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7:35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1

一、基本现状

杨岗村位于五里桥镇西北部灌河旁,全村19个自然组3797人。东邻五里桥镇北堂村,南邻我镇封店村,西邻我镇孔沟村,北邻双龙镇十亩地村,我村以山坡丘陵为主,耕地面积为2437亩,全村公益林地面积78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507亩,樱桃面积5000余亩,猕猴桃1000亩。

全村区域面积较大,交通不便,居民以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低。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红薯、袋料香菇、猕猴桃、樱桃为主。我村农业种植以猕猴桃及蔬菜种植,中部区域多以玉米小麦种植及外出务工,北部区域以樱桃和袋料香菇。我村两委共有8名村干部,监委会成员3名,农业户口3656人,非农业户口111余人。我村属于城区周边村。

二、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村集体经济空壳。

三、集体经济收入存在的问题

杨岗村无特色经济支柱产业。

四、分析原因

1、客观条件的制约。我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面积大,北部以山区为主,生产生活用水匮乏,农作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村民较多以除外务工为主,造成集体经济长期薄弱。

2、主观上不思进取。村民传统思想严重,因循守旧,思路不开阔,宁愿固守着二亩三分地,也不思开拓致富,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不落实。镇历届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具体到村里,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好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

4、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因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缺乏资金,历届班子既解决不了直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水、道路等实际问题,又难以拉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导致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威信树立不起来,影响了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班子成员说话无分量,工作叫不响,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工作信心,临时思想滋生,安于现状,一届接一届,面貌依然。

5、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虽然镇上出台了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但上级制定的政策对我村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五、下步计划

待新312国道和灌河湿地公园建成后,村委会借地理位置优势、上级政策支持发展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1、依托土地、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新312国道和村公路的修建,促进交通的便利,出行的方便。我村的樱桃、猕猴桃种植是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我村的樱桃结果早,都是我们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搞樱桃节、组建村交易市场等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增收新渠道,让我村的樱桃等让更多的客商过来选购,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

2、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搞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优质高效农业,办厂兴企业,离开钱只是空话,采取政府帮扶、银行贷快、吸引外资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依托灌河生态的建立,加强对我村的对外宣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了知晓杨岗、了解杨岗,通过上级政府加大我村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2

一、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临安市实施撤村建居、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激活了经济要素,“城中村”的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同时,“三农”关注力度加大、政策向农村倾斜使得城郊村、边远村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全市情况来看,村级集体经济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2012年,临安市18个镇(街道)298个村,拥有土地、山林等各类农村集体资源总面积逾400万亩,农村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总额超过3000万元,实现农村总收入1056.48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4亿元(含补助收入10612万元,剔除补助收入后为8773万元),年末资产合计3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4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末资产合计同比分别增长8.9%和23.3%。

(二)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分析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从2012年年报数据来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12年村集体经济最高收入的新民村达975万元(剔除补助收入),收入低的村则零收入。100万元以上收入的16个村,其中锦城街道5个村,青山湖街道5个村,於潜镇3个村,其他3个村分别为玲珑街道、锦南街道和清凉峰镇。无经济收入村33个,占总村数的11.07%。10万元以下村91个,占总村数的30.53%。

2.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在实施的农村改革中就已分配殆尽,无集体资源、无集体企业、无集体收入的“三无”村和“空壳”村现象比较突出,如岛石镇各村的山林全部分包到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时面临着“从零开始”的尴尬。同时,除城中村、中心村、园中村、集镇村有稳定的物业经济来源外,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具有稳定性,且收入渠道趋于萎缩,如以林地发包、租赁为主要收入的部分山林资源较丰富的村,在经营时往往采取期限较长接近买断式租赁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但从长期来看缺少发展后劲,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3.村正常有效运转压力大。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少,部分村,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在维持村正常运行面临着很大压力。从村日常运行所需经费来看,必须开支包括了村干部报酬、误工工资及补贴、报刊费等管理费用,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经费、环境卫生、老年经费、困难五保户、公益设施维护等开支,据不完全统计,为维持村正常有效运行,村每年需30万元左右保障经费。而2012年我市村集体经济净收入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有161个(其中43个为负债村),占总村数的54.02%,村正常有效运转压力大。

4.村级负债沉重且化解难度大。因80、90年代村办企业亏损、税费改革前农户的税费尾欠等原因致使我市村级债务多,虽经多年化解,国家、省、市也陆续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基数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一些地方建设性债务有上升趋势,村级集体收入捉襟见肘。2012年,全市村级实际负债6.01亿元,村均201.67万元,其中当年新增债务1.81亿元中,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1.67亿元。沉重的债务给村级组织的运作带来了困难,并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是农村党组织凝聚群众力量、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村级公益事业得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经济基础。村集体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以“造血”为主,坚持资源经济和物业经济并举,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村集体经济的“造血”、“供血”能力。

1.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对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好、资产存量或发展空间较大的锦城等城区及城区周边镇街、高虹等中心镇的村,尤其是经济薄弱村要充分利用现有留用地政策、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建设村级物业;对交通不便、发展空间受制的其他偏远山区、半山区等村,以镇街为单位,统筹若干个经济薄弱村,大力发展村级异地物业,在城镇、中心镇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位优势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异地联建或联购一批标准厂房、综合商务楼、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切实帮助其增加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允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整治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价入股方式发展村级物业。

