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十篇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十篇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1:24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1

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尼思・阿罗认为,在民主社会,集体决策规则应满足下列标准:(1)无论选民的偏好结构是什么样的它必须能产生种决策。如果某些人具有多峰偏好,选举过程仍不会崩溃。(2)它必须能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排序。(3)它必须对个人偏好作出反应。具体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认为a优于B,那么,社会的排序必须是a优于B。(4)它必须前后一致。即a优于B,B优于C,则a必定优于C。(5)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和B的排序。这个假设又被称为不受被选方案影响假设。(6)排出独裁。社会偏好绝不能只反映单个人的偏好。阿罗经过研究后认为,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所有这些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作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答: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

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

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有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有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阐述科斯定理的涵义。

答:科斯定理的涵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它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人分配结果的不同。

从国内外公债管理的经验分析,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简述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简述财产税的特点。

简述财产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特点:(1)税源固定,有利于地方政府征收管理;(2)财产税不易转嫁,税负一般由纳税人承担;(3)财产税可调节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水平,体现社会公平。

功能:首先,财产税可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供充裕的税源;其次,财产税能够调节财富不均,鼓励勤劳致富,限制不劳而获,体现社会公平;再次,财产税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财产的有效利用。

简述财政补贴的涵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政策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涵义及特征。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2)政策目标有区别;(3)政策手段有区别;(4)政策时滯不同;(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简述常见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

答:常见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有:(1)国有资产的股份制经营。(2)国有资产的集团经营。(3)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4)国有资产的承包经营。(5)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

简述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1)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2)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3)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答:(1)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稳定市场物价。

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以及政府开发公共投资的原因。

答: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等。

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外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简述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主要区别。

答: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存在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1)投资效益目标不同。(2)投资规模不同。(3)投资方式不同。(4)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不同。

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理论依据以及其他供给方式。

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答: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此外,公共物品还可以通过混和供给、私人供给等方式供给。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答:当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2)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3)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某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的条件:(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参与有价证券买卖,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操作方法。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1)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

答:(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简述公债偿还的方法。

答: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简述公债发行的条件。

答: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有关的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简述公债市场的主要功能。

答:公债市场的主要功能有:(1)公债市场为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3)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4)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答: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的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予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2015年1月试题]

答: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简述国际税收中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2016年1月试题]

答: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三个:(1)总机构所在地标准,即以法人居民的公司总机构所在国为判定标准;(2)注册所在地标准,即按照某国的法律规定,在该国登记注册的公司即为该国的居民;(3)公司的控制权所在地标准,即以公司的实际控制管理中心所在国为标准,判定该法人为该国的居民。

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

答:(1)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2)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3)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简述行为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禁于征”的性质。

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

答: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1)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2)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简述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公共投资的必要性。

答:(1)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特征,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少基础设施消费者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果由私人部门投资会造成严重的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必须以公共部门投资作为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如供电、供水、供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放任私人投资,容易产生垄断经营,服务质次价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

部门公共投资介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良性经济运营环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有的项目本身只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适合公共部门进行投资。

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答: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证明,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5)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答:(1)应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2)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实现分类监管和改革。(3)推进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简述课税权重叠的情况。[2017年1月试题]

答:课税权的重叠有三种情况:(1)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2)各国对来源地的不同解释造成的来源地管辖权的重叠。(3)各国对居民身份标准的不同规定造成的居民税收管权的重叠。

简述目前各国通过多边协商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

(1)在联合国范围内开展多边协商合作;(2)由个别国家或国际组织发起,多国政府参加,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协调合作机制。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

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

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简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问题的管理。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简述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

答: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2013年1月试题]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予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身具有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内部资料]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政府在此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

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2)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3)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

(3)资源配置。

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2)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3)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简述所得税的缺点。

答:所得税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所得税收入不够稳定。(2)所得税的累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生产劳动的积极性。(3)所得税计算较复杂,征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偷漏税等情况。

简述所得税的优点。[2017年6月试题]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2)税负不易转嫁;(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简述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主要途径。

答:(1)向议员等决策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表达本集团的愿望,进行劝说和游说,以影响其投票决策;(2)以游行、静坐、示成、罢工等形式,向政府或立法机关施加压カ,力图在公共决策中达到其目的;(3)直接或间接地向议员或政府官员行贿,以达到改变公共决策,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简述我国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简述我国预算编制的程序。

答: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1)单位、部门提出概算;(2)下达预算收支指标;(3)编制汇总预算;(4)审批预算。

简述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答: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1)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4)加强法制建设,政府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简述现阶段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现阶段,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1)社会发展领域公共物品供给不足。(2)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别突出。(3)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改革有待深化。(4)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有待提高。(5)公共物品决策机制有待改革。

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答:消费税是各国流转税制的主体税种之一,与其他流转税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消费税按销售额或销售量计税。(2)征收项目有较强的选择性,税率差异大,可充分发挥对消费的调节功能。(3)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4)一般没有减免税的规定等。

简述消费税的作用。

答:消费税在国家税收制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稳定、可靠地筹集组织财政收入。(2)有利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3)有利于调节各类社会成员的收入,缓解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

简述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政治安定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简述预算编制的原则。

简述预算编制的主要原则。

答: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1)完整性原则,国家预算必须包括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2)准确性原则,在编制政府预算时,财政收支数字应进行科学的测算;(3)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4)年度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一年。

简述增值税的类型。

答:根据对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款的处理不同,可将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增值税,指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二是收入型增值税,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三是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性全部抵扣当期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额。

简述债务风险管理的环节。

答: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

简述政府采购的含义及特点。

简述政府采购的特点。

答: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与似然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5)采购的数额巨大。

简述政府对市场垄断治理的途径。

答: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法律手段打击或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2)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府管制,价格由政府控制或

指导,并对服务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限制这类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简述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答:在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除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外,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收入分配差距导致个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不同。(2)保障社会公平。(3)商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简述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简述政府收入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

答: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政府通过组织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府收入的数量,在决定资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2)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条件;(3)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简述政府外债的主要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

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答: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简述政府组织收入的原则。

答:政府组织收入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展经济,培养财源的原则。(2)杜会各阶层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答:直接税的特点是:(1)税负不易转嫁;(2)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答: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简述资源税的特点。

答:资源税的特点有:(1)对特定资源征收;(2)调解级差收入,体现社会公平;(3)调节资源收益,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简述资源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与其他类型税种相比,资源税具有以下特点:(1)征税对象针对性较强,征收范围较窄;(2)从量定额计征税款,简便易行;(3)实行差别税额。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税具有十分重要功能:(1)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调节资源开发的级差收益,鼓励企业间公平竞争;(3)为政府组织更多的财政收入。

简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答:主要包括:(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

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1)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2)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3)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答: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从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分析,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信息的不对称性;(5)市场的不完整性;(6)收入公平分配;(7)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和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合理性的依据。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财政投融资的作用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较好方式。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

(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

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世界各国政府公债偿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世界各国政府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

(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税负转嫁的特征是什么?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外部效应(外部性)有哪几种类型?这些类型是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

答:由于外部性是伴随着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将外部效应(外部性)分为四个类型:生产的外部经济性(因生产的积极影响而产生)、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因消费的积极影响而产生)、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因生产的消极影响而产生)、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消费的消极影响而产生)。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遥感图像;纹理特征;灰度共生矩阵法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216-03

1图像特征分析

图像最基本属性称为图像特征,它是图像内部最反映图像本质的信息,图像特征可以根据图像所具有的色度、亮度、边缘值、纹理或结构等划分为多种类别,整个图像在各个方面的属性都得到了反映。这几种特征主要分为统计特征(比如图像的均值、方差、直方图等)、幅值特征(比如图像像素的灰度值、频谱值等表示的幅值特征)、变换系数特征、边界特征、拓扑特征以及纹理特征。

下面对其中几种重要的特征做出详细的描述:

1)变换系数特征:亮度图像决定于变换域系数,它和原空间域图像是相同的,都同时具有唯一性的变化,所以其变换系数可以称为一种图像特征。

2)边界特征:包括了亮度边界点和噪声点。图像中的亮度边界点是指利用灰度及三色值来表示的在一幅没有噪声的图像中亮度突变或断续的点。噪声点和周围的像素比较起来也是具有灰度突变的性质,不过它是单独的随机点。

3)纹理特征:纹理特征在所有图像特征的种类中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特征,它反映了图像或物体本身的属性。例如对遥感图像的分析和解译,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波谱信息和空间信息两个方面的数据,即灰度和纹理信息。以前对图像的波谱信息的使用是最频繁的,随着卫星遥感图像信息处理的技术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单利用波谱信息早已适应不了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譬如,在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岩石受含水性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它的波谱信息显示的非常杂乱而且没有可循的规律性,但是纹理反映的信息是与岩石的类型有紧密的关系,它详细地描述了岩石表面的粗糙度和岩石的影文结构,所以纹理信息有助于我们将两种不同的物体区别开来,对岩石识别有必要的辅助作用。

2纹理特征分析

目前对纹理准确的概念在业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性定义。我们把图像的像素灰度级或颜色相关的变化指定为图像纹理的一般描述。序列是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排列的基本部分所构成的;在某种序列范围之外,其局部的序列信息是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各基本部分在纹理范围内的所有地方都是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大小,并且基本都是均匀的统一体。我们将这个系列的基本部分一般命名为纹理基元,纹理基元是一种或多种有特定形状大小的图像基元的组合,所以纹理也可以认为是由纹理基元按照一种特定的统计规律排列,或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我们把前者称为随机性纹理,将后者称为确定性纹理。

纹理在图像中有很多特性,通常表现为疏密性、均一性、周期性、平滑性、粗糙性和复杂程度,特别的还有纹理基元或灰度空间组合的某些特征,如频率、强弱的程度以及方向性会在一个区域内重复地出现,这些特性的改变能深刻的影响图像的质量,使图像的外观产生非常大的改变。粗糙程度和局部的灰度变化与空间中的重复周期是相关的,长周期和低频率的是粗纹理,短周期的是细纹理。对纹理进行描述的参量有很多方面,包括纹理的密度、强度、方向和纹理的粗糙程度等。此外,纹理是二维的,只有一个点是无法描述纹理特征的,所以对纹理进行计算需要选择窗口。

分析纹理的方法一般概括为两类:一种是统计纹理分析法;另一种是结构纹理分析法。基于事物的构成不同,并且空间分布也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原因,遥感图像的纹理并不拥有规则不变的局部模式和简单的周期重复,它的纹理信息和周期重复只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样遥感图像纹理分析主要采用的是统计纹理分析方法,而结构分析方法在遥感图像中的应用所得到的结果没有用统计纹理分析方法的效果好。

3空间灰度共生矩阵法

对于纹理图像的特征分析和提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常用而且非常有效的统计特征提取方法就是空间灰度共生矩阵法。空间灰度共生矩阵主要表示的是在图像中某两个像素在相同方向且不同位置上出现的概率的大小,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在图像灰度的二阶统计特性的基础之上的。

1)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

在图像中任取两个像素点[x1,y1]和[x2,y2],设他们之间的距离为[d],并分别设[i]和[j]为两点对应的灰度值。由下图可知,根据给定的距离[d],与像素点[x1,y1]对应的有不在图像边界上的8个相邻的点[x2,y2],于是我们若对图像进行统计就可以选择[θ=0?]、[θ=45?]、[θ=90?]和[θ=135?]这四个不同方向的角度,如图1所示。

在这四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得到四个灰度共生矩阵:[p0?]、[p45?]、[p90?]和[p135?],它们的含义可理解为与灰度是[i]的点[x1,y1]相距达到[d]的长度且灰度达到[j]的点[x2,y2]能够出现的概率,即:

由此我们可知灰度共生矩阵法实际上就是关于对称矩阵中相邻基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的函数,即[pi,j=pj,i]。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体会下灰度共生矩阵的作用:有一幅数字图像是[4×4]个四灰度级的,假设当[d=1]时通过计算得到的空间灰度共生矩阵,其中公式(1)表示的是灰度级为[0-3]的[4×4]图像,公式(2)-(5)分别表示的是当[d=1]时四个角度的共生矩阵。

我们在分析图像时,灰度共生矩阵只要确定下来,图像的方向模式就可以通过分析提取的图像特征[p0?]、[p45?]、[p90?]和[p135?]的大小来得到,特别强调的是[d]和[θ]是决定这些特征的关键。比如说,若使空间灰度共生矩阵趋于均匀分布,纹理要细并且是不规则的,[d]的取值要比纹理基元大,此时像素对的灰度值通常才会有大的差别;如果空间灰度共生矩阵趋于对角分布,纹理需要是粗糙且规则的,当[d]的取值比较小时,像素对灰度值才会相似。我们可以得出,分析纹理的粗糙度需要通过计算矩阵中根据不同的[d]值决定的元素,并且要计算元素关于主对角线的离散程度才能达到分析纹理的目的。

4结束语

在纹理有方向的情况下,通过比较矩阵值随[θ]变化的分散程度就能够分析纹理的方向性,这样也可以达到纹理分析的目的,因为空间灰度共生矩阵对角线上的值是随[θ]变化而变化的。由此可得,直观地反映纹理图像的某些特性是灰度共生矩阵的一大特色,而且它拥有恰好满足人类视觉特性需求的统计方法,所以提取特征分析纹理的方法中比较简单实用的就是空间灰度共生矩阵法。

参考文献:

[1]何东健,耿楠,张义宽.数字图像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213-218.

