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23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1

   1997年7月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已从一名幼稚的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经过几年的现场实际工作,我已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各工程的施工程序。这几年来我先后从事过**蜡化100万吨/年催化裂化工程、**电石厂2万吨/年有机硅扩能改造工程、**化肥厂10万吨/年丁锌醇扩建工程、**炼油厂三机组移位改造工程、**石化分公司二蒸馏扩能改造工程,**乙烯厂10万吨/年乙烯挖潜技术改造项目、**乙烯厂15万吨/年聚乙烯挖潜技术改造项目、***炼油厂140万吨/年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石化分公司一蒸馏扩能改造工程、**炼油厂100万吨/年延迟焦化工程等12个工程。在上述工程中我负责技术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一直奉行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施工质量,保证了施工一次校验合格率100%,部分工程已获国家优质工程。

  

  

XX年到XX年先后在**乙烯厂10万吨/年乙烯挖潜技术改造项目、**乙烯厂15万吨/年聚乙烯挖潜技术改造项目、**炼油厂140万吨/年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大连石化分公司一蒸馏扩能改造工程中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在这些施工中,我强化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

  

  

在质量管理上我把加强质量终身责任制的管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责任卡做为施工过程中的重点,这样保证了施工各道工序质量合格,同时加大对质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本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保证每到工序受控。同时加强了施工开工前的技术交底、方案的编制和执行监督工作。施工中严格执行各类标准,加强了过程质量控制,实行质量工资制,优质优价,对创建精品工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成本管理上,在施工前认真做好成本预测,在施工中对成本管理实施动态监控管理,使工程成本始终在有序可控的管理体系下运行。实际施工中禁止现场出现大面积返工现象,合理用料,利旧利废,做到了工程投入量最小,同时加强机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搞好维护保养,提高综合利用率,保证了长周期运行。

  

  

在工程进度管理上针对近几年的工程由于工程期紧,任务量大,材料设备不到货的情况下,为确保控制点施工任务按时完成,我精心组织,搞好施工准备,实行周计划管理,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合理划分施工阶段,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法施工。在吉化炼油厂140万吨/年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大连石化分公司一蒸馏扩能改造工程中由于工期紧,施工作业量大为按期完工,在工程初期我建议施工作业人员熟悉现场情况,加大预制深度,这两个工程规模大小相似,全装置仪表阀门安装1500个,各类焊接管件1200个,为了施工高峰期降低工作量,不使仪表正常施工受到限制,我在施工准备阶段提前预制压力表阀门和导压管路的各个接头,将导压管路、伴热管路敷设到仪表一次点附件,提前做好施工技术准备,为后序施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强化安全管理上针对全年施工作业时间长、现场施工环境负责,立体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全员的安全、防火教育,树立人人管安全,人人执行贯彻安全防火规定,做到天天讲安全,天天贯彻安全,天天检查安全。

  

  

多年的现场施工过程中我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工作。XX年在大连石化分公司一蒸馏扩能工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该工程节约资金20万元,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工期紧、任务量大、作业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各施工阶段,确保了施工质量为提前竣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赢得了甲方、监理等多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上述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但我从事或介入的其他工作还有很多:如曾多次参与工程的投标工作,工程的预结算管理等工作。在我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都能尽职尽责,积极思考,不断学习新知识,全面、终合的考虑工程施工,圆满的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任务。多年来我被公司评为十佳青年、优秀员工、撰写的论文、合理化建议、施工技术方案多次被评为优秀作品。

  

  

XX年我从事了技术质量处的管理工作,这个岗位对我又是一个新的工作起点。技术管理岗位是对各施工项目的全面的技术质量管理并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它包括了以下工作内容: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地区、部门关于技术质量方面的法规、标准、文件;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借鉴同行业先进的施工方法或自创独特的施工方法在本企业中推广实施,不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企业现状和长远发展规划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因此就此部门的工作,我做了以下工作:

  

  

技术管理方面实施了看板管理工作。实施看板管理是我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看板管理拉开了分配档次,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功效。实施过程中依据看板管理相关实施方案和规定,按照通用的工序向班组及作业组下达任务书,任务书中明确了施工要求,领料、用料施工程序和计件工日,项目部按作业组任务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核实计件工资。期间,供应部门、技术管理部门等相关处室人员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保证了各工程按期、高质、安全完成。共2页,当前第1页1

  

  

我公司多年来技术管理方面基础扎实、各项制度健全,但我认为针对现在技术力量年轻化现象,应尤其加强施工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施工总结的科学性、实用性。对与我们施工过的每项工程我总结出完整的施工特点、程序和方法。作为技术积累,必要时可以按同类整理出系统资料。既可指导以后施工,又可为投标提供基础资料。在编制方案交底上我们实行了下发作业指导书的办法在,整理出一套实用于化工炼油系统的竣工资料编制说明,为刚参加工作的技术员在整理竣工资料上提供了方便。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2

一、注重培训战略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对培训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集约化培养建设。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行政管理界限,集中整合公司及各二级单位的培训资源,将党校、培训中心、机电仪中心和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强化职业培养、技能鉴定和专家咨询职能,突出特色,发挥合力。二是整合师资资源。在全公司范围内,精选名业务骨干组成专职培养核心团队;同时,与内部学有专长的技术干部、技能操作骨干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学者和企业专家等多人结成兼职培训师资网络,在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了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内容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处理,制订并完善了培养程序与质量控制文件,提高了培养标准化水平。三是整合资金资源。确保培养经费足额提取、专款专用,统筹建设规划、统筹资金运作,丰富了培养载体,强化了培养的集约化运作水平;为加强培养机制的建设,今年我公司还计划投万元,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推进集团公司级特色培养网络建设。

二、注重培训针对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针对意识,对于从事不同的岗位的培养对象有着不同的培养程序与内容。对从事前线机器操作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环节来说,培养目标是提高工艺质量、提升操作技巧、树立基层榜样,我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组织工作,由公司内部一线操作业务骨干作担任咨询与指导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培养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的,为一线员工树立良好榜样。对于从事技术与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我公司多次开展业内短训班、研究班,加强培养对象与同行业技术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并安排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的学术交流培训班,为培养多领域、精技术的综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公司还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多次派遣部分培养对象赴高校进行定期进修学习。而对于从事管理岗位的典型培养人才,我公司采取岗位实习与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其在多个相关的岗位进行学习与自我提高,并定期派遣其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效能意识。始终坚持协调联动、集中统一的培养运行模式,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和“人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培养人员实施”的多层次培养网络,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章法、步步有痕迹、层层有关联、环环有考核”的责任目标体系。同时,注重发挥协同互动效应。公司培养主管人员与基层部门、班组一道,共同组织培养需求调查,统筹制订培养计划;共同确定培养内容,统筹利用培养资源;共同归并整合相同及相关专业培养项目,提高典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意识。实践证明,自我要求与实践,是提高技能培养质量的基本规律。只有引导培养对象拥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强烈的上进心,变“要培养我”为“我要提高”,并以简捷的方法、易于实践的载体开展培养,培养才能转化为企业最具效益的投资,典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培训效果

