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1:33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物流主要问题;农业物流对策;农业第三方物流市场

农业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对于促进我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再要意义。但是目前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

一、我国农业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l.农业物流发展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增产的投入非常大,但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投入不足,从目前我国农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广泛采用保鲜技术就能使我国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

2.农业物流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规划和管理问题是当前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农业物流涉及农业、商务、粮食、供销等系统以及其它所有制企业.这些部门独立运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其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农村物流主体多元化、无序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农业物流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从所有制角度看,除了国有商业企业、农业供销社之外,农业物流中的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以及外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我国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农业物流的规模和实力都较小。

4.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狭窄

在农产品的流通市场中,农民理应是市场的主体,但是,现实中农民很难真正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人或者中介组织。目前我国农产品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的供应市场。

5.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受企业经营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限制,农产品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农业流通企业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整合程度低,全社会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物流活动还没有从企业生产经营中实现真正意义。

6.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新世纪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科研场所给予的指导有限。此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偏多,实用性、可靠性不高。

7.农业物流系统缺少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

我国目前虽然有着许多农业类的高校但精通现代农业物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尤其是既有现代物流知识、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匮乏。

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物流运作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式,相对落后,与经济全球化难适应,同时与中央要求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和谐,这就需要在原来农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改进,加入现代化的因素,催生更好的、更有效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意见的提出,为我国现代农业物流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发展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如下:

1.加强农产品物流理论和政策的研究

目前先进国家目前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大量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理论进行定量统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的各环节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加强农产品物流的理论研究力度,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的市场环境。

2.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

其建设应根据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物流基础设施情况以及农业物流的发展状况来确定,物流园区的投资应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政府主要负责物流园区的规划、征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特别是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3.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市场

农业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现代农业物流必须具备集约功能、关卡功能、标准化功能和引导功能。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一是要推动传统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轨;二是耍推动粮食系统购销储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三是要推动供销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4.健全现代农业物流标准体系

农村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实际上是物流体系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的综合体。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必须适应国内及国际贸易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通用国家标准,大力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保证农村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规范有序。

5.建立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管理

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产品生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6.加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培养

一是开展对农业物流人员的培训。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大型现代农业物流企业进行培训、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物流管理理念、农业物流管理方法、农业物流技术等。二是利用高校培养农业物流专业人才,高校应设置专门研究农业物流理论的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完整的现代农业流通理论、商业经济及物流科学学科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农业物流管理人才,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应培养农业物流应用人才和操作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敬宇,胥镤.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8(12).

[2]郑文岭,孙鸿.我国农产品的物流价值、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l0(6).

[3]回翠翠,张斌.农业物流概念解析[J].经济论坛,2008(2l).

[4]姚卫新,王扶东.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物流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14.

[5]李仁良,张和平.中国农村物流市场及其特征[J].中国市场,2008(23).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对策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将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当地“三农”服务要求结合到一起,据此规划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政策建议,有效处理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过程中衍生而出的问题。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水平,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在于当地政绩观相互合作的条件下获取一定优惠政策,并通过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因地制宜水平和分区管理效果,充分彰显农村商业银行统一管理优势。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出现问题,有关部门能够在商业手段和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解决各项问题,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3

   之有效的金融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金融发展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建议。

   1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保护农民权益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金融行业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也必须始终围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重要任务,促进农民金融领域各项权益的充分实现。农民享受的经济方面的权益包括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充分享有该项权益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村金融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金融服务,特别是小额信贷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为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民发展的原则,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给予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局限于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也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谋求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大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要更多增加公益性的因素,充分让利于民,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农”发展壮大。

   2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认清发展形势的战略举措

   我国现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发展的历程相比较而言相对短暂,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小额贷款、互助资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领域逐渐扩展、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当中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力求采取切实的工作举措加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重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信贷方面的服务,应该面向普通农户或者农民个人,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对象上有所偏离,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放贷手续简便、放贷规模较大,但是对于农民的小额贷款放贷的额度、时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农民金融发展还面临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农村金融的整体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升。对于广大农户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的较大空间,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信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本身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授信额度、增加网点数量等方面加以改进,确保方便周边群众。

   3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也呈现出和城市金融发展类似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工具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农村金融主体机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同步的,也是相适应的,符合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服务农民、保护权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大。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动态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固守以往的传统经验和思维方式,要做到动态调整、及时适应。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金融服务行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当地群众的金融需要,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模式和产品。在坚持公益性倾向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关注金融机构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市场化、商业性等特性,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利润空间,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加快农村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步伐,更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性不动摇,努力实现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

   [2]郑良芳.从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短板[J].银行家,2009.

