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08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1

摘要: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需要许多人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不断研究、实践,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的活动深入开展,为培养本世纪高素质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的新型人才而探索。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渗透;环境保护

说到“环境保护”,不少人可能不屑一顾,认为是套话、老话。的确,环境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各种现象表明确实有再提的必要,因为现在仍然存在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现实。学生必须在接受化学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渗透环境教育。

一、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类为了让环境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在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可使环境越来越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也造成了人为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而,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正式向环境问题宣战。与此同时,我国也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共中央批转《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也指出:“普通中小学,也要增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内容。”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环境保护法第5章第30条也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要在大专院校有关科系设置环境保护必修课或专业;在中小学课程里,要适当编写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可见开展环境教育,也是中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环境教育化学教师责任重大

从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植被减少、生物种群灭绝、有毒化学品等方面来看,绝大多数与化学有直接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这一任务,就落在我们化学老师的肩上。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提高认识,提早动手,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已编入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一氧化碳》、《硫和硫的化合物》、《硝酸》、《金属的冶炼》、《石油和石油产品概念》、《煤和煤的综合利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等章节中均涉及到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内容。这也迫使我们不能不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化工产品、化肥、农药、杀虫杀菌剂、装饰材料、塑料等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让学生学习一些环境保护知识,多了解这些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以便主动地去预防或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自身的毒害。

三、化学课堂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的有效举措

1.利用化学课堂讲解环境保护知识。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有着某各内在的、最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纽带就是化学元素,人体本身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研究表明,人体血液中60多种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这些元素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如钙、硒、铬、锌等元素与视力的关系;铁与人体的健康;镁、锌与人体的健康;远离铅污染;买环保电池,防止镉、汞污染;选无磷洗衣粉,别让江河湖泊再流泪;氟、碘与人体健康;氯与生命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懂得什么叫环境;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污染的发展史;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同时,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本节中有关大气、水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进行全面学习。也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和污染现象,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等的形成和危害,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初步确立起环境问题的确严峻的思想。

2.利用各种活动开展环境知识教育。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结合这些活动,可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讲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环境质量调查报告”、参观了解当地的“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清理街道和校园的卫生死角”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环境,感受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树立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积极主动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3.利用身边事实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仍普遍存在,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因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因而结合环境污染事实,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城市近几年汽车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城市大气中Co、烃类污染物含量急剧升高,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转化,进一步又形成了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人们的眼睛、呼吸系统受害等。再加上发动机、喇叭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利用教学过程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在《硫酸》这章中,结合二氧化硫、硫化氢、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雾等对环境的污染,列举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的形成,都是由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的积聚与飘尘协同作用的结果,以致造成数以千计人的死亡,同时指出中国二氧化硫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2300万吨,1995年已有三成国土淋酸雨,中国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已接近当年国民经济总值的2,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氮、硝酸》一章教学时,可结合大气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等,强调由于汽车、摩托车的增多,空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并结合当前市政府出台的淘汰助动车,停止发放摩托车等措施分析其原因及重要性、必要性。同时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指出大气的污染已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存,已影响到了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2

1.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5±14)岁,最大88岁,最小21岁。女性98人(57.6%),男性72人(42.4%)。矿区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未上过学120人(70.6%);少数民族72人(42.4%)。调查对象民族间文化程度经秩和检验,Z值为-5.554,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无差异。性别与文化程度之间经秩和检验,Z值为-4.402,p<0.05,有显着性差异,可认为男女性别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见表1。

1.2调查对象对铅锌矿区环境污染的自我感知调查的矿区居民对尾矿堆积、水质、耕地面积减少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空气质量、农作物质量、植被破坏等不可直观的方面认识不足见表2。由表3可知,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34.7%认为矿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55.9%认为开矿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小,39.4%认为对农作物的质量影响较小。矿区的河水贯穿村庄,直观可见,因此37.1%认为开矿对村里的河水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45.8%认为影响较大。当地的饮用水采自山里的井水与泉水,45.3%认为开矿对饮用水有一些影响,原因是开矿使他们的井变干了,泉水减少了。矿区居民认为开矿对房屋安全的影响与开矿点距离自家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占21.1%。噪音对整个矿区影响较大,仅有5.3%认为没有影响。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62.4%的矿区居民自感自己和家人不能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仅有17.1%认为自己村能治理好环境污染,见表4。

1.3调查对象认为矿业开采对健康影响的自我感知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48.2%认为开矿对家人健康有影响,21.2%认为开矿对下一代的智力产生了影响,见表5。调查对象自我报告了最近十年来的患病种类,患病例数集中在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见表6。将性别做卡方检验获知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患病种类之间无差异。

