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2:46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检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2.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必须划分清楚前后任资产质量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及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不良资产损失。

3.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做出调整后新的会计报表,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任期消化以前潜亏-任期新增不良资产(扣除因客观因素新增不良资产)。

4.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是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注重对企业的绩效审计。

5.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个正式报告,即中介机构(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评价工作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和审计工作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最终结论性审计报告。

1.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计任务的说明,即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名称、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延伸或追溯审要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配合与协助情况的评价等。

(2)被审计负责人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管关系、核算管理体制、财务收支状况等;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等基本内容。

(3)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前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任期内各年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收入效益、成本费用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在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改组改制、生产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等成绩。

(5)截至任期末,审计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问题和负责人的问题两方面。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类整理,并明确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6)审计建议。对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审计组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7)需要在审财务计报告中反映的其他情况。

2.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组结合前期了解掌握的企业有关情况,利用财务审计组审定的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后形成的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状况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绩效评价报告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析报告,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企业绩效评价操作实施细则》和财政部的当年行业标准值、优秀值,重点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和评价得分的变化情况,并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企业在该任期的财务评价结论。此外,还需要聘请社会专家,专门召开专家民主评议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并形成专家咨询评议报告。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财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审计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企业在任期内的基本财务状况等。

(3)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如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方面、改革改制方面、基础管理方面、市场开拓方面、保值增值方面等所做的工作。

(4)任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分问题排列。

(5)审计结论。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业绩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应在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中有证据支撑,需观点明确、内容清晰,业绩要讲透,问题要讲准,责任要讲清。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以会计报表为对象的常规财务审计而言,可以归为专项审计范畴,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目标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

2.内容不同。常规财务审计内容为会计报表及与其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数据公允性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广泛,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其中每一项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

3.审计范围不同。在审计主体范围上,常规财务审计一般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根据重要性可以采取审计或审阅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审计范围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一般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资产量应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纳入审计范围的子企业户数应不低于企业总户数的50%。同时又有特殊规定,对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务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均要求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而且在时间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是若干年,长于常规财务审计。

4.审计程序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除常规程序外,委托人还规定了专门程序,如审计进点见面会规定了参加的人员及见面会内容,企业前后任负责人必须到场,这在常规审计中是没有的程序。又如审前调查,时间长、要求高,此外审计过程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等程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5.审计方法不同。常规财务审计主要围绕复核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采取检查、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账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资料、上级及外部检查结果等,避免重复审计,强调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理清问题、取得证据。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如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充分听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于实施访谈工作,《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访谈工作规范》也明确了访谈范围、内容、方式等。

6.重点不同。常规财务审训是一种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环节、重点事项、重点问题进行充分关注。如因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事项,若账务处理上已经将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或预计负债,审计结果可以不需要对此发表保留意见,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明深层次原因,是否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责任的归属、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等。

7.工作结果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报告是一种标准、简式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调整事项进行了调整,则在审计报告中不需再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种长式、详式审计报告,对前任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情况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对负责人进行评价。在会计报表编制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涉及到多期,尤其是执行新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财务报表编制相当复杂,如清产核资损失如何还原、报表编制基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解答》(国资委评价函[2005]209号)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了规范。

8.要求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对参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国资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具备较完善的审计执业质量控制制度、拥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三年内未承担同一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近三年未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从目前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下列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1.服务对象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会遇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介机构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按以前常规审计一样,站在企业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由于中介机构是受国资委委托,所以应站在国资委的立场开展审计工作。

2.审计目标不明确。有的中介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财务审计的区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不明确,导致审计难度较大,工作缺乏条理性。

3.审计重点存在偏差。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中介机构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工作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差最多说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而已。又如,委托理财从会计处理上检查核算正确,但审计时更要深层次挖掘对该类高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为何要进行投资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活动及决策问题,需要在审计时进行关注并收集证据。

4.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部分中介机构完全采取常规审计的方法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需要更多的调查、访谈等特殊方法。

5.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发现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目的,而发现问题需要具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但有的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6.没有与国资委进行充分地汇报沟通,使工作结果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有的中介机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其工作结果必然和委托方的要求有差距。在进行实施阶段审计时,由于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会计报表的核对上,审计工作基本结束时向企业、国资委报送征求意见材料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的事情,发现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这时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7.不注意工作程序及取证。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企业存在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中介机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确认,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对重要事项,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向委托方进行专门汇报。

8.不重视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审前调查阶段,有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制定的审计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有较多中介机构在审前调查阶段,在工作方法及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并未实际进行调查,只是将有关材料拼凑、粘贴,按照常规审计思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流于形式。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96-02

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铜矿)发生严重污染事故,影响极其恶劣。而紫金矿业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对自己严重违规排污的事实却只字未提。该事件的发生,使我们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一个与管理道德密切相关的概念。近30年来,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商业伦理、相关利益者理论等概念和理论的日趋丰富和完善,一些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公共政策中,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定期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对外报告。欧美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已通过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直接影响到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通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者规范,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企业额外的负担,而是力所能及的担当,是企业对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最后底线,需要逐渐由企业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迫采取的被动行为发展成为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内在要求。上市公司要对股东负责,同时也要对相关利益者负责,在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其他自愿责任。这需要完善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借助社会舆论的监督,促使企业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一、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

国资委2007年12月《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另一种方式是单独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0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中石油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后,先后有39家企业了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其中20家是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2007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2008年有132家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达到364家。2010年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达到531家,其中,上交所323份,占60%,深交所208家,占40%。从已的报告看,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行业、区域、企业规模、盈利状况的不同而有较明显差异,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二、相关前期成果回顾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认识日益清晰,对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具体的情况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需求、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和审计内容界定,以及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的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成果体系:

1.社会责任审计全面化。所有类型单位都应接受社会责任审计。从社会责任审计角度而言,应当把企业、事业和机关三类单位统统纳入审计对象或被审计单位。因为它们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应当包括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2.对象区分论。对不同被审单位,社会责任审计的重点有所不同。在不同所有制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承担更多、更大或更为特别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主要体现在,应当更加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宏观调控措施,以及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方式灵活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在明确审计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社会责任审计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附带审计。在进行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类型审计的同时,附带对社会责任进行审计。二是专项审计。在不对财务、绩效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机关自主决定对管辖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开展专门的审计。三是并重审计。审计机关决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进行审计。四是综合审计。综合审计介于附带审计和并重审计之间,不明确区分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也不一定是平均安排审计力量,但几个侧面都要兼顾到,使几个层面都得到审计。

4.效果公示论。加强社会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和利用。对单位社会责任审计的结果,最终通过审计报告加以体现。出具审计报告,是审计主体即审计机关或受托社会审计组织的责任。更应当直接向社会公开审计报告,使社会能够全面完整地了解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三、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

1.科学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框架,制定逐步完善的法制体系。根据现有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包括: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管理层对股东本来是信托责任,但是目前对上市公司来讲,加大对中小股民的社会责任,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企业对商业伙伴(供应商、经销商等)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基于上述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规则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社区责任、消费者责任等五个大类指标以及其他的指标构成。

