织及管理要求,要考虑道路断面与路侧建筑物特性、土地利用性质、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路边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2.3关于城市快速路规划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的最高等级的道路,是为了保证城市长距离的机动车出行者在相对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其出行目的(或过程)而建设的、能相对快速、连续(也可不完全连续)通行的道路系统。城市快速道路的设置适用于快速疏解现代大城市中大型片区间长距离、大流量机动车流或者穿越大中城市的过境车流。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快速路,要综合考虑这个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机动车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等因素,必须慎之又慎。如果确实有必要设置快速路,则要解决好四个关键的技术问题:(1)快速路的选址和布局;(2)快速路规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包括其自身的和与整体路网的协同性);(3)快速路的标准问题;(4)快速路的几何形式问题等。快速路的标准问题。快速路建设一方面其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城市干道,另一方面它对城市整体路网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因此,其设计年限至少应当按30年考虑,设计规模(车道数)的确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样的重大工程,既然要建,就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3.结束语

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涉及方面很多,只有依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道路交通供需关系,路网等级结构,道路功能,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及城市历史文泳保护等各个因素,才能使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文胜.城市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的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9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范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城乡区域整合,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关键影响;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连接乡镇,工业对接农业的重要纽带,是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规范的模式: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的布局: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3、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的缓解城市居住环境拥挤现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道路建设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建设路程最长,道路建设量最大的国家,所以城市道路建设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1、城区道路建设

城区道路是城市商业区、公共场所、写字楼等城市功能场所的联系纽带,决定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城区道路建设必须要超前规划,超前设计。以南京为例,至2002年底,南京市城市道路总长度为5368.53公里,全市人均道路面积11.31平方米,主城以绕城公路、内环路以及八条放射状连接线的“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初具雏形,“经五纬八”的主干道网络已经形成[[1]解读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n].扬子晚报,2004年2月25日][1]。但是南京城区道路建设仍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区域交通道路瓶颈尚未消除,缺乏建设的超前意识。

2、城郊道路建设

城郊道路是城区通往乡镇,乡镇联系城区的重要通道,城郊道路建设必须要跟上城市发展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规划布局。以南京新城区江宁区为例,作为南京中心城区南向发展走廊的主要城郊道路,南京老城区进入江宁区的最主要交通枢纽,江宁区仅有两条城郊道路将军路、宁溧路。伴随着南京市城市圈范围的扩大,城郊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建设比例失调,阻碍了南京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在南京南站建设后配套建设高架路等支干道,仍不能达到城区快速通行的要求和缓解日益增大的通行压力。

3、农村道路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是满足乡镇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道路保障,为乡镇居民“衣食住行”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为乡镇居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输出的“生命线”,为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代表农村,农村代表农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大陆范围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绝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中下的环境当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道路建设落后于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某方面也助长了城乡差距的增大。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必将为引进现代化生产工具增加农副产品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和缩短城乡差距带来便捷。

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两者的影响和利用

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作者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的衔接,加大道路建设投入,让城市规划服务于道路网络建设,让道路网络建设来规范城市规划,两者相结合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加快。

城市规划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如果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影响,遇阻修路,遇山开路,势必造成城市格局条块分割,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阻碍城市转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要。所以,规范、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制约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性。如果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区域经济平衡,盲目的跟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规划营造出花园城市,风景城市,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所以,利用自然风景、天然环境通过城市道路建设的延伸,展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的同时转移城市中心圈,加快城市发展。

结语

自古有人活动的地方形成村落,逐步发展成乡镇,再而发展城市,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人”这一根本;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以人为本”,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为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人为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出行要求及城市的空间景观等产生了新的要求,使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多样,以致对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交通环境、道路功能、网络结构等作进一步认真的思考。

一、城市道路的基本职能

理清城市道路应具有的功能,对于规划设计好城市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要求,城市道路不单是供车辆运行与行人走路的通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内涵是丰富的,其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长远的,不仅仅只是满通要求。

1.1城市交通职能

现代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不断发展,简单的可分为两类,一为长途通过通功能;二为短途出入的服务通功能。也有按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功能性质分为四种:高速路、快速路,供高速或快速运行的通过通服务;主干路,供中速行驶的以通过性为主,以短途服务性为辅;次干路,即我国规范中的为主干路或快速路集流与疏散交流服务的集散道路;支路或部分较宽的胡同,即我国规范中的为供相邻地区出入为主,偶有少量通过通使用的地方道路。

1.2城市建筑构造职能

主干路、次干路、环路、放射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构造了城市的骨架体系和筋脉网络,将城市各分区的大小单位组成功能各殊的有机整体。城市主次干道具有框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划分社区与居住区范围,构成城市平面空间骨架与支撑体系,为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性质规划区域的形成起了分隔与支撑作用。

1.3环境美化功能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或一区域街坊,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成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度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适、舒心和美的享受。因为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市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的窗口。同时也使城市道路展示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空间环境。

二、什么是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文明与人地和谐;行动准则是整体观念和未来取向;根本战略是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操作系统是政府行为、科技导向和公众参与池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其内晒概括起来有下述三个方面理解。即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的特性.这种长九维持的过程或状态是以不破坏其原有系统结构和运动机能为最低限度,它是由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三部分组成,持续发展既为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战略,是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有效使用资源,以此满足人们日益更新其需求的发展战略。

三、怎样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制定交通发展策略,为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管制和调控

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与挑战交通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应以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人民的需要。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如今中国的大中城市,随着人流量、车辆的骤增,交通堵塞、拥挤现象愈来愈严重,而城市的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扩充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那就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

3.2实现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有效整合

交通规划必然是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与交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意味着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就利用土地使用规定城市地区功能从而有计划地引导未来的运输是保证交通系统持续发展和快捷高效的基本措施。

3.3建立快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统一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的认识,明确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用地布局及交通管理要求,倡导系统性原则、远近期结合原则。为适应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挑战,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大力提倡“高标准规划,严过程管理”,必须进行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专用系统设计,实现交通空间分流。另一方面,我国还必须大力提倡交叉口渠化改造设计和管理,借助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实现节点通畅。

3.4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城市道路的核心应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为道路断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更多,而不是车更多。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时,必须重视街道景观、街头绿地小品及居民步行空间等的建设,从而改善居民出行环境,营造良好生存空间。对于规划方案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决策,不仅仅是规划师与政府决策人员之间的事情,必须大力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四、结语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们出行条件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去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现已成为当今各行各业研究的热门课题。展望二十一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汽车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道路设施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小交通“公害”,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使我们的道路时空资源,不仅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且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徐吉谦.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1,02:5-9+2.

