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3:45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1

本文作者:张建娣工作单位: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建立培训机制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2

一、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子,也即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活动也离不开房地产。因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总要超前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又会引发对其它许多行业的需求,对相关产业产生程度不同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其次,房地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往往这些产业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

最后,房地产业还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不相同的,支柱产业是指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着重强调的是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扩散作用,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和份额。

二、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现在处于后工业社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房地产业,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其次,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再次,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房地产业进行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进行良好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对国内外投资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城市的集聚效益是指各种群体和个人在地域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除了上述外,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要做到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房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美国住房自有率最高的时候也只有64%,这两年因为次贷的原因,有一些房子被没收了,自有率有了一定的下降。德国只有50%多,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是72%。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有住的地方。从我们国家来看,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将近1000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又是1000万,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对住房的需求是持续的、长期的。再加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住房的需求,所以住房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满足这个需求,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因为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房地产建设对于就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一万平方米的建设可以解决一百个人的就业问题。在我们国家,就业是重大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通过发展房地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内部结构协调是指房地产业内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保持合理比例。供需协调指通过加大或缩小新增房地产的投放量,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四、总结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3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

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4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重庆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重庆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一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短时间内重庆还难以摆脱依靠工业谋发展的状况。在重庆建立工业园区以前,工业发展基本呈现零散状态,资源及工业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优势;工业园区战略形成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重庆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不但连年递增,而且工业呈现出集中于园区内发展的趋势。目前,重庆工业园区大都是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过量开发,环境污染负荷大,局部地区资源枯竭,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改变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之中,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发展改造生态工业园区。使重庆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重庆工业园区发展情况。重庆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一直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短时间内重庆还难以摆脱依靠工业谋发展的状况,在重庆建立工业园区以前,工业发展基本呈现零散状态,资源及工业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优势;工业园区战略形成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重庆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不但连年递增,而且工业呈现出集中于园区内发展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越走越远,诸如“退二进三”、“城乡统筹”等战略措施也会相应地发挥其作用,重庆工业发展无疑将选择园区化发展作为支撑工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表1)

目前,重庆工业园区的建立主要是为发展工业而建立,但大部分园区的二三产业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20以上,而且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长此以往,将导致园区产业失衡,工业发展将得不到有力支撑。

(二)重庆工业资源利用现状

1、自然资源丰富,但大多数资源不可再生。根据重庆2004年的统计资料,在重庆所储存的富矿中,铁为2.26x10t、煤为2,313,500,000t、锰为4.07x10t、铝为5.46x10t,在我国同等城市中均名列前茅。但是,长期以来,重庆工业过度依赖于资源的初级开发和利用,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开采加工过程中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若不能尽快得到改变,它将加速资源的损耗,增大再开采的成本。

重庆目前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限,行业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如,钢铁、电解铝长期依靠进口或从外省市购入原料生产,随着运输费用以及原料、燃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生产规模受到制约;纺织所需的原棉、化纤原料等主要依靠国内产棉区和化纤生产基地供应;煤炭资源储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重庆矿产资源情况不容乐观,据2004年底的统计,重庆现已发现矿产68种,其中查明储量的矿产44种,共有矿产地415处,累计保有资源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位列全国第25位。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形势却比较严峻。现有矿山再开采10~20年,11种主要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铝土矿、钡矿、锶矿等就将出现短缺。由此可见,重庆工业园区的发展应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重庆工业生产尚未摆脱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产品能耗高。

截止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重庆万元GDp能耗为1.26t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重庆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渝西地区严重缺水,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进入田间地头的作物灌溉水量与水库出水口水量之比)仅为35~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工业耗水量大,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472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水重复利用率为5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重要金属矿产资源二次利用较差,硫铁矿、钛精矿回收利用率仅为7.8%和6.5%(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发达国家为50%左右)。重庆综合能耗在西部地区(除)相对最小,总体形势相对较好,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降耗任务仍然比较艰巨。重庆综合能耗指标远远高于其他三个直辖市,进一步节能降耗的空间比较大。

