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2:05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综合评价;技术框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085-02

0引言

水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充满灵性的要素,城市中水体不论是自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不但在生态功能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更是为人们营造了美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展了城市的休闲空间。

1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的框架必要性

城市滨水景观系指以区域的自然资源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载体,在水系沿线以自然的形式、人工布置的形式或由二者结合的形式所形成的,由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市民、水岸、绿化、建筑、文化等要素综合组成的滨水空间实体艺术景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滨水景观使用功能的要求及生态审美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绿地加铺装的设计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并且近年来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城市水资源紧张、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洪涝灾害、滨水区域安全事故频发等,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为设计者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和改善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使之发挥更大的功能和效益,需要对现已建成的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全方面的研究、评价及总结,从中找出症结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现存的问题,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充分考虑。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更有必要在滨水景观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变化。

传统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主要基于影像分析、使用情况分析等简单的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存在着忽视景观观赏者和使用者主观感受、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提升分析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技术,在原有的分析和评价方法上,进一步纳入景观客体和使用者的评价,综合提高完善现有的分析框架。

2使用poe后评估的概述

使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evaluation),原本是用来对建筑环境的一种研究方法。由1960年开始发展先由社会学家从社会、心理和行为科学的对美国许多监狱及医院进行观察研究,发用者与实质环境场所之间的关系,确实会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及心理状况造成影响。使用后评估模式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含了社会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等各项学科领域。再根据前人的相究可以发现,使用后评估的相关研究从原建筑环境评估,慢慢发展到公共空间、公地、建筑住宅、工厂园区、校园空间、城道等方面评估。

poe后评估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是指在规划设计项目建成若干时间后,以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通过行为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所得到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与原初设计目标作比较,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经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目标项目的评判,最后得到使用后评价分析报告。

在使用传统的评价分析体系上,poe后评估能综合分析景观对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构建定性定量的分析体系。poe后评估自20世纪60年代被欧美学者应用于对学生宿舍学校医院进行的小范围个案评价以来,已扩展到居民住宅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游憩空间的使用状况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建筑功能物理性能生理性能等硬性物理指标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使用者心理感受等柔性心理指标两部分。

我国的poe研究是随着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展开的,多是借鉴国外poe理论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的个案研究,虽然poe方法在西方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城市广场、公园、街边绿地、校园等各类公共空间,但在我国设计实践中却少有运用,适合于城市滨水景观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更为鲜见。为此,构建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分析框架

基于poe后评估的城市滨水景观评价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以poe后评估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及数据收集,对滨水景观的类型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实际的问卷调查得到公众对滨水景观类型的喜好,滨水景观各项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估及滨水景观总体满意度的评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公众对城市滨水景观总体的评价;利用方差分析得出不同人群对城市滨水景观评价结果的差异。最后,整理数据并加以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使用poe后评估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评价。(见图1)

4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的主要特点

①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得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评价全面、系统。使用后评估的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问法、行为观察法、参与性观察、量表法、影像分析法、文档资料分析法等;数据分析主要涉及到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方差分析法等,在此过程中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避免了对城市滨水景观评价的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及系统性。

②公众参与性强,确保了数据的客观公正性。问卷调查环节主要可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网络随机调查问卷;另外一种是实地随机与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通过多途径的调查,扩大了公众的参与力度,可以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③引入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在综合分析体系中,CaD、arcgis、arcview、arcmap等图形图像分析软件工具,SpSS、excel等数据统计处理软件,综合问卷分析等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评价提供了良好技术手段支撑。

5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的使用前景

当前,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等越来越注重景观观赏者和使用者的感受,景观构筑不仅需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使用者“乐在其中”。本文提出的城市滨水景观综合分析框架有助于通过分析评价者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兴奋点、主观满意度,构建提升城市滨水景观综合评价的使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景观的亲和性、观赏性、使用性、主观赞誉评价。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重要反馈手段,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子墨.基于poe评价方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开发区世纪广场与体育公园为例[D].沈阳建筑大学,2011,2.

[2]黄国平,马廷,李念.城市水系景观评价的迷糊数学方法[J].中国园林,2002.

[3]李冬环,黄智,姚成望等.从土地的景观适应性看城市滨河区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以珠江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丛,2004,24.

[4]吴文生.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4.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房地产;预警系统

房地产市场预警,属于经济预警的范畴,指通过定性及定量的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当前运行态势进行分析、测度和判断,并对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促进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想在实践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的方式进行大的变革,作为调控决策基础的房地产统计分析信息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在房地产市场监控、预警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性,至今还没成一套公认的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将重点论述归纳不同的预警方法,并且对国内房地产预警的研究分别加以归纳、介绍及评价。

一、房地产预警系统方法

(一)景气指数法

景气指数法通过一组对房地产市场变动敏感性强的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反映当前和未来市场景气变动情况。景气指数法的出发点是:经济周期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为了正确预测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过程,必须综合考虑投资、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景气变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各个领域的周期波动并不是同时发生,有的领域有的指标的变动将领先于整个房地产经济实体的波动,有的和整个经济波动相一致,有的还滞后于整个经济的波动。从各个领域选取对变动敏感性高,并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先将这些指标按照与整个经济波动前后关系分类,然后分别合成为一组景气指数,从不同角度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时间和强度进行反映。景气指数法主要是通过编制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来实现。两种指数编制的原理不一样,所反映的信息和具有功能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分别编制这两种指数,相互验证,提高准确度。

(二)综合模拟法

又称统计预警法,它采用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系统的方法来反映房地产业的综合变化状况与变化趋势。该方法首先选定若干项监测指标,每项指标根据其变化幅度大小设定一定的分值,某一时期各监测指标分值的加权平均值就是对这一时期房地产业综合景气状况的数量评价,再根据综合景气评分高低设立若干定性区间,例如分值落在3附近时认为市场处于正常状态:当分值偏小或偏大,认为市场过冷或过热。

(三)判别分析法

判别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别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判别分析必须已知观测对象的分类和一些若干表明观测对象特征的变量值。判别分析就是从中筛选出能提供较多信息的的变量并建立判别函数,使推导出的判别函数对观测样本分类时错判率最小。判别函数一般为。其中Z为判别值,……是反映研究研究对象的特征变量,……为各变量的判别系数。判别分析模型运用于预警系统的一般思路为:首先从历史数据筛选出原始样本,进行(0、1)分类,然后选择较多的预警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最终的判别函数可能只包含这些指标的一部分;在对判别函数进行F检验通过后,就可以计算Z值并找出临界值进行预警。

(四)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人工神经网络在经济预警系统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预警模型难以处理的高度非线性模型、偏重定量指标、难以处理定性指标的问题。ann预警方法的实质是利用神经网络的预测功能实现经济预警。此方法除了具备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外,还可以克服统计预警等方法的限制,因为它具备容错能力,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具备处理资料遗漏或错误的能力,最可贵的是它具有学习能力,可以随时依据新资料进行自我学习、训练、调整其内部的存储权重参数以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

(五)经济计量模型法

又称预警信号法,从模型选择上看,多采用被解释变量为0或1的二元选择模型、决策树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同前两种方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与经济波动分析基本没有方法上的联系。

(六)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aRma)aRCH模型(engle教授于1982年首次提出)

