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7:39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1

交通运输方式通常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则是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是在公路上通过交通动载工具运送旅客或者货物的活动。公路作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路运输是城市区域间全面联接的枢纽,是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城市与其外部空间之间、城市各区县之间进行人与物的运送和流通。

比起其他的运输方式而言,公路运输具有自身的优点,无论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通行效率上要比水运、航空、铁路更具优势。具体来说,公路的覆盖面积比铁路、水运、航空更广泛,一些铁路和水运不能到达的地方,公路运输就是其唯一的客运和货运的运输方式,而且几乎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活动的空间领域广大,具有替代性强、机动灵活、投资较少、运输方便、技术特性简单的优点。但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燃料较贵、能耗高、单位运量较小、运输成本偏高、运输能力较小、安全性较差,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公路运输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

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公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以及与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纽带,公路运输由于初始建设的投资小,机动、灵活,而且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城市各个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促进彼此间的贸易联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以及合理配置。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大大缩短了城市各个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将城市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也将城市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使原有的处于各自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得以重新组合,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城市的各个产业、各个地区、各个部门成为一个有机体并得以联系和发展。尤其是发达的公路运输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的各个区域突破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使相互的资源得到顺利的流传,得以更好地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区域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加速了城市中生产要素的聚集,缩短了资源的储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从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

带到城市周边的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的飞速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结构化和升级。除此之外,公路运输还实现了城市中心地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之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通过城乡结合处相关公路运输建设的加强,从而城市和其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刺激城市周边经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具有新的比较资源优势的地区,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的增长点。而且随着公路路网密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分布范围向城市周围扩散,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分布于干线公路沿线。而且农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不断增长,加大了空间经济的集聚程度,加强了城乡、城际交通的运输联系。

提高城市的就业率。劳动就业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给城市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公路运输提供的岗位横跨数个行业,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公交企业、出租汽车企业等等,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在公路运输的发展下得到更好的运作,各个城市都积极推动以物流园区为龙头、快速货运通道为支撑、城乡配送场站为触角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从而为城市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在聚集效应的影响下,使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区内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吸纳了很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到了城市,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加速了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公路运输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措施

加大在公路运输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对不足,一些公路设施质量较差,导致行车不便,运输效率较低,严重的影响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条件,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的投入要涉及方方面面,既要包括在公路修建方面、现有公路的维护方面和安全防护措施修建方面的投资,还要把公路运输路线周边环境的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投资考虑进来。同时还要投入资金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但可以减少对公路运输周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建设与维护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并且通过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建立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尽管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交通运输仍然是我国很多城市现有的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今后在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因为公路运输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铁路交通运输、公路交通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才能实现城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协调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之间的发展,大力整合公路、水路、民航资源,积极探索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统一协调的政策、规则和标准,重视交通运输一体化,使具有不同运输特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分工协作,提高运输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输效益,不断支撑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新时期有效措施

在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的今天,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随着我国人口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日益加剧,使得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做好新时期环境下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作用

1.1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进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保证城市的经济建设得到巨大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能遭到严重的破坏,也就是说,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必须要牢牢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建设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条件,让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协调互助的关系,如此两者才能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1.2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经济建设虽然是首位,但是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也已经发展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国民建设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进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能够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可以转化为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2]

2做好新时期环境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就要认识到城市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因此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具体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2.1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措施

大气污染可以说是城市中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中的工业活动较多,同时由于车辆众多、人口密集,使得城市中充满了许多的有害气体,因此,要使城市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必须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比如,针对汽车尾气的排放与工厂、居民生产生活废弃的排放,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燃烧方式,加大对天然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减少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要加大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打造绿化城市。[3]

2.2针对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措施

首先对于固体废物要采取综合性的利用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关的城市政府部门要让城市中的各个企业都做到固体废物循环使用与综合利用;其次要建设好处理固体废物的设施,使用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安全填埋处理三种方法来处理固体废物;最后要促进污泥的充分利用,污泥虽然是一种固体废物,但是其同时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污泥,对这些污泥要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将其应用到草坪与树木的种植工作中。

2.3针对水污染的综合措施

水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有着决定的作用,不仅对社会工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水污染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做好城市水污染的整治工作,首先就必须要调查和取样污水,以便能够对城市中的水污染情况掌握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此才能够根据城市的实际污染情况来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同时对于水污染的环境工作,要大力采取先进的水污染处理方式,提高治理城市水污染的水平,保证城市中水资源的稳定以及安全。[4]

