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4:03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医疗社区医疗分级诊疗营销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湖南长沙市医疗卫生资源紧缺且分配不均,现有的医疗分级体系尚未发挥作用,上层医院人满为患,其医疗设备利用率低,激化了“看病贵、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而作为传统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移动医疗,通过移动互联网可将医疗资源进行信息化整理形成透明的医疗资源平台,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社区医院对患者病症的初步检测判断,到移动互联网企业对医疗体系的分级指导,再到最终就医治疗的指导,患者可随时随地享受这一系列医疗服务,其便捷性、灵活性等一系列特点开始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实现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为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便捷途径。

二、移动互联网下社区医疗的市场分析

(一)消费者市场分析

通过全面调查和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长沙市居民医疗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在长沙地区,66.5%的居民患病后优先选择的是大型综合医院,由此可见,由于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型医院集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低下,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在无法判断病症的情况下直接去大医院诊断,导致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都到大医院就诊,大医院患者多,一号难求,而可以诊治相关疾病的社区医院却有大量医生闲置。移动互联网医疗有利于进行分级诊治,首诊在社区,再根据信息指导患者就医,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在617名受访者中,66.78%的居民认为健康生活重在保健预防,社区居民的保健预防意识正逐步提升。但缺少实现保健预防的途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做到良好保健预防,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app随时随地获取可靠的科学健康保健资讯,获取保健信息,弥补传统医疗无法满足居民进行正确保健的需求。

分析吸引居民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原因,便捷省时是居民所关注的重点,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凑的今天,节约时间成本无疑是为用户创造更大的财富。从长沙整体消费市场来看,在对72.5%的未使用过互联网医疗服务或移动医疗服务的受访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41.2%受访者未使用原因是对移动医疗软件不了解,其次是因为移动医疗普及率还比较低,所以缺乏信任度。

(二)行业市场分析

数据显示,在2015年移动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2.7亿,用户规模1.27亿。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抢滩,针对医药专业人士的丁香园“用药助手”;自查与问诊相结合的春雨医生;以及长沙本土企业发展的针对智慧医疗、优越一站式全家管理私人家庭医生服务的“贝多大健康网络平台”,其中丁香园与春雨医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2006年开始,丁香园逐步建立起了多元的盈利模式,从一开始针对专业的医生到普通用户完成了质的飞越,不仅给医生提供交流、了解信息的平台从而有效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使患者能够轻松完成见到的自我诊断、查询医药等简单的服务。

由于我国的移动医疗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像长沙等内陆二线城市来说,发展移动医疗所具备的条件都还不成熟,在整个移动医疗行业里,真正有使用价值的移动医疗服务少之甚少,但是大势所趋,移动医疗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享受医疗服务,必将成为以后人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三)政策环境分析

政策坚冰逐步消融。鉴于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均衡地区医疗资源分配差距,巩固医院分级体系,提升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肯定态度也日趋明朗化。2011年以来,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其中健康数据采集、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被列为发展重点。2016年,宁波、温州两市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医疗”工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循环推广,适应了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势头。这两市政策推动下发展医疗信息化、平台化为长沙市移动互联网发展集聚政策力量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

三、移动社区医疗的营销现状

(一)移动社区医疗的营销现状

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在随机受访的普通群众中,仅有20%对移动医疗有印象,而其中只有13%能准确说出移动医疗的主要作用,且大部分人的认知停留在可穿戴设备层面;更令人震惊的是,只有5%的群众曾经体验过移动医疗。从这个结果看来,在移动医疗高速发展的2014年过后,移动医疗却并未能获得如期效果,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但就企业而言,长沙新型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贝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面向中高端用户家庭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移动解决方案,其中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贝多健康生活app包括在线咨询、Vip问诊及陪同两个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医生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患者的相关需求。所以现在公司已经放弃移动互联网医疗看病诊病,整体进行转型,主攻大健康市场,包括健身、保养等方面。

还有一部分企业直接从社区医院为切入口,在社区开设互联网医院将患者拦截在家门口,以恒大互联网社区医院为例,恒大健康将依托自有的全国范围内170多个城市、400多个社区、370万业主庞大的社区资源、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恒大社区及周边,联手全国多家三甲医院,采用健康大数据模型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打造互联网社区医院,为患者提供疾病预防、私家医生、远程会诊、网络医疗、健康体检等医疗健康服务。通过整合社区、大学、医院和iBm等多方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服务打通,整个医疗闭环打通,其未来将结合膳食、保健品、健身等居民各大生活板块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其产业链。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移动医疗企业仍然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其盈利则主要通过转嫁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来实现。

(二)移动社区医疗的营销问题

尽管移动医疗行业前景广阔,但移动医疗行业是有技术与意识要求的慢热型行业,区别于普通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如滴滴打车通过“烧钱模式”便可积累大量用户,医疗行业本身存在其行业特殊性,在大多数消费者认可移动社区医疗并使用移动医疗之前,移动医疗还有一段巨大的提升空间。从目前长沙移动社区医疗的现状来看,其营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长沙移动社区医疗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商业模式正处于探讨之中。虽然移动社区医疗是世界性潮流,但以长沙地区为例,消费者、医生、医院以及中端app之间的关系并未凸显出移动医疗之间的关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居民虽然逐步养成使用手机软件付费的习惯,但医疗使用的主体人群――中老年人并不能放心使用移动设备支付软件,与此同时医生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回答患者问题并收取费用,并不足以解决医生的真实需求,所以无法真正提升医生使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动力。当前通过使用移动医疗软件收费的盈利模式,显然还不适合长沙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是长沙地区的消费者接受度低,移动医疗的用户粘性不够。在传统医疗领域,就诊是与医生面对面的交流,而通过移动医疗的形式,便改变了传统的就诊方式,病人对通过移动医疗跟医生沟通获得的医疗服务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将自己的私人信息上传网络也会担心其安全性;移动医疗的主要服务人群是众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获取移动医疗服务还要增加前期的学习成本,以上几方面造成了患者对移动医疗的接受度低。