1.4对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关联情况的认知调查发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对被调查对象家人是否参与过采矿同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显着性,可认为是否参与采矿与患病之间无差异,见表7。自我报告的高患病率与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准确度以及认知能力有关,是否与矿区居民长期居住于该矿区,长期处于矿区污染环境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矿区居民自认为的患病原因可知,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但据前期在当地的研究可知,该矿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Hg、pb、Cd、as等重金属污染,当地存在着较高环境重金属暴露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见表8。

2结论

2.1矿区居民对矿业开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知不足湘西凤凰铅锌矿有70多年开采历史,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的岩矿、废石及尾矿围绕着农田村落随处排放或堆放。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对矿业开采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程度认知不足。据调查显示,矿区居民对于河水水质、噪声、地质灾害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土壤污染、粮食产量、农作物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感官不能感知的问题认识不足。但姬艳芳等既往对该地区的调查发现,由于原铅锌矿选矿厂和矿井里排除的废水已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矿区附近大部分农田,致使当地种植的稻谷、蔬菜中镉、铅、锌、汞等超过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的相关限制,其中以Cd污染最为突出,其次为Zn、Hg、as和pb,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的9.0、2.7、2.6、1.6和1.1倍。可见,矿区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全面具体,对于感官能感受到的污染认识较高,而对于感官不能感知的污染缺乏认识。从而增加了当地矿区居民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的重金属暴露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过程化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53-02

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增多造成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因此保护环境也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一个人的环境意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采取某种化学方法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它明显的暂时影响,而且要考虑它更长远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和较强的化学意识的人,才能更好地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实施和开展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有效的保护环境。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当前我国环境现状的说明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四大压力。

1.污染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还要增加,污染减排指标还在增加、减排能力很微弱,所以我们必须在消化增量的同时,也要削减存量,污染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2.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加大

目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种列入减排指标的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有所遏制,但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新的化学品等污染因子没有列入减排指标,这些因素已成为损害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3.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依然加大

突发环境事件趋于高发态势,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压力也继续增大。全国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尾矿库环境风险也非常严重。有些地区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很大。

4.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依然加大

由此可见,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的环保意识一经形成便不好改正,将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幸福安康社会的重要问题。

二、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习文化知识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地球环境的好与坏是决定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怎样利用化学知识更好的保护环境。教育心理学家曾指出:“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智能、学科知识水平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关。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匹配着高智能、高情感。而高智能又往往以宽广渊博的知识面作支柱。”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修养,更要善于恰当地处理教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环境知识,深刻挖掘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我们的化学教师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努力收集和积累环保信息和典型科技成果,把与教材有关的、受学生欢迎的资料收集起来,使其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来,使化学课堂与自然渗透、与实际联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通过挖掘和开发课程环保资源,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桥梁。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进行思考,共同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得到丰富的化学信息和知识并逐渐形成化学与环境关系的意识,为成为具有环境意识的人奠定基础。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硫粉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有刺激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化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探讨,我国禁止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从而造成污染环境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So2的特性来与学生探讨“酸雨”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例如:“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酸化的水源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饮用酸雨污染的水会威胁人的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讲解空气成分变化的原因是源于空气污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空气污染事件,以事实来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例如: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和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以及1970年东京光化学烟雾事件等,这些事件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化学污染与环境安全的联系多么重要,这促使学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再讲到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我们可以与学生探讨讲述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温室效应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类似以上教材内容的探讨,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渐培养保护环境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教材穿插环境教育内容。我们既探讨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与学生探讨高一化学“硫”这一章时,我们可以结合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遇水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学生介绍我国每年排放废液350t、废气50亿m3、废渣50亿多吨,造成全国城市附近90%的水域遭污染,全国54个城市有45个城市出现酸雨等一些列数据,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带来的后果。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工业生产。

2.利用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环境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使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相互渗透,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和学生探讨Co性质时,我们首先和学生探讨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伤害,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一氧化碳)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再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根据科学家预测,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增加;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

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通过讨论的方式去探究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而这些课堂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得以发展。

3.利用化学实验过程,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实验教学更具示范性、直观性。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中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中,化学教师只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并行完成,我们就可以实现实验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环境教育与实验教学的渗透性,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尽可能的去做微型化学实验,因为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防止反应物质散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且仪器花费很少,还有生成污染物的量少,对环境污染小的优点。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容易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小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无法避免使用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应有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

