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6:26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城市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1.1城市建设的经济性

经济在城市中产生,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经济,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城市建设来实现。城市建设既为城市经济布局打下基础,又为政府管理和经济调整指明方向。

(一)建设城市首先要转变对城市建设的认识,表面看是工程建设,实际是城市的投资,具有很强的预期性,是具有风险的,但是它的长期性的特点把它阶段性的回报给掩盖住了。

(二)城市建设需要工程建设平台,更需要经济分析和经济专业人员。城市建设为城市服务,它的工作需要在一个统一规划中,步调一致。在建设速度上,是不是更应考虑它的经济性,用最合理的速度,达到最适当的效果;在“好”与“快”间,我认为“正好”最好。

(三)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包括公交、公共开放公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为城市经济发挥着潜在的能动力。表面上看这些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它对于周边的土地和整个环境的作用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四)城市经济或者具体地说就是城市人员结构(再具体到劳动力市场)是城市发展中关注的要点和可行性分析的重点。比如:城市中人口在干什么,他们分布在那些行业,住房、交通、消费、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利用情况,都是需要政府实时进行动态分析和掌握的,这对城市建设的方向意义重大。

1.2城市建设的预先谋划性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调查的许多统计口径须调整,不然会影响规划,进而误导城建。比如:就人口密度而言,一直延用的是户籍统计居住人口,或者叫晚上的居住人口。这个数据的偏差会使我们在区域通设置、教育配套、商业网点、医疗设施等方面显得不足。

(二)建筑的容积率跟建筑高度有关,更与投资密度有关。常规上建筑高度越高它的容积率就高,容积率高它的楼面地价就低,通过市场竞争它的土地价格就高。但是,这里面忽视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所处物业的投资定位。如果很好地处理好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的关系,把一次性的土地高回报,改成合理的土地回报和加上持久的经济回报,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三)尽量利用好土地,是城市建设在新时期要攻克的难题。城市拓展的方向一般有两种:往周边延伸和往高处建设。这些都会受制于土地。能不能在市区范围统一规划投资管理,尽可能地往高处建设(特别是土地紧缺的城市),同时向周边战略性发展。比如,城市建高有利公共交通的利用,对城市改造的成本会降低,更容易规划建设大面积的城市集中绿地和形成大的城市空间。

1.3城市建设促社会和谐性

(一)城市要升级会遇到大量的拆迁,以实物安置可能更适合当前的城建前期工作。对地块改造性项目可采取回迁安置,对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可采取外迁安置。拆迁时可许可投资者进入来分散城建资金,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解决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题等,都会缓解拆迁中的矛盾。

(二)是否可考虑在房地产开发中配建部分公租房和廉租房,以更好地节约土地和合理利用其周边的公共资源和配套设施。

(三)一个城市土地中约有60%以上的土地是用于住宅建设,须进一步加强房屋的产权、地籍管理,理清它的用途,对各种不同性质的房屋普查到位,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1.4城市就是一个经济体,城市管理是城建的延续

(一)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就须考虑建成后的细节问题,为城市管理创造硬件条件。

(二)城市管理的后期管理成本要列入城建成本,通过公共财政和经营陛收人解决。

(三)城市管理近阶段可通过倡导城市精神来规范市民的行为(包括树立榜样的作用)。

(四)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加快人口的集聚速度来促进城市管理的步伐,同时反而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

1.5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

现在国内外很多专家提出了改变以规模为依据的城市发展战略。无论如何,或许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不同,或许其本身的基础也不一,但总是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改变“小而全”“处处开花”的发展模式的论题,“局部最优、全局次优”转向“局部次优、全部最优”的论题,城市空间的“集聚、集聚、再集聚”的论题等等。但实践表明――不同的区域尺度侧重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区域侧重于环境、生态、社会,城市侧重于经济。也许这就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之处,留有余地不是说停止建设,而是为更好发展。

2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发展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的发展必然带动理论高度的提升,而理论的提升必然指导实践向更高处迈进。

