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0:44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共性 社会功能 公共管理 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报道时有见诸媒体,对国有企业因逐利需求而弱化了社会功能的现象增多。因此,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与社会功能展开探析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国企对整体性履行社会功能的回归。

2 国有企业的公共性

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与社会各有所表,并存在渊源关联。研究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首先要探析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是当代中国一个具有公众意义的命题。公共管理立体架构中,政府一企业,社会三个维度所具有的公共性不是等同的,作为公共管理最大主体的政府公共性最鲜明,当然,要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多地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着重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进行分析。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资本是属于全体国民共同占有的资本。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在强调和国民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国有企业分为几类:①特殊法人企业(政府全额出资),这类国有企业被赋予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没有经济性目标,它们的作用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②国有独资公司(由政府全额出资)o这类企业以社会公共目标为主,经济目标居次。③国有控股公司(由政府出资控股)。这类企业兼具社会公共目标和经济目标,以经济目标支撑社会公共目标。从这三类国有企业兼具的经济目标和社会公共目标来看,除了经济营利性外,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全民所有制组织,本身就具有内生的公共性。国有企业公共性内涵的建设和完善,还必然依附于我国国情的变化、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演进、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特点等等。

尽管国有企业公益性的体现是要以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导向,但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行使社会功能是要付出成本的,当将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时,企业的行为有可能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发生偏差。在企业营利性与公共性的矛盾面前,这些原本应当为全体公民谋福利的企业行为,不再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致使国有企业公益性严重不足,公共性发生偏差,甚至造成公共性流失。目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忽视生产与食品安全、坑害顾客、偷税漏税、财务欺诈等侵害公众利益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大量存在。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影响了国企品牌力提升,甚至于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08年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毒奶粉导致破产的事件,就是企业公共性严重异化,罔顾公众安全的典型案例。因此,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流失问题要警钟长鸣高度重视。

3 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

国有企业公共性本质与社会功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内在统一的特性,公共性的存在基础是社会性,而社会功能是社会性的实际体现。国企社会功能的内涵:是企业追求利益相关者利润的同时对社会整体福利做出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一种社会义务。国企的社会功能外延大致细分为几个方面。①推动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②促进社会分配和消费。③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④传播社会文化。⑤解决社会成员就业。我们不能把企业社会功能仅仅理解为向社会捐赠和办公益事业。从宏观层面来看,国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组织生产凝聚社会的作用方面。从社会结构来看,国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充当国家与国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方面。国企的社会功能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承担。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是企业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点。越是社会功能强大的国有企业,得到的社会认同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反之亦然。强化企业社会功能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长远经济目标的实现。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2

―、公共政策及其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有着多种层面的解读,既可以是指一个学科,也可以是一门课程,还可以是现实中的某一具体政策。作为一个学科,“公共政策学既是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m作为一门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昝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提出的所有公共管理本科专业需要开设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也是公共管理硕士(mpa)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还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必不可少的学位课程。作为一项现实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解决一定的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而确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方向,其本质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分配,按其领域又可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和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公共性、偏好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等多项特征。

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教学或研究的需要,以不同媒介形成存在的,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项具体的、真实的公共政策现象或者实践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各学科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类培训者、教育者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教育或培训对象理解教学内容、解读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方式方法。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在其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已日益普遍,它有助于加深对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有助于发现和了解当前公共政策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政策分析人才和公共管理人才。

二、公共政策案例库的建设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以案例库为依托,建设一个内容充实、使用方便的公共政策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但是案例库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它由一系列紧密衔接的工作环节组成。公共政策案例库,我们作为高等院校讨论的公共政策案例库主要是教学案例库,其建设包括制定计划、汇总分类、实践运用及建库维护等四个环节。

1.制定计划,做好分工。凡事必先制定计划,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也不例外,制定一个全面、完善的建

设计划,是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的第一步。该计划包括:(1)案例库建设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2)案例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宗旨、主要原则;(3)案例库建设团队的负责人、成员、分工与职责,以及激励制度;(4)预算与经费保障措施;(5)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方法;(6)案例覆盖的范围等。H规划做好后,接着要组织好人员,进行分工,开展案例的选择与编写。一要精心筛选案例素材。既要收集素材,掌握丰富的资料,更要对资料进行选择,选择最合适的案例。二要严密进行写作构思。所选案例是用来说明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还是用来理解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将按照哪种逻辑结构来进行编辑,需要有一个系统而严密的构思。三要认真撰写案例稿件。案例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字形式表现处理,撰写案例稿件是案例编写及案例库建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案例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案例库建设的质量以及案例库的使用。

2.汇集整理,合理分类。作为一个方便实用的资源库,公共政策案例库在大家将案例按照分工、编写出来后,就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或逻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便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此,一要进行案例的分类。案例的分类可以按照多种形式进行,例如按照用途,案例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有的用于教师讲解,有的用于学生自学,有的用于课堂讨论,还有的用于课程考查。另外公共政策案例还可以按政要做好案例的存放。案例的存放应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一个便于使用和交流的案例库。案例库平台上除了存放案例库外,还要设置案例讨论区,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2.实践运用,不断完善。公共政策案例库建设的价值在于应用,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边建设、边运用的原则。当汇编有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人课堂进行实践运用,教师要记录每一次的课堂案例教学情况,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案例有哪些方面没有编好,案例库的编排是否合理等,以便及时对案例和案例库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案例初步编成、案例库可以运用阶段,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同时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必须不断地从政策实际中搜集、积累适宜教学的案例、编写案例材料,并对即将在课堂上采用的案例进行充分的思索和把握。@案例库的实践应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案例库建设的不断完善。

3.建库维护,提高效率。案例库维护是公共政策能否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案例的修改和更新。案例的修改主要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取得了新的发展或产生了新的变化,需要对案例相关内容做出修正,以保证案例的有效性。案例的更新在于及时了解案例库中相关主体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如同类事件的典型性发生了变化,或在实践中出现新的问题,每隔一学期需要补充一定数量新案例入库,剔除价值不大的老案例,以体现案例的新鲜度和时效性。^在建设好、维护好案例库的同时,更要重视案例库的应用,提高使用效率,目前为建库而建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案例库的使用率不高是当前我国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案例库建好后,一定要提高使用效率,使用率越高,往往也维护得越好。

三、公共政策案例库的功能

  公共政策案例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公共政策案例库,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巳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常常是任课教师的头痛问题,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收集资料,多方进行取舍,整理编辑加工,尤其公共政策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案例内容涉及教育、交通、体育、建设、税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公共政策领域,分析内容涉及公共政策的观念、理论、过程、方法”。^^共政策案例库的建立,使得教师能够节省大量的收集资料的时间,完全可以运用库中现成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讲授与分析,把精力集中放在案例分析的设计上,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3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功能;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84-01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今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了适应电子文献信息服务及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各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起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其新颖的服务方式、强大的功能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它的出现,扩大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但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服务习惯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迅速适应这一形势,更好地发挥阅览室的整体功能,结合我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经验来谈些自己看法。