审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模式等内容。在审计目标方面,除了合法性、公允性之外应更加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描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是影响该项审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由超过300家全球性组织一起创立的全球报告行动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已建立并了相关审计标准。

2.逐步确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的方法和策略。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的披露成本和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客观存在,无论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是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总体来看,其动机并不明朗,审计需求较弱,特别是民营企业自愿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接受审计的动机更不明确。因此,我国若要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民间团体等各个主体如何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并有重点地将此项工作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占用社会资源相对较多的垄断性行业开始,逐步推进到上市公司、其他非上市大型企业等组织,其推行的方法和策略需进行科学论证。

3.增强企业公共政策的制定意识,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社会问题可以对一家企业的产品市场供求产生直接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出台并按照一定的政策着手处理一些企业的公共事务问题,企业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此浮出水面。为了保证企业的公共政策能够顺利执行,基于对战略控制所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就凸显出其重要性。因此,认清企业公共政策、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三者的内在联系,构建战略控制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才会有相应的环境和基础,才会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的自主性需求并保持其持久性。

4.可由不同审计主体对单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必须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对独立的主体承担。相对独立的审计主体不外乎有三种,即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三者之中,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从事审计的机构,可以承担对内的、局部的社会责任审计和检查。在国家没有明确要求,或国家审计机关没有进行审计的情况下,单位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对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取信于外界,取信于社会,可以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与普通财务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更具有社会性和广泛的影响。

5.被审计单位要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出报告和承诺。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可以是出于国家的有关规定,或者是社会的压力,但更应该是被审计单位的内在需求。被审计单位承担了社会责任,就应当向社会作出报告,向社会公开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取信于外界、取信于社会,被审计单位在向社会提供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报告的同时,还必须同时出具一份书面承诺,对该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合法性等承担直接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晓求.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报告.2011

2.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2008

3.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评价――2007・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G].2007

5.阳秋林,王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价值工程,2010(5)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学校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促进企业负责人依法经营和管理,保障企业资产的良好运营,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和《广东省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粤办发[2000]19号)及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企业单位负责人,是指校办产业和学校所属按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本实施办法所称任期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主管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对所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事项由于管理、领导不善造成不良的经济效果或因监督不力致使所在企业出现违法违纪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者因对主管的经济事项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管理不善,或由于决策失误而事后又处理不力以及违规操作,造成所在企业经济损失或经济效益差应负的经济责任。

第四条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企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资产重组事项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负责人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降职、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时,应当进行审计。

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资产重组的同时,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条学校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由学校决定或由组织或人事部门提请,学校审计处负责实施。

第六条学校组织或人事部门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初步计划送审计处,经协商列入审计项目计划,报学校批准并组织人员实施。因特殊情况临时提请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由组织或人事部门与审计处共同协商,报请学校批准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原则上先审计,后离任。

第八条实施企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应成立项目审计组,并可根据需要,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

第九条实施企业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通过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分清企业负责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实施审计应当对整个任期进行审计。任职时间较长的,应以近期年度为主,但不少于审计两个会计年度。对查出重大问题线索的,应追溯以前年度。

第十条企业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

(二)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

(三)企业对外担保、融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情况;

(四)企业收益的分配情况;

(五)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及其执行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一条审计组要在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审查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分清负责人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

第十二条学校审计处应按法定程序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

第十三条实施审计3日前,审计处应向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送达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被审计的企业单位。

第十四条审计通知送达后,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应当按照要求,写出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事项的书面材料,并于审计工作开始后5日内送交审计组。

向审计组提交的书面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人职责范围;

(二)本人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本人在企业资金运作、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履行职责情况;

(四)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廉政规定的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应当对所提供的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承诺。

第十五条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和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应负的责任;

(二)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应负的责任;

(三)企业经营成果,企业负责人对未完成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应负的责任;

(四)企业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企业负责人对经营决策失误、投资效益差和造成重大损失应负的责任;

(五)与企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低应负的责任。

第十六条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处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报送前,应征求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和本人的意见。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所在企业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7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的范围、重点、方式、方法;

(二)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和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三)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四)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五)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的定性、处理、处罚意见及依据;

(六)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七条审计处在审定审计报告前,可先征询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审计处审定审计报告,对企业负责人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向学校提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企业负责人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审计结果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有关情况的说明;

(二)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三)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

(四)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以及违反《审计法》的行为的处理、处罚意见或结果。

对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九条学校及组织或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报告作为企业负责人调任、降职、免职、辞职、退休等的参考依据。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中,要将审计情况列入责任考核的内容,并同时进入其《廉政卷宗》。

第二十一条实施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对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审计处应当依据《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责任人建议学校或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纪政纪或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拒绝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议报表等资料;

(二)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三)提供伪证、毁灭转移证据,隐瞒事实真相;

(四)报复陷害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人员、检举人证人。

第二十二条审计处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并遵守审计回避制度。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4

关键词:成果运用首要任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一、简析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及其成果的运用现状

(一)概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就是: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者是承包期内应当担负的经济责任,并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它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分清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担负起的责任,二是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运用现状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企事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大多数人对“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词的理解度都普遍偏低,他们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评价也不具备客观性,再加上企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工作制度,使得人们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能。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企事业部门就应当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现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合理地改善。唯有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

二、试析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运用现状的因素

现对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错误的认识观

大多数人都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评判一个企业领导是否存在经济问题的主要依据。于是,在他们这种错误的认识观之下,经济责任审计就被误认为了是一次法律案例的审查。其次,有些人也觉得:倘若,在对某一个企业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当中,没有检查到任何线索,那么这样的一个审计过程,就根本不具备客观性和真实性,充其量也就只能将其看作是一场走秀表演。总之,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错误认识观,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变得十分艰难。

(二)反馈工作不健全

一般来说,审计部门在对某企业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后,要依据审计结果作出相应的审计报告。待审计报告编写完成之后,审计部门还应当把审计报告上交到当地政府。与此同时,审计部门也要把审计报告的副本交到纪检部门,让纪检部门将审计的最终结果反馈给被审的企业领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却并没有严格执行审计报告的上报工作,使得上报程序与实际工作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如此一来,就会给纪检部门的审计成果反馈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进而让审计结果不能够及时对外公布,导致审计成果的运用缺失了规范性。

(三)联动体系不完善

虽然,很多地方都为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了一个联动体系。但这些地方的领导却并没有为联动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再加上这些领导也没有经常性的开展各种联动会议,这就使得联动体系变得越来越不规范化。与此同时,也会让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出现不能协调工作的情况,从而让其直接性的影响到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

三、探析有效改善审计成果运用现状的策略

(一)制作规范化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促进审计工作得到重视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即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从“基本情况”、“主要履职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五个部分,从“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及管理合规性”、“重大事项规范决策及执行效果情况”、“安全环保责任措施落实及效果情况”、“内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企业资产质量变动及持续发展情况”、“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以及“遵纪守法和廉洁从业情况”等八个方面,客观、完整、清晰地反映被审计人的履职情况。

