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专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2:48

经济发展专题篇1

二、知能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就是人类利用某一区域的地理条件,动态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围绕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农业生产为工业、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等生产、生活的资料,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就业、规模、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做出贡献,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图1)。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明确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如图2)。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如图3)。

三、图表剖析

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分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如何对某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分析思路可归纳如下:①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了解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进行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如湿润、半湿润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②根据等高线的特征或其它信息判断该地区地形类型,进而判断农业生产的类型,如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③综合考虑该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方面,从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和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类型,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系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应用“演变”思想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与城市化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现阶段高中地理教材阐述的仅是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推动过程,而忽视了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二者的关系与发展变化规律。将人类活动的阶段划分为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阶段,在每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都伴随着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变化(如表2)。

在人发展的历史阶段,产值和就业的比率会产生由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产业,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产业的结构性转换。产业结构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的方向依次升级。生产集约化程度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依次演进。用“演变”的思想有利于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契机(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两个发展阶段和在产业升级中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的挑战以及提出的调整和治理的措施等内容。

3.结合我国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建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城市化主要有四种典型模式(如图4),通过分析其差异拓展学生视野,并对我国区域城市化的概况有整体认识,总结出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如图5)。

四、技巧点拨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思路

首先,运用区位理论对其发展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其次,总结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如图6)。

2.采用比较、迁移方法进行变式探究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为了加深理解与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及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可以收集长江三角洲的材料,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变式探究(如表3)。同理,深刻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存在问题,也可将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分析。

五、典题精练

(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7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经济发展专题篇2

市局党组决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布置要求。全市国税系统全面开展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活动。科室于月号开展了作风整顿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开始之前,首先学习了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和损害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突出问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同时对市局党组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下发的文件进行了认真的理解和认识,从切实解决影响和损害全市经济税收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角度动身,为进一步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切实解决影响和损害全市经济税收发展环境为主题,会上,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主要存在问题及表现,从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从整改措施和努力的方向等方面进行每个人,而且是面对面的交流。

现将民主生活会的开展情况演讲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

学习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不够明确,一是学习意识淡化。理论学习上存在应付思想。主要表示在对国税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认真系统,对其他业务知识学习较薄弱,特别是对政治思想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理论联系思想,结合工作实际上不到位、不紧密,存在能较好地完成上级领导和支部交给的各项任务就行了畏难思想,没有更好地从学习理论重要性、必要性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是理论功底不够。

精神状态不佳,二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三是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忙于事务应酬,不愿挤出时间学,即使有了时间也坐不下来、深不进去。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用心,理论素养还比较浅薄,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学习上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掌握形势、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够很好的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四是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发明性地开展工作,争强当先。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为政治学习太死板、太空洞、不实用,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主观上对学习比较放松。对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缺乏。除集中学习和完成规定要求外,平时比较强调客观原因或忙于工作事务,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必将影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工作作风和处理事情的水平。

从表面看来,2放松了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一直参与组织生活和完成党组的各项学习任务,还挤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工商理论以及相关知识,但还存在学而不深、学而不透、学而不全、就学而学的现象。理论学习与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是不够的因此在政治理论学习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业务知识学习上缺乏深入研究,思想改造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和实践性,从而造成理论学习、思想改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并以严于律己,3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宽宏待人的为人准则思想的影响。而且在工作中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只要领导不说就不做,就在工作中有怠慢情绪。

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4满足于现状。有的时候是浮于表面的解,有的时候只限于只会作此事,集中时间突击了解学习一下,使得自己放松学习,难以真正的沉”下去。