2.大力开发特色产业经济。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农业资源优势,结合政府扶持的土地整理、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采取返租或土地股份制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农户的山林和耕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文化创意和运动休闲等乡村旅游产业,适度开发旅游景点,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统一设计、统一包装、统一接待游客、统一建设配套设施等手段,增加集体经济组织的旅游服务收入。

3.积极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明晰村级集体拥有的山林、耕地、水域、房屋等集体资产产权。盘活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老校舍、厂房、仓库等各类房产,挖掘存量物业资产价值,以改建、扩建、翻建或出让、转让等方式流转集体建设存量用地,或者以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城镇、中心镇等区位优势较好区域土地搞活存量资产经营。

4.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项目带动作用。强化“绿色家园、富丽山村”、“下山移民”等项目在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项目在整合资源、带头致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项目的规划引导,注重“绿色家园、富丽山村”、“下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实施村与周边的经济薄弱村协调统筹,打造以建设村为中心的生态绿色产业群,增强在产业发展上对薄弱村的辐射能力,带动薄弱村经济发展。

5.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资金扶持。要切实加大对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落实扶持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级物业发展项目。对村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于村级运转。通过整合优化财政支农资金、单位结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企业共建等各类资金,集中财力帮助经济薄弱村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用地保障。确保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项目上的用地优先权,尤其异地集中建设的物业项目用地;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建设用地、留用地指标的优先使用权,允许以用地指标异地置换物业,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薄弱村异地集中联建村级物业需求。三是税费减免。对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要在征地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村级物业租赁房产等税收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补齐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短板、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需要。为破解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专题调研组深入12个乡(镇、办)、38个村、16个市直部门,采取面对面座谈、走访询问、实地查看等方式对恩施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

一、现状分析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围绕农村土地或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形成的经济形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恩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全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作化至化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改为“乡、民族乡”,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学习广东南海集体土地股权制改革的“南海模式”到现在为创新发展时期,在继续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近年来,恩施市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一)收入稳步增长

201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92.95万元,比2015年的2838.9万元增长26.56%,比2014年的1861.8万元增长92.98%。全市172个村中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村1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7.21%,比2015年的122个增长22.95%,比2014年的97个增长54.64%。全市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村97个,占全市村总数的56.4%,其中5至10万元的村50个,10至30万元的村24个,50万元以上的村10个。

(二)增收途径多样

全市现有村办集体企业的村32个,共有村办集体企业41个,其中州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172个,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711个,其中村级直接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23个,联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6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主要有五种。一是资产经营增收。通过盘活集体现有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塘堰、水库、门面、老旧校舍、生产加工场地、办公楼等各类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资源开发增收。利用村域内土地、森林、水面、矿产、旅游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等产业,通过对外承包租赁、自主经营、折价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集体收益。太阳河乡石林村将辖区石林、道路等作为10.4%的股份,每年村集体分红3万元。白杨坪麂子渡村引入旅游开发项目,利用集体土地、林地资源参股,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三是资本经营增收。利用闲置资金联合创办、投资参股经济实体,实现集体资本经营收益。如舞阳坝耿家坪村利用补偿资金修建商业综合楼出租,每年可以获得集体经济收入190万元。有的村直接将资金定期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四是兴办实体。创办或联办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村集体增收。恩施市龙凤坝镇龙凤村从1988年开始兴办村级集体企业,现共有村级集体企业10家,其中租赁经营8家,自主经营2家,年村集体企业纯收入100万元,其中企业租赁经营收入40万元。白果乡龙潭坝村通过建设、管理村水厂,每年可以获得18万元的收入。白果乡瓦场坝村与白果乡农友蚯蚓合作社联合组建白果乡瑞康药材专业合作社,村占股份50%,返租农民土地种植瓜蒌200亩,当年村集体纯收入可实现10万元。五是有偿服务增收。村级组织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物业管理等,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龙凤坝二坡村为辖区6家农业龙头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偿服务,年村集体收入7万元。

(三)支持力度加大。

一是搭建平台。市以龙凤镇为试点,建立政府主导、民营投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鼓励村集体和种养大户对山林、土地连片成块交易,规定山林交易量大于500亩、土地交易量大于300亩、流转年限大于5年的,按50元/亩给予奖励;鼓励村以农业生产要素量化折股入社分红,全面盘活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将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扩大集体经济总量。二是资金支持。为破解“空壳村”村级经济发展难题,市拿出财政和扶贫项目资金2000万元支持集体经济空壳村兴办光伏电站。目前,全市17个乡(镇、办)完成了光伏发电项目试点申报、现场勘查和选址工作。三是部门帮扶。市委组织部负责统一协调,市直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审批开设绿色通道,合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市共帮扶村级经济项目20个,帮扶资金达7000多万元。

(四)管理趋于规范

一是完善经营体制,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制度保障。按照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维护农民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全市172个村全部建立村(社区)经济联合社。二是加强“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推行村账乡(镇、办)管,建立健全“三资”台账管理、租赁承包、集体资源开发招投标及村级重大事务“五议五公开”等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水平逐步提高。三是严格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六角亭街道办事处书院社区居委会组建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其5名成员均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二、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模糊不清