(二)增强后续审计工作的力度

增强审计工作以及后期检查工作的力度,并为审计工作制定出一个审计报告反馈机制,让审计部门在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对企事业领导进行全面、快速的审计。另外,当审计报告被上交到纪检部门的时候,纪检部门还应当要对审计报告作出合理地分析,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被审计的企事业领导。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被审计的企事业领导对审计成果进行及时、合理地运用。

(三)采取相应措施,让联动体系实现规范化

定期开展联动会议,让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所有部门及人员都积极参与进来,比如:组织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等,并以此来使联动会议实现正常化。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的缺点、难点以及重点,对其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探讨,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改进的方法。

(四)实行审计结果公布制度

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审计部门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曝光,让群众了解真相,还干部真实形象于群众,推行“阳光”管理,促使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有利于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改,可以有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效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价值,决定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现状的时候,有关部门就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从中找出能够有效改善其成果运用现状的策略,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峰.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6):97-98

[2]邱慧珍.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29):110-110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社会责任审计理论框架

引言

2009年9月19日,由《中国企业报》和中国企业CSR研究中心主办的“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15例“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位列榜首。

2007年以来,三鹿集团的奶源中被加入大量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并被生产成奶粉等奶制品销售到市场中,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病,多人死亡。2008年8月1日,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检测报告,确认三鹿集团送检的奶粉样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田文华等三鹿集团领导班子却未果断采取积极正确的应对措施,隐瞒真相,并继续销售部分含有三聚氰胺的产品。2008年9月,经媒体曝光后,“三鹿事件”成为重大丑闻。随后三鹿集团宣告破产,田文华被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有损于其公众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利益冲突,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从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既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好坏进行严格的审查。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报告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don,1924)。他在其著作thephilosophyofmanagement(《管理哲学》)中把社会伦理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首次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直到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HowardR.Bowen),在其著作theSocialResponsibilitiesoftheBusinessman(《商人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依据有关政策、进行决策并采取具体行动的义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与探讨。在争论中,这一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1979年,著名学者Carroll在他提出的社会责任模型中将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①。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者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与社会各界利益相关着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关系。企业为了维护与利益相关着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喝战略的透明度,他们不断地寻找与利益相关者对话的渠道。社会责任报告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它不仅能够满足利益

相关者对企业的信息要求,从更高的层次传递企业与社会相关的信息,更有利于指引公司管理层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向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转变,优化企业的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有些企业采用比较简单的形式,在财务报表中附带说明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另外一些企业则出具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包括环境报告喝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在其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从持续有效的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的生产运营、以人为本的员工发展和回报社会的积极行动四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石油在2009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其《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从健康、安全和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客户服务,员工,社会和社区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在2009年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情况③。

为了帮助企业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平衡合理的描述,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GRi)于2002年了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elines(《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列出了企业报告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业绩的框架④,如表1.1中所示。

根据GRi框架的指标分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指引》,我认为可以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的指标分为4大类,见表1.2。

(三)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

社会责任报告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因此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现有的一些报告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我认为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公司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很有必要,当然这要以相关法规的实施为前提。

本文选择截至2010年5月10日止我国企业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这些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图1.省略/index.aspx)所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统计的,不排除未统计到的。

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很少,2006年到2009年,报告的数量大幅增加。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受到全球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一些先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定期社会责任报告,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其次,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相关机构通过指引的方式,引导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最后,企业家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不断加深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的加强,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沟通。

总之,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企业正努力成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还不高。通过对2010年的部分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我发现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报告的结构比较乱,不具有规范性。要改善目前的状况,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二、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的必要性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弗里曼(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任何实体。”⑤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必须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所以企业追求的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者、股东、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社区,甚至是自然环境。

从图2.1可以看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些利益相关者中,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而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了员工和管理者的薪酬,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供应商的原材料,企业所缴纳的税款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可以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这导致他们之间的影响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图2.2所示,a代表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B代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当这两个影响平衡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处于平衡状态,企业可以很好地发展,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可以得到保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断壮大,使得a大于B,出现了不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便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审计来充当中间力量进行调和。

仍然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例,这两家公司于2010年分别了《中国石油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中国石化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公众报告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幸的是,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5月2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相继发生了原油泄漏事故,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社会影响。中国石化更是因销售问题汽油而深处舆论漩涡。众多的社会责任缺失案例,除了媒体的曝光,公众的舆论,我们更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督,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其进行鉴定,以避免更多的企业因为社会责任缺失而陷入危机,同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二)现有审计模式不适用于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

目前国际上重要的并且由第三方进行认证的国际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传统的企业会计仅仅将企业看成一个纯粹的盈利组织,因而会计计量和报告也主要从数量方面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要建立社会责任标准,并通过国际认证,传统的企业会计就不再适合,而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上,定量并且定性地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审计机构对这种打破传统的会计计量和报告进行审计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打破传统。现有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不能完整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因而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审计,这就是社会责任审计。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提出

社会责任审计(SocialResponsibilityaudit)在国外被称为社会审计(Socialaudit)。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有不同定义。

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合著的《审计和受托责任》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1985)将其定义为“社会责任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它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J・Santocki(1983)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股东承担责任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

在我国,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教授(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鉴于我国目前社会责任审计仍处于理论阶段,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引,构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为社会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开展和推广做准备。

三、社会责任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社会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社会责任审计的方式、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审计主体的研究

委托理论⑥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委托关系是指:委托人赋予人一定的权力来处理他(指委托人)的事物并支付一定的报酬给人而形成的契约关系。委托理论的产生有效地避免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的弊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专门的人。同时,人必须定期向委托人汇报经营情况。委托人授权或委托独立第三方对经营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审计,这就形成了审计的三方关系。

图3.1中,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授权人一般为企业所有者,审计客体一般为经营者,而联系审计授权人和审计客体的审计主体则是这三方关系中的纽带。依据传统的审计理论,我国现存审计监督体系按照不同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

我认为对于社会责任审计,审计授权人应该从企业所有者扩大到整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如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样的能源企业,环保部门可以委托审计机构对他们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审计。由于社会责任审计比传统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要复杂得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十分庞大,因而我认为选择独立性最强的民间审计为主体最为合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参与。

(二)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

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总体现状,我认为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审查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而建立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查企业是否按规定履行了社会责任,揭露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3.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后所带来的社会收益状况及其对企业内部管理、经济利益、社会形象等的影响程度。

4.审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合规性及真实性。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对象是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所以说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是社会责任审计对象的具体化,也就是企业所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方面(参见前述社会责任报告框架)。借鉴国外社会责任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对经济及社会问题履行责任的情况。

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时,通常容易忽略企业在经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获得财务上的盈余,则不可能持续经营下去,甚至会损害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有贿赂、贪污、不正当竞争等。