三、整改措施

增强党性觉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东泽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并将学习贯彻始终。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行动上,与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经济发展专题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要以组织创新、重新整合组织结构、培养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当前存大的问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生产经营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广大农民群众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自愿组织起来的利益联合体或自我服务的经济实体,是农业技术推广、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科技成果迅速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龙头”企业连接农户的的纽带,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核心,是多元参与主体有效节省交易费用和共同分享利益的前提。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合作主题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和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是由当地“能人”领办。充分利用“能人”现有的场地、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二是依托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兴办合作组织。部分农业企业集团是集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定单为纽带,组织社员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养殖,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三是依托县乡农业技术部门、供销部门创办合作组织。发挥部门具有的技术、资金、服务、组织等优势,推行“部门+科技示范户+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信息、科技、市场、生产、流通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村委会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如村委会结合本村的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形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统一组织销售,带动农户致富。五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大户领办。由种植、养殖大户等为解决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组织销售、生产经营环节而领办组织成立的。六是农户自发组织的服务组织。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处于“散、弱、小”状态。一是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不适应。二是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较小,参与的农户比例不高。三是跨村、跨乡镇的合作组织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以自我活动为主,缺乏交流与沟通,难以形成跨县、跨市的合作与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作组织的整体服务功能,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农村体制不健全,村集体组织力量薄弱,不能有效的组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措伤了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缺乏必要的资金、信贷支撑,使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有限,很难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和规模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不够完整与稳定;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要销售产品难以进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值效益不高;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引导。

(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制订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章程。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形同虚设。三是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行和管理随意性较大。日常运作由少数人或个别人说了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四是多数合作组织未注册登记。五是管理人才缺乏。致使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发形成,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运行不规范、内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松散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与农民形成了一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契约关系,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有些会员,只想通过组织分享利益,不愿承担会员应尽的义务。

(三)服务层次低、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经营方式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活动范围狭小,信息流通不畅,难以采用连锁经营、制、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难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二是服务层次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而对加工、销售等农民企盼的服务开展得较少。三是合作水平不高。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松散式管理,利益联结不紧密,是松散型的买卖关系,缺乏必要的合同约束,买卖的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四)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合作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大多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组成,其运营、管理多半凭靠的是经验、运气,并不懂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去组织生产,,更不会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市场,人才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瓶颈”。各级各部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不够,再加上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合作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

(五)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受到各种政策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很难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规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也没有得到落实,严重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部分乡村干部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认识,乡镇没有具体的工作要求,重点培育和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大多仍局限在生产、加工、供销、运输等方面某个环节上,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的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少,导致农产品效益增值的缺损。

三、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握原则,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增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根据农民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选择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和内容,加快合作社发展步伐。

(二)结合地方特色,服务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与当地特色和有优势的农业产业相结合,多形式、全方位地与生产技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使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鼓励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村级社区性合作社、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供销社、农村种养专业大户、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机制和体制创新。

(三)促进登记注册,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带动能力

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选择组织结构比较健全、功能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养,规范章程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综合效益,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辐射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原已设立符合法律规定基本条件,愿意依法登记的,要加强指导,督促其到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对新设立的,要指导做好章程建立、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等工作,使其尽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对已具备法定登记条件,但暂时还不愿意登记的,要耐心引导,激发其依法登记的积极性。建议将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情况及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综合考核。要通过落实表彰、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登记注册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发改、财政、国土、科技、工商、农业、畜牧、林业、交通、税务、金融、电力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立在农业部门,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日常工作。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注册登记工作,不收费、不年检、不罚款。农业部门要强化对合作社的管理、指导、考核,在规范管理、引导发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建议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合作社实行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示范社建设,主要用于开展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网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补助。在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财政支农项目时,对重点示范社给予优先支持。税务部门要落实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优惠措施。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监察、物价、减负部门要强化督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和搭车收费、变相收费,切实维护其经营自和财产所有权。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惠农培训、培养管理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付

经济发展专题篇4

——延川税务助力延川经济跑出“加速度”

尊敬的李部长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我叫,来自。非常荣幸被单位推荐参加这次“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分享会。