突出表现有三种模糊认识。一是无用论。认为村支两委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工作经费均有上级财政补助,加之各级管得严,有钱不能随便支,觉得没有必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畏难论。特别是边远村和三资贫乏村的干部认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不畅,集体的土地和山林承包后,没有预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和空间,现在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三是失败论,认为过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多数村办企业办垮了,有的还留下了债务,现在搞会重蹈覆辙。

(二)发展差距明显

一是经营规模小。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全市仍有7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占村总数的43.6%,其中有14个村刚刚实现零的突破;还有村级经济“空壳村”22个,占村总数的12.79%。二是收入不稳定。部分村单纯依靠项目实施或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获取“协调费”,收入极不稳定,一旦项目竣工或是企业停产,该类村又退回“空壳村”序列。

(三)资金瓶颈突出

多数“空壳村”和经济薄弱村既无资源又无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无米之炊”,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项目。

(四)政策支持乏力

许多城中村、城郊村有建设用地和待置换用地,就是受用地指标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限制不能建造标准厂房或市场,集体经济难以做大做强。

(五)队伍素质偏低

从调研情况看,全市不少村支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缺乏,观念落后,创新能力弱。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创业,优秀青年w生通过大专院校被输送出去,回到农村的很少,人才匮乏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政策建议

(一)理念创新,增强发展紧迫感

贫困山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摆脱思想认识上的贫困,要进一步深化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地位和作用,加快形成整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路径创新,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型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对耕地、山林、水面、山塘等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创办资源性、开发性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走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之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三资贫乏村,可走反租倒包、招商引资之路,同时在产业服务上下功夫。围绕本地特色农业、土特产品等优势,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等,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物业型经济。城中村和城镇近郊村可将发展物业用房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项突破口。在城镇、工商业功能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段统筹建设标准工商业用房、农贸市场等二、三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产权(或股权)和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四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村级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服务等方式参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三)服务创新,提升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项目支持。结合各村资源和产业实际,谋划推进和建设一批发展项目,确保在2019年前所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建有一个年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项目,并逐年有所增长。二是资金支持。大力推进金融互助合作社建设,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建设项目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依法办理土地出让的,其出让金净收益部分,全额返还给村。三是用地支持。征收村集体土地必须按规定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对农村因搬迁、绝户等未确权到户的闲置土地,村集体应收回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源储备。对有留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村,国土部门应以划拨方式提供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规划建设,用于商业、工业项目开发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四是配套服务支持。突出抓好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做到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全覆盖,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山地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等农村资源商品化、财富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深化各级领导驻乡(镇、办)联村、市乡(镇、办)两级机关部门包村帮扶、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及“村企结对帮扶”等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管理创新,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一是强化“三资”管理。建立“三资”服务中心,推进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村级集体“三资”安全。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突出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制度、集体资产出让出租(承包)招投标制度、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引导具备条件的村(社区)经济合作社积极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并逐步创造条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严格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切实做到量入为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扶贫济困事业,不断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三是扩大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集体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理财,规范村级财务公开,自觉接受集体成员和社会监督,发挥集体资产最佳效益。

(五)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责任落实机制。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负全面领导责任,乡镇长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拿在手上亲自抓。突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领头雁”,把创新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村任“第一书记”,将有创业技能和资本、有回乡创业或担任村干部意向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择优作为村党组织后备干部人选,为农村“两委”班子储备优秀人才。二是工作协调机制。职能部门要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申报、土地审批、规划设计、实地探勘、工程建设等提供指导和服务,确保项目尽早落地。三是政策激励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内容,特别是注重从制度上激发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Z].2016―12―26.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5

前段时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理思路、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为目的,到祝家庄村进行蹲点调研。通过分类座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掌握了村情民意,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该村块状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一、祝家庄村块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祝家庄村是著名的英台故里,位于上虞丰惠镇西北部,由原蔡岙、后龚、前龚、兴隆4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有人口2584人,农户877户,党员103人,村民代表116人。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1164元,是上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祝家庄村的块状经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产业优势明显。全村现有劳保企业110家,手套机2500台、袜机1200台,从业人员近5000人,2006年实现销售12亿元,出口6230万美元,是上虞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在区域内有较大知名度。经营格局合理。劳保块状现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000万元左右的6家,带动了100多家中小企业和家庭加工户,形成了“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主体、家庭作坊相配套”的发展格局。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据调查,目前该村有15家劳保企业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有8户农户希望发展新企业,发展后劲很足。

二、块状工业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祝家庄村的产业结构中二产占绝对地位,近3年对GDp的贡献均在98%以上;一产基本保持在0.3%左右;三产份额虽然很小,但产值和占比近3年呈倍数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更多的村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而且极大地带动了老百姓致富。据调查,祝家庄村共有劳动力1600人,其中从事块状经济1438人,占劳动力人数的89.9%,纯务农只有75人。同时,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二产收入的比重连续3年达98%左右,说明村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块状经济。

3.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加快农村社区形成。祝家庄村共有从业人员5000人,其中外来人员3400人,占68%。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不仅推动了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加快了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农村新社区的形成。另据统计,2006年祝家庄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70万元,其中村里经营业主捐助达80万元,占29.6%,体现了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哺作用。

