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十篇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4:35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困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068-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出现于1984年,并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和发展。思政教育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的老专业了,它的发展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了该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健康有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探讨思政教育专业的发展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政专业的性质及演进历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和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的情况下,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将思政教育专业设置为本科专业,并将其归属为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当时全国只有13所高校设有办学点。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思政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该专业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步入研究生培养阶段。1988年全国10所高校在经过严格考核、审批后,获准思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于1990年正式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准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专家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国务院在1995年公布培养博士、硕士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赫然在目,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代码为0302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1]思政教育专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发展成了一门成熟的专业。

二、思政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初期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转轨也加快了步伐,使得思政教育专业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发展需求,再加上专业自身局限的原因,使得思政教育专业更加面临发展困境。

首先,生源不足的问题。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每年招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少之又少。以海南大学为例,其中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再加上每年转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严重不足。这反映出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准确地说是大众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和信心。

其次,培养方式问题。思政教育专业培养方式模糊,至少在学院层面定位不准确。众所周知,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划分专业就是为不同的领域培养“专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在培养“通才”,不管是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等其他无关课程都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导致了学生是什么都懂,但是却什么都不精通,这样就会出现问题:学生的专业性太低,在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教材质量问题。就思政教育专业教材体系而言,体现了思政学科的教学要求,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理念,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特色;但就其内容来看,思政教育专业的教材通篇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几乎看不到什么全新的概念,最多也只是相关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按照思政教育的体系要求进行组合。这种“大拼盘”式的教材,很难避免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也谈不上是教材建设的成果,更谈不上教材质量的提高了。这种教材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存在,很显然必将影响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专业就业问题。在当代社会,许多人上大学就是为了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弱,在实际的找工作过程中并不为用人单位所认可。而学校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当老师和考公务员具备优势,可是实践才发现,其实并不具备什么优势。社会的不认可,就业面的狭窄,必将导致就业困难。

第五,师资力量问题。由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不理解,报考的生源严重不足,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使得后备人才不足,也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思政教育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2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www.133229.com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政工作功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这一趋向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之一。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称专项思政工作)可确保大学生就业性质和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和职业观,调节职业适应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

1887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宣传工作”概念,列宁在创建布尔什维克过程中,提出“政治宣传工作”概念。后来发展演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思想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阶级性、党性、意识形态性和鲜明政治性。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就是面向大学生就业而开展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为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更好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会对未来工作岗位做选择,希望能找到最好发挥才能的工作。高校为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就业岗位而开展的系列工作,就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包括政治方向引导、思想塑造教育、品德养成修炼、技能提升和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提供政策、信息等服务。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功能为: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真正的大学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灌输,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精神与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核心要素的“精神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就业顺利开展,与就业工作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为培养“精神健康”人才作贡献。

二、大学生就业呼唤专项思政工作

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践呼唤专项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工作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当今就业成为大学生关注热点和难点,处理不当则可成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偏差诱因。这种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更新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通过就业工作能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就业能让学生更深入认识国情社情,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对照国家和社会要求进行自我反思,比单纯理论灌输更有效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和高校稳定和发展,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极大影响,并产生系列问题,新德政治问题、思想问题、道德问题需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规律,探索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化速度、深度和广度比任何时候都深刻,社会利益面临重新分配,社会矛盾积聚。大学生就业时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利益和矛盾,关系其价值观、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和诚信观形成,直接关系到就业竞争力形成与提高。大学生专项思政工作应呼之欲出,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调适,使思想政治成为化解思想矛盾的“清道夫”和调适心理的“剂”,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

三、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的功能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为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强大思想动力。思政工作有激发人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充分调动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功能。新时期需大学生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自我贡献社会。个人理想、品质、意志、毅力及才学胆识等思想因素需要通过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实现理想和抱负意志、勇气和毅力,激发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与提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确保毕业生就业性质和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造就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专项思政工作把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关系,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建功立业。专项思政工作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引导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崇高职业理想,避免职业理想功利性。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出现的新问题;认识就业形势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关系。用人单位招聘时将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标准。而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眼高手低、缺乏奉献和敬业精神、对待遇和环境挑三拣四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不履行就业协议承诺等,这些都需通过专项思政工作来培养和矫正。

