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02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1

一、安全生产目标

煤矿企业是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本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经营方针。

本矿生产经营必须遵守《煤炭法》、《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煤矿负责人(法人)和经营管理人(矿长)对预防煤矿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二、安全生产管理

本矿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护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本矿的生产经营管理人(矿长)对本单位的下列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一)矿长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之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矿长未按照上述规定履行上述职责的,主管部门可以责令矿长限期组织培训,并依法进行处罚。

(二)矿长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根据本矿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立即停产,撤出作业人员,研究整改方案,直至整改合格。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存档。

矿长未按照要求履行上述职责的,主管部门可以责令矿长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矿长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从业人员依照本矿的相关制度予以处理。

主管部门随时进行检查,发现从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的,可以责令煤矿企业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矿长或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第446号令)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轮流带班下井,并建立下井登记档案。

主管部门发现矿长未按规定带班下井的,可依法对其进行处理。

三、安全生产预防制度

本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治理和报告制度。有《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第446号令)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本矿矿长应当负责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措施,停止生产,排除隐患。

煤矿企业未按照要求履行上述职责的,有国务院446号令第八条第二款所列情形之一仍进行生产的,主管部门可以责令企业停产整顿,情节严重的予以关闭。

四、安全事故的控制

本矿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是: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安全目标管理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大煤矿事故频频发生,使其面临着较大的安全考验,不仅增加了职工的死亡人数,还对我国经济、财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据相关数据表明,造成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对煤矿生产过程造成影响,还会危及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有效地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1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地质环境较为复杂我国露天煤矿占煤矿总量的7%,这就使得煤矿开采大多数需要在地下、矿井里进行,对煤矿生产开采工作十分不利。我国煤层相对不稳定,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瓦斯矿井较多,煤层容易发生自然,不利于开采的安全进行。由于矿井环境比较恶劣,存在较多的危害,如瓦斯、火、粉尘、水等。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开采深度逐渐延伸,使得矿井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煤矿生产工人在数百米下半封闭的恶劣环境中,工作时间长、照明不足,容易造成呼吸困难、情绪波动等,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1.2机电设备老化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的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无法在安全管理方面加注更多的精力,使煤矿生产工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够,严重会引发事故。在煤矿实际开采中,煤矿企业仍然继续沿用陈旧、落后甚至老化的生产设备,使得这种设备在技术和安全上无法满足相应的标准与要求,大大提高了事故发生率,降低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系数。

1.3煤矿生产工人不安全行为据相关数据表明,导致煤矿事故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于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数百米半封闭的恶劣煤矿下,煤矿工人容易受到心理、生理以及技能的影响,使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复杂性。在开采过程中,随着开采深度的延伸,对工人的正常操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增加了人为事故发生的概率,再加上煤矿工人大多数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对隐形危险源的辨识能力低,最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4安全管理不到位从我国整体水平来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较多的问题与缺陷,严重影响着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预防与安全控制培训工作缺乏,安全检查与监督工作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执行力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得安全管理水平始终提不上去,无法及时的排出煤矿生产安全隐患。在这样的组织中,员工缺乏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指导,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抱着一些侥幸心理,违规操作,对其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

2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

2.1确保煤矿开采环境的安全为了给煤矿生产工人创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确保其能放心的进行工作,就需要对煤矿工作环境进行安全管理,那么合理的选择矿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是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在对生产设备布置与更新时,需要根据煤矿企业的发展特点与煤矿地质条件进行,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硬条件。同时,还应该对煤矿的防水防火防瓦斯以及通风进行安全的管理,使其满足国家的相关标准。

2.2创新安全技术和设备,实现安全生产若想较好的实现安全目标管理,就必须改善煤矿的生产条件,最大程度消除一切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对于落后老化的设备,必须及时进行更换,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生产设备操作简单性强、安全性高,使生产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保证煤矿开采的连续性,为实现安全目标管理奠定基础。同时,煤矿企业应该提高煤矿开采工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其能对隐性危险源进行正确、科学的辨识,并主动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使其逐渐树立起安全第一的工作思想。安全生产技术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煤矿企业应该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最快最好实现安全生产管理。

2.3更新安全管理观念首先应该更新煤矿领导层与管理层的安全管理观念,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清楚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对煤矿生产前期安全投入与后期技术投入潜在以及长远利益进行全方位考虑,为煤矿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管理。同时,还应该对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教育加强培训,全面普及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其具有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促进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更好的应用。

3总结

在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安全管理对煤矿安全生产、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全目标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煤矿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煤矿企业应该不断创新生产设备与技术,更新安全管理观念,确保煤矿生产环境的安全性,从而实现安全目标管理,促进煤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乃文,季大奖.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行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2:115-121.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3

