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8:25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1

关键词: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计量;电气设计;智能建筑设计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1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16-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7

1概述

随着公共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运行和管理不当,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早在2007年便颁布了近10项有关建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建筑能耗数据的采集,掌握用能情况,分析用能特征,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有利于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制定能源政策与节能措施。为指导和规范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运行及管理工作,为西安市各类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建筑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持,西安市于2015年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用于西安市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和既有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维护。本文以西安市某高校实训大楼为例,地下1层,地上12层。总建筑面积26517m2,建筑物高度48.8m。本工程属于二类高层办公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是新建建筑物,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由建筑设计院随电气施工图同步考虑。对建筑的机电系统安装分类、分项的能耗计量仪表,由此得到建筑物总能源消耗与不同能源种类、不同功能系统的分项能耗,实现建筑能耗的分类计量和电能耗的分项计量。

2本工程能耗分项计量与数据设置

2.1本工程能耗分类与分项计量

分类能耗是根据公共建筑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划分的能耗数据,如电、燃气、水、集中供热、集中供冷、其他能源(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分项能耗是根据公共建筑消耗的电力的主要用途划分的能耗数据。分类能耗中,电量应分为4项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电量的4项分项是必分项,各分项可根据建筑用能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细分为一级子项和二级子项,是选分项。其他分类能耗不应分项。本项目建筑能耗分类、分项计量如图1所示:

2.2能耗数据采集点的确定

由于水、燃气、热的能耗计量相对简单,电气专业只需做好相应的通信线路设计,故本文重点探讨用电分项能耗监测的施工图设计方法。在设计电气系统干线图和照明/动力配电系统图的基础上,确定各用电回路的名称及供电范围、负荷性质等,才能确定能耗数据采集点。

本项目共确定能耗数据采集点68个,其中用电分项计量采集点56个,其他分类能耗计量采集点12个。电能耗分项计量采集点分别为:10kV高压柜4个;变压器低压出线柜6个;低压柜电力线载波1个;实训楼第一层~第十二层照明插座配电箱12个;第一层~第十二层公共及应急照明配电箱12个;屋顶动力配电箱8个;地下一层(车库和设备房)照明插座配电箱2个,应急照明配电箱2个,动力配电箱2个,热幕配电箱1个;南/北厂房照明插座配电箱2个,动力配电箱2个,热幕配电箱2个。其他分类能耗计量采集点分别为:实验楼远传冷水表/远传热水表/远传总燃气表/远传总暖表各1个;南/北厂房远传冷水表/远传热水表/远传总燃气表/远传总暖表各1个。

2.3能耗数据采集点编号与数据编码

能耗数据编码规则为细则层次代码结构,主要按7类细则进行编码,包括行政区划代码编码、建筑类别编码、建筑识别编码、分类能耗指编码、分项能耗编码、分项能耗一级子项编码、分项能耗二级子项编码。编码后能耗数据由15位符号组成。若某一项目无须使用某编码时,则用相应位数的“0”代替。根据技术规范,制定能耗数据编码和能耗数据采集点识别编码,如表1所示:

3能耗监测系统设计

3.1能耗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本项目能耗监测系统由用户管理层、网络通信层、现场设备层三部分组成,完成能耗数据的采集、传输、管理等功能,见图2。现场设置的电能表采用屏蔽双纹线连接至各分区数据采集器,各分区数据采集器将数据分类处理后,上传到网络交换机,再通过网线上传至能耗监测系统主机实现能耗监测管理功能。

3.210kV高压配电系统能耗监测

三相多功能电能仪表DSSD25用于10kV开关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用于分时计量正、反向有功/无功电能,计量有功/无功总电能,分相有功/无功电能,分时计量正、反向有功,正、反向无功的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等。

3.3变压器0.4/0.23kV系统能耗监测

3.3.1三项电能监测。三相多功能电能仪表DD521用于0.4kV/10kV开关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用于测量单回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及视在功率,记录分相/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

根据配电柜的出线数量可选用三相多回路电能监测仪表DD504(4回路),DD505(5回路),DD507(7回路),DD509(9回路)用于0.4kV配电柜能耗的计量和监测。能够测量每回路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及视在功率,记录分相/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

3.3.2电力能耗终端采集器。三相载波智能采集终端DDJ03对建筑能耗监测末端有载波型计量和监测仪表进行采集。安装在低压0.4kV进线柜。终端通过电力载波接口可以实现对电能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电能表数据,并用以太网通讯的方式将储存的数据按主台的命令发向主台。

电力能耗采集器DDJ01是对建筑能耗监测末端的监测仪表计进行采集,安装在每个低压0.4kV出线柜,主要用于采集各种类型的能耗仪表的数据。实现对电能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电能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上一级的采集器。

3.4能耗数据采集

电力能耗采集器DDJ02对电力能耗终端采集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安装于开关柜。通过RS485接口对电力能耗采集器的数据进行采集或直接采集电能仪表的数据,抄收并暂存电能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监控主机发送。

水、气型智能采集器DDJ04用于对供暖、冷水、热水、燃气等能耗终端的数据进行采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将数据发送到监控主机。通过RS485接口可以实现对各类能耗监测表的召测、抄收及暂存能耗监测表数据,并将储存的数据向上一级的采集器。能耗数据采集系统图(部分)如图3所示:

4结语

本文以西安市某高校实训大楼为工程实例,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确定该建筑能耗分类和分项计量的设置范围。能耗监测系统的设计随电气施工图同步考虑,完成了能耗监测系统的电气设计。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S].