三是移动医疗技术发展不成熟,受众面窄。既然说到与传统医疗相匹的移动医疗,长沙的移动医疗app或者可穿戴设备企业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技术的发展是一方面,但反过来说,消费者的接受面才是终端的真正难题。如何使消费者相信可移动医疗设备的功效,并且怎样将可移动医疗设备推广出去,都是企业所要面对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可以依靠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突破,但由于受到知识水平与经济差距的限制,突破消费者这一关还步履艰难。长沙属于二线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不如北上广一线城市,城乡有一定的贫富差距,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四是移动医疗利润与成本比例不协调。在硬件配置方面,移动医疗体系的构建必须获得传统医疗机构的配合,比如在医院构建专用局域网络,添置医生工作站和护士移动终端等设备,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医护工作者改变现有工作方式,在移动医疗中时刻关注工作站传送过来的监测信息,这些转变都会带来巨大的物力和人力成本。在人才配备方面,移动医疗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长沙很多医生长期的传统从医习惯不容易改变和颠覆,患者相信移动医疗将对便利性、医疗质量和成本产生积极影响,但医生方面的抵触将会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行业专业门槛高,流程复杂,而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专业人才懂医疗的少之又少,难以找寻能够实现跨界转换的高效人才,所以移动医疗领域需要专业的人才,包括医生和移动医疗营销人才。成本的巨大投入与可收益的冲突造成移动医疗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是移动医疗企业存活率低,缺乏行业领头羊。尽管进军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企业不胜枚举,但大多数企业发展极其艰难,能存活下来的很少,每一个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他们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与财力却难见成效,形同鸡肋。总的来说移动互联网医疗领域需要一个领头羊,需要一个资金与实力强大的企业来制定整个行业的规则与规律,比如阿里巴巴等,这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给消费者在移动医疗行业吃下一颗定心丸,因为企业自身的强大就是消费者信赖感的源泉,是引领消费者消费方式的灯塔。

四、移动社区医疗的营销创新探讨

(一)移动医疗app盈利模式上创新

一是向医院收取费用。作为app的开发者,可以向医院出售技术服务来获取报酬,通过掌上医院挂号、缴费为医院内部节省人力、物力、宣传费用、协助医院诊治、改善医院的就医环境;

二是搭建平台,向药企收取费用。如今非处方药已开始网络售卖试点,移动互联网医疗app给这些药企提供了最合适的交流平台;向可穿戴设备制造企业收取费用,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健康智能手环、血糖检测仪等产品的需求增大,这些可穿戴设备宣传推广的有效渠道之一为app;向私人诊所获取报酬,大型综合医院医生资源匮乏,供不应求,但是私人诊所医生大多有空闲时间,利用移动医疗app可聚集大量医生资源,在提高私人诊所知名度的同时,可向医生收取一定费用;向患者收费,采取免费与增值相结合的模式,比如患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医疗app注册会员、自查、轻问诊免费,而患者需要及时获取专家医生的诊治与医疗建议、进行个性化一对一服务时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通过免费基础服务和个性化增值服务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

(二)捆绑社区医疗机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移动医疗在中国,只有捆绑医疗机构才能提供实际服务,通过捆绑线下医疗机构可提高居民接受度,增加顾客粘性。社区医疗机构与居民接触紧密,通过移动医疗来结合社区医院,一方面可便捷打通移动医疗的线下环节,另一方面调整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可增强居民信赖感。其中恒大健康的规划蓝图也旨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其原有的地产优势,在社区成立线下的医疗健康中心,可免费为居民进行简单的体检、问诊等服务,这一系列o2o模式使企业掌握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留住了原始的客户,以便于企业以后的发展。

(三)以保健预防领域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切入点

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医生、医疗设备方面无法与大型综合医院相匹敌,三甲级等医院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只能局限于医院内部的优化、便利检测与管理;所以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先以疾病治疗以外的领域为切入点,掌握整合更多的患者信息资源;保健预防领域对于专攻于疾病治疗医院来说是无法深入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居民的保健需求等信息,给居民提供更好的保健服务,如贝多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意识到自己在医生、医疗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后将转型于保健预防方面,整合长沙市内相关的优质的健身场所,养生保健场所、私人健身教练等资源,客户去到平台上的所有场所都可以实行一卡通并享受优惠活动。在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品质同时也得到实惠,保健预防为健康的第一步,以保健预防为切入点,获得客户资源,形成庞大的数据库,以此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更有利于用户健康的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与医院的合作水平。

(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促进慢病管理。

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还无法根治慢性病,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也是极为有限,慢性病的治疗需要定时的、跟踪性的、长期的监控,但这些都需要患者频繁地、定期地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这样无疑阻碍了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对于慢性病管理的一系列特点,移动互联网医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患者进行监控与管理,精准及时地指导服务、数据监控及分析、生活习惯的指导等。因此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专攻于对于慢性病管理,建立数据库方面,设计可穿戴设备等如血糖监测仪等与医院进行合作,方便用户以及医生对体征数据的检测、及时改进治疗方案、调整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周敏.app移动医疗时代的来临[J].沪港经济,2012(5):19-22.

[2]张兰英.互联网企业扎堆移动医疗,医疗app成下一个发力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8.

[3]董禹含.移动医疗app看病靠谱儿吗[n].北京日报,2015,4.

[4]颜惠宜.移动医疗的现状和未来[J].无线互联科技,2015(8):30.

[5]林凡.移动医疗app遍地开花智慧医疗改变就医模式[n].通信信息报报,2014,3.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2

据普华永道的评估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医疗健康行业“攻城拔寨”的一年,但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的领域更是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疗的2016:一个供给侧的视角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对话,有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双方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过,能让外界看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无论有多少用户,市场估值多少,到了现在确实是必须要考虑自己对于目前的医疗主体――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了。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3

便捷和普惠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它可以大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多、看病乱的问题!”谈到互联网医疗以及医疗的信息化,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说,“信息化好的医院,秩序井然。”

自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将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该规划将成为未来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文件。

2016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表示,“十三五”期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使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这些都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东风,自2015年起,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争相谋划布局,抢占互联网医疗产业。前不久,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落户乌镇,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全新探索模式,通过网络视频即可完成诊疗过程,包括开具电子处方和配药。这所“空中医院”大大节省了医生和病患的时间。

通过互联网,乌镇互联网医院连接了全国的医院、医生、老百姓、药品体系和医保。据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教授介绍,在2015年12月上线后的三个月中,该平台单日在线接诊量已经突破10000人次,达到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规模,是第一个同时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在线医嘱和电子处方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而“百家医院会诊中心计划”则是为响应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医院需求而作的进一步战略部署,直接剑指大病、重症诊疗:拟在全国范围内与百家优质医疗机构合作,打造100个会诊中心,搭建一个疑难杂症的专家会诊、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一站式线下诊疗平台。

按该计划的设想,不久后三四线城市的重病患者不必再千里迢迢奔赴北京、上海的大医院看病,可通过当地的会诊中心,直接向互联网医院合作的近7000组专家团队、20万名专家发出会诊或多学科会诊邀请,制定并执行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还可邀请专家团队主刀手术,实现“大病不出省、手术就近做”的目标。