[2]何红英.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8,10:101-102.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特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098-2

我公司是一个专门负责阜宁县城市政设施管理养护的单位,具体负责道路、桥梁、排水等设施的巡查维护维修等工作。但日常管理工作中,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又分属不同的管理层面。如规划活动主要指整个路网的投资决策和计划安排,设计和施工活动则涉及各个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监测路况取得道路服务状态数据的情况下,不断做出与道路有关的各项管理决定,并加以实施。

1.县级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特点及问题

1.1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的特点

城市道路设计标准、建设质量、运营方式决定了其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城市道路在城市综合运输网络中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对城市道路的养护应当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强制性养护。②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城市道路的养护对象:除道路、桥涵及沿线附属设施外,还包括交通工程设施、绿化环保设施、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③养护作业方式的机动性与时效性城市道路的养护更要求快捷机动、实用高效,养护工艺、操作规程程序性强,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④养护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城市道路的养护除需要具备机械化、专业化外,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在养护检测手段上,需具备现代化综合检测设备,养护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复杂。⑤综合养护成本高、人员素质要求高城市道路养护对象自身价值高,为保持或恢复养护对象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必须付出高成本。从事养护的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对养护对象的技术构成十分熟悉,必须具备高素质。⑥养护管理行为已上升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必须树立服务观念、环保观念。

1.2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现状

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异常迅猛,阜宁县城近三年在市政设施投入就近10个亿,城南新区建设的框架已初具形状。传统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验型养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县的发展要求,目前暴露出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不能反映城市道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养护经费来源仍采用拨款方式,不能适应城市道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这些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②养护运行机制落后,“重建轻养”思想严重,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 度 。③缺少养护技术规范,截至目前,针对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特点的技术规范较少,养护工程费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随意性较大;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一般城市道路养护的“完好率”指标,不能满足城市道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④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虽然一些地方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设备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⑤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上述问题造成了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技术落后,已严重制约了城市道路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等性能的充分发挥,已形成城市道路事业发展的瓶颈。

2.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是城市道路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对城市道路使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城市道路网结构的日趋完善,养护管理在整个城市道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建立起来。新形势下,对城市道路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目前已存在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研究解决。

2.1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传统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在城市道路事业发展初期,对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种计划经济属性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初衷,也无法适应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实现我国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突破,我们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顺应城市道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在建立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②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城市道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城市道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城市道路养护工程特点。③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城市道路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④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完好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 p m S )、桥梁管理信息系统(B m S )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主导作用;采用国际通行的服务类行业星级评价标准,对城市道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2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由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政府必须加大立法与执法力度,对养护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充分体现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要求。①加快制订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方面的规范及管理条例,使城市道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②加强政府对城市道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维修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费、经营权力。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③对新建城市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明确规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强制设计中的养护管理技术储备,制定相应的城市道路养护方案,强调城市道路施工缺陷,维修期施工单位养护的责任与义务,采用法律与经济手段进行约束。

2.3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城市道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①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城市道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城市道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②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城市道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 S 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城市道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城市道路养护更

加合理经济。③推广使用国外城市道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城市道路使用寿命。

目前,城市道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沥青技术、Sma 路面技术、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城市道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改善了城市道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城市道路养护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市道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①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研究开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②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适应城市道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③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④加强养护机械的组织管理,组建社会化的养护机械租赁公司。

3.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道路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项全面、全过程以及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务必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合理配置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交付出一条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市政道路;城市建设;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技术的运用,加快了汽车总量的上升,在现阶段社会中汽车不断普及的现状下,对于城市的市政道路建设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城市改造和扩建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现阶段城市道路对于行车的强烈需求,我国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必须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以及使用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学习、掌握以及使用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建设的总体效率,逐步的较轻市政道路建设对周边居住、出行等的影响,同时还需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道路的总体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的质量和承载力,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化出行的需求。

2.现代化城市市政道路施工需求介绍

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比如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随之未来的是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城市的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已经不得不面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甚至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已经相继出台了摇号购车的现状,为的就是缓解现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改善现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国内城市目前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加快城市道路的改建以及重建工作,为的是通过城市市政道路的改建以及重建来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良好的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现代城市的交通能力,目前来说必须加快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通过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地满足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发展建设的需求。通过一些相关的调研资料等可以明确地看出,城市道路施工技术需要满足的条件主要是相对较短的施工工期、施工周围的环境影响比较小、道路的承载力相对较高以及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等。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城市道路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新技术的应用。

3.现代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目前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为很多城市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做法就是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工作,而在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又会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周边的环境、或者是道路的使用寿命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给城市道路施工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那么在现代化城市飞速发展需求的今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能够尽快的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而城市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正是一个很好地方向。

首先现代化的施工新技术主要包括了冷再生技术的应用、预制雨水井检查井以及彩色混凝土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能够提高现代市政道路施工的发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建设的需求,下面就针对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3.1满足城市道路建设工期的需求

对于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施工工程来说,主要的分成了两个主要的工程部分,一方面是改建;另一方面是新建。改建就是将原有的旧的不能维持正常发展需求的市政公路进行重建和翻新处理;新建就是根据城市自身发展规划进行新道路的建设。那么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再加上一些老旧城区的周围居民的自身出行以及周边交通状况的整体影响、新建的城区施工对于城市道路的需求因素等的综合影响,所以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建设必须加快整个工期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的缩短城市道路建设的工期,较少对于周边的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通过城市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缩短整体的工期,进一步的满足缩短工期的需求。对于城市中新建的城区来说,道路施工的建设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础以及前沿环节,为了能够进一步使新建的城区在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以及人员运输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建城区的市政道路建设更是需要在保证整体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较少整体的工期,这样就能够给新建城区建设工作节省更多的时间。所以对于这种需求来说,现代化的城市市镇道路建设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3.2减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对于现代化城市市政道路建设来说,由于现代城市居住人口以及用地等状况的紧张,再加上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不同城市不同的道路扩建需求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城市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比较小,而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强化,而现代城市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减少市政道路施工建设对于周边的建筑群的影响。首先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保障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能够有效的保障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

