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8:27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1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区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策应沿江开发,狠抓“重大项目效益年”推进工作,努力打造“活力新区、实力强区、魅力美区”,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据统计,20*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计划的10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3.0:52.8:44.2。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的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1、平台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扎实开展

20*年,我区“一城三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多方筹集资金7203万元,完成土地报批1880亩,完成土石方231.8万方,修筑园区道路7.3公里,铺设水电管线16.6公里。目前“一城三基地”共有入园项目110个,其中投产项目51个。“一城三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46%;主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42.7%;上缴税收7000万元,同比增长12%。项目建设效益日趋显现,已成为我区财税重要的增长点。坚持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一是突出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区现有产业优势,成立了7个产业招商工作组,共搜集有价值招商信息51条,外出招商28批次,邀请并接待客商34批次。积极申报江西九江化纤纺织产业基地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成功承办了20*年九江化纤纺织产业招商会,会上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个,合同引进资金71亿元。二是开展“四个对接”促招商。先后与中船、中粮、华凌等多个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联系接洽,主动对接27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的科研项目20个。20*年,全区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9.6亿元,完成计划的141%;实际利用外资4664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33%;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5亿元以上项目8个。

2、重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

我区确定20*年为重大项目效益年,通过强化项目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产达标率。坚持项目推进工作“一月一调度,两月一督查、一季一评比”的制度,在列入调度的98个重大项目中有投产项目47个,开工项目43个。诺贝尔陶瓷项目完成投资3.24亿元,建筑工程开工面积14.16万平方米,内外装修已基本完成;科茵格改性沥青生产车间设备已安装,沥青原料已入库。长岭风电项目8.9公里道路全面完成,23个风机基座全面完工,已完成11台风机的安装,7台机组实现发电;百川混凝土项目8月26日试投产,生产经营形势稳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省级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铜九铁路于20*年9月1日正式通车;“九昌樟”成品油管道工程全线贯通;杭瑞高速项目征地拆迁已基本完成;京九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江西省天然气管道工程已完成项目选址和管线路游规划。20*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3亿元,增长46.2%,完成计划的112%。

3、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快速壮大。

20*年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同比增长8.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30.3%,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40.8%;企业利税3亿元,同比增长21.4%。三是支柱工业强势发展,玻璃纤维、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纤化工五大行业正在成长为全区工业支柱,五大产业规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亿元。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全区民营经济已有产品注册商标36个、专利产品和技术19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52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4%,同比增长2.6%。

4、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商贸旅游后劲增强。

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开工。一是投资114亿元的九江*(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区五里街道,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目前该项目一期征地已经完成。二是投资2亿元的信华国际商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吸引了30余家大中型企业入驻,有力推进了我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三是投资3亿元的映日荷花文化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四是*特色旅游饮食文化城和*旅游商贸中心两个亿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投资额分别达到1亿元和2亿元。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3亿元,增长28.1%,完成计划的1*.5%。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发展旅游产业,组织区内景点参加20*九江(*)旅游大蓬车宣传推介活动,邀请各大旅行社到我区景点考察。整合资源,推出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成功组织海会镇、赛阳镇申报九江市旅游强镇,威家村、莲花村申报九江市特色旅游示范村。20*年,全区接待游客154.21万人次,增长1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427人次,增长1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增长10.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2.81万美元,增长10.4%。

5、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我区继续发展传统农业,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4847万元,增长9.1%。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9万亩;生猪出栏83807头。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成功申报江西美庐乳业有限公司、九江天洋高新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大牧业等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良好。大力实施“百里果业”工程,全区共新增种植茶果树1.3万亩,果树品种达13类。20*年,我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做好47个试点村的村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切实抓好自然村整治,认真开展“三清六改”工作。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1890万元,清运垃圾1350余吨,水塘清淤2000多方,清理路障160余处,完成改水、改厕1361户、修建农村公路68公里。各试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一批文明村、和谐村、致富村和“十星”文明户。

6、财政运行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年,我区财税部门紧紧围绕财政目标,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实行激励型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确保民生工程支出,圆满完成财政各项任务。20*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4166万元,增长33.5%,完成计划的113.9%;其中一般地方财政收入23537万元,增长33.4%,完成计划的122%;完成财政支出34056万元,增长37.4%,完成计划的138.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072元,增长12.3%,完成计划的1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40元,增长8.2%,完成计划的100.2%。

7、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申报,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扶持。通过“两免一补”、社会捐助等手段确保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积极组织材料,申报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开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全区参合农民95062人,参合率85%。积极开展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2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城乡清洁工程扎实推进,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力求做到“清洁无死角,村组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城乡清洁工程正逐步向纵深推进,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区已基本构建起一个运行有效、群众参与的城乡市容环境卫生体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240人,全面免费培训16629人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23人。全区养老保险参保923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14962人,65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不够理想,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财税增长压力较大等。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2009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2009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主攻城东港区,建设核心城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09亿元,增长15%;

——财政总收入实现37600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5377万元,增长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9亿元,增长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增长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6558元,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9‰以内;

——单位GDp能耗降低4.6%。

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全力打造城东港区,加速提升工业经济水平。

主攻城东港区,重点抓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和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将沿江工业基地规划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把化纤工业基地纳入城东港区范畴,按照“码头物流区、产业聚集区、临港新城区”三位一体的建设构架,编制城东港区建设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报批工作,以保证项目用地需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重点做好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开发,力争全年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完成征地2000亩。推进基地“六通一平”建设,启动基地内疏港通道一期、滨江东路延伸线二期等道路和恒阳化工、配煤中心、改性沥青等专用码头建设。大力推进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拉开路网,启动姑塘变电站建设。三是加快项目推进。促进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赛洛天然气、展宏纸塑、嘉盛粮油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进赛得利化纤、东海造船续建工程建设。坚持“惜地如金”、“岸线胜金”,提高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开展招商选资,围绕化工、化纤、建材、船舶制造等支柱产业,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促成落户项目开工建设、达产达标。

2、精心打造特色城镇,努力实现港城联动、城乡一体

加快城区城镇建设,将城区城镇建设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一是积极完善城区功能。全力策应九江市核心城区向*区拓展,全力配合琴湖大道、德化东路、金凤路延伸线、南一路延伸线等城区主干道建设。配合实施好南山公园、十里广场、经济适用房等民生项目。加快启动肖家河联盛广场、*文明新城、“两河”整治等城建项目,争取更多市政功能性项目在我区实施。全力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和城市绿化“三个十”工程,不断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强力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会、姑塘、威家、新港、莲花、赛阳等中心城镇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环*中心城镇群。抓住海会镇成功获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机遇,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三是不断加强城镇管理。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好边街巷道的整治,健全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行建设农民公寓安置拆迁户模式,坚决杜绝违章建筑,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3、强化招商选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源动力

创新招商方式,推行招商选资,围绕园区定位,开展产业招商,推进以商招商。重点抓好在谈项目的跟踪对接,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一是主攻园区产业招商。依托工业基地,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园区招商工作组,围绕园区产业定位,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专业招商。努力促成cpp烯烃、中粮油脂、热电联产和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签约落户。二是利用城镇载体招商。按照城区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引进开发商对中心城镇进行整体开发,改善中心集镇面貌。依托城东港区建设,打造新港临港新城;围绕产业特色,打造威家旅游商贸城镇。三是整合旅游资源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结合百里果业工程,引进打造一批城郊农家乐项目。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

4、狠抓重大项目推进,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大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和达产达标率。一是健全机制服务项目。坚持并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贴身保姆式服务,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推进任务,确保列入调度的84个项目如期开工建设,达产达标。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抓住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有力时机,努力把握国家拉动内需投资方向,按照“项目不论一二三、项目不论大中小、资金不论多与少”的要求,千方百计包装项目、争取项目。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农业和民生等方面的争资争项工作,努力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三是积极促进企业增效。帮助企业“过冬”,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强政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支持财兴五金、美庐乳业等企业上市融资。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帮扶企业政策,鼓励企业招才引智,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5、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城郊型新农村。

继续稳定农业生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百里果业工程”,着力发展苗木花卉、水果、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实搞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力争2009年农业总产值达47986万元,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达6558元,增长8%。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和“五新一好”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加大“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培育和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好“三清六改五普及”,努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整合旅游资源。

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浔南大道物流园区,积极构建物流发展平台,初步建成集商业、运输、存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着力建设好华凌(*)国际旅游商贸港、华东装饰材料市场、慧龙新城财富广场、*旅游商贸中心、九江花卉苗木市场、九江茶叶市场等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结合城区扩展和旧城改造,招引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城,营建商品卖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布置网点,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零售餐饮、道路交通、文体娱乐、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业。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4亿元,增长25%。以环*公路、十里大道延伸线、105国道为纽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映日荷花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区旅游商贸中心、章光101养心苑、德湖旅游度假山庄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旅游。认真做好星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的培育、规范、监督和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70.1万人次,增长10.3%;接待境外旅游人数4879人次,增长1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7亿元,增长10.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6.7万美元,增长10.5%。

