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8:57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1

关键词:环境环保工程建设难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5]文献标识码:a

所谓的环境工程指的是研究和从事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与生物学中的生态学,还有医学中的环境医学与环境卫生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环境工程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的开拓发展,其主要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包括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以及水污染防治工程,还有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环境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园林绿化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

但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全国各地的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也不同。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降低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对园林绿化不够重视,盲目的追求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主站的建设,使得城市密集,绿化空间急剧缩小,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与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很大落差,久而久之,将形成恶性循环。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生活垃圾没有及时进行无公害的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的消费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大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商场以及餐饮服务行业每天都会带来很多生活垃圾。据调查,大型城市每天都会产生上千吨生活垃圾,小型城市每天的生活垃圾至少也要几百吨。如此一来,城市有可能因为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从而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形象。在我国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仅仅是采用运输到较远地区进行掩埋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处理防水耗资大,成本高,而且垃圾被焚烧后其中的有用资源无法二次利用。没有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污水没有及时得到完善的处理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城市径流产生的污水。其中城市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是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对生活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处理办法是经过污水厂的一些相应处理之后再次循环使用。有着周期循环使用的特点。工业排放的废水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在城市污水占得比重也相当高,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分布也不一样。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排放的污水就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需要对这些工业污水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处理。最后一个污水来源是城市径流产生的污水。这些污水是由城市降水淋洗大气污染物和冲刷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网汇集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污水及时完善的处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我国对于污水的处理实施较为落后,污水不及时的处理,污水的回收速度较慢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严重问题。

如何应对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进行的同时,既要注意有形环境建设,更要把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放在首位,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一味的索取利用,破坏环境,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加强宣传和监督制度,提高民众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和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城市建设部门独裁独行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要求相关部门的工作成员必须加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知,同时大力宣传环境工程建设相关认知,动员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监督执行。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环境工程建设有进一步的了解,观察并指出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加快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大跨越。

鼓励社会投资,从而加强并完善环境工程建设的体质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另外还需要鼓励并发动社会上多元化力量的投资,才能维持并加快其发展。例如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以及污水排放设施建设,又或者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方面,都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体制系统进行维持,所以需要有更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到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来,有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持续运行。建设环境工程引导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参与者的奖励及维持,激发并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加大技术发展,促进城市的污水排放治理以及生活垃圾处理。

城市的污水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两个重点工作,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首先,要对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企业的相关处理部门进行监管,引导并督促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并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一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发或者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推广以及应用绿色环保的产品。采用高新科技,对环境工程建设来说很重要,同时也可以确保环境工程建设能够收到效果。

综合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二次利用

在工业生产中,原料以及燃料费通常占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很多基础的工业原料,例如石油、盐、煤矿等,其中都具有很多种化学成分,但是在工业生产中,厂家只取其有用的部分,剩下的都作为废物丢弃,不仅使得产品成本提高,还属于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随着工业经济日益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废品的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把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抛弃旧的生产模式从“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丢弃”转变为“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这样,原料在投入生产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使用,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工程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良性作用。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率只有30%,每年都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随着废弃物一起流失,因此,回收利用二次资源对我国来说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关系到每一个民众的自身利益,需要全民的力量共同参与维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应对,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进行科学的管理,改变旧的观念,创造新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向阳,松树林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海岸工程1999(04)

【2】、王海燕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市建设2009.07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2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环境问题;污染;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86-02

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从农业到工业的整个现代转型过程的总称。现代化经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通常包括技术、工业、政治、城市等方面的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心态等等都随之发生变化。

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始于鸦片战争,是外力的推动,是强行被纳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体系。1840年到1895年,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机遇形成,但是由于上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政权领导,下层又缺乏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民间推动力量,所以,中国失去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这是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但是,政府在发展路线上犯了“左”的错误,中国又丧失了第二次机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中国第三次启动了现代化的脚步。

二、现代化发展对中国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发展现代化,直接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进行,所以中国进步极快。但是,在这种飞速的发展中,隐藏和遗留的问题也一时间积聚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问题开始慢慢显露出来。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拜金主义、信任危机等等阻滞了现代化的继续发展。其中,环境问题最先暴露出来。环境是发展的根本,是发展的基石,所有的一切发展都要以环境为基础。

(一)人口问题

人炸是现代化本身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中国人口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暴涨,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9%,相当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现代化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人口增加,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更多的污染,占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为资源的占有发生更多的争夺,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方面的严重后果。

(二)环境污染

从中国进入现代化发展,就开始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在非工业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协调的,但是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世界现代化进程初期,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发牧场和农田,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现展的进程中,也重蹈了西方的覆辙,砍伐森林,占用耕地,开发农田,导致绿色森林数目锐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飞速地发展工业。工业厂区将大量的废渣污水有害物质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自然系统本身是可以降解和自净外来物质的,但如果排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害物质过多,超出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害。2000年6月28到29日,我国江海县石梁河水库春天放养的1200箱30万尾半成鱼,由于受上游工业污水袭击,相继死亡。这是该地渔民自1999年以来第三次遭此厄运。面对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渔民欲哭无泪。除此之外,飞速的发展还带来了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一系列污染。拿大气污染做例,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粉尘和酸雨危害最大。中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年均,pH值低于4.0,频率高于80%以上。中国环境科学院和清华大学2003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酸雨给中国每年带来1100亿元的损失。虽然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治理,但是每年由酸雨造成的损失仍然是巨大的。

本来,地球是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复功能的。但是,地球的平衡和修复功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地球便无法进行自我修复,从而产生无法挽救的困境。由于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化的普及,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急于赶超发达国家的心态,中国的环境污染远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环境破坏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德国学者莫特尔曼指出,“西方世界毁灭第三世界的自然环境,并且迫使第三世界毁灭它自身的自然环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环境的破坏——如雨林的滥伐和海洋的污染——通过气候转变反扑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后是第一世界。穷人率先死亡,然后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后是大人。”

保护环境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保护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人类发展与自然才能相辅相成。

(一)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利用科学技术监测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以便在最快时间内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遵循“防胜于治”的原则,尽最大的可能预防污染的发生,加强污染源的现场勘查,而不是一味等污染发生了才思考应对方案。在防治污染过程中,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注意抓主要矛盾,处理好相应关系。

(二)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的设置应当远离噪声频发的地方以保证居民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机场等噪声严重的地方应该设置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在市区内,要合理控制交通噪声,正常工作和休息时间内控制大型车辆的行车。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中国政府应当加强监管措施,对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合理控制,对车辆激增现象进行调控,减少废气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大量植树造林,只有保持森林的完整,这样才能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目的。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维持生态环境的和谐性。生物圈有着自己固定的食物链,食物链任何一环断开,都有可能造成生物圈的紊乱,人类处在食物链的最高层,如果不注意保持下面食物链的链接,人类就可能会失去整条食物链从而将自己孤立起来,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威胁。

(五)保护饮用水源,加快污水处理机制的建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匮乏,一旦水资源出现极度缺失,中国发展就会失去现有的稳定和进度。

保护环境,防治要结合。除了政府部门要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我们作为中国公民也要为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负责任。日常中,我们要节约用水,尽量利用太阳能,将垃圾回收分类,保护珍稀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使用节能型物品,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参与宣传环保行动等等,只有在我们每个人的观念里加强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波,王霞.法制日报[n].2002-1-24.

