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4:31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彰显了道德伦理并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吻合。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珍惜自己,关怀他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符合社会现实需求。随着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视野更为开阔;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消极信息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辨别力较低的大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受到某些暴力影片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时,选择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致于出现投毒、自杀等事件,这是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思潮冲击时能够坚持自我、珍惜生命,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举措。

其次,开展生命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教育对象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能够形成完整人格的,而生命教育,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必须要通过个体生命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个体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外在规范性。而生命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大学生,它通过与大学生心灵对话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大学生逐步树立“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的正确意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建立在生命教育价值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但是,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需要个体生命作为基础。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们关爱生命,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主阵地,其目标与生命教育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其独有的校园环境优势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势,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佳选择。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生命教育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它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存和生活的真谛,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统一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栋梁,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教育水平刻不容缓。

首先,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大多高校往往仅在新生入学之际,针对新生进行短时间的生命教育,之后便很少涉及生命教育了。这种一劳永逸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高校必须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满足现实客观需要。一方面,逐步将生命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托体系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导人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开展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帮助教师树立生命教育价值取向。从体系和人员方面双管齐下,逐步建立起开展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2

【关键词】交际性活动;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必须大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的有效性,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表现出来。但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学观念较为严重

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仍然笼罩着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主导着课堂,而学生在教学、言语、情感等方面明显是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教学的过程是单向传播,大多思想政治课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主要为高考而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通常是采用“识记+考试”的方法来应付了事,从而出现了“学生记条条、老师讲条条”的不良现象。

2.教师的重视度不够

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远远没有英语、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程重要,自己思想上就出现了懈怠,也很少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考试结果的评价,形成了“不考不讲、多考多讲、考什么讲什么”的应试教育“唯分”观念状况。

二、如何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具有发展意识

如果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有发展意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包容,教师要多体谅学生,鼓起他们的自信,增添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出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教学活动。

2.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都情有独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政治热点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

3.关注学生思想,消除课堂沉闷死角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有些较为枯燥,且难度较大,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他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简单的话题和简单的题目都让这些后进生来回答,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掌声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信心倍增。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姿态、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里暖洋洋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在个性化教学中显现、闪光。

4.关注时政热点,拓宽知识面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及,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平时缺乏对时政热点的关心,知识面狭窄。高中政治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是迎着热点考,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以热点为载体设题,要求学生运用重要知识来分析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是出题的时政热点,可以联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来考。又如,目前的归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政热点,要引起重视。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时机,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相信我们不懈的努力,肯定会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变得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晁继锋.高中思想政治课“联动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125—126.

[2]谷庆民,李月华.把握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32—136.

[3]陈若杰.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提供有效保障[J].协商论坛,2009,(06):155—158.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3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强调竞争、效率、利润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虽然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获得了特定的含义,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首先,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看,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免费教育。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后,学生上学交费、住宿交费、水电交费、考证考级交费,学生一日三餐和基本生活、学习用品都需要金钱。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打零工、做家教、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取金钱。学校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都望子成龙,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也要拿出足够的钱来供养孩子读大学。正确地认识金钱,合理地支配和使用金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次,从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金钱观归属于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金钱观。但金钱观并不是消极存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不仅如此,金钱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影响他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引起大学生情感的起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金钱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三,从大学校园的现状看,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实用型、功利型金钱观在校园悄无声息地流行。在学习方面,不少大学生对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仅仅为了拿学分;在生活消费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超前,“上半月吃荤,下半月吃素”,出手阔绰,及时行乐,甚至欠费、欠债。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愿意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不愿意到基层,一心想落脚于大城市,跻身于高薪部门。一些大学生寄望于婚姻,“大学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嫁个有钱人,少奋斗20年”这样的口头禅在高校校园日趋流行。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钱为何物——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

金钱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在感受着金钱的魔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钱为何物,假如对金钱没有基本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使大学生能够认识金钱、了解金钱,进而把握金钱、使用好金钱,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当然,还必须对错误的金钱观念进行批判,使学生走出“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极端观点的认识误区,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金钱观。

