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9:38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1

关键词: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学创设劳技学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身心和文化素质,并且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素质人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劳技教育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劳技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中学劳技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以至于劳技教育专业水平堪忧。因此,对劳技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建设,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

一、劳技教学概述

劳技教学将技术教学与艺术相互结合,学生通过对劳技学科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总结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且还能拓宽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也能为我国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

中学劳技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其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基础教育中,劳技教育是一项素质教育,并且具有综合性质,同时也承载了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精神培养任务。由于多数中学劳技教师同时兼任科普、科技等工作,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环保等竞赛辅导和课外兴趣小组工作,因此,劳技教师专业水平影响劳技教育的质量。提升劳技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不仅是为了社会进步,更是时展的要求。

二、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组织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障。但是劳技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面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开展校本教研具备一定难度。但是劳技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些许差别,具体体现在:科任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劳技教师两者都不能胜任。因此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从而影响劳技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借鉴相关教育经验,组织劳技教育校本教研联动写作片,从而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使劳技教育质量取得良好的发展,为劳技教师创建了一种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增强业务培训

劳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学劳技教育专业性较强,并且设计面也很广,但是师范院校并没有劳技专业,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都与劳技专业不符,改行任教,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学校要综合考评,应将劳技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制订具体制度,有效建设劳技师资队伍,将劳技教师专业培训作为重点,落实劳技教师薪资待遇,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使其加入劳技教师队伍。

3.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花费些许经历和时间来查阅和论证文献资料,并且按照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从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并且对课题展开研究。教师应通过实践,拓展自身知识领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例如:我校申报校级课题“中学劳技学科会记电算化实践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收集一些关于中学劳技教育方面的资料,从而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前景,并且通过调查,明确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得越深入,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也就越增多。因为将培养学生劳技兴趣与课题研究两者之间相结合,课题研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4.展示公开课

目前,优质课公开展示活动是各项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中最典型、最常见。一堂有准备的公开课,可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推进新课程实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对公开课进行精心准备的过程,是教师反思自身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领悟教育理念的过程,并且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日益增进的过程。公开课是教师反思的对象,并且也是同行之间争议和探讨的领域,以此促进课程改革,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取得实质性效果。

例如:开展“个人理财与财务知识”公开课,将培养学生自主理财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分析理财在线手册,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还能从中学习具有使用价值的理财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列举目前社会中较为流行的投资理财行为,如、炒股等。根据对学生询问、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家庭理财规划、生活中的理财常识、投资理财方法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总之,劳技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因此应加强劳技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持续提升劳技教师教学水平,使中学劳技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2

课程整合是学校为了将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革新举措。它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在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其内容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因此,笔者尝试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实现了劳技课程与信息、研学领域的整合、联动,充分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开放式的动态教学环境。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课程,当然也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与劳技教学的整合,能扩展劳技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间统一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劳技教学模式。

例如,教材“园艺”这部分内容,全书只有43页,却要32课时完成。常见花卉的特性和养护要点都没有介绍,仅靠一点课本知识很难开展教学。劳技教师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欠缺,上课时底气不足,不敢展开讲,害怕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容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例如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养花、家庭简易插花、家庭自制植物盆景的相关知识。在具体的“走进园艺世界”的教学中,考虑到盆景艺术操作难,学生不易进行操作实践,因此,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盆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盆景图片。同时,让学生查找有关奥运花卉介绍、校园花卉调查、中国十大名花介绍、江苏省名花和名树介绍、制作花束等有关内容,从而为引出学习内容和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已向各学科不断渗透。它能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劳技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劳技教学更容易也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单纯的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为原本单纯以劳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加以实施,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3

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法教育现状

虽然高校已开设就业指导课,但绝大多数老师都只是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展开,而鲜有涉及劳动法的内容,造成劳动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劳动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劳动维权能力低下。与劳动法教育缺失相对应的是大学生们在兼职或就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侵害。如:学生因求兼职心切而遭遇黑中介,打工发生纠纷但因无书面协议而举证无门,被变相加班剥削或克扣工资而沦为廉价劳动力,人身权利被侵害而维权乏力,劳动合同暗含陷阱而学生浑然不知等。