[2]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西安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DBJ61/t97-2015)[S].2015.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2

19世纪,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出现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发展,这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他为自由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功利主义将功利原则作为道德与立法的根本原则,作为衡量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唯一原则,作为衡量现存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4]功利主义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两害相权取其轻,而所谓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行为。效果原则、功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是功利主义的主要原则,其中,最大化原则集中体现了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他的基本内涵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说,衡量一个行为或是一项政策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正当,其基本原则应该是看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当然,这里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整个人类的绝大多数,也不意味一个社会或是一群不相干的人的绝大多数,而是指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所涉及的人的大多数,也就是说,与这一行为或是政策制度有利害关系的人的大多数。从功利主义最大化原则出发,探讨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制度安排能够满足与其相关人群的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每一个人都与这项制度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判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合理性,就要从它对于每一个人的作用出发,确定它能否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正如萨拜因所说的:“最大幸福原则的效用乃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是对拟制的巨大消解,因为它意味着,一项法律或一项制度的真正意义必须根据它的作用来判断,而且必须尽可能的根据它对具体个人的作用来判断。”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部分城市、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状况比较理想,而在广大的农村和一些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发展水平极其落后。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显然,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正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也无论城乡、地区,提供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正如边沁所强调的,政府必须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

二、分配正义论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发表,让自由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从而分配正义观为人们所关注。罗尔斯的理论基于一个重要的概念———无知之幕。他认为:理性的人在无知之幕下,由于对现实中实际状况和环境缺乏必要的认识,为了对自己最有利,因而会做出最正义、最公正的选择。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建立基本社会制度的正义原则是机会平等的“平等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和结果不平等的“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也就是“差别原则”,后者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罗尔斯认为:“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关键,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获得职位的机会。

由此可知,罗尔斯企图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罗尔斯对功利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合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并不合理,这可能会对少数人或是一部分弱势群体造成伤害。然而,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上,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和功利主义却有着共同的契合点。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满足多数人的利益的,这是符合功利主义主张的。而从罗尔斯的角度审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知,这一制度设计是符合分配正义观的。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规范是实质平等,而不是抽象的形式的机会平等。对实现实质平等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收入或财富,而是说,凡是涉及到人的尊严、自由和正常成员资格的社会基本物品,都应该平等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为法律意义的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提供实现条件。

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样强调结果均等和机会均等,结果均等是指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这里并没有说是一定要平均分配,不同于“平均主义”所说的均等;而机会均等则指全体成员有权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因为外部原因而被排除在政府公共政策之外,这里不仅包含了法律和权利意义上的平等,同时也要求政府对贫穷落后及利益受损者给予适当补偿。这与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平等自由原则”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分配的机会平等,而“差别原则”又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补偿。例如:我国对西部地区公共事业的扶持以及不断完善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政策等,都是在对经济发展中利益受损群体或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进行补偿和帮助,从而不断的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分配平等,它旨在建立覆盖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正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实践。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3

第一,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该书论述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所有制改造、所有制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渊源关系。

第二,明确提出要科学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制革命。该书明确指出,如果以我国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理由,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否定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性,这完全是一种态度。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是国内国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所有制革命和当代的所有制改革,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第三,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六大创新。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论;创新了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了非公有制理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分配关系论;创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关系论。

第四,较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之特色。强调指出: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矛盾统一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基本经济制度既不同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不同于主张“一大二公”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五,明确提出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除了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功能。比如,书中提出并分析了基本经济制度的政治功能:一是有利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基本经济制度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共同富裕,主张社会成员经济权利的相对公平,而经济权利的相对公平,可以使广大公民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行使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二是有利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内在地要求限制两极分化、兼顾公平与效率,内在地具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功能,因而,在政治上,它更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三是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具备较强的宏观调控功能因而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在各种经济组织中的贯彻执行;基本经济制度由于有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因而有利于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书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分析论述,也视角独到,所提观点具有说服力。这对深化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书还从实践角度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与此相适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全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基础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元,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为改变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状况,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除免除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外,要尽快构建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并逐步提高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要着力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与公共交通、电力供应、农业水利与防灾设施及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气象和通讯设施服务等。第三,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列出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等,还列出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个、国家森林公园*个、国家地质公园*个。上述地区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当地居民的生活就会有很大困难,这些地区的功能定位就会受到很大冲击和扭曲,从而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决定了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在支持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逐步完善。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5

【关键词】现代化大楼;数字矩阵;模块化;可扩展性

【abstract】

publicradiosystemisthemodernbuildingindispensablesubsystem.accordingtotheneedsofthesebuildings,publicradiosystemincludingbackgroundmusic,radioandfireemergencyradiobusiness.Backgroundmusicforthebuildingofthestaffcancreateacomfortableandeasyandcomfortableworkingenvironment,businessforadministrativeoffice,radiopropertymanagementprovideconvenientandfastinformationclew,fireemergencyradiocanbeinfire,earthquakeandacrisis,providingessentialvoicealarm.Systemandfirecontrolsystemintheconnection,andfireuseasetofspeakers,whenfiresintheareaofastrongcorrespondingcutfirealarmsignals.intheemergencysituation,thesystemswitchtoanemergencyradioworkstate,throughphonecallstoevacuatethepeopleandcommand,ensurethepersonnelandthesecurityoftheproperty.

【keywords】modernbuilding;Digitalmatrix;modular;scalability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剧增,高层楼寓越来越多,楼寓功能日渐综合化(包含住宅、酒店、写字楼、购物广场),这就需要广播系统多种功能和可扩展性。

本文以某大楼新建项目为例,介绍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方法。

1、工程概况

杭州某大楼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集会议、办公一体化的综合场所,项目包括:地下2层,地面1―23层,屋面层等。总共分为46个广播分区,各广播分区相应分布在不同消防分区内。

本系统以aeX品牌的eX800型数字矩阵公共广播系统为设计依据,为本大楼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轻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每个公共区域提供背景音乐广播、业务广播、消防紧急广播功能,并根据需要定时向某些区域提供语音信息广播服务。

2、广播功能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其广播功能形式主要包括:背景音乐广播,业务广播和消防紧急广播。系统设计主要以下功能:

