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9:38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湘西;休闲农业;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46-02

湘西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中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中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含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姓“农”还是姓“旅”上。主要有: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范子文、郑健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永贵等侧重于休闲农业的农业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王兆礼,曾乐春(2004)、刘德歉、肖静(2006)、周舜年(2007)等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交叉性农业,即有农业的特征又有旅游业的特征。郭焕成、郑辽吉、俞晨侧重研究休闲农业的旅游特性,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根据以上分析,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结合自然环境、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精心选择好发展模式。在经营模式上,一是坚持“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和坚持国际化起点,强调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则,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配利益,避免休闲农业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地文化,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上,鉴于目前湘西地区大城市尚不发育,而景区旅游却在快速发展,客源市场以邻近地区和国际国内游客居多的实际,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时采用城市周边型和景区周边型模式,但应以景区周边型为重点。三是要根据湘西不少地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实际,应大力发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加文化、科技含量,做成旅游精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理念,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游茜.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2010,(2).

[3]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4).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2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即独特的风土民俗)。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全面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冬暖夏凉,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445种,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民族风情丰富。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客源市场前景广阔。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缺少新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与此相呼应,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简化办证手续,在收费上尽量减免,鼓励休闲农业发展,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3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d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inHeilongjiangfrom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ofleisureagricultureinHeilongjiangprovince.thepurposeistocleartheidea,principlesandkeyof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inHeilongjiangprovincefromthestrategicperspective.Finally,thematchingmeasuresforthe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inHeilongjiangareelaboratedfromdeveloping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plan,optimizingtheenvironmentfordevelopment,wideningthefinancingchannels,andconductingindustrialization.

关键词:休闲农业;黑龙江省;发展战略

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Heilongjiang;development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34-03

1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休闲农业的主要四种类型。一是科技示范园区——黑龙江农科院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园区自身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型——黑龙江省鸡西绿色园区有花卉种植、无公害特色蔬菜、净菜加工等三大生产项目,利用示范项目开展采摘、观光、体验等农事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三是观光游玩度假型——黑龙江省亚布力等,依托深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将休闲农业属性融入自然景区;民俗民风型——黑龙江宁安波海国风情园等,以特色美食、历史民俗文化为内涵,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地域特色。概括来说全省有农业旅游示范点20家,15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家庭旅馆29家,有百余处a级景区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目前全省有各类a级景区130处,S级滑雪场24家,这些景区和滑雪场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国家森林公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者通过参观、品尝、采摘、购买等旅游活动的参与,使身心贴近自然,并在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和我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的同时,感受到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

2黑龙江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

2.1.1自然环境优势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类型齐全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世界最长的大界江——黑龙江;有全国最大的湿地资源——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中了大面积保存较好的草原和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达21亿平方米;有最长的边境旅游线达3045公里、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五大连池;森林覆盖率高达41%,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林海浩瀚;中界湖——兴凯湖和火山堰塞湖——镜泊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河流孕育着这块黑土地。黑龙江的冰灯、冰雕雪雕的历史悠久,其规模及市场影响居全国前列。海洋、森林、冰雪的三大旅游资源,黑龙江独占二项。

2.1.2地域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黑龙江为满族世居之地,还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4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类型奇特多样,因为不同的民族、习俗、节令性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

2.1.3农业旅游资源优势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这里素有“北大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耕地辽阔,耕地面积70%以上是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生产方式多样、产品结构种类繁多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畜牧业较为发达,有洪河农场等现代化大农场,可利用草原面积7600万亩,是全国拥有大草原10个省份之一,农业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2劣势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4

浙江省奉化市地处长三角南翼的东海之滨,是隶属于宁波的副中心城市,陆域面积1277km2,海域面积91km2,人口48.5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0.23亿元。奉化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特产众多,已形成水蜜桃、芋艿、竹笋、草莓、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六大主导农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近些年来,奉化市依托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开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一户一品”等特色产品,努力把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休闲观光园区,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每年举办“中国奉化桃花节”“水蜜桃旅游文化节”、“中国尚田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32个万亩种养基地,5个村和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2011年奉化市荣获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创意;休闲农业;旅游

