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42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1

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为促进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2015年,工信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专项行动,从全国各省市和相关中央企业推荐的319个项目中遴选出了46个试点示范项目。

名单公布后,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重点行业先后召开了现场经验推广会,并在2015年11月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设专区进行了集中展览展示。同时,工信部还出版发行了《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46项试点示范项目汇编》,与国标委联合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为进一步了解专项行动的顶层设计思路和落实情况,《t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试点企业达到并超过了“两提升三降低”预期目标

《t望东方周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评价试点效果、示范作用?

李东:整个专项行动在全国各地区、行业中带来较好的反响,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成效凸显。初步抽查统计,企业在先行先试过程中,有35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7%、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9.5%,超过了专项行动提出的“两提升三降低”预期目标。

二是初步形成了若干可在行业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各试点示范项目在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电子等行业,积极探索出一批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如西飞公司的网络协同开发新模式,九江石化的流程型智能化改造,红领、海尔、长虹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三一、陕鼓、博创的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等。

三是推动了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的发展。通过专项行动的推进,山东康平纳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博创机械研发出我国首台网络化、智能化注塑装备,华曙高科设计开发了全球首款增材制造开放式一体化控制软件等。

《t望东方周刊》:专项行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东:首先是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紧迫性意识不强,许多仍处于观望中。其次,实施智能制造需要先期投入,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企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再一个是发展环境的问题,目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存在滞后、缺失以及不协调等问题,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对应的标准规范也还没有统一,造成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另外,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现成的可照搬照套的模板,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在不断探索,所以发展智能制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急需培育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与用户、软硬件服务企业共同推进。推进智能制造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切忌急功近利

《t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李东:差距是多方位的。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但更为突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五个方面问题。应该说,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t望东方周刊》:中国要推进智能制造,你认为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李东:推进智能制造切忌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我们制造业总有期盼实现弯道超车的愿景萦绕,但是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关键是要坚持企业为主体,注重培育企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只有强的企业才能有强的行业,有强的行业才能有强大的制造业;坚持需求牵引,面向制造业重点优势战略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的迫切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防止“上热下冷”;坚持创新驱动,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的集成创新。2016年将遴选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

《t望东方周刊》:2016年专项行动的实施计划是什么?

李东:2016年,将继续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优先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中,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鼓励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持续提升,同时加大对试点企业各项政策支持力度。

《t望东方周刊》:会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支持?

李东:一是充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现有资金渠道,对企业智能化改造优先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装备增补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范围;三是通过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与产业化,特别是与软件、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标准共同集成,推进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中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四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税收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关于政府如何引导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首要问题。在专项行动开展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充分调动企业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的总思路,在项目遴选中,将企业先行先试,先期投入并开始运营、成长性显著的项目作为重要条件,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渠道给予奖励与后补助,通过发挥试点示范企业牵头,集聚行业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中国已有企业参与了国际标准制定

《t望东方周刊》:据了解,相关国家标准的缺乏是目前智能制造的一个瓶颈,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是否已有突破?

李东:“标准先行”是世界各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共同做法。其实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在不同层次开展了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并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

如海尔集团的互联工厂模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纳入《未来工厂白皮书》,成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企业。航天科工集团已经完成了国家标准《云制造术语》(标准代号GB/t29826-2013)的制定,并由国标委审批r中石化集团正在研究制订石化行业智能工厂标准,等等。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为充分发挥标准对智能制造的规范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由部内相关司局、各标委会、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行业专家组成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针对标准缺失、滞后和交叉重复等问题,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2015年6月,在智能制造专项中,对43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进行了支持。2015年12月,工信部与国标委联合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构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建立了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要不断滚动对《建设指南》进行修订。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地下管廊,供电公司的电缆巡视人员用“云平台”智能终端检查线路

《t望东方周刊》:那么中国将如何防止因为标准的问题在国际上失去话语权?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2

工信部科[2017]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12月13日

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萌发,大数据的形成、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其他技术的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抓住历史机遇,突破重点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订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与集成应用,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撑体系,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和各地区的产业现实基础,顶层引导和区域协作相结合,加强体系化部署,做好分阶段实施,构建完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重点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力量和创新资源,支持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与应用部署,带动产业整体提升。

协同创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开放有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完善发展环境,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扩大临床应用,视频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翻译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实现突破,设计、代工、封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神经网络芯片实现量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开源开发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高质量标注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建成并开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培育智能产品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并应用一批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满足高可用、高可靠、安全等要求,提升设备处理复杂、突发、极端情况的能力。培育智能理解产品,加快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智能分析决策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设计一批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较高的智能理解产品或模块,优化智能系统与服务的供给结构。推动智能硬件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健康管理、移动智能终端和车载产品等领域的应用,丰富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功能,推动信息消费升级。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网联汽车。支持车辆智能计算平台体系架构、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构建软件、硬件、算法一体化的车辆智能化平台。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形成平台相关标准,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二)智能服务机器人。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清洁、老年陪护、康复、助残、儿童教育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巡检、导览等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的创新应用。发展三维成像定位、智能精准安全操控、人机协作接口等关键技术,支持手术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环境感知、自然交互、自主学习、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消防救灾等机器人实现样机生产,完成技术与功能验证,实现20家以上应用示范。

(三)智能无人机。支持智能避障、自动巡航、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飞行、群体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新一代通信及定位导航技术在无人机数据传输、链路控制、监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展智能飞控系统、高集成度专用芯片等关键部件研制。到2020年,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度,实现360度全向感知避障,实现自动智能强制避让航空管制区域。

(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推动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化与规范化,支持脑、肺、眼、骨、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研发,加快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产品化及临床辅助应用。到2020年,国内先进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以上典型疾病的检出率超过95%,假阴性率低于1%,假阳性率低于5%。

(五)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支持生物特征识别、视频理解、跨媒体融合等技术创新,发展人证合一、视频监控、图像搜索、视频摘要等典型应用,拓展在安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六)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支持新一代语音识别框架、口语化语音识别、个性化语音识别、智能对话、音视频融合、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开展推广应用。到2020年,实现多场景下中文语音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6%,5米远场识别率超过92%,用户对话意图识别准确率超过90%。

(七)智能翻译系统。推动高精准智能翻译系统应用,围绕多语言互译、同声传译等典型场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提升准确度和实用性。到2020年,多语种智能互译取得明显突破,中译英、英译中场景下产品的翻译准确率超过85%,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智能互译准确率显著提升。

(八)智能家居产品。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家电、智能网络设备、水电气仪表等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发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等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并推广。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突破核心基础