即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它从统计上提供了用过去误差解释未来预测误差的一种法,即应用aRCH建立预测模型,模型条件异方差的特性,确定具有aRCH特征的警限,从而使预警的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状况。aRma模型是由美国统计学家Box和英国统计学家Jenkins于1968年提出的时序分析模型,用此模型所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也称为博克斯―詹金斯(B-J)法。这是一种准确度比较高的短期预测方法,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时间序列,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平稳时间序列,在使用时需要对非平稳时间序列作差分或预处理。王慧敏总结认为aRCH模型应用于宏观经济预警具有一些优势,进一步研究了aRCH的应用前提,即通过关联积分与关联维数、BDS统计来判断预警对象是否为非线性结构,如果是非线性,则采用aRCH模型,如果是线性,则采用aR-ma模型。

二、房地产预警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房地产预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专家和学者利用宏观经济预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房地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特点,形成了一些研究观点、看法,中房预警系统和国房预警系统是国内最早付诸实施的房地产预警系统的雏形。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波动的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刘志强(湖南工业大学)曾总结过国外预警金融危机的四种方法:1988年开始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短期波动),袁兴林、黄运城(1988)运用Ci和Di方法计算了我国工业生产景气循环的基准日期,毕大川、刘树成(中国科学院)(1990)主编了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第一部专著《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顾海兵(1992)等人开始了粮食系统预警系统研究,并对预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陈健容(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提出房地产监测体系应包含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并对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应涉及的内容提出建议;梁运斌(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在综合分析了发达国家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将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分为景气分析系统、预警信号系统、行业监测系统和景气调查系统四个部分的构想;张汉铭就房地产市场监测预报的背景、技术要求、监测预报与景气调查、现有统计体系的关系以及监测预报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预报的时间跨度和监测预报的机构提出建议。国家统计局(1997)建立国房景气指数是反映全国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综合指数,其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景气指数原理,选择8个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指数测算,加权得合成指数,以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基本运行状况及波动幅度,预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预警机制。

赵黎明(1999)等在对经济预警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统计预警方法进行房地产预警。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选择警兆指标,结合统计数据确定预警界限,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警情预报,最后开展警情分析。徐泽清(2000)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引入到城市房地产经济预警领域,确定了将统计预警方法作为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的基础。张元瑞(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1996)分析了中国的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他通过比较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长率,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基本吻合。梁桂(1996)从房地产供求的周期性波动来定义不动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并采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标,分析了从1986~1995年中国不动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特性。以此为基础,他还简要分析了不动产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总体经济波动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何国钊、曹振良、李晟利用商品房价格等8项指标,在按环比增长率得出单项指标的周期波动后,再利用景气循环法等方法,分析了1981~1994年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及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论述,现有的房地产预警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大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都局限于宏观调整。经过深入分析,总结出目前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房地产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选择不够全面。从现有的研究水平来看,大多数理论研究者都把重点放在指标体系建立。鉴于这些指标主要采用的定性,以至于对于客观反映房地产行业动态还有许多不足的方面,实际研究中,许多指标数据根本很难获取,很难定性分析预警结果。有些指标体系忽略了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有的指标体系中因指标间的相关性而显得过分复杂;有的指标体系过分强调了时序性而忽略了指标的经济意义,无法反映房地产业的客观运行规律。(2)区域的差异影响预警系统。对于不同的区域适用于不同的城市,并不能把所有的系统都生搬硬套,各地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3)现有的房地产预警系统推广不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已经公开的房地产预警系统,在数据表现方面,基本上以二维图表为主,看懂二维图表,对于专业素养较高的学者而言不存在问题,面向政府部门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乃至于普通业主,晦涩难懂的数据表现方式不利于房地产业行情的正确把握。

从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现有的房地产预警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初步的框架已经形成,总体来说,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的研究和运用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在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借鉴阶段,建立可行的预警应用计算机模型已渐渐进入实施阶段。目前,预警系统的研究方向朝着三个方向发展:(1)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机理的研究;(2)计算机技术在房地产预警中的应用研究;(3)房地产经济预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叶艳兵,丁烈云.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基建优化》.2001(6):1~3

[2]顾海兵.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理论、方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4)

[3]黄继鸿,雷战波,凌越.经济预警法研究综述.系统工程.2003:63~65

[4]赵黎明,贾永飞,钱伟荣.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9(4)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7―0085―09

近年来,随着我国游憩需求的迅猛增长,以景区为代表的游憩资源面临过度使用的问题,环境、生态、文化遗产甚至游憩本身(体验、质量)均面临一定的风险。游客游憩行为研究是深入了解游憩使用与包含游憩资源在内的游憩环境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本着手点。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就是从游客游憩行为出发、采用计算机仿真建模方法研究游憩使用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一种方法。从游憩使用建模研究角度来看,游憩行为与包含游憩资源在内的游憩环境之间的交互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杂社会系统或复杂社会子系统,这种复杂系统难以采用传统数学分析方法建模,而计算机仿真正是研究这种复杂社会系统的较好方法。因此,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是研究游憩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结果、影响等的合理方法。从景区管理研究角度来看,景区管理者经常面临游客行为数据不准确、管理措施存在实施风险等问题,而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游憩行为所引起的游憩使用情况进行模拟、预测以及前摄(proactive)管理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因此,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是解决景区游憩使用及其与游憩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管理问题的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

随着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最早的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在美国研发并得到了实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平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主体agent(以下简称agent)及多agent技术的逐步成熟、普及,各种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近些年,国外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热度逐年上升。美国、澳大利亚基于多年的研究成果继续围绕国家公园、自然与生态保护区等大型荒野游憩地展开相关研究并开发新的系统。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丹麦等针对各自的游憩特点也正在展开相关研究并研制相应的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而在我国,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鉴于此,国内有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对国外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了介绍,为国内旅游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然而,该文献对各种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的介绍限于概括描述,未对其发展变革的本质原因、理论与方法支撑、工作过程等问题进行深层剖析,因而,对于计算机仿真方法在景区游憩行为研究的实际运用缺乏理论性、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深层剖析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以下简称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发展的内外因及由此导致的模型分类,以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工作过程、应用为视角,分析国外有代表性的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工作,以期为国内景区游憩行为计算机仿真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方法、操作上的参考与借鉴。

1 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基本定义

计算机仿真系统是指采用计算机模拟现实世界某种功能或过程的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本质上,计算机仿真是一种仿真模型在计算机上的运行过程,这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实体、功能、过程、系统、现象的数学、物理或逻辑的描述,而仿真是模型随时间运行的手段和方法。

计算机仿真系统是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复杂系统的特征在于系统的行为特征不等价于组成元素的个体行为特征的线性叠加,因此无法用传统的数量方程或回归统计进行线性分析,如生物体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计算机仿真系统将复杂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以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的方式推演模拟复杂系统,从而能以“简化换时间”的方式对那些实际中需要长时间演化的复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

旅游系统或者游憩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系统。若按照旅游地理学的方法将游憩行为的研究分为不同的空间尺度,景区游憩(使用)系统则是由游憩行为与游憩环境之间的交互所构成的微观空间尺度的复杂系统。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就是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针对这一微观空间尺度的复杂系统所做的模拟研究,其中,景区游憩行为仿真模型是对这一复杂系统的抽象描述。

1.2 景区游憩行为仿真模型及系统的分类

游憩行为仿真模型是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核心,反映了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对要模拟的游憩系统的认知。游憩行为仿真模型的分类体现了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分类。