一、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

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创意农产品为基础,并创意农耕文化活动、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农产品创意主要是对其用途和形色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吸引力。

二、沈阳创意休闲农业现存问题

(一)观念滞后,开发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农业户口比重大,13亿人口中仍有9亿农民,传统发展观念意识明显,人们认为农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温饱,并未充分考虑农业的替他用途。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农业与旅游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很少有人去着重开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业旅游便成了“农业+旅游”,而不是以创意、新奇与美感来吸引游客,难以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政府角色不到位,农户经营理念陈旧

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没有真正的把旅游者作为促销对象,与旅游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就农户而言,由于缺乏政府有力支持,加之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虽意识到面临机遇却患得患失。

由于政府缺乏主导性,农户缺乏开拓性,发展农村旅游很难成规模,上档次。产品单,规划粗,人才缺导致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无法做到长期发展、与时俱进。

(三)资金不足,发展进度缓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农业旅游拥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但如果要开发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休闲旅游区,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不过到现在为止,我国都还处在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所热衷的投资热点还仍然是传统的景区、景点建设和对于品牌的争创,无心投资于农业旅游区和农业旅游开发。我国管理方面薄弱,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单位保障创意休闲农业工作的开展。制度设立方面不够完善。

(四)沈阳现有的农业旅游表现形式为农业采摘体验和休闲度假山庄,但仅仅还处于休闲农业的阶段,没有融合创意元素上升到更高层次。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休闲农业大多呈现出规划模式化、功能简单化、特色模糊化、景观(面貌)单一化的趋势。现如今的休闲农业缺乏差异,缺乏意境,缺乏文化,也就是缺乏品味。这也表现出缺乏旅游,农业等专业高级人才,缺乏理论指导。人才缺乏导致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无法做到长期发展、与时俱进。

(五)--!>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景区内部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很多创意休闲农业景区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有些休闲农园农场先开发后规划,造成园内杂乱无章。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展人文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

三、沈阳创意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用创意打造休闲农业

我们都知道,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群体还都是城里的都市人,有少许外国游客,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例如看看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等比较当地特色的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些会在整个创意休闲农业中的比重会降低。凭借郊野乡村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建立一系列新奇、刺激、带有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的景点项目,同时把创意手法运用到这些休闲农业中,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从而刺激消费、满足观光者的需求。

(二)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围绕特色开展体验活动

沈阳市拥有多种地貌类型,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原始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也非常良好。同时它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范围广阔,并拥有很多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的民族习俗,很适合长时间的欣赏和体味,有利于开展人文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因此,要认真调查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突出自身的体验特色,围绕特色开展多项体验活动,完善相应景观改造,服务设施等。

(三)挖掘体验活动中的美学和文化元素,提升体验活动的内涵和创意

凭借沈阳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体验活动中要注重对内涵的把握和创意的设计,努力提升体验活动的品位。因此,通过将现有的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创意农业的成果转化率,而且还能增加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文化底蕴。

(四)进行市场目标群体的细分,提高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参与程度

由于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沈阳市创意休闲农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社会条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出满足不同的市场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前期对市场群体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回馈,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体验活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做到位,让前来消费的客户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的放心。

(五)建立健全的行业协会及非正式组织协助休闲农业经营者从人力资源、产业辅导以及整合营销三大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休闲农业产值。开展人员培训,协会主要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休闲农业经营讲习、开设课程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协会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产业辅导。

(六)政府进行资金扶持,制定标准和规范管理

政府在这个产业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策这块,可通过相关补贴,放松银行贷款,设立专项费用等措施对创意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的政策,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的建设,从而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王伟伟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7

