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1:50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1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农机装备零排放、低能耗的需要日益迫切。加上资源越来越紧张,燃油的价格不断上升,我国将重点发展节约水资源、节约能耗、节约肥料、可使农业成本降低的农业机械,我国还要使农机装备的产量增加来适应当今市场环境的需要。农业作业方式自动化与农机装备智能化为发展高效率的农业提供了途径,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使农机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才能使自动化和智能化比较高的产业不能对我国的市场进行操控,不能让它们对农机的发展起到制约和阻碍作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便于使用的系统及设备,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变速自理设备、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决策支持系统等,可以对这些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对已经得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进行再次开发,使之促进我国农业系统化水平和农业智能化水平。按照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些经验以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来判断,我国农业装备将会越来越绿色,信息化和自动化将向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1]。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措施

2.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协调发展。农机发展的总动力虽然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花大力气使农业机械产品更加可靠、更加安全、适用性更强,使农机的使用者能得到更好的体验,使装备的质量不断优化。2)坚持促进农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研发工作进行加强,才能使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舒适度和作业效率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研究生产出节约成本、增加效率、比较经济的产品,探究出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符合的农机技术方向,使农民购买更新农机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使农民更加喜欢使用农机。建设节约资源、对环境没有害处的友好型农业,推进农业机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必须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出节约型的农机[2]。

2.2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1)坚持“引导、扶持、服务、规范”的原则,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进行鼓励,鼓励他们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联合,创办出所有制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合作机构,使它们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使它们的服务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使它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对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流转地和闲置的土地进行支持,使农业生产的方式得到转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有关税费减免、作业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落实,使扶持农业服务组织进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起来,使工商企业等一些社会资本投入组建农机服务组织的过程中,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得到不断的增强。2)对创新发展进行引导。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农机服务组织能依法进行经营。3)对服务指导进行强化。把农机的推广、农机培训维修、农机的信息咨询作为支撑的体系,不断为农机组织提供人才方面的培训、技术方面的培训、政策方面的指导、信息方面的咨询。

2.3不断增强农机的公共服务能力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机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安全监理的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1)不断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在推广体系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主导部门,农业服务组织是基础部门,其他机构广泛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进行分工与协作,构建出主体多元化的农机推广体系。2)对农机安全监理体系的建设进行强化。努力构建把源头的管理、执法的监控和宣传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长效安全机制。使农机安全装备监控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4]。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措施

对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的研究,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科学研究和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发展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1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1.2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长远稳定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

1.3发展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1.4发展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和敏感程度提高,加强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

2.农业节水灌溉的作用

2.1节水灌溉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普及节水灌溉不仅要研究作物需水与灌水,还要研究开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普及节水灌溉为农作物创造了比较适宜的水分条件,通过水的作用,影响土壤的肥、气、热等因素,促进作物稳产、高产。

2.2节水灌溉省时省工

无论是比较简单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还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喷灌、微灌,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用于平地、挖渠、灌水的劳动强度和用工,节省出大批劳动力转向乡镇企业和其他行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节水灌溉可以促进淼优化配置

普及节水灌溉,还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省出的部分水资源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缓解了城市和工业用水供需矛盾,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4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地下水用水量

普及节水灌溉,可以减少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提取量,缓解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用水矛盾,增加保护环境所需用水,是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力措施。

2.5节水灌溉措施可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普及节水灌溉,还有利于促进人们在用水方面的思想观念更新,有利于水费改革,提高用水管理水平,促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供水、用水、节水、管水新机制。

3.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

(1)节水灌溉规划和节水工程设计必须进行经济分析,注重投入产出,做到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工程要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

(2)自流灌区和泵站灌区要考虑配套和完善渠系建筑物,搞好渠道维护,减少运行中的水量损失。输水系统的节水以渠道防渗为主,衬砌形式和结构满足节水和抗冻胀的要求。

(3)扬水灌区以及井灌区可对该灌区进行技术改造,应以发展渠道防渗或低压管道为主。

(4)田间工程应采取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

(5)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作物区,可适当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

(6)各类节水型灌区都必须加强灌溉管理,研究优化合理的灌溉制度,做到节水示范。

4.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4.1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总体情况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善了我省相当一部分的灌溉农田面积,而且使得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要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当地的水资源实际状况,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系统规划能够与当地的水资源有机融合起来,促进自然降水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例如,水资源相当缺乏的区域,不仅干旱少雨,而且储水措施和工程少之又少,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成了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辽西地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完善雨水的集中、储蓄措施,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调整农作物的结果,大大促进了高低区农业的高效发展。

