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4:21

icu护理要点篇1

iCU主要是指重症监护病房,可实现对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治疗、监护和护理。给予患者重症监护主要是指,如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或者不稳定时,给予患者的持续增强护理,包括一些加强干预措施和连续有效的呼吸支持。一般iCU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存在严重的不适感,对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1]。我院在60例iCU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23―67岁,平均年龄为46.3±12.1岁;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22―66岁,平均年龄为44.8±11.9岁。所有患者均处于神志清醒状态。对比两组患者神志状况、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其具体护理措施为:

1.2.1心理舒适护理

iCU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人性化环境,还需要详细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治疗目的,让患者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病情,减轻患者的恐慌感和焦虑感,避免这些不良心理情绪对治疗效果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性,使患者积极主动接受治疗,提高康复信心。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防止各种精神症状的发生。

1.2.2环境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病房室内环境的安静,光线柔和,清洁整齐。可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通常湿度可控制在50%―60%,温度可控制在20?―22?。根据国际医学中噪声协会的建议,控制iCU病房的噪声,日间应小于45分贝,傍晚应小于40分贝,夜晚应小于20分贝。相关医学研究报道显示,患者病房内的色彩也会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iCU病房内,可选择淡绿色或者淡蓝色的隔帘,帮助患者减轻一些症状,如失眠、忧虑、发热、晕厥、恐惧和头痛等。

1.2.3睡眠舒适护理

保证患者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项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患者的晚间护理工作。例如,患者睡前,护理人员可用热水为其洗脚,并帮助患者盖好被子,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夜间睡眠造成的影响,尽量集中患者的夜间护理治疗时间。一般患者在住院期间,受到疾病痛苦的影响或者精神抑郁,很容易失眠,护理人员可给予定量的镇静和止痛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睡眠,或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2]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焦虑与抑郁情况进行评价,以此判定患者心理状态。HamD抑郁量表中,无抑郁症状:总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相对于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3讨论

icu护理要点篇2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分层次岗位培训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医院医疗、护理技术力量与先进仪器设备,对急、危、重症患者集中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定性和定量的监护和治疗的特殊的护理单元[1]icu的特点是: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各专科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2]。这就为icu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icu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icu护士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共有护士12名,中专学历3名,大专7名,本科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4名,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岁。

1.2方法

1.2.1分层次安排日常工作:根据职称学历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将护理人员分为高、中、低年资护士,每个班次按高、中、低年资相互搭配,形成a、b、c组合,每一组合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高年资护士负责指挥协调,负责观察分析患者病情变化,较高年资护士负责执行复杂的操作和重要的抢救措施,低年资护士负责准备抢救用物、取药、配液、照顾同病室其他患者。

1.2.2分层次安排护理人员的培训:对icu护理人员根据参加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岗前培训(进入icu工作前)、初级培训(参加icu工作1~2年内)、中级培训(参加icu工作3~5年内)、高级培训(参加icu工作5~10年内)。

1.2.3培训方法:①岗前培训:在外科系统轮转2年以上,经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综合评价符合icu岗前培训条件方可进入岗前培训队伍,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心电监护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配合技术、吸痰技术、留置胃管尿管护理技术,为期3个月。3个月后经科护士长、护士长逐项一对一考试合格后方能由高一级icu护士带班上岗,并参加icu初级培训。②初级培训:年轻护士临床综合思考判断能力,临床急救技能欠缺[3]所以这一时期的培训很重要。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并亲自授课,内容包括:沟通技术、病情观察及护理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护理、呼吸机应用技术、除颤技术、异常心电图识别、异常化验分析;输液泵、降温仪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常见报警原因的处理,对学习内容首先由带班组长或护士长跟班现场检查,再利用晨会交班时随机提问,然后每月组织一次理论知识、急救技能考试,公布成绩,对不合格者在规定时间补考。③中级培训:icu工作3~5年的护士年富力强,是icu的中坚力量,这一梯队人员的培训很重要,重点进行了: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常用急救技术;病情动态观察及评估;icu最新护理技术;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icu应急预案;“五衰”抢救程序;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使用剂量;危重患者鼻饲管置管及保留技术;中心静脉压检测技术等培训。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护理问题,开展预见性提问,制定应急状态下的护理措施,以培养护士对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和多方协调的管理能力。④高级培训:在icu工作5~10年的护士,经过了icu初级、中级培训,熟悉了icu的各项工作,理论水平、技术操作能力都较强。在业务培训方面,我们注重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有目的的让她们参加一些国内、省内的学习班和学术会仪,了解更多的护理新信息和新理念,不断充实完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根据icu特点,由他们制定重症患者抢救流程、特殊仪器操作流程、icu工作流程,对新开展业务,组织制定相关护理常规,负责教学科研,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

2结果

经过初级培训使年轻护士掌握了icu基本操作及技能,中级培训使有工作经历的护士掌握了icu综合抢救技能及监护工作经验,高级培训使有一定工作经验的icu护士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层面,对icu护理工作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3讨论

icu是展示医疗护理工作的平台,老、中、青、高、中、低年资护理工作者相互配合,组成了icu抢救工作整体。各取所长,能力互补才能保证icu监护质量。不同层面的护理工作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3.1基本素质要求

icu是危重患者聚集地,患者病情的复杂多变,病痛的折磨再加上icu特殊的治疗环境要求icu护士具有爱心、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3.2基本技能要求