[2]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路[m].商务印书馆,2003.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3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和服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机,但由于我国纺织业早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极其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纺织行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1废水

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噪声三个方面。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一般都在11亿t以上,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约为30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废水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达标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地位;作用

针对如何改善环境问题,曾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手段,但是,这些措施手段却未曾彻底改善环境隐患之中的问题因素,源于其问题因素众多,而现阶段环境检测技术仅能提出一部分策略,而其它隐患却无法在措施的实施下得到弥补。因此,研究人员针对问题的严峻性,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在这一全新应用模式之下,环境问题得到良好控制。其技术原理基于传统环境监测技术,并将其逐步演变为具备多样性的检测技术。

一、由环境监测所引起的环境管制问题隐患

1、监测技术实施缺乏动力因素

环境已逐渐面向经济方向发展,经济产业体制建设离不开环境,其中,工业的经济产值最为优异,但是,在飞速发展阶段却致使环保举措失效。因而,环境监测技术模式得以正确实施,其应用方案基于当下环境的众多因素展开,环境因素包括侧面问题因素,以及环境控制因素。在双项因素同时开展的情境下,监测模式得以正确姿态引入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环保措施的应用规范化,理性环保,而非口头措施运用。但其中难免出现适应性缺乏严峻的地理环境,针对这类地域应用简单的检测法已无法满足,应结合多种环保措施,才可改善其地理固有隐患因素。环境监测应用技术处于待发展阶段,其内部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成分,这些成分将环境问题加深,令相关人员对环境问题无法准确掌握,最终致使人员对监测实施缺乏动力。

2、环境监测相关体制建设存在不稳定因素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共分两面,针对环境的一面,以发展环境为优先,对环境隐患问题给予关注。但却忽视最为根本的加强地理建设,地理作为影响生态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环境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的好坏水准近乎均衡,但又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部分因素源于检测体制或机构建设不完善所导致,而改善这一问题的方式可依据加强现有环境监测系统的基本模式展开,使环境监测工作逐步迈向环保行列,并向大众倾诉,仅有重视环境监测技术,才可治理现阶段生态环境的隐患处境。其次,就是体制监管人员体系建设中所存在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应从根本着手,分析其问题产生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致使监测体系不完善的根基原因,不重视监测,引发监测模式不正规,监测方式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然而,却一切感觉不到责任。稳定环境间测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其技术体制的不断完善,仅有长期累积相关经验,才能达到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

3、相关监测体系人员稀少致使能力未正常发挥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量是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完成各项指令性监测任务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忙于应低监测工作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局面。

4、设备、仪器等资源的匹配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配置手续、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严重浪贪基层监测站的仪器采购没有计划、预案,尤其对大型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及供应方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市场调研不够,也不征求使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完竣环境监测体系,增设环境监管能力的相应举措及方法

1、设立环境监测架构体系相应认可制度

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监测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认可评审制度若监测能力下降,不按规定或规范提供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则取消其监测资质,以保证环境监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这样也打破环保系统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市场的垄断,发挥其他行业部门和企业环境监测站的作用,使环境监测市场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提高核心竞争九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2、增设人员培训机构及培养人员基本素质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监测站要从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制定环境监测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人才。

3、规范部门机构的质量标准,加强人员监管力度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抓好质量基础工作,积极参加能力验证试验,认真组织内审和管理评审,综合评价质量保证措施。

4、加深考核内容审查,逐步建立领导责任

为了避免制度成为“纸上谈兵”,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环境监测系统应建立完整的外部监督机制。不定期突击检查,抽查操作程序、交接流程质量记录数据处.,监测报告、日常监督记录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全面准确,在此过程中若查出重大质量事故或考核不合格。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石土。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系。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

结论: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实施,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但是,环境问题却依旧为得完善。针对现有环境问题展开分析,其问题侧面在于人员管制的缺失,而正面则是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生态衍生,在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并且弥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部分问题因其极大危害生态环境,而被人们所重视。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发展中,全面维护环境管制工作,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5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灾害;恢复治理

0引言

矿山的建设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当地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了更好地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矿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及时防治地质灾害隐患、修复被破坏的水土环境、复垦被破坏的土地[3-5]。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矿山开采主要会产生5个方面的问题:①矿山开采塌陷导致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并伴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②矿渣堆放产生的地面压占及污染问题;③矿山开采导致含水层破坏,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用水;④矿井水污染问题;⑤矿区植被破坏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1)预防措施。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开采、留设保护煤柱、提前搬迁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和减缓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危害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减轻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危害。(3)矿渣综合利用措施。矿渣的堆放不仅会压占土地,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坏,而且会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应大力推行矿渣综合利用技术。例如,煤矸石主要利用方向有煤矸石发电、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生产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高附加值产品、用煤矸石复垦塌陷区及修路等。通过综合利用矿渣,做到矿渣零堆放,减缓矿山地质环境破坏。(4)饮用水工程措施。矿山的开采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导致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当涉及到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含水层被破坏时,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在开采影响居民饮用水含水层前,应提前布局饮用水工程,如利用深井或水库作为水源,布置管道引水工程。(5)矿井水处理措施。矿区内矿井水直接排出会污染周围环境,矿井需设置井下水处理站,矿井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作为场地生产消防用水水源及井下生产防尘洒水水源。(6)植被恢复措施。矿山开采一般不会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因此矿区植被恢复措施一般为植被补植。植被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种类,例如在山西多选侧柏,因其较耐寒、耐干旱、耐贫瘠、可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且整体存活率、环境适应度和观赏度较好。

3恢复治理效果

以山西某矿为例,该矿多年来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地裂缝充填、崩塌治理、农村道路修复、河道堆积物清理、村庄搬迁、植被恢复、供水工程建设、矿井水处理及监测等措施。通过多年治理消除了矿区内大部分地质灾害,避免了矿区内村民住房遭到破坏,解决了周边居民饮水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地改善,缓解了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

4结论

(1)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按照“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矿区特点、生产方式与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2)地质灾害治理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中之重,应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缓解矿山生产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禹.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实践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10):190-197.

[2]牛磊,赵志芳,曾诗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8(9):34-35.

[3]张夏,苑泉.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0,27(12):175-176.

[4]武强,刘宏磊,陈奇,等.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与实践[J].煤炭学报,2017,42(5):1085-1092.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6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一.市政施工环境保护分析

市化进程得以发展,市政施工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市政工程项目和水利工程等项目不同,其重要性在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与工作相关联。因此,市政施工产生的影响问题也很突出,需要相关的施工企业密切关注当地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工程企业之间形成市场良性的竞争力,满足了建筑行业可持续化发展原则,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保障了建设现代化施工企业的优良性。

二.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2.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的项目包括:城市道路、城市排水系统以及配套的综合性管线等,根据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比较长、存在不确定因素、工程是分期规划的特点,造成了原生态树木和绿地的严重破坏。更严重的是,市政工程中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广场的大面建设,其填土,挖方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地下建筑物和表面硬化现象等也会影响地下水资源和土质环境。长时间无人治理,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存在潜在的隐患。

2.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从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一直到工程完工需要大量的时间,施工中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人员的集中居住问题等,都会对城市周围大气层造成严重的污染。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动力来源是柴油,柴油的不充分燃烧所产生废弃会直接排放到大气层中,造成了大气的严重污染;另外,施工中的粉尘也会传播到空气中,严重破坏了环境。

