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5:26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1

1.选题背景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轴,更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法———这也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个课题的由来———选择这个课题并非出自我的学科,而是缘于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我校是北京市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放学时再发还。去年9月起,我担任高一的班主任,接班不久就发现,每天早上班内都有不少“低头族”。有一天早读前,我进班后发现一个女生正恋恋不舍地盯着手机屏幕,原来是在看韩剧。我就问这个学生“,你喜欢韩剧什么?”她毫不掩饰地说“老师您也看韩剧么?!都敏俊好帅啊———”另外有学生也凑过来说:“老师,他们的衣服都搭得好漂亮啊!”“里面还有很多美食啊!”……我又问他们“:那你们知道韩剧背后的文化原因么?”他们似乎就没那么津津乐道了,孩子们似乎开始陷入了思考之中。是啊,韩剧在中国热播多年,然而,有多少人只看到韩剧中注重搭配的服饰、诱人的美食、讲究的家居、令人向往的爱情……,又有几个人能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即使有,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的。因此,我希望身边这个对韩剧颇有兴趣的学生群体,通过自己的研究,不仅能看到韩剧表面的光鲜靓丽,也能感悟到深层次的传统礼仪文化,哪怕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意义的。其次,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校情。1955年建校(今年适逢建校6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建校最早的一批中学之一,秉承“勤奋、文雅、求实、创新”的校训,2005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学校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注重为新课程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近几年,拥有科技、高尔夫、话剧、思维车、红十字、模拟联合国、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书画等多个学生社团,学校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活动的亮点与品牌。2014年获批为“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特色学校”,且我校隶属北京市东城区,地处北二环附近,交通便利,社会资源丰富,这也能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设计思路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批喜欢看韩剧、吃韩食,于是,我选定了这一课题,希望学生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韩剧,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进而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影视剧文化,同时反思我国对传统礼仪的态度,研究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对于个人成长与人格魅力有益,对于当代中学生今后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会有较深层次的意义。

3.研究方法希望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其从动态的影视剧中捕捉和收集多媒体资源,发现韩剧中渗透的诸多方面的礼仪;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展开自己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过程方面

1.总目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古代服饰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三个角度研究韩剧,探究其中渗透的传统礼仪文化;二是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自觉维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该活动的具体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剧渗透出的古代韩服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之特点,并初探其规律;学会截屏、视频剪辑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方法,辅之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2)过程与方法观看韩剧,从动态的影视文化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有效反思和调整改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反思精神、实干精神和主动探究、合作意识;自觉成为生活中优秀传统礼仪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自觉拥有爱国主义情怀。

2.重点难点活动的重点是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其感悟韩剧中到底渗透了哪些优秀的传统礼仪,又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引导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情怀,能正确辨别不同国家的文明方式,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理性分析与吸纳,进而自觉维护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并坚定自己的信心,实践一条友好、和谐的共同发展道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我校学生以前曾经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但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只有相当于零起点的研究能力,对韩剧中多媒体资源的采集、编辑和提炼等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瓶颈,也正是此次活动的难点。

3.研究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6周,约四个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多月确定课题、两个多月深入研究、两周左右结题展示。其中,选择具体研究对象2周,初步观看韩剧2周,确定课题1周,(经过几番观看与筛选,学生最后选用的韩剧主要有九部),再详细研究韩剧并采集媒体资源4周,比较分析3周,进行访谈2周,结题展示2周。其间,学生子课题的确定就几经波折:来自不同班级的8位女生自愿组成了三个小组,初定的子课题分别为:《韩剧中古代女子服饰文化》、《韩剧殊节日的礼仪》、《韩剧中的饮食文化》,随着不断观看韩剧,从韩剧中采集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本组的子课题为:《韩剧中的古代服饰特点》、《韩剧中的饮食礼仪》、《韩剧中的交往礼仪》。在“北京市综合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的展示。课还是一节比较传统的三段式汇报交流课,但在导入环节,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量表进行科学评价———主要从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过程是否规范、研究方法是否有效、研究成果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小组合作是否默契六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是我们的“古代服饰组”。经过研究,她们发现:1.韩服属于宽衣结构;2.韩服擅长单色处理,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有文字有图示)。她们在汇报交流时,还特地租借了两套男女韩服,由本组女生当场试穿女士韩服(男士韩服则邀请现场听课教师试穿),并讲解服装特点,一下子让大家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第二组是我们的“饮食礼仪组”,她们发现韩剧中有很多涉及饮食方面的礼仪,比如她们从所观看的韩剧中截取了“吃饭和用餐具”的片段。这一组主要研究了餐具礼仪、传统餐桌的摆法与餐桌礼仪、以及个人吃韩餐的亲身体验,还特别做了相关内容的展板向大家介绍。在结题展示时,几位细心的女生还特意沏了传统的大麦茶请大家品尝,准备了精美的韩式筷子和汤匙供大家观赏、触摸,然后还为大家演示了斟酒、饮酒的具体动作并逐一讲解。我发现,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不得不赞叹啊!第三组是我们的“交往礼仪组”。这组女生比较理性,善于思考,她们经研究发现:中韩文化其实都还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比如:韩剧中的“孝悌之义”的思想核心是“仁”,“孝悌”为仁之本;韩剧中的“礼貌待人”其中“礼”乃立身之本;韩剧中的“天人合一”为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思想。其间,有小组内交流、有小组间质疑,还有听课教师参与现场互动与指导,学生获益匪浅。古代服饰组、饮食礼仪组、交往礼仪组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不同形式阐释本组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三、效果与反思方面