(3)在实验进行中,能进行密闭实验,不要敞口操作。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防止反应物质散逸到周围环境中;在无法密闭操作时,加强回收通风或其它防护措施;加强反应的回收再利用和消毒处理,建立责任制度;确保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真正做到“清洁化学”、“绿色化学”。

(4)在实验药品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利用废气、废物、废渣作为实验样品,节省资源。例如:用So2形成硫酸,用So做还原反应,用已生锈的金属来做其氧化物的实验,用废干电池锌皮制硫酸锌晶体等只要处处留心,我们既做到了保护环境也实现“变废为宝”。

4.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的环保行动。

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校本课程或第二课堂等一些列的课外科技活动来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在这里介绍可利用来做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

(1)国家规定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不得不更关注环境问题。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是我们可利用的。

(2)利用校本课程进行专题活动,研讨环境问题。①可以根据本地区环境问题为研讨题目,通过学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旧物品回收办法》等国家有关文件,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哪些活动更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让他们探索和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和改善已污染的环境等问题。②实地调查,耳濡目染的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假日或周末,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污染事件进行实地调查或网上观看,并进行原因分析。当学生看到鲜活的事实时,从内心感觉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的恶劣,从而形成环境保护意识。③进行实题辩论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例如:学习有机化学后,作“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的实题辩论会。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或让学生自主的去巡查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白色污染”情况,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形势,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见识,同时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会探索环境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化学教育最终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1.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3.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3.1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材中有不少与化学污染物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捉住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老师平时应注意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蝗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大约有一亿五千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多亿元,如:白色污染、汽车尾气、废旧电池不定点回收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

3.2结合水的知识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水是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主要资源,然而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基本上用的都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63%,保护水资源是全人类的当务之急,一些造纸厂、化工厂等所产生的废气、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验证很难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就从我国来看,从北方到南方,水质都受到不同的污染。就拿淮河来看,农民用淮河水灌溉农田,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一些村庄发生肝肿大,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基本荒废。还有我国的渤海也严重遭到污染,海洋生物大量减少,鱼贝类濒临绝迹,几乎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死海"。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保护现在的水资源。

3.3结合有关硫化物的教学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化学教材中,关于"硫和硫的化合物"中介绍了So2和H2S等气体。So2是形成酸雨的源泉,它落到地面,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和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森林大面积的死亡和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酸雨能使水质酸化,从而抑制水生物的生长繁殖,如不进行净化处理或回收利用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但浪费硫资源,而且造成空气污染,教学中除了介绍So2和H2S气体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两种污染物,还可以进一步介绍造成大气污染的其他物质。主要还有烟尘、粉尘、一氧化碳、碳氢化物等,这些污染物质对大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最典型的是英国伦敦发生的烟雾事件,就是硫酸烟雾造成的。我们周围的大气环境正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而这些破坏正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人类只知道从环境中不断索取资源而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却不重视保护环境,这些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进而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理主要污染源,植树造林,合理绿化,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5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效了解环保知识

课本中涉及很多的控制化学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知识,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对教材中环保知识内容的全面挖掘和合理延伸,形成科学系统的教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举出实际生活中关于化学污染隐患的现象和化学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并适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延伸,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污染及环保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抑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讲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空气污染指数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方法,由此引入温室效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为人类消耗能源的迅速增大,森林资源受到破坏的现象,紧接着对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进行讲解和分析,步步导入,向学生讲述其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随后让学生了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因素构成有哪些,最后引发学生对于防止温室效应能够采取的方法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主动思考中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

二、合理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些易产生污染或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化学实验,要秉承无污染实验设计理念,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实现实验有效性和环保的双重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一,合理改进实验装置,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对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把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小.同时,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有效处理、充分利用实验废物,降低环境污染.对化学实验中生成排出的大量废物垃圾要进行妥善、适当的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净化排毒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约实验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通过对实验中的废物处理操作和降低污染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第三,合理控制实验药品的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对于大多数实验,可以尽量用较少的实验药品和器材来完成实验过程,并从中掌握具体实验方法与技能,达到真实可靠的效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降低污染,实现环保的理想目标.例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在注射器的活塞上先放上一小片铜片,再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即在针尖上扎上橡皮塞密封起来,将注射器竖立起来,产生的气体将活塞推开,当铜片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自行停止.