看病难,看病贵,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

在手机上的应用商城里,患者可以下载到众多与医疗相关的app,每家医院坐诊的专家是谁,特长是什么,点开即可清晰了解,在挂号时也能够更有针对性。患者对医院专家有了更多了解,可以避免以往患者盲目崇拜名专家,感冒发烧拉肚子也一窝蜂去大医院找名专家,现在可以更好地让患者认识医生,合理分流医疗资源。

新闻评论员练洪洋表示,盘活医疗存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互联网医疗最大优势所在。线下医疗机构,存在诸多体制掣肘,譬如人事、工资、福利等关系,将医生圈在一家医院之内,互不流动,无法均衡。结果导致不同医院间旱涝不均,名医院、大医院医生忙死、撑死,基层医院“拍乌蝇”、吃不饱。医疗资源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如何优化,提高利用效率,管理部门也一直在想办法,譬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就是一种有益尝试。

互联网医疗的利与弊

网上既能进行健康咨询,也能看病。“患者不动医生动”,互联网医院可以让患者实现小病网上诊治,大病网上会诊,看病不再难。复诊的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网上诊疗,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疑难重症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互联网医疗被称为移动互联的最后一座金矿,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据预测,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中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3以上。

春雨医生CBo万静波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有一点像滴滴打车,说到底就是实现资源自由匹配。目前国内医生并不是完全市场化,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难度,互联网医疗需要长期的、稳扎稳打的发展过程。

然而,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标准。网上诊疗有关基本功能、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合同、网上支付等内容以及电子文档保存时间、举证的有效性均尚未做出明确规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互联网医疗企业、医生及患者均难以提供有效的举证资料以维护自身利益。

对此,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杨金生建议,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关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行业准入、医师多点执业、医疗纠纷处理、医保支付等,需要多部门共同制定配套政策,协调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对于“互联网+医疗”,目前大概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唱衰派”,一种则是“力挺派”。

“唱衰派”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开展互联网诊疗的条件并不成熟。虽然中国已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大国,但却不是互联网强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仍相对滞后。信息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事件不时发生。个人医疗健康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保管与处理不当,极易给目前已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再添矛盾。

专家认为,开展互联网诊疗对于信息联网的技术要求颇高,目前,一些大医院已实现了内部诊疗信息的联网,可是,许多小医院在硬件上都无法满足要求,如何与其他医院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仍需要跨越一些技术障碍。

互联网医疗还处在摸索阶段。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后兴认为,在目前互联网医疗安全形势日渐严峻的状况下,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也要从立法和监管人才培养层面,提升互联网医疗的“体质”,从而维护医患双方的切身利益。

从互联网数据安全层面,雷后兴认为,目前尚缺乏有效保障和监管,一旦发生大规模健康数据信息泄露事故,将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4

随着“互联网+”在众多行业内实践的深化,医疗服务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在不断加深,而市场和用户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也在不停演变。针对中国医疗市场的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增长率为44.7%,56.1%的用户认为移动医疗有助于搭建在线医患交流平台,目前用户在医疗行业的需求也扩散到康复管理、在线医患交流、预约挂号等应用范围。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针对“互联网+”下行业格局的变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未来的医疗生态是手艺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在线上运用‘互联网+’形成o2o闭环,智能化越来越高,越来越准确。当它准确到一定水平时,目前的医院运行模式一定受到影响,医生的就业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用户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和可穿戴领域内端到端创新解决方案的需求与日俱增。个性化服务、协作型医疗、远程医疗、网络化保健正从传统医疗机构中破茧而出,走向常态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医疗服务正在向移动医疗、互联网服务模式和个性化医疗悄然转型。谈及这一发展趋势,英特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健康与生命科学总监Georgemargelis指出,“未来医疗的趋势是个体化差异,包括诊断、治疗方案在内的治疗决策都需要针对个体进行分别对待;医疗服务也应该随时随地持续进行,优化流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整个治疗过程中专家的协同是保证效率和速度的根本。”为实现这一愿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Georgemargelis表示,“从前端应用来看,基于英特尔架构的pC、平板和可穿戴设备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后端数据中心平台的构建上,数据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医疗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英特尔期待帮助用户突破传统医疗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智慧医疗转型。”

作为技术创新和倡导者,英特尔长期支持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协助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英特尔中国区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柯道远表示:“中国的医疗信息化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完善,我们看到了在‘互联网+’战略指导下的广阔市场机遇,以及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协同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所面临的挑战。这需要产业各方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构建重构医疗服务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英特尔紧密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在提供先进技术支持的同时搭造协作和交流的平台,推动解决方案的落地。”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5

【关键词】约定医疗;e诺;互联网医疗

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直在医院高墙之外游弋,但站在时代风口,医疗行业也不得不做出改变。移动互联网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渗透医院围墙,创造新的机会和挑战。2014年,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公认的最后一块还未被互联网开垦的荒地,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遇,成为继互联网行业后的又一投资热点。

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医疗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移动通讯产品和技术、远程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实现移动医疗服务功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业已具备,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自然环境恶化,就医需求日趋增多;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医疗服务资源(医护人员等)短缺,人口及健康结构改变等问题使医疗服务弊端日益凸显,而政府也试图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更新来解决医疗服务的诸多痛点。

改变、重构、提升,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商业模式产生的必经之路。在技术及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应需而生了。互联网渗透就医各环节,并且商业模式百花齐放。以e诺提出的约定医疗模式为代表互联网医疗将通过改变健康管理方式、重构就医方式、改善就医体验、重构医患生态,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使患者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让健康更健康”。

什么是约定医疗?