(二)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各界对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取得长足进步,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空前提高。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法制素质已成为衡量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开展劳动法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2.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及大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招收与分配作出了重大调整,实现了从“双包”到“双自”的历史性转变,使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业由“天之骄子”变成“普通劳动者”,就业问题成了横亘在大学生与高校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被人们称为“蚁族”,成为下岗工人、农民工之后又一个弱势群体。据统计,2011年,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万;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68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劳动力买方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权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劳动者权利被侵犯,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增。而一个通晓劳动法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在劳资双方博弈中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大学生,无疑在职场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因此,开展劳动法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法知识,可以消除学生面对劳动争议时的茫然和恐惧,有利于提高他们在职场上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他们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法保护等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有关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有效劳动力(25~54岁黄金年龄阶段劳动力群体)将达到6.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劳资矛盾突出的现实背景下,劳动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近几年劳动领域此起彼伏的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我国每年新增的几百万大学生劳动力是我国庞大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力中的精英分子。对他们开展劳动法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4.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需要。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在改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大学毕业生法律知识尤其是劳动法知识的匮乏、维权能力低下、社会经验欠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经常遭遇侵权困局。要解决这个难题,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而充实完善课程内容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从内容上讲,就业指导应包含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各学科知识,不仅要讲形势、讲政策、讲技巧,还要讲必要的劳动法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变化,劳动法教育越来越成为就业指导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发展的客观需要,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与欢迎。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将就业权益保护列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因此,不包含劳动法的就业指导课是不完整的。

高校开展劳动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劳动法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学生掌握与勤工俭学、求职、就业等过程有关的劳动法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通过法律武器增强履行劳动义务的自觉性和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法教育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种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一)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

在劳动法教育中,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鉴于劳动法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的丰富性,为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劳动法公共课,将劳动法教学纳入学校教学大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法教育。一时还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引入劳动法知识,对劳动法的重点内容做相应的介绍。

1.课程内容

(1)课程基础。劳动法教育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7)、《就业促进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2011)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为依据,其中《劳动合同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应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

(2)知识体系。第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首先,要介绍劳动法中“劳动者”、“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判定标准,使学生懂得它们的确切含义,并清楚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承揽合同的区别,同时明确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勤工俭学、打工、兼职、实习、就业等过程中不同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其次,要介绍哪些情形适用劳动法,哪些情形不适用劳动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就业情况判定其是否处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内。第二,劳动合同制度。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是整个劳动法体系中的核心制度。劳动合同与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是每个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都必须签署的协议。劳动合同制度的内容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条款。劳动合同一般包括当事人名称(姓名)和地址、合同期限、试用期、职务、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政治待遇、教育与培训、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终止、违约责任、其他事项(如住房问题、特殊困难)、争议处理等内容。通过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讲解,让学生懂得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劳动合同变动的风险与后果等问题。第三,劳动标准制度。劳动标准是指国家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权利和劳动待遇。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不容当事人通过合意予以变更。完善和落实法定劳动标准,是推动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现实需要,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长期看也符合用人单位的利益。在劳动标准制度中,要重点向学生讲明的是工时制度和工资制度,因为吸纳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私有企业都存在加班加点、变相或隐性克扣工资的问题。第四,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以劳动权利为基础,实行权利义务相结合、并由雇主与劳动者缴费形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以解除劳动者在养老、医疗、工伤、事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目标,是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维护劳动者福利的根本制度,它不仅事关全体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国家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文明发展产生重大深刻的影响。依据我国劳动法,我国劳动者在退休、患病、负伤、因公伤残或患职业病、失业、生育五种情形下分别可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待遇。通过社会保险制度的教学,纠正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过分关注工资多少而忽视社会保险待遇的误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为将来的生活筑起一道“防洪堤”。第五,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指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由争议处理机构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采取“一调一裁二审”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首先由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只有当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才可向人民法院。仲裁是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诉讼是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除了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做大致介绍外,还要重点提请学生注意仲裁和诉讼的时效,避免因时效届满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根据劳动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劳资双方应在60日内提请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应在60日内作出裁决;当事人不服裁决的,可在收到裁决书的15日内向法院提讼;法院应在6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下可延长6个月;当事人不服法院一审判决的,可在15日内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最后,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举证问题,即在劳动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证明劳动关系存在或劳动者权利成立的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2.课程安排

