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2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民增收难

一、农民收入水平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垫江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加了7147元,增长了164.94%。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垫江县主要农产品结构过剩,农业增产不增收,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长106.59%,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增加6600元,环比增长比例为92.35%。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1516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1)种植养殖比例不合理。2015年垫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42763万元,农业总产值307947万元,种植业达到56.74%,养殖业占33.27%,渔业占5.54%,养殖业的比重仍然偏小。(2)种植业中结构单一。垫江县种植业中,谷物占比达到60.27%,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别达到31.67%、24.13%,传统粮食作物仍然是当前农村主要农产品。(3)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垫江县农业中,水稻、玉米等传统大宗农产品较多,名特优新产品较少,一般只注重产量,不注重质量。(4)外向型农业产品较少。大多数农民以自给自足为主,个体养殖较多,规模经营较少,品种落后,外销能力较差,收入相对较低。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1)农业规模经营较小。在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偏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以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格局普遍存在,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显著的阻碍。(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发展程度较低,实力较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融资渠道不宽。(3)农业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农产品进入市场以原产品、初加工产品居多,附加值低,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且流通不畅,使众多优势农产品未能形成产业优势,比较利益很低。(4)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处于不利地位。在现有的以“公司+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市场风险基本上由农民消化和承受,农产品增值效益被工、商部门获取。3.农村劳动力就业难。(1)农村人口土地矛盾突出。2015年末,垫江县总人口9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5.98%。人口密度为639人/k㎡,是全国人口密度的4.5倍。全县耕地面积119万亩,人均耕地1.22亩,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只有1.61亩,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农村劳动力转移较难。2015年,垫江县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为14.7:49.9:35.4,第一产业以14.7%的经济总量支撑了51.19%的农村劳动力,全县还有略10万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4.农业生产条件落后。(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农业发展,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下降。(2)农业基础设施差。垫江县以丘陵为主,风、雨、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整个农业投入总量较低,退耕还林面积小,河流综合治理限于局部,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治范围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还停留在表面,农村标准的机耕道较少。(3)农村资源外流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农业效益逐年下滑,导致农村资源大量外流,农村剩下“993861”部队(即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农业资金投入不足。(4)农民缺乏技术知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多数为初中及小学文化,农民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新方法应用较少。5.政策配套落后。(1)就业政策偏移。由于户籍、土地等原因,农民与土地拴在一起,强制农民滞留农村,使农村居住、择业失去自由。(2)产业政策偏移。对于有显著增值效益和潜在就业岗位的领域,国家实行垄断经营或特许权制度,限制农民在这些领域就业。(3)金融政策偏移。由于农户分散、实力较差,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农村资金集中发放给城市、工商业贷款,给农民设置不利条件,致使农民贷款难。(4)社会政策偏移。农村低保比城镇低保每月少得几十元,医疗保险报账比例城镇居民比农民高出30%左右,养老保险城镇居民人均800多元/月,农村人均80元/月,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只能在指定的偏远学校就读,农民无住房公积金。

三、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2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基金;社会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163-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2030年中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4.46%。建立农保制度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如果我们不抓紧着手建立农保制度,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辉擞蒙缁岜U洗胧├唇杏行У氐鹘凇8莨示椋比司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参考文献:

[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2]刘芳.农村养老问题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2]戴玉.农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是核心与关键,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在实际工作中,要着眼农村经济实践,强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创造性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档升级。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业发展决策和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是农业经济科学、高效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1.1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通过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以因地制宜,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避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经济发展积极性,消除农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

1.2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帮助农民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实践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管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与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3]。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管理方法和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2.2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制度的缺位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很多好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策略得不到制度保障,无法充分落实并发挥作用,导致了农村发展经济活力的不足。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滋生了很多经济纠纷,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农民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都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发挥农村经济管理作用的策略

3.1完善制度体系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从体系建设入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发挥经济管理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作用。因此,强化体系建设,要从操作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入手[4]。在农村经济资源权属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通过明确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为农村经济“注血”。同时,在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操作不规范问题,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可以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将农村经济管理放到制度体系的“笼子”当中,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2构建多元立体管理模式

开展农村经济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现有经济体系下,发展农村经济,要聚合社会发展力量,通过对资金、人才、资源的整合,发挥经济发展平台效应,通过引入发展基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政策资金等方式,为经济管理做好资金准备,与此同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通过制度和生活上的保障,留住人才,提升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此外,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注意科技的运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农村工作实践当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是推动我国“三农”建设的核心。因此,理论研究者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着眼“三农”现实问题,强化宏观把控和微观操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村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利霞.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35(8):228-229.

