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3:44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__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__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__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__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能源问题是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50%以上的能源是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财力来解决能源问题,能源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未来能否解决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一、我国能源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约占9成,这样的能源结构设定是不合理的。这三种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有性,如果开采过量会陷入能源危机,不利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能源开采过剩,利用率低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目前能源经济的主要资源,被大量开采,造成开采过剩,且价格偏低,无法体现煤炭的稀有性,造成了供给过大造成浪费,同时开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非可再生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

3.节能观念薄弱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价格偏低,无法让人们重视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另外,在许多人意识里,我国是资源大国,能源储备丰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能源的任意浪费,使人们的节能观念薄弱。

4.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煤油气的三荒现象,这正是由于我国缺乏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没有做好提前的计划和控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一些地区陷入能源危机。

二、实现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就是利用科技技术,使我国使用各种能源的比例趋于合理。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首先要调经经济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和发电用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使用。使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结构达到合理[2]。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能源结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由于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生产的数量,从而忽视了效益和质量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和消耗和生产效益不成正比,并且高耗能的产业占绝大多数,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能源的浪费[3]。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转变当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找到一条低消耗、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路线。

3.加强科技投入

面对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当前,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科技投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减轻煤炭能源在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已经研发出洁净煤技术,将煤炭液化再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减轻煤炭在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耗后废弃物处理方面仍然要加大科技投入,并实行推广,让环境可持续发展。

4.将节能放在优先位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国情的限制,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人均能源不足,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用加大能源外延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前期确实一定程度上使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随着后期资金、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弊端和缺点不断被暴漏,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采用大量消耗能源走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须保证开发和节能双管齐下,优先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随着能源的不断发展,对能源消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终会陷入能源危机甚至能源枯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加大力度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等,其优点是可循环利用且无污染。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政策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加快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地区曾不同程度地突然出现煤碳、石油等资源的短缺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采集和消耗也突然变大,而提前没有搞好计划和预测。其实能源陷入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应急机制。考虑到这方面,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能源经济预警体系,抓紧能源源头,可以及时发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前就给予阻止,从而确保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能源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想我国的能源经济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建立能源经济的预警机制等方法都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

参考文献:

[1]薛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系统设计[J].生态经济,2011,05(10):32-33.

[2]杨俊,王庆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23(09):52-5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3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到来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Dennis以手机报为例,从微观层面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手机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帮手,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移动拥有3500万收费手机报用户,累计发行份数近550亿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相较于报纸,手机报节约用纸约15.7万吨,相当于少砍伐约26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手机报的诞生转变了相当数量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节省的自然资源也不言而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可持续生产的绿色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型矿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鹤煤,2007年鹤煤集团获得了“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莅临鹤煤集团视察、调研循环经济工作后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

1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入手,从传统的粗放开采型生产方式向资源保护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鹤煤集团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注重优化开采设计,合理生产布局,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煤炭开采的科技含量。在工作面布置上,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大采区、大倾向、大长度、大采高,最大限度上减少布局上资源损失;在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新工艺和新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的高效运行;加强生产技术管理,对矿井储量、采出量、损失量等随时进行考核监督,提高回采效果及回采率;通过合理预留煤柱、回收边角煤和薄煤层,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进行煤炭洗选加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加大原煤洗选加工能力,改善煤炭产品结构和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鹤煤集团不断加大洗选煤设施的建设和技改力度,先后筹建了6座洗选加工厂,年洗选能力由原来21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满足了用户对煤炭品种、质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了煤炭产品的高效利用。同时,对原有洗煤设施进行技改,采用煤泥浮选工艺,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将混煤中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年回收低灰精煤33万吨。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及伴生低热值劣质煤用于电厂发电,使废弃物也得到有效利用。

3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电就地转化

4利用煤层气资源进行发电

煤层气发电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属于国家综合利用免税鼓励项目。煤层气发电可以实现以用促抽、以抽保安的良性循环,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通过煤层气综合利用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向发达国家出售减排指标获得一定利益,还起到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作用。鹤壁矿区属高瓦斯矿井,已探明储量242亿m3,目前可利用煤层气储量70亿m3。鹤煤所属的七对矿井装设22台煤层气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11兆瓦的内燃机燃气电站,从而将“废气”转变为电能,全部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可达6350万度,实现利税1596万元。目前,已在三、六、八、十矿和中泰公司安装了14台500Kw发电机组,可有效利用煤层气1150万立方米,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开辟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5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新型建材