[2]刘丽,匡纲要.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综述[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9(4).

[3]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图像特征提取;人机交互系统;Bp神经网络;Canny边缘检测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

在感性消费的社会里,情感与体验等无形的因素逐渐变成衡量人生活品质的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寓作为人的生理心理双重港湾,更是不得不考虑住户的感性需求。如何能够实现用户只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公寓图片呢?本文设计了一个自选公寓人机系统,使得用户能方便快捷地获得符合自己情感需求的公寓图片,并进行选择。

1感性空间

感性空间的建立主要有下面几个步骤:一是搜集挑选用户对于公寓图片的心理感觉形容词对;二是挑选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感性工学语义量化(SD)方法,建立用户情感认知空间;三是对多维情感认知空间进行多元分析,简化情感空间的维数。一和二属于调查阶段,三属于分析阶段。

1.1调查阶段

首先挑选了11对感觉形容词,再加上一对反映用户喜好的形容词,喜欢和不喜欢,共计十二对:喜欢的――不喜欢的,宽广的――狭窄的,温馨的――清冷的,协调的――不协调的,整齐的――杂乱的,优雅的――不优雅的,明亮的――阴冷的,舒适的――不舒适的,柔和的――刚硬的,现代的――传统的,简约的――复杂的,放松的――紧张的。

选取200幅公寓图片,针对上述十二对形容词,邀请120名用户进行等级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例如图1的形容词对宽广的――狭窄的,1、2、3、4、5分别表示非常宽广的,有些宽广的,中性,既不宽广也不狭窄的,有些狭窄的,非常狭窄的。

图1五级评价

这样就得到最终的结果模型,也即用户感性数据库,可描述为:a=,其中akij为第k个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K=120,i=200,J=12,i=1,2,…,i,j=1,2,…,J。

1.2分析阶段

因子分析的思想是将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关系简化成用少数几个公共变量来描述,一般假设某一样本变量由所有变量均有的公共因子和自己独有的特殊因子两部分组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BF+ε,(1)

(i*j)(i*m)(m*j)(i*j)

其中X为i个原变量j个评价标准的i维矩阵,B为因子载荷矩阵,F为m维的公共因子变量矩阵,ε为特殊因子矩阵,因子载荷矩阵是各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表达式的系数,表达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影响程度。

对于上述感性数据库a,由于akij为第k个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于是可求得所有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进而可得到一个均值意象评分矩阵a′,a′=,对该均值意象评分矩阵利用(1)式进行分析,可得到一个m维公共因子矩阵,也即将原感性空间从i维降到m维,并可得形容词在该感性空间的坐标。

2情感客户模型

建立情感客户模型即建立图像特征空间到用户情感空间的一个映射,为此,需要先对公寓样本图片进行特征提取。

2.1公寓设计样本图片特征提取

2.1.1图片颜色特征提取

颜色特征采用颜色直方图法表示,颜色直方图可以是基于不同的颜色空间和坐标系。大部分的数字图像都是用RGB颜色空间表达的,然而为了更接近于人们对颜色的主观认识,首先将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其转换公式具体为下面(2)、(3)、(4)式:

(2)

(3)

(4)

其中。再将HSV颜色模型进行颜色量化,最后计算得到颜色直方图。

2.1.2图片形状特征提取

本文选择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对图片形状分析,首先对图像按(5)式灰度化;接着用高斯滤波器平滑滤波,滤波器高斯函数为(6)式,即是根据待滤波的像素点及其邻域点的灰度值按照一定的参数规则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可以有效滤去图像中的高频噪声;之后计算图像灰梯度的幅值和方向,并对灰度幅值进行非极大值抑制,即寻找像素点局部最大值,将非极大值点所对应的灰度值置为0,这样可以剔除一大部分非边缘的点;剩下的也不都是边缘点,为了减少假边缘,采用双阈值法,选择相对高低两个阈值,由高阈值可以得到一个边缘图像,由于阈值较高,这样图像就含有很少假边缘,但是产生的图像边缘可能有间断,因此又采用了一个低阈值,将高阙值得到的边缘连接成轮廓,在到达轮廓的断点时,选择低阙值直到边缘能够闭合为止;之后采用Hu不变矩对提取出来的轮廓进行特征提取。

Gray=0.299R+0.587G+0.114B(5)

(6)

2.2建立情感模型

本文采取的是Bp神经网络方法,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特征与用户感性词汇之间的关系,结构图如下:

图2Bp神经网络结构图

输入层维数为基本颜色的个数,输出层维数为感性词汇的个数。我们选择200幅公寓图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图,邀请20位用户对这些图像进行情感标注,挑选出代表性词汇,假设我们得到的词汇空间为温馨,清冷,简约,古典,恬淡,高贵,轻快,优雅,分别用(10000000),(01000000)…(00000001)一一对应表示,之后提取图片的颜色特征,得到十二种基本颜色特征,红橙黄绿青蓝紫褐灰粉黑白,分别用(1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1)一一对应表示,这样就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集。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隐含层的作用是根据训练样本,学习提取并储存其内在规律。对于隐含层节点来说,确定其最佳数目的常用方法是试凑法,一般以式(7)作为试凑法的初始值:

(7)

式中m为隐层节点个数,n为输入层节点个数,l为输出层节点个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完成训练后,就可以将训练样本以外的数据输入到网络中,判断网络的预测能力。

3客户自选公寓设计人机系统

图3给出了该人机系统的框图,图4给出了用户自选流程,用户可以对显示的图片进行选择,文中选取的是200幅公寓图片,但系统图片库中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而且系统管理人员会及时更新图片库,所以要求系统能够对更新的图片进行感性注释,当用户输入的是系统形容词库中所没有的形容词时,系统能够进行训练学习,找到其感性空间中对应坐标,并且系统可以该形容词汇自动记忆并加入感性形容词库。

图3客户自选公寓人机系统框图图4用户自选公寓流程

4实验及分析

本文共选取了200幅公寓图片,邀请用户对图片进行评价和量化,形成情感数据库,当用户提出形容词配对自选公寓时,从图片库中找出符合条件的样本,并显示出来。图5为“清冷的”显示结果。实验中用户感觉较好。

图5自助公寓系统获取图像

5结束语

本文将感性工学方法与图像特征提取相结合用于设计人机系统,研究出一种情感模型,通过神经网络方法,使得图片的特征空间可以映射到客户情感空间,从而完成了自选公寓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致力于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交流。在公寓样本图像的分析这个问题上,包括图像选取是否涵盖所有类型,包括怎样使提取的特征更准确代表图像,比如有的学者将图像的全局颜色特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等等,未来研究中可以着重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赖茂生.图像情感特征的分类与提取[J].计算机应用,2008(03).

[2]许青,陈坤,彭兆元.基于感性工学的消费者需求分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2(03).

[3]汪霞,张晓如,冯成.基于颜色、形状的情感图像检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

[4]薛雨丽,毛峡,张帆.BHU人脸表情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2007(02).

[5]akiyainoue,takeshiKurosawa,motoiiwashita,Kennishimatsu.CustomerChoice-BehaviormodelingappliedtoKanseiengineering.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tricsandKanseiengineering.

[6]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08:21-39.

[7]苏建宁,李鹤歧.应用数量化一类理论的感性意象与造型设计要素关系的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02).

[8]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靳清泽.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特征和情感映射规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10]李清勇,胡宏,施智平.基于纹理语义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6(01).

[11]李海芳,柳凌燕,陈俊杰.基于免疫规划的神经网络规则抽取算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07).

[12]刘红岩,陈剑,陈国青.数据挖掘中数据分类算法综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727-730.

[13]王上飞,陈恩红,王胜惠.基于情感模型的感性图像检索[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3(06).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复杂性科学 混沌 多智能体系统 社会网络

一、引言

以公共事务为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领域。公共管理已经被应用了上千年,然而,作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却只有百年的历史。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及公共政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政府的行政运行和管理过程已经成为政府、企业、非赢利组织、以及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管理研究的对象(如,政府组织、政府与企业关系、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一般比较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行政概念、政治关系等不易定量描述,其解析数学模型建立难以一般管理,现有公共管理研究中可供借鉴的定量理论和模型还很少;而且表现在公共管理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追求多目标协调的统筹最优效应;还表现在公共管理问题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有关环境一般多样且善变。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都应该适应问题复杂性的需要。

作为一个新近的引进学科,公共管理经过20年的“中国化”,在我国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尚存在着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与应用性不强,对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跟踪研究与批判分析尚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复杂性科学已经成为一种学科交叉综合的新研究范式,是目前方法和理论研究的新热点,虽然它还处于萌芽时期,但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关注的系统演化、涌现、自组织、自适应、自相似等特征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共同特征,其研究成果涉及化学、生物、神经、动物、自然地理、气候、经济、考古、医药、社会等领域和学科。通过发展非线性、多智能体与复杂网络等模型和方法,复杂性科学不断为复杂问题解决提供新思路、方法和工具。公共管理领域中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如混沌非线性等系统复杂性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复杂性科学的重要作用。

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杂性科学可以从不同侧面和维度为公共管理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也可以为公共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指出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探讨将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成果引入公共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丰富公共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方向,并拓展复杂性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简要回顾公共管理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进展,表明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利用复杂性科学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复杂性科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表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中是可行的;最后讨论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下,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些新方向。

二、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方法

作为一个主要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的学科,公共管理始终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复杂是公认的,而且其研究重点、范围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学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变形虫”。。单一学科、简单还原论的方法是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科学这种“变形虫”式发展的需要的。从上世纪初诞生开始,基于线性、还原论思想,公共管理(主要是公共行政)的研究范式经历了行治与行政二元分离时代(1900~1926)、寻求行政通则时代(1927~1937)、政治学时代(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以及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管理学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兴起,国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估后认为,公共管理的有关研究过于强调应用性、概念化,是非累积性的和非经验主义的,方法的严谨性值得怀疑且缺乏制度支持。杰伊·怀特和盖·亚当姆斯指出:“大量历史和认识论证据向我们表明,没有任何单一的研究途径——即使被冠以科学这一高度实证的目标——对公共行政研究而言是足够的,如果研究要由理性指导,那么,研究途径的多样化——既尊重实践理性,也尊重理论理性——就似乎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建议公共行政的知识和理论发展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解决,研究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整合来自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学和系统分析等。多学科交叉与方法融合始终伴随着公共管理的发展,非还原论研究策略可以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线性、混沌、多智能体模型以及复杂网络等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起公共管理领域学者的注意,并开始为复杂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方法和研究范式,因为复杂性科学“正在试图解答的是一切常规科学范畴无法解答的问题”。

严格地讲,几乎所有实际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所谓线性系统只是对非线性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一种简化或近似,或者说它是非线性系统的一种特例。虽然非线性系统研究是与线性系统研究平行发展的,但由于非线性系统所包含的现象十分复杂,且“个性”很强,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方法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设计。相对而言,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但是,自然界存在的混沌、分岔、奇异吸引子等非线性运动形态无法用线性系统的理论来加以描述,必须借助非线性相关理论才能对其进行分析。非线性动力学已从经典的以摄动法和渐近分析的方法为基础的弱非线性、弱耦合系统的研究阶段,进入到近代的更深入地研究系统的复杂行为的阶段,这些行为包括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各种运动模式的复杂性及其演化过程,尤其是长期渐近性态和对参数的依赖关系,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混沌运动、分岔、孤立子、斑图和拟序结构等。㈣其中混沌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内容之一。

