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4:50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1

论文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一、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职能部门存在的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较为特殊,涉及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与推广过程中,对其进行宣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较低,很多组织、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没有过多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第一,承保环境污染责任风险的能力较低。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当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面较为狭窄,而且比较集中,一般都是针对化工这类的环境污染高风险行业,很多企业自身并没有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意识,是通过政府的强力要求而购买的,这就非常不利于分散环境污染风险。加之保险公司自身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经验薄弱,这方面的人才与管理能力较为落后,产品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的市场需求。而与普通的责任险相比,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更为特殊,索赔时效也更长,所以在产品的功能与管理上也就具有更高的难度。

第二,保险条款粗糙。从试点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还较为粗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保险费率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设计思路,也不能准确的对企业环境污染风险进行等级调研、划分,造成了投保企业管理水平与风险的不平衡,难以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社会调节功能。

(三)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了解还较为有限,不能清楚认识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性,所以大多都不愿意进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尝试。而且对于企业而言,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意味着经营成本的增加,这给部分中小企业造成了不小压力,很多企业不愿意在这方面再增加成本开支。还有的企业是完全抱着侥幸心理,他们知道自己所承担的环境污染风险较大,但依旧认为污染事件不会发生,或是即使发生了污染,也不一定会追究到自己头上来,所以这部分企业也不会主动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与推广。

(四)法律方面存在问题

自我国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以来,通过走访投保企业,可以发现政府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支持力度较低,例如中央并没有针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拨付专项资金,而部分地方财政虽然给予支持,但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立法体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必然导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与推广受到阻碍。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应对策略

(一)完善政府职责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过程中阻碍重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面对当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不畅,保险公司经验、能力有限的情况,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引导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重任。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

第一,制定配套政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公共利益,具有非常强的公益性,所以政府必须要从政策层面给与积极的支持,否则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比如,政府应当对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给予经济补贴,减轻他们的生产经营压力,帮助他们降低运营成本,或是对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他们购买保险;同时,政府还应当帮助保险公司建立环境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保证保险公司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辅助构建联动机制。在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无锡试点,他们建立了一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绿色信贷相联动的机制,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依附在绿色信贷上,从融资层面给予企业刺激与引导,使一部分高污染企业转型成为绿色企业。这一机制的建立牵扯面较广,从投保企业、保险公司到银行均受影响,三者的利用出现了交叉点,这可以促进三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对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有益,对我国市场整体的发展来说同样具有积极作用。所以,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同样应当参考这种做法,辅助构建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的联动机制,从多角度、多层面出发,引导企业参与投保、转型,促进环境与市场整体发展。

第三,完善救济基金的顶层设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有分散企业生产运营风险的作用功能。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非常强的特殊性,一旦有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其所带来的损害往往都无法估量,所以即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帮助企业分散了风险,但保险公司却面临着如何转移风险的问题,如果赔偿金额过大,保险公司同样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会一蹶不振。所以我国的保险公司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都在保单条款中做出了很多限制,这致使承保范围狭窄,企业适用性低,不利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救济基金顶层设计,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污染事件,建立若干层级的救济基金,如果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过大,就可以考虑从基金中支出费用进行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救济基金的积累可以来自不同的社会力量,目前其他国家的救济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拨付;二是从排污费、环境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基金;三是从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与个人的自愿捐赠中获得;四是征收环境污染责任高风险税。

(二)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如果发生了实际的环境污染事件,其损害与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非常长远的,而且受害者众多,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压力。虽然我国的部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了“共保体”,来共担风险,但是却又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而且“共保体”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尚不完善、明确,所以在今后还需要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建立多元化产品体系。首先,从市场发展的层面上来讲,完善的产品体系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保,如果产品体系过于单一,就不能形成对企业的吸引力,所以投保企业也就会越来越少;其次,环境污染的原因、种类以及影响时间、影响范围也各不一样,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高有低,所以必须要完善产品体系,才能为不同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否则企业就算是想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找不到对应的产品。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体系还较为单一,满足不了市场化的需求,也难以使企业真正的受用,承包范围狭窄、产品种类少等问题,严重制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

