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6:06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探讨

审美教育也可以简称美育,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事物。那么,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何而来,初中语文教学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名篇,是浩瀚如云的文学星河中璀璨的明星。这些作品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志趣和节操,令人感悟至深,能使读者获得美的教育。那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呢,本文将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中的美

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设计精当的导语,更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状态。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笔者就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领略初春的欣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带领我们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去体验一下春的美妙吧!”这样优美的导语,使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很快进入了“欣赏美丽春天”的审美状态中。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触自然界的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绘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文章,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那样栩栩如生,具有活力。比如写春天的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春》堪为典范,绘尽了人间的春景。文章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而写冬天的佳作则可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代表,文章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了济南冬天的山水之美,又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爱。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就更有韵味和感染力。学习这些课文,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作者的文字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老师,在教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就要运用幽美的语言语调,生动的教法,可结合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现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自然界的美。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社会中的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以丰富而形象的人和事给学生社会美的享受教育,也启迪学生们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努力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写尽了邓稼先为祖国“两弹一星”所作的突出贡献,人物的信念理想献身精神一览无余。而高尔基的《海燕》则以物喻人歌颂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坚强斗志。这些感人的形象唤醒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其实,生活就像个万花筒,真假美丑时刻都在上演。怎样识别真善美?怎样颂扬美和善抑制恶和丑?初中语文教材选择了许多富有教益的作品给学生以启迪。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社会美。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运用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中的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一些作品不乏展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表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内容美主要表现为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形象应具有典型性。所以课文所选都是一些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妻、妾、客的赞美(比城北徐公美)来表现邹忌的外形,用敢于进谏来揭示他的内心。一个内外皆美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中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和语言美。通过结构美和语言美展现作品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周敦颐的《爱莲说》紧紧围绕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组织材料,论述十分紧凑,通过牡丹与菊的反衬,突出了莲卓尔不群的风格。语言美是中国语文的最大特色,它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如周密的《观潮》一文,短短两百余字,既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又写出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本领。

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能只会单纯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深层次的艺术美体会不到。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和感悟这种艺术美。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把这些艺术美剖析出来,让学生去体会去品位。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4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讨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为此,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学生诵读蔚然成风,较有感情,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但习惯尚未形成,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在每个检查周期中,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并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实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

一、以文本为中心,提升审美能力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2.分析作品的意境美。优美的文章都能创造出一种意境,给人以感染、熏陶。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表达含蓄蕴藉,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情景交融,境由心造,客观景物染上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巧妙的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面上写大海吞吐日月,其实正是为了寄托作者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美,特别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思想美。文以载道,文章不是作者的无病,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外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以深邃的思想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揭示了黑暗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时,孩子没天真无邪真诚善良,然而成人社会的冷醋无情。丁举人的凶残狠毒,心狠手辣,酒客们的穷极无聊,麻木不仁,孔乙己的自欺欺人,迂腐不堪。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现了社会的黑暗。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二、解析典型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

“文学的特殊审美教育作用,是和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离不开的”,文学形象最能把读者带进作品所要反映的那个社会现实,去认知、评价现实,最能激发学生去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进行剖析,以形象教育学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爱与憎的反响。如《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用极尽嘲弄之手笔成功地完成了对“菲利普夫妇”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对于勒变化无常的态度是缘于于勒的命运好与坏(是否有钱有地位)。当菲利普一家人怀着美好心情去度假在船上偶遇日夜期盼的“福星”就是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家伙时……,一切深情的面纱被彻底撕破,人物的丑恶嘴脸显露无余。通过爱慕虚荣、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菲利普夫妇这个艺术形象的分析,学生是能认识到什么是丑恶的灵魂、罪恶的深渊,并深刻地意识到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照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温暖的大家庭的人们是否更应该坚持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呢?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升化。

三、走出课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展美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虫鱼等朴实的自然因素,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再如山川绿化,园林景观等,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印证。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辨别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展开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6

关键词:英美文化特征英语教学方法

英美文化是附着于英语语言之上的广阔社会背景,渗透于英语句式、会话、阅读、写作之中,对英语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发挥英美文化对英语教育的辐射和影响,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为什么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原因在于英美文化有如下特点和意义。

一、英美文化的特征

①英美文化的国际性

当今世界,英美文化不仅是英语系国家的特有文化,也是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文化体系,不仅流行于西欧北美等老牌英美国家,而且也扎根于拉美、非洲、亚洲这些原本并不属于英美范畴的国家。英美文化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礼仪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通行文化,深入世界各地,影响着不同肤色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英美文化有着最广泛意义的国际性,是国际社会的通行证,在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国际性社交礼仪,引导初中生提前与国际接轨,有利于走上社会后更好更快融入社会。