1.1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休闲农业的指标体系由于涉及的变量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遵循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前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3-5]。根据福建的休闲农业特点和评价的意义,评价体系的指标主要从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和总体质量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从消费者的参与角度考虑,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发展的产物,需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探讨其体验价值的评价指标,具体有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从经营者的开发与管理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园区是自然环境与经营规划的结合,包括环境特点、产品特点、经营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1.2休闲农业评价模型的构建

主要根据模糊数学原理[6-7],采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3个基本要素:因素集、评价集和权重集,运用数学模型的单集模型和多级模型进行模型的构建。

1.2.1建立福建休闲农业评价模型因素集

因素集是由影响评判对象的各个因素所组成的集合,是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是否合理的关键。因此,选择评价因素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全面,另一方面又要突出重点。因素集可以表示为U={U1,U2,…,Un},其中,Ui(i=1,2,…,n)是若干影响因素。根据上述构建的福建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因素集。

1.2.2建立休闲农业评价模型评价集

评价集是由对评价客体可能作出的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V={V1,V2,…,Vm},其中Vj(j=1,2,…,m)是若干可能作出的评判结果。对福建休闲农业的评价可以分为4级,现建立福建休闲农业目标评价集和适合于各子准则层因素的评价子集。

2实证研究

本研究对永泰千江月台式休闲农场、闽侯龙台山休闲农场进行评定,前者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塘前乡大樟村,距福州30km,是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会议住宿、实验教学、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休闲农场,农场秉承“生活、生产、生态”的经营理念,挖掘开发具有“台湾特色、两岸渊源”的休闲旅游景区;后者位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铁岭往三叠井景区3km处),主要集生产、采摘、垂钓、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园区,采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打造优质生态园。通过10个专家和10位游客的项目打分。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8

休闲农业的背景:休闲观光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和南京等地相继效仿建立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区域环境经济条件,民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对这些类型繁多、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分类分析和分类管理,可以深层剖析观光农业园的本质和特点,可为观光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避免出现型趋同和产业同构。

2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休闲农业区应重视农业资源应用、整体特色表现、产品创意与开发、市场区隔与定位、资源独特性、环保与保育措施及危机管理、联外交通与指针系统,即是应强化3项重要元素:休闲农业区核心资源、环境保育与交通质量。尽量不破坏休闲农业园原有农场的特殊景观、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保留浓厚的地方、时节、个人、地理自然等特性,满足游客知性与感性等需求,同时,讲究农庄强调设计应主题鲜明性,避免景观重复雷同。有学者认为应让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园的细节设计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注重休闲农业园文化的表现,运用当地的特色创造独特的文化,将其特质应用在景观设计的各方面,让观光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2.1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与保护在乡村农业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方面,国内外设计经验主要有:控制城市蔓延、保护农用地,并提出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是其保护的关键。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要保护乡村的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农业只能在农业生产区的核心地带发展,耕作边缘区应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不论是综合的休闲农场还是单一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生态农园、市民农园、渡假农庄等,都应该积极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农村文化资源,投入了休闲农业的经营活动。但是,同时要应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育,发展“三生”农业,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化发展。

2.2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原则

2.2.1整体性原则休闲农业园包括生产区、活动区、体验区、休息区、住宿区等多种功能分区,环境设计又包含多种不同的景观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其地域文化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因而,在进行休闲农业园的环境设计时,应从整体出发,综合把握各类要素的功能和特性,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形成有机整体。

2.2.2地域性原则休闲农业园根植于乡村,乡村本身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田园景观,因而对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加之农业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乡村地域景观千姿百态、魅力无穷。其独特的特色不仅能吸引近处城市的游客,甚至有可能吸引远方的游客。如果能将休闲农业园环境营造出地域特色,将更加吸引远方的游客,有利于休闲农业园的品牌塑造。

2.2.3文化性原则农业除了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内涵,应将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乡村历史、人文、风俗习惯、乡土民情、故事传说等有机结合,这样能提升农业休闲园的环境品位和感染力。