据介绍,约定医疗由祁本洲先生提出,顾名思义,约定医疗特指通过第三方――e诺平台,架起沟通医患之间的桥梁,采用事先约定的方式,优化、改善、调整医药市场架构为核心,改变以往无约定就医的形式。包括治疗约定、健康约定、风险约定、诊断约定。

约定医疗的诞生背景。目前,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收费居高不下),医生责任心不强,医疗设备越来越尖端,导致患者过度检查,不仅仅增加患者开支,还占用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医院,环境好、服务好,完全有能力诊疗一些常见病,并且医院也有知名专家坐诊,就是没有患者)。高效廉价的药品,在临床上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医闹不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约定医疗带来了什么?

e诺整合了一大批医院,进行“约定医疗”,通过约定价格、约定周期、约定疗效、重大医疗事故先行赔付等具有革命意义的就医解决方案。从而可以提高医生的责任心、缓解医患关系、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减低就诊成本等。

只要通过e诺平:

l我们先谈谈诊疗价格――约定价格

2我们再聊聊治疗周期――约定周期(如果没有在约定时间看好,可以少给或者不给钱)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6

锐珂医疗是全球知名的医疗成像和信息技术(it)公司,前身是柯达的医疗集团,2007年被加拿大onex公司收购,以锐珂医疗(CarestreamHealth)品牌独立运营。2011年,《新营销》曾对锐珂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及全球新兴业务发展副总裁刘杰先生进行过一次专访。当时,脱离“百年柯达”品牌光环近4年的锐珂医疗,正致力于品牌重塑,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了解锐珂这个品牌。

又一个4年过去,如今锐珂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中华区市场销售额已连续3年高居锐珂全球区域市场第一。2015年,《新营销》再次与刘杰对话,聚焦锐珂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以及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传统医疗企业的转型与创新。

接地气:布局基础医疗市场

2007年品牌独立之后,锐珂重新思考在中国的运营策略。当时,国内还沉浸在对上一轮医改失败的反思中,医疗改革何去何从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是每一届政府都重点关注的问题。锐珂也认识到,在中国做生意必须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在思路和方向上一致,才能做的更好。“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医疗制度”是新医改的主要目标,政府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县乡村一级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因此,锐珂中国决定将战略重点放在基础医疗方面,从研发投入、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都围绕基础医疗展开,并且积极参与由政府主导的中国新医改。

2007年10月,锐珂投入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携手共同开展了宁夏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宁夏4个试点工程实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为当地患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到医疗数字化阶段。

在卫生部的领导以及锐珂的帮助下,宁夏目前是中国唯一一个实现了县、乡、村全面覆盖远程医疗设备的省级行政区。“就是说不光宁夏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即使一个村卫生室,都具备和世界上任何医疗机构进行会诊的能力”,刘杰说道。

2014年,锐珂在河南驻马店设立了一家区域放射医疗中心,尝试托管模式的基础医疗。由于医疗影像设备比较昂贵,中小医院通常没有太多资金来购置,并且也缺少能看懂片子的中高端医疗人才,这样就导致患者只能集中去大医院拍片、看片,造成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通过区域放射医疗中心,集结了数十家医院的放射影像业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患者的分流,降低医疗资源集中度,也符合新医改的政策思路。接下来,锐珂计划在河南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这种模式,预计这将是一个2000亿的市场,锐珂已经抢占了先机。

刘杰介绍,5年以前在锐珂中国的业务构成中,基础医疗占比只有30%左右,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和稳步增长,这个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希望在未来3-5年,基础医疗业务占比能够跟沿海发达地区业务平分秋色。

聚焦基础医疗领域不光是锐珂在中国本土化的核心战略,也是与其他外资医疗企业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在医疗器械领域中,高端市场由所谓的“GpS”(Ge、飞利浦、西门子)占据,而X光、普通放射领域锐珂则占据80%的市场份额。GpS的产品线非常多,单台机器价格昂贵,组织机构也比较庞大,很难向基层市场下沉。针对此,锐珂采取更接地气的差异化策略,精简团队,提升效率,模式更灵活,下沉得更低、更快。

“2007年和我们同时做试点的几家公司,全部放弃了,只有我们今天还在坚持。做基础医疗,要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挣钱的打算。”刘杰说道。

让本土化更彻底:本土人才+研发

除了聚焦最接地气的基础医疗之外,锐珂的本土化战略还包括人才和产品技术、研发的本土化。

刘杰介绍,锐珂中国的核心管理层百分之百是中国人,“没有一个洋人,也没有一个假洋鬼子”,这在跨国企业来说非常少见。刘杰认为,人才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医疗市场很特殊,只有本土人才能真正了解国情并作出决策。

此外,随着中国已经成为锐珂全球最大的市场,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发、生产都被放在中国,为了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需求。早在2003年,锐珂就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这在当时的跨国企业中也非常罕见,现在看来是颇具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决策。刘杰指出:“研发中心离你最大的市场越近,很多客户的声音就能第一时间听到,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做出反应、做出产品,这个时候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锐珂一路走到今天,2003年决定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这个决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目前锐珂在上海的技术研发团队有400多人,占整个大中华区锐珂雇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和各类型的公司比都是很高的。这个研发团队也是锐珂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占全球研发人员40%左右,充分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研发中心研发了大量针对中国基础医疗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让一些高端技术普及化,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享受到锐珂的产品和服务。锐珂大中华区技术团队除了可以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中餐”,还可以为需求相似的新兴市场国家定制不同口味的套餐,以“本土化”和“同款套餐”两手牌更好地参与到商业竞争中来。

然而,尽管锐珂中国非常积极地推进本土化,在落地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一些障碍。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本土企业,因而外资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遇到一些阻力。对此,锐珂在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上,突出差异化优势与本土企业竞争。本土企业有其优势,如价格低,商业模式灵活,比较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等。而锐珂的优势则体现在:首先是技术和研发能力,其次是先进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第三是大量中高端人才储备,第四是重视服务的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些核心优势是我们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目前国内企业暂时还有差距”,刘杰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机会。“只要对中国医疗市场发展有所贡献,无论国企、民企、外企都能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不是一味照顾某个弱势群体。就市场行为来看,不用干预太多。”

互联网+医疗:布局未来

信息时代,谁与互联网联系更紧密,谁就能获得更多机遇。锐珂不仅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同时也是领先的医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数字时代给锐珂带来了更多思考和新的机会。同时,信息化也是中国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意义重大。锐珂在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在医疗影像信息化方面的优势,联通医院内所有设备和it系统,建立以临床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其次,优化专业医疗服务,提升医疗经营效益。利用区域协同诊断,搭建影像咨询云服务平台以及医疗影像云平台,从不断开发丰富应用的角度帮助医疗机构提升效益。第三,建立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医疗数据服务中心。获取真实有用的医疗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中心,最终实现精准医疗和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刘杰表示,虽然目前it业务占比还不是很大,但锐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来发展这部分业务,布局未来。“我有很多做投资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现在一家企业的估值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主营业务离互联网有多远,如果它的主营业务离互联网很远,估值一定高不了。所以锐珂也一样,我们现在大量发展和推广一些跟互联网有关的产品,比如RiS、paCS。过去十年,我们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步子迈的比较大,比如北京几乎一半大型三甲医院放射科用的信息化系统都是锐珂提供的。互联网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国家提出‘互联网+’真的是很有战略意义。”

刘杰相信,互联网会给医疗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信息不对等,让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技术的普及,能够让患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更安全,同时让医生的工作更高效。但同时,他也指出,“互联网+”不能脱离企业的核心实体业务,变成一个空中概念。