大学生就业专项思政工作可调适职业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伴随就业竞争加剧和就业压力加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专项思政工作应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培养,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己与评价自己,并制定学业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做到不自负、不自卑。通过有益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磨练意志,培养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对已遭受挫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适度自我宣泄、自我安慰调节就业过程不良情绪,以理性思维和心理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以良好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还要重点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专项思政工作的价值指引作用。就业指导要帮助求职者自身特点和社会所需,选择最能发挥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适应职业,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4

 

高校的学生是当今社会最活跃的人,有他们在的高校,那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发展的标杆,可以开拓社会新风气,引领社会新思潮,对其他社会成员将起示范作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将对社会风气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影响党和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被寄予厚望和交付重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学几经大的变革和整合,进入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攻坚阶段,实际上还是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专业课普遍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只是单纯地强调思想政治专业教学的政治功能,片面地强调突出对学生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环境和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没能激发出来,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学也就没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费心费力,挡不住网络的吸引力”。当今社会互联网无处不在发挥作用,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深。网络信息的庞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与我国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悖离,尤其是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更是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强势,进行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渗透,使得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在某些大学生中流行,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日益淡漠。可见网络文化已经跟我们抢占思想政治专业课阵地,对思想政治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产生巨大冲击。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专业实践教学没能更好地开展。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单向式、灌输式、记忆式的教学模式式正日益受到大学生们的冷落,在思想政治专业教学领域的不良影响表现尤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给人的印象是:耍口才、讲大道理、空洞说教,与实际脱节。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未能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更谈不上信仰理论并内化为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的一种社会实践,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关注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价值与本质规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实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利益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第二、确保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专业教学的网络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度重视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有机地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整合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等资源,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水平。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学中利用相关网站,设立各种栏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吸引学生利用网络随时学习、复习,将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学延伸到互联网,使学生随时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他们在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正确的价值观判断以及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地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网络信息,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技术,运用网络语言、文字、形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主张,赢得学生认同;另外思想政治专业教师最好能够掌握网站、网页制作和维护技术、多媒体课件开发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讲授、图片、视频、音乐结合起来,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增强思想政治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要集中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经费、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的设置、实践性教学手段和技术等方面。要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时数、学分比例;还要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并在理论课的课程说明中强调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可以包括以下形式:讨论、辩论、专业课试教、说课评课、课件制作、助理班主任、中学教学见习或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强化对思想政治专业理性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为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基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三、结束语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的情况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注重相关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的制订,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服务。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par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playsakeyroleinfosteringstudents'tal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medicalcollegesareintegralpar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inmedicalCollegehasitsownstrongprofessional,strongsocialparticularities.Keywords:medicalCollege,University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是与人类性命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人才,一般,医学生直接面临的职业是医生,医学生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当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较大时,特别是当前的诸多社会现象,势必会给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迎接挑战,重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整合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1.1在政治观念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过于关注个人的生活,往往缺乏政治的敏锐性,表现了对政治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漠然态度,并对党团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或功利的心态。

1.2在个人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个人价值的选择上开始表现出一些不良观念,责任意识缺乏,公共关怀遗失,个人主义以及自由散漫思想作风开始兴起,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上的不良倾向。

1.3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学生不再把责任、诚信,社会公德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品行,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这些道德的正确价值,但在行为中却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在一些小事上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更有甚者,对一些基本的道德常识竟也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倾向。

1.4在专业认知方面,专业是医学大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就业的保障,明确要学习医学,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但由于学生自身思想状态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出现偏差,调查中,竟有34.20%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不可控制,没有信心。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专业也不甚了解,再加上未来工作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竞争,才产生了这样消极的专业认知情趣。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单一

国家在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两点问题:

2.1原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要,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也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2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现在大学生自身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像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强,可能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容易出现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这说明新形势下,也需要不断创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使思想政治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3.1教育机制的功利化倾向冲击了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功利性”。

3.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考核不够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何来衡量这些效果,这些工作要远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本身要滞后,评价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做好了,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学生本身有了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科学的指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以评价考核来促进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3队伍构成和队伍素质也存在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专业课得到充分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吸引力都有限,在心理上有被轻视的感觉,所以,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虽在医学院校,却不从事医学专业方向,容易被社会误解或被轻视,因此,医学院校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提高。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1过于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首要的任务和期待就是学好医学科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职业上更有竞争力,成为一个技术过硬的医生,从而轻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教育和他们的专业及以后的职业的相关性不大,因为它跟医学完全是两个学术领域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带来专业素养的提高。

1.2医学生极易受外界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负面的社会冲击较大。一方面,在大学的医学生由于正是思想转变的阶段,本身的自制力和社会的辨别力较差。另一方面,医学生是社会医疗人才及职业的储备,而医疗机构的作风和医生的医德及医患关系,会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中部分存在的医生道德问题及利益取向,潜移默化中会被医学生模仿并接受,以致产生各种错误的判断。

2、医学院校的原因

2.1医学院校个别领导、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潜意识中存在偏见。毕竟医学院校主要现实方向是医学教育,大量繁重的专业教育不免会冲淡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潜在边缘化,也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专业优先的倾向。另外的问题是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生的生活日常工作。这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的压力增大,职责增多,学生工作人员工作繁重,难以应付。

2.2教学工作与育人存在脱节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对于医学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医学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和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在意识上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限制,当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

3、社会的原因

3.1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挑战,需要及时疏导学生的社会认识与判断。医学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3.2当前西方的个人主义及自由化思想还依然存在,也在无形中鼓励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忽视了集体主义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开始自由散漫。

3.3社会中医疗卫生行业的不良风气,也造成了医学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这些为医学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阻碍的作用,学生产生了极坏负面影响,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根源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医德医风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高校中尤为重要,医学院校也要在根本上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思想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只有在思想上放到正确的位置,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具体的工作。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等医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3、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生物的一般规律,又以人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的社会特质,就使医学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质,是个综合学科,同时医学教育要培养医术高明并且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生。

4、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定性,进入卫生医疗系统是他们的职业方向,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这个职业要求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之所以说它特殊,这是因为它和道德相关性更大、更为直接,对职业的道德要求也相对要高,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医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急迫承担的核心任务。

5、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医疗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医务科研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和经济利益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广泛的人文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能防病、治病,还要关心病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平时要做到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孕育人文精神,总之,要运用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庆生,《关于如何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黑河学刊》,2009年第五期。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6

   一、新专业名称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

   从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后的这六七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发展,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增设该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在短短的几年中拥有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大板块的合成,但是对这“两大板块”的理解也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两大板块”就是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面的一个大专业;另一种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理解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一个专业的依据不足;后一种理解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为一个专业名称显得多余。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合乎阅读习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名称,长期以来已经被习惯于简称为“思政”,因此通常人们不会这样来断句和理解;第二是这种理解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视为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专业性被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并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学科的差别性,也就不需要这种“重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主要是一些原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沾边的专业教师的理解,是一种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故意扭曲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难以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接。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各高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也不同,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不同。特别是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外,大量新增加的硕士点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第一,研究生入学后的迷茫和重新适应;第二,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发生困难,因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都搞不清和说不清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专业、到底做什么工作合适,专业、方向、所学的课程搅成了一锅粥;第三,教师晋升职称遇到麻烦,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级职称,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职称名额。

   因此,事实上的趋势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对接。换言之,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事实上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合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形中被取消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一样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2]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内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队伍;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79-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队伍地位弱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职业规划,薪酬制度、职称评聘、福利政策等方面没有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工作待遇,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地位逐步弱化。