开课时间最好选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因为三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一方面,大三学生经过两年摸索,已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空前强烈;另一方面,大三学生一年以后即将面临求职考验,除掌握专业知识外,未雨绸缪,了解一定的劳动法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单独开课尚难实现的高校可通过增加就业指导课的课时量来讲授劳动法知识,以满足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需求。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4

关键词:

当前中学生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进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漩窝,甚至不能自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爱劳动,从目前中学生表现的弱点来看,多数缺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在部分学生中,高消费、讲排场、贪图享受、厌恶劳动的现象相当严重。由此,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学生教育究竟如何改革突破口在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必须坚持劳动技术教育。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学生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前一些学校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一些学生好逸恶劳、不珍惜劳动成果、只讲求物质利益、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等等。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如果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会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滋长起来,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试行意见》以来,中学劳技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劳技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术课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它不同于文化知识课,是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的。它让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课堂教学以教会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特点,要以实践为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年龄段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的特点。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乃至今后的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也不再只是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需要掌握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操作。当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含义应该包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注入新的内容。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综合育人效应,其内容应包括:

     1、思想教育。在劳动实践过程和劳技课的教学中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增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艰苦朴素、遵守纪律、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激励学生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的家乡和美好的未来。

     2、科技教育。在劳技课的教学和科学试验活动中,激发和训练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方法和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保养常用生产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3、审美教育。当学生在各种劳动技术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可以说劳动技术教育是与审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科学试验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

4、职业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在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最基础和技能的基础上,要使他们获得尽可能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技之长。

劳动技术教育所起的作用包括:

1)、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劳技课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如电工、电脑、摄影、缝纫裁剪、果树栽培、工艺美术及科技制作等,这些课程中就含有学生所学过的物里、化学、生物、几何和美学知识。学习这些知识虽然并非难事,但这些知识都是中学其他学科教学中所不涉及的,因而,劳技课能够更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由于贴近生活,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实际,也是大有裨益的。

     2)、开发学生的智力。劳技课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劳技课既是知识的应用,又在应用中发展知识,因而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潜能。例如果树栽培课中的“果树嫁接”,为了让学生掌握嫁接的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懂得嫁接的目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就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果树栽培课贯穿了生物和化学以及土壤肥料学等知识,缝纫裁剪必然渗透几何学等方面的知识。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学生要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技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电工,缝纫裁剪,果树栽培,科技制作,工艺美术,都要既动脑又动手,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增长动手能力。这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学生在制作各具特点的印章、盆景、刻纸、汽车,编织小帽子和形态各异的衣裤的过程中,也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5

多年来,学校依托蠡口家具城这一地方特有的家具产业文化,打造了劳技特色,修订了校本课程《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又从布置校园特色景观、设立劳技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将学校的特色教育不断向深度、广度推进。我校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加强领导、落实课程、建立基地、自编教材、课题研究”。

一、加强领导

劳技教育作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领导亲自挑选劳技课教师、组建劳技教研组、落实课程项目的设置、劳技专用教室的配备、充实、配齐必需的器材,为各年级的劳技课正常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教导主任蹲点劳技教研组,具体指导和帮助教研组长抓好劳技教育、教学、教研的具体工作。每学期我们都会聘请市、区级专家领导来我校指导劳技教学工作,在市、区级专家领导的关心下,我校有序、稳步地开展劳技教学活动。