在icu临床护理中,无论仪器多先进,人的基本诊治技能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icu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应放在首位,而临床各项技术操作技能是icu专科护士必备的基本功。icu病房内汇集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治疗护理手段。所以icu护士必须在短期内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及常见监护、治疗、护理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应对复杂多变的抢救工作及患者的病情变化。

3.3应急应变能力的要求

患者的每项检测指标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所以应善于培养护士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提问、解答、纠错、评价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增加icu护士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对急救流程、急救技术组织培训和演练,则大大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3.4岗位责任要求

科室内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及各班岗位职责,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应达到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由护士长、科护士长定期检查评析,不合格者降级使用。

3.5团队协作要求

中年护士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是icu工作的主力,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危重病理论及临床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思维能力,使大家把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主动权。高年资护士是icu护理工作的领头人,是重症监护质量的保证,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特长,发挥传帮带作用,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icu专科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监护急救技术。对icu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使icu各年资护理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面的提高,按档次培养,分层次管理使各项工作有重点有计划的完成,必将有利于icu各项工作的展开,最终使icu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蓝蕙兰,黄慧根,李秋屏,等.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29.

2杨书奎,唐义兰,张广英.icu护理带教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102.

icu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3

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重要场所,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医疗设备多进口医疗设备集中、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因此对iCU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监护人员能力的高低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人的转归[1]、科室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iCU监护人员的能力培养是iCU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中又以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我国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现状进行综述,思考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

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2]。护士的核心能力又可称为核心胜任力[3],是指iCU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乔安花等经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iCU护士核心胜任力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慎独精神、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3]。

2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对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临床带教的方式培养。对于iCU护士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主要的模式还是以“师带徒”式的临床带教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临床护士可暂时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只能停留在临床实践的表层,无法对iCU护士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护士也受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影响较大。

2.2通过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对护士进行培养。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实施了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一般模式为: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才有资格申请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参与培训的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个月的理论授课加两个月临床实践)并通过严格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和论文书写三部分)方可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但当前的认证培训对象主要为在岗的iCU护士,对于新入的iCU护士并无认证资格要求,部分新护士甚至无临床工作经历,这与国外的认证岗前要求差距较大。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由于国内对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其要求和培训不尽相同[5]。

2.3通过各级别的培训和进修。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需要高素质的护士,应培养全面的、综合的、应变能力强的全能护士。由于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还未设置iCU专科人才的培养课程,iCU护士的培养都是在岗培养。我国临床上不断增加的病人需求使得iCU护理人力资源医乏,一段时间内边实践边学习的培训模式是切合实际的,被国内大多iCU管理者所采用[6]。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仪器的使用,iCU感染的控制等[7,8],在岗教育的形式有院内轮训、科室培训、院外进修、学术讲座。

3对iCU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3.1加大培训力度。成守珍等通过对我国16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专业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接受过iCU系统培训的仅占37.6%,其中以科室带教为主的培训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护士参加过省市级或部级较大型的培训班[9],说明相当一部分护士进入iCU后没有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重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根据各地和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尽量让iCU护士在接受科室培训的同时能参加省市级和部级的一些较大型的培训班,使其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理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不同学历、年资、职称的护士的基础、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需求都不一样,在培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分层培养。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光碟、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在临床带教中需采用灵活教学模式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能力。”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临床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要想促进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在iCU临床带教中加强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去设计思维的发散点。比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引导护士进行思考和文献查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训练,让学员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产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员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探求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还可激发她们的思维灵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思维训练必须是有设计的、有内容要求的、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训练,把模仿再现性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让学员主动领悟的思维方式,使学、思有效地结合[10]。

3.3规范iCU专科认证。实行iCU护士专科认证制度是培养iCU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是各地的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的指标,培养的iCU护士的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现状当务之急是采用大样本调查和专家论证方法获取我国iCU护士人岗匹配的本底资料,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对专科护士的需求特点、素质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合理的专科护士编制比例、使用方法和执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培训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学分比例,出版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对师资和培养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考核题库,研制常用监护技术多媒体操作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考核评分标准[11]。

3.4加强对iCU护士教学能力的培养。iCU护士尤其是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的iCU护士,充当者临床带教老师角色,对各类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任务较多,但多数iCU护士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也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这是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应当适当安排教学理论培训,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在多次的讲课、示范等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表达能力[12]。

3.5培养iCU护士的科研能力和英文能力。张会芝等的调查研究发现iCU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成为iCU护士最为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项目[13]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护士个人发展的能力之一,同时护士的科研能力也可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可适当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iCU护士也可在临床护理专家(clinicnursespecialists)CnS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6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管理是现阶段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人员按照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能级管理的梯队。焦丹丹等报道根据iCU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建立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分层管理后的效果,发现实施分层管理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护士的管理能力、个人的素质,说明分层管理模式极大培养了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因此在iCU护士的管理中可考虑引入分层管理来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14]。

