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十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5:22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女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1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26-01

已婚妇女后面临着生育、妊娠问题,而更年期妇女则面临着绝经,雌激素减少等问题,这些都与女性特殊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也是每个女性人生必经的发展阶段,对女性至关重要,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干扰女性正常生活、工作,甚至会造成妇女各类疾病的发生,妇女保健工作进行的如何关系到围生期妇女、胎儿以及更年期女性的健康状况,妇女希望得到相关的健康知识,而医疗机构也有义务与责任维护和促进妇女健康,我院近年来通过对就诊妇女进行综合完整的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此措施的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104例妇女,其中观察组(综合健教组)52例中,产妇22例,更年期妇女18例,其它12例,年龄22~56岁,平均39岁。对照组(常规健教组)52例中,产妇24例,更年期妇女20例,其它8例,年龄26~54岁,平均40岁。两组从年龄、妇女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妇女保健的重要性。妇女一生要经历多个阶段,而且承担着生育的职责,为了保证胎儿发育、孕妇健康,必须加强对孕妇的卫生教育,对孕妇进行监护和指导,进行孕期保健,产后进行产期保健[1],同时也应对妇女进行日常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

1.3妇女健康教育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妇女总体生活水平提高,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部分妇女不洁生活习惯的养成造成妇女各类疾病的发生,妇女有着迫切专业知识需求,临床诊治也需要健康教育的配合,健康教育的内容已不局限于生殖健康,其所含的内容越加广泛,包括青春期、孕产期、围绝经期的保健。

1.4方法。

1.4.1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主要在妇女就诊时进行是一般性的健康教育。

1.4.2观察组。我们根据就诊妇女各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完整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4.2.1一般性措施。每次健康教育前详细了解妇女健康状况和各项检查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适应角色转变,给予精神支持。抓住妇女特点,进行健康教育,适时开展生殖保健服务及生殖健康教育。

1.4.2.2创新健康教育机制,完善教育内容及方式。所有医护人员接受健康教育培训,对就诊妇女因时因人进行随机健康教育,对入院患者由专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上,包括保健、康复、护理、心理、胎教、饮食养生等等,方式上采取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组织讲座,定期随访等等。

1.4.2.3针对性教育。对无任何特殊情况妇女,积极开展经期及避孕知识健康教育,介绍常用的避孕方法优点和常见副作用。对于孕妇讲解有关妊娠知识,包括胎儿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预测和监护教育,指导并发症的防治,教会孕妇胎动计算方法,讲授母乳喂养及育儿知识,介绍新生儿特点及新生儿换尿布法,嘱妇女保持愉快情绪。产后加强随访服务开展生殖健康相关服务。

1.5效果评定。一年后对观察妇女进行跟踪随访调查,对并发症、睡眠、焦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妇女保健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妇女健康不仅仅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2]。而健康教育在促进女性健康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更好防治妇女疾病,促进女性健康,我院近年来对部分就诊妇女实施综合性的健康教育,由结果来看,有着很好的收效。

虽然近几年生活条件改善,妇女保健某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全面的生殖健康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生殖健康强调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综合的健康状态还不能充分体现,妇女保健服务的提供还不能满足妇女的健康需求,而以往常规的健康教育也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方式单调,内容不系统等不足,但是妇女一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健康知识的获得往往对后期的健康有密不可分的影响。因此,妇女保健服务的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一生。实施的妇女保健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以妇女为中心,重视全面保健服务的提供及全面生活质量的提高。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健康教育应以生殖健康为核心,抓住开展妇女保健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产前、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我们进行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是对妇女整个生命周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关注,尤其注重保健服务的提供质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参与程度、妇女的权利与地位,从服务内容上看,还要包括心理社会方面的保健,从而使妇女保持躯体和心理的双重平衡和健康。

综上,健康教育人员应更新妇产科知识结构,掌握健康教育技能和方法,积极为妇女保健提供正确及时长期的健康教育,综合完整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妇女保健需求的解决,有效防治各类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中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61-01

中职女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但是由于中职女生大多数受家庭环境、学习成绩、就业前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她们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心理健康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这个心理和生理双方面发育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让这朵美丽的花朵灿烂的绽放,花香满园,因此针对中职女生的心理特点,构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就显得愈发重要起来。

一、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培训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工作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学校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专职、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与管理。

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校教师,心理老师要求持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从业资格证书。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心理老师的地位待遇应与其他老师一样,避免职业歧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中职学校要对心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通过学术沙龙、心理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心理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将心理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重视心理教育的应用性。

2、应加强兼职人员的素质培养,壮大师资队伍。

对班主任、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任课教师也要制订相关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从业水平,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能力,增强心理教育意识,使其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二、创建针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意识进行教育指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职校女生进行心理辅导,有以下有效途径:

1、以心理活动课为主阵地,全面提升中职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相关的心理课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心理活动课,每个班两周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解技术。