二、落实课程

我们始终把劳技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保证三到六年级开齐开足劳技课,保证劳技课在稳定中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了保证劳技课的质量,平时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开展各项研讨活动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承办研究课例公开课活动,鼓励全体教师参与研讨、分析,并对照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修改,在不断的磨炼和钻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带课题上好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结合学生实际及劳技学科的特点,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内容;教师制定自己的研究专题,不同的特长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二年级结合教材开设了“巧手变变变”纸工兴趣活动组;三至六年级结合校本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开设“班门学斧”木工特色的活动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长开设了“变废为宝”“蠡苑小园丁”“航模天地”等创新活动小组。我校“航模天地”的同学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班门学斧”小组的作品结合了我校的校本特色,常常被选送出去展览,还受到了苏州市前市长阎立的肯定;我们校园的绿色建设更是少不了“蠡苑小园丁”的辛勤劳动。我校组织了劳技作品征选活动,有三名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参加了相城区小学劳技作品比赛,并被直接推荐到市里参赛,其中1人获苏州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同学们从卖冰棍儿的保温箱想到了保鲜桌、生活中的按摩沙发也给予他们启示,自制了按摩床,在苏州市劳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秦晨同学用木质材料创新制作了按摩捶背椅获苏州市一等奖,同时获得江苏省一等奖。这些成绩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地实践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完善的劳技实践基地和设备是我校劳技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我校有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如:上声电子厂、元联种植园、苏州市气象局、家具厂等。每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还能亲自实践体验。校内虽场地有限,但我们尽量为学生打造劳技基地,我们利用学校食堂开展烹饪家政活动。我校的蠡苑创新室既是木工室,又是金工、泥工的活动场所。学校专门设立了设计展示室1间、艺术教室2间、劳技制作室2间、成果展示室1间。

四、自编教材

教材是开设劳技课的基本条件,在用好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稳步发展劳技教育的基础上,我校以蠡口家具产业为地方教育资源,创设了与之相联系的校本教材。十二位老师共同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3~6年级),我们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每周进行两次活动。经过四年的教学,我们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不足。2009年重新修正改版,原先厚厚的一本改编为四册,3~6年级各一册。三、四年级:了解家具城的发展史,欣赏、品味家具的特有魅力;五年级:进行家具的设计、包装;六年级:进行家具模型制作。内容更精细化了,更贴近各年级学生的特征了。改编后的校本教材在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

我校紧密围绕家具文化,全力打造劳技特色。“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关系研究》2010年顺利结题,我校被评为课题研究实验先进单位,赵一峰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课题结束了,我们的家具研究还在继续,“十二五”期间我校又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点立项课题《充分利用家具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研究》,2013年围绕课题,陈秋凤老师执教了《我是小鲁班》,王方明老师执教了《榫卯结构》。目前省级课题正在结题准备中,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课题组老师的多篇论文、案例在苏州市获奖。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生的实践研究,学生围绕自拟的子课题《我和家具亲密接触――关于家具简单制作的实践研究》《走进明式家具》《纸板变椅子》展开综合实践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区活动成果展示汇报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通过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劳技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逐渐养成。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6

关键词:劳技教育;中学;教学目标;必要性

1.教师c题是实现劳技课教学目标的课堂主线

劳技课对于中学生有天然的优势,在枯燥的学术课结束后,每一堂劳技课,对于学生而言都有一种新鲜感。由此可见,教师如何完善自身作品,更是学生学好劳技课的不竭动力。在每一节劳技课上,当教师拿出与学术课截然相反的教学作品走进教室后,学生通常会给予积极的回应,这就是一堂劳技课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开展劳技课,实质上就是依据地域和学校的特点,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师的开篇点题,通常是吸引并带动课堂气氛的有效载体,师生合力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后,参与其中的学生就对这一堂课的目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劳技课教学中要多注重分组设计

每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以班级总人数的相应比例分组,小组长必须管理好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纪律,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管理和协调能力,小组长由这一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担任,比一比谁做组长最好。学生在小组长的领导下,按照课本内容、步骤,开始设计、制作。劳技课教材作为一本新编教材,编者为了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图示将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加以分解,由于识图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一看就懂,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多次引导、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难点,这时教师应按照自己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点拨,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引导程度不同。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基本能完成课堂内容,通过再次训练能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3.这里以哈尔滨市某区中学旗袍制作劳技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先通过介绍满族文化――满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特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满族服饰旗袍的分类及特点。在引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根据教师介绍的旗袍分类及特点,设计各类旗袍,用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用各种表现形式设计制作旗袍。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旗袍的相关材料,(黏土、雪花泥、旗袍型黏土板、黑卡、固体胶、水彩笔、a4旗袍图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第二节课前上网搜集有关满族文化---服饰文化(旗袍)的相关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制作旗袍,手绘a4纸填色与创作相结合,在海绵纸上画出旗袍轮廓,剪出外形,进行装饰,粘贴在黑色卡纸上。用黏土板,雪花泥,黏土制作一款旗袍,通过分组设计,各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分工合作,突出旗袍结构特点,着力表现领、袖、扣的变化,完成了旗袍劳技课的教学目标。