最后,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研究过程要注意规范性,尤其是研究目标与成果要相匹配,研究结果才能达成;第二,研究方法要注意有效性,这样,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目标服务,特别是这个课题,要从动态的韩剧中采集典型的片段来分析;第三,研究结果要注意条理性,符合语言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后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进行研究的深刻性还有待改进。

1.学生反思尽管各组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颇多,但不可避免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发现: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用文献法、问卷法;个别术语还是概念不清,如“赤古里”、“动襟”;今后要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礼仪,从身边做起。值得欣喜的是,虽然课题已经结题,但孩子们的研究并未终止,学生还自发地到东城区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的礼仪知识。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高职教育;价值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近20年来高职院校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423所,其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098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322所,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院校3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标示着高职学生数量的增加,随之,高职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首先,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都定位在技能化,但在技能化培养的过程中,忽略了学校“育人”的原初责任,造成了学生单方面的“畸形”发展。其次,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的融入上更倾向于“活动”的外延影响力,譬如获奖等,往往忽视了文化的内核。最后,显性文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经济唱戏”的价值被无限夸大,譬如儒家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课程化、课堂化、社团化、实体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代高职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缺失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化,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从高职教育的相关管理部门到高职院校再到高职院校的师生,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真正价值。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是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素质的高低,首先看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过程中源于生活的、自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人们正确选择的引导,也体现着主流的价值取向,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高职教育所缺乏的。

(二)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很多高职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世界中,逐渐丧失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受网络虚幻世界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在毕业之后面临现实的高压职场环境时,不适应、想放弃等负面情绪充斥内心。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礼仪规范的讲解和传承,更是智慧处事的潜移默化注入,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3

摘要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且注重礼仪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使练习者学会尊重、礼让、守纪、忍耐等优秀品质。本文就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文化思想行为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近代起风靡世界各地,是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跆,意为以脚踢;拳,以拳头打击;道,则是代表道行、礼仪修炼的艺术。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技术,更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跆拳道可以培养人的热爱祖国、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等优秀品质。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全国各地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全国各高校中也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主要开展形式有跆拳道课、跆拳道训练队、跆拳道俱乐部,颇受大学生欢迎。在上课、训练中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结合进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二、跆拳道礼仪与精神

跆拳道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上,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外在表现形式为敬礼,表达尊重友好;内在表现人的自身修养。谦虚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的重要礼仪。练习跆拳道要做到“讲礼貌、重礼仪,尊敬师长、团结互助,谦虚友好、遵纪守法”。练习者在学习技术之前,首先要学习跆拳道礼仪知识,只有懂得并严格遵循跆拳道礼仪,才能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以礼始”即练习者首先要向国旗敬礼,然后向教练致鞠躬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训练比赛前,双方要互相敬礼,表达尊重。“以礼终”即训练比赛结束后,向对手、对方教练、本方教练致鞠躬礼,表示尊重、友好和感谢。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在于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磨练其意志品质,使练习者能够始终在礼仪规范下学习跆拳道技能。

跆拳道精神主要体现在隐忍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精神,练习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全力以赴积极进取,战胜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的结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受推崇。“懂礼貌、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无论智力如何高,如果个人修养不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勇、信、忠”等一系列内容也积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的实施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跆拳道亦是如此,因此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文明礼仪素养。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礼仪教育,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跆拳道礼仪中的“尊师重道”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跆拳道礼仪教育加入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并重,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跆拳道礼仪得到传扬。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的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为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节课并非讲授跆拳道技术,而是向学生讲授跆拳道礼仪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真正内涵。

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中,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学生需穿着统一的跆拳道服装,按要求系好道带,每位学生在上课及训练前都需向国旗和老师敬跆拳道鞠躬礼,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两人配合练习时,要互相敬礼,练习结束后也要再次敬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不到位、气势不够等情况,教师示意后要行礼以表示歉意,目的是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到位,减少伤害。教师讲解时,不得随意打断讲话,如有问题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方可提问问题,得到回到后行礼并说“谢谢”。对抗比赛中,每局开始前双方要敬礼,以表示尊重;如果对判罚有异议,需先向裁判敬礼后再有礼貌的向裁判提出质疑;比赛结束,双方需敬礼,并向对方教练敬礼、握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将跆拳道器材整理归位,所有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整理队形,行跆拳道鞠躬礼后离开跆拳道场地。大家一起发声、出招、用力,互相配合,互助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跆拳道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大学生跆拳道课和训练中实施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礼仪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可以说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一)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培养