(一)开采煤矿机电设备老化

有的煤矿企业的老板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只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的降低煤矿开采成本,在安全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这就使得煤矿在技术和设备上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达到安全开采的相关要求,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二)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就我国的煤矿分布来说,露天煤矿较少,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在地下的,这就要求煤矿开采工作在地下或者是井下进行。地下地质机构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瓦斯井较多,且煤层相对不稳定,给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了问题,在煤矿开采中容易发生自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煤矿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煤矿开采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问题。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企业面对当前煤矿开采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安全生产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为煤矿工人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将安全管理目标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煤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就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做好超前管理工作,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管理人员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后存在的潜在性的经济利益,努力实现“零”伤亡事故的目标。其次是要加强煤矿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针对目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度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个,让广大员工提高对煤矿安全开采的认识,提高员工安全开采技能。让员工在煤矿开采作业中,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安全开采的效率。

(二)创新安全技术

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煤矿企业就要改善生产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的安全,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一些老化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换,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要实现同步,并制定起相关的应急方案,确保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装置起相关的防护措施,将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及时的发现和辨别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进行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加强安全监督,及时的发现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安全技术的引进,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生产技术是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结合自身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提高煤矿生产的技术,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

(三)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

为了给煤矿工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煤矿工人能够放心的进行工作,煤矿企业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做好合理的选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这是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安全的基础。在矿井中合理的配备和布置煤矿工人需要的全部机械设备,实现对其合理的布局,给煤矿工人的作业提供便捷。同时,矿井中使用的瓦斯安全设备、防火设备以及防水设备等,都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对于煤矿中使用的老化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总结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4

关键词煤矿;瓦斯;治理

中图分类号:tD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88-01

瓦斯事故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是煤矿安全事故中的一种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做好煤矿瓦斯治理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据了解,我国很多矿井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而且我国煤矿的开采技术有所缺乏,煤矿的生产及安全系统也不够完善,安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很多煤矿企业在进行瓦斯治理的时候都没有达到治理的要求,导致现在煤矿瓦斯治理工作迫在眉睫[1]。

1煤矿瓦斯治理的目标及原则

煤矿瓦斯治理关系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进行煤矿瓦斯治理时,应以做好一般瓦斯事故的防范工作为基本目标,以杜绝重大瓦斯事故为最终目标;要建立完善的瓦斯事故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瓦斯事故的危害,同时,要建立健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以便及时掌握瓦斯动态,提前发出预测预警。要实现杜绝重大瓦斯事故的最终目标,在进行煤矿瓦斯治理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安全生产”为生产的基本方针,还要做到标本兼治,以治本为基本原则,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同时,还要做好煤矿开采的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制度,做好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在监督的过程中要及时排除瓦斯安全隐患,将瓦斯事故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2煤矿瓦斯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煤矿瓦斯治理观念薄弱。虽然“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已经成为煤矿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就我国目前煤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来看,有很多企业都因为只注重煤矿的生产而忽略了安全问题,这也加剧了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煤矿企业管理者对瓦斯治理工作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的瓦斯治理意识薄弱,没能准确理清生产、效益、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最后才会出现重生产、效益而轻安全的现象。

2)通风及排水系统不完善。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深入,开采的深度及难度持续增加,瓦斯的含量及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是通风系统却没有得到完善,主要是少数矿井新开采区在还没有完善的通风、排水系统时就开始实行“剃头式”的煤矿开采,还有一些矿井在增加了开采深度后并没有进一步完善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也导致了瓦斯安全事故不断增加。

3)防治制度不完善。有一些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将目光都放在生产效益上,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建立近期的管理保障体系这方面,所以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并没有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也没有落实长期的瓦斯治理措施和管理制度[3]。由于管理层的瓦斯治理观念不强,所以瓦斯事故的防治措施也得不到有效落实;没有完善的瓦斯管理制度或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死角。

3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应用

我国每年死于瓦斯事故的人数是所有事故死亡人数的1/3,可想而知煤矿瓦斯事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瓦斯排放到大气中后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加强瓦斯事故治理力度是保障煤矿工人生命安全的具体措施,也是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重点。

1)完善瓦斯抽放的开发技术体系。完善瓦斯抽放和煤层气的开发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止瓦斯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顺利开展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技术研究,进而开发出煤矿瓦斯灾害的预警技术及控制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根据自身煤矿生产条件、地质条件和管理方式开发出适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的预警系统。除了开发瓦斯灾害的预防及控制技术,还要解决煤矿瓦斯抽放地质方面的各种技术难题,从而完善我国不同煤矿地质的瓦斯抽放的开发技术体系。

在引进国外新进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我国煤矿地质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完善矿井井下防爆地质雷达技术和装备,研究出适合煤矿井下工作的雷达天线,实现煤矿瓦斯地质预测技术的开发,使预测过程及预测结果实现数据提取自动化和数字化。

2)加大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投入及监管力度。煤矿开采是煤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我国煤矿企业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煤矿层瓦斯治理技术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煤矿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降低瓦斯灾害、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煤矿企业应该积极推进煤层资源与煤层气资源的协调开发,把瓦斯抽放指标作为煤矿安全开采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安全生产的指标列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瓦斯治理的查处与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规范煤矿开采制度,将检查活动日常化化、规范化。建立责任制度,提高瓦斯事故发生时相关人员的责任代价,从而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瓦斯治理的积极性。避免管理漏洞的出现,使制度具备更强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落实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加大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利用政府机构的监察力量对煤矿瓦斯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成立监督机制,对那些没有达到瓦斯治理要求的矿井采取有效的惩处措施。加大瓦斯治理的监管力度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上降低重大瓦斯事故发生的频率。