由于我公司典型培养工作做得十分成功,目前,公司内部已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企业文化,广大员工在典型先进的带领下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高涨。近期又有名同志被评聘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高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由高级工以上操作人员负责的关键操作岗位达%,操作人员的岗位行为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普遍提高,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基础保障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公司大型机组检修安装、特种环境作业、无损检测等特色专业队伍在满足内部生产需求的同时,成功开拓外部市场,成功打出了品牌,展现了我公司技能操作人员的风采,检验了技能人才培训的质量。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能生产4万多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有l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化工行业的现状

1.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增加值5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达到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例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占13%、工业增加值占13.9%、销售收入占12.8%。

2.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总额为

1133.5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81.1亿美元,增长33%,其中进口8l4.7亿美元,出口3l8.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1%和27.9%;进出口贸易逆差达496亿美元,在这将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石油、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24亿美元、110.5亿美元、147.5亿美元,分别占45%、22.3%和29.7%。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3.化工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它对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和产品升级、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有重要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整个化工行业和地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虽然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为年产261万吨,而2005年全球有炼油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41.2亿吨,平均规模达年产611万吨。另一方面是石油和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而高消耗、高污染、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总量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的局面。

2.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比较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5年~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行业科技力量的协调和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

3.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据统计,目前全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6%,排在第一位,工业和废气的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分别达到1.4万亿立方米、8400多万吨。这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所付出的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

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少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呈现一种波动的态势,但预计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将有所提高,国内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维持一定的增幅,主要产品生产仍将适度增长,生产经营形势总体上将好转。

1.加强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要进一步优化国产原油资源配置,确保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依法坚决关闭死灰复燃的落后炼油厂、土炼油点,整顿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积极协调进口原油和国产原油的供需平衡,提高全行业的运行质量。要继续做好成品油、化肥等重要产品的产运销衔接工作,共同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加强全行业的组织、资产、技术及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工作,提升产业水平;扩大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2.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变化,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冲击,并将自主创新摆放在前端。按目前情况预计,国际油价有可能有所波动,有利于石化企业效益提升。全行业要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变化,利用有利时机,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要研究提出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石油化工产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石油化工产业安全。在石油化工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切不可固步自封,稳步不前,要抓住时机,努力创新,发展属于自身的新产品、新技术。

3.加强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安全检查有四种类型:包括例行检查、专业检查、巡回检查和抽样检查。安全检查的作用在于掌握危险源发生、发展的状态,掌握系统中设备、人员、管理及环境状态变化,及时发掘隐患,为隐患整改提供动态信息,为安全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客观依据。

五、结语

总的看,石油化工行业运行比较平稳,但受国际油价变化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有所下降。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存在,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将有所提高,全行业生产将继续维持一定的增长,生产经营及效益形势将好转。全行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及油价变化,按市场需求做好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工作,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造成的冲击,共同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提高行业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玉英等:化工原理(下册).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2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液化石油气;市场;深加工;影响

一、引言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约占炼油全部产品总量的3.5%~4.0%,作为清洁能源及石油化工深加工的基本原料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及石油化工领域。目前,全球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清洁能源的应用及化工产品的发展和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近年来液化石油气应用发展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趋势,提出近期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液化石油气在能源、环境和经济上的交叉、融合,对促进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现状

1、发展概况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液化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方面,液化气经过分离或深加工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可用于生产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用液化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作为大力推广的清洁能源,在瓶装、管道、车用燃气等方面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此外,液化气还用于切割金属,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和工业窑炉的焙烧等。

2、液化石油气的消费结构。

据东方油气网统计,2013年国内液化石油气总产量2450万吨,约15-20%的资源为炼厂自用再燃烧或用作其他装置原料,剩80%多的资源对外销售作商品量。按照外放商品量统计,其中民用用量占到40%左右,仍为首要用途;其次为工业用途,包括液化气深加工用途,占比35%;作为传统工业窑炉焙烧的需求占比达到11%,相对较为稳定。包括餐饮业等在内的社会商用量占到总商品量的8%;而汽车燃料用量占比6%。而影响国内液化气市场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液化气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制约,替代资源的发展,液化气供应面变化和价格波动趋势,液化气气质好坏等。

3、液化石油气深加工市场飞速发展

液化气除了作为民用燃料,主要应用深加工原料,为了应对天然气扩张及高产能带来的冲击,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继续挖掘着液化石油气作为化工原料的多种用途,试图延长产业链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在芳构化企业生存难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近年来烷基化,异丁烷脱氢等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寻找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而丙烷脱氢制丙烯的项目也逐步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内主力炼厂为了顺应市场变化趋势,将液化气产品不断细分且实现有效分流,合理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得资源利用更加的充分和有效。

三、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巩固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的市场。

为应对替代能源冲击,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及城乡结合地带市场,利用瓶装燃气的便利性占领管道不能到达的地区;在车用燃气方面利用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公交、出租车等市场巩固民用燃气的市场占有率。

2、合理解读国家液化气法规政策,选择有深加工价值的领域发展。

2012年11月6日,中国国税总局发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公告规定:“纳税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产加工的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状(沥青除外)的产品,按规定征收消费税”,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此规定引发市场动荡,各方对政策解读迥异。随后山东地税局《10号公告》中将“其他原料”解释为“暂按原料油掌握”,具有地方保护色彩。但国税总局在9月13日再次了针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的《50号公告》,其中明确说明:“47号公告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所称的“其他原料”是指除了原油以外可用于生产加工成品油的各种原料”。因此,用液化气为原料生产的mtBe,芳烃及烷基化油等调油和化工原料均被纳入征税对象。按照1元/升来征收,折合1370元/吨。税改政策落实后,调和油企业避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样也打击了调和汽油市场的成本优势。对于液化气深加工领域中的芳构化以及烷基化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调油原料销售受阻,而醚后碳四价格大幅走高,使得深加工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导致部分装置被迫减产,甚至一度停产。但由于产业性质有差别,税改对其对应的不同的液化气深加工企业影响大小也各有不同,其中,芳构化企业、私营mtBe生产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不排除继续关停并转可能;而国iV的升级加大了国家对烷基化汽油的使用量,对冲消费税利空,对于烷基化装置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消费税新政落实后,液化气在深加工领域的转型不可避免。作为原料的液化气将选择丙烯、乙烯、烷基化、丁二烯、顺酐、环氧丙烷等更有深加工价值的领域发展。

3、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液化石油气市场走势。

2014年世界经济在平稳中将呈现“弱增长”格局,但对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降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纵观全局,主要发达市场需求未实现根本好转,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日本经济表现回升迹象,维持低速增长态势。而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其无法摆脱负增长,仍在衰退边缘徘徊,稳定复苏尚需时日。新兴经济体受经济危机影响日趋凸显,经济增速放缓、低位运行特征已常态化,同时随着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负面影响的扩大,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的挑战。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速放缓;石油供需宽松,油价高位宽幅震荡;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美国气价继续回升,美欧亚三大市场价差有所收窄。常规油气资源总量增长近两成,美国页岩气开发进度不减,页岩油已成投资新宠;炼油和乙烯能力缓慢增长,清洁燃料升级步伐加快。