3.3满足市政道路承载力需求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包括了棚户区的改造以及老旧楼房等的改建工作等,这些作业都必须使用承载量比较大的测含量进行,而且还需要不断地穿梭,这就会对道路的承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现代城市改造以及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市政道路的承载力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针对这一方面,市政道路承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的是现代城市市政道路建设应高有新的设计标准以及新的施工技术的使用,为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3.4提高市政道路使用寿命

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有一项重要的后期维护工作,这其中包括了对于市政道路的维修、养护以及维护等,而这些后期的工作都将会影响到周边的交通,之后又会加重城市交通的压力。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较少这些维护工作对于城市交通的影响,必须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主要的是为了能够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延长市政道路的维护周期,提高市政道路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

3.5市政道路施工对于环保的需求

城市的道路施工对城市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很多,其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会引起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能会破坏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都会影响城市的整体环境,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所以为了满足市政道路施工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现阶段必须尽快的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例如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路基的填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新技术做好前提的基础开挖工程,避免水土流失的出现。

4.加快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保证新技术的应用

上面我们主要阐述的就是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我们可以看出施工新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市政道路施工中的作用非常的显著,所以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目前的强烈需求,相关的施工企业应该尽快的推动自身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市政道路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新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已经对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化城市以及城市道路发展的需求,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以及使用新技术,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新技术应用分析[J].道路交通工程,2012,4.

[2]马星宇.现代市政道路设计、施工需求探讨[J].市政工程,2011,7.

[3]吴永功.济南市政道路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迎全运”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市政;市政道路;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一、市政道路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求

1、市政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谓的道路经济型实际上就是指道路工程的综合费用的经济性,对此,要在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际上道路的状况、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一些布置,另外再设计的时候还要参照交通的性质、车流量的特点、道路的实际地形等多方面来进行科学的布线,要尽一切的可能性促使车速要求高、流量比较大的干线平稳。另外,像对于一些主要承担交通运输的主线干道,要是在有一些条件的限制下,不是非要必须按照高校准的建设水平的,主要是以地形、充分利用支线道路,合理地疏导交通,以达到工程费用的节省。

2、以交通运输流畅、安全和迅速为主

在整个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时候,交通的组织能力和道路的技术水平是靠车辆的通行速度来体现的,对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必须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好道路的性质、确定好放大交叉口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必须要稳妥的组织好平交叉道口的交通、最终达到人形和车辆都能够各行其道,促进道路畅通的要求。

3、必须要重视环境的保护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的物质水平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车辆涌现在城市的交通道路中,那么必然会导致道路上有大量的机动车在快速的形式中,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生成大量的大气污染和噪音产生。对此,我们在及西宁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要记住,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一定要注意与道路的性质、自然的环境、自然地形等方面之间相结合来加强对于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设计好城市居民的居住建筑和城市交通干道之间的距离,以免产生噪音,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影响。

二、市政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城市道路规划比较随意

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必须做好道路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道路规划位置比较重要。城市建设包括广场、街道以及旅游景点建设需要和道路建设规划相联系。现阶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道路规划缺乏完整性,比较随意。原因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变化:(1)城市在不断发展,道路规划比不上变化的速度;(2)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存在谋取利益的情况,为获得利益,存在出让土地的情况,以上的因素对土地规划建设产生影响。

2、市政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

市政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很少将社会群众的想法纳入考量;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由最高层决策者独自决定,造成道路设计并未做到民意化、公开化;在市政道路设计方面并未施加足够的限制,造成社会群众对于市政道路设计的信心严重下降;市政道路设计方案中涉及到大量的文物古迹迁移,造成文物古迹受到十分恶劣的破坏;市政道路设计方案的实施造成大范围生态植被的砍伐,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十分恶劣的影响;市政道路设计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置于施工速度方面,对于道路设计质量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人、财、物、料等资源存在显著地浪费现象。

3、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对于道路周边地形复杂、横断面型式多样的特殊路段,只标示出一个标准横断面是远远不能反映出市政道路断面的真实情况的,另外就是非机动车道宽度确定的问题。首先,设计规范中规定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宽度为1米,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自行车用于运载,行驶速度较慢,普遍存在自行车超车现象。在传统的断面上,自行车时有借道机动车道超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5、道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市政道路的交叉口是市政道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通行车辆转换道路、各个道路车量汇聚的地方,并且市政道路的交叉口还会安装多个车道的指示灯,这就大大降低了此区域车辆的通行率,或多或少会有车辆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这也使得市政道路的交叉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域。市政道路的交叉口往往呈现出等待行驶的车辆要使用的车道不够;特别是在下雨天,交叉口雨水往往会积存,不能迅速排放,增加了市政道路交叉口的道路压力,交叉口的积水过多,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速度。有的城市通过修建立交桥排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由于立交的规模过大,资金的成本投入宜很大,若立交的设计不合理、不完善,立交建成之后,不能达道预期排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作用,同时也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资源浪费。

三、市政市政道路设计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市政道路设计的系统性理念

为了使市政道路设计成品同城市全局性市政道路布局进行良好的匹配,应对市政道路工程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情况加以关注,由系统论的观点得出:系统的整体通常大于系统内部各分项系统功能的单纯累加。因而,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人员应将系统论的观点在道路设计工作中加以充分应用。应研究目标设计道路在城市全局性建设中发挥何种功能,坚决抵制原有设计方案当中―有空地就做绿地、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禁锢于本工程项目当中的方式。应将目标市政道路设计同所在地区的整体性布局加以关联,采取系统性设计方法。

2、提升“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力度

开展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时,应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充分融合。充分考虑目标设计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所在地区在整体环境中所承担的功能,为其进行清晰的地位界定,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意图。市政道路设计应秉承“稳定性、权威性”的理念,严禁多次修改的现象发生,否则将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严重的漏洞。市政道路设计应紧密围绕实际情况开展,以基础工作为起点,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开展动态性研究,确保市政道路设计做到科学性、可行性。此外,应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将发现的问题加以规整。并以此为基础,对市政道路设计规范加以健全和完善,做到设计范的规可操作性。