第二,组建第三方责任认定机构和损害鉴定专家组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体系越来越完善,意味着保险公司的赔付条款会越来越宽,责任会越来越大,第三方的介入会越来越多。为此,应当组建第三方责任认定机构和损害鉴定专家组织,实行第三方责任认定机制,以确保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第三,注重资金的积累。作为保险公司,需要认识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特殊性与随机性,注重自身资金的积累,以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赔付与亏损。一方面,保险公司自身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前期需筹备资金用于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保险公司在与企业投保或续签合同前,目前试点地区是采取委托的方式对投保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组织专家队伍对投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管理与指导,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前期的准备工作会将一部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应当每年从保费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理赔专项准备金。例如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广东省试点,就有保险公司建立了专项准备金,每年保费收入的百分之十,将划入到专项准备金中,专项准备金独立开户建账,滚存使用。

(三)企业方面的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提升环保意识与投保意识,作为现代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知道生态环境不仅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整个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生产技术革新与管理理念革新,尽快转型成为绿色型企业。同时,要认识到国家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如果在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事件,国家政府必定会追究到底,此时就会面临巨额的赔偿,甚至可能致使公司倒闭风险巨大,而通过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但是国家、政府都会给予帮扶和支持,因此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进行投保。

企业除了要认识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性之外,还要认识到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设计、条款体系的建立以及承保范围的划定都还需要完善,所以如果发生了较为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之后,想完全通过保险来化解风险与赔偿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安保基金,自己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的责任,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能使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更加有所保障。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环境污染

近年来,土木工程的施工建设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们在给城市带来繁荣景象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不仅给城市带来了不良影响,也成为了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瓶颈。为了使土木工程的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且对城市的环境不造成不利的影响,达到共赢的局面,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1土木工程涉及的范围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如今的土木工程并不是专指建筑物的建设,而是包括了道路桥梁的建设、防洪大堤的建设、核电站的建设、水管网络的建设、地铁隧道的建设及光缆铺设的建设等等。土木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与土地和木料有关的工程,而这些工程都属于建筑行业。

2土木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土木工程的房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在对房屋进行建筑施工时,会产生一系列对环境不利的影响。

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产生扬尘,这给土木工程施工工地的工人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扬尘吸入过多会对肺造成损伤,而肺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的损伤会导致呼吸系统的失衡,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扬尘除了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起到降低空气质量的不良作用,这对于环境的保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扬尘的污染以外,对人文环境影响最大的还有噪音污染。噪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失眠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分贝较高的噪音及长时间的噪音还会导致人们的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人类若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则会有神经衰弱的产生,这一点同样对人们的健康不利。据新闻报道,在湖北发生了一起珍贵红嘴相思鸟自杀的事件,鸟儿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当地的噪音导致鸟儿的神经遭到破坏,从而使其撞向地面,发生了集体自杀的悲剧。噪音对鸟儿的影响就如此之大,更何况于人类。

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给人文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仅只限于扬尘及噪音的污染,还有建筑垃圾的堆放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建筑垃圾的产生。而某些土木工程的施工单位没有考虑附近居民的感受,对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给居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若是填埋建筑垃圾,建筑垃圾里含有油漆以及建筑胶等也会给土壤带来污染,给环境造成影响。

2.2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包括地铁隧道的挖掘以及矿山的开采等行业。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并不会因为其在地下作业就不会给环境造成影响,相反,它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

土木工程的地下作业会对地面的结构带来改变,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塌矿的事件屡出不穷,而地铁隧道塌方的事故也时有发生。今年一月,南宁地铁隧道塌方;同是今年一月,又有新闻爆出广州因为隧道施工而导致了六百九十平方米的地面塌陷;今年五月,西安在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时发生了塌方……这些事故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极大的不利影响。土木工程的地下作业破坏了地表原有的结构,容易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2.3土木工程核电站的建立对环境的影响