2.3对周围环境噪声的污染

市政工程的项目线路较长、施工场地范围小、属于现象外部施工,在进行项目施工时现场难以封闭,在施工中会使用降低噪音的技术手段,但是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音污染,影响了施工周围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并且范围很大。

2.4对资源的影响

市政工程的施工条件困难,施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处理排放问题难以解决,很容易发生施工中的废水排入到市政雨水管道中或者是水资源中,各种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废弃机油也会污染工程周围水资源。不但如此,施工技术人员集体居住在施工现场,其生活污水难以处理也会造成周围水资源的污染破坏。

三.市政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3.1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措施

第一,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多多进行施工人员的保护自然和野生动植物教育,避免工程现场的过度砍伐等,限制施工技术人员以及机械车辆活动的范围。

第二,选择施工的便道选线,施工人员的居住营地,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场的选址问题中,应该尽量避免林地和耕地。合同规定中施工界限之外植物或者是树木应该尽力保护,严禁超范围的砍伐。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做好现场清理,复垦以及绿化保护措施。

第三,在施工现场的道路修建问题上,应该避免大范围的挖填施工,避免原地形的损坏;合理广泛的使用现场周围的道路或者是施工现场区域内的没有林木范围内的道路铺设,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避免现场植物生态的损坏。

第四,施工人员的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和废弃物应该流入周围地点中的污水管网,如果污水管网不能延伸到工程内部,就需要经过严格的污水处理,合格后方可排入周围的水资源环境中。生活污染物应该集中收集在有防雨物遮挡的室外棚中,或者是经过硬化处理工艺后放置在临时性的垃圾池中,并且定期的处理运输。

3.2避免大气污染措施

第一,在临时运输道路上应该做好日常的洒水措施,减少了道路中扬尘现象。第二,产生尘埃的运输车辆以及石灰等具有挥发性的建筑施工材料的问题上,应该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第三,严禁在工程现场或者是附近场所燃烧有害废弃物,及时清理生活垃圾。第四,尾气排放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禁止使用。

3.3减少施工噪音的措施

第一,现场施工中的机械设备中应该采取减噪措施,例如:消音器或者是减音器等。市政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阶段,针对机械设备产生的工程噪声会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等问题,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协调工作。第二,市政工程进行时,噪声比较严重的机械设备作业应该避免夜间作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在夜间作业时,应该及时的取得当地政府的保护环境文件的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工程建设主管人员的认可,采取严格的控制噪音的措施之后才可以正常施工。第三,工程中产生的噪音主要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运转以及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噪声。降低噪声影响,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应该使用低噪音的机械设备,例如:液压设备或者是摩擦设备代替振动式设备等。第四,合理的划分施工作业区域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住所区域的布置。现场作业中避免车辆的噪音。

3.4水资源污染的预防措施

第一,根据当地相关部门规定要求,对于工程使用后的废弃泥浆、生活废水或者是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废弃油污等,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原则,减少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第二,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作业中产生的废弃泥浆应该经过沉淀后才可以排放到指定的地点,禁止直接流入市政水沟中。施工人员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或者是废弃物应该经过多重精华出炉后,达到标准才可以排放。第三,工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如果含有有害物质,应该做好及时处理,减少经过雨水冲刷后有害物质的溶解,避免对城市的地表或者是地下水资源产生的严重污染现象发生。第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工程固体废物,所以在工程施工前期就应该做好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案,及时的清理堆放物。对于可再利用放入工程废物应该做好回收工作,保持施工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及时清理,否则,这些固体废弃物经过长时间的搁置,伴随着降雨会流入工程周围的水资源环境中,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用水质量。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其中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包含很多方面,怎样合理的减少和有效的控制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维护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施工企业应该加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最低的能源环境浪费换取合理性工程建设,不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效益的合理性统一原则的完成,实现我国市政工程的施工建设环境的协调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瑞芳.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晋中日报.2008(03-13).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7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但它不能回避全球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对自由贸易原则提出的挑战。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到底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调整多边贸易体制、修改多边贸易原则和规则以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不触动这些既有的原则和规则、在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内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已经争论了十余年而且仍没有定论的问题。〔1〕

在乌拉圭回合确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中,虽然一些条约的某些条款涉及环境保护,〔2〕却不存在任何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门条款;《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也只是在前言中提到,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一个公开的、非歧视的、公正的多边贸易体制”,同时,也要“为着持续发展的目的而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保全”。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负责对贸易与环境关系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就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约的修改提出建议。不过,迄今为止,委员会的工作成绩可谓差强人意。〔3〕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将贸易与环境确定为重点议题之一,〔4〕体现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但就目前的情形判断,此次谈判的前景殊难预料。〔5〕

通过多边谈判修改规则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一过程注定是漫长和艰难的。在规则修改之前,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不断面对由于其成员实施环境措施而导致的争端。如何解决这些争端,既关系到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也会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内“环境争端”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考察该组织解决这些争端的实践,探讨在多边贸易体制内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可能性。

一引起争端的主要原因:单边环境措施

可能在多边贸易体制内引起争端的环境措施,其目的是保护环境,而其形式却是对贸易予以限制,或者至少具有限制贸易的效果。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国内立法的单边环境措施,另一类是基于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环境措施。迄今为止,多边贸易体制内的“环境”争端都是由于单边环境措施而产生。

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广泛涉及产品的质量、成分、包装以及生产工艺或生产方式。例如,规定汽车发动机的废气排放量,禁止洗涤剂、杀虫剂等产品中含有某些有毒化学物质,要求产品包装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要求捕鱼方法不得危及某些濒危海洋生物,等等。这些国家的环境法规常常允许其政府对不符合上述环境标准、可能危害环境的进口产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然而,由于不符合进口国的环境标准而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的出口国通常指责进口国是利用环境措施设置贸易壁垒,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关于环境措施的贸易争端就是在这种分歧中产生的。这里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在多边贸易体制内,一个国家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环境法规和实施环境措施的权利,是否应受它根据《关贸总协定》及其他相关协定所承担的义务的限制?如果是,应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原则上,《关贸总协定》禁止采取单方面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是与总协定的一些基本规定相抵触的,如关于最惠国待遇的第1条、关于国民待遇的第3条、关于禁止数量限制的第11条第1款等。但是,总协定第20条规定了可以背离非歧视原则的“一般例外”。其中的b款和g款经常被援引作为实施单方面贸易限制以实现环境保护目的的正当理由。根据这两款的规定,国家可以为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但第20条的导言还规定了实施这些措施必须遵循的条件,即“不得构成专断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并没有预见贸易与环境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进入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措施,如何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就成为Gatt面临的新挑战。从1982年到1995年,Gatt争端解决程序共受理了七起涉及单边环境措施的争端:1982年“美国禁止从加拿大进口金枪鱼和金枪鱼制品”争端案;1987年“美国征收汽油税和其他环境税”争端案;1988年“加拿大限制出口未加工的鳕鱼和鲑鱼”争端案;1990年“泰国限制进口香烟”争端案;1991年第一个“美国限制进口金枪鱼”争端案;1994年第二个“美国限制进口金枪鱼”争端案;1994年“美国汽车税”争端案。这些争端的共同特点是,申诉方指责被诉方采取的环境措施违反了总协定中关于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或禁止数量限制的原则性条款,而被诉方则声称其环境措施符合《关贸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中b款或g款的规定。因此,对这些争端的解决主要是围绕着对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的解释。