对混沌的研究是从对微分方程求解开始的,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和理论天文学家poinear6发现某些特殊的微分方程的可解性与解值对其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可导致其解值的巨大偏差,甚至产生无解现象,成为现代最先预测混沌存在的人,但他的发现没有引起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重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气象学家e.n.Lorenz在研究大气环流模型时,通过计算一个具有3个变量的方程组发现了这种复杂现象具有两个特点: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和解的不完全随机性,同时,尽管这种非周期现象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类似于随机现象,但仍然具有某种规律性,这种内在有序性被称为混沌吸引子。e.n.Lorenz的工作是非线性系统混沌理论诞生的标志。1975年,美国数学家J.aYorke和李天岩首先引入“混沌”来描述这种无序的现象,@标志着对混沌理论开始深层次的探索,也揭开了人们对非线性系统混沌现象研究的序幕。虽然目前科学家对混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混沌现象并不是无序和紊乱,更像是没有周期的秩序,在理想模型中,它可能包含着无穷的内在层次,层次间存在着“自相似性”。混沌现象是一种貌似毫无规律的复杂运动形态,它是发生在确定性动态系统中的不确定行为,混沌运动模糊了确定性运动和随机运动的界线,它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一种运动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的运动状态失稳而出现混沌状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生物学家R.may在研究虫口模型的Logistic方程时发现,生态学中的一些简单模型,具有极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分岔、序列和混沌,并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是研究混沌产生机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非线性研究以混沌为核心,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揭示了确定系统的内禀随机性。通过动力学分析和李亚普罗夫指数等指标的提出,非线性研究系统地揭示“定态一周期性态—混沌性态”之间的演化关系,探讨混沌、分形和自组织等复杂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本质特征。非线性曾研究是人类第一次把从宇观的宇宙、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人及人类社会统一置于真正的科学认识方法之下,使日常经验和真实的世界图景成为实际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学领域。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前沿和重要工具,其目标是将大的复杂系统建造成小的、彼此相互通讯及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这不是一种简单方法论上的“还原”,而是将个体和系统的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以及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置于一个协调统一框架下的研究路径,涉及智能体的知识、目标、技能、规划以及如何使智能体协调行动解决问题等。多智能体系统的表现通过智能体的交互来实现,固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目前的研究涉及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智能体系统体系结构的探讨。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通信,以及后来出现的智能体对周围环境和其他智能体行为的学习等。其理论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1)基于符号推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Bratman等提出的BDi(BriefDesireintention)理论固为基础,采用传统人工智能中符号推理的基本原理;(2)基于行为主义的体系结构,以Brooks提出的基于行为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为基础;(3)基于协进化方法的体系结构,为了克服传统进化算法的不足,解决更为广泛的机器学习、共同适应以及多智能体间的协调问题,人们模仿自然界中的协进化机制,提出了协同进化计算(CeC,CoevolutionaryComputing)的思想。此外,为了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在开放的动态环境下,探求使各智能体在短时间内具有快速学习和协调功能的方法,是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难点之一。

多智能体技术对于复杂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表达力,它为各种实际系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模型,从而为各种实际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框架,其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潜力。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包括智能机器人、交通控制柔性制造、协调专家系统、分布式预测、监控及诊断、分布式智能决策、软件开发、虚拟现实、操作系统、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分式布计算、产品设计、商业管理、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医疗等。

复杂性科学认为大量系统都可以通过“节点”与“关系”形成的网络加以描述。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被誉为“社会学的新古典革命”的网络分析,不仅给社会学分析带来了新的概念和理论,使得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面目一新,而且有助于摆脱范畴或属性分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还原主义解释和循环论证的困境,相关模型和方法在国外社会学领域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如社会网络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内容以及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社会讨论网(也称人际交往网络)对个人意识、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通过网络影响其他个体等。然而,统计分析和基于图论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依旧是社会网络的研究重点,所建立的模型多是静态而非动态的。我国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相对比较滞后,相关成果多集中在跟踪性介绍或是概念应用,对社会网络分析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有独创性的成果则更少;但是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网络及其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网络研究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网络研究最新进展的影响。最近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因此复杂网络在20世纪末成为新的网络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络特征的描述。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effect)和无标度特性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两类复杂网络特征。已有研究表明,类似的特征广泛存在于好莱坞演员网络、科学家合作研究网络、人类性关系网络等社会网中。当然,真实网络还有很多统计上的特征,例如混合模式@,度相关特性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国内虽然紧跟了国际相关研究的趋势,但原创性工作还不多见。

复杂网络的研究重点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会集中在理论分析和相关模型的讨论上,这可能是因为,复杂网络理论还不完善,还有大量程,尤其是长期渐近性态和对参数的依赖关系,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混沌运动、分岔、孤立子、斑图和拟序结构等。㈣其中混沌是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内容之一。

对混沌的研究是从对微分方程求解开始的,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和理论天文学家poinear6发现某些特殊的微分方程的可解性与解值对其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可导致其解值的巨大偏差,甚至产生无解现象,成为现代最先预测混沌存在的人,但他的发现没有引起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重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气象学家e.n.Lorenz在研究大气环流模型时,通过计算一个具有3个变量的方程组发现了这种复杂现象具有两个特点: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和解的不完全随机性,同时,尽管这种非周期现象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类似于随机现象,但仍然具有某种规律性,这种内在有序性被称为混沌吸引子。e.n.Lorenz的工作是非线性系统混沌理论诞生的标志。1975年,美国数学家J.aYorke和李天岩首先引入“混沌”来描述这种无序的现象,@标志着对混沌理论开始深层次的探索,也揭开了人们对非线性系统混沌现象研究的序幕。虽然目前科学家对混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混沌现象并不是无序和紊乱,更像是没有周期的秩序,在理想模型中,它可能包含着无穷的内在层次,层次间存在着“自相似性”。混沌现象是一种貌似毫无规律的复杂运动形态,它是发生在确定性动态系统中的不确定行为,混沌运动模糊了确定性运动和随机运动的界线,它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一种运动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的运动状态失稳而出现混沌状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生物学家R.may在研究虫口模型的Logistic方程时发现,生态学中的一些简单模型,具有极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分岔、序列和混沌,并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是研究混沌产生机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非线性研究以混沌为核心,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揭示了确定系统的内禀随机性。通过动力学分析和李亚普罗夫指数等指标的提出,非线性研究系统地揭示“定态一周期性态—混沌性态”之间的演化关系,探讨混沌、分形和自组织等复杂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本质特征。非线性曾研究是人类第一次把从宇观的宇宙、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人及人类社会统一置于真正的科学认识方法之下,使日常经验和真实的世界图景成为实际的研究目标,其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学领域。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前沿和重要工具,其目标是将大的复杂系统建造成小的、彼此相互通讯及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这不是一种简单方法论上的“还原”,而是将个体和系统的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以及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置于一个协调统一框架下的研究路径,涉及智能体的知识、目标、技能、规划以及如何使智能体协调行动解决问题等。多智能体系统的表现通过智能体的交互来实现,固具有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目前的研究涉及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智能体系统体系结构的探讨。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协作、通信,以及后来出现的智能体对周围环境和其他智能体行为的学习等。其理论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1)基于符号推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以Bratman等提出的BDi(BriefDesireintention)理论固为基础,采用传统人工智能中符号推理的基本原理;(2)基于行为主义的体系结构,以Brooks提出的基于行为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为基础;(3)基于协进化方法的体系结构,为了克服传统进化算法的不足,解决更为广泛的机器学习、共同适应以及多智能体间的协调问题,人们模仿自然界中的协进化机制,提出了协同进化计算(CeC,CoevolutionaryComputing)的思想。此外,为了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在开放的动态环境下,探求使各智能体在短时间内具有快速学习和协调功能的方法,是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难点之一。

多智能体技术对于复杂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表达力,它为各种实际系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模型,从而为各种实际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框架,其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潜力。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包括智能机器人、交通控制柔性制造、协调专家系统、分布式预测、监控及诊断、分布式智能决策、软件开发、虚拟现实、操作系统、网络自动化与智能化、分式布计算、产品设计、商业管理、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医疗等。

复杂性科学认为大量系统都可以通过“节点”与“关系”形成的网络加以描述。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被誉为“社会学的新古典革命”的网络分析,不仅给社会学分析带来了新的概念和理论,使得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面目一新,而且有助于摆脱范畴或属性分析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还原主义解释和循环论证的困境,相关模型和方法在国外社会学领域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如社会网络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和社会资源的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内容以及社会关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社会讨论网(也称人际交往网络)对个人意识、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通过网络影响其他个体等。然而,统计分析和基于图论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依旧是社会网络的研究重点,所建立的模型多是静态而非动态的。我国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相对比较滞后,相关成果多集中在跟踪性介绍或是概念应用,对社会网络分析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有独创性的成果则更少;但是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网络及其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网络研究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网络研究最新进展的影响。最近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真实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具有与前两者皆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因此复杂网络在20世纪末成为新的网络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络特征的描述。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effect)和无标度特性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两类复杂网络特征。已有研究表明,类似的特征广泛存在于好莱坞演员网络、科学家合作研究网络、人类性关系网络等社会网中。当然,真实网络还有很多统计上的特征,例如混合模式@,度相关特性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国内虽然紧跟了国际相关研究的趋势,但原创性工作还不多见。

复杂网络的研究重点可能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会集中在理论分析和相关模型的讨论上,这可能是因为,复杂网络理论还不完善,还有大量整体认识,利用进化论克服还原论的不足,利用非线性拓展线性的研究空间,可以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虽然目前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是国外的定性研究还多集中在统计策略,而国内的研究还是定性、思辩较多,这可能是造成目前公共管理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重要原因。复杂性科学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并将混沌动力学、符号动力学、系统动力学依据复杂适应系统方法、模糊逻辑、计算机仿真等多学科的方法加以综合,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单一、结果解释力和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和研究范式探讨公共管理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和复杂性科学研究都处在发展期,都面临“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将复杂性科学引入公共管理研究,可以拓展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促使新的研究热点的产生。强调整体论和进化论的复杂性科学可以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与复杂性科学与其它学科结合一样,新的研究领域很多,本文认为,公共管理系统模型与仿真、公共管理优化以及公共管理系统网络(包括政策网络分析)是复杂性科学应用于公共管理而可能形成的新研究方向。

(1)公共管理系统模型与仿真。公共管理系统中,公共组织本身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等)以及政府的政策等都会随时间、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演化。探讨公共管理系统模型,需要利用数学方法描述公共管理系统动态演化特征,但是,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之间往往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这样复杂的系统。因此,结合多智能体系统和网络关系建模,在分析公共组织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可以将不同的作用主体建模为智能体,并从网络的视角探讨这些智能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形成适合公共管理问题的混合模型,从而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改进过程提供新的描述,而且为政策创新提供仿真途径,进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5

司法鉴定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92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阶段享有司法鉴定决定权的主体是

a.被害人B.犯罪嫌疑人

C.公诉机关D.侦查机关

2.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医学鉴定对象的是

a.劳动能力鉴定B.作证能力鉴定

C.服刑能力鉴定D.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3.当原有鉴定书对鉴定要求答复不完全或者鉴定结论表述不明确时,委托人可以启动

a.重新鉴定B.补充鉴定

C.复查鉴定D.会诊鉴定

4.法国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提出的鉴定基本原理为

a.证据采信原理B.同一认定原理

C.种属认定原理D.物质交换原理

5.诉讼中对鉴定结论有效审查的前提是

a.审前开示B.委托鉴定合法

C.鉴定活动规范D.鉴定标准化

6.在痕迹学的范畴内,下列属于静态痕迹的是

a.擦划痕迹B.切削痕迹

C.手印D.语音习惯痕迹

7.造痕体与承痕体作用后将其本身所固有的或其表面附着物留在承痕体表面上形成的痕迹是

a.加层平面痕迹B.动态痕迹

C.静态痕迹D.减层平面痕迹

8.在指纹分类中,缺失内部花纹系统的指纹属于

a.箕型纹B.斗型纹

C.弓型纹D.杂型纹

9.在成趟足迹中,能够反映两脚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是

a.足迹的大小特征B.足迹的形态特征

C.足迹的步态特征D.足迹的步幅特征

10.下列涉案的物品属于音像(电子)证据的是

a.手机B.电脑

C.CD唱片D.录音机

11.声纹鉴定的客体是

a.语言习惯B.语音习惯

C.语言方式D.思维习惯

12.按照印文特征的分类方法,印文文字字体及其大小特征属于

a.印文一般特征B.印文细节特征

C.印文特殊特征D.印文个体特征

13.下列属于法医损伤程度鉴定书文证审查材料的是

a.证人证言B.鉴定仪器材料

C.现场勘查笔录D.医疗病历

14.下列属于辅助死因的是

a.脑外伤B.营养不良

C.吸烟D.饮酒

15.下列属于法医物证鉴定对象的是

a.毒物B.毒品

C.排泄物D.衣物

16.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技术小组人数组成要求是

a.2人以上B.3人以上

C.3至5人D.5人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7.下列各项中,属于认定同一鉴定的有

a.指印鉴定B.足迹鉴定

C.油脂成分鉴定D.文书材料鉴定

e.印章印文鉴定

18.大陆法系国家对鉴定人资格的审查方式有

a.有鉴定权的机构自行审查B.授予鉴定权的机关负责审查

C.诉讼人审查D.诉讼当事人审查

e.负责办案的法官审查

19.下列属于常见指纹乳突线的单一形态的有

a.波浪形线B.分歧线

C.箕形线D.结合线

e.螺形线

20.鉴定圆珠笔油文字的相对形成时间,其比对样本应该具备的条件有

a.制作时间明确、具体B.与检材字迹书写人相同

C.与检材纸张种类相同D.与检材圆珠笔油种类相同

e.与检材保存条件相同

21.下列属于重伤的有

a.肢体残废B.容貌损毁

C.丧失听觉D.丧失视觉

e.丧失其它器官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2.司法官授权鉴定制度

23.种属认定

24.录像资料

25.实验笔迹样本

26.控制能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7.简要回答司法鉴定的特征。

28.简要回答同一认定的条件。

29.简要回答种属鉴定的基本步骤。

30.简要回答根据毒品对人体作用的分类。

31.简要回答提交文书物证进行鉴定应注意的事项。

32.简要回答法医学鉴定的类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空间建模;空间数据模型;数据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03-0004-02

Spacemodelingoftourisminformation

DongYanbing1,maLi2

(1.northernindustrialUniversity,Beijing100041,China;2.BeijingindustryandtradetechniciansCollege,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ideaofmodelingspatialdatathecompositionoftourisminformation,models,andstoragemethodsproposedtovectorrasterdatastructuredescribingtheintegrationofspatialinformation,research-basedrelationaldatabasespaceinformationisstored,andonthisbasis,toextendthepredicate-baseddescriptionofspatialdataaccessinterface.andinarelationaldatabaseonthetourismindustryandspatialdatamodeling.