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支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传感器。支持微型化及可靠性设计、精密制造、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基于新需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设计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及应用。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气体、压力、流量、惯性、距离、图像、声学等智能传感器,推动压电材料、磁性材料、红外辐射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材料技术革新,支持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等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发展面向新应用场景的基于磁感、超声波、非可见光、生物化学等新原理的智能传感器,推动智能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到2020年,压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信噪比达到70dB、声学过载点达到135dB的声学传感器实现量产,绝对精度100pa以内、噪音水平0.6pa以内的压力传感器实现商用,弱磁场分辨率达到1pt的磁传感器实现量产。在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封装及个性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移动式可穿戴、互联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方案设计能力。

(二)神经网络芯片。面向机器学习训练应用,发展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面向终端应用发展适用于机器学习计算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发展与神经网络芯片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到2020年,神经网络芯片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推出性能达到128tFLopS(16位浮点)、能效比超过1tFLopS/w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推出能效比超过1topS/w(以16位浮点为基准)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支持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一种或几种主流神经网络算法;在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实现神经网络芯片的规模化商用。

(三)开源开放平台。针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支持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的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鼓励建设满足复杂训练需求的开放计算服务平台,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到2020年,面向云端训练的开源开发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多种硬件平台、多种算法,面向终端执行的开源开发平台具备轻量化、模块化和可靠性等特征。

深化发展智能制造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着重在以下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一)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的自检测、自校正、自适应、自组织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增材制造装备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优化智能传感器与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控制装备在复杂工作环境的感知、认知和控制能力,提高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等智能检测装备的测量精度和效率,增强装配设备的柔性。提升高速分拣机、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物流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柔性、高效的物料配送和无人化智能仓储。

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增材制造装备成形效率大于450cm3/h,连续工作时间大于240h;实现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在机床、机器人、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工业现场视觉识别准确率达到90%,测量精度及速度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开发10个以上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离散型制造业企业以生产设备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处理现场数据,实现设备在线诊断、产品质量实时控制等功能。鼓励流程型制造企业建设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管理和安防系统,实现连续性生产、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增强人工智能指引下的人机协作与企业间协作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高对用户需求特征的深度学习和分析能力,优化产品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和个性化组合方式。搭建基于标准化信息采集的控制与自动诊断系统,加快对故障预测模型和用户使用习惯信息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提升对产品、核心配件的生命周期分析能力。

到2020年,数字化车间的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智能工厂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加快推广企业内外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新模式;服装、家电等领域对大规模、小批量个性化订单全流程的柔性生产与协作优化能力普遍提升;在装备制造、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推进开展智能装备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等远程运维服务。

构建支撑体系

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并开放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和测试评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着重在以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一)行业训练资源库。面向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及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领域,支持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并推动共享,鼓励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到2020年,基础语音、视频图像、文本对话等公共训练数据量大幅提升,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汇集一定规模的行业应用数据,用于支持创业创新。

(二)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并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安全隐私、行业应用等技术标准,鼓励业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构建人工智能产品评估评测体系,对重点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水平、可靠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估,提升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建立人工智能技术专利协同运用机制,支持建设专利协同运营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到2020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成第三方试点测试平台并开展评估评测服务;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三)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高度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快速高精度定位的导航网、泛在融合高效互联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部署和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建设,逐步形成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国90%以上地区的宽带接入速率和时延满足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1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覆盖生产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重点区域车联网网络设施初步建成。

(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重点产品或行业应用,开展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攻击检测、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漏洞库、风险库、案例集等共享资源建设。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初步建成具备人工智能安全态势感知、测试评估、威胁信息共享以及应急处置等基本能力的安全保障平台。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强部省合作,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应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体系,关键产品与服务目录,加强跟踪研究和督促指导,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现有资金以及重大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及基础软硬件研发、应用试点示范、支撑平台建设等,鼓励地方财政对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以重大需求和行业应用为牵引,搭建典型试验环境,建设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验证平台,组织协同攻关,支持人工智能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及适配,支持创新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合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政策中,探索引入人工智能融合的技术装备、生产线等关键领域。

(三)鼓励创新创业

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语音、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解决方案大赛,鼓励制造业大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双创”平台,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提升产业发展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搭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交流平台。

(四)加快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领先企业、行业服务机构等培养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面向重点行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推广行业最佳应用实践。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3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设计架构;优势;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名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坚强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因此,“坚强”和“智能”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内涵。而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智能化变电站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变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计量、输出过程全部数字化,并使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自动化。智能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工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2.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构架及优势

2.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架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为变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输出过程全部数字化,基本特征为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等。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满足上述要求的通信网络和系统。ieC61850标准包括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总体要求、功能建模、数据建模、通信协议、项目管理和一致性检测等一系列标准。按照ieC61850标准建设通信网络和系统的变电站,符合智能变电站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到要求应为智能设备,这是变电站实现数字化的基础。这些智能设备具有设备之间交互参数、状态和控制命令等信息的通信接口。设备间信息传输的方式主要为网络通信方式,取代传统的二次电缆等硬接线。如果使用传统非智能一次设备,则应通过配置智能终端将其改造为智能设备。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2.2智能变电站的主要优势特征

2.2.1系统分层分布化

根据ieC61850标准的描述,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可以分为三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确立电力系统的建模标准,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软件复用技术、高速以太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技术、XmL技术等,体现了“软件总线”的概念,实现软件领域的即插即用。满足了电力系统实时性、可靠性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内容与显示分离、自定义性及扩展性等问题,使得变电站分层分布式方案的实施具备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2.2.2信息交互网络化

智能变电站采用低功率、数字化的电子互感器代替常规电磁型互感器,将高电压、大电流直接变换为数字信号。变电站内各设备之间通过高速网络进行信息交互,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功能重复的Fo接口,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实现了数据及资源共享。具体包括: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的信息交换;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间隔层与变电站层的通信;变电站层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

2.2.3设备操作智能化

电子式互感器与控制元件相配合,独立采集运行状态数据,可有效地判断断路器的工作状况。连续自我检测和监视断路器一次、二次系统设备,可检测设备缺陷和故障,在缺陷变为故障之前发出报警信号,为状态检修提供参考。智能断路器可按电压波形控制跳、合闸角度,精确控制跳、合闸过程的时间,减少暂态过电压幅值;智能断路器的专用信息由装在断路器设备内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控制单元直接处理,使断路器能独立地执行其它功能,而不依赖于变电站层的控制系统。

2.2.4设备检修状态化

在智能变电站中,可以有效地获取电网运行状态数据以及各种智能装置的故障和动作信息,实现对操作及信号回路状态的有效监视。智能变电站中几乎不再存在未被监视的功能单元,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没有盲区。设备检修策略可以从常规变电站设备的定期检修变成状态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3.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应用