游憩行为仿真模型的架构主要由游憩使用管理、游憩质量管理、环境保护需求等外部应用需求和计算机仿真建模理论、技术等内部理论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决定。从外部应用需求来看,随着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游憩需求迅猛增长,游憩行为与包含游憩资源在内的游憩环境的频繁交互日渐对环境和游憩自身造成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研究从景区的游客流量管理、游憩道路管理、游憩质量管理,发展到了目前广受关注的自然(及生态)保护区的游憩行为与环境、生态的交互影响研究,体现了外部应用需求对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研究的不断影响与促进。从内部理论发展水平来看,基于统计方法的动态、随机、离散事件仿真建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基于agent与多agent技术的仿真建模、智能与实时监测监控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发展,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出现了采用不同理论模型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一般来说,外部应用需求决定内部理论模型的选择。

进一步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得到游憩行为仿真模型的二维分析图(如图1所示)。一维是“外部应用维”,体现仿真系统的外部需求,从游憩行为与环境的交互性指标来描述,分为“非动态交互”与“动态交互”两个层次。其中,非动态交互模型对游憩行为与环境关系进行静态描述,模型将依据这种静态关系运行,该类模型适用于游憩系统较为稳定,即游憩行为模式、游憩环境等变化不大的情况;动态交互模型能够对游憩行为与环境的动态结构进行描述,模型运行过程中游憩行为、环境及其之间的交互是动态变化的,这类模型适用于游憩系统不断变化的情况。二维是“内部结构维”。表示仿真系统的内部结构,主要从适应性指标来描述,分为“基于概率”和“基于规则”两种。基于概率的模型使用概率分布来描述游憩行为,游憩行为的产生基于概率的选择,该类模型的使用条件是实际模拟场景与样本的概率分布保持不变,因此适用于对较为长期的、宏观层面的游憩行为进行模拟,而不适合游憩环境经常发生变化的场景,如增加新的游憩设施、引入新的游憩道路,或者游憩行为模式、游憩类别等发生变化等情况。基于规则的模型用一组规则描述游憩行为,规则表示行为的条件与结果,游憩行为的产生基于规则定义的条件是否被满足,该类模型适用于对仿真系统的灵活性要求较高的游憩系统或场景,如游憩环境发生变化等。

图1还描述了目前主要的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在上述两个维度的位置。可以看出,“基于概率的非动态交互”系统主要包括wUSm(wildnessUseSimulationmodel,荒野使用仿真模型)和extend(见2.2)等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基于规则的动态交互”系统主要包括RBSimtl(muhiagentRecreationBehaviorSimulatorSystem,多agent游憩行为仿真系统)(见3.1)、maSooR(multi-agentSimulationofoutdoorRecreation,多agent户外游憩行为仿真系统)(见3.2)、iRaS(intelligentRecreationalagentSimulator,智能游憩agent仿真系统)(见3.3)、Kvintust(见3.3)等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值得注意的是。RBSim、maSooR、iRaS、Kvintus等还占据了“基于概率”区的很小部分,说明这些系统在适当场景部分采用了“基于概率”的方法;而“基于概率的动态交互”与“基于规则非动态交互”区域未见有代表性系统出现,表明“非动态交互”系统并未向“基于规则”方向发展,“基于概率”的系统并未向“动态交互”方向发展。

目前以RBSim、maSooR为代表的“基于规则的动态交互”游憩行为仿真系统都是基于主体agent(以下简称agent)的,因此游憩行为仿真研究领域将“基于规则”的仿真系统称为“基于agent”的。本文不区分这两种说法,但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讲,基于agent的游憩行为仿真模型并不仅仅是基于规则的,agent能够被设计成具有推理能力,其推理机制并非简单地基于条件一动作规则,而是基于一种复杂的推理与规划机制。

本文第二部分将对图l中的“基于概率的非动态交互”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wUSm和extend与“基于规则的动态交互”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RBSim、maSooR进行详细分析。为了简化,将前类称为“基于概率的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将后类称为“基于规则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给图1加上时间维度,则wUSm、extend、RBSim、maSooR、iRaS、Kvintus将在时间轴顺序排开,其中,时间顺序较为明显的是前4个系统。

1.3 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工作过程

当理论模型类别确定后,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工作过程就可分为模型建立与模型运行两大阶段。

1.3.1 模型建立

建立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模型包含两个步骤:(1)选取有代表性的景区进行大量实地调查与分析;(2)建立景区游憩环境模型与游客(行为)模型。早期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实地调查多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经验等方式(如wUSm)。随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被引入,提高了位置的精确度(如extend、RBSim)。目前,综合采用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等精确数据采集技术的系统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游客行为过程数据(如maSooR、iRaS)。

景区游憩环境模型可以分为狭义模型和广义模型。狭义模型侧重对景区的物理环境建模,如景区的人口、游憩路径、服务设施等,如wUSm、maSooR目前的进展;广义模型则对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环境各要素的游憩环境建模,如extend对游客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建模,考虑了环境的社会因素。RBSim则考虑了自然、生态、社会的综合影响。

游客(行为)模型包含游客类别(人口统计学分类、团队规模、游憩诉求等)、游憩模式(旅行方式、景点停留时间、行程、花费时间等)、游憩决策过程(游憩时间、路线选择、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等)等。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模型要素的确定取决于系统的研究关注,其中,游憩决策过程还取决于理论模型的选择。

1.3.2 模型运行

景区游憩行为仿真模型的运行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模型的计算机编程实现与系统验证;(2)仿真输出数据的分析。模型的计算机编程实现需要根据理论模型、模型架构、构成元素等选取合适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开发平台、工具、编程语言。系统验证包含正确性与效用性验证,正确性验证指对仿真软件代码、执行过程、数据结果的验证,即软件的测试、调试;效用性验证指检验模型的运行是否与建模对象的实际运行相一致,一般通过将仿真输出数据与相同背景条件下景区的实际调查数据(可来源于建立模型阶段的实地调查数据,也可重新采集)相比较来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计算机仿真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水平。

仿真系统实现后,就可以按照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需求,基于初始化的仿真输入数据运行系统,即仿真。仿真过程中,系统将根据仿真输入数据自动生成游客在游憩环境中的游憩行为,并对游憩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当一个仿真结束后,系统将根据研究者的关注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仿真(输出数据)分析方法仍然取决于理论模型,概率模型的仿真过程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因此,仿真分析应采用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规则(基于agent的)模型部分地采用了随机方法,仿真过程的本质是基于规则的,应采用基于统计的分析与推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目前,普遍被使用的是基于统计的仿真分析方法。

2 基于概率的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

概率方法是游憩行为仿真中“游客行为选择”的基本方法。基于概率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是根据一组游客旅行路线的样本数据模拟游憩行为,仿真游客的到达时间、旅行线路的选择等游憩行为的概率分布。基于概率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需要遵循概率分布不变假设,即无论实际的游憩系统如何变化,游客到达时间、旅行路线选择等的概率分布保持不变。

一般认为,基于概率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经历了两代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运行于大型机计分析技术。在阿卡迪亚国家公园进行的效用性验证表明:没有证据证明仿真输出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

