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4:58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1

以构建消费大国为发展目标推进转型与改革

正因为如此,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以消费为拉动经济发展之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说,我国将构建消费大国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将加快推进以此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将更加显现。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寻求长期刺激消费需求的办法,实现消费增长,以最终拉动经济增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1999年开始,陆续有学者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有效途径和主要动力。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居民消费的扩大作为重点,并为解决刺激消费增长的长期动力指明了方向――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如何发挥新型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消费增长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力和拉动力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以真正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应探寻适合中国消费国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建立与消费增长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注重消费对新型城市路径与发展模式的影响;新型城市化的速度、规模的确定、以及水平的衡量,应与消费结构、消费数量和质量、消费水平等相匹配;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也应考虑消费因素;尽量发挥城市的消费功能,鼓励发展消费型城市、构建消费型社会;利用新型城市化背景,引导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树立城市可持续再生理念,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消费需求。

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收入是制约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应尽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转变居民收入构成,以便“藏富于民’。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最主要来源就是职工工资,但近几年来,其占GDp的比重却趋于下降。因此,在宏观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协调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适当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此,有人提出借鉴日本经验,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关专家也认为我国具备了国民收入5年内翻倍的条件。但以何速度、以何规模、在何范围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以便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防止中低收入居民并未真正得到国民收入增加的实惠,反而落入富人的腰包,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居民收入一般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我国居民经营性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只靠股市、尤其是房市来拉动财产性收入,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因此,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应拓宽就业渠道,尽量引导择业观念的改变,鼓励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投资渠道,金融机构适当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为百姓提供多种可投资产品,如鼓励多种债券的发行,允许居民境外直接投资,调整储蓄率,遏制股市“消息市”和“政策市”的影响、促进股市健康发展;培养人们的投资理念、增加对投资品的认识以及投资方面的知识;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加强对农民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和住房市场化流转”等方式,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继续降低农民税费负担,减少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农民的财政收入,等等,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多元化。

发展公共消费,以确保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公共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既可部分转化为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因此,政府应在注重提高公共消费的支出的同时,应坚持与落实公共消费的普惠性原则、保证人人享有公共消费品时的平等性,防止公共消费品因权力滥用而被任意使用或过度使用;要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消费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各级政府应明确对不同公共消费品投入的财权与事权,保证责权利的明晰;还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对公共消费的投入。

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2

关键词:消费信贷;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85-04

近年来陕西省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10年末,陕西省各项贷款余额为76574.5亿元,消费信贷余额达8076.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2.6%。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结构不平衡情况愈发凸显,如何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促进消费信贷良性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消费信贷基本理论与意义

(一)持久收入假定理论

持久收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消费者是根据其一生的收入来安排其现期支出的,若预期未来收入向好,就会减少现期储蓄倾向,增加现期消费支出。若现期收入不能满足现期消费支出时,便可借助消费信贷来弥补。因此,从经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看,理性的经济人应该而且必然会从持久收入出发,在一生的较长时间范围内安排消费支出,使得自身的消费与恒久收入相匹配,从而获得最大的收入效用。实现个人收入效用最大化的路径就是消费信贷。

(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并不是与当期可支配收入相联系的。一般地,年轻人收入偏低,消费支出超过收入;步入壮年后,收入逐渐增加,此时收入大于支出,一方面可以偿还年轻时欠下的债务,另一方面积攒收入用于养老;一旦老年退休,收入下降,支出又会超过收入。人在年轻时收入较低,消费需求相对旺盛,导致收入与消费需求错位,解决错位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消费信贷。随着日后收入增多,正好可以用增长的收入偿还昔日的债务。生命周期理论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产生了针对性极强的消费信贷类型-递增偿还贷款。

(三)发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1、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将主要来源于国内需求的增长,而在国内需求中,消费需求最为重要。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需求也很难上去,或者即使投资需求上去了,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撑,投资需求也难以持久。为此,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进一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刺激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一个重要手段。发展消费信贷可以把居民“储蓄-消费-生产”的自我积累型消费转变为以消费信贷为支撑的适度超前性消费,人们不是有了需求才进行消费,而是创造有效需求,使人们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达到的需求提前得到满足,促进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这样来说,消费信贷支持消费,实质上就是支持生产,支持经济发展。

2、消费信贷有助于延长经济繁荣周期。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的运行。但是这种机制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利益杠杆的导向下生产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经常表现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与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即表现为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其极端形式是爆发以产品相对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普遍的规律性的现象。消费信贷能够增加消费者购买力,进而刺激社会需求帮助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缓解因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经济危机,有助于延长一个经济周期中繁荣期的持续时间。

二、陕西省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陕西各金融机构陆续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目前,陕西省消费信贷余额为8000余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12.6%。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0.3%。消费信贷的增长,对住宅建设、装潢、建材、钢铁、化工、交通运输、汽车制造等相关行业和产业的连锁启动和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陕西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信用卡透支、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从消费领域看,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方面,有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贷款期限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宽,从一年短期到20年中长期贷款不等;同时贷款保证方式方面,保险贷款合作方式有较大幅度上升,占比在12%左右。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有: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3

一、吉林畜牧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任何国家不管生产力水平高低,都会有相对优势产业。集中力量生产、输出相对优势产品,输入相对劣势产品,会增加世界财富数量,提高整体福利水平。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吉林省的畜牧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做大做强的基础。集中表现在:首先,吉林省畜牧业生产已具一定规模,为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截至2004年。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以上,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产业增加值和吉林省生产总值之间有长期稳定相关关系。对整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如以德大公司为核心的无疫病禽肉加工区,以皓月公司为核心的优质牛肉加工区,以华正、吉港公司为重点的生猪屠宰加工区,对区域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的强势产业。其次,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吉林优质的黑土地、广阔的森林、尤其是丰富的草地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生态基地。草原生物本身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牧草用以养畜,畜产品为人类所用,满足衣食需求,还可形成产业,繁荣一个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代,人们追求生活质量,追求食品安全,崇仰天然绿色,为草原畜产品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吉林省是中国牧区之一,现有草地面积5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2%,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西部松嫩草原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水源丰富,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属平原草甸草场类,是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此外,吉林省粮食饲料资源丰富。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已基本稳定在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可用作饲料的粮食资源充裕,且每年仅玉米就可以产秸秆2000多万吨。第三,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幅度在30%间,“人世”后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而且,受疯牛病、口蹄疫和禽流感的影响。欧洲一些畜产品生产大国的养牛业、生猪业及禽类遭受致命打击,生产量和出口量锐减,短期内难以消除影响。世界畜产品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转移,为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四,吉林的生态省建设不仅具有一定成就,也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很大的知名度。为发展绿色畜牧产品销售拓宽了渠道。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吉林的畜牧产业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相对机会成本较低,具备形成规模经济收益的优越条件,有进一步上升的巨大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集中性、地域性、关联性三个主要特征。因此,应引入区域产业集群理念,形成区域畜牧企业网络并与相关联产业链接与支撑它的组织体系肉、乳、特色产品养殖加工业,从市场类型看,类似于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准入门槛低、产品有差异又有替代、生产者较多,对价格有一定控制力等特点。这些特点,注定了集团内部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诚然,竞争会给消费者留有更多的剩余、享受更多的福利,但是,区域内价格的恶性竞争、广告的巨额花费,却使社会资源大量浪费,不利于形成区域规模经济。因此,建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形成近似于寡头垄断的集团结构,能够避免恶性竞争。减少资源浪费,不仅树立了绿色生态大区形象、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还有利于知识的外溢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耦合,使畜牧业成为具有创新功能、产生竞争合力的区域创新集群,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二、绿色畜牧产业集群框架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群,大多是中小企业自动连接形成的企业网络,如江浙地区、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畜牧产业大集群战略――围绕畜牧养殖业,培育绿色肉、乳、特色加工企业集群链,拉动畜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是吉林省区域可持续增长的合理路径。之所以发展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大集群模式,是因为。畜牧业的