3)利用煤气抽放技术进行煤矿开采工作。煤矿开采工作的前后顺序会对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稳定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进行煤矿安全开采工作之前就要先从地面或者煤矿井下抽取瓦斯,这样才能降低煤矿开采的难度,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与稳定进行。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壳结构不一样,会导致煤矿矿井气田复杂多变,所以在进行煤矿开采的时候还要根据地质条件及地壳结构来选择瓦斯的抽放方式,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对不同地质的矿井要采取不同的抽放方式及策略,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矿区要做好井下的瓦斯抽放工作,从而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只有加强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才能减少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煤矿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使煤矿生产工作顺利开展,促进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生产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喻祥.浅谈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科技创新[J].广东科技,2011,18(16):97-98.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5

结合pDCa循环法的应用理念,规划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框架,分析pDCa的实际应用,如下:1.策划(p)阶段的应用。策划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首要阶段,主要用于分析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项目,规划未来可能发生的安全威胁,提前做出预防性的安排。策划阶段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发挥预测、统筹的作用,反馈安全管理的活动信息,便于规划煤矿生产的管理活动,利用实践性的手段达到管控目的。例如:某大型煤矿生产企业,充分利用pDCa循环法,该企业在策划(p)阶段,制定出安全管理的方案,严谨规划了安全管理的目标、途径,利用策划方案调动该企业的管理,以免遗漏安全管理的项目,该企业根据策划内容,指导并决策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而且pDCa中的策划,规范了安全管理的标准,为该企业提供科学的管理方向。策划是pDCa循环法的起始部分,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主动找出安全管理的主体内容,同时根据内容再衍生与其相关的其他管理项目,确保煤矿安全管理计划具有实践的价值意义。2.实施(D)阶段的应用。pDCa循环法中的实施阶段,即是干预煤矿的安全管理,确保各项管理符合标准的策划。实施阶段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较为复杂,负责多项工作内容,如:分工、监督等,拉近管理目标与实际管理的距离。实施在pDCa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影响,成为安全管理最重要的环节。部分煤矿生产企业不仅利用pDCa完成决策实施,更是利用其完成管理监督,监察管理实施是否具备可行性,一旦发现不良因素,立即进行调控,确保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例如:某煤矿企业在执行安全管理时,策划方案与实际管理发生脱节,增加安全管理的风险系数,此时该企业直接利用pDCa循环法,通过实施阶段约束管理的过程,以策划方案为目标,不断对实际管理进行协调,促使两者逐渐一致,由此规避了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潜在风险,进而提高该企业管理的安全度。3.检查(C)阶段的应用。pDCa中的检测阶段,运用在策划与实施之后,规避前两个阶段中遗漏的风险,排除风险隐患。煤矿安全管理本身属于系统性的项目,而且风险系数比较高,较容易遗漏管理项目,所以通过pDCa循环法中的检查阶段,完善煤矿的安全管理。例如:某大型煤矿企业,生产运行设备种类多,运行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该企业通过策划和实施已经对安全管理做出了规划,但是仍旧无法规避细节隐患,如运行设备的潜在问题、新老设备的交替问题等,还需利用检查阶段,找出细节性的管理内容,加强安全制约的力度,该企业在检查阶段的控制下,全面检测煤矿生产的设备,深度做好安全工作,针对设备运行进行考察、考核,及时更换低于标准运行的设备,科学管控该煤矿企业的设备运行,降低事故发生率。4.处置(a)阶段的应用。pDCa循环法中的处理阶段比较特殊,不仅参与到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而且更倾向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控制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程度的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效益。处置阶段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起到整改的作用,消除安全事故引发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利用组织的方式改善事故现场。除此以外,pDCa循环法处置阶段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还可准确找出引发安全事故的源头,提前启动管控措施,维持煤矿安全生产的环境,发挥pDCa循环法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解决煤矿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处置阶段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效率。

二、pDCa循环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评价

pDCa循环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指导并约束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分析pDCa循环法的评价,如:(1)强化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风险预测,制定多项风险预测计划,弥补煤矿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基于pDCa循环法的煤矿安全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2)推进煤矿安全管理的改革,摒弃原有不合适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评价管理的整体过程,提升管理的实际标准;(3)为煤矿生产构建安全的管理环境,利用pDCa循环法,管控煤矿生产,体现安全管理的价值,拓宽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效益。

三、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6

关键词:培训课程;应急培训;管理体系

1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分析

(1)事故决策提高课程体系——模拟救灾推演。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根据煤矿特点,结合行为科学理论,以真实的事故警示案例为依据制定事故模拟推演方案,用于矿级管理人员培训教学中,以期提高矿级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在矿井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灾中能够正确决策指挥。