2.4针对噪声污染的综合措施

噪声污染可以说是城市特有的一种环境问题,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快解决城市中噪声污染的环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好城市中噪声污染的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可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对城市中各个区域的环境功能进行合理的划分,缩小噪声污染的范围;其次,要在城市中设置针对性的生态长廊以及噪音隔离带,这些都能够有效的阻断噪音的传播;再次,要对交通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城市中的交通干线与建筑物实现合理的规划,预留出足够的防噪声距离,在居民生活区中设置绿化隔离带、降噪路面等等,最大程度的减少噪声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不良影响。

3结语

综上可知,要想做好新时期环境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牢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城市中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瑜,廖文辉,石广明.长沙市开展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工作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6):203~206.

[2]郝吉明,万本太,侯立安,王金南,蒋洪强,许嘉钰.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08):30~38.

[3]左静艳.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2012(02):101.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3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68-0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重视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一些列的大政方针来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的人们一起努力加强低碳经济的建设。这样才能转变以前那种注重速度而忽视效率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破坏大,资源消耗过多。城市低碳也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何进行城市规划从而形成低碳城市,是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思考

低碳经济的概念大概如下,就是指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向大气排放很少甚至没有的温室气体,当然也代表我们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中碳足迹基本为零。低碳经济是为了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基本保持在一个适度平衡的指数上,这样就能使天气变化浮动缩小,不管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自身都有极大地益处。而不会因为不断的排放废气,致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灾难性的打击。这就是我对低碳经济的大致概括。那么低碳理念就是,按照这种理念进行经济建设,进行工业生产,进行能源消耗和进行城市规划。

(二)城市规划概念的思考

如果说城市规划仅仅是指简单规划城市这么简单就错了,因为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城市规划所要遵循的目的是让城市的人更好的生活,那么就要对城市布局进行研究,就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就行思考。这样就涉及到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城市规划中的低碳城市规划。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能源的角度来说,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各种经济产业中耗能过多,排放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导致城市气温变化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这个方面有越来越烈的趋势,因此对城市进行低碳改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城市的规划入手,因为城市的规划可能直接影响的消耗碳量的数量。

三、在城市规划中采用低碳理念进行改造

我觉得要在城市规划中使城市成为低碳城市,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改变城市布局,把城市中过于密集的居住区,合理的分散开来,从而减少夏季空调排气量大的问题,当然我们又可以把闲散的空置出来的空地,划出来绿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城市温室效应,这样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其二产业规划,将一些耗能大的产业在重新规划的决策中,划入到一些郊区,或转移到另外一些偏僻的地方。其三交通规划,合理布局交通路线,通过减少和公用汽车、私家车的耗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四,我们应该加快城市绿化,在道路旁边多种些树木,同时我们在环城道路旁边,可以种一些绿化带,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碳,这样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我觉得城市规划应该从以上四个地方入手。当然影响要把城市建设成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他不仅仅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之上的方法仅仅是一些个例,还有很多措施也是需要。同时城市低碳要各个人群的努力,要政府阶层政策的制定,媒体阶层的积极的报道,普通市民的低碳意识强化,只用这样低碳城市才能出现。这样就能真正实现低碳城市。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1城市污染的主要问题

1.1大气污染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一是煤炭的消耗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种趋势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10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

1.2噪声污染

近年来,关于噪声污染的群众举报、来信来访逐年增多。一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其中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等引发的交通噪声影响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工地噪声扰民不断,矛盾相对突出,是投拆的焦点之一;三是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广量大。由第三产业的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扰民目前呈上升趋势,主要噪声源是油烟排风机、空调机组、娱乐业及各式展览会的喇叭音响等;四是城市工业噪声污染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地铁、机场和城际高速铁路等轨道交通线附近的居民,认为这些项目距离他们住居的小区太近,已经或将要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引发其高度关切和不满。

1.3固体废物污染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已高达8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加。为了处理好城市垃圾,大城市相继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北京市拟建设六里屯、南宫、阿苏卫和高安屯4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由于害怕产生的二恶英污染影响生活,附近居民对此强烈不满。

1.4电磁波辐射污染

又称电子雾污染,已被公认为是城市公害。城市里的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家用电器,都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人们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辐射剂量的环境中就会损伤健康。