体现要素合理配置、突出产业间关联的吉林省生态绿色畜牧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有鲜明层次的生物有机体。它是以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农业基地为背景:以畜牧养殖业为轴心;以肉、乳、特色产品加工业链接众多相关商业服务业的三条产业群为动力,充满生机的大产业集群体。三条产业集群链形成了对农业、养殖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表现在:第一条是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绿色肉品加工集群,带动畜牧养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以皓月、榆树汉德等企业为“龙头”,建立的肉牛精深加工产业群;以德莱鹅业公司为依托,建立的鹅鸭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华正、吉港为龙头的生猪屠宰、加工产业集群。在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中,通过肉品加工集群带动畜牧业、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如,肉牛基地重点建设在中西部农区,启动精品肉牛工程:生猪养殖业集中在公主岭、农安、榆树、九台等地;肉鸡、蛋鸡产业,建在德惠等肉鸡生产大县(市);鹅鸭产业将重点打造西部、中部、山区、半山区产业带。第二条是以金财、广泽乳业等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的乳业集群,带动乳牛养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敦化等13个县(市)的长白山绿色奶源带、榆树等12个县(市)的松辽平原奶源带具有相当大产奶潜力。两大绿色奶源带发展的良好绩效会在全省起到示范效应,带动其它小区标准化奶牛饲养业的大发展。第三个产业链是特色产业加工集群。吉林省的貂皮、鹿茸、林蛙是全国知名特色产品,通过政策引导发展成具有网络关联的加工产业集群同样也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构建皮草基地、优质肉用鹿生产基地、长白山优质林蛙产品生产基地,不仅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特色产品的高附加值会使农民快速走上富裕之路。尤其是近年来貂皮价格上升已经发出了短缺信号。从要素角度看,绿色生态畜牧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供求链:生态农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畜牧养殖业为三大集群提供原料。三大产业集群为

畜牧养殖业提供核心市场:三大产业又为外层的商业服务业提品,商业服务业为其联结消费者架起了桥梁:这种大集群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吉林绿色生态基地上空形成产业集聚,是具有区域持久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这种大畜牧集群不仅节约交易费用,还对全省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增长极和扩散极。

三、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实现畜牧产业集群持久增长

要实现绿色畜牧产业集群良性互动、持久增长,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在循环经济框架下,一要突出“大”字――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生态基地为依托:二要体现“绿”字――以无污染的绿色饲料基地为基础,不断培育绿色畜牧品牌;三要强调“久”字――产业集群具有持久运行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持久带动能力。

第一,突出“大”字,做大做强畜牧集群,树立“大”生态区形象。与南方中小企业自发形成的网络经营集群模式不同,首先,吉林省的畜牧产业集群是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牵动中小企业的方式运作的,必须通过政府进行微观协调。从短期来看,这种集群会给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大型企业增加额外成本,形成负外部性,市场无法自发实现资源重组。因此,为了鼓励大型企业担当这一重任。区域政府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发挥引导、指挥、监督作用。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消除大企业短期外部性、营造外部经济环境,使其平均成本曲线整体向下平移,增加利润空间,心甘情愿地为中小企业牵头;另一方面,区域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并入集群轨道,避免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其次,区域政府应加强对基地的养护,再塑天然无污染生态农业大省形象。草原是畜牧产业集群生存之母,是畜牧产业集群的绿色背景和发展根基。然而,草原、森林等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用性特征,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使得市场调节出现失灵状态。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公地的悲哀”,政府必须担负起养护土地、草原、森林等基地建设的重任。采取退耕还林、退沙为草,制定防止过度放牧、过度使用措施,严格实行草、土、林、畜的平衡运作制度,保护基本资源,全面推行休牧、禁牧和轮牧,保证自然生态的和谐。同时,还要与集群形成良性互动生态链。如草原与畜牧养殖业的相互给予,草原、土地提供牲畜食物,牲畜粪便成为草原、土地的天然有机肥料,保证资源的再生性。

第二,体现“绿”字,强化天然绿色生态省的绿色产品地位。消费者是产品市场的主体,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的货币选票会主宰企业兴衰。由于环境污染、产品污染等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巨大威胁,使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时,更加偏好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这种偏好,既为畜牧产业发展增加了约束,也为发展绿色特色产品提供了巨大的上升空间。以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生态基地为根基,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为产品加工提供了绿色原料,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注重使用绿色技术、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再污染,是增加绿色品牌、树立生态绿色大区形象不可或缺的步骤,当然,也是争取更多货币选票的途径。然而,绿色理念的培育,绿色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及绿色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政府配套措施的引导。如绿色品种、绿色屠宰加工过程,都存在着相对成本较高,短期见效慢的问题。投资贴、贷款优惠等扶持措施,会帮助企业克服短期困难,通过规模经济,获得长久效益。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4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农民;持久消费力

中图分类号:F323.8;F2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1

一、实现农民持久消费力增长是提升农村消费水平的客观需求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主要通过消费倾向、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三个指标进行衡量。从我国当前来看,农民正处在从生存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的过度期间,在原有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满足前提之下,农民将会产生对生活质量提升所需的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增长。

虽然目前我国农民的储蓄倾向仍然较大,但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继续发展,消费倾向将会不断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将不断增长。但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农民丧失土地耕种的权利,也就丧失了其获得收入的机会,导致农民消费力尤其是持久消费力的不断下降。