国内电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常规变电站的建设数量大,普及范围广。如果将这些常规变电站都拆除废弃重新建设新的智能变电站,这样建设成本太大,智能电网建设周期太长。并且有些常规站投运时间并不长,设备都还比较新,重建将是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国家的低碳经济要求。因此,常规站的智能化改造将是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3.1智能化改造的原则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原则是,智能化改造应严格遵循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相关规程规定的要求,不得因智能化改造使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水平下降;智能化改造应结合变电站重要程度、设备型式、运行环境、场地布置等实际情况,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角度出发,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电网运营效益为目标,务求经济、实用;智能化改造应按照智能电网建设的统一部署和智能变电站技术功能要求,在统一标准后推进,并在试点工作中及时对相关标准进行更新和完善。智能化改造应在总体技术框架下,因网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常规变电站改造后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常规变电站改造后结构图示

3.2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要求

3.2.1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改造技术要求

变压器改造后应具备冷却器智能化控制、有载分接开关数字化测控、顶层油温数字化测量及本体非电量保护功能。330kV及以上变压器还应具备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监测、铁心电流监测、本体油中含水量监测和气体继电器压力测量等在线监测功能。变压器智能组件通信采用光纤以太网接口,非电量保护宜通过直跳方式跳闸,宜采用基于mmS的服务实现在线监测信号传输设置和变压器调压远方控制,智能组件宜就地安装。

开关设备改造后可具备间隔内信号数字化测量和网络化控制功能,可具备SF6气体压力等状态在线监测功能。开关设备智能组件通信采用光纤以太网接口,应用基于mmS服务实现在线监测信号传输及设置。开关设备改造为网络化控制和数字化测量时,应用基于GooSe服务接收保护和控制单元的分合闸信号,传输断路器、隔离开关位置及压力低闭锁重合闸等信号。设备智能组件宜就地安装。断路器改造可结合设备正常更新改造直接更换为智能设备。

3.2.2间隔层二次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要求

智能组件应在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一前提下,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保护单元、关口计量单元、合并单元等关键设备应冗余配置;应满足电磁环境、温度、湿度、灰尘、振动等现场运行环境要求。智能组件应支持ieC6185o标准服务,输出基于标准模型的数据信息,并支持模型自描述。可支持组播注册协议,实现GooSe和SV传输组播报文的网络自动分配及通信中断告警功能。

控制功能支持标准增强安全型控制模型,具备紧急操作模式,应用GooSe服务实现全站间隔层。应具备断路器同期和无压合闸功能,并支持双母线同期电压自动选择。开关设备进行网络化控制和数字化测量改造时,控制单元应用GooSe服务控制智能化开关设备。

保护功能应按ieC61850标准保护模型(pDiF、ptRC等)及相关功能模型(RReC、RBRF等)建模,保护应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直接跳闸,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可直接跳闸。对于涉及多间隔的保护,如确有必要采用其他跳闸方式,相关设备应满足保护对可靠性和快速性的要求。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应分别配置两套独立的互感器线圈或传感器、合并单元、断路器跳闸线圈等。

3.2.3站控层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要求

站控层智能化改造主要功能是指系统的智能化高级应用。站控层应满足无人值班及区域监控中心管理模式的要求。通信协议和信息交互,应遵循iec61850标准,实现站内数据信息集中共享;满足集中监控、顺序控制、状态检修等要求;满足图、模、库一体化维护要求。

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在顺序控制时应有可靠的位置判断措施,并应具备急停功能。顺序控制宜在站控层实现。可实现数据辨识与处理,保证基础数据的正确性,支持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对电网状态估计的应用需求。建立电压幅值、谐波等电能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可配置独立的网络报文记录分析系统,具备对全站各种网络报文的实时监视、捕捉、存储、分析和统计功能。

4.结语

全球资源、环境、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如何接入及充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用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来应对目前面临的各种挑战。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变电环节,在智能电网规划的推动下,未来智能化变电站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成为国际电力发展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易永辉.基于工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4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工业4.0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6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RK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0694)。

[作者简介]方海洲(1972―),湖北红安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政策;刘厚莲(1987―),江西吉安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市坪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发展问题。

一、推进“中国制造2025”存在的问题

继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战略之后,中国于2015年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三步走”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等。目前,中国制造尚处于工业2.0和3.0并行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但制造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大而不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区域单元。从该战略的推进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或纲要,但是,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宏观规划缺乏具体内容支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规划,更多是在规划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未来中国制造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尚缺乏具体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政策保障等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重点制造领域。虽然各省市区依照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纷纷制定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但大多是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基础上的“变式”,且集中在创新发展、质量标准建设、制造能力建设等方面,重合多、目标多,行动少、特色少,缺乏具体方案及措施,仅有上海、深圳、武汉等制造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及部分城区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但也未能结合城市或城区发展基础,提出与其产业、制造发展的针对性方案,这些方案也还处在提出规划的阶段。德国于2016年9月成立了“工业4.0平台”、“工业4.0实验室网络”和“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三大平台共同推进工业4.0建设,而我国各个城市还没有针对建立制造平台制定专门政策文件等,不利于提升城市自身制造水平,也不利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

第二,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亟待强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不强,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不够。目前,一些重点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却未能掌握,国内庞大的技术市场需求过于依赖进口。相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信息通信、软件、芯片等技术,以及制造基础和制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距,足以说明我国制造能力强,但制造先进水平不高,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不多,影响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同时,我国在制定制造标准方面做得不够,标准制定未突出各个产业细分领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效,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处于跟进地位。

(二)规划落地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美国立足其发达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德国依托其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分别提出各自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与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提出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旨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但相比美、德等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足,大量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以深圳为例,各类产业园区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难以满足智慧园区、智能园区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这也成为未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障碍。

第二,与现有产业、园区发展结合不够。推进“中国制造2025”重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依赖科技创新、“互联网+”等。目前,科技创新主要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互联网+”主要是打造企业生产线,建设若干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等,但仍未与现有产业园区、基地等紧密结合打造智慧园区等,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数据收集、共享和分析,彻底变革生产流程,实现元素重构等方面明显不够,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没有站在当前城市园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服务等,促进园区智慧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

第三,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有限。尽管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但较多企业对智能转型的积极性并不高,创新创业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企业发展还处于效率较低的阶段。而在美国和德国,智能化发展主要起源于企业,如美国Ge公司首提工业互联网概念,此后又联合多家巨头公司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通过制定工业互联网标准,推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发展;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智能工厂,推进制造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同时德国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工业4.0联盟,大量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成员,推动德国制造i交流沟通、协同发展。与美、德明显不同,中国推进制造强国呈现明显政府规划和引导特征,除上海、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外,多数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力量并不强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不优,产业协会、标准协会、智造联盟、创新联盟、工匠联盟等社会组织明显发育不足,都不利于高端制造发展。

