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3:58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1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表,对笔者所在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对艾滋病的各项知识了解的都比较全面。结论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而互动教学可以作为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可选方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作为一种以免疫功能缺陷的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已广泛传播于全球各地,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目前全球越有近3500万人的感染有艾滋病病毒,而其中有大部分为青少年。而我国也作为艾滋病的一个重灾区,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感染艾滋病或死于艾滋病。随着人们的观念的改变,婚前增加,因此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同时艾滋病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青少年面临的艾滋病威胁也越来越大。而健康教育作为当今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的最有效措施,我国启动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已有多年,虽然已取得较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一所医院院校,长期运用互动式教学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现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互动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运用互动式教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地点选择在餐厅门口,随机发放,现场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6%;其中男生618例,占59.42%,女生为422例,占40.58%;年龄分布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2.1岁;其中文化程度均为专科或本科,且均为医学或护理相关专业。

1.2方法

根据国内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结合态度调查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首先关于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以及学生喜爱的健康为多选题,教育途径其余项均为单选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对我国艾滋病现状是否严重的认知情况、对自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认知、对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外观认知、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治愈情况的认知、对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所持态度。对于有固定答案的选择题,对于多选题来说,只有正确选项全选才算正确,对于非固定答案的多选题,我们选择学生最热衷的三个选项来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得知学生对艾滋病基本概念的回答正确率高达89.3%;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认为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学生最喜欢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途径为电视、医生、学校教学;学生对我国艾滋病现状认为严重的有87.3%,认为不严重的有11.2%,有1.5%的表示不知道;对自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认知方面,有65.4%的人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有23.4%的人表示自己没有患艾滋病的可能性,有21.2%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患艾滋病;对感染艾滋病患者的外观认知方面仅有3.5%表示能从外表看出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方面,有94.3%的人表示能与之相处,3.6%的人表示会躲避,其余为不知道;对艾滋病治愈情况的认知,只有10.6%的人表示可以治愈,61.3%的人表示不可能治愈,其余为不知道;对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所持态度方面所有调查者均表示赞成,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

3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相对来说要更为全面,当然这与我们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及专业基础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我们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对医学都有较深的造诣,且或多或少都在课堂上接触过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对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应与其他学校有所改变,而不能再是仅仅以宣传艾滋病相关的基本知识为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互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艾滋病预防意识。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培训、教学和研讨的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力图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实现有效的互动,参与者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并加深学习者对这些思想和认识的印象,从而丰富个人体验,进而提高学习者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赋予学习者亲自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互动式教学是一类简单、轻松且具有可视性的教学方式,能用于调查和收集学习者对与所讨论议题的信息,也能促进不同教育程度、知识和经历的人相互交流和沟通,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共同计划,采取行动。

引入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使教学评估结果变得更为客观、准确,从而真正使评估对象受益;评估活动不仅针对被培训的学生,同时也包括了学校领导和教师,这样一来评估活动就可以全面地反映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改变以往的评估单方面受益的状况,特别通过互动式教学的评估,不仅促进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对评估结果的认识,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结语

随着艾滋病的不断猖狂,无数的生命被之吞噬,而由于目前医学技术有限,至今还没有一种高效的能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以预防为主,来防止艾滋病的进一步扩散,这就需要对广大群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了解已经比较透彻,但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想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的观念,运用互动式教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用方法[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3

[2]李道苹,赵莉丽,方鹏赛.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16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421文献标识码:a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16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16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а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3

【摘要】目的:探讨互动式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对其生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6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接受互动式健康教育与传统式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髋关节置换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情况以及在饮食、情绪、活动方面等对健康教育的达标,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对健康教育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互动式健康教育后58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有所改善,功能锻炼行为明显改观,p

【关键词】互动式健康教育;髋关节置换;自我保健;康复锻炼;心理干预;