我们延川县税务局是由原延川县国家税务局和延川县地方税务局合并而成,新机构成立于2018年7月20日。在县委和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于2018年9月份批准设立了党委。新的党委组建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争取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新税务、新作为、新形象”的“三新”要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努力践行“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立足延川县域经济事迹,较好完成了地方党委和上级单位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来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延川税务积极贯彻落实对陕西工作的科学指引,自觉把实现追赶超越作为自身发展的鲜明主题,把落实“五个扎实”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路径,在延川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六个一”发展思路和“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担负着全县4000余户纳税人和15万缴费人的税费征缴工作,从严治党带队、强化组织收入、优化税收服务,把纳税人、缴费人所需作为税收工作所向,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延川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了“税务智慧”和“税务力量”,助力延川经济跑出“加速度”。截止9月14日,我县税费入库收入共计4.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46亿元,县级收入1.01亿元。现将延川税务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分享如下:

一是政策宣传扎实有效。为确保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延川县税务局建立税企微信群,及时推送减税降费政策;开设“纳税人学堂”,每月举行一次。疫情以来,为避免人员聚集,延川税务局通过钉钉软件录播“短视频”的形式为纳税人传递税费政策,受到了纳税人的普遍欢迎。

二是纳税服务保障有力。疫情之后,按照“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的有关要求,创新开展纳税服务工作,探索落实“互联网+税务”,全力做好税务网上办、自助办、云上办、码上办、后台办、窗口办等“六个办”服务。在办税服务大厅开展预约错峰办税,极大地降低了纳税人因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加班时间弥合隔离的空间,实现了纳税服务不断档,政策解答无遗漏。

三是政策落实成效明显。自留抵退税政策实施以来,延川县税务局坚决贯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要求,积极主动扎实做好留抵退税政策,在仔细核对了延川县供暖公司留抵税额、发票开具和生产销售情况后,及时落实落细留抵退税政策的服务举措,为该企业办理了69万元退税;延川宾馆受疫情影响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同比大幅下降,自2月份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后,至8月底,延川宾馆累计享受免税税额33.99万元。延川县税务局以税收之“退”换取企业发展之“进”,助力市场主体轻装前进。

2020年,是共克时艰的一年,我们延川税务局广大干部职工在特殊时期展现了税务风采,贡献了税务力量。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干部政策不熟、工作不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解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是着眼于发挥工作机制作用,做好内部管理。继续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落实各项税收工作,将总局、省市局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要求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地传导给延川税务局每一位税干,切实压实责任,让延川税务系统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能行动起来,为延川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发展专题篇5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经济发展专题篇6

(一)抓好乡安置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该项目预计总投资598.95万元,可解决7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抓好西尔芦色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建设15处灌区,新建取水建筑物20座,干管23条,62.504km,支管60条,42.711km,斗管183.126km,管道减压池133座,蓄水池92座。通过农田水利引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项目区5乡1镇3.05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总投资8400万元。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川区生态与保护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县建设,提高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四)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该工程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共计三段,分别是:

1、大河县城防洪堤工程:

此次工程拟新建堤防长度为2875.57m,修复水毁段长度为211.24m,m10水泥砂浆抹面段长度为3991.70m。概算总投资2769.24万元。

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的50%。计划将于2015年汛期前完成。三标段风情小镇段因施工组织及现场征地、拆迁等问题未能落实,故仍未进场。

2、县镇大河治理防洪堤工程:本工程位于大河县城左右两岸,堤防总长度为879.54m,其中林业局段堤防长度为362.92m,汽车站段堤防长度为516.62m,堤防采用衡重式挡墙,采用c20埋石混凝土浇筑。总投资905.39万元。主要资金为县财政自筹资金。目前正在实施,计划将于2015年4月完工。

3、县大河流域乡防洪治理工程;该项目综合治理河道5100m,新建防洪堤总长1525m,其中左岸935m,右岸590m,配套建排水沟1525m和2处穿堤涵管,疏浚河道4000m。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065.76万元。2014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15年完成施工。

4、县乡小河防洪治理工程;本工程位于县乡境内小河上,工程综合治理河段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乡场镇所在地河段,一段位于上游村居民集居地河段。工程项目综合整治河道总长3110m,新建防洪堤长度为2138m。其中村河段整治河道长1420m,新建防洪堤长1048m;乡场镇河段整治河道长1690m,新建防洪堤长1090m;河道疏浚总长2890m,其中村河段1200m,乡河段1690m。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工程投资总计为1199.71万元。2014年底前完成相关前期工作,2015年完成施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水源枯竭造成饮水安全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致使引水距离加长,工程量加大,老百姓投工投劳量加大,超预算增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