3.7培养iCU临床护理专家带动护理团队的发展。CnS属于高级执业护士,是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主要职能是:①临床护理服务职能,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预测护理效果。②教育职能,主要承担监护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专科护士进行带教和指导,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③顾问职能,为iCU医疗小组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监护信息和建议。④研究职能,针对iCU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倾向性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并通过研究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护理效率。⑤管理职能,直接参与iCU管理委员会的监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护理质量,尤其注意对护理结果管理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估等[11]。培养CnS可带动科室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可加强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可增强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护士在CnS榜样的作用下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因而能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3.8重视全方位的培养。21世纪医疗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大健康观念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15]。我们说的培养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这个大观念是吻合的。iCU护士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而是要注重iCU护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借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全人护理”的培养理念,培养“品格与才能并重、关怀与护理同行”的iCU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奉献精神[16]。针对iCU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让iCU护士能参加一些心理减压活动和讲座,提高护士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稳定的情绪投身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iCU病房的特殊性质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促进iCU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ndall-Gallagher,D.andm.a.Blegen,Competenceandcertificationofregisterednursesandsafetyofpatientsinintensivecareunits.amJCritCare,2009.18(2):p.106-13;quiz114

[2]蒋海兰.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7,中南大学

[3]陈燕华,唐瑞,王英.我国护理核心能力与核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指标及框架评价分析.护理研究,2011.25(13):第1214-1216页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第13-17页

[5]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思路与实践.护理研究,2005.19(23):第2069-2070页

[6]虞献敏,廖燕,田永明.iCU护士在岗培训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第67-68页

[7]钟爱民.iCU护士分层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第20-22页

[8]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9.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9]成守珍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第21-23页

[10]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研究,2006.20(20):第1790-1791页

[11]黄津芳.iCU高级护理入才培养与发展思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第25-27页

[12]张艳等.北京地区部分iCU护士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第1077-1079页

[13]张会芝,史艳菊,吴雪.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第193-195页

[14]焦丹丹等.分层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1.17(26):第115-116页

icu护理要点篇4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3台呼吸机,6台注射泵,2台输液泵,以及各种医疗用品.并安装了热水器,室内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市以及周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和物资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icu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士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在原有XX年icu护理工作试行草案中,不断完善和修改草案,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医疗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参加护理查房,严格按照XX年icu护士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并考核,XX年度先后输送两名护理人员到上海北京进修,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icu护理要点篇5

关键词内科综合iCU危重患者监护管理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没有专职iCU医生和护士,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1],也加大了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几率。

人力资源紧缺,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偏低:基层医院十分紧缺,有的护理人员没有经过iCU专业知识的培训,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普遍偏低,只能在工作实践中边学边用,形成一种较大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存在护理安全隐患。

设备设施不符合标准:基层医院iCU布局多数不符合标准要求,基本都安排在一个大房间内,人员密集,增加了院内感染危险。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平时较少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记录病情变化不够及时、准确,给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制定iCU抢救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及仪器维修保养制度等,规范并做好各种危重疾病的护理操作规程和iCU应急程序,做到各项护理操作有章可循,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进行。

加强iCU护理人员配置,提高护理人员素质:①由于综合iCU病房没有独立,护士长要做到对iCU灵活合理排班,注意新老护士搭配。根据患者收治情况,注意安排好足够人力,保证完成iCU护理工作。②根据综合iCU特点安排好二线班,尽量由护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一旦需要加班能立即补充当班护士力量,并加强指导、督促,防范差错事故。③设置iCU专职助理护士,协助护士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负责管理病室内环境卫生,从而减轻护士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以确保iCU护理质量。④加强护士责任感,加强知识学习,提高服务素质。

加强设备仪器和设施的管理:利用有限资源规范iCU病房的布局、流程,如在iCU患者出入通道口放置含氯消毒液地毯,每天更换;床帘尽量不要过长,每月清洗1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对iCU仪器种类、数量、定点放置,每天要有专人负责检查,做好各种仪器的登记和保养维修等情况。必须配备2套常用仪器,以便仪器检修时保证抢救工作正常运行。

加强护士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对新来iCU工作的护士应严格培训,经护士长组织的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在每天早上交接班查房时,组织护士作简要病情讨论,查找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在医院及科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技术水平。

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护士必须实事求是、认真准确、全面记录护理过程和病情变化,确保护理记录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具有法律意义。

加强陪护探视制度管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iCU消毒隔离制度对患者的重要意义,以便得到家属的配合。查房时间内严禁患者家属探视,保持病室安静及不必要人员干扰,有利于查房质量。其余时间采取限制式探视制度,每张床位(危重患者除外)每次只准1名陪护,对特殊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要。家属在进入iCU室前,必须更衣、换鞋。

讨论

在基层医院内科综合iCU的有效管理中,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必须采取措施,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护士长-科室质控员-护士三级管理,层层把关,及时查找护理风险隐患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逐级上报,不断完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内科综合iCU护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

icu护理要点篇6

关键词:iCU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对应措施

iCU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医疗护理组织形式,其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护士是iCU抢救仪器的使用者,也是抢救患者的骨干,在抢救过程中,不仅要求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还要求能够准确做出处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其工作性质必然使iCU护士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本组通过对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应对措施,旨在为缓解护士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4例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全部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7.4±4.9)岁;本组护士中专学历3例,大专15例,本科6例。

1.2方法本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及文献查阅的形式,对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压力产生原因分析

1.2.1.1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由于iCU患者多为病情危、急、重型,其病种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各种管道管理复杂,无患者家属配合,这对护士的体力及技术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常性的心理高度紧张及身体疲惫易引起护士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

1.2.1.2工作性质因素由于iCU护士多为经过严格挑选,在选拨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敏捷的反应及责任心,且要求比其他科室护士更能吃苦、有耐心,并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而iCU工作本身具有节奏快,夜班轮班快等特点。这些一方面造成选拨的护士数量少,另一方面,部分护士不愿意调入iCU工作,使iCU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易对身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iCU护士工作范畴狭窄,但所处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医生、患者、其他同事等均可能对护士造成影响,如与医生沟通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易受到医生及护士长的批评,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除此之外,患者家属的质疑等也会对护士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倒班工作,使护士不暇顾及家庭,也会引起家庭矛盾的发生[1]。