现代的骨科护理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维持健康,健康教育在自我护理的概念,即要求护士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为术后患者提供科学的功能锻炼方法和自我保健的服务指南,通过获取信息,制定康复计划,协调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是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发展趋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5―2007年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58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双髋置换2例。男45例,女13例,年龄49―82岁,文化程度:高中23例,初中以下35例;将2002―2004年在我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4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双髋置换2例,其年龄、性别与文化程度与实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实验组按照邀请家属及患者参与的形式与其共同进行手术前、手术后健康指导,首先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要求,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护患关系,再根据其需求确定健康教育目标,并把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告知患者与家属,共同选择教育方式,然后由责任护士协同执行教育计划,进行沟通与操作演示。并报告护士长检测其掌握程度,对未接受的内容再次进行教育直至理解接受。对照组按照传统常规的方法进行形式化的粗略灌输,即在治疗的过程中巡视病房与患者提出疑问时给予随机指导。

1.3目标健康教育内容

1.3.1心理护理:术前心理干预,以减轻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从而以最佳身心状态迎接手术[1],主动与其交流,创造机会让其宣泄心中的担忧与郁闷,讲述手术的重要性与术后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正确面对,减轻心理负担,调动主观能动性。

1.3.2术前指导:(1)指导患者进行术前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和预防腹胀与便秘。(2)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养成习惯,预防便秘和尿潴留。(3)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l0分钟/次,3―4次/d,以预防术后坠积性肺炎。(4)教会正确选择使用合适的便器与拐杖的方法与技巧:放置便盆前,须将臀部适当抬高,防止动作粗暴,擦伤皮肤或压伤骶尾部,还要避免下肢的内收与外旋。

1.3.3术后当天,给患者与家属讲述交代注意事项,管道通畅的维持,镇痛泵的维护与使用,将头偏一侧,去枕平卧,常规禁食6h后视情再改饮食。将患肢中立外展30度,并垫高20一25度,两腿之间放置厚枕,试穿丁字鞋矫正。

1.3.4术后1-3d,给患者及家属逐步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以肌肉的静力收缩与远端关节的运动为主,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原则,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力度逐渐增加,观看录像,讲解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包括股四头肌、腓肠肌收缩,踝关节跖屈,背伸、臀肌收缩,髌骨推移等运动,平卧1-2天,2―3天后可试行翻身,留置尿管时应嘱其多饮水,加强会清洁消毒,间歇夹管,训练逼尿肌功能,予第3天开始由专业护士做cpm训练,以预防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下肢深静脉塞等并发症。DVt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术后护理和病情观察应同步进行,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早诊断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1)密切观察病人血运情况,有报道[2],约50%的DVt发生于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回房后麻醉尚未消失,即可实施被动肢体按摩及腓肠肌挤压,6h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伸足背屈踝等动作,术后第2天可进行收缩腓肠肌、股四头肌练习,每天4―5次,间歇配以被动挤压。(2)机械预防措施:有研究报道[3],40例下肢手术患者单独使用周期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DVt,能明显减少其发生率,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手术后常规使用下肢弹力袜也可有效预防DVt,且费用低,无不良反应,还可使用等级弹力袜,由踝部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压力,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以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加速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穿等级弹力袜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周径及压力。还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目前在国外足底静脉泵已成为外科手术后预防DVt的基本方法,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已取得良好的效果[48]。(3)药物预防: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小剂量肝素等,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刀口渗血情况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详细询问患者不适感,定期检查大便潜血,尿常规及凝血常规,告之患者及家属检查的必要性,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

1.3.5术后4―7天主要宣教讲解加强肌肉的等张舒缩和关节运动的方法,包括直腿抬高、屈髋、屈膝和抬臀运动[5]。绝对卧床7―10天,3周后可以向健侧翻身,避免翻向患侧。

1.3.6根据假体类型和医嘱指导家属患者正确离床行走,如包括侧卧外展,卧位到坐位的过渡训练,坐位到站位的训练,站立到行走的训练,掌握要领,注意保护,以防跌倒或发生其他意外,交代讲解复诊的时间、内容及必要性,告之出院注意事项,填写好回访卡,注意跟踪随访,不适随诊。