(2)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课程模块。针对目前煤矿企业存在着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进展不平衡,在培训课程体系中,需要加入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课程,应急管理工作应从上层抓起,并需要编制了《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文件汇编》,结合行为科学原理,从行为准则上对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进行提高。

(3)扩大课程范围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煤矿区队级管理人员是煤矿安全生产主要环节人员,是煤矿基层管理工作者,是生产一线第一责任者,在矿井发生事故时,是现场处置第一决策者。做好煤矿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演练、培训是提升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重要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煤矿企业基层安全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应急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必将导致大部分煤矿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低下。

(4)煤矿应急预案演练课程体系。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九条规定,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1次矿井救灾演习的要求,相关课程内容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标准,以《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等为依据,并结合地方行政机构的应急法律法规。

2培训教师管理及确定

煤矿安全培训虽然是一种在职教育学习,但其教学成果以及学员学习效率都符合学校教学规律,在全日制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是学校教务部门最为主要的工作之一,是整个学校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煤矿安全应急培训中,对于其讲师的管理尤为重要,要从前期的培训教师的选择,到中期的教师监督管理,以及教务人员的教学组织实施,到后期的教学质量的评价。煤矿安全应急培训的教师确定,必须要针对煤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识别,即各个工作程序和内容的分析识别,确定哪个工作环节更需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在识别过程中还需要把我国煤矿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目前煤矿安全监察的动态和现实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问题相结合。并且煤矿安全培训要积极响应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政策,以及最新的劳动保护规定,这样既能结合煤矿企业实际的安全培训要求,又能把相关培训政策性指导内容进行前期的预判分析。由于煤矿安全培训人员的结构差异性,对于煤矿安全培训的对象进行差异化需求分析。并且把煤矿安全培训的个体和组织相结合,以识别整个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需求。

3煤矿安全应急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评价,在整个煤矿安全培训环节中流程中是比较重要的,它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价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后期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改正提高的措施之一。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目前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特征,所表征的优势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根据煤矿安全应急培训班的特点,主要通过3种方式对其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分析:

(1)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这是从学生的成绩上,用量化的方式,来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任何一种模式的教学,都可通过此法进行定量评价。这种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在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进行量化比较,对于煤矿应急管理培训教学成绩的量化,要根据培训教学的特点,设置适合的考核和考试方法,主要以答辩和编制相应应急预案,最后也可以进行相应课程成绩考试来综合量化处理。

(2)教学问卷调查评价。教学问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之一,对于教学问卷的评价,必须进行侧重点的问卷设计,然后设定目标值,然后对目标值进行统计分析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3)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对于煤矿安全培训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其影响因素中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一般将它们分为2类,一类为重要影响因素,另一类为次要影响因素。其中教学计划、师质力量、过程控制等都属于煤矿安全培训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包括培训需求、教学时间、学员意见等。在此分析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评价分析理论,建立煤矿安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评价因素是对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价集合。

4煤矿应急培训教学管理体系

对于煤矿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其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机构的政策动向,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具体的培训计划要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划以及企业人员结构的特征和相关企业职工考核制度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作为企业的安全培训机构,其要对整个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和安全生产负有一定的责任,必须要进行责任化管理,只有进行了责任化管理,才能够促使企业的培训机构加强相应的工作。并且企业的培训机构要在企业的年度开始就制定好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变化。对于煤矿企业培训中心所制定的培训计划,应该包括培训教学大纲、培训教学计划、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的手段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都应该进行明确化。对于培训计划的时间,可以进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的制定。

(1)煤矿安全培训中心长期培训计划的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的制定是培训机构按照所属矿山企业发展规划要求制定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其时间跨度一般较大,大部分是按照单位为年的时间进行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对于时间的长短,也需要着重考虑。因为如果时间过短就失去了长期培训计划制定的意义,而如果制定的时间过长,那么在长时间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不能够合理地去预测,这样也会给制定的培训计划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2)煤矿安全培训中心中期培训计划,中期培训计划一般是指年度计划的制定,即整个年度内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它的制定需要在长期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制定,即它要符合长期的培训计划要求。并且制定的中期培训计划要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规划或者发展目标,并且要考虑短期的培训计划的要求,使得中期培训计划衔接长期和短期计划。

(3)煤炭培训机构短期培训计划的制定,对于煤矿企业短期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煤矿企业短期内的人员结构变化以及国家煤矿主管部门对煤矿相关政策的动向,以及近期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新的标准颁布实施的情况,尤其是国家标准规范的实施,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相关培训,这样能够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煤矿企业的实施国家标准规范的能力。

对于编制培训计划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编制:

(1)首先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内容时,先要考虑的是煤矿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然后对企业本身的人员结构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现状等都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然后再制定具体的内容,在确定内容后,就需要制定相应培训内容后的培训目标,进行培训的目标要明确,这样才能进行高效的煤矿安全培训,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进行合理化的考核。