   [3]相重扬.有序发展农村(民)资金互助社开展信用合作[J].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塔城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通过制定政策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状况。到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1]。城镇化率超越“50%”,表明中国城乡保障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在更高层面和更大强度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步伐[2]。2014年,以城乡结合为基础的养老保险政策应运而生,此项政策的颁布对农民来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惠民政策,也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制度保证。新疆塔城作为中国的边远城市,农村居民多、城镇居民少且经济发展欠发达,本文通过对当地农村的社保现状进行分析,指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自1986年国务院牵头召开以农村社保为主要内容的会议后,我国农保的大幕就此拉开。这次会议也是为了落实“七五”计划中提出的具体要求[3],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农村、乡镇推行了农保制度,尝试了初始化的农保制度的执行,但在政策推进实施时,由于受到制度本身的约束[4],试点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999年,国务院决定停止办理新参保的相关手续[5],这一条文的下发,使得多地出现基金运行困难、参保人数下滑等现象,对这一阶段的农保制度而言是一次重创。之后,农保制度的再次发展是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的,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与建设新农村推进社会发展、解决农民工问题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中均提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这一内容[6],并把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大试点力度。国家把探索建立健全农保制度作为当务之急,倡导全国开展农保制度展农保制度[7],并将这一内容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于每年年初下发。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对农保制度的具体运行模式和要求也作出相应的指示,在新型农保试点工作的意见中[8],国家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与多类型保证措施相配合的新型农保制度,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落实,将权利与义务相对应[9],并争取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百姓老有所依[10],满足条件的人员能够全员参保的良好局面。现行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是按照党的“十”具体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依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归纳吸取了上一阶段农保制度的经验,将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进行了合并,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11],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试点扩展进度较慢、与其他制度衔接不畅等问题[12]。这一制度是在我国新的发展前景和新的国力[13]、国情下制定下发的,具有较完善的试点反馈,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政策基础和群众基础。

2塔城市农村社保参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塔城市自2015年3月起,开始全面实行新的农保制度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近3年塔城市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保险的情况如表1所示,具体为2015年应参保农村居民人数25516人,实际参保25315人,参保率为99.2%。2016年应参保农村居民人数25240人,实际参保25036人,参保率为99.2%。截至2017年6月底,应参保农村居民人数25151人,实际参保25116人,参保率为99.8%。农村百姓对农保的参与度较高,覆盖程度较大。第一,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撑。目前,国家出台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大部分是以省市为主要单位推广实施的,而且各省市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设立的标准不一,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相关法律规定。而相关的人力、劳动、保障等部门也未出台地方性法规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实施。第二,农村居民对农保的长远发展效益认识存在不足。首先,政策宣传力度欠缺。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虽然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了解到一些农保政策制度,但并不能详细了解具体的条文与流程,因此对现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实施办法了解的不是很透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存在一定的消极、懈怠、不重视的情绪,造成政策推行慢,实施效果差的结果。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存在着严重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意识,认为自己年老时可以依靠下一代或土地,没有养老保险,这一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推行。第三,政策执行力度欠缺,经办人员业务素质待加强。首先,受到相关业务人员执行力度差、业务素质不高的影响,某些村队信息化进程并不完善,在相关工作开展中存在信息丢失等风险。其次,各村队农村保险办理工作的操作流程烦琐细致,但人员配备不足且存在经费短缺等现实问题,造成办理时间长、效率低、录入慢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保制度的推行造成了不良影响。第四,经济发展制约。新疆塔城市地处偏远,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多数的农村居民以土地作为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易受自然灾害、气候、地形等影响。尤其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民家庭,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外,基本没有能力负担养老保险费用。到目前为止,农村养老保险只是被收入相对稳定且相对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所接受。

3对策及建议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5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s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结语

新常态下,统筹兼顾区域均衡发展是当前最大的目标和任务。对山区农村而言,发展经济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必须找准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落_点,实施精准策略。在广大山区农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准问题关键所在,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选择有效的方法及途径,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更加朝气蓬勃。

参考文献:

[1]张清.浅析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

[2]黄广法.加快发展山区林业的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6(07).