4.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快乡风文明进程。由于劳保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进入的门槛不高,从业人员中甚至有不少老人,全村形成了全民创业的动人景象。多数农民“洗脚上岸”,从纯务农中转移出来,进行有组织的工业化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提升自身的学习意识、集体意识、纪律意识,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现阶段发展块状经济遇到了土地、劳动力要素制约,对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不够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够好,农村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研究农村块状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制约因素,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块状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破解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要素制约,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子,是统筹“生产和生活”的必然要求。从祝家庄村块状经济的情况看,企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着规模扩张的用地需求;而且大多数企业“厂居合一”,影响安全生产和生活质量,有着环境转移的用地需求。但在现阶段,土地供给显然难以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新路。我们认为目前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腾笼挖潜”,把块状产业链中那些便于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扩散,充分利用欠发达山区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千家万户的家庭经济,达到既腾出生产空间,又促进脱贫致富的目标。二是“旧笼盘新”,充分盘活村内闲置场地、空关房屋,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废弃地整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为块状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建笼引企”,由村级集体推动,以村级集聚点或工业小区的形式,搭建发展平台,进行集中生产;或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启示二:依托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走项目反哺、优势转化的路子,是促进“民富和村强”的现实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像祝家庄村,这些年块状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具有了丰富的民间资本,但“个体富集体穷”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村年收入仅15万元,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障,建设新农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建立合作双赢的造血机制,可构建这样三种模式:一是“反哺式”。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竞争机制、项目冠名、荣誉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唤起本村企业主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直接投资村级公共事业,参与村庄建设。二是“合作式”。就是要充分依托企业的资金、人才、科技,对村级集体握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资产进行经营性开发,以股份制等形式,联合建立项目实体,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配套式”。块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整个产业链方面的配套,同时还需要有人员、劳务等后勤服务方面的配套。在这方面,村级要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人缘、地缘、信息上的优势,通过集体出面,开展劳务、业务等中介服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启示三:顺应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路子,是满足“和谐和保障”的内在需要。从祝家庄村的情况看,中产阶层正在壮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构成了一批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群体;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已超过本村人口总数;村与外界的联系大量增加,有的甚至跨出国门。可以说,块状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形态,带来了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在加强村级就医、就学、治安、保洁、文体、流通等方面便民利民服务功能的同时,重点围绕“四个提升”,更好地发挥农村工业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以企业文化提升农村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村庄文化建设有相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和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二是以企业管理提升农村管理。要积极把村级党建、工青妇、社会综合治理网络以及外来人口管理等各类组织向企业延伸,让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而提升整个农村社会的管理能力。三是以企业保障提升农村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社会福利等形式,加大对企业职工以及本村村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的保障力。四是以企业事业提升农村事业。企业作为一个“小社会”,通过其内部的各类公共服务事业,如医疗站、文体健身场地等的建设,努力与整个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对接、相补充,全面优化农村社会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环境质量。

启示四:发挥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转移功能,走产业融合、辐射拉动的路子,是推动“集聚和扩散”的强大动力。块状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从一产的转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今后要注重发挥好农村块状经济所形成的辐射功能,把一产、三产做优做强,努力形成三大产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转移效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运用返租倒包、土地入股等模式,把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承包给经营能手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让不务农的人有收入,让务农的人有更多的收入。在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集聚效应,加快发展农贸市场、放心店、农家乐、物流(运输)、餐饮、住宿(民工公寓)、邮政、储蓄等相关产业,为产业农民、外来民工生活提供方便,为企业生产提供方便。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块状经济;品牌之乡;区域经济;品牌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联2008年度研究课题成果《浙江省“品牌之乡”建设在块状经济中的发展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B5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浙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典型的事例和做法,近年来在浙江各地兴起的块状经济以及和块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体发展迅猛,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各个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产品或者非物质品牌进行了命名,因而在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品牌之乡、特产之乡等,而围绕品牌之乡又有许多新鲜的事物和经济形态应运而生,品牌之乡作为在块状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强化品牌概念的元素,对于浙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也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一、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一)块状经济的概念。块状经济,又称区域块状经济,通常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它是该产业在一定地域集聚,并且形成比较优势又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其本质为一种产业集群。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划分,如果某一个地区有10家以上企业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年产值上亿元,则该产业区域就可以被称为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既能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又可以带动某一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已经在世界各地有了成功的案例,如克鲁格曼等人所提出的硅谷型聚集和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是单一产业的地理聚集的两个最有名的案例。世界知名的聚集还有美国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利福尼亚的酿酒业、华盛顿的炼铝业等。

(二)块状经济在浙江的发展现状。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从“资源小省”转变为“经济大省”过程中,块状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转变中起到了神奇的作用,由于浙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块状经济在浙江的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在地理版图上,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而且随处可见,如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等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大省地位。据统计,浙江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存在块状经济(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为统计起点),占全部县(市、区)的84.4%。从地域分布看,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总共有462个。