2、县自然灾害频繁,找水源难,对水源区的保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

3、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水利工作技术力量的要求也就起来越高,而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无法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

施工进场涉及老百姓私搭乱建及开荒地较多,征地难度大。

4、饮水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建设成果不能发挥长期效益。大部分村寨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淡薄,缺少自主管理维护制度约束,群众在饮水设施损坏后,不能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仍其老化受损,建设成果的长期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5、群众“投工投劳”配合意识不高。老百姓自己投身建设中,可以使老百姓知道建设不易,使其提高管护意识。但是我县部分村寨青壮年村民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只剩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能力都不会太突出,对于“投工投劳”有心无力。加上政策补助不会太高,很多青状年村民都不会选择放弃现在打的工,而回村搞建设,许多工程和工作往往无法开展。

(二)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

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茂尔盖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

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防汛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三、对策和建议

(一)水利工作

1、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可以再村上选择素质比较高和意识前卫的的人做专业技术培训,并成立监管委员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维修,让村民有偿使用。

2、对于村民乱开耕地,希望相关部门相互协助,禁止非法乱开耕。

3、老百姓投工投劳难,年轻健壮的几乎大部分出去务工,建议全额投资。

(二)防汛工作

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经济发展专题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高校有效开展发展经济学教学的模式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1日

一、引言

发展经济学产生于二战之后,一大批亚、非、拉美国家独立,他们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国家维护方面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斗争,可以说其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于理论上不断争论的过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它的众多理论和策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地方高等院校趋向综合性发展,新的学科、新的专业、新的课程不断出现,这必然要求有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模式与之匹配。铜仁学院作为这类转型的地方性综合院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其中,发展经济学就是应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需要而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发展经济学其内容随着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故而其教学模式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面向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不断改革。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发展经济学教学做初步探析。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开展发展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大多数地方综合性院校都是从师范类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增设的非师范类专业普遍存在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生源单一且基础知识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发展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铜仁学院于2006年升级为本科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新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其专业课程中的发展经济学教学则始于2010年,开设时间短,其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发展经济学课程内容广泛,而授课教师专业局限,受课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发展经济学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所涉及的内容都相当广泛,涵括了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目标及度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动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及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国外资源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及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充分显示了本学科对各经济学分支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包容,但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及知识提出了挑战。

从铜仁学院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意图来说,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学前沿理论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故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无法回避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任课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发展经济学所有领域的问题进行透彻解析,但这显然非常困难。

另外,如铜仁学院这类地方性高校,学生多来自贫困落后山区和县城,从小享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本就缺乏,基础知识薄弱,且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获知渠道也有限,缺乏现代经济思维,而且现在常用的教材中缺乏与学生学科背景以及生活背景相适合的鲜活案例,使得学生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更难深入理解。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教学方式单一,仍以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课堂讲述为主,难以实现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典的理论模型,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展经济学一般原理起源于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理论总结和模型分析,其研究背景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大相径庭。因此,单以“一般原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无法实现学以致用。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仍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少有人采取专题讨论和案例讨论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仅适合向学生阐释一般原理和理论模型,而对经济现实问题的探讨必须作专题研究,这类专题研究绝非几次讲座和课堂讨论就能完成的。为真正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甚至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现实进而寻找解决某些重大现实问题的方案。

3、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群的开设时间设置存在矛盾。发展经济学从学科内容来看,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先修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货币经济学等,也就是高年级阶段才具备开设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这样看来,大四是最佳开课时机;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需要充裕的时间,可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毕业实习、找工作等众多压力,根本无暇进行实践,也无法安心学习理论知识。故而,大四又并非最佳开课时机。