1.2.1.3职业损伤严重iCU护士在抢救患者时必须争分压秒,使有些防护措施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易受到感染。

1.2.1.4护理文书繁重iCU的护理工作争分夺秒,护士必须认真记录抢救细节,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时间紧张,人手不足等因素,易造成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要求有完备的护理文书,这也为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1.2.1.5知识提升的压力由于医院先进仪器与设备不断更新,iCU护士必须及时扩充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理论技能及专业素养,以适应本职工作需求,而繁重的工作造成护士无力、无心学习,可外出学习、研修的机会较少,也会引起iCU护士较大的心理压力。

1.2.2心理压力应对措施分析

1.2.2.1加强调节与自我调节能力设立iCU护士咨询室,设立专门的咨询专家,压力感较大的护士可在此进行咨询,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医院内设立休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适当放松心情;指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压力,通过参加喜好的活动、娱乐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压力宣泄。树立护士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神圣性,并指导护士学会自我调节的技巧,减少压力因素造成的干扰。

1.2.2.2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及外出研修学习,定期举办业务技能培训及仪器操作学习,支持并鼓励iCU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等活动,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应急能力及专业自信心。对新毕业或新调入的护士应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抢救技术及各种危重患者抢救流程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新入职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执证上岗,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2]。

1.2.2.3加强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患者入院后即建立电子档案,并采用电子录入的形式,做到电子信息化管理,减少护士文本书写的压力,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将更多时间还给患者。

1.2.2.4规范流程,加强人性化管理规范iCU科室管理流程,做到职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人性化工作管理,做好合理排班,适当给予人力资源倾斜,增加iCU护士编制,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尽量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遇到特殊情况,护士可自行调班,做好人性化管理工作。积极促进良好的人际环境,iCU监护病房可使用隔音材料,配合双层窗帘,仪器的报警声音以护士能够察觉,并不影响他人为宜,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噪音;与同事、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多与医生进行沟通,有事多请教,正确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多做换位思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

1.2.2.5激励制度运用激励机制,善于发现护士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及鼓励,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护士,应给予及时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改善护士福利待遇,对iCU护士进行适当的政策性倾斜,提高工作积极性。

2讨论

iCU工作的特点及性质决定了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业务素养,承受着来自患者、医院内部、自身要求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使得iCU护士成为医院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iCU护士应学会调节与自我调节,同时医院应提高对iCU护士的重视程度,采用人性化管理等方面,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亚杰,房民.iCU护士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19):72-73.

[2]于晶.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中国社区医师.2012,6(14):367.

[3]陈红美,孙雪梅,赵秋.iCU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和解压方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7):126-127.

icu护理要点篇7

【关键词】重返;原因;护理

重症加强医疗病房(iCU)在医院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通过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应用和专科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处理,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的生命。但是iCU资源是有限的,只能留给病情危重的患者,因此,部分病情相对稳定者就需转回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由于普通病房缺乏后续的加强监护和专业技术,部分患者因种种原因导致病情恶化,而需再次返回iUC治疗,其结果延长住院时间又增加医疗费用,还易引发医疗纠纷。为此,调查患者重返iCU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能否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患者重返iCU,对临床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3760例入住iCU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住院期间入住iCU≥2次的病例数,以及这些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和重返iCU的原因,包括年龄、性别、入科诊断、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转出iCU时的急性生理评分(apS)。

1.2方法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比)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重返的危险因素,检验均为双侧,p

2结果

2.1患者重返iCU的原因在3760例入住iCU的患者中,共有79例患者重返iCU,重返率为2.1%,患者年龄3~83岁。基础疾病分布:重型颅脑损伤17例(21.5%),脑出血11例(13.9%),肝胆胰腺术后患者10例(12.7%),CopD8例(10.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9例(11.4%),食管癌术后7例(8.9%),先天性心脏病术后5例(6.3%),冠脉搭桥术后3例(3.8%),其他9例(11.4%)。患者重返的主要原因:呼吸道问题最多为51.9%,尤以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原因最为突出,其次为心血管问题及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7.7%和15.2%。见表1。

3讨论

3.1iCU重返率国内外报道不一[1],本研究重返率为2.1%。重返iCU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问题(51.9%),特别是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痰液不能自行咳出,气道管理不到位导致痰痂形成气道阻塞;高龄、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疾病、体外循环时间长、急症手术、术后心功能差、合并肺部感染等患者容易发生术后低氧血症[2];老年患者自身肺功能差,术后卧床,活动减少,呼吸道清理不畅,刀口疼痛,影响患者咳嗽排痰而致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重返iCU,因此,重点做好重症患者特别是颅脑损伤患者及老年患者术后呼吸道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肺部物理治疗,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控制院内感染是防止患者重返iCU的重要措施。其次,患者重返iCU原因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与患者液体管理不当,家属知识缺乏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导致输液过多、过快及病房监测不及时,处理不到位有关。

3.2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因素多,病情易反复,病情加重后不得不重返iCU;患者出iCU后,家属参与患者的照料工作,宣教不到位,出现照料失误,如喂食时不当导致误吸等;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常发生腹泻、高热等合并症;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发生严重腹泻;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及带气管切开导管需加强气道管理,按需吸痰等而使照顾此类患者护理难度增加,家庭照护无力而要求重返iCU。