二、块状经济与品牌之乡的关系

(一)品牌之乡及其在浙江的发展。品牌理论及其实践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浙江则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一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用心地塑造本地区品牌,积极带动各个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产业的集聚效应,浙江的地方特色产业和地方品牌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品牌之乡是指该地区通过“一村一品”的建设,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特色突出、发展规模较大的主导产业链条,进而凸显品牌优势;形成可以使本地人民引以为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尽快将它培育成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可以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特色旅游项目,甚至是文化项目。由于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可能被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命名,称该地区为“品牌之乡”、“品牌之城”或者“品牌之都”等。

在浙江,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品牌之乡”、“品牌之都”等诸如此类的称号,所有这些都是经过本地长期的努力而得来的。我国许多地方的“名、优、特”产品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品牌之乡的发展与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品牌之乡的良性快速发展也为浙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强大作用。以农业为基础的品牌之乡为例,可以很明显得看出品牌之乡在浙江的发展,浙江虽然人均占有耕地仅0.52亩,但是江山的蜂蜜之乡、临安的山核桃之乡、黄岩的蜜橘之乡、仙居的杨梅之乡等散布于全省各地的“中国特产之乡”多达120多个,占全国1/3强。所有这些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而形成的品牌,这种品牌之乡的称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品牌之乡规模化后会进一步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有力地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浙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乡镇工业起步逐渐形成各地比较有影响的“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许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区和企业集群,这也就是块状经济雏形。目前,浙江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50亿元的202个,50~100亿元的46个,超过100亿元的37个。

(二)品牌之乡与块状经济的时空关系。块状经济的发展和品牌之乡的存在有时空上的联系性和必然性。品牌之乡的发展要早于块状经济,它是块状经济早期的发展状态;从规模大小上讲,品牌之乡所涉及的地域和资源等一般要小于块状经济。品牌之乡在世界各地的发展都和本地的特色紧密结合,品牌之乡和块状经济如何发展是由市场、本地区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有些则是和地区优势、人脉、传统技艺等密不可分,一般这些块状区域都经历了从家庭手工作坊、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再发展成为诸多小企业集群和专业化产业区。如,“日出华舍百丈绸”的绍兴倚借的传统经济让如今的轻纺商贸城发展富甲一方,而依托“奉帮裁缝”传统技艺的宁波让服装产业又名噪一时,“鸡毛换糖”的货郎担精神成就了义乌小商品贸易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现实。

(三)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优势。品牌之乡是块状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块状经济和品牌之乡的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品牌之乡是块状经济发展的基础,块状经济是品牌之乡发展的高级阶段,块状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强化品牌之乡的发展,品牌之乡和块状经济一般都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

建立在品牌之乡基础上的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大规模的块状经济对于地区的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梳理起到了促进作用。调查发现,80%以上地区的块状经济的前身是“XX之乡”,这说明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品牌之乡打造的良好基础。而块状经济又会影响品牌之乡的走向和发展。品牌之乡建设对于浙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而今浙江众多的市县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管是风俗、地理、人文、历史等都可以用来塑造品牌,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品牌之乡建设成为品牌形象提升最快捷的方式。如,浙江桐乡号称中国杭白菊之乡、浙江安吉孝丰镇号称中国孝子之乡等。

三、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建设的重心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居于全国前列,对于本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块状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品牌之乡和块状经济的发展前景。

(一)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发展的前途性问题。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浙江,块状经济是由市场选择、当地特定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共同决定的,而在其大发展之后作为基础的品牌之乡和块状经济的关系以及品牌之乡的发展成为首要问题。其实,块状经济的大发展和品牌之乡的发展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品牌之乡始终是起到基础性作用。对于品牌之乡发展的前途性问题首先要分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析,可以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进行分析,这样会更加明确品牌之乡在各个行业中的发展。

以工业为基础的品牌之乡大多发展到后期就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在这些地区,基础是品牌之乡所奠定,而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则是块状经济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产业规模,所以以农业为基础的品牌之乡很难形成与工业为基础的块状经济一样的规模和产值,但农业由于其地域性和时间性强的缘故,其他地区却很难移植或者模仿,在品牌传播中具有“唯一性”。

(二)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发展的重要性问题。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高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于品牌之乡的发展还是要非常重视。首先,产业体系逐步深化。块状经济体中的品牌之乡还要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产业整合,加强增值环节,最终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基地,完成从“乡”到“都(城)”的转变;其次,对外贸易要逐步扩大。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再次,进一步培育区域品牌,努力发展已有品牌,塑造新的、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最后,大力发展上规模的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继而凸显品牌之乡。品牌之乡的发展对于浙江经济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品牌之乡建设的基础上,块状经济正在努力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产业链在拉长,块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从中小企业集群中成长出了一些几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从不注重品牌到区域品牌与个体品牌共进,行业协会有了较快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的培育问题。块状经济中品牌之乡的培育问题同样重要,首先是要明确品牌之乡和块状经济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结合块状经济的实际,依托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特色产业基地等载体,大力提升块状经济的总体水平,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分工定位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集群,提高浙江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再次是要让小规模的品牌之乡更加专业化。如上虞市崧厦镇是全国最大的制伞基地,他们凭借雨伞制作成为闻名遐迩的块状经济发展代表。全镇共有制伞企业1,050家,就业人数1.58万人左右。在这里生产的雨伞品种全、数量大,产品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0亿元。浙江类似崧厦这样的特色小镇还有很多,他们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程度,而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形式的块状经济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城镇化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解决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建设问题的对策