第四,制造业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从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等方面来看,我国与美国、德国差距较大。美国和德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技术传承也优于我国,同时他们也拥有大量的操作人员、技师、工匠,以及良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美、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多数城市虽然提出大力培养和引进制造业人才,但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制造人才服务平台不多,精细化程度不高,这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对策建议

比较和分析“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我们可以发现美、德在推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视制造标准、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人才供给、产业社会组织等,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发展不足之处。当前省市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在资本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有诸多不足。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以及各大城市顺利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的系列支撑文件。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继续提升城市和国家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提供商拓展等,加快研究制定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案、计划和政策保障等系列支撑文件,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二是重视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据测算,1960~1996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中,标准实现的贡献率近1%,足以体现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不仅需要重视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坚突破,更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和抢占话语权,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打造中国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标准生产模式等。同时,注重组建标准化组织机构,聚焦制造核心领域,增加标准制定的投入,促进标准带动制造业发展。

三是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收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

四是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德国的中小企业(Sme)数量总共占德国企业的99%,而全世界最优秀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中,德国占了47%,他们都是各个制造联盟、产业协会、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如“工业4.0工作组”、“工业4.0标准化工作小组”等,说明产业社会组织在制造业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可见我国需要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促进行业交流、参与标准制定等。

五是重视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美国、德国相比,我国精细制造能力水平较低,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还十分缺乏,需要借鉴美国和德国应用型教育做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较多的高新园区正在引进和布局高校,应重点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新模式,促进培养新型人才。

六是加强制造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水平,应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建立工业4.0对话机制,参与标准制定,学习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共建中德制造园区、中美制造园区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作,试点示范一批重点智造生产线、智造园区等。

[参考文献]略

abstract:madeinChina2025isanimportantindustrialstrategy,whichhasbeenimplementedfortwoyears.thispaperreviewsthebackgroundoftheindustrialdevelopmentstrategyofChina,theUnitedStatesandGermany,and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mongthem.wefoundtherearesomeproblemswhilethisnationalindustrialstrategyhasbeencarriedout,suchastop-leveldesign,planningimplementation.toachievethegoalof“madeinchina2025”plan,weneedtodevelopmanufacturingstandardsandrules,promo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stoexpandproductionserviceability,strengtheningtheinternet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encouragetheestablishmentofanumberofsocialorganizations,cultivatenumberofentrepreneurialtalents.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5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7-01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长,新的技术、工艺、材料的不断地更新和出现,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智能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智能的造价系统的管理工作也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1智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

造价咨询公司作为专业投资顾问,要对智能化系统从设计到施工到运行、维护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智能系统应用更加优秀。智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一般可分为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等阶段。

提出建议书,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投资估算,编制设计任务书是项目投资的主要决策阶段。在此阶段内确定项目建设的标准和合理的规模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往往甲方在论证阶段不能做到充分的调研,不清楚自身需求,贪多求全。在此阶段,造价咨询公司必须广泛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实际的市场调查情况,确定建设单位的要求,确定建设的标准和合理的规模,使项目在建成后其功能很可靠并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另外,还要对项目进行更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确定先进的技术,经济合理的项目建设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智能化工程项目,系统设计方案、构造方式、所用材料以及设备种类的选择等都对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细微变化,会对工程造价有重大的影响。但多数项目在需求分析阶段部分,甲方往往不能提出具体需求,而导致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不能与主体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人仅考虑了公用线槽和管线预埋,对系统调试、软件的开发、调试等项目的设置不够详细,承包单位还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在此阶段,造价咨询人员要配合建设单位尽量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取设计单位,应担负设计阶段的设计监理的责任,监督设计质量、进度,检查限额设计的执行情况,协助业主组织设计的技术评审。

在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招标方的造价控制。受其自身利益的影响,承包商往往借深化设计对方案作出对自己利益有利的调整。由于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如果深化方案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离开其合理性、可行性,其造价便毫无实际意义。所以在作为造价咨询公司在招投标时,最好采用综合评分法,既要考虑投标报价,还要综合考虑技术方案,在深化设计评审中,要严格控制设备选型和其他关键材料的品牌、型号,如果原方案中确实存在没达到技术要求的地方,需要调整时,要经过专业论证和审批才能变更,尽可能不要超出原招标文件推荐的材料设备清单范围,防止承包商借机提高设计标准、增加设备和线路,改变部分设备材料的品牌或型号。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变更的管理;二是工程索赔的管理。作为造价咨询公司,在工程开始前,进行碰撞检查,要在保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节省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在发生设计变更后,造价咨询公司要及时跟进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及相关费用增减估算;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并做好设计变更的有关经济、技术资料,为以后的工程结算提供有利的保障。另外,如果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增加,工期延误等,应进行合理的费用和工期索赔。索赔出现会导致项目的造价发生变化,索赔的管理也是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执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竣工后,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造价咨询公司应及时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查工作。在结算审查过程中,造价咨询人员应注意搜集签证齐全、有效的经济文件;仔细斟酌施工合同的条款及用词,避免存有含糊、漏洞之处;严格执行计价规范,防止承包商虚报、重报工程量,从而使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作为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还应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影响工程造价的各项因素,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今后的造价控制工作做好准备。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6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从系统的多样性到硬件的差异化,厂商们都下足了功夫。其中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已被多家厂商列入了旗舰产品的必备功能之一:诺基亚Lumia920、三星GalaxySⅢ、谷歌nexus4、HtC8X都是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已上市产品。而且,一直在智能手机领域扮演先锋角色的苹果,也已于去年年底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递交了一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的专利申请。由此可见,各大手机厂商对无线充电技术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目前,已有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上市,而且其他推出相关产品的手机厂商也都在积极跟进无线充电技术,这是否意味着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时代已经真的来临?事实上,现阶段实现无线充电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电磁感应、无线电波以及磁共振作用,而当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有powermattersalliance(pma)、Qi、allianceforwirelesspower(a4wp)等,而现在已经上市的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比如Lumia920、nexus4、HtC8X等)大多采用的是Qi标准,这种标准可以实现以电磁感应为原理的充电垫式的充电或近距离(不超过1.5cm)磁共振充电,可以说是一种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相比之下,利用磁共振原理的无线充电技术能够使无线充电的距离得以延伸。例如,美国witricity公司采用的就是强共振无线输电技术。利用此技术,用户只需在屋内放置一块讯号充电板,远至2.5米的手机均能通过这个无线系统远距离充电,实现较大范围内更为自由的无线充电,但是目前仍没有基于此技术的相关产品上市。