[2]薛贤明.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4):1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地理学;金融发展水平;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3/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15-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十”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距,而探究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乃是基本前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一般包含在区域金融差异研究之中。宋宏谋等以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1979~200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1];伍艳等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供给的区域布局不均衡[2];黎翠梅分析我国在农村金融相关率方面区域差异明显,且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高新才等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4]。

瑞托斯·劳拉詹南(2001)提出了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概念[5]。随着金融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中,如田霖(2005)将各种金融地理因素一起纳入实证分析,认为经济、科技、文化、开放、基础设施、劳动力等金融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有显著影响[6];卢佳、金雪军(2007)实证表明:地理位置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均有显著影响[7]。但目前国内从金融地理学角度研究农村金融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将金融地理学理论创新性地运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之中。假定各金融地理因素均对农村金融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并运用模糊曲线法考察各金融地理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以期拓宽金融地理学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应用领域,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提供理论指导。

二、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前提是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不多,本文借鉴区域金融研究中指标构建思路[6-8],进行一定调整和整合,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量化的各省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我国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是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等相互依存,面向“三农”的协同过程[9]。下面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农村地区金融数据。为了使数据平稳可靠,取2006~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

(三)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利用因子得分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①。

2.模糊曲线法。

金融地理贡献因子和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模糊曲线法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就能识别最有效的输入变量,比较适合解决金融地理因子的贡献程度问题②。

本文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两个标准来提取因子,由表2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即前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90%左右的方差,已经包含了14个统计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

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网点分布密度、金融从业、人均存款、人均贷款的载荷值较大,可代表农村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公因子F2在金融相关率、金融市场化率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结构;公因子F3在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GDp、农村财政支出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环境;公因子F4在贷款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载荷值较大,代表金融增长潜力;公因子F5在存贷比、贷款产出率和储蓄动员率有较大载荷值,代表农村金融效率。综合得分F=(43.351F1+15.954F2+14.059F3+10.197F4+7.144F5)/90.706。由此,可以计算出各省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见表3)。(二)因子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到,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前10名的除了内蒙古和四川以外都是东部沿海的省份,内蒙古由于在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和金融增长潜力方面表现突出,使得它的综合得分较高,排名第三位。四川省在农村金融环境和金融增长潜力排名较好,综合水平超出西部其他省份,排在第十位;河北、福建、海南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平均水平,其中海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现象尤为突出,排在第30位;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低,均排在后10名;西部地区的陕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好,排在18位。可见我国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在各省之间存在差异,且和东中西部行政区域划分不尽相同。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金融地理因素分析

(一)金融地理因子的选取与计算

为了更好地解释各省(区/市)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依据金融地理学理论,引入经济、环境、设施、劳动、文化、科技、开放、聚集金融地理学因子作为解释性指标(见表4)。环境因子包括了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原料和能量的来源,农业生产尤其依赖阳光、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故以基础能源资源储量、受灾面积代表自然条件。从地理区位上看,距东部海岸远近是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与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大致相同,故以年均降水量代表各省农村的地理区位。而所在省份GDp占全国GDp比重能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所在地区经济实力,能代表经济区位。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它能直接间接作用于农村经济,用发电装机容量、人均拥有机械动力、公路里程数来衡量农村设施因子。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素质高低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用农村就业率、农村金融从业比重、劳动力文化水平来衡量。

文化观念是包括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和谐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增进农村居民间的信任关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选取农村文化站数量和农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来衡量文化因子。

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选取农村固定投资投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科学研究数量以及各省技术成交量来衡量科技因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使得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影响较大,国内很多学者均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开放对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显著影响,选取农村进出口额和农村外商投资总额来衡量开放因子。

另外,借鉴田霖(2005)博士论文中聚集力指标,将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作为聚集因子来考察人口聚集程度和产业结构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

(二)各因子的贡献程度

根据模糊曲线原理以及运用matlab编程计算③,输入各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得出每个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见表6)。表中显示:各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均产生正向贡献,依其重要程度依次为科技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设施因子、开放因子、环境因子、劳动因子、聚集因子。

科技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为0.3863,在所有因子中贡献程度最大,说明农村科技水平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子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因素,其贡献程度为0.2115,排名第二位。文化因子贡献程度达到0.178,排名第三位,说明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设施因子、开放因子和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比较相近,均在0.16左右,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重要程度相近。聚集因子的贡献程度只有0.08,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作用较小,人口密度和产业集中度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影响不大。

五、相关政策建议

缩小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扶贫功能,帮助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金融地理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发展依靠的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的协同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各地农村中除经济以外的科技、文化、设施、地理环境、劳动力等影响因素,要依据客观规律和各地自身情况,抓住关键金融发展因子。

1.继续贯彻“科技兴农”方针,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村信息、计算机和科研的资金投入,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提高农村金融有机构成,从而发挥科技与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作用,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实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良好信用环境。增设农村文化站点,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增强农民间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社会信任,提高守法意识、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政府应抓好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构建和完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4.适当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指导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杠杠效应。

注释:

①本文建立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较多,且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使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宋宏谋,陈鸿泉,刘勇.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111-119.

