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十篇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5:27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权力;监督;对策

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由于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滥用的一项国家权力,如不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就有可能膨胀为恣意妄为的权杖。因此,监督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监督制约行政权。如何监督制约行政权,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意义

1、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加强行政管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负有更大的责任,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如果没有受到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就可能将行政权力推入到商品化的轨道,行政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就会忽略公共利益。因此,加强和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严密的监督,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各级政府在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法制的权威性,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拥有行政权力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还不强。因此,加强和完善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职权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政府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受到经常的、有效的监督,是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我国的政治文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约,所有行政权力主体还不能都直接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只能以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国家行政权力机关并由此产生执行机关这种方式来行使行政权力。人民和政府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要对政府机关及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者进行监督,防止,侵犯公共利益。因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促使国家行政机关切实根据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保障政治民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民利,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重要作用

推进国家治理、实现国家善治的关键在人,在于各级政府的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拥有最大权力的人,理应承担最大的责任。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以及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决定,特别是把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列入了重点监督范围,说明对党政“一把手”经济决策、权力运用等监督制约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其监督手段、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审计的角度,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监督途径之一。

1、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促使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的行为。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并查处领导干部、失职渎职问题,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审慎对待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依法有效履行职责,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同时,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教育,有所警诫、有所镜鉴,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2、经济责任审计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职的重要方式

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完善的监督机制,约束和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监督活动,超然于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外,可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客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政策执行行为、自我约束行为的审计评判,从而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为各级党委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和选拔任用更加客观公正,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特有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和决策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继续扩展和蔓延,能够帮助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国家利益,实现权力监督制约的终极目标。

三、目前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约权力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经济责任审计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成为开展经济社会管理、监督和教育的有力手段,效果越来越明显。经济责任审计集党内监督管理、行政效能建设于一体,实行绩效评价与目标责任考核相结合,通过以权利监督制约权利,有效增强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宁夏日报2012年7月6日刊登了《过去怕审计如今盼审计盐池各单位排号邀请审计监督》,该报道有力证明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了。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协调配合机制、责任评价标准、审计方法手段、审计成果转换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经济责任审计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在对权力进行问责监督的过程中,问责监督主体还不够明确。有些问题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而有些涉及违纪国法的问题则需要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再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上,目前由组织部门主导,审计部门被动接受,存在组织部门的计划安排时间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实施时间存在时间衔接不好、对接不上的问题,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及时完成,也不利于审计监督的时效性。

2、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较广,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领导干部,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对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要求也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需要界定现任与前任责任、集体和个人责任、主观和客观责任等各种责任,责任界定的难度较大。审计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决策水平、廉政建设、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问题来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容易造成以偏概全、评价不客观、不准确等问题。

3、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员。要对领导干部做出全面准确评价,审计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目、会议纪要等内容,还应包括领导人员在工作中的个人行为,但领导干部个人有无贪污受贿、收受回扣、挥霍浪费等问题,很难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中发现,审计质量面临较大风险。加之,审计涉及的行业多,面对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管理、重大决策事项等,需要审计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但长期从事财政财务收支等常规审计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等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难以反映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转化不够

审计成果利用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审计结果报告是干部管理工作中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重要信息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提供的信息较多,但被部门利用的有限。“审计”、“责任追究”和“监督制约”还没有完全衔接。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也影响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既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

1、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协调联动机制

要建立完善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当审计工作遇到阻力和干扰时,审计部门可以主动提请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及时介入,协同配合,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线索一查到底。当纪检监察部门发现领导干部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线索需要审计手段查证落实时,审计也应主动出击,最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要科学确定审计计划,尽量避免集中重复下达,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及时有效实施;要加强联系沟通,在下达委托书时,有关部门应及时主动地将所掌握的有关举报材料等重要事项通报审计机关,使审计实施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个部门优势,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力监督制约作用发挥到位。

2、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客观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准确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研究制定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该标准应涵盖经济任务完成、资产保值增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多项指标。每项指标应既可以定量分析又可以定性分析,便于准确界定被审计人员的各种经济责任。评价内容应以审计内容和结果为依据,做到评价“到位”不“越位”。在审计评价中应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问题,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坚持审什么、评什么,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的事项不能做出评价。