②英美文化的趣味性

英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背景,和我国的儒家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在社交礼仪、行为方式、思维境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异在成年人的意识形态中体会可能不强烈,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会迅速对这个不同于伴随自己成长的母体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产生浓厚的兴趣。探索新奇正是青春少年的最爱,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极大地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热爱学习英语,乐于学习英语。

③英美文化的时尚性

就目前来看,英美文化依旧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体现着最先进的文化理念。时尚、流行是英美文化的标签,也是当今国际文化的主题,这一点同初中生的心理要求是一致的,追求时尚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最显明的特征,对时尚的追求、对新鲜事物的热爱是青少年健康向上动力的源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教育,把英美文化的时尚性、流行性渗透到教学当中,会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感情投入。

二、英美文化教育的教育建议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渗透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课堂上的方式方法

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应该注意所引用英美文化题材的真实性。教师对于所引用的英美文化内容,应当有完全的了解,务必真实。只有真实的题材才能对学生心灵产生潜在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题材不真实,或者有虚构成分,无疑会在学生心里产生疑问,动摇其学习英语的信念,结果适得其反、大打折扣。

②课堂教学中进行英美文化教育,应保持有效性。找一些与所授课程密切相关的题材,有效地表达蕴含在课程中的英美文化内涵,不能东拉西扯,边缘化、宽泛化地引入英美文化题材,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有效的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③课堂英美文化教育,还应保持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以包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来看待英美文化,并进行教学渗透,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我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进行英美文化教育,而非以消极的态度看待英美课程中体现出的英美文化,以免在学生心中产生抵触情绪,打击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课堂下的办法

在课堂下进行英美文化教育,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我仅举代表性例子说明。

①举办英语角

举办英语角,让学生参与其中,自由自在地进行英语会话,会使他们最大程度感受英美文化氛围,将自己的角色完全转换成一个普通的英美人,暂时忘记自己的东方身份,完全溶入到英语的语境之中,接受英美文化的洗礼。

②表演英语话剧

英语课程中有大量的英语名著故事,课下组织学生把英语故事演变成话剧,让学生们分担角色、倾情演绎。英语故事是最典型的英美文化产物,表演英语话剧无疑是最大程度接触并授受英美文化的方式和载体,应大力推广。

③观看英语动画片

英语动画片也是英美文化的产物,而且其观赏性又比较强,也容易被学生授受,学生们能够在英美文化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画片中的句式、单词。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下帮助学生学习共同英美文化,比如登陆上联网,听英语广播等,不一一枚举。

三、结束语

英语教师不应该将英语教学单纯看作一门学科,只是机械地教与学,应该将英语教学学以致用,推广到生活中,融合到社会中,接洽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让英语教学回归到语言学习的朴素真谛中。

参考文献:

[1]王洪波.试论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华章.2012,(8)

[2]牛晓亮.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初探[J].素质教育论坛.2012,(1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7

关键词:审美意识;中学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6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网络的迅猛发展,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广大初中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强烈冲击,出现了审美意识的缺失。这种审美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穿着上追求超“时尚”,如乞丐服等奇装异服;发型上赶“新潮”,如在头上剪成“iliveyou”、“此头出租”等字样,更有甚者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以此装酷;打扮上追求影视明星的“范儿”;学习上把影视明星的照片贴在课本和课桌上等。总之,他们的审美追求是:“奇”、“怪”、“畸”、“潮”。这种不分精华和糟粕的畸形审美情趣不仅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危害,而且更严重地影响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如何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审美情趣上来?这对我们广大语文工作来说任重而道远。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在朗读中体会美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可读性强。特别是诗歌、散文,易于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语文的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感情地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文本感情基调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鼓励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语调和感情。最后让学生跟音乐听读,在听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在体会中完善,在完善中把握作者情感美。通过以上“三读”,既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语文美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三读”可以体会语文的文本之美。朗读第一句时,要抓住关键词“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春旺盛的生命力之美;朗读第二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花枝招展”,体会春的形象美;朗读第三句时,抓住“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体会春的力量美。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到了语文美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在品味中鉴赏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课文中寻找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让学生从品析中鉴赏语文美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例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曲”、“幽”和“深”,让学生去鉴赏破山寺的幽静之美;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时,可以从文意上着手,引导学生去品味“行人”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的哲理之美;品读郭沫若《雷电颂》时,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的修辞(比喻、反复、排比)之美;读《安塞腰鼓》时,品味鉴赏后生们打鼓场面的磅礴气势之美;读《与朱元思书》时,从奇山异水之中品味诗歌的韵律和结构之美。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领学生去品析、鉴赏语文的美,让学生在美文佳句的熏陶下学会鉴赏美,养成良好地审美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在想象中感悟美