审查企业对所在社区所尽的义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审查企业向公益事业(如文化、教育、体育、福利院、养老院、希望工程)及受灾单位、特困企业损赠款项的态度是否积极;金额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是否合规;(2)对下岗职工、转业军人、残疾人员的安置是否踊跃,安置人员的数量占在职职工数量的比例大小;(3)审查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向税收机关交纳税金,有无偷税、漏税、拖交税款的问题。

第二,企业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履行责任的情况。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社会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对企业履行这方面责任进行审查时,应着重注意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节约、专款专用;能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各项环保措施及管理系统是否建立健全,其有效性如何;企业是否认真执行国家的环保和能源法规、政策;废水、废气、废物、噪声、有毒物的处理是否彻底;生产的产品是否有利于环保;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会计处理是否合规。

更为重要的是,相关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相继发生的原油泄漏事故,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并未及时得到解决。事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巨头再次向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提出了请求尽快出台《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建议。然而,两个石油寡头在呼吁的同时并不愿承担被“问责”的主体,因而该法规迟迟未能出台。

第三,企业对员工问题履行责任的情况。

对员工问题进行审查时,应首先注意企业是否有完备的员工政策,对于员工的雇佣是否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是否按规定支付合理的工资及职工福利费;是否努力改善劳动环境、劳动保护条件及职工住房、上下班交通条件;注意企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上缴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费;是否给员工提供了培训与教育机会等。

第四,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情况的审计。

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及消费者、政府、股东、供应商、银行等。对于客户及消费者,最重要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的好坏。所以,审查企业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方面的情况,是社会责任审计中不可忽略的内容。

(四)社会责任审计方式

由于社会责任审计以民间审计为主导,在实际工作中,相应的审计方式可以由注册会计师根据客观条件,审计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审计方式。社会责任审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附带审计。在进行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类型审计的同时,附带对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在进行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事实上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社会责任的附带审计。因此比较简单的形式,就是社会审计组织可以接受委托,在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进行附带审计。

二是专项审计。在不对财务、绩效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下,审计机关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开展专门的审计。

(五)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完成审计工作这整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报告)阶段,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充分、正确的审计证据,需要设计特定的审计程序。而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利用相关审计证据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中应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1.审计的准备阶段

首先,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社会责任方面的基本情况,如背景情况、利益相关者群体、近期重大活动等,以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范围。基本情况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及经营特点、影响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属行业的关于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具体方法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法、查询法。例如审计人员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涉及社会责任因素的生产活动、业务活动等,或者与有关的单位、个人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做好询问笔录。

其次,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在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审计过程会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从而其对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的情况也不同。显而易见,这一步骤是准备阶段中的重点,我认为采用调查法是最合适的。具体步骤是:审计人员将前一步骤初步了解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按照重要性区分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重要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应采用面谈和问卷调查(此处以员工满意度为例,说明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方法,具体见表3.1)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只采用其中一种。如重污染企业,审计人员就需要走访当地环保部门,详细了解企业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同时,可以采访附近居民或者上网搜索其是否有污染问题曝光。

2.审计的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程序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中,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审计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并进行评价,形成审计结论。这里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审计为例,审计人员对照相关标准法规、实施规范和一系列原则及指南,对被审单位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价工作。针对前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框架,可以相应地制作一个评分表(见表3.1),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地评分。

如果上市公司在报告中描述性地披露了表格中20小类CSR活动中的某一类,则分值为1;如果有相应的金额披露,则再加1分;没有披露记0分。即一个公司业最高得分为40分,最低为0分。

3.审计的终结阶段

审计的终结阶段,即报告阶段,要求审计人员正确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综合所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根据形成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报告阶段是前面工作的总结,审计报告的优劣关系到审计成果。

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需要更加详实的内容。除了上述要素,还应包括:(1)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2)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审计范围和特定方法;(3)社会责任审计过程的简要介绍,包括遇到的障碍;(4)审计过程中聘用的有关专家及其工作领域的资料、所采用的行业标准。

四、结束语

委托理论揭示了社会责任审计的本质,企业所有者委托或授权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揭示了社会责任审计的必然性,又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概括。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从审计主体、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和方法这五个方面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责任审计是为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而由企业所有者委托独立第三方进行的审计。同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十分迫切,但这需要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有关部门需要加快研究,以便加快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注释:

①Bpp.paperp1professionalaccountant[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2008:54.

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2009《可持续发展报告》,2010.

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010.

④GRi.G3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elines,2002.

⑤Bpp.paperp1professionalaccountant[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2008:13.

⑥Bpp.paperp1professionalaccountant[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2008:8.

参考文献

[1]Bpp.paperp1professionalaccountant[m].Shanghai:Donghuauniversitypress,2008.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责任审计是指经授权的审计组织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调任、专任、免职、退休等事项前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主管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种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把握原则

1.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审计的事项要严肃认真,审深审细审透,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和结果,并与离任者随时交换清楚。审计中不隐瞒、不夸大、不回避、不遗漏。把事情全部经过审计清楚并做好审计记录和取证,做到准确无误。

2.遵循客观公正反映事实的原则。审计中必须既要考虑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要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地方和单位实际情况,这就有必要将所查处的事实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是非曲直,然后再正确地予以反映。

3.遵循民主平等评价的原则。审计人员要本着大公无私不偏袒且有对企业和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各种因果关系,深入职工群众中多听多看多了解在作出综合评价,使评价充分显示民主性。

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和建立异地交叉审计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已经相继建立,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定期交流和通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建议采用同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异地交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样能对单位经济责任人有一个公正性评价,排除因行政区域领导授意及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同时有利于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解决审计中独立性较差的问题。

三、规范程序,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严格遵循审计部署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程序,落实好审前、审中、审后的各项任务;从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做到既规范程序,又通俗易懂。审计报告必须要求审计依据充分,被审计企业基本情况明确,审计评价公开、公正,存在问题定性明确,审计意见行之有效。另外提高对审计征求意见的规范,充分尊重个人意见,严格按照客观事实办事,尽量减少由于征求建议时与被审计个人对个别审计问题的不同见解而导致行政复议。

四、要遵循谨慎审计原则,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要避免说过头话,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了什么内容,审计至什么范围,就针对这些内容、范围作出适当的评价。没有审计的内容、范围不再审计报告中体现。对于证据不足,或审计人员难以把握的审计事项,在审计报告中宁可不反映、不评价。审计评价意见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误导报告使用者。

五、要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下功夫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政策性强的工作,又是属于审计部门今后一项常规性的审计任务。因此,应结合日常审计工作,有意识地做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严密,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选择、有重点地确定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寓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于常规审计工作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缓解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压力,尽可能地克服审计面较小,审计外延不足,审计深度不够的不利影响。

六、在审计实施及运用上应学习的几种方法

1.民主测评法。企业领导人员在任何时候的经济行为不完全在有据可查的报表、账薄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上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对其在任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重大决策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等通过召开民主座谈会和职工评议等方式进行了解,以便掌握更充分的事实对离任者做出更准确的评价,同时也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意见的民主性、广泛性和公正性。

2.相关指标评价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意见的定量评价更具说服力,因此要围绕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还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行为能力来进行搜集和分析有关指标,不仅要看到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要涉及相关指标的会计报告、会计账目、原始凭证、等进行认真核对,以求取得的审计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3.抽样调查法。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期限长、范围广,情况也比较复杂,同时又受到审计力量、时间、审计地点等诸多因素限制,要把全部情况搞清楚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仅对企业存货盘点一项就相当费时和费力。因此个别审计项目采取统计抽样等方法不失为一种科学措施。

参考文献: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5年05期.