4.2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低耗水的灌溉技术

据了解,目前还有不少地区使用的是五千年前的传统灌溉方法,垄沟过水或者大水漫灌,这样的灌溉方法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百分之五十之下,利用率不高。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灌区使用更加有效的灌溉方式,例如滴灌、喷灌等等。政府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低耗水灌溉设备的可以借助于水费体制予以一定的鼓励,对购买或者使用低耗灌水设备的农户采取水费赊欠或者折旧的办法。也可以给予农户部分的优惠价格甚至低息贷款。

4.3合理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4.4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却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而大部分地方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4.5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5.结语

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树立起全民的节水观念。有领导的重视,有群众的支持,又能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技术,我们相信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

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

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4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01-01

阿城区幅员面积2452km2,辖15个农村镇(街),108个行政村,808个自然屯。总人口59.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9万人,农村劳动力15.5万人。耕地总面积7.78万hm2。阿城区于1990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开发;2009年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基地3.33万hm2创建工作;2011年完成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创造任务。截至2011年底,阿城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8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72个,阿城区种植业全部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在“三品”开发过程中,做到了“产地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测,上市有标识,质量有追溯”。

1制定统一标准,抓好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标准化生产,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严格执行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生产要求,科学制定管理方案,保证生产、加工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各类技术标准、科学操作规程110个,并将其统一印刷后发给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户。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建设“三品”基地时要坚持“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原则,以“综合整地标准化、种子优良标准化、生产资料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品包装标准化”的生产标准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1]。三是广泛应用科技成果。结合全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特点,在每个镇(街)建立1个高标准的示范区[2-3],全区共建15个示范区,面积636.94hm2,涉及农户1121户。

2实施严格管理,抓好关键点控制

在“三品”生产中,要从源头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健全档案,抓好质量追溯。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将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农户、龙头企业档案、区域环评结果、生资生产经营业户、投入品清单等资料纳入了微机管理。具体做到了“十进机”,即:组织管理资料进机;发展规划资料进机;规章制度资料进机;科技培训资料进机;科技成果应用资料进机;示范区带动资料进机;投入品监管资料进机;农户档案管理资料进机;认证主体管理资料进机;环境监测资料进机。二是在农产品的各个销售点设立监测点,随时监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着力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措施落实

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践中、狠抓标准化生产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具体的步骤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三位一体”认证步伐。通过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大基地”,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扩大认证认可覆盖面。二是抓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储运销“三大环节”监督管理。加强对“三品”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大气、病虫、疫情、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监测与管理,严格控制外来污染物,通过有效综合整治,改变生产环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达到规范化生产、加工、储运。三是抓好认证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记载。要求生产企业和农户如实填写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做到生产记录要及时、准确,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时指导填写,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定期抽检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情况。

4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对农产品市场监管

各级政府应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来狠抓,并将其放到工作议程上,及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测工作,督促农户、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技术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一是建立生产者、经营者档案,及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并让其作出安全承诺,建立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事故,可及时找出源头,及时作出处理。二是对生产者、经营者灌输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三是对农产品投入品等进行统一供货、统一配送,减少因农产品投入品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加强农产品销售前的检测工作,及时剔除不合格产品,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4]。五是实行不合格农产品追究责任制,对于不合格的农产品要追究其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凡是其连续3次检测的农产品均不合格可以勒令其停止生产[1,5]。

阿城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更新了农民观念,改变了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通过“三品”认证[6],带动10万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效益得到了稳步增加,如阿城香源源合作生产的香瓜,认证前销售价格为8元/kg,2008年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贴标上市价格为10元/kg,增加了2元/kg,增加收入60万元,仅此一项,合作社农民人均增收就达1万元。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阿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打开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大量的认证产品进入了大型超市进行销售,几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没有一例因质量问题而被投诉;同时,国家、省对阿城区认证的669个农产品轮流抽检,抽检合格率为100%。

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5-7]。

5参考文献

[1]张玉华,魏艳波.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强保障[J].民营科技,2009(5):80.

[2]方勇.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金奎祥.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8(5):39-41.

[4]张志伟,王志国,张玉华.政府在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0):57-60.