(2)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还需确定培训对象,以及和它对应的培训具体内容要求。培训对象要和培训内容相结合进行考虑,这需要对本矿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够进行确定。培训对象确定后,就要根据确定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的时间安排,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认知能力进行确定,而具体在那个时间段进行培训,需要考虑煤矿企业自身的生产需求,因为煤矿企业培训最好在不影响煤矿企业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影响到煤矿企业的生产,那么也需要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

(3)对培训教学人员的选择也是进行培训计划制定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一些培训内容,如理论性较强的工程技术课程可以选择外聘科研院所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而操作性比较强的培训内容可以选择本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教学工作,而像其他一些国家规范和标准的培训可以选择行政机构或者高校教师进行宣贯国家标准。对于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在进行培训计划时也需要考虑培训场所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培训中心都有固定的教学地点。

(4)对于制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及目标,需要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监控,因为在职培训所涉及到的学员不能全日制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控制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的是相关人员的出勤率,对于出勤率可以采取相应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对于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是培训机构教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进行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或评价制度,只有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评估制度,才能够有效保证整个培训项目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煤矿培训项目的实施是培训机构的重要工作,整个培训机构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协同工作。在培训项目实施阶段就是要按照前期制定的培训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工作。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整个培训项目的监督和评估方法,进行有效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在我国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机构所属部门中也有相应的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有的培训机构还承担对所监察的辖区内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中心进行监管和管理,那么此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和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机构的工作动向相结合,并时刻对煤矿企业所需要的培训要求进行调查,以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培训项目计划。

由于煤矿从业人员的结构差异性,即煤矿管理人员和普通生产管理人员以及一线的采掘工人,并且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特种工作人员。所以不同结构层次的人员对于安全培训的需要,和需要培训的内容以及其认知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再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以及考核标准时都需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确定。由于煤矿生产企业属于高危行业,所以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对从事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有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如矿长资格证、总工资格证等资格培训项目。对于煤矿的特种工人,也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培训,如采煤机司机证书、爆破工资格证书等。

参考文献:

[1]程伟,柏建彪.松软厚煤层巷道围岩稳定原理与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技,2010(2):4-6.

[2]刘建军.崔家寨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巷道稳定性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9,37(3):13-16.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7

去年以来,各产煤市、县(区)和省直有关部门集中开展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依法取缔关闭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能力落后的小煤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一些煤矿非法开采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仍有存在;一些地方煤矿关闭工作不到位、煤矿资源整合不规范、煤矿建设项目违法违规问题还较突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做好我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意见的通知》(〔2006〕82号)的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我省煤矿整顿关闭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省煤矿实现“一个好转、两个减少和三个提高”的目标。

一个好转:采矿秩序明显好转。全省基本消灭非法开采、违法违规建设、生产以及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

两个减少:一是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数量减少,全省煤矿数量减少到340家左右;二是煤矿事故总量大幅度下降,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力争控制在4以下。

三个提高:一是煤炭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全省煤矿采区回采率要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回采率指标,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二是煤矿安全保障、安全投入、安全生产条件和煤矿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煤矿全部装备安全监控系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井下消灭板车运输,基本实现轨道矿车运输;三是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技术素质明显提高,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全省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达到初中以上,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主要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达到中专程度以上。

(二)工作任务

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严重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二、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5年7月~2006年6月)依法取缔关闭非法开采、违法生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布局不合理的矿井(此阶段全省已关闭33家煤矿)。

第二阶段:(2006年7月~2007年6月)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乡镇煤矿过多、过散、生产能力低等状况,进一步减少矿点数量。计划全省在本阶段关闭65家煤矿,2006年年底前全省关闭煤矿36家;2007年6月底前关闭29家。

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10年)以政策治本,强化矿井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为工作重点;继续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严格安全准入,强化源头管理,继续清理纠正越权核准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全面提升全省煤矿整体水平。

三、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重点

(一)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严防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

1.对非法开采和已关闭擅自恢复生产的矿井发现一处,取缔一处,并依据有关规定依法查处相关责任人;

2.非法挂靠井(硐)口、系统一律予以关闭;

3.同一个矿井1年内2次或2次以上超层越界开采的,一律予以关闭;

4.非煤矿山违法从事煤炭开采的,一律予以关闭。

(二)限期关闭和淘汰以下矿井

1.关闭布局不合理矿井

(1)不同的采矿权人,其许可的采矿范围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重叠且影响安全生产的,只保留一个矿井,其余予以关闭。

(2)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

2.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矿井

2007年年底前淘汰核定年生产能力(以下简称生产能力)在3万吨及以下的矿井。

3.关闭违法组织生产的矿井

(1)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组织生产的煤矿,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被责令停产整顿、擅自从事生产的煤矿,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3)被列入煤炭资源整合范围,整合过程中违法组织生产的矿井,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4.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

(1)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被责令停产整顿,经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存在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现有技术条件难以有效防治,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矿井,责令停产整顿并经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论证建议关闭的,依法予以关闭。