在关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中,强调贸易自由化的学者对Gatt的上述争端解决实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Gatt关于环境措施的案例法很好地说明了Gatt法和Gatt争端解决制度在有效处理新的世界性挑战方面是成功的……”;〔6〕而且,它“不仅证明‘绿色保护主义’和‘绿色帝国主义’是多边贸易的威胁,还证明Gatt争端解决程序为遏制这些威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并没有限制国家决定其环境政策目标、利用有效环境政策手段的”。〔7〕

但是,通过考察Gatt解决上述争端的专家组报告,笔者认为,尽管Gatt承认缔约方享有决定其环境政策的自,但担心环境措施被利用为贸易保护工具的倾向却始终占据上风。在上述争端中,援引总协定第20条b款或g款提出的主张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专家组的否决。专家组认为,总协定第20条规定的是例外条款,必须予以狭义的解释;而且,援引第20条有关条款的一方须承担举证责任。这样,被主张符合总协定第20条b款或g款要求的环境措施显然要受到严格的审查,而要想在Gatt框架内证明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贸易限制的合法性实际上就相当困难了。例如,专家组对第20条b款“保障人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中所谓“必要性”的解释是,“没有可选择的符合总协定的措施或者没有与总协定抵触更少的措施的情况”。〔8〕也就是说,专家组所关注的不是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是“保障人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这个目标所必需的,而是强调措施必须在“最低限度”违反总协定的其他规定。此外,专家组对第20条g款也作出了严格的解释,强调为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的“相关措施”,必须是以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目的的措施。〔9〕专家组确定的这些审查标准是值得商榷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专家组对总协定第20条的解释只是关心有关措施是否符合总协定,而没有考虑到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0〕

最能体现Gatt对环境保护持保守立场的例子是第一个“金枪鱼”争端案。美国于1972年制定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禁止任何直接或间接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伤害的捕鱼行为,禁止进口通过这种行为捕获的鱼类及其制品。由于墨西哥使用大型拖网捕获金枪鱼造成大量海豚死亡,美国根据上述法律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及其制品。1991年墨西哥向Gatt提起申诉,指责美国的行为违反了《关贸总协定》第11条和第13条。美国则援引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作为辩护的理由。〔11〕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个争端对于处理多边贸易体制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提出了日后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关于环境措施的争端时必须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涉及生产工艺或生产方法的环境措施;二是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是否要受适用范围的限制,即国内措施是否具有域外效力。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的。由于生产工艺或生产方法引起的环境危害通常发生在进口国以外,而进口国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采取的贸易限制就必然提出了国内环境措施实施中的域外效力问题。

在第一个“金枪鱼”争端案中,专家组否定了美国提出的不同捕捞方法捕获的金枪鱼不是“相同产品”的观点,认为“相同产品”只涉及产品本身的性质而与产品的生产或加工无关;而且认为总协定第3条只允许对进口产品适用国内质量法规而不得适用关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国内法规。专家组同时还否认美国的行为符合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的要求,认为这两款只适用于采取措施的国家的管辖范围以内。〔12〕专家组的上述主张遭到广泛的批评。批评意见认为Gatt的立场与日益强烈的环境保护要求背道而驰。〔13〕有学者甚至这样评价,Gatt在“第一个‘金枪鱼’争端中的推理是大胆的,但却误入歧途,它试图在国际法律秩序正在发生的根本变化面前维持Gatt法律秩序与世隔绝的状态”。〔14〕

尽管在第二个“金枪鱼”争端中,Gatt对上述关于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适用范围的解释有所修正,但却提出了新的限制,即一个国家不能在追求环境目标时采取迫使其他国家改变政策的措施。〔15〕

Gatt在“金枪鱼”争端案中所坚持的原则使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担心Gatt的有关规定会成为实施环境保护措施的重大障碍。这种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不同的生产工艺或生产方法会使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Gatt对“相同产品”的定义不能促进采用对环境有利的生产方法。而Gatt对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适用范围的解释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不一致。臭氧层损耗、全球变暖、酸雨、水污染、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这些都绝非某一个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防止全球环境恶化、保护人类共有的资源是每个国家的义务。而贸易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因此,如何将各国单方面保护环境的行为尤其是保护人类共有资源的行为与多边贸易体制协调起来,是世界贸易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没有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做任何修改。除了《关贸总协定》外,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框架中还有一些条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环境保护。其中,《贸易的技术障碍协定》和《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个协定都强调,各国在制定技术规章或采取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时应遵循现行的国际标准;而且,技术规章或卫生、植物检疫措施不应超过为实现合理目标(包括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和保护环境等)所必需的范围,不得在情况相同的成员之间造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不仅如此,这两个协定都规定了“最少贸易限制”(theleasttraderestriction)原则。《贸易的技术障碍协定》第2条第2款规定,“如果导致采用有关技术规章的情况或目标不存在,或者如果情况或目标发生变化后,能采用更少贸易限制的方式时,则这些技术法规应予以取消。”《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第5条第4款则规定,“成员在决定合理的卫生或植物检疫保护程度时,应考虑尽量减少贸易的负效应这个目标。”显然,环境保护虽然被承认为是合理目标,但这些规定的主旨仍然是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防止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现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框架内,一个国家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环境法规和实施环境措施的权利,要受它根据《关贸总协定》及其他相关协定所承担的义务的限制。至于这种限制的范围,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关于环境措施的争端时对上述有关条款的解释。

这样,在处理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是否在实质上有别于Gatt,也集中体现在争端解决中。

二“环境”争端解决中的新迹象

世界贸易组织在成员数量、职权范围、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使以前的Gatt难以望其项背。其中,全新的、准司法性的争端解决制度尤其引人瞩目,它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已经为世界贸易组织赢得良好声誉。在世界贸易组织已经解决的争端中,下列争端是因环境或健康措施而引起的。它们是:1996年巴西、委内瑞拉诉美国的“汽油标准”争端案,1997年美国、加拿大诉欧共体的“荷尔蒙牛肉”争端案,1998年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诉美国的“虾和海龟”争端案,2001年马来西亚诉美国的“关于实施虾和海龟争端裁决”的争端案,以及2001年加拿大诉欧共体的“石棉”争端案。与前文提到的Gatt时期的“环境”争端一样,这些争端涉及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一个国家实施的单边环境措施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中b款或g款的要求。通过考察世界贸易组织解决这些争端的实践,可以认为,已经出现了在多边贸易体制内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新迹象。

(一)关于《关贸总协定》第20条b款的解释

《关贸总协定》第20条b款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采取“保障人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必要措施”,即使这些措施违反了非歧视待遇、禁止数量限制等自由贸易基本原则。前面曾指出,这是一例外条款,为防止其被滥用,Gatt专家组曾对援引这一条款的情况予以严格审查,尤其是强调其中的“必要性”是指“没有可选择的符合总协定的措施或者没有与总协定抵触更少的措施的情况”。这样的解释实际上使援引第20条b款难以成功。而在“石棉”争端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都支持欧共体援引这一条款以证明法国关于石棉及相关产品的措施不违反《关贸总协定》。这是从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实践中成功援引第20条b款的第一例,因而格外引人关注。