2.1规划实践的发展

规划的实施就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不可逆转是这个过程最鲜明的特点。规划的实施过程决定城市的最终面貌。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都处于摸索阶段。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规划的实施过程。

(一)城市规划要有严肃性

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而城市的规划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一项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的指导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城市规划要有科学性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本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人手,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方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都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以内。遇到百姓关心。影响深远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严格把关。切忌盲目上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建设投资方,以及普通市民。因此,城市规划中有关信息一定要透明,坚持群众监督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的参与进来。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四)城市规划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不仅要发展,更要注意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建设和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和谐长久才是根本。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2.2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规划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中实施是关键,技术是保证,研究是基础。

(一)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也是必然选择。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但要科学的规划可以把负面作用降到最低,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付诸于整个规划过程中。

(二)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观行为。因此,规划首先应该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否则,再完美的规划一旦脱离了人性的范畴,一切都无从谈起。城市规划要让城市的发展体现出入文关怀。

(三)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论断。

3结束语

我国城市的发展正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期。城市规划也必然面临着一个从量到质的新跨越。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现必将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强烈的冲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更和谐、更人性的规划,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一)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福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福州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三)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

(一)再生原则

城市建设发展将会带来很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或重复使用应是城市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任务。如建筑弃渣是城市中是最常见的垃圾废弃物,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方法处理后进行异地重复使用,再有对城市中古老破旧建筑的修补,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修补利用、整合、环保处理的方式,使这些区域能焕然一新,加大废弃物利用范围,整合再生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系统原则

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如拟定100年不再动工的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建设,如通讯设备、市政管道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范畴内。应将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及规划阶段予以逐一进行推敲、评估及预算等,模拟n次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后,使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规划与设计还应使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能在自身的循环中减少对水等自然物质的需求很依赖,同时为城市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提供场所和方法。

(三)节能原则

城市是很大使用能源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气候和安全等诸多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人的影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环境为本的共生。探索城市中已有的空间规律,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挖掘其他各方面特色,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和提升,再作为规律性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去,努力维持城市的文脉,坚持这样的原则不但可以创造体现人民要求、体现历史文化特征,有魅力的城市,还减少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抛向自然的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

(四)公平原则

对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类对城市的影响警醒再认识和再评价。特别是城市设计师应重新梳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创作中认真考虑新因素和信原则,使设计成果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给予子孙后代留下适合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说,既考虑同一代人组成的社会利益,又考虑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则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和设计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和完美城市格局。

2.城市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共生的观念转变。

3.努力为城市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阔绿地系统。

4.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综合和妥善处理好新旧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考虑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的影响,注意保护旧城历史上已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还须与整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建设框架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上的成功。

5.重视对规划和设计执行阶段的评价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鼻息消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城市的可持续指标对评价和调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时确定城市目标的策略或行动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步骤,批准通过后的城市规划是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的法律文件,它的制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机策略,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

5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主要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现。

五、生态化的建立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甚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的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citesbyDeSinG》G一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六、人性化的建立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对面直接交流转换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问的互相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互相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七、文化的建立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搏。针对这种想现象,文明认为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吸收国外建筑有用部分,更重要的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思考。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时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八、城市规划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建设发展协调发展

abstract:cityplanningistoimplementthecitydevelopmentstrategyinthespaceandspecific,istheoveralldeployandarrangementofthecityconstruction,isthebasisofcity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with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cityconstructionshouldnotonlyreflectthe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people-oriented,createasuitableenvironmentmore,mee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residentsof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needsandlivingenvironment.