[3]杨金山,韩冰.浅析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6

【关键词】服务业新农村建设发展潜力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影响和服务业的具体含义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在此种情况下,服务业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风向标。在当今社会,服务业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被大力推行、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可避免的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至关重要的指标。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实施,我国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机遇期。服务业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包括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则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基于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二是分为生产业和生活业。生产业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生活业主要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包括商贸、旅游、房地产、社区养老、家政、就业服务、物业管理、医疗健康和休闲娱乐等。

二、服务业在新农村的发展潜力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服务业在新农村的发展。这是服务业在农村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对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持,给中国的服务业带来曙光。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新农村建设方针的提出,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洒下了希望。会上提出“生产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服务业的发展自然而然包含其中。

其次,国家发展也需要农村大力发展服务业。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3104亿元,2012年上升为519322亿元。GDp总量及其增长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快速发展的副产品便是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我国一直坚持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业作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点,其在农村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发展相一致才能保证国家的稳步持续发展。并且,在农村发展服务业也符合本地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发展程度的象征,一个地区要向好的方向发展,必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再者,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包括农民。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1.9万亿,根据绿皮书数据显示,农业所占比重为10.09%,比2011年上升0.05%。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其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向上发展态势。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然提高,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为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还有,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农村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也将促进其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保障。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与农村本身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循环态势的。服务业发展了,农村经济也随之发展;经济发展了,需求增加,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时相辅相成的。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服务业在农村是十分具有发展潜力的。

三、服务业在新农村如何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效用。首先,政府需要投资完善新农村的公共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体制地完善、养老机制地完善、就业指导地开展、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公共设施地完善等等。再者,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保证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公平行和稳定性。我国的经济制度是政府管制下的市场经济,政府的监督管理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引进外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服务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可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当地可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适度发展商业区。当然商业区应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面对新农村市场的特殊客户群体,在起步阶段适度发展服务业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实行产业整合策略,以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鉴于农村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为减少某些服务行业的发展阻力,可利用产业整合的方式来带动发展。以家政服务为例,由于农村固有的生活习惯,家政服务在农村建设的初期阶段很难获得市场。但如果整合家政服务和建筑行业,甚至再加入其它行业,采用免费附带服务形式,便可以带动这些发展潜力巨大但初期难以进入的行业。另外,产业整合使不同行业之间共享客户资源,降低了资源获取的成本,从而使其获得成本优势。由于对某些行业的必然需求,使新农村居民了解并亲身体会其他相对较新服务,从而改变农村固有的消费和需求模式。

第四,在新农村建立新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可以在农村采用内部细化分工的方式来促进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服务业作为人员集中型产业,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的就业。同时,专业化的分工也可以提高农村服务的效率。内部化的分工会在新农村建立一种自给自足并且吸纳外部资源的模式,不仅可以深化新农村服务,也可以拉近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距离。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保险;小额信贷;协同;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0-0039-04

一、引言

有数据表明,中国农村目前有1.2亿农民有贷款需求,每年资金缺口约为1万亿元,现在能满足的只有50%-60%。有关专家指出,农民“贷款难”是一个老问题,根源在于农民自身积累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锁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降低其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适度提高其进入信贷市场的能力。就可以缓解其贷款难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农业保险应当而且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中央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为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信贷的协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本文对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国内“保险+小额信贷”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太平洋人寿就率先在全国开展小额信贷保险试点,并推出配合小额信贷借贷者意外伤害险“安贷宝”。近年来,全国各地金融机构不断实施金融创新,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小额信贷”的银保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负担过重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实现了银行、保险公司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一)各地“保险+小额信贷”模式的实践

1、广东的“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1)“保险+优惠信贷”模式(广东佛山模式)