在“石棉”争端中,专家组指出,法国采取的关于石棉的措施属于保护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措施,而且这个措施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可合理利用的替代措施”。〔16〕上诉机构对专家组的这一立场表示支持,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权决定它们认为合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法国所采取的措施的目标是扼止石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这也是它所确定的健康保护水平;〔17〕而且,这个措施是必要的,因为上诉方加拿大所提出的“较少贸易限制”的“控制使用石棉”的措施不足以实现法国所确定的健康保护水平,并非一个可合理利用的替代措施。〔18〕

显然,与以前相比,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b款的解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理“石棉”争端的上诉机构不再像过去Gatt的专家组那样强调依据这一款采取的措施必须在“最低限度”违反总协定的其他规定,或者符合所谓“最低贸易限制”的要求,而只是强调这个措施必须是实现它本身的目标所必需的,而这个目标就是“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尽管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并不承认先例原则,但“石棉”案的裁决结果明确显示,多边贸易体制内人们对贸易和环境关系的态度已发生某种变化,成功援引环境例外条款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

(二)关于《关贸总协定》第20条g款的解释与Gatt关于环境措施的争端解决实践相比,另一显著变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上诉机构在“汽油标准”争端与“虾和海龟”争端中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g款作出了新的解释,而且是对环境保护来说非常积极的解释。

《关贸总协定》第20条g款是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以实施“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该措施与国内生产或消费限制一起实施“,作为总协定的一般例外之一。新的解释体现在三个方面:“可用竭自然资源”:尽管Gatt的争端解决实践承认海豚和一些鱼类是“可用竭自然资源”,但始终没有对这个概念作出明确解释。在“虾和海龟”争端中,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认为对这一概念的“合理解释”应是“像矿物那样的有限资源,而不是生物的或可更新的资源“;因为“生物”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所以不可能是可用竭的自然资源。〔19〕上诉机构明确表示这一观点是不可接受的。它指出,“可用竭”自然资源与“可更新”自然资源并不相互排斥;现代生物科学证明,原则上可再生即可更新的生物物种常常由于人类的活动被消耗、用竭乃至灭绝;生物资源与石油、铁矿石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一样是有限的。因此,总协定第20条g款并不仅限于保护“矿物”或“非生物”自然资源。〔2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诉机构还进一步指出,总协定第20条g款是50多年前起草的,条约解释者应当根据国际社会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来阐释这一条款的用语;尽管乌拉圭回合没有修改第20条,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前言表明缔约国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合法性,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和国际政策的目标。〔21〕上诉机构援引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和判例以及著名国际公法学家的著作,认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前言明确承认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第20条g款中的一般用语‘自然资源’在内容和范围上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其定义是发展的”。〔22〕上诉机构还以《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一世纪议程》、《保护野生迁徙动物物种公约》为据,说明现代国际公约和宣言在提到自然资源时都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因此,上诉机构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今天还将第20条g款仅仅解释为保护可用竭矿物或其他非生物自然资源显然是太落伍了“;“根据条约解释中的实效原则,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的措施,无论是生物资源还是非生物资源,都属于第20条g款的范围“。〔23〕

“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

前面已经提到,Gatt曾将第20条g款中“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解释为以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措施。显然,这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了原来条款的内容。与之有所不同的是,“汽油标准”争端与“虾和海龟”争端的上诉机构的解释都分别强调引起争议的措施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这个合法目标之间的实际联系;认为只要存在这种联系,该措施就是“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在“汽油标准”争端中,上诉机构论证了确定基线的汽油规则与保护清洁空气之间存在着密切且真实的手段与目的的联系。〔24〕同样,在“虾和海龟”争端中,上诉机构论证了禁止进口某些虾及虾制品的609条款与保护海龟这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手段与目的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是密切且真实的。〔25〕因此,无论是汽油规则还是609条款,都被认为是“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在解决“汽油标准”争端过程中,关于第20条g款的解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题是在《关贸总协定》第20条导言和g款中都使用的“措施”一词应指整个汽油规则还是指汽油规则中关于确定基线的具体条款。对这一问题,专家组认为,这里的“措施”一词是指汽油规则中具体的歧视性条款,这些条款违背了总协定第3条,而被诉方(美国)正是试图对此援引总协定第20条规定的例外情况。但是,上诉机构批评专家组的上述解释忽视了基本的条约解释规则。它认为,“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1款);对某一条款的解释不应对其他相关条款的目的和宗旨有所损害。对于汽油规则中关于基线的规定,作为一个整体(无论适用哪一种基线方法),需要结合汽油规则中其他防止空气质量恶化的有关要求来理解。脱离汽油规则的其他部分,很难理解关于基线方法的那些条款。规定基线方法的条款与汽油规则的其他部分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因此,第20条g款中的“措施”在本争端中是指汽油规则而不是其中的歧视性条款。〔26〕显然,上诉机构对第20条g款作出了比专家组更为宽泛的解释。

“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一起实施”:

Gatt曾经将此解释为“主要旨在使这些限制有效”。〔27〕即使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条款的含义,这个解释都显得非常牵强。在“汽油标准”争端中,上诉机构对这一段文字作出了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它指出,前面援引的关于条约解释的国际法基本规则在这里同样适用;这一段文字的含义应当是:“政府的措施(例如汽油规则)与国内生产或消费自然资源的限制一起实施“。换言之,“应当将‘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一起实施‘解释为一个要求,即对有关措施施加的限制,不仅针对进口汽油,也针对国产汽油“;“这个条款是对以保护的名义对可用竭自然资源的生产或消费施加限制而规定的一个公平(even—hand-edness)要求“。〔28〕在“虾和海龟”争端中,上诉机构沿用了这一解释,指出,由于609条款对进口虾的限制同样也适用于美国渔船捕获的虾,这是一个公平的措施,因此,609条款是与限制国内捕虾一起实施的措施,符合第20条g款的要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前后两个不同的争端中,对《关贸总协定》第20条g款所作的新的解释是一致的。这个新解释最直接的后果是,它使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其环境保护措施援引第20条g款变得相对容易了。从促进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三)关于《关贸总协定》第20条导言的解释

《关贸总协定》第20条在列举例外措施之前,还有一段导言,规定了采取这些例外措施应遵循的共同条件,即“对情况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在Gatt的争端解决实践中,总协定第20条的导言虽然也曾被援引或适用,但由于专家组对第20条各款作出了非常严格的解释,使Gatt缔约方援引第20条“一般例外”的各种情况的主张通常被专家组予以否定,这样,第20条导言的作用以及它与第20条各款之间的关系反而被忽视了。在“汽油标准“争端中,上诉机构第一次对第20条导言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它应具有的法律意义。

审理“汽油标准”争端的上诉机构指出,专家组没有审查所争议的基线方法是否符合总协定第20条导言的要求,这在法律上是错误的,因为适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解释之通则”的必然结果之一是解释必须使条约的所有用语都有意义和效果,解释者不能自由诠释以致条约的整个条款或段落变得多余或无用。总协定第20条导言的作用是确保总协定第20条各款规定的例外措施以合理的方式实施,既关系到采取例外措施一方的法律义务,又关系到其他各方的法律权利。因此,援引总协定第20条时,不仅要符合其中某一款的规定,而且还要符合该条导言的要求,以防止对总协定第20条“一般例外”的滥用。〔29〕援引总协定第20条例外条款的当事方应承担举证责任。由于美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其未对国产汽油和进口汽油适用同样基线方法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上诉机构得出结论认为,尽管美国汽油规则规定的基线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属于总协定第20条g款的范围,但它不符合总协定第20条导言的要求,即该方法的适用构成“专断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和“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因而对此不能援引作为一个整体的第20条。〔30〕