2.2.4生态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体系因受人工干预程度较小,因此生态系统与城市相比,较为复杂和稳定,应该保护。旅游开发必然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而休闲农业园的环境设计应防止开发对周边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3湖南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类型

湖南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湖湘历史文化和多民族聚居所带来的多彩多姿的风土民俗等资源,基于上章对湖南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和调查,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湖南休闲农业园的地域文化特色,参照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方法,结合湖南乡村休闲农业园特色分类调查,对湖南休闲农业园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如下分类:

3.1地文景观型湖南地形地貌类型丰富,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农业生产的田地占两成,土壤肥沃,适合植物生长。因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湖南乡村大多呈现出山地结合农田的田园景观风貌。农田主要分为水田、旱地和菜地景观。依照种植作物的种类不同,田园景观还包括稻田、油菜花、小麦、蔬菜地等。此外,湖南还有一批以独特地质地貌而著名的景区,如湖南的张家界、郴州苏仙岭、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新宁食山等,可以发展出一批依托景区特色资源的休闲农业形式。因而,丰富的地文资源可以成为塑造具有湖南特色的休闲农业园的一种主要类型之一。

3.2水域风光型水域风光是指以水体为主,在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配合下,形成不同类型水体景观的总称。湖南素有“三湘四水”的称号,境内水网布,水资源丰富,水面约占6.4%,休闲农业园的建设可以充分挖掘水资源优势湖南河流、溪流、湖泊、水塘数量较多,以湘、资、玩、澄四水为主,以洞庭为汇聚中心,径流丰富,丰富的水资源十分有利于湖南省的农业生产,八百里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并且,水体景观类型多样,与山地景观共同构成了名的“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景致如长沙白鹭湖、岳阳南洞庭湖湿地、永顺猛洞河、常德柳叶湖、宁乡灰汤温泉隆回金石桥热水井、来阳东湖汤泉等。这些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湖南休闲农业的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3.3农业生产及物产型农业生产及物产型是指依托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工程、农业物产、地方土特产等开发建造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和建设,除了依靠乡村的然环境,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否则就脱离了休闲农业的本质。湖南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因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湖南东部、中部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耕文化区;西部及南部为山地,属立体垂直气候林、牧、农文化结合区;北部为平原水域,属农耕渔业区。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应根据本地农业生产方式做出合理的规划。

3.4古村聚落型主要是指依托古村落、乡村传统建筑等开发建设的一类休闲农业园。湖南拥有很多民族民俗风味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山寨、和民居群落等,例如德夯苗寨、江永上甘棠村、凤凰吊脚楼、通道芋头寨、岳阳张谷英村、侗寨鼓楼等。当前,湖南已有休闲农业园的开发依托此类资源,如通道县丰和山庄力求充分挖掘侗族古代建筑精髓,展现侗族建筑之艺术风格,整体以吊脚楼木质结构为主,统一规划,讲究风水灵气,注重布局与整体的搭配。标志性建筑物有寨门鼓楼、风雨桥、凉亭、街巷用本地青石板铺道,通过石板把凉亭、风雨桥、钓鱼台等景点有机地结为整体。总之,古村聚落型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应注重与传统建筑的风格统一,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和语言,延续当地聚落布局特点。

3.5风土民俗型依据乡村风土民俗开发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其通常与古村聚落景观结合在一起。主要包含乡村的人事记录、乡村艺术、风土民俗、节日庆典等内容。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省份,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边远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的风土民俗文化,例如:南岳庙会、瑶族哭嫁、湖南花鼓戏、常宁剪纸、土家织锦、苗家服饰、昆曲等。当前,湖南一些休闲农业园在结合风土民俗文化营造特色方面己经做了尝试,如邵阳神龙山庄开发了富有苗族情趣的敬酒歌、拦路酒的活动让客体验民俗。

4湖南休闲农业园发展的意义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武汉价值增长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满足其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需求的机会,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广义的休闲农业包含了乡村旅游、田园采摘、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休闲活动。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农家乐”的形式在四川成都起步。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首次正式倡导以农村为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2006年再次确定“乡村旅游年”。2006年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明确提出以旅游为代表的一系列休闲活动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以旅兴之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及时的引导。2007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都对发展休闲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方向。