7、密切关注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2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来,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预计主要指标均完成或超过经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期目标,经济快速、高效、统筹、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跃升平台。

(一)“十一五”稳步开局,跨越发展架构呈现。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年初预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下同)20__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增速有望达到××.×,超过××的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比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比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企业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比增××;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增××;财政总收入实现××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增×。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位,比去年前进×位,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位。

二是主要产业项目加快发展,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蕴含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标准厂房建设的加快、服装城的繁荣和新老市场的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新一轮的重组和壮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及其他六大产业项目向专业工业园区集聚,中小型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近×××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及企业自建厂房将在今年建成。pta、加多宝饮料等一批事关发展后劲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和投产。招商选资平稳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个,协议利用外资×.×亿美元。项目对接转化加快,第四届×.××项目成果交易会我市对接项目××个,总投资近××亿元。

三是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新架势,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石湖码头×号泊位、祥芝中心渔港、××服装城二期、引水工程二期、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大西环、大北环、石祥、石湖、石锦大道、八七路等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内涵显著提升。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为××.×,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突出以工为主、工贸结合、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产业集群优势巩固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增长××,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家。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市政府荣获中国服装品牌推动大奖。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向上、下游延伸,pta项目开始落地,致高纺织百台以上规模喷气织机项目投产。富贵鸟鞋业、昇邦电子、黎祥食品、加多宝饮料、日鑫数码等六大类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发展,聚集效应延伸。生物柴油和pDo项目对接成功,冠辉等一批物流基地投入使用。

三是循环经济初显成效。转变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出台中水回用政策、提高集控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型生产方式逐渐推广,循环经济有实质性进展。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亿度,增长××,工业用水量增长××××万吨,增长××,均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幅。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自有品牌企业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比例逐年上升,服装新面料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今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个,目前全市共有驰名商标××个、中国名牌×个、国家免检产品××个、中国出口名牌×个。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家,部级重点新产品项目×个,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多个,企业投入项目研发经费近×亿元。协盛协丰控股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清源精细化工与福州大学联合成立新材料研发中心。

(三)城市发展创新商业机会,拓展外延空间有突破。

我市港口经济推动,展会经济带动,专业市场联动,商务消费推动,国内国外销售渠道拓展主动,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拓延。

港口繁忙。××市政府和中远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石湖港作为××新港的主力港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港口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石湖港吞吐量屡创历史新高,货物吞吐量达×××万吨,比增××,集装箱吞吐量达××万标箱,比增××.×。保税仓库获准建设。梅林港成为对台贸易试验点,对高雄、金门开通货运直航,吞吐量增长近×倍。

市场活跃。做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及各服装专业名镇营销,创新商机,专业市场加大整合,会展经济活跃。服装城人气上升,入驻品牌企业及经营户近××××家,吸引大量国内外客商前来采购。第九届海博会意向成交额达××.×亿元,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纺织服装展会之一。鸳鸯池布料市场跻身中国十佳商品交易市场。着手

规划五金市场。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北京CHiC、×.×投洽会及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消费旺盛。引进国美、苏宁等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步行街改造基本完成,卡宾服饰等数十家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开业。餐饮业扩张较快,豪富华等一批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分别比增××.×和××.×。房地产业增长迅猛,商品房销售总额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

出口增长。虽然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但企业自营出口仍增长××。出口质量有所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更趋合理,纺织服装、鞋产品出口占比稳定,机电等技术含量高产品出口比重提升,水产品大力拓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新农村建设成亮点,群众利益倍受关注。

农村发展环境优化。全市安排×.××亿专款支持农村经济、改旧建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重点支持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建成沿海乡镇垃圾中转站,基本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海上渔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防抗台风、保障渔民和渔船安全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加强与台湾农业合作,引进台湾和厦门×家现代农业公司,建立了多个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水产品产量保持全省第×位,全市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农业基地×个,××种产品获无公害、绿色食品称号,标准化农业基地×个,福建省著名农产品×个,福建省农产品著名商标×个。

农民持续增收。妥善做好征地新旧补偿标准的衔接,引导集体安置地建设通用厂房和三产设施。努力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首位。兑现渔用柴油补贴政策,开辟新渔场,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海上运输等产业。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今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期,培训学员××××人。

(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有序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两基”成果继续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增加×××元补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居××市前列。整合石光中学与华侨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一中改造扩建工程顺利推进。举办第五届市运会、海峡两岸国标舞大赛等多项赛事。计生水平有所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镇卫生院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统筹城乡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五险合一、地税统征”工作机制,不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农民工分别达×.×、×.×、×.×、×.×、×.×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元,××××多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职工×.×万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落实中央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把盘活存量土地、用好增量土地作为重点,有效缓解我市土地供需矛盾。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和回批地;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全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控制性详规;强化用地项目预审工作;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巩固封山禁采成果;加大治污力度,组织××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市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二是经济增长要素制约仍较突出,我市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一些大项目的用地需求;部分原材料涨价和油价持续高企,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中高级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等因素也制约了我市企业扩大生产。三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低附加值商品所占比重较大,极易受到贸易壁垒、贸易磨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外贸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四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机关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展望2

0__年,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是有利的。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海西战略不断推进,新一轮产业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市扩大出口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开发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宝盖鞋业工业园等新增长极有力拉动,加多宝饮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港口物流、旅游、会展、新型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兴起,将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进一步增强。虽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等影响,预计20__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良好势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根据市委、市政府对20__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今年实际执行情况,并与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__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增长××;

——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

——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以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加强引导,树立和表彰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典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完善纺织服装aSp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创建和引进共建研发机构,不断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促进现有企业存量的盘活、增值。三是充分运用“×.××”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与科研单位、院校、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科技协作机制。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完善各镇各组团功能为导向,以强化产业集聚优势为核心,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关键项目,促进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整合完善××经济开发区、宝盖鞋业工业园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加强入园项目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动pta、协盛协丰纺织、万联超纤、富贵鸟鞋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做好前期和建成投产。

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抓住中远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石湖码头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积极开辟外贸航线,增加外贸业务量。积极争取在石湖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筹建石湖港石材物流区,力争建成全国较大的石材物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石湖港区××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第二疏港通道、联检大楼建设,完善石湖港区基础设施。围绕××港总体规划和“亿吨大港”的总体目标,预留足够发展用地,充分发挥石湖港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港口为支撑,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服务、物流、仓储、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以综合运输、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为发展方向,以服务临港工业为重要内容,兼顾零散杂货运输,夯实石湖港区作为××新港主力港区的地位。发挥梅林港对台贸易点的作用。

提升××市场品位。加大城市营销推广,提高××的影响力,树立×ד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良好整体形象。编制“十一五”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引导市场有序发展。落实扶持××服装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装城二期建设,通过建好营运好××服装城,带动××服装产业升级。利用××服装城这个平台,办好第十届海博会,力争参展规模和专业客商人数比往届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支持做大做强鸳鸯池布料市场,发挥塔前辅料市场功能,加快洋下面料辅料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建设和完善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市场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国际纺织展览中心大厦和鸳鸯池布料物流仓储中心。加快玉湖农贸市场改造扩建,扶持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摩托车、汽车、五金等专业市场,促进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塑造商贸城市新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投资稳定增长。按照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初步筛选全市重点项目××个,其中在建项目××项,年度计划投资××亿元。继续提高“三个比重”,推动pta、鸿山热电厂、引水工程二期、跨海通道、生物柴油等一大批关系全局、投资量大、科技含量高的战略项目。二是全面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做好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加大项目前期报批与论证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重点项目的用地落实、拆迁安置,确保项目开工。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为重点项目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到位。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强与台港澳侨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水平和档次,壮大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吸引国际资本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利用×.××海博会、×.×投洽会和×.××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对接。做好产业链招商的调研工作,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企业赴境外进行产业链对接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严重、创造就业机会少、对地方财政贡献少的项目要严格控制,坚决杜绝利用投资名义的圈地行为,提高招商选资质量。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促到资促增资。对近两年签约项目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把招商选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增强出口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变企业被动接单、单纯加工方式,争取拿到第一手订单。积极巩固欧美日、非洲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倾销、出口退税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落实兑现扶持外贸出口的相关政策,继续扩大我市自营出口规模。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探索组织××优势产品组成销售群体到境外参展、销售,打造××品牌。继续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展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重视国内市场,充分拓展、挖掘、利用国内市场。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鼓励资源节约,创建节约型社会。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完善资源节约优惠政策。严格土地管理,加大批后用地跟踪管理力度。突出抓好染整等能耗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在工业用水大户中开展污水的净化再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加快水价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加大特殊行业的节水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紧编制循环经济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纺织、漂染、鞋业、食品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再生资源和工业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程度。推动政府绿色采