3、对市政道路横断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横断面设计比较重要。进行横断面设计,主要是依据市政道路性质、等级等资料,组成部分宽度必须明确,做到布局合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事项如下:

3.1对车道数进行设计

在车道较多的情况下,车辆停车、超车等问题,会影响到车道通行能力,导致交通集中,交叉口负荷比较严重,容易出现交通混乱,交通组织管理会增加难度。如果同向车道没有设置中央分隔带,由左至右,车道通行能力分别是0.9、0.8至0.9间、0.7至0.8间。从这里可以看出,依靠车道数量的增加,达到市政道路通行能力提升的方法不具有合理性。根据我国交通违章情况,在城市主干道中,双向机动车道的数量最好不能大于8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交通量增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将市政道路网进行改善,进行平行市政道路的修建,对交通组织进行适度的调整,城市的布局进行改善,以此解决交通量较大的问题。

3.2对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进行设计

在未来时间内,非机动车辆出行还是主要的出行方式。在市政道路中,需要降低非机动车、行人影响到机动车辆交通的情况,非机动车的交通情况和行人的交通情况能够实现互补,在对非机动车道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原则是宁宽勿窄,不能将非机动车道进行盲目的压缩,在条件允许时,需要进行非机动车专用车道的修建,交通组织由局部发展到网络;在布置横断面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同的平面空间,布置非机动车道,并布置人行道。在实现进口道机动车道数量的增加时,需要拓宽交叉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原有断面非机动车道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交通车道的质量。

3.3对综合管线进行布置

在设计综合管线时,需要注意的原则是:实行统筹规划;进行同步建设;局部以及整体进行协调;技术以及经济进行结合;近期以及远期进行结合;临时以及永久进行结合。在布置管道时,应当先进行人行道布置,再进行车行道布置,如果管道检修次数比较多,需要在人行道进行优先布置。在设计主干道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于共同沟内,布置地下以及地上管线系统,对市政道路沿线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管线系统管理比较方便,有助于解决反复开挖的问题。

4、公共交通设计进行完善

对公共交通进行发展,有助于对交通道路压力起到缓解的作用。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公共交通会影响到机动车的交通问题。实践经验表明,在行道树外侧设计非机动车道,于公共停靠站位置,借助原来的非机动车道空间,进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公共交通在通行空间以及停靠空间方面具有独立性,能够缓解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产生的干扰。

5、充分融合生态设计理念

应对目标设计所在地区及周边的相关环境加以深入了解,做到设计关联元素的彼此协调。充分尊重自然,坚持减少或者杜绝损害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市政道路及辅助设施的布局形式应充分考虑关联环境的实际,尽最大可能维护生态环境。同时利用景观设计使现有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拓宽社会群众的视野范围,形成地区之间的绿色关联网线。

6、加大特殊路段的设计需求

特殊路段的设计要合理,比如:盲道的设计中就可以通过采用盲道北向砖提醒盲人指示方向,在盲道的两侧,可以设置盲文指路标志,方便盲人判断周边的环境。

7、市政道路设计,应把握全局,加大城市的整理布局规划

城市道路设计,需要把握全局,主要以道路的交通能力为基准,并对其相应的道路设施进行合理的比例分配和规划,充分考虑到人、车、路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结合道路设计路段的交通流对现有的交通车道进行必要性的调整,尽最大努力降低交通拥堵现象。

结束语

在城市道路中,市政市政道路是重要的部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筑中,市政道路的设计问题是关键。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我国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在地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调查道路周边的文化以及自然景观,使得道路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实现和谐,相关的部门强化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审批工作,提高市政道路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维刚.市政市政道路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3(12).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思路、基本要素、线网评价。

近年来,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有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加快“网络化”的发展,另方面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这是随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密切跟踪。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的长远性系统工程,因此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必须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并对总体规划的思维和理念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支持。必须把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好城市、城际的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同时应注意到线网规划既要有不断创新的理念,但更要有务实的工作,做到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做到“画在图上,落到地上”。这是当前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项务实性的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必要性

(1)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报审、立项的必要条件,是开展每一条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线网规划是确定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和修建顺序,加强分期建设顺序的科学性,有利克服盲目性。

(3)线网规划是决定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根据,为预留工程建设的设计研究提供条件。www.133229.com

(4)线网规划是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

(5)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顺应城市的总体规划,支持、拉动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现代化品质,使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二、线网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定位

1.轨道交通的性质

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因此必须对目前出现的两个地域层次的轨道交通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义。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大站距为特征的安全、舒适、快速,准时的绿色交通工具,是采用独立的专用轨道、高密度运行的,为中长运距服务的、现代化的城市客运快速骨干系统。通常是指服务于城市内部为主和适当外延至相邻组团的线路,主要是强化、拉近城市内中心城与各组团之间的时空距离。因此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以线网的覆盖密度和服务水平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市级线路。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各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对于每个城市(区)间直达性要求较高,主要是与中心城的紧密联系,由于线路长度多数在100km以上,长度取决都市圈(或城市群)的范围,其运营模式介于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以长运距、快速为目标,与相邻的高速公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以主要站点和长大运距的运营为特征,追求速度和时间目标为主。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际级线路。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各个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城市边界不能阻挡轨道交通线路互相延伸的可能,使有些线路具有双重特性,但必须注意全线运量的均衡性,行车组织的经济性,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认真研究。

上述两种层次的轨道交通,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客运性质不同,服务地域不同,速度目标不同,敷线设站原则不同,应该各城市自成线网体系,使城市网和城际网之间、既要互相渗透,又要避免重覆建设。因此要处理好两种系统轨道网关系,就是要重点解决“网与网的衔接点;线与线的换乘点;每条线的起终点”。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科学定位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的双重性,因此轨道交通规划的定位应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的关系,(如果是城际轨道交通线,还与国家或地方铁路有关系)主要归纳如下四点:

(1)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2)线网规划是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线网规划是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中公交体系中骨干系统;