跆拳道课或者训练中,要求跆拳道练习者举止端庄,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队友。训练中队友之间比赛前后都要行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往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社会规范,而对日常礼仪教育缺失,跆拳道礼仪教育恰巧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从实际效果来看,接受跆拳道礼仪文化教育前后学生的表现有较大变化,言谈举止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气质。(二)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必定不是轻松的,跆拳道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练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向更高级别晋升,每一级的锻炼都是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汗水才能实现。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有放弃和逃避的想法,此时练习者一定要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时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练习跆拳道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跆拳道对抗比赛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练习者处变不惊,放松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打败对手。(三)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际,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具备较高修养的人更容易被别人认同,更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一个人闷头练习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这就要求练习者学会与教练、队友交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沟通交流必须严格遵守跆拳道礼仪要求,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学生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就可以为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应把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要求必须遵守礼仪,因为跆拳道对抗是非常激烈的,故必须以礼为先,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争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身心得到升华,从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五、结束语

跆拳道既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锻炼个人修为的方法。跆拳道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对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大学跆拳道教学中将技术学习与礼仪教育并重,缺一不可。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展礼仪教育,让专业知识学习、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齐头并进,能够更迅速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2012.4:102-103.

[2]魏箐河.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244.

[3]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2012.2:13.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4

【摘要】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学上的探讨分析,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和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继承方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继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因历史文化的不断积累,最后沉淀出了最宝贵的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文化之一就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让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谦虚礼让、以和为贵的文化形式。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介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渐渐退出主要舞台,极大的冲击着我国体育礼仪文化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礼仪文化。据了解,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的发展,这使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继承问题成为了世人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

所谓体育礼仪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相互尊敬、友好和谐的文化形态。从某些角度来讲,体育礼仪就像是仪表、装饰、礼貌礼节、语言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漫长的发展史程中,由最开始的走、跑、投、攀、蹬、爬、越等运动项目就已经有体育礼仪的形成,经过岁月的演化、发展、传承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民族体育礼仪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是多民族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结晶,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相关,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崇尚道德。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以身心修养和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特性

1.时间变化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发展,体育文化也跟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归根结为社会的改变和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特别是社会形态发生变化时,促使传统礼仪文化中新旧文化相互冲突又不断的结合,再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演变、更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局面,最K的结果就是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发生变化;而另一种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使得中外体育文化开始相互交合、汇聚,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体系。

2.地域差异给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带来的影响

结合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西方体育以激烈竞争、相互对抗为主,而我国传统体育主要以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礼仪文化的巨大差异,通常来说,各个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意识,正因为这样民族意识的存在,可以提高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众所周知,中国由56个民族汇聚而成,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而造成人们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各个民族都具备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礼仪特色,这样的传统礼仪往往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文化将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3.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当代继承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历史文化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晶,随着时代的演变,导致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民族文化体色。然而全球的发展逐渐展现出一体化趋势,这使得我国民族体育礼仪文化也受到外界带来的影响,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传统体育礼仪文化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传承方式。

3.1注重内涵,严格把关思想层

礼仪的两大要点是形式和思想。若礼仪中只有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则这样的礼仪只是形同虚设。由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平衡体系逐渐被打破,而又因为新的体育礼仪文化平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建立,所以有学者提出,现代体育的形成时间尚且较短,因此只是虚有其变,其文化内涵还有较多欠缺,在现实生活中,传统体育文化礼仪的把握需要始终持有一个理念,就是内容的根源来自于思想,形式只是其外表。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以“天人合一”为理念,追求互相尊敬、互相谦让的文化形态。这样的思想核心观念着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整体价值、社会道德等。所以,对于传统礼仪文化,不管是学习还是分析都要从其思想内涵出发,将以德服人、诚信友善等思想精神传承下来。从而达到无论是传统体育礼仪还是现代礼仪文化都具有中华民族与人交好、诚信友善的特点。

3.2打破禁锢,拓宽转化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想是文化的根源,是必须要传承的内容,但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不能固步自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传统文化也随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创新又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近几年来,国家发展迅速,致使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所以还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设施进行文化的宣传和介绍,从而达到提升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礼仪的了解。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所以在注重传统体育文化礼仪与外界文化交汇进而建立新的文化平衡体系时,还应该重视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科技的发展进行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形式上的创新和完善。

结语:总的来说,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继承需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做到思想上的解放,加速民族体育文化礼仪创新道路的发展,以让其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形式上的改变和创新,而对于外界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人们也应当做到取其精髓从而使其合理的融入到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中,这样既保证了我国体育文化独有的特色也应和了世界统一化发展趋势,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其思想都需要进行传承,将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和谐友善、文明和谐、包容谦让的儒家思想底蕴发扬光大,这样一来,当面对时代变化或者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带来的影响时,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也能很好的立足于实际生活中,并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汪全先,万义,宋彩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困境与消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7):51-57.