米尔顿・弗雷德曼最早提出了“持久消费力”这一概念,并将之视为观察农民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他认为当农民拥有了土地等持久性财产和收益时,才会形成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才能使农民的持续性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从而带动社会消费。因此,只有实现农民持久消费力的不断增长,才能根本性的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二、持久性财产及收入的匮乏是抑制农民持久消费力增长的根本原因

1.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过小丧失消费力长期增长的动力

我国近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各组成部分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各组成部分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农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最小,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很小。财产性收入从2008年的148.1元增长到2013年的29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从3.1%增加到3.3%,比重变化非常小。这说明农村居民的财产积累还比较小,没有完全体现其在农民收入增长贡献中的潜力,在未来农民收入的构成中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的。

2.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过窄瓦解消费水平提升的刺激点

我国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来源于存款储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和土地补偿收入[1]。从理论上而言,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还包括红利收入、股息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等。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其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仅仅是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收入渠道过窄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因此在消费结构的表现上只能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日常必需品的支出,在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的支出受到过多限制,也没有额外的收入用于找寻新的消费增长点。

3.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构建了消费差距存在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但与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城乡差距仍旧较大。从整体上看,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值差距不断在扩大。2008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为387.0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为148.1元,两者相差238.9元;到2013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为809.0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为293.0元,两者相差516.0元。几年间两者的名义差距扩大了两倍多[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无论是在绝对数量、所占比例,还是在增速上与城镇居民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收入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收入差距正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存在的客观原因。

三、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提高农民持久消费力的根本途径

1.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与体制

通过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资源利用最优化,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结合实际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网点覆盖面,加强监督金融市场的操作流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

2.合理开发农村资源拓宽农民投资渠道

农民的土地和房屋是他们最大的财产,但农民的土地人均占有量很少。我国农民作为土地的主人,却经常不能行使主人的权利,农民的土地常遭到不合理的征用、侵占,不能@得应有的土地财产性收益[3]。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明确,导致农民的土地占有量不断下降,各地出现的滥征滥用现象也频繁发生。因此要改革当下不合理的征地补偿体系,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确保农民的土地占有量。

3.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农业产业

我国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分配土地,每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数量有限,难以形成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获得的财产性收入较少。因此,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要注重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鼓励和发展乡镇企业。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依托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原有农产品为主的农村资源收入中,开发现代化绿色资源及旅游资源,拓宽农民收入渠道[4]。

参考文献:

[1]郭俊敏.增加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经分析[J].农业经济,201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m].2016,10.

[3]黄芹.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选择[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5).

[4]陈益芳,王志章,谭银清.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综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1).

作者简介:1.翁媛媛(198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项目指导教师。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5

通胀方面,2月份Cpi同比上行3.2%,环比上行1.1%,略高于市场预期。ppi同比下行1.6%,环比上行0.20%。市场预计全年通胀在3%以内,基本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需注意超预期上行的风险。

春节之后,人民银行针对市场资金面极度宽裕的局面,重启暂停8个月之久的正回购操作,大力回收流动性。从目前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谨慎的行为模式来看,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不太可能重现。货币当局对通胀的关注度很高,谨慎的态度不至于成为通胀的新推手。虽然央行无法完全熨平资金面的短期波动,但对资金面的把控力度非常强。资金面后市逐步趋于中性的可能性较大,既不宽松,也不紧张。

总体而言,短久期利率和信用产品收益率受资金面影响较为明显,短期限国开债与非国开债的利率已经收得很窄。去年年底以来,利率品种中长端收益率变动非常小,十年期国债维持在5.60%左右的相对高位,主要是因为经济复苏趋势不改,且利率债的投资群体相对单一、供需格局稳定,因此收益率水平的稳定性较好。而春节后得益于资金面的改善,大量配置型需求涌现,中短期票据、企业债收益率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aa评级的城投债收益率一度下行至6.0%左右。还有市场机构通过杠杆操作赚取信用债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利差,目前短久期券种利差已经不大,长久期券种的利率风险正在上升。此外,2月底资金面陡然收紧,也对过度使用杠杆敲响了警钟。

如果能够把广义货币供应量控制在13%左右,物价水平的变化将越来越依赖于经济增长本身。所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债券供需力量的消长将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警惕长久期债券的利率风险和低评级信用债的信用风险,持续关注企业融资需求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6

居住土坯房、行走扬沙路、饮用涝坝水、取暖靠柴火……这是过去一段时期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真。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兵团党委把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作为事关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举全兵团之力,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4月,兵团召开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会。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会上指出,要举全兵团之力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打赢这场事关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战、攻坚战。会议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分类帮扶,通过2年到3年努力,力促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职工收入大幅增加、民生社会建设显著改善、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

2013年兵团本级财务继续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扶持力度,将三师东风农场、红旗农场、叶城牧场等5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纳入兵团本级资金扶持范围,每个团场给予300万元扶持资金。

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兵团要求兵团、师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要从兵团本级专项扶持资金中拿出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职工群众增收项目;东风农场、红旗农场、叶城牧场等5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扶持资金要全部用于职工群众增收项目。

如今,“举全兵团之力”的号召已经转变成兵团各级、各部门的实际行动,兵团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全面发力之势。

点评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关系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7

[关键词]农民消费;持久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15-05

农民消费不仅是农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扩大农民消费,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山东是农业大省,农民也相对比较富裕,但农民消费水平却并不高。对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实施相应的对策。

一、山东省农民消费分析的理论选择

目前,西方消费理论是发展比较完善的分析消费问题的理论。西方消费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等。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其基本公式是:c=α+βYt,(式中C为现期消费,α为自发性消费即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即期收入,βYt表示引致消费),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其理论核心是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指人们会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决定自己的消费,如果周围人的消费水平高于自己,处于对社会地位和面子的考虑,即使收入较低,他也会打肿脸充胖子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者容易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即消费具有不可逆性。

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还是相对收入假说都是即期模型,均不符合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因此,弗里德曼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分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连续的、带有常规性质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一时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质的收入。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性收入决定,即消费者总是按持久性收入消费。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不能断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同样,收入下降的时候,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然而,如果在长期内人们发现收入变动是持久性的,人们就会在持久性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支出。因此,一次性暂时收入的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而持久性收入的变动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化就很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总是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西方消费理论对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研究的适用性需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供给短缺,农民的选择较少且只能基本维持温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来解释这一时期的农民消费问题。改革开放后平均主义格局被打破,农民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消费的示范效应增强,农民的消费行为经常会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时期农民的消费问题可以用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解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比较充足,消费品价格完全放开,农民有完全的消费选择自由,是否消费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农民自己手里。不仅如此,农民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提前消费的观念,即根据自己的持久性收入情况适当地借钱消费一些耐用品和奢侈品。随着金融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流动性约束相对减少,更为按持久性收人进行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民实行了多予少取的政策,增加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建立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村税费进行全面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也被提上了日程。另外,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的基础性收入,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增多,也为农民增加了稳定性收入来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收入对我国现时期农民消费的影响中,以持久性收入的影响最大。