3.3早期重返iCU是指患者出iCU24h内即需要重返iCU[3]。本研究中,早期重返iCU患者占重返患者的12%,早期重返与病房护士和家属对患者病情未有充分了解,家属对患者的照护缺少经验,病房值班护理人员少、经验缺乏,出iCU后后续医疗护理跟不上等密切相关,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和护理宣教,强化培训护士对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有效防止患者重返iCU。

4护理干预

4.1转出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要转出iCU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患者重返iCU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和循环功能出现变化。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及部分心肺功能较差的高龄患者,至少要等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相对稳定24h以上,肺部的感染也基本得到控制时方可考虑转出iCU。由于普通病房护理人员少,对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经验也相对欠缺。因此,在患者转出前应评估拔除管道的可能性,最好在能允许拔除人工气道、病情平稳后才转出,避免因管道护理不周的原因而导致患者重返。

4.2转科时详细交接班转出前与病房护士联系,准备好床单元,需后续监护的准备好监护仪,备好吸氧、吸痰等设备,对留置管路较多者,各路管道标识应明确并妥善固定,转科时要与病房的护士进行详细的交班,确保各路管道的有效性。必要时可以开出书面护嘱,内容涉及特殊护理问题及连续性问题,让病房护士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抓住护理重点,确保患者在转出iCU后仍然得到加强护理。

4.3切实做好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病房应加强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等防止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有深静脉导管的注意无菌操作,穿刺点无菌贴膜覆盖,导管外延部分用无菌巾包裹,输液治疗结束用肝素液(10U/ml)封管;带人工气道的患者严格落实人工气道护理做到按需吸痰,这类患者在补足机体所需水份外,应加强气道湿化及雾化,实验证明:气道梗阻和呼吸道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4]。按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雾化排痰,做好肺部物理治疗,防止肺部并发症[5]。

4.4积极控制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是患者重返iCU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普通病房对iCU转来的患者应安排靠近护士站及相对独立的房间,并进行持续床旁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定期进行生物学培养,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合理控制人员进出,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4.5加强沟通与护理宣教转科前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和护理宣教,使家属对患者病情有充分的了解,转科后实施个性化宣教方式,利用宣教卡提供与照料相关的基本技能,在转至病房后,使家属对患者的照护能力有所提高。

4.6建立转出患者定时回访制度和护理会诊由iCU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定时对转出患者进行回访,跟进护嘱执行及后续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更改护嘱。对转出后疑难护理问题可提供护理会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提出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专科护理[6],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偏差,使转出iCU的患者仍能得到持续、高质量的护理。

4.7进行院内护理培训进行院内护理业务讲座,提高全院护士对危重症患者护理的业务水平,另外各临床科室应计划性地培训本科护士对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安排年轻护士到iCU轮转学习,强化护理技能操作,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据报道,重返iCU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iCU时间是非重返患者的2倍以上,重返者的病死率比非重返患者明显增加[7]。因此,病房的医护人员应重视iCU转出患者的管理,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和护理宣教,强化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既保障患者的安全挽救患者生命,又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参考文献

[1]RosenbergaL,wattsC.patientsreadmittedtoiCUs:asystematicreviewofriskfactorsandoutcomes[J].Chest,2000,118(2):492-502.

[2]孙勇,池一凡,侯文明,等.冠心病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29):11-12.

[3]angusDC.Grapplingwithintensivecareunitquality:doesthereadmissionratetellusanything[J].CritCaremed,1998,26(11):1779-1780.

[4]张金环,吴美艳,刘君,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261.

[5]马林见,付强恒,吴显川,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6例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0-12.

[6]王芳,韩美玲.护理会诊在解决疑难护理问题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107.

icu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7(a)-0161-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pplicationonhighqualitynursingserviceinavoidingiCUnursingrisk.methodsGroupselection228patientswhowasreceiptedfromoctober2014tooctober2015,theywerenumberedaccordingtothereceptionsequence,andthey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bytableofrandomnumbers,114casesineachgroup.itmainlyincludes:iCUconditionmonitoring,healtheducation,compliancewithdoctor'sadvic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preventionofcomplications.observationgroupcombinedwithpreviousclinicalexperience.itwasanalyzediCUnursingrisk,andthroughthebasistoimplementhighqualitynursingcareinordertoavoidnursingriskandeliminatesafehiddendanger,thencomparedwiththetwogroupsofpatientswithnursingriskeventsoccurrencerateandnursingsatisfaction.Resultsthe2.63%ofnursingriskeventsoccurrencerate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14.9%),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nursingriskeventsoccurrencerateofobservationgroupislower,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have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mparedwiththenursingsatisfactionofthetwogroups,observationgroupsatisfactionwithnursingservice95.61%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83.33%,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i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nursingqualityiniCUnursingriskhasgoodapplicationeffect,itcaneffectivelyavoidtheriskofnursingandpromotefriendlyexchangesofeachother,improvenursingsatisfaction,ithavemeaningandvalueof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Highqualitynursing;iCU(intensivecareunit);nursingrisk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外的威胁患者人生安全及生命质量的事件统称为护理风险[1]。近年来,护理风险的防范意义已逐渐获得临床广泛重视[2-3]。其发生不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预估的创伤,还会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利益及名誉造成损害[4]。作为护理风险高科室之一,重症监护室(iCU)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该科室医疗救治设备多,收纳患者病情具有急、危、重特点,因此,加强对该科室护理风险的防范,是减少医疗事故及护患纠纷的关键[5]。长久以来,医学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可靠的iCU护理风险规避方案。该文以该院接诊2014年10月―2015年10月iCU接诊的228例患者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iCU护理风险规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iCU接诊的228例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4例。对照组男46例,女68例;年龄21~63岁,平均(42.17±5.23)岁;原发疾病:急性颅脑损伤54例,重要脏器组织功能衰竭26例,败血症或中毒20例,其他14例。观察组男56例,女58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7±5.38)岁;原发疾病:急性颅脑损46例,重要脏器组织功能衰竭36例,败血症或中毒18例,其他14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该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符合iCU收治标准,已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iCU常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iCU病情监护、健康宣教、遵医嘱护理、心理干预及并发症防护。