“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状况客观评价,在互联网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不是越互联网化越好。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是把互联网变成一个短期的手段,而不是踏踏实实把企业慢慢从一个传统业务过渡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业务上。这样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泡沫。”

目前,中国市场是锐珂在全球增长最快也是投资回报最高的市场,随着中国医改的持续推进,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成熟,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待挖掘。对于未来,刘杰非常有信心。“未来3-5年,我们有这样几个目标:成为一个不断创新的公司,一个有持续、稳定财务增长的公司,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让更多人不仅是知道锐珂,而且信任锐珂这个品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锐珂医疗是全球知名的医疗成像和信息技术(it)公司,前身是柯达的医疗集团,2007年被加拿大onex公司收购,以锐珂医疗(CarestreamHealth)品牌独立运营。2011年,《新营销》曾对锐珂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及全球新兴业务发展副总裁刘杰先生进行过一次专访。当时,脱离“百年柯达”品牌光环近4年的锐珂医疗,正致力于品牌重塑,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和了解锐珂这个品牌。

又一个4年过去,如今锐珂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中华区市场销售额已连续3年高居锐珂全球区域市场第一。2015年,《新营销》再次与刘杰对话,聚焦锐珂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以及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传统医疗企业的转型与创新。

接地气:布局基础医疗市场

2007年品牌独立之后,锐珂重新思考在中国的运营策略。当时,国内还沉浸在对上一轮医改失败的反思中,医疗改革何去何从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是每一届政府都重点关注的问题。锐珂也认识到,在中国做生意必须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在思路和方向上一致,才能做的更好。“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医疗制度”是新医改的主要目标,政府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县乡村一级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因此,锐珂中国决定将战略重点放在基础医疗方面,从研发投入、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都围绕基础医疗展开,并且积极参与由政府主导的中国新医改。

2007年10月,锐珂投入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携手共同开展了宁夏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宁夏4个试点工程实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为当地患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到医疗数字化阶段。

在卫生部的领导以及锐珂的帮助下,宁夏目前是中国唯一一个实现了县、乡、村全面覆盖远程医疗设备的省级行政区。“就是说不光宁夏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即使一个村卫生室,都具备和世界上任何医疗机构进行会诊的能力”,刘杰说道。

2014年,锐珂在河南驻马店设立了一家区域放射医疗中心,尝试托管模式的基础医疗。由于医疗影像设备比较昂贵,中小医院通常没有太多资金来购置,并且也缺少能看懂片子的中高端医疗人才,这样就导致患者只能集中去大医院拍片、看片,造成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通过区域放射医疗中心,集结了数十家医院的放射影像业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患者的分流,降低医疗资源集中度,也符合新医改的政策思路。接下来,锐珂计划在河南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这种模式,预计这将是一个2000亿的市场,锐珂已经抢占了先机。

刘杰介绍,5年以前在锐珂中国的业务构成中,基础医疗占比只有30%左右,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和稳步增长,这个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希望在未来3-5年,基础医疗业务占比能够跟沿海发达地区业务平分秋色。

聚焦基础医疗领域不光是锐珂在中国本土化的核心战略,也是与其他外资医疗企业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在医疗器械领域中,高端市场由所谓的“GpS”(Ge、飞利浦、西门子)占据,而X光、普通放射领域锐珂则占据80%的市场份额。GpS的产品线非常多,单台机器价格昂贵,组织机构也比较庞大,很难向基层市场下沉。针对此,锐珂采取更接地气的差异化策略,精简团队,提升效率,模式更灵活,下沉得更低、更快。

“2007年和我们同时做试点的几家公司,全部放弃了,只有我们今天还在坚持。做基础医疗,要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挣钱的打算。”刘杰说道。

让本土化更彻底:本土人才+研发

除了聚焦最接地气的基础医疗之外,锐珂的本土化战略还包括人才和产品技术、研发的本土化。

刘杰介绍,锐珂中国的核心管理层百分之百是中国人,“没有一个洋人,也没有一个假洋鬼子”,这在跨国企业来说非常少见。刘杰认为,人才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医疗市场很特殊,只有本土人才能真正了解国情并作出决策。

此外,随着中国已经成为锐珂全球最大的市场,越来越多产品的研发、生产都被放在中国,为了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需求。早在2003年,锐珂就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这在当时的跨国企业中也非常罕见,现在看来是颇具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决策。刘杰指出:“研发中心离你最大的市场越近,很多客户的声音就能第一时间听到,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做出反应、做出产品,这个时候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锐珂一路走到今天,2003年决定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这个决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目前锐珂在上海的技术研发团队有400多人,占整个大中华区锐珂雇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和各类型的公司比都是很高的。这个研发团队也是锐珂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占全球研发人员40%左右,充分体现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研发中心研发了大量针对中国基础医疗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让一些高端技术普及化,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享受到锐珂的产品和服务。锐珂大中华区技术团队除了可以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中餐”,还可以为需求相似的新兴市场国家定制不同口味的套餐,以“本土化”和“同款套餐”两手牌更好地参与到商业竞争中来。

然而,尽管锐珂中国非常积极地推进本土化,在落地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一些障碍。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本土企业,因而外资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遇到一些阻力。对此,锐珂在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上,突出差异化优势与本土企业竞争。本土企业有其优势,如价格低,商业模式灵活,比较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等。而锐珂的优势则体现在:首先是技术和研发能力,其次是先进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第三是大量中高端人才储备,第四是重视服务的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这些核心优势是我们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目前国内企业暂时还有差距”,刘杰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机会。“只要对中国医疗市场发展有所贡献,无论国企、民企、外企都能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不是一味照顾某个弱势群体。就市场行为来看,不用干预太多。”

互联网+医疗:布局未来

信息时代,谁与互联网联系更紧密,谁就能获得更多机遇。锐珂不仅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同时也是领先的医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数字时代给锐珂带来了更多思考和新的机会。同时,信息化也是中国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意义重大。锐珂在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利用在医疗影像信息化方面的优势,联通医院内所有设备和it系统,建立以临床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其次,优化专业医疗服务,提升医疗经营效益。利用区域协同诊断,搭建影像咨询云服务平台以及医疗影像云平台,从不断开发丰富应用的角度帮助医疗机构提升效益。第三,建立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医疗数据服务中心。获取真实有用的医疗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中心,最终实现精准医疗和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刘杰表示,虽然目前it业务占比还不是很大,但锐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来发展这部分业务,布局未来。“我有很多做投资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现在一家企业的估值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主营业务离互联网有多远,如果它的主营业务离互联网很远,估值一定高不了。所以锐珂也一样,我们现在大量发展和推广一些跟互联网有关的产品,比如RiS、paCS。过去十年,我们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步子迈的比较大,比如北京几乎一半大型三甲医院放射科用的信息化系统都是锐珂提供的。互联网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国家提出‘互联网+’真的是很有战略意义。”