2结果

2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3.1健康教育,其实质就是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6]。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者,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3.2这种互动式的健康教育体现了对患者及家属的尊重、支持,同时也给予了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及力量,蕴含了灵活性、针对性、合作性,这些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的因素[7],其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均为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建立在和谐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对医护的信任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教育内容也特别容易消化吸收,满意度也明显增高。

3.3这种健康教育改变了责任护士单一的“灌输”讲解,家属参与减轻了患者紧张情绪,既有讲解、指导,又有示范提问,气氛和谐,容易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体现了教育的个案性,灵活性。

3.4这种互动式的健康教育使护患的信息相互反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与病情随时调整教育方案与措施,保证实效性,对提高操作技能,为患者出院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的功能锻炼打下了奠基。

3.5这种互动式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同步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提供相关的知识,使家属对疾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和提供了患者最佳生活照顾,不仅充分感受到亲情温暖,而且还全方位地改善了患者身体功能,提高了总体生活质量[8]。

参考文献

[1]潘霞,方建武,术前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3,18(8)13―15.

[2]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6.

[3]卢伟杰,余楠生,林志雄等,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静脉血栓,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131.

[4]李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36.

[5]娄湘江,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53―354.

[6]蒋有霞,刘香菊,张炜,健康教育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理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c}:52―53.

[7]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79.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15-03

自媒体时代使当今大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知识获取渠道,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不应忽视这一现象,更应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自媒体应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复杂的现状,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在自媒体时代有所创新,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服务。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围绕自媒体进行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

传统媒体背景下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依靠着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个人可以快速、及时的传播网络信息内容。人们不再被局限在传统媒体的经过“议程设置”及“把关人”筛选后的信息中,在信息的接收渠道和内容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也习惯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自媒体平台或交流。

自媒体的主要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的特点鲜明突出。

1.平民化与个性化

通过自媒体平台信息简单易操作,通过简单的注册即可拥有一个自己的自媒体平台账户。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逐步覆盖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使用门槛变低,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语音、视频,都能经由普通大众直接至网络上。由于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自媒体平台上所的这些来自普通大众的信息有着极强的个性化特征。

2.交互强与传播快

自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信息,信息通过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用户在自主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他用户的信息进行点赞、评论、转发,或与其他用户围绕某一特定话题在网络上展开交流讨论。

3.多元化与多样化

自媒体的传播主体非常广泛,每一秒都有大量的信息和观点涌入,来源渠道广泛,导致信息庞杂观点多样,不同利益主体表达各自的诉求。自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缺乏有力的监管和把关,传播的信息当中也充斥了不少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二、高校学生自媒体使用现状

高校学生中手机、电脑快速普及,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接入网络方便快捷。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促使其快速掌握自媒体使用方法,成为自媒体时代潮流的追随者甚至是引领者,自媒体全面融入其学习生活。根据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0.1%[2]。高校学生手机使用频率高,通过手机接入自媒体平台的高校学生用户粘性高,他们养成了通过自媒体交流信息、宣泄情感的自媒体使用习惯,使用自媒体已成为其在高校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新的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结合自媒体的特点对现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将无法在自媒体时代真正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并取得实效。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通过面向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门的工作机构开展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等,通过学生心理社团、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等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骨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随着自媒体的介入,我们能够转换视角、开拓思路,以自媒体时代思维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其工作模式创新的意义。

1.搭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

在高校学生工作普遍进入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无论是“易班”平台的建设推广,还是各个高校的官方或学生组织的自媒体平台建设,都充分利用了自媒体便捷、互动、开放等特点,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从兴趣结合入手进行教育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需要这样一个有效开展工作的新平台,这不仅能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与学生距离远、内容有限的局限,更能使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取得实效。当搭建起以自媒体平台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后,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好地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

2.掌握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新途径

现今的在校大学生是网络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更习惯于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论坛等自媒体平台抒发自己的情绪。而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受到学生对心理工作固有的偏见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我们对于高校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困惑缺乏认识。自媒体时代无论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还是班级心理委员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上学生的信息,充分、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心理普查筛查出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自媒体平台动态定期查看及时提供心理干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从中分析归纳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