一、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电子阅览室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光盘、网上电子文献和其他电子载体文献为目的,向广大读者提供范围广泛的文献信息服务,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使图书馆能以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新”的文献信息,极大地满足读者对现代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电子阅览室,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利用电子文献的场所。它的功能即服务内容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情报、文献信息检索

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提供馆内各种电子数据库上的信息,又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全球范围信息检索;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方便、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二)因特网服务

电子阅览室是上网的最好场所,读者可以通过Google、Sohu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在internet上读者可以进行:e-mail收发、Ftp文件传输、畅游BBS、接受远程教育、开展网络会话、听电子会议等,此时电子阅览室成为读者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三)培训功能

网络信息时代的读者要想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承担起辅导、培训读者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责任。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计算机上机实习的机会,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教师的指导培训,能使读者较快地掌握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并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文化娱乐服务

电子阅览室有完善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和软件,读者可以在学习之余,来此欣赏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学名著、音乐、美术、动画,从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发展兴趣、陶冶情操、娱乐休息的目的。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一个问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五)其他服务功能

电子阅览室还能为读者提供诸如文件编辑打印、文献打印、电子载体文献下载及文件拷贝等多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电子阅览室以其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地。然而,电子阅览室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也直接影响着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效果。所以,需要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保障。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工作人员职责

电子阅览室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考验,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外语知识,还要通晓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电子阅览室配有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所以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软、硬件的管理与维护技能以及网上操作技能,如使用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等设备,掌握windows2000Server、windows98等几种操作系统,并会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还要根据其具体的设备、资源、人员及服务情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维护好电子阅览室的各种设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如制定《电子阅览室管理规定》、《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职责》等,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

(二)制定读者管理制度,加强读者教育工作

读者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读者行为的读者须知,电子阅览室里存放的都是计算机和各种辅助设备,因而对读者的要求不仅有一般的行为规范,还应有使用设备的规范,如未经允许读者不能擅自安装和使用自带光盘和软件等。管理制度的制定,使读者都按章操作和管理。同时,要加强读者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读者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认识到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管理,养成正确操作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日常辅导、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检索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读者掌握正确的检索技能和方法,减少因缺乏经验而导致的误操作。

(三)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指定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制度

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分别设专人管理,做到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是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机房安全制度》、《防病毒的技术措施与制度》、《服务器管理制度》、《硬件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软件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有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及时更新数据、安装硬盘保护卡、升级应用程序等。

总之,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电子阅览室更注重主动为用户服务,这是电子时代的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图书馆员不仅要帮助读者检索和查询到其所需的信息,还要告诉用户解决他们问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未来图书馆员的作用将会更大,对其素质要求,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准将会更高。电子图书馆是未来电子图书馆的缩影,是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库存和总咨询台,其信息优势是社会上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电子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也终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变化,但是宗旨不会变,那就是始终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熊传毅.高校电子阅览室组建是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4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意义

信息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机制,而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续和发展,它使得图书馆在延续传统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其他信息资源的融合,以及向社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和信息传播中的广泛运用,图书馆逐渐成为新的技术应用的前沿,而传统的图书馆机制由于信息传播效率较低,功能相对单一,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人们对图书馆提出的服务要求。随着图书馆信息技术的深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对跨区域网络查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优势日益呈现出来,在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实现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大范围覆盖。这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趋向于对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全面范围的覆盖,创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连接的超级大网,学习群体可以连接全部的网络及其协议,主要包括无数的传感器和可以提供影响人们生活的通信设备,大范围的实现图书资料的阅读和使用。(2)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贴近生活实际应用的智能化。这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的产生主要为了处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能够帮助人们放松生活和工作及学习的压力,从而带来快捷和方便,实现最优化效率。所以,在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这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该贴近人们的正常生活,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及效果。(3)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应该拥有高度安全性和质量。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除了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和快捷之外,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和安全隐患,所以我们要保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的管理具有安全性和高质量,保证了人们在使用公共图书资料的过程中不受病毒的侵害或是感染,有效的杜绝了使用者遭受攻击,正常的运用图书资料的整合。(4)信息技术下公共图书资料的管理应该控制较低成本。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对公共图书馆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降低信息技术在公共图书馆资料进行管理使用的成本,让更多的学习群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优势

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优势包括:实现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服务功能三个方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优势――教育功能

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优势之一,就是提供教育功能,者是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公共图书馆存在及其资料管理的直接原因。公共图书馆式给社会学习群体提供最主要的知识平台,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我们离不开知识的孕育,就像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在图书馆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得一清二楚,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使别人的知识转化为我们个人的知识,这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知识的创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图书馆资料给我们带来的的教育功能,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转化。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育功能也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项功能。所谓远程教育功能,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培训系统,对学习群体的学习开展网络联机教育和专题教育等,这种远程教育功能极大方便的为学习群体提供了学习机会,节省了学习时间。

2.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优势――社会功能

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优势之二就是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1)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版图书资料,其形式有它自身的好处,例如在翻阅过程中比较方便,能够立刻找出所需要的知识点。所以我们要结合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两种形式进行学习。所以,搜集资料、保存信息是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功能。(2)对图书资料信息和网络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和传播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现在信息的流通和混乱阻碍了社会人们对资料的运用和获取。我们在研究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时,这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学习群体对图书资料和信息的依赖性及其大,只有在获取大量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的缺陷和知识框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在公共图书馆内对图书资料信息和网络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和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可以确保学习者第一时间获得准确无误的真实资料。

3.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优势――服务功能

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优势之三就是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内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这非常明确地说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另一关键的任务就是把不懂不会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图书馆内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解决个人遇到的知识问题。公共图书馆在对所得信息进行整合的后,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检索,很快找出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这就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内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2)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指借助网络推送信息知识和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而存在的,所以在这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有个人的管理方式。主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群体,对图书管理制定不同的层次划分,现在公共图书馆充分完成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3)信息技术支持下公共内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功能。现在信息技术时代,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已经由最原始的时代进入到了网络时代,依然存在一部分问题,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服务功能,可以顺利帮助学习者获得真实可靠的图书资料,从而完成个人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5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产生了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就产生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因而也就产生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运动或理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与形成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是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众所周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极端化制造了可以摧毁自由竞争制度本身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超脱于各种竞争主体来扼制垄断的协调执行官,需要有一个维持基本社会公正而免于社会崩溃的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者。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又需要有一个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因此,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出发,西方国家不得不实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干预,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职能。具体表现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均扩大和加强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市场秩序的维持,通过预算和高额税收、发行公债等办法来承担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收入再分配领域,政府采取一系列福利措施,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政府行政权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日益强化的。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涉足的领域急剧扩大、政府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也急剧加深,并由此导致了机构规模急剧膨胀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议会权力削弱,行政权力扩大;政府变成了集中主要权力的万能政府,政府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不断扩大,并具有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人身上的发展趋势。