2.钱有何用——金钱作用的认识教育

一味地进行知识性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冲击,使知识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金钱。比如,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当集中培养他们认识金钱的作用,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养成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金钱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为好人服务,也会为坏人效劳,关键是怎样用。对社会的攀比消费现象进行积极疏导、教育,展开课堂讨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金钱和财富、职业、爱情、婚姻的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怎样赚钱——金钱获取途径教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几层含义:一是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赚取正当钱财,而不是搞歪门邪道或违法经营。二是应该做到自己赚钱不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要认识到靠损人来利己,既不道德也将最终损害自己。三是要讲求互利,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使别人有利可图。四是在赚钱过程中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柱,也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五是使自己的赚钱行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必要时,能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切向钱看”之所以遭到谴责,就是因为这种赚钱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他人、社会,甚至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4.如何花钱——金钱使用方式教育

现实生活常见的有三种金钱使用方式。一是纵欲主义的享乐倾向,表现在穷奢极欲,挥霍浪费。加上某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渲染,“款爷”的做派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仿效的楷模。二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刻薄吝惜,舍不得吃、穿,也不放心存银行,更说不上扶贫济困。三是正确的金钱使用方式,适度消费,扩大生产,扶贫济困,利国利民。“适度消费”强调在提高自身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费;“扩大生产”指人们有了钱之后,要把它用到经营事业和发展实业上去,用到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上去;“扶贫济困”指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慷慨解囊,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利国利民”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支持祖国的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面对突发性的灾难时,要积极资助。

三、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教育、引导策略

1.微观层面——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目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法制观等紧密相关的金钱观的专题教育也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展开,尚未明确提出具体的金钱观教育策略,只停留在理想、道德和人生价值等抽象的层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弥补这种缺憾。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以把金钱观教育与理财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定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的关系,让学生认清金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增强金钱意识的现实感知和理性思考,突出金钱观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开展有关金钱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教育,既肯定他们对金钱的合理追求,又使他们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实现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远大目标,明确人生价值不单单是通过金钱的获取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

2.中观层面——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不少人把高等教育单纯地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教育上的种种行为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转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教育的灵魂被扭曲,教育成了经济的附庸。学校是全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丢失这块阵地,就失去了青年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前途。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学校不能以钱为本,而应以育人为本,要坚持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功利,明确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有完善人格、培养理想信念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等不同层次都要渗透和体现“文理融合”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金钱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并非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努力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金钱和利益的各种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底线。

3.宏观层面——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的优化是分不开的。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通过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使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扎下正确金钱观的根基。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夯实思想基础。其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金钱观教育中的作用。就金钱观教育而言,一方面各主流媒体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金钱观教育上的重要角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缩小、冲减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负面效应,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典型。第三,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手段、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等不良社会风气,促使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对待金钱,既认识到金钱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又充分肯定金钱对个人、对国家乃至社会的价值,既积极地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金钱,又能在观念上超越金钱,使获得的金钱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从而使金钱的拥有者实现超越于金钱之外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j].决策与咨询(下旬刊),2010(4).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木柳.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新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育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中实践教育教成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高校可能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必须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沿袭“满堂灌”现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强调理论需要灌输,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案例,忽视了理论课的开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教学实践无章可循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实践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明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没有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缺乏晚上的教育体系;教学要求及教学标准不明确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划分为“课内”、“课外”,从而减少了实践教育教学总时数。

1.3操作难度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具有宏观、广泛等特征,不利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顺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难度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难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课堂;难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较为困难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对策

2.1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征,落实各项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教学方法和途径的分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程、日常思想品德及法律行为规范课程等类型。各类型课程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专题,了解社区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法律与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的理论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等,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可操作。

2.2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其关键在于全面整合学校、社会、教学资源等,提高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统筹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同时,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在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教学主管院系与相关的部门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落实可行性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确保较高效率的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机结合教材、教学与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先进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2.4指导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等。比如,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橱窗、宣传碑、板报等环境进行宣传诠释国内外名人、名言、名句等,从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及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体验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环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各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高校党政领导必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则,设立实践性教育教学专项基金,为制度、人力、经费、交通等条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进行磨炼学生奋斗意志,使其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大多存在形式单一、无章可循、操作难度高等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廷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30(18):41-42.

[2]张丽,贺彦凤,王桂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0(11):160-161.