1.5水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我国水污染加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发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近年来工业废水经过治理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我国118个大中城市中,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2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1)经济发展迅速与环境保护相对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两大目标,经济快速增长所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国外、境外一些高污染企业也纷纷进入国内安营扎寨。

(2)城市管理水平低,条块分割严重,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令难行。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没有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仅片而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防治,其结果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形象大受影响,反而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步伐加快,重化工业的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建材、冶金、化工、石化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增长较快,而它们恰恰是自然资源消费多、“二废”产生量大的部门。

(4)消费结构不合理使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中国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煤炭消费比重占商品能源的73%,工业燃料的75%北工原料的65%,城市民用燃料的80%,因此,造成危害性很大的以粉尘和酸雨为主的大气污染。

(5)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作为农业经济一部分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由于乡镇企业普遍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规模小、分布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有法难依、有法不依,因此,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有加速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反过来,农村特别是近郊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又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3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1)管制措施:最严厉的管制措施是政府颁布法律,认定排污行为为违法,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非法和合法之间的界线是明显的。但是,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即只能制定一个排污标准,因此,有可能造成某些企业失去进一步治理或彻底治理污染的信心。另一种管制措施是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即谁排污谁付费原则,目前应采取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重收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

(2)税收政策:由国家通过增税或减税来防治环境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所承担的税率要高,而且对特别污染企业还可加征特别税。而对环境污染治理好的企业,则可减免一部分税。通过税收这个经济杠杆达到治污防污的目的。

(3)财政政策:一是通过信贷杠杆来调整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行为,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或综合利用废弃物的技改项目,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贴息贷款;而对污染严重企业进行信贷控制,不接受贷款申请或提高贷款利率。二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污染治理作得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

(4)排污许可证制:由政府通过向排污企业发放一定量的许可证,允许它们释放一定量的污染,从而建立起一个买卖允许排放量的市场,由排污企业共同分担治污费用。

(5)强化和推动城市经营的先进理念,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将整个城市化过程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

4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小断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外部小经济性己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和措施才能使城市环境污染得以治理.城市建设迅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5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适时召开这次县城建设工作会议,旨在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开拓创新,着力推进县城建设,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以上几个部门分别做了发言,尤其是曾县长对具体工程建设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这是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一个地区形象、水平和实力的标志。城建工作的好与坏,城市建设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镇坪对外开放的形象和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到镇坪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好县城,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大力实施经营绿色镇坪,争创人均经济强县的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加快县城建设的自觉性。加快县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抓好城市建设,营造美好家园,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增进广大城镇居民的利益,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县城建设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力要素正在进行区位重组,农村资本和资源逐步向城镇聚集。与此同时,建设好县城,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出新招、出特色,有利于吸引外地资源向我县流动,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加快县城建设是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的迫切需要。城市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对外发展形象,建设好县城,为城镇居民以及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于提高镇坪对外知名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城建设的责任感。在新一轮的县城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要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卫生的山水园林城市和休闲旅游度假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我们有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还需要我们准确地判断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建设。目前,加快县城建设,我们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国家政策性机遇。国家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加快县城建设提供了政策和项目支撑。二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县域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随着“三个两万人”的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将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城建设上下功夫、定举措、出实招,夺取新的成绩。三是发展硬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环境性机遇。随着平镇路的全线贯通,大大拉近了我县与市区的时空距离。同时,西康高速路将在“十一五”期间贯通,对外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必将对我们加快县城建设带来极大的推动力。四是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有益经验的能动性机遇。近年来,我们在城镇建设实践中,全县上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形成了抓项目、多投入、快建设、促发展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为今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城建设的紧迫感。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县城的一、二期改造,开工建设了县城扩建十大工程,开展了县城绿化美化,完成了城区破损路面整修以及背街小巷改造,县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与周边县区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建设和谐镇坪的要求相差甚远。应该清醒地看到,县城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客观条件上看,县城面积小、人口少,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拓展空间不大。从建设现状上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历史欠帐大;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支撑能力弱;投资规模小,总体发展慢,城镇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设速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靠政府投入的“单打一”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多元投资格局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资金短缺的制约十分突出。从管理角度看,规划执行缺乏严肃性,先建设后调整规划、“尺子”左右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环境不如人意,部分干部对城建项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落实不力;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十分突出;违章插建、违法乱占乱建屡禁不止,“脏、乱、差、臭”等问题还比较严重,与县城建设大开发、大发展形成强烈的反差;行政执法措施不硬,综合整治前清后乱,反弹回潮现象严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强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坚定发展信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城市管理,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突出重点,加快建设