政府管理的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形成了政府垄断,推行福利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国家政策,从而导致了政府管理失控、官僚主义、低效率,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发动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在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门中大量引入竞争与市场机制;减少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以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放松规制,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裁减机构与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实行小政府模式和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树立服务意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政府公共功能目标,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和政府在线服务,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这些措施的实行推动了公共管理实践中大量吸收和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并由此导致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顾客至上等名词概念的产生。这些概念构成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就是在这种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公共行政知识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结果;反过来,在一些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研究模型等方面又为公共行政学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并日益表现出以公共管理为中介的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的融合。从历史的观点看,公共行政学自19世纪末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行政学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上,公共行政学都是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务员的专长也受到高度重视。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技术视野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的标志,追求行政效率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学理论及实践的最高目标。不同的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着重从制度、体制的构架与研究方面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行为科学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的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相反,平等与公正的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发挥作用。

传统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承担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60年代以后,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集合在一起,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人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率。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强调将公众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新公共行政学对政府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取向。

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成为70年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学派。以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为主要代表,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而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而不再重点研究机构。政策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特别是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这样就使绩效管理问题成为公共行政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政策执行研究是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4](p3),这样就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促成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

1991年9月20日至21日,美国第一次国家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锡拉丘兹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1)评价国家的艺术公共管理研究;(2)交流与出版最好的和最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3)通过区分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差别来推动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4)促进公共管理研究者的相互联合与交流。从此以后,美国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家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与知识的发展。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发展还处于众说纷纭的初始阶段。布赖顿米勒德认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科学理论有着而且应该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它研究的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方法和管理技术。公共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绩效和管理有关,绩效的意义在于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如何在各种条件下改善与提高纳税人所要求的效率与有效性;管理则是指在一个赋予公共管理者以充分权力的活动领域中,对公平、关心和责任产生作用的一种新的安排,包括采取私有化、公私合伙和承包等方式。詹姆斯佩里认为,简而言之,公共管理理论应该提供关于公共管理者在各种变化的形势下如何做出行为的有用的和实用的普遍性原理。`有用的和实用的这个词是表示公共管理理论必须是有实用价值和以问题为导向。)根据詹姆斯佩里的观点,公共管理理论就是为培养公共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技术,以及遇到问题和在不同情形下的管理应变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普遍实用的原理与方法,以便增加管理绩效。胡德认为:公共管理即`国家的艺术,能够松散地被定义为如何设计和管理公共服务的问题,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的细微工作。

我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实施管理的技能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是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等公共组织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建立与维持公共秩序、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

以跨学科为基础的执行研究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明显趋势导致了公共行政学多元的综合研究方式的出现。这种方式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行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罗森布鲁姆提出公共行政就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方法来履行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部分进行规则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戴维奥斯本、盖布勒为代表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把企业或私营部门经营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中来,主张政府应像企业那样引入竞争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视服务对象为上帝。以胡荷、胡德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提出政府管理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有效性;以理性人的假定为依据,提出政府管理应实行绩效管理;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依据,提出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与评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这种以跨学科为基础的综合研究方式还促进和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重点的变化,使公共行政研究由注重研究行政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到注重研究环境变化后的行政结果,包括注重公共服务的网络结构、高绩效体系和顾客服务,从而使公共行政学中重视研究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建立和发展新的公共责任机制等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公共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对政府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目标的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施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和结果;公共行政偏重于管理过程中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公共管理则偏重于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因此,一方面,公共管理的出现给公共行政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公共行政的自我发展,使公共行政获得了实现其目标的新手段;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虽然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理论派别,无法替代它的全部。这告诉我们,那种认为公共行政是传统说法、公共管理则是现代潮流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实际上只是政府管理;而现在流行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西方意义上的公共行政。

二、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及其范畴体系公共管理的内涵是公共管理本质特性最集中的反映,公共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以公共为核心的概念体系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基本范畴,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就是由它的公共性内涵及其范畴体系组成的。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曾提出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什么是`公共行政?`公共这一修饰词表示什么特征?公共行政怎样区别于一般行政,种怎样区别于属?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对公共含义的理解:(1)可以根据政府与国家之类的词给公共下定义,这就涉及主权、合法性、普通福利等法律概念、哲学概念和普通政治理论方面的问题。(2)可以按照在某种社会中人们认为有哪些公共职能或公共活动的认识简单地从经验方面给公共下定义。这样一来,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很难有统一的规定。(3)可以根据政府所执行的职能或活动的常识性方法来定义,但有许多政府行为是不稳定的或不确定的。

德怀特沃尔多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概念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与文化概念分析方法来理解公共的内涵,这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公共概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他的论述表明,公共是构成公共管理最本质的概念,并由这个概念组成了公共管理的范畴体系,即公共主体,包括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类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等公共组织;公共客体,包括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与政策过程、公共规则、行为规范与绩效评估标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行为即公共执行行为,包括行使公共权力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方式、手段与方法。以公共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公共管理的范畴体系。

1.公共管理的主体,即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和权威性机构等公共组织,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这个主体概念从管理活动的主体上区别了公共管理与私域管理。主体概念的联系性与运动性表明公共理念下的公共管理思想体系与私域管理思想体系的差异。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但不能说所有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者都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任何缩小或无限扩大公共管理主体概念外延的做法,都会导致对公共管理思想体系的损害。公共管理主体行使的是社会的公共权力,而不是某个组织或某个人的权力,权力指向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民众创造福利、为公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公共管理主体的这种道德要求,通过法律程序就可以确定为一种普遍的法律责任。

2.公共管理的性质。人类社会所有的公共管理既具有执行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的意志、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的性质,从而在行为方式上都表现出职能、程序、要素与过程;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具体活动的性质又呈现出差异。而且,公共管理的历史继承性与联系性以及公共管理的发展规律性还表明,人类社会越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公共管理的性质趋于共同,即增进、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即使是执行国家意志、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秩序的活动也开始逐渐软化,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和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实现公共利益;公众由往日被管治的对象变成了政府公共部门的顾客。这不仅使顾客、消费者、公众与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所有者具有了同一的意义,而且,由于权力是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直接控制,使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公共管理的应有之义。重塑政府理论、企业化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都反映了公共管理的这一性质及民主价值取向。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中,对国家政治统治软化的趋向提出了批判。他认为,政治统治巧妙地涉入公众的普通生活,公众从摇篮到坟墓都被纳入国家和政府的制度安排之中并不是国家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趋向软化的表现,而是更加强化的表现。他在明确了公共领域、公共性范畴的历史起源之后,又分别沿着社会结构、政治功能及意识形态等思路对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现代转型线索逐一加以研究,认为公共领域、公共性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既有现代政治运动,也有现代社会动员、现代社会变迁及意识形态转型等方面的问题。他由此揭示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实现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目的,揭示了公共管理具有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基本功能。

哈贝马斯站在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一方面,他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抽象出一种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公共性另一方面,他又把这个理想范畴当作规范,对社会福利国家的公共生活方式,诸如增进、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视公众为政府公共部门的顾客,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行政加以批判,认为这是政治对民众普通生活的渗透。哈贝马斯的批判揭示了公共管理在性质上已不是直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表明了公共管理在维护和进行政治统治方面的间接性质。