目前,山东省农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2005年山东省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9.8%,到了40%以下,已经迈进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划定的富裕线之列。富裕起来的山东农民在住房、家电、通讯工具等耐用品上很舍得花钱,很多时候更是提前消费,这说明了山东农民消费观念上的改变。同时山东省农民的人均储蓄额较高。因此山东省农民消费现状表现出的特点更加接近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更能解释当前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前瞻和较高的储蓄率。由于暂时性收入对农民消费仍然有一部分影响,所以,本文将综合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进行分析。

二、基于持久性收入假说的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影响山东省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将这两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生活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可列出一个关于山东省农民消费的回归方程,即Ct=α+βYp+γYt。

上式中,Ct为现期生活消费支出;α为必需的生活消费支出;Yp为持久性收入;β为持久性收入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Yt为暂时性收入;γ,为暂时性收入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由于寻找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数据比较困难,在进行分析时,可通过弗里德曼的估计方法②来计算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Yp=(Ye+Ye-1+Ye-2)/3

Yt=Ye-Yp

上式中,Ye表示现期收入,可用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表示;Ye-1。表示前一期收入;Ye-2:表示前两期收

入。

从上式可以看出,现期收入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之和,持久性收入为当期的和前两期的现期收入的简单算术平均,暂时性收入则以现期收入和估计的持久性收入之间的差额表示。

以山东省农民1992年到2005年的消费数据为样本,可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数据见表1。

对以上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Ct=25.97002+0.625371Yp+1.293293Yt

(0.324002)(25.45727)(7.431258)

R2=0.986391F=326.1540

D.w.=1.806014

R2为可决系数,F为F检验值,括号中的数字是t值,D.w.为德宾一沃森检验值。从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为0.986391,接近于1,F值大于10,说明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但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为0.7533,大于0.05,说明常数项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大,因此剔除常数项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Ct=0.632042Yp+1.330985Yt

(49.42471)(10.77626)

R2=0.986232F=716.3149

D.w.=1.779056

该结果的可决系数R2接近于1,F值也很大,而且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均为0,说明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但应该注意到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与其经济意义相悖。从实际情况分析,这说明农民有超前消费的倾向,更说明农民并不是仅仅根据暂时性收入安排支出,而是综合考虑持久性收入,从而做出消费决策。同时,从山东省农民消费情况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到从1995年到2000年,暂时性收入一直是下降的,消费却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一直在增长。暂时性收入的下跌和消费的稳步增长恰好证明了两者的相关性很弱。因此,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之所以大于1是因为消费者根据持久性收入安排消费的时候,在必需的情况下会考虑借贷或动用一部分储蓄,这就导致当期的消费超过了当期获得的暂时性收入。

以表1的数据为样本分别做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散点图如下:

从图形可以看出,在人均持久性收入为2000元以上时,消费与持久性收入Yp基本呈线性关系,而消费与暂时性收入Yt的线性关系不明显,这也是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消费与暂时性收入非线性对方程的影响,对方程做对数变换,得出以下结果:

LnC=0.771749+0.7540951nYp+0.1644901nYt

(2.092310)(20.28915)(5.709599)

R2=0.978671F=206.4847

D.w.=1.582961

式中lnYp和lnYt的系数即可近似看作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概率为0.0659,对Ct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常数项重新进行回归,得:

LnC=0.825490lnYp+0.205451lnYt

(48.44464)(8.404074)

R2=0.968297F=305.4259

D.w.=1.113982

下图显示了方程的拟合情况:

以上分析结果中,可决系数R2接近于1,F值很大,方程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拟合图也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受持久性收入及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支出和持久性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民持久性收入的增长,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农民的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25490,即持久性收入每变化一个单位,消费就增加0.825490个单位,说明持久性收入的变化对农民消费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暂时性收入对山东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弱。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205451,其增加或减少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很小,近年来,尽管暂时性收入有增有减,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却一直在稳定增加。因此,虽然暂时性收入是农民消费时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对农民生活消费几乎没有影响。

三、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持久性收入

1.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户享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同时,政府应给予农民用地更长时间的承包期,使农民不致在长期内失去生活来源,对农民续签土地承包合同应放宽要求并予以鼓励。其次,应加快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增加农业的抗风险性,提高农业效益。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稳定的非农业持久性收入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占收人的比重过大。因此,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增加持久性收入。山东的农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劳动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植力度,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等都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应该深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目前,农民进城打工由于户口、暂住证及歧视等种种原因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体力工作,收入低,老板拖欠工资,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应该取消不利于农民进城入户的政策。

3.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以外,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等风险全部由自己负担,自然不敢过分增加消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得到保障,减少农民收入的一部分风险,等于变相增加了农民的持久性收入。应该逐

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要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与形式,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率先建立多种形式的生活保障制度。

4.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从人力资本着手增加持久性收入

人们获得收入的能力与他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呈正比,这在农村尤其明显。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而增加持久性收入。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和职业素质的职业教育,增加现有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这样才能整体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提高其持久性收入。

(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

农民在根据持久性收入进行消费的时候,往往需要借贷资金,而农村的金融信贷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的婚丧嫁娶、盖房、上学等全部要自己承担,所以农民往往会紧缩开支、加大储蓄、慎重消费。而且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储蓄的数量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习惯于保持很高的储蓄率,而不是将多余的钱用于消费。只有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使农民的流动性约束减少,才能降低农民高的储蓄率,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农民消费。

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民消费需求很少关注。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应做到如下几点:①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的现象,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民间金融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网络,使农村金融信贷体系覆盖面更广。②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特点,创新产品,改善服务质量。应简化手续,贷款的期限和金额也应根据用途及还款来源更具灵活性。在贷款方式上,根据农村社区的特点,也可考虑多户联保。③大力开办农民生产经营性贷款,促进农民增收源。要支持农民根据自身特长发展家庭非农经营,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和学习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人力资本。还要支持农民外出打工和搞个体经营。④开展综合性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这种贷款综合性强更容易得到农民认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提高其消费倾向。

2.改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消费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日常消费节俭克制,重点节日消费过度,消费求同攀比。要增加农民的合理消费,就必须逐步更新农村的消费观念,帮助农民养成文明、科学的消费习惯,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安排储蓄和消费的比例,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要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加强教育,引导农民认清消费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②舆论导向。宣传舆论部门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采取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引导农民不仅会挣钱,而且会花钱,强化自身消费修养,提高消费素质。

3.加强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建设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8