作为特色农业之一,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的功能是具有共性的,但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实现上述功能的思路与途径还需因地制宜。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以都市休闲价值增长为研究内容,通过Swot分析来探讨武汉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以期能为同类城市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武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武汉休闲农业80年代初萌芽,90年代后有初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2005年以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武汉市政府于2001年正式启动农业观光旅游,并在2005年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牵头成立了乡村休闲旅游领导小组。经过几年的发展,武汉市对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休闲农业的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中将休闲作为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之一,将休闲农业融入都市农业发展布局的两大体系之中(森林生态体系、旅游休闲农业体系),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七条精品休闲农业线路的思路。武汉休闲农业目前从业人员有1245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达9562人。根据武汉市乡村休闲旅游领导小组统计资料,2007年全市共有122个休闲农业经营户(或景点),主要开展农业观光旅游,其中包括休闲山庄94个、休闲农舍577个、农业旅游点26个、森林生态旅游点22个,其他类型旅游点4个,全年乡村休闲游的旅游综合收入达11.5亿元,同比增长41.5%。

二、武汉休闲农业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武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农业经济类型比较多样。目前城市郊区占全市版图面积的95%,全市现有耕地315万亩,宜林地160万亩,可养殖水面150万亩,农业人口296万。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61元,同比递增10.3%。市内有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和省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教机构,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21世纪初,武汉启动都市农业建设工程,新兴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化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等项工作初有成效,为休闲农业构筑了比较完善的发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观赏和体验资源。主要的休闲农业点与风景区天然耦合,对城镇居民具有明显的旅游吸引力,如木兰山生态旅游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龙泉山生态园区等,发展观光型和度假型的休闲农业具有资源优势。

2.劣势分析

武汉休闲农业早期发展可概括为“干中学”模式。首先是农民自发拓展农业生产的经营空间,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导,吸引城市居民,增加收入。个别经营点的成功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更多的农户开始效仿,逐渐发展了村组合作、村企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但全市范围内启动农业观光旅游是在2001年。政府的倡导和职能部门的宏观统筹从时间上看晚于休闲农业的实际发展,事实上存在着统筹布局滞后的现象,同质化多,缺少专业化的深度开发,使得武汉休闲农业内在的互补优势缺失,同质竞争严重,阻挠了自身的良性发展。

农民是休闲农业天然的经营者,但经营管理素质普遍不高。本地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真正的竞争优势认识比较模糊,具体表现为经营方式单一,服务意识薄弱,户户相似,村村相仿,创新经营少之又少。个别经营点即使有外来的投资者、经营者,出于个体利益的追求也将经营重点放在短期利益上,甚至可以为了取悦于城市居民而放弃乡土特色,农本特色,逐渐侵蚀了休闲农业内在的竞争力。

3.机遇分析

休闲农业以农为本,以休闲为创意,以假日消费为依托,开拓了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阔天地,其发展得益于社会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双重社会转型”[2],要同时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知识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对农村生活、生态环境心生向往。武汉市非农业人口537万,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429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712.44元,休闲农业具有了良好的城市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条件。

武汉休闲农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除中央政策支持外,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2001年武汉市启动了农业观光旅游,2005年初成立了乡村休闲旅游领导小组,由市政府每年拨款3亿元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配套事业。武汉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龙头城市,休闲农业作为健康、环保的休闲方式,蕴含了“两型社会”的真意,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在全市具有良好的社会认知,社会舆论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充分考虑了对城市边际地区,以及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已建成的武汉市二环线交通已经可将主要的休闲农业点与中心城区连接,可达性极佳。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两型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武汉还开通了4条农业观光旅游交通专线,为市民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威胁分析