3.公共管理的社会公共责任与义务。在当代,公共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公共管理最重要、最广泛的职能和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绩效所包括的效率逻辑与公共责任逻辑这两个不可或缺与内在统一的方面表明,公共管理主体在社会竞争中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又通过公共责任机制、以严明的绩效目标和绩效管理,保证公共管理主体在竞争中对公众负责、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的满意程度。顾客至上意味着联邦政府为美国人民提供能够得到的最高质量的服务。

因此,公共管理绩效评定的标准不仅包括量的标准,而且还包括质的标准,即服务质量与结果。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又根据公众对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满足程度来评估公共管理绩效,从而确定公共管理对公众负责、提高管理效率与能力的公共责任机制与运行机制,这是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宗旨。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绩效评估理论、重塑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都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重要理论内容。

公共管理所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与义务告诉我们,不能用纯粹的管理主义思想、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来看待、理解公共管理,也不能用经济人假设来理解公共管理的目标与绩效评价标准。公共管理在理念上不同于私域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效率则是第二位的,效率只有在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意义。公共管理坚持以顾客至上为管理理念,更加强调顾客导向、社会导向、任务导向、结果导向和市场导向,并将顾客的需求作为公共部门存在、发展的前提及其改革、组织设计应遵循的目标。

因此,公共性内涵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部门自身的责任机制来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通过公共部门自身切实履行义务来让公众完完全全地履行义务,通过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来最终实现政治统治利益,从而加强与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增强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等公共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的凝聚力。

4.公共管理主体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机制与回应机制。这表明的是公共管理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机制、监督机制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西方国家在政府改革过程中,把科学技术的应用作为实现政府公共管理战略目标的手段,把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价值。1993年9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和构筑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走向在线服务的政府发展目标。随后,英国、奥地利、加拿大、荷兰、芬兰等国家及欧盟等国际组织也都积极进行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和走向政府在线服务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和世界性潮流,各国都希望借助完善的资讯网络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在信息时代,公共管理主体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机制和回应机制都是通过建设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政府公共部门、政府与企业和公众有效地联系起来。公众通过网络能够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规程、各项政策法规和政府服务项目等信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提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并通过网络来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政府通过网络来公布服务信息,直接获得公众对服务种类与服务质量的要求和各种反馈信息,处理公众提出的各种要求,管理公共事务和传递公共服务在内。在这种双向传输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各类信息与要求都以数字形态存在、以网络为传播途径,在数字虚拟的办公环境中进行交换与处理,通过网络完成信息的收集与。网络成为公众实现权利、选择服务的手段、工具和渠道。正是网络所具有的穿越时空障碍汇集来自无限途径的大量信息的能力,使网络化政府服务成为可能,使政府公共管理更加以公众为中心、更加透明、更加富有责任心与效率成为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公共部门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不再以自身制定的规则为依归,而是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增强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力。

5.公共管理的公开性。公开性是公共的应有之义。这种公开性不仅包括让公众知晓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输入、输出、中期成果、最终成果及绩效评定结果,而且还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及公共服务在内的供给过程都必须置于公众、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的检查、调查和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电子政府及顾客至上的公共管理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公共管理应该公开与透明。以公共为核心的概念体系构成了公共管理的本质内涵。这个本质表明了政府公共部门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蕴涵了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发展和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善政府服务、提高效率与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公众的满意程度等管理理念。公共概念的本质内涵形成了公共管理的思想体系和范畴体系,公共管理理论中所包含的各种学说和思想都是围绕公共这个核心展开的。公共管理运动也是围绕公共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及其行为方式,围绕公共利益的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保证,围绕政府公共部门与公众、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管理体制的重新架构、体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的。从理论到实践,公共始终都是公共管理各类问题的核心。

三、公共管理的功能目标及其公共性分析公共管理的功能目标是其公共性本质内涵的体现;公共管理的这种公共性本质与其功能目标内在统一的特性,表明公共管理不仅与国家的本质作用相联系,而且还必须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基础。历史上各个时代公共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公共管理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时代特征。这种差异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体现了社会对公共部门与统治者的要求。如果公共部门不能有效地吸纳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或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那么,这个公共部门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公共部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性是一个有效公共部门的根本属性所在,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所采取的以公众的需要为导向、强调顾客至上、倾听顾客声音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能力,而不是削弱它,是把政府公共部门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并获得了新的统治方法与手段。就公共管理的功能目标而言,它包括了基本功能目标和具体功能目标两个方面。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目标与国家的本质作用相联系。任何一种公共管理都贯彻和体现着一种意志。这种意志或者表现为统治集团或个人的意志,或者表现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广大公众的意志。这种意志是在公共权力的作用下,由公共组织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的。例如,公共项目对财政的分配和使用、评估项目的划分、绩效目标和评估标准的确定等都体现了某种意志。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目标与保持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政治统治密不可分。公共组织是一个国家政治总格局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体现这个国家中国家机关的组成形式、职能体系、权力分割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还被纳入这个国家中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众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之中。公共组织所进行的公共管理自然也就成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执行国家意志(公共组织在执行国家意志的过程中也要做决策,而且所做的决策必须符合并体现国家意志,与执行国家意志的活动内容、活动范围相联系)、缓和各种冲突、建立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目标,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方向性和政治性。公共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国家解决社会和技术问题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行政国家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表明了公共管理的这一基本功能目标。因为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才有可能制定出长期的、综合性的实施计划,以确保政策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现实中许多国际经济的谈判与合作也都是通过政府公共部门间的谈判与合作表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过程,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政治机构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凡此等等,都会使公共管理活动超越国界,从而广泛参与国家间、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

公共管理的具体功能目标是公共管理基本功能目标的实现方式,包括提高管理效率和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实现公共利益等。例如,在政府部分职能市场化以后,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的责任就是确定这些公共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标准,保证这些供给者无法利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保障社会公平。这都是公共性本质内涵的体现。公共管理的具体功能目标与具体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与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所面临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联系,与实现基本功能目标的具体方式相联系。一句话,具体功能目标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的,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在维护和进行政治统治方面的间接性质。因此,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不同,公共管理具体功能目标也不相同,从而导致了公共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所适用的理论也各不相同。这样,在公共行政学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公共管理方法、措施和理论派别。具体的政治体制,即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国家机构的组成形式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分割及其结构形式、政府行政组织的职能、具体组织形式及其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的经济环境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民收入状况、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结构和经济体制,也都会导致不同的公共管理功能目标。就经济体制的影响而言,在自然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的配置由习惯经验所支配,政府的经济功能微弱,主要限于全局性的农田水利、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政府行政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很微弱,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部门较少。政府行政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的目的主要是出自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其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行使功能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配置各类资源,政府行政组织对社会经济活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管理,设置大量的经济管理部门。把太多的社会功能加在政府肩上,大大扩充了政府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公共管理所体现的特征表现为干预的直接而广泛性、管理手段的单一性、和行政命令的强制性和企业主体的附属性。公共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实行对社会高度集中的管理与控制,政府计划成为各生产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活动的边界。指令体系成为惟一与法律等同的东西。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43-02