核电站的建立也属于土木工程的一部分,而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那么其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计量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到现在还让人迟迟不能忘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使其生态系统几近崩溃。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悲剧的发生,白俄罗斯百分之二十五的森林收到了污染并且到现在都还没能恢复过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核电的泄露能直接导致水体的污染,使水里面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能使人们中毒。核电的泄露不仅对水体有污染,还对空气和土壤也造成不利的影响,对环境造成破坏。土壤中的农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土壤的污染势必会也会导致农作物的污染,加上的空气的污染,受害最大的便是我们人类。

3如何解决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3.1对土木工程房屋建筑的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扬尘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人工洒水,另一种是利用植被来吸收扬尘,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人工洒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时洒水,另一种是有扬尘时再洒水。洒水的原理是使空气中的扬尘吸附在水珠上,从而从空中沉降到地面。

要解决噪音的污染有三个途径。噪音的传播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是要有声源发声,第二个是通过空气传播,最后一个是人耳接收。从噪音传播的过程中来看有三个方法能解决噪音的污染。第一,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使用噪音较低或没有噪音的设备,从而解决声源发声的问题。第二,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施工工地周围围上一层特殊的多孔墙。多孔墙能有效的吸收噪音,对噪音有很好的减弱作用,从而达到在噪音的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削弱的作用。第三,让住在土木工程施工工地附近的居民购买耳塞,以此来在噪音入耳时减弱噪音对人体的伤害。但相比前两条措施,第三条显然是不可行的,所以说,要解决噪音的问题,还得从前两个方面着手,从噪音的声源及噪音的传播途径来解决噪音对于环境的污染。

建筑垃圾不同于扬尘和噪音,建筑垃圾虽然对环境有污染,但它可以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机器压轧,可以变成建筑所用的砖块,而且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建筑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既节约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又解决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既然这样,土木工程建筑商何乐而不为呢?

3.2对土木工程地下施工的不良影响的解决方案

要想隧道塌方的事故不再发生,就要减少土木工程施工时给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施工方在施工之前先对施工地进行考察并总结出相应的报告,判断该地能否承受土木工程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项参数,尽量不对地质环境做出过大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塌方事故的再次发生。

3.3对核电站容易泄露给环境造成破坏的解决方案

核电站一旦发生的泄露,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要将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要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建设反应堆的安全壳时,必须按照标准将其厚度建立为一米,绝对不能偷工减料。因为一旦偷工减料,若是发生了事故那么事故带来的损失远远不止偷工减料所节省下来的钱,更关键的是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除了安全壳的建设外,在安全壳的内层,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还要注意安装防辐射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电站周围的环境不受核辐射的影响。

4小结

上文就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人知识和阅历有限,还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刚;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6期

[2]居岩;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6期

[3]沈秋华;建筑施工的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研究;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12期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农村环保自治;环境;重要性

abstract:alongwithourcountryeconomylevelofdevelopmentandprogress,themarketeconomygotestablishandperfect,urbanizationprocessisinconstantpushandthorough,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citybythepeoplegenerallyconcerned,theenvironmentgotconstantlyimproved,butcomparedwith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ruralenvironmentpresentsituation,andthedevelopmentofcityenvironmentthereisnot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balance,resultinginthedevelopmentoftheurbanandruraleconomicimbalance.now,ourcountryisdevelopingthesocialist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thismakestheruraleconomyhavedevelopedrapidly,butintheruraleconomicdevelopmentandatthesametimebroughttheproblemontheenvironment,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attheexpenseoftheenvironmentmustbeprice.with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inthecountrysideinappearedlifegarbagepollution,environmentalproblemssuchassewage,sowehavetoconsiderthecountrysideenvironmentproblems,orontheruralenvironmentwillhavegreatimpact,whilethe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utonomythismethodcaneffectivelysolvetheruralenvironmentalproblems,andimprovingtherurallivingenvironment,promoting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ace,and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ruraleconomyupward.inthispapertheauthorinsolving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utonomyruralenvironmentalproblemsfortheimportanceofaprobe.