2、个别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量表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现状,针对测试中筛选出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心理咨询。大部分女生比较内向,有心理困惑不会主动找心理老师解决,或向同学、家人寻求帮助,因此学校设立心灵信箱,方便学生进行咨询。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指导老师善于观察学生近期表现,对于发现有异常表现的同学进行相应心理测试,测评学生的心理能力。对于情绪低迷,意志消沉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积极关注。

3、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活动促进心理成长

根据中职女生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校聘请专人开展专题讲座。如人际交往教育。职校女生,情绪难以控制,渴望沟通但封闭性很强,这是她们产生人际交往问题和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中职女生加强人际交往指导,指导她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宽容,相互理解,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人际交往,克服在人际交往中的错误认知及人际交往偏向。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可以有效的就某一方面进行指导,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共建互助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发挥团体动力作用,对于一些存在共性心理问题的女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工作坊互动形式提高女生心理辅导的效率。90后的女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团体辅导使学生对青春期形成正确认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帮助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具备团结意识,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的氛围。

5、发挥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为全面,而学生在学校对班主任也最为信赖,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班级活动多种渠道、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果活动注重主题性、主体性、情感性、文化性,可大大提高心育实效。班主任也可利用周记、座谈会、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家庭进行心理指导也应是班级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家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和组织家庭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家庭心理教育进行指导,提高家庭心理教育实效,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订心理跟踪追访制度。学生心理档案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四、联合家庭、社会共担育人责任

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住宿生较多。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家长对孩子教育不细、不深,通过学校和家长紧密联系,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和家长多方沟通,家长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善了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学校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真正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供综合的保障。

参考文献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分析

女童是特殊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女童因家境极度贫困而容易导致失学或休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封建意识观念很浓厚,往往存在“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点,很多女童读完初中就失学了,在她们得到资助重返校园后,在和同龄人或长辈的相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自私、自卑等,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依赖性强,独立自主的能力差等。这些心理影响女童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如何加强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使她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适应时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女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少数民族女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受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学校由于教育整体水平落后,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未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

2.闭塞的成长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由于长期生活在与外界缺乏各种信息联系的环境中,与经济发达的女童相比,在行为上表现为较羞涩,怕见老师、怕见长辈、怕见客人;有的女童对汉语还不熟练,听力也很差。家庭环境不利于女童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又有困难,这些障碍使她们无法坚持学习,导致她们考试成绩不佳,这种学习上失败的心态可以称为学习适应能力的先天不足。

3.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使女童处于非常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环境,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形成了防御和畏首畏尾的扭曲心理。这种自卑的心理影响了她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自卑心理的束缚下,一般女童承受精神压力的能力较差,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旦受到挫折,或受到轻蔑、嘲讽时,会陷入更深的自卑中,在自我心理上设下层层障碍。

二、加强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童心理素质水平,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

1.加强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渗透

所谓的日常渗透是指要把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去。这几年,全国各个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包括女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深刻的变革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重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渗透不仅可以从点到面地完善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经常渗透可以通过三个渠道。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学校网站,例如凭祥市东南亚外语学校在充分利用自身硬件资源的基础上,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其次,可以通过广播讲座,或设立每周墙报专栏,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最后,通过教学,把女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中,例如专业课教学可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女童认同良好健康的心理是其融人社会、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同时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灵活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女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促进女童心理健康地发展,特别是批改女童作业时,应给予鼓励性评语,以调动女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女童成绩记录册中,要求教师多用肯定和鼓励性语言对女童的成绩给予评价,对未来的学习提出具体期望,并给出所提期望的理由和对其提高成绩的信心。对女童而言,期望越具体,效果越明显,鼓励的作用也越大。

2.加强心理干预,解决女童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女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一般心理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辅导和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和矫治的过程。女童的心理是脆弱的,家庭不幸、学业失败或贫困因素,往往使她们形成消极心理。因此,对女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这对调整女童的消极心态、缓和她们的挫折感、平衡心理危机有极大帮助。心理干预时,一般先找出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加以疏导,缓和其心理危机,待其心理逐渐平衡后,让女童充分认识到经历种种心理挫折的两面性,即学会吸取教训,从逆境中奋起,引导她们试用一种积极心态来面对生活的苦与乐,培养她们对生活的体验情感。对于突发事件,在可能情况下要进行心理帮助,如同学问纠纷,亲人病重,意外事故等,都应及时进行心理帮助,主动给予关怀。

