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十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十篇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7:13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1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浅谈;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新技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采取多种促进科技进步措施。如国家科委负责实施生物技术、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五个高技术研究的“863”计划,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和开发。同时我国农业在实现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正转向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发展。但从研究领域看,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城市的传统工业,缺少对传统农业改造的研究和探索。这严重阻滞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国对农业的科技创新还不够快。但我国增加了对其的研究与发展投入,逐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农业科技创新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问题都很重要。一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农业安全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1.1农业科研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多系统型体制,简称“四个方面军”,即国家、地方(省和地市)、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单位等组成。他们各有各的分工和范围。截止2003年底,全国从此业人员9.57万人,科研5.7万人,生产经营2.57万人,省属机构47186人,地市属37502人。目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60余所。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好,涉面越来越广,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1.2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情况

5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级农业科研单位认真贯彻“理论结合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方针,不断努力,为我国“三农”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查阅《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得知,从1964-2005年期间,全国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和综合性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和部分企业等,共取得国家奖励重大农业科技成果1631项。其中种植业占的最多,1207项,74%。在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成果占49.2%,应用技术类32.3%,新产品类18.3%,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动植物新品种类占27.5%,应用技术类45.6%,新产品类11.4%,软科学和应用基础类15.5%。结合获奖范围可看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多,发展方向广,但不足的是大奖项较少,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获奖等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后劲不足,创新机制和体制不顺等问题,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支持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1.3农业科研成果与转化

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根本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把它应用于生产实际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就此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作出相当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其转化率仅35%左右,而发达国家70%-80%,远远高于我国。分析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主要是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及农民对成果吸收转化的障碍因素等。

1.3.1农业科研成果自身的障碍因素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无效供给;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利用周期短,导致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缺乏;农业科技成果低偿或无常偿转化,影响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生活转化的周期长,影响成果推广的速度。

1.3.2农业方面的障碍因素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高素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角色转换,留守人员多年纪偏大,妇女居多,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现行的农产品价格体系,致使农业比较效益变差,农业科技投入缺乏外部刺激和内在动力。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缓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2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创新走向大众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2.1信息化趋势

农业创新发展已与信息化密不可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60年代开始,80年展,90年代高潮,已成为时展趋势,与此相关的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产生深刻影响,气象和病虫害测报预警、精细灌溉、精准施肥等将以全新面貌出现。

2.2智能化趋势

在农业中运用智能技术,对复杂的过程进行量化和集成,综合和分析,达到科学认识和决策管理,基础是系统的模拟模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循环(SpaC)等模型研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农业专家系统(aeS)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置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农业应用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已建立了虚拟土壤–植物系统实验室,在虚拟玉米方面得到很好应用。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成果,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3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趋势

动植物育种,微生物发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必形成一个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将使农业进入一个高生产率、高效率和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