[2]伍艳,余兼胜.中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经济,2009,(1):63-66.

[3]黎翠梅,伍蔷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论丛,2010,(11):42-49.

[4]高才新,李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3):45-48.

[5]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金融家的视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8-15.

[7]卢佳,金雪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7-9.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7

一、建设农村金融环境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建设的力度,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阶段,而经济水平的提升是要依赖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拥有一个稳健的金融资本体系,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得到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而且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还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发展速度的提升。

(2)为农村金融体系提稳定环境。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农村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经济体制正在农村经济环境中建立,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能够为金融体系的建立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还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步伐。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仅仅局限于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需要逐步在农村市场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工作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的金融资本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不足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市场中,金融结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缺乏完善补充,这就会影响我国农村市场中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2)农村法制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法制意识比较缺乏,在金融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制意识是维持经济安全运行、维护金融体系合法运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法律意识作为支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

(3)相关的机制制度缺乏。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拥有完整的、正确的配套制度是保证其建设工作良好开展的依据,而当前我国的农村中,有关金融体系的机制制度还并不完善,这就阻碍了金融结构的建设工作,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展。

(4)农村人口素质比较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当前农村人口的素质还普遍处于一个低水平。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人才作为金融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缺乏专业人才就意味着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这样必然不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金融工作的建设水平,首先要补充完善农村的金融结构体系。农村的金融行业拥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够创建更高质量的农村金融资本环境。加强农村的金融体系建设力度,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更好发展。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强化对机制层面的管理力度。健全的机制制度是金融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针对缺乏机制体制的农村来说,加强制度化建设,能够为金融工作的良好运行提高制度层面的保障,能够提高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

(3)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个措施是引进先进的金融体制管理经验,相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金融管理经验缺乏,这种现状会阻碍金融工作的良好开展。因此,大力引入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为农村金融建设工作增添新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增长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当一个国家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必然选择救助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比较快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然经历曲折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经济增长比较快,一国经济进入到城乡统筹发展阶段,才能真正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变迁正好验证了这一变迁理论。通过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创新,能够丰富和发展社会保障理论,丰富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关系

理论研究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相关,一国如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然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村收入水平下降,城乡差距扩大;为了促进城市和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然首先建立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只能建立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政府必然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价格,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使农村经济增长进入一个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党和政府必然选择城市和工业偏向型发展路径,制定有利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制度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政策的制度安排使城市受益不断增多,农村则相对被忽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政府的城市偏向政策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二)农村社会保障萌芽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持续的增长阶段”,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与此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也有了新的进展,形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和土地为依托的社会保障,从而为农民提供了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制度安排,而对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需求较低。同时由于改革对集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使得原有的集休保障功能的济基础逐渐弱化。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也呈弱化趋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几乎处于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的状态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1991年,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农村社会保障曲折发展阶段(1992-2002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无法适应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制约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相对较低。首先,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减小,集约化程度提不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收益预期不高,对土地投入减少、耕作粗放,甚至抛荒。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长期处于徘徊停滞状态,来自农业的收入呈递减趋势。在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农民对医疗保障需求不断扩大。最后,随着农村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递增。由于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人的增长远远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递增,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规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能力增强,开始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1月3日民政部正式颁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社会养老工作在农村推广。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来南民政部主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移交给新组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陷入了困境,有的地方甚至停止办理该业务。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由2000年的6172.34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876.5万人。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连续6年持续下降,农村贫困问题加剧,传统的社会救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求。为此,政府授权民政部探索、实施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使五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五保制度实施得最好,它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特定的贫人群的基本生活。

3.合作医疗保险。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在意见的推动下,农村合作医疗逐渐恢复和发展。

(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200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国家财政能力和政策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农业税改革和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到第四次变迁。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攻坚期。以宪法修订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契机,开创了农村社保工作的新局面。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宏观经济政策扭曲了经济信号,把非农产业附加值提高到世界平均价值以上;(2)政府把投资基金主要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上,较少考虑农村区域;(3)在城市区域,公共部门的就业达到一种严重的低效率标准;(4)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在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及教育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扭曲了资源配置,使经济、社会出现极度不平衡的增长,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得不到完善,反而倒退,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了增加消费,提高社会居民的有效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五次变迁。

(一)农村社会救助型保障制度的构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因此,这一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制定“赶超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构建社会救助型农村保障制度。l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构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家财力有限”,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农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列。在农村,国家主要采取“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的集体保障制度。从1949年到1978年,国家在农村建立敬老院、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等低水平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比较好地满足农民基本医疗保健要求的农村卫生保健制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普及,并且形成了特色。这段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依托的,其保障水平较低,保障范围狭窄。