(3)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矿井,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4)已取得相关证照,但管理滑坡、安全生产条件下降,被责令停产整顿,经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由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5.地方人民政府决定依法予以关闭的矿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行政法规和规定,对发生重特大事故后决定依法予以关闭的矿井。

6.关闭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矿井

经省国土资源厅认定煤炭资源接近枯竭的煤矿,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应及时注销其各种证照,依法予以关闭。

(三)规范煤炭资源整合,从严控制煤矿新建项目

1.所有纳入资源整合的矿井必须按照先关闭、后整合、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的原则进行整合,整合后形成的新矿井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一套生产系统,并按照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管理。整合后矿井的生产能力原则要求15万吨,开采极薄煤层不得低于3万吨。

2.全省停止核准(审批)生产能力3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已批准(核准)规模在3万吨/年及以下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停止建设,符合规定的可纳入煤炭资源整合范围。

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要求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

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各产煤市、县(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健全制度,强化责任,精心组织,落实各项措施,狠抓薄弱环节,全力以赴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职责

全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由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各产煤市、县(区)人民政府须成立相应的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细致地做好煤矿整顿关闭的有关工作,要把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作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目标,纳入政绩考核内容,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各项任务。

1.各产煤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建立、制订全市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职责、制度,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配套措施,组织监督、检查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任务、目标落实情况。

2.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地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具体实施整顿关闭工作各项任务。建立整顿关闭煤矿工作责任制,对应关闭的煤矿必须严格按照“六条标准”组织实施关闭;对被列入关闭矿井对象实施关闭的,必须填报“关闭矿井报告单”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关闭矿井公告;负责落实各有关收缴部门对列入关闭矿井所缴纳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费用据实予以返还本息工作。

3.各产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已关闭矿井巡回检查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应实行乡镇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发现本乡镇、街道范围内已经关闭矿井“死灰复燃”时,必须采取有效制止措施,并向上一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

4.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无采矿许可证非法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滥采乱挖煤炭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负责组织认定资源接近枯竭矿井,清理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大型煤炭矿区内及采矿许可范围相互重叠的矿井,提出有关关闭矿井名单。同时要做好非法采矿所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工作。

5.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理纠正不符合经批准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违规越权核准的新建煤矿建设项目,负责控制新建煤矿建设矿井规模。

6.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煤矿生产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无煤炭生产许可证非法生产的查处力度。负责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的改、扩建煤矿建设项目,负责控制改、扩建煤矿建设矿井规模;负责提出小煤矿数量控制规划目标,会同有关部门认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和非法挂靠、一证(矿)多井或多井拼凑的矿井,提出有关关闭矿井名单。

7.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隐患矿井依法做出停产整顿、停止施工的监管监察指令,监督煤矿停产整顿情况,提出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矿井名单。

8.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取缔无照经营煤矿。

9.行政监察部门负责对参与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实施监督监察;负责对存在非法开采并且没有采取有效制止措施的县、乡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负责牵头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办矿问题。

10.公安部门负责处置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关闭煤矿的民爆物品,依法吊销相关民爆物品许可证件;负责维护煤矿关闭现场的治安秩序;负责查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等涉嫌犯罪案件。

11.财政部门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规定对关闭的矿井已交纳的剩余采矿权价款予以退还。

12.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煤矿非法用工,监督煤矿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指导和督促煤矿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配合制订煤矿转产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经济政策。

13.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依法查处污染环境各类煤矿,对严重污染环境、整改无望的,应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14.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关闭的落实工作。

15.供电单位负责切断当地政府决定予以关闭矿井的供电电源,拆除供电设施。电监部门负责查处供电单位向非法煤矿供电行为。

16.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关闭所属煤矿各类矿办小井。

(三)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度,进一步提高全省煤矿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水平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8

引言

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采矿技术的管理上也在不断的得到完善,尽管相对以前来说煤矿采矿中的安全事故在逐渐减少,然而就目前这一次次的安全事故来说,我国的煤矿采矿的安全工作仍需要加强,各煤矿企业要更好的按照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来进行煤矿的开采,使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提高,从而解决煤矿采矿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煤矿采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1.领导们对安全事故不够重视。有些地区的煤矿单位领导安全意识比较缺乏,在安全管理工作上不够重视,当需要在经济利益与人身安全之间选择时,常常选择经济利益,使得在安全方面上的投资严重减少,这就造成在进行煤矿开采时缺少安全保障。有些领导从思想上就不能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能把安全生产放在工作的首位,只追求工作效率,忽略安全生产的必要性。

1.2.对安全管理的投入不足。相对于在煤矿企业其他方面的投入来说,在煤矿开采的安全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无论是在技术设备还是生产设施都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标准,使得安全生产成为空话,导致关于安全生产的措施不够完善,使得在进行煤矿采矿生产时存在很多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存在,可见在安全生产中资金的投入对与安全生产也是具有重大的作用。