暂且不论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即便是基于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手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制造成本较高。市面上拥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大多是各自品牌的旗舰产品,较高的制造成本限制了无线充电技术向中低端智能手机的渗透。第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标准外,其他行业也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如汽车制造厂商和公司也在测试现存的多个业内标准,部分厂商甚至已经开始在自己的产品中应用这些技术。各种不同的无线充电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第三是无线充电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解决。在当今这个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的年代,消费者对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有很大的质疑。作为厂商,首先必须保证电磁波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次要实现无线充电的智能化,避免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以及发生错误充电等问题。第四是无线充电生态系统尚不成熟。比如wiFi,如果没有热点的配合,wiFi技术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线充电技术同样如此。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尚处于建立无线充电生态系统的尝试阶段,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笔者看来,只有在无线充电技术成本降低、技术标准统一、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以及相关生态系统完善建立以后,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时代才会真正来临。当然,如果想享受到更远距离无线充电的便利,还需等待更长时间。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智能制造 制造企业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mechatronics,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因本文不涉及智能制造技术本身,只侧重于论述制造模式,所以重点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制造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imt,利用计算机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机器、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工程、生命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际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制造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智能化,并使制造系统形成由网络集成的、高度自动化的一种制造系统。

imS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imS理念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制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制造的有效性。由于智能制造模式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而知识经济又是继工业经济后的主体经济形式,所以智能制造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

imS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自组织能力,二是自律能力,三是自学习和自维护能力,四是整个制造系统的智能集成,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是虚拟现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作为一种模式,它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系统。

三、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并行工程;

虚拟制造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四、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制造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

(2)智能制造单元技术的集成;

(3)智能机器的设计。

2.智能制造主要研究目标

(1)整个制造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实际制造系统中,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

(2)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

五、智能制造的发展简况

1.国外发展简况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imS概念以来,imS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在1991年1月联合开展了由日本首先于1990年4月提出的为期10年的imS国际合作计划。

2.国内发展简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准设立,1994年开始实施,由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内容为imS基础理论、智能化单元技术、智能机器等。至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是一种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的制造模式,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和高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同时也是需要投入巨大科研力量去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先进制造系统。目前研究的重点为虚拟企业、分布式智能系统、并行工程和基于的imS。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只要努力追求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有效结合,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实现。当然,这种实现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监理技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就是依靠高科技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空间的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求,它充分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是方兴未艾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对建筑工程项目监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智能建筑简介

1.1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充实的,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01)和现代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即a+3C技术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

1.2智能建筑的组成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智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2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大量应用智能化系统的智能建筑这几年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而这几年也正是我国大力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时期,如果说对结构工程进行监理是保障建筑物“身强体壮”,那么对智能化系统的工程监理就是保障建筑物“耳聪目明”。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中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是设计深度不够,影响施工。设计深度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设计院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对智能化系统所涉及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智能化设备产品各具特点,在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业主尚未选型、订货,使设计人员不能按照特定产品进行设计。

二是工程质量环节构成复杂。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质量是由采用的元器件、主机设备、终端、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安装、调试等多种环节的质量综合而成,而这一系列环节又涉及到多个主体,如生产制造厂家、供应商、安装公司,这就给监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带来困难。

四是投资控制缺乏依据。智能化系统工程中除了安装的人工费、材料费可依据当地定额或者行业定额外,其系统设备价格只有向厂商询价后的参考价,或有赖于经验价格的积累,因此这一部分的投资控制往往心中无数。

五是进度控制涉及面广。智能化系统的供货、施工、安装、调试、验收涉及到多个主体,在工序、进度安排上稍有不慎就会衔接不上,轻者影响系统安装进度,重者还影响到土建及整个施工进度。

六是供货与安装的分离。智能化设备制造商、商一般只负责供货、安装指导、调试,而现场安装往往是土建施工单位或设备安装公司负责,因此当一些预埋管、预埋盒、预留引线及穿线不符合设备安装要求时,容易造成扯皮。

七是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智能化系统中的火灾自动报警、通讯、结构化布线、安全防范、有线电视等系统,分别涉及到消防、电信、公安、广播电视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在设备选型及选择安装队伍时,有时会受到行政上的干预,对这些有背景的专业安装公司,监理单位的管理有时难以正常开展。

八是与其它工种牵扯面广。智能化系统在施工中除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强电系统外,其楼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还要涉及到动力、空调、给排水等设备工种,在安装及调试时互相牵制。

九是缺乏统一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国家至今未颁布统一的智能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及验收规范,对施工工艺的验收及质量的评定只能参照GB50258―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检验评定标准》,这些规范没有充分考虑到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特殊性,如电磁屏蔽、干扰及弱信号的衰减等。

3信息工程监理和传统建筑工程监理的差异

3.1信息工程监理

依据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业务范围有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根据国内信息系统监理的实践,它涵盖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结构化布线工程、智能大厦工程、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工程以及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及项目。该监理的中心任务是科学地规划和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并以此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

3.2信息工程监理和传统建筑工程监理的差异

3.2.1监理单位的介入时间和结束时间不同

传统建设项目往往是在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标之后再进行工程监理公司的招标,而信息工程项目则一启动就需要监理机构的介入,并由该机构协助业主组织对施工、开发单位的招标工作。

3.2.2在工程中期的监理内容也不一样

在工程的中期,信息系统监理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的施工与开发的监理(即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及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后期的监理内容主要为试运行及验收的监理。如与传统建设工程相比,信息工程多了“软件开发”这一部分的内容,它的监理也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最大难点,它涉及到对无形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监理,这是传统建筑工程监理中绝对没有的,这也是信息工程监理与传统建设工程监理最本质的区别。

3.2.3监理工作依据的行业技术质量标准规范不同

在施工监理过程中,往往需要请专家推荐某个厂家的企业标准或是将技术论坛上提出的某个标准作为具体工程的质量标准,经过业主和开发商同意,将其写入工程合同中,或与开发商协商,由其推荐某个标准,经研究后认为可行,再以文字确立为合同条款。

3.2.4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是否分开

传统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分开的,一般由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因此,传统建筑工程的设计监理和工程监理是可以分开的,而监理工作的中心则在施工阶段。而信息工程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和开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工程的监理最好实施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和开发全过程的监理。

4智能建筑引入信息工程监理技术

4.1智能化系统技术上的保证

具有信息监理资质的信息化项目监理在项目准备和招标阶段就可着手协助业主编写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和招标文件等技术文件,协助业主选择承包商,进行技术商务谈判。