2.1系统容量和扩展性

eX801系列广播控制主机为音频矩阵管理模块式组合结构。采用8路音频主母线传输方式,即同时满足8路不同音频信号向不同区域广播。系统最大具有20路音频信号源(包括最多20个内置语音信息储存卡或20个辅助输入或最多8个远程麦克风等任意20路音频组合),最大具有60路音频输出,每路音频输出均带有1路控制信号和备用音频信号连接。系统可扩展至188个广播分区输出,具备足够的系统扩展使用容量。同时最大具有128路控制信号输入端和128路控制信号输出端。

eX801系列广播控制主机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将音频信号转换为便于处理、分配、传送的数字信号,配以高速微电脑处理器,使之具有音频输入与输出和控制的灵活性,满足紧急事故广播或业务广播的多样性,符合现代消防广播规范(n,n±1或者n,n±n形式的标准邻层广播)以及特殊楼层和特殊区域的早期预警应急疏散自动广播(eeS)。eX800系列广播控制主机具备单或双CpU微处理器。

2.2系统自行检测功能

公共广播系统除了能对本区域进行各类广播外,还可以通过eX800广播主机进行运行状态监测,非常方便管理,内置模块能对各组成设备检测。

2.3软件编程功能

系统采用人机对话界面专门编程软件,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图形界面,主要由一个能提供按部就班的配置指南软件组成,使系统功能的设置和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快速。

2.4远程话筒优先级别控制功能

设置远程话筒优先控制权,通常将设在消防中心的话筒设定为最高级别,设置在广播中心的话筒为第2优先级别。

在消防员人工手动广播模式中,消防员专用麦克风为最高优先级别,当eX800矩阵主机的中央处理器或数字音频通道出现故障时,也可以进行全区呼叫广播。

2.5主机内部定时语音信息广播功能

eX800矩阵主机内部具有定时器,可进行语音信息广播,通过可编程时序控制内置语音模块的信息播放,而不需要另加定时设备。

2.6功放多通道独立输出功能

系统选用pa系列多通道功率放大器。当功率放大器发生故障(如保险丝熔断、过热故障)或每个喇叭线路有短路、开路或接地漏电现象时,系统都能实时监测到并通过eX800矩阵主机、遥控话筒或设备发出故障警报,安全可靠。

2.7系统集成功能

通过开放内部通信协议,本系统能与建筑内的其他服务系统相结合,如火灾报警系统、安防系统、专用交换机/内部通讯系统、主时钟系统、信息显示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管理人员通过系统集成软件界面就可以进行简单快捷的操作。

2.8功放监听功能

本系统采用功放监听仪am10实现在主机房对功放状态的监视监听,功放监听仪上含有VU表,可以通过VU表变化判断功放工作状态;也可以通过监听喇叭直接截取功放音频信号,听取音频信号的有无判断功放状态。最大限度的方便对系统的监测。

2.9远程呼叫功能

本系统配置1台eX867远程呼叫麦克风,该呼叫站可以放置在距离主机1.2Km的地方进行远程呼叫,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调整呼叫站位置。该呼叫站的按键采用编成方式工作,可以定义各个按键之功能,方便用户拓展呼叫站功能。

3、系统设计

3.1电声性能指标

根据《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的技术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具体指标如下:

3.2系统机房及音源

公共广播机房与消防机房合并,机房内设备的布置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包括(设备立柜的布置、通风散热、接地保护等)。

音源包括四部分:

CD多碟激光唱机

am/Fm收音机

双卡磁带放音机

远程遥控麦克风

3.3系统传输方式

公共广播系统分定压式,有源终端式和载波传输式三种。本系统工程采用定压式。扬声器的功率馈送回路采用两线制(带音量开关的采用四线制),扬声器线路传输电压国际标准一般为70V、100V、120V三档规格,根据规范宜采用低压传输方式并考虑减小线路损耗的原则,我们采用100V定压输出。

3.4系统前端点位

下列一些场所应设公共广播:走廊;电梯门厅;电梯轿厢;公众卫生间;入口大厅、餐厅;咖啡厅;酒吧间;宴会厅;保龄球场及康乐中心;电子游戏中心;商场;游泳池休息廊;天台花园;写字楼等。

公共广播的设计,因其兼有消防紧急广播功能,故应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相配合。公共广播实行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相一致,根据消防事故报警的要求,某区某层发生火灾时,则该层及上下和相邻层的不同组合,可分成许多消防报警及事故广播动作区。为保证事故时分区自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数字矩阵控制,能方便达到目的。事故广播是用预先录制好的录音播放的,播放语言种类及信息的多少,可随意选择。公共广播喇叭的装设,应配合天花板的装饰进行。

公共广播的每一分区均设有调音开关,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量。

3.5功率放大器

1)在确定功放的数量时,建议每个分区根据该区扬声器的总功率选用一种型号适宜的功率放大器,这样功率放大器的数量就等于各分区数量的总和。

2)功率放大器的容量一般按下式计算:

p=K1•K2•Σp0

p是功放设备输出总电功率(w);p0等于Kìpì是每分路同时广播时最大电功率;pì是第í支路的用户设备的额定容量;Kì是第í分路的同时需要系数:服务性广播时,客房节目每套取0.2-0.4,背景音乐系统取0.5-0.6,业务性(语音信息)广播时,取0.7-0.8,消防紧急广播时,取1.0;K1是线路衰耗补偿系数:线路衰耗1dB时取1.26,线路衰耗2dB时取1.58;K2是老化系数,一般取1.2-1.4。

3)公共广播系统中,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扬声器箱间的线路衰耗宜满足以下要求:

语音信息广播不应大于2dB(1000HZ)。

背景音乐广播不应大于1dB(1000HZ)。

【参考文献】

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37)

3、《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JGJ/t16-92-24.1)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66-92)

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6

关键词: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共用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221-02

0引言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趋势:系统管理范围要求从单条路线扩展到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综合利用交通信息增强宏观决策和调控能力的意识增强;开始制定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并以此作为分期实施的交通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等的宏观指导方案。我们在制定某省级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过程中,为实现用户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期实施”的要求,研究了对分步、分散建设的各种高速公路管理子系统如何进行系统整合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系统设计概念和技术方案。