利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可以做到节能、节地、环保,代替实心粘土砖。鹤煤集团2006年2月成立了鹤壁鹤煤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建设四条矸石砖生产线,以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全内燃焙烧工艺,年产矸石砖2.4亿块。一矿、五矿、六矿三条生产线均已投产,安置转岗员工600余人,年消耗煤矸石80万吨,减少矸石排放占地40亩。该项目投产以来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质量,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鹤煤集团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安排1000余名员工就业,年消化煤矸石约7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节约土地近500亩,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约6000吨,实现产值一亿元,利税2200万元。

6矿井水综合利用,为电厂、煤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7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大体经历了从“发展=经济增长”,到“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过程。而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也就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西方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开采和投入、大量的消耗和排放,大力追求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文明和极大的物质财富,在世人面前展现了繁荣的经济现象和发达的社会时代。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人类进行深刻反思,发现传统的生产模式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1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反思,人们终于得出这个结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长久、安定、健康和永续发展的发展观和应该选择的道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的GDp总值已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由实现温饱奔向小康。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发现原来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外延的粗放型扩张、以耗竭资源能源、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2007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了《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中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也占当年GDp的8%~13%。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尤其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如北方的沙尘暴让人们生活在灰暗的黄沙之中;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让无锡城200多万市民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山西临汾等城市的大气污染严重超标已经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这说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发展下去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主编的《偿还生态欠债》这本长达32万字的巨著,系统地对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我国生态和环境现状“形势严峻,令人忧虑;生态赤字,触目惊心;偿还欠债,刻不容缓”。因此,要彻底纠正我国发展中的偏差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即又好又快地发展。2007年6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这个重要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来把握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这是我们党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而得出的科学论断和指导思想。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含义不同

中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往我们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虽然只改了一个词,即把“增长”改为“发展”,但是含义却不同。(1)经济增长主要指是数量的增加,即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2)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这就是有的地方经济虽然增长了,但没有发展,即“有增长无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增长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物质条件,也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其他目标提供基础。(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的内涵丰富的多,方式复杂得多。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数量的增加,也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一些内容;但经济发展方式要复杂得多,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要涉及到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等。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当经济增长积累到了一定量的程度时,就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增长的速度,而是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发展方式要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好与快的发展。发展理念的核心要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科学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就是把握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就是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发展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做社会发展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所要的发展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速度。在我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基础。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中国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我国资源现状来看,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来看,又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为主。这种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方式不但使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且使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就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两个指标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纪戎:在“六五”环境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上的专题发言[n].中国环境报,2005-06-03

[2]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学习时报》,2007-7-10

[3]姜春云: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基,绿色中国[n].2008-01-17

[4]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n].《学习时报》,2007-9-28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背景探讨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已相对缓和但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特定阶段。一方面,金融海啸已基本平息,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已帮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全球金融体系重回平稳轨道。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清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

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会出现一个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首先,流动性过剩。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非常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共识的引导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便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第二个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进而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从国际方面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在日本震后重建和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大环境下。二是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但是纵观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增长总体上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第一,中国的体制转轨使人口流动活络,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工资水平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低成本得以持续,进而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第二,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第三,只反映开发成本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型增长必然引发过度投资,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和循环。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思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将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二是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参考文献:

1、韩保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16.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资料统计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占有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23年。

2、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业,其加速发展已成为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娱”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据预算,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3、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

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的9.2%,而创造的GDp不到世界的4%,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味炫耀心态,不断翻新花样,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二是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个方面的浪费数量,每年约达600亿立方米;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在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专家估算,如果下班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全国每年浪费电就将多达12亿千瓦时。三是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如近几年各地盲目上的形象工程,组织没有必要的大型活动、会议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2、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

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统计资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化石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正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强劲增长,石油和矿产品价格连创新高。我国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也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据预算,如果单位产值能耗不变,今后20年GDp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到52亿吨,这从现实诸多方面是无法保障的。

三、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

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代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基础。要营造工业发展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

3、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集约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对重点企业实行收优惠政策,给予奖励表彰。二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合理开采和保护资源。建立环境预警机制,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建立在线监控网络。三要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标准。严把新建项目环保评审关,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关闭和处罚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在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绝不能单纯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使每个公民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力表彰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对各种浪费污染现象进行曝光和处罚。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惠锋: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n].中国环境报,2008-2-18.