可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产生,再打开橡皮塞,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一氧化氮立即转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明显.采取小型、微型实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效果的最佳化以及普及范围的广泛化,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节约实验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6

关键词:环保;教育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23-01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蒸汽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人类向着现代文明社会不断迈进,但接踵而至的是空气污染、饮用水稀缺、森林被伐,水土流失,洪灾旱灾频频出现,大气臭氧空洞迅速扩大,土壤沙漠化,并以惊人的速度南下,温和的自然变得异常的凶猛…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1.了解污染现状,建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列举环境问题的触目惊心的数据,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保护环境是一项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1.1国际现状:据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1.2国内现状:目前我国存在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高的特点。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河流,从地表到地下,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广泛地被严重污染:目前全国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此,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灾难在历史上并非罕见,然而,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堪比史上最严重。

2.认知污染成因,建立学生保护环境的知识构架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与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的成因,为争做环保卫士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导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排放有害物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全球人口的年增长率为1.2%,如果按此速度增长下去,到了2050年后,那时地球上的人口就有91亿,我国将有16至17亿人,这就是所谓的人炸。人口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人均收的提高、粮食住房的提供、教育及劳动就业的满足,必定导致人类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财富而影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环境污染和破坏更严重。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比如我国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3.把握环境保护的防治方法,建立学生争做环保卫士的意识

3.1用法律武器保护环境。我国自1979年以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学生结合当地的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监督当地的污染行为,积极向当地污染行为举起法律的利剑,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直接影响自己学习生活的厂矿企业,追究他们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3.2结合重大环保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利用重大环保日如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土地日(6月25日)等,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校内开展宣传活动,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走向街头,走向厂矿企业,指导学生通过印发环保宣传单,制作环保标语,现场宣讲等形式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7

   【正文】

   农村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社会与经济区域,保护好农村环境,创建一个清洁、安静、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是保障农民身心健康的需要。但随着农村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环境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远远超过了城市的污染,昔日的绿水青山让人倍加怀念。农村环境的污染,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环境指的是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包括村镇环境和乡村景观等;广义的农村环境包含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环境。本文中对农村环境作广义理解。

   一、我国农村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三废”对农村污染加剧

   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因农田大气污染累计损失就达1.7亿元。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分布在广大农村的乡镇企业由于其布局分散、量大面广、类型复杂、规模小、变化大,而且技术起点较低、工艺设备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较多,生产管理不健全,用于控制污染的投入有限等原因,其在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对环境、主要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剧也是显而易见的。据前几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至1/3,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乡镇企业往往和农田镶嵌在一起,农田被迫做为消纳污染物的场地,各种污水直接外排,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活饮用水。据统计,目前“三废”污染农田面积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1]

   (二)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

   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最终去处是郊区农村,这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生量为600万吨左右。但由于大城市土地面积相对于高密度的人口已感严重不足,城市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只能向广大农村寻找出路,而由于未将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运输、管理方面又不严格,致使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其次村镇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同样不可小觑。随着人口的增长,村镇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的生活废弃物在大量增加,但限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70%左右没经过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绝大多数是随意排放,这些都污染了农村人居环境。

   (三)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我国的农业生产环境,由于长期掠夺式耕作,农药、化肥和农膜的过度使用,“三废”超标排放,中国有1000万hm2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歉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致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2]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大国,据统计,我国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却不高,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污染了农村环境。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农药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喷洒的农药大约只有1%左右接触到目标害虫,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对人体和牲畜造成危害。此外,在农田中使用不易降解的塑料薄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

   集约化畜禽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6900多万吨,已经成为农村首要污染源。特别是80%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污染治理设施,大量粪便、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这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3]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现有环境立法中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国家自开展环保工作以来,始终注重生态环境法规建设。自从1989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包括制定或修改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以及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这些法律法规在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因为这些法律条文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环境问题而制定,为此该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除了最新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有专门提到农村环境问题外,其余的法律法规都很少有针对性较强的条文;《农业法》仅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也仅有一些有关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的规定。这些环境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未有直接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从对国家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司编写的《中国环境法规全书》(1982—1997年)的分析可看出,在290件法规,375件环保标准和我国参与的28项环境保护条约中,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寥寥无几。[4]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环保部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颁布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等,但是这些立法层次低,适用范围狭窄。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78项立法计划中可以看出,对农村环境立法的忽视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计划中直接属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只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和《农村环境监察规范》,包括《环境保护法(修订)》在内的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共计17项,不足1/10。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农村环境保护评价、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垃圾处理、农村饮用水保护等,也是农村环境法律缺失的体现。

   此外,我国现行环境法,以实体法为主,程序法很少且分散在各实体法中,这势必影响到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性。

   (二)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

   我国各地的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几乎都一样,设有省、市、区(县)级环境保护机构,一直以来国家环境工作的重点都在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国家最基层的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的环保机构,绝大多数村镇都没有自己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县级环保部门也较少在其所管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绝大多数更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虽然现在一些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但是多属空架子,没有相应的人员和资源,农村环保职能基本没有履行。因此,现有农村环境执法力量的薄弱,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难以控制和解决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