建设经济繁荣、健康文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县城是全县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城镇建设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县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大力实施“三个两万人”规划为重点,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我们今后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抓手,以高效能管理为手段,以改善环境为保障,着力发展县城经济,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卫生的山水园林城市,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目标,我们的建设重点是大力实施新一轮的“十大工程”:一是实施以路灯改造为主体的亮化工程,对县城主街道的路灯进行更换升级,沿街的单位和住户进行立体亮化,提升县城品位。二是实施以花卉、草坪、行道树为主体的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生态园林城市。三是实施以人行道彩砖铺设、广告灯箱更换为主体的美化工程,改善城市形象。四是实施以南江大道为主的畅通工程,年内打通南江大道,完成破损路面整修,建成二级汽车站和县城停车场。五是实施以城区供水改造、垃圾处理场建设为主体的净化工程,着力建设清洁文明县城。六是实施以广场、柿子树坪、商住小区开发为主体的安居工程,扩大县城承载能力。七是实施以宾馆、餐饮业发展为主体的服务工程,促进城镇三产发展。八是实施以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文体工程,树立城镇新形象。九是实施以狮子凸生态公园建设为主体的休闲工程,为城镇居民打造休闲娱乐平台。十是实施以城市电网改造为主体的网改工程,为城镇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规范县城管理,提升县城品位,力争通过两年努力,达到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标准。

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一要切实搞好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以及一系列专业规划,努力形成以县城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为基础的县城规划体系。要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通过强力的执法态势保证规划的顺利执行。二要加强城市管理。城市重在建、难在管,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在以城建执法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大行业执法力度,建立协同管理机制,集中力量整治市容市貌,规范城市卫生管理、个体工商户、车辆乱停乱放以及公共设施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三要积极经营城市。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上取得新突破。盘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推动城市土地有序流转。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和对外招商力度,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县投资开发,推动城市建设。拓宽思维,放宽领域,坚持谁建设、谁受益,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四要搞活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城市三产,加快县城餐饮、饭店、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规范管理,提升县城接待承载能力和休闲娱乐品位。大力搞活商贸流通,繁荣城市商业经济。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城关镇为成员单位的县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城建局,负责县城建设的日常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县城建设,明确具体包抓领导和工作人员,立足大局,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积极工作。

(二)实行目标管理。要建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县城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强督办检查,定期通报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进行奖惩兑现。

(三)拓宽融资渠道。县城建设的“咽喉”是资金问题,我们要积极开拓思维,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拓宽思路经营城市,努力走出一条国家项目支撑、地方财政配套、职能部门争取、全体民众参与、盘活城市资源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努力破解县城建设资金问题,有序推进县城建设。

(四)大力营造氛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城建设上来,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城建设上来,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县城建设的热潮,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县城建设、人人支持县城建设、人人投身县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6

关键词:统筹城乡;广州;对策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2GJ02)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广州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已出台一揽子的“1+15”新型城市化政策体系。在这个政策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深化广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措施的对策。

一、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城乡发展差距无非来源两种方式,一是在市场化、工业化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城乡发展差距;一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制度安排及政府干预形成的带有特殊性的城乡发展差距。对我国来讲,我们更偏向与后者,即城乡差距是政府通过“超经济”的行政力量从而引发的一种城乡之间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统筹城乡差距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而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即是明确地凸显了政府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平等发展中进行统筹策划和积极推进的主导作用。因此,深化广州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措施改革的进程中,广州市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具体来讲要敢于直面传统体制安排和政府干预所形成的城乡非均衡、非协调发展的历史事实,重点发挥“城市反哺农村”的作用,扭转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促动城乡走向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然,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统筹城乡的具体措施上单一性投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说法,城乡公共产品、服务供给中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供给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直接予以供给,也可以形成政府、市场、乡村自治力量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局面,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二、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应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先优化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一体化的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比如传统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服务业、农业与加工工业的互补性融合,把农村的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以小城镇建设为方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空间枢纽,如广州市白云区有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江高镇等四个镇,都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因此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同时,它对周边农村和乡镇也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腾飞,实现农业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双向共同发展。