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为例,2007年11月7日区政府出台了《佛山市三水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意见(试行)》,以逐步推进的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具体做法:为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佛山市三水区农村信用联社规定,对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业贷款实行在原执行利率基础上下浮5%的利率优惠,对经三水区农业局认定和区民政局登记的农业行业协会成员,同样给予在原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下浮5%的利率优惠,积极协助政府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养殖瘦肉型猪投保为例,根据现行国家政策,每年为每头母猪需交保费60元,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其中的48元,养殖户负担12元,便可完成投保。当与金融机构存在信贷关系的养殖户对其农产品已进行投保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母猪和仔猪大量损失的,保户最高能获得的赔偿为母猪1000元,头、生猪400元,头。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贷款偿还的可能性,更能为养殖户进行灾后复产减轻负担。

(2)“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模式(广东高要模式)

以广东高要市为例:高要市为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保险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专业运作的原则,实行“政府监督、农信管理、太保理赔、以丰补欠”的运行模式,由市人民政府、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肇庆中心支公司三方建立了高要市新型农村综合保险体系。

主要做法:高要市政府负责资金筹措,包括政府拨款、财政补贴、保户缴纳和社会捐赠;农信社负责归集保费、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资金划转畅通,对参保农户和项目提供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信贷扶持。保险公司负责收集数据、评估风险、厘定费率和根据资金规模调整保险金额,进行参保登记、档案管理、理赔查勘工作。在保费资金交纳上,政府将灾后补助资金前移为灾前预防补贴,参保的保险费由农民缴纳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保险资金开办的险种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点。实行低初始成本保障,以生产投入成本为标准设计保险金额。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业运作,在提取必要的运作成本后全额用于保障参保农户的风险补偿费用支出。

2、山东的农村个人贷款附加意外伤害的“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2003年以来,随着个人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山东省的保险公司陆续与农村信用社联合开办个人贷款附加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这是专门针对在金融机构办理短期贷款的借款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故的风险而量身定做的险种。

具体做法:(1)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之间。根据协议,农村信用社负责为保险公司销售贷款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则从的保费中按一定比例支付相关费用。农村信用社负责为借款人办理投保手续,保险责任即具体的赔付工作由保险公司承担。如在保险期间内被保险人发生意外伤害,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金首先用于归还被保险人的借款,超出部分偿付给被保险人的法定受益人。(2)保险公司与借款人之间。根据保险合同规定,借款人在办理贷款时,在保险公司规定的最高限额内办理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一般与贷款金额相同。保险期限从1个月到2年不等。对于保险期限内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如果借款人尚未归还信用社贷款,由保险公司代其清偿相应的贷款;如果借款人已归还贷款,但该保险仍在保险有效期内,保险公司则将赔付金支付给借款人或其相应的受益人。

3、新疆的“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新疆的保险与信贷结合模式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农业保险+银行信贷”模式。银行把企业或农户是否办理保险纳入信贷审核环节,强制企业或农户参加保险。

具体做法: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奎屯市为例,奎屯市农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要求贷款农户必须参加农业保险,该农业保险由农户与保险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再由市农行与政府、保险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农业保险补充合同,市农行为第一受益人。受偿资金由市农行和政府根据受灾期及受灾的实际情况,共同决定是用于还贷,还是用于农作物补种。

4、江苏的“个人信用保险+银行小额贷款”模式

2008年8月,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与无锡市锡州农村商业银行联手推出针对普通农民的小额信贷保险。借款人只要事先投保一份信用保证保险,无需抵押担保就可在银行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用于任何合理的个人或家庭消费,如应急资金、手术费用、教育费用、旅游、大件物品购买等。

具体做法:客户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保费根据其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和资信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信用保证保险的被保险人为放款银行,承保对象是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当贷款客户发生信用风险,不能按期还款时,保险公司有义务为银行追偿贷款,必要情况下可向银行先行偿付贷款欠款,同时有向贷款客户追索欠款的权利,严重者将在全国联网的个人信息中记录不良信用。

5、安徽的“保险+小额信贷”模式

安徽省对涉农贷款采取“保险+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是限制在一定金额以上,对于额度较小的信贷与