本文所提出的共用信息平台是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工具。共用信息平台首先是一种规划概念:在系统规划阶段明确逐步扩展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衔接关系,确定接口和功能衔接要求;共用信息平台也是一种管理控制概念:在系统建设阶段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投资建设要求等方式加以保证;共用信息平台又是一种技术概念:以此提供系统整合的技术依托。

1高速公路信息系统逐步递进的发展战略

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系统功能不仅需要完成各种事物性管理任务,而且需要逐步形成高速公路的“管理神经网络”,有效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实现将数据组织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将知识融入整个管理,全面支持事务管理、决策分析、制定战略过程的目标。

由于需要一个积累经验,建立技术和管理基础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建设一个功能完美的高速公路信息系统。同时,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子系统在分步开发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以保持系统开发的相对稳定性。逐步递进发展,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

2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共享

为实现逐步递进发展的方式,需要预先分析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基础数据采集的共享性。整个信息系统运行依赖四个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监控系统――道路交通流量、车速等;收费系统――高速公路出入口oD数据等;设计施工资料工程数据库――道路几何设计数据;道路养护管理系统――道路铺装情况等。

(2)现状数据与历史数据积累的需求差异。各子系统对数据的时间要求存在着一定的需求差异,如监控系统关注的是现状数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事故信息分析系统等关注的是累积的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结合。

(3)数据详细程度的需求差异。路网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要求路段年平均日交通流量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而事故信息分析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则要细致得多。应采用共用数据详细程度层次化方法,来满足不同的数据服务需求。

在各子系统直接进行信息传送情况下,存在系统共用数据缺乏明确的维护责任,数据的统一性难以保证,接口设计受到其他子系统功能要求的牵制等问题,影响逐步递进开发方式的实现。一种有效的改进方案是采用共用信息平台的方式进行系统共用信息的管理:共用信息平台担负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中共用信息的中转中心的职责,各承担数据采集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将共用数据发送给共用数据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加以存储,根据需求规则或者子系统的请求,采用规范格式将数据发送出去。

3共用信息平台

共用信息平台的确切含义是对整个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共用数据组织结构和传输形式的一种规范化定义,以及一个对共用数据进行组织、存储、查询、通讯等管理服务的数据仓库系统。

共用信息平台的责任在于:从各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完成对于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根据服务请求和查询权限对客户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对于自身存放的数据直接加以组织输出,对于其他子系统存放的细节数据由共用信息平台提供查询通道。

4面向用户的共用数据组织关系描述

面向用户的共用数据组织关系描述,是为各子系统进行数据查询时提供可理解的数据间关系说明。这种数据关系包括:有关数据在空间位置及时间上的联系,数据的确切含义等。共用信息平台通过共用数据规范保障对外服务的信息透明度,其中涉及如下与用户查询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参照系、数据类型、数据粒度。

5共用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

5.1依据共用数据规范的数据查询

根据路网参照系确定空间范围(例如济青高速公路K100+325至K120+383或二分公司管辖等)后,选择数据类型(道路技术数据、交通流数据、oD数据),确定时间范围,定义输出格式,进行数据查询。在查询过程中,可以根据SQL-92进行相应的数据查询的操作。

5.2主题查询

主题查询是根据某种事先设计好的数据组织结构进行查询的方式,例如:道路几何线形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道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各种主题,系统提供事先设计的主体内容索引将相关图表、数据组织在一起。

5.3提供“共用信息底图”

共用信息底图是共用信息平台中最为基本的共用数据。它的实际表现形式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电子地图。在高速公路网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底图按照信息的粒度,分别采用了宏观参照系、中观参照系及基本参照系三种方式支持不同决策分析。在该数字地图上辅以相应粒度的交通流量数据,便构成了共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底图。

6结束语

信息是组织起来的数据,知识是经过提炼的信息。在建设功能较强的省级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为保证提高系统整体效率,需要高度重视信息组织问题,以实现系统有效整合。共用信息平台是针对将省级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行业管理的“神经网络”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与系统规划管理、投资目标管理等手段有效结合,将有助于实现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目的。课题组正在进行的共用信息规范、数据组织结构、数据质量管理、信息传输规程等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共用信息平台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7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一、中国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中激励功能障碍。

公务员晋升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主要制度,它们的健康运行可以调动国家公务员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人事行政体系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在晋升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其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晋升制度:选人用人机制中竞争激励缺失。

竞争激励,在行政人事管理学中,它是指管人与管事的主体,对相关人员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下,激发、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的干部职务晋升制度尚不稳定、不健全、不科学。干部的晋升没有明确严格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干部的晋升中竞争激励缺失,还缺乏统一、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长官意志”在晋升中起决定作用,易于导致用人上的腐败;在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泛滥,论资排辈之风盛行,浪费人才,降低效率;而职务晋升又缺乏公开的民主监督和法律保障,给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都不利于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的健康进行。

以江苏省“公推公选”干部存在的问题为例。

竞选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是中国公务员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然而县区机构范围小,人员关系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贯彻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尤其重要。在本次“公推公选”中,其程序基本做到了公开化,但(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例),省略了较为客观的笔试过程,增加了投票选举的程序,从而增加了竞选的主观性。考官是影响公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考官的组成及其评分难以保证其公平公正。本次“公推公选”的考官多选自本部门之外的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这些考官虽然比较超脱,对事不对人,完全凭竞聘者的应试答辩评分,然而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

对一把手当选后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公推公选”在选举过程及程序上做了探讨,但当选的一把手们在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却无提及,应该建立机制,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如果在任期内不能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就应该下,若圆满完成任务,是否应该继续以竞选的方式选拔还是应让其继任,这些尚没有形成制度,还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下”来的干部又应怎样处理解决也是一个需多方探索、多方努力的问题。

当选后干部为谁负责的问题。以往干部多为上级选任,这种干部选拔出来的干部多为上级负责,以争取升迁,容易导致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而一些掌握着干部认识权力的人将干部职位商品化,从中以权谋私。

“公推公选”的干部应该为选民负责,为百姓负责。因为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真正地参与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了否决权。