4.完善的教学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完成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学生完成后,先由组长对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作评定(完成任务的情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然后由教师对每一组作品进行评定,最后由学生共同评选出班中最好的作品,同时评选出最佳小组并进行打分,学生通过分组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质量并增强了竞争意识。

5.因材施教能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以美术劳技课课程――纸艺为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创建“指尖上的艺术”主题性学习网站。网站依托纸艺而建立,抓住学生喜欢亲自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的特点,精心设计网站栏目内容,收集和整理教学经验与成果,丰富内容和版面,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向学生灌输教学目标,学生从“走进纸艺”到“欣赏纸艺”,再从“学习纸艺“到”尝试纸艺“最后“回味纸艺”这一系列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所带来的快乐与震撼,也让纸艺劳技课更具魅力。

6.劳技课的开展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鼓励学生参与劳技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劳技课的练习,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持之以恒的个性和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精神。劳技课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师生的潜能,开发丰富多彩的劳技课程项目,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对地方优秀的民间文化进行传承,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深入研究劳技课程体系建设,将劳技课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

7.劳技课的开展能陶冶学生情操和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

在大量的教学案例前,我们可以得知,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一门动手技艺,更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现成就感和自身价值的一个载体,劳技课往往结合着美术,学生分组,协力合作,动手装点着自己的作品,不仅自身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促进同学关系的平台。很多人不理解劳技课,认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文化课更重要,劳技课是副科,甚至毫无作用。实际上这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曲解了素质教育的养成。劳技课表面上没有任何分数,但是它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工合作的激发都有莫大的作用,而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的完成劳技教师的教学目标,无外乎做好以下内容,即劳技教师要关注劳技核心素养内涵,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劳技教师特长,自己动手制作适合教学使用的教具,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验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张婕,沈朝阳.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08)

[2]从源于到学会――谈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J].许善军.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王丽丽.成功(教育).2008(08)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7

一、改变传统劳技课单纯操作技能训练的做法,融设计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劳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轻视学生的设计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设计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用心选择项目载体,尽量融设计创新和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中注意渗透创新设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体验创新的魅力。所以在初一(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安排上,我选择承重纸桥和房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作为项目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如在承重纸桥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4课时进行设计与制作,其中第1课时进行纸桥的设计,要求每位学生画出设计草图,然后引导学生以作业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探讨、研究发现,纸桥的造型和结构,直接影响纸桥的承重量;同样的材料,造型与结构不同,承重量也不同。通过探讨、研究和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整个设计方案在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中完成。第2和第3课时学生以彩色卡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纸桥制作,第4课时教师对学生的纸桥作品进行承重评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还遇到不少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了“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的新课程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新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课程与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联系,这一学习领域比其他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也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时,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优势,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理念和“贴近生活实际”为突破口。如我校初一(上)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择《木工》――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为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美工刀、手工锯、木锉刀、尖嘴钳等常用木工工具的使用,掌握了502胶、白胶、热熔胶、砂布等一些常用木工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知识,广泛迁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如修理课桌椅、班级文具等。对于部分常见的工具和材料,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到商店购买,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购买工具与材料的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因为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

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有一次,一位同学制作的飞机模型,不小心被其他同学碰坏了,这位同学难过极了,我除了安慰这位同学外,立即鼓励和引导他把损坏的飞机模型修好,并及时肯定了他的制作成果,这位同学深受感动。教学时,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技术作品……等等,就是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敢于提出问题,也乐于表现自己,在非常轻松和舒适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表现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自由地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四、注重过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8