3、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

要从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基础,围绕领导干部履责情况,抓住领导干部做出的重点决策、开展的重点工作、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情况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具体来说,要以财政财务支出为基础,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以经济决策执行情况为重点,检查被审计领导干部决策、管理能力;以内控制度为重点,检查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管理有无重大漏洞,检查被领导干部有无违反内控制度,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以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情况;以政府负债为重点,检查领导干部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超过偿还能力债务的问题。

4、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各类专业培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使审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干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实现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化,建设起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适应审计工作健康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同时,要加强审计队伍廉政建设,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5、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供电企业作为诸多得到迅猛发展的企业中的一个,其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就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展开对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分析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最后对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

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6]刘静宙.浅析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解读《规定》建议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12月8日向社会公布。同时,废止了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

一、《规定》出台的重要意义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两办《暂行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只包括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自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审计的范围是审计客体的外延,就是被审计单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被审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所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是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

2.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依据《审计法》及其相关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有国有资产的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则必须是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因此,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离任审计是审计人员对受托管理资财的运用及其效果所负责任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规定》第三章中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明确了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关注的事项,这也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制定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强调领导干部行使着管理经济社会的重要职权,履行着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经济社会和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

为了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审计前述主要内容时,《规定》强调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三、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途径

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一)审计评价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包括: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

(二)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包括:依法合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有充分审计证据支持等。即在法定审计内容范围之内,应该审计什么必须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

四、《规定》的相关部分的理解

(一)《规定》的适用范围

本规定是针对以下几个部门颁布的:首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适用《规定》;其次,有关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参照《规定》组织实施。最后,《规定》还涵盖了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由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职权有别于审计机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划分标准

1.界定责任的前提。必须是针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行为,其他行为不属于界定责任的范畴。

2.直接责任的划分标准。《规定》明确了五种情形,与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相比,删去了“失职、渎职行为”一种情形,相应增加了两种情形:一是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管责任的划分标准。在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主管责任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确定为两种情形:一是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二是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领导责任的划分标准。按照排除法将领导责任确定为一种情形,即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行办法

1.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审计结果运用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还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运用审计结果作出了明确规定。

2.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根据政务公开的有关要求,明确规定要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总之,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2010年12月印发并实施是为了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2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4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问题

从法理上讲,修订后的《审计法》授权审计机关可以对所有国家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和所有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策性比较强,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需要循序渐进地分步推行,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从而为我们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提供了法律空间。

在实践中,我们遵循“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特别是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的范围,一直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对象范围是:地厅级以下(包括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此外,审计署还对省部级行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也必将正式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管辖权的划分问题

审计机关组织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是来源于审计机关的主动立项,而是来源于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需要遵循《审计法》确立的审计管辖权划分的一般原则。根据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监督管理权限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由干部监督管理部门委托同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审计管辖权划分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对同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重复审计问题。因此,在研究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或者领导小组应当加强与相关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以节约审计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审计管辖权的冲突也容易导致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处理、处罚的尴尬。当经济责任审计管辖权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不一致时,审计机关对能否直接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各地做法也不尽一致。实践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移交给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另一种是经有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授权,由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前一种做法人为地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检查权、评价权与处理处罚权割裂开来,既破坏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又有重复审计的嫌疑;后一种做法授权程序复杂,操作性差,严重影响审计工作效率。我们认为,既然修订后的《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又授予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权限,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关就应当享有完全的审计监督权,包括处理处罚权,即有权直接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救济途径

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一样,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审计决定、进行处理、处罚的,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若对审计决定不服,可以根据修订后的《审计法》的规定寻求救济。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主要是由于:其一,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不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而只是作出审计评价,向委托部门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和执行力,不具备要求被评价的领导干部必须履行某种义务的法律效力。而且该评价意见也不必然被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所认可和采纳,只能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属于广义的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范畴,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下,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然,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异议的,有权向审计机关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与《审计法实施条例》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涵义和内容;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日益变得复杂起来。一些领导干部、法人代表在依法行政、依法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因此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加强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不仅能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秩序,还可以科学、正确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功过是非,增强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与实行,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干部管理机制的重大改革,应当从贯彻依法治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依法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实行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配套,监督管理手段弱化和经营者认识上的偏差,在经营企业期间往往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短期行为较普遍,另外还有,侵占和挪用公款公物等,有些企业等到经营期满时已成了“空壳”。因此为了克服这一现象,一些地方开始运用审计手段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2、拓展审计监督领域。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监督管理手段的限制,干部管理部门有时难以摸到真实情况,给个别跑官要官的人以可乘之机,以致在干部提拔使用上出现失察失误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现象,不少地方开始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领域进行“数字打假”、“政绩打假”,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于部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通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在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这对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防止其“行为短期化”