[2]胡鞍钢: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J].中关村,2005(1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煤炭资源循环经济经济效益

一、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发展中国家,这注定了我国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2011年是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煤炭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据预计,未来的十年我国能源需求至少30余亿吨标煤。目前,我国己探明的煤炭储量超过1万亿吨,煤炭详查资源为1086亿吨,但精查资源仅为617亿吨,而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不足300亿吨。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必须在生产煤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利用资源,做到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赢的和谐矿区。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的资源开采模式,使得煤炭资源及相关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循环经济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矿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而且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问题突出,它为资源型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特别是煤炭生产企业。因此,建设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对煤炭企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途径分析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体系,促使煤炭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和效益并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另外作为经济效益推动者和循环经济实践者的煤炭主业,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应用新工艺、新材料,促使循环经济可行,实现绿色煤炭经营。

(一)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为使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政府应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及发展背景给予大力的扶持和技术支持,包括投资政策、财税政策、技术政策、资源政策等给予奖励扶持,通过加大对煤炭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创造条件。健全的法制建设则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资源管理和安全监察,严格制定并切实执行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运用行政处罚、财政补贴、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促使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环境,鼓励煤炭企业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煤炭企业发挥关键作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深度开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企业必须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指导长远、统率全局的总纲领和总谋划。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煤炭企业应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加强对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和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从而推动企业成长,使煤炭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得以降低,或单位资源产出得以提高;其次,提高认识,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中融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观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煤炭行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增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感;再次,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构建煤炭技术体系,技术支持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如绿色开采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最后,煤炭企业应利用自身生产特点,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绿色生产,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环境生态维护,符合我国实际的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志安.浅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J].现代商业,2010(23)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9

   一、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物材料,贡献了大量税收。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所占比重比很小。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了许多产品,上缴了许多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向前推进,企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足够积累,在资源衰减需要转型时却无力投入,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波及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这个困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主要还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篇10

包钢是我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物质消耗量大、流程长、工艺衔接紧密的重工业企业,包钢一直注重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环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为一个物质消耗量大、流程长、工艺衔接紧密的重工业企业,包钢一直注重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环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明确提出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人文包钢”,把加快发展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做到“少索取、多产出、少排废”。2004年,《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评审,包钢逐步走上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包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速老污染源的治理步伐,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保证企业实现增产减污的目标

包钢于1954年筹建。由于主要原料白云鄂博铁矿中含有钾、钠、硫、磷、氟等有害物质的影响,使包钢的固体废弃物资源特别是钢渣、铁渣、粉煤灰和低品位含铁尘泥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行业的利用水平。

随着包钢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按时限进度要求完成老污染治理计划、提高现有环保设施的运行率和净化效率;在逐步消灭炼钢平炉“三条红龙”等老污染源、淘汰平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的基础上,环保指标不断提升,显著地改善了厂区环境质量。

(一)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遏制新污染源产生

近几年,包钢十分重视对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新改扩建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投产运行,环保部门都参与把关,保证了环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九五”以来,全公司“三同时”项目累计环保投资约8亿元。炼铁一烧车间环保投资约8000多万元,配套建成了烟气净化和除氟净化塔等设施;炼铁4号高炉环保投资13645.94万元,同步建设出铁场等除尘净化和煤气洗涤水处理设施;焦化厂5号焦炉环保投资6000多万元,同步建成装煤、出焦,煤气净、脱硫脱氰及废水处理等设施;薄板坯连铸连轧厂生产线,环保投资2.03亿元,共配套建设环保设施七台套,其中废气治理设施五台套,废水治理设施二台套。新上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贯彻执行,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为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改善厂区环境质量打下了基础。