3.提供高校心理互助心理咨询新渠道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中,朋辈心理互助员及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咨询一般为面对面交流形式,一部分学生有想要咨询的意愿但由于存在顾虑等原因往往最终选择放弃,工作中普遍存在被动等待学生来访的问题。通过自媒体平台,朋辈心理互助员、心理咨询师不仅可以主动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适技巧,也可以开展网上心理互助、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最终引导学生打破人际交流可能存在的障碍、正确认识心理互助及心理咨询、走向网下,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提供这样的新渠道,用学生习惯、便捷使用的方式拉近他们与心理互助、心理咨询之间的距离,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帮助。朋辈心理互助员除了提供朋辈心理咨询,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将自己打造成“意见领袖”,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利用年龄相近、心理相仿的无代沟优势,在网络交流、分享中发挥隐性心理互助的作用。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策略

探讨和实践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才能有效的规避自媒体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对自媒体的有效利用,不仅拓宽了工作的视野和格局,也更好的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创设自媒体平台,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心理社团、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班级心理委员、社团组织成员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骨干,创设各个心理组织机构自己的官方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等,通过合理的板块设置、功能开发,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指导审核下由学生负责收资编辑或原创内容定期推送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这个自主创设的自媒体平台既可以推出心理老师制作的“微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线上补充延展,也可以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微话题”展开线上讨论。这样做既能抢占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也能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

笔者在所在学院创设了陕西科技大学第一个院级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平台,现已形成了以官方微信平台为主,官方微博、QQ为辅的线上互动心理立体宣传网络。其中官方微信平台“机电心灵驿站”(微信号:sustjidianxinli)主要结合学生成长实际面向学院广大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信息,与大学生一起探索心灵,感悟大学生活。形成了“榜样人物季”、“你的烦恼我倾听”、“崔楠老师诚意推荐”、“心灵故事”、“心理书籍欣赏”、“唯美心语”、“心灵影院”等多个固定版块,拓展开发了智能应答、在线问卷调查、心灵驿站之家微社区等深度应用功能,平台界面通过触控设计,使所有功能一“触”即达。其中“刘老师的麦克”版块是基于官方微信平台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台”,笔者以网络广播的形式,紧密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现象、感悟、困惑,以贴心的语音、暖心的音乐、温馨的形式与大学生共同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2.整合自媒体功能,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线上线下有机联动

如果仅仅满足于创设自媒体平台,发挥其作为媒体本身的功用,还不能够实现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应整合自媒体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自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在策划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相关功能,如线上活动预告宣传、活动参加线上报名、活动评选的线上投票等,甚至可以将活动分为线上线下部分共同进行,实现既创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内容,又促进自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目的。

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的“心委说――十佳心理委员”评选系列活动就分为了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通过官方微信平台“机电心灵驿站”在活动期间持续分期推出以《心委说有一种班委叫心理委员――听XX班心理委员XX说》为标题模板的各班级心理委员的线上“心委心语”,每位心理委员用文字和语音生动的为大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述自己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认识和任职以来的感悟,同时开启十佳心理委员评选网络投票通道。活动的线下部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别开展心委行动,如针对2014级开展的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宣讲演说比赛,针对2015级开展的心理委员心理主题班会汇报答辩评比。最终结合线上投票和线下活动成绩评选出了机电工程学院的“十佳心理委员”。广大学生不仅通过自媒体平台了解参与了此次活动,也被广泛吸引到了线下活动的现场,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指导的面向全校开展的心理知识寻宝大赛活动中,在游戏形式的闯关环节中也特别设置了app答题环节,将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的教育性内容放置在官方app中,再结合其他趣味性、益智性、竞技性的线下环节,共同构成了以定向越野为载体的综合性心理主题活动。