2.人员流动性较大,思想政治队伍不稳定

高校思想政治队伍承担着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应该是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能做到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稳定;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非职业化倾向较明显。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期时间很短,很多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是一种过渡性工作,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事,想着改行的事,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队伍的稳定性。

3.发展动力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吸引力下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业吸引力明显下降。尽管政策面已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具体工作的推进和开展仍显动力不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备不足,不少人往往因不满于现有待遇和工作环境,工作几年就改谋他业,思想政治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其次,思想政治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年龄层缺乏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专业层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近专业毕业的专门人员;最后,大部分高校专项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4.激励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保持思想政治队伍的战斗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中激励的运用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物质激励数量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强度不亚于教师与科研人员,但薪酬却远低于他们;二是精神激励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者职业声望普遍偏低,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同时,在基本物资的保障上缺乏对建立相关科研基金的政策倾斜,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工作积极性较低。

5.职业规划存在缺陷,思想政治队伍归属感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其基础薄弱,需要有整体和长远的系统规划,才能实现健康发展。虽然国家己制定并实施相关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但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规划尚还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实际上比较窄,虽说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但是职业方向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仍然不明确。在晋升与分流的职业规划上没有形成完整的竞争、淘汰机制,职业化建设亟待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归属感不强。

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素质提升途径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只有观念的更新,才有可能解决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高校党委与行政领导观念的改变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体制不顺、待遇偏低、职责不明、激励机制不合理、工作不受重视等,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形成的,而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首先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把其列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给予这支队伍以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一是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多地实现自我、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发展和职业价值体现的双重目标;二是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更多参与管理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消除和减弱不利因素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

按照思想政治队伍专业化的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鼓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业研修深造及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同时,支持和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攻读相关学位和进修深造。

4.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结构

高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结构的优化。首先,改善年龄结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趋于年轻化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如经验不足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队伍龄应该梯队化,形成老、中、轻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梯队;其次,改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背景情况下,要想服务于教学,结合教学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难度相当大。

5.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淘汰机制

高校应该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特定的要求和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客观评价,在激励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同时,对工作不称职的坚决予以淘汰。考核结果要与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调离工作岗位,实行淘汰。

参考文献:

[1]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2]曾绍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研究〔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8―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概括起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综合性大学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是师范类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是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显然,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综合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专门工作人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打造国家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地区实际,形成和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凸显三大特色,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性质、“师范”性的培养方向、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质在于搞清楚该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或其他工作等。但是无论如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本专业的性质和学科的基本要求。

2005年5月11日,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专业,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性质要求。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三是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大学,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方向和特色。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五十多年专业建设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师范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具备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能力。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这是专业定位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又是追求专业特色的基础。国家实施“质量工程”,进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如果社会不认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秋,广西将正式全面启动新课改。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受动性,这是由于其地域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这无疑会影响相关课改实践的尝试,也影响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更新。因此,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适度倾斜课改政策,也需要教育先进地区的帮助与合作。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群体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勇于超越,充分发挥主体性”。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域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心理等,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如风俗、语言等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民族关系对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民族心理对学生学习心态与目的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省区,现有十二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自己灿烂的本土文化,其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都能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服务,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中学政治课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反映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努力开发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教材,以满足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满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不同于特点。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质的优越性。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型普适性人才。在此前提下,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其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开放、乐观向上的人生理企”。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这两所重点大学都不强调师范性,而是强调普适性。原因在于,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和“211”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不在于培养师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师范大学的老大哥,然而,它目前正在朝综合性大学努力,争取打造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趋于强调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主要承担着广西中学师资的培养任务,是广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师范性”培养方向是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从1943年到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动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专业院校都开设有各种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其中的动画专业就属于设计类的一部分,随着高效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动画专业的学习,但是其中不乏有很多学生在文化课程、思想素质和个性特征上存在差异性,同时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观念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导致动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影响深远,能够带领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学生学习和人生发展的指明灯。