Keywords:coordinateddevelopmentofcityplanningdevelopmentofcity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极为重要。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建设发展

1.1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着战略性作用。城市的运行要符合低碳环保经济的标准,一般地,低碳环保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这些手段是动态的和不断调整变化的。而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布局方式、城市管理和监督机制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旦城市物质实体环境、道路网络系统等成为现实,再调整修改将浪费巨大资源,操作性与实施性也因为牵扯到各方问题而举步维艰。研究表明,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城市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等也会深深地植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对城市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轨迹产生巨大的监督和支撑作用。

1.2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城市规划变更的随意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动。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特征。

2.2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一些城市的老城墙,老城门,老护城河,以及地方文化的历史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一些地方盲足追求经济发展,上污染项目,忽视生态发展。

2.4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

三、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策略

对于城市规划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找出它的缺点之根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从而实现城市的规划发展。

3.1城市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让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2.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

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4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economicconstruction,ontheonehand,thefunctionofthecityandthecitycontinuestoexpandthescaleofalso,peoplepay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urbanconstructionquality,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prosandcons.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ageofecologicalcityconstructionhasbecomeahottopicforthemost,combiningwiththeindividualintheactualworkexperienceintheprocessofthatChina'secologicalcityconstructionplanninganddiscuss,hopetoaviewtoplayavaluablerole.

Keyword:ecological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3]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4]张坤民,温宗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6期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5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集中地,在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高度聚集的特征。同时,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迫切地需要构建生态型城市与建筑。因此,本文以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为目的,对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空间;空间肌理特征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工商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高度聚集,城市空间狭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迫切地需要分析与讨论城市与建筑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满足城市与建筑规划的纵深度。近些年来,尽管城市与建筑规划爆炸式增长,但是由于在论证、编制、出台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程序,许多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引导城市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反而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新一轮的大迁大建中。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正确发挥对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指导作用。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规划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城市发展与建设活动(如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和规划指导。

建筑设计,通常情况下是指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以及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其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2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地呈现新的变化。因而,中国现代城市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且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其实,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城市规划严格意义上讲,同样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建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动态因素,才能有效地发挥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实用性,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管理与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核心引导。其主要控制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2.1用地性质控制: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对某一区域具体用地所规定的用途,例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2用地范围控制:规划区域地块的使用范围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用地强度控制: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共同实现。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进行限定,可将地块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用地强度是城市空间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控制指标,其中绿化覆盖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和建筑的关键内容。

2.4建筑建造控制指标:对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布置,以及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所做出的必要技术规定,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以及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交通等。其中,建筑后退一般要求建筑控制范围的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5配套设施控制指标。配套设施控制是指对规划用地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

3影响城市规划实用性的相关因素及改善措施

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规程中必然遇到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同样受制于政府决策。受到城市招商引资的影响,政府经常向开发商做出妥协,强制干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有效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经济、市场因素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建立一个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规指标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性的要求。并且,在法制层面上给予规划一定的权限,提高自身的权威性,进而减少政府干预。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实用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内容:

3.1结合建筑物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如何设计建筑

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建筑物的整体轮廓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宜,尤其在虚实对比、色彩处理方面。因为,与周围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相呼应的建筑物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也更加能够满足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的要求。

3.2塑造独特风格,不变中求变化

虽然,我们要求规划区域内建筑物的整体结构等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但是仍然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特风格,才能足够吸引众人的注意,独树一帜。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考虑周围环境,还应当具有自己的风格与造型,尽量体现城市现代感。

3.3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一个子系统,只有充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够使建筑物满足使用者和城市发展的各种要求。在城市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需要引进生态建设观念,打造绿色建筑物,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采用太阳能装置提供供热,较少耗能量的生活用品。

4总结

在城市空间狭窄,建筑群密集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与指导作用。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十分注重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绿地的建设范围。同时,有必要将生态观念引进建筑设计当中,打造绿色建筑物,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兰.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城市.2008.(04).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规划管理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rationaldevelopmentofstrategiesandcountermeasurestostrengthenthetowneconomyandsocialdevelopmentofmethodsandmeans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smalltowns.DiversetypesofsmalltownsinChina,abiggapbetweenthelevelofdevelopment,developmentstrategiesandcountermeasuresisalsodistinctive.thisarticleaimstoanalyzetheoverallsituationof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ChinaandbyexecutinganexperiencetoexploresomeofourCityRoad,HongKongstreet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nthedevelopmentofanewroundofzoningadjustmenttoward.