浙江省品牌之乡在发展中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块状经济下,品牌之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许多品牌之乡存在“散、弱、低”的状况,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次,在块状经济区域内或者外面还存在很多同行业竞争者,无序竞争影响了品牌之乡的良性发展;再次,在品牌之乡无响亮的特色品牌,制约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块状经济的范围内培育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把握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及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脉搏;其次,发展强势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发挥带头作用,把小而散的作坊企业以及数量众多的加工点链接起来,向生产专业化、品牌统一化、配套协作化、营销集约化的格局发展;第三,强化品牌战略,创造更多的名优品牌;第四,人才培养的跟进。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人才,为新的强化品牌之乡的发展“输血”;第五,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做好宏观的把控工作,给企业“放权”,让其施展开拳脚;第六,宏观层面上强化富有生机的县域经济,继续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扩大部分经济发达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引导和鼓励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为经济强县市的发展增添动力,形成各个县域不同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

(作者单位:1.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2.浙江林学院艺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汤黎路,周必健.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J].政策望,2008.10.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1块状经济的内涵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

③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该模式可普遍适用于龙头企业较大、知名品牌较多的块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oem带动模式是块状经济内龙头企业在全球占领高端市场、获取优质订单后,再将业务外包给块状内的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方式。机械制造块状经济、服装块状经济、软件块状经济、电子产品块状经济、汽车块状经济等等可采用该种模式。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8

一、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之上,于2005年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与全国其他开发区相比,发展历史较短。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滨海新区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热点。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人才聚集。本文旨在通过对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分析,寻找新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进而尝试提出现阶段二者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

二、人才聚集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研究表明收敛性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显著存在。通过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就能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经历区域发展论证阶段、区域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形成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再发展阶段。从现象和表现方面界定,人才聚集是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在就业上存在的关联性,而在空间上比较集中的现象。人才聚集主要包括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横向人才聚集、中心横向人才聚集和基于交易成本的纵向人才聚集三种模式。人才聚集的一般过程遵循涌现、突变、协调和运行四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才聚集模式有所不同,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互相影响、互为支撑。对我国53个部级开发区2007年人力资源相关指标和区域经济相关指标进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人才聚集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将人才聚集现象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考虑发现,通常区域经济发展早期,以政府牵引型人才聚集为主,市场力量为辅;到了区域经济发展成熟和再发展阶段,随着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人才聚集现象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主导,政府行政干预仅起到辅助作用;位于早期和成熟期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期,即产业结构形成阶段,人才聚集围绕产业结构进行,人才层次和结构受到重视,政府扶持的人才聚集减弱,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聚集方式。

三、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评价模型

1.滨海新区人才聚集现象分析

本文选取了天津及周边八个省市作为对滨海新区人才聚集现象存在与否进行判断的参照范围。八个省市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河南、山东和辽宁。八个省市2001-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及年增长率如表1所示。而滨海新区2003-2010年劳动力使用增长率平均超过10%,如表2所示。由此判断,天津滨海新区明显存在人才聚集现象。人才聚集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创新优势;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为聚集的人才提供就业和创业环境优势。

2.模型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集成指标体系具体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人才聚集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人才聚集指标的选取参考刘兵(2010)[6]和牛冲槐(2007)[7]提出的人才聚集和人才聚集环境评价指标,选取过程考虑了滨海新区历年数据可获得性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借鉴了各类统计年鉴提供的天津市主要经济指标。选取人才聚集的评价指标包括常住人口、从业人员数量、在岗职工人均劳动报酬、专利数量和市辖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共5项指标。其中后三项指标反映了新区人才聚集环境吸引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因素。另外由于现行户籍制度,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之间有较大差距,因此虽然存在个别数据无法直接获得的情况,仍然选取了常住人口作为评价指标。选取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共6项指标。集成指标系统由人才聚集子系统5项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6项指标共同构成。对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方法如下。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影响是渐变实现,为使指标发展阶段性分界点更加明显,本文使用曲线升半岭方法进行预处理。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记x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年份原始数据,x′ij为对应的经过预处理的指标数据,xjmax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最大值、xjmin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最小值。则指标的预处理解析式为:各指标预处理模型如图1所示。对指标数据的多元共线性分析使用条件广义方差极小方法。具体评价方法希望对两个子体系和集成系统分别建立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从客观的数据来定出合理区分对象的权系数,清楚显示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

3.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评价

滨海新区的前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纳入天津市发展战略,2005年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6年成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本文收集整理的相关统计数据为1998-2010年,如表3所示。使用matlab5.3进行计算,条件广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个指标共线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对滨海新区人才聚集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协同度分析。对指标系统主成分分析结果给出前3个主成分矢量指标贡献率如表4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系统前3个主成分分量贡献率之和均超过80%。各主成分矢量作为对应评价系统的指标贡献率,考虑指标分别具有的评价意义,本文分别选择了人才聚集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和集成系统的第三个主成分向量进行协同度分析。计算1998-2010年各年度人才聚集、区域经济和集成系统评价值并对评价值进行归一化,结果如表5所示。图2是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及集成系统的评价得分变化示意图,描绘了人才聚集、区域经济发展及集合系统的协同演进轨迹。由图知,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中期,即产业结构形成期的基本特征。与一般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协同演进过程相比较,滨海新区在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4.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到,区域经济指标和集成系统指标的协同演进趋势基本一致,集成系统评价指标在1998-2010年间始终保持加速上升;区域经济指标在2007-2008年有所波动,但是2008-2010年恢复快速上升。人才聚集指标在1998-2006年间与区域经济和集成系统指标具有相同快速上升的特征,而在2006-2010年则转为平缓上升状态。