[2]刘正午:复合审计评价体系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2006年01期.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7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实践;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努力创建国资监管新模式的探索也愈加紧迫。金华市国资委受市政府委托,对市政府授权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尝试。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一)内部审计工作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相关

2010年底前,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的末期,企业经济增长属于外部扩张式、外延式增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偏向影响企业外部经营规模扩张的因素。

2011年-2014年,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重点与目标转向了内部扩张式,通过各项管理手段降本增效,提升增长质量,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是偏向影响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经营风险的因素。

2015年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营风险有所增加,企业经营发展关注的焦点转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有效性,执行有关规定的情况等。相应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评价。

(二)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不足

2007年底,金华市国资委从市财政局正式脱钩,作为市政府特设机构,对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的市属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成立之初,金华市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查阅企业自行委托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资料为主,以审计报告中披露的事项为线索,查找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结合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专项检查。此时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确定企业资源整合方案提供决策参考作用。但是由于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难免会存在中介机构为维护客户关系而应企业要求不完整披露有关事项的风险,客观性受到了影响,市国资委因未能完全掌握企业实际情况而在决策时容易产生偏差。

为进一步保证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按照国务院、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工作部署,从2011年开始在金华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单独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属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用支出。为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2012年4月,金华市国资委通过公开招标,建立了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库,以三年为期,到期重新招标。由市国资委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属企业进行审计,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建立了与审计人员直接沟通机制,有利于市国资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这一段期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为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工资总额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辅之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同时要求企业根据管理建议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由于部分资产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仅凭企业自身难以解决,因此该类问题久拖未决,严重的已影响到企业持续经营。整改反馈也仅是通过企业上报的审计整改报告来体现,未对审计整改再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也打了折扣。此外,由于分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资总额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次数至少两次,增加了企业应付审计工作的压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由不同处室分别布置,审计人员往往不是同一批人,加上审计时沟通不畅,造成各项指标数据不一致,对制定国有资产监管决策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带来了不良影响。

2015年以来,金华市国资委根据企业现状及监管需要,对审计模式进行了调整,年度财务报告由企业自行委托审计并支付审计费用,将经济责任审计、工资总额审计及其他需要了解掌握的审计内容整合至财务专项审计,审计时间安排在企业完成自行委托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结束后,一般从3月初开始,至4月底出具正式审计报告。一方面对企业自行委托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复核,另一方面又得到了需要的数据信息,这对金华市国资委加强下属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带来了积极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制度与模式的创建

(一)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的建立

为提高审计效率,加强数据口径一致性及利用率,金华市国资委建立了一套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审计内部联动机制。由营运监控与统计评价处牵头,整合产权管理与业绩考核处、企业改革与发展处、机关党委等审计需求,以文字或表格的形式统一数据口径。二是提高审计过程参与度,建立与主审人员沟通机制。每次审计工作开始前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由市国资委有关处室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负责审计总体事项协调与沟通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委派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主审人员,由其负责具体的审计实施过程。三是建立审计组与企业书面沟通机制。由审计组将未能合理确定或有异议的审计事项以签证单的形式书面反馈至企业,由企业书面反馈至审计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初稿后,书面征求企业意见,以尽量做到审计留痕,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客观性。四是建立审计组与市国资委审计汇报沟通机制。各审计组在完成外勤与资料整理之后,由市国资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委领导听取各审计组审计情况汇报,及时回复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项。五是建立审计沟通交流群。为方便审计沟通交流,建立了交流群。借此,各审计人员可及时了解审计要求,交流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审计;环境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7-0103-07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以前的彼此矛盾和冲突,到现在的相互协调和包容。环境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伦理学、环境学的内容,作为连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纽带,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的制定使环境与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一方面源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原因,主要在于未有效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弊,只着眼于当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忽略了经济的长效发展,给社会与自然资源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不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是基于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同时考虑环境问题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由此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社会责任消费逐渐发展起来,体现了人们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依据三重底线理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突破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近期我国大片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在各大媒体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度热议,工业性大气污染排放占重要位置。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密不可分,环境风险高位运行,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形成严峻挑战。治理宏观环境问题还需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在我国开展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增势,不仅导致了资源的过度耗费,而且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十八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核心,进一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实现全球化生态的共同安全。随着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ourCommonFuture)发表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召开,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更加关注环境问题[1]。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中,建设性地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及其损害后果等日益严重。2010年7月的紫金矿业酮酸水渗漏事故,创下我国对污染企业的巨额罚款纪录,高达900多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2012年4月美国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因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2011年6月发生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严重损失,共支付16.83亿元赔偿金。综上,当前我国已处于环境高风险期,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出发点,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既是资源的利用者也是污染物的产生者和排放者,大多数环境污染都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理应肩负起治理环境、恢复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而开展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是实施国家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基于企业治理的微观角度考察

环境管理着眼于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强有力手段,能监督环保工作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已经受到国内外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关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环境审计是防范与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传统的环境审计涵盖了三方面,即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财务审计,其审计对象主要是以物为中心,往往针对具体的项目,关注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支出的真实性、审查环境会计记录是否完整和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很少关注人的行为决策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苏州等地尝试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审计内容[2]。总的来说,环境审计过程中对环境合规性的关注仍多于绩效性,很少提及被审计对象实际履行责任的情况,其结果还是“对事不对人”。只有将环境审计重点转移到人和人的行为,落实审计结果运用和审计处理追责,从“物本审计观”提升到“人本审计观”,在考虑股东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权益,积极推动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实现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使资源利用更合理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营造环保、绿色、共享的发展空间。