1.2.2观察组观察组结合既往临床工作经验,分析iCU的护理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优质护理,尽可能规避护理风险,排除安全隐患,详情如下:①建设优质护理团队。组织成立优质护理团队、护理风险监控小组等,结合iCU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操作流程,设置挤出护理内容,并分布应急处预案,要求团队成员熟记熟背,并按规定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另外,为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有必要制定相关责任制度,并将优质护理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6]。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向护理人员灌输iCU风险相关知识,介绍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及内容,增强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优化及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化。另外,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可结合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职称、业务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②积极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传统的iCU护理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护理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积极调整护理工作模式,合理分配人力、物料资源。为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可实施弹性排班制度[7]。针对夜间、节假日、突发事件及护理高峰期等时段,应灵活调动护理人员,在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的前提下,减少非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强化基础护理的过程中,还有必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将人性化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诚挚关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基础护理工作精益求精,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时,应具有良好耐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疑虑,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取患者信任,帮助患者清除不良情绪,建立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③优化护理流程。建立健全的iCU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提高日常工作的便捷性[8]。iCU专科操作规范,包括各类并发症的监护及应急处理规范、各类医疗辅助器械的使用规范等。全面优化专科护理服务内容,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另外,有必要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结合iCU诊疗特点和相关规范,妥善储备、保管各类应急药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定期对器械进行保养和规范,以确保iCU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化护理文书的书写,根据《护理文件书写实施细则》中的相关内容和iCU特点设计护理文书相关规范,要求护理人员书写规范,拒绝字迹潦草,严禁随意涂鸦、更改,全面提高护理记录书写效率和准确性,尽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④护理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众所周知iCU病房内大部分患者因各方面原因需留置各类导管,护理人员务必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管道受压、脱落。另外,考虑到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病情危重,在此情况下,预防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务必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通风换气,降低感染风险。⑤保持安静。由于iCU属于重症监护管理,对于患者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如何为患者提供安静的养病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意义显著,因此iCU重症监护管理必须要采取多种封闭管理。且由于iCU患者与其家属往往存在情绪激动的情况,甚至部分家属脾气暴躁,心理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其干涉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处理方式不正确可能会酿成护理纠纷,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鉴于此,iCU护理人员必须要明确,对患者及其家属要有耐心,积极回应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如实为告知病情与预期治疗情况,并为患者及其家属开展适合的心理护理。⑥持续质量优化。建立健全的iCU护理质量评估标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监控,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不足。重点加强高峰时段的护理服务质量监控,全面落实护理风险防控核心管理制度,通过全方位、细致化的规范性质量管理和护理服务,为各护理环节相关工作的妥善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院内感染、坠床、压疮等。护理结束后,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由患者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及住院环境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

2结果

2.1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4.9%,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95.61%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iCU接受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此类人群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全身情况差,护理隐患多,因此是护理风险防控的重点科室[9-10]。相关研究报道称,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综合水平偏低,风险/责任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不严谨,这些均为护理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11]。因此iCU护理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必须要特殊对待,不能将其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混为一谈,且iCU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要求更加严格,也更高,需要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定办事,不然将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基于上述提到问题,加强对传统iCU护理模式的改革,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科学化、专业化的优质护理,是减少iCU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优化护理质量的关键[12-13]。优质护理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护理欧式,其在强化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基础上,强调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与规范化,力求通过护理服务质量的精益求精,不断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临床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护理团队[14]。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往往能够最大化降低护理环节中出现差误的风险[15]。该研究通过强化优质护理团队的建设,全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全面提高护理团队整体水平,从而实现整体护理质量的优化。另外,iCU护理工作强度大,实施弹性排班,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能很大程度上确保患者护理需求得以满足,同时避免非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减小,则会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此外,无菌操作的执行是iCU病房护理操作的工作重点,也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医护人员均应严格遵守该要求。最后,在实施优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定期对日常工作的不断反思和改善,无疑有利于促进护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降到最低。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4.9%,护理服务满意度95.61%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该研究结果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如李秀花等[13]的报道中就提出了实验组满意度为98.47%远高于对照组,均提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在降低iCU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效果。

综上,结合iCU护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防控方案,通过全面落实优质护理模式,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优化护理质量。优质护理在iCU病房护理风险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促进友好互换关系的培养,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玮.优质护理在提高iCU患者生存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3220-3222.

[2]吴晓华.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B,2014(1):154.

[3]于春艳,张宁,江磊,等.优质护理在iCU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上旬刊:4057.

[4]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5]周金萍.iCU室开展优质护理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8):451.