购,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广循环型消费,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完善有利于节能的体制机制。支持华宝集团生物酶法生物柴油产业链项目和绿宝集团生物柴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严格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各项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城区南跨东进拓展,因地制宜做好镇村规划,强化城镇发展空间的引导和管制,用地指标上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快镇中路二期、玉湖片区、旧侨中片区及八七路整体立面改造步伐。加快回批地遗留问题处理进度,把解决回批地问题同城市规划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解决回批地问题的多种模式。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继续加强××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我市环境质量。加快LnG管网、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明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投产,并启动二期工程。完善垃圾处置体系,加快中转站建设。加强河道溪流综合整治,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进灵秀山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保持全市现有的森林覆盖率,建设“生态××”。

(四)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做好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落实挂钩责任制,在搞好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再筛选建设一批重点村,树立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新的模式。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小康环保行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交客运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加强海上渔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出资的渔船安全救助基金,基本建成渔船安全救助系统和渔港(避风港)防灾减灾体系。

壮大农村经济、集体经济。注重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狮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大海的文章,做强海洋产业联动,积极推进祥芝国家中心渔港、东埔、东店等渔港建设,鼓励建造大吨位钢质渔船,开辟新的渔场。依托祥芝深水海域推广深水网箱养殖,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和精加工。积极应对油价上涨对我市农业发展造成的冲击,及时兑现油价补贴。全面推进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消费。支持村集体以出租等方式经营标准厂房等集体资产,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的技能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创业培训,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渔)民就近转产转业,配套服务于工业园区。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

(五)关注群众利益,构建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和“双高普九”成果,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加快教育强市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大力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加快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建设,做好××纺织服装学院、××一中扩建和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新校区一期扫尾工程。加快建设博物馆、档案馆,筹建图书馆新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改善运动训练条件,备战20__年××市第八届运动会。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重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努力提高计生工作水平。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市民就业观念,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激励机制和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争取明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人以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认真做好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加强老干部和老龄人口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着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三合一”、消防、矿山、民爆、危化品、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能向社区转化进程,夯实和谐××的城市基层基础。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3

*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超额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2亿元,比上年增长75.8%,完成年度计划的106.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0.72亿元,增长3%;二产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91.5%;三产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50.5%。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煤炭电力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新开工建设了霍林河一号露天扩建;改扩建宝发、满都拉等地方煤矿4家;新建坑口电厂,扩建鸿骏铝电自备电厂、金源口电厂等一批电力项目。全年煤炭在建规模达到1800万吨,煤炭产量突破2000万吨,在建电厂规模250万千瓦,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全年发电量9.3亿度。以铝产品为主的冶金工业加快发展,已建成15万吨铝、6万吨碳素生产能力,全年完成铝产品5.5万吨、碳素4.8万吨。化工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新开工南澳半焦项目,新建腐植酸盐等项目共5家,腐植酸产量完成17万吨。源源公司、泰丰公司等产值超亿元的一批地方企业逐步增加。开发区的载体作用显著增强,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80%。

农牧业结构得到优化。“菜草畜”三元立农格局形成,全市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牧业年度牲畜存栏33万头只,增长58%,其中:肉羊存栏25.8万只,奶牛存栏1074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595吨,增长21%;牛奶产量2000吨。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草原兴发、科锡羊业等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加工肉羊20万头只,已形成加工能力40万头只。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商业零售繁荣活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亿元,增长29.6%,交通运输、旅游业快速发展,公路货运量达到260万吨;旅游收入1.64亿元,增长21%。信息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邮电业务收入0.32亿元,增长14.3%。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万户以上。金融业取得新突破,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7亿元,增长21.6%,各项贷款余额24.5亿元,增长15.4%。保险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86万元,增长85%。房地产业继续健康发展。

(二)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税收完成情况较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3.3亿元,比上年增加1.4亿元,增长7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比上年增加0.8亿元,增长67.9%。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完成情况较好,累计增收0.7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增收的5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200元,比上年增加1254元,增长1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715元,比上年增长675元,增长22.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城市居民和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平方米和17平方米。

(三)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改革措施,吸引借鉴各地的经验做法,不断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取得了积极进展。中电投霍煤集团企业剥离社会工作进一步加快,学校已全部剥离完毕,其它社会事业正在稳步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准备启动。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成果显著。*年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全市已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全年共争取上级投资3072万元,增长53.6%。全年共引进资金33.3亿元,增长69.9%。这些资金的争取和引进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围绕重点建设项目,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亿元,增长84.3%,招商引资、民间投资比重明显上升,非国有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超过80%以上。工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促进投资增长的重点。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34个,竣工使用项目16个。工业投资完成30亿元,增长82.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房屋面积20.11万平方米,国道304线南出口、创业路、中心路和双兴街改扩建工程完工,城市排污、农网改造等国债项目基本完工,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和再就业投入继续增加,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8.5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各类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8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6人,安置“4050”人员2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政策得到落实。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3万人,失业保险2万人,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扶贫工作得到加强,共发放扶贫救助资金72.5万元,救济灾民3144人,扶持507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48%。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24%,高考升学率达到77.44%,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教育结构和布局在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中小学在校生达1.3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71%。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7‰以内,低于计划控制指标。文化体育、新闻、环保、民政、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加入世贸组织等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五年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0.3%,超过计划2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超过计划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7亿元,超出“十五”计划目标的7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6%,超过计划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4%和13.8%,分别超过计划5.2个和8.1个百分点。到*年全市形成规模以上的企业20家,有年产值超20亿元的大型企业中电霍煤集团,产值超亿元的一批地方企业正逐步增加。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组建了经济开发区,兴建了铝电、坑口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水利设施强化,城市防治能力得到加强。所有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的基本思路: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工业,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比例2:70:28。

——全市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78%。工业经济综合指数1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增长79%。

——财政总收入5.3亿元,增长6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增长3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增长48.6%。

——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依托煤炭基地和开发区,提高产业集群程度和规模效益;努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1、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培育“四大基地”,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年工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原煤产量力争达到2500万吨,生产铝锭13万吨,碳素10万吨,腐植酸产品20万吨,发电量18亿度,加工肉羊达到20万只以上,奶酒、建材等产量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一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强化服务,做强煤炭企业,确保煤炭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增加新开工项目。除了进一步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外,提高入驻项目开工率。全力以赴加快铝电、南澳化工、金源口电厂、中电坑口电厂等续建项目施工进度。积极争取内蒙电厂续建,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三是积极培育市现有骨干企业,加大现有企业扶持力度,市属企业增加值突破6亿元,增长36%。

2、继续调整农牧业结构,抓好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发展城郊型农业,围绕工业加工企业需求,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达到2300元,占纯收入50%以上。

3、发展物流业,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建设市场,发展流通,使商贸物流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建设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煤炭销售交易市场,民族商场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同时培育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力争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增长69%。

(二)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保持投资消费协调增长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快在建项目实施力度,对已经批准建设的项目,要积极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对已经上报国家待批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进入审批程序并核准建设;根据今年国家投资的重点,抓紧策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要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努力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达到45亿元左右。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霍煤一号露天扩建、铝电(续建)、中电投坑口电厂、内蒙电厂、金源口电厂、南澳化工、地方煤矿技改等工程项目,争取风力发电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继续抓好市政道路、给排水、集中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工业园区广场等基础设施,续建乡村公路等重点项目。

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做好霍林河飞机场、垃圾处理、城市中水回用、集中供热改造、城市供水、环保、公检法司、民政、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项目,要限期整改提高。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法》,强化对国债资金、财政预算内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围绕大范围配置资源,调整开放政策,创新开放方式,招商引资以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是拓宽领域上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先进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向我市转移。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重视国内融资的同时,注重国外融资,在积极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在继续利用传统融资方式的同时,利用好项目融资、产权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三是在优化投资主体结构上取得新进展。以优势资源,优势项目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市。四是在优化环境上取得新进展。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和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年引进市内外资金突破30亿元。

(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支持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鼓励扶持各类有就业需求人员的自主创业活动,努力增加就业人员。切实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争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75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630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300人。

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重点做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民族教育。新建市二中宿舍楼和职业技术学校,努力改善教学场所条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今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80%以上。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招生分别达到900人、6450人、2973人。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调整和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任务,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完善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关于香河县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432.5%;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62元和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升级园区平台。开发区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研究制定平台公司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积极性,对低效企业逐家进行洽谈,引导其出售、转股、出租和技改投入等方式嫁接改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绿地未来科技城等10个项目成功争列省重点,数量居全市第一;中冶烟气净化设备等16个项目成功争列市重点,争取用地指标267亩。汇天威3D打印设备项目竣工投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稻香村食品生产基地、爱晚智能辅具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研发制造、工业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2个外资项目和燃气能源站、健康特色小镇、科技创新谷、机器人精密检测研发及生产4个内资项目成功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萨克森、东方电子、精兰办公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1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待批,积极推进3D打印产业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升香河华北致冷设备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信国安孵化器、香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8)》,廊坊市入围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分别有6个和2个,我县机器人小镇入围创建类,健康小镇入围培育类,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市委改革办对全市特色小镇培育情况进行了督查,我县督查档次为优秀。机器人小镇和健康小镇在各自领域均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已初具规模。