保险不强制挂钩。

具体做法:(1)对超过一定金额的涉农企业贷款,可强制借款人购买贷款损失保险,经涉农企业、贷款人(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商一致,并约定贷款遭受损失后以贷款人为第一受益人。(2)种植、养殖户贷款一般金额较小,受自然灾害影响大。3万元以上的贷款可强制其购买农业灾害保险,经三方协商一致,并约定贷款遭受损失后贷款人为第一受益人。

(二)“农业保险+小额信贷”模式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从覆盖面等方面来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发展。即使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采取的是自愿原则,在很多地方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仍然有待提高。

2、保费支出进一步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个人贷款中,普遍存在利率上浮较高的问题,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90%,最高的达到了浮动上限,借款人的融资成本较高,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加保险业务多数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进一步加大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3、费率及保险费分成比例缺乏规范的标准。以山东省为例,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统一的操作标准,各农村信用社在办理此项业务时费率与保险业务的分成比率等方面差别较大。在费率方面,全省综合平均费率为3‰,其中,费率最高的达到7.4‰,最低的则仅为1‰;在保费分成比例方面,高的达到35%,低的只有20%。

4、理赔效率低,保险赔付时间长。从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反映的情况来看,多数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存在理赔时间过长,并且保险额度越大,理赔时间越长。主要原因:一是事故认定时间需要根据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进度来确定,保险理赔存在被动性因素:二是大额保险要逐级报批,理赔时间过长;三是当前保险公司对保险提供的手续要求比较苛刻,保险公司借手续不全等原因迟迟不愿理赔。理赔效率较低。

5、退保带来的成本支出风险。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险期间一般相当于贷款期间。当借款人提前还款并要求退保时,保险公司已按照保费收入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无法追回,给保险公司成本支出的核算造成不利影响。

6、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险网点严重缺乏,给农户办理保险业务造成很大不便。目前我国的保险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县级以上地区。县以下乡镇基本上没有保险机构,农户在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服务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

三、做好“保险+小额信贷”协同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结合起来,是美法等国开展农业保险的一条重要经验。国外破解商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的经验集中于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前者主要是通过贷款贴息、减免税收、风险补贴等;后者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保险业,贴补保费,实行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这不仅能破解商业金融风险的忧虑,还有利于促进农业资金用于农业,非农资金回流农业。针对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建议央行、银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借鉴广东、浙江等地的做法,推动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全面合作,制定《银保合作指导意见》,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根据农村保险发展的实际,择机推行“保险+信贷”的运作模式。在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时。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再贷款。为银保合作提供政策支持,通过窗口指导和提供再贷款等手段促使其建立银保联动机制,推动信贷与保险互动机制的建立。

(二)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和信贷投放的杠杆效应

建议研究、出台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等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适当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大对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的财政扶持力度,对其涉农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分散性、风险勘查的复杂性。农险公司经营成本偏高,我国还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按保费规模的5-7%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提供补贴,激励农民的保险需求。具体方法包括:(1)实行一部分法定保险,创造基本农业保险需求。(2)给投保农民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3)巨灾发生时为农民提供大额保险赔付服务。

(三)建立银保互动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1、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是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

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最可行的银保互动机制应该是将信贷与投保进行有效衔接,即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是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这也是国际上发展农业保险的一种常见模式。比如,1994年美国《农业保险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的其他福利计划,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法国《农业保险法》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强制要求投保农业保险,但从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来说,将信贷与投保进行捆绑的这种银保互动机制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

2、创新保险与银行、邮储和农信社等机构的合作方式,加快产品开发,提升“保险+小额信贷”的合作层次。

有鉴于保险公司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银行机构“人身意外保险+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将保险产品继续扩大,变成“保险+小额信贷”。为加快“三农保险”的发展,要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积极开办“三农”保险业务,同时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并积极发展养老、健康保险。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和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业务,逐步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保险的融资功能,支持新农村建设。对于商业保险机构来说,除了要积极开展政策支持的各项农业保险、扩大承保范围之外,还应主动推进银保合作的产品创新,开发多种适合农户需要的小额保险和信贷保险产品。如“小额信贷+养老保险”、“小额信贷+个人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此外,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类机构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借助银行、农信社等机构的网络,使农户投保、续保和退保等都能进行方便、简单的操作。