(三)工业园区发展与环境不相容问题突出。重庆的工业在制造、运输及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已有的工业园区片面追求高工业产值,在引进企业入驻时比较注重生产型、大型企业,对相关配套企业的入住往往不是很热心,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发育程度低,使得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对资源低水平的开发利用,重庆市工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比东部的大城市严重。重庆每万元产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比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污染物排放量要高。从工业企业的“三废”来看,工业三废排放量较大,尽管处理和处置率较高,但相对东部工业大城市来说,“三废”治理和利用水平不高。同时,重庆所处的区域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自然系统对有害废弃物的分解能力较低,而且地处长江上游,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容易扩大到其他区域。(表2)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5

因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所处地形、地貌的不同,在不同区域中其交通运输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对此,文章根据云南区域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展开分析与研究。从云南公路建设的实际状况来看,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区面积占94%以上,地质结构复杂,高速公路长隧道、多桥涵、高边坡等工程较多,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导致建设成本高、投资大。据统计,我省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是中东部地区的2~3倍。同时,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公路养护和经营成本高。除了建管成本高,云南省高速公路还处于全国公路网末梢,车流量较小,仅为全国平均车流量的59%左右,也低于周边省区水平。在2012年期间,省级相关部门了相关公告,内容是云南高速公路通行费收标准将进行结构性调整,这项公告的原则是基于:改变现行收费公路通行费费率模式,根据不同路段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制定相应的费率标准,实行“一路一测”,对500米以上桥隧单独计费,学习四川、贵州、重庆三地实行的桥隧单独计费与普通路段合并收取通行费的方式,以体现通行费收费的公平性,确保新建项目融资顺利。其实,在这个期间云南该公告的主要原因是高速路成本高费率低,导致去年亏损了约20亿,每年通行费的收入连偿还建设高速公路的贷款利息都不够。因此,云南省级部门已开始实行“一路一费率”的收费模式,以此平衡云南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和后续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2014年2月14号云南省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在楚雄召开了生产调度会,会议内容是着重研究和解决云南高速公路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云南高速公路三年攻坚项目已经开始实行,根据云南高速公路的发展形式来看,云南的三年攻坚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加快建设,2014年是云南省高速公路三年攻坚计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任务非常繁重的一年。在云南宣曲、东南绕、蒙文砚等项目将会在近期开展建设,丽香、小磨等项目争取早日建设,云南省目前正在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工作,每月会集中开好生产调度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由此可见,云南省政府为了提高当地各个区域的跨越发展,正在加强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从云南省高速公路三年攻坚计划来看,云南省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分别是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有效推进、保障质量这四个方面。随着云南的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目前云南高速公路路网还在建设当中,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路网已建设完成,其建设意义主要有:高速公路路网的形成使云南破解交通基础设的施瓶颈制约,充分发挥云南省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进一步凸显云南在国家战略中的交汇支点地位,使全省人民都能够享受快捷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使云南的乡镇城市也能够连上网络,加快了乡镇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同步、整体发展。

2公路运输在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公路交通运输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公路交通运输推动的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城市区域中的人民每天所使用的物品与食用的食品和每天日常所用的必备品大多都是来自于公路交通的运输,公路交通运输不仅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生活的更好,还能让当地的各个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公路交通运输是推进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拥有面向三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通江达海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云南调研时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2公路交通运输提高了区域的生产行业

生产行业是每个区域必不可少的行业,尤其是在食品生产行业上,公路交通运输能够把该区域的食品运输到其它城市当中,也能够把其它城市中所生产的食品运输到该区域当中,而公路交通运输在这其中的作用则是为生产行业提供了快捷与方便的道路与运输方式,云南作为绿色植物王国,新鲜蔬菜、水果较多。随着一个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的新鲜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现代的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在一个区域当中其公路的整体布局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公路布局能够使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方便,能够让时间较为紧迫的货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准确到达目的地,这种布局也能为许多企业减少路途所带来的费用,降低成本,由此可见,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生产行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3公路交通运输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云南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不均衡、总体规模不足,区域快速通达水平还较低,目前全省16个州市有13个已建成或在建高速公路,但仍有3个州市没有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面临几大难题: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城镇与乡村、山区与坝区、内地与边境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较突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破除,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没有明显缓解,强化发展支撑的任务艰巨;高速公路的联通有效地促进了物流、信息的畅通,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往,我国城市经济还未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运输货物对于各个企业和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那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还未意识到公路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未意识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逐渐发展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公路的建设问题,尤其是农村区域,为了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农村能够尽早的与城市接轨,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道路,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使交通变得更便利和快捷。