三、地方高校推动发展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针对发展经济学原有教学模式弊端,着力解决现有问题,推动发展经济学实践与创新技能的角度出发,我们针对课时及时间安排、备课、教学方式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1、课程设置时间上做到“三个保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铜仁学院开办时间短,很多方面都属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一是保证发展经济学教学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本课程开设时间由原来的大二上期调整到大三下期,这样既可以将发展经济学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讲授完毕,保证学生理论基础,又回避了无暇学习的大四。

二是保证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比例要求。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社会实践调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且此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极强,大三的学生更能适应,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

三是保证本门课程实践选题的现实性与分析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大四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压力,而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需要较强的现实意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都包含于“广义”的发展经济学内容之中,大三的课程实践往往可以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就相当于同步进行了毕业论文的调研与资料选择工作。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面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考生认识、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内容所占比例相当大。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就更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综合来看,发展经济学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是最有利于保证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完成的。

2、备课环节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跨领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理论发展的状况,尤其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最好能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即引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制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本地区学生学习背景的课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发展经济学所囊括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要尝试打破以往一师备课的局面,相关专业教师集中备课,并组成听课评课小组,对于教师的备课授课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请相关领域专家来讲授某一专题,实现教师资源在同一课程内部的共享。铜仁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现在还无法成立相应的专家组,但一直是履行集体备课制度,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科任老师集中起来备课,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克服一名教师所掌握理论知识较单一的缺陷,更能保证发展经济学学科内容的完善性和专业性。

3、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摆脱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讨论、社会实践、课后辅导等方式。发展经济学一般原理的掌握回避不了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课时保证。但这种课堂教学也不是说由教师讲解为主,应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学生主导教学等方式引入,甚至可以尝试以游戏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其理解、记忆和应用。专题讨论则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课程相应内容作专门调查与讨论。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脱离教室的局限,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查找、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分析、论证有关现实问题,通过集中讨论或辩论等方式将自己的意见或见解进行交流。但仅仅这两方面仍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会。铜仁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农村。发展经济学课程在制定课时计划时,就应该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带着发展经济学中的问题去到农村与社会,带着现实的经济发展问题回来,二者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自由、充分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外辅导和信息传输,即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经济学习网站,让其在网络上自由搜索信息,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提供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运用网络来进行课外辅导和问题探讨。

总之,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我们着重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更有效地达到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评介[J].经济评论,2000.2.

经济发展专题篇8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

经济发展专题篇9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1.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别受到人才这一根本性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状况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来提供,其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及相应的服务来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举办的地方性院校,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必须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式做出相应的回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尽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显示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

2.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属于地方院校,其办学资源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或行业提供,那么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得不受区域经济状况的制约。就某种意义上而言,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区域高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好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发展慢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由此表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服务区域经济是一项多赢的善举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和智力、技术支持,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办学要素支持,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比如,区域企业能够提供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宽阔的毕业生就业平台;又如,高职院校能够得到企业教学设施的支持或办学经费资助,教师可以得到业务的锻炼和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再如,学生可以在比较好的实训环境下提高专业技能等。因此,服务区域经济,不仅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产出,于区域、企业和高职院校各方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的善举。总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功能所在,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服务等独特优势,能够不断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所亟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积极性与创造性,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可行的。因此,高职院校既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责任感,又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信心。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包含丰富的内容,其根本点在于:

(一)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的人才

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高职院校的职责和独特优势之一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或优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为改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由此,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经济的状况、特点、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趋势,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适用性,使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必然遇到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有序性、顺畅性、高效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有效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必须依靠多方的力量“齐心协力”来解决,仅依靠区域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科研、技术等力量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积聚着相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能够为解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起着相对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由此,高职院校还必须把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又一关键点。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重视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搭建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加强与区域企业的沟通,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区域的企业和社会服务。

三、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一)发挥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必须解决“怎么服务”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优势主要包括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训基层劳动者,提升劳动者素质;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咨询决策服务;提供课题攻关、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领域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这些优势,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实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开