Keywords:smalltowns,development,planningand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经验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大战略”曾成为事关全国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1978年全国只有2176座小城镇,2000年猛增到20312座,仅山东省就有900多座,在目前的小城镇中,有近90%是1978年之后增设的,年均增设820多座,增速迅猛。

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快速,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带动外,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城市之前,经济率先转由市场调节,社区率先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镇化的体制较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成本低,“扎根”容易,对政府压力相对较小。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1、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阴影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在,还需要国家制定和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

3、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4、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各级政府要从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的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要深化传统建设方式的改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片开发、配套建设。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共事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更应是市场行为。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入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一、城市新城区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

优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自然资源有无际的平原、清澈的河流以及各类地理地貌,奇珍异石构成特殊而美丽的观影现象,如同瑰宝的土地资源加之人文资源的融合,那便更显得独一无二了。稀稀落落的房屋屹立在稻田中,麦穗随风飘荡,田地了种满了人类所需的水果蔬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如城市中的新城区在此发展,相信不会像市中心那般喧闹嘈杂,施工方不顾质量要求和审美的感受,只图利益和效率,在这样的心态下建立起来的城市,虽然规模很大,科技很发达,但是人们在享用的同时,却不得不遭受到自然的灾害,如酸雨、泥石流、暴雨等出乎人意料的自然风险,由于起初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因而土地的随意破坏也就比较的随处可见了。如今,当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提出,绿色生态,生态系统的建设便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越显重要了。趁着生态化的城市发展,自然要为城市的地理优势,风景优势创造出宜人居住的生态屋,因此新城区的发展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建设绿色生态区域发展的模式

想必探索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趋势,那就必然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对于生态城市而言,新城区的建设必定是生态环境发展的趋势和标杆。它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生态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形式。生态环境会使得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是改变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发展思路,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为重要和必然的趋势。生态环境发展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保护自然的发展,也不仅仅只是指天蓝水清的自然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模式,是一种优化的生态系统模式,它能够使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相统一,进一步的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因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区,不仅可以作为实验区更重要的是体验到此中的生态平衡的效果,与之对比较为喧闹浮华的社会,这样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鼓足干劲创造出生态小区,建设发展更加绿色的生态系统,是每一个作为城市化发展建设人的不可磨灭的发展计划。

(三)构建城市化现代新形象

城市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以飞速发展的形式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其中,资源利用不合理,已经使我国大部分资源正在源源不断的衰竭,可开垦的土地面积正在扩大化,当商业利润暴收时,可耕作的农地正在慢慢减少,这使得土地利用率持续降低,生产达不到发展的水平。此外,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废弃的污水随意排放,加工的浓烟在天空滚滚而飘等环境极度受到污染等现象。沙尘暴已经袭击了我国多个城市,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烟油污染等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城市化新形象已刻不容缓,现代城市化新区的建设正好是一个生态发展的契机,而已重新改造对于一个城市的定位和发展,从而引领另一个城市绿色发展的高潮。

二、新城区发展的建设与规划

(一)树立生态观念,改善生态环境

人作为自然界的唯一高级动物,是可以把生态自然占为己用的,是可以随意对自然任意处置的,然而,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我们应该要摒弃这种老观念老传统,不应把自然环境当做是我们谋取利益的工具,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环境与发展的见解。要想发展经济,那必须得让环保与发展想结合相依存,生态的发展是个一体化的构成,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需要相互发展,相互尊重,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社会发展和谐有序,经济发展迅猛自然,自然生存有机统一,这样自然环境生态化就会表现得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因而,我们必须时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二)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城市新进程