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转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过去,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调动,不大重视对其经济责任的考核,不论其给原单位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要一纸调令就可以走人,结果造成经济责任不清。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对离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对其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作为对干部奖、惩、升、降的依据,也为继任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提供了条件:同时对其他单位在职的领导也能起到“预警”的作用。对于那些拼设备,浪费资源,毁坏环境谋取眼前利益的现象,均能起到制止约束和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和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的审计活动不同的审计活动,其审计对象不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被审计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受托履行职责情况或企业领导人受托经营管理状况。审计的目的是明确有关领导人员任职期内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它的内容却十分广泛。涉及到对经济组织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全面审核检查、评价和见证。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

评价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一般通过对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进行。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有:产量、质量和销售指标;职工平均工资额;生产经营指标;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长期投资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等。在实际评价中,对不同单位评价的指标应有所侧重,要同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结合起来。

(二)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与民主性

这是衡量法定代表人决策观念、决策能力和任期内是否树立了创新意识并有所建树的主要依据。通过此项审计,可以了解决策者的民主意识,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管理职能运用的能力以及经营方向的掌握技巧与水平。因此在衡量一个现代领导者水平高低时,不是看他的工作有多苦多累,也不是看他管辖了多少事和多少人,而主要是看他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所取得的业绩和效能。

(三)职工收入和福利情况

职工收入和福利情况,是反映一个单位法定代表人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单位效益的提高,应相应地体现在职工收入及福利上。在这一点上,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计职工工资、奖金等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以及食堂、绿化等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二是审计职工收入及福利的提高与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幅度是否同步,是否存在职工收入及福利等分配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四)遵纪守法的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因此经济运行得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评价一个经营活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在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要看其是否依法经营,是否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各项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其次检查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的合法性。这也是评价经营成果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前提。非法获得的“经济效益”是以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为代价的,对于这样的“效益”不但不能承认和认可,而且还要给予责任人一定的经济制裁,严重的还要给予行政处分和由司法部门给予法律制裁:再次就是要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财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的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活动实施时间的滞后性

国家“两办”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要求领导干部、企业人员任期内办理调任、转岗、免职、辞职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但目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仍多为“先离任,后审计”,这就导致了审计时间的滞后。

(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我国审计工作目前实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每年年初各级审计机关根据经济工作中心,确定审计计划项目并下达实施。而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数是党委、政府交办的临时任务,并且大多限定了审计完成时间。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一般都是成批地交办,加上因为临时接受指令,且审计对象特殊,内容广泛,时间性强,质量要求高:况且有些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时间长,在长时间的跨度内,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均有较大的调整,对一些问题难以界定,要彻底查清难度很大,因而加大了审计工作量,造成审计机关在人员安排上感到力不从心,只求完成数量来满足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更谈不上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方法单一,全面审计难

审计方法单一,实质上目前的审计大多只限于账面审计,即只审查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而且由于每项审计都有时间限制,审计人员的各种专业知识不全面,审计方法使用不当等因素,所以要使审计达到全面覆盖较难。

(四)审计经费难保障

有时候审计机关虽掌握了一些线索,但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一步深入核查清楚。如果委托社会机构进行审计,由被审计单位支付审计费用,那么便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由此可见,审计费用问题亟待解决。

四、针对上述问题,所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用数字指标进行评价

通过对审计调整确认后任职期间的累计利润总额和任期目标完成情况及年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如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进行综合评价。

(二)用事实进行评价

审计评价要想做到合理、正确,就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各种事项进行客观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而不因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办事,而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说明问题。

(三)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关键还是看审计结果是否能得到正确运用。评价时要结合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

(四)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有关部门、单位配合完成,但审计业务主要由审计机关承担。建议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设立专门科(处)室,配备一定力量,以适应工作需要。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另外,审计人员对查出的问题要敢于揭露,不受行政左右,能如实向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对象缺啥补啥,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来安排。通过培训解决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五)改进审计方法

1、总体分析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较长,涉及到的会计资料较多,一般不宜采用顺查法。要从会计报表与财务政策人手,通过离任者任期内会计期间资产、收益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财政收入的分配使用情况与管辖区内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态势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对离任者工作业绩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作为详查的主选对象。