设相关专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吃透”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其产业特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向,依此设置相关专业,努力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使所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应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以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要将泉州建成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定位,针对泉州急需大量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为泉州培养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针对泉州支柱产业之一———服装业的发展急需大批服装设计、服装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实际,开设服装设计多个方向的专业;针对泉州大量印刷企业急需印刷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印刷技术专业;根据泉州商品流通业发达,市场活跃,商务形式不断创新而欠缺大量商务经纪和人才的状况开设商务经纪和人才专业;针对泉州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开设汽车营销方向的专业等,使每个专业都符合泉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为泉州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促进泉州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入调查相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分析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素质要求和培养方式,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能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的“适用、好用”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三)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存在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供求不对称的矛盾。供求接口衔接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为输送毕业生而焦虑,影响区域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满足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所在的学院极为重视向泉州的企业推荐专业人才,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等工作;参访企业、邀请企业座谈、媒体宣传、网络沟通、人际交流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疏通渠道,每年召开4次大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邀请上百家企业到校设点选才,搭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既帮助企业选择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和肯定,抽样调查满意率达92%以上;也为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岗位提供机遇,每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收到“企业、学院、毕业生三有利”的效果。

(四)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从根本上说,区域企业劳动者素质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和提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受培训资源、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区域企业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开展业务培训来满足,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要发挥培训基层劳动者的优势,主动与区域的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沟通,积极开展多项目、多层级、多形式的业务培训,以弥补企业培训资源的不足,帮助企业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和效益。笔者所在的学院针对泉州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急需大规模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素质的状况,与财政部门、劳动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九牧王公司等知名民营企业开展财政直补培训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有效促进受训的员工提高业务素质、职业适应力和劳动效率,收到“一石多鸟”之效。

(五)开展课题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建立相应的科技研究机制,提升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开展院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申报区域的科研课题,主动承接横向课题,开展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力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遇到的问题,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革新,为企业提高实力和效益而服务。

(六)实行职教集团运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经济发展专题篇10

一、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动因

合作社、合作经济由来已久,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农民自愿建立的,以服务为宗旨,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以某种专业生产活动为纽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积累的合作经济组织。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第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需要。

近年来,郊区通过落实土地延包30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一系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民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但是,农民家庭经营的规模小、实力弱,单家独户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农民家庭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经济大潮中不够稳固。而仅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经营的层次,又难以完全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不改变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迸而完善郊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必然。

第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富裕农民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措施。

近两年,郊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养殖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各种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带大量涌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特征日益突出。作为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等竞争环节起到加强协作,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转,特别是保护农民的利益,使他们获得相对较高回报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富裕农民目标的基本措施。

第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载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小规模、家庭化生产越来越难以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以指导生产,一些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企业也会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隐瞒或扭曲市场信息,使得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集合广大农民的力量来调节产、供、销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改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第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京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北京郊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既是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正如江总书记指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实现不了现代化的。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开展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是家庭分散经营做不到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广大农民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分散的家庭经营联合起来形成规模,降低获得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为最终实现郊区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农民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一家一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劣势所在,通过能人带路、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解决一家一户无法自行解决的市场难题,形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雏形。郊区各级政府及时肯定了农民的创造,并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等方面不断使其规范化、正规化。经过几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简到繁的渐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到*年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800多个,其中*年新发展360多个,占总数的近20%;固定资产总值达15亿元以上,共实现盈余5.7亿多元,带动农户22万多户,户均增收3250元。

10个远郊区县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多的是通州区,有330多个;怀柔的专业合作组织平均单体经济规模比较大,平均固定资产近250万元;顺义的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最早,辐射面和带动能力都比较强;密云的专业合作组织效益比较好,平均每个合作组织实现盈余130多万元;怀柔和大兴的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比较强,怀柔县平均每个组织带动240户左右,大兴县平均每个组织带动180多户;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比较明显,通过合作组织带动,户均增收分别达到4600元和4200元目前,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合作领域拓宽。郊区农民的专业合作最初是从蔬菜、瓜果的生产环节开始的,以顺义区沿河瓜菜产销合作社为代表,直接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从蔬菜、瓜果等种植业范围扩展到养殖、旅游以及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等各业。其中,农机、水电、科技服务类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近50个,旅游开发的专业合作组织也在怀柔、门头沟、平谷等区县出现。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涉及到加工、销售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19.4%。