   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4]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对全国公民进行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环境意识水平偏低。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和传统习俗的影响,环境意识水平肯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农民对环境知识知之甚少,环境意识淡薄。对于自身破坏环境的行为、周边生存空间的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认识不足,许多农民在生产中进行“粗放式”、“掠夺式”的耕种和经营,生活中随意丢弃、堆积生活垃圾。即使他们意识到危害,由于对环保法律的无知,也不知道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顺其自然。因此,环保意识的淡薄,农民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有意识无意识的作出污染环境的行为。[5]

   三、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农村环境立法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现有的环境法律特别是环境污染控制法律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着重反映城市的环境要求,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及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不同,我们需要在法治整体性的基础上,区别认识其各自特殊性。为了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独立开来,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具体由下列部分构成: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农村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这样整个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有利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有序地进行。

   (二)加强农村环境执法机构队伍的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引导、监督作用,是搞活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搞好农村环保工作须加强区(县)环境保护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区县各部门必须至少明确1名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形成以区(县)环境保护机构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系统。各乡镇、街道也应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站,各自然村明确1名分管村委领导,在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重点对辖区的家畜养殖业、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实施监督管理。[6]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8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在古代由于影响较小,自然具有自身清洁的功能,因此相互抵消,但是现代生活中,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且都是那种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地球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因此对于环境光污染的风险我们应当明白,测量出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指标,针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是我们认识环境污染程度和指导社会合理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环境污染;模型;监测

本文描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让人们清楚地明白了环境之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人们追求好的生活环境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用当前先进的知识对这样重要的问题应当进行干预,用合理的办法提出解决和监管措施。

1环境污染的危害

人与环境的关系息息相关,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身体健康、交通安全等等,而环境污染就会制约着这一切的向前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社会问题中,雾霾问题尤其严重,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交通堵塞,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整个地球,在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带来危害,减少生物多样性,更甚者,环境污染会导致冰川融化,间接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2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方法

2.1环境污染评估模型的建立

环境污染评估模型就是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制定出来的,在其中包括很多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多数就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具有多样性的问题,如果都进行测量,那么具有极高的难度,无法真正把控测量结果,因此在众多测量指标中,应当选择出主要的测量目标,通过这些目标可以有代表性的说明环境污染问题,这样的做法更加的务实,针对得到的有限数据说明大多问题,但问题是不断增长的,可以通过建立基本数据的情况之后,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开发对于其他因素的测量与说明。

2.2建立科学的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加强,对于如何监测环境污染问题会有一个系统式的方案,同时也具有先进监测仪器,针对监测环境污染来说有十分有效。对于监测的样本环境的选择要进行针对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选择特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识别,监测,计算,预防都具有提前的准备手段,在面对局部地区的厂房建设也会有指导性的建议,以避免环境污染。

2.3完善责任承包体系

在环境污染问题中,那些大的工厂对于环境污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我们当下的科学技术是可以将工厂排泄的废物进行整理加工使之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程度,但是一些工厂并没有完全的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这是一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于工厂排放物的监测,一旦发现局部污染是源于这些工厂,那么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的联系这家工厂负责人进行处罚,并且监督完成处理仪器安装工作。

2.4培养相应的技术员工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他的主要出现的原因就在于近代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这些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身体具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同时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伤害性,但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及相对的应对手段,现在环境污染是多层次且大范围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技术员工势在必行。

3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仍存在的现实问题

3.1装备落后

在监察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执法人员的装备还处于落后阶段,因为装备的落后而导致的监察不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各级政府对于环境危害的不重视的结果,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不能较好地购买先进设备,对于执法人员的身体安全提供不了专业的保障,因为这些原因而延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执法人员自身形象,为之后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

3.2判罚困难

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往往都是当地较大的企业,他们具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因此在执法队员进行执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发现环境污染时,想要取证产生了巨大的困难。当前处于法制社会,无法有效的进行证据取材,那是无法说明大的问题的,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那对于长期执法环境问题是不利于建设工作的。

3.3缺少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就是伴随社会生产,社会要取得大的生产,人们往往会认为污染一些环境是没有问题的,更有甚者,一些人还认为环境污染的执法问题是给社会增加财富与价值的道路上存在的绊脚石,最严重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竟然也是这样认为,使得一些地方的环境监管部门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机关,蛊惑着人民大众不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