Keywords:thecountryside;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autonomy;environment;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R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内涵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在农村中,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农村中人们的不良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性使得农村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的一种环境问题。具体来说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中的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工业生产等相关生产活动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造成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农村的环境遭到污染等现象,这些不仅会对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向上和可持续地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相反还会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农村中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已经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改善,从而保障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4

>>我国蔬菜大棚种植区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初探库尔勒市库尔勒香梨产业存在问题分析新疆库尔勒市―开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锦州市古塔区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建议湖州市南浔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盘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蔬菜大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大棚蔬菜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化市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风险调查及对策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惠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产业及建议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研究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城市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探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3—29。

②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但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2012—3—29。

③库尔勒英下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人员99%为外来汉族务工农民,在当地租种土地修建蔬菜

大棚,种植蔬菜为业。.2012—2—26。

④生物农药有五大优势:一是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二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三是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不易产生抗药性。五是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inergratedpestmanagement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http://baike.

/view/54305.htm.2012—3—29。

参考文献:

[1]孙肖瑜,王静,金永堂.我国水环境农药污染现状及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7):649—652.

[2][3]唐东民,宗贵仪,唐勇.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生态风险[J].四川环境,2011,30(02):115—118.

[4]丁素明,张晓辛.农药使用的污染因素及控制途径[J].中国农机化,2010,227(01):32—37.

[5]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1):49—57.

[6]孔朝辉,张慧芳.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94—4898.

[7]刘冬梅,李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2008,346(02):21—24.

[8]王玉霞等.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69—70.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一方面,治理好环境污染能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河南豫东农村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第十年连续增长,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在产量不断加大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会对农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治理好环境污染有助于科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省,开展实施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能有效地对耕地进行保护。因此,治理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缓解农产品供需间的矛盾、维持物价水平、确保农业安全。

二、治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

(一)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从增强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入手,加强对《环保法》相关条例的科普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第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还要着重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农民树立环境资源的忧患观念,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农业管理: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技术的认知,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宣传协助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运用先进的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的工作内容中,建立环保机制,定期实施环保监察,通过树立优秀的环境保护榜样、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证定期举行会议探讨相关环保问题。

(二)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第一,对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治理污染相关组织队伍的建设,各级应当有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监察,确立环境污染的治理办法和环境污染的惩处制度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把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加大环境监察的执法力度,从而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制化。第二,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要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在城乡发展规划中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规划既应当全面系统,也要做到科学实用,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应当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要具备一定的先行性,确保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共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第三,建立明确的环境污染奖惩制度。一方面,确立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考核体系,确保环境保护制度的逐级落实,及时对污染环境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及时对重度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表彰,在政策上对落实环境保护的企业予以偏斜,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第一,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补贴。一方面,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向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农村的财政资金往往分配于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导致了建设与资金的矛盾。要想缓解这一矛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就应当重视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环境污染治理的补贴政策。第二,要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收支平衡。通过拓展环境保护收入渠道,强化农村市场的生产资料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收入的增加。对于充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降低相关税收,从政策上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引导,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增加对生态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扶植重大农业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第三,开展多渠道融资,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涉及范围较广,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农业、水利、工程、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合作。要从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入手,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募集。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主要包括群众自己筹措的资金、外资、国营或民营企业筹措的资金、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等等。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进行鼓励,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贡献知识和力量。

(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结合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生态环境,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当前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还需要提高。要想解决当前农村生态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就需要具备科学的环境治理视野,了解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的创新,及时对先进、环保、科学的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榜样,推广各项农业知识和技术。鼓励民营农业企业进行环保科技的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环保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不断钻研新的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环保农产品,从而为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水利要积极配合农业全面推行绿色环保生产新技术,结合地区实际做好秋翻晒田、配方施肥、浅灌深施等灌溉、施肥耕作流程的用水研究和技术服务,加强灌后排放的水质监测工作和引、排控制手段。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牧小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强畜禽养殖影响河流水质及人居环境问题的评估与监管工作,保障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场选址、场区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质安全问题,严格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等生产技术规范,禁止粪便贮存池混入雨水流入河道。其他养殖生产严格执行养殖许可制度,加强监察,推行无公害养殖,扶持养殖大户综合开发水土资源,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后续利用化解自源性污染问题。重点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废污水治理、推进环保型农业用水、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水源涵养区域生态封育保护等方面下大功夫。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及对策