[5]成昕,武兆瑞.充分发挥“三品”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发言选编[J].农业质量标准,2007(4):9-12.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

[1] [2] [3] 

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度。

.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6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技术措施;河北宣化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308-01

张家口市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总面积2107.7km2,其中:山区、丘陵区面积1187.4km2,平原区面积920.3km2。县境内多高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年平均降雨量425mm,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县份之一。年内降雨比较集中,其中7~8月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3%以上。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重要举措,其中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短窄畦灌、细流沟灌等。截至目前,宣化县已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35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0%,年可因此节水2400多万立方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节约了水资源。

1采取工程措施节水,涵养水资源

1.1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1.1.1建塘、库、闸,广积雨水。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张家口市宣化县共建成小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3座,塘坝50余座,中小型拦河闸12座,总库容0.14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利用这些工程蓄水0.08立方米。

1.1.2深耕蓄水,加大入渗量。近年来,张家口市宣化县人民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加大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投入,通过深耕细作,增加天然降雨的入渗量和入渗速度。据有关专家分析,深耕后,耕作层水分入渗量可由原来浅耕的5.5mm/h增加到深耕后的7.8mm/h,1m深土层的最大蓄水量可增加40%左右。

1.1.3加大植被面积,减少地面蒸发。为最大限度地涵养水资源,防止地表水的蒸发,宣化县对水土保持工作也特别重视。据统计,至2008年底,林地覆盖面积已达232km2,植树2451.1万株,基本实现了农田道路林网化,荒山荒滩大绿化,对涵养表层地下水、调节田间小气候、美化环境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通过节水灌溉工程节水

1.2.1渠道防渗技术。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技术和方法。以较低的经费投入,长期保持将水源引用水量尽可能多地、安全、快速输送到田间,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目的。据测试分析,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20%以上。

1.2.2管道输水灌溉。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深受群众欢迎。至目前,宣化县已发展管灌面积2926.7hm2。与土渠灌溉相比,年可节水42%,增产15%以上,年节水总量660万立方米。

1.2.3喷灌。将灌溉水通过由喷灌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或喷灌机具),形成有一定压力的水,由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状态,洒落在土壤表面,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它不存在输水损失,水的有效利用率在80%以上,与土渠相比,年可节水30%~50%。

1.2.4微灌。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1种灌水技术。其中包括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和渗灌等。其省水、省工、节能、增产效益显著。灌水均匀,比较适合在果园、大棚、蔬菜、花卉等种植方面推广。缺点是投资较地面灌溉大,易堵塞。因此,可根据经济和种植情况合理选择。

1.2.5短管畦灌。将畦宽由以往的2m改为现在的1.8m,将过去的长畦由横向畦埂(或沟)分成若干段30~40m的短畦,浇地时由纵向水道或软管将水输送到各个窄短畦中,以减少尾水损失。这种技术也被当地大部分农民所接受。

1.2.6细流沟灌。一般适用于起垄栽培的作物,对节水增产具有明显的效果。

2加强工程管理措施节水

2.1合理调节地下库容

干旱年份有计划地提取地下水,腾出地下库容;丰水年则利用渗井渗沟回补地下水,增加地下水库的蓄水量,形成地下水的良性循环。

2.2严禁超采地下水

通过现有机井确权登记、开源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和行政执法等手段,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2.3合理配水

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春灌期间先用拦蓄于沟、渠的地表水,后用地下水,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量;先浇墒情差的地,后浇墒情好的地,先浇普通作物后浇耐旱作物。这样对节约水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大雨暴雨到来之前,适当停缓浇水,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积极推广农艺措施节水

3.1选用耐旱作物品种,以作物省水

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品种,以减少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总量,达到少灌节水的目的。

3.2划锄保墒,减缓蒸发

土地板结,不仅会加剧蒸发和失墒,而且还会影响作物的生产发育。因此,在雨后或灌水后要坚持及时划锄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尤其苗期和春季更为重要。

3.3秸秆覆盖,抑蒸保水

秸秆覆盖还田是1种有效可行的农业节水措施,它能够减少作物植株间的无效蒸发,调节地温、抑制杂草滋生,还可涵养更多的自然降雨,保蓄土壤水分,改良土壤。这项技术在果园种植方面使用最为广泛。