*年前的今天,总部设在纽约的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阐述对国际形势和人类未来的看法时,多次阐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中国的声音再一次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重视。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战争与和平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争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多少个世纪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

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卷入战争的漩涡,3000多万人在战火中伤亡。西方列强签署的所谓“和约”不过是一纸休战协议,交战各方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伺机再战。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17亿人饱受战乱摧残,9000多万军民伤亡,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古老的命题摆到世人面前。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各国人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杀戮和毁灭不再成为循环往复的梦魇,如何为世界和平大厦奠定牢靠的基石。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意愿和“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而且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有效集体措施。

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一个在困惑和挫折中不断前行的探索过程。上个世纪中叶那场涂炭生灵的热战一结束,世界随之陷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虽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得以避免,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据统计,战后几十年来总共发生了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乱,1200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大批无辜平民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人民并未放弃对持久和平的执着追求。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联合国作用也随之逐步增强。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冷战阴霾消散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

持久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需要世界各国戮力同心、不断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应当看到,虽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享有和平与安宁,但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实现持久和平理想仍需不懈努力。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摒弃冷战思维,牢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尊重国家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测因素在增加。非传统威胁与传统威胁相互交织,各类安全问题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一国安全与地区和全球安全紧密相联。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各国共同的安全问题。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使国与国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各种文明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对话与合作,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二)

发展与和平密不可分。没有和平,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没有发展,难以确保持久的和平。

战后60年来的和平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世界生产力在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长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经济振兴的道路,南南区域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亚洲、拉美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本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给发达国家提供了经贸合作机会,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同时应该看到,人类社会在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目前,世界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充分享受甚至完全没有享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不少国家还为贫穷和饥饿所困扰,全世界仍有近1/5的人民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和全球发展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不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难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动荡,难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要求。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国际经济体制和规则更加公平合理,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推动发展经验的交流。事实证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符合本国实际时,这个国家才会顺利发展。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以强凌弱、乱加干涉的行为不但损人害己,而且违背当今世界潮流。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千年发展目标进展评估框架,及时评估各国取得的进展,监督和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承诺的落实。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和相互合作增强竞争力。发达国家更应该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减免债务、转让技术等重点问题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加强联合国在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和区域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9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地区发展稳定翻开崭新一页的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部署,认真总结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面安排“十二五”时期及今年的重点工作,组织动员全区各级党政和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变革创新,抢抓机遇、开拓奋进,不断开创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发展形势和“十一五”发展成就及经验

年,我们以贯彻落实中央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富民强区、构建和谐”总体战略方向,牢牢把握关键环节,强力推进重点工作,形成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开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全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增长31.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5亿元。金融业支持地区发展力度明显加大,贷款规模达到119亿元,增长50.9%。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为抓手,全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建设安居富民住房15819户,其中灾后重建房9071户、牧民定居房2475户,3座定居兴牧水库工程动工兴建;教育、卫生、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救助等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大力提高相关人员收入水平,全区近20万人受益。坚持把对口支援作为助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与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央企业和辽宁省的沟通对接,争取中央企业捐助资金2000万元,编制完成辽宁省对口支援规划,落实辽宁省援助资金1.96亿元,援建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跨越赶超的强大动力,全方位、深层次推动解放思想、变革创新,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跨越式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组织实施“提升执政效能攻坚工程”,建立绩效考核、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软环境持续改善。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是塔城改革发展稳定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时期。这五年,是我们抓机遇、促跨越的五年,是夯基础、蓄后劲的五年,是大建设、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地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对外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这一时期,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88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速17.7%;人均GDp突破3万元,增加1.7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亿元,增加11.3亿元,年均增长21%,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从3个增加到6个。工业增加值从19亿元增加到100.1亿元,年均增长36.6%,占经济总量的33%,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地区经济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三次产业结构由31:29:40调整为23.7:44.9:31.4,二产比重提高近16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大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呈现出二产强力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时期,是民生显著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重要历史时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新增定居牧民1.3万户,定居率从20.5%提高到72%,定居牧民人均收入从1500元增加到4800元。“援弱工程”深入实施,投入资金4000万元,完成援弱项目15个,托里、裕民两县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投入教育资金8.1亿元,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明显改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地区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电视播控中心建成使用,乡(镇)场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就业11.3万人。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61万人(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扶贫开发力度,1.1万户、4.9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建设抗震安居房7.2万户,30万农牧民喜迁新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468元和8862元,年均增加808元和840元。

这一时期,是项目建设大力度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重要历史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生态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哈拉布拉、察和特、铁厂沟水库建成使用,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完成建设任务,白杨河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建设高效节水面积309万亩,解决了农牧区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中电投乌苏热电厂一号机组和北京天润玛依塔斯风电项目一、二期工程并网发电,城乡电网改造快速推进;克-塔-巴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克-塔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新建改建干线公路2110公里、农村公路3810公里。以老风口为重点的塔城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推进。以额敏河城区段改造、乌苏新城区建设、锦绣沙湾大盘饮食文化建设为代表的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塔城市和托里、裕民、和布克赛尔县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这一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整体竞争力持续攀升的重要历史时期。统筹推动“三大经济板块”联动发展,具有板块特色的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形成了优势互补、多点支撑、整体推进地区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促进兵地、油地融合发展,兵地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在农产品出口、生态治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合作力度不断加大;编制完成了地区与克拉玛依融合发展规划,签署了一批油气化工、旅游开发等合作项目,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这一时期,是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基础更加巩固的重要历史时期。深入挖掘提炼地区特色人文优势,营造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各种文化相互包容、平等交往、自然融合,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泛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平安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断加强,形成正面舆论引导强势,各民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坚持把自治区党委维护稳定工作要求和地区实际相结合,强化社会稳定形势研判和工作应对,实现了塔城地区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要时期和“7•5”等敏感节点不出问题的工作目标,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一时期,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历史时期。精心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实施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调整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认真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团体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同力同向推动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生动局面。

“十一五”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是全区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向为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付出辛勤劳动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各族干部群众和农九师垦区干部职工,向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顽强战斗的人民驻塔部队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始终关心和支持地区发展稳定大局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十一五”改革发展稳定生动实践中,我们对地区发展形势的判断更加准确,对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创造塔城美好明天的信心更加坚定,形成了广泛思想共识,积累了宝贵发展经验。主要是:

第一,必须积极顺应发展大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地区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近年来地委探索形成的“三大核心目标”、“三大经济板块”、“四大比较优势”的发展思路和“农业稳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生态美区”特色发展道路,推进“援弱工程”、实施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促进兵地油地融合发展等创新举措,符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既是指导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也是谋划推动“十二五”发展的思想起点。

第二,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从长远发展看,今后一个时期地区经济欠发展、物质基础薄弱、社会建设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基本区情不会改变,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特点不会改变。推动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突出“快”的主题,贯穿“好”的要求,推动经济快速度、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实现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的全方位跨越。