(1)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起步阶段:1998-2004年集成指标系统始终保持平稳快速上升趋势,表示滨海新区经济和人才聚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聚集的一般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人才从无到有开始积累。新区的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此时人才聚集环境差,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吸引人才。由于产业结构尚未成型,经济发展没有步入轨道,人才聚集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人才聚集的各种正效应均未出现。1998-2004年间新区的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评价符合这一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

(2)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形成阶段:2004-2007年随着新区经济发展急速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重点产业发展顺利。此时新区政府继续对重点产业采取扶持政策,政府引导的人才涌现仍然继续,此时依托于产业结构的人才聚集现象开始出现。2004-2007年间的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协同评价符合这一产业聚集形成的阶段特征。

(3)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协调阶段:2007-2010年2005年以来,滨海新区一直在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此同时,新区在经济发展、人才使用制度、人才市场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升。人才聚集开始从政府干预转向以产业聚集形成的市场力量为主导吸引人才流入。对新区的政策分析发现,新区政府的人才工作重点已经由为产业供给急需技术工人转向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工作内容从搭建大规模人才供需平台,转变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人才层次结构也逐步清晰,以更加适应新区产业结构,随着人才聚集的发展,信息共享、知识溢出、激励、创新等效应开始出现,各类人才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比前两个阶段,2007-2010年期间人才聚集评价指标增长虽然趋缓,但是经济发展指标上行显著加速。与产业发展的基建、形成、成熟和调整再发展四个阶段相适应的人才聚集现象通常经历涌现、突变、协调和运行四个阶段。分析表明,滨海新区现处于人才聚集突变、产业结构体系调整再发展阶段。其人才聚集现状尤其敏感,一方面,新区现有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聚集效应显现导致人才聚集增速放慢;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比以往各时期都更加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和再发展对人才聚集提出了新需求,人才聚集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出现差异。人才聚集的合理发展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若能够将差异的绝对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监督差异的发展趋势,进而控制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新区人才聚集从突变阶段顺利过渡到协调运行阶段。只有人才聚集的合理发展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7月底到8月初,笔者跟随课题组导师选择安徽省舒城、休宁、濉溪3个县,采取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深入农户家中,对安徽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进行了调研。本文试图从对安徽省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出发,分析安徽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可能,以期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国内实践现状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有个别地区进行了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造的探索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例如,2009年陕西省农村改革实验项目——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完成,全村329户村民成为新成立的西安和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这是陕西省成立的首个“股份村”;此外还有北京顺义县(1986年)、江苏无锡县(1987年)、山东淄博市周村区(1988年)、浙江绍兴东浦村(2004年)等。但也有失误的范例,例如,广东南海市(1999年);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且发展速度不快、进展不均。以上地区均为我们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至今,关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的国内实践经验仍主要集中于部分发达省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保障农民利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村一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安徽省,此类实践经验基本空白。

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从调研结果分析得,安徽劳务输出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例如,休宁县的劳务输出人口高达近40%;舒城县的百神庙镇也是着名的“建筑之乡”,建筑业工人输出数量众多。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人口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地区现状造成了许多“空壳村”的出现——农村人口相对富裕,而村集体却相对贫穷。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组织管理者其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一些地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总的来看,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土地集约化发展的加速,长期存在的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管理不民主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集体经济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集体资产经营效益不高,一些地区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如何改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与此同时,政府希望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对于推动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优越性非常明显。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现行这种适合于从事较低生产力水平的分散的个体组织制度很快就暴露了其局限性,如在步入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缺乏、人力物力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延伸需要一种新型的制度。

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对“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即将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都量化成为股份,建立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使得其社员或村民成为股东。农村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将成为目前个体组织制度的必然替代物。转贴于

这一制度上的改革对于安徽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农村地区吸收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等均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可以顺利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村闲置资产的盘活和土地的流转。

在对农村“三资”的股份制改造中,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的股份制改造并未使农村集体失去土地所有权,农民失去的仅是一段时间的土地使用权。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出让一定期限内土地上依附的使用权,而非土地本身。所以,股份制改造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经营提供了出路。当土地使用权出让之后,货币资金注入股份化改制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但其股利分红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而且相对于那些失地农民而言,他们有组织可依靠,归属感增强,激励其发展农村三产,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

此外,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可以盘活广大农村资产尤其是土地资产,促进农村资产增值,从而提高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障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其实际控制力稳中上升,丰富和发展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浅析安徽省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可能性