[3]刘少英,史永.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礼仪文化[J].体育学刊,2013,(04):120-123.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5

关键词:传统礼仪;教育;调查

笔者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传承传统的文明礼仪。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骑着电动车路过的刘女士便赶紧下车扶起了老人。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翻版“彭宇”,刘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被扶起后,老人对刘女士很是感恩。然而,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却改了口,称是刘女士撞了他。幸亏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亏有目击者愿意为刘女士作证……看完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今天的中国人怎么了?难道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把应有的文明礼仪忘却了?中华民族自古为礼仪之邦,今天,我们正在营造真诚、友爱、和善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幸福社会,开展中学生传统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

然而,传统礼仪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首先,传统礼仪是千百年来的伦理文化积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礼仪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礼仪教育没有现成统一的教材。其次,传统礼仪来自于生活,体现于生活,传统礼仪的教育不应该只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突出传统礼仪教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以中学生日常养成道德讲礼仪的良好习惯为教育宗旨。在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中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没有充分发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不注重对传统礼仪文化底蕴的感受,这样的传统礼仪教育也是残缺不全的。学校传统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学生只会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自觉体现传统礼仪的更高境界。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乡村农民家庭,这是实施传统礼仪教育的有利条件之一。可是,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成为一个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礼仪的品行兼优人才。在开展传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中,本人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报告活动和体验式活动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实现道德内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礼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家庭礼仪、书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就餐礼仪等,中学生或多或少耳闻目睹过一些传统礼仪。为了使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深层的理解,我有针对性地选择简易可行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书写调查报告,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礼仪的真、善、美。以“本地就餐礼仪的调查报告”为例,为了利于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我精心设计如下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班)

调查目的:中华民族自古具有“温,良,恭,俭,让”之五德,以礼律己,以德待人。然而,当代中学生传统礼仪的严重失落,令人痛感。礼仪,礼貌不仅存于心中,也表现在适当的形式中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细节中。而就餐礼仪,是日常生活中随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费力,也不劳神,就餐礼仪是“生活常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拾就餐礼仪,唤回灵魂已是不容忽视的了。为此,我们决定对这课题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学生家庭所在地(县乡或镇村)

调查对象:学生父母、本村年长者等。调查时间;2011年元月至2011年3月。调查方法:访问、问卷。随机抽样:随机抽样60岁以上的男女性各50名。

问卷调查:1.就餐时宾主座位应是()

a、相邻,宾居主人右侧B、相邻,宾居主人左侧C、宾主座位相对。D、无指定座位。

2.就餐完毕,离开餐桌前,应该()a、将筷子并列架在碗上B、将筷子并列放在桌上C、将筷子交叉架在桌上。

3.就餐时下列做法正确的在后面括号打√,错误的打×。

(1)主人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表示热情友好。()

(2)主人不时为男宾敬烟,表示热情好客。()

(3)侍者为客人盛饭时要盛满碗,表示让客人满意。()

(4)就餐完毕,客人应有意在自己碗留些食物,表示有礼谦逊。()

(5)主人要不断劝酒,致客人出现醉态,表示主人热情。

()

(6)口内有食物,避免说话。()

4.就餐时,还应注意哪些礼仪?至少列举3个。

(1)(2)(3)

调查组织:高一年级()班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回家期间,给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意图,取得长辈们的支持,以学习就餐礼仪为目的,访问调查,现场记录,发放调查表格,收集调查表格。

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方法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调查效果:本调查结论可作为本班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的参考依据。

调查心得:通过本次调查,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学校学生就餐礼仪情况调查,餐馆就餐礼仪调查等。当然,每完成一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鼓励学生现场模拟操作,各抒己见,将本地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学生在掌握传统礼仪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自觉身体力行,逐步养成守道德讲礼仪的良好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6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结构布局调整时期。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自主创新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传统平衡结构被打破,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受到冲击、优良传统缺失等问题。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为自豪,但百年来受西方思潮和传统文化结构解体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不甚了解,因而出现了礼仪缺失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失传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礼仪建设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走向如何,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中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意识较强,但普遍忽略自身礼仪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不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甚至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归根究底,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素养