3.利用自媒体产品,形成大学生心理互助心理咨询体系

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与心理咨询工作应该积极拓展自媒体渠道,打开倾诉交流的便捷、开放、互动渠道。在创设媒体意义上的自媒体平台的同时,应该在自媒体平台上开发心理互助心理咨询的功能模块或开发这方面的专门应用等自媒体产品,使得网络朋辈心理互助、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的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咨询有机互补,形成体系。同时朋辈心理互助员、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可以积极利用自媒体产品,个人的博客、网络电台等都可以成为与学生拉近距离、无障碍交流、进行隐性心理帮扶的好渠道。当然这个体系中也应包括朋辈心理互助员、心理咨询师利用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的信息,进行心理舆情的收资监控,以期对心理互助心理咨询的效果有所促进。

笔者借助“机电心灵驿站”微信公众平台,针对入校新生开辟了“解忧杂货店”专栏,主要为在适应性问题上有困惑的新生同学量身定制,同学们通过网络投递的困惑都会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一对一答疑解惑及时回复,实现了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的双向互动。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组织的同学们也利用一个公开的QQ号开展了“成长档案袋”――学生个人心灵成长档案记录保存活动。朋辈心理互助员轮流使用该QQ号线上值班,为同学提供线上心理互助,同时以特定心理话题与同学在线交流,引导同学们建立个人心灵成长档案并为其妥善记录保存,从朋辈心理互助层面开展了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

五、结语

自媒体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助人自助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能够帮助我们明确如何有力地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作用,有效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虢晶,林识音.试论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33-36.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5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式方面,我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都必须讲究方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一些探索: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如自主学习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发展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还有合作学习法: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地解决组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要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多种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改变过于重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法,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方面目标,以充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共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总之,教师不要束缚于某些教法,而要加强对高中体育教法的研究,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灵活运用,用最优化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新课改;互动理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1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会觉得课程改革就是更换教材,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新课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改变”。从长远来看,新一轮课改对传统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课程改革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推倒重来”,这种做法也不合实际,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和坚定信念。在改革过程中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积极顺应时代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发展且多方面都扎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育教学的开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

当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模式较为单一,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上来说比较固定化,这一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不能被忽略。随着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大多数人已经一改过去将心理健康妖魔化的做法,能够将心理健康摆在公正客观的位置上。高校课堂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上课学生的视野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黑板板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图像以及视频等素材,使得课堂的趣味性有多增加。但从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模式固化且缺乏新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气氛相对来说较为沉闷,不少授课教师的上课内容甚至跟上一学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上课时的互动,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差强人意。即便高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创设的环境较好,但是该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缺乏能被以后课堂借鉴的成功模式以及可靠经验。

2.2挫折教育比重较大

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初期出生的同学所占比重最大,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同学挫折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这跟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认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观念里许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继续前行的人,是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仍然不畏艰险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在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下,任课教师在教学教育中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对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却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以心理素质锻炼、抗压能力培养基础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

2.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混为一谈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方面,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如学生的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方面的问题都视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范畴,认为仅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应逻辑地蕴藏着心理教育和引导,蕴含着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德育体系。

3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社会互动论中的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为代表,重点研究生活中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实际上是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涉及内容相当丰富。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分析。

3.1从互动理论剥夺-满足命题出发,转变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性理念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也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互动理论的剥夺-满足命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该命题指出某个体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所以我们要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重新规划并鼓励课程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思与规划,教师还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调整目标的创设,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逐步进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要转变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观念,主动对课程进行开发,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的实践者,使学生走进教学中心。

3.2从互动理论的成功命题出发,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成功命题指出,一个个体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所以,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和转变也是具体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高校应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进行深化,对课程开展进行重新规划并鼓励教师在成功命题的视角下对课程进行创新。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仅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从互动理论的价值命题出发,创新课堂的教育模式

一种行动对某个体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这是价值命题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应该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应该变得更轻松,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弱化自己的说教角色转而以朋友的身份带他们走进心理健康的世界之中。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教育模式,把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让课程内容、形式或经验对学生有价值,觉得在课堂上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效果也会好很多。

3.4从互动理论刺激命题出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是一个个体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给个体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个体就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或者是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漫画、手语、情景剧或微视频的比赛,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刺激,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夯实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关知识。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2-104-2

1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互联网+”的充分体现

1.1“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教育”是当下一个热门的模式。将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得知识普及面扩大,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补充知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2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优点