在“虾和海龟”争端中,总协定第20条的导言与各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明确。上诉机构否定了专家组的分析方法,强调适用第20条,应首先考察争议中的措施是否属于其中某一款规定的具体例外,然后再分析该措施是否符合导言的条件,而不能采用相反的分析方法。上诉机构援引了以上它在“汽油标准“争端中所作的分析,指出第20条的导言所表述的是一条国际法一般原则,即关于国家行使权利的善意原则,目的是防止“权利滥用”;解释和适用第20条的导言,是在一成员援引例外条款的权利与其他成员依据实体条款享有的权利之间划一条平衡线;这条平衡线随具体情况而变化。〔31〕这一精辟分析成为判断一成员的措施是否符合第20条导言的标准。而且,在后来“关于执行虾与海龟争端裁决”的争端中,专家组和上诉机构还有机会运用这一标准,判定美国的执行措施没有构成不合理的歧视手段和变相的贸易限制,因而符合第20条导言的要求。〔32〕

(四)关于国际环境协定作为解释渊源

在Gatt关于环境措施的争端解决实践中,当事方常常援引国际环境协定,以说明其采取措施的性质,或是属于总协定第20条b款所规定的“保护人、动植物生命健康的必要措施”,或是属于第20条g款中“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对于当事方的这些主张,Gatt专家组一般强调,其职权仅限于根据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审查争端涉及的措施,而对被援引的国际环境协定不予考虑。〔33〕

在第二个“金枪鱼”争端案中,美国援引有关国际环境协定支持其适用总协定第20条g款的主张。

该争端的专家组认为,与Gatt不相关的国际协定只能在《关贸总协定》不清楚时作为次要解释渊源,而且,即使《关贸总协定》不清楚,由于当事方援引的国际协定从未在总协定的起草过程中被提到,因此,这些国际协定不具备什么证明价值。〔34〕尽管专家组承认《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表述了条约解释的基本规则,应据此解释条约。但专家组实际作出的解释却并非与之完全相符。专家组认为争端当事方援引的双边或多边环境协定不是在《关贸总协定》全体缔约方之间缔结的,不构成“当事国嗣后所订关于条约之解释或其规定之适用之任何协定“,也不构成“嗣后在条约适用方面确定各当事国对条约解释之协定之任何惯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甲、乙项),因此不应予以考虑。〔35〕但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的丙项规定:解释条约应与上下文一并考虑的还有“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之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因此,在Gatt的法律框架内,虽然多边环境协定不能被用来对抗该协定的非缔约国,但对于适用于争端双方的多边或双边环境协定,Gatt专家组在解释第20条有关条款时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对于国际环境协定是否可以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的解释渊源,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问题。

否定的意见认为,《争端解决谅解书》限定了专家组的职权范围,不能对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以外的协定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裁定。〔36〕肯定的意见则指出,《争端解决谅解书》同时还规定,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解决中应按照国际公法的习惯解释规则阐明《关贸总协定》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现行条款,这样就不能排除对有关国际环境协定的考虑。〔37〕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实践对国际环境协定是否可以作为解释渊源作出了回答。审理“汽油标准“争端的上诉机构在其报告中指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1款规定,“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这一“解释之通则”是为全体当事方和第三方所信赖的,已经具有习惯国际法或一般国际法规则的性质,构成了国际公法习惯解释规则的一部分,根据《争端解决谅解书》第3条第2款的要求,上诉机构应适用它来阐明总协定及其他有关协定的条款。这个要求反映了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对总协定的解释不应孤立于国际公法之外。〔38〕

这就意味着,对总协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条款的解释不应孤立于国际环境法之外。在“虾和海龟”争端中,为说明美国的609条款不符合总协定第20条引言的要求,专家组援引1992年《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有关条款,认为美国应该通过国际合作寻求保护海龟的措施,并且指出,“一般国际法和国际环境法都明确提倡利用协商手段而不是单方面措施来解决跨国界或全球环境问题,尤其是涉及发展中国家时;因此,从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环境法两方面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应优先采用协商的解决办法。“〔39〕前面已经提到,审理“虾和海龟”争端的上诉机构为解释总协定第20条g款中的“可用竭自然资源”,援引了多个国际环境协定及宣言。不仅如此,上诉机构还依据《濒危野生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说明海龟属于“可用竭自然资源”;同时,上诉机构还在其报告的注释中强调争端各方都是这个公约的缔约国,以说明保护濒危海龟是争端各方的共同政策。〔40〕

显然,在解决涉及环境措施的争端中援引国际环境协定作为解释渊源,已经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接受。对于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这应当说是一个好迹象。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有关单边环境措施的两个问题

前面曾经提到,由单边环境措施引起的争端往往会涉及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环境措施;二是国内环境措施的域外效力。世界贸易组织虽然在解决上述“环境”争端时已越来越倾向于环境保护,但仍没有明确回答这两个问题。

当争端涉及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环境措施时,如何解释《关贸总协定》第3条第4款即国民待遇条款是一个关键。这一款规定:任何缔约方境内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方境内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或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本国相同产品所享受的待遇。在Gatt解决的第一个“金枪鱼”争端中,美国认为它为保护海豚限制进口金枪鱼的措施是对外国产品适用国内渔业法规,因为根据总协定第3条第4款,一国有权使外国产品与本国相同产品一样服从同样的规范。专家组否定了美国的主张,将总协定第3条第4款解释为只允许对进口产品适用关于产品质量的国内规章而不得适用关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国内规章。这个解释曾经遭到广泛的批评。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是第3条第4款的适用范围。处理“金枪鱼”争端的Gatt专家组将有关生产方法或工艺的环境措施排斥在这一条款的适用范围之外,即使是在国内外产品之间同等适用。而实际上,大量的环境措施是直接规范生产方法,并影响着产品的贸易,如在许多国家普遍适用的生态标志就是鼓励消费者优先选择以有利于生态的方法生产的产品。在后来的“虾和海龟”争端中,上诉机构承认美国的609条款是“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相关的措施”,而该条款基于不同的捕虾方法禁止进口某些虾和虾制品,强调不同的捕虾方法具有不同的环境保护后果。因此,上诉机构实际上暗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绝对禁止为保护环境而利用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贸易限制手段。但上诉机构显然回避了需要明确回答的关键问题:以不同捕捞方法捕获的虾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不同产品?或者规定捕捞方法的产品措施是否在总协定第3条第4款的适用范围内?