在仿真分析阶段,研究者首先关注景区社会容量(承载力)的预测,即通过仿真预测出景区内给定时间范围、地点、不同旅游方式(徒步、骑自行车、驾驶机动车)的景区可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其次关注各种管理措施的预测效果,如游客乘巴士对景区社会容量产生的影响。

2.2.3 基于extend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的应用

曼宁的extend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应用于美国缅因州阿卡迪亚国家公园道路使用管理,罗亚岛国家公园宿营规划与管理,拱门国家公园基于社会容量(承载力)的道路网、景点使用管理,以及新管理措施――班车巴士对公园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约翰缪尔荒野区的步行使用管理与监控等。各种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通过社会容量(承载力)预测、管理措施仿真较好地支持景区的游憩管理。

上述基于概率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各种应用在游憩使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概率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需要基于概率分布不变假设。因此,当需要模拟的游憩系统经常发生显著变化时,这类系统可能不能正确地对游憩系统建模,这时,应当考虑更为灵活的基于规则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

3 基于规则的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

“基于规则”指区别于“基于概率”的“游客行为选择”:游客的游憩线路选择不是基于样本数据的概率分布,而是基于游客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一方面反映了游客自身的游憩行为规律、倾向、偏好,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与游憩环境交互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行为决策过程、结果的影响。这种基于规则的游憩行为仿真方法克服了概率分布不变假设在动态变化的游憩系统中可能存在不适用的问题。正如上文(1.2)提到,目前有代表性的基于规则的景区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均是基于agent的,因此也称其为基于agent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

基于agent的游憩行为仿真模型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以美国阿里桑那大学吉布莱特(Gimblett)博士提出的多agent游憩行为仿真系统RBSim(multiagentRecreationBehaviorSimulatorSystem)(见3.1)最具先驱性和影响力,其与同时代的曼宁的基于extend的概率模型形成了游憩行为仿真模型研究的两大分支。在RBSim的影响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其他基于agent的游憩行为仿真系统,如荷兰的多agent户外游憩行为仿真系统maSooR(multi-agentSimulationofoutdoorRecreation)(见3.2)、澳大利亚的智能游憩agent仿真系统iRaS(intelligentRecreationalagentSimulator)与丹麦的基于agent的游憩行为建模系统Kvintust(见3.3)。

3.1 多agent游憩行为仿真系统――RBSim

RBSim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美国阿里桑那大学研究人员的吉布莱特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博士研究。1997年,RBSim实现了计算机编程并在文献中被进行了全面介绍。

3.1.1 RBSim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RBSim的理论与方法依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基于agent的建模与游憩研究。RBSim借鉴了美国圣达菲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SFi)多agent建模工具Swarm的设计思路,用agent模拟游客及游客团队,agent在游憩环境中具有独立行为能力、能够感知环境状态,并基于自身动机与意图进行推理、决策、做出作用于环境的行为。本质上,RBSim是一个目标驱动的智能

RBSim在游憩方面的理论依据继承了早期wUSm所采用的孤独理论,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识别出了另一类游憩类别――“社会游憩者”,这类游憩者在游憩中并不寻求孤独体验,与其他游客的相遇次数并不与其所追求的游憩品质存在明显冲突。

3.1.2 RBSim的工作过程

RBSim在模型建立阶段的实地调查针对美国阿里桑纳州断剑峡谷。RBSim的景区游憩环境模型是一种广义模型(见1.3.1),不仅包含了基于GiS的景区道路网,还包含了景区植被、文化、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RBSim的游客(行为)模型即agent模型,包含如下内容[23j(参考图2):(1)类别:分为两种类别,一是旅行模式,主要包含徒步、山地自行车与吉普车;二是游客个性类别,包含风光(1andscape)和社会(social)游憩者两种,前者追求游憩孤独体验,后者追求自然体验;(2)感知:指在给定区域半径范围内对其他agent的类别、数量、道路状况、设施、日期、时间、天气等的感知;(3)动机和意图:包含需求(生理、安全等)、兴趣(观景、散步、生态环境、历史、与人交互等);(4)推理:即目标(动机、意图)驱动的推理,agent根据自身类别、动机与意图、约束条件(时间、能量等)、对环境的感知,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从行为矩阵中选择能够满足自身目标的游憩行为;(5)动作:按照推理结果采取游憩行为。

RBSim采用微软公司的VisualBasic(VB)4.0开发,运行于个人计算机上。RBSimagent通过VB对象类实现,通过定义不同对象类的属性、行为规则、状态等区分不同的agent;agent的行为由离散事件触发,包含环境状态事件与内部事件。在断剑峡谷的实验验证了RBSim在预测游客相遇次数与评估不同游客行程路径方案方面的有效性。

在仿真分析阶段,RBSim研究者的关注主要有3个方面:(1)游憩质量,通过游客之间的相遇次数来分析;(2)游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3)各种管理措施的预测结果。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5

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中期方案设计、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本文分别这三

个方面论述其对场地进行空间分析与人流分析;在方案设计中通过3D可视化分析,进行方案优化与调

整;在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中,其提供项目信息查询与虚拟浏览的等应用功能。

关键词:GiS;景观规划;场地分析;方案设计;后期评价管理

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基于科学与艺术的工程实践活动。其探究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所进行的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活动均是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1]。现代景观规划领域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利用高新技术与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GiS,以其强大的分析功能为景观规划师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增强了设计师对规划成果的视觉感知,理性的诠释场地的属性特征,从而使规划设计人员能更准确地认知自然景观状态,为景观规划及设计提供新思路[2]。

1.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1应用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或Geo-information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20世纪60年代,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罗杰·汤姆林森(Rogertomlinson)首先提出了GiS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1.2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3]

2.GiS在前期场地分析中的应用

2.1GiS的场地分析能力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4]。且可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其得到的分析结果还可以通过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2.2GiS的场地分析

2.2.1土地适宜性分析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基础的、且运用范围很广的理论方法,1950年麦克哈格率先提出土地适宜性分析理论,综合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5],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定量评价。一般而言,首先要确定评价区域,并且建立评价的标准体系,然后从中选取具有重要特征的评价因子,在GiS中建立数字单因子图层,将获取到的各种有效信息存储到GiS空间属性库中,最后通过GiS的叠加分析或者空间分析手段得出评价结果。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可通过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件资料的形式进行输出,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2.2地势地形分析

作为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地势地形分析结果,大体控制了整体的景观空间布局。GiS通过采集数据、高程资料,结合规划地区图形分析,在平面基础上,通过高程模型、三维透视等形式的直观、形象的展示地形变化,使其合理布局,让规划更满足实际环境情况,因地制宜。

2.2.3坡度坡向分析

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到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利用方式及施工时的工程量,坡向则影响着建筑的通风和采光以及植物的选择和布置。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坡度坡向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GiS中的分析拓展模块有坡度坡向分析功能,将其与平面图结合,为规划人员对于场区的布置及植物选择提供直接参考。

2.2.4水文分析

GiS通过模拟的三维地形空间,在Spatialanalysttools中Hydrology辅助下,分析规划场地内分水线、汇水区域、流向、流水累积量等,得出深度图和属性数据的结果,避免了传统景观规划中对水文情况的模糊认识,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6]