(4)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系统总体性的专业规划。

以上4点是对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定位,阐明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总体专业之间的关系,是有层次性、有独立性,又有紧密联系的大型综合规划。因此线网总体规划是三方联合的、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的专项规划。

3.线网总体规划原则

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提出如下四条原则: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明确线网规划的依据。因此线网规划的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形态相吻合。但城市总体规划是每5~10年修编,说明不同阶段(时期)有不同的的总体规划,那么轨道交通规划应随之调整,就有不同的轨道交通规模,所以线网规划总是随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发展。

(2)支持城市总体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转移和土地开发要求,推动总体规划实现。这是需求与建设的和谐,为此科学地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顺序是与支持城市建设实施是一致的。

(3)超前城市总体规划――由于线网规划是适应城市远景的长远性规划,经验证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必然有引导城市发展作用,并证明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具有对城市发展的超前性的引导作用。

(4)回归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定对城市建设有较大冲击和导向;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建设顺序规划,也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使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融入于城市规划,最终又回归于城市总体规划。

线网规划来自总体规划,又融入于总体规划,这正好是一个回归大轮回。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征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际的轨道交通规划,在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如下特征:

1.地区性:即建设与规划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在城市区域,包括市区和组团,或向外适度延伸,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40km内;车辆最高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目标为35~40km/h;部分线路超过40km以上时,如果站间距较大,也可能实现旅行速度目标35~40km/h;否则需考虑车辆提速,经过论证,可将最高速度提高为100或120km/h;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是在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各城市呈辐射线路,线路长度一般在100km以上,车辆最高速度为160km/h或200km/h;

城际轨道交通的线路如何进入中心城市,关键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如何衔接,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时间性:即规划年限。

轨道交通建设总是要分期、分线、逐步实施。尤其是近期的合理规模是最现实的目标,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分为近期――与城市建设远期总体规划年限的目标一致;远景期――与城市总体远景期规划目标一致,其规划年限是远景年概念;

由于近期规划的建设规模目标,是追求尽快建立规模效应,重点是解决客流需求和支持城市发展规划为主。因此应至少有3条线路的基本规模,形成基本网架,以最少的线路达到最大的有效覆盖率,实现运营效益最大化。

远景期的规划是具有长远性,超前性的规划,是对城市远景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引导性规划,无具体年限。所以远景规划建设的顺序性是次要的,对于建设用地控制规划是十分重要,同时为近期建设的线路中,做好换乘关系的预留。

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按近期和远景期两期规划,而工作重点在近期。

3.层次性:即分层规划。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除了分为“城市”和“城际”两个层次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需认识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具有不同的运量级,分成大运量级和中运量级的线路;可能采用不同的车辆,也可采用同一种车辆,不同编组长度。假如采用a、b型两种车辆,就应以两种车辆为基础,分为两个线网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线路长度,应用车辆类型和数量,进行规模上测算和相对平衡,对每一个层次的车辆维修基地应进行相对集中,车辆可灵活调度,维修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4.实践性:即可实施性。

轨道交通线网在建设时间上是一个长远规划,无论是近期或远期,规划的目的是用地规划控制,是为了保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保证今后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同时为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车辆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急需提前控制,否则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影响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5、稳定性与灵活性:即动态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是根据城市形态现状和发展规划而布设,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的结构框架应予稳定;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土地尚属于发展与开发状态,可能还未稳定,一般来说,线网的结构多数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线型,应考虑多一些灵活性,以适应城市未来规划的调整。所以线网规划要有动态规划的概念,既要有稳定性,也要留有灵活性。

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确定线路和换乘点,控制用地规划。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包括两大部分:线路网架规划和可实施性规划。简单的说,就是要“画在图上,落到地上”,尤其是“落到地上”是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最终目的。“落到地上”的重点是解决“三点两地”的控制。“三点”是:每条线的起终点,网内的换乘点,网外(指城外的城际网,城内的公交网)的衔接点。“两地”是:车辆段用地,公用停车场用地。并对轨道交通走廊用地全面控制。确保轨道交通实施,是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1.线路网架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线路数量,走向和覆盖范围;

(2)确定线网结构和换乘节点;

(3)确定车辆基地分布和位置;

2.可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每条线路的敷设方式和用地地界控制规划;

(2)确定每条线路的运量等级,进行不同运量等级的分层运营规划;

(3)确定车辆基地的任务和规模,实现车辆及车辆修理的资源共享,达到车辆基地用地控制规划;

(4)确定近期建设规模,及其每条线路的建设顺序规划和运营规划;

(5)确定联络线功能和位置的用地规划,

(6)确定每条线的起终点,预留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用地、尤其是外来车辆的停车场站用地规划。

3.线网规划的重点提示

(1)线网规划的方法,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为主;

(2)线网规划的规模,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宏观为主;

(3)线网规划的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

五、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要素

1.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

可概括为:宏观控制,微观分析,分层规划,可持续发展。

(1)宏观控制――进行线网结构总体构形态分析和总量规模控制,即“形与量”的总体控制。

(2)微观分析――进行“点、线、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落实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起终点;线网的形态和换乘节点;城市网和城际网的衔接关系。

(3)分层规划――包括城市线和城际线的分层,不同运量的分级分层。在城市线网规划中的分层规划目的是选定车辆基地和任务分工,追求最小的规模,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分层规划即“层与场”的分析和规划。

(4)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进行线网的稳定性(核心区、核心层)与灵活性(外延性)的评价,为轨道交通建设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2.线网总体规划的基本要素

从线网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做好线网规划,必须把握七项基本要素,即:形、量、点、线、面、层、场。

(1)形:就是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结构形态相吻合。这里有两层意义:

一是研究城市的基本形态,包括地形特征,组团结构,人口,就业岗位的分布的基本形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和主要流向。

二是研究线网布局的几何形态--线形布局可有各种形态,随线路数量增加而复杂化,但最基本的线形,可归纳为棋盘形、放射形、环形和树杈形等四种基本线形的组合。事实上棋盘形和放射形是最基本的网形,环形和树杈形上述网形的扩展和充实。

所以线网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客流的基本动脉相符,从宏观上构筑线网的结构形态。

(1)量:就是线网规模的总量控制。这里包括客运总量分担量;线路密度和强度;最终确定线路规划长度总量;