2.4集成化趋势

随技术进步,农业技术分散性会减弱,慢慢走向规范化、集成化。

2.5可持续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3

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达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构件损坏,购买不到合适的配件,没有做好废旧和闲置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同时加大了农业机械的环境处置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不仅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农业机械生产进行规划,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绿色经济效应,加强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的不断优化。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3结语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农机具;农村;发展趋势;探究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农村的发展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大增加,对农村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力度也大大加强,农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批农村人涌入城市的现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农村的农业生产也逐步实现科技化、现代化,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也减小了农民的生产压力,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农具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所以保持农具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当前农机具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市场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它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之命脉。而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与器具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农机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充分弥补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缺陷,各种科技化、现代化的农机具投入到农业的生产中,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我国农机具的数量增长趋势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具的数量变化趋势十分明显,增长的趋势十分快。比如在2006年,全国耕地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38%,截止到2014年,全国的耕地机械化水平已经高达61%以上。而且在2006年,全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2522.12万kw,截止到2014年,全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高达107600万kw。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农机具的生产投入也有所增加。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对农业发展足够重视,所以国家对农机具的投入也相对较多。不但为农机具研发提供经济支持,还培养农机具研发的技术人才,为农机具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国家也为农机具的推广使用而奋斗,农业生产者在购买农机具的时候国家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农机具的使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这主要因为我国的地貌特征十分丰富,有丘陵、有平原、有山地,农机具在平原地区的使用率是很高的,但是在丘陵和山地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2农村农机具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科技水平以及军事水平等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农机具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机具的创新、质量以及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为了适应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的农机具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理应如下。开发更多新的农机具。我国地貌特征十分丰富,农业生产地区跨度广,覆盖面积宽,这使得我国还有很多山区或者丘陵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是没有实现机械化的,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层次上,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开发更多的农机具,让这些地区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具进行耕种。提升已有农机具的技术含量。就中国目前的农机具而言,很多农机具的功能单一,而且其技术含量也不高,往往在农耕之中要用到很多种不同的农机具,这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限制了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所以应该提升农机具的技术含量,实现一机多功能的目标。提高已有农机具的质量。我国已有的农机具很多使用寿命不长,在使用的过程中时常抛锚,这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所以农机具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注重提升其质量,保证其能够更长时间的正常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农业生产者对农机具的正确评价和使用,才能让农机具得以大力的发展和全面的覆盖。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农业机械为生产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下,最为主要的为关键技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一些要素的影响,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要求。所以说,实现机械化发展,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化性,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还能扩展农场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良性循环,是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现代化农业是农村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哪种方式下看,使用不同发展模式,不仅能对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还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趋势,根据现代化发展理论,农业机械化是各个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技术化发展趋势,不仅使农业获得更高效益,也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1]。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尤其在农业进程中。将农业机械化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整体趋势上看,我国在解放前期,农业机械化基本没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机械化得以进步和改进,不仅增加了农机设备,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如:小麦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发展也在进步。同时,农业机械的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趋势也在提升,农业机械的发展领域从粮食作物开始转变为经济作物,在种植行业、畜牧业等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其农产品的全面加工。所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减少农业灾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进步,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存在的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机械结构与供需需求不够平衡,整体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比如:在耕种环节,实现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在对其收获期间,使用的农业机械化较低,同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实现的农业机械化也较低,所以,需要加强其推广[2]。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

(一)加强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建设

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加强配套设施与手段的使用,需要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提供政策与法律法规。基于该政策与法律法规,不仅能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能增加农业机械的购买和补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带动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加快发展脚步,可以加大农业机械的购买力度,保证农业机械都能有效应用到农业中去,保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还需要利用政府补贴,为其建立基金以及优惠贷款等方式,吸引农民与农业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利用国家调控,对我国的机械设备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在逐渐发展与建设中,都能符合当前的战略性需求。还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实现免税政策,促进补贴政策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在该趋势下,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还能减少成本,促进农机竞争实力得以提高[3]。

(二)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加大财政的支持,促进科技的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供较大保障。在该理念下,国家需要依据相关标准的,对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院校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还可以为其建立合适的科技开发基金,组织一些大型的农业产品得以使用和开发。还需要对一些技术落后现象进行解决,尤其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开发规划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市场上的短缺产品,要对其重点开发,期间,可以利用政策、科研开发等工作积极推广,还需要将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保证期间的各个部门都能有效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中[54]。

(三)加强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加强农业机械化试验基地与示范基地的构建,根据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使用和有效推广,需要为其选择一定基础。工作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为其开展重点示范与扶持工作,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以提升。还可以为其设立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机构,将其作为示范区域,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提供机械化技术,促进推广工作、培训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有效执行和发展。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项目作用充分发挥。在工作执行期间,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按照相关规定有效实施,并向农业、农民以及相关组织进行先进农业产品的积极推广[5]。

(四)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保证在相互合作下能够相互交流。期间,要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与质量监督等领域进行交流,基于国外的相互交流和分析,保证农业机械化标准与质量体系得以完善。还需要扩大竞争发展优势,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得以有效利用。还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鼓励一些先进农业企业与厂家先进交流,这样不仅能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能促进我国的农业进步和发展,促进农业竞争实力得以提升。

四、总结

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发展,推进了国家进程的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农业设备以及科技含量得以增强,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积极发展,还维护了我国农机的有效进步。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关于“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4):1-5.

[2]张玉平,涂婷,潘婕,等.中部农村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宜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40-41,27.

[3]邢明.“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675-7677.