[3]吕金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4(44):182-183.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个体性德育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极为密切,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性以及个体性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个体性和个体性德育的认识

个体又被称作“本体”,是指人类在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人类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实践者,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思想,通过思想的指导人自觉而能动的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活,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这三种意识,使人类拒绝做环境的附庸,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其中的创新意识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对目前状况的一种超越,追求更理想的生活境界。

德育是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符合社会要求的一个过程,是社会以及社会群体依据人的思想和道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个体性德育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其中,个体德育的内容、形式以及能力是说那个衡量的维度标准。内容指的是道德操守准则、行为规范以及价值体系;形式主要指对德育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理念;能力则指与道德相关的判断力、决策能力以及行为做法。在现实的意义上,我们所倡导的个体性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侧重的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能力。个体性德育不仅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个体自我优化的一种形式。个体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人,而不是道德的说教者。这要求当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在参照原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自觉做出道德判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的不足之处

目前,高校开始注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德育培养,但是个体性德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认识:

(一)德育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个体性德育偏重于理论教育,形式单一,阻碍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当前,一些教师强调个人为了保全集体利益而具备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而将个体的需要置之度外,使学生不容易接受;有些教师在讲课时,涉及多方面的道德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不能充分结合;另外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的德育重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内容宏大宽泛,理论性强,而对个体性德育的培养帮助不大。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的传授为主,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在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讲,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就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应付政治课的不良现象;课堂上,老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与心理需求。总体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认识到个体性德育的教学实际上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除了理论知识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做到理论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个体性德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群体的不同个性和实际差异,因此针对性教学不强,没有将大学生培养个体性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和谐。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个体性德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的不足之处,高校老师及相关人员应该寻求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个体性德育的有效发展。大学生个体性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建立健全的人格,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个体性德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个体需求充分考虑在内,满足这些需求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我培养道德素质的动力,从而积极参加社会建设的各项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个体性德育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将人本意识融入教育理念之中。

高校在进行个体性德育时,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爱护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教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应该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个体化德育的有效性;在德育的培养中,不能过于强调为集体利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而是先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弘扬一种高尚的道德观。这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个体性德育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上改变灌输式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或者情境教学法,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建立有机的关联,提高个体性德育的有效性。空讲理论是徒劳的,只有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时,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创设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增加体验,能够使德育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四、总结

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理念的更新也逐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要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而教学中的个体性德育更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所在,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个体性德育是不可或缺的,个体性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人本的意识,便于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得到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友锋.高校德育缺乏实效性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09(31)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6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和基础,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人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人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人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但会直接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三、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任课教师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价值;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82-02

导语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通过在全国高校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具体实施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和考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忽视。

因此,积极稳妥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积极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价值,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遭消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以及实践等诸多因素的不健全,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体自身素质欠缺

借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来讲,此处主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诚然,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之道。但是,一些教师还是存在一些弱点,具体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相应地不断增多;此外,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开始对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而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由于相对不高的理论水平,导致其不能灵活地将课本知识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将理论的讲解变成了教条式的灌输,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使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授课内容空洞乏味。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客体的主动性调动不足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接受者和学习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客体。随着市场经济等环境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被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快餐文化、金钱至上等负面因素所影响。其不良后果在学校学习上则表现为只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而对人文科学和一些培养自身素养的学科特别是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表现得十分消极。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调查的数据显示,“44.5%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39%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偶尔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还有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1],可见,在高校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态度是十分不佳的,而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介体运用不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有自己的介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作用于接受者的“桥梁”。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介体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较陈旧。就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而言,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条式的“灌输”式教学法。但在当代随着社会电视、网络等媒体科技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掌握信息量也日趋增多,传统的教条式灌输方法所产生的信服力效果不显著。特别是很多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没有联系结合时事新闻和学生的实际去讲解,真正做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很好地做到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切实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还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提出异议,如,廖和平、周雄文、王卫在《制约高校思想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佳,缺乏时代感”;陶鹏在《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途径》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庞大,教学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下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要求”[2]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环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环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教师的教育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择和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环体主要是指: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首先,从学校环境来看。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后,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投资过重,而不愿过多地把人力、财力、物力投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时缩减,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学习上也没有压力;教师教学干劲不足,教育工作没有成绩等等这些都极大影响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学生们学到的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但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所看到的却是: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问题,少数人民公仆没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作风不正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甚至回避讨论这样的问题,没能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青年学生由于对此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误解,从而失去信任,最终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

第三,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重要环境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目前家庭环境这一部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授的内容和大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冲突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授形式和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互补等。此外,许多学生的家长并不关注孩子的思想教育,有些家长不当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困难等问题。