刘杰相信,互联网会给医疗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信息不对等,让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技术的普及,能够让患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更安全,同时让医生的工作更高效。但同时,他也指出,“互联网+”不能脱离企业的核心实体业务,变成一个空中概念。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7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4]吕雅娜,曹阳.以风险投资解决医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J]上海医药,2011(04):195-197.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8

虽说上述的某些场景只是来自未来的概念,但其中的一些场景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Ge公司已经决定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他们的重型机器做点什么,以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机会,即Ge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正亲力亲为推进的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必然将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伸到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的沟通,借此将物理世界同信息世界、智能世界嫁接起来,再通过反馈回到物理世界。Ge全球副总裁、Ge全球软件和分析中心总裁鲁威廉表示,让机器自己学会“说话”,得益于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成本的下降,如今人们可以在机器上安装更多的传感器,以搜集数据了解机器运行的情况。以一架飞机的飞行管理为例,飞机上至少有88个以上传感器被传感、记录,每一秒钟有四组数据产生,同一种信号每一秒采集4次。

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线传输成本的下降,同样为医疗工业互联网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在Ge医疗于6月6日启动的“关爱先行”市场战略峰会上,利用Ge推出的optimaemS远程心电管理系统,Ge医疗生命健康事业部总经理付强与华西医院心电图室主任王宏治一起演示了与雅安中心医院的心电图远程诊疗。据《21CBR》记者看到的现场画面,optimaemS系统分为上下两个界面,上半部分如同视频聊天一样,从雅安中心医院传来的现场画面中,可以看到诊疗室里的医生以及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下半部分则为远程传输过来的心电图。远程诊疗的患者是一位58岁的男性,在与现场取得联系后,不到10秒钟,雅安的医生便将一幅非常清晰的心电图传输到了会议现场,包括患者此前的一些心电图也可以在系统中查阅,这些心电图与现场扫描的基本没有区别,王宏治也很快便开始了心电图分析。

在采访中,王宏治抱怨道,曾经接到不少基层医生通过微信传输的心电图,请他帮忙诊疗,但由于图片被压缩了,所以完全看不清楚。付强告诉《21CBR》记者:“我们的心电图之所以非常容易在互联网上传输,是因为心电图上面的数据是各种医疗设备中压缩得最小的,一个常规心电图经过压缩处理后,大概是20K,我们用微信发一张图片都比这个大。所以在现在3G互联网的环境下,它的传输非常便捷。”

目前,利用移动设备保持互联互通已不是难事,对于分秒必争的医疗服务来说,便携、快速的移动设备可以为患者和医生可以带来极大的帮助。王宏治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如智能手机大小的心电图监测移动终端,这款供医生监测患者心电图数据的移动设备在有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让医生随时与患者沟通,并完成诊疗。

“当患者在医院做了心电图,心电图的医师对心电图产生疑问,他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发送给我们。不管我当时在做什么,在家里,在上班的路上,在车里,我都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的心电图。通过这个设备,上级医生可以对下级医生的心电图诊断和治疗进行指导,我可以马上就做出诊断。诊断完成后,将诊断结果通过互联网再传回去给医生,他就可以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处理。在当地医院可以解决的话,尽量不将患者转移到上级医院,这样就可以节省患者的成本和时间。”王宏治解释道。不过,王宏治也坦言远程医疗与智能联机中的现实障碍,其一是上级医院如何收费以及上下级医院的利润分成的问题,其次则是产品兼容的问题,第三是网络的维护问题。据了解,目前,Ge已经开始为该心电图移动诊疗设备开发应用,如远程超声等应用已投入实际使用。

“智能医疗离不开技术本身,如果没有精准的诊断,咱们谈不上互联互通和精准医疗,所以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关爱先行’首先还是技术创新”,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段小缨告诉《21CBR》记者,技术和硬件上打好了基础,接下来就是软件和服务层面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机器不是独立的,软件上应用要不断提升。比如大家买ipad,机器本身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ipad还可以通过appStore下载不同的应用,而这些应用是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群和不同细分市场不断开发出来,用户可以各取所需。”

对于广大的中国医疗市场来说,需求意味着什么?在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的中国,效率低下及医疗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越发凸显,这两个问题分别困扰着大城市的三级医院、高端医院以及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如何做好设备管理与数据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即使是在基层,中国的医院也不缺乏设备,但医疗设备的生产力仍有提高的空间,以行业医疗设备平均开机率为90%为例,如果开机率提高5%,这就意味着一年将平均多出18天的设备正常工作日,按照一家三甲医院有3台Ct和2台磁共振设备计算,每年可增加7200人次的扫描诊断。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9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细分领域就获得108亿元投入,app超过2000款,因“刚需”产生的市场规模将在2017年突破125亿元。

然而,走过2014年的“快速吸睛”,2015年的“资本逐鹿”,一路“烧钱”的移动医疗,却在2016年悄然发生着改变:先是年初陆续有企业宣布裁员,资本“断粮”后生存堪忧;后有国家食药监总局全面叫停“第三方网售试点平台”……

“经过行业‘井喷式’爆发,如今移动医疗市场已在内外夹击中略显逼仄。”大姨吗创始人柴可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分析:市场上有关医疗、大健康的app种类繁多不假,但同质化严重,加之政策、观念、专业性层层壁垒,普遍陷入盈利窘境,此时用烧钱获取流量方式,难以让资本回血;特别是进入B轮融资后的公司,运营效率与内在价值将成为“活”下去的关键。一句话:市场回归理性时,创业者只有拼内功!

大浪淘沙见真金。

2016年也涌现出不断深耕细分市场,积极寻求突破的移动医疗“急先锋”:春雨医生2015年线上问诊营收1.3亿元;杏树林凭借B端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医生工具”到“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的过渡;而自带强大险资背景的平安好医生,则以保险支付与费用控制独特优势,成功拿下5亿美元融资……

行业佼佼者“活”下来的诀窍是什么?移动医疗“玩家”如何在投资整体遇冷后,找到差异化服务模式并站稳脚跟?