1.2.1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首先在教材方面,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使教材信息化。所谓教材的信息化,也就是教材摆脱书本的桎梏,让内容的展现不再只是平淡的文字和图片,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甚至动画。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对于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开发网上教育资源能让广大师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

1.2.2能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远程教育的实现则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听课的时间、地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还能让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校外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经验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

1.2.3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是颠覆,而是代换升级,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而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结合能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效率、效能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互联网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产生的优点也表明,“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

2.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也最长,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从而做到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力,在学生成L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然而,当今家庭教育确存在各种问题,如: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孩子;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高等。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很有必要对这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在“家庭”这股重要力量的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2.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由于许多中小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材、缺少经费、缺少时间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好,更别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了。在一项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只有在学生犯错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而平时没有犯错或者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老师几乎不主动与家长联系,更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了。

3利用互联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1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优点:传输信息方便、快捷,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交换不受空间限制,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校和家长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传送,共享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咨询,甚至提供帮助。这都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无法比拟的。

3.2家庭个性的差异需要互联网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长期的也是频繁的。但个别加他面对面地交流有时难以进行。要让家长普遍都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模式就必须要联系到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结合能让教育内容信息化,教学远程化的特点,便能很好的解决因为家庭个性差异。

4“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4.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提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为前提和保障。在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老师们反映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是班主任或科目教师承担,但老师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学校相关经费投资少,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成果不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统筹协调各方作用

4.2.1充分发挥学校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平台上,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认清自己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尽职尽责,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给予积极、耐心的指导;在互联网平台运行发展方面安排专业人士对平台进行细心的维护和管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深入,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4.2.2利用互联网平台逐渐将家庭教育归入大教育体系中

校方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发表相关刊物、开展网络课堂、进行心理测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家庭教育成为自觉地教育活动。

4.3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和维护家校合作网络平台,能让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实现更方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能够更容易地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同时,家长是这个平台的重要参与者,而现在许多家长尤其是长期居住在乡镇地区的家长,τ诨チ网的使用相对生疏。所以对于这个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平台来说,界面简洁、操作简便是对于平台网站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平台的形式多样化,让家长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用各种方法获得资源和帮助。

家校合作平台除了要满足界面简洁、操作简便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平台自身还必须要是稳定的、安全的、完善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家校合作平台建好之后,还需要校方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做好平台的维护管理工作则是让平台安全、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若平台里的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就会导致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平台上,给老师、学生和家长选择、利用平台信息带来障碍。所以校方还应当为平台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让平台能够成功统筹协调老师、家长力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建议

2016年8月19日到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个重要指示为当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吹进了一股清凉之风,它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向广大师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2011年6月,国家教育部了文件,要求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学习人数不多的选修课,顺应形势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各高校的必修课或必选课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1.老师单一理论授课为主型

这是较早时候的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许多年长一点的老师依然乐此不疲。不管他们讲解如何饱满,讲述如何清晰,但单调的方法依然让躁动的学生产生乏味而心生厌倦之感。

2.老师授课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型

由于高职院校的“2+1”上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数在压缩,选修课课堂教学时数更得不到足够保证,所以老师就采用了将一部分课堂集中教学时间设置为由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这在公共课包括心理课上比较多见。

3.教师授课方式多元化型

笔者曾经也苦于大班合班教学带来的烦恼,为此多方探索,多方求教,于2014年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具体方式是:一、首先将十二次课的结构采用团体辅导的结构模式,即“破冰分组+课堂教学+团体解散考核”三部分。二、在课堂教学部分,采用“情景+反思+学习+领悟+迁移”五步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这一模式体现出了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团队化,更展现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现象。

4.教师授课和网络课堂尝试型

有部分学校顺应形势发展,采取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30学时,一半学时是学生用来观看设定章节的网络视频,另一半课时则集中在课堂上由老师主讲完成,这也是一种新型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也同样值得推广。