从过去20年的能源复合增长率来看,石油消费的增长趋缓,在高油价以及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需求增加,体现出去石油化的倾向。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消费格局转变,对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依赖逐步加大,如何准确把握液化石油气市场变革后的走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世界各地对清洁环保能源的重视,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需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在民用燃料领域的发展技术应用已趋成熟,重点需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环境及液化气市场供需面。而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技术在不断探索中将不断精细,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作者单位:宁波兴光液化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5

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按照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和公司党组的要求,要在继承石油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工作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开创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全面深刻领会“十”精神实质深化对中国石油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成果的取得,很重要是取决于对工作认识的提升,取决于对工作落实的力度。结合“十”精神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石油在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中有以下十个认识。

一、建立完善的《中国石油思想政治保障体系》是新时期工作的总纲要。体系的建立,是中国石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特有文化优势,以战略眼光系统思考、科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体系横向上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基层建设、群众工作统筹起来,纵向上把集团公司、地区公司(专业公司)、基层单位的党政工团系统联动起来,立体上形成要求明确、标准具体、制度规范、机制长效、责任明晰、效果良好的保障工作体系,与HSe管理体系、质量计量标准化体系、业务流程管理体系、惩防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一起,成为中国石油六大管理体系之一。体系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体系,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

二、明确的六项工作重点是新时期工作的基本要务。中石油新时期明确了:以强核心、固堡垒、当先锋为重点的党的建设;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推动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提高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为重点的基层建设;以保护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为重点的群众工作;以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六项工作重点,是中国石油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定动作”,务必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探索的规律是新时期工作的基本遵循。中石油新时期总结的党的建设“强核心、固堡垒、当先锋”九字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知员工情、答员工疑、解员工难、聚员工心”十六字规律,思想教育的“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八字教育内容规律,基层建设抓队(站、车间、库、所、室)、班组、岗位的抓“三级”规律,重点工程主题劳动竞赛“六赛”规律等内容规律;重大典型(集团公司命名)一般3~5年推出一个,重特大典型(全国)一般5~8年推出一个,企业和基层的经验要有3~5年的实践检验再在集团公司层面普遍推广,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会议5年为一个周期并在周期内分别召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基层建设、群众工作会议等时间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是新时期工作的基本遵循。

四、明确的目标理念是新时期工作的内在动力。中石油明确提出的“集团公司走在全国前列、各企业走在所在地区前列”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走在前列”,党组织健全率100%、党员教育管理覆盖率100%的党建“双百”,队伍建设建立员工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知识体系的“两个体系”,党支部创建“六个一”,班组建设“五型”,扶贫帮困“三个做到”等目标要求;提出的“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石油的神圣使命和无限责任”的理念,“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理念,建设党员、先进模范、班组长“三支基层骨干队伍”理念,“示范变规范、经验变普遍”的理念,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坚定信念一条心、勤勉敬业一股劲、热情服务一团火、严于律己一面旗”的“四个一”理念等。这些目标理念起引导、引领、激励作用,是工作动力、工作自觉。

五、形成的机制是新时期工作的协同效应。中石油继选树第一代铁人王进喜、第二代铁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后,在建党90周年之际,命名了第三代铁人代表李新民,这是典型选树的重大突破,突破点是形成了以铁人名称命名典型的机制,建立了铁人典型家谱。中国石油8~10年选树一个以铁人名称命名的典型,在建党100周年时选树出第四代铁人,在建国100周年时选树出第七代铁人或第八代铁人,以典型人物作传人,这也是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方式方法载体的创新。党建“三联”责任示范点和厂务公开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联系群众机制;建立周期评比与即时表彰相结合的评比表彰机制;设立员工同心互助金,通过员工捐款、企业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定期走访慰问,建立了扶贫帮困工作机制等。机制就是互动、联动,形成惯性的动力。

六、开展的品牌活动是新时期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连续10年开展“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活动,“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巡回宣讲310场;“中国石油榜样”分四批、选树宣传46人;“千万图书送基层、百万员工品书香”活动为4.2万个基层单位送书近820万册;中华铁人文学奖五年评选一次、连续评选了三届;每年一届、连续九年评选“昆仑奖”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感知中石油”新闻宣传活动,已组织16次,外部媒体记者近千人次走进中石油、了解中石油、宣传中石油;中国石油职工合唱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石油书法家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等。这些活动成为中国石油的品牌活动,以活动促提升,以品牌扩影响,以实效促发展。

七、总结的经验(案例)是新时期工作提升的宝贵资源。中国石油党的建设工作总结的七条基本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总结的十大亮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十大成果,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创新实践成果、十大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十大创新工作载体、十大培育选树典型实例和60个特色工作案例,以及企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创造总结的经验(案例)等,是工作成果的总结,是工作理念的升华,是新时期工作提升的“百宝箱”“智囊团”。

八、构建的载体是新时期工作的重要路径。中石油新时期实施的基层党建“基础工程”“标准工程”“标杆工程”,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的命名,科学发展系列报告会,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基层建设“千队示范”工程,“学习在石油·每日悦读十分钟”全员读书活动,铁人岗位建功“四项活动”,青春建功系列活动等有效载体,是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

九、树立的典型是新时期工作的领跑者。典型是标杆,典型是旗手。加强基层队(站、车间、库、所、室)建设,树立“百面红旗”,产生了“红旗效应”;加强班组建设,树立了“班组长的榜样”王海、“班组的榜样”王海班,以班组长的名字命名十个班组,表彰班组建设“十、百、千”典型,推动了班组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队伍建设,三次呈现“中国石油英模现象”,王进喜、王启民、秦文贵被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成为队伍建设的标兵,树立“加油站经理的榜样”王萍,又先后涌现出尚丽群、陈鸣红、张本荷、邵从海等一大批叫得响的典型,评选了十大“金花”加油站经理,销售系统每年评选“六个十”典型等,为销售业务服务水平提升、扩销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突出特色是新时期工作的亮点。突出“油味”,工作体现特色,切合实际,务求实效。抓住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基工作等传统的传承不放松,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不换频道、不换题目,坚持数年更有成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成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召开专题领导干部会议,编写学习教材和简明读本,举办高层论坛,撰写署名文章,设立铁人奖章、铁人文学奖,评选“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创作文艺作品,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入脑、入言、入行。

这10个方面的认识是对新时期工作的理性思考,也是对新时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的诠释,更是对提高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深化认识。

以十精神为指导注重把握中国石油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特色关系

在新时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中国石油要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七大特色关系:

一是“围绕”与“融入”的递进关系。围绕中心或融入中心,是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关系的表述。2008年,中国石油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务求实效”工作方针中的“围绕中心”改为“融入中心”,两字之别,是对服从服务中心工作认识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既要与企业中心工作目标同向、同频共振,还要熟悉生产经营管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才能把工作做好。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继承好传统好做法同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同等重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即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是唯一以中央文件形式肯定的,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一。铁人—这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国石油特有的文化优势、企业之魂和永恒的财富,一定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三是示范与规范的转化关系。示范变规范,标杆变标准,经验变普遍,这是工作成果的转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示范既有引领性作用,也有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四是系统性与系列性的纵横关系。系统性思考是党历来提倡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又重申了这“四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大系统中来思考,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筹划,开展的系列化活动就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事半功倍效果。

五是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1+n”关系。“规定动作”要做好,“自选动作”要选好。要在工作中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既要落实好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又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6

1石油价格变动特点

自从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一直呈波动上扬态势。2003年3月油价曾一度达到37.87美元/桶;2004年初,油价被伊拉克局势混乱的紧张气氛一路推升,到8月达到44.41美元/桶的历史高位。此后,除在2006年6月曾经小幅回落到51美元/桶外,油价一直在60美元/桶以上持续波动上涨。2007年6月底突破70美元/桶;9月突破80美元/桶;10月突破90美元/桶;年底冲破百元大关。至2008年7月达到145.16美元/桶(布伦特价格曾经达到147.59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点;此后油价一路狂泻,半年时间内跌幅近100美元,年底出现30.28美元/桶的低价,随后出现缓慢回升,8月油价突破70美元,2009年度在60~70美元/桶的价格区间波动(图1)。石油供需变化、储运、加工及消费等市场状况以及地区局势动荡、恐怖袭击、生产运输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被当成炒作题材,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油价的波动,使得本轮油价上涨也表现出短期内价格剧烈波动的特征[3]。

2中国工业成本增长趋势

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中国工业内各行业销售总成本不断提高。2004年到2008年中国工业总成本从22400亿美元增长到61329亿美元,总体成本增长了1.74倍,年均增率接近30%(图2)。同期中国工业主要用油行业成本增长幅度各不相同,其中钢铁制造业成本从1846亿美元增长到近6000亿美元,总体增长了2.3倍;石油加工行业成本从980亿美元增长到近32160亿美元,总体增长了2.3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成本从1350亿美元增长到近4078亿美元,总体增长了2倍多;非金属矿采选业成本从103亿美元增长到近200亿美元,总体增长了近1倍(图3与表1)。2008年,石油消费支出占到总工业销售成本的1%,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石油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分别为0.88%、0.30%、0.84%和32%。尤其是非金属矿采选业比2004年的石油消费支出比例21%增长了10%。

3中国各个主要用油行业的石油消费支出支出

1993—2007年,公路交通运输部门石油消费支出从5334万美元增长到234亿美元,增长了43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4%;石油化工行业从2924万美元增长到109亿美元,增长了37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3%;非金属矿业石油消费支出从675万美元增长到24亿美元,增长了35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国内航空石油消费支出从238万美元增长到3.24亿美元,增长了100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64%;钢铁业石油消费支出从697万美元增长到6.8亿美元,增长了9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9%;国内航运业石油消费支出559万美元增长到29.8亿美元,增长了53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7%(图4)。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飙升,中国各用油行业由于进口石油带动石油消费支出负担加重。2002—2008年间,公路、石油化工、国内航空、钢铁、国内航运和非金属矿业等行业由于石油价格增长带动的石油消费支出增长分别为6.0倍、4.1倍、6.0倍、2.2倍、5.1倍和4.2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41%、38.45%、47.51%、25.89%、43.73%和39.15%(表2)。

4中国工业整体利润变动

中国工业整体利润变动增长,但工业内用油行业利润的变化则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中国工业整体利润增长速度正常,2004年到2008年利润总额从1578亿美元增长到4428亿美元,总体增长1.81倍,年均增长率接近30%。这但是同期工业内各行业利润的变化则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但普遍低于工业总利润增长水平。油价的高位运行对于没有上游油气资源的非一体化石化和化工企业而言,造成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严重受损。钢铁行业利润总额从136亿美元增长到227亿美元,总体增长0.68倍,年均增长率接近13.81%;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行业利润总额从113亿美元增长到278亿美元,总体增长1.47倍,年均增长率接近25%;非金属矿采选业行业利润总额从10.87亿美元增长到24.47亿美元,总体增长25倍,年均增长率接近23%(图6与表3)。受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影响,石油加工业行业利润总额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2004年盈利35亿美元,此后两年连续亏损,亏损额分别为15亿美元和39亿美元,2007年略有盈利,达到28亿美元,但2008年全行业亏损145.34亿美元,总体利润负增长5倍多,年均亏损速度达到42%(图6与表3)。如果石油价格继续上涨,中国石油加工行业将难以生存。油价的大幅上涨提高了石化企业的原料成本,而拥有油气资源的一体化企业影响相对较小。以聚烯烃生产商为例,这类企业大多是炼化一体化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和价格转嫁能力,因而受到的影响较小。其他没有上游资源的化工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等生产企业。油价的高位运行给处于上游的中国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带来了巨额收益。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的行业总产值从559亿美元增长到1538亿美元,总体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速达到28.77%;同期行业总利润从210亿美元增长到667亿美元,总体增长了2.1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大于行业产值增长速度,根本原因在于石油价格上涨带动的直接利润(图7)。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的行业总产值利润率平均达到44%!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合成材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相对较高,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增长将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环境影响。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优化举措石油销售公司人力资源工作规范

1抚顺石油销售公司用工现状

截止到2012年5月31日,抚顺石油销售公司现有在岗员工1138人,其中,合同化员工404人,市场化用工734人。公司机关设七部一室一中心,下设集体企业协调办公室、计量站、维修站、油经营部和加油站经营管理片区等附属机构;下辖清原、新宾两个县级经营部;所属6座油库(3座在营)拥有在岗员工262人;70座全资在运营加油站覆盖抚顺市区和三县城乡,拥有在岗员工677人。人员多、分布广、结构复杂是抚顺石油销售公司用工的一大特点,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面对石油销售企业用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规范用工和薪酬分配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规范用工可促使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规范薪酬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构建企业的和谐稳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此,持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石油销售企业而言势在必行。

3采取的五项优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3.1优化劳动组织、员工队伍精干高效。本着机构不重复、业务不重叠、管理不交叉的原则,抚顺石油销售公司重新核定了市公司、县经营部两级机关各部(科)室人员编制,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有分工;通过雇用技术人员和公司内部调剂的方式为新成立的输转油库配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在保障油库正常运营的同时做到增加业务不增人;归并了内控、稽查两个职能部门,建立起东西部加油站经营管理片区,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统一了业务归口,提升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

3.2优化岗位设置、用工总量合理控制。以加油站工作写实为切入点,深入加油站一线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根据纯枪销量、汽柴销售结构、卡业务交易数、油品进货数量等可量化指标合理安排各岗位人员分工,严格控制加油站用工总量。根据加油站开票实际业务发生量和便利店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对加油站开票业务和便利店销售业务实行了合并管理,由一人兼任开票员和便利店营业员双重职务,在培养员工一岗多能的同时,更有效控制了加油站的用工总量。