3结束语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雾霾;低碳经济;pm2.5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2012年秋以来,先是中央气象台将北京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2013年1月13日10时北京甚至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后又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继而广州、杭州等南方城市也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可谓是十面雾霾,真是普天之下,难有净土,问题是全局性的。从雾霾产生的原因从逐步来看有气候寒冷而来的自然现象,从全局来则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只要将雾霾的成分略加分析就能知道,目前以GDp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干部考核制度以难以为继了,当务之急是要发展低碳经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一、雾霾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雾霾天气是气溶胶系统。科学界的气溶胶定义是“气体介质中加入固态或液态粒子而形成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大气气溶胶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按照组分可以分为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包括矿物粉尘(土壤尘、沙尘、火山灰)、海盐、黑碳、硫酸盐、硝酸盐等;有机成分包括有机碳氢化合物、其他有机物(如优控苯并芘(paH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和有生命的生物气溶胶(如花粉、孢子、病毒、细菌和动植物蛋白碎屑等)。气溶胶中细颗粒物的组分十由于污染源种类、地区不同以及季节差异,雾霾天气中细颗粒的组分会有差异。主要是以pm2.5的指标来加以说明的,例如,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及华北出现了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pm2.5指数逼近1000。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不是单一物质,来源比较复杂,自然来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植物花粉等。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一部分来自工厂、城市生活和机动车直接排放的烟粉尘,以及由此使自然环境破坏而产生风沙等扬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大气中的污染物经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由此可见,雾霾是人祸,长期偏面追求GDp的发展理念带来的恶果。中国被认为是和印度一样用高污染换取高GDp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时的高增长,但后期污染治理的代价更大,得不偿失。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了经济转型,甚至进行污染输出。例如,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制造企业每年从中国订购大量的工业叉车用配重件,这种部件在叉车上只起一个重量平衡作用,技术含量极低,我们的厂家从配重件的生产中获取的利润占整机产品的利润比重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在铸造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污染却留在了中国,我们不明智地成为污染承受国,后期治理将化很大的人力物力,令人痛心。

二、从雾霾的危害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性

1.雾霾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危害。大范围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困难。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低,造成高速公路汽车追尾相撞,航班延误甚至发生空难,海上轮渡停航甚至相撞,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13年1月13目的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9个小时内,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沙一湘潭路段上,因雾霾天气连续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当天,广西全州县境内衡阳一昆明高速公路全州湘桂收费站附近,也因雾霾天气发生20车追尾相撞事故,导致1人死亡15人受伤。

2.雾霾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雾霾天气中各种污染物含量高,农作物、水果、蔬菜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霾,不仅会使果实蔬菜长斑点,而且能促进霉菌的生长,导致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扩散;某些农作物在扬花或生长期时,遇到持续的雾天,会致使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雾霾天气与空气质量下降密切相关,这使得中国不少城市居民频发上呼吸道感染、呼吸过敏等疾病。例如,2013年1月上旬我国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济南、石家庄、南宁等城市各大医院里,呼吸内科、过敏源测试科等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7~8倍。雾霾中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研究表明,pm2.5可影响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pm2.5可进入人的鼻腔及气管,而pm2.5除了能进入肺部,还能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起哮喘、支气管炎和全身炎症,增加动脉硬化、血脂升高的风险,导致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研究发现,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早亡的人数约80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颗粒物污染。

因为雾霾是一个全局性因环境恶化引起的自然现象,治理雾霾首先要改变各地GDp偏面追求的发展模式。宁可放慢发展步伐也不破坏环境,不能为了甲地建设“宜居城市”,而以破坏乙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应该统筹协调,综合施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兼顾各地的经济与环境利益,和谐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防治和治理雾霾

经济发展应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发展低碳经济。由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组成的低碳经济代替以GDp为目标的高能超标破坏环境低效经济模式。