(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县立即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及时印发了《关于成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的通知》及《关于2018年在全县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快速推进我县“双创双服”活动工作开展,建立县“双创双服”微信工作群,便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请县四大班子领导按照《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方案》及时深入所包联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县活动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信息,建立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上半年印发简报34期,其中第27期《香河县坚持“三突出”推动“双创双服”扎实开展》被市活动办采纳印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通过在组织领导、提升效能和精准帮扶等领域“多点发力”,全面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通州区及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批准后修改完善,同步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平香线南延、大辛路养护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密涿高速梁家务互通连接线(香河段)已完成招标工作,市场路、永明路、新开大街、新华大街路面改造工程,淑阳大街西延及永盛路中段新建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成选址及立项手续。五一公园提升改造、n3路游园新建工程已完成,永通路两侧绿化已进场施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河北止务、赵庄城中村改造,河北止务已签订拆迁改造协议271户,赵庄村完成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完成石油公司家属院、南台居民区和药材公司居民区旧城改造项目审核及安平镇二街村3栋回迁楼审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杂物13.9万立方米,拆违2.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2.8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33公里,绿化美化5.76万平方米。以蒋辛屯、安头屯、刘宋为重点,围绕潮白河流域申报市级示范区,申报市级精品创建村街10个。

(四)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和深度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散乱污”十项管控措施,建立“双备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县1055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完成,318家VoCs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全县优良天数达111天,占总天数的6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05,环京组排名第一,同比下降17.8%。大力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等工程,完成春季植树1.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密涿高速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绿化335亩,与12家公司签订管护协议,对香五路两侧、潮白河滨河公园及城区绿化进行管护,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制定《香河县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所有河渠“一河一档”建立,并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已清理河渠垃圾11.98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23个,东干渠黑臭水体改造已完成,五一渠黑臭水体治理即将竣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8.6公里河道清淤、2公里岸坡防护及安运桥南北两侧约2.6万平方米景观工程。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分别完成北运河、潮白河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正在结合“两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价款推进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推进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城内第五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第三幼儿园和原十三中平房改造工程已竣工,对城区周边农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城区及周边办学水平,确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金子塔、睿子国学2家幼儿园已通过普惠性幼儿园审批,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适时启动教师招聘工作。制定《香河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县医院与渠口中心卫生院“医共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个,签约居民13.1万。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行,全程实行2元统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印发《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危房改造、大病救治等多个专项方案,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部严格落实到位。制定《香河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利剑除患”、“消防攻坚系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二是受环保、规划调整、前期手续繁琐、缺少用地规模和指标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服务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服务落在建项目、促发展的最实处,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服务促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创新招商机制,全力引进重大项目。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通过举办推介会、专题招商会,广泛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已落地未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在行政审批、要件办理等方面提高效率,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县、全省盘活存量用地试点县为契机,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在符合“1+3”规划的前提下,对已经审批的1500亩国有土地抓紧组织出让,破解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制约,全力推动绿地科技未来城、稻香村食品项目等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对全县规上企业全面摸底,加强对规上企业数据上报调度力度,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散乱污”企业摸排清退,使其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企业跟踪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对确需错峰停限产的工业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搞“一刀切”,对列入升级改造的企业,抓紧对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后立即复工。

(三)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意见》(香办字〔2018〕12号),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放大“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力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行并推广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施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做好照后减证工作,各类证照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全面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探索实施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的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集中监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双创双服”活动,服务创新主体,建强平台载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城乡统筹为抓手,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样板村,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实施镇村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五百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头屯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抓紧修订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小街小巷维修改造,加大环卫保洁力度,消除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死角死面,加快推进城区供水、供热、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及公园游园改造等关系民生民计工程建设,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继续做好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巩固创建文明成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统筹抓好散煤、扬尘、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以北运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增建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与副中心联动一体等生态环境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5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部署,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今年以来,继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大、下达早、落实好。一是增加补贴资金规模。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共427亿元,比上年增长63%;良种、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补贴,也比上年大幅增长。重要农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始启动。二是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继续实行小麦、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严格控制化肥出口。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政府投资继续高于上年,其中用于农村水电路气的投资目前已下达2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5%。四是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比上年扩大1倍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五是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建立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和保险制度,实行生猪免费强制免疫,对生猪调出大县、标准化规模饲养和良种繁育进行扶持。在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夏粮生产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偏重的影响,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产量达到2307亿斤,单产创历史新高。早稻再获丰收。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除生猪生产因多种原因出现下滑外,其他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在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的同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自主创新,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7个月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0.8%,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发电、数控机床、石化等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化率稳步提升,机械工业对工业增长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钢铁、水泥等行业产品结构升级加快,上半年高附加值钢材品种产量增幅高于全部钢材产量增幅25.6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3%,比年初提升了3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幅多提高1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延长对退耕农户补贴的年限,新开工建设一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明确了中部地区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实施范围,加大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建设的支持。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

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投资增幅回落。通过严格土地信贷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落实新开工项目“六个必要条件”等措施,限制了一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上马。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7月份当月投资增幅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初步得到抑制。前7个月,外贸出口增长28.6%,进口增长19.5%。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范围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上半年,去年9月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出口下降19.7%;降低出口退税的产品,除钢材外,出口仅增长8.3%,增幅同比回落17.7个百分点。前7个月未锻轧铝出口量同比下降56.9%。三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矛盾的发展势头有所控制。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因新增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已基本收回。

上半年,在经济运行各方面支撑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0.3%,增收7280亿元。财力连年大幅增加,使我们有条件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又没能解决的问题。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增长42.1%,增幅同比提高16.6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新增利润在上下游产业间的分布向均衡方向发展。

(二)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大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成立了以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做出了10个方面45条具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也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落实钢铁、电力、水泥等13个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对电力行业实施上大压小,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实施以先进代落后的等量替代,对铁合金、焦炭、电石等行业实行更高的准入条件,对涉及投资额3309亿元的103个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不批或缓批。“两高”行业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一定抑制。上半年,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行业投资增长8.7%,铁合金投资增长0.7%,电力行业投资增幅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水泥行业新增投资主要是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余热发电项目。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公布了火电、钢铁、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计划,清理了各地鼓励高耗能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措施,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上半年,全国已关停小火电55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140万吨、炼钢能力870万吨、水泥产能约500万吨,关闭落后造纸、酿造、皂素企业1221家、小煤矿2811处。

运用各种激励和约束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年初已安排113亿元资金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又增加100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有21个省份也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提高脱硫火电机组上网电价,促进企业脱硫改造。建立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明确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按节能量给予财政奖励。启动节能发电调度试点,能耗低和污染排放少的机组优先上网。有关部门制定了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部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的地方实行了超限额用能加价政策。“绿色信贷”政策开始实施,首批30家违反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企业信贷受到严格控制。

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高”行业专项大检查,重点检查产业、土地、环保政策等的落实情况。对水污染严重和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部分地区实行了“区域限批”,立案查处违法企业8000多家,一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被永久关停。

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8%,下降幅度比去年全年的1.33%又有所扩大;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等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6.5%、7.8%、5.2%和2.6%。在工业增速加快、火电装机增加特别是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减少0.8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0.2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

(三)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陆续出台,一批重点科技和高技术专项规划实施。中央安排科技投入资金达到847亿元,比上年增加91亿元;大部分省份也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在国家急需领域、多学科综合交叉领域、重要信息前沿领域,推进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继续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生物育种、信息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进展。

促进教育公平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生。继续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其中高校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面,从原来占在校生总数的3%扩大到20%;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面达到90%,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困难学生。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招生工作顺利完成,新招收的学生60%来自农村地区。

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6.85亿人,以县(市、区)为单位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已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在全国79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

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书屋”工程积极推进,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保护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完善国内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全民健身运动继续推进,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奥运会、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四)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

居民收入和消费快速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速最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有18个省份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大部分省份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消费持续趋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比上月进一步加快;前7个月累计增长15.5%,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消费与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

扩大就业成效明显。国家继续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数省份出台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的政策。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74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6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83%和86%;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参保人数6月末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65万人、1249万人和127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525万人和321万人。全面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对象达到2068万人,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大幅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市低保对象人均保障支出增加较多,特别是针对猪肉价格上涨,中央财政下拨资金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实行补贴,并依法加大了对近期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廉租住房制度基本政策框架。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特别是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洪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工作,各级政府及时拨付资金,落实应对预案,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迈出新步伐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集体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和林农增收;村镇银行等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试点,上半年已有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拓宽了借、贷款主体和贷款用途,提高了贷款额度的上限。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加快,并购重组力度加大,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对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制度和出让最低价标准。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倍。对新设探矿权、采矿权全面实行有偿取得制度。全国17个省份出台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进一步提高。金融改革稳步实施。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外汇结售汇制度继续完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成都、重庆开始启动。

今年以来经济保持了近几年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态势,避免了大起大落,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增长依然偏快,结构调整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过大,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三过”问题仍很突出。投资增幅还在高位,前7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达26.6%。货币信贷增长依然偏快,7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8.5%和20.9%;前7个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外贸顺差仍在扩大,前7个月达到1368亿美元,同比增加612亿美元。