第三,必须按照民生优先原则,毫不动摇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最根本的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持久、最牢靠的动力。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各项利民惠民富民政策,竭力把关系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大幅提高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使各族人民现实生活有保障,未来生活有希望。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理念,毫不动摇地践行“两个可持续”。良好的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要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科学态度,坚持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努力把塔城建成具有辽阔草原、良好生态、浓郁西部特点的宝地。

第五,必须牢记第一责任,毫不动摇地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必须结合维稳工作实际,大力发挥塔城人文优势,促进其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不苦熬”的塔城精神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推进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确保塔城持久安宁祥和,持续和谐稳定。

第六,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推进变革创新。解放思想、变革创新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期新阶段,要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不争论、着眼发展朝前看,正视差距不气馁、食不甘味抓落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把握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塔城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攻坚时期。“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地区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8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年均增长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年均增长6.3%。2011年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增长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50元以上。

“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央支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必将推动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催生形成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洞察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深入研究地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关键性、基础性问题,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塔城跨越赶超。要准确把握经济结构大调整阶段的新特点,深入挖掘地区发展潜力,培育发展优势,彻底扭转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实力不强的局面,努力在自治区发展格局中争先进位。要准确把握产业大转型阶段的新特点,加速地区优势资源转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对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根本上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难题,抢占长远发展制高点。要准确把握基础设施大建设阶段的新特点,以扩大投资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地区交通、水利、能源等瓶颈制约,摆脱历史欠账多、基础建设薄弱的困境,为长远发展积蓄强大后劲。要准确把握社会建设大投入阶段的新特点,争取更大支持,持续改善民生,加快改变地区社会建设落后面貌,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努力创造塔城新的人间奇迹。

(一)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按照“三个聚集”的产业布局,引导和促进大型工业综合项目向乌苏、沙湾聚集,煤电能源和矿业开发项目向和布克赛尔、托里聚集,外向型经济项目向盆地县市聚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效应,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在化工产业发展方面。要做大石油化工产业,继续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涉油企业的对接沟通,推动与克拉玛依、独山子、西北化工销售公司合作协议的落实,完善石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乌苏石化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独山子石化下游产业延伸,高水平、高起点进行产业招商,大力发展石油中下游产品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要做强煤化工产业,坚持将煤化工作为煤炭精深加工转化的主攻方向,加强与区内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以和布克赛尔为主、沙湾为辅的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生产区。要做优盐化工产业,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深加工能力,形成多元化盐化工产品体系,努力建设重要的盐产品和盐化工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区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在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地区跨越式发展电力需求和疆电东送规划要求,优化整合煤炭资源,做好120万吨以上矿井建设及千万吨级整装煤田前期工作,加快塔城火电、和布克赛尔火电、乌苏火电和沙湾火电等骨干电源建设。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重点抓好玛依塔斯风电开发、四棵树河水电、金沟河水电和裕民县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区装机容量达到450万千瓦以上,煤炭开采及电力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建成北疆重要的煤炭生产和电源基地。在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产业发展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深部找矿”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延伸矿业开发产业链,积极引进中铝、中广核等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打造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认真落实“两个可持续”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有序、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力争到2015年,金属非金属矿业开发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以上,成为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新兴工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

要坚持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有效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争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建升级,打造1-2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园区,争取将乌苏石化园区打造成部级工业园区,将沙湾县、和布克赛尔县工业园区打造成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抓住自治区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二)加快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坚持把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品种、品质结构,健全提升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要着力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上求突破,坚持优势区域布局,重点打造自治区重要的优质小麦、棉花、油料、籽用瓜、红花、加工番茄、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基地,推动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提升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要着力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求突破,加大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力度,深入实施农区现代畜牧业“115”示范工程,年内完成五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占农牧业增加值的45%。要着力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促进行动”,改革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抓好重大主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地区现代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要着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要加强与国内知名棉纺企业的合作,加快棉花产业整合步伐,延伸棉花产业链,带动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要着力在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求突破,依托北京、上海、广州和哈萨克斯坦东哈州农产品展销会平台,突出宣传塔城、借展招商主题,建立健全区内外衔接互动、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和销售。要着力在标准化生产和培育知名品牌上求突破,充分发挥部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品质优良、地域特色突出的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高水平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坚持构建自治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出口基地目标不动摇,实施园区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战略,保持和扩大外向型农业良好发展势头。到2015年,全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年出口果蔬15万吨。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优化通关环境,推动形成塔城市中心市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巴克图口岸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扩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建立中-哈塔城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区,争取上升为上海合作组织塔城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力争在塔城盆地建立沿边开放试验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开展边民互市和过境旅游,带动辐射周边区域形成北疆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高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统筹城乡、科学布局、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的原则,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为目标,推动城镇建设有序开展。塔城市要学习借鉴沈阳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文化的多彩元素,走“城在林中、林在城里”的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欧亚风格的多元化宜居休闲和口岸旅游城,形成辐射塔城盆地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区域的中心城市。乌苏市要与奎屯、独山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天山北坡中段交通枢纽、产业高地和物流中心,努力建成联结南疆库—拜产业带、辐射北疆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沙湾县要发挥地处城市化水平最高区域、90分钟车程内分布最多大中城市的优势,着力打造集乡村文化、特色餐饮、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县城。额敏县要发挥人流、物流汇集优势,与农九师师部一体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商贸流通特色县城。裕民县要发挥地处巴尔鲁克生态区的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度假特色县城。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要立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挖掘,着力打造哈萨克文化和蒙古江格尔文化特色县城。要抓住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努力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打造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的新型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事关地区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水利建设方面,加强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新建山区水库,新增库容1.7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比重降至92%以下,工业用水比重提高到5%以上,2013年彻底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交通建设方面,加快克-塔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努力建成直通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的国际新通道。完成克-塔-巴高速公路和15条专用公路等级改造,新建改建等级农村公路9495公里,努力实现县县通高速,100%的乡(镇)场和建制村通公路。电网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准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力争形成北五县(市)220千伏环网,补强网架结构,确保地区电力供应。科学合理确定电价运行区间,形成电价“洼地”优势。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机遇,加强草原生态治理,重点抓好库鲁斯台草原保护,高标准、高层次推进塔城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把塔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核心区。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力度,提升高中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15年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加强双语师资力量建设,确保2015年基本实现“双语”教育全覆盖。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力争两年内地区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援弱工程”,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消除最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90%以上。要在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上实现新突破,以县(市)为单位,打破乡(镇)界限,集中连片推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力争提前完成安居富民任务;以6座定居兴牧水库建设为切入点,科学规划定居住房、饲草料基地、安全饮水等配套设施,积极探索新阶段牧民定居的新模式、新途径,力争在全疆率先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坚持把改善生活条件与解决生计问题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二、三产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努力让各族群众住的方便舒心,就业增收有门路,真正做到生计有保障、富裕有希望。