1.加速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降低高碳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现阶段减少对煤、石油污染量是首先目标,降低我们的生存成本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2.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公交等环保的出行方式。尤其要淘汰老旧车,提升油品质量。机动车尾气是氮氧化物、细颗粒物产生的重要原因(排放的油气、氮氧化物和氨气有腐臭味)。机动车污染排放,不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低空排放的细颗粒物还多为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3.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攀升的原因,除了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之外,工地扬尘污染也是重要因素。在市区建设中,建筑施工、拆迁、渣土清运以及道路清扫中,造成的二次扬尘,对市区空气质量pm2.5浓度影响很大。对施工现场的土堆、粉状物料、地面,相关部门要监督施工单位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4.加强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职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都是主导力量,首先厘清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有效执行,为环境侵权行为的解决提供依据。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约束生产商,改变其只需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收益做法,代之以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其行为。

5.宣传和加强环保价值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诱导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均参与到环境管理体制中来,一方面可以使政府的环保政策充分落实,加强民众对政府管理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出行消费时的碳排放量,如出门赶公车,服装不赶时髦等。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一、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二、人才培养与创新的思路

1.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3.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水利经济;财务工作;管理;重要性;建议

引言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水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一直以来延续2009年的定额,已跟不上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步伐,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原材料、人工工资、燃油费不断上涨,水利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愈发薄弱。再加上很多水利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以至于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鉴于此,强化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是保证水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的重要方法。

一、水利经济发展中水利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控制计划外开支

水利预算管理工作作为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以及约束的依据。在水利施工企业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例如制度不健全造成辞退职工上诉的诉讼费、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时条款不严谨造成伤亡事故中连带的赔偿费等等、都使企业计划外资金支出增多,以至于资金出现周转困难的问题。而水利企业财务管理通过实施预算编制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各项计划之外的开支,使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以及费用支出更贴近实际。

2.有效节约成本

在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成本管理,水利企业的各项成本以及费用指标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最大程度的节约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公车运行费等各项支出,从而降低资金成本的投入。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收集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成本数据,有利于发现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

3.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水利经济发展中,资金是重要的前提以及保障,而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水利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企业已经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财务资金通常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并且根据资金的来源对资金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促进资金的流入以及流出,强化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以及宏观调控,最大化的遏制违规违纪情况的发生,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2]。

二、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建议

1.构建完善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

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的。由于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并没有直接掌控资金的运转情况,以至于在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不仅要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为了保证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水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与规范性,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水利企业还应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比如相关的财务管理监督部门、审查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并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水利资金在法律的监控下依法运转[3]。

2.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想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全面改革财务管理团队。首先,应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只有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水利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因此,企业应通过开展经济法律知识讲座、辩论会,参加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变其管理观念,让其积极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而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文化,让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保证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3.实现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第一,应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管理,完善预算编制的预测以及前瞻性工作,进而对各类支出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与调整,并且有效控制一般性支出以及相关的公务接待、差旅费、公务车运行等费用。此外,还应保证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将财务预算评价结果作为制定年度预算的参考依据;第二,应严格落实各类项目资金的管理规定,按照项目资金支出的预算规定,大力推行项目与资金的有效整合,进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企业而言,其应重视水利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新环境下,水利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水利企业应通过构建完善的水利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实现财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使其为水利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才学工.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6,2:18-21.

[2]管海英.对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43-144.

[3]于小敏.浅议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a].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4]郭丽萍.水利经济发展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经贸实践,2016,19:20.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经济发展

1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践化及经营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企业的持久发展有推动作用,且这些方面的理念与行为对企业行之有效。其主要包括企业的使命、愿景、道德、价值观、传统习惯等。客观来说,企业文化的好与坏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意义。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很好地助力于企业发展和生存,但是不良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环节,其特征也融合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具体而言,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系统性

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具有复杂性,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不同层次的各个子系统;企业具有自组织性,是一个不断制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复杂自组织系统,其发展是一个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自复制的自组织过程,是自发形成、维持和演化成一种有序的企业文化结构的过程;企业文化还具有巨量性,即子系统数目巨大,企业文化系统包括了企业所有的成员,无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工人,只要存在于企业内部,都包含于企业文化系统之中。

1.2.2人文性

现代化的企业文化,需要具有人文化色彩,因为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需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内部结构来看,企业需要员工发挥自身的潜能,具有团队化的意识,共同打造企业的辉煌。从外部发展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人的基础上完成,无论任何商品和服务,最终都需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