要想建设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那就必须逐步完善城市所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很多种,尤其比较重要的便是城市道路的建设。道路的建设是通向城市的必经之路,也是看一个城市发展怎么样的一个先前基础,要在道路中增设绿化带,这样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感官视觉效果,继而能提高城市道路的环境质量;其次,重点建设城市化绿色建设,绿色在生态系统中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一个评判是否是生态环境的一个标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环境形象,能使居民感受到一股别有一番风味的自然气息。最后,应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标准绿色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丰富其居民的文化内涵,陶冶居民情操。

(三)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公众力

政府是指引群众如何生存发展的指向标,是建设新城区的发展规划的领头羊,他们的决定关乎城市发展的大计,设计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作为职能部门有责任让其分工合作,制定其规划,分布其实施,落实其政策,得到统一的认识和发展计划。同时,政府也应该大力宣传政府的各项基本事项,努力集宣传环保于一身,利用工作渠道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并得到群众的热切反映,才是政府公众的影响力。

(四)建立生态城市系统整合城市全貌

我们需要着眼于世界整体,发展与建设生态环境。因而,城市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只限于单个城市,而是需要从一个大视角的范围出发,根据这一说法,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是,在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方式,制定出属于不同地方的生态发展特色。如同东西部而言,东部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西部,但是他们的生态发展状态,却远远不如西部,很多只求工业化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在西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环境条件较好,不惜牺牲自然资源来谋求环境发展,也是不合理的发展道路。因而,无论是东部发展还是西部发展,我们都需要一个整体的概念,一个取长补短的需求,并与国际生态发展相联系,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一体化的生态城市系统体制。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也随之迅猛发展,我们让需要着眼于世界和未来,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利用新城区的发展建设与规划为基础,建造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模式,来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在建设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应放远视野,看到未来需要走哪一条道路,选择属于自己正确的合适的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5页。

[2]任银睦《现代化、城市化与近代城市现代化》《东方论坛》1999年第2期。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8

(黑龙江省农垦建筑设计院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建筑设计主要用于体现城市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建筑物的个体功能以及满足城市对这些个体建筑协调的要求,即控制小环境与大环境的统一,而城市规划与其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居住空间分析,设计出能够协调人们活动与区域分布的关系,实际中常常是通过产业的分布和交通布局来实现这一目的,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区别联系

建筑设计主要用于体现城市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建筑物的个体功能以及满足城市对这些个体建筑协调的要求,即控制小环境与大环境的统一,而城市规划与其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居住空间分析,设计出能够协调人们活动与区域分布的关系,实际中常常是通过产业的分布和交通布局来实现这一目的,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

一、何谓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是将建筑的内部使用功能在经济、美观、实用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设置和划分,使得城市的规划在空间以及地域结构上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建筑设计要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点,使城市建筑的美观与时代接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显时代风格,展示城市风采,最终达到建筑与城市规划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经济性,城市规划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是一种宏观的空间地域的规划。

二、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建筑设计在我国是一个能够体现国家和城市文化的标志。当前首先对城市进行产业布局即城市规划的点状规划,然后进行交通布局即现状设计来实现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进行改善工作条件和居住的面状规划来实现城市规划的三步规划。这种城市规划并未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被广大建筑设计者舍弃,并且在不断尝试新的符合城市立体与整体的发展要求。当前广泛被认可的城市规划模式是“自然—空间—人类系统”整体规划理念。在实际的操作中将建筑设计作为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上,城市与周边的建筑明显会出现对比,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与现有建筑物的对比和协调,在流线上要不违背环境的肌理,在人的感觉上要注重局部环境同整体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规划上要满足人对建筑物的心理和生理的感受。

三、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使用者的需求是导致建筑物产生的原因,因此建筑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建筑物是组成城市的细胞,因此建筑也会受到城市的规划、城市的文化以及自然条件、地区环境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不少建筑物借助本身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其特有的辉煌,成为一个城市个性鲜明、功能完美的代表物。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建筑物由于在设计时脱离城市的规划,导致最后无法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而被遗弃。因此能够成就辉煌的建筑物必须要做到建筑的设计与城市的统一和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这个方面来说,了解建筑的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设计与规划是紧密相连的,并且产生了建筑规划设计这一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一体的综合性使用学科。可见建筑的设计和城市的规划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设计和规划之间既相互制约也互相扶持。