(四)引导市场主体尝试开展小额农贷保证保险

在目前小额信贷保险的业务操作模式下,银行、保险公司、借款人(投保人)三者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投保人要承担保险费,但身故赔偿的第一受益人为银行;保险公司既要支付手续费,又要全部承担保险风险;而银行既降低了放贷风险,又获得了可观的中间收入。此类业务如果采用贷款保证保险的形式开展则更为合理,即由贷款银行作为投保人,为银行贷款业务投保,降低贷款风险,银行自行承担相应保险费用,保险公司在借款人无法及时足额还款时承担保险责任。因此,建议下一步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包括小额农贷保证保险在内的更多的保证险产品,以满足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反映出来的潜在保险需求,找准信贷与保险业务的结合点。

(五)探索“保险+小额信贷+再保险+担保”互动机制

借鉴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筹集方式,通过财政拨款、发行金融债券等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专业保险公司。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从事涉农保险业务,对从事的生产性保险业务予以补贴,分散和转移保险机构经营损失,增强农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风险;为防止巨大自然灾害对农业保险公司的损害。可以考虑设立再保险公司,实行再保险;也可以由财政、保险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弥补农业保险损失。对农业生产种、养殖和加工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采取与担保、抵押、保险相结合的办法,满足其大额资金需求。

(六)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人缘、地缘和资源优势,加强对涉农保险的宣传力度,大力培育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选择和运用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获得贷款的能力。尽快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弱化贷款项目风险,对投保农户所需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等,积极改善农户小额信贷保险运作的信用环境。同时增加保险公司在农村的服务机构,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保险优质服务,共同推进农村经济、金融和保险业的稳步发展。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8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9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概述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所生产的农产品提供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相关经营技术、信息服务的互助性组织。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由此掀起了全国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数量已经超过15万。

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自我服务功能,指的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发展。[1]经过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有着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自身实力比较薄弱

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少,空间范围较小,很少有跨行政县的规模合作社。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比较完善,但更加产业化的服务极少,例如产品深加工,很少有这方面的业务能力。还有就是销售,农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不足,几乎所有的销售都是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当地的加工企业收购,[2]没有属于合作社自身的销售团队,市场销售能力受到限制。

(二)政策扶持薄弱

目前,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区域内的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税收、信贷、土地、电力、水利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虽然,在2006年我国已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在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法规相配套的政策尚未出台,从而几乎没有合作社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与当地龙头企业相比,农村专业合作社受到的政府扶持远远不及。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人才短缺

合作社是由社会弱势群体农民组成的,其先天就存在不足,本身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合作社要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就需要大笔的资金。合作社每年能得到的无息、低息贷款受到了规模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做大做强的需求。其次,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制约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3]现存的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农民推举出来的,虽然可能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能力,但管理知识欠缺;由于资金所限,难以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并且处在农村乡镇中本身就难以吸引年轻人才进来。

三、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落实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主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合作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第一,出台农业行业的政策补贴。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需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社会管理资金方面的补贴,对某些重要地位的农产品也可以制定投资补贴。补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第二,政府财政部门应放宽贷款条件,尤其是对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放宽条件、简化手续、降低利息,从而使合作社能拥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大经营,引进人才,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第三,政府需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减轻税收压力,释放发展空间。例如对于合作社在生产活动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收益,适当降低营业税税收额度;对于农林牧渔收益,降低所得税额度。第四,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可以在生产资料方面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将合作社扩大生产而进行的生产资料投资适当降低,减轻负担。[4]

(二)扩大合作社规模、拓宽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业务服务单一问题,应该加快合作社自身的发展速度。首先,扩大规模,加快速度吸纳成员,扩大地域范围,形成跨乡镇、跨县区的大型合作社。其次,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拓展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产、销售农产品向产、供、销、运等多领域发展,注重专业销售团队的组建和扩大,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积极加入市场化销售渠道。第四,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速度比较快的合作社,进行收购兼并等手段来加快规模的扩大,并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中,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生产销售活动中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合作社提供服务,并且要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帮助解决由于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三)拓宽融资渠道,壮大人才队伍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拓宽融资渠道。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其本身由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首先,农村合作社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即由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从而取得信贷支持。其次,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自主寻求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第三是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投资合作社。比如对于资金不足,难以进行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社,可以吸引专门的加工企业入股;对于运输能力缺乏的合作社,可以吸引自身有运输车辆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而不仅仅将成员准入限制为生产一种农产品的农户。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应该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加强培养,由于合作社本身成员素质水准普遍不高,可以由政府组织关于管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免费培训工作,帮助现有的负责人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引进新的血液,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的同时,合作社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高薪待遇来吸引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工作,逐步解决合作社人员短缺的问题。