三、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要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即是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战略,要求在城乡一体化战略框架下,本着公平、和谐、高效的原则,在城乡之间土地的利用上协调配置,进而实现城乡土地优化利用。具体来讲,通过城镇村体系建设,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广州是城、镇、村共同存在的复合体,三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当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城市产业就会依次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此,对于大量的农村土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既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也能拉动农村需求,拓展就业空间,进而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用地方面,广州城区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农村用地较粗放,如果能够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可促进城乡之间土地指标和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四、深化广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措施必须统筹公共设施服务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一项基本人权,即城乡居民应平等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健康权、基本教育权和基本生存权。目前,广州市无论服务体系还是供给能力,都无法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人权。因此,统筹公共设施服务即政府根据现阶段财政的支撑能力,参照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标准,不断加大农村地区投入和建设,才能缓解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保障农民与城市居民获得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蔡雪雄,邵晓.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8(1)

[2]中共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成委发[2008]37号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7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DpSiR模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水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人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

城市是人类高强度活动的地区,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简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因此,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即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前提下开发水资源;第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第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3]的发展战略;第四,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代内与代际间的平等。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对这类复杂的生态系统,不确定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从机理上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和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由pSR模型延伸出来的驱动力(Driving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s)模型(DpSiR模型)正是符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

1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目前在环境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框架模型,它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共同描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以用DpSiR模型来描述其发展过程。

1.1驱动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驱动力是指造成水资源复合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自然驱动力是指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城市水循环、城市气候及降雨特征、城市水文效应及城市水环境的变化[1]。社会经济驱动力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水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人口目标和经济目标。从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作用的时效性上来说,自然因素导致的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影响大、作用突出,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1.2压力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压力是指通过驱动力作用后,直接施加在水资源复合系统之上的促使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变化的压力,直接表征驱动力的强度。驱动力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对水资源的竞争上,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活需水以及生态需水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废污水的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调节,使水分沿着特定的路径循环运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部门对水资源的特殊需求,同时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并可持续发展。

1.3状态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状态是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现实表现,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描述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物理特征。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及其动态变化是研究驱动力和压力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响和响应的出发点。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可用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资源重复利用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来表征。

1.4影响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是指水资源复合系统在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状态的变化。与状态的相似之处是,二者都是驱动力和压力共同作用的现实表现,不同之处是状态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而影响反映的是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变化,对影响的分析是决策的基础,是响应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水资源需求的竞争,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量的变化、水资源质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1.5响应因子分析

在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响应是指人类对状态和影响的反馈,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所采取的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因素对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压力塑造了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当前状态,系统的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等,为了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即社会的响应。

1.6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机理分析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的DpSiR模型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组织信息模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水资源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孕育、滋养、促进和支持的作用,水资源复合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随着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水资源系统的状态,包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资源的水文循环过程等都发生了改变,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人类逐渐通过经济和管理策略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一方面调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力和压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资源状况,另一方面采取直接措施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从而使水资源复合系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进,如此循环,最终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S型发展过程。

2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遵循以下过程:首先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分析造成城市水资源现状和变化的原因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驱动力和压力,找出胁迫因子,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此调整当前的发展策略,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及需水预测

DpSiR模型的状态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的调查及需水量的预测。

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供水水源状况。城市水资源包括传统的淡水资源和非传统的水资源。对供水水源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构成城市水源的各种水源的量和比例;第二,城市供水状况,包括供水设施能力、供水量、供水水质的调查分析;第三,城市用水状况,城市用水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对用水构成特征的分析,就是调查各部分用水的量和比例;第四,城市排水状况,包括城市污染排放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收费等方面。

在对城市水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发展的需水量做出预测,预测方法主要有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用水增长趋势分析法、人均用水定额法、关键因子相关分析法等,不同的预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实际需水量预测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预测方法相互校验。

2.2城市水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DpSiR模型的影响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体现在对城市水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城市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是在对城市水利用基本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是否短缺、水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等方面;第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水资源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对城市水问题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制约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胁迫因子,即城市水问题产生的驱动力和压力。目前水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污水处理率低、用水浪费、供水漏失量大、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利等。

2.3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DpSiR模型的响应因子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体现在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即为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水问题的原因的调查分析,从调整驱动力因子和压力因子的强度、改善状态因子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善包括水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而实现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调整水战略方针,遵循“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原则;科学配置、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强城市水系统规划;加强水市场监督;加强管理,创建节水型城市[3]。

3结束语

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DpSiR模型的应用可以简化这一过程。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在用DpSiR模型分析城市水资源复合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132.