[4]卢秉福,韩卫平,朱明,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5(16):46-49.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物联网;虚拟经济;“去脱节化”

中图分类号:F713.50,F72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25―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趋势一直在向纵深推进。金融创新、杠杆化、衍生化等趋势愈演愈烈。“金融风暴”和“金融海啸”曾都是“金融全球化”这个“制度虚拟经济品”的严重后果。随着次贷危机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尘埃落定,“金融过度”、“杠杆过度”、“衍生过度”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共识,“过火”的巨大的金融产业势将并正在呈现收敛趋势。“低碳经济”时代中的新能源、iCe(智能文化教育)和物联网三大产业已经在迅速崛起。这三大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正在折射着一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由脱节回归复合”的“去脱节化”趋势。本文拟探讨美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以便努力把握与求证其中新的内在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在美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推动了全球信息产业的革命。美国经济受惠于这一战略的远见卓识,在90年代中后期享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期繁荣,其霸主地位也得以不断巩固。2008年,美国两个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次级房贷”出现危机,从而激起了一场金融大海啸。根据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金融风暴及其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国每户家庭的财产平均蒸发了10万美元。虽然美国政府提出了总计1.5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FinancialStabilityplan,FSp),但在后金融危机阶段的美国,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已元气大伤。如何休养生息、重整雄风,成为了美国的首要问题。

2009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2009年2月,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无处不在的智能对象,被无处不达的网络与人连接在一起,再被无所不能的超级计算机调度和控制。

美国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将“智慧的地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甚至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2008年,在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突破性技术》报告中,将物联网列为六大突破性技术之一。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了《2009年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提出通过能源、科技、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鼓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中在智慧的电网、智慧的医疗和宽带网络建设方面分别投资110亿美元、190亿美元和72亿美元。

与物联网战略相关的“智慧”基础设施,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作为新一波信息技术(it)革命,估计其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将会极其深远,恐远胜于互联网。其中投资于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预计能够有力刺激经济复苏,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

二、物联网对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美国经济统计局的统计,美国的GDp被分为私人产业与政府贡献两大部分。而私人产业便是传统三大产业的总和。如图2所示,自1947年起,美国的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便逐步下降,而相对应的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却逐年上升。未来伴随物联网辐射力、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势必将会对三大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物联网将使得现代农业发展为智能农业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F.Gericke教授应用营养液栽培取得成功,标志人类拉开了无土栽培的序幕。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美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但是其农业的生产效率却非常高。美国农业的机械化使得一个美国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的人数达到130人。

作为一个科技强国,美国十分重视3s技术(Rs,GiS,GpS)的发展。其中RS(RemoteSensing)技术是即遥感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遥感技术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GiS(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地理信息系统还有一个特殊的“可视化”功能,就是通过计算机屏幕把所有的信息逼真地再现到地图上,成为信息可视化工具,清晰直观地表现出信息的规律和分析结果,同时还能在屏幕上动态地监测“信息”的变化。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促进农业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农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断提升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改变过去因为传统农业生产手段而导致的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我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农业,从而更好的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过渡。而农业机械一体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让很多现代化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从而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1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机械一体化指的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此来达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目的。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从其实际作用来看还是从解放农业生产力而言,促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我国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进程有以下作用:一是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有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能够有效防止农业灾害,避免其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有助于跨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四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增收。

2国内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分析

2.1国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整个流程的机械化一体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已经逐渐运用各种卫星摇杆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把这些现代化技术充分应用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实现,从而让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自动控制的无人操作模式,大大的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国内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农业机械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才能够逐渐的降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数量、跨区作业的设备数量、机收水平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关注与认可,给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迈入了中级发展阶段。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开始富余,很多农民都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3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要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用环保促开发的农机设备设计理念,逐渐推广以保护环境和耕作技术为主的农机设备,从而降低某些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众所周知,工业污染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加工业的实际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销售。而如果使用以环境保护技术为主研发而成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因此未来的农业机械一体化将会更加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2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将会运用更多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以及工厂化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按照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农业加工产品能够充分达到优良产品的品质,逐渐提升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率,这也是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3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节约型技术特征的农机设备,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要求,积极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开展农业机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含量的提升,不断增强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在其作业过程中发生过多的故障。

3.4农业机械一体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用农机一体化来推进农业生产一体化。一体化农业其本质就是借助高科技的农业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农资的生产供应、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通过机械一体化的方式来将工业与商业元素和农业相结合,从而让农业生产迈入现代化的市场模式。

4结语

总之,农业机械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农机设备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是农业发展的标志。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将农机设备的研制朝着更先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和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的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起步的时间较早,质量优异并且成本较低,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产品种类日益齐全,并且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性价比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15个大类、近100个小类、超过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1-10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2.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

[3]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5.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百强村经济转型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第三次经济转型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正向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新型基本经济制度过渡。在这一时期,苏南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传统的二元结构壁垒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江苏实行率先发展战略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一批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行村。这些村不仅承担着本地的经济转型任务,还承担着现代化示范村建设任务。