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困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困境的问题。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者,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高校要为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注意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通过吸纳高学历高层次、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第一线,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梯队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学历结构呈现有潜力和活力的学科梯队,凝聚学术力量。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自我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在不断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最终通过实现自我教育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而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就应学会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的具体教授过程中要努力唤醒大学生自我意识;通过树立榜样、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三)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授,而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人性化,例如结合启发式教育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让学生上讲台、辩论、开展课堂讨论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其自身生活和实际相结合,通过话剧表演、影片欣赏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化、生活化的观点,以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环境合力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其中的任一环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发挥三者的最佳效果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内容。

从学校自身来看,部分高校应该端正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态度,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投入方面不应有所偏见;在课时设置上不应故意压缩和削减;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从教育部门来看,应该从政策上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进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外,我们要坚持三者协调统一的原则,保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上的一致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加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并不能就此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因此坚持在高校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步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向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1)

[2]陶鹏.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途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8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erearemanyproblemsabou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vocationalcolleges,whichareimportantfactorsinfluencinggrowthand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students.aimingat"twoclassroom"teaching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analyzessomeproblemsandcausesandputsforwardsomethoughtsandproposalstofurtherstrengthenandimprov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vocationalschools.

关键词:“思政”教育;两个课堂;问题与思考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woclasses;problemsand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69-02

0引言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在高职院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各级领导和部门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还处在探索之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学院的特点,认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指导思想上有忽视目前,高职院校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看作“第一课堂”,而把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看作“第二课堂”。在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第一课堂”有老师、“第二课堂”有活动就行。而领导过问参与少、经费支持投入少、“思政”老师工作任务重和实行合班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表现出学院在指导思想上的不重视。

1.2教学内容上不连续根据国家教育部“05方案”中“思政”课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在内容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是不连续的。“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在“第二课堂”得到延续,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也不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同时,专业课程的技能性和“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两张皮”现象,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影响力。

1.3教学目的上有差异应该说“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在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其目的不是把它作为育人的平台来对待,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多以实施课程教学过程、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为目的;“第二课堂”则是以组织学生举行一些常规性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两个课堂的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对两个课堂的教学也只是忙于应付考试、完成任务,或流于形式。

1.4师资队伍上不统一当前,高职院校都在忙评估、进重点、争示范、比扩招,各个院校都在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而各显神通。“思政”老师也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学院只是忙于引进专业课教师而疏于引进公共课教师,并且公共课教师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一些因课程精简的老师几乎都转行当“思政”老师,“第二课堂”的老师更是参差不齐,从而造成“思政”教师任务重、专业不一致、队伍不统一、教学水平提高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就大打折扣。

1.5教学管理上有区别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在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实践形式简单化,多以演讲、辩论、党团活动、观看影视等代替实践教学;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仅仅是为实践而实践,有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环节关系不大、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等。在管理上也存在明显区别,许多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教学是由教务部门和“思政”老师安排和实施,“第二课堂”则是由学工部门和辅导老师及班主任安排和实施。

2产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

2.1学院管理决策层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认识缺乏高度性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层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评估、扩招、重点、示范、“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实用型、技能型”等成了学院的重中之重,“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和空间。有的没有按要求设置“思政”机构、有的把“思政”老师看成“回收站”、有的把“思政”课安排合班上课等,这种对“思政”教育的“非政治待遇”,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学院应该将“育人”与“育才”至少放在同等的地位,做到兼顾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2学院教学管理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安排缺乏科学性

学生“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一课堂”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实践和形式上需要“第二课堂”来延续和完善;而“第二课堂”的教学与活动、内容与效果,在师资和管理上也需要“第一课堂”来指导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安排中,却出现了事实上的“两张皮”现象,两个课堂几乎完全分开、各行其是,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无法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教学管理力度更难以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而得到应有的提升。

2.3学院“思政”工作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缺乏积极性由于学院“思政”教育的“非政治待遇,加之两个课堂的教学被分割为不同的部门,所以“思政”工作者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只是作为一种任务、工作、过程来进行,缺乏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主动和责任。学院的“思政”教育,本应通力合作,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但因学院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割,学工部门主要抓学生的日常起居,党团组织主要负责学生党团活动,教研部门主要进行教学与科研,老师也只是“自扫门前雪”等。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挑战。