3.4缺少宣传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在污染的过程中就能完全感受到危害的问题,因此人们不是很重视,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人们在意识当中认识到环境污染长线的严重问题,但是这些活动往往都是缺少的,即使有,很多的地方也都是敷衍了事,根本不能起到宣传环境污染危害,加深人们意识的作用。

4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大问题,很多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环境污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不断地残害着我们现代的生活,也不断地残害着我们未来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只追求当前经济的快速生长,那并不是可喜的现象,只有当在环境问题解决的情况下,人类生活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才是真正社会发展的好生活。

作者:钟经蔡晓生单位:珠海力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9

一、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受害人面临的困境

1.、找律师难。一是法官不愿受理这些案件,主要因为环境案件比较复杂,影响工作量;而且法官往往处在两难境地,判企业败诉,当地政府不干,因为大多企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而判受污染之苦的老百姓败诉,于心不忍。二是污染受害者大都是底层百姓,环境案件多为环境污染而致侵权,标的额较大,由于受害者大都贫穷,高昂的诉讼费、律师费、鉴定费用使他们难以支付。因此很多律师很难拿到费,另外律师自身的环境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也使一些想从事此业务的律师望而却步,即使有的百姓有钱也找不到好的环境案专业律师。

2.举证、质证难。《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确认了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负担的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这在一般情况下,由原告先举证,原告要使自己的诉讼主张成立,就必须提供被告违法,原告受损,被告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证据。但是将这一原则适用到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中,就会使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就环境污染危害来说,受害人大多数是公众或居民,由于受到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和缺乏对致害物质的监测、化验手段很难取得相关的证据,同时收集污染者排污证据涉及生产工艺、商业或技术秘密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这对一般的公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难以作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的强调“谁主张,谁举证”,无疑是剥夺了受害者的胜诉权。

3.指明“明确的被告”难。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原告提讼,应当明确他和谁发生了争议,谁是他的相对方,他对谁,要求人民法院解决他和谁的民事权益争议。有原告必有被告,被告不明确,没有具体的对象,就不能形成诉讼中的一对矛盾。这不论是在法理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广延性特点,确定了环境污染民事诉讼与一般的民事诉讼不完全相同,在实践当中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受害人不能指明是谁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使自己受到损害。[2]因为当代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污染是没有区域界限的,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会给另一个地区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普遍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如湘江流经多个城市,沿岸有众多企业,一旦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环境污染的受害方指出“明确的被告”实在是难以作到。实质上也无异于剥夺了受害方的权。

4.得到胜诉判决与胜诉后执行难。许多给百姓造成环境侵害的污染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袒护,法院在审理这类环境案件时常常受到干涉,甚至有的法院在判决作出之前,竟然向当地政府请示怎样判决。[3]因此许多在道理和法理上都是应该能胜诉的案子,由于被告多是当地政府的利税大户,都受到了或明或暗的保护。老百姓该胜诉的也往往被判败诉。就算胜诉后执行法院判决也很困难,因为环境污染往往损害巨大,如果完全按照损害程度来赔偿,有的工厂就得倒闭。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要强制执行就几乎不可能了。许多环境案律师往往从一开始心就悬着,案子胜诉了还无法放松。谁知后面怎么收场,往往是律师和百姓忙活一场后,眼看着“胜利”只是个画饼,老百姓该怎么苦还怎么苦……

二、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受害人面临困境的原因

1.环境立法不完善。我国在环境立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公共管理机构权力的赋于,但对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未予充分重视?《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规定如此简单,便没有了。此外,《民法通则》对于环境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只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是依然不够,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被告负责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迄今为止,就这么几条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于环境民事侵权诉讼到底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如何分配、适用何种证明标准、举证责任倒置的到底是哪一部分、是否实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均无规定。对于法官而言,法律真实的判断是以存在法律规则为前提的,否则,案件审理将无所依循。另外,环境诉讼和其他的诉讼存在很大的差别。环境管理机关介入民事纠纷的情形非常多,当事人在受到污染的时候往往首先请求环保局对这个情况做一个调查,等环保局作出一个结论后再提讼。[4]而我们国家的诉讼体制是三大诉讼分离,对于既涉及行政行为又涉及民事行为的情形,缺乏进行同时审查的诉讼机制。因此很多案件在审理和判决的过程当中,或者由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发生变化而使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发生变化,或者由于不同的审判庭遵循不同的理念进行审查,导致对同一事实的认定矛盾,这两种情形在审判中都经常发生。