2.2.5环境廊道分析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H.Lewis提出,通过GiS这一平台可将“环境决定因素”绘制成图,进行分层叠加,显示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水体图层——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2)湿地图层——使已有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中的投影方式、坐标、单位、精确度等与其他的图层吻合。(3)陡坡图层——将该区域的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计算出坡度,筛选出陡坡区域。(4)环境廊道合成图——将上述图层叠加,重叠部分构成了线性环境廊道,推断出优先保护地区。[7]

2.2.6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主要采用纵剖面法,即绘直线,通过沿该直线的纵剖面,观察再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通过点状矢量图层、观察点、观察路径三者间的取值分析,实现多适宜性评价。

2.2.7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8]。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需考虑居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和对应权重等进行分析。

3.GiS在中期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视线视域表达

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GiS对方案的景观视线视域进行直观的表达。对于视线开敞的设计,通透的视觉给人心旷神怡的平和感觉,适宜于舒缓心情;而有适当障碍遮挡的设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更能激起游客探索景区的好奇,增加游玩乐趣。

3.2三维显示

二维平面得场地分析,可以分析场地内的各项因素的二维平面之间的相互信息,但对第三个方向—Z轴上的信息却无能为力,规划设计中一般只靠设计者的经验和想象,缺乏精准的科学分析。GiS的3D可视化,在设计阶段,可通过三维拓展模块,将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与该功能结合,就可展示出从不同视点观察表面,从某一观察点查看到另一点的可见情况,设计者有很好的交互性,方便不同地点的设计师可对同一个方案做出共同分析,并提出汇总的分析结论及设计修改草案。

4.GiS在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4.1景观解说系统[9]

通过数据库系统可进行景观解说系统的布置,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对项目的各个部分的资料进行查询,及时获得解说信息。甚至游客可以在网络上对景观项目进行虚拟游览,解决了景观使用的时空问题。

4.2数据管理

GiS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分析工具,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其数据库的存储与查询功能在景观项目的后期管理中亦有着重大的意义,便于更新空间内的信息和修改和检索基础数据。

5.讨论与结论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景观规划设计已发展成为得到国际认可且涵盖面广的领域,它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应当得到最先进的技术支持。GiS可以清晰直观地表现出信息规律和分析结果、动态监测信息变化,它在规划前期场地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较传统分析手法更为精确和快捷,为下一步规划设计提供客观的参考和依据。将GiS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为其带来了不少的新思路和方法。就GiS的系统功能而言,其已日趋成熟。但是其在辑判断和推理方面存在着欠缺,只能作为人工规划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项目后期的数据管理和共享上,仍存在一些障碍,如涉及各单位数据保密等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可在现有软件平台上对系统进行改良,建立具有较强兼容性的数据存储和利用模式,更好地为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服务,并需要深入探讨与其他新技术如空间句法、grasshopper等的结合,更好的为景观规划设计乃至其他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金丽芳等,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1997(06)

[2]李晓艳等,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3)

[3]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02)

[4]高安东,基于GiS辅助的剑川县沙溪镇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2008,

[5]徐明珠等,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综述[J].技术与市场,2010(07)

[6]唐文等,基于GiS的场地分析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7]宋力等,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11)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舍本逐末基模增长上限基模

1.引言

系统基模是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教授在他的著名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先提出来的。美国mit的JawForrester在2003年的国际系统动力学会议上,强调了系统基模的作用。系统基模(archetype)可以作为分析复杂系统的一个主要工具,它们可以涵盖人类大部分的动态性复杂问题:它们蕴含在小至个人、家庭,大至组织、产业、都市、社会、国家和世界,甚至民族、历史及生态环境的种种活动之中。系统基模是由不断增强的回馈(“+”反馈环)、反复调节的回馈(“-”反馈环)和时间滞延等三个基本元件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在管理复杂现象背后的单纯之美,分析系统基模的目的是重新调整我们的认知,以使我们更能看清结构的运作,寻找结构中的杠杆点。彼得・圣吉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总共提出了八种基模,这些基模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一直就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说,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称。景德镇在唐代烧造出的洁白如玉的白瓷,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在建国初期,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型陶瓷工厂――华风瓷厂,很是红火,景德镇大部分人都从事制瓷工作,瓷厂是景德镇经济的支柱。但是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瓷厂部分工人陆续下岗,影响了整个景德镇的经济发展。为了找到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新契机,故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的理论和思想,分析景德镇陶瓷生产供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管理方针和对策。

2.景德镇陶瓷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立基模

2.1景德镇陶瓷商品成本问题――舍本逐末基模

由于个别地方生产的陶瓷成本比景德镇生产的低,品种比景德镇的多,因此景德镇某些商家引进这类陶瓷制品在陶瓷市场上售卖,借着景德镇这个金字招牌,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外来购买者难以分辨外来陶瓷和本地陶瓷,在景德镇买到的不是景德镇本地产的陶瓷,回去才发现不是景德镇的,心里会产生对景德镇陶瓷不好的印象,这样会降低景德镇陶瓷的美誉度,损害景德镇陶瓷的声誉。用模型来刻画:

2.2景德镇陶瓷运输差额问题――增长上限基模

对于陶瓷制品来说,在运输过程中只要不磕磕碰碰就没有多大问题,但是运输过程中最重要的交通对于景德镇来说很是困难,在九景高速公路没有修成之前,除了国道之外,景德镇基本没有什么路。尽管景德镇较早拥有了飞机场,但是航班班次很少,去往的地方也只是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且即使有航班空运也不可能成为普通货物的运输方式。这也造成了陶瓷运输方面的困难。

2.3景德镇陶瓷技术工人差额问题――增长上限基模

陶瓷产品的生产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生产过程中环节众多,要想生产出质量上乘的陶瓷制品,对陶瓷技术工人的要求很高。目前,由于工人待遇得不到提高,很多的熟练技术工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另谋出路。这就造成了技术工人不足的局面。

2.4景德镇陶瓷品种差额问题――增长上限基模

景德镇不乏众多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很多大师工艺方面很是了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是后续力量不是很充足。景德镇虽有三所高校培养陶瓷设计人才,但由于地缘关系,学生大都是本地人,设计上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景德镇的陶瓷设计品种不多,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有工艺性陶瓷等。近年来,不少生产商把陶瓷运用到商品包装上,例如陶瓷酒瓶。但是陶瓷商品品种还是较单一。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一个景德镇陶瓷发展增长上限基模,其中有三个变量,陶瓷商品运输差额v5,陶瓷技术工人差额v6,陶瓷商品品种差额v7。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负反馈环,这三个因素是制约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主要因素。

3.消除景德镇陶瓷发展瓶颈的对策分析

3.1对于景德镇陶瓷发展舍本逐末基模分析

想要扭转舍本逐末的情势,需要增强治本的反应与减弱治标的反应。陶瓷发展有一个成本问题,目前景德镇陶瓷商有部分着重引进外来低成本陶瓷,这只是一个缓解成本问题的症状解,一时能获得收益。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致力于根本解,要想降低陶瓷成本,还应该先投入资金,建立研发团队,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陶瓷成本问题。大批量生产,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案。

3.2对于景德镇陶瓷发展增长上限基模分析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针对成长上限基模的管理方针:不要去推动“增强(成长)环路”,而要消除(或减少)限制来源。因此,当系统中出现了成长上限结构时,努力地推动增强回路,是在做无用功,应该在负反馈环里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消除负反馈回路的抑制因素,使正反馈增强。

3.2.1建立陶瓷大型生产企业,改变原来的手工作坊形式。这类型企业可以自我培养技术工人,自我研发新产品,从而消除陶瓷技术工人差额,以及陶瓷品种差额带来的增长上限。

3.2.2引进外来设计人员,改变地域限制,打破设计瓶颈。目前,景德镇从事陶瓷设计工作人员大都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理论学派一致,在某些情况下作品风格类似。引进外来设计人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与本地设计人员更好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设计出更多新颖的陶瓷商品。

3.2.3集中运输,打破运输瓶颈。虽然景德镇的地理位置限制了景德镇的运输状况,但是集中运输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消除地理位置带来的不便。

参考文献:

[1]贾仁安,丁荣华编著.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桂红,贾仁安.基于消除制约上限反馈分析的农产品供应链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8.