1.2.3可塑性

随着企业长远性的发展,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的倡导新的价值观念,以及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够让企业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除此之外,企业领导人的不断变革,也会造成企业文化的改变,不同领导人的个性特点与价值观,都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2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发展使融合了经济、文化和知识一体化的模式,不单纯是一种经济行为。当前,市场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综合实力的交锋对抗,而不单单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构建更适合时展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有研究证实,经济系统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已经是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其提富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现在已经被全球范围内的诸多企业所认可,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通过良好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挖掘企业的潜力,这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十分明朗,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转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环节的竞争,企业营销战略的竞争也转移到了企业文化战略的竞争当中。如何在新形势下展现企业的新形象,在新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系列问题客观地摆到了决策者和企业家的面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与竞争愈加激烈,因为竞争者不仅有本国内的企业,更有全球范围内的其他诸多同类企业。打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才能够让企业获得成功。企业形象塑造依靠企业的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指导企业,激励员工,使企业保持生命力。

3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3.1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的作用

3.1.1导向作用

企业提倡的和崇尚的,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体现出来,进而将员工的精力吸引到既定的企业目标上。这种人性化方式和强迫的命令相比更加有效。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文化具有对企业目标的导向作用,企业的目标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会迷失了方向,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明确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也不能长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文化中的经营哲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法则不但会指导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企业的价值观念会规定员工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的方式。

3.1.2规范作用

企业在形成企业文化之后,就会发挥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比如,杭州著名药店胡庆余堂的信条就是“戒欺”,这种职业道德信念对该店店员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3.1.3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的内容涵盖极为丰富,包括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只能够对企业文化的促进起到一定的外在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使得员工难以违背企业制度进行违章操作,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不过规章制度毕竟只是外部的一道约束力,员工的自我约束却难以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培养,正好可以弥补规章制度不能对员工自我约束的规范。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与企业规章制度一起形成有效且严谨的约束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3.1.4凝聚作用

在企业员工的观念中,应建立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将企业当作是一个共生的命运体,凝聚起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观念,这样可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形成一种比较和睦、团结友好的气氛,这样员工之间的关系融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2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它看似一个虚泛的概念,却是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无论是对企业建设,还是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上文所述,企业文化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导向力、约束力、凝聚力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对应的功能等,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会充分表现出来。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与经营管理文化,其发展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创新联结更为紧密。企业的“文化沟通”与“双赢思维”成为实施双赢战略的必然追求,且不论企业的协作与结盟形式是怎样的,都离不开文化沟通与双赢智慧。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势必惊人,且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一个好的企业往往营造出一种家的工作氛围,这是企业文化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员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工资、待遇以外,其最注重的就是未来的工作环境即企业整体是否能为自己带来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拥有团结、积极并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不知不觉地发挥或者培养出这方面的优秀素质,并能深刻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动向和未来期望,他们会真正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一部分,并将企业的发展当作是自己的发展,并以此为信仰。而对一些资历较深的老员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其提供纠错的机会。通过融洽的企业文化,一些老员工可以切身感受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与其他表现较好的优秀员工对比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4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

4.1建立企业文化要把经济化和战略化作为基础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涵盖企业的战略,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时,要把经济化包括进去,能够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并且要把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前提。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的措施,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服务。

4.2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原则,企业文化最基础的就是能够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引导人和激励人,激起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要让职工自愿的承担责任,更加努力为企业服务。实践证明,假如企业员工认可和理解企业目标,就会积极的承担责任,并和其他员工合作,形成更加有序的管理秩序。如果企业支配、怀疑、压抑员工,就会促使员工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员工的控制。相同的价值观念促使每一个员工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产生很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领导对员工的关心,员工会感受到领导的尊重和认可,进而积极努力工作。同时,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可以大大鼓励员工,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会更加努力,促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4.3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企业要实现经济上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对企业自身的文化进行创新。在现实中,海尔企业对文化的创新就非常注重,在其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海尔企业提出了“企业文化先行”的战略发展理念。在发生兼并时,海尔企业在向新并购企业派驻相关领导或工作人员,一并传递海尔的文化理念以及该企业的治理模式来释放被兼并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海尔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认为,有形资产的盘活需要用无形资产所激发的文化力来牵引,这是海尔企业所成长的最根本的文化战略。所以,正是在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海尔企业建立起来了比较有优势的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经营业户,需要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充实、发展企业文化,深刻领略企业文化丰富的内涵,坚定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基石。这块基石奠定了企业在市场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不管市场竞争如何激烈,企业文化依然在市场上展示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朱晓龙单位: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时玉华.企业文化建设与服务创新[J].中国有色金属,2016(1).