2.4学生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学习存在被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己高考成绩不很理想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了高职这条路,加上来自社会方面的一些干扰和影响,本人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此,多数同学入学后学习的被动性表现非常明显。同时,“思政”教育的一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差不多从小学就开始,这种客观上的重复教育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另外,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变化、互联网上的广泛知识、同学之间的快速沟通,也会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不以为然。这就使“思政”教育两个课堂的教学对学生、老师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3.1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学院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则是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大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这在学院育人工程和院校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院的各级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经费上支持、行动上落实。

3.2切实加强“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的联系与衔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第一课堂”需要“第二课堂”来延续;“第二课堂”也需要“第一课堂”来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不是靠上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也不是靠搞一两次活动就能转变思想,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过程。表现在“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上,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对此,无论是在师资、内容、安排、管理等方面,都应该统一考虑、搞好衔接。“思政”工作者要参与学生活动中,掌握情况,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

3.3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特点与优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教学,最能体现它们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的特点与优势。“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可以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具体与延伸,而“第二课堂”讨论、调查的问题也可以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提炼与升华。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如组织学生开展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红色旅游、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4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系统化机制与管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系统化机制与管理。首先是学院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理顺机制,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和工作格局。其次是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体作用。再次是“思政”教育工作要实行党组织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3.5积极采用“思政”教育两个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方法与手段

一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二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三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陶冶情操。四是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努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工作中真正体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五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搞好组织发展和开展健康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9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依照伽达默尔的看法,“开放性意味着问题性,我们只有取得某种问题视域,我们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而且这种问题视域本身必然包含对问题的可能回答。”[1]他在《真理和方法》第一卷中指出,“为了回答这个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这些被问的人必须着手去提出问题。”[2]重视问题、提出问题正是精神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意识的哲学意蕴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中面临一个普遍性的“话语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广泛性甚至到了毫无边界的地步,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从话语角度来考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特殊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体现普遍性,且前者更为重要和根本,形成以特殊性和普遍性为焦点的椭圆形,这两个焦点之间的张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门学科话语要避免“万金油”式的话语泛滥就必须要体现其特殊性。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一般性的话语不同,是一般话语中的特殊性话语,不是也不能把所有的话语都归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而这里就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边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边界指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边界,在这个系统内的话语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厘清这个边界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性发展,否则,容易出现一些“有思想的说话和无思想的说话”[3]的混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缺乏针对性和思想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边界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意识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体现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的拓展越来越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进言之,在微观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碰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的虚拟现象、网络交往、虚拟世界中的人的行为的对象化表露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空前匮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普遍性其根本旨趣在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描述,这个是解释的前提,却一直是被忽视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描述的重新重视和挖掘可以有效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拓展中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基本上忽视了话语描述这一重要领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单轨线”前行,这样不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果只停留在普遍性话语的特征上就难以抓住“现实的人”的问题,容易“把现实的人变成了抽象的观点。”[4]而“现实的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的逻辑起点。当然,把“现实的人”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也不为过。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5]只有通过“现实的人”的问题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害。因此,重视“现实的人”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更是如此。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回避问题,相反,要抓住问题,其核心是抓住“现实的人”的问题。这里毫不武断地下结论:不同时代的“现实的人”的问题的变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回答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7]因此,树立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中是何等的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应当区分,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使用的逻辑起点。弗雷格指出,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不同。关于这个区分,维特根斯坦用“棋子”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正如把一枚棋子放在棋盘的棋位上还不是一着棋一样。在一个东西已被命名之后,我们可以说,至此还什么也没有做。如果不是在语言游戏中,那么它甚至连一个名称也没有得到。”[8]这里意指语言必须在“语言游戏”中才能体现意义,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一个词只有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才有意义”[9],二是一个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意义。斯特劳森认为,“表达式和表达式的使用应当区分”、“语句和语句的使用应当区分”[10]。依据他的观点,可以推出话语和话语的使用不能等同,这就为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提供依据,事实上,它们之间的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包括即时性话语和历史性话语,动态性话语和静态性话语(如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以及话语理论和话语实践等。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则是一个即时性、动态性、实践性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怎样使用、能够在什么程度上使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力。而从问题意识出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使用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抓住问题,把握受教育者的问题,并“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针对性的沟通,才能促进教育者解疑释惑,促进受教育者解决疑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才能体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再生产须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时代问题及特征,建构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再生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交互过程中产生新的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再生产最有效的视角是抓住问题意识,它既包括受教育者的本身的问题,又包括时代问题等。时代问题是把握一个时代的脉搏和趋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再生产抓住受教育者的问题是基础,抓住时代问题是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再生产的不竭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建构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和内容,才能满足“现实的人”的需求,才能在社会的变迁中不断解答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抓住问题意识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逻辑奠定基础。“精神科学的逻辑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问题的逻辑’。”[11]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来自受教育者的问题多种多样、杂乱无章,如何驾驭成千上万的问题?如何在众多问题中取出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不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问题所牵制、被问题所困,从而失迷自身方向。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重视问题、运用问题,本文由收集整理但又不能被问题所“累倒”。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问题本身的梳理,二是对问题中的话语使用进行梳理,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问题逻辑。这里不妨先探讨问题本身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12]要回答问题就必须对问题本身下功夫,一般而言,受教育者提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从问题的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中的问题、受教育者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人生价值方面的问题、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困惑问题、未来预测问题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的问题等。问题的内容是研究问题的核心,以问题逻辑的思路对问题的内容进分层梳理,搞清楚哪些问题是可以正面解答的、哪些问题是难以正面解答的、哪些问题是难以下定论的、哪些问题是现阶段无法回答的、哪些问题是有实质性内容的、哪些问题只是形式意义上的等,通过梳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选出一些问题来回答,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有针对性。按照弗雷格的思想,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缺陷,这种缺陷容易使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受到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难以适用所有的问题,也难以应对所有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的科学性就必须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梳理,从而把问题的回答定位为:可以解释性回答的问题、可以描述性回答的问题、无法解释性和无法描述性回答的问题等。对那些超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解答的问题进行处理,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万金油”式的泛滥。

