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十篇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4:42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1

在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早期的自发发展阶段,多数休闲农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建设,导致项目形象模糊,品牌影响力弱。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开始重视创意品牌策划,注重面向乡村旅游消费群体打造市场吸引力。品牌的终极目标是归宿感,成功地塑造一个品牌,需要完成一个相当漫长的客体心路体验过程。创意是品牌塑造的先期策划,休闲农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历史沉淀型品牌相对较少,因此创意设计就成为休闲农业品牌塑造的重要基础。创意策划完成以后,品牌塑造是一个实践创意和履行创意的漫长过程,市场是检验创意策划和品牌塑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一,“诚信、低碳、环保、生态”是休闲农业创意品牌策划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休闲农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距离较近、相对固定的人群,诚信显得更为重要。“低碳、环保、生态”实际上是一组交叉的概念,低碳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环保强调区域环境质量、景区环境状况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则强调和谐、协调、绿色和安全(包括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诚信、低碳、环保、生态”都是基于解决社会焦点问题切入的,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创意策划一般都应考虑这些基本要素。

第二,创新具有特定文化感染力和市场冲击力的发展理念。旅游消费者具有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既包括对未知文化的渴望,也包括对文化的过程感受和心理共鸣。文化感染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理共鸣,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因此,休闲农业的创意策划应注意挖掘、传承、弘扬特定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欲和心理共鸣。例如,“绝壁上的古纳西族宝山石头城”、“城市文明尚未触及的查济村”、“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等,对于身处闹市的城市居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吸引力。市场冲击力强调对消费者的心灵振憾。“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这一创意,很容易使你产生去开远看看的想法;一听到“开心农场”的名称,可能不由自主地想去感受一下那里是怎样使人开心的。

第三,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休闲农业既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同时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但它始终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中心主题。休闲农业的阵地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风景、乡风民俗、农业文明(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乡野风味等,都是其重要特色,立足于休闲农业的特色资源,创新具有乡野魅力和技术含量的休闲体验模式,对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南百草园——清风拂面;风挟松香,啾啾鸟语;无市井之喧哗,似山野之情趣”、“梦寻廊桥:隐藏在田野间的奇迹”、“响水湖王大姐农家院让您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等,都是较好的创意策划。

2要素组合集约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要素组合集约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集成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田园风光、乡风民俗以及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过程等,为游客提供了游憩度假、休闲观光、娱乐欣赏、生产体验、科普教育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2)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形式,休闲农业集成整合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庭院经济、一村一品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巧妙组合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工副业等生产经营项目,灵活运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独具特色的高效益生产系统,从而体现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休闲农业重视农村文化产业或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注重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以物质文化和多样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示给旅游消费者,鼓励旅游消费者直接参与或体验这种过程,激发其心理共鸣,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使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更大跨度的要素组合集约化。

(4)进入21世纪后,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政府积极介入休闲农业的指导和引导,逐步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的特色化休闲农业集聚区,这类休闲农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名胜风景区边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农区等,实现了地域分布上的集约化。近年来,随着工商资本的大量投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积极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占地数百上千公顷,日接待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人。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经营实体拓展生产性项目和规模,增加文化消费项目,规范接待条件和设施,专业从业员人管理,扩大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休闲农业大品牌,实现休闲农业的整体提升。

3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

休闲农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生态农业运动和庭院经济建设的成果,使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表现出明显的技术集成模式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受国际生态热和环保热的影响,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态农业运动,生态农业的建设成果,使农业在发扬传统农业优势、吸引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立体生产技术、循环养殖物质能量多级利用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以及以基塘系统、稻萍鱼系统为代表的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体系,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种植或单一养殖向综合利用资源和空间的方向发展,为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庭院经济迅速发展,巧妙地将各类生态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体系应用于庭院生产中,形成了中国庭院经济建设高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庭院自净生产系统、庭院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庭院空间绿化美化系统等,为农家乐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为代表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很注意继承和发扬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模式在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应用。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或庭院经济生产模式不同,休闲农业强调模式的优化设计和要素间的量比关系,使模式具有更高的综合效益。

近年来,工商资本投入建设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一般都根据园区的面积、区位特征、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状况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使园区内的种植业项目、养殖业项目、农副产品加工或其他工副业项目具有更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了产业链的合理衔接。同时,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根据品牌创意策划,将文化消费项目和文化内涵与生产性项目进行巧妙的对接、融合或嵌合,使生产性项目成为承载农村文化的载体,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休闲农业的技术集成模式化发展,使各地涌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模式、生产体验果蔬采摘模式、有氧运动和素质拓展模式、农业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模式、手工艺实践和农耕文化体验模式、民俗文化演艺和农事节庆模式等,多样化的模式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为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生产建设标准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开始介入休闲农业产业的指导和乡村旅游业务的规范化管理,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分别制订了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地方标准,农业部正着手制订《农业观光采摘园建设规范》、《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园区)建设规范》、《农家乐建设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着力推进中国休闲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建设标准化方面,突出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以及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积极推进以生产体验、生态观光、人文创意、生活服务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在生产体验区建设方面,强调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围绕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建设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基地,配备必要的标准化生产设施,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示范,有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的食用农产品达到了a级绿色品标准,并能承载生产、体验、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基本功能,整体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体验服务、农产品采摘服务、科普教育服务、游憩观光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生活服务设备设施建设方面,注重游憩服务辅助设施建设,游憩区内建设了必要的给水排水设施、供电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停车场等并有专人管理;休闲农业重视餐饮和住宿条件建设,具有完善餐饮设施和良好的防蝇、防尘、防鼠、防火设施,客房舒适、整洁、卫生,床上用品注意突出地域特色并形成统一风格,给游客形成了价廉物美的良好印象。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重视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当地典型的农耕文化整理和展示、民俗文化演艺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展示和体验,实现创意策划品牌化。一些大型休闲农业园区,结合农业生产过程和自然生态条件,依托生产性项目,着力打造大型农业景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安排不同生产季节的特色景观,尽可能增加园区内的游憩资源。