2、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可采用定期审计的方法,两年审计一次,待换届时将历年的审计结果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六)尽快落实经费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完善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专门针对于企业的领导人员而言的,指的是由专门的审计部门对一些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资产、企业的损益、企业其他的经济活动等一些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计监督,核实与评价的一种专门性活动。和一般的审计活动相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有最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审计、还包括对企业领导的管理方法、做出的重大的经济决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等方面的审计。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是针对于一般的审计活动而言的。首先,它的独特性应该表现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上,一般的审计活动所针对的对象大部分是法人的财务状况,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则更加侧重于对自然人本身的审计,即对企业领导的审计;其次,和一般的审计活动相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则更加宽泛,除了对财务进行审计外,还应该对企业领导所进行的一些其他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再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目的也比较独特,简单的说就是考察企业领导的能力,以正确的评价领导,合理分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突出意义就在于对于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上,完善了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得领导人员在监督下更加自觉的履行职责,更加认真的完成工作,更加科学的做出重大的决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领导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对企业的领导人员监督到位,督促他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无疑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加强和完善管理,使得企业在科学的管理中有序的运行。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但是我个人认为该理论体系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从经济责任的确认上来说,责任的确定界限相对模糊,这跟审计工作内容庞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从责任的性质上还是从责任的主体上都难以区分,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也左右为难,很多工作都没有做到。其次,我国的审计工作不是一个常规的、有规律性的工作,其临时性很大,这种临时的决定给前期工作准备造成了麻烦,最终也使得审计效果不是非常的明显。这都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好坏,除了制度本身以外,跟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工作素质,道德、责任感都不十分强烈,在审计时草草了事,抱着应付工作的态度。独立、客观、公正是最基本的审计原则,但是却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这三点,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审计人员和企业都是上下级的关系,他们私底下关系就不错,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必然不能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过于落后

我们前面说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一般的审计工作来比具有特殊性,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也就不能只是单一的对财务进行审计,但是很多审计人员接到任务后,进入到企业内部,往往只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核实、计算和检验,而忽略了他们真正审计的对象,最终,审计往往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也不能够审计出真正的本质问题。

三、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措施探讨

(一)加强建设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想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我认为在法治社会的今天,还应该从立法上多下功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使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只有这样,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定期培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既要加强他们工作能力的培训,更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这样,得出的审计数据才更加的可靠,同时,还要引进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从多方面下手,更加全面的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加强有关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有关部门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审计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喊一个口号,应该把审计工作常规化,在正式的审计工作之前,就给工作人员充足的准备时间,做好前期工作准备,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后期的审计。同时,有关单位加强对审计的重视还应该努力的贯彻审计工作的原则。

(四)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要想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审计独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将审计工作与企业的其他工作独立开来,避免工作人员在审计时滥用权力,互相勾结,最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对企业的领导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领导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整个审计的一部分,必将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或者说具体的关注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再局限在企业负责人重大投资项目决策、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管理活动中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传统层面。受托责任理论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决定了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深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对于国企新的监督要求的需求。

一、相关概念

(一)生态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二)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1999)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规定,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和人民政府的指令而实施的,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型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而评价企业领导人应该负有的经济责任的行为。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意义上说,对国企负责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国企负责人是指在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情况下,国企负责人是多人而不是一人。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根据《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规定,国企负责人仅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这是对国企负责人的狭义理解。本文也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国企负责人进行界定。

(三)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实质是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具体化。一般将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行分层次处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在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进行审计,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的评价要具体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考核上,可见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是整个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点,如果没有相应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全面,很可能导致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片面,缺乏科学性,短视等。

二、传统的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一)侧重财务指标

过分关注财务指标容易造成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片面,纵容对于短期效益的追求。

(二)侧重于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于中长期战略目标完成情况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是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侧重企业的经济利益

忽视对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考量,比如客户、员工、社会。不能全面、完整、准确评价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鉴于此,郝雪莲(2008)认为可以在设计策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将平衡计分卡这一立体全面的工具引用进来,以克服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过分强调单一的财务指标的不足和局限,以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三、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虽然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相对全面和科学,但是受到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约束。它忽视了目前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容易导致企业追求利润而忽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短视行为。因此本文有意将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即增加生态维度。