选举中监督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贿选和不正之风,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权力制约有以权制权的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也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非权力制约。在“公推公选”的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非权力制约的功能发挥的还不太充分。[]

2.薪酬管理制度:工资缺乏弹性,岗位间差距有失公平。

以北京市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为例。“权力部门”公务员收入较之“清水衙门”,差距达两三倍甚至五六倍。政府人事部门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给机关公务员发工资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务员直接拿到手的钱和工资有很大差别。这种部门之间的差距己经影响了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工作情绪,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北京的“阳光工资”改革说明了目前中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运行现状,说明对公共部门薪酬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此次薪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工资缺乏弹性,激励机制名存实亡。此次工资改革有一项工资为绩效工资,从字面意义理解,绩效工资,应根据工作绩效来进行考核的,所以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弹性的,但是实际上绩效工资是根据级别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法院的绩效工资为处长940元,副处长840元,科长740元,副科长640元。缺乏弹性的并非绩效工资一项,新工资结构13项中惟一具有弹性的仅有“督查考核奖”,由党委政府根据年终综合考核结果确定给各单位的奖励额度。但这一项在实际考核中也是根据级别确定的。工资缺乏弹性的结果显而易见,你无论怎么干,钱都是一样的,过去的激励机制消失了。过去在一些业务比较强的部门如法院、检察院,行政领导为激励业务科室,把作为收入重要部分的奖金和工作量挂钩,一线业务骨干虽然级别低,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奖金被清理整顿后,只剩下惟一的激励手段,升官晋级。仕途成了公务员惟一的出路。职位升迁,收入才能增加,职位升不上去,工资永远涨不上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毛寿龙认为,弹性化是现代工资制度的趋势,进一步的改革应着力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

公共部门内部薪酬公平问题。从公共部门内部来讲,公务员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然而由于公务员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工作态度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多数公务员所接受,而且又体现公平,这对薪酬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的薪酬管理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本次工资上调的这些部门,一般科员平均月工资上浮在600元上下,科级干部上浮近千元,处级千部则上浮1000元到2000元,工资上调的幅度很大,容易造成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反映公共部门内部岗位间的相对价值,造成不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

3.考核制度: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

仍以公务员考核制度为例。虽然中国的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己经实施了十年多,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中难免存在着不完善地方,影响其激励机制及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首先是考核测评表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考核制度中主要有:一是缺乏可信性;二是缺乏适用性。所谓缺乏可信性指的是由一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对象进两次以上的测评,或者由几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者对象进行测评时,会产生不同的测评结果。所谓缺乏适用性指的是,测评项目的目的与测评的结论没有关系。测评表本身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评价工作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其次是与考核主体有关的考核结果的误差。(1)夸大的倾向偏差。主考者对被考核者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有的被考核者平时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但主考人员在评价时却称该名被考核者组织纪律性很强等等,造成考核失真。(2)近期效应偏差。在人们的印象中,近期行为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记忆。越接近考核,被考核者的行为对考核结果影响越大。这是时间效应在人的心理上的反映,使人们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影响对被考核者的准确评价。(3)晕轮效应偏差。被考核者的某一突出的品质或特征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此人的其他品质,而仅从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以点概面。(4)年龄偏差。由于主考者年龄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产生评价上的失误而形成的考核偏差。(5)主观好恶偏差。主考人员偏爱或厌恶某些考核要素,影响对被考核人员的正确评价而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是很严重的。

最后,是在短时间内,考核的结果与晋升没有关系。在一定资历以前的晋升基本上根据年功进行,在一定资历之后的晋升基本上根据长期考核的积累以及上级、同事在长年累月中形成“公论”。长期以来,这种考核方式较好地适应了集体执行公务的办公形态和年功序列的晋升习惯。但是,由于现在行政人事考核越来越注重公务员个人的业绩、能力的背景,这一考核方法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考核目标的需要。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考核者好像并不准备在被考核的对象中清楚地划出谁优谁劣。换言之,考核者实际上将考绩视为一种形式,并不打算从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为了与他人搞好关系,包括上司在内,谁也不愿意去冒犯自己的同事,对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给予苛刻的评论。所以短期考核的结果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因为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通过模糊、暧昧来维护内部的团结和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导致考核制度弊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考核制度本身,也不是在于考核主体的态度、观念或者在考核方法的不科学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原因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形成考核制度激励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公务员制度存在不合理性。所以单单从考核制度上找对策,那么这个对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考核制度放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去,才能有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分配的激励功能不足;公务员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的评判很难衡量,这即使在公务员制度实行得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难题。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公共部门的激励措施直接相关。而目前公共部门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职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不紧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其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宋斌,鲍静,谢昕。《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振明主编。《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黄德林,陈鼓,沈炜,马向平。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负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4]夏亮,丁建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2004年。

[5]王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期。

[6]周丹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问题,甘肃农业,2006年6期。

[7]厉旭光。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思考,鹭江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

[8]王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硕博,2006年。

[9]黄艳,王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变迁。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26卷第5期2003年10月:657-658.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8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当代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区别于以往的工业时代,消费社会的设计与消费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使得产品设计的内涵、功能和形态发生了改变,逐渐从重视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本文以公共环境产品为例,分析了产品非物质设计的体现,提出了将非物质的设计因素应用于产品设计中。

关键词:

非物质设计;公共环境产品;消费社会

随着时展,人们对公共环境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不仅仅要求产品具有功能,同时要求产品与人性、情感等非物质因素联系起来,物质和非物质结合的产品体现了当代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情感、自我实现等需求。

1非物质设计概述

从工艺美术运动提出的艺术和工业结合到包豪斯提倡的功能主义,再到进入消费社会后物质和非物质设计的结合成为产品设计的主导趋势,体现了人们观念的转变,非物质设计的发展反映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更好的情感体验。非物质的英文是immaterial,它主要受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启示。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他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过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由此可见,非物质设计虽然以物质设计为基础,但又区别于传统的物质设计,关注的是除去物质之外的人性、情感等因素,在设计中体现为软件、界面、服务等。