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内涵解析

(一)政治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将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引入到政治学领域,开创了政治结构功能分析。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体系、结构、功能是政治结构功能分析的三个核心概念,其中“体系”是指各部分之间的某种依存以及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应的政治结构。结构是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阿尔蒙德认为,每一个政治组织都是一个具有明显政治目的的结构。政治功能是指政治体系及其结构和角色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或政治结构的活动后果和影响[1]。因此,阿尔蒙德的政治结构功能主义是把政治生活看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不同的结构有机关联在一起,每个结构都在体系中发挥着相应的功能,从而维持政治体系的存续与均衡,并且结构与功能是历史范畴,随着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结构与功能也会相应变化,从而使整个体系趋向新的平衡。借助于阿尔蒙德的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本文将政治体系定位于中国,结构则从纵向及横向两个角度进行划分,纵向结构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横向结构为地方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不论纵向结构或是横向结构都必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产生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最终实现中国社会这一体系的和谐与均衡。

(二)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目前,学界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较多,其内涵与外延存在差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认为,社会管理即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2]。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由此看出,公共服务一方面强调政府的作用,同时也主张多元化参与主体的合作协调。

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一)纵向结构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1.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挂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其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镇压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等,因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思想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将政治统治职能放在首位[3]。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执行者,地方必须在中央政府的授权范围内执行地方事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这种集权化控制,以政治统治为主导功能的政治结构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然而,在高度一体化的社会体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处于结构混同状态[4],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向前推进,地方政府的经济活跃性及社会活跃性逐渐显现,高度一体化的社会体系已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的多元化利益需求,并最终导致社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失控,形成社会失序。

2.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经济压倒一切”的导向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逐渐意识到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系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为此,伴随着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府职能的重心开始转移,然而此时社会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市场力量尚且不足,各级地方政府被推到经济发展的前台就成了一个自然的选择。1979年,中央政府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向地方大规模下放财政权力[5],使政治体系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也促使地方政府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型政权经营者”变为了“谋利型政权经营者”[3]。毫无疑问,“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职能定位,在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及不可忽视的积极历史意义,通过权力下放,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与提高了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这种情势下,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日益得到强化。然而在经济职能强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区发展过程中,产生了GDp崇拜的片面政绩观,不惜以资源浪费、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随之出现的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乡村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的严重失衡以及各阶层之间利益差别的不和谐后果。地方政府单纯的经济管理职能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产生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责同构的政治体系与政治职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使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存在合法空间。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5]。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政府两个不可分割的职能,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较多的社会职能,而从纵向角度看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拥有更优越的管理本辖区事务的便利条件、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更直接迅速的环境反应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打破原有一体化的政治体系结构,以便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开放背景下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发展导向导致政府在公共卫生、教育、安全、社会保障、贫困群体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6]。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新的时代环境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中央政府在政治职能上、地方政府在经济职能上的“越位”与“错位”不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应顺应时代趋势产生与归位。

(二)横向结构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1.“全能政府观”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近年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然而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地方政府急于想把原先没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够的社会公共事务不惜代价地做好,出现其在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中的全能政府现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能“越位”,即凭借强制性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与社会的活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越位”导致政府来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提供的产品往往形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多样性需求,而且还会阻碍公共产品的多样性发展,同时仅由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唯一投资者,随着人们对公共产品需求层次和数量的提高与增多,必然会出现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和公共产品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职能“缺位”,即地方政府对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到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无论是职能“越位”或是职能“缺位”,都是由于地方政府不能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要求,其职能定位出现误差。因此,清晰界定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从而进行结构的调整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多元参与结构

政府并非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唯一治理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单一化向着发展型、个性化转变,越来越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5]。因此,随着社会发育的不断成熟,承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主体结构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地方政府职能必须进行明确的转变与界定。

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结构需要我们从参与主体所发挥的功能的角度进行选择与审视。国内外实践证明,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是承接政府和企业转移出来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载体,这些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形成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的良性互动局面[7]。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中,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维权保障、慈善救济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社区在解决职工下岗再就业、助残济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社会公共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私人产品性质,而私人产品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市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也有一定的空间。至此,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多元化结构基本形成。

由此可见,“全能政府观”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存在越位与缺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其职能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社会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结构能够实现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能够弥补地方政府的治理缺陷,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调整和转变就成为当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张钦朋.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评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3]董幼鸿.地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杨和焰.政治现代化视野中的政治结构分化与政治系统整合[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8).

[5]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7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功能结构

0.引言

现代交通运输已经发展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并且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交通运输市场的逐步开放,以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现状,远远不能满通运输行业的需求。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1.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概念与特征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中,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不同的子系统提取信息,在平台内部对交通运输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挖掘,为平台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层次的基于全系统范围的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信息服务,满足城市各层次平台用户对公共交通运输信息的需求,实现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处理、组织、存储、和共享,以达到整合整体交通运输信息资源、降低整体社会运输成本和提高整体运输效率的目标[1]。

2.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子系统联系的纽带和中枢,可以为区域交通运输提供数字化的平台和信息保障[2]。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由各部门自己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部门、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流程处理方式和应用接口各不相同,各个系统之间互不兼容,数据很难甚至无法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无法在及时、准确、全面提供信息的条件下进行全局的决策优化。通过建立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能够有效的整合现有各种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加强区域内不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为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3]。

3.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系统功能分析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数据仓库系统,是整个信息组织过程中的枢纽,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管理和各种交通运输信息的技术载体[4]。

3.1能与其他系统建立良好的接口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平台关键是发挥信息中转功能,集中采集、各种动态和静态交通运输信息,因此接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系统建立良好的接口是保障平台能够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

3.2充分发挥平台强大的信息辅助功能

平台内部集中从各个子系统采集到的大量的、可用的信息,但是平台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信息集成,应该充分发挥平台强大的信息功能,深层次挖掘隐藏的、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宏观交通行业管理和决策服务[5]。

4.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功能结构

4.1总体功能结构

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的功能在总体上是对共享信息实现采集、处理、存储、等功能。

4.2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平台划分为以下八个功能模块:交通运输信息接入及传输模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模块、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模块、交通运输信息辅助决策模块、车辆监控调度模块、交通运输信息模块、交通运输信息查询模块以及平台运行管理模块。

5.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软硬件系统设计分析

5.1软硬件设计原则

5.1.1硬件设计应基于以下原则:

(1)满足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进行业务处理和其他管理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为各种处理功能、计算功能和管理功能提供统一的硬件平台。

(2)具有系统扩展能力。随着路网的扩大,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和其它新需求的出现,硬件平台应有扩展能力。

(3)由于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是衔接各职能部门的枢纽,系统应安全可靠,以确保主要设备不中断工作和数据不丢失[6]。在设计阶段,应综合性价比,提出合理的硬件备份方案。

5.1.2软件设计应基于以下原则:

(1)统一的软件系统功能。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交互中心,它为政府部门、运输企业等提供统一的信息交互硬件平台,故应当提供统一的软件平台,其中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网络通信和网络管理支持软件。

(2)软件的开放性和标准性。软件以主流成熟技术为基础,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业标准的规范要求的软件和相关的接口协议。

(3)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便于功能扩展和处理能力的扩充。

(4)软件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具备在异常情况下自我保护、识别的功能。

(5)软件应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管理者、使用者和系统之间的交流。

5.2软硬件设计

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中心的系统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数据文件服务器、业务处理服务器、通信服务器、weB服务器、地图数据库服务器、控制管理计算机,各种功能单元终端工作站、网络交换机、网络路由器、打印服务器、激光打印机、网络线材等。共用信息平台的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部分[7]。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组成应用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满足共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处理、组织和各种管理需求。公共信息平台软件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结构。软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各个模块可以分别配置在各个节点计算机中,易于扩充和升级,同时具有分级保密功能,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系统的保护。所有软件操作员界面应用国标GB2312汉字显示,选用菜单和图形方式驱动,界面应简练直观、易于操作。[科]

【参考文献】

[1]卢志滨,叶蔓.哈尔滨市物流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5):41-44.

[2]董雷、刘凯.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实施与运营研究[J].物流技术,Logisticstechnology,2006(1):66-68.

[3]Luzhibin,Yeman.analysisontheConstructionofRegionalpublicLogisticsinformationplatform,iCLem2014:347-350.

[4]卢志滨,李良宝.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J].物流科技,20013(4):8-13.

[5]高文海,宋伟,卢东,刘懿.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及结构模型研究[J].商场现代化,marketmodernization,2005(4):22-26.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8

   1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牵涉医院基础信息的采集、卫生工作指导以及医院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等方面。随着我国人民对医院卫生事业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日益突显,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医院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为如下三个方面。

   1.1医院的卫生信息收集工作效率低下

   根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相关观察可以知道,医院公共卫生信息资料是通过逐级进行上报的。在公共卫生信息的上报过程之中,每个环节都是连接在一起的。由于要收集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料范围较以前广泛、极具专业性且内容十分丰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院公共卫生事业工作难度。从目前情况来看,某些医院因为专业人员紧缺,并未对信息收集以及登记造册方面的管理给予高度地重视,也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这就造成了医院对很多重要指标发生严重漏报、少报,导致了医院对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公共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地被发现,最终导致了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

   1.2对公共卫生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某些医院,尤其是乡镇医院的监管系统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在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也十分混乱。各级政府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是那么及时,医院公共卫生监督机构在经费方面十分紧张,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以及人员的编制数量少等情况。

   1.3医院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手段

   医院对公共卫生服务指导及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运用机制和管理手段。由于部分医院没有明确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在经济上没有对其进行约束,和“三级网”之间又没有建立互相提高以及互相约束的管理机制,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对于卫生局布置下来的任务常是随便应付一下,假如上级来检查也只是当时敷衍一下。各医院之间在经济上相互竞争,自己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能互相配合,而是抢夺病人,上级医院在业务上无法给予指导。

   2我国医院公共卫生功能定位

   根据以上我国医院公共卫生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

   2.1医院公共卫生功能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不同的时期,国家对我国医院的性质以及承担的工作与功能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医院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医院是综合性的卫生机构,全方位的担当各项卫生工作,尤其要以卫生、消灭疾病为核心,并对群众的卫生保健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地开展疾病预防工作、防治传染病及开展妇幼保健等工作。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卫生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基层的医疗机构担负着国家的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业务工作。如要做好各项统计,制定传染病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及时地治好群众的疾病;加强对没有经过正式医疗训练的医生进行培训;对群众做好计划生育的指导和妇幼卫生工作;指导劳动卫生及职业病的防治;还要采取各种形式,力求做好卫生宣传普及的工作。

   2.2在新形势下我国医院公共卫生功能的定位

   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费用在快速的增长,有的医院卫生资源比较缺乏,群众收入较为缓慢,两者之间难以和谐一致。有部分人因生病导致了贫穷,有的刚刚富起来,由于生病又使其变回贫穷。这样的现象在一天天增长,后果较为严重,我国医院将面临新的挑战。[1]因此,在现阶段里我国医院在卫生功能定位方面应有新的定义:我国医院是集预防保健、公共医疗卫生管理、医疗服务为一体,提供较齐全的卫生服务工作,提高我国医院卫生的总体服务能力,健全三级卫生服务网,是做好我国医院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医院其按功能分为一般医院和中心医院。一般医院主要是以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较齐全的综合性服务,负责对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对医生的培训。中心医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除了具有一般医院的功能外,还承担了开展预防保健和对一般医院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的任务。

   3加强我国医院公共卫生管理

   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各医院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因部分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其存在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两种情况。应在明确我国医院卫生功能的基础上,理顺管理机制,提高正常的卫生功能,使我国医院的服务能力及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2~3]我国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内容涉及计划、基本卫生系统、卫生服务的指导和管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3.1计划工作

   所谓计划工作,就是积极落实和实施国家相关政策、具体要求,做好其工作部署,一般包括卫生保健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两方面。应该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带头,以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枢纽,落实以下各级医院的工作。

   3.2指导卫生服务与管理工作

   卫生指导服务职能和管理工作,主要是上级医院通过在技术上的指导来提高下一级医院卫生工作人员的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工作进行安排,规范就业人员的行为。一般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责主要是在中心医院的指导下,积极配合中心医院的工作,对其业务上的指导,人员培训并协调相应的管理机制。

   3.3基本卫生信息的统计

   基本卫生统计,主要包括人口学、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还有疾病等信息。基本卫生统计有利于准确、全面地对卫生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流行病的预防、控制可起到重要作用。

   3.4强化医院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

   卫生监督管理是保护市场秩序及消费者权益不受到破坏的重要手段。应由各级政府执行监督管理,只有在各级政府的明确指导下,才可以维护医疗市场的井然有序。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9

1.1网站设计原则

电子政务网站设计要符合政府部门工作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监督的原则,网站信息功能操作便捷,满足政务公开与新闻需要,网站设计要具有前瞻性,可实现网站栏目的增加和后台数据库的扩容,此外,电子政务网站的安全性是网站运行的关键内容,电子政务网站设计要充分考虑网站安全的诸多方面因素,不仅要保证网站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而且要具备防破坏和防攻击能力。

1.2网站设计目标

电子政务网站是面向社会的政务信息与在线政府服务的公共平台,电子政务网站设计目标是要实现大量政务信息公布,网上办公及资源共享,政务信息公布是要将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提高社会对政府公信度的信任值;网上办公,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如会议通知、政府形象、法规办公、信息传达、意见调查,网上办事等功能由电子政务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是将政府部门所掌握的社会所需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可通过搜索功能实现对数据库资源的调用,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政府网络服务功能。