由萌芽、发展、变革到强化、衰落的中国传统礼仪,在孙中山先生及他的同志破除旧弊、倡导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由于国际社会的关系密切、交通往来非常便捷,许多礼仪规范日趋国际化。中国现代礼仪正是在明鉴古今中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成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强调思想政治的建设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建设,加之电视、电影和大众媒体的流行,造成了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得当今大学生普遍轻视礼仪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且大学生大多为“80、90”后,生长在家人溺爱和物质条件较丰富的环境中,加之家长本身的礼仪素养也不高,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不讲理、唯我独尊、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诚意和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进入大学后,一旦缺乏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本身固有的思维意识和沟通习惯会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而这些标准明显偏离了人际交往中“无私、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

(二)缺乏传统和现代礼仪实践教育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忽视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师把很多教学时间使用在说教上,减少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很难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把不文明的行为表露无遗,缺乏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素质。且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礼仪教育,注重道德性的内容而忽略行为实践的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把一般的社会公德主张具体转化为个人实际行为,这使得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问题中十分突出。

二、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内容体系探究

(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的美德教育内容体系

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闻名于世的礼仪文化,但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在其发展中,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和波折。民国礼仪革新时期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破旧立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被当成洪水猛兽弃如敝帚,导致全社会礼仪失范、道德滑坡,甚至人们提起礼仪都不知为何物。总体说来,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礼仪主张,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元素是一致的,但其封建等级和男尊女卑观念,又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元素。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以“三礼”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仪典制,对大到治国治邦、小到个人举止都作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富有深远的意蕴,使得社会个体在举手投足中均有“礼”可循,其中不乏合理可鉴的成分。在孔孟看来,礼是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孔子说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礼不仅意味着合宜的规则,也意味着适当的美德。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礼”的外在形式,还要符合“礼”的内在精神,“礼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学者将有礼有节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看成是“礼”的本质,这也能解释现代礼仪的“礼”的重要内涵。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主张通过提倡学礼、懂礼和守礼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通过制定礼制和礼典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当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规则和道德行为规范,依然在社会道德行为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指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充分说明了礼仪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学习礼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国际礼仪为主的现代礼仪内容体系

现如今,传统的礼仪文化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变得更为多元化。世界各国人民由于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习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礼仪禁忌。为避免与之交往和接触时做出不当的举动,引起不快或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甚至产生纠纷,应对这些礼仪禁忌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禁忌风俗,对此应格外重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产生了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国家与人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的范围包括典礼、应酬、礼貌以及文书规范,这些已被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从整个世界来看,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化和礼仪方面迥然有别,因而各国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时的习惯也各有千秋。以西欧礼仪为代表的国家礼仪主流文化,归纳起来有四大原则:生命权、自由权、社交人权及隐私权。主要是通过平等开放、个性自由、简单实用、惜时如金、女士优先等思想来阐述西方礼仪的实质内容。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在谈话、服装、外貌和行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等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体现礼仪的文化内涵。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要求我们有更全面的文化知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民族礼仪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存。因此,通过认识、接受和借鉴西方礼仪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东西方礼仪文化有机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礼仪素质。

三、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践行体系思考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是包含理念和实践在内的完整文化系统。礼不仅是价值系统同时也是践行体系,《礼记・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可见礼的双重要素即“本”和“文”,其“本”即道德理念、政治等级,其“文”则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也经常被分解为礼义和礼仪两个部分:礼义是指伦理价值、道德规范等价值体系;礼仪则是指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

礼仪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礼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我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离不开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以“礼”为首展开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的礼仪技能培训与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行为意识。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96-02

当前,礼仪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其事业、业务的成功。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应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全方位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一、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认识存在误区

1.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趋利性明显。在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相对落后、缺失。一些西方“新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减少,导致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不尊敬师长、缺乏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如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多与专业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动机趋利倾向明显,他们认为,礼仪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礼仪课学不学无所谓;甚至有人一想到“礼仪”,就把它等同于穿旗袍的迎宾小姐,这些对“礼仪”的区解,使礼仪课在专业课与必修课面前成为点缀。

2.部分教师认为,加大礼仪实践课的比例就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的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以一个28课时的礼仪课为例,学生演练的课时不到一半,因此,一部分教师认为,实践课课时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的根本原因,许多教师只注重在礼仪课中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未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做除了能引起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外,很难从本质上做到以情动人、内化于心。一些学生为获得高分或读本的名额,而与辅导员老师、课任老师“套近乎”,反而成了老师眼中的“会做人、会做事”,一些学生做事走极端,这些是礼仪实践课里所不能发现与纠正的。