Keywords:Spatialmodeling;Spatialdatamodel;Datastorage

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客体的空间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形成一种空间态势,而空间结构则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聚集程度和聚集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对平衡关系等。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发展也是以空间系统为物质载体的,旅游空间结构不仅仅是旅游活动的空间状态,而且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旅游业规划过程中一个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有效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旅游业所特有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旅游行业信息进行空间数据挖掘,得出相关规则,指导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

一、旅游信息的空间属性

(一)旅游线路的空间属性

我们把可以把旅游行为的实现简单描述为图1所示的结构:

图1旅游行为的实现

旅游行为是人们在某个地域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的实现是通过旅游者的空间移动来实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坐标点表示旅游者所到达的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用一条线来描述旅游者途径的旅游线路。

旅游者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使用旅游地的空间行为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面给出了依据假日旅游预报系统总结出的几种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如图2所示:

1.单一目的地旅游:旅游者的大部分旅游活动集中在一个目的地。

2.线型旅游:旅游者选择使用一条线路上的多个旅游目的地,但存在主次之分,主要选择使用的目的地只有一个。

3.基营式旅游: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其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

4.环型旅游: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环旅游好几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

5.链式旅游: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行的链式游览。

(二)旅游资源的空间属性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和城市的旅游功能决定了两者在旅游空间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中的极点和核心,是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的聚集中心,也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各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之间通过旅游线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旅游网络系统。因此,从全国范围的宏观层次上看,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以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为中心,以旅游线路(旅游交通)为网络连接的点网状分布态势。

1.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产业布局

旅游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集合体,包括旅游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与支撑的旅游关联产业。这些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的行业部门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共同服务于相似的旅游消费者。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愉悦,这就决定了这些行业和部门在旅游产业中地位的不同。其中,旅游区(景点)在旅游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旅游景区景色的优美程度和吸引力的大小,往往是旅游者来此旅游的原始动力。其次才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中介机构和相关产业,旅游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的不同导致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即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区(景点)为中心,其或边缘分布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经营以及众多的旅游相关产业。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众多的以旅游区为中心包含的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相关产业在内的旅游产业集群被旅游交通线路连接在一起,呈现出显著的点网状分布特点。

2.旅游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布局

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市场客源基础,同时城市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以及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又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常常以旅游城市为核心而产生和发展。在空间上,城市是旅游产业布局的极点和核心,其则星罗棋布般地分布着下一级旅游区和旅游吸引物聚集体,众多的以旅游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各种旅游交通线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宏观上的旅游产业布局亦呈现出一定的点网状分布的特点。

二、空间数据组成

数据和空间属性的集合称为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属性包括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非空间特征又由时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组成。“属性、时间、空间”是任何空间数据所必需的三要素,缺少任何其中一个都不能称为空间数据,或至少是不完整的空间数据。

其中:

(一)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

(二)时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三)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征。

三、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数据模型是考虑用户需求的共性,用统一的语言描述和综合、集成各用户视图。其基本任务是,确定所感兴趣的现象和基本特征,描述实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空间数据库的信息内容。空间数据模型主要有:

(一)矢量模型

空间实体(Geo)抽象为由平面上的点(point)、线(Line)、面(pgon)所表征的空间目标所组成,Geo={point,Line,pGon)。

图2矢量数据模型

(二)栅格模型

在栅格数据模型中,一个点就是一个像元,线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像元构成,而面则是由一堆彼此相连的像元组成。每一个栅格像元记录着不同的属性,这些像元大小是一致的。像元通常是正方形,有时也用到矩形、六边形和等边三角形。像元的位置由纵横坐标决定,每个像元的空间坐标并不一定要直接记录,因为像元记录的顺序己经隐含了空间坐标。

对于栅格数据模型:

点实体:表示一个像元

线实体:表示一定方向上连接成串的相邻像元集合

面实体:表示聚集在一起的相邻像元集合

四、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

栅格结构和矢量结构在表示空间数据上可以是同样有效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描述空间实体,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数据结构,因此我们将矢量数据和鸥袷据进行一体化。

采用填满线状目标路径和填充面状目标的表达方法作为一体化数据结构的基础,每个线状目标一方面要记录原始取样点,另一方面记录路径通过的鸥瘛C扛雒孀茨勘暌环矫婕锹妓的多边形周边外,还包括中间的栅格。这样,对于点、线、面状目标来说,一方面采用面向目标的描述方法,使之保持矢量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填充建立了位置和地物的联系,使之保持鸥竦男灾,这就是一体化数据模型。

五、空间数据存储

广义的空间数据包括在任何坐标系统中能够被索引到的数据。这个在空间坐标系统能够被索引的过程实际就是数据的分类和编码,建立数据与空间坐标的关联,建立空间特征部分和非空间特征部分的联系。

(一)空间数据分类

分类是将具有共同的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并在一起,而把不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开的过程。

(二)空间数据编码

编码是用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被计算机或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是空间特征数据和非空间特征数据关联的表示码。

(三)空间数据存储

空间数据存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的关联,空间数据存储方式的主要有:

1.文件格式存储

空间数据包含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其中空间特征信息描述空间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非空间特征信息描述相应空间实体有关的应用信息。文件管理将空间数据存放在自行定义的空间数据结构及其操纵工具的一个或多个文件中。空间信息和非空间特征信息通过标识码建立联系。

采用文件管理的优点是结构灵活、操作简便、地图显示速度快,可以任意定义文件格式及其操纵工具,管理各种数据。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难以适应大批量数据处理,非空间特征信息数据管理功能较弱,文件管理不利于数据的共享。

2.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存储

关系模型能够以简单、灵活的方式表达各种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数据描述具有一致性和独立性。关系模型具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和操作代数基础,具有一定的演绎功能。

六、旅游空间信息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建模

大部分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无法管理空间数据或者管理空间数据是低效、难以适用的。DBmS通常作为存放商业和财会数据的简单而有效的仓库,贮存在这些庞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包括数字、姓名、地址和产品描述等信息。传统DBmS能够胜任此类信息的查询,它会利用索引来缩小搜索范围,但传统的索引无法处理多维坐标数据的排序问题,例如“列出大连市周围方圆50公里以内的旅游景点”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查询会难住数据库。要处理这个查询,数据库就必须把旅游景点地址映射到一个能够计算和比较距离的适当参照系统中,然后数据库扫描整个旅游景点列表,计算其地址与大连市中心的距离,如果距离小于50公里,则保存该旅游景点名称。这个过程牵涉到二维坐标,无法利用索引来缩小搜索范围。

七、小结

本文以建模的思想分析了旅游信息空间数据的组成、模型以及存储方式,提出了以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描述空间信息,研究了基于RDBmS的空间信息的存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基于谓词描述的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并在关系数据库中对旅游行业的空间数据进行了建模。

参考文献:

[1]杜军平,郭文生,尹怡欣.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设计.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中南大学学报专刊,2005,8

[2]杜军平,郭文生,尹怡欣.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平台的研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1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788-79

[3]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7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主张“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的学者是

a.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B.斯宾塞(HerbertSpencer)

C.滕尼斯(Ferdinand

)D.梅奥(Georgeeltonmayo)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首次提出是

a.1976年日内瓦的世界就业大会B.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

C.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D.1992年联合国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3.关于创造型人格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

a.e.哈根B.D.麦克莱兰

C.a.英格尔斯D.S.n.艾森斯塔德

4.______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标志和主要内容。

a.经济层面的工业化B.社会层面的城市化

C.政治层面的民主化D.观念层面的理性化

5.城市成长和扩张的理论模型中,1925年社会学家e.伯吉斯提出了

a.同心圆模型B.扇形模型

C.多中心模型D.链条模型

6.“陌生人”为主构成的社会关系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

a.角色之间的互动B.人格的互动

C.在场和不在场的互动D.完整的人的出场的互动

7.推动民主化的内在动力,______是最重要动力。

a.经济发展

B.教育和科技的发达

C.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D.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8.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倡导博雅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人是

a.弗吉里奥B.卢梭

C.但丁D.薄伽丘

9.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的最主要特征是

a.教育普及化B.民主化

C.世俗化D.理性化

10.______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反映,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a.劳动力市场B.技术市场

C.产品市场D.资金市场

11.我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势,从流动客体看,社会流动正在

a.从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B.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

C.从单向型流动向双向型流动转变

D.从区域性向全国性流动转变

12.国家粮食局在______宣布废除“户粮挂钩”政策,宣告了凭户口定量供应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时代的结束。

a.1986年B.1992年

C.1998年D.2001年

13.在中国当前现代组织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层面的民主化

a.将促进组织管理结构由纵向控制型向横向互动型转变

B.促进集权式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组织体系向分权式科层制为基础的现代组织体系的变更

C.将提高组织成员的革新和开放意识,为组织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成员

D.将根治非正式关系畸形发展对组织运行的影响,并为组织现代化运行提供更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

14.要建立现代组织的组织运行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

a.强化管理者的法制和民主观念B.培养组织成员的现代观念和现代人格

C.制定规范化的管理规章D.推进科层化的管理制度

15.______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a.“马太效应”理论B.“转型效应”理论

C.倒“U”理论D.倒“J”理论

16.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社会进步,“无发展的增长”的实例是

a.巴基斯坦悲剧B.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的“烟雾事件”D.日本的“米糠油事件”

17.新型工业化的内容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以知识经济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加强科学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8.在社会分层研究中,依据______进行社会分层属于等级式社会分层。

a.经济收入B.劳动技术分工

C.权力关系D.市场关系

19.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中,______是属于边缘性群体。

a.农民工群体B.个体劳动者群体

C.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D.私营企业的雇工群体

20.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是属于

a.结构性流动B.横向流动

C.循环流动D.机械流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特点

a.发展条件的劣质性B.发展动力的外缘性

C.发展进程的跳跃性D.推进方式“自下而上”

e.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型

22.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

a.发展经济学B.发展社会学

C.庇护主义理论D.依附理论

e.世界体系论

23.对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代表性理论包括

a.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B.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C.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D.伊亚尔的“比较资本主义”论

e.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论

24.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的是

a.社会关系数量增多,凸现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

B.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强,拉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临时性和间断性社会互动较多,个人自由感强

D.表达性关系大量存在

e.工具性关系大量存在

25.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中,将神秘主义的特征归纳为

a.不可言说性B.知悟性

C.短暂性D.被动性

e.禁欲性

26.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层次中,属于第二层次的有

a.厦门经济特区B.海南经济特区

C.青岛D.上海

e.北京

27.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是具有必然性的,这是有利于

a.农业面貌的改变B.工业效益的提高

C.社会公平的实现D.社会心理的平衡

e.城乡环境的改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8.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9.社会网络

30.大众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1.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3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自我强化的表现。

33.简述现代民主国家实现的条件。

34.从人格构成的五因素模型出发,简述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具体内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论述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的区别。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8

公关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4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公关行为的主体是

a.政党

B.组织

C.大众传媒

D.公众

2.增强一个组织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

a.组织领导人

B.组织的利益

C.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

D.组织的目标

3.群体促进作用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

a.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往往比个体单独工作时高

B.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必然比个体单独工作时高

C.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往往比个体单独工作时低

D.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必然比个体单独工作时低

4.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这三个部分是

a.认知、情感和意志

B.认知、情感和思维

C.认知、气质和性格

D.性格、气质和意志

5.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是

a.语言和语气

B.动作与姿态

C.生理反应

D.面部表情

6.果断性与武断的区别在于

a.果断性是以自觉性为前提的

B.果断性是以盲目性为前提的

C.果断性是以深思熟虑为前提的

D.果断性是一种轻举妄动

7.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亚当斯

B.赫茨伯格

C.伏隆

D.马斯洛

8.行为人由于受他人帮助而帮助他人的行为是

a.随机行为

B.报复性行为

C.报答性行为

D.被迫行为

9.群体划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的依据是

a.群体规模大小

B.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C.群体发展水平

D.群体结合程度

10.群体成员认为群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维护整体形象,这种情感是

a.群体整体感

B.群体归属感

C.群体荣誉感

D.群体认同感

11.公关心理学认为,组织的歌曲、徽章属于社会组织形象的

a.软要素

B.主观要素

C.硬要素

D.与人有关的要素

12.同一时期不同的人或不同时期同一个人对组织的反映和评价存在差异,这说明组织形象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稳定性

C.主观性

D.整体性

13.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具有良好的品质时,往往也把其他方面好的特性归于他,这种心理效应属于

a.晕轮效应

B.刻板效应

C.优先效应

D.投射效应

14.印象管理是指

a.组织的客观状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印象

B.交往者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修饰,以期在他人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C.组织调整其行为适应公众需要的过程

D.公众收集组织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

15.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加强或削弱媒介的力量,主张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a.枪弹论

B.个人差异说

C.社会范畴说

D.社会关系说

16.在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中,公关传播者应承担的角色是

a.