2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概述

2.1公共环境产品分类

公共环境产品是将工业设计产品与环境设计产品融为一体的环境产品。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根据功能和适用的环境,公共环境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小汽车立体活动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加油站、自行车存放处、警亭、阻车栏、人行道护栏、交通信号灯、人行通道。(2)信息系统:电话亭、邮筒、导视牌、广告牌、看板。(3)购物系统:售货亭、书报亭。(4)卫生环卫系统:公厕、垃圾回收站、果皮箱、饮水机。(5)游乐系统:游乐设施、儿童玩具(户外)。(6)休息系统:休息亭、休息桌椅。(7)观赏系统:花坛、水体、观赏钟、景观雕像、绿色植物。(8)照明系统:路灯、庭院灯、景观照明。(9)自助系统(智能系统):自动售货机、自动提款机、自动电脑网络查询机、自动找零机、自动公厕、自动售票机、自动售报机、自动测高机、测重机。

2.2公共环境产品使用人群分析

(1)健康人。健康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公共环境产品不会产生行为困难或障碍。但是,健康人在疲劳的时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初次使用的产品不熟悉,往往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操作,对于操作复杂的步骤容易发生误判,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给生活带来不便。(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生理状况出现较大的改变,体力开始衰弱,身体的灵活性和操作的准确性降低。比如老年人出现身高变矮、弯腰、运动力下降、活动范围变小、关节出力明显下降等现象,另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变慢,持久力降低。此外,老年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方面也逐渐衰退,比如对较小的字体、较灰暗的色彩感觉不敏感。(3)残疾人。比如轮椅乘坐者,由于乘坐的轮椅体积较大,以及有车轮和踏板的阻碍,对轮椅乘坐者的视野形成一定的阻碍,加之轮椅乘坐者采用的是坐姿,伸手的范围有限,不能及时拿到物品;轮椅的转向需要一定的范围,在狭窄的空间不方便移动;轮椅乘坐者在和别人交流时,对方往往会采用蹲下或弯腰的姿势,这让轮椅乘坐者心理产生不适。又如视觉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绝大多数的视觉残疾者是具有一定能力的,比如弱视或色觉障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公共环境产品对于视觉残疾者来说,获取信息非常困难,他们很难去操作和辨别,往往是利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器官来获取各种信息。(4)孕妇及儿童。儿童因为年龄小,没有成熟的判断力,往往发生一些危险的情况,如在马路上随便跑跳,容易发生车祸;儿童平衡感不好,容易摔倒,还容易被尖锐的角以及与他身高差不多的公共环境产品磕碰。孕妇对周围事物反应强烈,情绪多变,除了有即将做母亲的喜悦外,还有对身体变化、胎儿是否健康的焦虑。她们考虑到空气污染、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等情况,不愿意在公共环境散步或乘坐交通工具,害怕使用公共环境产品。根据对使用公共环境产品人群的分析,产品设计要考虑更多的受众。除了满足产品的功能外,还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个性等非物质因素,将其融入设计中去。

3公共环境产品非物质设计的体现

3.1多元化设计

人们步入消费时代,更加注重产品的体验以及自我的需求,也就要求对产品进行多元化设计。由一般到特殊地进行非物质设计就是考虑各个使用群体的需求,通过多元化的设计使公共环境产品能为更多的人服务,能满足绝大多数群体的需要,共享资源。我国许多城市车站及地铁都配有自动售票机,设计样式各不相同,给旅客带来了极大方便,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每个站台入口处设置的自动售票机必须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其将直接影响卖票速度和旅客进站状况。比如,三星集团委托洛可可设计集团设计完成的aFC票务系统,其自动售票机整体尺寸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研究表明,成年人身高基本集中在1.15~1.8m之间。售票机操作范围为0.74~1.40m,最佳操作范围为0.9~1.25m,如图1所示。因此,将产品的最大高度设置为1.8m。将比较常用的功能模块定义在0.8~1.35m之间,能够满足成人、残疾人以及身高在1.3m以上儿童的使用需求。在界面设计上,设计正确的引导标识能给乘客带来便利。设计师将售票与充值的操作步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置于相应的功能模块。同时根据操纵与显示的相合性将操作步骤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在硬币功能区之下。另外,各功能模块均有相应的标识设计,以深蓝为底色,符合人们的习惯。另外,字体采用标准的黑体字,字号方便成人、老年人以及视觉障碍者看清,明确清晰,可以快速读取信息,方便操作。又如,atm机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值得反思。以我国农业银行atm机的界面设计为例,其说明文字较小,界面和步骤按钮均为统一色彩,无颜色区分。容易使老年用户心理紧张,给有视觉障碍的用户的识别带来困难。而美国富国银行atm机的界面设计体现了多项非物质多元化设计,并符合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引导消费者按照设计者的设置进行产品的使用。此外,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界面的字体、字号、版式、色彩等模块。

3.2基于服务的设计

传统的工业设计对象往往是物质产品,但随着非物质设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消费者更加关注除物质以外的设计,这就使得工业设计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实在的物质设计开始转变为服务、界面等非物质设计。比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在各个城市建设、部署,由数据中心、驻车站点、驻车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及相应的通信、监控设备组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往往布置在公交、地铁和居民区附近,用户通过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刷卡或从app上借车,到达目的地后将车归还到就近站点。公共自行车系统一般由数据中心、管理信息系统(miS)、分区运营中心(发卡、充值、调度、维修等)、站点智能控制器、电子防盗锁、自行车及随车锁具、用户借车卡等基本部分构成。根据需要配备停车棚、站点视频监控系统、互动网站等。自行车租赁系统反映了非物质设计模式,尽可能使资源最大化,使人们在出行的时候能够首先选择公共交通。