此外,各加油站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合理排班,盘活了员工存量,处理好了加油高峰期与低谷期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大幅提高了人工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加油站的用工总量。

3.3优化业务流程、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以“快速加油”工作为契机,抚顺石油销售公司在市区交通便利的七座四星级以上加油站安装了iC卡自助加油机,大力推广自助加油的方便快捷,减少加油站人员的人工加油操作量,并结合各试点站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站一策的差异化提速措施。针对望花桥加油站大型柴油车辆较多,汽柴油加油机邻近,时常造成柴油车辆占位时间过长,影响汽油车辆加油和加油车道拥堵的实际情况。公司通过设备设施改造和现场引导的方式,推行了汽柴设备分区管理,汽柴车辆分区加油的快速加油模式,合理优化了加油站的业务流程,科学提高了加油站的服务效率,实现了“时效”与“绩效”的双赢。

3.4优化经营方式、人工成本有效降低。本着“市场不丢、销量不降”的原则,结合加油站经营特点,抚顺石油销售公司不断优化加油站的经营方式。公司基层库、站依据各岗位的人员分配和实际工作需要,弹性调整倒班人员和倒班周期,各邻近加油站还在高峰时段实行了错峰加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盘活了库、站的员工存量,合理控制了用工人数,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不仅如此,公司在县区两座低效站开展了驻站经营模式,减少市场化用工7人,相应减少月工资额5000余元,有效降低了加油站用工成本,提高了加油站运营质量。

3.5优化考核方式、薪酬分配愈加规范。为着力构建员工薪酬收入与经营管理指标、个人绩效考核、岗位职责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司总体业绩目标的实现,抚顺石油销售公司将机关及所属各基层单位员工薪酬收入与经营指标、管理指标实行工效挂钩,严考核、硬兑现。为充分调动加油站一线员工的销售热情,公司在实行吨油含量工资的基础上,将油品进货、油品销售、非油销售收入、商品盈亏、加油站综合管理等经营管理指标纳入到对加油站的考核范畴,依据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奖优罚劣兑现各岗位人员的考核工资。特别是计量员在实行考核工资的同时,为区分劳动强度的轻重和管理水平的优劣,每月依据进货数量和油品盈亏增设了接卸工资和损益工资,通过这种薪酬分配方式,计量员之间月最高考核工资差距达到2000余元,切实实现了多劳多得。

五项优化举措,促使抚顺石油销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趋科学、规范,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为抚顺石油销售公司经营业绩的攀升、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抚顺石油销售公司正在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护航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邵淑青.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现状及对策、商业文化.2011-06-15.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成品油行业;反行政垄断;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0-0075-04

一、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垄断与反垄断,是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石油工业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1998年3月的石油工业重组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大体完成了角色转变,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开展有序竞争,而且正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我国石油行业这种以黄河为界,三大石油公司三分天下的局面仍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分割分治的市场结构的实质就是垄断企业凭借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借行业规制之名,继续实施垄断行为,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方面设置障碍。

二、我国石油行业的现状及规制历史

1.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

2005年,中国汽、柴油的消费量分别达到4842.1万吨和10967.7万吨,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31.6%和55.6%,“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和9.2%。2006年全年成品油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和净利率水平分别为0.64%和-1.66%。

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05家,中石油、中石化全资和控股批发企业1682家,占总数的67%;全国共有加油站9.5万座,中石油、中石化全资、控股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占加油站总数的51%。国内成品油市场依旧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主导,其他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国际石油公司处于附属地位的格局。

2.我国石油行业的规制历史

基于石油资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石油产业的自然垄断性特征,石油产业一直都是国家垄断或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石油产业的寡头垄断是一种行政垄断,其垄断地位是石油企业凭借其政府赋予的特殊权力获得的。行政垄断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残留。要理解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问题,就要首先了解石油行业从计划经济时期到转轨时期的规制历史。借鉴杨嵘(2002)的划分,本文将我国石油行业的规制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时期(1949~1982年)

建国初期主管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的是燃料工业部,燃料工业部下设石油管理总局。1955年,一届人大会议撤消燃料工业部,成立石油工业部,形成了在石油工业部领导下的石油管理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基本完备。

这个时期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际形势相适应的。由于当时新中国石油工业落后、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中央政府只能以高度集权的方式发展石油工业。

(2)“三分四统”体制下的寡头垄断时期(1982~1998年)

“三分四统”是指石油产业是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化工)等实行上下游分割、海陆分家、内外贸分治管理的格局(杨嵘,2002)。

1982年和1983年,政府分别批准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SinopeC),石油产业上下游分割、海陆分治的产业格局形成。1988年,石油部撤销,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同年,能源部成立,协调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上游开采和生产建设。1993年,能源部撤销,上游陆上石油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理,下游石油加工由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由海洋石油总公司管理,对外业务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管理。

(3)新的寡头垄断时期(1998年至今)

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分别组建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决定,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并将化工部部属和两大集团下属的油气田、炼油、石油化工、化肥、化纤等石油化工企业以及石油公司和加油站分别组建成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以及若干大型化肥、化工产品公司。2001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撤消。至此,石油产业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基本形成。

三、石油行业存在行政垄断的判断

与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不同,行政垄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垄断地位是政府部门以规章制度、行政命令的形式维持的。为了达到保护垄断行业的目的,政府部门对本不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实行准入限制;对不同企业实行歧视性对待;对公共资源实行垄断;用行政手段实行地区间的封锁等方式限制竞争。

1.国内成品油资源的统一配置是成品油行业行政垄断的基础

每年,发改委、国家经贸委以及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公司,根据各地区、各部提出的需求量,研究提出原油产量、加工量和资源配置量的指导性计划。计划由两大集团公司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发改委具体实施。对军队、农业、铁路、交通、民石油、外贸等部门按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年度成品油分配计划实行直供。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根据总量计划对成品油的进出口实行管制,发放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这种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的特点使得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控制了上游石油资源的配置,成为其行政垄断的基础。

2.成品油价格规制为石油集团的垄断提供了行政保护

零售价格是国家计委每月为各省公开确定汽油和柴油的零售指导价(中准价),两大集团公司可在“中准价”的5%范围内浮动确定本公司具体的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价(两大石油集团均是上调5%定价)。不属于两大集团公司的加油站也必须与两大集团公司的零售价保持一致。对于成品油批发价格,两大集团公司可以自行确定,但必须遵守国家计委关于批发价应低于本公司零售价5.5%的规定。

由此可见,成品油价格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垄断集团公司控制。而且,依据“中准价”确定成品油的零售价只考虑了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变化。从而干扰了国内的能源供需关系,为两大石油集团的垄断提供了行政保护。

3.行业准入政策是两大石油集团利用行政手段限制竞争的表现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开放的标志性规章。然而,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行政垄断经营的政策环