三、构建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到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步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显然无法保障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因此,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来规范、约束、引导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行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2.加快经济发展,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供资金。提高农村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然需要大量资金。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从现阶段看,三方的投资水平都比较低,如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与其它国家相比是较低的。目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美国为33%,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我国只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投入到城镇社会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特别是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更少。农民收入有限,很难满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3.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投资体制。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需要,构建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机制,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保证。合理确定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的投资比例,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投资,建立农民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合理安排农村社会保障投资资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9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而且成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1]。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水土资源贫瘠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综合分析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在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全省地域辽阔,资源较为丰富,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贫困率大幅度降低。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生态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土地退化、水资源紧缺,综合生产力低、人口增长压力巨大等因素致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2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待提高

2.1.1农民的收入需要增加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1番;“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然而,农民增收缓慢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问题,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文化水平低和政府服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农民收入存在多元化、不均衡和不稳定等问题,农民增收困难[2-3]。因此,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2.1.2教育事业需大力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4]。甘肃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的教育得不到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力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教育理论建设以及缩小城乡知识差距是非常关键的。

2.1.3医疗卫生事业需大力改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善人民的健康和卫生医疗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甘肃省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医疗卫生在全省的卫生资源配置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基本健康指标与城市差距明显[5]。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卫生服务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为主,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相当多的乡镇卫生院都存在设备简陋、资源匮乏、人才缺失、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2.2农村资源的配置失衡

2.2.1农村自然资源配置不均衡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但相对贫瘠。全省总土地面积42.58万km2,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1.754hm2,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8.0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1908.75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1.97%。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如下特点:土地资源总量大,但难利用土地多;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质量差;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甘肃省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52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全省土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5835m3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左右。全省水资源分布也不平衡,人口仅占全省2.5%的甘南州拥有全省32%的水资源量,而兰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的12.5%,人均水资源量仅占0.9%。

2.2.2农村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

由于受资源、交通、地理位置和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农村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如全省用于农业财税支出的大量资金实际用于非农领域;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淡化;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缺乏,医疗卫生资源有限,资金短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商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农村扩大再生产规模资金的短缺等都阻碍了甘肃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3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容忽视

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和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掠夺性生产的加大,甘肃省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对农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

2.3.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甘肃省是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其中水蚀面积为12.69万km2,风蚀面积为26.31万km2,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面积、绿地面积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生产能力,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2.3.2水资源日渐枯竭

全省年降水总量1368亿m3,各地年均降雨量35~800mm,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100~3500mm,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每公顷耕地平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大体以乌鞘岭为界,以西为内流区,以东为外流区。内流区降水少、蒸发大、水平衡严重失衡。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大面积减少,冰川雪线大幅度退缩,河西的主要河流年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减少流量为1.24×107m3,水资源日渐枯竭[6]。

2.3.3天然草地退化严重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全力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生态恢复所需周期较长,并且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超载过牧、掠夺开发的问题,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目前全省退化草地面积达712.87万hm2,占年利用草地面积的39%,其中重度退化草地2.2万hm2,中度退化草地263.73万hm2;沙化面积达305.8万hm2;盐渍化和沙漠化面积达4533hm2。

2.3.4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及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延伸、城市工业废物向农村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7]。环境状况的恶化,导致了滑坡、泥石流、春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接连发生,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近几年来甘肃省发生的大范围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以及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均为历史罕见。政府部门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工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并逐步杜绝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促进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改革开放至今,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同时还存在诸多因素严重阻碍着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探索一条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设施应优先发展水利水电设施和建设生态工程,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应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完善灌区配套设施,积极推进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及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力度,促进生态恢复。其次,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投资环境,加强落后地区同外界的联系,加速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区域性的市场,强化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最后,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加快农业走向现代化。

3.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针对甘肃省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要推进各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区域布局结构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区政府要实行优惠政策,建设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及甘南、临夏各区的农业特色产业。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应形成以小麦、玉米制种、啤酒大麦、棉花和酿酒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加工集群。陇中、陇东为旱作农业区,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应继续实施66.67万hm2全膜双垄沟播玉米、66.67万hm2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草畜和蔬菜等主导产业,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甘南、临夏应建设以乳制品及皮革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格局。

3.3农村经济趋于规模化

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跳出小圈子,谋求大发展,改变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整合生产资源,集中有限的耕地,实行连片种植,规模经营。应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市场,优化区域布局,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这是全省农业发展的方向。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系统规划、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引进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3.4农工商集成一体化

农工商一体化是以农产品为中心,把农业生产与其产前、产后有关的工商业务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农产品的综合经营。这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要实行农工商一体化,需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部门相互配合与促进,育种,饲料生产,农药、化肥的配制和施用,农业技术设备的维修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和有关的服务等都要与农产品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