休闲是都市居民之必须,但各种休闲方式是可彼此替代的。武汉休闲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面临着其他都市休闲方式的挑战,甚至有被替代的危险。武汉周边城市(如鄂州、洪湖等)休闲农业的基础与发展前景也不错,从空间距离上武汉城市居民也是其主要的目标市场,对武汉休闲农业形成替代威胁。

休闲农业通常分布在城市边际地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武汉城市发展具有区域化特征,城区向外扩张,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这一过程中以农地非农化为代价,存在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其一,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用地减少,直接压缩了农业发展的物理空间,休闲农业的物理空间将随之减小。武汉市目前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是全市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经济建设中所占用的耕地普遍质量较好,其中灌溉水田和菜地的比重便达到49.57%和12.55%[3]。另一方面,城市边际地区的农业承担了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任务,农地极有可能被过度利用,长远来看会引起环境和生态问题,不利于农业及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实际上这一问题在多数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发展中具有共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休闲农业的“三生”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是其保持对城镇居民吸引力的根源,但这一基础面临着生态景观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目前生态观念已在意识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如何在具体的行为中履行公民生态保护责任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休闲农业本身可将生态观念融入休闲活动,使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体会生态和谐的价值。这也是将休闲农业作为促进“两型社会”发展的手段之一的原因。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公民教育机制和行为约束监督机制,在参与休闲农业时,居民屡有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生态的行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农民)在扩大接待量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会有超量接待的行为,造成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这一现象在类似于武汉的城市周边休闲农业发展中同样是具有共性的问题。

休闲农业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但也会强化农村生活、农村社会、农村文化与城市趋同的过程,保持乡土特色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休闲农业本身来讲,这一威胁犹如伊卡洛斯悖论: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趋同的趋势又将颠覆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武汉休闲农业地理上紧挨城市,经济上依托城市,市场上依靠城市,在争取搭城市发展“便车”的同时必须防范被城市同化的风险。

三、休闲农业价值增长概念图

休闲农业嵌合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之中,向市场提供的价值包括基本价值和衍生价值两大类,其价值增长过程可用以下概念模型来表示,如图1。

模型展示了休闲农业的内在价值体系和外在环境,为分析武汉休闲农业的价值增长空间与途径提供了一个简约的思路。其一,对于城镇居民而言,休闲农业内在的价值由基本价值和衍生价值两大部分组成,二者的总和构成了休闲农业向市场提供的价值总量。其二,基本价值主要以农林渔牧产品为载体,是休闲农业的基本产出和存在的基础。城镇居民通过品尝、采摘、购买等途径感知这部分价值。其三,衍生价值蕴含在城镇居民深入农村,参与劳作过程、观赏田园景观、感受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的过程中,是通过居民主动的参与来感知的。其四,价值总和与目标顾客之间的箭头表明休闲农业与市场的连接还需要有规划、有计划的推进,提高二者连接的效率将有利于休闲农业价值传递过程的完成,进而有利于竞争力的增强。

四、武汉休闲农业价值增长的实施策略

基于上述模型,武汉休闲农业的价值增长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经营两个层面加以促进。经营者构成了休闲农业的市场主体,其增长空间是建立在把握城镇居民休闲需要,提供满足其价值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之上的,政府的角色是扶持者、引导者、监督者。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事实上促进了武汉休闲农业的“以小带大”工程,即以小农户的零散经营带动了休闲大市场和农业大市场,并在空间上以城镇居民的流动连接了农村和城市,农户低成本地实现了与城市的资金、信息、产品的交换。后续发展中,武汉市还应秉承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地方化、人文化、多样化、专业化、优质化、差异化为指导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现休闲农业的价值增长。