[3]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房地产预警指标预警方法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

我国房地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在其短暂的20多年的运行中却一直在不断的波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地区性的房地产发展过快、房价过高等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房地产预警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对房地产预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是参照经济预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我国对房地产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房地产预警方法的选择和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三方面。

一、房地产预警指标研究评述

房地产预警指标及指标体系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实现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因此,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早期对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多采用定性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因为主观性强,各指标之间不可避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也不能准确判断各指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指标选取依据不充分,可信度不高,因此后来的学者主要采用各种定量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郭磊、王锋等认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在房地产经济中产生了内部传导。他们在进行预警指标体系设计时,根据先行、同步和滞后的数量特征关系初选了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等18个指标,然后以深圳市为例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选择了9个能相对独立地反映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作为房地产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统计预警法进行了单一警兆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分析。

郭峰认为房地产预警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七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房地产预警指标。其具体做法是参照各地已有的预警指标体系,取其交集,然后利用专家评分法和相关分析法选出了12个指标,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可以满足预警的要求。

叶艳兵、丁烈云利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及反映市场景气状况的“第一主成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各单项指标同“第一主成分”的相关性大小,并按照相关性的大小来决定指标的取舍,同时结合专家经验等定性分析方法,利用武汉市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包括房地产价格、从业人数等在内的武汉市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但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预警,具体效果如何,限于篇幅,作者没有结合数据进行检验。

周忠学、李永江以青岛市为例,用聚类分析法把影响房地产的20个因素指标分为5类指标,然后分别对每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把原来的20个指标合成为7个综合指标,大大简化了分析工作。

李崇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房地产预警指标选择方法。他认为房地产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影响因素众多,必须采用一种适合复杂大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由此提出了系统核及核度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指标间的关联度,然后根据指标关联度的大小建立指标体系的拓扑图,最后求取拓扑图的核,其构成要素就是要选择的房地产预警指标。

杨佃辉,陈轶等把初选的22个房地产预警指标按照指标的性质分为总量指标、购买力指标、生产类指标、价格类指标和交易类指标五大类,分别对每类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并结合定性方法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上海市房地产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对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在逐渐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转移。定量分析方法主要通过一些统计分析方法消除指标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使不同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准确,但它不可避免也存在缺陷,如多数统计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样本数据够多,且不具备容错能力,而且对某些不能量化的因素指标也无能为力,而这正好可通过定性分析来弥补。因此,把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构建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房地产预警方法研究评述

预警方法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预警方法是否合适是房地产预警系统能否发挥其预测、防范和调控功能的关键。在预警方法的选择上,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房地产发展初期,即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以景气指数预警为主;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以统计预警为主;近期的研究则转向以人工神经网络等为主的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方法方向发展,逐渐与计算机软件融合。

(一)景气指数法。

如上所述,我国早期的房地产预警研究主要借鉴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常用的方法,即景气指数预警法。这种方法以经济周期循环理论为基础,从影响房地产经济的诸多要素中选出一组对景气变动敏感,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把它们分为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类指标,然后分别对这三类指标编制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以预测房地产景气的转折点和长期趋势,达到房地产预警的目的。

黄继鸿、雷战波、凌超为了描述房地产景气的动向,通过构建合成和扩散指数来达到对房地产运行情况进行监测、预警的目的。他们认为扩散指数能综合各个指标变量的波动,反映宏观经济波动过程,还能够有效地预测经济循环的转折点,但是不能明确表示经济循环变化的强弱;合成指数不仅能预测经济循环的转折点,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经济循环变动的振幅。因此,他们认为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适用于房地产预警等宏观经济领域。

李斌、丁烈云、叶艳兵对景气指数预警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由于计算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利用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对相同的数据分别计算得出的房地产警度不一致,他们分析了两种指数的计算特点,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第一,对传统Di计算方法进行合理改进,引入精度比较的概念,选择精度更高的指数来进行景气评价,有效地消除了两指数间的矛盾冲突;第二,利用Di值与Ci值及其精度设计了一个能完整反映市场景气状况的综合指数,即对Di与Ci指数向量进行数据处理并建立整合基础以后,依据Di值与Ci值的精度分析,摒弃主观判断的处理方法,按照各自误差的高低和权值计算理论,确定各整合基础数据所载信息量的权重,最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求出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景气指数,并利用武汉市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综合指数能更好地反映武汉市房地产的实际警度。

景气指数法经过多年的发展运用也比较成熟,计算方法有了许多改进,但是用该方法来对我房地产进行预警,存在着许多先天的缺陷.首先,景气指数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而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其周期性更是无从谈起;其次景气指数用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这些综合指数来反映总体的发展趋势,而这些综合指数对具体指标的信息抽象化了,不利于具体分析,也容易掩盖个别指标的异常波动,因此,用景气指数法来进行房地产预警不是最佳方法。

(二)综合模拟法。

综合模拟法也叫统计预警法,是我国房地产预警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从系统论角度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房地产预警的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先对警兆与警素指标进行时差相关分析,确定其先导长度和强度;接着根据警兆指标变动的情况确定警兆指标的警级,然后根据各警兆指标的重要性对警级进行综合,得到总体的综合警度。使用此方法进行房地产预警,不仅能反映房地产的综合警度,还能反映单个指标的警度,比较适合用来进行房地产预警。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

1995年,建设部就组织过房地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即为统计预警法,但鉴于行业发展的初期性及其资料积累的有限性,无法在定量上有所突破。

赵黎明、贾永飞最早对用统计预警法进行房地产预警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在很多研究都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首先对经济预警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统计预警方法适合用来房地产预警;接着运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警兆指标,并确定了预警界限;最后使用模糊评价方法来进行警级综合,使房地产预警走向定量化和系统化,明确了警情发生时的控制目标和方向,实现了房地产预警系统的计算机处理。

郭磊、王锋等采用统计预警法,结合深圳市实际数据,对深圳房地产运行的轨迹进行监测,并对未来的走势进行了预测。他们首先根据房地产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深圳房地产自身的实际,选择房地产销售量作为警情指标,然后通过对其它指标和房地产销售量的时差相关分析,选出警兆指标,然后通过各警兆指标警界的确定,对深圳房地产进行了单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张泓铭对各种预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进行比较之后,指出综合模拟法比较适合我国当时的房地产预警,他详细介绍了综合模拟法的思路、步骤并以某城市为代表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峰、丁烈云对利用综合预警法进行房地产预警容易出现的失真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用数学方法对用3预警准则确定的预警区间进行调整,并以武汉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预警区间修正后,能够提高房地产预警系统的精度。