5.学生提问教师课堂解惑型

真正的翻转课堂,大概才是这样的吧。这种形式,需要在课前安排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将学习中的困惑带到课堂才能实现教师解惑的目标。这样的做法需要老师提供很多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前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将原来的“预习+学习+复习”这种模式发展成了“学习+解惑+复习”这样的方式。这是目前在尝试中的方法,也是我们这个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1.大班合班教学

高校每一届的新生数量基本维持在3000人及以上。专职的心理老师要在一年中完成对所有学生30学时2学分的教学任务,只能采取大班合班教学的方式,一般课堂120人左右,有的学校更有200名学生。每次上课就像做专题报告。大班合班教学,课堂管理难,一般以上的学生无法兼顾。教室大,中间和偏后排的学生基本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课堂效果很差。学生也乐得自己照顾自己,基本无法参与进教学互动。

2.教学时段后移

受人才培养方案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进不了公共课教学计划;又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只能将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放在晚上或下午七、八节的时段。很多学生白天六节或八节专业课已经使他们疲劳无力,为了能有较高出勤,所以课是来上了,却是出工不出力。在这样的时段,安排身心俱疲的学生,也不可能有如意的学习效果。

3.低头一族覆盖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出生便遇见网络的一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齐全,它集电脑、数码相机和电视一体,因便捷、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等特点,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未能避免成为玩手机的“重灾区”。有人说:“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还真能反映出目前大学心理健康课的尴尬境地。他们书可以不带手机却不能不带,如何制止学生堂而皇之玩手机的现象成为目前教学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4.教师辅导员化

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基本都采取这样的结构: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师为主,再加上各系没有专业背景的心理辅导员。系里的心理辅导员他们身份多重,上课只是兼职,其他常规工作往往制约他们钻研教学钻研学生钻研教学方法。在目前师资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也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5.教学过程程序化

因为不熟悉业务,那些非科班、非师范类的年轻心理教师也只能满足于将课按部就班上完。对于如何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何更好组织教学语言、怎样呈现知识、如何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尚不能应用自如。

6.考核标准单一化

因为是选修课,很多老师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依然是老掉牙的写论文。可是网络这么发达,论文也不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相似的文章让老师一目了然背后的原因。究其原因,单一的考核评价的方式也许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建议

互联网+商店成了“淘宝”,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出租车有了“滴滴”,那么互联网+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目前十分流行的网络微信群里的课程学习如火如荼,一个课程可以同时跨越时空、跨越国家、跨越受众群体,只要有信号,就能学习,而且可以多次反复爬楼学习!

2015年,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各行各业全面融合。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高校的心理健康课也积极主动探索以互联网为互动形式的网上教学模式,实施“互联网+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计划,本校或外面精彩的资源,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点,申报和建设本校的在线课程,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某些弊端,将重要的知识点、难点及能力训练点设计为网络视频课,体现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引导他们一起参与到新时代的教学变革中来,真正做新时代教学相长的师生。

作者简介: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空间怡心园;心育模式;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77-03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依托网络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全院师生人人拥有空间,人人建设空间,人人使用空间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的高交互性、可动态拓展性等优势,构建起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180563)网络心育模式,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建设、活动建设、咨询服务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真正对接了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创造出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构建网络化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教育现代化时展、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它能有效将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中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巨大的硬件成本,也提高了资源共享水平和教育成效。[1]现代网络化的这种快速发展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宣传途径,而且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紧迫的任务。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强调,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这都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尽快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依托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教育信息,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全方位“赋能”。教育者一方面可以主动采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网络的高交互性、便捷性、平等开放、可动态拓展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共建共享,更好的满足了其主动诉求、平等参与的进取心理,实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回归[2]。

3.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的可靠保证

新时代条件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互动对话式的网络心理教育”[3]。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全员共建共享、资源持续更新、品牌特色创建、广泛链接等方法途径,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创新活动服务形式,丰富教育载体,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并重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

“空间怡心园”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运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是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的新举措。“空间怡心园”通过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系(院)心理健康教育站――班级、协会、朋辈等三级工作网络的功能,构建起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困扰、引导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有效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建设思路