本文紧密结合苏南百强村的实际,立足宏观视角,在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南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提炼与概括,力求使其观点明确、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体现规律性。这些现代化先行村的经济转型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日趋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

苏南百强村在村域产业经济方面,普遍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采取了“以企带村”、“以工富村”、“以工哺农”的发展模式,相应建立起本村的工业产业链。它们通过对原来的村办企业改造升级,本村集体资产与外部骨干企业的重组,组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集团,并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工业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发展。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产业向低能耗与低污染方向发展。现阶段,苏南农村工业化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农业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虽然农村工业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选择的却是一条高成本、高产出、低效益的发展道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负荷日益加重,客观上要求农村工业必须选择低能耗与低污染的发展方式,这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内苏南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苏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安全化和国际化方向深度拓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必然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主导技术是新型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与微型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激烈竞争中,高质量、高效益和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方式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制造技术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以集成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为主体;产品设计是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设计;强调人、组织、技术和环境的集成及绿色制造;整个制造过程不再是一个离散的生产过程而是一个高度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现代制造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微型机械与微型加工技术、纳米科技与纳米制造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现代工艺技术又进入了另一个全新领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在致力发展单项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开始寻找全新的现代制造系统。在柔性制造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设计模式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百强村工业设计的先导技术可以概括为“新四化”,即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技术与艺术并重设计、个性化设计,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于农村现代工业设计技术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二、产业布局日趋集群化、园区化和非农化

为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近几年,苏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普遍采取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措施,形成了浓厚的苏南特色。“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主要途径是:将村社分散的所有企业集中到经济园区,农民承包地经营权转让给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或其他专业经济组织,以便实施土地的集中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腾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企业与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类型与方式区分为:工业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农业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农业园区集中;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分别向骨干企业所在的园区集聚,也有独立建设的(例如物流园区);技术研发中心通常与主导产业的企业安排在同一个园区,也有单独建设的(例如技术研发基地、研究设计院、博士后工作站)。承包地的流转方式多样化,包括集中成片流转、托管承包土地、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土地储备库等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以下5个百强村的数据,说明苏南现代化先行村的土地流转与产业布局正朝着集中化、园区化和非农化的趋势发展。

南京市武家嘴村:2002―2005年,在城郊征地241亩,投资1个多亿建设新村并实施全村整体搬迁。该村建有“金陵武家嘴休闲渔庄”、“千亩联村经济林果”生态高效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四星级会议(文化)中心等9个规模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累计占地2000多亩。现代生态农业园是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5万亩,总投资5亿元。观光型科技农业展示馆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园区目前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3500余亩,桃、梨、葡萄等果品采摘园500余亩;早园竹、有机水稻、花卉苗木等1500余亩,时令瓜果、生鲜蔬菜等设施栽培400余亩。

苏州市永联村:江苏永钢集团及其所属企业自1984年创办以来,累计集中使用土地4800多亩。该村的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使用土地2185亩,平时只用5人管理。作为工业强村,全村8000亩可耕地经营权全部流转给了集体。为提高产出能力,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组建成立了苗木基地有限公司、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现代粮食基地有限公司、花卉基地有限公司和永联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有限公司5个农业公司。

无锡市都山村:江苏三木集团的17家全资及控股子企业,以及都山村域范围内的3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集中到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企业土地征用、标准厂房出租、综合规费上缴、配套设施(水、电、汽)建设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范围内的最优惠政策。为依托中国官林电缆城和官林镇三木化工集中区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该村在统筹科学规划基础上实施园区道路建设及自然村拆迁安置;利用三木电厂和村耕地集中种植的优势,在供电、供地补偿等方面提供优惠,吸引有识之士到园区创业兴业。该村还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设计与建设都山荡农民公园。

常州市五一村:江南实业集团及其下属17家企业,江苏兰陵集团及其下属的5个骨干企业都被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发展。为构建从科研开发、原料生产到产品生产的完整工业体系,该村投资150多万元建造科研大楼,成立了全国首家村办防腐蚀技术研究所。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的土地超过2500亩。

镇江市飞达村:建有占地2000多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长江港飞达码头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设集货物装卸、转运、仓储和综合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中冶重工项目作为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49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光伏产业园占地550亩,总投资20亿元,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飞达村不仅在本地发展园区经济,还将园区经济模式对外移植,2013年12月与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50亿元、建设周期为8年的科技产业开发区建设协议。