境依然存在。

1999年5月国务院转发《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和《关于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实施意见》,规定了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不得自销。

商务部出台的《成品油市场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申请从事成品油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这要求经营者必须与成品油批发供应商签订相应的协议。然而,两大集团仍控制着成品油的调配和批发,民企还需要通过两大集团获得油源。而且,在商务部公布的申请条件中,“拥有不低于1万吨的成品油进口码头”和“拥有库容不低于5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储罐”这两项多数民营企业无法达到。

四、行政垄断对成品油行业的影响

由于其需求曲线就等于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因此垄断企业常常减少商品或服务的提供,使价格上升,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造成了需求不足,增加了全社会的福利损失。本文将在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框架下从产业层面上研究行业性行政垄断对成品油行业的影响。

1.行政垄断对成品油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

(1)成品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产业市场结构和大企业市场控制力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地,集中度越高,大企业的市场支配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本文在考察中国成品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时,主要利用各石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职工人数等指标(见表1)。

用表2的成品油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4、CR8与植草益的行业集中度标准对照(极高寡占型CR4>70%;高、中度寡占型40%<CR4<70%;低集中度竞争型20%<CR4<40%;分散集中型CR4<20%),成品油行业的炼油加工企业是一种分散集中型的市场结构。炼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替代性很强,产品的差异性小,这些决定了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状态。

所以,虽然重组后石油行业集团公司层面上,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下游分割、海陆分制、产销分割、内外贸分割。但是成品油炼油加工企业层面的市场集中度却很低,表现为低集中度与规模不经济并存。

(2)成品油行业规模水平的国际比较

市场集中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成品油行业内企业规模的差异度,但是不能反映企业规模的绝对水平。企业的绝对规模水平也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指标。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均是上下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产品繁多且结构复杂,无法确定一个总的meS作为比较的依据。下面利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分析我国成品油行业的规模水平(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原油产量和炼制能力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规模接近,但是其油品销售量、总收入、总资产及人均收入和人均资产却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说明成品油产业总体上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我国目前成品油产业的经营效率低下并不完全是由于产业组织理论所阐释的规模不经济,而主要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这些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能影响国家石油产业政策的制定。也就是说,中国石油产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巨大规模也不是由规模收益长期积累转化而来,而是通过行政垄断权力获得的,从而巨大的企业规模也就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回报。

(3)成品油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所谓进入壁垒,就是妨碍其他企业(新企业或已存在的企业)进入的因素(于立,1996)。市场进入壁垒越高,企业的市场进入率就越低,容易保持较高集中度。本文主要探究进入壁垒中的政策性壁垒、规模经济壁垒、资金壁垒。

政策性壁垒方面,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对石油产业实行特许经营,禁止特许以外的企业进入石油产业。

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国外经验,年炼油能力在250万吨才能达到起始规模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规模经济壁垒。除非进入者实力强大,否则就难以跨越规模经济壁垒。

资金壁垒方面,石油加工业需要投巨资于炼油装置及其配套的发电及水处理装置。所以企业必须具有雄厚的资金和不断创新的技术,由此造成了巨额的资金壁垒。

除了上述对进入壁垒做出定性分析以外,还可以对进入壁垒进行定量测算。本文采用序数高度法来比较一些产业进入壁垒的高度,而不是测算其绝对值。这类方法中较常见的有两种:企业数目法和企业规模比值法。企业数目法就是根据产业内企业数目的多少来确定不同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企业数量少的产业可能进入壁垒高,企业数量多的产业进入壁垒就低。企业规模比值法就是根据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该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来确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企业数目法还是企业规模比值法得出的结论,都表明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业都属于进入壁垒偏高的产业,这与前面对进入壁垒做出的定性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2.行政垄断对成品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石油企业已经历了20多年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但其市场行为不论是从价格行为,还是从竞争行为上看,都存在政府行政力量干预的特点。

(1)价格行为分析

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家计委规定汽、柴油销售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组织配送到基层零售单位,实行城乡统一价格,原则上一省一价。两个集团公司系统以外的加油站,包括外企加油站,都要按照中石油和中石化规定的零售价代销石油公司的成品油。

(2)竞争行为分析

1998年重组之后,虽然存在着三家大型石油公司,国内市场实际上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割垄断的格局。两大集团公司“南北分治”后,虽然国家明确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石油市场,不搞市场分割,但由于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在客观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性石油市场。

3.行政垄断对成品油市场绩效影响的分析

根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按照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石油炼制能力和油品销售量六项指标所做的世界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重组前(1996)年中石油排名第15位,中石化榜上无名;考虑2005年国际石油公司并购后的综合排名情况,中石油可列第8位,中石化可列第29位,说明两大石油公司实力有所增强。但是从经营指标的对比看,2005年中石油的净利润率只有0.17%,人均净利润只有350美元;中石化的总资产利润率为0.38%,人均利润只有163美元。相比之下,综合排名与中石油相近的Bp阿莫科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为3.8%,人均利润3.26万美元;雪佛龙公司的相应指标分别为3.7%和3.26万美元;而与中石化实力相当的美国大陆石油公司的人均利润也有3万美元。

以上只是列举了两大石油集团在获利能力方面与外国石油公司的差距。实际上,除中石油在石油产量方面,中石化在炼制能力方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外,两大集团与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平相比均有明显差距,上游成本和下游产品质量缺乏竞争优势,炼化企业的规模效益、销售体系效率也较为低下。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成品油产业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产业层面上的分割分治及垄断经营,以及企业层面上的低集中度与规模不经济,同时还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但却没有形成国外石油企业那种既具有垄断结构,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持竞争活力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必须首先打破成品油行业的行政垄断。

五、打破成品油行业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的对策

行政垄断是以企业的高成本和行业低效率为代价的,不能产生新的社会资源,只是重新转移了社会财富。所以必须打破这种行政垄断,制止这种攫取社会资源的行为。由于石油行业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领域,反行政垄断就必然涉及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1.实现政企分开,区分政府的规制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职能

政企不分是行政垄断的根源。反行政垄断就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取消政府对所属企业的各种补贴(包括明补和暗补)。限期改造公营机构,使之公司化和企业化。

然而,有效的政企分开不仅要求把政府职能从企业中剥离出去,而且要求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分离,主要是政府作为规制者、监管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三个职能的分离。成立中国石油产业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应直接向石油产业管理部门的负责,独立行使监管职能,以国家最高利益为准则,贯彻执行和监督实施该部门颁布的方针、政策。

2.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成品油企业

石油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石油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石油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汽、柴油零售领域,应该取消对外资的多数股权限制,以逐步增加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零售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在批发领域,应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允许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参股。在炼油领域,也应对中外投资者开放,允许他们改造和新建炼油厂。

3.区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重新界定规制的内容和范围

外国石油企业的规制都是在正确区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美国、阿根廷、英国都只对石油产业具有垄断性的石油管道和天然气配售系统进行规制,而对于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价格和进出口方面不予管制。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9