四、在平衡计分卡中加入生态维度的理论依据

(一)平衡计分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基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才建立的各个维度。传统的平衡计分卡虽然考虑了利益相关者,但却考虑的不全面,这直接导致了平衡计分维度的缺失。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能仅仅考虑股东、顾客和员工,还有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对于利益的认识已远远不止于经济利益,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正日益提高。因此基于社会公众利益的考量,有必要在平衡计分卡的维度上增加生态维度。

(二)生态方面的指标表面看来似乎与其他四个传统方面的指标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其实不然,如果企业继续追求单纯的财务指标,那将是竭泽而渔,吃子孙饭,并且也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结果是其产品可能也会得不到认可,有资料显示大部分顾客愿意花更多的钱买印有绿色标识的产品,这表明生态方面的指标不仅影响产出,而且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愿,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可见生态方面的指标的引入并不会造成一个维度的孤立。

五、小结与展望

本文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相对完整和全面,但仍不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能完整反应国企负责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此提出优化平衡计分卡并以此建立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但是鉴于篇幅的原因,并没有对于具体指标进行构建,因此基于优化的平衡计分卡构建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后续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本文认为基于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工具,并根据受托责任的深化对其进行优化可以作为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个动态方法。

参考文献

[1]郝雪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酿造,2008,08:74-76.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政府责任;政府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有效实施

一、从审计角度对政府责任的分类

政府责任,从广义上看,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公民的需求作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狭义的角度看,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应该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

政府责任的本质是一种受托公共责任[2].政府的职能、权利和责任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政府职能本身就蕴含着相应的政府责任,政府具有一定的职能,它也必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运用其公共权力来执行其公共职能,以实现和保护公共利益,政府的失职、越位与错位、缺乏效率效益等问题都将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下面将以政府职能、权力、责任的相互关系为基点,从审计的角度将政府责任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经济责任: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执行法律法规、财政收支、道义劝告等权力来调整经济、分配收入、提供与管理公共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等。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改善收入分配职能、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职能、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等。这样政府就在宏观经济稳定、公共财政管理、收入分配、公共品的提供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国际经济政策调整等方面有着相关经济责任。

(二)非经济责任按照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及重要工作,也是政府权力的重要体现。且政府社会职能可以分为:维持社会秩序职能、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环境保护的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等。这样政府的社会责任有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市场竞争、保障就业、调节贫富差距、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2.政治责任: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并且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决策失误、行为失当而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应当受到行政处罚;如果违反了法规,还应当承担法律制裁。

3.文化责任:政府有权力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抵制和打击有害民众心理、道德的不良文化以及阻碍健康文化发展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政府文化职能主要有: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清除没有社会价值而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等。政府的文化责任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科研扶持、教育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建设等方面。

4.道德责任:政府及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时必须承担道德上的责任。所谓道德上的责任,也就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虽然不违背宪法和法律,但如果行为明显与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相悖,就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二、政府责任的几个重要审计界定

审计人员明确了政府责任,才能进一步对政府的责任归属进行正确的界定,以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是政府行为的实施者,他们是政府行为的责任人,社会应该客观地界定公务人员的各种责任,严格划分责任界限。

我们认为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应进行如下区分:第一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区分。由于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前一任期的公务人员的活动必然对本任期的活动产生影响。在人员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责任区分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前任的努力或错误延伸到本期才产生结果的应属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区分前后任的责任。第二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区分。从现在我国政府部门的运作方式上看,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决策过程有领导个人决策与领导集体决策之分,审计人员必须区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第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在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作用时,行为主体对结果都负有责任,不能简单地处理为责任平摊或由某个人全部承担。具体的行为主体只对某项工作的直接负责部分承担直接责任,其他部分承担间接责任或连带责任。第四是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区分。外部客观因素变化与行为人态度需要在审计判断中考虑。、、等主观原因会带来主观责任;而国际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外因会带来客观责任。第五是工作失误与责任的区分。一般甚至重大的错误,和舞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审计评价和处理上都要区别对待。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看行为的性质,二是看问题的结果。舞弊如果造成了重大后果,就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在面对错误和舞弊问题的性质判断时,一定要慎重,不可轻易下结论。最后是违规、违纪、违法和犯罪的责任的区分。审计过程中,遇到审计对象的违规、违纪、违法和犯罪等问题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因而在审计评价中,一定要首先予以区分。对于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监察机关或上级纪检部门处理,有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反映给被审计单位领导,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政府责任的审计监督与评价

(一)政府审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的政府审计主要为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政府受托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考核由财务财政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共同实行监督和控制,政府的受托公共财物责任与政府财务审计对应,受托管理责任与政府绩效审计对应。其中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对受托责任的深入考核方式,能够对政府责任的有效履行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3],推动政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服务,为社会的发展而工作。

(二)政府责任审计的概念

现在的政府审计不仅强调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性,同时强调政府履行其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是单一的财政财务审计或者政府绩效审计都不能适应政府责任审计的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责任的有效监督。政府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结合,政府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政府审计通过履行其审计职责来发挥作用,责任是现代审计必须关注的对象,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都是面向政府责任的监督行为[4].