二、高职院校礼仪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脱节,导致礼仪缺失。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礼仪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一些传统教育的影响,也仅限于背诵一些词句,而未将这些精华内化于心,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标尺。当前,高校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都是以拿了多少本证书、奖状以及成绩单来衡量的,而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也是把成绩、证书排在第一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往往排在成绩、证书之后,这就使学生的行为以“分数”、奖状和证书为目标,缺少对内在道德品质、内涵修养的修炼。“软素质高于硬技能”,“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不仅影响着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评价,更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2.礼仪理论课教学僵化死板,不能做到形神兼备。一些教师自身素养不足,理论课教学只讲外在表现,忽视内心体验,按教科书塑造出来的学生礼仪姿态,显得矫揉造作:手的动作不到位,不大方;动作到位,但面部表情又冷淡,有时虽面带微笑,却让人感受不到真诚。简言之,就是不能做到形(包括眼、面部表情、手、姿态、语言)与神(发自内心,真诚、亲切自然)一致。一些教师本人的礼仪形象不过关,言语缺乏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对各种礼仪知识信手拈来,使礼仪的教育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无法使学生发出“我要改变”的实际行动。“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只有内心有着“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才能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

三、创新高职礼仪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1.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礼仪美德。大学生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素养,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和“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等主张是对礼仪素养的高度概括。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还应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内涵,使礼仪更符合时代的需要。“礼”的核心是“敬”,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礼仪的最高境界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道德修养的提升,只有理解了才不会误以为礼仪就是研究如何着装、化妆、站坐、迎来送往等,从而真正实现开设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

2.重视礼仪性情的培养。知礼、守礼、行礼、尚礼,是大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实践证明,礼仪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3.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各种礼仪知识的讲授。不同的专业,对礼仪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在设计文秘专业礼仪训练内容时,应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主要让学生在办公环境中学习电话礼仪、接待礼仪、宴请礼仪、座次礼仪等专业礼仪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自身礼仪修养。而在旅游专业礼仪训练时,则应侧重学生处理旅游事务的具体环节中,学生的语言、仪态和礼仪知识的实际运用。

4.提高礼仪教师素质,使其能言传身教。礼仪教师应该是礼仪的“代言人”,教师本身应具有礼仪的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品德与高尚的人格,还要具有良好的修养与得体的举止以及优雅的仪表。当课程涉及到个人修养、接人待物、为他人服务时,教师自身的经历、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人际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示范;此外,教师得体的穿着、优雅的行为,使得举止礼仪和服饰礼仪的教学直观可视,日常的熏陶会使课程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具备的有关礼仪的综合素质越高,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的“礼”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将其塑造成为尊师重教、团结同学、爱护生命、珍惜资源、诚实守信、举止文明的新一代大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目标。

成功的礼仪实践教学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完善,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和尊重,增强自信,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楼世洲,周国权,潘正文.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3]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8

关键词:体育礼仪体育教学功能传承

高校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培养,将会对体育礼仪文化在国内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传授体育技能外,积极发挥体育礼仪文化的功能及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礼仪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体育礼仪的内涵、功能及如何有效实施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为更好地倡导体育礼仪文化,促进和谐体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体育礼仪的基本内涵

1.1体育礼仪的含义。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礼仪就是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和典礼仪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仅仅是礼仪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运动规则相同的。

1.2体育礼仪文化的内容。

体育礼仪文化包括三方面内容:(1)行为制度方面,即在一定场合(如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举行的一系列隆重的仪式性活动,如火炬传递仪式、开幕仪式、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2)物质方面,即体育活动人员在体育活动中应该具有的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典礼仪式上的礼仪规范。(3)精神方面,它能够形象体现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的各类体育标志。这些标志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了各种运动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

2.体育礼仪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2.1教育与规范功能。

礼仪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习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形成了这种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家的秩序才能规范和谐。体育礼仪主要通过灌输、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觉遵守体育活动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并且纠正那些不合乎规范的行为,维护正常的体育程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是行为规范的典范,在学生面前起榜样作用,影响学习者。

体育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约束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乎规范的行为或者是危险的动作,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劝阻,防止其再犯。这些都对体育行为的参与人员作出了一定的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2.2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

体育礼仪文化具有传播功能,在举办国际重要赛事时,如申办奥运会、世界杯赛时,举办国都会向世界展现本国的民族特色。为了办好赛事,举办国通常都会向国人传播体育赛事方面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仪文化传播,如要求国人掌握几种简单的日常交流语言,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为他们指路排难;也会介绍其他民族国家的特殊风俗,在遇到时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等等。体育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如果能在行为方面做好礼仪表率,向学生传播礼仪文化,学生再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后,就会逐渐影响身边的人,将礼仪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其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历史的继承,是一种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教育领域得以传播后对其世代传承将产生决定性作用。体育礼仪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控制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体育礼仪文化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与开展,则将会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接班人,使得体育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2.3塑造形象与人际交往功能。

体育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系列规范举止,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进行纠正,从头部到肢体再到全身及行坐站的姿态等各方面进行外在的体育礼仪教育,矫正不良身姿,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要求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举止有礼,仪表规范,处事彬彬有礼,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美形象。

在高校,体育活动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礼仪素养和个人形象将会对自身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将会有效促进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礼仪是对个人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良好的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与枢纽,是发展交往的剂,良好的礼仪可以增添美的风度,拥有高尚的人格,使人际关系和睦融洽。