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方法

1.务必明确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1)从本质上说,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建筑物实体的产生打下基础,建筑物实体的出现则是为了达到规划预期的功能,因此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应当成为城市规划的载体。

(2)从工作内容上说,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包含了对布局的设计,并且都是采用相似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利用色彩渲染来进行建筑物体型设计。这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目的,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3)从环境因素上说,城市功能的体现极大程度上会受到建筑技术、人文观念等因素影响。例如:建筑物的施工地点除了要对周边的交通环境、配套条件进行考虑,还要对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文化进行考察,保证作品能够满足业主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不违背当地地域文化特点,体现时代特征,表现民族的风俗和区域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筑设计理当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2.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从策划到维护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设计方法包容性强,内容日趋综合,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不仅要注重城市的交通流线、功能分区,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造型、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等。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使整个城市的空间资源有效分配,功能布局有效协调,土地合理利用,有效促进各项综合设施的分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中,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复合化、生态化、长效化、多元化、互通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相互渗透,充斥着无数矛盾下共同推进发展,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的具体要求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进行,才能符合城市整体规划,使建筑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设计出人们需要的建筑,更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

3.重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统一。

(1)在环境方面,应通过了解不同建筑的结构,凭借人的感觉处理建筑的局部小环境,从而塑造出新的结构空间。并以城市的区域规划为出发点,建筑的整体轮廓与周围现有的建筑相呼应,在图底关系上要与城市的肌理相符合,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和色彩处理要与周围环境格调相协调,实现建筑与大环境的有机结合。

(2)在造型问题方面,应在简单中体现复杂,在不变中起到变化;在注重整体性的前提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3)在理性问题方面,要在人的视觉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和思考设计的目标,对于高层建筑顶部等视线不能及之处应该体现一定秩序,采用减法处理,对可能的俯瞰效果要满足,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对人的视线和小环境进行控制。如使用曲面玻璃可以将天空反射到地面,同时给局部低层引进阳光等。

五、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互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具体功能确定建筑物空间组合形式和具体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城市规划治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治理,并对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9

1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水资源污染及开发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水资源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工业废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随意排放进入河流、地下水,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及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各项项目建设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而在进行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并未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导致诸如坍塌、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现象。

地表建设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大,城市的用地日益紧张。有的城市为了解决用地需求,在中心区大量建造高楼,在地质脆弱地区大兴土木,或是占用农业用地,由此导致的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边坡失稳、软土地基问题时有发生。

1.1地下建设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的地下工程可为人们的交通、生活带来变易,但是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地面变形,地下水流畅改变及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2]。

2环境工程地质工作方法

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都能较好的反应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的情况。一方面,编制人员可以按照调查的内容进行图形的绘制,图形内容可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编制人员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就只需要绘制地质图,若是进行工程环境分区调查,就需要编制人员对各区地质情况都进行图形的绘制。另一方面,从调查绘图的目的来看,编制人员根据地质调查的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图形绘制。例如进行水电站等地质勘查以及小区地质调查等工作时,技术人员需要结合不同的要求开展工作[3]。

工程地质评价。要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是研究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评价地层结构,利用所的数据,提高城市规划中建筑整体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和应对。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对地震发生的几率进行分析,研究建筑物能承受的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1]。

对隐蔽工程进行评价。技术人员需确定城市地下是否有古穴,分析评价地下电缆、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河流环境工程评价。技术人员在进行评估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河流工程建设技术开展工作,对泥沙的沉积现象、河流的冲击与搬运功能等进行综合分析[3]。另外,还需要研究城市污水排放进入河流、湖泊对地下水的污染,从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地质灾害评估,包括泥石流、滑坡、坍塌等。技术人员对斜坡、边坡进行稳定性测试,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1],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遥感技术的应用。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已是环境工程地质研究评价重要的技术方法之一[4]。它具有成图的成本低、技术快、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地质构造、河流水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将遥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提高了速度与灵活度,更方便掌握各方面的信息。