B.联络员

C.参谋人员

D.领导的助手

17.在公众态度结构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18.下列对公众态度的测定方法中,属于广告效果测定方法的是

a.分层抽样法

B.系统抽样法

C.审查判断法

D.自我评定法

19.公关文书写作、广告方案制作、新闻报道编写和自拟题目演讲的训练内容,主要用于培养公关人员的

a.组织能力

B.交往能力

C.宣传能力

D.应变能力

20.在所有交际障碍中,最难排除的一种心理障碍是

a.职务障碍

B.职业障碍

C.学识障碍

D.年龄障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公关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系统分析法

e.比较研究法

22.组织成员个体主人意识的特点在于

a.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评价相联系

B.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C.与个体对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相联系

D.与集体意识相一致

e.具有相互平等的意向

23.公众心理的特点有

a.利益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孤立性

e.相同性

24.意志的基本特征有

a.目的性

B.坚韧性

C.随意性

D.先进性

e.时间性

25.个体心理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

a.情感

B.兴趣

C.认知

D.动机

e.需要

26.传统气质类型包括

a.抑郁质

B.粘液质

C.粘血质

D.多血质

e.胆汁质

27.公众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一致性

B.多样性

C.评估性

D.描述中心词的作用

e.监督性

28.下列属于投射效应的心理现象有

a.人们经常认为农村人朴实,城市人潇洒

B.富于攻击性的人认为别人也生性好斗

C.老年人认为年轻人缺乏经验,办事不牢

D.善良的人总不相信有人要加害于他

e.爱屋及乌

29.公关传播致效的基本原则包括

a.传播者要有“可信度”

B.集中陈述正面意见

C.避免陈述负面意见

D.正反面意见并陈

e.逐步接近公众

30.下列表现中属于交往技巧的是

a.乐于与人交往

B.善于记住对方的姓名和容貌

C.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D.对新认识的朋友在3-5天内打电话或拜访以加深印象

e.能与他人站在同一立场看问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组织

32.集体意识

33.知觉

34.个体心理

35.近因效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

37.简述需要的基本特征。

38.简述组织形象软要素的内涵及其构成。

39.简述公众印象形成的要素。

40.简述“个人差异说”的主要观点。

41.简述公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经济法调整对象产品关系

一、宏观层面的调整对象——涉公共产品的经济关系

尽管争议很大,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这是争议的共识,因此解决调整对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找到这样一个有效表达经济法功能(作为部门法自有的)同时又不与其他法律部门(特别是民商法)交叉的对象载体。本文依据这个思路,由此构建自己的经济法调整对象体系。

经济法是依存于经济的,而与其调整范围相交叉的部分也一定是并存于经济关系中,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回归到经济层面,则我们可能分化出上述的交叉不同之处。经济学上有一种简洁的模型,即将经济社会划分为两个部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应的这两个领域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种产物形态。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公共领域的产品就是为了弥补私人领域产品的不足而产生的:因为私人处在市场中,仅依靠市场被动反映提供出的信号而再调整,从而维系市场的各种经济流转,但显然私人理性不足,市场信号的反馈损耗带来的失真、滞后性,限制了这种再调整的效率,这就要求公共领域的介入,通过较为温和间接的公共产品媒介,还原上述的调整。这种公共解决指向不是特定的市场个体或市场事件,而是一种不确定的社会主体,潜在的全局性的经济事件,我们发现这种目的与经济法的适用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竞合不正说明上述公共产品的涉及范围就是经济法的调和对象,同时公共产品又拥有一种单向的而非双向互动的面向不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指向性,正是这种单向指向,我们再一次与经济法的单向性得到印证。而私人领域,则是基于个体的意志的一致和自由表示来完成其自我的价值运作的,这里没有也不可能有公共性目的的直接体现,个体的利己特性只会使他们处在特定的游戏规则下平等(当然也会不平等)地相互为特定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看到这种强调合意的平等主体的行为,如果引入契约来实现,毫无疑问就是与民商法相统一的,而明显的是契约就是上述私人领域的主流交易运作手段,而其双向特性更是民商法的内在特性体现。

完成上述抽象性的论证,我们将细分其组成如下:

1、社会资源管理产品关系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模型的有效运转依赖于整个社会资源体系的稳定,在知识经济的下,这种资源体系会派生出四个管理关系: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关系。毫无疑问,经济的运作焦点是人力资源的掌握、配置与使用,这是在资源体系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发现传统的经济法调整,是一种粗放层面的如劳工法、劳保法等,但随着知识经济工作方式的置换以及脑力劳动的主导,传统的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将要进行扩张:如劳动工资体系,随着期权薪酬体系的出现,员工的较高比例的持股行为,使很多高的劳工与雇主的关系不断被模糊,除了原始的工资+奖金体系,经济法在上述劳动激励机制上是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并且在立法取向上,是否更应关注投资方的利益,从而保证更好地为企业造血输血;而随着资讯手段进步,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的办公方式决定了新的劳工环境法律的修改,这就意味着经济法可能扩张到家庭领域,同时由此引发多重兼职关系的管理、职业保密关系界定与监督等等也将是经济法的用武之地。

第二、物质资源管理产品关系。这是传统经济法的资源调整的重心,这里要强调的是:经济法的新倾向,即加强对于基础性、能源性的产品的管理,体现在对于这些产品的扶持与保护,通过与鼓励性投资等措施的配套,垒实我国的经济基石,而对于大多数的市场产品则可以基本放松监控,实现市场的自治。

第三、资本资源管理产品关系。这是一个内部的系统工程产品关系,既有宏观上国家财政税收经济法律体系,又有微观上银行贷款、基金运作管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系列问题,还包括各种资本运营的规范,如近期学者们极为关注的主板市场的交易黑幕,这是证券监管调整范围的重中之重;同时,搭建好风险投资退出场所的创业板,协调a、B股问题,这些新兴投融资渠道的建构与运行亦是经济法的金融监管新范围。

第四、知识信息资源管理产品关系。知识经济使得知识的含金量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不应当只是局限在民法物权的抽象保护上,作为拥有优势力量的经济法的全面介入十分必要,只有其从市场监控,流通把关,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经济的安全。这并不会混淆同民法的物权保护范围,因为经济法是作为一种救济监控力量出现的,不是一种认定性确权性的法律,其指向的是产权的流通监管。信息作为一种新兴资源也在知识经济时代被突显得尤为重要。经济法在此的调整范围应集中在对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不公平的矫正与补救,特别是因信息专业化的垄断,应是经济法的反垄断的新课题。

2、秩序管理产品关系

第一、市场秩序管理产品关系。这主要是针对生产者而言的,集中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关系的控制。随着机的延伸以及全球化,经济法被赋予了一个面向国际的拓展方向,也就是经济法的国际化。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协调域内经济法调整范围与跨国国际经济法调整范围,是明确当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重要步骤,因为跨国公司的强势力量极有可能通过无国界的网络被放大,转化为新的跨国垄断形态,这对经济法的内国效力是一种挑战,从而也将是监管的新对象。同时跨国公司的内部的全球通讯系统(如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马),全球采购系统(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会使得其垄断地的手段更加隐蔽,如何“揭开法人背后的面纱”(不但是资本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应是经济法有效防范不可或缺的一环。引申开来,这种内国法的国际化,必然就是一个与国际经济法的协调整合过程:一方面既有国内立法同国际惯例通则的自觉靠拢,也是一国加入世界实体体系(如wto)的国内化、本土化进程,经济法应当有机的组合这两种形态的法律渊源。

第二、消费秩序管理产品关系。上述的网络化延伸,必然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触角同样极大扩张,那么如何全面有效的保护消费者可能的全球化eDi交易、商务或网络拍卖等经济行为,是我国消费者保护法的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首先要调整好法律适用的冲突关系,选好准据法。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必要进行有利的连结点设计,强调最有利消费者的法律适用,并做好同国际相关实体法的协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调整的完善,避免类似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与东芝笔记本电脑质量的异国不平等补偿的法律适用尴尬,当然,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调整关系中,如何兼顾我国国情,在产品责任上处理好内资同外资企业的适用标准、待遇也是必须正视的,简单的对他国的先进立法与予照搬,更有可能危及国内企业的生存,毕竟我们还要面对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我国产品的瑕疵率整体高于外国产品。还要提及的是上述的消费秩序营造是包括了产品质量法、计量法等等的系列法律调整配套问题的。

3、社会安全管理产品关系

第一、市场主体规制产品关系。通过建立经济法的准入标准,为进入市场的主体设置符合交易最低安全标准的法律门槛,通过将主体适格规范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达到基本交易安全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问题,由于交易过程的数字化和虚拟性,在认定BtoC、BtoB交易主体资格民法还存有很大的法律空白,如2002年的世界杯门票的网上销售,虽然格式合同要求每单位(人)只能购票一次,但这种规定往往可以通过改变或使用多个数字身份(iD)而规避,从而造成了很多恶意的购买炒作行为。那么因此成就的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及可能的后续救济问题,必须要求经济法的有效提前干预才可,我们不能单纯的指望事后的司法救济,太多的这种滞后性,只会造成市场交易的不信任感,进而危及到市场的稳定。

第二、资信规制产品关系。社会在社会学家眼中是一种“生人社会”的形态,由于交流工具的发达,社会的个体所面向的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社会,这就带来了社会交易的不信任因素,产生资信障碍。调整这种障碍,是以经济保护为最大目的的经济法的必然管辖范围。我们发现,经济法的调整主要有两个层面构成:其一,中介体系,通过专业人员认证的市场要素(如资本、信用、法律状况等),经济法在此调整的是认证的标准、认证人员的选用、认证责任关系等;其二,配套体系,通过资信公示制度,获得前述认证的公信力,保障可信度,并建立资信缺失的救济制度,以惩戒和补救作为最后关口,从而建立经济法的综合社会资信安全体系。当然,对于企业的延伸资信,如企业的Ci,企业的广告行为,同样应当给予重视,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经济法资信保障网。

第三、社会保障产品关系。由于市场的运作信息的差异,营销策略的不同,资本运营的迥异,个人竞争力的差距、老化等等因素必然导致市场的优胜劣汰,进而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破产,养老,企业、个人的两极分化等。从市场的基本安全出发,给市场的人力资源一种安全性的后盾,保护其失业后的救济,再培训,丧失劳动优势后的养老,是稳定人力因素的必然举措;而通过税收等多种的再分配手段,抑制上述的两级差异,同样应当是经济法宏观上应给予调控的。

二、经济法在我国的特殊调整对象

经济法由于其复杂性、多元性,其经济调整范围不仅在国家法域层面,而是限于特定的区域的经济法,其法律渊源可能是地规甚至是民间法,也因此可能特殊于宏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内容。现分述如下:

1、特定地区的跨地区小额贸易关系

这种特殊贸易形态主要集中在闽台两地间的某些特定的交界地段(如处厦门、金门、晋江之间的大嶝镇),这种由民间自发进行的跨地贸易,同我国在外经贸法律中给予的地区准予适用外国经济地位的标准不同,并不主动适用两地的官方形式的法律文件,相反,由于交易的非官方性,兼之频繁、小额化的特点,人们不可能照搬大陆与台湾间大宗经贸下的转口、通关等繁杂的正规手续,人们更多地采用直接易货的交易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彼此货币的汇兑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说明这种贸易动因的使然(这可以从大陆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与台湾的小家电的产品得到证明)。但交易中,我们发现人们同样适用着简单的经济法来调解彼此的纠纷,“游戏规则”就是原始的民间交易基本准则:如调整市场秩序的“童叟无欺”,“不短斤少两”的简单理念,这是实用性的驱使,更是民间裁断的必然(因为的原因,不可能出现正统的法律力量居中裁断)。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身份认定,法律适用冲突规范的选择,但这种简洁的实体性原则所指向的经济关系,在这种经济形态的事实存在下,应当归入地区中观经济法的调整范围。