我们根据政府财政财务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对政府责任审计进行如下界定:政府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者根据授权,依法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强制进行的审查,通过对反映其权力使用与职能实现结果的经济及其非经济活动资料的审查,最终对其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审计意见。政府责任审计的作用是对政府肩负的公共受托管理责任的有效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与鉴证。政府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监督和控制政府履行职责的状况,促进其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重大变动提供依据。

(三)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

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是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人员承担的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这就需要在把握审计评价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地、恰当地建立责任评价标准。

1.把握审计评价原则

审计评价的结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使审计评价的结论客观、公正、科学,就要正确把握审计评价的原则。结合我国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特点和实际,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责权对立统一原则,政府责任与政府权力之间有着严格的对立统一关系,政府责任与政府权力首先是对立的关系,同时政府的责任又是由于政府享有的权力才产生的,评价时要注意权力和责任的对应性;(2)客观性原则,是指对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的依据和结论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是否有效履行其责任;(3)目的性原则,政府责任的审计评价首要关注的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评价必须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4)重要性原则,政府责任审计的范围广,要求明确哪些事项对责任的履行有重要影响,突出评价重点;(5)合法性原则,要求评价的责任是符合国家宪法、审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建立审计评价标准

政府责任分为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政府责任审计要和财政财务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相结合,本文特综合财政财务审计评价标准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两个方面建立政府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政府非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可采用是非标准,评价政府是否恰当执行政策法规,执行结果是否产生了好的效果。

对政府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时,由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广,涉及面宽,复杂多样,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同时也很难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对经济责任的评价可运用定量指标,对于非经济责任难以量化,一般可采用定性指标,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政府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的综合运用,其基本目标是审查评价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政府的管理水平。

3.确保政府责任审计的实施

对政府责任的审计不仅仅要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评价,提出审计意见,确保政府责任审计达到预期的目的。从目前中国实施政府责任审计的现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1)审计机关只能对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定性或作出相关的处理处罚,不能根除每年审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就需要及时出台配套的执法措施,确保审计执行的效果;(2)目前传统的行政型政府审计模式不符合政府责任审计的要求,应该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充分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以保证有效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3)当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知识结构单一,需要加强多方面专业培训以及招收各种专业人才,培养一支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审计人才队伍;(4)审计“关口”应该前移,主要强调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有利于实现审计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审计机关要特别注重对任中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责任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582.

[2]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高校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05-02

一、经济责任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所谓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经干部管理部门委托,依法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单位,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由内部审计机构执行审计,因其附属性、被动性、依赖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的内部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任期届满或离任前,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应当负有的责任。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广东省高校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网站访问的形式,抽查30所省属高校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提出改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理论基础。

(一)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高校不多,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流方向仍然是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在被调查的30所省属高校,26.67%的高校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全部是本科院校),53.33%的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合署办公,10%的高校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仍有10%的内审机构与校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合署办公。《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而目前内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这与国家法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原则不够彻底

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走访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了解,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联席会议不健全、审计方案流于形式等原因,“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并没有完全贯彻实行,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审计计划和确定审计对象范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3.33%的高校确定了“离任必审”的原则,50%的高校会对委托部门所关注的重点单位的高层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有16.67%的高校根本没有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纳入到每年的审计计划中,只是对那些被人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领导进行抽查审计。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一些高校并没有作为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对经济责任人并没有多大影响。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不足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客观事实为准绳,通过审计查证对领导干部是否履行或是否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作出评价和判断,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后续管理等提供了依据,理应成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成果转化滞后的现象,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审归审、用归用、审用两条线”,造成审计流于形式,失去了现实意义。通过调查发现,调查的30所高校中都建立了审计网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大部分审计网站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等文件,有些高校还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在网上公布,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并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审计人员对规范程序、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关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没有一所学校进行公示,审计报告都是保密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如果没有得到正确运用,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就失去意义和作用。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不到位