(二)加快老污染源治理,改善厂区环境质量

1.治理氟污染,实现排氟总量控制目标

包钢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白云鄂博铁矿石,由于白云铁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氟,在选烧、冶炼等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含氟烟气排入大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国家及自治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包钢多年来对氟污染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改进选矿工艺,尽可能地降低铁精矿的含氟量,使后续各生产工序中的排氟量大大降低。二是对排氟污染源进行治理,除氟效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采用半干法除氟净化工艺新技术,以减少湿法除氟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2.加强环保管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

为了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包钢采取了综合控制措施,从2000年开始全公司全部使用无铅汽油,洗精煤时产生的煤泥全部掺入热电锅炉燃料中,禁止居民使用,这样既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低空污染,又为煤泥的大量综合利用找到了新途径。同时还采取了加大民用煤气使用量,减少民用煤的消耗,拆除分散小锅炉、采用集中供热,提高集中供热效率等措施,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在高硫煤的采购和使用中,包钢采取逐年减少到最终禁用的措施,到2000年包钢不再采购和使用高硫煤。由于包钢大量外购使用无氟精矿(因外购的无氟铁精矿含硫低),从而又减少了原料中硫的带入量,对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包钢建成10万立方米/小时和5万立方米/小时煤气脱硫净化设施,使焦炉煤气硫化氢含量由净化前的7克/立方米降至1克/立方米以下,大大减少了燃烧焦炉煤气排放的二氧化硫量。

烧结生产产生的烟气采用湿式净化塔处理,净化效果明显;热电厂5台未改烧煤气的锅炉采用文丘里水膜除尘设施。同时包钢还对6吨以上较大的采暖锅炉逐步进行改造,采用脱硫除尘设施。此外,为了尽快改善包钢厂区的环境质量,包钢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步开展对老污染源的专项治理工作,并利用技改、大中修同时安排环保以新带老项目,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达标排放。

二、通过技术改造,源头治理,强化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和再利用

把调整结构、提升产能、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是包钢确定基建技改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加强对环境综合整治和“三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包钢从循环理念出发,通过一些环保节能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包钢环境有所改善,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1999―2004年以来,包钢在环保节能等循环经济的项目上共投入资金约8亿元。

(一)总排水综合治理工程

投资16016.35万元,现已投入运行。可处理污水量6000立方米/小时,设计回用水量5700立方米/小时,总排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总排污水处理后水质达到包钢工业净环水标准和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

(二)转炉煤气回收工程

该工程投资9829万元,实现了煤气回收,回收后的转炉煤气供轧钢系统使用,每年可回收转炉煤气2.64亿立方米,可创价值884万元,每年可减少一氧化炭外排量17410万立方米。

(三)锅炉改烧煤气工程

每年可减少燃煤70万吨和25万吨的排灰量及250万吨灰渣水的排放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0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6125吨,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6000万元。

(四)麦尔兹窑燃煤改烧转炉煤气工程改造

包钢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投资2300万元对耐材公司l号、2号麦尔兹窑成功实施了燃煤改烧转炉煤气工程改造。改造后不仅彻底消除了煤粉制备间的粉尘污染,而且可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30.8―50公斤/小时,降低能耗37.6公斤标煤/吨石灰,年节约外购资金680万元。

(五)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工程

将煤气余压转换成电能,并入包钢电网使用。每年发电量为1.8×105Kwh,折算标煤7.2×104吨。每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年税后利润2900余万元。此外,包钢还完成了友谊轧钢厂30万吨加热炉燃煤改烧煤气工程,年减少耗煤24694吨,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535吨和208吨。

(六)完成了焦化厂酚氰废水处理项目

完成了一座高炉inBa法水渣处理项目;完成了焦化厂初冷水用于新建工程采暖项目一个系统。

(七)钢渣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厂内所有钢渣、尾渣用于铺路和新建项目、厂房地平基础。二炼钢钢渣粒化处理项目投入使用。

三、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原则,开创“三废”综合利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