3.体育礼仪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途径

3.1引入礼仪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礼仪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道德的理论指导,而与体育礼仪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体育老师因没有专门接受过体育礼仪教育课程的学习,也往往容易忽视传授相关的体育礼仪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这块的缺失,不利于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播。因此,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积极探讨和学习相关礼仪教育课程,将礼仪教育课程真正纳入到课堂中,即便无法作为独立课程进入课程体系,也应有相应的课时学习。如大学体育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主要以体育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安排出2学时的课时介绍、宣传课堂中所学项目的相关体育礼仪文化。在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学中,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定期为学生讲解、宣传体育礼仪文化,再辅以各术科教师的课堂实践操作,将各单项目的相关礼仪文化予以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礼仪文化得以不断传承。

3.2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礼仪风范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的行为、动作起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学习各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以自身的教学魅力和礼仪素养影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体育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体育礼仪规范。

3.3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形成体育礼仪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并不一定要单纯地将体育礼仪从体育教学中剥离出来,而应注重对体育礼仪的情景式教育,将礼仪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形成经常性的影响,逐步内化礼仪内涵,并形成礼仪修养的自主意识。

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养成的,而意识的形成则需要一项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配合完成,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礼仪习惯,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体育礼仪的思想,并以自身的言行规范影响学生的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学到了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了体育礼仪教育,才能在教师的言行影响下掌握体育礼仪的规范。

3.4发挥体育院系的作用,逐步推向公共体育。

高校是传承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场所,应注重对体育礼仪的复兴与传承。由于专业基础受限等原因,多数的体育礼仪文化无法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快速推广。体育院系可以将传统的、现代的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让体育专业的学生肩负起传承、开发传统和现代体育礼仪的重任,以体育院系为中心,发挥其辐射扩散作用,逐步向各院系渗透推广,使得体育礼仪文化能在公共体育中得到普及与发展。

3.5以体育赛事为媒介,宣传推广体育礼仪。

高校每年都会有各种校级、院(系)级、体育协会的体育赛事甚至是班级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比赛,高校和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体育赛事宣传和推广体育礼仪文化,利用各赛事的开幕式、比赛中场休息时间和闭幕式介绍、宣传比赛项目的观赛礼仪,比如说按时、有序到达比赛场地,主动给人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他事情;赛中要文明观赛,不随意走动喧哗,不喝倒彩等;赛后有序退场等。营造良好的体育礼仪氛围,使学生在观看精彩比赛的同时,受到更多更好的礼仪文化熏陶。

4.结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体育礼仪文化都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规范行为、塑造形象、人际交往、文化传播和传承等功能,对构建和谐体育、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是传播和传承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入与体育礼仪有关的课程,提高体育教师的礼仪素养,在课堂中加强对礼仪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礼仪文化的认知,使其学会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礼仪,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使得体育礼仪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14-16.

[2]韩梅.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147-148.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9

关键词:传统礼仪;礼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03-04

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我国的教育方针一向首重德育。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如今的大学校园,上课迟到而大摇大摆,旁若无人,丝毫不因打扰老师和同学而心生愧疚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试抄袭也绝非个别现象,甚至抄袭成功未被发现还成为炫耀“技术”的资本。更不必说打架骂人的恶劣情形了。这都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收效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内容设置中缺乏对传统礼仪文化精微的阐释

内容设置不够合理,没有立足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文化,缺乏对礼义精微的阐释,因此难以激发学生心中成就守礼君子的精神力量。比如很多大学礼仪课程都将侧重点放在西方商务礼仪、面试礼仪等内容上,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定位就是将礼仪作为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而不是修身为人之道。如此舍本逐末,只注意如何打领带之类的外在礼仪形式,而忽略以“敬”为核心的礼仪实质,只能是徒劳。就以商务交往来说,人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如果不从内心真正尊重对方,而幻想通过做表面文章就让对方觉得被尊重,这是自欺欺人。相反,如果确实尊重对方,即使礼仪细节上略有不妥,对方也是容易谅解的。并非礼仪形式不重要,而是形式不能没有实质支撑,否则就成了徒有其表。而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恰是拯救现状的一剂良药。

我国古代修身强调知行合一。程子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即使整本论语倒背如流,如果不能身体力行,便等于没读过。礼是内心高尚道德的自然外露,所谓“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也是本文将二者合并探讨的原因。热爱祖国、孝敬双亲、尊师重道、以诚待人,这些都需要在礼中践行,离开了礼,道德只是一句空谈。广大大学生只有深刻体认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践行礼仪,成就君子风范。

(二)礼仪是门实践型学科,不应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

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不适用于礼仪这门实践学科,反而带来教会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风险。礼仪是一门修身的学问,其检验标准是实践。所以《论语》中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现下的情况恰好相反,今天的大学生恐怕个个都知道应该尊敬师长,可往往真的只是知道而已,迟到早退照样心安理得。荀子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则今日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已经沦为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却不“著乎心”,怎么能够帮助大学生修身养德呢?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改革的机制与途径