2.法官素质不适应。首先许多法官不会使用自由裁量权。[5]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当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法官可以依照一般的原则来判决。但是现实中很多法官不会用,很少有法官用法理判案,对于法律漏洞的弥补和解释,更加无所适从。因此,对于环境民事案件来说,本来法律就欠缺,加上法官素质不能够弥补漏洞和克服成文法局限性,不能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原则运用于个案,审理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其次法官对环境法方面的知识不具备。如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执法、环境法的新发展、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环境纠纷处理和环境诉讼证据的收集与应用、环境标准在环境诉讼中的应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等问题、法律的思维模式等。我国许多法官未接受过环境法专业训练,而在处理环境案件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侵权案件的及时、公正处理。再次法官对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具备。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此种污染将导致何种危害、对受害人有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等,对于环境侵权案来说,只有了解环境污染的机理,才能更好地在环境污染民事诉讼中公正合理的审判,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最后许多法官不愿受理环境侵权案。由于大部分环境侵权案件比较复杂,诉讼期限因此会拖得很长,很多法官以影响工作进度不愿受理这些案件。以上四个方面许多法官都不能同时具备,因此很多法官在处理环境侵权案中不能得心应手。

3.律师的素质不适应。由于环境污染侵权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因而对参与民事诉讼的律师也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首先,它要求律师具有扎实深厚的法学功底及一定的从业技能。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客观上必然要求参与诉讼的律师对我国环境法以及民商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具体言之,律师不仅要了解我国环境立法发展的大体脉络及其未来走向,洞悉其基本价值取向与立法精神,且尤其要了解我国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和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具体内容,以便更清楚、更准确的把握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和过程,提高自己参与这种诉讼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其次,它要求律师具有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企业生产与经营方面的一些原理,明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机理,掌握与环境侵权有关的其他学科理论,以便在参与环境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底气。此外,它还要求律师具有一定的哲学功底,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正确运用某些基本哲学原理来判断和认定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我国的许多律师显然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

4.污染企业、地方政府的干预。在环境污染案件中,污染企业大多数是当地政府的支柱企业。它们不仅给当地政府交的税多,而且与当地政府的许多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百姓受到这些企业的污染,往往协商、调解不成。在这种情况下,到法院立案,法院有两种表现:一种以原告的证据有问题,如要求原告提供污染损害就是被告直接造成的证据等,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而不受理立案。另一种是以需要研究或请示为理由拖着不立。当实在拖不下去,法院根据污染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大小,又有两种结果。一是立案。将设置障碍推到审判阶段;二是下裁定驳回,洗清自己的责任。许多受害者就是因为法院立案的门槛太高,而不得不放弃最后一道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途径,在默默地背着沉重的包袱,无人去问津,无人去同情。当环境诉讼案件在法院不得不立案后,被告往往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一边通过保护伞给法院压力,个别法院更是心领神会,一边收买或制造假的证据,比如,提供假监测报告,花钱请评价单位或鉴定机构作假报告或鉴定结论等,这些没有证明力或证明力很低的证据恰恰能成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仅如此,有些法院明显偏袒被告,表现在原告合理的申请法院置之不理,比如申请重新鉴定;法院在开庭审判时,公开为被告寻找开脱的理由;更有甚者,在法庭上,对原告的某些证据,法官与原告争辨,完全偏离了诉讼的规则。

三、完善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受害人权利的保护机制的几点设想

1.建立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所谓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讼。[7]而我国现行的环境诉讼法律规定中,唯有直接受害人才有权提起民事诉讼。由于环境权益不仅仅属于私人权益,更属于社会公益,因此为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司法机关应当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从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扩大到具有专业资质的其它环保组织,再扩大到更广阔的公众主体。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讼,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借助诉讼机制来保障每个公民的环境公平权。

2.扩大被诉对象。环境污染是没有区域界限的,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会给另一个地区带来危害。在跨越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要求受害人提出明确的被诉对象无疑也是限制了受害人的权利,使其受到环境污染侵害的权利得不到司法的救济。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危害案件中,在受害人不知道排污者是谁的情况下,为保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可以以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因为我国法律既然赋予了有关部门相关的职责,这些部门就应当忠实的履行职责,不能自由处置,不能懈怠,当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发生问题而危及其他地区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时候,首先应当负责的就是上述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因此,我们说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在不能明确具体的排污者的情况下,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机关为被告提讼,是符合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精神的。[8]这样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够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环境监督权利权的部门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对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起责任来。

3.明确规定环境污染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传统的证据规则要求受害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和支持自己的主张,否则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显然如果在环境侵害诉讼中也实行这一举证原则,无疑会使受害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9]因为,受害人常常因其财力不济或学识不足等原因,收集涉及污染者商业秘密或高度专业化技术等方面的证据十分困难,而认定环境污染所须具备的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受害人自身缺乏的。为了保证污染受害者能够通过诉讼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改变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在举证上的不利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规定对该类案件实行举证责任的转移,即受害人只需提出加害人污染行为已经发生并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定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具体事实则由被告负责举证。在环境侵害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的转移,反映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和立法上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