1.宏观层面:强化宏观调控,重点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武汉休闲农业在土地使用、建设许可、资金筹措、经营形态等方面依然有诸多问题存在,有待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其一,政策法制化。武汉休闲农业有政策引导,如2005年6月1日颁布并执行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游发展的通知》,促进了2005年以来本地休闲农业的发展。但政策的执行还需细化为法规制度,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目前武汉市已有《武汉市休闲农舍、休闲山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休闲游管理办法》。但对土地使用、建设许可等问题没有专门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管理条例或制度规定,容易出现管理真空,亟须出台专门法律条令,明确规定休闲农业用地规划、休闲农业经营资质认定以及管理监督等问题,以提高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行为监控,促进休闲农业供应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二,强化对经营户的辅导与管理。农民经营素质方面的欠缺是制约休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武汉市政府应该通过有关的计划指导和行政手段来加强对经营户的辅导与管理,确保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素质能够稳步提升。目前武汉有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并且在农业局增设了乡村休闲游办公室,开展协调和引导的工作。但对经营户的辅导与管理还应在政府领导下整合社会的力量,形成整合政、产、学、研等多领域力量的综合引导与组织,以此促进休闲农业更主动地嵌合进社会的综合发展之中。

2.微观层面:突出价值增长与创新,增强内在竞争优势

武汉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对顾客需求的满足,需要突出价值增长与创新,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价值量,提高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在上述模型中蕴含了三种提高价值量的思路。

其一,提高基本价值量。武汉农业具有良好的科研力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产品推陈出新是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之一。休闲农业与武汉都市农业同步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可以依托武湖-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蔡甸-汉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洪山-江夏北部绿色园艺区、江夏中南部名特水产养殖区、黄陂-忻州中北部集约种养区六大特色农业区域,将现代化、产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带给城镇居民,满足他们对农副产品求新鲜、求环保的愿望,提高休闲农业为城镇居民带来的基本价值量。同时将休闲农业与都市农业空间布局结合,也体现了专业化与优质化的指导思想,形成因地制宜、分工合作、发扬优势、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有效避免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的同质竞争。

其二,提高衍生价值量。休闲农业的衍生价值是在城镇居民参与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因此优化设计休闲活动和体验过程是提高衍生价值量的具体途径。这一思路的实现离不开多样化、人文化、差异化的指导思想。优化设计的基础在于坚持农本特色的真实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过程、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场景和乡村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具体的活动中。武汉农业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地方特色鲜明,水上休闲活动、农村饮食、服饰、节庆、婚嫁、民居以及当代的农业科技成果等都是设计休闲活动的基本元素。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当前已有的农家乐、农业生产参与、农村乡土活动的参与,也可创造性的开发农业生产历史展览、农耕园艺知识科普、农业生产中长期体验(采用出租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等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其三,优化价值传递过程。休闲农业的价值传递过程是其市场化的过程,需要在现代营销思想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优化。目前已有个别经营点采取了比较主动的营销攻势,例如石榴红村与旅行社联合组织客源、汉南主办甜玉米文化节、新洲挖掘花朝节的传统文化等,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武汉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中还应进一步强化宣传与品牌塑造工作,通过有效的营销来提升休闲农业内在的竞争优势。同时在价值传递过程中,从业者的素质不容忽视,因为衍生价值的传递过程也是从业者与顾客交往的过程。无论是当地农民,还是雇佣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都是影响衍生价值感知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武汉休闲农业需要加速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对当地农民进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对雇佣员工进行农业知识的培训,造就一支热爱农村生活,既懂农业,又有经营管理服务知识的综合人才队伍。这一工作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更主要的是经营主体要从内部挖掘和自我培养入手,为优化价值传递过程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调研小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休闲农业网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乌鲁木齐;休闲农业;现状;对策