综合模拟法既能对房地产整体警度进行综合判断,也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监控,便于找出警源,比较符合预警的目的。但运用该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预警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统计预警法要求它的参数必须满足多元常态分配的假设,而实际资料常常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目前以3预警准则获得的预警域与现实并不符合,使得预警精度不高或失效;另外统计预警法是静态的,不具有容错性,而目前我国房地产数据参差不齐,房地产发展迅速,因此采用该方法结果往往系统精度不高,于是更多人又转向了基于模式识别的预警方法研究。

(三)基于模式识别的预警方法。

房地产预警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避免或尽量减少预警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预警过程更客观、可靠。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已引起人们关注。

王建成在其博士论文里构建了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经济预警系统。所谓模式识别是泛指一类用于对所研究对象根据其特征和属性,分辨其所属模式类别的识别和分类方法。模式识别突破了传统的指标处理思路,不再从简单的统计规律出发探求发展趋势,而应用模式分类和比较来对未来状况进行预测。概率模式分类法可以满足最小的误警概率和最小的预警风险等要求,其有关分类错判概率等理论,很适合研究预警系统的预警可靠性,另外它还可以和附加信息检验、模式特征提取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预警指标选择,构造出一个实用、完整的经济预警系统。但是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预警系统的设计需要已知经验概率、条件概率、和后验概率,实际上这些是很难得到的。另外,贝叶斯最小风险分类过程还建立在样本拟合最好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因此该方法没能得到广泛地使用。

虞晓芬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杭州市历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测有关指标2004-2005年的值,并结合统计预警法对杭州市房地产市场现在和未来两年的综合警度进行判断和预报。陈彦等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以南京市为例,建立了房地产预警系统,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Bp神经网络在经济预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预警方法(景气指数法和综合模拟法)的一种拓宽和突破,解决了传统预警方法存在的难以处理高度非线性模型、偏重定量指标、难以处理定性指标的问题。从而为预警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但是Bp神经网络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其过分强调克服学习错误而泛化性能不强,同时还易出现隐层单元的数目难以确定,网络学习的收敛和最终权值受初始值影响大,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这也是不少学者正在研究的课题,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房地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由上可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预警,都有各自的缺陷,因此不少学者尝试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房地产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丁烈云在他的名为房地产周期波动与预警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把景气指数法、基于系统核与核度理论的综合模拟法和模糊神经网络预警法三种方法和相应的模型结合起来预警,经过实证分析,表明预警效果相当不错。

南京房管局在建立南京市房地产市场预警系时也结合了景气指数法、警兆信号法和专家经验法三种方法共同预警。采用多种预警方法对房地产进行预警,以便相互验证,这也是今后房地产预警的发展趋势。

三、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研究评述

房地产预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基础,而房地产预警方法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核心,而除此之外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警度的预报,以及排警对策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设置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调控进行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许多尝试。

梁运斌对建立房地产预警监测系统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应该由景气分析、预警信号、行业监测和景气调查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基本构想,研究虽然粗略,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思路。

彭诩也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框架进行了构建,他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以细分为信息采集系统、预警信号系统和景气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各个系统相互独立,其功能如下.景气分析系统主要进行要用来建立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预警预报制度,房地产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收集房地产基础数据及相关信息数据;预警信号系统主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和。

郑淑琴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分为数据处理分析子系统、监测预警子系统以及排警子系统,在文中对这三个系统分别加以研究。

以上研究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其基本思路大致相同,都是从数据的收集、预警方法的确定和出现警情时的预报和对策来构建的。韩立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房地产预警系统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较系统的构想。他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纵向是指由下至上即由各地市汇总到各个省,层层预警最后到全国综合预警,而横向预警是指对每个具体城市的预警框架可分为统计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可细分为更小的模块。其中预警预报系统是核心,统计信息系统与动态监控系统都是为其服务的,前者为其提供基本资料和数据,而后者则起着辅助预警及决策的功能。

郭峰在他的博士论文里以大系统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房地产“递阶控制”预警系统,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级,上级是输入部分,也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警兆数据库、预警界限数据库、预测指标数据库和警情分析指示数据库等;而中级为控制处理大型专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具体包括指标筛选、界限确定、预测判断和警情分析指示模型库;下级指的是输出部分,即生成子系统,通过衔接器和中级相连,具有图表、数据结果输出等功能。

李斌、丁烈云认为从计算机软件开发角度来看,房地产预警系统应该是以miS为基础,兼有DSS功能的计算机预警信息系统。它可以通过自动处理、分析、判断输入和存贮在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态势发出预先警告。他们将其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模型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系统之间、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的传递由人机交互总控系统来调度。

总的看来,我国房地产预警系统的设计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友好的人机交互模式和动态的建模技术将是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39269)

(作者: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专业博士)

参考文献:

[1]郭磊,王锋.深圳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2]郭峰.基于大系统控制的房地产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3]叶艳兵,丁烈云.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基建优化,2001(3)

[4]李永江,辛益军.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经济师,2003(6)

[5]周忠学,李永江.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企业经济,2003(12)

[6]李崇明.基于系统核与核度理论的房地产预警系统指标体系选取方法,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11期

[7]杨佃辉,陈轶.基于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选择,东华大学学报,2006(4)

[8]黄继鸿,雷战波.经济预警方法研究综述,系统工程,2003年第3期

[9]李斌,丁烈云,叶艳兵.房地产景气预警中Di的改进及与Ci的精度比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

[10]李斌,丁烈云,叶艳兵.城市房地产市场综合景气指数的构造与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20)

[11]赵黎明,贾永飞,钱伟荣.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2]郭磊,王锋,刘长滨.深圳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

[13]张涨铭,陈则明.城市房地产预警研究,房地产市场,2004(11)

[14]陈峰,丁烈云.房地产综合模拟预警法误区的识别及修正,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36)

[15]王建成,王静,胡上序.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宏观经济预警系统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8)

[16]虞晓芬,商升亮.杭州房地产市场预警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33)

[17]丁烈云.房地产周期波动与预警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6)

[18]彭诩.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中国房地产,2002(6)

[19]郑淑琴.,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

[20]韩立达.我国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21]郭峰.基于大系统控制的房地产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数字技术;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

1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和功能

1.1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各园林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全国乃至全球风景园林领域内的网络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风景园林信息的共享,这对于促进全球的风景园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1.3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1.4景观评价

采用“3S”技术,能够更客观地对景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价。

1.5植物选择

园林设计师应具备选择适宜不同场合植物的能力。

1.6动态监测与管理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7虚拟园林

1.8远程设计、施工与管理

在将来,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方便地进行千里之外的基地设计、施工与管理。

2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风景园林及其规划设计的特点,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应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实景的三维模拟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三部分。具体内容及相应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2.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

在设计工作实践中,人们需要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表现图和信息化的资料来表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图,希望在未建成之前,就能看到其设计效果,及时地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以利领导或甲方对设计的方案提出建议和决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日益更新换代,给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能随时修改和展示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以前图纸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而到建成后又留下不少遗憾的难题。