3.4玉米去雄增产节水

在雄穗刚露顶叶尚未散粉时,隔株或隔行去掉雄穗,减小株高和蒸腾量,使养分能集中供给雌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

3.5推广使用植物化学抗旱剂

积极推广“Fa旱地龙”等植物抗旱化学剂。它是以天然低分子黄腐酸为主要成分且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和氨基酸。能有效降低植物叶片气孔开放度,减少奢侈蒸腾,提高作物体内多种酶的活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4结语

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全社会综合节水的能力,而农业又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因此探讨农业高效节水之路还是非常必要的。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青海化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措施;农业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科技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农业大发展的关键支撑。在看到农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农业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缓慢,新农艺、农产品推广滞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在我国生猪、蛋肉鸡、奶牛养殖中,超过一半的良种需要进口。高端的蔬菜花卉良种自产率不足10%。二是农技推广力度不大,良种良法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覆盖面小。在实际生产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由于人员老化、资金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工作效率低下,推广效果较差。三是缺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无法发挥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四是农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技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农技人才出现断层,青年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农民普遍素质低。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今后,要将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搭建科技转化平台,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让农民改变旧有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可以采用示范、辐射带动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在生产中,可以建立示范园、高科技园等现代化、规模化农业园区,集中展示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组织参观等方式,普及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要采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尝到甜头的办法,避免安排任务式的推广。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优质高产品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依托种养殖基地,为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典型示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生态农业,进一步推动精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2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紧紧围绕“稳定粮食、扩大果菜、做大畜牧、发展加工”的思路,按照“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推动一村一品,提升科技含量,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各村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和品牌,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功能较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的大发展。

3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转变,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农产品加工增值困难等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农产品加工不足、龙头企业块头不大、带动力不强是制约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症结,要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等办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方面,依托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另一方面,引导更多的企业家领办、兼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潜力、有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

4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农业科技服务的最终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管理体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农技人员流失,导致一线农技人员相对短缺且素质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定位,应不断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让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安心工作、热心服务。和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联系,选送优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修,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乡镇、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鉴于基层农技人员老龄化和断层问题,建议择优选拔热爱农业的农业院校专业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质杂交油菜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改善品质;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加快机械化进程。通过科研、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形成统一供种、集中连片种植、订单收购、精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到201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hm2,总产量达到8.7万t。

3.3马铃薯产业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加工型、菜用型和高淀粉型等专用薯品种,集中连片推进商品化生产,提升品质,提高生产、贮藏、加工和流通水平;以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为关键,大力推进旱作节水保墒丰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推进适合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具在生产中的应用,培育壮大农技服务组织。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hm2,总产量增加到12.8万t。

3.4蔬菜产业

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棚、打造基地、提高档次”的原则,着力提高设施化水平,重点创建蔬菜标准园,推进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增加蔬菜产量,并注重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实现蔬菜的绿色、有机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的质量和效益,扩大蔬菜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全县设施温棚总量达到5万栋,逐步实现全县设施农业稳步、快速发展;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hm2,蔬菜总产量达到45万t。

4互助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4.1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增加农业产业投入。整合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建设。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保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发展势头不减弱。二是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农业,重点抓好优质杂交油菜、高原制繁种、优质马铃薯、特色蔬菜、优质蚕豆等规模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镇。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9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1.1增加了农民收入

由于信息不通、组织不力等原因,“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往往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廉,而合作社的成立则有效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

1.2提高了风险抵御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信息整合、分工互助、智慧共享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互助来分散市场风险,对产销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促进作用。在生产环节,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销售环节,由于合作社与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种植户根本不用担心销售渠道、销售价格等问题。另外,由于合作社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避免或降低了可能发生的个人经济损失。

1.3优化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形成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对接和协调问题。合作社采取基地种植、自主加工、自主销售的“一条龙”经营模式,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在我分局的引导下,他们正积极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2.存在的问题

2.1人才缺乏

由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虽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专业户,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2运作不规范

个别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吸收社员不规范、社员入股不规范、年终分红不规范、各项制度不健全;有证无牌,只在工商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无办公场地等;章程不规范;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其四是组织机构不健全。

2.3是思想不端正

一些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政策、靠扶持、要资金,自我发展信心不足。还有个别专业合作社,就是由一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关系、有头脑的人牵头主办,就是为了获取国家扶持资金,根本就没有想如何为农民服务,有其名无其实。