“投资热潮”退去后的佼佼者

2016年无疑是近三年移动医疗创业的低潮期,除少数几家细分领域领先者仍能获得资本热捧外,大部分创业公司挣扎在a轮或B轮融资的路上,甚至难以为继。以“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为例,今年8月裁员300人,创新事业线全面撤销;而医药o2o药给力也因融资未果被迫暂停业务,其负责人曾对外称:“2015年12月就已确定的投资,变卦只在一夜间。”

致力于早期项目孵化、投资的创客总部创始人李建军向《中外管理》坦言,他不会轻易投移动医疗项目。如果要投,也只聚焦平台、生物医药等方向。

“移动医疗的确是未来极具前景的市场,但项目高度雷同,大多是一个app简单连接医患。”李建军分析,当企业进入a轮、B轮后,投资人只会在相同细分领域选择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此时大量同质化项目无法商业变现,服务又缺乏核心医疗价值,商业模式短板让资本却步。

春雨医生、杏树林的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则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告诉《中外管理》,医疗行业有抗周期性,受资本市场涨跌影响不大,且看病吃药需求一直存在,资本关注的是创始人能否在明确目标后坚定走下去。以春雨医生为例,最初是电话问诊,后发现不仅占用医生时间,也难以沉淀医患数据。“半年后我们与团队创始人张锐商量将电话改为语音和文字形式,不仅可为用户提供更低付费模式,也能利用好医生的碎片时间。”

事实证明,陈维广的判断是对的。春雨医生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线上问诊收入为1.3亿元,收入3000万元,现已完成12亿元融资pre-ipo环节,并有计划分拆上市。

与春雨医生聚焦医患关系的C端市场不同,杏树林――这个骨子里充满医学基因的公司,占领B端才是核心竞争力。正如张锐所说:“要在2016年打造百名收入100万元的医生。”已累计80万医生用户的杏树林,也有相似愿景――为医生搭建一个能打造个人品牌的平台,提高行医效率,获得更高收入,最终找到发挥所长的市场。

作为移动医疗早期创业者,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分析得出:移动医疗在中国,尽管针对大众的在线医疗产品需求量大,但面临更多政策壁垒;而针对小众专业人士的产品,商业模式清晰,难度在于内容专业性。后进入者亟须组建一个集医学、技术、互联网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团队,搭建清晰盈利模型。

这样一来,产品差异化更加明显,在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上,创业者各自商业空间自然清晰可见。张遇升告诉《中外管理》:“降低误诊差错的有效办法,是按照临床治疗标准化信息去执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标准化医学信息‘搬’到手机上,方便医生随时查用,降低出错率。”

2016年1月,完成C轮融资的杏树林实现全面商业化,从“医生工具”转型为“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盈利来源一是与药企开展数据与营销合作,二是版权内容向医生收费,2015年平台盈利超千万元。

张遇升认为,不同医生及同一类医生在不同阶段,需求并不一样。“想用一个社区将所有医生‘黏’在一起不现实。”

杏树林的做法是,按照医生碎片化需求,聚焦“医口袋”、“病历夹”两款不同功能产品,如针对需要做研究的医生,“病历夹”可提供病例搜集、管理与统计分析,内置的“云病房”,还可帮助处于事业上升期、想树立声誉的医生打造专属“云学院”;对于基层医生,“医口袋”中上千册图书可提供丰富基础知识。

“以医带患”尚需辩证而论

绕开春雨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轻问诊”模式,也不同于杏树林打造“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的移动协作平台”,已过B轮融资的杏仁医生app,搭建的则是一个医生个人CRm系统,即医患沟通管理“工具”。

“选择从B端切入,实现服务C端人群目标。”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称其为“和医生一起经营患者”。作为首款与微信集成的医生专用app,医生可借此与其就诊患者建立紧密联系,并提供特色随诊、跟踪、交流、检索功能。产品定位为医生重要的行医辅助工具,让其可为患者群提供多种特色服务。

2016年,杏仁医生加大患者端影响力,通过线下落地医生工作室形式,为医患提供医疗闭环服务管理。马丁认为,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的核心角色,最终决定能否吸引患者;抓住了医生,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工具,将是解决医疗体系痛点的最好尝试。

“站在患者角度来看,真正诉求是病症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此时移动医疗app从哪里获取患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抓取病患痛点,提供满意服务。”张遇升表示,尽管B端市场“医生工具”从“医生”端口获取用户最为精准,但杏树林不会开线下诊所,而是通过帮助医院、科室共建医患管理中心方式间接布局患者端。

张遇升举例,2016年9月杏树林与康康血压、以岭药业联手组建国内首家慢病防治互联网医院――“康康慢病互联网医院”(下称“康康”),在获取互联网医院牌照后,线上处方、诊疗将合法化;未来不仅会为康康输入医生资源,还将凭借在慢病患者管理、随访方面积累的创新诊疗模式,为其慢病管理提供参考标准。

“长远来看,‘以医带患’仍需辩证而论。该模式尽管可深入服务患者、提升医生效率,但并不意味着这家移动医疗公司就一劳永逸地拥有了医疗资源。”柴可对此强调,医疗体系永远以“医生”为中心,拥有名望和医术高超的医生,永远不会效劳于任何公司或机构,医生走到哪里,患者就会跟到哪里,企业无力掌控拥有不可或缺医术的医生。试想未来若真能出现聚集大量医生的所谓“医疗上市集团”,那与当下体制内医院区别何在?由此,“垄断医生入口就拥有一切”只是空谈,“医生多点执业”才是移动医疗的大势所趋。

此外,以构建线下熟人医患关系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盈利难题。

有分析称,“让医生服务过的患者,自发构建线下随访和医患关系链沉淀体系,同时延伸商业价值”的逻辑并不成立:一是当线上线下变为熟人关系后,无论医生收费还是患者付费,都将变得困难;不像好大夫在线,医患不直接见面沟通,患者付费后,反而能得到快速、有效反馈,即偏陌生关系付费会更顺利。二是医患双方一旦构成“强关系”,平台价值将被弱化,没有黏性收费也将无从谈起。

“资本破局”必先服务破局

与低盈利对应的,是移动医疗行业持续爆发的流量数据。

如2016年5月完成a轮融资的平安好医生,就借助平安集团优势,在数据流量上表现亮眼。截至8月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2774万。除通过1000位全职医生形成核心服务圈,还签约5万名社会化医生作为服务外圈,汇集5000名三甲医院名医,实现全国名医“一键呼叫”。

“探索差异化服务,将海量流量变现,缓解持续烧钱亏损状态,是移动医疗应重视的共性问题。”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阐释,按服务对象划分,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有三:患者服务端企业,如以问诊挂号为入口整合医疗资源、慢病管理等;医生端移动医疗企业,分为医生集团和医生社区、工具,靠把握医生资源切入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端企业,以网络医院为主,为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医疗提供平台。