4.发挥环境研究领域专业信息与专业人员在环境侵权诉讼中的作用环境问题的科技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了环境侵权诉讼的诸多困境,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就是应充分发挥环境科研、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所积累的信息资源。环境侵权与其他侵权的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环境诉讼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且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如环境信息的获取、诉讼证据的收集、专家鉴定意见等都离不开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而这些来源于专门技术人员的信息与意见往往左右着法官心证的形成,成为定案的关键。所以,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侵权诉讼中专业人员的参与权。

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篇10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保护工作;作用分析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改革,环保工作取得了小许成就,然而在最近阶段工作中,环保工作还存在些不足,某地区自来水严重受到污染等情况说明环保工作还应当逐渐的提高。环境检测简单的说是针对环境污染物质做出合理的控制,从而呈现出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人们逐渐对环保使理念加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整体质量对环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1.1环境检测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环境保护工作所涵盖的面积很广,并且有诸多的影响因素,一些相关人员不仅面临着对水污染进行处理,而且还要解决大气污染,因此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环境检测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相关人员要采取系统化的处理措施来进行环保工作,而不是哪里受到污染就治哪里的解决手段。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处理方案中所产生的不足,它能够对各种污染情况做出详细的研究,从而通过相应的数据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做好恰当的反映,进而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水平,例如我国某些地区会出现沙尘暴,不但和大气污染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开垦过度而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对某地区的沙城暴进行治理,倘若只对当地的污染情况进行预防,那么可想而知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环境检测能够对各种阶段的时间污染情况进行掌握,同时能够对环境污染情况做出反映,进而给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方法。

1.2环境检测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依赖于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只有通过对某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环境保护标准进行比较,才能最终确定当地是否发生了污染物质超标的现象。环境检测在为环保工作顺利开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环保工作人员在环境检测工作中通过收集自然环境各方面的数据,对比分析相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自然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并综合考虑各地区、各时期人们身体状况等因素,从而为确定环境保护标准的具体参数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环境检测也可以为环保标准的后续修订等工作提供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环保标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噪声污染标准制定中,通过声级器、频谱分析等检测仪器对既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噪声污染治理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时,环保工作人员则需要考虑进一步修订噪声污染标准以满足实际需求。

1.3环境检测有利于促进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治理自然环境中已存在的环境污染,更是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降低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并促进人们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拓宽环保事业的群众基础。以我国淡水资源为例,据住建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缺水城市,其中108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城市。我国城市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水污染严重,全国十大水系近半数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全国地下水近六成水质较差,不适宜人类直接接触,只能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环境检测部门的这些信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大讨论,促使市民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

2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当提高环保理念,并且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环境检测对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相关部分应当对环境检测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且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检测单位能够顺利的工作,对有关单位所研发的新型检测技术给予适当的激励;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能够采取税收优惠的形式,来让民营资本也参与到环境检测中,进而促进环境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相应的投资渠道拓宽。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将宣传力度提高,增强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采取宣讲会等方式,鼓舞人民能够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2.2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环境检测工作最终需要环境检测人员身体力行,环境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环境检测工作质量,基于此,环境检测单位应当提高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环境检测单位可以通过提升环境检测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环境检测人才为本单位服务;另一方面,环境检测单位也要加强对本单位现有环境检测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环境检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学习班,及时更新环境检测人员知识系统,提升环境检测人员专业素养,建立环境检测工作的专业化团队。同时,环境检测单位也要加强对环境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环境检测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促使环境检测人员树立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增强环境检测人员克服工作困难的决心。

2.3创新环境检测技术。根据环境保护所发展的形势,一方面检测单位要对检测工作做好严格的监督,并且依据相关的标准要求来合理的制定相应的岗位,将人员工作有效的落实。检测单位还应当让工作内容做好具体化工作,从而有效的将可操作性不断你的提升,并且加强绩效考核来加大环境检测工作的力度,并且恰当的使用奖惩的手段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检测单位还要做好资金的投入工作,让检测技术不断的创新。由于污染源存在诸多的因素,因此检测单位能够有效的对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做好严格的监督,充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而让环境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环境检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给环保工作明确方向,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通过将资金投入提升,培养检测人员的整体品质等手段,能够加大环境监检测的力度,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飞.简述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

[2]赵倩倩.浅谈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7).

[3]关宇鸿.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