四、结语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零售组织;零售业态;

一、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发展受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影响,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湖南省农村公共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相关商品没有配套设施,压抑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欲望,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桎梏。益阳市是全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即使这样,广大的益阳农村普遍存在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视,农村供电线路普遍陈旧、损耗严重,造成电价太高。想买洗衣机无自来水,买了电视收不到信号,通了电不用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买不起热水器,而是用不了(水压低打不着火);不是买不起冰箱、空调,而是用不起(电费太高)。高昂的电价,使得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不仅买难(价格贵)而且用难(电价支出高),不少家庭放弃购买。可见,不良的消费环境,压抑了一部分具备购买能力的农村居民家庭,使他们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不仅阻碍了商品在农村的流通,而且影响了农村零售业在未来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不足,真正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指导不多,信息质量不高,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令农民不敢轻信;信息网络不够健全,使一些信息无法送到农民手中。一是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得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的联系度不够通畅,时常出现农副产品积压和卖难问题;二是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流行,农民没有识别的能力,导致农村“大头娃娃”事件的发生,对信息了解的不对称严重影响零售业的发展。

(二)农村零售业的后续动力不足,发展资金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湖南农村的零售业基本上是独立经营的个体小店,没有任何的组织性,缺乏组织资金、商品配送、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针对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城市零售组织的未来竞争方向主要是农村市场。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尤其在资金、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军农村市场是非常有利,而农村零售业可能在农村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劣势很明显。农村零售商出身农民,除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外,筹集额外的资金加大规模是不太可能,再说湖南农村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湖南农村市场的特点:零售商不知如何贷款或筹资去扩展店铺,而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针对农民的生产性贷款,所以零售商的店铺面积一般在10-100平方米。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升级。

(三)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影响农村零售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性支相应增加。然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湖南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没有起到推波促澜的效果。并且农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居民从业收入的主要用途集中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农村家庭收入剪刀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农民的购买力平衡。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市场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农村零售业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湖南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市场没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商品价格质量的不合理,是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的“瓶颈”。

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零售业在此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加深,对商品的质量要求自然就会提高,限制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农村市场。总之,农民收入只要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农民家庭收入的差距日益缩小,农村零售业就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在外从业总收入546.78463.5917.97.3乡外县内收入27.2------11.0-------

县外省内收入59.98------30.0-------其中:本乡劳务收入181.75155.2517.112.2

乡镇企业收入45.21-----8.4-------

非企业组织收入34.6739.21-11.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单位:(元/人均)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

第一产业收入496.74407.8821.814.0林业收入9.859.058.8------

牧业收入289.53263.719.8------

渔业收入20.8219.914.6------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四)零售业规模偏小、业态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近十多年来,湖南省的城市零售业态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型业态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邮购商店以及网络商店纷纷涌现,加上原有传统业态诸如百货商店、专业店、食杂店等。而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却单一化,主要是传统业态为主,加上零星的新型业态诸如便利店。所以,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态单一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004年上半年湖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指标名称2004年2003年增减增幅(%)结构(%)

生活消费支出894.63756.52138.1118.3100

1.食品373.83314.9758.8618.741.8

2.衣着57.4148.858.5617.56.4

3.居住124.43106.3018.1317.113.9

4.家庭设备43.7237.336.3917.14.96.文教娱乐119.72112.167.566.713.4

7.医疗保健62.0746.3015.7734.16.9

注:资料来源于湖南统计局农村调查统计直报2004年7月21

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体系的欠缺使湖南省商品流通产业未能实现有效集中,零售业主自有资金薄弱,经营能力不足又限制了商品流通,由此导致零售业不完善、零售店规模过小。近几年湖南省消费品零售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单个商业流通规模较小,总体上呈零散状态。省内农村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极低,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与统一的销售网络。目前,我省农村零售业还是处于发展初期,零售商经营管理水平低,设施陈旧老化,经营方式落后,卫生状况也较差,这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五)零售业的利润低,没有自己的品牌