2、毗邻地区的小额他种货币支付关系

由于地缘经济关系的,加上临时入境的手续简化,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的连结地段,在边境的零售活动中,民间的小额货币支付已是不争事实。尽管在宏观的外汇管理体系下,人民币作为唯一的法定支付货币是勿庸置疑的,但这种小额的他种货币的支付效力仍然被该地域经济社会所认同,这种限于零售的他种货币消费力,是一种双方交易习惯的带来的。调整这种特殊的外汇关系,在当地的交易惯例中得到一种认可性的体现,我们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地认定其非法,因为很明显这种特定小区域内特定零售范围的小额支付在数量上不会影响到当地的本币效力,更不用说整个国家的外汇体系,反而是可以带来两地交往的某种便利。因此认定这种民间法的调整效力,进而将上述的支付关系一并纳入中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香港回归后,本港企业同样也是在本港认同人民币的支付力的(比如很多的香港店铺明示“欢迎使用人民币”),这种行为如果放诸长远,将有利于将来的两地的货币统一。

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篇10

税收立法,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应该是与国家诞生而相伴相随的。然而在新中国,税法学研究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1]而立法学研究还要稍晚,[2]至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专门的、较全面的系统研究则只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事了。本文试图在充分借鉴和运用立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在重新界定税收立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积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税收立法中的基本问题作一分析探讨,以期能为跨世纪进程中的中国税收立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垫石铺路,愿以抛砖之力收引玉之效。

(一)税收立法基本概念研究

为了能够科学地开展税收立法问题研究,同时也为了明确作为理论研究者正确使[!]用概念和范畴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避免因对概念和范畴理解的不一致而引起无谓的争论,[3]笔者以为,首先应对税收立法研究中有关的基本概念予以“正义”,即“对一定的语言文字所表示的概念的含义以及与其相关的词义、语义作出确当的诠释和表述,包括澄清问题或释疑”。[4]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同行“求得共同的出发点或前提”,并为税收立法研究“提供较确定的范围或界限”。[5]

1.税收和税法的概念[6]

我们在考察税收的起源和税法的本质的基础上,对税收和税法的概念予以界定。

(1)税收的起源和税法的本质

在税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的早期,“纳税”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义务,而“征税”似乎也是国家顺理成章的权利(权力);但是,这一观念的合理性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开始受到挑战。这一挑战最初来源于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探讨。荷兰伟大的法学家和思想家格劳秀斯(HugoGrotius)把国家定义为“一群自由人为享受权利和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全的联合”,[7]提出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观念。英国思想家霍布斯(thomasHobbes)认为,国家起源于“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按约建立”的“政治国家”的一切行为,包括征税,都来自于人民的授权;人民纳税,乃是因为要使国家得以有力量在需要时能够“御敌制胜”.[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辩护人、思想家洛克(JohnLocke)在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时,提到:“诚然,政府没有巨大的经费就不能维持,凡享受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产业中支出他的一份来维持政府。”[9]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专章(第十三章——笔者注)论述了“赋税、国库收人的多寡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10]而作为社会契约观念集大成者的卢梭(Rousseau)则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理论作了最为系统的表述。对他而言,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11]

因此,在古典自然法学家们看来,国家起源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向社会状态过渡时所缔结的契约;人们向国家纳税——让渡其自然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有他的其他的自然权利以及在其自然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国家的公力救济;国家征税,也正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上述人们对国家的要求。无论如何,纳税和征税二者在时间上的逻辑关系应当是人民先同意纳税并进行授权,然后国家才能征税;国家征税的意志以人民同意纳税的意志为前提,“因为如果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权势,主张有权向人民征课赋税而无需取得人民的那种同意(指”由他们自己或他们所选出的代表所表示的大多数的同意“——引者注),他就侵犯了有关财产权的基本规定,破坏了政府的目的”。[12]所以,人民之所以纳税,无非是为了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s)或“公共需要”(publicnecessity)[13]的能力;国家之所以征税,也正是为了满足其创造者——作为缔约主体的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19世纪末以来至20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步从经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的税收和法律手段之一的税法,其经济调节等职能被重新认识并逐渐加以充分运用。今天,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和全球趋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在继续加强竞争立法,排除市场障碍,维持市场有效竞争,并合理有度地直接参与投资经营活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也就满足了人民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需要。

再来看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关于税收本质理论的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交换说认为国家征税和公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税收是国家保护公民利益时所应获得的代价。“交换”(excnange)是经济分析法学派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法律现象时所使用的基本经济学术语之一。该学派认为,两个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主体双方都有利的行为;第二种是对主体双方都不利的行为;第三种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行为。经济分析法学家们把第一种行为称为交换,而把后两种都称为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也可以被认为是交换的一部分;这种交换是自愿进行的,通过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从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14]而且在这种交换活动中,从数量关系上看,相互交换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总是等值或等额的;[15]所以不存在一方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要多于另一方的情况,也就不产生将一方界定为“权利主体”而将另一方界定为“义务主体”的问题。[16]

公共需要论与交换说又有所不同。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波斯纳(R.a.posner)认为,“税收……主要是用于为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s)支付费用的。一种有效的财政税(revenuetax)[17]应该是那种要求公共服务的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s)的税收。但这就会将公共服务仅仅看作是私人物品(privategoods),而它们之所以成其为公共服务,恰恰是因根据其销售的不可能性和不适当性来判断的。在某些如国防这样的公共服务中,”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妨碍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佳量:拒绝购买我们的核威慑力量中其成本份额的个人会如同那些为之支付费用的人们一样受到保护”。[18]所以,由于公共服务的消费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其无法像私人物品一样由“私人部门”生产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其供求关系,而只能由集体的代表——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公共服务的费用支出者或公共需要的满足者的责任,国家和政府也就只能通过建立税收制度

来筹措满足公共需要的生产资金,寻求财政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阶级的工具。“实际上,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19]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国家税收学说认为,税收既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形态相关的历史范畴,又是一个与社会再生产相联系的经济范畴;税收的本质实质上就是指税收作为经济范畴并与国家本质相关联的内在属性及其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税法的本质则是通过法律体现的统治阶级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国家意志。由此,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成为我国税收和税法本质学说的支配观点。根据这一理论,税收作为分配范畴与国家密不可分,“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即国家——引者注),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20]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是国家制定的以保证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的法规范的总称。

(2)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通过对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与以西方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始终是从“国家本位”,即国家需要的角度来阐述税收的缘由,从而说明税法的本质的。而后者却主要是从“个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并结合国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职能来说明税收的起源和本质。而税法不过是以人民的授权为前提,将其意志法律化的结果,从而保证其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的、质更高量更多的满足。由此看来,后者似乎更符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国家”的实质。所以,我们在“人民国家”思想总的指导下,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为参考,借鉴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的观点,将税收概念定义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进而将税法概念定义为: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过程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等各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简言之,是有关税收的法规范的总称。

2.税法概念的使用和表现形式

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在参考立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明确税收立法研究中有关税法概念使用和表现形式的如下问题。

(1)税法概念的使用和表现形式的统一规范

法的概念的使用和表现形式所造成的“疑义、异议和混乱”状况[21]在税法学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如税法、税收法律和税收法规等。为了消除这种状况,笔者建议,根据周旺生先生的意见,[22]对下列概念作出界定:①在表现有关税收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和抽象的、整体意义上的法的情况下使用“税法”一词。②在单指作为税法的形式或其法的渊源的一种,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文件的情况下,使用“税收法律”一词。③对于“税收法规”,则既可指作为税法的渊源中处于法律之下的效力层次的税法的形式,如税收行政法规、税收地方性法规等,即将“税收法规”一词在具体意义上使用;又可指税收行政法规、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自治法规、[23]税收行政规章以及其他税收法规的总称,即将“税收法规”一词在综合的、整体的意义上来使用。

(2)《立法法》所调整的税法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0年3月15日由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该法第2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由此可知,《立法法》所规范法的范围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因此,我们认为,《立法法》所调整的税法形式为:①税收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②税收行政法规,指国务院依法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③税收地方性法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它的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④税收自治条例和税收单行条例,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制定并经批准机关批准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24]⑤税收行政规章,包括税收部门规章(指国务院有关部委包括国务院授权的国务院直属局依法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和税收政府规章(指省级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有关税收的规范性法文件)。

此外,在如“税收法定主义”等特定用语中“法”之概念如何界定?我们将在后文有关的专题研究中加以论述。

3.税收立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1)立法和税收立法

立法的概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理解都不尽相同。[25]在我国,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26]法的活动。[27]据此,我们将税收立法的概念界定为:税收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税法的活动;简言之,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就税收所进行的立法活动。

就税收立法概念的使用,需明确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本文是采“‘活动说’、‘过程说’和‘结果说’相结合而以‘活动说’为主导的立法概念说”[28]来给税收立法概念定义的,即把税收立法看作是动态的。而很多税法学者却是从“结果说”的角度或者说从所谓“静态”的角度去理解“税收立法”的,也就是将税收立法与税收立法的结果即税法混同起来,就如同将经由立法产生的经济法、行政法等各个部门法中的具体的规范性法文件称为经济立法、行政立法一样,这都是对概念的错误用法,因为“在中国,‘结果说’便失去了其在英美法系所具有的价值”[29]了。

第二,税收立法是否有税收国内立法与税收国际立法之分?这必须首先从明确税法与国际税法之间的关系人手。我们认为,应当在界定税法和国际税法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中明确其相互关系:[30]税法是指一国有关税收的法规范的总称,从法的渊源上看,包括该国国内税法(具体又有税收宪法性规范、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自治法规等)和该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税收协定[31](是国际税收条约和其他国际条约中有关税收条款的统称)以及该国承认或者接受的国际税收惯例等。国际税法是调整国家涉外税收征纳关系和国际税收分配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既可以针对单个国家而言,也可以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前者称之为

狭义的国际税法,将后者称之为广义的国际税法。狭义的国际税法包括该单个国家的涉外税法、[32]该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税收协定以及该国承认或者接受的国际税收惯例等;此时,税法完全包括国际税法,因为一国国际税法之正式的法的渊源必同时包含于该国税法之法渊源中。广义的国际税法则包括所涉各国的涉外税法、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税收协定以及其承认或者接受的国际税收惯例等;此时,国际税法和其中任何一国的税法存在着交叉关系,其所交叉部分即为狭义的国际税法或称“该国的国际税法”.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存在着一国国内税法与国际税法的划分,其所交叉部分为“该国的涉外税法”。[33]以上是就部门法的角度而言的,从部门法学的角度来看,税法学理应包括国际税法学,因为法学研究的范围必然大大超过具体部门法的法规范的内容。其次,在立法活动的诸形式或方式当中,“认可”法是指赋予某些习惯、判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或其他规范以法的效力。由此,结合前述税法(学)包括国际税法(学)的观点来看,税收立法应该也有国内税收立法和国际税收立法之分。国内税收立法是指就国内税法所进行的立法活动;国际税收立法则包括涉外税收立法和税收国际立法,前者指各国就其国内税法中涉外税法所进行的立法活动,包括赋予国际税收协定和国际税收惯例以法的效力,后者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彼此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进行协调并缔结国际税收协定的活动。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西方一些国际法学者有时将“造法性条约”称为“国际立法”,[34]但这不过是“比拟之词”。而且,国际社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法律,更没有一个处于国家之上的司法机关来适用和解释法律或是这样一个行政机关来执行法律;无论是条约法还是国际习惯法,都必须有国家的“认可”才能生效,从而起到“立法”的作用。[35]所以,“国际税收立法”和“税收国际立法”等概念中“立法”一词的含义,与本文对立法概念所下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也只是借用“立法”一词来“比拟”国家间为协调其税收分配关系而缔结国际税收协定的活动。

(2)其他基本概念

以本文前述对“法”及“立法”概念的定义为基础,借鉴立法学有关知识,我们还需在税收立法研究中界定以下常用的重要概念:

①税收立法权。立法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法的权力。[36]税收立法权则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税法的权力;简言之,是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进行税收立法的权力。

②税收立法主体和税收立法机关。有学者将立法主体(Legislativebody)界说为“是在立法活动中具有一定职权、职责的立法活动参与者,以及虽不具有这样的职权、职责却能对立法起实质性作用或能对立法产生重要影响的实体。现代意义上的立法主体就是各种有权参与或实际上参与立法活动的机关、组织和人员[37]的总称”。其中,立法机关(Legislature)是主要的立法主体,“是指国家政权机构体系中地位最高的,最主要的,以议事形式进行立法活动的,制定、认可和变动法律的立法主体”。[38]我们比较倾向于赞同这一观点。但考虑到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作法,笔者建议对立法主体作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者仅包括立法机关和依法或依授权而享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广义者还包括前述定义中的“虽不具有这样的职权、职责却能对立法起实质性作用或能对立法产生重要影响”的组织和人员。[39]本文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仅采立法主体之狭义理解,[40]实际上本文前面对“立法”、“税收立法”和“税收立法权”等概念的界定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承继本文前述对有关概念的定义,我们将税收立法主体界定为在税收立法活动中依法享有税收立法权的特定的国家机关,主要可以分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两大类。具体而言,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委(包括国务院授权的有关国务院直属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其人民政府,[41]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别行政区立法主体[42]等。