5资源利用循环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资源利用循环化遵循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ing)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这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污染物,通过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再利用(reusing)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休闲农业是种养加结合的复合生产系统,通过系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完全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净生产;再循环(recycling)是把废弃物返回某一生产环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如畜禽粪便作为废弃物,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沼渣作为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食用菌等。按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休闲农业园区,某一生产环节的产出或副产品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或生产原料,使得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进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时,通过人工食物链设计,将多种生产性项目,通过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在资源利用循环化方面,沼气发酵、食用菌生产、腐生动物养殖对实现系统内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最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副产品和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生产的畜尿通过沼气发酵生产沼气能源,沼渣沼水作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实现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休闲农业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除对植物秸秆和残体、动物排泄物等生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外,根据当地特色资源情况,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方面,涌现了许多建设典型,这类项目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生态效益,而且增加了园区景点,拓展了休闲农业的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的资源持续利用循环化,以实现园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为主线,以建设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休闲农业发展平台为目标,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美化、村镇绿化为重点,进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建立新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环境净化方面,通过家园清洁设施建设、田园清洁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清洁设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的无污染、无废物生产和消费。环境美化方面,在主要道路、社区设置休闲农业观光休闲景点指示牌及广告牌,改造各接待户和景点与公路的连接道路,接待户建筑物的墙面粉刷和风格化装饰,庭院美化建设等,使休闲农业集聚区内村容整洁、村貌风格化,形成了本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特色和风格化特征。园区绿化方面,通过项目区绿地建设,推动休闲农业集聚区的美化绿化工作;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配置花、草、树木,以进一步增加村庄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

无论是休闲农业集聚区,还是各种形式的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其生产性项目的产成品都尽可能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特色,并高度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据调查,2010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依托乡村旅游,实现年农副产品销售总额604.2亿元,平均每个经营实体通过游客直接销售农产品44.89万元。依托乡村旅游直销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各类鲜活产品、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和各类高端农产品,其价格一般高于当地市场价,部分高端农产品的价格达到当地市价的3~8倍。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内有各类休闲农庄或休闲农业园区39846个,其中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11045个,占27.1%,还有不少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休闲农业集聚区正在认证过程中。休闲农业的产品优质生态化趋势,是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和提升经营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所推出的各类高端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手工艺精品等,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和乡村旅游消费者,全面体现了产品的优质化、生态化、精细化、特色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服务人本规范化趋势

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基地或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居民为客源,在长期存在城乡差异的我国农村承载乡村旅游业务,不可避免在文化差异和服务上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早期的农家乐,家庭主妇接待游客用餐时使用抹布擦干筷子或擦拭碗沿,导致游客心理承受障碍。近20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服务人本规范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1)道路建设规范化。“十六大”后是中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建、改建272万km农村公路,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同时,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或工商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实现了硬化路面通到每个接待户或园区,而且各类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大都建设了专用停车场,园区内主要景点之间一般也都建成了硬化路面或艺术化廊道,充分考虑了游客的需要。

(2)标识标牌人性化。为了方便游客进入休闲农业集聚区或休闲农业企业,一般都在主要道路的分岔口设置了指路标牌,避免游客路途浪费时间。为了方便游客在园区内游览,各景点间设置指路标牌和景点标识牌,注意合理配置游客观赏途中的休息场所和设施,游憩途中适当设置景观小品,甚至配备导游或解说人员,使乡村旅游消费者能充分感受休闲农业的人性化服务。

(3)接待服务礼仪化。近年来,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和政府职能部门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接待服务礼仪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接待服务礼仪化意识,部分省市开展了星级乡村旅游点的认证工作,督促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整体接待服务水平。部分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建立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建立了良好的管理体制。

(4)简易设施艺术化。一些建设较好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和民俗文化村(镇),通过“穿衣戴帽”改造原有民居,实现建筑外观的风格化、特色化、艺术化;游憩区内的植物景观、地面构筑物景观(门楼、凉亭、坐櫈、栅栏等)以及景区内的基质、斑块、廊道,都充分考虑了艺术化设计和风格化装饰,从而形成园区整体景观和特色文化。

(5)消费项目多样化。休闲农业所承载的乡村旅游,通过多样化的消费项目,保证游客的游憩时间,多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休闲农业一般都包含有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田园风光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特色娱乐、垂钓、猎狩、果蔬采摘、会员制种植、畜禽认养、特色有氧运动、乡风民俗或演艺观赏、传统手工艺实践、农事操作体验、特色农产品或珍稀物种观赏、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等消费项目中的若干类,以多样化的游憩资源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8产业经营联盟化趋势

休闲农业的产业联盟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从而成为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或同一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内的各种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首先,强化区域横向联盟,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一般都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景区边缘、传统特色农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滨水区或库区等地。区域内先行产生效益的经营实体,往往能带动一批后继者从事休闲农业并承接乡村旅游业务,从而形成休闲农业集聚区。在同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如果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必然导致内耗;反之,如果强化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横向联盟,通过特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统筹和管理,结合品牌创意策划整体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和定向培育不同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色消费项目,通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定向培育旅游资源和打造大型农业景观,从而提升休闲农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农业部推出的“魅力乡村”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区域横向联盟。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不少休闲农业集聚区,通过村民委员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集中展销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特色产品,统一管理区域内各类经营实体,集中调度乡村旅游接待任务,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运作机制。其次,推动异业联盟,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巧妙融合和协同发展。各类休闲农业经营实体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性经营项目,这些生产性经营项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或其他工副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无疑属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的范畴,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工副业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同时,休闲农业以其特有旅游资源承载乡村旅游,实现对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因此也具有第三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说,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休闲农业重视文化消费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以各类生产性项目和消费性项目承载传统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使休闲农业经营实体成为传播农村文化的特殊平台。休闲农业推动产业集聚,以第一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以第二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和传统手工艺精品,以第三产业项目为社会提供旅游服务和文化消费,全方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逐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带或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朝阳产业。

9结语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2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技术和介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不断变化,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与计算机相关的,都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营销解析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市场定位、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与前景广阔等特征。

3.新媒体营销的类型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将其营销类型分为四类: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机新媒体营销、数字电视新媒体营销及户外新媒体营销。

4.新媒体动态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的双向信息流通使得营销的主客体界限模糊,在节庆筹备及推广的初期阶段,征集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同样是营销过程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营销的模式中,沟通的方式是信息双向传递和沟通,并且多向交叉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效果,还可以随时改进产品,引发主体和客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定制化营销。

二、休闲农业营销

1.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群体,以休闲为目的,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或农事体验、健身等多项需要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2.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休闲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民生、享受乡趣,还可度假、休闲游乐、参与体验农耕,休闲农业可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更加向往接触大自然,而城市人的根就在农村,他们骨子里就对农村有一种向往,休闲农业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3)人们的闲暇时间快速增加,周末、黄金周、国家法定假、带薪休假等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带来了休闲消费的急剧增长。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逐渐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等的需求。