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占工业能耗近70%的钢铁、有色、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9.7%,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8%,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用电量增长18.8%,提高4.6个百分点。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突出,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达到3.5%,涨幅同比扩大2.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当月同比上涨5.6%,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前7个月涨幅达到8.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个百分点。

影响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截至8月13日,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0亿元;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73亿亩,比多年平均增加0.32亿亩,秋粮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同时,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部分地区猪蓝耳病等疫情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尽管化肥价格比较平稳,但饲料、幼禽家畜、农业生产服务的价格上涨较多,加大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较高,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上涨8.1%,涨幅比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就业、看病、上学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非法用工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还不少。一些行业和领域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当前一些突出矛盾之所以仍没有根本缓解,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少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而且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有关,转变粗放增长方式、解决消耗大、污染重等问题需要有个过程。还有些问题则与国际因素有关,特别是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较旺、初级产品价格较高、全球流动性过剩等,都增加了抑制“三过”、调控国内市场的难度。同时,由于宏观调控没有搞“急刹车”,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一些政策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还有些调控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更主要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

三、认真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已作出全面部署。突出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稳定、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快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以上要求,必须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抓好秋粮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强化防汛抗旱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粮食和农资价格。落实好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抓紧出台扶持奶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等建设进度。继续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二)进一步抑制“三过”问题发展。着力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快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鼓励投向“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生态建设和服务业等领域,积极稳妥地扩大直接融资,严格资本跨境流动监管。努力减缓贸易顺差增长势头,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公布鼓励进口产品目录,增加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和消费品等产品的进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三)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对“两高”行业的优惠政策,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在建项目。加大差别电价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制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配套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健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快发展能耗强度低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大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法律约束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四)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运输调度、进口调节和市场供应,确保主要副食品不断档、不脱销。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粮油肉禽蛋奶等的供求、库存和价格变化,完善价格应急反应机制。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坚决依法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稳定社会预期。落实好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的政策。

(五)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确保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211工程”等教育重大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建设。

(六)着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中的责任,提高住房用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提高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比例。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强岗位开发和职业培训,加快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深入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大检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根据经济发展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和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建立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农村商业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积极稳妥地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独资企业股份制改革,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政策性银行改革,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继续做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集体林权改革试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6

历史上任何一种商品经济,都是所有制性质一般和商品生产、交换方式一般的统一。反之,客观存在的每种商品经济,又都是一种具体的商品经济,即是一定的所有制性质和商品生产、交换方式的统一。所以,作为对特定社会阶段商品经济的研究,都必须侧重于本阶段中商品经济具体特性的分析。认识中国现实中的商品经济,也一定要如实地反映它的现状属性。中国现实中的商品经济,在总体上应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这个范畴区别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更不能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混为一谈。因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些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仅以这一点说,就既有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把现实中的商品经济,统称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显然是不恰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商品经济形式的统一概括,又意味了这多种商品经济形式间的对立和斗争。以现实来说,这种斗争是很复杂而激烈的。种种非公有制商品经济形式,虽然程度不同地都具有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一面,但另一面却都不断地形成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侵蚀和瓦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身,多种经济形式间的竞争也是很厉害的。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总是处在这种不断的斗争和竞争中,又是在同各种商品经济形式彼此结合、相互渗透中实现的。表现在经济管理上,就是要兼顾公有制商品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商品经济形式这两个方面,并且通过这两方面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转化,实现对二者比重关系的把握和全社会经济发展趋向的调节。所以,作为商品经济理论研究,就必须如实地反映这种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过去的研究则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人们通常的看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里暂且不谈第二个等式能否成立,只就第一个等式说,它分明是对上述商品经济社会结构作了抹煞。其结果,不仅造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本身的不准确,而且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各种商品经济相互渗透、相互斗争的研究,在实践中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简言之,过去商品经济理论研究上的一大缺陷,是它脱离开现实中商品经济的复杂结构状态,孤立地研究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此,作为对这一缺陷的补正,就是要回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商品经济总体状态的研究上来。在范畴上说,就要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这个大概念,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及其各自形式的区别。从而,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多种商品经济形式间的相互作用、渗透关系,并坚持在这种作用和渗透中,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就是要从只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纯粹形式,转变到对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商品经济形式结构中的社会它义商品经济和它的发展的如实研究。

(二)

过去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第二个缺陷,是它忽视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作为发展过程的研究。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样是一个发展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属性有两种:第一是公有制经济;第二是采取商品生产和交换方式进行运行的经济。叮是,公有制有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不同,可理解为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商品生产、交换方式也有不发达状态(小商品阶段)和发达状态之别,又可看作是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过程。所以,不能认为只要是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就是一样货色或一种状态;而必须懂得: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除了都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性外,还分别具有着它作为本阶段发展状态的特殊性。因此,以经济理论研究说,不’司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必须具有其相应的具体范畴和研究重点。既然如此,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笔者以为有必要对以一「几二个研究对象作范畴上的区分: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切阶段、状态的总括;

(2)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即是现实中尚处在不发达状态的公有制商品经济;

(3)真正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就是通过长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熟状态。

如果说,第一个研究对象,即称之表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商品经济一般特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许不会有多少异议的话,那末,如何看待后两个对象的区分和其范畴的确定,则尚且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所谓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历史位置的理解问题。如前所述,在现在通行的认识中,社会主义有汁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划等号的。然而仔细推敲,这个等式同样是不成立的。其一,从逻辑形式看,“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属性特征进行概括的范畴,而不是对其实体概括的范畴。这就是说,它实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特征或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当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般意义的表达。其二,从既定(尤其是十共大报告的规定)的意义看,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它的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听要达到的日标,自然不能以社一会主义商品经济一般意义去理解的,更不能当成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其三,从范畴内涵规定看,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形成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运行机制,而这种“内在统一”机制,只有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计划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高级形态的特征所以。所谓社会仁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应是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达阶段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形态的范畴。那么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畴又应是如何呢?笔者认为可称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是与我国的特定国情直接相关的。我国是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而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仍无法越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反过来,以商品经济本身看,它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不具有这个“特定阶段”的性质。这也就是说,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一种很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尚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再以实际看,被划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商品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商品经济两种形式。就公有制本身讲,它们都还处在比较低级的状态,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其次,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方式看,其更具有着草创性。同时,从全社会说,一方面计划方式,尚没有从传统的直接控制中解脱出来,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计划机制仅处在发育之中;另一方面,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市场调节很不得力,市场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还无法得到表现。所以,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运行机制还远远不能形成,整个经济的运行依然不得不靠计划和市场两种形式、手段的同时作用(“板块结合,’),以至时而强调这个多一点,时而强调那个多一点,借以达到二者的互相补充。加之商品经济发展所需其他条件和素质上的缺陷,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事实上只处在它自身发展的初期。事实是,过去由于未能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它的运行机制,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及其运行机制作范畴上的区分,因而造成了许多原则性的差错。比如,我们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它的体制确定为改革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往往认为我国现实的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同一东西,既作为改革的终点站,又当成起点站,不仅在逻辑关系上讲不通,而且造成在设置改革方案时,以理想代替现实,把改革后方能出现的东西(“内在统一”的运行机制),当成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很难设想,这种连起点站和终点站都说不清楚的旅行,会不是一次十分混乱的旅行。因此,作为对过去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又一补正,我们即要克服原先忽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之缺陷,准确地划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说明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范畴界限,从而真正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看作一个发展过程。不错,过去也没有谁否认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发展着的,然而作为理论研究,说商品经济发展,就一定要通过能够表现发展过程不同阶段范畴的含义区别,和对这些范畴之间关系的分析,具体地体现出这种发展关系,说明商品经济的历史运动。

(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研究,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发展过程问题。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发展、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间计划与市场的融合或相互作用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和发展问题。而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和发展的研究说,笔煮以为急需树立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所谓计划与市场“板终结合”和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以及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其他一些模式①,虽然它们在作为改革目标的选择上是相矛盾的,而在商品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却是密切相关的。“板块结合”和“内在统一”,都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发展中的特定模式,后者是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模式,亦即未来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成熟形态的运行机制,前者则是向改革目标模式过渡中的模式,或现实中尚处在不发达状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所以,如果说中国改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上,将会经历这样一个全过程:“产品经济”弓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那末它所对应的运行机制的转变过程必将是:计划与市场对立分计划与市场独立存在而配合使用(“板块结合,’)今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从理论研究本身讲,这里的关键是要对以下两点进行重新确认或新的说明。第一,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主张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无疑是正确的。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时,着重明确了三个基本观念:

(l)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

(2)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3)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这三点,是对所谓“内在统一”的具体解释。无庸置疑,中国改革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即是指同现代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发达的商品经济。而发达商品经济是以企业作为商品生产或经营者的独立性和市场调节机制功能的完整性为基本特征的。因为离开这两条,企业就会失去在商品生产中的竞争活力,整个经济就不能成为真正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要建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必须放手促使市场机制的发育和成熟,并把它看作是能够覆盖全社会的调节机制,必须使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钡律的基础上,从而最终地实现向以间接管理经济为主的轨道上转变。虽然作为全社会经济计划目标的统一,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虽然保留某些行政的直接控制手段干预经济,到什么时候或许都是必要的,但以全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整体性能来说,它无论如何都必须完成向间接管理为主的转变。这正象生产管理者对他的生产流水线,可以规定生产多少产品、生产什么样规格的产品,也可以对其组合形式作必要的调整,却决不能破坏流水线内在的规律性,改变其正常运行机制一样。否则,流水线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或者它不是原来意义的流水线了。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就不成其为发达商品经济本身了。国内、国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还表明,把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各自独立而“板块结合”在一起的手段调节经济,脚踏两只船,置企业于异向目的(来自计划的目的性和产生于市场的目的性)的冲击之中,常常是:一方面宏观上的计划与市场间的配合无法形成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微观中的企业又不得不处于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情况中,这样是不能造成一种系统完整的经济运行机制,以确保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把“内在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结合目标模式的合理性。十三大报告在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模式后,紧接着讲到:“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这就告诉我们,所谓“国家分市场分企业”的模式,实质是说,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应主要地放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上,然后放手企业在宏观计划指导下,进行独立自主的经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开展平等竟争,从而实现国家计划、市场功能和企业行为三者间的良性联动。第二,必须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同理论上开展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发展目标的认识区别开来,更不能用后者否认或取代前者。作为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发展的认识,其确切的答案只能有一个。所以,仅就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发展目标的研究说,肯定了“内在统一论”,就是对“板块论”等其他模式的否定。而且,在理论上由认为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发展目标是“板块结合”,到“内在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作为改革发展目标经济形态,同其目标运行机制的一致性认识,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以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说,它自然地包括了向目标模式转化中的各种模式的存在。这些模式虽然都与目标模式有一定联系,却又都不能同目标模式完全一致,因而说“内在统一”是目标模式,并不等于说它是存在于实际发展过程始终的模式或唯一模式,也无法否认“板块结合”等模式在向目标模式实际过渡中的合理性。事实是,随着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将使市场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发达商品经济的市场机制趋向成熟,逐步承担起了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另一方面,计划的水平相应地得到提高,变为主要地在遵循商品经济法则的前提下,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控制和宏观方面的指导,基本上脱离开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涉。这样,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才会由两种各自独立的调节手段“板块”式结合,转变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内在统一”式的结合。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离开这个发展过程而空谈所谓“内在统一”,甚至把它说成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的特征,显然是错误的。可见,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看,采取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板块结合”,不仅具有它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是达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目标运行机制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不但不应该把计划与市场关系发展的目标模式,同向这个目标模式过渡中的模式混为一谈,或简单地对立起来,而且还必须是通过对这两者间联系的恰当认识,说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际发展。综上所述,作为对过去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又一补正,就在于要明确: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生成发展相一致,在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上,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里的关键是应把理论上对经济运行机制目标模式的认识,同经济机制的实际发展区别开来,既肯定“内在统一”目标模式是正确的,又承认“板块结合”在现实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变过去对经济运行机制目标模式合理性的空洞论证,为实事求是地开展向这个合理模式实践过程的具体研究。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7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国民经济计划学看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门学科,非社会主义国家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这门学科,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国民计划学,但却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编制它们的国民经济计划.二战后,法国从1947年到1988年已连续制定并实施了九个发展计划旧本从1956年到1985年也已编制和实施了8个中长期计划;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的国家都普遍制订和实行各种类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种国民经济计划的实践是不可能没有理论指导的·也相应的有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理论指导.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美国刘易斯的著作丛书《发展计划》、日本林武郎著的心发展计划指南》等书,都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它们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与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在体系、结构、理论和方法上的不同就否定其属于国民经济计划学。但这决不是说我们主张把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等同起来。

这里要说明的只是国民经济计划学是否只是社会主义专有的问题。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内容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问题。正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主要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研究的内容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研究的内容就其自然属性而言具有共性,就其社会性质而言具有不同的特性。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计划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及内容是存在着二重性的,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即通过计划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社会属性即通过计划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变动的规律性,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就要按比例的发展,就要研究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纯技术性的针划方法。从这个意义上它所涉及的是自然属性方面,各个社会并无什么区别。这也就是不同社会国民经济计划学所具有的共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指出的“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濡要t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二定数t的社会总劳动是,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①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除了具有自然属性方面以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他们(指人们一编者注)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②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必须通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利用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达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目的.这便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特性,亦即它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

在国民经济计划科学体系建设上,要正确处理其内容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既不能象过去那样片面的否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国民经济计划和国民经济计划学,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单纯地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产甚少研究自然属性方面,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一也不能片面地否定国民经济计划学所具有的特性,一味地强调其共性,把两种不同社会属性的计划学混为一谈。针对我国过去强调计划学社会属性较多的情况,现应在坚持必要的社会属性的前题下,来深人研究其自然属性方面,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发挥计划调节的应有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现许多同志提出要建立“一般计划学”,其意义在于推动我们去大力研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东西方制定计划的共性内容,强调研究计划的自然属性.但也应该看到,不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具体国情.建立只反映自然属性的“一般计划学”设想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是很难行通的。

二、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首先是通过“一化三改”将国民经济转移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荃础的轨道上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无庸讳言,从那时起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这一段长时期中,我国搞的实质上是产品经济,国民经济实际上按产品经济模式运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实际上也是产品经济计划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随粉产品经济的坚冰被打破,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学虽然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其科学体系、框架结构和内容上来看,却没有根本上从产品经济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血肉相联地注人到商品经济的肌体中去。

事实证明,现在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仍然相当严重的滞后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更不要说,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有力地指导实践的发展了。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一般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为中心而展开的,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在这种体制下计划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当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钧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调控包括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调节机制。法国经济学家马赛和帕斯卡隆,他们从法国实施计吃叼仁的实践中提出了二元调节的理论,认为计划与市场是有相互补充的关系,市场通过价格波动传递信息,对经济进行短期调节,计划则启发一种长期决定.提供未来环境中由珍贵信息组成的预测,象航标一样指导国家行动.计划是市场的调节者,是总市场化的研究者.是不确定因素的削减器,是反盲目生产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权力体系应该结合计划与市场进行二元调节。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计划的基础是市场.从上可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国民经济计划学,而是不要产品型国民经济计划学.要的是市场型国民经济计划学,把国民经济计划学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在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巨大作用。

要把计划学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首先要在进一步彻底破除产品经济观念和确立商品经济观念的基础上,破除产品型计划观念,确立市场型计划观念。为此,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搞清产品型计划与市场型计划的不同特点:

(一)从计划的范围和着重点上看,产品型计划襄括一切,是有全面的搜盖性,即包括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经济、社会和科技所有方面,但其着重点实际上是重生产、投资计划,轻社会、科技计划,重生产环节的发展,轻流通、消费环节的发展.市场型计划从宏观调控的意义上讲仍具有全面的硬盖性,需制定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控制,但它的着重点,是把市场能够正常调节的部分还给市场调节.而把市场不能正常调节的部分作为自己调节的重点,如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把市场无力提供具有“同时共享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污染等外部效应问题纳人计划管理的范畴,把建立、维护和管理平等自由竞争的市场,反垄断以及弥补市场调节果,克服市场调节盲目性等列人计划工作的重点。

(二)从计划所使用的调节手段来看,产品型计划,项目无论大小,产品无论巨细均纳人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经济的运转和计划的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型计划的手段一般有国家订货或提供信息的指导性计划,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政策性计划;财政和金融手段,法津手段以及少量适当的行政手段,其计划不具有行政约束力;

(三)从计划的分配环节上看,产品型计划用物资分配和划拨清算的办法取代了市场交换,生产资料尤其如此,实际上实行的是否定市场无流通的产品分配制度.而市场型计划的确定则以市场为基础,列人计划的产品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流通,而不是采取直接分配的形式;

(四)产品型计划是直接的计划,上下一般粗,企业没有自,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而市场型计划则尊重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实休的地位,给予企业微观计划的制定权;

(五)在许划所使用的方法上,产品型计划制定计划的方法,主要是传统的静态的编制计划特别是年度计划的方法,经济的发展难以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而市场型计划制定计划的方法,主要以编制年度计划为主的方法转变为主要编制中长期计划的方法,由静态的计划方法转变为动态的计划方法.主要研究编制计划的方法转向主要研究规划和调控的方法,并加强市场调研的方法;

(六)在计划应履行的职能上,由产品型计划的指导、组织执行和监督的职能转变为市场型计划的宏观决策与调控、社会经济服务与协调和微观建立与塑造的职能.