③税收立法权限。立法权限,顾名思义,就是立法权的界限或限度,是指立法主体行使立法权的界限范围,“包含两层相反相成的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立法权可以和应当达到何种界限,另一层意思则指立法权不能超出何种界限。”[43]具体到税收立法权限,主要是指立法主体是否享有税收立法权,在多大范围内和多大程度上行使税收立法权等问题。

④税收立法体制。关于“立法体制”的概念,主要有一要素说、二要素说和三要素说三种。一要素说认为立法体制就是指立法权限的划分。[44]二要素说认为立法体制“一般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立法权限的划分及其相应机构设置的系统或者体系。”[45]三要素说又分两种,第一种将立法体制界定为“是有关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认为,“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46]第二种则认为,“立法体制是参与立法的主体具有什么影响立法的手段、在立法过程中如何运作的制度”,其三方面要素即为:参与立法的主体、影响立法的手段和立法的运作机制。[47]我们倾向于赞同三要素说中的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究其实质和第一种观点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立法体制的内容作了重新划分,但其表述及划分不及第一种观点规范和合理。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税收立法体制中,我们着重研究有关税收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的问题。

(二)税收立法一般理论研究

1.税收立法研究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1)税收立法研究的体系

税收立法研究是税法学研究与立法学研究的交叉部分。倘若完全借助于立法学的学科体系,我们可以将税收立法研究的体系确定如下:[48]①税收立法原理篇,包括税收立法的基本概念、税收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税收立法的历史发展等;②税收立法体制篇,包括税收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税收立法权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税收立法主体等;③税收立法程序篇,包括税收立法程序制度、税收立法程序构成等;④税收立法技术篇,包括税收立法语言、税收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税法的整理、汇编和编纂等;⑤税收立法解释篇;⑥税收立法监督篇;⑦单行税法立法篇,包括税收基本法立法、税收征管法立法、税务法立法及税种法立法等;⑧税收立法比较研究篇,包括就上述各篇内容所进行的中国国内不同法域之间的比较、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比较、外国相互之间的比较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立法体制的比较,当然,该篇也可不独立成篇,而将其内容相应分配于上述各篇。

(2)税收立法研究的部门法学属性及其主要内容

从以上来看,税收立法研究似乎属于立法学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我们认为,税收立法研究虽然是以立法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但仍然主要属于税法学。因为,其一,税收立法的特殊性在于“税收”,而非“立法”。事实上,对上述税收立法的所有内容都进行研究并非不可能,而属不必要。对某些于税收立法中并无明显特殊性的、普遍适用于各部门法立法的理论和制度,如立法技术、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等,就没有必要再重复研究而单纯只

为构建所谓“完善”的税收立法研究体系。其二,前文税收立法研究述评表明,税收立法研究一般主要是由税法学学者(或税收经济学学者)来进行的,立法学学者很少就税收立法问题作出专门的研究。其三,前文述评还表明,税收立法研究也多集中在税收立法体制和单行税法立法等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又主要是关注于税收立法权限划分的问题上,因为这一问题不仅仅取决于立法体制如何,其特殊性更主要的是由中央和地方之间税权划分的模式决定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税收立法研究主要属于税法学范围;同时限于篇幅,本文拟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着重于探讨税收立法的基本概念、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税收立法体制等具有“税法特殊性”的内容。2.税收法定主义研究

(1)税收法定主义——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

从理论上讲,税收立法既为税法和立法之交叉,则税法之基本原则和立法之基本原则都可以作为指导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税法基本原则对税收立法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立法主体在制定某一部税法时,首先要确定其指导思想,即如何使该税法保障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之间合理的税收关系,进而使税收得以发挥其财政、调控与监督等诸项职能,然后使之具体化反映于立法实践中;[49]立法基本原则对税收立法的指导作用,则表现为立法主体在就税收进行立法时,不仅要坚持整个立法总的基本原则,还要根据立法级别、立法主体、立法形式以及部门法立法等的不同,正确选择适合于税收立法或者为税收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50]

但是,相对于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来说,税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的基本原则处于更高的层次,没有必要只是将其简单相加,而后逐一运用于税收立法中研究其具体含义;而且这样做会使税收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系显得过于庞大、复杂,逻辑结构不合理。所以,我们必须从税收立法自身的独特性,也即其分别相对于税法和立法的特殊性出发,去选择确定其基本原则。税收法定主义恰恰体现了税法基本原则和立法基本原则的完美结合,不仅从形式上(对税法而言,为“法定”;对立法而言,为“定税收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符合了上述要求,从而得以成为税收立法的首要基本原则。

(2)税收法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

税收法定主义肇始于英国。在近代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阶级和封建领主以及国王君主为了满足其奢侈生活或筹集战争费用的需要,巧立名目,肆意课税盘剥劳动人民。后来,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市民阶级抵抗运动中,逐渐形成了“无代表则无税”(notaxationwithoutrepresentation)的思想;其萌芽初现于1215年英国大的规定:“一切盾金或援助金,如不基于朕之王国的一般评议会的决定,则在朕之王国内不允许课税。”[51]此后,1629年的《权利请愿书》规定,“没有议会的一致同意,任何人不得被迫给予或出让礼品、贷款、捐助、税金或类似的负担”,[52]从而在早期的不成文宪法中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这一宪法原则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了通过税收来筹集对付苏格兰军队的军费不得不两次召集议会,由于议会与之对立而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并将查理一世葬送在断头台上;直至“光荣革命”胜利的1689年,英国国会制定“权利法案”,重申“国王不经国会同意而任意征税,即为非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税收法定主义。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又因“印花税”和“茶叶税”等激怒了其北美殖民地人民,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6年,美国在《独立宣言》中指责英国“未经我们同意,任意向我们征税”;并随后在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的第1条规定:“一切征税议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但参议院得以处理其他议案的方式,表示赞同或提出修正案。”(第7款第1项)[53]“国会有权赋课并征收税收,进口关税,国产税和包括关税与国产税在内的其他税收……”(第8款第1项)。[54]

在法国,1788年巴黎的议会否定了国王抽税及修改司法程序的通令;法王路易十六为了筹划税收方案,解决财政问题,迫不得已在1789年重新召开自1614年以来就未曾开过的三级会议,不料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而路易十六也步了查理一世的后尘。就在这一年,法国了《人权宣言》,其中虽未直接规定征税问题,但规定人民财产不得任意侵犯,也就包括了征税问题.[55]以后,《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34条规定“征税必须以法律规定”。

西方其他国家也都或早或晚地将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其宪法原则加以确认,尤其是倡导并实行法治的国家,多注重在其宪法中有关财税制度的部分,或在有关国家机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中,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确规定。[56]如日本,明治宪法规定:“课征新税及变更税率须依法律之规定”;《日本国宪法》第84条规定:“课征新税或变更现行的税收,必须依法律或依法律确定的条件。”[57]又如意大利,其宪法第23条规定:“不根据法律,不得规定任何个人税或财产税。”还有埃及、科威特等国。[58]

以上历史发展表明:其一,税收法定主义始终都是以对征税权力的限制为其内核的,而法治的本质内容之一也在于权力的依法律行使,故税收法定主义“不但构成了法治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主义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而且,从渊源上说,还是现代法治主义的发端与源泉之一,对法治主义的确立‘起到了先导的和核心的作用’[59]”.[60]其二,税收法定主义在各国最终都是以宪法明文规定的形式而得以具体体现,并进而贯彻到税收立法中去的,故“人类争取人权,要求建立现代民主的历史,一直是与税收法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密切相关的。”[61]

(3)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内容

税收法定主义,又称为税收法律主义、[62]税捐法定主义、[63]税收法定主义原则[64]和税收法定原则等,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有税必须有法,‘未经立法不得征税’,被认为是税收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达。”[65]

我们试将“税收法定主义”这一名词分解开来,以对其含义作进一步理解:

①“税收”概念之含义。税收之定义,即本文中所指:“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这一定义不仅突出了“人民”在整个国家税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作用,与人民在反抗封建君主、争取确立税收法定主义的斗争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符的,而且淡化了传统理论中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使之更易为纳税人接受。

②“法”概念之含义。税收法定主义中之“法”并非是从我们前指其抽象的、整体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而是仅指法律,即最高权力机关所立之法。至于为何非得以法律的形式,而不以法的其他形式来规定税收,笔者以为,简单来说,起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税收对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现为将其享有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无偿”地转让给国家和政府(实质上表现为人民因这一转让而获得要求国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因此,以人民同意——人民的代议机关制定法律——为前提,实属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否则便是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第二,政府是实际上的税收利益最终获得者,并且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的实际执行者,倘若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规来规范其自身行为,无疑可能会导致其征税权力的不合理扩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务义务的不合理缩小的结果,以其权利大于义务的不对等造成人民的义务大于权利的不对等,故必须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哪怕仅仅是可能性。第三,从历史来看,税收法定主义确立的当时,尚无中央与地方划分税权之做法,将税收立法权集中于中央立法机关,乃是出于建立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排除以税收地方性法规开征地方性税种的可能,以免因税源和税收利益划分等原因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相互之间

的冲突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所以,就“法”概念之含义而言,“税收法定主义”之表述没有“税收法律主义”之表述明白准确。③“定”概念之含义。对税收法定主义中之“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层次,当我们将税收法定主义定位为税法的基本原则时,可将“定”理解为“依据”,即国家整个税收活动必须依据法律进行,包括征税主体依法律征税和纳税主体依法律纳税两方面,并以此指导作用于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第二层次,当我们将税收法定主义仅定位为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时,一方面,可将“定”理解为税收法定主义本身必须以法律(宪法)形式加以明文规定,从税收法定主义的早期历史发展来看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可将“定”理解为“立法”之“立”,也就是说,在立法技术发达、立法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定”早已突破其最初作为“制定”的外延,而扩展到除此以外的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等诸形式,换言之,税收活动得以进行的依据并不仅仅限于立法主体“制定”的税收法律,还包括立法主体对税收法律的认可、修改、补充、废止、解释和监督。当然,就此而言,“税收法律主义”之表述又没有“税收法定主义”之表述全面准确。

④“主义”概念之含义。如前所述,就“税收法定”之意,有称为“主义”者或“原则”者亦或“主义原则”者,故有必要加以辨析,以示其异同。所谓“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66]法的原则则是相对于法的规则而言的,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67]再来看英文“Doctrine”和“principle”二词,虽前者主要作“主义”解,后者主要作“原则”解,但并非绝对,二者均可互译,视不同语境而定。由此来看,将税收法定主义作为税法或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或者直接将其称为“税收法定原则”并无很大不妥;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则“主义”的抽象层次和逻辑顺序要高于“原则”,可以将税收法定主义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而将税收法定原则作为税收立法的基本原则。本文虽是税收立法研究,但对税收法定主义的探讨又不仅仅限于税收立法领域,故仍采“税收法定主义”之表述。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之表述则略显累赘且重复,当弃之不用。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税收法定主义的基本含义中的征税主体,既非仅指国家,亦非仅指政府,而是指作为实质意义的征税主体的国家(立法机关为代表)和作为形式意义的征税主体的征税(行政)机关之综合体;纳税主体则为以纳税人为主,包括其他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主体在内的综合体,从最广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人民”的代名词。

关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内容,学者们概括表述不一。有的认为包括“课税要素法定主义、课税要素明确主义、合法性原则和程序保障原则”;[68]有的认为包括“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程序合法原则”;[69]又有的认为包括“税种法定、要素明确、严格征纳和程序法定”等内容;[70]还有的则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将税收法定主义的内容作多项分解列举。[71]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部分:

①税收要素法定原则。这里提出的税收要素与传统的课税要素是有些差别的。传统税法理论认为,“所谓课税要素(Steuertatbestand),系指构成纳税义务成立的必要条件”。[72]似乎仅与纳税主体相联系,而与征税主体毫无瓜葛。我们未采其意且换称为“税收要素”,乃是因为“课税”二字意味着征税主体对纳税主体的单方和单向动作,是传统税法理论关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以至主体地位不平等的观点的间接体现,而我们既主张现代税收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及其间权利义务的双向流动,[73]当然采“税收”二字较采“课税”二字为妥。此外,虽“对征税权力的限制”作为税收法定主义起源之因并延续至今,但在现代社会,法治之意既应作用于国家,亦应作用于人民,而使其相辅相成、互伴互制,故以“税收”二字内涵税收法律关系各方主体,以示“不仅征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定之税收要素征税,而且纳税主体须依且仅依法定之税收要素纳税”之意。

至于税收要素为何,众说不一。我们认为,所谓税收要素,是指所有税种之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全面展开所需共同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统称;税收要素既经法律规定,则为税法要素,是各单行税种法律共同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统称。[74]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税收要素之含义,进而确定税收要素的具体内容:[75]税收要素主要是针对税收实体法,亦即各单行税种法律而言的,但并不排除其中的程序性规定,如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等;税收要素是所有完善的税种法律都同时具备的,具有一定共性,仅为某一或某些税种法律所单独具有而非普遍适用于所有税种法律的内容,不构成税收要素,如扣缴义务人等;虽然税收要素是所有完善的单行税种法律都必须具备的,但并非要求在每一部税种法律的条文中都必须对诸税收要素—一予以明确规定,有时可以通过其他非税种法律的形式对某一税收要素作出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章就对违反税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因此,尽管某些税收要素没有在单行税种法律中得以体现,但却规定在其他适用于所有税种法律的税收程序性法律中,我们仍然认为它们是税种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在税收实体法律的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税收要素具体包括征税主体、[76]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