①客运总量的分担量是根据城市交通综合规划,确定的城市公交客运总量,对轨道交通合理分配的分担量。

②线路密度和强度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分布,确定轨道交通的线路的分布密度和负荷强度。

根据上述概念,可以从宏观上测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分布密度和需求长度,就是比较经济的规模,同时为线网多方案比较提供同一个平台基础。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线网,并非是追求密度,而是采用“通道”理念,根据运量和距离确定线路数量和长度。

(1)点:就是轨道交通客流源,是大型客流集散点,是线网规划的控制点,也是车站布设的固定点。由于各个点在线网中的位置不同,性质和任务不同,这种控制点要分类分析。客流集散点地位和量级须分层分析,确定线网规划中不同等级的控制点。根据客流性质和线路技术要求,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①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地区交通中心等,属于全日性交通客流集结点。

②大型公共活动中心,如:文化娱乐、商贸中心,广场等,属于全日性休闲客流集结点。

③生活与工作聚集区,如:居住小区,企业机关群区等,属于上下班的劳动客流集结点。

以上客流均为集结性客流,并具有多向性发散的特点,一般应作为线网交织处的换乘点。

④车辆基地位置及其接轨点。这虽然不是客流控制点,却是技术作业站点,由于车辆

基地及其接轨点位置,对于车站站点和线路的走向控制有较大影响。

⑤线路起终点,应与其他交通停车场位置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衔接换乘关系。

由此可见,“点”是客流源,是轨道交通的出发点和贯通点。所以选好点,布好点,就是为线网编织拟定了基本节点和覆盖范围。由此可见,“点”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这就是轨道线网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1)线:就是城市客流走廊,对外辐射方向,确定客流主流方向。这里“线”的概念包含多种意义:

①线路的线形和走向;这是构筑线网构架的起步,每条线形既要符合客流主要方向又

要吻合城市地形条件,同时要顾及每条线运量的均衡性,所以是一个穿“点”连“线”的功夫。基本线形采用有:i(贯通直线形)、l(折线形)、u(漏斗形)、o(环形)、y(树杈形)等线形,由此用以上各种线形组合,可以规划出多种方案,再进一步作定性、定量分析比较,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筛选,提出可选用的比较方案。

②线路的间距和密度;这是服务水平的标准。轨道交通线网与道路网、公交网必须有层次性的差别;网的线密度与人口密度应有相对的适应性。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中长运距的快速交通,必须考虑线路的间距大一些,密度低一些。因此在市区的平均服务半径以750~800m为宜,线路的平行间距宜为1500~1600m;市区边缘地区可以适当放大,市区核心适当加密,随人口分布密度相适应。

市区线路以客流通道的概念,呈辐射状敷设外延。线间距应随通道需求而定,以满足最大的有效覆盖率。

③控制性的客流通道;这是对每一个区域、组团之间的客流需求通道,在地理上往往是处于控制性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般处于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上;或是贯通城市东西、南北的主通道上,这在线网上属于控制性的主流方向的客流通道。

·对外部组团、城际方向的通道:这是城市中心向外部组团、城际方向辐射的交通要道,是对外客流的迎送线,是对外交通的接驳线。也许与城市内客流主干通道一致。

·越江过河的规划通道:由于江河的隔离,造成了两个地区之间通道式的交通,即需要建桥、建隧道,其中有轨道交通的通道,需要几条,这么过?需要进行控制规划。

④线路的敷设方式;这是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

线路敷设方式主要取决于在城市中的位置和条件,采用地下线还是高架线,或是地面线。对确定轨道交通建设地界,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确定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都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

值得提醒注意,线路敷设方式规划时,除了注意线网的三维空间规划概念外,还要注意换乘站点和车场接轨点的布设衔接要求。对于线路的起终点的线路要处理好延伸方向的必要性、灵活性和可能性。

(1)面:就是线网的覆盖面和规划范围。

经过结构形态和规模总量的总体分析,从点与线的详细布设,结合城市结构形态,可以看到多种的线网结构方案,既控制了线网覆盖面的范围,又提出了各种结构的线网方案。从而看到的网型布局、覆盖面和结构形态是否与城市交通总体发展规模相符,尤其是对于城市网与城际网之间的衔接关系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1)层:就是线网地域级分层、运量级分层、建设期分层的规划。

①地域级分层:就是城际线-城市线-公交线的分层关系,确定各层次线网与城市交通衔接和分流的互补性;重点解决城际线与城市线的轨道交通线网的衔接关系。

②运量级分层:根据线路高峰时段的断面客流量,分出大、中运量级的分层、确定选用于各层次的统一类型车辆,进行合理分层规划。

③建设期分层:确定近期和远期的建设实施层次,确定近期的实施规模、修建顺序和运营规划。

(1)场:就是车辆基地(车场)。车辆基地规划是运量级分层的目的。基本内容有:

①各线车辆基地(车场)位置选址、总体分布。并确定各条线路起终点。

②对各车辆基地的任务分工,实现资源共享规划。

③对各车辆基地的规模确定,进行用地控制规划。

④出入线、联络线的功能和分布规划。

⑤与其他交通衔接、换乘有关的停车场用地规划。

六、关于线网规划的若干问题评价

线网规划完成后,如何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七个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以下方面评价。

1.线网线形和密度的评价――

(1)线网的线形和长度合理性

线形的评价重点是平行线和环线布设的合理性。

在线网中可有诸多平行线路,一种是在中心区内――一般是由于受城市棋盘形格局影响,造成诸多平行线路,否则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即使发生也要有充分理由;另一种是向外同一个方向辐射的线路,应从运量需求分析,需要几条通道的线路,运量多少,评价其合理性和经济性。

线网中的环线应用,一般环线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城市中心边缘大型客流点的串连作用,二是对市区外部区域之间客流的截流,减少对市内客流的压力。因此对环线的应用,应从以下三方面评价:

①视地形特征,凡是带状地形的城市,l形地形的城市应慎之又慎;

②看客流点的特征,环线上的各车站是否是大型客流集散点;