(七)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巩固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及中央企业对口支援成果,不断深化与中央企业的经济技术协作,力争在更高层面加强合作,实现互利互赢。加强与辽宁省的沟通衔接,总结运用试点成功经验,全面落实对口支援各项规划,详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按照“对口支援、民生优先”原则,积极推进安居富民、双语教育、就业增收、医疗卫生等援建项目,把辽宁省的对口支援转化为造福群众的现实成果。要借助对口支援渠道,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依托,吸引和支持辽宁省有实力的企业进驻塔城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建立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长效机制,通过组织地区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型人才及劳动力转移培训,促使干部群众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增强本领。要关心爱护援疆干部,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创造“家”的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全身心投入塔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践。

(八)坚定不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炼升华地区特色人文优势,使之外化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欣赏的人文环境,内化为爱国、感恩、开放、包容、创新、奋斗的人文精神,成为推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和内容。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方位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围绕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坚决防止发生特大恶性暴力恐怖案件的目标和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破坏、暴力恐怖活动的要求,突出抓好社会面管控和边境一线管理,推进维稳工作常态化,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有效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解决好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创新社会管理,夯实维稳基础,确保地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统揽全局,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证

地区各级党政和各族干部群众要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把本领用在克难攻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奋力推进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一)深入解放思想,推动变革创新。解放思想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对推进地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先导作用,着力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解放从观念走向实践。面对当前繁重的发展任务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抢占发展制高点。要进一步正视发展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勇于突破常规,放开手脚、放胆实践,做好改革、变革、创新、突破的文章,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提升发展水平的新思路、新办法,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先行先试的勇气上,体现在成就大事的魄力上,体现在促进发展的成效上。

(二)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跨越发展能力。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与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促使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类组织,着力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和方式,把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和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引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上来。要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大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今年是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年,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换届工作圆满完成。要以换届为契机,选出组织放心、党员信任、群众满意的好班子,换出变化变革、固本强基、后发赶超的新气象,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坚持在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实践中培养和考验干部,坚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人吃亏,切实把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思路、有激情、有经验、有贡献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认真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在推进科学跨越、后发赶超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强化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有过硬的作风作保障。各级党政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促进自治区党委和地委工作部署快速度、高质量地落实。要深入实施“提升执政效能攻坚工程”,继续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加大治懒治庸力度,进一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转变机关干部作风。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人对人、面对面、心连心地做好群众工作,让改革的成果更多的惠及民众。要大力倡行效率,在谋发展、促跨越上突出一个“快”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在前面、跑在前列,不错过任何发展机遇;在推动工作上体现一个“好”字,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真正用又好又快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造福各族人民群众。

(四)狠抓工作落实,增强决策执行力。抓落实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最实际检验。面对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领导要善于把握全局,科学判断发展大势,切实增强宏观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和自治区工作部署,自觉把本县(市)、本部门的工作置于全区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审视和谋划,做到见事早、判断准,提高领导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时刻保持对新政策、新举措、新规则的高度敏感,主动迎接、行动在前,谋划发展项目,集聚机遇能量,放大优势因素,推动实现新的发展。要善于抓要事、攻难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地委重大决策部署、地区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要亲力亲为、动态跟踪、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保障促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大局。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按照“严防腐败、严格管理、严明纪律”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促进各级干部廉洁从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央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带头营造吏治清明、政风清新的发展环境,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同志们,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推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创地区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地委扩大会议已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广泛讨论了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与会同志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前进方向,增强了跨越赶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可以说,这是一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大会,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我们抢抓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地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确保地委决策部署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实效。全区各级党政要把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地委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推动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任务上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地区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狠抓地委决策落实,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抓落实。解放思想是抓好落实的基本前提。今后一个时期,是为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基础、蓄后劲的关键时期,也是地区发展格局大调整、大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全区各级干部要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思想束缚、克服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跨越赶超、争先进位的发展意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迎难而上、勇于攻坚的进取意识,团结协作、同心协力的大局意识,放开胆子、迈开步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推动落实的成效上,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改革大突破、促进经济大发展、实现社会大进步。

二要坚持科学决策抓落实。科学决策是抓好落实的根本依据。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和落实中央工作座谈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对口援疆工作全面组织实施的第一年,国家将出台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这些政策能否及时全面落实,取决我们的工作态度、争取力度。各县(市)、各部门要强化“政策就是方向、政策就是机遇、政策就是效益”的观念,潜心研究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政策、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走向、国家支持的项目和扶持的重点领域,特别要深入研究中央给予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实质,努力从政策中捕捉机遇、寻找资源,谋划项目、争取资金。要围绕地委、行署推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工作部署,立足本县(市)、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事关长远的全局性、深层次问题,选准切入点、寻求突破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赢得工作主动。要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机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增强决策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确保各项决策符合上级精神、符合地区实际、符合群众愿望。

三要坚持改进作风抓落实。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是确保决策落实的关键。近年来,我们着眼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作风导向,先后组织实施了争先创优绩效考核和“提升执政效能攻坚工程”,地区各级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坚持把改进作风作为推动落实、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常抓不懈、抓出成效。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集中精力扑下身子抓落实,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大力发扬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优良作风,对于关系地区长远发展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要抢时间、快节奏、高效率狠抓落实,决不拖泥带水、贻误时机。要大力发扬联系群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坚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精减会议文件、减少接待应酬,严格控制不必要的评比检查,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在推动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要坚持明确责任抓落实。狠抓落实既是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具体体现,也是为政者政治责质、学识能力的综合反映。地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强化抓落实的政治责任,坚持把狠抓落实作为勤政为民的不懈追求,作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争做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推动者、实践者,确保地委、行署决策部署高效落实。对于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重点任务,要带头研究谋划、亲自部署落实,要敢于负责、靠前指挥,跟踪问效、一抓到底。各县(市)、各部门要把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明确时限,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具体人员,切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五要坚持创新机制抓落实。全面落实地委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既要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发进取的热情,更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落实督查机制,结合深入实施“提升执政效能攻坚工程”,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三位一体”的大督查作用,对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策落实情况、地委、行署重要工作部署执行情况及地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要进行重点督查,紧抓不放、务求落实。要定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督办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切实转变“重部署、轻落实,重结果、轻管理”的倾向,确保项目抓一项成一项、工作干一件成一件。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各县(市)、各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考评办法,切实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推动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要建立健全联动推进机制,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全局观念,树立“一盘棋”思想,在推动地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实践中,该牵头的主动牵头、该配合的积极配合,遇到困难合力攻坚,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形成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调,共同推动发展、谋求跨越的强大合力。