在想象中感悟文本之美,前提是“想”,结果和重点是“悟”。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文本精心创设情境,努力营造想象氛围,构架“想”和“悟”之间的桥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本之美。例如在教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文中有一个蔡老师假打学生的细节。对于这一个细节,教师首先通过想象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老师假打学生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然后让学生和老师结合文本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最后再引领学生分析“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和“教鞭轻轻敲”等词句,从中感悟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温柔善良之美。同时,展开想象,揣摩孩子在这一细节中用石板迎老师教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抓住关键词“迎”和“狡猾”去感悟孩子的淘气、调皮和可爱之美。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去感悟文本之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审美教育。

四、在绘画中创造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8

【关键词】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美育培养

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逐渐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目前,审美教育已经深入到多门学科当中,语文教学就同时肩负着学生美育培养的重任。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美育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美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人生观、审美观正在形成。学校审美教育活动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初中生能否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能否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着初中生今后能否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否用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认真地生活和发展。因此,加强对于初中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一方面,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专门学科的学习来实现,如美术、音乐、图画、戏剧、影视等课程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也可以附属到其他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比如初中生的审美教育就可以深入到语文学科当中。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与人之间用来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初中生正处在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二、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美育的培养

1.注重汉语文教学,提高农牧区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我国农牧区一般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很多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文水平较低。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汉语知识点都不了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那就根本谈不上对于汉语言文字的美的欣赏。因此,加强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应该帮助农牧区学生学好语文,培养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农牧区学生汉语文能力之所以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语教材之外在课后很少使用汉语交流。针对这一情况,农牧区语文教师可以从汉语的趣味性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汉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尝试性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例如,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汉语讲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教学方法,将汉语言文字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文,真正提高农牧区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注重牧区文化,引导农牧区学生体验自然美和生活美

农牧区地处偏远,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较少,因而经济比较落后。青少年是农牧区建设的生力军,农牧区教育不仅关系着农牧区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关系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加强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提高农牧区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要教育农牧区学生热爱牧区文化,引导他们体验自然美和生活美。农牧区学生生活在广袤之地,在白云蓝天之下骑着骏马在草原上纵横驰骋,看星星月亮听虫鸣犬吠,对于别人来说是那么遥远的事情,但是对农牧区学生来说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获得了体验自然美的机会。这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首先,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农牧区的实际生产生活状况编订农牧区初中语文教材,使农牧区初中语文教材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这样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就能顺利进行。其次,在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把语文课堂搬到草原上进行,叫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以更加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去,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同时进行。当然,农牧区的生活并不全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了生活,农牧区的孩子需要适当承担放牧牛羊等工作,农牧区的生活也很艰辛。艰辛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美,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当然不仅是虚幻的美,也包括生活美、劳动美。因此,加强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参加劳动、认真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美,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不仅关系着农牧区学生审美观的确立、关系着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能否顺利实现,而且对于农牧区的经济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从农牧区的自身特点出发,不断加强农牧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促进农牧区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光.中学语文审美教学谈[J].南方论刊,2007(09):104.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审美教育;审美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理应担任起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初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客观自然美与主观情感美的有机统一,不仅能给人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人热爱生命。在讲授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意境,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如在讲《与朱元思书》时,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就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意境开阔。“缥碧”写出了江水之色;“千丈”写出江水之深;“见底”写出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夸张句来形容水的急,勾勒其急湍猛浪激越的意境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写奇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纯净而幽美的山水,使你我变得超然脱俗,飘然若仙,这美景,这意境,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根据文中的内容绘制出优美的山水图画,再让他们听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引导学生获得亲临其境之感,使之陶醉在作者着力渲染的“山清水秀”之中。然后,通过教师讲述把同学们引入美好的意境,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精神。这样反复下去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健康审美的途径。

二、让学生感悟艺术美,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艺术是神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题材是进行艺术美的教育重点。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美的能力,这对与他们深层次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是大有益处的。如《陌上桑》写罗敷美貌,就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的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写,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创造:罗敷的衣袂飘飘,似闻麝兰之馥郁,笑靥如花,纤腰楚楚,鹅蛋脸,柳叶眉??总之,你可以把罗敷想象得“远惭西子,近愧王嫱”都不为过。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加想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在文学作品中借助相象,可以把内容表达的更生动,意境更为深远的艺术之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时代的发展,把美育问题推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而语文教学正是美育的得天独厚的园地。为此,笔者想就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喜悦和精神上的满足。绚丽的景色,鲜艳的花朵,传神的艺术作品,以及和谐的秩序与科学理论体系,都能使人们获得美的满足。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真实的,纯洁的。它能激发人的热情,陶醉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美的化身。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求知欲望。教师自身必须注重课堂的艺术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才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以及美学的渗透,使广大学生在人文美学和鉴赏和学习中,欣赏美,热爱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富含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在教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通过知识竞赛,我们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个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

二、提倡“美读”体验情感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可见,要想领略外在美必须和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才能情景交融达到心灵的碰撞。朗读在这一心灵交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全神贯注地很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德育、智育、体育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坚持文美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获得知识陶冶的同时,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取得更好的教学目的。如在学习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们在熟悉志愿军战斗事迹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三、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