三、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日趋股份化和企业化

这种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两股一改+企业化”的复合型经营方式,在苏南地区的20个百强村,这种“股份制度+企业化运作”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这其中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苏南农村企业(包括原乡镇企业与后来兴建的许多村办中小企业)经过先后两次改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标志着苏南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与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土地流转规模化与产业经营企业化,标志着苏南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中小企业经营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两股一改+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实施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以村(居)社为单位,将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净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含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人,股份股权长久固化,设立集体股、个人股和优先股;以村(居)为单位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按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全权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研究决定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生产与经营事项;对量化股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经营性净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运行与分配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户分期分批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将农用地(包括土地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包括现代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园区等),逐渐配套完善道路、管网、水渠、电力、通信、耕作机械、检测设备、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独资或联合组建本村(社区)企业集团,并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园区,采取租赁方式流转土地,按照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获得土地租赁收益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社员为园区内业主提供劳务、管理等服务,获得服务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自有资本金和经营性资产开展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经营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可优先进入园区务工并以工资形式兑现其劳动收入,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的纯收益在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风险金后,按量化股份分配给每一个社员(简称“分红”)。

苏州市永联村在实施“两股一改”过程中,10400名村民不仅持有个人股,村集体还持有江苏永钢集团25%的股份,为永联村始终坚持村集体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该村将全村土地流转到苗木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不仅每月拿工资,年终还享受“土地分红”。2008年5月,飞达村成立丹阳市后巷镇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入靠分红。目前,该村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企业化运作。

四、农民就业和收入日趋本地化和多元化

目前,苏南20个百强村的农民转移就业实现途径主要有五种:第一,农民通过在乡镇企业、合作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工作获得比较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第二,农民通过村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度,使用土地量化获得土地股份持有权,在合作社参股并按照年度获得股份收益分红;第三,农民作为私营工商业经营者(例如农产品营销人、个体工商业经营户),获得农产品或中介服务的经营性收入;第四,农民作为所在片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或片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负责人,通过付出管理性劳动获得收入;第五,农民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为工业、农业或服务业的技术性劳动获得收入。

从调查结果看,20个百强村的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农民的职业身份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在未来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上明显趋于非农化。农村户主对未来职业第一位选择非农产业的占69.4%,从总体上看,非农产业的择业者占多数或绝大多数。这说明,多数农民的非农化择业取向是非常现实的,也是比较理性的。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乡镇企业当职工,一部分农民成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负责人或合作经营者,还有一部分农民则集三种身份(农民、职工、股东)于一身。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农民户主的从业结构占比如下:农业劳动者占19.3%(其中部分属于季节流动性工作者);乡镇企业职工占47.4%;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6.1%;个体或合伙工商业劳动者、经营者占14.7%,乡村党政干部占11%;专业技术工作者占1.5%。就业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总量不同。由此可明显看出,农村大批劳动力已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五、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

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在苏南百强村是通过“双置换”实现的,即:农户使用其宅基地与自建房屋与村里(或综合开发机构)在集中居住地换取新住房,并获得换房(房屋装修)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宅基地和住房置换成相对集中的社区住房,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腾出土地这种稀缺资源,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趋向城市化提供现实基础。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南京市的武家嘴村经营性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村总户数的70%,90%的家庭拥有轿车,50%以上的农户已经住上高档别墅。该村在高淳县城投资4000万建设了南京市第一所9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还投资9800万建设文化中心。该村作为南京市最美丽乡村,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丝毫不亚于南京市区。苏州市的永联村为努力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拥有74栋多层、高层公寓楼的,并实现“小汽车到门口、天然气进厨房、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该村建设的“钢村嘉园”小区,可供8100多名村民住上联体别墅和公寓楼。该村还投资1500万元将原来的永钢商场改造成“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高档娱乐、休闲和系列社区服务。目前,永联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小联小镇”,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街、戏楼、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无锡市的都山村近年来累计投入近5亿元,已建成新型别墅154套、商品房1850套、老年公寓195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商铺超市与基本公用设施,2011年铺设11公里高等级沥青道路,完成都山六村安置房工程,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和河道清淤、湿地恢复和村庄绿化,建成都山小学和附属幼儿园。2012年以来重点建设项目为农业生态园、都山荡湿地公园、中心村和村庄环境整治等,目前,已有85%的村民住进生活设施配套的中心村。常州市的五一村全村劳动力100%实现就业,而且为邻村和外来人员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该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陆续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超8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与改造村办中小学,并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制度;该村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超过300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45台。镇江市的飞达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本村工作,5500名村民就地当上产业工人、公司股东;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该村建设了“幸福里”小区,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贯穿全村的道路可以四车并行,总长5公里的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