二、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境运动的不断兴起,审计部门逐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环境审计研究的相关论文逐年递增,不断提升的研究水平备受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Dixonetal.认为监管、立法、商业伦理以及绿色消费者、环保组织、社会责任投资团体等方面的压力是公司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驱动力[3]。鉴于环境审计的重要性,相关国际组织逐步加大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开发,并相关的指引、规范,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环境审计主体、公司及地区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收益、环境审计规则与立法等方面[4]。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要比国外晚大约十年,总的来说,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环境审计概念、内容、主体、目标、技术与方法以及准则等。tomlinson等先后对其七种定义进行了探析,分别代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阶段和内容的审计[5]。Darnalletal.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环境审计的需求,指出公司进行环境审计的决策与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机构利益相关者、社会利益相关者和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的感知有关联关系[6]。环境审计目标备受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关注,其终极目标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全面履行环境管理责任,为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的环境提供保障,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7]。国家审计具有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8],政府责任审计有助于促进国家善治[9]。基于环境审计的主体差异,可以将环境审计分为内部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政府环境审计。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包括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10]。程亭提出环境审计项目的审计对象范围较宽泛,涉及大自然的山、水、林、地,且在环境审计中可能需要估算抽象的“环境”价值,因而需借力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方法[11]。李雪、杨智慧认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高效实施是环境审计的目的所在[12],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近二十年,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十分丰富,对于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实务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近十年,我国环境审计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较大进步,环境审计研究比较丰富,尤其以定义、方法、目标、对象等为基本理论的环境审计日趋丰富,相关实务研究也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其环境责任信息,同时也涌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企业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奠定了基础。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之间缺乏整合,尚未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不利于环境审计在更高层次发挥治理作用。例如大多数研究往往针对具体的项目,如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支出的真实性、审查环境会计记录是否完整等,很少关注人的行为责任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追责,审计活动“物是人非”、“见物不见人”。企业应加强“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意识,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将环境问题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发展环境会计、环境财务、环境税务、环境内控和环境审计。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属于社会责任审计和环境审计的交叉领域,是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看待环境审计问题。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但有关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研究亟待加强。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研究环境审计问题,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对推进环境审计和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关系

企业环境责任审计是以整体或全社会的利益为基础,监督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确定以至解除企业的环境责任[1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环境审计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互动关系研究,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完善。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推动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完善

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高度认可,即企业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还应兼顾对员工、客户、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利益与责任。因此,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环境保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点,国家应积极倡导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并承担更多责任。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社责任是指有关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的产生是由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的,国家审计的方向是由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的,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方式影响着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环境有效治理是国家治理追求的目标之一,而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所以政府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和民间环境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环保法律逐渐出台,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也日益兴盛。2015年是新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新环保法正长出钢牙利齿,铁腕执法对于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意义重大。2011年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对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环境与社会责任履行的经济后果、环境与社会责任的管理和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王海兵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5学术年会上作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的报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社会系统的嵌入和影响显著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及审计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首次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框架体系。谭宁认为社会责任投资逐渐成为主流,许多企业都开始采用环境审计来评估社会责任投资效益[14]。有学者从政府的视角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问题,王海兵等认为企业应运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管控,保障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收益,并扩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响应提升企业绩效与企业价值[15]。王海兵、韩彬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协同效应,两者间的良性互动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16]。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履行有关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视并积极进行环境治理,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企业是一个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发展初期没有体现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和科技的发展,污染物排放水平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环境风险将会急剧攀升。当企业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环境社会责任法律风险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进而削弱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事后的法律追究机制有一定警示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发展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小规模的、广泛的、持续性的污染活动就得不到全面遏制,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真正落地。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了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审计作为有效管理环境问题的工具,必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康云雷、张瑞明指出,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开展环境审计可有力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17]。企业积极履行有关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可以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商业合作伙伴,并降低法律风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于企业很可能因社会责任问题导致经济利益受损、社会道德沦丧和承担法律风险等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保证国家环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减少企业发生重大环境事故时带来的一系列赔偿、罚款等损失,避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但是,由于环境问题存在负外部性,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和政策的约束,单靠企业自身的管理,在资本逐利本性驱动下,容易出现只重视获取经营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不解决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很难对环境实行有效的管理。为此通过严格的法律机制来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环境审计意义重大。环境审计是有效的环境经济监督工具,可以发现企业在开发环保项目和利用环保资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督促企业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中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增强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承担起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我国环境保护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开展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资金进行审查,监督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环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开展环境审计可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控制有关环境问题导致的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审计参与环境治理、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意义重大。

四、我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构建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轴心,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同时环境审计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此反复循环,进而减少企业的环境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图1)。包括环境责任的广义受托责任更接近环境审计的本质,这既体现了审计的特点,又突出了环境事项。因此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加强对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进而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旨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报告等。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学、会计学、环境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集成交融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环境保护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受托责任观是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基石和逻辑出发点,可持续发展观与1987年荷兰政府在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持的观点“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及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相契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开采自然资源时,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也正是因为生态环境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它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我国受托责任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时展教授(1995)指出作为受托人的财务与会计人员应该向委托人清楚地反应账目的实际情况,并且履行受托责任保证财务的安全与增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增多,受托责任关系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局面,委托人和受托人包括公众与政府、公众与企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等各n关系;另一方面,委托方对受托方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受托责任发展愈加丰富。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社会委托有关公共部门承担其相应受托环境责任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我国通过立法的方式将环境责任确立为政府应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之一。企业经营活动对资源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和环境的破坏者,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为了履行受托责任,必须遵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环保方针,在政府环境规制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节约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披露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企业承担受托环境责任的目的在于减少环境成本、降低环境风险并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委托方为督促受托方环境责任履行,受托方为有效改善环境事项并报告自身履行情况,需要利用环境审计来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目标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的首要内容。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受托责任观,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企业有关的环境事项、环境管理行为、环境管理系统、环境信息披露等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计,以解除被审计对象的受托环境社会责任为目标。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作出了要求,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最本质的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终体现,包括促进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完善、监管部门环保措施的执行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使企业能有效地履行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目标是对企业与环境有关的具体事项和经济行为的要求,主要包括审核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行为是否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审查企业所提供的环境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完整,评价和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目标要求,在对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还应对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和评价,促进环保资金有效利用,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2015年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明确要求政府对环境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企业有义务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社会有权要求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环境的审计范围也应涉及方方面面。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构成,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由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一方面因为环境保护的行政化,政府是环境项目的重要投资者,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问题紧密相连,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政府对其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容易忽略环境问题,而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对于违法行为可以进行处罚,具有强制性。民间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状况进行监督,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充分发挥其独立、客观、公正的作用,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和谐、安全的环境理念,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减低污染物排放,而且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也会考虑企业的环境风险,因此,就要求企业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并披露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合法性都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证,并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内部实施环境审计的目的是监督企业是否履行受托环境保护责任并对其履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当局是环境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我国环境审计过于偏向政府环境审计,较少涉及企业及其他微观主体的内部审计问题,事实上,单靠政府进行强制性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必须集结企业这类微观主体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环境审计持续深入地发展。因此,要积极鼓励企业自愿地进行环境审计,加强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企业和政府应该共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积极配合,以此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体系,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四)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内容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过程中,对环境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环境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效益性审计,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以确保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资源环境审计是对人类生存所需要资源的审计,也是环境审计,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中心点、参照系以及质与量的考察角度不同(商思争等,2016)。王海兵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意识不断提升,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责任不当的企业将会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严重的负外部性,良好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在的内部价值,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18]。开展环境内部控制审计能够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并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传统环境审计的内容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资源、项目等进行的审计,很少关注人的行为责任的影响。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受托责任之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也可以说是对企业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审计,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和可持续经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必须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问题,了解环境保护要求与问题,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考虑与环境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绩效报告、环境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环境事项关联的政策、文件和档案资料。2008年环保部门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和报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与环境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也是环境审计的内容之一。