1.3.不能把安全生产责任化。根据统计分析,大量的煤矿安全事故和违法企业,非法生产的关系,尽管反复要求,严格的法律禁止,但是许多公司仍由不管员工生命安全利益的非法违法生产。过度的企业管理将专注于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足够的强调安全生产,通常由煤矿安全措施到位,救援设施并不完美,安全生产责任不清楚,混乱的管理,等情况下,一旦煤矿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巨大的。

1.4.在现场的管理比较放松。煤矿安全管理是良好的商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很多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领域的混乱,甚至一些侥幸心理的存在。一些煤矿企业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现场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深入思考,考虑不小心,掌握得不到位。个别公司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走走过场,没有要求严格执行“三个不生产”的原则,这样会损失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个坚实的基础。

1.5.不能对员工安全生产进行培训。尽管一些煤炭企业将组织内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它没有建立有效的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系统。例如,一些单位为了提高业务效率,减少员工非生产性部门,导致力量训练不足,一些公司在技术和安全培训的员工和缺乏规划总体安排,对工人的理解不足,安全缺乏特定的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和培训,没有得到适当的培训效果。

2.如何减少煤矿采矿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可以说,煤矿高风险投资,由于特殊的生产环境中,不同的条件,导致事故率相对较高,因此,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社区的关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煤矿企业在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深入考虑的。

2.1.解决好利益和安全的关系。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是互补的,这两个互相依赖,安全管理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目标,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企业应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这需要煤炭矿业公司协调处理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并尽一切努力避免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力资源开展团结的工作的各个方面,以确保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

2.2.实行目标责任制。煤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企业安全责任,更加强调安全目标责任制,因为它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确保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当中。煤矿企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安全评价公司的生产。目标责任制,商业保险安全等级评价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加了生产企业的安全责任感。

2.3.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加强。安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来提高安全意识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应抓住员工的培训,并定期举行或不规则的强制性安全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煤矿安全。

2.4.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要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安全审计工作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各级领导应积极配合,支持审计工作,确保相关人员执行检查任务。具体来说,监控和实施安全监控、信息安全责任感应回路动态控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人,物理环境和不安全行为,地位等因素的存在。

3.结论

总之,采矿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加强,中国的煤矿事故已成为一个下降的趋势,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具体的工作,我们应该总结经验系统,加强基层安全系统,企业,不断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同时注意处理安全性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最小化甚至消除煤矿安全事故,确保煤矿企业的持续稳定生产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都得到提高,从而解决煤矿采矿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中心.《煤矿职工安全手册》[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2]苏维勇.谈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3]陈明.有关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24)

[4]李洪伟,陈玉和,周德群.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05期.

[5]周云圣.煤矿安全规制中信息不完全问题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6]问孟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认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1期.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9

聂清文死了一年了。他留在矿帽上的遗书震撼了无数善良人的心。因为这封遗书,人们更多的关注矿难、探究事故的根源,这,是聂清文对他的矿工兄弟们最大的贡献。可是聂清文不知道,一年过去了,死亡的阴影依然严严实实罩在他的工友们头顶。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统计,2004年1月1日至4月26日:全国煤矿发生伤亡事故854起,死亡1267人。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从媒体上我们看到的结论往往都是: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制不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管理部门玩忽职守。这些话听得多了,人们也就麻木了。煤炭经营者唯利是图、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事故的直接肇因,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是使煤矿工人的生命失去了最后屏障的祸根。这些都是“人祸”,但除了这些应该彻底清除的“人祸”外,还是否存在发生这些事故的必然因素?