3.传统休闲农业营销及存在问题

(1)传统休闲农业营销解析

休闲农业营销主要是指农产品营销,传统休闲农业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四大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认识流通渠道呈现“两头下,中间大”的不平衡性,“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农产品在营销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条件制约下,品牌价值难以实现。

(2)休闲农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①休闲农业产品营销观念意识薄弱,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指导与营销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进行随机售卖。

②流通环节过多,流通半径过小,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所以,保证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就成为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农户的上级组织合作社在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有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销售价格不高。

③营销销售信息闭塞、对市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差。农产品销售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新媒体时代的休闲农业营销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新媒体营销模式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借助新媒体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三屏合一和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即把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引导农民参与新媒体营销知识体系培训。具体落实到休闲农业的营销需要做到,网络上要有休闲农业品牌特色、服务项目、自有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才能进入顾客的电脑屏;手机上要求休闲农业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有价值的图文,这些图文能够在消费者的手机流转起来。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农产品物联网追溯体系

近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民合作社开始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监督、展现,提升百姓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3)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进一步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多视角、多维度与电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进行农产品产销直面对接。而且,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消费者可以直面的利用网络浏览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交易过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力促农产品信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引导消费者大众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

我国休闲农业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新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新媒体+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大坝乡农业产业现状

大坝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全乡幅员面积6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人,耕地9307亩、林地80477亩,森林覆盖率84%。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生产(种粮、养殖、药材、食用菌)。

境内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半山、高山地带地多冬闲轮歇,大春作物多种植一季玉米或在上年种一季老头油菜,后种玉米或春荞后种黄豆或马铃薯后种秋荞或巴山豆、小豆,小麦收后种黄豆或小豆。在半山以下或河谷,以前有在玉米地里间种油菜,或在油菜子、豌豆收后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或种黄豆、秋荞,或小麦,豌豆收后种黄豆或黄豆、玉米间种,沿河有田村社,一般在冬季轮歇后栽早、中熟品种水稻,近年来亦有在油菜子或小麦收后插栽早、中熟水稻品种。

2.休闲农业营销的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宣传推介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扁平化。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要做好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销内容,一个是营销渠道。内容里面重要的是话题和创意。渠道里面重要的是阵营和平台。话题和创意,关键要构思巧妙,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激发公众的讨论热情。说到阵地和平台,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阵地,如微博阵地、微信阵地。要在这些平台建立阵营,创造可供传播的内容、开展话题营销或创意营销,让更多人分享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等。休闲农业应该及时适应营销大趋势的变化,用更细更精巧的手段来获得更好更明显的效果。

3.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带动青川市民到大坝采摘、休闲、体验,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等宣传推介活动。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推出“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通过发表农田观光主题博文,转发、评论,吸引青川县都市休闲旅游者的眼球。

(3)“互动”助建立信用评价,提升产品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下,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做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休闲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过剩,经济增长的模式开始由单纯注重数量的粗放经营模式向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三是党和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展开了新的篇章;四是强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统筹城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与经营,结合乡村文化和农家生活,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增进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农业生产的了解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化。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有:(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2)以农业生态资源为条件;(3)以农业高新科技为手段;(4)以邻近都市为依托;(5)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的。

2.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功能

按照所利用的资源划分,休闲农业的类型可分为:(1)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利用当地栽培的草莓、樱桃、枇杷、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或蔬菜规划为观光休闲农园。(2)畜产品利用型:以饲养家禽家畜及开发新品种的可爱动物如“迷你小猪”等为主。(3)林产品利用型:利用森林公园、野营农业园等开展采蘑菇、露营等趣味活动。(4)水产利用型:以水上活动为主,如垂钓、赛龙舟、潜海体验等。(5)农作过程利用型:让市民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如插秧割稻等,这类活动可能对“老三届”知青、银发老人等有特别的吸引力。(6)文化资源利用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如民间艺术展览馆、民俗文化馆等。(7)农村资源利用型:提供农村民宅给游客住宿,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农村生活。

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生态环保功能:为了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主动改善环境,维护自然生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好资源保护工作。(3)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生活品质。休闲农业使久居都市的人们有机会认识农业,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田园生活,提供独具特色的休闲场所,解除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压力,达到休养身心的效果,尤其对老龄化社会中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提供了怀旧和回归自然,延年益寿的场所。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得以传承。在日本,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有正义感的健康人格,很多市民把子女送到农村就读中小学,或者在寒暑假把子女送到农村亲戚家寄宿,并让他们参与农场生产活动。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发展休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也比过去大大增加:不仅有平时的双休日,还有春节、“五一”、“十一”等“三大”黄金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基础上,必然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聆听天籁之音,领略乡村风情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消费也逐步从传统的景观旅游发展到以休闲农业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上来。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休闲农业园区内,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山珍野味,瓜果蔬菜,还能进行花卉观赏、鲜果采摘、狩猎、垂钓、烧烤等活动,使各种农产品就地消费,既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发展休闲农业顺应世界农业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从内心里崇尚简朴生活,休闲需求也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产业――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一方面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开辟出新的旅游领域。由于休闲农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境、文化传承和康乐保健等多种功能,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年来,休闲农业在我国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1.正确引导,促进发展

市场需求是休闲农业产生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点示范,切忌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地盲目上马。必须制定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设施及建设的许可批准制,对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进行检查。

2.借鉴经验,巧妙设计

加强对国际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的研究,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注意休闲农业中单项适用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其科技含量:如农田管理、节水滴灌、环境监测、农业装备信息化等实用技术,以及精细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等。在通盘规划中注意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常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时令的品种,在游人集中的地区,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注意休闲农业建设规模和区域布局,避免市场范围过于狭窄,客源不足,造成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形。

3.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农村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

习俗,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必须利用其特有的乡土文化、风土民情和乡村生活方式去发展,因而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要有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淀。例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还有重庆垫江有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现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因此要注意提炼休闲农业的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4

abstract:Leisureagricultureisanewformofagriculturalproductionform,andithasaverypositivemeaningforintegrateddevelopmentofruralresourcesandchangingthetraditionalbusinessmodelofagriculturalproduction.inthispaper,statingfromthebasicconceptandcharacteristicsofleisureagricultu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inZhengzhouareanalyzed,andsomepositivesuggestionsaregivenbycombiningwiththeactualsituationofleisureagricultureinZhengzhouCity.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消费升级;城市化