湖南农村零售业管理落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步,一个零售组织即使能够成功地满足管理部门和零售商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目标市场需要,也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一个零售组织为目标市场提供太少的附加服务,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和交易成本的提高,也会对盈利能力造成损失。湖南农村零售业的利润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零售规模不经济、组织结构单一、交易成本高。第一,湖南农村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还存有一些零散的店铺,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商店的存在,农民购物主要是靠进城去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商店购买。可见农村零售业的辐射范围比较小,往往局限在一个村。所以,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消费困难,零售业的利润自然就低;第二,农村零售组织没有现代的零售业态,商店未来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缺少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的商品停留在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上,没有考虑到部分农村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消费欲望;第三,农村零售业的交易成本高,因为农村的物流不发达,零售商采购商品不便利,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脱节。所以,农村的零售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吸引顾客的能力有限,利润点自然很难提高。

湖南农村零售业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零售品牌这个概念很陌生,农村零售商一直围绕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营,对零售品牌经营战略一窍不通,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城市零售业将进军农村市场,例如“新一佳”、“步步高”等省内连锁超市的品牌优势众所周知,农村零售业根本就无法与之竞争。所以,农村零售业的品牌问题很关键。

二、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察力度,加快农村商业信息的流通,促进农村市场健康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是农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市场秩序的规范须借助执法机关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尤其是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监管要加强。农村存在市场法制观念不强的个体经营户,工商部门的对此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充分重视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益阳农村,如果工商部门下来检查,零售商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行贿检查人员,农村的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领导好工商部门的工作,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打击不诚信经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对零售老板进行法制宣讲,以保证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民兄弟对工商部门工作的监督,对于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进行检举,并对举报人员进行奖励;对于零售老板的欺诈行为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一旦举报,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政策的扶持与农民以参股的形式出资相结合

农村零售业发展受资金不足制约,只有靠政府和自身出资相结合。湖南省信用联社可以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项目,减少农村发展资金的对外投资,增加对农村本土零售组织的信贷投资,改变零售组织资金缺乏的现状。除了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外,农村零售组织可以与农村村委会联合,对本村的零售店进行合资。投资者可以与村委签订协议,到年终根据投资比例按股份分红。农村农民的资本就可以直接在本地投资,风险性比较小,因为农民比较相信零售店的老板,再说村委是合作的中介。“双赢”是解决零售商资金不足的最好方法。

(三)村委会组织零售商成立协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零售业的发展

湖南农村市场零售业不规范,对于消费者来说,零售商有什么居民就只能消费什么,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极大的挖掘。而农村市场是农村“物流”、“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其间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流”,故市场应成为地方经济信息的集散地,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村委会就可以牵头,组织本村的零售商成立商业协会,招聘有知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进行市场调查,主要形式采用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做到农民兄弟需要什么产品,零售店里就有什么商品,解决好农村市场商品单一的局面;同时,协会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成立信息小分队,进周边城市收集信息,及时反馈到协会,使协会对本土零售业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打造出湖南省农村零售业的特色经营之路,解决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协会的成立,可以带动农民发财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协会需要收集信息,一部分农民进城收集信息后,可以有偿的转让给协会,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去投资,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例如湘西地区的农村,如果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和饮食业等相关产业,使农村闲置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农民的收入的同时也加速了农村零售组织的发展。

(四)鼓励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投身农村零售业,因“店”制宜,壮大农村零售业(五)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

湖南省在服务行业有许多的品牌,像“华天大酒店”、“通程国际大酒店”等等,都是星级的酒店,知名度非常的高,而且组织管理水平非常高,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湖南省的农村零售组织,在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下,可以考虑“星级商店”的构思,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的地位和声誉。在城市,各零售企业凭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制定“星级商店”挂牌政策,这样可以提高农村零售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一个不是完全竞争的农村市场,出台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竞争越激烈,农村的零售业才能更好的发展;竞争越公平,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星级商店”的挂牌,可以扩大零售店的知名度,对农村零售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2]柳思维.市场营销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刘天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