3.3关注人性和情感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的层次论”,将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按照重要性和出现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大层次。此外,人类的情感系统与行为紧密相关,情感系统使身体做好准备,以对特定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对认知解释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情感可以做出迅速的判断。当进入消费时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最低的层面,而是更加关注人性、自我实现、情感等,消费者有了多重需求,这些也成为设计者在设计公共环境产品时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公共环境产品具有一定局限性,如自动售票机操作界面太高;公共场合中的公共厕所入口的台阶轮椅无法进入;公共厕所狭小,内部没有安全抓杆等,造成残疾人无法使用。这些障碍限制了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公共环境产品都应当从人性化和关注情感出发,使产品能适应多个群体使用者的使用范围,开关、控制、指示等使用方法必须适应广泛人群的理解能力、生理条件,并且能够提供多种使用方式。例如,目前有的公共卫生间的烘手机或卷纸筒都设计了不同高度的位置,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

3.4高科技的运用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必不可少,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往往是通过电子产品进行交流的,而这就需要产品非物质的服务、界面、软件、技术来支持。比如在成都出现的新型智能垃圾桶,在材料方面,外桶选择了不锈钢板,内胆采用了防火、耐腐蚀、轻便的材料。垃圾桶装有雷达监控设备,当人们将垃圾放到垃圾桶口处,其就会自动识别垃圾类型,开启相应的垃圾存放口,自动完成垃圾分类的工作。垃圾桶的臭氧分子智能除臭功能和紫外线杀菌功能可以消除垃圾污染。在垃圾桶的顶端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能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节约了公共资源,也做到了生态环保。此外,这款智能垃圾桶有wi-Fi热点功能和卫星定位功能,能方便人们在公共环境上网,以及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对垃圾进行回收清理。这样的垃圾桶能借助高科技最大限度地让城市更洁净,让更多的人使用公共资源。

4结语

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非物质设计已经成了必然趋势。虽然自动售票机、公共卫生间等较少的公共环境产品运用了非物质设计的思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另外,还有更多的公共环境产品没有考虑非物质设计。但非物质设计对物质设计的超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产品的认知,提出的新观念也将会越来越受关注,并不断发展。

作者:陈文雯李小军贾铁梅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周口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周口市川汇区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小欢.非物质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4):34-36.

[2]孙同超,肖玲诺.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J].学术交流,2010(12):140-156.

[3]孙从丽.非物质设计的发展趋势———强调为“情感”而进行的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7(2):21-23.

[4]鲁丽君,李世国.论产品非物质设计中的内涵设计观[J].包装工程:理论版,2008,29(11):157-159.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9

【关键词】商业建筑;功能定位;空间布局;

1、前言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的发展与其商业形态的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每当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出现之后,能够满足这种商业形态的需求的商业建筑形式就会随之产生。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商业形态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适应新的消费理念与竞争,对应的商业建筑的设计理念也会伴随这种变化而变化。从1852年法国最先产生的百货店,1930年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市场在美国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折扣商店,乃至现代的购物中心与超大型专卖店。商业建筑的形式随着零售业的经营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改变。西方国家的商业形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梯度,反映了在不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态。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商业形态的发展缺乏明显的阶段性,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等不同的商业形式相继出现,使得我国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当前商业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布局并没有实现科学的统一。

2、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要求

2.1功能定位的明确性要求

不同的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首先明确特有的功能定位,比如商业建筑的定位是将购物、休闲、餐饮以及娱乐等功能集合为一体,还是仅仅关注单独的一项或者几项功能的集合。本文认为在考虑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是否与周围区域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特别需要注重的是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应该与周围其他的商业建筑的品牌互补、差异经营、互生共利,从而帮助自身与周围商业建筑的整体价值的上升。第二,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商业建筑而言,如何在其内部实现差异化定位。

2.2功能定位的创新性要求

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之初,就应该根据商业建筑的功能独特性与创新要求展开设计工作。例如在商业建筑的主体建筑的外侧墙壁上可以设计大型LeD显示屏,并从配合突出显示屏的角度设计外侧墙壁的形状。在消费环境方面,应该注重特殊功能的空间设计,例如考虑到带有小孩的顾客的需求的“亲子卫生间”与配套功能齐全的“婴儿室”,考虑到残疾客人需求的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试衣间以及无障碍通道等等。在商业建筑功能定位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为顾客提供咨询、导购、童车、寄存物品等服务,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空间。在商业形态的组合方面,应该在对周围商业形态进行仔细研究之后,根据周围现有商业形式的不足与空缺,提供相应的商业功能与服务,从而形成品种丰富并且档次全面的商业氛围,建立起完整的商业建筑生态发展链条,实现不同商业形态在整个商业生态环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3商业建筑交通流线的空间设计

为了向顾客提供明确的消费目标以及流动的放向,从而便于顾客顺畅无阻、方便快捷地到达目标区域进行消费,避免出现空间设计中的死角。在商业建筑交通流线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货物流动与顾客流动之间存在各自流动的通道,避免出现交通阻塞的现象。第二,将顾客流动的数目在不同的商业区域中合理的安排,从而减少出现顾客人群拥堵现象的产生。第三,注意安全通道的设计,从而帮助顾客以及工作人员在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得到组织并且疏散。

3、商业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通常,将商业建筑主要的功能空间划分为三个部分:营业空间、仓储空间与辅助空间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这三个空间中最为重要的是营业空间,用于相关商品的展示与销售。仓储空间的作用是作为商品的临时存储与周转的空间。辅助空间通常是指设备的使用用地、员工休息用地、行政管理用地、卫生间等等。本文认为对于大型商业建筑而言,应该根据不同的经营方式与规模,合理地将不同功能空间划分在不同的空间中。

本文认为在传统空间划分的基础之上可以按照商业建筑的功能定位将其划分为购物空间、辅助空间、公共空间三个部分。

购物空间主要是直接面向顾客使用的空间,在购物空间中发生具有目的性与盈利性的活动,是商业建筑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也是其存在的基础。购物空间的空间设计与其使用者在其中的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购物空间的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其零售单元的组织形式与功能进行设计,通常购物空间由若干零售单元组合而成,其中包括了专卖店、精品店与大卖场。零售单元一般分布在交通要到的两侧或者单侧,被通道划分成为若干区域。