从上可见,产品型计划和市场型计划是有很大区别的。应该承认由产品型计划转变为市场型计划,意味着计划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它必须通过计划体制的改革来加以实现,这也是计划工作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因而是艰巨复杂的,不是轻而易举的。同样应看到的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由产品型计划向市场型计划改革的轨道上已经前进了若干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冷静地说这个转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国民经济计划学应对这个转化的全过程及其发展阶段作出理论概括并揭示其规律性的东西,以反映和指导这个转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根据市场型计划的特点来改造计划学的内容。

三、国民经济计划学中的定性和定t的关系

国民经济计划学要解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就应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定最分析.可以说,没有必要的数t分析就不能完成这门学科的任务.没有定性分析的定盆分析只是数学游戏,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定量分析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也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可通过定全分析来完善定性分析。但是回顾这门学科过去的状况,则存在着重定性分析轻定t分析的倾向。在定t分析上,由于较多地采用静态传统计划方法,使定t分析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主观随意性、模糊性、不规范性,并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即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近几年强调采用的现代计划方法,对加强定量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方法和实践两张皮的结合上没有很好的解决,影响了定t分析的具体效用;在内容章阐述中所引人的数据上.也往往陈旧过时,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有些只适用过去产品经济的计划方法现仍保留在计划学内容中,这就更造成了定全分析与经济发展实践的脱节,在阐述某些理论原则时,不是把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已经阐明了原理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运用它来指导本学科独立内容的建设,而是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经济理论原理的现象,而且与部门经济学的内容也有相互重复现象。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必须在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上进一步加以改进。

在定性分析上,要尽快使之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要在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已阐明原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计划理论。要加强定量分析,除了前面市场型计划第五个特点所阐明的计划方法的几个转变而外,要变传统的静态的综合平衡分析为总量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性平衡是全面的价值平衡,过去的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和劳动力等专项核算,已不能完整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要变比例的量的分析为结构分析。市场经济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比例关系的静态的研究上,而应从动态的结构变动中研究产业变动的量的规律性;要加强现代化方法的运用如消费的分析和预测、资本产出比、部门间投人产出分析、线性规划、经济计量模型和模拟模型的研究和运用,要把现代方法和传统方法融合起来以计划工作的过程即计划调查、计划设计、计划预测、计划决策、计划调控和计划评价为脉络,研究汁划方法.研究计划方法在计划工作各了阶段上的具体运用,使计划方法的运用系统化、规范化;还要在内容的阐述由及时引入必要的数据,结合必要的实证案似分析。

四、正确处理自我完普与借鉴吸收的关系

商品经济及其相连的市场经济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世界性范畴。要真正完善地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型国民经济计划学,首先和主要地是把握我国吐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吸收其它让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必须有原则、有分析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工作的经验和国民经济计划学的有用成份。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8

一、改革滞后的规划体制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我国的规划体制和“五年计划”一直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规划体制在从强计划向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规划的功能性转变上有了明显的进展,“十五”计划不论从编制程序、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但总体上来看,规划体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追赶型和适应性变化,规划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依然明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甚至于缺陷,严重影响了规划本身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包括规划体系紊乱、数量过多过滥;各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相互衔接不密切;规划审批程序不明确、编制程序不规范;过时的规划和内容过多,需要加强的规划不足;重规划的编制过程,轻规划的实施评估等。在规划工作中则具体体现为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部门间各自为政、规划互不衔接,规划内容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下级规划抄上级规划、上级规划无法在下级落实;墙上挂的规划多,可操作实施的规划少等。

“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相比较,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建立,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追求协调发展和降低社会摩擦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联系将进一步突出;经济安全问题更加引起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加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加快,政府将更加重视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设定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对现行的规划体制提出更高的变革要求,这就需要对规划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以建立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规划体制。

二、国外的经验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规划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估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涉及到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规划体制的差异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地位以及路径依赖程度等,这使得各国的规划体制总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存在各种差异。比如在决定规划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方面,美国和英国模式更强调经济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私人物品领域和可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建立和维护供私人资本进行竞争的公共环境上。法国、德国、日本模式则主要体现出政府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战略的特点,强调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采取较多的经济干预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俄罗斯模式则具有典型的体制转型特征,政府规划功能经历了从高度计划的模式到基本放弃,之后又进行恢复和重塑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特点又使得这些国家的规划体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也决定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在规划体制方面的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可供我们吸取和借鉴。

(一)各国具有不同的规划体系,但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功能的不同,各国的规划体系大多包括三大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但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

德国以空间规划为主体,联邦国土规划由联邦政府负责编制,主要是制定联邦范围内的规划目标、全国性的规划标准,并根据各州发展现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调整全国性的布局。对基础结构、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就业机会和定居条件等进行经济区划和平衡。该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由联邦建设部牵头,与有关各部协商后提出规划草案。除这一综合性规划外,联邦政府还负责编制全国性的专业规划如铁路、联邦级的公路和高速公路、主要水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区、军事用地的规划等。联邦规划对州、市、县的规划起指导作用。各州和地方政府要负责编制与上级规划相协调的地区各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法国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计划性”最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法国政府成立了计划总署,负责对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先后制定实施了11个4年经济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对市场作用的日益重视,指令性计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九个计划开始向合同制方向发展,并成为中央政府调节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工具。从第十个计划起,计划合同中量性的指标在减少,衡量结构调整及质量的指标在不断增加。但政府仍通过计划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设计国家的发展战略,缩小社会各界的收入差距。

美国政府具有自己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法国、德国等相比,虽然没有相对固定和直接的国家计划,但联邦政府下设的各委员会和部局都有各自部门的详细规划,并通常通过法案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联邦政府也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临时制定相关规划,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田纳西河谷开发计划等。

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至今,其规划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即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和以指导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一度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总体规划,但在1990年代起又开始着手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000年开始实施了《俄罗斯联邦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2000~2010年),并从1993年开始制定实施了3~4年不等的中期规划,以及1~2年不等的具体实施计划。

日本是一个较多推行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国家。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13个中长期经济计划。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了以下三项经济计划:1992年《生活大国5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1992~1996年)、1995年《新经济5年计划》和1999年《未来10年计划——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及经济新生的政策方针》。同时,日本的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规划也较多吸收了德国的空间规划的经验,对包括土地、交通、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划。

韩国政府也比较重视经济长期发展规划,196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7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后开始实施“新的经济长期设想计划”(1996~2020年),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政府开始调整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二)规划的地位和内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规划综合反映了政府管理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取向,是政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从各国规划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规划的内容日益丰富,规划的主体日益明确,规划的程序日益科学化,规划的体系日益完善,规划的权威性日益提高,规划之间的功能界定和相互衔接日益加强。总体上看,规划日益上升为公民意志和国家法律。但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国规划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国家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在变化。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大,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优势越领先,政府的产业政策则越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越向战略性、指导性和定性化方向转变,政府也就越重视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不断弱化,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三)具有规范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和完善的规划法体系

规划编制程序是否规范和民主直接决定着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权威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具有相应的规划法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功能、主要内容、编制程序以及规划调整的法律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规划的制定都要遵从公开性和透明度,民众大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规划都要经过权力机构的审批,一旦通过则通常以法案或法律的形式实施。各国规划的编制过程基本相同,都要遵循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比如德国空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编制阶段。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制规划的初稿。编写人员可以包括内部职员,也可以包括外部聘请的专家。

商讨阶段。政府邀请有关利益各方对规划的初稿进行商讨,讨论过程往往要重复多次。政府综合有关利益各方的意见后,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仍可以对最终稿发表反对意见。

审议阶段。政府将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对最终稿的反对意见以及政府对反对意见的解决办法一并送交议会。议会讨论有关资料,最终表决通过之后,规划就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另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规划都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地区的规划在地区议会批准之后,需要上一级政府最后批准,以保证上下两级规划的一致性。当地方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相冲突时,联邦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地方规划进行指导。理论上讲,如果地方拒绝中央政府的指导,中央政府有权直接修改地方的规划。同时,由于地区规划直接涉及到私人利益,有关利益各方有向上级政府和联邦或中央政府进行申诉的权利。德国各州的规划法,都对规划程序有详细规定。如不按规定程序走,公民可以对通过的规划进行,法院会判规划无效。这种做法虽然容易使制定规划的时间比较长,但由于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最后制定的规划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使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得到保障。规划出台后,也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便于执行。

(四)具有分工明确的规划编制机构体系和健全有效的规划执行评估机制

一个分工明确和职能合理的规划编制机构及体系是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国家在联邦或中央政府大都设有专门的规划部、局、署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总体规划制定的组织、协调工作。比如德国的规划权归三级政府所有,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设有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部,主管立法,制定城市规划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全国经济区规划、区域规划大纲,协调地方、部门之间的工作,掌握部分资金资助地方的城市建设。法国负责协调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机构是计划总署。计划总署可以得到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持,比如国际信息与展望中心(法国官方的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计划数理经济前瞻研究中心、生活条件观察与研究中心等,计划总署给这些机构一定的预算补贴。

与此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规划执行结果的评估,并有一套进行评估的法定程序和运行机制。法国政府在制定规划后,为了使公民更清楚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使国家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责任心,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一个政府的部际评估委员会负责,称全国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由11位专业独立人士组成。全国评估委员会通过与计划总署协调建立评估机构,会同相关的政府部门共同确定规划评估方案和评估费用预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对项目费用落实情况进行确认等,最后出具评估报告。