0.前言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对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从而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主要手段有物理手段,包括对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包括重量法、分光广度法;生物手段,及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和生物群落的影响。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结构、形态以及分布规律的监测。同时,只有对物理污染因素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才能全面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明显的突破。例如在环境监测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初步具备了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建立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且我国自助建立的环境监测系统在排污减排等工作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持系统。在环境监测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部分检测参数和分析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要求.

随着经济和技术和快速发展,社会当中不断产生一些新兴行业,对于这类行业进行常规因子的检测是不能反映出实际的污染程度的。虽然有关部门对于一些民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严重的新兴行业制定了新的污染检测标准,但是部分监测参数尚还存在一些漏洞。

环境激素、重金属等微量有机、无机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一类污染物。但是,目前我们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了解尚不清楚,监测技术以及分析方法也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要求。

(2)我国的环境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设备老化。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滞后和环境监测设备老化是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监测队伍人员缺乏,在编人员严重不足,并且设备陈旧,许多环境监测工作都只是浮在皮毛而没有深入开展。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例,1980作为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事业单位成立,成立之初有100人,直到今年,三十四年过去了,人员才从100人增加到190人。整个监测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难于跟上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工作量的需要。从而环境监测职工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目前,几乎所有省级监测站都是通过自筹经费临时外聘工作人员,以缓解人手不足的现实矛盾,这些非专业人士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从而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是必不可缺的工具,若在这个方面做的不成功,就像物质失去载体一样,即使监测队伍的水平再高也不能完成环境监测的任务。我国目前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历史悠久,设备逐渐老化,监测出来的数据是不太可靠的,此外我们缺少快速、应急的环境监测设备,对于突发的环境污染,我们无法立即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监测经费的投入少于预期的标准,使得增加人员编制和设备的配备变得十分困难。因此,环境监测队伍滞后、人员老化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3)环境空气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仍为So2、no、no2、tSp、pm10、o3等常规监测项目,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尚未有效开展。

2.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规范。继续推进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以保证各类新兴行业污水和废气排放标准的贯彻实施,补充完善各类环境污染的检测参数,争取将标准分析方法系列化,形成针对生物、饮用水源地水质、固体废物、环境空气、地表水、废水、固定源废气、噪声、放射性监测等若干个系列的标准分析方法,使其与先进国家分析方法具有可比性。

(2)必须增加环境监测财政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时购买最新的环境监测设备。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在监测人员的录用过程中严格把关,有计划的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改善监测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这样才能留住这方面的高端人才,防止流失海外,并且还能吸引更多的人们投身到环境监测的学习和工作中来。除此之外,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保证他们的整体素质符合现代化监测的需要。在监测仪器的方面,我们需要大面积的引进自动化程度高、方便携带的监测仪器设备,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系企业研究先进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买国外最尖端的监测设备。

(3)完善生态监测技术体系,并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生态监测机制,全面、综合、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增加监测因子的覆盖面,以全面反映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大对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的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对于特定工业区域的特征污染因子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生活水平和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环境监测到的数据真实性以及精确性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监测工作者应该勇于接受挑战,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思维,不断研究,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科]

【参考文献】

[1]胡冠九.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4):1-3.