从问题的性质上看,可分为意识形态领域和非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问题的性质区分,这里主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和非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度出发,受教育者提出的问题既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且占主流),又有非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尽管不占主流,但不可忽视)。由于学科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提出的问题显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诚然,不可回避的是问题中的非意识形态性,这类问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拓展会越来越多。把问题作这样的区分,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领域的使用。从避免用意识形态非常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回答非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导致答非所问。也避免用非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回答意识形态性很强的问题,导致解释力匮乏,难以取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意识形态性,但其存在许多的非意识形态性的话语,只有把问题的性质搞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从问题的意义上看,可分为有意义的问题和无意义的问题。问题是否有意义关系问题是否成立。问题有意义和无意义需要进一步细化:有些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有些问题本身有意义,但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成了“无意义”;有些问题有意义,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回答所有问题,其重心在有意义的问题。这个有意义的问题,实质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有意义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有意义问题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注的关键所在。

从问题的发生角度看,主要可分为对现实的疑惑性问题、置疑性问题和误解性问题等。“现实的人”的问题对现实存在的各种疑惑、置疑所产生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难以回避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如何回应外部的置疑、如何诠释各种疑惑,这不仅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问题,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艺术问题。当然,也存在许多误解性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有的学生问题更多是一种误解,有的甚至是假问题,但误解和假问题也正是学生问题的特点之一。澄清误解,阐明问题不能成立的根据,正是不同于提供标准答案的学生问题解答的特点,正是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功能所在。澄清误解和消解假问题本身,正是典型的为学生释疑解惑。”[1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来澄清概念、澄清误解、消解假问题本身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魅力所在。

此外,还包括从问题的指称上看,主要可分为真问题、假问题和真的假问题(或假的真问题)以及悖论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必须首先梳理好问题,通过问题逻辑来把握问题,从而把问题层层细化、层层深入,从抽象的问题不断具体化、把大的问题不断细化,把面上问题深入到点上问题,从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使用提供一把钥匙。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避免浮想联翩、空洞无物、“豪言壮语”、粉饰太平,有必要把意义和指称区分开来,其意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针对性。通过问题逻辑,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围绕问题,从回答“为什么”出发,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是什么”模式。从“是什么”模式向“为什么”模式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理念发生的根本性的变革。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建构