可喜的是,市场亦有先行者试水,各种结合自身优势的特色服务层出不穷:

以坚持不做线下、专注线上问诊、分诊的好大夫为例,创始人王航坚定认为在线咨询必须向线上诊疗深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其与银川市政府共建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已于今年10月开业,超过3000名医生完成了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备案手续,可开展网上诊疗,预计年底加盟医生将达万名。“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线上诊疗真正开启移动医疗商业化进程,医生可远程复诊、续药,实现小规模盈利。”王航对《中外管理》说。

相比导医导药、广告植入等收费方式,支付方保险公司一直被看作移动医疗最佳“钱柜”。

对于过亿用户流量的变现,平安好医生回应,平安旨在打造“线上投保与健康管理咨询+线下诊所”的服务闭环:互联网保险产品“抗癌卫士”全程实现线上投保、核保、理赔和支付服务,并为投保人提供多项健康管理服务;线下签约5000名三甲专家医师,投保人通过移动端即可实现电话问诊与线下预约。

互联网医疗市场需求篇10

“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是提到的互联网+制造业的突破口。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决定生产制造过程等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革命,不但节约创新技术、成本与时间,还拥有培育新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互联网+制造业”和正在演变的“工业4.0”,将颠覆传统制造方式,重建行业规则。在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涉及38个行业和21个地区。

汽车、家电、消费品等行业加快拥抱互联网,众包众设研发模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乐视等互联网公司就在工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抢占传统制造企业的市场,通过价值链重构、轻资产、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而在“互联网+”的驱动下,海尔、格力等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迅速转型,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智慧化等都将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

中国农业品牌化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在2015年,农业与互联网的拥抱催生出了许多创新性项目。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都充分表明,农业现代化正在某种程度上以“互联网+”的新形式被践行。

围绕农业生产,整个农业产业链系统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而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其中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已在过去一年取得突破进展。

在农业领域的布局也展示了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模式。不仅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而且运用无人机等创新设备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营销,最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互联网+农业”融合而成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满足于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售卖,而开始考虑对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革新,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以把握趋势。

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一年备受市场青睐。像如褚时健栽种“褚橙”,联想集团董事柳传志培育“柳桃”,网易Ceo丁磊饲养“丁家猪”,潘石屹大卖“潘苹果”等等,专注于农产品领域的新兴电商品牌也由此获得巨大成功。例如三只松鼠、新农哥等等,都是在农产品大品类中细化出个人品牌,从而提升农业自身的价值。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被广泛提及,也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政策有意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线教育大爆发

根据艾瑞研究,2010-201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9.41%。而在2015-2017年,预计在线教育复合增长率约为20.20%。随着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发展,国内的在线教育行业呈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传统教育行业也纷纷往“互联网+”靠拢,线上、线下交互的教育模式也开始受到众人的青睐,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疯狂涌入。创业邦创投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共收录国内在线教育领域投融事件126起,投融总额为16.78亿美元。

不同于之前以视频录播为主的远程教育式网校,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再次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步伐。有别于传统在线教育1.0时代的视频教学和录播课,在如今的在线教育2.0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app直接和全国各地的好老师实现实时的互动学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搜集整理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结果数据,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轨迹数据,并借助智能诊断系统,帮助学生精确定位学习问题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使在线教育从视频授课真正成为个性化教学。

对于教育平台,并不仅仅限于曾经的新东方等著名培训机构的在线网站。像K12在线教育、智能设备、在线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平台上掌握了高黏性人群的互联网公司,Bat也在转型在线教育,打造各门类的公开课平台,引入各高校教师资源,使在线教育从职业、外语等专门别类的培训,开始走向高质量的在线教学。

在传统教育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多地开始加大教育投入,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项目落到实处,重点改善了义务教育段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据了解,仅2015年教育部就将为教育信息化投入700亿元。

由外向内颠覆的医疗服务

2015年,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从患者问诊买药、医生职业方式、医院体系改革、医保体系完善等改革中生根发芽、蓄势待发。对医疗领域最强劲的推动,来自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也忙着投身大数据。从业态模式看,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按照应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分类,移动医疗可划分为自诊问诊、医药电商、医生辅助工具、硬件设备、单科领域(如糖尿病等慢病治疗)、医联平台六大类。“互联网+医疗”的融合,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与部分医院签署的战略协议,所提出的“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畅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透明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网上挂号”作为移动医疗与医院对接的敲门砖,几乎成为主流医疗类app的必备功能。即使未能与医院形成对接,也通过与医生直接对接,形成在线问诊模式。春雨医生、丁香园等轻问诊型应用的使用,则解决了部分用户的就诊难问题。加上电商平台药品o2o的介入,已经实现了患者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的方便生活。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健康数据管理未来有较大的机遇甚至可能改变健康产品的营销模式。根据艾媒咨询《2015第三季度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42.7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15.4亿元。随着互联网个人健康实时管理的兴起,促使可穿戴设备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将会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向更加专业的移动医疗垂直化产品发展。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全民理财与微小企业发展

这一年是中国民众创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金融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一年。随着这一年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都先后经历了发展机遇和市场危机。市场上也逐渐浮现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信、点融网等主流平台。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实际上本身就是符合互联网的长尾效应的定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金融产品的成交方式、盈利方式、销售规模、区域限制等,显而易见是一种提升用户体验和经营效率的集合,互联网+的概念核心也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将掀起全民理财热潮,低门槛与便捷性让资金快速流动,大数据让征信更加容易,p2p和小额贷款发展也越加火热。这也将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工薪阶层、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普罗大众获得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实体,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创造约80%的就业岗位、约60%的GDp和约50%的税收,“互联网+”金融将让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降低,激活小微企业活力。

交通出行的资源共享

2015年是全国移动出行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国人使用移动出行的频率明显增加。滴滴平台数据显示,尤其是在天气状况恶劣时,大众的移动出行需求会呈现井喷式爆发。滴滴出行、人民优步、一嗨租车、易华录、罗计物流等一个个全新的“互联网+交通”的商业模式,这一年真正开始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交通的认知习惯。互联网+交通出行、互联网+货物运输,正在重建整个交通运输的生态圈。

滴滴出行首次对外公布的2015年全年订单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滴滴出行官方表示,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路边扬招转变为手机叫车,移动互联网已将出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并开始引领全球的新兴行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2015年一年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出行已成为交通领域的重要力量,交通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众对分享经济的熟识,以及市场格局的稳定,2016年移动出行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中国的“互联网+交通”也将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