1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乌鲁木齐市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市民更渴望回归自然和放松的休闲生活。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各种民族风俗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俗,是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亮点。因此乌鲁木齐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90年代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开始初步发展,经过10年发展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社会经济的大好形势之下,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时尚风尚,处于加速发展、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从“十二五”规划以来,休闲农业的网点快速增长,由2010年的128个增长到2015年的1049个,增长了6.20倍,2011~2012增长最明显,增加了537个(见表1)。吸纳了4350个就业人口,年接待人次达到了187万人,自2010年以来,休闲农业营业收入逐年增长,由2010年的2032.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0440万元,增长了8.01倍,2010~2011年涨幅最大增加了5164.4万元(见表2)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2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引导不足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而忽略了农民的根本利益,造成开发过程中合作方式和资金筹建等矛盾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在休闲农业企业的土地、税收、资金贷款等方面缺乏相对的优惠扶持,目前乌鲁木齐还没有把“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上升到制度层面,对休闲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较小。主要资金投入方式为农牧民自筹,由于农民大多贫穷落后,农牧民价值物较少,借贷投入困难,休闲农业网点提档升级受资金制约严重。建立科学的融资体系,有效解决资金筹措问题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2.2规划布局不合理,区域缺乏差异性

休闲农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休闲农庄大都随意布局,大分散小聚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经营模式单调,装饰简单,设施简陋,卫生服务条件较差。没有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不够了解客户需求,一味的跟风盲目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因地制宜,使得不同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大多以餐饮业为主,少数有采摘、自助烧烤等。缺乏其他娱乐项目,如、KtV、住宿等,没有突出地域特色,缺乏竞争力。

2.3农牧结合较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

乌鲁木齐是一个农牧业共同发展的地区,但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种养结合,收购饲料大多依赖市场,增加了成本。而在牧场动物粪污处理方面也没有形成循环经济,不仅污染了牧场环境,同时浪费了农田养料。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乌鲁木齐地区跨度大,而休闲农业多布局在近郊区,大多依赖私家车,限制部分客源。卫生设施不完善,城郊地区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严重,上下水体系不完善,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随意倾倒。绿化不足,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观赏性和美观性。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如停车场、人造观赏景观、文化体育设施等。

2.4缺乏技术管理人才,卫生服务质量低下

关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与科学论证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服务创新水平不高,服务项目多依赖于自然景观资源。以“农家乐”为主要发展形式,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从业人员多为农牧民,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服务质量不到位。没有健全完善的卫生服务设施,也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和定期消毒,埋下了隐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5功能拓展初起步,品牌标准待提升

都市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农业以小型单独经营为主,缺乏大型企业经营主体,服务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较弱,缺乏行业管理规范。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企业,更没有形成品牌体系,标准化、规模化不足。农牧产业链的价值潜力空间有待挖掘。

3乌鲁木齐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乌鲁木齐市政府应成立现代休闲农业规划小组,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政府应加大对周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为经营者提供专项低利率或者零利率的贷款资金,在经营过程中采取降税、免税的政策等。3.2合理规划布局乌鲁木齐市政府在规划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自然、人文和农业的特点,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刻贯彻落实“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理念。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区位条件、地理特点、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环境条件,对未来做出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并引导经营者进行合理的开发。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具有各式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田园景观,融合农作物的播种、农耕、收获等要素,拓展休闲农业的采摘体验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休闲农庄附近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停车场,人造观赏景观,文化体育设施等。在建设的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掠夺性经营,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3.4突出特色营造独特文化氛围

乌鲁木齐市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人文特色鲜明。休闲农业应该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特色,增强文化内涵。农业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留新疆本土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例如,在农庄食谱中主打和宣传新疆特色美食;在建设房屋的理念中,将民族特色融入到院落设计、环境绿化中,使得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体验到民族风俗,以此提高竞争力。

3.5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提高管理者水平时,应当从素质和能力方面出发,加强人才培训。在提高服务人员水平时,应当开展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纳入全市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

3.6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经济背景下,应当突破传统宣传方式,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拓宽宣传渠道。从而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在新媒体宣传方式下,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管理,谨防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信息。商家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宣传休闲农业。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阜康市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217-219.

[2]刘昭云.梅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3):16597-16599.

[3]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07-108.

[4]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5]蒲彦伦,韩旭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水麦积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02):217-220.

[6]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39-42.

[7]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09):53-56.

[8]童小芹.乌鲁木齐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1.

[9]罗燕梅.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0]刘艳艳.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