看看下面这组数据:也是2004年1月1日至4月26日,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76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0.391,国有地方煤矿为2.460,乡镇煤矿为9.623。再回头看看同样的数据:200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4.17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080,国有地方煤矿为3.130,乡镇煤矿为9.620。乡镇煤矿的死亡率之高令人眦目。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它的行业特性注定了其高危险性熏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问题的关键是: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因素只有一个:安全投入不足。因为投入严重不足,装备水平上不去,监测手段跟不上,矿井抗灾能力弱,必然导致事故发生。我国政府很清楚矿难的实质所在。对煤矿,特别是包括乡镇煤矿在内的小煤矿的安全整治就从没有放松过。1994年国务院第169号令,《乡镇煤矿管理条例》出台;200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紧急通知: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所有乡镇煤矿一律停产整顿;2003年《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施行……一系列政策法规凸显一个核心: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直接连结着矿工的安全生产权利。2001年11月施行的《安全生产法》,以第二章计28条的篇幅严格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并在第三章中详细阐明了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劳动者的安全与生命的权利在法律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实,类似的规定早在《劳动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就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但是,乡镇煤矿的安全投入一直是悬在矿工头上的利刃。地方政府要保留煤矿,因为它是当地重要的收入源;矿工脑袋别在腰带上也得下井,不下井就没得吃;矿主似乎也有理由:投入的成本高影响利润不说,邻人失火还会殃及池鱼,其他矿井发生事故,上面一声令下,不分青红皂白全得停产关闭,投了也白投。怪圈由此形成:整治-好转-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最终的受害者是矿工。换个角度,这实质上就是:法律赋予矿工的安全与生命的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一直在努力探寻解决的办法。要提到一个短语:安全质量标准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眼2004演2号)有这样的表述:“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质量工作标准,在全国所有的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赵铁锤认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是:矿井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使煤矿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以适应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个阐述中,“保障矿工生命安全”是最令人激动与关注的。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该市自2002年以来就杜绝了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对一个产煤大市来说,这不能不算是奇迹,其成功的经验就是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回顾一下我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程,更有说服力。1964年熏原煤炭部张霖之部长提出了“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概念熏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标准化样板矿井--平顶山四矿。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1960年代初的每年5000多人,降到1965年的1000人。1985年和1986年,我国煤矿进入又一个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由1982年的不到5000人,上升到1985年的6659人。为此,原煤炭部于1986年作出在全国煤矿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的决定,并在肥城矿务局召开第一次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原能源部于1992年在大雁矿务局召开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把质量标准化的内涵拓展到井上下各个方面,实行动态达标和质量否决,当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000人以内。1993年至1997年底,全国共建成31个质量标准化矿务局、872个质量标准化矿井。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作面单产由1992年的1.95万吨/月,提高到1997年的2.29万吨/月。综采百万吨采煤队由1992年的48个,增加到1997年的76个。5年时间,煤矿顶板、机电、运输、水灾等方面的伤亡事故均降低了25%左右。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既为企业增产增效又保障了工人的生命安全,按理说应当得到各方面的拥护,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对此,赵铁锤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小矿负责人存在着严重的惰性心理,习惯了落后的开采、通风、提升运输等生产方法,对新标准、新规程和新方法存在抵触情绪,主要是怕花钱,怕影响经济效益。按照《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出资人必须依法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熏这个钱非花不可,而且花了就管用,就能够改善安全状况,提高效益水平。同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也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钱”是一个方面,人的素质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近年来,煤矿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井下采掘一线80%以上为农民轮换工或者临时工;小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绝大多数为临时招聘的农民工。面对这种现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还必须从职工培训入手。另外,抓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长是关键,而矿长的素质同样令人担忧。2003年,河南省首次对煤矿矿长资格进行年审,全省有9167名矿长参加年审考试,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矿长合格率为90%,国有地方煤矿矿长合格率为63%,而乡镇煤矿的8512名矿长(包括矿长和分管安全、生产、技术、机电的副矿长)合格率仅为49%,成绩最差的居然只有几分。个别的乡镇煤矿矿长,连什么是“一通三防”这样最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于2003年10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煤矿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力争到2007年,大中型煤矿80%以上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质量标准;小煤矿矿井在全部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达标率达50%以上。通过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目前的4降到3以下,下降25%;事故死亡人数从7000人减少到5000人以内,下降30%;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从平均每年60起左右,减少到40起以内,下降30%。同时要求,各地区、各单位按照上述总体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达标规划,提出年度目标和2007年的长远目标。这个目标从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现实出发,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是在总结我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确立的,我们应该有信心。

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篇10

1.1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煤矿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者尽心尽责,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物、人、环境以及管理的影响,这四大因素一旦有其中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煤矿精细化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去加以约束,只有以安全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那么就可以有效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才能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1.2精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战略实现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长期实现的过程,煤矿安全战略的实现需要将战略目标分阶段分解,安全战略与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都相关联,通过每个部门目标的完成,才能促使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煤矿安全的愿景。

1.3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

煤矿的安全投资人需要企业的长期回报,企业就必须合理地配置资源,精细科学地规划管理活动,降成本,多盈利,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煤矿的企业投资人,真正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成本以及利润,因此,企业管理必须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1.4实行量化管理

从煤矿安全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一些管理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安全管理上的决策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把工作量化,实行量化管理,此时,安全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细化管理在现代安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2.1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应突出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安全管理精细化,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从人、环境、机、管理四大要素上细化安全生产要素,结合国家安全管理条例,精细化安全管理行为,保证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成本管理精细化,定时进行成本指标对比和分析,健全指标控制体系,构建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质量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深化“三零工程”,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精细贯标认证工作,建立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树立特质化的品牌形象,以好形象拓展市场,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顾客;现场管理精细化,制定完善的现场管理体系,细分管理单元,精细管理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矿井质量标准,优化现场作业环境,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将矿井工作现场整理的井井有条,清除事故隐患,避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保障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2.2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的应用中增强了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精细化管理,许多煤矿企业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工人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严格的作业规程、员工纪律,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精细化管理对于职工文明办事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

2.3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使煤矿企业的煤炭产量显著提高,由于煤矿开采的条件比较差,精细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而且能够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尽可能地降低了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精细化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处于行业的先进水平。

2.4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实现了考核量化、责任细化到位、分工科学合理、工作定位精确,通过岗位标准操作规范,对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职责责任到人,根据不同的岗位标准与岗位职责,杜绝非伤亡事故,可以将隐患、伤亡、数量以及交通事故控制到最低。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煤矿企业预防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稳定发展。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