在判断一个成员的措施是否符合总协定第3条第4款时,“相同产品”是一个关键概念。因为,如果争议的措施涉及的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并非相同产品,就不存在违反国民待遇的问题。在“汽油标准”争端中,专家组援引Gatt认定“相同产品”的标准,根据产品的物理特征、最终用途、关税分类,认定进口汽油和国产汽油是“相同产品”。〔41〕并且声称,“总协定第3条第4款所涉及的是相同产品的待遇;其措辞不允许因生产者的特点及其所持数据的性质而给予较差的待遇”。〔42〕这个解释显得模棱两可,因为它没有明确说明按照不同生产方法生产的汽油是否不属于“相同产品”。有学者评价它使各国政府更加难以制定可行的规范性措施,因为环境规范的制定者认为有许多理由根据炼油厂的污染记录给予汽油不同的待遇;而贸易规范的制定者则要根据生产者是否有商标或专利许可证而对其产品予以不同的待遇。〔43〕在“石棉”争端中,上诉机构对第3条第4款中的“相同产品”有更深入的解释,强调在确定产品的相同性时应考虑有关产品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44〕但上诉机构对此的说明仅限于产品的物理特性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如这个争端中石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在判断产品的“相同性”时是否应考虑同样可以影响有关产品竞争关系的不同的生产方法。因为,不同的生产方法不仅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而且会影响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消费者的品位和习惯。

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即国内环境措施的域外效力,关系到如何理解总协定第20条b款和g款的适用范围。“虾和海龟”争端就涉及这个问题,因为美国的609条款所要保护的海龟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管辖范围。上诉机构在说明609条款属于总协定第20条g款规定的例外措施时,专门声明:“我们将不讨论第20条g款是否暗含管辖范围限制的问题,也不讨论如果存在这种限制,其性质或程度的问题。”〔45〕上诉机构的观点是,由于至少海龟出现的一些水域在美国的管辖范围内,“对于第20条g款来说,这个迁徙的濒危海洋生物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就足够了”。〔46〕这就意味着,如果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保护环境资源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只要这一资源与该成员的管辖权存在着某种联系,该成员就可以援引第20条g款证明其限制措施的合法性。从上诉机构的这些分析来看,可以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绝对禁止一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其领土以外的环境。但这一点同样需要进一步明确。显然,在如何对待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环境措施以及国内措施的域外效力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答复。它只是“透露”了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是倾向于环境保护的“信息”。围绕上述两个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尤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在“虾和海龟”争端中对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环境措施表现出的宽容态度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美国尽管是“败诉”方,却对此表示积极欢迎,认为上诉机构在明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关系问题上作出了许多重要并且积极的结论。〔47〕而泰国,“胜诉”的当事方之一,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上诉机构的意见“将导致基于生产工艺或方法的环境措施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且以第20条作为这些措施的法律根据……这有可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纪律在未来的适用产生深远的制度性影响。”〔48〕这些不同反应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仍将面临环境措施引起的争端以及如何解决这类争端的问题。

(二)多边环境协定与自由贸易规则的冲突

近一二十年,为了实现环境目标,多边环境协定越来越多地利用贸易条款,规定或者允许缔约国采取歧视性的贸易限制。然而,这种基于多边环境协定、以贸易限制为手段、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措施却是与传统自由贸易规则相冲突的。这样就在国际法上提出了如何协调多边环境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问题。一些多边环境协定规定了强制性的贸易条款。例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逐步停止生产和消费某些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采取对非缔约国予以更多限制的贸易控制手段;〔49〕《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对某些动植物物种的进出口规定了许可证管制制度,允许对不遵守公约的缔约国予以惩罚性的贸易限制;〔50〕《关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和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禁止缔约国与非缔约国之间进行危险废物的进出口贸易。〔51〕还有一些多边环境协定明确规定允许缔约国利用贸易手段来实现协定的目标。例如,《禁止用长拖网捕鱼的惠灵顿公约》允许缔约国采取符合国际法的措施,禁止在其境内装卸或禁止进口用长拖网捕获的鱼和鱼产品。〔52〕多边环境协定规定贸易限制条款的目的,除了对具有环境影响的产品本身的贸易予以控制外,还试图使整个条约体系更加有效,鼓励更多的国家参加条约,并使那些不加入条约的国家不能获得“白搭车”(free—riders)的好处。〔53〕

然而,很明显,多边环境协定规定的贸易限制尤其是歧视性贸易限制与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禁止数量限制等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它提出了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并很可能通过争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实践中尚未产生由于实施多边环境协定规定或认可的贸易限制而引起的争端,但理论上产生这类争端的可能性却是存在的。可能产生两种情况的争端:

(1)产生于多边环境协定的缔约国之间的争端

例如,甲乙两国同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同时也是一多边环境协定的缔约国。甲国根据该多边环境协定的有关规定对乙国实施贸易限制,而乙国则会指责甲国的行为违反了《关贸总协定》或其他相关协定的有关条款,甚至指责甲国采取的措施实际上不符合它所引以为据的多边环境协定。如果不得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解决这个争端,〔54〕则必须首先回答两个问题:一、对甲乙两国都有拘束力却又相互冲突的国际协定,哪一个应优先适用?二、负责解决争端的专家组是否有权对争端涉及的多边环境协定进行解释?如果专家组遵循习惯国际法之解释规则,回答第一个问题似乎并不困难。因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0条规定,在同为两条约之当事国间,后定条约之规定应居优先。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后来又缔结或加入了内容与《关贸总协定》相冲突的协定,可以认为该国放弃了它在《关贸总协定》下的有关权利。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种不同意见,并没有定论。〔55〕

(2)产生于多边环境协定的缔约国与非缔约国之间的争端

例如,甲乙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甲国根据它缔结或参加的多边环境协定对该协定的非缔约方乙国实行贸易限制,而乙国则会指责甲国的行为违反了《关贸总协定》关于禁止数量限制的第11条、关于最惠国待遇的第1条和第13条等等。显然,要解决这个争端,就必须阐明多边环境协定相对于《关贸总协定》及其他有关协定的法律地位。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目的是试图协调多边环境协定的贸易限制条款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个建议是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9条第3款进行个案审查,该款允许在“特殊情势”下经3/4成员国表决同意免除义务。然而,通过这个方式解决以上类似争端在技术上不太可行,其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56〕另一个建议是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方法,规定某些多边环境协定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57〕这个建议似乎具有其可行性,但它首先需要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进行多边谈判取得协商一致,补充一条新的规则,承认某些多边环境协定高于世界贸易组织各协定的法律地位。这无疑是非常困的。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8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以区域图(材料)为背景材料,结合图(材料)中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查区域内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是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首先要根据题干材料,明确题目所要考查的区域是什么地方。只有搞清楚是“什么地方”,才有可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②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即通过分析明确该区域有可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③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在明白“怎么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即“会怎样”。④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危害之后,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尤其是人为因素这是考查的重点,在分析时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区域的实际情况,联系人类生产活动。⑤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根据前面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即应该“怎么办”。

当然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考查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目前常考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是分布相对比较广泛、对人类生存影响比较大、且学生也比较熟悉的问题,主要有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破坏三大类问题。

一、荒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但近些年来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出现了石质荒漠化(江南丘陵地区)和次生盐碱化(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

对这一类问题的考查有两种常见形式:①某一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尤其是对人为因素的分析,回答这类问题时要密切结合所考查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方式。②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措施。回答某一特定区域的治理措施时,不能一概而论,硬套课本上的知识点,要结合题目所给区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另外西南地区、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

对这一类问题的考查有三种常见形式:①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的危害有三方面: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变贫,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变的更加脆弱,抵御灾害的能力会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会淤塞江河湖泊,使河床、湖床抬高,泄洪、蓄洪能力降低,诱发洪灾。②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尤其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的分析,回答时要密切结合当地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③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三者相互结合,其中恢复植被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措施。

三、森林和湿地的破坏

森林破坏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热带雨林,我国森林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9