(五)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技术与方法

环境审计技术与方法和环境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它决定了环境审计质量。环境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检查审计对象并收集相关证据,对照环境审计的准则来编写环境审计报告,得出审计结论,并对此相应地提出科学的意见及建议。恰当的使用环境审计技术与方法,能有效保障环境审计的质量,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环境审计方法,主要包括:(1)环境管理Swot分析法。是指按照矩阵形式把被审计对象在实施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内部优势、弱势、外部机会、威胁这四种因素展现出来,结合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四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对其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结论。该方法可以指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事项,并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为进一步实施环境社会责任实质性测试提供基础。(2)以财务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报告为基础,研究经济活动结果产生的原因,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绩效进行审计。主要可以采用观察、复算以及验证等审计方法,同时借助一些评价指标从量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审计人员可以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各个层次、不同角度对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客观评价。(3)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指以企业有关环境方面的项目为线索,评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的一种手段。此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有: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企业经营过程中与环境有关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通过权衡环境效益与费用来评价项目的可行性,该方法大多应用于研究拟建项目或者已建项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法,这种方法能找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所付出的最低费用,而且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选择改善环境质量的策略。

(六)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是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是环境审计法规标准及评价体系。为了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意识,加强环境管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激励性和惩罚性措施。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尚不健全。2009年审计署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2014年,我国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办发〔2010〕32号),这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有力的方式。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通用标准(iSo14001)和针对大企业更加严格的欧盟生态管理与审核法案(emaS)是两类主要的环境认证标准。在此制度框架下,制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可以规范环境社会责任审计行为,使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的执行和环境社会责任的认定有章可循。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执行的准则和规范,与常规审计标准相比较,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专业性更强;评价环境社会责任审计证据所运用的标准应具有特殊性,相关调查、分析还需要聘请外部的环保评估机构、环保智库和环保专家参与,所以制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国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主要应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外勤工作准则和审计报告准则四部分。基本准则是对环境审计人员任职资格、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是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师十分缺乏,制约了我国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我国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师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大力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环境社会责任审计人才。具体准则应根据环境审计主体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政府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民间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内部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各个层次的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应分别包括以下内容:审计范围和职责、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语言表述规范。外勤工作准则对审计计划阶段和终结阶段提出了要求,要求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对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风险程度以及对后续审计作出合理的评价。环境报告审计准则要求环境审计报告与财务报告或h境报告的整体相关,提出被审计单位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表达的各种结论应注意其语言表达方式;由传统的审计方式转变为跟踪审计,逐步建立健全环境社会责任审计跟踪反馈机制。

(七)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开展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后取得的重要成果。刘旭红(2011)认为环境审计报告是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环境准则、法律、法规对审计对象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来对其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环境审计执行者对被审单位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情况的正式文本,根据审计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环境合规性审计报告和环境绩效审计报告。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一般审计报告的继承,又在一般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对相关的内容和信息应作出特别说明和表外披露。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包括企业有关环境资金来源、资金数量、资金投向、资金使用情况,有关环境资产、负债、费用的真实性,环保或有负债的评估等,揭露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环境合规性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和达到环保标准状况,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情况,环境目标责任制情况,已发现的和潜在的环境危害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获得的成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环境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散发到空气和土壤水中的废弃物、噪声、环境事故、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定量数据,以评价其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独立客观地出具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的环境社会责任发表意见,为落实环境社会责任追究提供审计依据。如有必要,还可以出具中期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或安排后续环境社会责任跟踪审计。

五、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以破坏环境、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利润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积极承担起环境社会责任,真正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企业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才是企业生存之道。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证。环境问题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环境权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后代人的权益,各类组织和个人对环境保护都应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从“谁污染,谁治理”,发展到“谁受益,谁保护”,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环保理念和更强烈的环保诉求,这对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被动性的环境污染责任审计拓展到主动性的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客体在形式上表现为环境审计,属于“物”的范畴,但本质上是责任审计,属于“人”的范畴。只有将“物”的审计和“人”的审计相结合,实施环境社会责任审计,落实环境责任追究,才能实现审计目标。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改善商业生态,从而降低企业环境责任风险,提升企业声誉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环境审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构建了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框架,对进一步推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重大意义。

人本经济时代,环境问题已经是各国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环境保护、改进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我国有关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审计还处在初级阶段,环境审计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亟待构建以QHSe(Quality,Health,Safetyandenvironmental)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和环境管理子系统。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审计署、财政部等相关政府机构协作,统筹推进环境会计和审计工作,适时推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环境核算和环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实践基础。同时需要结合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三方面的力量来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转变经营理念,承担起绿色社会责任,促进环境社会责任审计由强制性审计发展到强制性审计和自愿性审计并存,并最终发展到自愿性审计的高级阶段。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对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应用实践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密切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加强环境审计师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训,需要在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政府环境管制、运用市场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为我国实施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提供理论基础、法律基础和市场基础。

【参考文献】

[1]贺桂珍,吕永龙,王晓龙,等.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1):30-34.

[2]刘笑霞,李明辉.苏州嵌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域环境审计实践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14(6):10-15.

[3]DiXonR,moUSaaG,wooDHeaDDa.thenecessarycharacteristicsofenvironmentalauditors:areviewofthecontributionofthefinancialauditingprofession[J].accountingForum,2004,28(2):119-138.

[4]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29-37.

[5]tomLinSonp,aatinSonSF.environmentalaudits:aliteraturereview[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assessment,1987,8(3):239-261.

[6]DaRnaLLn,SeoLi,SaRKiSJ.perceivedstakeholderinfluencesandorganizations'useofenvironmentalaudit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9,34(2):170-187.

[7]时军.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环境审计政策法规发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7):52-56.

[8]王海兵,梁松.国家审计社会责任治理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4(2):150-154.

[9]王海兵,陈志朵.政府责任审计服务国家善治的路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86-89,100.

[10]冉春芳,刘学志.政府环境审计的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5(16):112-115.

[11]程亭.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优化与开发[J].财会月刊,2015(3):79-82.

[12]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2):26-30.

[13]胡玲敏.略谈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协调[J].财会研究,2006(6):69-70.

[14]谭宁.关于社会责任投资与社会环境审计关系的研究综述[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183-186.

[15]王海兵,刘莎,韩彬.内部控制、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5(6):1-9.

[16]王海兵,韩彬.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84.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9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内部审计师的内审工作也会引起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关注。原因在于这些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供影响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或者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直接的证据,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将会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执行外部审计的时间和精力。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都鼓励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合作与协调。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也应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充分利用对方的审计工作成果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审计效率与质量。那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之间在哪些方面可以实施有效合作呢?