辅助空间主要是指交通通道,其主要的功能为顾客提供服务,例如楼梯与电梯,自动扶梯与厕所等。辅助空间作为商业建筑中的次要功能的提供者存在,但是辅助空间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辅助空间的空间布局应该从便于向顾客提供服务存在,并且需要考虑安全性。

公共空间是指商业建筑内部除了为顾客直接购物的服务之外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功能是将购物空间进行分隔并使之联系,具有帮助购物空间形成足有一定联系的功能。公共空间中虽然不存在直接的消费行为,但是其对于经营者与消费者而言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公共空间具有提供交通枢纽的重责,另外一方面提供吸引顾客前来购物的作用。公共空间具有功能的多重性,所以公共空间的设计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根据形状、功能与空间布局进行设计,主要从核心的空间和连接的线性空间进行考虑。总体而言,公共空间的功能定位应该设定为整个商业建筑的骨架与关节,并且承担塑造商业建筑环境个性的关键功能。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本文所划分购物空间、辅助空间、公共空间具有功能与空间布局的联系,三个的空间功能都是围绕商业建筑整体功能的实现而定位的,不同的空间之间功能的发挥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实现。由于在空间布局的设计的时候,将不同空间的相互联系作为设计的依据,并且围绕商业建筑整体功能的实现,可以将空间布局进行一定的设计与调整。

参考文献:

[1]郭俊倩,李元佩,夏葳.购物乐趣――上海正大广场设计理念[J].时代建筑,2003(1):106-109

[2]洪碧荣.上海新世纪商厦――超大型高层百货店设计[J].建筑学报,1996(11):4-9

[3]受伤的流行羽翼――购物中心室内及灯光设计[J].室内设计与装修,专辑:64-67

[4]漆德琰.超大商场的环境艺术设计――澳大利亚墨尔本chadstone购物中心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1):58-62

[5]王鲁民,姬向华.消费社会下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特征研究[J].建筑,2003(4):43-46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体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4—02

一、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新公共行政学的崛起以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于此新概念的定义,国内外的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在这里,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运用各种手段或工具,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最终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利益共享。而公共管理制度则是规范和约束公共管理活动的行为规则。

二、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的构建

公共管理是一种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是对传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必要求公共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领导主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对公共利益的共享,因此,只有坚持了党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领导地位,才能全面并正确地把握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

与政府不同的是,党并非直接而是间接的参与了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执政党提供了公共管理所必须的宪法制度和法制体系。宪法秩序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础,宪法秩序决定了公共权力的架构和运行方式,规定了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因此,执政党提供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另外,只有公共管理制度的创立或修改成为党的意志时,才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所以党不仅提供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立法基础,还影响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结果。

(二)核心主体

在中国,“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而公共管理制度是构成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当然也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主体。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是凌驾社会之上的最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它自身所具有的垄断和强制力使得它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力。特别是在中国的集权式政治结构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而且还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能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因而,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向、速度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偏好。所以政府主体是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体系统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三)基础主体

人民群众是基础主体。从社会历史进程看,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的进步,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更可贵的是他把创新放在社会实践的基点上,作为世界的内在本质来理解和规定。他在谈到理论创新时明确提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那么制度创新、再具体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它们的源泉同样是实践,因此,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这就为人民群众作为制度创新的基础主体提供了哲学基础。

另外,我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提供了政治基础。宪法中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作用。人民作为公共权力的所有者,理应成为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主体。

(四)准公共部门主体

准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是指介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之间的部门,即介于政府组织与竞争性工商业之间的一些部门。中国的准公共部门主要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资源控制和分配不平等导致我国社会阶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状况,多元化社会和社会利益团体多元化发展,必然要求公共管理和服务具有多元参与性。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都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和利益维护的组织,也需要有为自己提供服务的机制。9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两大政策目标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公共政策的制定明显的向社会经济资源占有利益集团倾斜,忽视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导致社会断裂、社会矛盾加剧和社会冲突,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维护社会中下层民众利益的组织的缺位。因此,公共管理的社会化需要有中间层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活动中,起到听取社会公众信息和意见,协调各方面利益,沟通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缓和社会各种矛盾,推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过程的民主化。

三、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论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其中有的要素是控制中心,起主导作用,其他要素则是控制的对象,起辅从作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从结构上来说是由领导主体、核心主体、准公共部门主体和基础主体构成的。这一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最高层次是党和政府,它们是控制中心,起主导作用,人民群众和非政府组织是控制的对象,起辅从作用。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在我国,党和政府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处于领导和核心地位,这一特点是符合当下中国的实际需要。但是这一层次性是在整体中的层次性,即领导和核心主体不能脱离其它的参与主体而独立存在。虽然党和政府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和人民群众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起辅从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平起平坐,但也绝对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各个主体在系统中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因此,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的这一整体系统中,整体是有层次性的整体,层次是在整体中的层次。各个主体相互依赖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制度创新主体系统。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系统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体现一定的功能。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功能就是这一主体系统同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制度的创新所起的作用。而“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服务”。所以公共管理制度也具有为经济服务的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在公共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不尽合理乃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改进现有的制度安排,起到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而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的,但同时任何系统都是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的,因此,要想发挥系统的功能,除了要调整好系统内的结构外,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系统功能发挥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还主要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尤其是人民群众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还未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例如,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圣王一体、内圣外王的体认,形成卑微的臣民心理,表现在社会权威上是以君主至尊,自觉与君主认同的惟上心态,在学理上是向圣人求是非的惟书心态。人们习惯听“上边”发号施令,无论有理无理、都惟言是听,惟命是从。这些今天仍然发挥作用的政治文化传统,泯灭了人民的自主意识,同时也扼杀了人民的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改善和优化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提倡公共利益,强调公共责任,唤醒每个人的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吸纳非核心主体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的参与,调动各主体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

总之,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系统会发挥其最大功能,既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最终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赵凤平.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