[6]戴雯,郭凯旋,唐宗娟,等.iCU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5(9):118-119.

[7]张秀荣.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iCU护理风险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32(32):152-154.

[8]杜文丽.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240.

[9]邱丽红.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590-592.

[10]张隽.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iCU护理风险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9):1701.

[11]沈英萍.优质护理服务在规避产科护理风险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113-114.

[12]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13]李秀花,侯剑,刘改平.iCU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3,26,(23):523-524.

[14]阮海英,刘晓波,黄威力,等.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11-112.

icu护理要点篇9

1.调查对象及方法

发放问卷并面对面的交流,调查对象共60例: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20例,5年~10年的护士22例,11年~20年的护士15例,20年以上的护士3例;主管护师12例,护师20例,护士28例,除2名50周岁的护士不上夜班,其余全部进入倒班。

2.引起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

2.1特殊的工作环境iCU专门收治危急重症患者,并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和医学监护技术。iCU病房多为中央空调层流室,室内密封性较强,进入病房后长时间看不到阳光,易产生囚禁感[1]。iCU护士时常要面对患者受病情折磨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加之封闭环境中情绪得不到宣泄,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2.2倒班、夜班及加班iCU护士上班是在高负荷压力下高度集中精力、快节奏工作,加上iCU护士缺编,还要承担较多非护理性工作。频繁的倒班,尤其是夜班护士,既要克服生物钟紊乱带来的不适,又要高质量独立完成繁重的工作[2],这样易使护士长期处于“职业应激状态”,易出现心理性疲劳。

2.3高强度、高标准、高风险的工作性质iCU是集中收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地方,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监测项目繁多,使得护士无时无刻不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加之国内iCU护士编制不足的现状,iCU护士一直处于一种超负荷的体能消耗之中,长此以往,紧张、压抑的心情得不到宣泄,易导致心身耗竭综合征[3]。同时,iCU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护士不仅要具备普通科室护士护理技能和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清晰敏捷的思维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及各专科操作技能、各仪器的熟练操作等[4],这样才能对患者准确细致的监测和护理、及时精确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2.4护患关系紧张iCU不允许家属陪护,甚至连探视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易导致家属强烈的心理反应,引发护患冲突,而护士由于职业要求,只能做出妥协,长期的情感支出会使护士精神耗竭,同时医护矛盾和冲突也可使护士产生压力。另外,iCU护士具有多重角色,每种角色都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也常导致其力不从心,身心疲惫[5]。

2.5个人价值不能体现在iCU患者无陪护的特殊环境中,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易产生对iCU护士不公正的评价。而且,iCU护士基本是全院优秀护士的集合,管理者和医师对她们的期望很高。当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时,管理者和医师的批评,不满意就会将其努力否定,严重挫伤了护士的专业自尊心和自豪感,产生心理压力。

3.应对措施

3.1创造良好环境,提倡人性化管理

3.1.1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①改善护士休息室环境,完善各种休息生活设施,保证护士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休息;②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多活动,放松心情,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3.1.2提倡人性化管理,满足护士的心理需求:管理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满足护士合理调班的要求,适时运用激励的制度,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关心、理解护士,对于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管理者应合理排班,采取弹性排班方式,如抢救患者多时应临时调整人员加班,以减轻当班护士的体力消耗,缓解心理压力。

3.2加强护士的家庭与社会支持护士的压力感受与家人的支持密切相关,所以应充分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护士及管理者均应努力创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当护士面临困境,无法释放压力时,应主动向家人朋友求助和倾诉,以减轻心理应激反应[6]。同时,相关管理者应该常与护士沟通,多加鼓励与肯定,增强其自信心与自豪感,促使护士更好的调节情绪和释放压力。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增强白衣天使的自豪感。

3.3合理提高福利待遇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化比较和历史比较,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一比率相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如果比率不等,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甚至采取过激行为[7]。提高护士福利待遇,建立奖励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尽量满足护士需求,增加其归属感,以减轻其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

3.4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和重视医院领导应改变“重医轻护”的观念,重视护理工作。医院管理者应从缓解护士心理压力入手,增加iCU护士数量,提高护士待遇,增加晋升机会,合理安排班次,对上夜班的护士增加夜班费。因护士短缺而导致在职人员超负荷运转,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实行弹性排班,防止忙闲不均而造成的人力不足与人力浪费。加强后勤支持,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工作量。医院领导在对医院各个部门的管理一视同仁的同时应努力创造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使其安心护理工作,减轻心理负担,能够得到管理者精神上的支持也是提高个人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8]。

3.5提高iCU护士的适应能力加强护士的业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到大医院iCU参观学习,支持鼓励护士接受继续教育,并给予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减轻iCU护士的压力。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或对护士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开设院内心理指导站,对iCU护士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和咨询辅导,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icu护理要点篇10

文献显示,诸多对护理质量的研究都会涉及“为什么要构建iCU护理质量指标”的问题。许多国家以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卫生保健目的(护理应当是安全的、有效的、及时的、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的、公平的)作为发展护理质量指标的框架。美国勘萨斯大学开发的iCU日常质量检查表,其目的是关注每例患者每天必须解决的问题,以防止因护理疏忽或过失造成的并发症。deVos等开发的一套全面涵盖结构、过程和结果指标,能衡量iCU所有领域的护理质量。诸多研究显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构建iCU护理质量指标,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2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选取