[2]赵廷宁,武健伟,王贤,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2):67-71.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100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层面,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已经摆在了突出的地位,更加重视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加快环境污染的治理,宁可放慢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要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也对各级环保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和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总结,才能促进环境污染治理收获更多的成效,为民生和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设置的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的监测站点已经超过5000个,可以说我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已经有较好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系统化和网络化。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环境监测事权上收,也更加精确快速提高了国家对全国环境监测的宏观把控力。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可观。其一形成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环境监测网络2800多个环境监测站、6万多人的环境监测队伍。其二建成涵盖大气、酸雨、沙尘暴、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生态、噪声、辐射、土壤、农村环境等多要素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其三初步建立了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和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除此之外,建立了从监测数据采集到监测信息的全^程,多环节、多手段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布点”,达到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可以对大气污染尤其是无组织排放进行精准化、精细化监管,实现管理从“点对点”到“点对面”,系统还可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果进行评估,管控效果用实时监测数据说话,确保污染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2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环境监测指标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污染物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是分析监测手段陈旧,环境监测项目缺少针对性,很多监测仍以主要的常规监测因子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于一些特征的监测因子的监测还较少涉及。在反映污染排放情况时,常规因子的评定和监测真实准确反映出来。还有就是现行的特殊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存在漏洞较多,需要进一步的编制和完善。另一方面,污染物指标存在缺失。这主要反映在对于有毒特征的污染物指标监测标准涵盖面较窄,时效性也较差。其中微量的有机等污染物对于人体健康影响和危害巨大,但其监测一直是环境监测的盲点区域。对于这一点,国家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对其监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对于微量有机污染物等的监测经验和技术的不足,使其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监测参数也存在漏洞较多。

2.2监测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污水与废气排放等分析技术方法与标准存在脱节,也使得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在实施过程存在的较大的瓶颈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与发达国家比较后,可以发现,系统化的监测体系和完善的环境监测分析的制度,对于环境监测过程的影响十分重要。而遥感检测技术,具有实时性、连续性、灵敏性、大区域等优势,对于遥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与普及,需要对环保监测系统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与发达国家相互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准确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环境监测频次存在不足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因受到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对于污染源监测和环境检测的频次都较少,这样就易导致监测数据的不连续性,也破坏了对检测分析的科学性结论。使得在对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的评价上与真实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尤其在对企业排状况的判定上,仍然处于被动管理与被动检测的现象较为普遍。

2.4应急监测技术存在不足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往往对应急监测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查明存在哪些目标污染物,并确定其浓度和分布情况等。由于我们国家的应急监测技术还不完善,实际上,现场应急监测的能力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系统在不管在配置上,应急仪器或设备的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很多应急监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现场检测能力同样极为有限,监测数据难确认所有目标污染物,能检测的重金属元素种类更少,更多的只是做到定性或者定量参考的作用。

3环境监测技术改善的对策

在监测形式和监测领域不断多样化发展的时期,通过不断完善现在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使其监测更具结构化和系统化,可以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合面、更科学。具体改善对策如下。

3.1科学制定监测因子

我国不同地区受到环境污染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监测因子的制定,应根据当地污染源有害物质的深度和种类不同,将危害性大、呈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重点监测检测对象进行检测或选测。而对在长期环境监测中没有检测出的项目,进行删除。对低于标准值的检测项目,可以采取抽检的方法,来跟踪污染物发展的状况,及时调整检测项目,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应更加科学化,使得监测工作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环境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对环境污染的趋势加以预判,为当环境治理提供决策的依据。

3.2推广在线连续监测系统

虽然在环境监测工作,在线监测系统已得到应用与推广,但对检测项目仍有诸多限制,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应重视和强化针对污染源、水质、空气等多见的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推广与开发,通过实时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将相关的监测数据进行联网共享,可以强化对监测对象的监管力度,有力遏制h境污染成因的投机行为,严格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

3.3重视针对毒理学、生物反应监测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有毒物质汇聚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这些有毒污染物相应之间也会产生协同和颉颃作用。生态环境中,很多有害生物的并存,又会出现化学反应,从而对其他有益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所在,在环境监测体系中,还需要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检测污染物对人体、动物、生物的危害性,来反映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这方面,无论是测试方法还是测试技术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应加大此方面检测的技术研究和资金投入,使环境监测工作更全面,更科学。