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productionandoperationmode;consumerupgrades;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85-02

0引言

我国在总量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这种外向型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转而通过拉动内需带动消费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已是必然,这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一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1.1休闲农业的概念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与国外相比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与过程又有着较大不同。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休闲农业是在城市近郊或与中心城市有便利交通的较远乡村,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新型农业科技、园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低耗能生产,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具有观光旅游、农业生产、教育体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综合新型农业产业。

1.2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

1.2.1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拉动内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由原来的重量变为重质。因此,这些年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这给了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机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供高质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

1.2.2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使我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些劳动力的进入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休闲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属于第一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跨越三个产业,直接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比较起来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3有利于增强农业自身实力农业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休闲农业要求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它提供的产品已不再是初级农产品,而是精细化生产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拉长了产业链,除了物质产品之外把农业资源与体验经济相结合同样是它的重要产品。这些都会增强农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1.2.4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休闲农业的精细化集约化生产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农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休闲农业通过科学绿色的生产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物质产品和悠闲怡人的田园风光,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郑州市休闲农业的雏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观赏休闲型;②畜牧养殖型;③现代农业园型;④农园采摘型;⑤渔场垂钓型;⑥综合开发型模式。

2.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2.1优势首先,区域位置较为优越。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都十分发达,有着较为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郑州市地貌类型多样、四季特征分明、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些都为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市场较为需求旺盛,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2.2.2劣势首先,其劣势表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多以观光休闲、采摘垂钓等初级模式为主。这种形态单一的初级模式可替代性强,容易被复制,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出现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其次,资源利用混乱,生态环境受损。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90%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档次低。最后,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经验,盲目发展,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2.2.3机遇首先,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产业转移的趋势也逐步明显,企业在资金、人才方面的西进也在加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次,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最后,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挑战首先,休闲农业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投资人都愿意把资金投到回报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难题。最后,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过多使用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加快工业化和诚市化的进程中,非农业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

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合理规划,科学发展首先,合理的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掌握休闲农业的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明确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依据,做好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其次,要把握市场,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目标定位。要明确把休闲农业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再次,对郑州地区资源正确认识,把整个规划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结构性分类。

3.2完善市场,加强旅游规制因地制宜,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我国地大物博,地域差异比较大,应该以省为单位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以市一级制定实施细则。在休闲农业旅游中进行质量管理,对质量低劣侵犯游客权益的行为要进行惩治。通过行业协会的介入,利用行业认证、质量监督等手段,提高旅游质量。

3.3做好信息服务,发展目的地营销目的地营销是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为整合目的地的所有资源和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它的营销经费由各级政府的财政公共支出,由政府出面塑造和传播旅游地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提升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经营者和游客双方对信息和获取的及时需求[7]。

3.4掘广品内涵,提局服务品质加大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使从业者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使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高休闲农业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市休闲农业和农业嘉年华分析为例[D].2011(6):49-51.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5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小平,林雪涤,王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孙洁.农业三产融合来了,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

[3]王兴国,史晓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4]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6]舒绍茂.南京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7]潘利兵,李增杰,刘晓军,梁漪,孙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35).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路径;贵州省

休闲农业是近几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农旅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对于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的贵州来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兴方向,对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众多,是中国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各级各类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存在于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先天性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来,得益于贵州省本身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贵州省休闲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在2015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命名了一批全国性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在评选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滑石哨村、安顺市桃子村、黔西南州纳灰村等3个村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黔南州惠水稻田景观等8个农事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充分展现了贵州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品牌已在全国初步打响,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全省旅游业中休闲农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問题

尽管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贵州省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景点多位于农村,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处于盲目跟风状态,其经营的项目与其他省市休闲农业大同小异,过于重复的休闲农业消费项目难以让游客眼前一亮,吸引游客再次前来。同时,贵州省也存在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化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贵州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休闲农业与本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无法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自然风貌,又无法满足旅客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二)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近几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为农家乐形式,其发展理念仍然还局限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虽然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经营时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把休闲农业产品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特征与民俗风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严重不足,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引领,休闲农业特色体系也尚未形成,来此消费的游客目前还仅局限于周边城市,在沿海发达城市仍然缺乏知名度。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品牌意识弱

贵州省大部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休闲农业经营培训且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品牌营销理念意识都较弱,从而导致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虽然日益壮大,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价格战已成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由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就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这样虽然能打败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却破坏了市场的运行机制,损害竞争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削弱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产业开发方式粗糙,生态意识不强

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先带后”的现象,但这种带动或者说盲从行为并不全是合理的。在缺乏相应条件的地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无疑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生态污染。再加上贵州省政府既没有颁布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条例,也缺乏对休闲农业景区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因缺乏环保理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休闲农业产业赖以发展的山林、丘陵及河湖地带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规划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贵州省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规划。贵州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引导,休闲农业整体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的农业、旅游业、财政税收及交通等部门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协调难、实施难问题突出。此外,在休闲农业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也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金融和财税支持等环节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使得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理念创新

目前,从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供完善的经营服务,是贵州省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竞争模式,抛弃价格竞争战,在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产品研发及经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因此,贵州省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贵州省优异的自然环境资源,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体验性、特色性等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

贵州省休闲农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贵州省政府应完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就要求政府应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消灭部门各自为政的体制障碍,要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休闲农业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贵州省政府应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管理机制。贵州省政府应强化自身调控和监督等职能,根据市场开放、平等和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为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贵州省政府应对归属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休闲农业企业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经营模式创新

首先,贵州省应完善休闲农业虚拟企业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具有不同特色的单个休闲农业企业,组合成虚拟企业,增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贵州省应大力实行休闲农业企业业务外包制。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应实行休闲农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制。这样不但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可以使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于自身核心竞争的提升以及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贵州省应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集团化发展道路是解决贵州省休闲农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组建形成骨干、核心、协作和配套四层次俱全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實现规模经济效益,打响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无形价值,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产品创新

首先,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贵州省休闲农业产品应围绕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进行创新,以其特有的民俗民风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集观光、采收、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应在休闲农业产业中增加民俗文化的体验要素。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要与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与风俗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农村文化旧文化的扬弃,赋予农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贵州省休闲农业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升服务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服务设施可以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增加游客对服务良好质量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相关技能,以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快乐的体验氛围。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撑