[2]刘琳.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5).

[3]沈国春.中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3).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竞争力

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必然要与其它子系统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获得平衡,即要求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以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协调现象,只有不断地进行调节,才能改善协调情况,保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协调关系,从而使公路交通建设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

一、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1.1加强区域交通资源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求的,也是市场经济开放性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资源察赋,交通状况和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正是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区域经济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才能合理有效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搞好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发展各自优势,更好地解决国民经济统一性和区域经济相对独立性的矛盾,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的最优结合。

1.2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政府竞争性地提供公共产品,以便吸引投资与发展本辖区经济的政府间竞争。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资源的吸引、整合作用(将在下面分别阐述),认真研究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便于政府部门科学的规划区域发展,合理有效的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公共产品,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交通把处于分散的生产力要素重新组合,改变生产力布局,使产业分工细化,分工协作程度提高,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交通运输还加强了异地间的信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因素的流动,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扩散。另外,交通运输还通过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影响企业的需求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为资本是创新的关键因素,而交通设施的投入使用,使企业生存环境改善,吸引了外部投资,客观上促进企业的创新。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由于企业扩大了接触范围,产品的需求数量和种类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活动,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2.2 降低企业成本

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缩短运输相对距离,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交通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交通运输降低其运营成本的状况更为明显。同样的要素投入,有了更多的产出。由于基础设施服务可以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因而它被称为没有投资回报的生产要素。当某地区具备良好的交通状况时,资本和人才就会流入,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会降低。交通设施服务同样降低了交易费用,便利的交通状况可以使企业间的物资、信息、人才、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方便。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从而使生产者在商品贸易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交通状况的改善能够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或者在其他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产量,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从而将更大程度上吸引投资。反之,基础设施服务提供不足或不可靠,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制约企业的发展。

2.3 刺激新产业

交通运输的改善会催生出很多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产业,如物流以及一些专业化市场的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休闲旅游业,旅游区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打破了交通瓶颈,休闲旅游业会迅猛发展。同时带动了沿线一带和当地的农家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交通基础建设上去了,是对于搞好旅游景区建设,繁荣当地旅游经济和市场,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腾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物流通畅

物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而区域交通的发展就是物流业发展的载体。交通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体系的影响主要是区位的相对改变,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企业与原料市场或者与需求市场的相对距离改变,由此影响到企业战略布局。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就是一条隆起的经济带。一条高速公路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将以明显的优势,迅速成为该区域内的一条主要经济增长极,不仅能够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体内循环,而且还会通过支线将区域内各个经济单元连接成一体,可以带动跨区域的体外循环,所以企业最初的选址、布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当企业开始运作,交通的改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往往一条公路的修建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形成一条“经济活跃带”。

2.5 推动沿线土地升值

根据区位理论,交通运输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区位,而区域相对位置的改变将影响土地价值。在交通改善以前,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不能与其他资源要素达成良好的匹配,因此一直处于“休”状态,而一旦与这些资源结合,这些潜在的价值就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这样就有助于缩短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提高,可以带来运费降低、区域可达性提高等直接效益,并引起区域产品成本下降、产品市场扩大、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增强。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能够增加投资吸引力,带动本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阶段演化。再者,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区域经济的聚集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使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主导产业得到加强,并强化了区域经济系统间既有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的前、后向扩散范围扩大。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加强,必然以原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增加为前提,这将导致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增加要求增加运输供给,即提高公路交通规模和质量,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动力。再者,区域经济水平的上升,说明区域实力的提高,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区域经济自身建设中来。公路交通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机动灵活、快速直达、覆盖面广、通达深度高等独特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却相当深远而巨大,致使区域发展对公路交通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更是将这种影响推广到极致。公路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遵循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规律,不同的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强化并扩大了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过程的影响与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公路作为连接和沟通其他干线通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公路具有覆盖面广、通达深度高的独特优点,能够连接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对于发挥城市的辐射力、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由于其主要连接区域内主要城市,实行封闭式管理,极大地缩短了节点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剧了生产等要素向城市集中,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发展,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