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能源保障程度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国际气候变化、国际政治环境、石油对外依存程度等因素对中国石油消费增长将形成巨大的制约。能不能在经济发展和石油消费之间找到一条折衷道路,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件关键大事。

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呈现出同步波动的现象,即油价高、进口量大,油价低、进口量小,中国石油行业也因此颇受非议,因为这显然不符合正常市场交易中需求与价格呈反向关系的规律,也不符合市场交易的利益最大化取向。据测算,自1998年以来中国原油净进口量总体呈现量价齐增的态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2004年至2008年中国在进口原油方面每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多支出69.2亿美元、120.3亿美元、110亿美元、50.5亿美元和410.7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多达近3000亿。

另外,从边际增量来看,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中国财富外溢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了7.04%和5.79%;而2008年原油价格暴涨暴跌,但全年原油平均价格依然达到97.2美元/桶,这导致通过进口原油向国外转移的财富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了10.36%,严重挤压了下游原油消费行业的利润空间,给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造成了沉重负担。

在油价上涨和进口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自1993年起成为正数,并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到2008年就已超过5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国石油消费将继续增加,但中国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进入稳产阶段,因此,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还会呈上升趋势。(图1)

石油消费存在“顶板效应”:美国经验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石油消费国,也是产油大国中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两个国家。由于中国潜在经济规模巨大,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只有美国可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因此,以美国石油消费变化历程为鉴,中国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速石油消费“顶板”的到来,对于降低未来所面临的石油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石油消费结构的重大转变

根据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报告,美国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其中,经典现代化完成时间大致是1960年前后;此后,美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追求生活质量为特征,学者分别称其为“后工业社会阶段”、“后现代化阶段”或“第二次现代化阶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美国石油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工业石油消费存在“顶板效应”。在20世纪50-6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时候,美国工业石油消费大约占其全部石油消费的28%左右,之后,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石油消费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大约为23%。

其次,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持续上升。由于石油资源保障程度高,美国的交通运输设备在节能方面一直进步不大,而且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为目标,美国汽车以大排量、高能耗著称于世,因此,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占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上升到了目前的70%。这一特征对中国来讲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即如何折衷石油保障程度低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运输要求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之路。

人均石油消费存在“顶板效应”

从美国经验来看,人均石油消费量亦存在“顶板效应”。1949年,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1.93吨/人,此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均石油消费量一路上涨,于197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4.23吨/人。1978~1982年期间,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人均石油消费量随之剧减。随后尽管石油消费量不断增加,但由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能源效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人均石油消费相对保持“总体平稳,略有下降”的趋势。美国的这一段经历表明,以节能和提高能效为目标的政府政策调整可以引导资源投入到节能和能效提高领域的技术进步,最终达到政策预期目标,同时,这种调整也意味着包含产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国力的提升。

从现代化进程来看,美国在1960年左右全面完成工业化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此后人均石油消费还继续保持增长了一段时间,于1978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直接影响下,人均石油消费量才达到了其“顶板”。危机往往也孕育着机遇,此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的相对依赖程度下降,缓解了供需矛盾,其中的经验值得中国等后发国家借鉴。(图2)

中国完成工业化时的石油需求有多大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由于历史起点低,中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应的是美国的经典现代化阶段。从法、英、德、日、韩等国的经验来看,人均GDp在超过3000美元以后,大约10-12年可以达到10000美元,而且这一时期经济增速不仅高而且稳定。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315美元,这也就意味着,再用10多年时间,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有可能达到10000美元。由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未来十年将会获得较大发展。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石油消费增长情况来,测算中国完成工业化时的石油需求。

基于消费增速的中国石油需求预测

如果以美国1962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当年价)作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志,其石油消费相较于12年前、即1950年增长了48%。考虑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比重较低、降低碳排放压力加大、工业化进程加速、总体经济规模增长潜力巨大等因素,中国2008年到2020年间石油消费增速完全有可能达到美国1950年到1962年间的增长速度。基于此假设,则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到5.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3%(国内产量2亿吨)。(表4)

根据世界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20年世界石油净贸易量(含非常规)“顶板”约为25.8亿吨。如果中国2020年的石油消费达到5.4亿吨,石油进口量将达到3.4亿吨,约占预测世界石油净贸易量的13.2%,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2020年将比2008年净进口量上升1.6亿吨左右(约为321万桶/日),占全世界所增加的石油净贸易量的四成左右。

鉴于世界石油净贸易量存在顶板约束,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上升必将挤压其他国家石油进口量,从而产生矛盾。因此,中国石油进口量不应、也不能无节制增加,要有一个顶板约束。过去的七八年间,中国石油新增需求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的35.9%,不考虑金融投机因素,世界石油供需保持了基本平衡。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如果中国石油新增需求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在四成左右,给予世界原油资源的压力将有望处于可承受的范围。

基于消费结构调整的中国石油消费总量预测

从目前中国石油消费结构来看,工业消费所占比重最大,而交通运输用油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物流业的发展和汽车进入家庭,预计这一部分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而农林牧渔用油占比将会呈下降趋势,因此,我们对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分析,重点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两个因素。(图4)

1)中国工业用石油总量预测

从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用油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也是存在最高消费顶板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用油增长较快,1950年至1962年间大约增长了50%,在随后的十五年中又增长了50%多,达到历史峰值,大约为1978年的2.66亿吨,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1980年以前的15年的历史说明,工业化完成后,工业用油总量呈惯性增长,在油价较低的情况下增长很快,即使油价出现较快上涨,抑制工业用油需求也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工业用油的增长一定是有限度的。

2008年,中国消耗石油3.6亿吨,工业用油占45%,即1.62亿吨。参照美国的发展经验,对于2009~2020年中国工业用石油的变化,按照增长速度,我们预测未来可能会接近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情形1:与美国保持相同的增长速度,即工业石油消费增长50%,则到2020年中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43亿吨。情形2:考虑中国的后发优势,所用机械设备等能效高于1962年的美国,如果到2020年工业用油增长40%,则中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3亿吨。情形3:考虑中国的后发优势,所用机械设备等能效显著高于1962年的美国,而且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措施,那么如果到2020年工业用油增长30%,则中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1亿吨。

2)中国交通运输用石油总量预测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汽车用油的消耗是无限制的,直到目前仍在增长。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汽车普及同步进行,因此,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控制石油消耗的最大障碍依然还是在于汽车用油的增长。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来讲在R值,也就是车价与人均GDp之达到2~3的时候,轿车就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家庭。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80年代中期先后进入了10年快速成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修订后的2008年GDp数据,中国人均GDp为23707元人民币,R值为3的时候,汽车均价就是7.1万元而,这个价格正是目前市场中销量最大的1.6L排量以下的主力车型价格,这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同时,中国人口在13.2亿左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4%,城镇总人口近6亿(美国总人口的两倍),而且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3倍,这也就意味着仅考虑庞大的城市人口和城乡间收入分配的差异,即使汽车销售价格达到10万元,中国城镇部分也进入了R值2-3的区间和汽车高速发展期。