③环线上客流断面的均衡性,运营组织的经济性。

在长度上,在市区内,一般为不大于1h的运程,这与旅行速度有关,一般不超过40km,这在前面已经论述。如果是中心区与组团之间的联系,线路较长,则可按两地中心距离计,或按不同运距的乘客比例分析,以80%乘客中的最大运距计,如运距过长,可能要考虑车辆提速。

(2)不同地区的线网密度与人口密度的适应性

在市中心的不同地区,应对于不同的人口密度进行分析,评价线网密度。然后对各条线路的客流预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客流的均衡性论证线网的密度和评价。

2.线网的换乘点评价――

(1)换乘节点合理数量分析:

对线网结构的要求,在理论上应该每一条线均应与其他线都有相交换乘点,使乘客在每一条线路上仅需一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对于无环形线的放射形线网,应做到线线相交,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n-1)/2

式中:d-换乘节点数

n-线网中线路条数

在上述放射形线网基础上,增加一个环线的线网中,如果每一条线与环线有两次交叉,

其换乘节点合理数量计算应为:

d=n0·(n0-1)/2+2n0

式中:n0-线网中不含环线的线路条数。

注:以上的换乘点概念均为两线交叉为一点,若出现三线(或多点)交叉一点,应修改公式。

由此可见,线网的布局应尽量避免敷设平行线路;每两条线路应尽量避免两次相交;这样的线网,换乘节点最经济,一次换乘的可达性效果最好。如果有环线,从理论上讲应尽可能将所有换乘站设在环线以内。

(2)节点线路布局分析

从表中的节点线路布局分类可见,对于换乘点的线路交叉形式的评价,应注意如下要点:

①两线交叉的有一个节点两种形式:上下层站台换乘和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是最基本的换乘形式。三线和四线的交叉换乘,都是由两线交叉的节点形式派生出来的。

②对于两线间换乘量较大时,应根据线路和地形条件,尽可能采用平行交织同站台换乘形式。

③多线交叉的节点,换乘客流集中,多方向流动,难以组织和疏导,预留工程较难,故尽可能采用分散性、形成多节点两两交叉的布局。

④多线交叉的一个节点换乘,应尽可能采用两层换乘形式,换乘线路不宜超过三条,避免四条以上更多的线路交叉。

3.线网结构的层次性评价――

(1)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

客流的层次性和均衡性就是一方面对线网以客运量级进行基本分层,使运量级相当的线路归为同一层次;而另一方面对每条线的全线客流的均衡性进行评价。高峰小时的最大断面流量是控制线路的最大运能,最小断面流量是判断线路建设的合理终点。如果尾端线路的断面流量仅为最大断面流量的1/3~1/4以下的地段,其运营效益不佳,应根据尾端线路长度情况,需另行考虑可能作为另一个层次的运量级的运营线路。

(2)资源共享性

线网的资源共享有车辆、车辆基地,供电系统,通信,控制系统等。在线网分层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车辆分类的统一规划、车辆厂、架修和维修的设备资源共享规划;上述两项的落实处是车辆基地的统一规划和用地落实。由于车辆基地用地是需要控制的最大地块,难度较大。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以最少的车辆基地用地,满足全网的车辆维修,设备维修功能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在有条件时,可考虑两条线的车辆停放、日检功能合建在一个车场内。对于供电、通信、控制系统等资源共享是下一步的系统专业资源共享规划工作,可另列专题研究。

4.线网规划的可实施性评价――

线网可实施性规划包括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尤其是车站(换乘站)可实施性;分期建设、分段运营的连续性。

在线网规划中,对可实施性规划应分为两个阶段。在本阶段应做到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在下阶段应结合线路详细规划,进行实地的控制规划。

(1)本阶段――宏观性的用地控制和分期建设规划

①对工程建设用地条件的许可性分析,根据线路敷设方式(地下、高架、地面)和现

状地形条件、规划用地性质,确定建设施工方法和用地范围。经规划部门确认,划定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的保护地界,并得到用地规划控制。评价的内容:

·在规划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工程实施的影响范围,宜结合城市道路红线规划,按道路中线两侧各50m为界。

·在已建线路地段的地界,作为运行线的安全保护范围,宜以桥隧结构外侧边线各30m为界。

·当线路偏离道路以外地段,该地界应经专项研究确定。

·在地界内需新建各种城市建筑物时,应经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论证,采取必要的预留和保护措施。

②分段运营的连续性是实现分期修建、连续运营的目的。有可能初期是两条线的组合贯通运营,应注意是否具备有联络线,将来是否有废弃工程。

(2)下阶段――线路详细规划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施进度要求,为适应城市建筑的用地详细规划,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实地控制发生困难的时候,开展线路详细规划,对线路、站位、车站形式、工程工法的可实施性研究,配合城市实地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规划重点是线位、站位和换乘站,最终落实到出入口和风亭的位置落实。从而达到车站、换乘站、出入口和风亭的用地控制规划。

5.线网稳定性与灵活性评价

(1)线网稳定性,是对于城市中心的建成区,线网布局应符合城市结构形态,线路走向与客流动向基本吻合,并在工程上具有可实施性,换乘节点布局合理,说明中心区的线网稳定性。同时对于线网规划保持严肃性。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引入城市的线路,要解决城市网与城际网的衔接位置和方式,是伸入还是换乘,应予稳定。

(2)线网灵活性,是指市中心的地区,是线路向外延伸方向,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部分地区属于规划待开发区,用地性质尚未稳定。因此线路走向应给予肯定而留有灵活余地,可在将来随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化而调整,这种灵活性就是为了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同时要注意到线路的建设期有近期与远景的差别,对近期线要有稳定性,远景线要有灵活性。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9

关键词:道路;桥梁;质量问题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这就使得市政工程项目得到了很大的推动,数量和工程质量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其中,道路桥梁作为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保证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国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也逐渐成为现代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对于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表现出了路桥工程的适用性能往往达不到所应有的标准、路桥工程的排水系统和配套的工程设施的功能有效性较差以及路桥工程质量漏洞频现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其中,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问题的影响最为突出,制约着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功能的实现。就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来看,主要包括、施工前期的勘测及风险分析不够全面、彻底;工程的设计存在技术上和与现实结合上的失误;工程施工建设质量问题;工程施工监督和管理方案不完善;工程配套建设施工管理不足。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城市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整个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出现质量管理问题,给城市道路桥梁的应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结合相关实践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桥梁裂缝现象、桥梁建设中使用的钢筋锈蚀程度严重、项目管理者与施工队伍总体素质水平较低以及工程施工监督和指导力度不足等多个方面。