三、建立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规划是政府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制度。规划的地位在本质上与社会制度无关,而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政府调控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地位有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市场发育不足所造成的缺陷还需要政府进行矫正。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领域,也会存在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弥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生态治理、发展差距、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总体规划的任务就越发紧迫。而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家战略的地位在日益突出,政府制定并实施国家战略的手段和途径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在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要加强;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规划的地位同样不是要削弱,而是要进一步加强。

(二)要坚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广泛借鉴、兼顾实际,适度超前,协调一致”的原则

建立适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规划体制的改革应当坚持几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第一,长远谋划、分步实施。以市场化为方向,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体制作为规划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建立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相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广泛借鉴、兼顾实际。既要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注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相适应,充分反映和体现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适度超前,协调一致。要尽快解决规划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超前性和指导,使规划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体制相协调。

(三)要突出强调和体现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

第一,系统性。要加强不同规划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相互衔接,对规划体系进行高度整合,避免各规划之间交叉重合甚至相互矛盾,建立层次分明、边界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要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的互相衔接。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其编制的依据应该是经同级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要调整解决重点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以及行业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规范性。目前我国规划体制中的制度性规定,有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更多的则是不成文的惯例和约定俗成的做法。规划工作的不规范导致了规划程序上和规划内容上的随意性。因此,规划工作必须走向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规划体制。为此,从长远来看,应该制定《规划编制法》。

第三,有用性。要切实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过时过多过滥的一类规划,特别是许多已经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和不再是政府产业政策调整重点与领域的行业规划。要针对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的与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的地方规划中所存在的雷同和缺乏地方针对性的问题,调整或者不再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编制中长期规划。要针对目前规划内容原则性过强、操作性较差的问题,要通过改进规划编制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第四,权威性。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下级规划和上级规划不衔接,上级规划难以在下级规划落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依法动用司法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四)要重点围绕“四个转变”进行规划体制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规划的领域由较多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向主要以公共产品与服务和非竞争性领域为主转变。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行业和领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因此,沿用传统体制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的规划应该退出,规划的内容要进一步向公共政策领域转变。

第二,规划的体系由以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为主体向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并逐步加强空间规划转变。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全国的综合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区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空间规划应当集中体现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取向,要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9

新中国成立后,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中国已经完整地经历过12个五年规划期,即将掀开“十三五”规划的新篇章。

总体上看,每一个五年,都是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好像一部轰轰烈烈的历史大片,中国社会发生着许许多多深刻的变化:政策措施、城乡统筹、民生问题、百姓衣食住行、市民消费理念……

何为“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经济建设不是拍脑袋,必须严格遵循经济规律,必须有全面周密的规划。这时,中国人的眼光转向了苏联老大哥。

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相比,苏联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晚。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苏联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苏联取得巨大的转变源于苏联的“五年计划”,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当时西方众多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都在等着看苏联笑话,因为在西欧国家历史上从未出现政府组织和主导的经济建设。

但是苏联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奇迹。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家。通过“五年计划”,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建立初始的经济和苏联建国前有极大的相似性,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强国梦,苏联成为必然的老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编制。访苏期间,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这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订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的这些意见得到了采纳。

尽管各方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上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一五”计划虽几经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终定稿,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态。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从“计划”转向“规划”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

“规划”取代“计划”,是中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是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一员。我国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市场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体现计划经济特色的五年计划到了淡出之时。

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体现了从作为组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向作为政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转变。体现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更加注重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弱化市场调节的领域。

“市场的归市场,规划的归规划。”五年规划是和市场机制相互分工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弥补市场机制在宏观层面的盲目性。基于分散信息的市场微观均衡并不能达致宏观协调,规划在宏观层面对于整体性知识加以运用,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整体方向。

“五年规划”为何如此重要

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成果辉煌,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也将为未来的五年谋划全局性、战略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议题。对此,熟悉中国政治经济规律的人,纷纷投以关注的目光。也有一些不了解情况者,可能疑惑,市场经济的中国为什么还要编制“五年规划”?

须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所谈及的“五年规划”,更大程度上是对未来五年的宏观设计、战略方向,属于指导性意见。当然,其中具体的指标、项目、投融资约束,是具有法定的强制效力,但也完全不是过去计划时代的产物。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经验,并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国的五年规划基本定位是为宏观经济活动提供框架性指导,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依据。五年规划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依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胡鞍钢在他与人合著的《“十三五”大战略》序言中如是写道。他同时讲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五年规划性质和内容早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五年计划”。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五年规划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布局,确立“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健全涵盖关键领域、突出重点、相互衔接、导向明确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特别是区分并制定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前者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后者是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具有法律效力,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其实现。

五年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旨在增强其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总体上看,五年规划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宏观性,即规划布局国家发展的整体是什么;二是战略性,即所规划的发展时期具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是政策性,即规划内容具有针对性,对于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发展方向尽可能与国家期望的方向一致。五年规划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规划,通过充分把握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关系、重要矛盾与主次矛盾,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角度战略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新时期、新发展、新阶段的目标。

备受瞩目“十三五”

建国60多年来,五年规划逐渐从单一的经济计划转向全面的发展规划,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从少数人决策到集体决策,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心从经济领域逐步转向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微观经济领域被削弱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加强。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新时期的发展规划更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

而今,中国的五年规划已经转变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规划,或者可以称为公共事务治理规划,它不再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公共事务治理为重点,从而能够和市场经济相互兼容,并成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具体到“十三五”规划,这一五年规划时间节点很关键,一方面,按照党的十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另一方面,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表示,党的十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备受关注。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度基础;体制;法制;实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实现形式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从1953年开始实行,到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长达39年。由于一些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中国成立之时,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物质极为匮乏,私人资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财政面临巨额赤字,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奠定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基础,要改变我国落后的政治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求集中发展我国的重工业,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较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而保证战争胜利、恢复生产、安定民心。那么,这个时期就要运用行政手段把全国的经济资源集中化,然后分配到重工业部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只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走社会主义道路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为我们提供借鉴的可靠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适合我国建国初期的国情,并受前苏联的一些影响,我国在“一五”期间选择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实现形式,由于认识的不同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计划经济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根据计划经济表现的不同特征,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以前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个阶段的市场:(1)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划的范围内开展,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上级部门的指令安排,企业生产的原材料由谁供应,生产多少产品,产品销售给谁,这些都是由国家事先规定好的,这样就消灭了竞争,消灭了劳动者的工作动力;(2)市场结构比较单一,不存在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单一,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3)产品的价位由各级政府规定,认定计划可以调节生产,价位的高低要服从计划,价位的高低完全不反映商品的价值,更不会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使得经济过度受政府控制,不能达到自主调节;(4)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调节方式主要是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包括指令性调节和指导性调节,这个阶段国家主要是运用指令性调节,即强制性规定执行单位必须完成。虽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指令性计划是计划调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形式,在实行社会主义开始的阶段,社会需要的物品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品,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那就要运用一些强制命令性的计划进行管理。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以后的计划经济市场。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时期计划和市场机制同时存在,但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主要的计划调节方式是指导性调节,主要客观依据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生产企业作为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要求进行,政府机构主要是加强宏观控制与协调,使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实现形式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影响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方面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生产力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提高,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改革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在国际帝国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对我国的冲击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成了必然要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始了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变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效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00年底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

1992年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经济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经济从1992~2011年的2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2%,增长的最多的一年是1992年,这一年的中国GDp增长率为14.2%,这也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带来的发展。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后,经济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2003~2007年的5年间,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三个方面完成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从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我国现实和所处的时间特征给予的明确的具有特点的中国;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方式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比之前更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与此同时更有力地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这意味着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市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对于市场调节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市场无法起调节作用的领域,政府的作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这时的政府只可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的职能,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而不可以直接决定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三、法制的地位及实现形式

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市场经济要想长远、稳定、长久治安地发展,就要依靠依法治国。当经济改革的步伐加进,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要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就要求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增强党对法制建设方面的引领,经济才能够有效持续有序地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的地位和重要性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制来实现的。与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的法律体系有市场主体法律、市场体系法律、市场运行规则及管理法律、市场宏观调控法律等。法制对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法律的调节面覆盖市场经济的主要过程,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始终在法律的控制之中,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市场经济运行的顺畅性、自律性都需要借助法律手段;二是法律在运作上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背景;三是法律与市场经济都是把效益确立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并以此当作法制建设的重要依据。

法制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以及法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法制在经济运行中的实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是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关系为法制原则提供基础,法制原则提供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可以经由法的途径获得守法的确认和保护。二是法制是作为调节经济关系,维护经济运行秩序的有力支撑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其中商品交换和市场交易这种权利和义务的让渡就需要有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规则来约束和衡量双方的行为,否则市场秩序就会一片混乱;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行为准则,都需要法律的保护和确认才能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是有效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平等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各个经济主体只有遵循法律所确认应当遵守的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法律所具有的引导性、公平性决定了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的多层次性和全方位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强亚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的特征[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10.

[2]翁贺凯.“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张君劢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论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

[3]常修泽.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基本判断及思考[J].改革,2002.4.

[4]于光远.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J].经济体制改革,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