目前,苏南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多数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已被多种渠道创收、注重养生和居住环境、生活电器化与信息化、出行开自家汽车等现代方式所取代,其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险等已达到中小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苏南20个百强村的村民生活质量早已率先超过全国小康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南百强村经济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典型性、示范性和规律性特征。苏南百强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快速致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成和健全了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包括: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完善对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强村富民愿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直接动力;现代工业已成为村级财力积累与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农地规模化流转与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资本对农村经济转型发挥了资金与技术的补充与拉动作用。这些先行村和示范村发展致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找准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形成了鲜明而有个性的区域特色,既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致富,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产业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建设。

(注:基金课题:项目名称: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与示范区建设政策创新思路。项目编号:YB2014011。立项资助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该课题成果于2014年12月22日获得镇江市政府应用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与执笔人:戴子刚。)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宁夏引黄灌区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如何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等方面做了积极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节水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构建一个多种技术融合的农业发展系统,把储蓄水源、节约用水以及科学栽培技术相结合,这些都能在农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显著的作用与意义,使农业取得更好更大的经济收益。

1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来,宁夏水科院、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从水资源开发、储存、输送以及灌溉用水、农业栽培等节水农业技术开发利用环节入手,研究解决了多项农业节水新技术。比如低压管灌、膜上灌、渠道节灌衬砌、选育抗旱品种、水稻旱育稀植、培肥改土、使用保水剂等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被广泛应用。宁夏引黄灌溉技术不断趋于精细化,高效用水工程趋于规模化,农业用水方面的技术要求也变得日益制度化与规范化。

2剖析节约水资源的农业理论研究趋势

根据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发展实践,总结节水农业理论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由单一的水流量从时间意义上的分配向根区空间调节的研究,形成合适的“湿润边界”和“控制边界”;由大水漫灌模式向节约水源增加产量的灌溉形式转变;灌溉基本理论研究从常态的试验向劣态的试验转变;单从水流量的管理向对水的流量和水的质量双管理的全新理论转变。

3节水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浅析

宁夏引黄灌区农产品生产多年来基本能够维持丰产的状态,但农业正处于战略性结构转轨时期,传统意义的大农业逐步向设施农业转型,高耗水作物的种植规模现在正在一步步的进行压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产品市场的更加开放,一定程度上会对农业生产成本造成影响,在农村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和集体土地流转经营体制的前提下,要建立起合理的现代化节水农业相关措施和政策,就必须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所有权改革,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4剖析现代节水农业在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4.1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的应用

必须要提高农作物本身对水分的转化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节水上有所突破。利用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与基因的潜力,并用此来增加农业种植物的生物性节水,这种说法是针对必须减少没有效果的水分的浪费来说的,它们不可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对于耐旱的农作物分子培育品种和高新技术品种培育,种植农作物的生理过程与农作物的根土、农作物在微生态系统中的调控,增强农作物自身利用水分效率的生物灌溉技术和高效、科学的施肥技术,对抗旱药剂的研制和使用等将逐渐形成生物性节水的技术体系。投入较少、产量较大的生物性节水和工程性节水相结合的方法的广泛应用,将会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节水农业做出巨大贡献。

4.2农业技术管理的一体化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经由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应用,可以判定当前农作物的生长是否受到环境、土壤等的影响与限制。经过分析,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依据数据要求定时定量的对水分以及农药和肥料等进行施放与分配,对于受虫害等严重影响的农作物,还可以施加农药,保证有效的水源节约与能耗的不断降低,同时保证高产增效。当前要不断强化信息传递与反应体系建设,加快农作物生长规律模拟研究进程,推动农业技术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4.3使用相对精准的灌溉方式与技术

使用3S灌溉技术就是有利于保证水资源的高效使用,保证农业上的水能够得到较高效率的使用,这既是未来田间农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同时也是农业高效用水的研究方向。当前,要不断的对这种精细的灌溉技术涉及的种种因素与环节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开发,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配备相应的软件开发技术。

4.4利用好雨水集蓄技术

通过研究和考察,在较大地域内大面积推广雨水集蓄技术是完全可行的,不仅会对节水农业带来很大的帮助,还会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下一步,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地域适应性、雨水资源潜力和利用方式方法,技术标准化以及防渗技术,提水和灌溉设施,还有就是城市中的雨洪利用技术等。

4.5现代农业高效率利用水资源智能化控制体系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