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贵州省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避免发展混乱、建设盲目、管理无序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行业相关经营标准或规范,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管理涉及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调动市场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宏观基础;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贵州省政府应在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两不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构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应着手研究以立体生产为特征的空间利用技术。贵州省山多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屋顶农业等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在贵州省休闲农业领域发展空间极大。其次,应大力发展以自净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生产项目的原料,从而实现系统的内部自净生产,有效保护贵州美好的山水环境。最后,贵州省应加快研发以食物安全为导向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贵州省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在无公害果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涌现了不少典型,初步打响了贵州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绿色农产品的培育销售仍有一定缺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建设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职业素养整体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整体职业素养,贵州省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取长补短,提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与经营者相比,贵州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相对更低。贵州省政府应编写通俗易懂的相关培训教材,依靠当地行政部门和休闲农业企业对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对生产性项目从业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或选聘具有相应技术专长的员工从事生产性项目,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对餐饮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和健康状况准入制度,规范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四是对各类接待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2]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06).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8

一、研究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形势下,老百姓的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我们已经形成了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把“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旅游休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国民旅游休闲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规定双重推力下,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休闲旅游已成为许多城市或区域未来发展旅游的方向。休闲旅游,简言之就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二、武汉市江夏区旅游资源分析

江夏区,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楚天首县”之誉。境内丘陵起伏,河湖纵贯。历史和地理的双重因素,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是绚丽多姿。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得尽自然之精华、山水之灵气。这些都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自然资源

江夏区境内136个湖泊,97万亩水体面积,地域广阔,城乡兼备,具有得天独厚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居中的地缘优势。

(二)人文资源

江夏区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5处,众多商周至汉代遗址,还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江夏金口槐山驳岸雄浑壮观,在这里的长江沿岸留下了极其有历史价值的古代人工大型航运设施;铸就中国海军舰魂的“中山舰”成为江夏为世人瞩目的又一个焦点。

江夏地区从古至今英杰辈出,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京剧大师谭鑫培,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英雄熊秉坤,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项英都出生在江夏这片热土。

(三)地方美食

江夏梁子湖、汤逊湖等湖泊盛产鱼虾蟹鳖,驰名中外的武昌鱼就繁殖在区内的牛山湖。这里物产丰富,植被繁多,农产品远销东南亚。地方小吃独具风味。

(四)其他资源

近年来,江夏区大力建设展示地方优势的旅游项目,如有代表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五里界规划的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正准备打造新的赏花旅游项目。

江夏,不管是自然、人文、饮食还是特色项目,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休闲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差异化休闲旅游产品设计

现阶段,我国主要开发的休闲旅游产品有主题公园、农家乐、产业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专项休闲旅游、购物休闲旅游等形式。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休闲旅游产品正呈现出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地区同质休闲旅游产品的大量开发,使产品的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程度都大大降低。

江夏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湖山文化,应该因地制宜,对本区这些典型的休闲旅游资源在产品、服务、形象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区别于其它竞争区域,满足特定群体的旅游需求。

(一)多维度农家型旅游产品

江夏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以五里界镇为中心,在梁湖大道、天子山大道周边,农庄林立。依托山野灵气,原生态的湖河环境,可开发多维度、差异化农家型旅游产品,如根据各农庄优势特点,推出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乡村休闲度假型等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地源市场的需要,避开激烈的同质产品竞争。如表1所示:

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环境下,各地均开展了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保证此类产品原本特色之外,还需要随时进行功能上、形象上、品牌上的额外增补,让其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观光赏花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打出赏花旅游牌的城市除了河南洛阳、浙江舟山、新疆伊犁等城市是有详细的政策规划外,其余都只是在特定季节推出单品赏花项目。相比之下,武汉市在2012年投入3亿元打造“新花城”,并制定了《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把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赏花景点、乡村游景点,按季节、花期组合起来,全年不间断,向全国发出“来武汉赏花”的热情邀请。

背靠大好政策环境,江夏区计划在五里界6300亩的土地上种植包括熏衣草、油菜花、桃花、梨花、梅花等在内的诸多花种。一方面可借鉴武汉市赏樱、赏梅、赏荷花等成功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本区进行休闲旅游。同时还可发展衍生产品,如花园型客栈,打造婚纱摄影地,与农家乐结合,同方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发展观光赏花旅游产品,是江夏实行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的又一体现。发展赏花经济、促进乡村休闲游、推动江夏旅游发展,它不仅可以提高江夏区赏花游的影响力、促进赏花经济蓬勃发展,还将对全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三)文化旅游产品

近年,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江夏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其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树立特色形象和品牌,提高产品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江夏拥有国内最大京剧文化主题公园――谭鑫培公园,还修建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古式戏楼――谭鑫培古戏楼,要想发扬国粹,真正发挥古戏楼的影响效,就应该真正使它运转起来,定期上演戏码与相关特色节目,与城市音乐厅、舞台剧区别开来,同时建设其文化衍生产品,如京剧相关纪念品等。

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唱戏,旅游搭台,既能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又可以带动当地人民致富,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双丰收。

(四)特色节事旅游产品

举办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具有完善旅游环境、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带动旅游相关消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等作用。

江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是举办各项节事活动的理想举办地,加上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政府各级部门对地区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举办各类节事活动的可行性大大增加。如作为国内四大品牌赛事――2013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在2013年就选择江夏路段进行争夺赛,多支国际著名车队和全球300余名职业车手齐聚江夏,吸引了大批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来观摩,大大提高了江夏旅游的知名度。

政府或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是使其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江夏区利用自已的地源优势,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设计,实行差异化战略,发展本地休闲旅游发展,能有效避开价格竞争,满足某些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科学管理

休闲旅游发展时间并不长,许多地区的旅游都是是当地的居民自己干出来的,他们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休闲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逐步成为休闲旅游尤其是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科学规划和低水平的管理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我们首先要做到政府主导,实施落实以政府来规划和管理旅游景点,加强政府监督体系的完善,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其次,政府需科学管理,保证地区各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休闲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干预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式很多,既涉及通过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直接干预,也包括通过其他形式例如对外政策的制订、有关的立法和执法、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间接干预。一般来讲,政府干预旅游发展的主要具体手段可划分为两大类:

(二)政府有效使用资金

要实行差异化旅游建设,江夏区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类似地区休闲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千村一面”,不仅景点形式单一,内容上也有雷同。因此政府需要统筹规划,

投入得法,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等。

特别需要加大江夏区休闲游景点和路线的对外宣传的投入资金,集中使用有限的资金,将好钢用到刀刃上,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三)提炼差异,建立特色

江夏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走过了从公元前350年楚置沙羡于涂口(今金口),到汉代治涂口隶江夏郡,民国时期时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等历史长河。江夏区应该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的旅游地情况,打造有主题、有系统的旅游路线。如“穿越”江夏历史长河二日游、探寻江夏远古遗址一日游等有内涵、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因为对旅游者来讲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

随着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分析优劣,提炼差异,挖掘特色。

五、结语

差异化策略略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产品差异化对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休闲旅游是旅游内涵延伸的新形式,在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各类旅游形式正竞相发展。这其中以常规旅游为主要形式,而休闲旅游亦在悄然兴起,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9

 

1 休闲农庄建设规模等级要切合实际

 

1. 1 休闲农庄建设规模与发展模式处决于投资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

 

休闲农庄的建设规模与发展模式主要处决于投资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一是硬实力,也就是资金实力。投资经营主体要有一定的余钱( 即流动资金) ,并有固定的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其资产负债率务必控制在合理区间内,保守的一般控制在 50%,国际通行控制在 60%,但实际上还要看企业的类型、总体规模、资产结构及所处的行业环境等,而休闲农业企业一般控制在 35% 左右。二是软实力,也就是技术实力、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实力。投资经营主体是发展“大而全”农庄,还是发展“小而精”农庄,都要根据其综合实力来决定,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不能盲目跟风建设。

 

1. 2 “大而全”“小而精”休闲农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由于“大而全”“小而精”休闲农庄的投资规模有大小,则两者提供的产品数量、服务水平与层次、参与式体验的内容、满足的市场消费群体、消费水平等也有一定的差别,能满足不同消费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大而全”农庄优势在于拥有多个主导产业、目标市场人群具有双重性、多样性及目标市场范围较广,便于降低市场风险,同时带动辐射范围较大,效益优势明显; 劣势在于资金投资压力较大,建设经营成本较高。而“小而精”农庄优势在于投资压力不大,建设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劣势在于目标市场人群相对较单一、目标市场范围相对较小,带动辐射范围相对偏小。两者各具优劣势,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及目标市场群体都有一定的差别,都是休闲农庄不可或缺的发展模式,长沙需要有微型、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等不同等级规模的休闲农庄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休闲农庄目标市场与主导产业的确定要与农庄建设经营主体的实力相匹配,建设经营主体依据其综合实力、目标市场、主导产业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建设“小而精”还是“大而全”的休闲农庄。

 

2 休闲农庄发展对策措施

 

2. 1 选址要科学合理

 

( 1) 项目区要依山傍水 - 山清水秀。山要有一定的曲折蜿蜒,视为龙的形象,不仅是“靠山”,更是龙脉,应位于顺、逆龙保持状态的区域,没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同时平原地区也可寻龙,虽脉落平洋,可微辨体势,按照“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的原则选址。有山就有气,实际上是对“气”的追求,选择能够“迎气生气” 的区域。水主财,为生机财源所在,水为气之母,气脉靠水运送而行,因水截拦而止; 水是项目的灵魂和眼睛,同时水也要是“活水”,项目区即使没有活水也要创造出活水; “水”指与选址周围有相关的水流、水向、来水、去水、聚会水等,项目区应选择在有水抱的隈曲之处,流水量不仅小,而且流速也较慢,这样才能使生气环聚会朝在内,令旺气四时流转不息[1].

 

( 2) 地貌类型多样。项目区地貌类型要丰富多样,山、丘岗、平地、水域等要齐备,不仅有利于布局多元化的农业产业,而且也便于分层次、分梯度打造与农庄主题相关的休闲景观,给休闲者不同的视觉享受。

 

( 3) 交通区位优势相对明显。项目区要紧靠城市( 镇) 郊区,位于离城市中心 100 km 范围内,在此区域 30km 内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密集地带,80 公里内为次密集地带。项目区要有等级相对较高的主干道贯穿或途经边界,便于城市周边的休闲者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同时项目区内部道路要层次分明,有主道、机耕道、生产路、游道等级别,并且生产路、游道最好用无纺布、彩砖、石板等材料铺设,为休闲体验者提供无泥水、无灰尘通道。

 

( 4)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项目区不仅自然资源要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土壤资源与水资源、适宜的气候资源,这样才能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生产经营,并且休闲者在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农业产业景观、人为打造的休闲景观,以此来了解农业、认知农业,达到亲近自然、认知社会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项目区的人文资源要丰富且独特,便于挖掘并整理项目区及其周边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赋予产品或者服务别具一格且不能复制的文化内涵,项目区要有故事可讲、更要有文化可塑,以文化凸显农庄的鲜明特色。

 

2. 2 顶层设计要高标准、高规格,具有前瞻性和特色

 

( 1) 建设经营理念要更新升级。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要提升政府主管部门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休闲农庄投资建设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真正落实。

 

二是要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投资经营主体不仅要吸取相关休闲农庄生产经营的成功经验,而且也要吸取其失败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探寻适合于该休闲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与道路。

 

三是顶层设计方案与投资规模要科学合理。市、县( 区、市) 、乡镇等三级政府要高屋建瓴地制定各自的休闲农业总体规划和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意见,从政策角度的顶层设计方面为休闲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休闲农庄务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与投资规模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要与投资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相吻合,切合实际; 设计方案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目标定位要准确并符合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主导产业选择要科学合理,参与式体验与各项个性化服务要符合目标市场群体的特性; 设计方案的文化特色要突出,创意服务要超前,同时规划设计团队应选择具有资质和专业背景、技术力量雄厚、正规的中介服务机构。

 

四是投资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投资经营主体应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市场调查要充分,投资决策前不仅要考察不同类型与模式、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区域的休闲农庄,而且更要充分调查各类目标市场群体的市场现状需求与发展趋势、目标市场可能的市场群体数量与消费规模,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该休闲农庄的市场目标消费群体和消费目标市场,在发现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的各类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根据其特性创造更多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进行新的消费,走一条“发现需求 - 满足需求 - 创造需求”的内生发展道路。