3.4提升突发污染事件的快速监测技术

突发污染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短、污染物不易判定、污染影响恶劣等特点。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快速监测技术,也需要在尽快对污染物进行确定,通过准确的检测数据,来确定其影响大小。这方面要注重对检测数据的质量以及科学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还有,在突发污染事帮的快速检测中,需要有种应急和预警的措施,要建立应急检测分析方法,重视污染物现场的检测和分析工作。一般流动监测车是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对污染物的检测数量会受到一定限制,这也是需要提高快速监测技术丰富流动监测车的检测项目,确保现场检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结束语

环境检测技术是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通过保持环境监测技术的科学性、监测方法的系统性、监测技术的实用性,才能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姬筱挺.关于新时期环境监测技术浅析[J].科技风,2015,(23).

[2]徐境.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职责缺失;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82-04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福祉。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增多,社会各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但受到我国发展阶段的影响和限制,政府在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问题上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但严重污染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逆转。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一定的环保责任缺失,具体的治理技巧和方法出现了一定问题。因此,以当前重大社会公共难题――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切入点,研究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责任缺失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并可丰富我国目前关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责任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政府环境职责的释义

环境具有公共属性,环境保护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以及政府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是谋求其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何实现政府在公共管理责任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成为政府管理责任的难点。

在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是空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管辖行政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目前,学界对于政府环境责任含义的界定还存在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承担的义务和所掌握的权力,以及因未履行上述义务和权力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环境立法中所规定的政府在环境领域承担的第一性环境义务和第二性环境义务。”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可概括为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即财政投入、监督管理、直接做事、鼓励单位和个人做事。在先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表现

政府责任指政府履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义务。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可概括为: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没有尽到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应该尽到的责任。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客观“失责”。在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大问题上依旧存在着部分内容缺乏法律依据、监控制度之间交错叠加、政府治理行为缺少有效约束、污染惩治力度远远不够、环境评估制度不规范以及社会参与监督的法律规制不畅通等法规制度漏洞。而同时,政府制定当地法规时,往往只强调政府的权力和相对责任人的义务,而缺乏对自身义务的界定和责任的追究,最终导致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在大气污染事件中,执政形式上的责任划分不清、职权划分不明,最终导致大气污染问题的责任无法得到追查,考核和问责是环境治理的难题。

二是政府主观“失责”。即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于宪法、法律和社会所要求其应履行的职责或义务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损害了公众利益。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普遍存在政府消极作为现象,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和自身政绩考核的需要,往往允许既是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的企业存在,环境治理的长线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短线成果的矛盾很难调和。

三是行政能力“过剩”。指政府在执行公务,行使公共职能过程中,利用手中合法权力行违法之事或对违法行为进行保护,使得行政行为非合理化,表现为政府寻租、权钱交易、越权施政等。当前,在我国的各地政府部门中,保护大气环境污染企业,寻求“污染―钱”权利转换的现象经常发生。

四是行政权力“失范”。即政府对于不该履行的职责、不该管或不该做的事做了,对于管不好的事管了,违背或损社会的合法权益,导致行政资源浪费。在我国长期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支持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高效益产业,虽然有效地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却造成了现如今的全国大范围的大气环境污染。在规划布局中,缺乏对本地区地理位置以及气象条件的综合考量,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叠加发生,形成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五是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缺失”。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大气污染跨界公共事务性|的影响,地方政府必然会与中央政府展开多方位的纵向合作。然而,在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纵向上中央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权力和责任不协调问题;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却承担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不足,缺乏治理环境的能力与信心。由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公共属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外部性特征,在横向上地方政府集体行动上容易出现惰性。在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上也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现行体制制约。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调配以及执法过程中都过于依赖当地政府,不仅要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还要服从地方发展,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地方政府制约,往往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使环保部门监管能力被弱化,监管缺位现象频现。在统分管理模式下,其他政府部门分享了部分环境管理权力,导致环保部们权力被分割,导致现在环境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导致污染治理缓慢,最终导致了政府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二是执政理念偏差。长期受传统执政理念的影响,政府一直主导着社会事务管理,强调运用公权力约束社会公众行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却往往被政府所忽视。英国学者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中提到:“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同样,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始终强调自身大气污染治理的权利主体地位,始终强调政府如何运用权力约束或惩罚责任人,而忽视自身也是责任主体,导致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常常出现消极作为,从而造成环境法律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