落实审计整改的各项措施是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功能、体现审计效果的重要环节。部分领导干部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据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62所高校,12.9%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非常重视,16.12%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比较重视,48.38%的中层领导干部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重视,14%的中层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目前,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些中层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校长、书记等行政负责人进行审计的,对中层干部而言内部与经济责任审计则可有可无,他们认为高校的工作重心就是教学和科研,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只会徒增烦恼,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当一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束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改工作也就出现了形式主义多、账面调整多、整改报告不实、警示效果弱的现象。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缺乏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以及跟踪回访机制使得审计整改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提出是建立在内审人员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若提出的审计意见与审计事实不符,则容易引发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专业胜任能力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内审人员对会计资料和信息进行审查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会计、审计、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支撑,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熟悉相关政策规定、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获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证据,提高审计的质量。

(二)审计职业道德

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且具有较高的政策敏感性,需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都对审计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做了明确的规定。内审人员要根据职业道德规范,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切实防范因为审计道德颓废而引发的审计风险。

(三)信息化审计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的职能早已超越了查账的范畴,涉及到对各项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查核。走审计信息化之路、目的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网审计,可以使审计关口前移、事先介入,随时跟踪,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不断探索联网审计,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四)沟通协调与人际交往能力

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审人员需要与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下属单位负责人、内审部门审计小组的沟通与协调。内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政策水平,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对象、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调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惩治和预防腐败,既做到保护干部,又加快推进对高校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监督工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在平时的工作中,如定期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与审计有关的会议,列出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要求与细节;在非审计的环境工作中通过多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友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后续教育学习能力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组织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能只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而应广泛涉猎,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有利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高校领导人员要重视和支持后续教育,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并保障内审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机会和经费去参加后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

(六)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内审人员做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肩负着艰苦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因此,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才能保障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秋菊.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19):173-174.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篇10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一)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集中在环境绩效审计程序、方法、准则和指标体系等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没有涉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了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的定义中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二)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研究的主要观点 莫国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其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高方露和吴俊峰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查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运用受托环境资源;是否为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使经营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而奋斗;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经营活动以经济和富有效率的方式进行。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谭文化认为,环保责任绩效性审计是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审计。陈希晖和邢祥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掌握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应当明确四点: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绩效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建设性审计;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应当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钰泓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等)和发展潜力,进而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并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环境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山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联合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并重,来评价、监督、鉴证其相关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在原有的绩效审计3e基础上,增加环境性(environment)这个非经济因素。薛珊珊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依法、独立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突出强调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二、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观点评价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位不恰当 要对环境绩效审计下定义,必须正确处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地位问题,这是定义环境绩效审计的前提。只有将环境绩效审计正确定位,才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由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什么进行绩效审计、如何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等关键问题,从而给环境绩效审计以正确的定义。但从相关定义可以看出,有些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和常规审计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甚至将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互混淆。

(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不准确 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必须指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类型的关键要素。但大多数学者以列举的方式说明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可能会造成其对象不全面或不准确。

(三)环境绩效审计目标不明晰 大多数学者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明确地指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但有的学者在定义中没有明确提出目标,或者将目标范围扩大化,把原本不属于目标的内容也涵盖在其中。

(四)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不鲜明 不论对哪种审计类型进行定义都应当指出其本质所在。但有的学者直接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审计类型或一种行为,并没有指出其特性或者其本质特征;或者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其作用混淆。

(五)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要素不全面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至少应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目标和本质,但有的定义缺失了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

(一)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可以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即无诸如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环境经济活动(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人力资源经济活动(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和质量经济活动(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等,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受托质量责任等。而在上述诸种责任当中,都包含财务责任、合规性责任和绩效责任三个方面,相应地上述各种审计类型也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类别。具体见图1。

鉴于此,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审

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其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审计对象的不断扩展,形成了诸多的审计新领域,环境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审计按照目标不同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目标分别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无论如何扩展,针对每一对象的审计都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因此,环境审计也应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相应地,环境审计也要实现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目标。即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及其本质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要素 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包括以下要素:(1)环境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2)环境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

环境绩效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鉴证。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包括五个要素:(1)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环境绩效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因此其本质和主体具有一致性,而目标、对象和准则的范围相应地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