[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214.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8

关键词:美学设计建筑节能节能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早在1999年编制“十五”规划时,著名经济学家马洪指出:发展什么规模的城市,要因地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城市的规模总是与城市的类型、功能和定位有关。将我国目前的666座城市划分为一级市场13座,二级城市170座,三级城市483座。马洪认为,这种划分更能反映城市经济水平和市场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的认识,马洪的观点是——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能只看城市的数量,还要看城市的质量。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如果从城市文化建设上讲,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将城市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还要建设富有强大集聚力与辐射力的城市文化中心,而所有城市文化层面的提升则是以文化认输赢,而其关键在于城市文化建设是否有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之核心是城市必须有个性及特色。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作为城市重要元素的城市商用建筑更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

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因此建筑节能是目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

二、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三、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m2·K。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42)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一)外墙的节能措施外墙的节能措施

1.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2.隔离太阳辐射热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二)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

1.隔离太阳辐射热

隔热太阳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对屋面进行绿色覆盖,既可遮阳,又能隔热,而且通过光合作用,可消耗或转化部分能量,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植物覆盖法是空调节能的较好的方法。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2.“冷屋顶”节能

国外很多专家对“冷屋顶”(coolroof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节能效果很显著。所谓“冷屋顶”(coolroofs)是指日射反射率高的屋顶,它通过对普通屋顶涂上高反射率的涂料,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冷屋顶”节能可使空调负荷减少约10%~50%。

四、运行管理节能技术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对于系统形式相同和建筑规模相似的建筑物,其运行能耗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加强运行管理,合理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9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探讨

1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是指的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在这里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府及公民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缺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社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2.2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够完善。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和高效的进行,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企业则是环境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渠道少。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保证行动的正确性,首先要落实法律。环保法律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授予很大的权力,对社会各界却分配很少权力,尤其缺乏利益激励。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更直接减少了本该得到的效果。环境政策中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此外,受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环境政策的某些环保机构缺乏决策与管理能力,执法监督不力不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内。

2.3城市快速的经济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2.4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产业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导致欠帐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措施

3.1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2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立法措施。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我国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体系中,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3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参与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爱护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道,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

3.4城市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

3.5城市环境治理的制度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结束语

“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可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城市环境治理的地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12).

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篇10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下发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省政府《意见》,加快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热潮。日前,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的七条具体措施,为全力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开足了马力。

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我省第二大城市市的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定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提出了建设"一中心、四基地"的战略定位。为支持加快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去年底,省政府又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从加大资金项目支持、金融服务支持、土地资源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省政府《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积极抢抓机遇,在认真调研、集思广议的基础上,迅速拿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加快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七条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到2016年,将建成为国家新材料基地、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西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八分之一,基本建成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据了解,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贯彻省政府《意见》、加快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七条措施具体是:一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继续保持投资高速增长。就是要把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向上大力争取中省投资、向外尽力招商引资、向内全力激活民间投资。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引进3-5户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拉动全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二是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优化农业、做强工业、突破三产,力争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63:30。进一步强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确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增强科技对产业提升的驱动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到生产总值的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5%。三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陕甘宁川毗邻地区特大城市。就是构建"一主、三副、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推动关中西部百里城镇群加速崛起,推进凤翔撤县设区,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将蔡家坡、凤翔、陇县建成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10-30万的城市副中心。四是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就是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施西宝客运专线、南客站、宝汉高速西线、连霍高速市区过境段、绛法汤高速、麟北煤田铁路专线、西宝北线改扩建、西宝中线改扩建、渭河两岸堤路结合工程、蟠龙大道等项目;积极争取合凤高速、大凤高速、宝兰客运专线、宝中复线、宝成复线、关中城际铁路环线等项目早开工;全力抓好机场、铁路枢纽南环线、西安-法门寺城际轨道旅游专线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包装机场高速、麟岐蔡高速、城际高速干线、市域旅游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五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激发超常规发展的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省政府《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体制改革、企业改革、社会事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基本建成内陆型开放开发先导区,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60%,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达到25%以上。六是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建设和谐新。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惠民,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力争每年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率先建成全国创业型城市;完善"大社保"模式,到"十二五"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6%以上,率先形成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公众安全感继续位居西部前列。七是用足用活支持政策,按照省政府《意见》精神,完善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工业转型升级、非公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加强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市财政每年配套安排6亿元左右专项资金落实《意见》,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同时建立落实《意见》评价监测指标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行政问责办法,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