【关键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大多为室外露天作业、施工进度经常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灾害影响多属不可抗力、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未具备人力足以干预的能力、且发生的概率不较低、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措施减少损失。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不良气候的影响、给工期造成的风险、则是可以防范或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规避的。

1.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工期风险形式

社会环境因素与工程项目施工的影响是相互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也有工程项目和工程施工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都可以带来风险、主要表现在:发生“扰民事件”和“民扰事件”;施工现场发生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出现农民工维权讨薪的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必然牵涉各方面的精力、对施工造成影响、严重时则可能直接造成工程的停工、带来工期风险。

自然环境对工期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二是不良气候的影响、如高温、严寒、雨、雪、风、雷等;三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海啸、飓风等。

2.防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工期风险措施

2.1防范在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工期风险措施

2.1.1如果工程项目确实存在带给周边环境负面影响的问题、施工单位宜提请和协助业主及时妥善处理、避免矛盾激化。

2.1.2作为负责任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次、应主动与周边的居民和单位沟通、求得理解、一旦出现纠纷、要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

2.1.3防范社会治安环境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重点在于杜绝或减少施工现场内外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防范施工现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主要在防范盗窃、破坏公私财物、打架斗殴、酒后滋事、交通肇事等事件的发生。此类问题主要是加强施工现场的保卫工作、有条件的施工现场通过设置视频监控和电子门禁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现场的监管保卫水平。对施工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组织好施工人员的业余生活、如设立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组织体育比赛等体育文化活动。

2.1.4对于农民工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也要配合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断深入研究、推进改革、严格遵守政府有关的策法令、要关心农民工、善待农民工、为农民工解决问题、主动地做好农民工的工作。农民工的稳定、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2.2防范自然因素带来的工期风险措施

2.2.1贯彻预测及预防为主的方针

无论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影响、还是气候因素的影响、大多事先可以预测、并且通过事先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对工期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因此、贯彻预测及预防为主的方针、应作为防范此类工期风险的主要指导思想、并进行具体落实。

2.2.2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影响的措施

审阅工程项目勘察报告是工程承包单位了解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主要途径。工程承包单位要重视对勘察报告的研读、分析、掌握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工程施工单位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做好应对的技术措施、做好应急预案、施工才能有序地进行、遇到问题也会临危不乱、是完全可以规避自然环境因素的风险。

2.2.3应对不良气候的影响

不良气候对任何工程都时有发生、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很大。人民基本上无法影响和改变天气、但现在气象部门可以提供不同周期的天气预报、而且预报相当准确、这就使施工单位可以提前做好应对不良天气的准备、避免或减少不良天气对工期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篇10

关键词: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

现在对于全世界而言,环境问题都是非常严峻的,并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在不断地严重,各种污染导致对人们的生存及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各种问题非常的严峻,环境恶化非常严重,并且环境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想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保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环保检测可以给环境管理和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环保监测的时候,依旧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工作,相关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若是真的出现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根本不可能到位。

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在国内外的实际发展状况

国外在环保监测应急方面的发展情况

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就针对地区之间可能发生的一些紧急事故提出了一些措施,而美国也在一九九三年就化学物品事故排放提出了一些管理计划,而日本则是针对环氧问题建立了一些列的反应和预防体系。这些措施的采取都说明了世界上各个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法国开发出了能够监测环境问题的seans软件包,而开发出来的Desimone则对于溢油事故处理进行一定的辅助。

我国国内的环保监测体系发展的状况

现在我们国家的环保部门已经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问题建立了一系列的应急处理措施,并且在相关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因素比较多,若是出现一些环境事故,很容易引发各个因素的变化,控制起来比较困难。在将来必须得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一系列的应急措施,根据环境的实际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找到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面对那些突发环境问题,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做好环境的评估工作,并且找到最合适的应急措施。

在进行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建设的时候应该遵守的原则

必须把防御和应急结合在一起

现在环境部门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环境状况建立一系列的突发事故应急方案。若是出现突发的环境破环,可以根据方案及时的采取措施,尽量降低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在进行应急系统创建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企业的危险品和方案的存储都进行相应的记录;做好重工业的预防工作;根据当地的重污染情况创建相应的资料库;做好水源的防护工作。此外工作人员也应该正确的认识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危害,并且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小环境带来的危害和出现的几率。

做好防御措施,处理的时候越快越好

应急办公室可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人员组成是监测站人员和环保包公人员,主要的工作是对应急预案进行规划和制定,对于那些突发性的污染应该做好警报工作,对普通的污染进行一定的治理,对于那些特别严重的污染则应该做好汇报工作。在平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发生事故的时候则应该及时的解决。

政府的相关领导应该做好协同处理

若是一个地方突然发生了污染事故,处理的时候仅仅依靠某一个企业或者部门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将实际情况报告给上级部门,政府做好相关的领导工作,各个部门或者企业则应该进行协同处理,在处理的时候,明确部门之间的责任,保证事故能够完美的解决,将其对环境和人们的危害降到最低。

怎样建立合格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

做好监控预警系统的建立

监控系统的建立目的主要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采集以及预警。建立监控系统的主要目的便是做好环境污染和环境破环的相关检测,尽量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在进行监控系统建立的时候,主要包括预警模块和监控模块两个方面。预警模块主要是根据得到的环境检测数据,做好环境的评估,制定一系列的预警措施,并划分预警的级别;监控模块则是做好周围环境的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并且做好数据的统计。

现场应急预防以及相关的处理系统

现场应急预防以及相关的处理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主要是遇到突发性环境问题的时候,利用各种设备和仪器确定污染物,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测,对其范围和程度进行一定的确定。这个系统主要也是报刊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应急预测环境情况以及做好现场的录像。做好环境应急预测便必须真正的了解到污染物的来源、种类以及其扩散的程度和造成的实际危害,帮助环保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工作的时候主要包括了做好监测的向导工作、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布置好监测点、做好数据的分析并且以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应急指挥中心必须真实及时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其相关的数据,并且做出合理的决策。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作为一种全天候的综合性应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主要任务便是做好突发事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制定和相关的应急措施。其主要功能便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更好的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时间、范围以及程度,做好相关数据的汇报工作。指挥命令调度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主要实现途径便是网络视频,通过视频进行语音指挥,给环保部门和相关的单位提供所检测和整理出来的数据,而展示应急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公布在事故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财力、物理以及人力。

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给工作人员和部门领导提供评估的数据依据,并且根据以往此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处理措施。并且其建立的目的也是更好的进行环境问题的解决,保证其监控和管理能够做到更好。

做好灾后评估系统的建立

灾害结束以后,对其进行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在进行评估的时候,主要是评估环境破坏的实际情况,并且根据实际的状况制定出一系列的重建计划,在重建的时候,还应该做好此类灾害的防治工作,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灾后评估系统主要包括了评估应急处置、维护评估标准、制定相关的善后方案。

结语:

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能够对突发的环境事件和问题进行一定的预警,并且还能够针对问题及时的采取一些处理措施。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愈加严重,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建立相关的预警系统能够更好的治理环境问题,确保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雨润,钟志乾.浅析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

[2]张震南.浅谈环保监测应急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6)

[3]薛秀秀.关于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

[4]李钧.城市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方案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0(11)

[5]仇伟光.张丽华.突发事件呼唤环境应急监测[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