3环境地质工程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人类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为了推动城市的合理建设,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将环境工程地质的工作放在首位。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研究,对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等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预测不良的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与后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安全。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地质对于评价、预测人类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有积极的作用。例如,人工水库的建造诱发地震、地面沉降;过渡开采地下水致使地面坍塌、土壤侵蚀等。实施环境工程地质可以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和破坏,同时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建设的合理,更能够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安全系数,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

4环境地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难发现,从上述的内容中可以总结出,环境地质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不管是环境工程建设,还是城市规划建设,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的影响都朝着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的城市环境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才能健康、稳定。

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枢纽;换乘;交通功能;组织模式

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交通换乘组织的中心,也是城市活动聚集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深水港、航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得到大力发展,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枢纽也已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区域交通枢纽和网络格局的改变对城市的区位条件、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在环境保护、能源短缺等各种压力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枢纽地区开发建设与城市功能发展的相互关系

就不同的空间范围而言,枢纽地区的开发建设可以分为单一的枢纽规划建设、综合的枢纽地区开发和大规模枢纽新城的发展几种情况。不同的建设规划对城市功能及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郑州西站就是作为一个综合枢纽体建设开发起来的,而郑州东站则是以一个枢纽新城规划设计的。

从城市发展层面上说,枢纽地区是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中心地区还是巩固原有城区的中心地位,对不同城市来说各不相同。但毋庸置疑,城市与枢纽的关系始终都是当前城市发展最有效的催化剂,不断推动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但在城市一定的发展阶段下,交通枢纽对周边土地功能的发展存在着“割据”作用。以郑州火车站东、西广场来说,后者是作为一个功能较为单一的枢纽广场来考虑建设的,而前者则更多地结合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形成繁华的“城中城”。另外,从郑州西站运营中公交衔接组织的困难来看,枢纽地区的综合规划及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已成为枢纽与周边地区功能开发在积极互动方面的瓶颈所在。

目前,一些城市因综合开发的商业利益的驱动,而将枢纽的核心――交通空间置于一边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枢纽建设的功效。这也是郑州东广场建设应当尽力避免的问题。以免在以后的枢纽运营过程中增加种种问题及负面影响。如何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规划,以发展的眼光面对未来,理性对待当前利益的驱动,对于枢纽地区的规划和开发至关重要。

二、郑州市的发展特征与功能定位

郑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决定了未来东西向和南北向大运量、长距离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将长期存在。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网的中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尽快形成沟通东西和南北的部级运输大通道,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原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为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速位居全国七大城市群前列,未来十几年,中原城市群将建成以郑州为龙头,以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将成为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强大支撑,为建设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坚强后盾。按照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布局,郑州市将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一级综合交通枢纽。

现阶段,郑州无论铁路、公路客货运量、民航旅客吞吐量,还是货邮吞吐量都实现快速提高,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根据郑州市规划局给出的“郑州综合交通专题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综合交通规划发展目标: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和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及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港、公路港和航空港。这个规划涉及到郑州交通的各个方面:

市内环道

由城市三环路构成城市环形快速通道,京广路规划为城市南北向快速轴线,农业路、金水路、陇海路规划为中心城区东西向快速通道,通过三环延伸线强化城市对外联系。二环线上共规划下穿隧道7座。另规划东风路等5座下穿隧道。对中心城区近30条主干路及次干路、支路进行拓宽控制,加密支路200余条,规划控制城市跨铁路和道路立交桥160余座。