在项目设计阶段,协助业主进行设计方案的审核和确认。可确保智能化系统在技术上不产生偏差。信息工程监理监理智能建筑的技术优势在于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及网络架构、产品设备的熟悉程度,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对建筑智能化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

4.2对智能化系统质量的保证

基础设施建筑行业监理能有效地控制工程的质量与进度。但对智能建筑的监理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传统工程设计施工单位的专业技术结构构成,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创新的需要。目前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造价达到了建筑总造价的10%一20%,信息工程监理利用评估、旁站、抽查测试、性能测试的信息工程监理成功的经验也可推广到建筑行业,可保证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质量。

4.3智能建筑业主项目管理控制的保证

我国的业主方,大多不懂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对智能化方案缺乏充分的分析论证,即便是有调查研究。也是泛泛的了解,缺乏科学性、实效性;投资随意性,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上档次;招标时常常提不出智能化项目招标的内容。信息工程监理从方案论证开始就介入工程监督管理,为业主提供技术咨询,会有效地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5信息工程监理在智能建筑监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5.1注意熟悉智能化建筑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标准

信息工程监理必须熟悉了解智能化建筑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及时和业主及施工单位沟通,明确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如采用行业、地方标准等。避免产生标准认同上的不一致,减少不必要的检验后返工。

5.2重视智能化项目方案确定及智能化系统设计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多技术领域的综合与交叉,而业主单位又对系统不够了解,无法细化需求。因此,信息工程监理应尽早介入智能化系统的方案确定和设计,协调整个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消除各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设备重复购置、重复投资的现象,以保证系统的可行性、经济性及可靠性。

5.3应注意熟悉土建、装饰等施工单位的施工工艺特点

建筑施工期间多技术工种的交叉施工存在同一工作面上的施工先后顺序和交叉配合施工,特别是牵涉到必须预埋管线、结构件以及施工次序等问题,应注意协调智能化系统集成商配合施工。一次性布线到位,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5.4注意关注专业施工界面

审图及施工中,在弱电图纸上有信息点位置注意强电电源到位,中央空调、电梯、消防、烟感、光控等设备是否敷设与中心机房的预埋管线。注意明确强电与弱电的施工界限,注意施工图纸的准确,减少施工中的变更,督促检查各施工单位完工后提交系统竣工图,避免出现以后维修困难。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9

“2007波创智能家居山西品鉴盛典”活动以灯光音乐激情秀的新颖形式,分为“耀世三晋、引航潮流、波创天下、盛装启航、智能为先、蓝海战略、海豚文化、领舞三晋”八个章节,将山西引航商贸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电视形象片贯穿其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波创智能家居科技、时尚、人文、前沿的产品特性和潮流趋势。深圳波创集团董事长韦波先生亲临祝贺并做了重要讲话,当天到场的嘉宾纷纷对波创智能家居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波创智能家居山西生活体验店(太原阳光地带),设计理念奢华前卫,格调典雅高贵,极力营造出多姿多彩的居家氛围,让所有亲临体验店的来宾充分感受波创智能家居的无限魅力,分享未来家居最尖端的潮流趋势,体验家庭影院模式、游戏模式、烛光晚宴模式、瑜珈模式、酒吧模式等不同情景的变化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在国智能家居行业中,从事智能家居行业四年多的波创科技,以其产品方面的巨大的优势以及网络和渠道方面的资源整合,多次获得“中国十大智能家居”品牌的称号,而今的波创科技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渠道覆盖率都已经成为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领跑者。

波创科技认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广大普通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和感受,智能家居体验店的建立及出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是该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将成为智能家居行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06年起,伴随着波创科技第一家体验店――“厦门体验店”隆重开业,波创科技的“体验中心计划’也开始正式启动。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波创科技逐步建立起了以厦门为核心,辐射福州、泉州、漳州等几大周边城市的强大服务网络,并最终使得波创科技成为福建省智能家居第品牌。随着第一家体验店的建立,波创科技的“深圳体验店”、“广州体验店”、“湖南体验店”相继在当地城市隆重开业,2007年6月,波创科技“太原体验店”、“南京体验店”在多家体验店的发展趋势下相继隆重亮相,这更坚定了波创科技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波创体验中心”的决心。

“波创eHome智能家居”产品分为四大系统。即包括智能数字网关系统、信息家电与灯光控制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家居综合布线系统,各系统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互相兼容,操作应用方便,是当前智能化小区产品的创新与升级产品。“波创体验店”在现场充分展示波创以上四大系统的智能家居产品,现场的演示效果能让普通用户真实地感受到智能家居为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高档的享受。

特色产品介绍:

波创数字网关

“波创数字网关系统”是一种创新的、全业务的ip数据业务网,利用已有的宽带网络数据传输平台,以语音通信、视频通信和数据通信为基本手段、以信息存储转发应用共享为可选手段,通过各种可视通信终端,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像打电话一样方便”的可视通信号码,向用户提供双向视频和双向音频的网络ip电话、视频家庭监控、大楼和小区的可视对讲、个人信息存储转发、视频点播、灯光家电控制等多种信息服务,真正实现“ip智能可视终端”和“数字化家庭”,具有家庭灯光家电控制、远程控制监控、可视对讲、小区便利服务、家庭安全防范、家庭娱乐、无线上网冲浪、电梯预约等多项功能。

冠林光彩亮相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

(本刊讯)近日,第五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胜利闭幕,本届交易会参会人数达11万人次,签约项目和投资额均超过往届。

本届项目成果交易会同期召开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专题展,本次专题展突出体现了建筑节能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集成,展示了一大批自主创新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在福建冠林的智能家居展区,冠林展示了在楼宇自控领域的最新成果,参展的展品有打造五项业界第一的aH3000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处于国领先地位的aH8000数字家居系统。冠林aH3000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集现代高科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身,并与居住环境有机融合,可实现小区智能出入口控制、可视对讲、家庭安防、信息等功能,是理想的现代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而aH8000数字家居系统则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跨越,突破原有的局域网限制,可直接连接到广域网,除了传统的可视对讲、家居安防外,更可实现家电智能控制、多媒体、ip可视电话、远程控制等功能。

另据报道,经有关部门和地区的认真调查研究和遴选,福建省70家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将作为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给予重点引导和支持。福建冠林成为唯一入选的安防业企业。同时,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向冠林公司颁发了“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证明。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在2003-2007连续五年间对冠林aH系列楼宇对讲(可视)产品进行跟踪检,没有发现不合格记录。