1.企业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提供的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可以便注册会计师制订更合理的审计计划。注册会计师接受被审单位的委托,在实施审计工作前,必须与被审单位的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接触,被审单位的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提供本单位的业务经营、组织架构、运作程序及企业所在行业的较为详尽的信息。并且,被审单位的财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反映注册会计师自上次外部审计到本次审计期间有关公司管理当局在企业运作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事项,协同注册会计师有效判断企业的哪些情况会对财务报表审计产生重大的影响,以提请注册会计师予以关注。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与注册会计师类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向注册会计师反映的企业基本信息情况和共同讨论的审计工作范围,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制订恰当的符合被审单位实际状况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前或在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也应提请被审单位的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将其发现的可能会影响财务报表审计的所有重大事项及时告知注册会计师,以便注册会计师根据所掌握的审计证据和信息,适时地恰当地调整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时间、和性质。

2.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有效协助注册会计师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企业领导人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以及在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的同时,应当按国家现行规定进行审计。”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会计法》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保证会计结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投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些条款规定在法律上、行政上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的企业负责人实施离任审计时,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暂行规定》和《会计法》所规定的上述条款,具体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了财务责任审计、经营责任审计和管理责任审计三大部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资产、权益增减的核实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对外投资、长期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实施及投资效益回报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及其执行情况;遵守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情况;其他事项。它具有时间跨度长、牵涉范围广。审计程序繁复、量大难度高的显著特点。因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审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暂行规定》同时还明确规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构应当将审计机关提交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调任、免职、辞职、解聘、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依据。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因此,对企业领导人员来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很重要的。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某些行业还存在的严重政企不分状况,一些严重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行为而造成的;同时,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刚刚在转轨过程中,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很多不良资产、坏帐、烂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将应有政府主管部门承担的经济责任或应由上也很难说清楚该由谁来承担的经济责任,全部算在现任企业领导人员的头上,也是完全说不过去的。鉴于国有企业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涉及到为上级有关部门正确考核、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必须以披露事实为基本点,不作结论和评价,务必慎之又慎。注册会计师在时间紧迫,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量多面广难度高的情况下,要充分有效地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就必须取得内部审计机构的有效协助。在有上级母公司和控股集团组织结构形式下,往往上级单位会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现存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可以参阅内部审计机构已出具的以前年度各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从中提炼出本次审计所需的资料证据,为我所用。注册会计师可从审阅查看内部审计机构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中已提出的一系列在任期中是否已得到解决,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本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10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公告

一、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

(一)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外力机制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强化审计成果利用的有力推手之一。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在更大的范围内公示了审计结果,这对于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都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利用外部受众的间接监督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从而促进企业改善运营,实现组织增加价值。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其他单位也会起到提醒的作用,能够促进其他单位进行自查,无形中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通常是二级单位或者部门的负责人,审计结果公告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震慑和警示,尤其对于那些可能有舞弊和腐败动机的人们来说。

(二)推动审计质量提升的动机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所公布的审计结果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审计评价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这意味着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全面提升审计项目的质量,否则不恰当的审计结果公告带来的将是对内部审计专业性的质疑和对内部审计机构信誉的损害。同时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

(三)进行内部审计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一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往往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是相关领导层面知悉,那些曾经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给予配合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知道最终的审计结果是什么,审计工作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价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作为内部审计沟通的手段之一。

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在其后的相关国家审计法规、准则中不断细化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规定。但是国家审计署真正审计结果公告是在2003年。2003年6月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由审计署执行的200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一报告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也将审计公告制度推向了社会公众。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放开的过程,在历经种种争议和反对后发展到现行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目前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仍存在一些限制与困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内部审计自身来讲,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提高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然要求审计结果要经得起广泛推敲,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起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到审计结果全过程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在现行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对具体经济业务的不精通等现实性的限制因素使得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来讲,需要赢得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

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首先赢得高层的支持。这种支持的获得是以企业内部高层人员包括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其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的。而这种认识需要逐渐积累,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持之以恒的价值展现。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利用合适的机会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澄清这种公告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收集此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国际上关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发展和实践等方面的事实说服董事会和管理层。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是不断进行尝试性的实践,并且用这种实践的结果证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价值所在。

(三)从制度层面来讲,需要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公告审计结果的权力

在现有的关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并没有详细的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在企业内部要想实行这样的制度,需要在内部审计的章程和制度中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权力,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够公正地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

三、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中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1.审计执行过程中的独立性。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借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关于独立性的定义,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独立可以表述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性,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性。”在审计结果产生过程中的独立性要求,首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在形式上的独立。在部分企业集团内,由集团层面的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子分公司层面负责人的任中和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做法可以说做到了形式上的独立。此外,如果审计机构中有人曾经在被审计单位任职且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影响,那么在建立审计组时应该考虑这样的人员作为审计组成员是否会影响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是更高层面的要求,这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自身的独立性进行专业的判断,必要时内部审计机构可能需要就某些情形咨询更为专业的专家或者行业协会。

2.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这是指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审计机构应该有权不受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干扰,有权保持审计机构自身的独立、客观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以及被审计人员之间原有的审计结果沟通程序。此处强调的是审计机构应该被授予这样一种权力,即任何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个人不得无理由、无根据的干涉审计机构在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中的独立、公正的判断。这种权力的保障需要企业内部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力支持,而这种支持常常不是轻易能够获得的。

(二)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权衡

审计结果公告是在更大范围内将审计所获得的信息和结论公开,增强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但同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中必然会有涉及企业机密类信息或者敏感类信息等不适宜对外公开的信息。因此在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公开制度,必须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哪些信息是的敏感信息,不适宜公开。通常企业内部的情报或者信息管理部门对此具有更为专业的知识,因此建议在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与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合作,以求达到更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即将公告的相关信息进行细致、严谨的审核,必须经过层层审核之后,相关审计结果才可以对外公告。尽管这样的审核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是质量是确保这一公告制度能够持续有效运行的必要机制。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审计结果公告对象的问题

国家审计中审计结果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告的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在此笔者想借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探讨公告对象的问题。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员。他们是审计结果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因为审计结果直接反映着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等。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命的考核依据之一,可能直接影响着被审计人员未来的职业前途。被审计单位不仅仅指被审计单位本身,还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

2.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审计结果的直接使用者之一就是审计机构所在层面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

3.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质量以及审计结果中问题的事实、定性、依据等承担着直接的质量责任。

4.审计结果中反映的相关问题所涉及的上层管理职能机构。如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可能子分公司某一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问题会涉及到集团层面工程管理部的相关职责。这些问题的彻底整改落实需要依赖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子分公司联合行动。

5.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是否要向企业集团内其他单位公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实行,为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全面、合理地把握审计结果公告的进度。

四、总结

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固然面临着诸多限制和困难,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迈出第一步,比如在小范围内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尝试性的实践会推动这一制度的逐步建立。但是在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注意包括独立性、公告与保密以及公告对象等事项。

参考文献:

1.洪云云.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2011,(6).

2.张晓梅,兰蓉.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必然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3.朱晓英,巨志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必要性与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