从汽车拥有率的国际经验来看,汽车拥有率在2%左右属于起步阶段(导入期),在达到15%以前属于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期),达到25%时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普及期)。美国在1920~1930年间汽车保有率就达到了15%,因此,美国的经典现代化与汽车发展期是不一致的。

根据中国公安部数据,2007年,中国汽车保有率达到了4.3%,2008年为4.9%,2009年预计将达到5.7%,中国的经典现代化与汽车高速发展期是一致的。

由于美国汽车一般排量比较大,能耗高,美国3亿辆车消耗近6亿吨原油。相比之下,2008年中国消费石油总量3.6亿吨,按照汽车石油消耗占全部石油消耗的28%,总量大约为1亿吨,汽车保有量6500万辆,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单车年耗油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三。基于汽车油耗,我们分别考虑三种可能情况:

情形1:如果中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7%,则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辆,汽车保有率达到10%。考虑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较2008年下降20%,则其消耗的原油将达到1.6亿吨,这意味着其他行业的消费从2.6亿吨增加到3.8亿吨,增长46%。

情形2:如果按照车辆测试中心(aRtC)的预测数据,中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7.8%,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汽车保有率达到12.3%。考虑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较2008年下降20%,则其消耗的原油将达到1.92亿吨,这意味着其他行业的消费从2.6亿吨增加到3.48亿吨,上升33.8%。(表5)

情形3:如果中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0%,则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汽车保有率达到15%。考虑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较2008年下降20%,则其消耗的原油将达到2.4亿吨,这意味着其他行业的消费从2.6亿吨增加到3亿吨,上升15.4%。

由于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因此,农林牧渔业的用油也将会保持适度增长。因此,综合考虑中国石油的可供给量(包括自产与进口)、工业化进程和汽车进入高速发展期、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提高等因素,从上述工业用石油总量和汽车用石油总量的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中性方案是最能接受的方案。在此方案下,农林牧渔业用油将获得21.4%的增长,可以基本满足需求。(表6)

但是,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汽车保有量增速仍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导入阶段,除少数特殊年份外,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由于汽车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汽车年产销量在向2000万辆迈进,汽车保有量年度增长也将超过1000万辆,因此,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7.8%,保有量达到1.6亿辆,汽车保有率达到12.3%,可能是一个保守估计。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2020年汽车保有量达到假设3情境下结果的概率也是相当大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农林牧渔业石油消费保持低速增长、甚至基本保持不变,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突破5.4亿吨,达到5.67亿吨~5.88亿吨之间。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届时,中国石油净贸易增量将占国际石油贸易净增量的五成左右,将有可能会引起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大国更多的不满,加强石油消费的“顶板约束”势在必行。

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政策选择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在2020年之前,石油消费量的绝对上升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有其必然性。如果在“十二五”期间天然气替代油比例和新能源能够得到大的突破,这一顶板甚至有可能下降。因此,提前根据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的顶板约束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内将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杠杆效应,对外则能起到大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冲突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1)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是必然选择。在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情况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尽管仍有近50%的供给由国内生产(这一部分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国际市场油价),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价格形成过程中人为调低价格的理由,对于由于资源性产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只能在市场形成价格之后,政府采取其他手段进行分配环节的调节,而不能直接调节生产或者流通环节,否则就会破坏价格的形成机制。尽管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离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还有很大差距,既不利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不利于企业活力的发挥,还容易因价格的人为调控而导致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2)燃油税应由目前的从量税改为从价税。从价税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在油价过高时对于消费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而在油价较低时则有减缓需求过快下降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且税率要参考国际经验,要能够发挥作用。目前国内采取了从量税的做法,在油价较低时,一定额度的税收可以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但在油价较高时,其在油价中所占比重降低,调节需求的作用会受到削弱。欧、日等国的燃油税政策经验比较值得借鉴,而美国较低的燃油税后果也是有目共睹,极大地鼓励了高油耗车的发展,但也降低了美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3)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成品油的品质。石油作为宝贵的矿产资源,只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用效率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生活。政府有关部门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有步骤的逐渐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同时加快淘汰落后车辆,这对于降低单车能耗,降低石油消费总量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快督促石油生产企业提高成品油的品质,成品油品质的提升对于降低汽车能耗、减少排放同样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载能力,发挥规模效应。随着私家车在汽车保有量中比重的上升,私家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和石油消耗的重要增长来源。但是,从载客运输效率来看,在众多运输方式中,私家车是运输效率最低、能耗最高、最不经济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力度,向社会提供舒适、快捷的公共出行方式,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将会产生降低能耗、提高运输能力和通行效率的作用。

(5)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化。目前的汽车动力来源主要是石油,其他能源所占比重很低,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汽车动力来源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长期来看对中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压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内外皆是如此。天然气汽车不仅对石油产生很强的替代作用,而且可以降低排放,是很好的清洁能源汽车。电动车也是发展前景极为光明的清洁能源车类型之一,它不仅能源转化效率高,而且更加清洁环保。对于各种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合理价格机制的形成,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领域,从而促进多样化的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抓住新的机遇,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一举多得。

石油化工工作总结篇10

国外文献对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有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法,得出台湾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有双向因果关系;还有得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及石油消费量增加。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应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中国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论的文章。但国内文献中,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的寥寥无几。但实际上,大多数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而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本文试图立足国情,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检验,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及Granger因果关系,并对未来两者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建议。

一、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为1970年2003年的年统计值,观测个数共204个。相关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分别对这六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和对数差分处理后,可得其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见,国内生产总值的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较

小,一直较平稳地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在1991年有小幅下降;

由图2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总量的对数时间

序列数据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综上,五组序列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和变化趋势,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图1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

图2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石油,天然气

变化趋势图

水电消费总量变化趋势图

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对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五组序列都是同阶非平稳序列,可使用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两两之间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序列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存在着长期共同趋势。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得: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导致了的增长;而的增长只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能源消费量增长的导致因素。

三、结论

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

这说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则意味着需相应增加能源供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如人均占有住房面积增加,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增长,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2.与日剧增的能源消费量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促使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扬,这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上升,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此时更应该解决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在政策上必须从中长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同时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立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1)经济增长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因此,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2)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目前我们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必须正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的现实。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发展煤炭的洁净利用。不顾客观现实盲目提高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导致石油消费量无节制增长,将会给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不安全隐患。

四、未来中国经济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由以上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与各种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启示,从而,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一些战略性建议。

1.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

在能源供应不足或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利用法律、行政,以及综合运用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出国家总体能源发展战略。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长远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能源整体优化。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

由于近年来,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幅度较大,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而由以上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并非可以直接导致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大替代石油工作的力度,防止石油消费量过快增长。如可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国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高度重视煤炭的洁净利用,对煤代油技术开发给予投资;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等。

具体措施为:(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研究制订专项法规或修订已有的法规,逐步建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财税制度、安全和环保、价格、建筑设计等。

(2)设立专职机构,建立开发利用体系。负责实施和指导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计划,支持高风险长远研究开发活动,管理指令性援助计划。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