LonmaRKSession82007・“推广节能型开放控制网络”中国巡演成功落幕

(本刊讯)近日,以“推广节能型开放控制网络”为主题的LonmaRKSessions2007――中国巡演在深圳景轩酒店成功落下帷幕。

此次会议是继2005年“构建开放系统’研讨会成功举办后,为了促进自动化工业继续向开放式集成系统发展,由LonmaR14国际协会主办的全球性巡回专业研讨会和产品展示活动。活动在全球54个城市举行,在中国除深圳外,巡演已于5月25日、6月18日和20日,分别在成都、北京和上海三座城市成功举行,活动共计吸引了近300位业人士到场参加,来自美国埃施朗公司、施耐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taC楼宇自动化业务部、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加拿大迪士泰克自动控制有限公司和清华同方数字城市节能技术公司的技术专家和代表,在会上就节能、通过系统集成提高功效等主题深入介绍Lonworks技术、最新产品和成功案例,并展望了币场走向。

除LonmaRKSessions2007外,LonmaRK国际协会还将于今年的11月14日到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LonwoRLD2007。本届LonwoRLD将以“能源&控制”为主题,届时,也将有中国的专家到场发言。

LonmaeK国际协会创立于1994

年。2003年进行了机构重组。目前它已成为楼宇、工业、运输和住宅、公用事业领域推动可互操作控制系统的主要力量,LonmaKK向所有开发和使用基于anSi/eia/oea709.1及相关标准的,开放和可互操作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工程师、系统集成商和最终用户开放。

LonmaKK国际协会是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全球拥有超过500家会员。协会的任务是制定、支持扣推动基于Lonworks技术的开放式互操作产品和系统的标准。

“研华2007年嵌入式开发者大会”在沪、京、粤隆重召开

(本刊讯)6月20日上海、6月20日北京、6月26日深圳,研华2007年嵌入式开发者大会隆重召开,秉承研华“协助中国设备制造商成功”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主题集中在Som(系统核心模块)上,演讲容涉及Som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式软件SUSi服务以及Som底板的开发设计和指引。研华中国行业客户事业部总经理林世丰先生介绍,研华将一如既往地从“产品”为导向转向“服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为服务好客户,研华将进一步把advantech打造成个值得客户信赖的品牌,trustedeplatformServices是研华不断追求的。

此次会议的主题集中在Som(系统核心模块)上。研华嵌入式产品事业部产品经理肖健萍小姐在会上介绍了Som-Systemonmodule,它是一种易于安、功能强大、高度灵活的核心模块,集成了CpU、Chlpset、DisplayLan、auddio等80%的功能。研华的Som客制化服务可以帮助用户以最少的投资快速开发定制CpU板解决方案。从订单确认后的30天,研华就可以为用户提供3件可运行的样品,为用户减少CpU板的开发周期的同时,成本可降低80%,同时研华Som客制化服务具有使产品快速上市、开发风险低、降低开发费用、实现产品一次设计多次升级以及布局方便、设计灵活等特点。

沪、京、三地的巡回活动,近300多行业代表参与分享,对于活动的效果,来宾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据悉,研华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巡回全国的嵌入式开发者大会(eDS)。

eDS(embeddedDeveloperSeminar)是研华协助设备制造商打造的一大品牌――嵌入式开发者大会。此大会宗旨是组织国际各个软硬件厂商顶尖专家,为广大嵌入式开发领域的研发者提供系列免费的讲义和课程,帮助开发人员排忧解难,扫清技术障碍,从而加速产品的开发进程。

“泰豪科技2007节能创想全国巡展”走进四川

(本刊讯)近日,“泰豪科技2007节能创想全国巡展”首度走进四川,并联合四川省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2007四川省建筑设备与运行管理节能新技术交流研讨会,此举标志着“泰豪科技2007节能创想全国巡展”热力启动。

来自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中科院的多位专家相继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四川省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建筑节能王作的负责人、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等约150人出席会议。在建筑设备与运行管理节能新技术交流座谈会上,20余位建筑节能领域的专家和业人士参加了座谈,与会人士纷纷围绕四川建筑设备与运行管理节能的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和应用进行讨论,泰豪全集成节能方案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推广成为了与会嘉宾的讨论重点,对于公司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思路、技术研发、工程案例给予关注。

泰豪科技顺应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已经在西南地区培育建筑节能市场多年,先后参与了重庆西南军医院、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等多个智能化工程,并为四川巴州电力调度大楼、四川妇女儿童中心、重庆科技学院等智能化项目提供集成优化设计解决方案,为此,四川省建设厅副总工车志军亲自为泰豪科技颁发四川省智能建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证书,并鼓励公司更多的参与到四川建筑节能事业中。

世纪中网打造安防生力军

(本刊讯)日前,专业的定位产品设备提供商和服务商世纪中网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通过控股母公司香港中国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功收购北京神州灵动科技有限公司,以期加强自身在专业定位领域的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能力。

据了解,世纪中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由香港中国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公司主要致力于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等终端和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以控制、定位、安全监控、事故搜救系统等产品为主业,以能源、交通运输、公安消防等行业用户为主要目标市场,被收购的原北京神州灵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为移动物体开发整合一系列种类丰富的无线控制应用服务。

对于世纪中网下一步的发展,世纪中网公司总裁朱胜东表示,方面将加强收购之后的两家公司产品的融合度;另方面,还将继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产品线,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业内人士评价表示,通过本次成功收购,世纪中网拥有了从硬件、软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系列产品和服务,必将成为安防市场的重要竞争力量之。

龙惟定:完善智能化管理――建筑节能关键所在

日前,同济大学建筑节能专家龙惟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建筑的关键在于完善智能化的后期系统管理。

建设节能建筑在做好建筑围护结构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基础上,如何解决实际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关键在于用能设备的使用,如采暖、空调等,因此,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所谓按节能标准设计的建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重要的还是要看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即便是普通的建筑,通过有效的使用与管理同样也可以做到相对的节能。

要想做到好的能源管理就需要有好的智能化系统,它是一个管理工具、个好的管理平台,而目前我国很多智能化大楼的智能系统能源管理功能比较薄弱。不少建筑工程中,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拼命的压缩设计费用,压低各方面成本,导致了系统开通率低。很多智能化系统在调试验收时,只是将其调试到正常启动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样印调试是在没有负荷的情况下做的,而且是各系统孤立来做的。没有将智能化系统与其它设备系统磨合好,使得所谓的智能化系统形同虚设。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龙教授表示可以借鉴国外较好的经验,大力发展节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调试工作,使其走上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道路,同时放弃国过去以罚为主的方式,通过税收、经济杠杆调节的。对于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的开发商,可以通过退税、减税的方法来鼓励他们来主动节能。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广大消