(一)实现形式

首先,股份制改造是平衡多方利益,妥善处置集体资产产权配置的过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普通成员(如普通村民或社员)虽然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但是在集体资产管理中往往缺少话语权,他们有渴望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强烈愿望。因此,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模式要兼顾政府、集体资产管理者和集体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诉求,平均量化给每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其次,治理结构层面。一般的股份制企业普遍采用了“三会一室”的治理结构,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室。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既保证了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行使职权,又保证了村集体组织成员(即股东)能够对企业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改造要借鉴公司法的原则和要求进行设计,目的是从企业的组织制度上对农村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提供持久动力。但是因为由集体经济转型而来的这个特殊性,它和一般的股份制公司和一般的合作社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股份合作社的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资人、有投资者,而是符合规定的原村民或合作社社员。二是村民股东在股权确认后,统一发给《股权证》,并建立档案,作为股东享受红利分配的依据,股权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但不得退股提现;股份合作社成员不能退出合作社,只能通过出售其所有的股票与合作社脱离关系。

再次,分配结构层面。试行工资加分红制,股东身份的村民或合作社社员的总收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分红四部分组成。

最后,激励机制层面。由于股权分散,小股东(原村民)把制定战略的权力交给了经理层(原村干部),只保留监督权,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股东缺乏对经理层经营行为激励和监督的能力。村的监事同其董事一样,也是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与一般的股份制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激励机制也应有不同的设计。

(二)实现障碍

首先,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强有弱,资产的规模有大有小,所以必须考虑具体的地区实际。在安徽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现状下,需要考虑到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特殊障碍。

其次,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最关键和敏感的环节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否以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符合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法人主体。目前,国内一些省市试行的股份合作的载体多数是对土地以外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仅有少部分城市的部分村庄对集体土地资源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试点。这主要是由于土地作为农村的一个特殊生产要素,从生产关系、粮食安全及风险抵御等方面看,一些地区还不具备把土地股份合作制当作一种可以普遍选择的制度推行。

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已有的失败案例分析,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其股东(原村民)大多只关心分配的结果,不大关心股份制组织的运营,更不用也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股东重分红而轻积累,导致经营管理者更多的也只能考虑进行短期经营行为,从而造成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股份集体组织是由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转变过来的,往往原村干部也在改造后的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中担任经营管理者,所以确定经营管理者的奖金指标比较容易出现争议。三是股份是在股份制改革时就量化到个人,集体资产人人有份,按份共有,再加上经营管理者虽然是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大多来自本村村民,管理者所拥有的股份便是按规定取得的,比起一般的村民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而很难实行股权激励。

四、结束语

面对安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本文对安徽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进行了考察。综上所述,安徽省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对“三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是转型期中部地区农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环节。但是,由于集体经济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一模式的实现过程必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障碍有待解决。

1、蔡小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经营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樊鹤春,马洁峰,戴贵贤.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经济,2009.

3、王建华.苏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5(8).

4、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2.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农村集体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该以何种方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历了资产承包制和租赁经营后,慢慢扩大农村集体经济范围,兴起一批村办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等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的稳定收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功能,促使农民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文中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入手,介绍一系列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分析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因素

(一)人才严重短缺

农村地区所处的位置影响其无法吸引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农村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快速搞好农村经济。加之县级农技人员严重不足,各县农委约有6名专职农业技术人员,无法针对每个村庄展开实地性指导。

(二)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单单缺少合理的总体规划,有关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为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带来一定难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目前,农民迫切希望政府执行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各项优惠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地区对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缺少相应的资金进行修复,村集体收入除去办公经费、计划生育开支等费用所剩无几。

(三)集体经济制度存在缺陷

集体经济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其内在原因,因现行制度主要针对村委员对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管理,部分并未建成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适当的监督,时常出现的情况。同时,集体经济收益无法很好地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或发放村民服了,甚至成为引发腐败的根源,这导致农民不支持集体经济。

二、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审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改善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集体经济财产权隶属于农民集体,因此,需要选定合理的人进行治理。目前,我国政府实行派遣人进行管理,上述人、委托人对其无法实时有效监督,集体经济组织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经济管理模式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该组织内重大事物多数由社员民主表决决定,真正意义上代表社会的利益和意愿。

(二)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障农村村干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必须主动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有效供给。采用引入市场的观念,不断扩大选人、用人渠道,为农村各个阶层选择优秀的人才。同时,地方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创设良好环境。对部分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区域,可以适当放宽村干部身份限制,准许某些准村民参与村干部选举。通过各个途径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

(三)开展合作经济的主要途径

农民合作经济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农业组织形式,大于90%发达国家的农民均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国外执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专业性和综合性合作经济两种模式,专业性合作经济形式实施按劳、按股进行分配和管理,根据市场机制实行。综合性合作经济模式由农民自行建立逐渐形成由中央至地方的半垄断组织体系内。我国更适应执行美国这种专业性经济模式,但考虑本国实际国情,可以考虑一企业领头农户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执行按股、按劳动分配制度,严格按照民主管理原则实施管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原有的管理角色变为引导和扶持角度。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创建各类合作社,但必须保证农民自主管理权力,不可依据自身意愿干预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活动。那些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可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其完全被企业控制。同时,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合作社成员不可单单局限在本乡、县区及外省的合作社,便于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和管理效果。从农民角度来说,我国多数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化,但必须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利民惠农的服务事业落到实处,从执行合理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模式等方面入手,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9):138.

[2]卢红.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15(7):99-99.

[3]周润书,程守红.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