一、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特征

通过对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认知、个性特点还有业余生活内容进行调查,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向。本文通过调查总结了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性格都比较活泼,精神积极向上,自身具有很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自由化的浪漫色彩,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之后,动画专业更加倾向于向社会外界展示美好的东西,出现问题之后也试图掩盖,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直接面对的勇气,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跟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动画专业的学生同样拥有更为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很多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还有公益活动中都能发现动画专业的学生存在,他们对于政治能够保持理性的而态度,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热点时事。动画专业的学生拥有正确的入党动机,积极乐观的表达思想感情。

高效的动画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学习都能够保持搞学习热情,并且会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因此动画专业学生也存在重专业、轻综合的问题,专业中很多学生对于政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热情度不高,导致动画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动画专业学生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来说,文化课程的学习水平比较低,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学习时间在专业课程上,因此语数外的课程学习时间不足,同时目前艺术高考制度对于专业课的考试成绩要求比较高,因此更加让动画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不重视,文化基础薄弱是目前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不仅仅是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主要是高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过于追求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在教w中为学生们传达的教学观念就是重专业、轻政治,因此导致了在学习中学生们对于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都是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观点来进行的,纯粹是在应付式教学,导致高效的动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一直无法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专业针对性

在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主要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果被高校动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学老师应用,则会降低动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们逐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目前我国高校中还没有成立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跟其他转业内容相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一定的针对性。

(三)教学没有付诸实践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跟预想的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目前在针对动画专业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高校的动画专业学生都是单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没有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利用到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内化和实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差

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辅导员、学校的党员干部还有教师。由于前文中提到的部分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不够完善,很多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训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不够,自然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某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吸引力,降低了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血虚积极性,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三、高校动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跟行政、教学和科研活动没有关联,其实政治和业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提升高校业务的完成质量,保证工作正准确的沿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另一方面,高效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学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学活动开展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首,多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动画专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在提前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需要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创新教学观念,形成专业的教学团队,才能够配合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质量。

(二)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教师跟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比较密切,可以说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需要首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高尚品德来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品德,如果教师自身缺乏自我修养,很难在进行思想的政治教育工作中令学生信服。要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教师首先需要使用马克西主义理论知识来武装自身,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在工作中教师需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掌握国内瓦的重要发展形势,明确认识到党的发展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表率行为,教师的风度、气度还有胸怀都是对学生无言的教导,因此教师要先做到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完善,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在课程传授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例如说专题报道、理论宣传等,这样的教学效果收效不够明显。如果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的环节中,会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思想教育,在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帮助学生养成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说动画专业课中的文学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中的科学知识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加入历史人物热爱学习、忠心报国、积极进取的感人事例,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起兴盛民族、一心为国的远大抱负。在教育中加强对我国国情的介绍,提升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建设,让学生们能够再出现问题是利用发展、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现实。如果是理科内容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道德培养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自然规律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点。例如说在美国大学中,就要求专业课的教学中的主修专业需要从历史和社会伦理学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求。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也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能够帮助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点,同时也要结合学生需求来开展教学任务。动画专业学生有一部分在学习之后发现并不是自己的喜好,因此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同时动画相关专业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学习压力和就业难压力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逃避心理甚至是轻生。因此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强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树立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为社会和动漫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色,如果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也能够影响每一个参与到其中的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例如说在学校中定期地开展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等,通过在比赛当中设置一定的爱国主体,让学生们自我收集资料形成演讲稿和诗歌等形式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除了校园文化活动之外,教师也要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而学习安排,利用好加起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能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然后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来服务于社会,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能够产生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思想。

(五)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互相尊重,互助成长。教师通过跟学生建立起淼暮托彻叵担能够进一步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面对问题学生时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学生产生情感互动,让学生的心灵接受教育。教师跟学生的关系亲密之后,学生也会更加信任教师,通从教师的教育,积极的改变自身缺陷。如果教师跟学生的关系紧张,那么学生对教师会产生抵触情绪,自然也无法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因此加强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沟通非常重要。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篇10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谢慧.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探究.商业文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