2影响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因素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是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就我国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的现状来看,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更制约着,城市道路桥梁功能的实现。针对影响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2.1主观人为因素

在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过程中,主观人为因素是造成施工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施工队伍素质等内容。目前,由于部分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的项目负责人缺乏责任心、廉洁程度不够,或者施工队伍的执行力不足以及对工程施工的态度不端正,使得城市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主要集中于主观人为因素,对整个工程项目有着严重的影响。

2.2客观环境因素

就客观因素来说,造成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等气候方面或其它外部自然环境上。自然环境因素给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造成的影响与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并不能作为造成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需要在作为施工条件考虑范围内的重要内容却不能将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集中于此。

2.3其他因素

从多元素的角度分析,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所需要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因素也会对桥梁施工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材料是施工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实际寿命、关系到道路桥梁功能的实现。材质不符合标准现象的发生,将直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先进的管理和施工技术都不能对其挽回。同时,机械设施作为工程建设施工的重要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对于确保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3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战略分析

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对于确保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工程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管理的核心。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常见问题的基础上,现代城市道路桥梁建设要求必须结合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对策,加强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以促进工程施工管理的完善。

3.1进行全面的调查、勘测

对路桥工程的调查、勘测是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前提,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为实现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管理,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设备仪器对项目工程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测,从而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为工程项目施工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和质量保障3.2设计专业合理的路桥工程施工图

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稿是路桥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在路桥工程施工的图纸设计上,我们应该邀请多家具有较高水平专业素质的设计所或设计院进行设计,要求必须进行项目工程的实地考察。同时,通过反复对比、检讨和磋商,最终确定最优化的工程施工图,使得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的设计实现合理最大化。结合模型对路桥的施工进行设计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现结合膜具体工程做简要的论述。桥梁结构图下图,所示为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全部吊杆张拉完毕的布置图。对其进行模拟试验,提供更好的设计施工理论等。不同位置吊杆张拉对系梁和拱肋的弯矩的影响范围不同,程度也不同。可见仿真可以很好的得到施工的一些数据,为更好的进行设计的施工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在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该提倡使用的方法。

3.3强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强化工程施工材料和机器设备管理。原材料是构成路桥工程实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材料本身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严格的筛选原材料,并科学控制原材料的配比是保证原材料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应该对原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的承包上应该择优录取。确保原材料的来源可靠和施工技术及机器设备的优良。

(2)强化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基础,要求在施工的具体实施中制定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方案,并严格遵守执行。同时,必须提高相关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有效的奖惩制度保证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性。

(3)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遵守执行。在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坚持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为根本,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与相关施工人员的义务与责任,对部门职责、人员职责要进行分工明确。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还要明确好项目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安全和管理职能,权责明确到人,职责落实到位。建立科学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项目所有管理人员与现场施工人员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只有坚持以规范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为指导,城市道路桥梁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减少质量隐患

(4)充分利用现代施工技术和方法。所选择的路桥工程的施工单位应该是具有多年的路桥施工经验,且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施工团队。只有具备高专业素质团队的施工单位才能运用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才能通过标准的施工达到预计的设计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施工质量存在着诸多问题。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往往是由于施工人员的麻痹大意造成的,对于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该注意、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没有予以必要的注意。为此,对于道路桥梁的施工问题,有关人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桥梁的施工也在加紧进行中,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对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研究,不断促进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优化,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完善,最大程度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俊杰.浅谈城市道路桥梁施工与养护管理.中国科技博览,2011.

[2]李贵龙.浅谈如何加强桥梁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的防水处理.科技创新导报,2011.

[3]施海辰,古秀丽,韩铭伟.稀浆封层施工技术在城市道桥养护中的应用.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

[4]徐国华,陈国华.浅谈城市道路桥梁施工与养护管理.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5]马文吉.公路桥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措施.中国科技财富,2011.

城市道路建设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园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大,建设“部级园林城市”成为园林部门的工作重点,城市道路的绿化也成为城市“形象工程”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故此,绝大部分城市每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改造老旧道路的绿化。如今,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问题已对设计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使道路绿化景观既满足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又能美化城市环境。

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发展情况

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工作受城市交通的影响较大,要有良好的城市交通空间基础才能进行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城市道路的差异,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景观要求的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布局和形式规模,在此基础上,要分析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人文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型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随之城市的交通水平更为发达,商业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必然会带动城市道路形式的改变,扩大城市规模,为了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就必须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形式也必须改变,由此就涌现了大量的绿色艺术新景观。

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积极意义

2.1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

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可以有效降低因人口密集以及车辆众多所引起的噪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净化了空气,美化了城市环境,使城市空间更为干净清新,从而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

2.2遮荫、降温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夏季干燥闷热,城市道路的绿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城市道路系统中建设绿化景观,能起到很好的遮荫和降温的作用,夏季行人和车辆都可以躲在绿化景观下避暑或是防止被太阳暴晒,同时绿化景观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3划分道路

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可以划分城市道路,提高行人和行车的安全性,也对城市防火和城市美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

3.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1]。建设道路绿化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绿化植物。除此之外,城市道路绿地受建设过程的影响较大,因此其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这也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为前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

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2]。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

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上,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避免沉闷单一。

3.2妥善处理节点和端头

道路绿化要分析道路交叉口节点以及分车带端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节点和端头。设计过程中,以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前提,重视行车的安全性,加强视线诱导的功能。例如,在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中,可以把低矮的彩叶花卉种于端头处,这样一来就为行车提供了安全保障,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安全,发挥了诱导功能的作用;也可以使道路绿化景观多样化。

3.3遵循设计原则

在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生态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只有遵循这些设计原则,才能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绿化布局和形式,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和美化城市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积极意义,探索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方法。在对我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再加以分析,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做好了道路绿化景观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的为城市居民建设舒适、优美并且绿色无污染的空间环境,这对于促进我国全民建设绿色环保、无污染以及文明城市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博,马力,杨岚,胡金萍.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