2.4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2.5缺乏资金扶持,发展难有后劲

从目前运行的合作社看,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到位。

3.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3.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

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3.2搞好典型示范,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示范性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增强合作意识,带动农民群众开展专业合作。在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促进合作社运作更趋规范、市场更趋稳定、效益明显增加,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将“品牌兴农”战略贯彻到户,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宣传员”。工商部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商标法律宣传和注册辅导,积极鼓励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等,并根据合作社商标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分类指导;引导培育具有地域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优先推荐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商标申报著、驰名商标;引导合作社正确运用广告宣传手段,提高合作社商标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及“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目的。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农村;林业;管理措施;科学管理;时效性

纵观我国当下林业发展,多以东北大森林和西南地区森林为国家大的林业资源开发基地。以四川农村林业发展为主,实现林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局面,林业要求综合开发与综合利用,才能充分实现林业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开发与利用应本着经济时效性和资源可持续性为主,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客观规律。文章就农村小面积的经济林发展为主要探讨内容,探析如何实现农村经济林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管理措施。

1当前国内局部地区农村林业发展现状探微

1.1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林业

四川素有“巴蜀秀壤”之美誉,四川的土地资源丰富,例如林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然而在林业发展中多以小家庭分散管理的发展态势,降低了当地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创造不出良好的林业经济价值。例如四川一些乡下农村,林业发展由于缺乏资金或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当地林业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林业发展现状。

1.2农村林业发展时间周期较长,经济时效性不明显

林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时间周期较长,发展时效性不显著的发展特点,通过对农村林业发展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林业资源开发不显著,局部地区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果,但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效益不显著,出现滞后性和资源浪费的发展局面。例如四川乡下农村林业主要以薪柴林发展为主,加之受到交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不少林业土地被直接荒芜,导致大量浪费。这样,很大程度上使当地农民的林业经济发展滞后,不利于林业发展的综合管理和科学管理措施的有效进行。

1.3农村林业管理措施在很长时间内管理不到位

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林业发展使用权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很好落实,林权使用方面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落实与支持,故而使林业发展方面得不到很好地管理。由此致使不少地方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措施缺失,自由化和小家庭化管理没有显现出林业发展的经济优越性。例如某村荒山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致使荒山在很多年里还是一片荒山,没有实现其本应该具有的经济价值。

2实现当前农村林业发展管理的改革措施

2.1林业发展改革的政策性措施

林业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林业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更有意义的是能够实现当地气候的有效调节和对当地的一些农业灾害或地理自然灾害的一些防御作用。例如楠竹林的建设,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土,调节地区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还为市场提供食用竹笋产品,为家居和木材加工提供相应的竹材原木材料等等。然而,局部的小范围发展难以实现规模的经济收入和显著的林业综合效益。实现政策性措施来管理,加大农村林权改革,稳定林业发展权益,允许农村村民集体转让林业土地使用权,这样,有保障地促进林业开发商进一步实现林业的综合开发,科学地实现林业的大规模发展。

2.2因地制宜实现林业的科学发展管理措施

林业的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和交通因素的制约。当地林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林业发展方案,实现当地林业的最优化发展目标。例如,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的地方,应该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建设柑桔种植园,利用昼夜温差大的因素提高柑桔的含糖量,使柑桔产品提高质量,从而提高经济价值。再如在坡度较陡的地方综合建立竹林和杉木与竹林混杂建设的林场,这样可以增加林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双向发展目标。例如,四川一些地方综合运用林业资源,开发出许多自然景观的天然氧吧景点和森林公园等开发项目实现林业资源的双向开发。在不影响当地森林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林业的综合开发。使该地林业因地制宜,实现保土增加经济收入的双向效益发展的林业开发目标。

2.3改变农村林业管理措施,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增强林业综合效益

运用现阶段林权改革政策,农村林业用地可以转让70年的使用权的政策,实现农村林业的综合开发,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例如,农村可以出让使用权给林业开发商,从而可以实现大面积的林业用地综合开发,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实现林业土地的高价值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林业的综合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林业发展需要拥有科学健全的管理措施,实现林业的高效益发展。要改变现阶段不少地区农村林业低效益的分散管理局面,就必须改革林业发展措施,综合治理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运用现代化的林业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农村林业的高效益发展,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环境的总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沈静薇.政府在林业合作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能分析[D].南京林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