 

五是投资经营理念要改造升级。支撑休闲农庄发展的产业、科技、文化、体验、服务、硬件、名称、宣传推广应围绕主题展开,在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庄提供相类似的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贯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真正融合,不管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休闲农庄,都要从细节着手,围绕主题做到极致,使之具有特色化、创意化、人文化、科技化、体验化、平台化、人性化、生态化、趣味化、田园化、乡土化、现代化、公园化等特质。

 

六是后续再创造要不断的翻新与创意,应具有不可复制性。休闲农庄的核心在于依托产业进行创意,而创意思路尽管具有独特性,但很容易被复制,今天在甲地出现的创意案例,明天就会在乙地甚至更多的地域或者休闲农庄被复制,为此休闲农庄务必要组建精干高效的创意策划团队,在已有的具有创意特色的顶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翻新与创意,并使之包含有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且不可复制的创意休闲小品、景观、服务,从而永葆农庄旺盛的生命力,并引领发展潮流,用层出不穷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的创意赢得市场。

 

( 2) 定位要准确。投资经营主体在目标市场范围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大量地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其综合实力,拟定该休闲农庄的主题、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消费群体、建设规模等。定位不仅要准确,更要符合实际,要能在新的形势下,以全新的理念开拓新的客源与市场,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 3) 主导产业选择要科学。休闲农庄是以农为基础、特色,依托农业主导产业而进行创意。休闲农庄要根据其定位选择主导产业,至少要有 1 个以上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个数取决于休闲农庄的建设规模与投资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同时主导产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效益性等特征,不能人云亦云、甚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主导产业提供的功能不仅要具有农产品供给功能、生活保障功能,而且更应具有休闲观光功能、参与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生态功能、养生保健功能等多功能,不管选择何种主导产业,都应从品种的配置、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创意休闲小品、科技与文化内涵等方面体现其功能。

 

( 4) 休闲创意要突出特色并从细节着手。休闲农庄光有农业主导产业还远远不够,应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融二、三产业于一产业中,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工具、形式、技术、过程、环境、方法、模式、产品、产业、销售、物流等通过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所有休闲农庄内体现的项目,包括产品品种配置、农产品形状、农产品外在装饰、产品包装的外形与颜色、种养加技术设计与流程、生活生产体验的形势与内容、田块的形状、池塘与水库整治后的形状、垂钓台的设计、建筑的造型与颜色、生态广场的设计、垃圾桶的造型与颜色、指路牌的用材与颜色及形状、绿化工程苗木品种的选择与搭配、休闲活动的设计、教育培训的方式、建筑内部的装饰与设计、餐饮菜式的花样与搭配、员工服饰的款式与颜色、品牌设计、营销策划、物流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休闲农庄的主题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要根据定位突出创意、旅游、文化、科技、生态、养生、民俗民风、教育科普等单一或两个或多个元素[2].

 

2. 3 休闲农庄应依规建设经营并突出再创新

 

( 1) 组建农庄智囊团,为农庄发展出谋划策。休闲农庄投资经营主体大都是工商资本经营主,不仅没有投资休闲农庄的经验,更缺乏专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团队,而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业更是如此。为了保障休闲农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务必组建精干高效的农庄智囊团,为农庄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出谋划策[3].

 

( 2) 聘请技术依托单位,提升科技创意含量。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就提出农业的发展由以往依靠科技、投资、政策等三架马车共同推动向主要依靠农业科技来推动。

 

休闲农庄要实现生产经营,达到盈利目的,主要包括前期策划与立项论证、农庄建设、农庄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步骤,每一个环节步骤都离不开专业技术团队的技术支撑,前期策划与立项论证离不开规划设计团队、专业技术单位,农庄建设需要相应类别的建设施工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农庄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离不开专业技术单位、相应的规划设计策划团队; 为此休闲农庄要在建设经营的相应环节步骤聘请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与专业团队,目的在于提升各环节的科技创意能力,处处体现科技、文化、创意的特色[4].

 

( 3) 依顶层设计建设并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休闲农庄在建设施工时应依规建设,然后目前由于我国休闲农庄由前期策划、立项论证到建设施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需要 1 -3 年,农庄建设施工时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有的顶层设计方案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市场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正与再创新,使之更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更好的依法依规建设[5].

 

2. 4 用足用活用好相关政策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农业范畴,而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低效益等特性,不仅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社会公益性产业,休闲农庄的投资完全由企业投资存在很大压力和风险,也不符合基础性产业、社会公益性产业的投资理念,需要得到政府政策层面与项目资金的支持。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支农政策和涉农项目扶持资金,从众多的农庄案例来看,凡是生产经营较好且盈利的,国家相关政策都运用的较为灵活,也得到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支持。投资经营主体为了用足、用活、用好相关政策,务必要成立规划策划部,专门研究相关政策,联系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申报,从而取得政府的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才能缓解投资压力、做大做强休闲农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6].

 

3 长沙休闲农庄建设标准建议

 

根据目前长沙休闲农庄的生产经营规模匹配的投资规模,结合国内外休闲农庄的建设投资规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初步拟定了微型农庄、小型农庄、中型农庄、大型农庄、超大型农庄等五种规模等级的休闲农庄,其投资经营主体要根据自身综合实力来选择建设经营何种规模等级的休闲农庄。五种规模等级的休闲农庄建设标准建议如下。

 

3. 1 微型农庄

 

生产经营规模 500 亩以内,投资规模 100 万元以内,1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农业主导产业 50亩以上。

 

3. 2 小型农庄

 

生产经营规模 500 - 1 000 亩,投资规模 500 万元以内,1 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农业主导产业 100 亩以上。

 

3. 3 中型农庄

 

生产经营规模 1 000 -5 000 亩,投资规模 5 000 万元以内,2 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农业主导产业 500 亩以上。

 

3. 4 大型农庄

 

生产经营规模 5 000 - 10 000 亩,投资规模 1 亿元以内,2 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农业主导产业 2 000 亩以上。

 

3. 5 超大型农庄

 

生产经营规模10 000 亩以上,投资规模1 亿元以上,3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农业主导产业3 000亩以上。

 

参考文献

 

[1]龙瑾依。 现代风水文化百科全书[m]. 北京: 华龄出版社,2011.

 

[2]刘军。 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3]刘军。 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5) : 62 -65.

 

[4]刘军 盛娇。 湖南省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 4) : 62 -67.