三是政府传统政绩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和领导努力发展本辖区经济,却往往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过程中,作为环境污染问题责任主体的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享有监控和惩戒的权力,为了避免头#企业存在对地方政府的畏惧。但同时,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其往往对地方政府税收有较大贡献,所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常常存在袒护现象,而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下辖的执法部门,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听命于地方政府,需要维持自身所在的地方利益而难以严格执法。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之下,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动难以取得成效。

四是治理主体存在竞争。从横向关系来看,以行政区为边界的条块分割的治理体系,非常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佳。从纵向体制来看,地方政府要听命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严重缺乏自我主动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领导人由地方政府任命,使得上级政府对不具有垂直领导体制的环保部门的管辖权较弱。在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在制度约束不足的情况下,各个参与者都希望自身获得最大利益和最大排污权,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外部性,又都想坐享其成,从而导致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由于每个治理主体都有趋利性,假如其中某一个选择了治污而其他没有治污,那么他的成本就会比别人要高,所得利益也就会比别人少,其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破解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职责缺失的对策

要避免政府职责缺失,实现政府职责到位,必须根据公共服务理论,调整优化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设计。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论内涵包括:(1)服务于公民;(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4)承认责任;(5)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该理论更新定位政府的角色,认为政府不再是出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起到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作用。现阶段,破解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缺失问题,以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政府行为,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协调共进,正确处理环保和经济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彻底实现大气环境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探索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主体功能区,是协调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策略,可尽快推进实施。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二是转变模式,建立环保政绩考核激励制度。当前,保护环境意味着追求绿色的发展方式,追求经济质量高层次的发展。想要改变政府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就要改革现有政绩考核机制,引进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相关的内容,建立以绿色GDp为主的生态经济考核体系,使政府管理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及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逐利倾向,使地方政府真正地重视环境保护,切实保证环保部门执法的独立性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突出监督,建立环保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实施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也是地方立法中的最大缺陷。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对政府环境责任的监督。应当树立政府是地方大气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把环境考核切实纳入到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中,建立起环境责任追究制度,适时采取“环境一票否决”,阻止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是信息公开,健全政府环保监督机制。环保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政府,政府对环保治理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行为,但现实中很难实现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或者监督效果很差。必须引入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及时曝光大气污染行为,及时报道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大决策问题开听证会,邀请专家、公众、进行民主决策,监督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避免政府监督不力而出现的不作为。

五是联防联治,建立政府区域合作联合防控机制。当前大气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区域特性,跨区域污染和交叉污染普遍存在并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治理不再是某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问题。就省级区域而言,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大气污染防治委员会,统一管辖推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统一治理计划,特别是针对pm2.5、灰霾,要形成统一的治理计划,明确治理措施,同步实施治理。在煤炭总量控制、机动车废气治理、扬尘控制等领域,实施统一的减排行动。

六是加强宣传,创造大气治理的社会氛围。建立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切实执行严重污染事故进行责任人刑罚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形成震慑。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企业家的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绿色出行、合理消费、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文化。

参考文献:

[1]熊超.地方自治政府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23-26.

[2]常润华.政府间竞争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economicResearchGuide,2010,(2):236-237.

[3]Locke.J.政府论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10-112.

[4]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1-64.

[5]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55-57.

[6]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s.Localgovernmentoperationsprotocolforthe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

greenhousegasemissionsinventories[R].2008.

[7]赵新峰,袁宗威.京津冀区域政府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38-41.

[8]郑秀亮.亮剑破坚冰,除霾方可期[J].环境,2013,(11):93-95.

[9]周宝松.浅论有效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经济观察,2011,(5):97-98.

theDeficiencyofGovernmentResponsibilityontheairpollutionControl

andtheGovernmentCrackingpath

wenChun-bo,LiUpeng,ZHanGZhong-xia

(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