前面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逻辑实质上是属于微观领域的小逻辑,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则是宏观领域的大逻辑。它指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四门课的话语体系等。这是一个大的问题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须以问题逻辑为主线,通过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问题逻辑,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键,建构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建构主要指称四个层次: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问题逻辑;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之间以问题逻辑的形式整合起来;三是指这三个话语体系中的子系统之间以问题逻辑的形式整合起来;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细化为问题描述逻辑、问题解释逻辑、问题对话逻辑、问题反思逻辑、问题集群逻辑(即点-线-面逻辑)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问题逻辑是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本身的问题来建构一套问题逻辑。“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本身是否彻底关系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要关注自身的问题,在问题中不断提升理论建设水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需要付诸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问题逻辑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问题逻辑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本身的问题来建构一套问题逻辑。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日益完善,但是也经历了长期的变迁,致使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仍然不完善,且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从问题中寻找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也正是问题逻辑关注的内容之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自身的问题梳理,找出问题之间的内在必然性,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转换和提升寻找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话语和受教育者话语之间的交流、对话、争论的重要场域,是“舌战”的舞台,是艺术的舞台、是智慧碰撞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问题逻辑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话语本身的问题来建构一套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话语的问题逻辑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总之,这三套问题逻辑的转换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这三个体系的指称不同,三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理论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指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形成和发展中的话语体系,现阶段主要包括“四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的话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指称这“四门课”的课堂教学话语。它们之间不是完全等同的,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主要是抽象的理论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体系主要(或者偏重于)是社会实践话语体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主要是课堂教学话语体系(含教师话语、教材话语、学生话语、专家话语等,且它们之间不是机械拼凑,而是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因此,这三个体系就形成这样一个逻辑:理论话语体系、社会实践话语体系和课堂教学话语体系。如何打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整合这三个体系,关键在于抓住问题逻辑。通过问题逻辑把三者串连起来,把这三个体系有机地运作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需要以问题逻辑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内核与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包括内核话语和话语,内核话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学科话语的特殊性,话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开放性和借鉴其他学科话语的态势。通过问题逻辑可以使内核话语与话语结合起来,从而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系统的封闭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就存在四个教材话语体系,有的偏重理论、有的偏重历史、有的偏重道德伦理、有的紧跟时代步伐等,这“四门课”的教材话语各有千秋、特色突出,当然,差异也十分明显。整合这四本教材的话语体系需要抓住问题,以问题打通四本教材话语体系的脉络,通过层层细化问题,从而把四本教材话语有机地衔接进去。从而减少四本教材话语体系之间的鸿沟,避免出现四本教材话语之间的冲突。通过问题逻辑可以较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材的四个话语体系有机整合起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话语体系。

由于四本教材话语的特殊性使得“四门课”的课堂教学话语存在差异性,而且课堂话语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动态性、草根性更强。课堂教学话语不同于社会话语,更不同于理论话语。课堂教学话语存在一定的动态性和随意性,教师的即兴话语(有激情而言)、感性话语(有感而发)、学生的话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有激情和感叹之言)往往是随着课堂气氛、场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不单单是靠教材知识,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对学生困惑以及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才是触动他们之间的话语交往的根本动力。而且要增强教师话语的渗透力、吸引力、凝聚力,不能囿于教材的视域,需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困惑、迷惘等。课堂教学话语以问题为导向,在厘清问题逻辑的前提下,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解释、描述等使得师生话语能够有效地展开交流。这是课堂教学话语的问题逻辑的第一个层次。第二层次在于通过问题逻辑把“四门课”的课堂教学话语串连起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话语统一口径,为“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奠定基础。而把“问题性教学”与“反思性教学”结合起来,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还可以细化为问题描述逻辑、问题解释逻辑、问题对话逻辑、问题反思逻辑、问题集群逻辑(即点-线-面逻辑)等。这里主要是从纵向的深层次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问题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51-02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接受访问的161位高校领导中有接近30%的人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更好地体现其科学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改进,更好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显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大学生只占学生的13.4%,有12%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影响甚微,还有12.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教学方法以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这些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改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调查发现,接近30%的高校领导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有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一般或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有20%的高校领导认为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实效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数量不足,工作量大,而且队伍不稳定,常常一两年就转岗。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运转。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学校党委主管的约90%,少数由行政系统负责,个别的实行了双重领导。高校党委承担着统一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直接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有助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等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传播着一些腐朽有害的信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刺激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据调查,某高校经常上网的人数高达80%,其中,15%是上网学习,60%是聊天,25%是玩游戏。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对上网大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很多高校建立了BBS网站管理机制,但也有一些高校忽视了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但是师资水平、考核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使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作。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实效。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适应新形势,建设好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配合,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建设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教职员工都能主动履行育人职责,在高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氛围。

(3)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性。加紧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