基于云计算构建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为目标,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特色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顶层设计,持续建设。通过组建“空间怡心园”项目建设团队,采用“个人申报和学工处审核批准”相结合的项目负责制,全力构建网络心育模式,切实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2.建设目标

(1)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

(2)构建集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路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3)搭建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多样的对话机制,构建自助-互助-他助相结合的学习成长环境。

3.建设内容

“空间怡心园”由主园区、机构园区、特色园区、群组交流园区四个组块组成。主园区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展示、宣传平台,包括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体系、文件制度、专家队伍、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活动指导、咨询服务、危机干预、课程教学等工作的介绍;机构园区则由各系(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协会组成;主题特色园区由心灵有约、心灵盛宴、心理沙龙、成长训练营等涵括各种品牌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空间建设组成;群组交流区通过构建心理委员交流群、朋辈心理辅导员交流群,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体系。

4.建设进程

“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共包括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开发建设和改进完善。

(1)调研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对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展开调查,采集学生需求与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空间怡心园”建设方案。

(2)开发建设阶段。通过组建专业化的项目团队对“空间怡心园”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精心策划,按照明确主题、制定方案、审批项目、规划建设、考核评价的步骤依次展开建设工作。

(3)改进完善阶段。对项目建设进行总结反思,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5.主要作用

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成本高、受益面窄、实效性低等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工作成效日趋显著。截至2014年12月30日,“空间怡心园”共建成主园区1个,机构园区5个,主题特色园区4个,群组交流区2个,创办栏目102个,上传文章10233篇,吸纳学生好友9909人,吸引学生来访留言5778条,从心理咨询服务、品牌活动参与、心理专业知识宣传、心理危机干预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创新了工作平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双路径”服务育人

“空间怡心园”极大地便利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主动浏览学生空间,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绪等信息动态,全面筛查危机信息,线上线下双路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心理支持,有效防止重大心理危机事故,确保和谐校园建设[4]。

2.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干、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空间怡心园”的建设,通过机构园区、群组交流区等多个园区的建设,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员、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空间怡心园”通过广泛链接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专兼职教师、各系(院)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空间,建成“朋辈交流区”等交流群,使督导、专家、专干、朋辈等四只队伍在“空间怡心园”的建设中各施其责,通力合作,确保了“空间怡心园”的有序良性运行。

3.拓展了工作载体,开展了教育、咨询、活动、干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空间怡心园”立足学生实际需要,构建了集心理知识普及教育、日常咨询辅导服务、活动组织引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教育内容为一体的网络心育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又提供了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展示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了学生自助-互助-他助的多赢格局。

4.更新了工作理念,倡导以人为本、阳光心育全面提升心育成效

“空间怡心园”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得网络心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障碍性学生心理知识的获得或心理保健技能的提升,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完满、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生活幸福的人[5]。空间怡心园在实际运行中,充分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构建起海量优质的、动态生成的“货源、导购、自选”等超市特点的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助-他助-互助”等多种教育形式和“问题情境-民主协商-会话引导-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泰峰,李端明.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0(8):167-170.

[2]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65-67.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互动式健康教育篇10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要重视教育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调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有效结合现实与虚拟环境。

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将实际生活与网络世界结合为一体,建立一个完全健康与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全面与准确地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让老师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重视教学中的互动。

互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发挥网络互动性特点的措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精细的解答,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师要在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同时,提供一些个性化与人性化的服务,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环境的优势,认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空间的扩展。利用网络平台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教学,会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度快速提高,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良好外部条件。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利用传统说教式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传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将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选课,利用网络平台收发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作业,制定电子学习计划。教师可以在公共网络平台上上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视频,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资源的分享,提高教学成效。

(二)做好网络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健康调查,是心理健康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当是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与心理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访问某个网站,填写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有效提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一次完整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让教学内容选择更有真实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心理测试,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心理测试,就是在一定的系统支持的基础上,对人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数量化处理,通过人们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并分析这些数量化的特征,并做出科学的心理分析的过程。网络心理健康测试,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测试,发挥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寻求心理上的帮助,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微小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形实施。

(四)落实网络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