费者,使其在购买节能产品后,可以凭发票享受到退个人所得税的实惠,从而鼓励了更多的人们来购买节能环保产品。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正式实行:自2007年7月1日起,建设部颁布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将作为国家标准开始施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是体现“现代科技”在建筑设计应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文件之一。该国家标准2000年在全国颁布后,在行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技术推动作用。随着中国智能建筑的进步,为了满足使用的需要和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2000版的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

2、北京公交一卡通实现超市购物功能:自快客8家门店试点完成后,六月底前,快客的110家门店都将可以用一卡通购物。目前试点的8家超市,平均每天一卡通的使用量在20笔左右。截至6月19日,北京市交通C卡发卡量已达1155万张,并计划在2年内完成所有的商业网点的建设。利用“公交一卡通”可以坐公交、付打车费、交高速通行费、拨打iC卡电话等。

3、北京启动“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标准制定工作:为配合北京运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北京地区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的市场,对下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提供技术保证和支撑,北京币科委、北京照明学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研究所于近日联合启动了“北京市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标准”编制工作,该标准将对太阳能光伏室外照明装置的应用范围、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基本组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检验试、安装要求、维护管理等方面从技术上进行规范。

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篇10

【关键词】现代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手段;发展趋势

1.现代机械设计优越性

机械设计是为实现某一使用功能,同时考虑其运动可能性、制造可能性、经济可能性,从而构思一种具有一定创新的机械产品的过程。传统的设计技术受低劣的设备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方法所限,只能在保守的观念下,依据粗略的验算甚至估计,通过大量的简化和静止化假设完成机械工程设计,它必然使设计存在随意性,对个人的经验和习惯的依赖性极大,极难实现合理、准确和高效的设计。现代设计技术充分利用了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应用数学和力学、电子学、测试和分析技术,使设计技术有可能从经验的、静止的和随意性很大的传统设计变为基于计算数据、知识工程或专家系统的、动态的现代设计。这需要充分收集、分析和检索必要的信息、快速的数值运算和方案寻优,因而必然大规模地使用CaD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等。

现代设计虽然大体上继承了传统设计的原则和步骤、价值分析法则和指标、造型设计标准和观念、类比设计思想、组合/分解方法等但科技发展对设计技术的促进使之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沿袭旧有模式,而是几乎在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各阶段,都应引入现代科技成果和工具,使用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观念。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图形图象处理和传输技术基础上组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SupportingCooperationworking)环境以综合集体的智慧;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乃至大系统理论对问题进行分解简化或综合分析。而在随后的分析计算和优化设计阶段(或者总称详细设计阶段),应以弹性力学为基础,以有限元分析系统为工具进行机械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和强度计算,以塑性力学、材料力学为基础,以有限元方法、计算机数字仿真和图形仿真技术为手段,进行针对材料屈曲和塑性破坏的极限设计;以振动理论、强化试验理论和安全寿命预测理论为基础,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完成针对疲劳损伤的疲劳设计。由此可见,现代设计技术的相关学科领域除上述传统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门类外,还融进了计算机仿真技术、随机振动与动态载荷分析、模块化设计、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动态试验及其强化、计算机信息交换方法和标准等,其中,动态、优化和计算机化是其核心。

2.现代机械设计特点

现代设计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智能化。大型复杂机械的设计必须完成“分析—分解—综合”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创造性思维过程和智能活动。二是经济性,市场的竞争、用户的选择使对产品的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并行性。必须超前考虑后续过程,实现DFm、DFa,以压缩废品、库存的消耗,确保上述经济性。四是集成化。即树立人—机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硬件—软件一体化观念,综合多方面测试分析数据指导、评价设计,融多种现代科技成果和技术,特别是CaD技术于机械产品之中。五是精确性。这是机械工程产品复杂度、综合性提高的必然结果,现代先进的计算技术、计算理论和计算分析工具的使用也使之得以迅速提高。六是动态性。不仅分析设计对象要从动态的观点出发,设计组织的合作协调也具有动态性,后者要求设计数据集成、设计系统无缝连接。

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CaD技术主要应用于机械设计的以下诸方面:几何建模、工程分析(如结构分析中的应力/应变计算,动态特性、热传导特性分析等)、设计审查与评价(如公差分配审查、干涉检查、运动仿真等)、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操作和工程设计信息的处理、检索和交换等。然而,机械设计是一种反复改进、分析评价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创造性,针对市场需求或用户需求构思出具有一定创意的产品模型;二是多解性,建模中材料、用户对象、设计标准、经济指标等的差异均可导致迥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三是近似性,不论计算手段多么先进、设计工具多么强有力,也必须进行必要的简化近似。这些特性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非常突出,但又没有确定的数学模型,也难以得出明确的解答,现有CaD技术因此在其中尚无用武之地。由于具有上述特征的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设计过程的早期,其中构思的优劣、设计目标选择的合理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非常大。为了在机械工程设计的早期最大限度地将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无序的摸索尝试中解放出来,从而充分发挥人类卓越的创造力,同时综合运用人类多年积累的知识成果,发挥设计组织的集体智慧,必须将繁杂的数值计算、知识信息的传送处理和检索、简单而又众多的判断等工作尽可能地交给计算机完成。因此,CaD技术必须向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和CaD/Cam一体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知识库数据库技术、信息集成与交换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交换标准的拟定、发展与完善,CaD技术正在向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方向发展,它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也趋于向设计早期深入。

人工智能在CaD技术的智能化中起着突出的作用,人工智能与CaD技术相结合的一切研究,几乎都围绕着提高CaD系统的创造力而展开。基于范例推理的设计,基于约束满足的设计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智能CaD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具有一定智能的专家系统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用于方案综合和设计评价。近年来还出现了处理设计条件描述不充分问题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案推导系统,以及针对机械工程设计多解性的模糊设计、模糊评判方法。

随着工程设计项目规模和设计队伍的扩大,设计周期的缩短,以及DFm、DFa模式的引入,关于设计系统内部信息共享的要求日益迫切。信息集成包括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数据共享及其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维护。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在于:设计中大量存在非结构化、非定长的多媒体信息,如工程图样、产品样品图象、关于用户调查及产品评价的录音等,对他们的有效管理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数据库。虽然目前用于商业和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已进入实用阶段,但支持工程设计的多媒体工程数据库(eDB)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因此,为了减轻网络负载,必须解决Client/Server环境下智能化多库协同问题,多媒体信息传输、播放的同步问题等。CaD系统集成化的另一途径是信息交换接口的标准化。为此,已先后产生了iGeS、pDeS、Step等信息交换标准,目前它们还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