2.1.1建立数据库,现状信息采集

园林设计与建筑、市政设计相似,首先依据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现状调查,现状信息采集,包括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现状信息进行采集,对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校核和充实,建立图样库。对现状信息采集,以前通常采用照相机拍照,再经扫描仪扫描后传给计算机(这样常会有部分信息损失)。现在采用数码相机,把现状拍摄下来,效果立刻可见,不满意可以重拍(不会浪费胶片),采集下来的图片是以数据信息来存储的,可以直接传给计算机,减少了信息的损失。也可以采用数码录相机把现场录制下来,以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数据传给计算机,经刻录程序easyCD等软件加工后,作为动画以真实再现的形式输出。

2.1.2三维建模,显示立体效果

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在该设计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使用、居住和观赏、游憩的环境。我们将采集回来的现状信息,转成计算机信息后,作为背景或参考底图,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再由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意图,将设计人员设计的autoCaD格式的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现代先进的三维造型软件3DS或3dsmaX等软件,进行初步的三维粗胚模型制作,以寻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是一种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它较其它一般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意匠。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通过数字化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把立意表现出来,立意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2.1.3设计反馈,确定空间关系

设计人员依据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的空间分布关系图,结合当地的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进行深入的园林布局考虑,把周边环境插入计算机虚拟现实的透视图中,进行借景的考虑,进行尺度与比例的综合考虑。再考虑以功能的需要,艺术的要求,环境的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思维产生出总的设计意图。

2.1.4材质设定,增强艺术感染力

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人员修改后的意图,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包中嵌入的LiSp语言,完成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及图形处理,也可以利用3DS或3dsmaX等软件的二维造型2Dshaper、三维造型3Dlofter的功能,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工作,利用材质编辑器material的复合材质与贴图,进行彩质的赋予,进行色彩与质感的处理,考虑绿化景观的地域性(如福州的南国风光),分析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的关系。

2.1.5后期处理,综合考虑

应用强大图像处理能力计算机的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由彩色激光打印机将透视图输出。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多种特殊滤镜功能,进行艺术效果的综合分析并及时地修改其艺术效果,同时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是作为游赏的场所,还利用它来改善城镇的小气候条件,调整局部地区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它来保护环境,绿化视觉,净化城市空气、减低城市噪音,抑制水质和土壤的污染,进行综合考虑,达到设计完美的境界。设计人员在确定效果图的同时也确定了图纸的设计,再配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计算机数据,依法设计,使该项目不仅具有艺术效果,而且合法合理。

2.1.6投影汇报,声图文并茂

设计成果的投影汇报,应用计算机的投影仪,用世界通行的powerpoint或authorware软件,进行现状信息、设计意念,功能分区,设计图、三维效果图、三维动画效果有机的合成。将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地理数字化信息,进行剪接和编辑,制作出正确清楚地表达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投影汇报程序。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应用网络技术,通过intemet全球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到电话能通到的地方,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或委托设计。

2.2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

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实际上是风景园林实景的一种图像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它应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获取实地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VR)、3DGiS等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与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使用户在三维虚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浏览和欣赏园内各景点,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为了使风景园林的景观更加直观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景园林进行三维模拟,制作三维模型,从而全面、详尽地描述景观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等。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风景园林实际景观进行的数字化,对于专家分析景观的格局和确定景观观光分区及旅游开发都有很大作用,从而做到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

2.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包括:每个案例规划与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等背景信息、风景资源调查及景观分析与评价、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等;主题介绍,特别是专题性的风景园林,如纪念性风景园林、观光型风景园林的主题介绍;主要景点介绍,包括那些有充分代表性并且富有特色的景点介绍,如名树、名花、雕塑、喷泉、广场的介绍信息。我们必须对这些风景园林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及管理。首先,这些信息是风景园林各项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数字化后加以保存并提供利用;其次,把这些信息数字化甚至同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图形、图像一起提供上网后,无论是对于用户理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思想还是对于用户在线游览风景园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自60年代在风景规划专业领域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工作以来,许多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都在组织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风景园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专业软件的开发、专家系统的研制等,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的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但是,我国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程度依然很低。如今,园林工作者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偏重于数据库的建立或者单纯的制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许多强大的功能却总是徘徊在应用的门槛之外。其原因除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面广泛、问题复杂之外,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包括风景园林界)对该领域不够重视,未形成整体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大尺度空间土地利用中对资源调查、景观分析、环境保护、废弃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因此,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范围和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日趋扩大。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2-02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宽:统计学为金融,医学、服务、工业、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原本复杂的统计运算变得简单明了,又进一步促进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目前统计学被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说:“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统计学可以打开一条通道。”这一描述揭示了统计学的魅力。但是,目前非统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普遍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互动不足

三本独立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功底差,对于统计学中计算公式和枯燥的概念兴趣不大,并且非统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从思想上不够认同统计学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虽然我们财经类院校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思维及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但我们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却普遍只是课堂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而整个学期中还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及演练,学生则坐在下边听,并没有就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如此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不良现象。

(二)实践环节指导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统计学课程一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即大二的第二学期,上课班级数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课时几乎被理论性课时挤占得所剩无几,因此整个学期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做课后习题,学生根本没有利用所学统计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机会和可能,也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统计学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二、改革措施

(一)注重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戴维・S・穆尔描述统计:“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如何利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轻公式推理,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比如《统计学的世界》中对各种统计概念是这样介绍的:“小心潜在变量”,变异无处不在”,“结论并不是百分百的”,“数据可反映社会价值”等,并结合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阐述,使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领悟统计基本思想。课堂上,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这种方式,以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为标题,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抛锚式教学

我们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导课方式,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而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引出知识模块,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此外,所选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活,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统计无处不在,看到统计的魅力。比如,讲到统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可将课前设计好的带有缺陷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如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愿调查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一些调查项目),先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填写,之后让他们将自己填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或疑问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只需将他们讨论结果进行汇总,由此引出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再比如,讲到调和平均数指标(一般算术平均数指标作为前置内容)时,应先以2―3个实例(例如,已知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求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答的共同思路(计算依据:基本公式,例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工人实际总产量/总工时)及与算术平均数指标运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调和平均数指标的一般公式,并总结出无论是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平均指标所依据的基本公式相同,即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到底选用简单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算术平均指标,取决于所掌握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消除学生对统计公式的恐惧感,也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解清楚。再比如,讲到统计综合指数时,以测定一组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变动程度为背景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构建反映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综合变动程度的分析指标。通过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复杂现象总体要想综合反映平均变动,直接相加是行不通的,必须想办法使这种不能直接相加比较的价值量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价值量,以此逐步引入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再比如,讲到标志变异指标,以投资风险为背景,再比如,讲到回归分析,以财政收支与GDp为背景等等。总之,要选择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为背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而非说教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的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才会体会到统计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及方法,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充分理解统计学中基本方法的使用条件,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背景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现实中,我们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我们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因此,在不能改变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统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章节进行模块划分,例如,可将统计学按照统计活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模块: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深度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并在课程简介完后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并依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学习完后,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项目,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再比如,数据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可编写相应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筛选、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位数等基本指标,以及excel统计图表的绘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并可以借助统计图表将分析结果展示给读者;深度分析又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三个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以实际研究项目为背景,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分析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

(四)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应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而我们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考查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的,改变学生以往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分为基本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其中,基本技能考核(调查报告形式)主要考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并能撰写一份完整详实的调查报告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研究报告形式)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经济背景,利用所学知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并能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方法的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的理解程度,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及深度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2]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1,(12).

统计学的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传统教学模式沉淀吸纳实践创新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5]l.本奈沃洛.现代西方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