城际交通

打造以郑州为中心、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半小时出行圈”和“一小时出行圈”,即将陆续建设实施郑州至开封、焦作,郑州―机场―许昌、郑州―新密―洛阳城际铁路。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一级公路(快速通道)和客运枢纽的建设。在已竣工或即将开工建设的西绕城改建等6条线路基础上,推进安信公路等8条区域快速通道的建设。

铁路运输

铁路枢纽将逐步形成衔接两大普速干线、两大客运专线,两个客站“东西并立”、货运“环形分流”、“客内货外”的“双十字”形特大枢纽格局。更重要的客运枢纽。今年年底完工的我国最大的客运编组站――高铁郑州新东站工程,是京广铁路客运专线、徐兰铁路客运专线、郑渝铁路客运专线在郑州的立体交会枢纽站,这也意味着未来的郑州将成为我国多条铁路客运专线交会的城市。另外,还将增设郑州至重庆、济南、合肥、太原的客运专线。

城市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形成“三横两纵一环”的结构。目前正进行覆盖郑州新区、荥阳、上街等地的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工作。到2016年底,使郑州市形成“十”字加环形的轨道交通网络。

新郑机场

将城际轨道引入机场,使机场与郑州站、新郑州站形成“铁三角”布局。在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四港联动大道的基础上,推进安信一级公路等5条公路和机场至郑州、许昌、洛阳等城际线建设。

出入市口

构建“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骨架,推进郑民高速等6条高速建设,使郑州市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网的中心。新增郑开大道与京珠高速等17处高速出入口。完善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设,完成郑密公路等22条道路的整治规划。

三、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与空间策略

郑州的独特区位优势,在郑东新区表现得尤为充分。京广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107国道,310国道,这些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交通干线,在郑东新区要么绕城而过,要么穿境而出。

在郑东新区整体规划中,以郑州东站为核心区域将建成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被列入2011年郑东新区三大重点建设之一。放眼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集高速铁路、长途汽车、地铁、城际轻轨、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为一体的综合性换乘中心。瞄准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目标,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从而进一步强化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目前,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我国第二个多式联运大型枢纽核心区――新郑州东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站新站房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高架进站层、站台层和地面出站层,采用“高进低出”的进出站方式,可实现客流的迅速聚集和快速疏散。这一浩大工程,建起的是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构筑的是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1、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整合周边资源

根据新东站对周边地区的功能作用于影响,可以在新东站周围形成圈层式的总体布局特征:第一圈层,车站两侧,步行距离在100~200m是公交、商业等车站配套功能区,方便旅客直接使用;第二圈层,可作为大型购物中心、居住等综合开发区,是体现新东站发展的主体功能集中区;第三圈层,可将新型工业、it园区等集中设置,位于核心地区的。

2、交通协调发展规划――顺接内外交通

构筑“米”字型的高铁快速路网,通过郑开大道等东西方向主干道,贯穿开封、洛阳、许昌、焦作等地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连接。

3、生态协调发展规划――重构生态系统

通过对“雁鸣湖”的整合开发,重构生态廊道的重要生态节点;通过对“绿博园”养护,构筑绿色生态通道。

当然,在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当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目前仍然采取的是较低档次的室外公交上下客流的组织模式,空间环境及方向认知性较差,与国外一些城市,如巴黎德方斯透明的人车换乘空间及机场式的候车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如何使人与公交车辆的换乘空间更具吸引力,是郑东新区综合枢纽设计仍需努力的问题。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等级的枢纽,其功能和交通组织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枢纽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市的关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几年,我国各类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的规划实践十分活跃,其中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尤其具有普遍性。但枢纽地区的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问题,还涉及到枢纽的功能和作用、枢纽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枢纽地区的综合开发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创造一个运行高效、绿色环保、活力持久的多维意义上的枢纽,既需要政策的支持,技术层面的响应,也需要规划设计人员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跨越。相信随着对枢纽认识的加深、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定能促进郑州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松波郑州将建8个城市功能区,以后住哪都宜居2011.12.5大河报

[2]赵建才从中原经济区到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2010.4.13市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