六要坚持营造氛围抓落实。良好的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对抓好落实至关重要。要坚持在推动地委决策落实、促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大力褒奖选用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实绩突出的干部,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智慧凝聚到抓落实上。要突出典型引导,大力宣传推介在地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落实,为抓落实、促发展鼓劲造势,使推动落实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全区上下形成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元旦刚过,春节临近,各方面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各县(市)、各部门要统筹安排、精心部署,科学有序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地区各类专业会议要争取在春节前开完,确保春节过后集中精力抓好今年各项工作。全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发展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力争“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强化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完善经济运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产增效,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衔接落实,加紧做好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要高度重视近期降雪天气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把各项防灾救灾措施抓实抓细,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度春。要加强设施农业管理,强化防风抗雪措施,引导农民做好温室大棚保暖防冻工作。

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切实做好“两节”、“两会”期间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及城乡“低保户”、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实到户、到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要加强对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根据节日期间市场需求情况,精心组织货源,丰富商品种类,增加服务项目,保持市场价格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基本稳定,确保供应不脱销、不断档。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面管控和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工作,严格执行节日期间值班制度,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节日期间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使各族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篇10

内容摘要:拉动内需是我国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就我国拉动内需的影响因素、各因素的相互匹配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指出了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需社会制度影响因素匹配性经济增长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刺激国内需求成为各国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选择。从长远来看,拉动内需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但国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复杂系统,要实现让老百姓放心消费以拉动内需的目标就要系统地考虑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匹配性及衔接的有效性。政府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通过拉动内需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的目标,需要很多相关制度的协同作用。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通盘设计,协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持久、稳定地拉动内需的目标。

影响内需的主要因素及其匹配性

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那么,首先需要看这个木桶由多少板组成,然后再看这些板的匹配性。

(一)影响内需的主要因素

我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的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一是保障民众健康生活基本权利;二是体现获得健康生活资源的社会公正性;三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将政府的价值目标作为主线来确定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方式。这是因为:第一,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平台是各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集合;第二,国家是不断进化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在不断进化中始终保持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匹配并协同发展。

笔者结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提出对拉动内需广泛认可的影响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是否动荡;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当前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消费重视不够的问题、“赶超”情结及GDp情结致使投资率过高,对消费率产生挤出效应;三是制度类公共产品不足。政府对消费市场的规制制度、教育类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类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等供给不足,使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导致居民总体消费倾向不足;四是税收制度缺乏合理性;五是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六是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过快;七是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完善致使一些消费难以实现;八是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分配率低;九是收入差距增大;十是有些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十一是个别政府官员的腐败;十二是就业机会不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各因素的状态及匹配性分析

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有五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张成福、党秀云(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基本的作用和职能包括“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组织各种各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调整和解决社会冲突、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政府要想实现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需要客观上存在内在关联的诸影响要素有机地服务于政府目标的整个实现过程。当各维度之间相互匹配时,整体运作的绩效将更好。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不同形式的改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任何维度上的变革都可能导致其它维度的补偿性变化,任何试图孤立的变革都可能导致失败,因此必须对各个维度进行协同变革。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针对这12个因素的改进通常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有意识的系统设置,使各因素之间相互匹配并朝着图1中的极端状态S1的方向改进;二是并没有对这12个因素的设置进行系统思考,只是针对某一局部出现的问题,或者学习了某种新的思想、方法,或者因为管理者的个人偏好而对其中的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状态进行“改进”,导致各因素之间可能从相对匹配变成了相对不匹配。我国宏观管理过程中多出现第二种情形。

拉动内需影响因素中“短板”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赶超情节”和GDp情节,以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前一段时期的“北沙南旱”现象足以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反思。另外,国民也应该树立一种“以简朴而努力的方式活着”的健康生活态度。拉动经济不能靠无端地消耗物质财富,因为,任何物质的生产都是要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压力(肖平,2009)。

(二)使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所有拉动内需的政策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人们有稳定的现实收入与预期收入为前提的。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分配率。分配率是指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的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而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这是导致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少、消费率低的根本原因之一。2010年1月,全国低保人数近7147万人,加上虽然不享受低保,但生活依然困难的为数众多的老百姓,都会捂紧钱袋。因此,通过消费拉动内需任重道远。

2.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社会分配的不公不仅损害社会底层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中产阶层的发育。总理在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就说到:“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吴冰,2010)。

3.建立有利于农民长久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农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目前却是现代化水平最差的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村是一个巨大的、长期消费不足的市场,多数农村人口的生活达不到健康生活标准。因此政府拉动内需的目光应该投向农村,建立有利于农民长久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其总体思路应该是: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变粗放型为集约经营转化,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目的,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让居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需要。健康生活需要应包括一个生命存在必需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即卫生充分的食物和饮用水、足够御寒的衣被、有房住、有事干,有病能治,享受义务教育,享受基本的新闻资讯,享受到一定条件的公共设施和娱乐生活等。拉动内需,不是鼓励少数人的奢侈生活,而是让国民普遍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些都是以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前提的。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等,核心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力图寻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是以民为本的政府的重要职责,这应该成为政府为民谋福利的基本目标。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给老百姓一个稳定的未来预期。如果老百姓没有一个可预期的稳定未来,总是担心着自己的养老、医疗、子女未来等,那么我国庞大的居民储蓄将永远不会改变,内需就无法迅速提升。二是,我国的总体经济建设思路应该是通过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宏观经济发展持久性和稳定性。三是,创造就业机会。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社会里,个人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稳定的收入预期,而且收入高低借助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回报反映出来,这样,就能够激励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便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回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通过发展和深化教育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有助于提高个人持久收入水平,推动个人或家庭消费与经济增长同步。另外,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律环境和公正的制度环境。政府决策还应当依法而行,依程序而行,以保证其公正性。

结论

本文探讨了拉动内需以实现经济持久增长目标的影响因素,提出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匹配、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应重点扶持的“短板”。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资源的日益减少要求国家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因此对宏观调控应该将局部调整和整体协调相结合,这有助于国家经济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运作,有助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正确勾勒出系统管理的框架,更加关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协同改进,从而不断改进宏观调控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肖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拉动内需――应对经济危机的价值思考.阴山学刊,2009(2)

3.吴冰.温总理答问录.青年文摘,2010(4)

4.王胜谦.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与就业政策[J].管理世界,2006(4)

5.课题组.培育内需增长的基础.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J].宏观经济研究,2003(1)

6.《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5(6)

7.朱祖平.企业管理质量的评价模式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朱为众.如何驾御中国经济三套车[J].新财富,2010(1)

9.王邦宜,孙高向.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与消费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