前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方案也应对症下药,归结起来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创新课程设计,构建秉承传统礼仪精髓、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知识教育的局限,以创新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督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

(一)改革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课程设计

既秉承传统礼仪精髓又体现当今时代内涵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内容(本文以36课时的课程为例,通过课时数分配体现各部分内容比重):

1.打破隔膜和误解,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礼仪对修身处事的指导价值

在开课之初,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明的是学习礼仪对立身处世的指导意义,认识到这一层,学生才会愿意为学习礼仪时间精力,也才会取得预期效果。这部分讲述可以从经典和传统出发,延伸到当今社会。比如介绍礼在传统社会的地位,可以引述经典:我国为礼仪之邦,《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视为安邦定国的根本;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将“礼”视为为人的立身之本;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标准答案的固有缺陷,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礼仪认识偏颇,以为传统礼仪尽是教条和糟粕,是新文化运动破除的对象。比如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本对孔子的评价,就批评他“克己复礼”,很容易让相关知识缺乏的同学将礼理解为封建糟粕。这需要教师打破学生对传统礼仪先入为主的排斥,通过礼学经典的引述,让事实说话,让同学们认识到传统礼仪文化中蕴藏着古圣先贤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至今仍能指导我们处事修身。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篇10

关键词:武术礼仪;中国武术;文化价值

中华武术绵延几千年,是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崇尚礼仪,作为传承与传播中国礼仪的重要形式,自然被人们关注与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武术礼仪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1],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的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礼仪文化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等等被长期掩盖,使得中国武术礼仪的传承与推进工作寸步难行。当下,我们要始终关注中国武术礼仪的开展与推进,以弘扬中国武术礼仪的文化内涵、精神面貌、道德素养为基本理念,积极寻找推进武术礼仪开展的方式与方法,从而为我国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前提。

1中国武术礼仪的特征

从本质上说,中国武术礼仪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项目众多的综合艺术,为进一步明晰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开展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相关工作方案与工作措施的针对性与高效性,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与认识中国武术礼仪的特征,以此方式为弘扬中国武术礼仪与中国武术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具体来说,中国武术礼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强调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凸显

中国武术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制度的体现,中国武术自然会直接或者见解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与品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中国武术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追根究底,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武器”,是中国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祖国而自觉创造的产物,在中国武术的形成与演变中,中华民族谦逊的品质、强烈的爱国热情、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被忽视,反而以各种形式得以凸显,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得以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也是凸显与强调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过程。

1.2注重内在修养与个人品质的塑造

内在修养与个人品质始终是中国民族更为关注关键的重要因子,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说也是如此。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是习武人学习武术的基础,也是其进一步学习武术的基础,武术人常说的“修己”与“内圣”也是这个道理,还就话说,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内在修养提升至以较高的水平,便能够达到教导世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目的。修身养性、修己济世是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习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1.3崇尚世界和平与建设大同世界

尽管从起源上说,中国武术是为了抗击外敌、保护家园而产生与创造出来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武术的产生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合同与创设大同世界而诞生的。强调点到为止是中国武术礼仪的重要体现,中国武术并不是逞强、展示力量的方式,而是维护和平、保护家人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以武会友”、“大同世界”的精神与宗旨,这既是中国武术礼仪普世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崇尚和平、关爱人类的重要标示。

2推行与开展武术礼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展示武术文化软实力,凸显中国武术内涵与本质

中国武术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推进与开展武术礼仪更加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武术已经不仅仅是抵御外敌的方式与手段,其蕴含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等等已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凸显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窗口。因此,我们关注武术礼仪推进与传播共同的开展是我们凸显中国武术本质与核心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全世界体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德独有魅力的必然选择。

2.2呼唤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有效抵御西方思潮的入侵

当前,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不仅仅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思想得以蔓延。为了有效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我们要坚持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传统武术礼仪中谦虚、谦让、仁义、爱国等等精神与品质去“洗涤”人们的内心,让现代人能够修身养性,强大内心,这是我们推行中国武术礼仪的目标,也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2.3实现安邦兴国,推进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偏离,一些贪污腐化、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出现,如果任由此种现实情况继续,必然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用中国传统武术的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用其内在的规则与精神,比如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团结为先、建设大同世界的理念为现代人构建一个严格的行为规范体系,并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此方式大大减少国内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民族的违法复兴提供思想支持与保障。

3结语

开展武术礼仪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展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武术传播中切实把武术礼仪的开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2],同时要深入挖掘中国武术礼仪的本质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立体、多角度地认识中国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国武术文化的内在美、艺术美全方位地展示给世人,让全世界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武术艺术的魅力,并以此为契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与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