二是利益联结紧密。郊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出资型合作组织占60%以上。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等参股,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顺义区张镇生猪生产合作社将194万元资产全部设置为股金,210户社员全都出资入股。大兴县庞各庄镇乐平瓜菜产销联合体,在内部明晰产权、规范运营的基础上,不但核心层成员要入股,部分的骨干成员也要入股。

三是创办形式多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农民自办,如房山区长阳奶牛合作社,由30余户养殖大户为解决鲜奶销售和奶牛养殖技术等问题而自愿组成,目前已有268个养牛专业户参加了该合作社。有的是企业与农民合办,如顺义区张镇生猪生产合作社是由张镇生猪屠宰厂和养猪专业户共同出资联合创办,发展规模猪场76个,带动养猪户1400多户。有的是农业服务组织领办,如门头沟区奶牛协会,由区畜牧局下属的奶牛服务组,为解决鲜奶销售问题而牵头组建,已发展会员100多个,*年1-9月份替奶农销鲜奶44万多公斤,奶农增收18.3万元。还有的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联办、企事业单位与农民联办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都以农民为主体,保持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性质。

四是合作地域范围广。随着事业的发展、成员的增多,郊区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基础,以产品为依托,实行跨区域发展。如大发正大公司发展了很多跨乡镇、跨区县的肉鸡生产协会,其中顺义区张镇肉鸡协会不但有其它

六、七个乡镇的农民,而且还有平谷县的农民。延庆县的小丰营蔬菜销售协会,在帮助本县农民销菜的同时,还帮助外区县农民销售蔬菜,带动了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很快、势头很好,但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其发展还很不规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

一是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郊区300多万农民来说,数量还是太少。二是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有的甚至与农民还只是买断关系,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三是合作组织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相当有限,直接影响了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运作、管理尚不规范

一部分合作组织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完善,内部既无章程,又没有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活动较松散,组织能力较弱,经营也很不规范,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阶段。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还可能留下发展隐患,制约自身健康发展。

3.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从维护合作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相当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还有些合作经济组织只注意保护核心层的利益,而忽视成员的利益。

4.加工和销售型合作组织发育不够充分

发展销售和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发展加工和销售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而目前郊区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300多个,所占比重不足20%,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促进郊区农民专业台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对策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应遵循合作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郊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发展原则,加强引导和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至少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①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坚持农民自愿组建、自愿参加。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制定规范的章程。章程要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坚持照章办事,用章程决定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规范合作组织的运作程序。③重大事项要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坚持民主办社。④合作组织内部应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特别应提倡和鼓励发展出资参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⑤要坚持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的办社宗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为入社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③合作经济组织的盈余和积累应归全体成员所有,对年度可分配盈余,在留有必要的积累后,应按交易量数额比例返还给农民。

2.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但绝不能搞行政干预、行政捏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3.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只有借助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才可能更快地发展壮大。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市场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可以解决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一系列难题,农产品就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就能带动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大兴县顺兴葡萄酒有限公司是葡萄产业的一个龙头企业,*年带动农户*多户,发展葡萄基地万亩以上,葡萄酒年产量达8000多吨,实现产值1200多万元。

4.政府扶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郊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扶持和引导,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加快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政府要制定有关政策或法规,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运作规则、管理部门等。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予以登记注册。符合国务院颁布的《社团管理条例》的各类技术协会,民政部门也应给予社团法人登记。

二是加强指导,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所谓“民办”,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农民自愿组建,党委、政府不能采取组织措施强行捏合或拆散,也不能按长官意志拔苗助长。所谓“民营”,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必须保证入社农民的发言权、决策权,不能少数人说了算。所谓“民受益”,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保护入社农民的利益为天职,要使农民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决不能侵害入社农民的利益。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持久的活力。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提出建立规范运行机制、严格管理的要求,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要集中精力为合作组织开展好技术服务,优化其成长环境,并积极培养和扶持新的经济能人,组建新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