2.1指标数量

上述7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中提及的iCU质量敏感性指标共有73项,德国最少(10项),中国台湾最多(26项),绝大多数指标只被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及。德国重症医学会工作组认为,为更方便、更好地实现质量管理,指标的设置应避免繁琐,部分指标有其独立的国家质量监控系统不需重复,如德国重症医学会数据库收集标准化死亡率(SmR),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记录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德、美等国的指标特别强调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镇静、镇痛的评估,许多研究显示,疼痛的理想化管理和每日中断镇静能减少iCU危重症患者因过度紧张产生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机械通气和iCU入住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2.2指标筛选方法

文献阅读后发现,对于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筛选方法,主要是德尔菲法。如德国Braun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产生10项iCU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早期肠内营养,镇静、镇痛、谵妄监测,肺通气保护策略等。Berenholtz等在进行定性评估iCU质量指标研究中,通过2名作者独立筛选指标、第3名作者最后确认的方式提取并确定iCU质量指标。欧洲重症医学会在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欧洲几个国家共同使用的iCU质量指标后,成立来自9个国家1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经过5轮德尔菲咨询修改,达成90%以上的共识,最终确定9项重症监护质量指标,其中结构指标3项(符合国家要求的iCU床护比,iCU医生24h的可用性水平,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过程指标2项(常规的多学科临床查房,为出院患者提供标准化的移交程序),结果指标4项(报告和分析标准化病死率,iCU48h重返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非计划拔管率)。deVos等在文献检索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产生62项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对比排序法,最终产生12项iCU质量指标。Chiu等召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健康管理者和流行病学专家等),依据本土特色和指标的有效性、可靠性,选择和修改指标,按医院护理单元分类,分为门诊、急诊、住院和iCU护理质量指标,共139项。郭熙泱等在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iCU护理质量的研究中,也运用了德尔菲法对30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最终确定了以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大类指标为主体的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要素质量中强调床护结构,环节质量中突显专科护理技术,终末质量中强化满意度。

2.3指标类型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理解的不同,导致在指标选择上带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些国家和地区所选的指标类型以过程指标为主,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则以结果指标为主。2003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pronovost等根据美国的医疗状况制定并实施了一套以过程指标为主的iCU质量指标,并用大量数据证明iCU患者接受规范监测过程指标(如适当的镇静、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适当的消化性溃疡预防、适当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等),可以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关注过程指标的还有Kastrup等,其以循证为基础,研究涵盖呼吸治疗、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状态5个方面的过程质量指标,其研究显示,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过程指标可以减少iCU患者病死率。

2.4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在制订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过程中,讨论的焦点不仅包括指标类型的选择,还要考虑数据收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即在选择指标时,要考虑这些指标的数据收集是否经济可行。当收集数据的成本大于效益时,该项指标的可行性就值得考虑。如SmR,被认为是衡量iCU质量非常重要的结果指标,但由于其数据收集的可及性原因,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一是这项指标的数据收集负担繁重、成本昂贵;二是当使用新的数据集时,评价模型往往不再适用,而需要调整评价模型;三是这项结果指标不能独立评价,必须结合结构和过程指标,比如较高的护患比才有相对低的死亡率。为了减少数据收集的偏差,pronovost等设计了3份收集数据的表格:科室管理者表,护士长在每天早上8∶00~10∶00完成填写,反映每例入住iCU患者前一天24h的情况;每日日常工作表,医疗团队成员在每天早上8∶00~10∶00查房后填写,包括每例iCU患者前一天24h每4h的疼痛评分,机械通气时患者床头抬高>30°、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等的执行情况;医院感染控制表,由科室医院感染控制护士每月完成填写,内容包括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统感染的患者例数等。pronovost等研究显示,这些数据的收集并没有增加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

3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临床应用

选择了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后,需要对指标进行临床应用,一方面检验指标的有效性,以便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指标的应用,使其发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的最终目的。deVos等从97家医院随机选择18家,采用12项指标对iCU护理质量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护理质量敏感性评价。这12项指标包括:结构指标4项(重症监护医生的可用性/h、护患比、防止用药错误的策略、患者满意度),过程指标5项(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床位占有率、测量血糖值>8mmol/L或<2.2mmol/L的比例、科室间转运),结果指标3项(SmR/apaCHeii、压疮发生率、非计划拔管数)。通过临床应用,根据数据的有效性、可用性和可得性,以及各个指标证据的科学性评估,“科室间转运”这项指标被删除,最终确定11项iCU质量指标。vanderVoort等在随后的研究中证明这套涵盖iCU所有领域的质量指标能全方位地提高iCU质量管理。印度重症医学会也积极创建国家层面的iCU护理质量指标,所选指标都是最常见的,强调发病率、病死率和患者安全等,但其可行性、实用性、敏感性都需进一步评估,例如患者跌倒发生率这项指标,在iCU的发生率约为1.3%,而在内、外科病房的发生率分别为5%和3%,康复科达7%。诸多研究提出,质量指标的设置应该是动态的,需要在临床运用中不断监测并评估指标的时效性,当一项指标不能适时改善质量时就应弃之,相反如果一项指标对质量改进更为有利时则应添加。Flaatten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循证的证据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对质量指标也有必要定期评估。西班牙和荷兰重症医学会都提出,需定期更改质量指标,但都未确定更改的时间。德国iCU质量指标运行两年后,Braun等根据iCU质量指标的时效性和科学性经同行评审重新修订,并强调下次更新时间是此版本运行后的两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