2电子政务网站结构设计

2.1电子政务网站层次结构

本文所设计的电子政务网站采用B/S架构,建立3层结构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网站设计分层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网站的访问速度,而且数据库与表示层分离增强了网站的安全性。电子政务网站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表示层主要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公共信息管理及与群众信息互动管理;业务逻辑层是实现电子政务各项工作分类,根据政务内容进行工作流划分,归类处理;数据访问层是实现网站平台与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可实现数据存储与调用,通过数据整合、过滤和转换,将政务数据存入数据库,方便用户进行调用。

2.2电子政务网站体系结构

将电子政务网站划分为6大模块,包括信息模块、面向公共服务的服务模块、针对于政务内部业务流程的业务模块、安全支撑体系的安全模块、数据库模块和网站管理模块。电子政务网站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电子政务网站数据库模块是存储政务信息及服务数据的中心模块;信息模块是政务公开、政策信息的平台模块;公共服务模块提供政府面向社会的网络办公服务,是政府工作于社会需求互动平台;内部业务模块是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报文传递、公文审核等实现无纸化办公;网站安全模块提供网站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保障;网站管理模块是网站后台管理,可实现信息与各项功能的管理。

3电子政务网站功能设计

电子政务网站功能分为前台服务功能和后台管理功能,前台服务功能包括:政务公开、公共互动、在线服务、最新资讯和在线资源5个板块;后台管理功能包括:信息管理、文件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和用户管理4个板块。电子政务网站功能板块如图3所示。

3.1网站前台板块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板块中包含政府机构简介、政府工作人员信息、政府工作内容等。公共互动:公共互动板块包含公共邮箱、网上调查、邮件订阅、论坛等。在线服务:在线服务功能包括网络办公服务指南、在线咨询、行政审批、申请表下载等便民服务。最新资讯:最新资讯板块中包含政府工作动态、政府工作新闻报道、政府通知等内容。在线资源:在线资源板块包含地方日志、政府工作总结、各类报表、公文报告等内容。

3.2网站后台板块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板块内容包括信息、信图1电子政务网站层次结构息分类、信息管理、图文管理、网站前台信息管理等。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板块是提供在线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可为群众提供申请表下载和上传服务。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便民服务板块,其中包括公共邮箱管理、在线资讯管理、网站资源管理、在线调查等。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包括网站登录用户管理、网站管理用户管理和部门管理,并具备登录ip记录和登录此次统计功能。

4电子政务网站安全设计

电子政务网站安全设计要从信息安全技术层面和信息安全管理层面两个方面入手,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性设计、服务器安全设计、网站应用安全设计和数据安全设计;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策略、系统建设管理策略和网站运行与维护管理策略。

4.1信息安全技术设计

网络安全性设计:电子政务网站是一级安全保护级别网站,其所运行的网络应配置网络防护设备及防入侵设备,网络防火墙限制端口开启,只提供与网站应用相关的服务接口。服务器安全设计:网站服务器时网站的核心部分,服务器必须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并安装最新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定期更改网站口令了,设置网站服务器管理与审核方案,利用审核策略和安全侧罗保护服务器安全。网站应用安全设计:网站应用安全设计要加强网站防入侵和攻击的能力,网站前台设计采用静态网页形式,网页数据与数据库数据分离管理,增强网站不良信息审核过滤性能,减少SQL注入点,及时为网站升级补丁,利用防篡改软件对加强网站自身防护能力。数据安全设计:电子政务网站数据库包含了政府公文、地方日志、政策导向等重要数据,因此,在数据安全设计方面网站自身要建立数据备份系统,一方面可设计成为人工手动定期备份,另一方面网站系统自身可保存近期网站互动数据,如果网站遭受攻击,数据库被入侵和破坏,可及时对数据库进行修复和复原。

4.2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管理策略:电子政务网站安全管理需要贯彻到每一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人员思想中,严格执行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岗位安全职责,建立统一的网站操作规范与统一的问题标准回答,提高网站的运行执行力。网站建设管理策略:网站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将新技术引入网站建设中,在网站栏目设计中要与公众需求紧密结合,网站模块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安全测试,保证网站的安全性,针对网站功能面向公众发放调研问卷,最求网站最大的实用性。网站运行与维护管理策略:建立电子政务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每日对网站进行监控,并定期对网站及服务器进行维护,对网站运行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备案,做好工作总结,严格执行网站运行操作规范。

5结束语

公共管理的功能篇10

关键词:高校;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

前言: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但涉及到民生行业的繁荣,保障居民拥有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软环境的改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具体溯及到高校之内的卫生管理,则更具有着非比寻常的社会影响与工作意义。高校作为国家智慧与知识的储备基地,卫生方面的体制发达,自然在高校工作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其中卫生院作为高校维系卫生事业的主要阵地之一,对其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则需要医疗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共同思考与全面突破,直至形成完整有序的高校卫生管理体系,以实现为高校教育活动提供良性空间的愿望和目标。

一、高校范围内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的基本要义

(一)组织实施功能

公共管理具体溯及到卫生领域之内,和会计一样,在不同的单位中,发挥的作用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其中教育单位中的公共卫生管理的突出职能,与其他单位所体现出的相同的基本因素,就在于自身具备的组织实施的具体功能要义。高校范畴内针对疾病的防治实施与应急处理方案,从建立工作机制到防控疫情措施制度,这些都是在领导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签订责任状,使医疗救治体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1]。

(二)管理协调功能

关于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有自己发展的一个规律,这些规律不会因为单位的性质或者归属而改变。所以在高校机构内,以卫生院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由校方统一指导,跟其他医疗和教育部门相协调,对高校里的卫生所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一个具备应急功能的处理机制,从而能够使防控工作能够保证很顺利的进行。卫生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欲获得发展和革新之外,除了需要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之外,管理层面的体制革新与机制健全,也是工作建设中不可忽略的突出矛盾和中心问题。

(三)技术指导功能

高校范畴之内的公共卫生的工作,第三点与其他单位比较出的共性,还在于本身拥有的技术指导的价值[2]。由于依靠医疗技术为社会付出贡献,因此技术性和专业性就成为高校卫生院的重要存在资本,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清洁干净。此外高校卫生院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基层的防治工作上同时也作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四)健康教育和促进功能

所谓健康教育的基本宗旨,无非就是大力的普及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的知识,能够让群众都能积极地参加与支持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而伴随着高校对于教育宣传的职业性价值,这便使得高校范围内的卫生管理具备了一个其他性质的行政单位所不具有的一个特殊功能,即是教育和宣传的功能。有经验的高校卫生院,通常可以发一些宣传资料或者开培训班等方式来对高校师生宣传教育一些防控措施,使师生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继而在校园的范围内养成讲卫生、讲科学以经济有病就医的好习惯。

(五)医疗需求替代的功能

高校卫生院一般的只能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一些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地方病等,提供给师生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了能够使师生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应该采取一些提高救急的能力和服务的质量、改善服务的态度和行医的条件等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使患者得到满意。如果一些技术达不到水平的,可以外请其他的技术人员进行手术。让患者能够感受到大医院的一些治疗效果。尽最大的可能让师生的健康得到很大的保证。