 

[5]宫承波。 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趋势篇10

1.1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

关于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可以从休闲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两个方面结合深入了解其实质内涵。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它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及农耕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体验农业文明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区域。休闲农业的实质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农业产品、经营活动、自然生态、人文资源等,以农耕文化为休闲活动的文化底蕴来吸引休闲者,为休闲者提供一个休闲和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空间和环境,同时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初级产业向提供加工与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至于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将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商品性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因此,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用现代工业装备休闲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休闲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休闲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整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富集农耕文化底蕴,营造响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理想休闲空间和环境,为市场不断提供新价值,从而使休闲农业不断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1.2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1.2.1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能为株洲市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建设实力株洲。休闲农业能有效带动株洲市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与商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格局,开拓农村农业的生活与生态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同时,传统的农业资源可就地转化,形成销售市场,使我市农村居民有机会参与经营和服务,变成产品生产者和市场服务者,从而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休闲服务,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通路。1.2.2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株洲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株洲市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可以为株洲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进行物质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搭起交流平台,为农村带来新的物流和信息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将积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推动我市农村现代化进程,可使农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及污水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促进株洲市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挖掘,能更有效利用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提升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1.2.3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能适应株洲市休闲农业自身特点的要求,能应对市场顾客需求和外部竞争。株洲市休闲农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足,组织管理仍不完善,产出产品结构雷同,而顾客需求的变化与进步要求休闲农业必须与时俱进,要求从业者密切关注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针对性进行现代化发展。面对旅游和休闲市场的区域竞争,特别是实力雄厚、历史悠久、资源禀赋独特的对手,休闲农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实施现代化建设,差异化运营,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获取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

2当前株洲市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2.1在发展规模和速度、发展层次、发展类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的产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近年来大幅提速。借助统筹城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休闲农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市休闲农业2012年实现经营总收入3.7亿元,近三年来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达50%左右;接待游客220万人,比2011年增加32%,实现利税1.3亿元。在发展布局上,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零星散乱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相对集中的状态,根据消费需求初步形成了三个层级的休闲消费市场。核心市场为株洲市区向外辐射5~30km范围,包括城市五区、株洲县的周边乡镇以及炎帝陵、酒埠江风景名胜区附近。二级市场为醴陵官庄水库、株洲县大京水库、株洲境内寺庙以及宗教文化等地。三级市场为醴陵、茶陵、攸县县城周边地区。在发展类型上,已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株洲市的休闲农庄有农庄经济型、特色产业型、观光采摘型、自然人文景观型、休闲农业专业村(镇)、野营地型、乡村俱乐部等多种类型。这些休闲农庄的服务功能各异,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如野营地型就是利用帐篷、睡袋、汽车旅馆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及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特色产业型就是依托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展示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使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等。

2.2在相关的公共政策支持、配套服务、资源配置与落实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在外部的公共政策支持上,尽管株洲市针对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颁布了不少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如株洲市农业局2012年6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株洲市经委2012年7月颁布的《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帮扶计划》等,但权威性与约束力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审批手续相对复杂、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政策的实用性打折扣。其次,在外部的配套服务上,现有的各种休闲农业服务中心和其他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且大多依靠政府拨款,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流于表面,无法满足休闲农业现代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第三,在资源配置与落实上,一些鼓励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政策缺少落实监管措施,休闲农业从业组织在享受优惠政策与资源时候遇到阻力,政策执行的效果受到制约。

2.3从业组织和个人在自身的发展观念、软硬件基础、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在现代化发展观念上,一些从业组织和个人缺乏远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眼光,小富即安,满足现状,迫于市场需求或外部竞争压力被动自我发展,浅尝辄止,有目的前瞻性的主动推动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持续深入的意愿不强。在软硬件基础上,大部分从业组织和个人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支撑全面持续的现代化发展。在经济实力上,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但银行信贷业务大都面向大企业,从业组织和个人一般资信度低,银行贷款风险较大,往往拒绝贷款。而融资方式相对单一又使得休闲农业内部从业组织和个人其他渠道融资困难。在人力资源上,从业组织和个人实力有限,激励机制还不完善,较难吸引到素质较高的专业型发展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上,从业组织和个人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造成他们很难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研发信息,削弱了企业获取最新行业技术进展、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影响了现代化的有效开展。

3株洲市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长必不可少的途径。针对株洲市休闲农业的现状,可以从休闲农业宏观外部环境、中观产业基础、微观企业资源出发,三管齐下,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具体从如下方面着手。

3.1宏观外部环境方面,发挥株洲市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扶持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组织、法律、服务、合作、融资五大体系,打造现代化发展的外部保障因子首先,由市委牵头、市农业局、旅游局负责,设置由农业、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工商、国土资源、卫生、交通、建设、公安、水利等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联席会议组织和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以行政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组织体系。其次,针对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论证调研基础上,制定支持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扶持、税收、土地及用水、用电等方面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第三,加强休闲农业从业组织与个人的能力建设,为他们提供政策指南、项目申报、金融对接、财政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配套协作服务等,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从业组织与个人的服务体系。第四,加速建立休闲农业的公共支持网络,为从业组织与个人现代化发展提供设计、信息、推广、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组织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大专院校分层次、分类别、有重点地对从业组织与个人提供灵活的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体系。第五,建立多种融资模式,加快金融改革,完善融资担保的准入、控制和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参与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建设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对有资源优势的园区和乡村,简化贷款手续。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担保服务。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项目,可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畴。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投资入股休闲农业企业,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相对稳定的收益。

3.2中观产业基础方面,从行业自身的软硬件基础条件着手,推进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健全休闲农业内部管理体系,培育现代化发展的遗传延续因子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前还相当依赖于领导个人意志及行业内某些核心人才的个人威信和能力,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因此,培育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遗传延续因子,是推动休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健全休闲农业内部管理体系,组建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和服务。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休闲农业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定期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分阶段确定服务质量管理目标、工作方针、工作步骤,确保服务质量提升,建立服务质量责任制。明确休闲农业参与者之间责、权、利,建立行业内部管理机构,确保服务质量保证体系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化建设,根据株洲实际和当地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制定涉及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规范休闲农业管理,开展休闲农庄星级评定推荐工作,并制定有关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公厕、餐饮、住宿及污水处理、接待服务等具体行业标准,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最后,应积极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加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示范集聚区和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引领株洲休闲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