一、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技能课的意义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以致心理活动缓慢,认知水平低下,他们有的精神萎靡、消极被动,有的有严重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还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就要从弱智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心理等特征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的开展

国家教委(87)教初015号的附件——《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规定1~9年级劳动技能课共达234课时,占总课时1400课时的16.7%,而七、八、九年级的劳技课时,每周达8课时,占每周28课时的28.6%。《全日制弱智学校劳动技能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制作劳动)。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与训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建议在校内建立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校外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劳动实习场所、让学生定期参加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在劳动教育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障碍的类型都不一样,在劳动培训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劳动对身体、智力发展的作用,劳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看发展、看提高,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鼓励。

五、鼓励让家长参与,争取社会配合

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课仅仅靠学校每周几节课的教育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帮助家长积极参与,引导家长解决认知问题:孩子有残疾,心疼孩子;嫌孩子动作笨拙,太慢;怕孩子家务劳动时损害用具。教育家长,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参与生活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不仅能使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自立,而且有利于孩子智力、体力的发展,有利于矫正孩子生理、心理问题。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9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的相关课题篇10

关键词:学生;劳技教育;创造性品质;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教育新课改的实行,我国中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也不例外,作为一门动手实践的必修课程,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劳技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就是教学模式的转变。笔者从事着相关性的工作,对此领域的认识比较深刻,现就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互动讨论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即学生可以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并加以解决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提升。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引导他们亲自去解决问题,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课堂上曾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女学生想要学习剪窗花的技能,给家中的窗玻璃上贴上自己亲手剪的窗花,但是不知道该剪什么样的图案来布置房间。这个女同学是劳技课上第一个主动提出问题的,她的想法和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有很多的同学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来,并且有不少同学还提出了自己在劳技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首先,笔者就对学生们发问谁可以帮助这名女同学,当时就有3名同学说之前自己家里也贴过窗花,知道什么样的窗花适合卧室还是客厅。然后,有同学说自己也会剪简单易学的窗花样式,可以教给那位女同学。很快,这个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决。

二、情境假设的教学模式

情境假设是创造性思维开发最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情境假设意味着要在大脑中构建一种新的情境,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启发性的创作。这种模式是充分利用课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来创设一种情境,并提出一定的要求,以此让学生发挥想象,构造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完成作品的制作。这种教学模式在笔者的劳技课上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

在笔者的一堂劳技课上,讲授的是关于陶艺的知识。这样,讲授完专业知识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假设这是在清朝,同学们的家中会摆放什么样的陶艺品呢?这就是我自己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很快,就有学生讲道:“清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工艺,如果是在我家,肯定会有这两样陶瓷工艺品布置房间的。”于是我要求学生们根据我创设的情境,结合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完成一个相关合理的设计方案。很快,学生们便提交了很多独具个性的设计方案,有的学生甚至在自己设计的果品高足盘底部落款大清乾隆年间制,还有的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的篆刻技艺为自己的设计品增光添彩,整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自己作品的设计,而且教师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学生们独有的创造性思维,个性突出、极具特色,整堂课下来受益匪浅。

三、探索式的教学模式

探索式教学俗称“发现法”,就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来验证或是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只是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真正去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探索精神。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在笔者的一堂劳技课上,我拿着一款自己设计的服装给课堂上的学生看,让他们看完后对我这个作品进行评价。很快,有的学生就指出这款服饰设计在颜色搭配上显得格格不入,并建议服装设计要冷暖色差合理搭配,并指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深色布最易出现色差问题,而我设计的服装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名同学对此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赢得了众多学生的认可。有的学生通过触摸提出我所选择的布料存在着问题,他明显感觉到这布料的手感不均匀并建议我应重新选择布料;还有的学生看出了我在布料选择上出现了纹路歪斜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运用之前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加深了理解,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的劳技课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是不够的。那样的教学课程,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学质量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这就要求劳技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创新,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颜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

科研,2006(7).

[2]周佳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

2011(3).

[3]程实.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要在创新中发展[J].天津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