(六)投入及物资储备功能

为了能够保证应急的一些设备、救急药品、设施、医疗器物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卫生院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拿出资金用来投入到疫情的防治上。

二、高校卫生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起步阶段:计划经济初期

高校卫生管理的功能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工作的领域之内的定位,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冗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究其具体分析,可大致分成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3]。发展的起步阶段,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几乎整个过程。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在管理上的相对一元化,加之高校数量的稀少,使得高校卫生院的体制构建的成本较小,又由于服务对象资源的稀缺而使得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客观上实现了一个基本令人满意的水平高度。但是在基本性质的定位上,高校卫生院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单纯的卫生维系与疾病预防,在综合管理与涉外事务中则鲜有贡献与建树。

(二)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代的来临,由于呼吁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高校数量和高校教育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开始走向常规化的途径与道路,卫生管理在这种政策的变动下,功能多元化的趋向越发明显,以至于至今已然成为了高校软环境体系当中的核心部分。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疾病功能外,如今的高校卫生院,还存在着全面担当医疗预防、卫生防疫、师生保健、教育宣传等诸多卫生任务,并且在高校的环境构建中药定期做好各项统计、疫情报以及不同时期的疫苗接种工作,还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显然,市场经济时代的高校卫生院,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技术模式转变为技术与管理相融合的基层单位,而管理的定位在当今高校改革和卫生改革的政策中,又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

三、高校卫生管理的定位在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取得成就

1.理论认知的全面进步

当前的高校公共卫生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发展成就,虽然赶超不上发达国家那般成熟与完善,但在发展进程的提速上,趋向的明显性已经超过了任何国家,尤其在高校之内的卫生事业建设上为突出。这种明显性主要体现为理论认知方面的全面进步: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公共卫生通常被单纯认定为环境清洁与对疾病的根除和医治,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是2003年非典病情的经历以后,对于公共卫生的理论认知有所进展和升级,开始将其定位成广阔的公共突发事件与软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主心骨。在同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于公共卫生的定义有了崭新的描述与概括:“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4]毋庸置疑,公共卫生管理的革新业已成为全民的责任,高校当中也难辞其咎,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与配合之下,在民众的部分参与之下,实现对高校师生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2.高校工作的普遍重视

伴随着医疗意识的增强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卫生管理的功能在高校工作中已然是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1998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对于高校卫生管理的任务予以了崭新的定位,大致将其定义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因素实施医务监督等。”[5]其中也包括固定期限的体检与建档制度,还要协助教务部门开放相关的教育课程,全面增强师生的保健能力与保护意识。

(二)存在问题

1.监督体制混乱,工作职能不完善

尽管在高校范围内的卫生管理事业建设堪称成就斐然,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校展开横向比较,局限和不足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监督机制的工作层面上。由于监督机构的缺乏,卫生院的工作难以完善档案制度和信息公开的方针,直至形成管理机制层面的短板。而由于经费紧张与人员编制规模的有限,使得高校卫生体系内的扩充规模更不完善,卫生院内的监督工作往往由技术人员直接兼职,最终影响了职能的正常发挥,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管理手段单一,严重缺乏执行力

上述文段中已然提及高校卫生院存在着人员上的吃紧问题,所以这种情况引发的第二种影响便是管理手段的相对单一。由于与外界的行政系统和国立医院并无直接的行政隶属和经济制约的关系,医院中的管理精髓延展不到高校卫生管理系统的活动践行之内,由此便导致卫生院在地区医疗系统内呈现出“国中国”的事业单位格局,联系资源的匮乏不但难以加深管理方面的突破,使得内部的工作人员容易滋生慵懒懈怠的情绪,缺乏执行力。

3.三级网的构建模式不成体统

网络资源的不够发达,直接影响到大学高校软环境工作的质量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也自然不例外。三级网络本是城市(地区)范围的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本地和长途DDn业务。这种网络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即核心层、接入层、用户层。本地网节点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与二级干线网之间采用星型连接,如今在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已然是日臻重要。但是在广大普通高校内,经费和资金的不足使得三级网的构建模式仍旧不成体统,没能够形成独立的网络系统。公共卫生本身需要系统快捷的软件工作样式,而三级网这一短板的存在,无疑将会让高校卫生院在卫生建设的要求实现过程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三级网技术的掌握不足,导致信息资料的上报加大成本,而且在信息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也增加了些许无形的压力。

四、完善高校卫生管理系统定位的主要途径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卫生院的重要职能之一,要确实做好高校卫生院的工作,离不开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高校对卫生投入不足是导致高校卫生院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许多卫生院患者就诊率极低,病床长期闲置,使得许多卫生院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两种情况并存。因此,在有限的卫生资源下更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在明确高校卫生院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理顺管理机制,促进其功能正常发挥,将会有利于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和完善,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高校师生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一)强化监督机制,维系卫生秩序

监督机制在所有行政管理的工作中,都应当将其奉为圭臬,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一样需要全面破题。监督职能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价值,因此高校卫生院的监督手段得到增强,便能够在高校范畴之内实现对卫生秩序的有效维系,为构建清洁校园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在各级政府对监管职能的明确前提下,高校适当改善自身卫生管理体制,有助于问题的妥善处理和尽早解决,如高校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等等。

(二)引进管理精髓,促成鲶鱼效应

行政管理在高校卫生院中的增强,要在理论层面率先取得成就,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来实现对制度上的积极创新。这就需要高校卫生部门要积极引进管理精髓,完善工作人员的绩效考勤,适当引导竞争,在编制有限的前提之下,渐次消除工作人员的工作惰性,让一种良性的“鲶鱼效应”充斥其中,为公共卫生管理自身填充活力和动力。由于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高校卫生院的重要职能和灵魂所在,做好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观念的飞跃,筹划系统的工作职责,同时统计师生健康的信息和出台免疫政策,都需要在管理理念中得到有效引导。

(三)改良三级网络,预防破坏风险

三级网络的改良有助于虚拟风险的破坏及预防,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当具体着眼于两个具体方面:第一,数据加密。数据加密就是按照确定的密码算法把敏感的明文数据变换成难以识别的密文数据,通过使用不同的密钥,可用同一加密算法把同一明文加密成不同的密文,来实现数据的保护。第二,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应用。认证技术能够保障网络安全,可以有效避免传输方要用很多私人密钥的麻烦,也能够彻底避免私人密钥的泄漏。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其功能就像高校自身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职责一样重要,并且急需在高校体制的改革当中尽早提上日程。实现对高校卫生管理系统的准确定位,不但有助于高校软环境的建设与飞跃,对于国家为卫生事业的带动和发展,也能够产生比较深远的社会影响,与行政管理和教育活动息息相关,并共同促成国家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时发展与稳步前进,为文化体制的深化,填充强大而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王伟.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功能定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8(32):376-377.

[2]程恭.公立高校医院管理现状和改革路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3]宋青.关于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9):882-883.

[4]张世红,王晖.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功能选择与定位[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0,1(1):16-19.

[5]李彬,赵黎明,向璨,等.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5(10):76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