该原则要求税收要素必须且只能由立法机关在法律中加以规定,即只能由狭义上的法律来规定税收的构成要件,并依此确定纳税主体纳税义务的有无及大小。在税收立法方面,立法机关根据宪法的授权而保留专属自己的立法权力,除非它愿意就一些具体而微的问题授权其他机关立法,任何主体均不得与其分享立法权力。行政机关不得在行政法规中对税收要素做出规定,至于部委规章、法院判决、习惯等更不得越雷池半步。[77]

税收法定主义是“模拟刑法上罪刑法定主义而形成的原则”。[78]因为,国家和政府如果没有相应的税种法律所规定的税收要素为依据而向人民征税,意味着对人民的财产权利的非法侵犯,就如同未依明确的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便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处刑,无异于对人民的人身权利的践踏一样。因此,税收法定主义与罪刑法定主义在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分别担负起维护人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重任。

②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要素须由法律明确定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税收要素是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各个税收要素相对应于税收法律关系的各个环节,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构成税收法定主义的主要内容。

税收要素须以法律定之,这一点无须多言。关键是,法律如何对税收要素加以明确且无歧义的规定。因为,如果对税收要素的法律规定或太原则化或含混不清以至不明白确定,便会给行政机关创造以行政法规对其进行解释的机会,等于赋予行政机关以自由裁量权,从而破坏了这一原则。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对于那些立法技术尚不发达,习惯于以原则性语言进行立法的国家,如我国,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③程序法定原则。前两个原则都侧重于实体方面,这一原则则侧重于程序方面。其基本含义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所依据的程序性要素须经法律规定,且征纳主体各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

“在考虑法制建设的时候,中国的法律家更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性方面,而对在现代政治和法律系统中理应占据枢纽位置的程序问题则语焉不详。”[79]在税收法制建设中,也有类似情况,要么在立法时不注重对程序问题作出规定,要么是有一些规定却又不依照执行,结果是由于程序缺失或不当,致使实体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未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实,“程序法定

”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则,和税收法定主义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程序的实体意义最初表现在起源于1215年英国大的“正当过程(Dueprocess)”条款,其第39条规定,“除依据国法之外,任何自由民不受监禁人身、侵占财产、剥夺公民权、流放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受公众攻击和驱逐”。这一原则经过历代国王的反复确认,到14世纪末成了英国立宪体制的基本标志,其实质在于防止政府专制。[80]由此来看,程序法定原则与税收法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认为,当程序法定或程序正义(proceduralJustice)作为一个单独的更高层次的基本原则,作为法治体制、社会正义及基本价值的核心[81]的时候,税收法定主义不过是其延伸手税法领域的一个产物罢了。税收法定主义的程序法定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税种及税收要素均须经法定程序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非经法定程序并以法律形式,不得对已有的法定税种及税收要素作出任何变更;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以上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程序法定原则的完整内容。

(4)我国的税收法定主义

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税收法定主义最早是在1989年作为西方国家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介绍到我国来的。[82]进入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借鉴和参考西方税法基本原则理论来研究、确立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有学者对西方国家税法的四大基本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社会政策原则和社会效率原则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较紧密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在我国应当如何批判性地对其加以借鉴和运用、乃至贯彻.[83]目前,上述四大基本原则已呈现出取代我国传统税法理论中的税法基本原则,而被直接确立为我国现代税法的基本原则的趋势。[84]

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一条文是否体现了税收法定主义,学者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一规定隐含了或揭示了税收法定主义的意旨。[85]另一种则认为,该规定仅说明了公民依法律纳税的义务,并未说明更重要的方面,即征税主体依法律征税,因而无法全面体现税收法定主义的精神;但立法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以此来弥补宪法的缺失,使得税收法定主义在税收法律中而不是在宪法上得到了确立。[86]

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税收法定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作用仍在于对征税主体的权力的限制,弃此不言,而仅规定纳税主体的依法纳税义务,依然是传统税法理论中征、纳双方不平等的观点的体现;况且,我国1982年宪法修改时,立法机关制定上述条款本无体现税收法定主义之意。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我国宪法应对税收法定主义予以明文准确规定,这一点当无疑义。目前需考虑如下三点:①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当用怎样的立法语言在宪法条文中将税收法定主义明白无误地准确表述;②如何选择适当时机,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规定税收法定主义的条文补进现行宪法中,考虑到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一味要求尽快规定税收法定主义,或者是单独就税收法定主义对宪法进行修正,都是不妥当的;③在目前一时难以对宪法加以修正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由全国人大对宪法第56条进行立法解释的方式或在即将要制定的《税收基本法》中加以规定的方式来确定税收法定主义。

前面均是就“法”之严格意义,即法律的角度,对税收法定主义进行解释和理解的。但自最高行政机关和地方政权机关均行使其各自的‘“立法权”制定税收行政法规和税收地方性法规等税法规范以来,似乎税收法定主义便被“破坏殆尽”了。当然,这其中之复杂,涉及到一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立法体制(立法权限体制)等诸多方面,且我国欲规定税收法定主义并实践之,亦需从立法体制等问题入手,故我们将在下面以税收立法体制为契点,集中作一专题研究。

(三)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研究

经过前面研究,我们发现,税收立法中的诸问题逐渐都聚焦于税收立法体制上,尤其是有关税收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的问题上,而且这一问题历来就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故我们在此拟以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为中心,扩展开来,对与此相关的问题一并加以探讨和分析。

1.税收立法权限体制概述

(1)立法权限体制概述

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应当是从属于一国整体立法(权限)体制的,故于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研究之前界定立法体制的有关内容,提供一个研究的理论基础,甚为必要。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我们赞同立法体制三要素说,但出于研究的实际需要和篇幅的限制,我们将着重于(税收)立法体制中(税收)立法权限划分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权限体制,大致有如下三类七种:[87]

第一类,按立法权是否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划分,分为:①一元立法权限体制,简称一元制,指立法权由一个政权机关甚至一个人行使的立法权限体制;②多元立法权限体制,简称多元制,指立法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权机关共同行使的立法权限体制;③制衡立法权限体制,简称制衡制,是建立在“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立法权原则上属于议会,但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二者之一或二者共同有权对议会立法起制衡作用。第二类,按立法权是否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权机关之间划分,分为:[88]④一级立法权限体制,简称一级制,指立法权仅由中央一级政权机关行使的立法权限体制;⑤两级立法权限体制,简称两级制,指立法权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权机关共同行使的立法权限体制。第三类,除上述五种以外的其他立法权限体制,主要包括:⑥综合立法权限体制,简称综合制,即兼具第一类之一种和第二类之一种的立法权限体制。实际上大部分国家的立法权限体制都非仅限于前述两类中之单独一种,而是两类的结合;⑦特殊立法权限体制,简称特殊制,指不宜用前述六种中任何一种来界定的立法权限体制。

我国学者对我国立法权限体制的表述,历来存在着争议,目前尚无定论。概括来说,争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89]第一部分围绕着“级”的概念进行,包括①“一级立法权限体制”说;②“两级立法权限体制”说;③“多级或多层次立法权限体制”说;④“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多级(多层次)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体制”说等四种观点。[90]第二部分围绕着“元”的提法展开,包括①“一元二层次三分支的立法权限体制”说;[91]②“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权限体制”说;[92]③“一元二级三层次四分支的立法权限体制”说[93]等三种看法。上述争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三个方面:[94]①对立法权理解的差异,这是争论的根本焦点和分歧所在;②对立法体制内容及我国立法体制特色理解的分歧,表现为表述的角度、侧重点的不同;③对词语理解的不同,集中在“级”、“元”、“层次”等词上。

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倾向于赞同“一元二级三层次四分支的立法权限体制”的表述,但又稍有不同。其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结合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加以说明。

(2)我国的财政体制及税收管理体制

税收立法权限体制虽从属于一国立法(权限)体制,但同时也深受该国财政体制,尤其是税收管理体制的影响;换言之,一国立法权限体制构建了其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之整体框架,而其财政体制及其税收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则决定了框架内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所以,为全面、准确地界定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亦有必要对我国的财政体制及税收管理体制作大致了解。

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划分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财政权的制度。基于对财政权理解的不同,可以对财政体制作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狭义者中,财政权仅指财政管理权,亦即财政行政权,故财政体制实际就是财政行政(执法)体制;广义者中,财政权由财政立法权、财政行政(执法)权和财政司法权构成,财政体制亦包括了财政立法体制、财政行政体制和财政司法体制。[95]严格意义上的财政体制仅指狭义者,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一般取其广义解释。税收管理体制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与财政体制相类似,税收管理体制亦可作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者,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包括政府和

主管税收工作的政府机关)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广义者,除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外,还包括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严格地讲,税收管理权与税收立法权应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一种行政权力。但由于与我们采取财政体制广义者同样的原因,我们亦采取税收管理体制之广义解释。[96]由此可见,财政体制、税收管理体制都包含了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在内,并依次形成一个纵向的效力等级关系;与立法体制、立法权限体制相对应,共同决定和制约着税收立法权限体制。财政体制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形成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基本形式。199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所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简称“分税制”)便是一种分权式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依法在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划分财政权的制度,根据其分权措施和分权程度的不同,分为相对分权和绝对分权两种立法模式。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立法体制相适应,我国应选择相对分权的分税制,即将财政立法权和财政行政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赋予地方国家机关一定的财政立法权和财政行政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范围虽相对明确,但亦有交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大。[97]其反映在税收上,即为“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98]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便依此而建立。

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最初是根据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的《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而建立起来的,此后又陆续根据有关规定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如国务院1981年颁布的《关于平衡财政收支,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国务院1989年批准并转发国家税务局的《关于清理整顿和严格控制减税免税的意见》等,直至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而确立了目前的税收管理体制。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中的关税管理体制和农业税管理体制,分别由海关总署和财政部制定;故我们在此探讨的实际上是工商税收管理体制,限于篇幅,对关税管理体制和农业税管理体制不作讨论。[99]

(3)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对税收立法权限进行不同的划分。

①按照前述立法权限体制的划分,亦可将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分为三类七种。

②按照前述财政管理体制和税收管理体制的类型,可以划分为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其中分权式又分为相对分权式和绝对分权式。也有的按照集权和分权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将税收管理体制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集权分权兼顾型。[100]

以上是对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分类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101]

③按照税种或税类的不同,如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等,将某一税种或某一税类的税收立法权赋予特定的立法主体。

④根据税收要素来分配税收立法权,即将不同的税收要素在不同的立法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最常见的模式是中央政权机关保留有关确定纳税主体、税基和程序的立法权,但确定税率的立法权同地方政权机关分享……

(4)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限体制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受“双重领导”:形式上受立法权限体制制约,实质上由税收管理体制决定。姑且暂不论其合理性与否,我们沿用我国立法权限体制的表述,将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界定为“一元、二级、三层次、四分支、多主体”,并综合前述两方面的因素,力求对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的主要内容作一准确的描述。

①“一元”,指我国的权力机关,即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唯一的税收立法机关。其中,根据我国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奉行宪法至上原则(DoctrineofConstitutionalSupremacy),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居于一元制的最高层次;其所享有的立法权的效力等级最高,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和最完整的立法权;借用民法上的概念,其立法权为“原始取得”,除此以外的其他立法主体所享有的立法权均为“继受取得”。根据宪法第62条和第67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制定、修改、补充和解释国家基本法律的权力。而税收事关公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且依前述税收法定主义之宪法原则,无论如何应当属于须以国家基本法律予以规定事项之列,即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范围。

②“二级”,指税收立法权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立法主体行使。根据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中央享有所有税种、大部分税收要素及主要税收程序的税收立法权;(省级)地方则主要就下列事项享有税收立法权:就部分税收要素行使地方税收立法权,如在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幅度税率范围内确定适用于本地方的税率;就屠宰税、筵席税、牧业税等税种,依照国务院制定的相应条例,决定在本地方范围内开征或停征,并确定其税率等税收要素;就税收的某些征收管理程序制定在本地方范围内实施的办法、细则等税收地方性法规。

③“三层次”,指立法权限在每一级又分为三个层次。在中央一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构成第一层次;国务院是第二层次;财政部及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等为第三层次。在地方一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税收地方性法规,批准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批准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税收自治法规为第一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税收行政规章为第二层次;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税收行政规章为第三层次。

④“四分支”,指中央一级的税收立法权延伸到地方,形成为省级地方税收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税收立法权、经济特区地方税收立法权和特别行政区地方税收立法权等四个分支。本文主要讨论第一分支,后三分支属于特殊情形,一般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