3.提高教师素质,丰富咨询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为女童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高超的咨询技巧。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修养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都可反映到其教学和工作中,从而对女童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公正与偏见、欣赏与鄙视、赞扬与批评可能会对一部分女童造成打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很必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给予关注:①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给教师发放心理手册等形式;②接受教师个体来访;③不定期为教师提供事业、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心理管理知识和技巧。这些措施可以由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对女童开展心理咨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既要重视资料的提供与获得、环境因素的改善,也要重视女童的需要及其情感活动;在活动方式上,既要注重个体辅导,也要注重团体辅导,应正确处理个别行为和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的基础之一。“女童是明天的母亲”,培养她们使之成为有自信心,有自制能力,关爱他人、热爱生命、勇敢、适应能力强的女童,这对其以后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著.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续梅.为了西部的孩子,为了西部的发展.中国教育报,2004-06-07.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课题项目】该论文属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甘肃省武威市2014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分别为:GS【2014】GHB0819,ww【2014】GHZ005。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5-02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西部县域初中出现了大范围的农村留守子女和城镇独生子女共存于一个学校同一班级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和深度。笔者认为:在西部县域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完全可能而必要,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作以阐述:

一、农村留守子女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西部落后省份的县级地区因为经济和生态治理的因素,有80%以上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子女教育中的父母一方缺失甚至父母教育完全空白的局面,结果使留守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因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自闭而自卑;又因缺乏基本安全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情绪。(2)因缺失了亲子教育的留守孩子的自律能力、是非分辨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造成自由散漫,抽烟喝酒、偷盗打架等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留守子女群里的这两个典型心理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日益凸显,后果极为严重。

二、城区独生子女心理缺陷亟待解决。

在我国西部县级地区城镇户籍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自出生起就被贴上了“小太阳”“小皇帝”的标签,再加上西部县级初中学校往往是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在同一班级共存,这无疑又加剧了城镇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心理优势,从而派生出大城市独生子女所没有的一些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直接形成了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的依赖性和弱生存性。(2)家长们无原则的给予形成独生子女们唯我独尊、不懂感激的心理缺陷;又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承让对象和游戏合作的伙伴,无形中又生成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善合作的个性倾向。(3)在和农村留守子女同班相处的学习环境中,城镇独生子女因与留守子女在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巨大反差而派生出了盲目的优越自大、骄横跋扈等心理问题。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日臻成熟。

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正式走上了规范的课堂;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2000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期间,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主要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观、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教育观、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前苏联列昂节夫活动心理学、库尔特・温勒团体动力学说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2]重视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知识为中小学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基本框架的支撑作用,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当下教师积极践行的指导思想。

四、新课改精神的实践要求。

2009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3];2012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同时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展开给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为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大纲的作用。由以上国家层面政策性文件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系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下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并且会在国家范围内全面普及、深入发展,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体育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确定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4]同时,在2012年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理念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体育运动动态化、立体化的教育特色能够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各方压力、增强学生灵敏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可以说,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说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最直接、最科学最高效的特殊教育工具,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课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教基〔1999〕13号,1999.

[2]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5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二、调查的初步结果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第2页

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三、调查结果分析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一)改善家庭教育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体育教学教育心理健康

1.前言

现代大学生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但难免会出现压力下的心理状态,这是属于亚健康的一种非健康状态。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人在物质不断满足后,要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这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健康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因此,高校体育课中选择不同的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对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就有必要在研究,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10~2011级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文秘、通信技术、保险实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随机抽取男、女各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1.5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因特网搜索,以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体育课中的表现,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2.2.3问卷调查法

制定问卷:根据调查访问的内容和查阅的相关内容,制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项目以及男生女生参与不同体育课得到的不同影响效果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表。

2.2.4数据统计法

回收问卷,通过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0名公体学生选择体育与健康课情况

作为普通高校的华夏职业学院,学生们在项目选择上存在由性别不同而引起的心理差异的区别,这也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之一的体育与健康课也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据调查男生和女生选择体育项目存在着男生比较偏向篮球,足球等有很强竞争意识的体育类运动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静以及运动量不是很大的体育类项目。据我平时观察的情况,篮球课,足球课,空手道课等就是男生多很多,有些几乎没女生。而女生对瑜伽,健美操,排球课等选择的人数就多的多。其主要因为可能在于,男生比较好动,喜欢有挑战性,女生就比较偏向文静,这都是性格的使然;大多数女生比较偏于内向,不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同学的体育有益健康的的思想管理,加强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作用效果的宣传力度,提高同学去选择一些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项目。(详见表1)

3.2厦门华厦职业学院200名公体学生选择体育与健康课对心理健康影响状况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或狭义上讲的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代社会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压力虽对比高中有所减轻,但是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还尚未适应过来,加上虚拟网络的发达,学生沉迷网络者大有人在,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唯有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据调查分析认为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影响是必然的,且男女学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减小学习焦虑的男生占6.5%,女生占18%;改善身体症状的男生占11%,女生占24.5%;改善过敏倾向的男生占32.5%,女生占7.5%。其中太极拳、舞蹈类对减小学习焦虑比较明显;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之类的对改善身体症状有显著的效果;篮球,足球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显著改善过敏倾向。不同的体育项目导致男生女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像太极拳等运动项目要求“心静”,“意识引导动作”,在意识的支配下神经神经系统始终全部集中在每一个动作的准确、虚实、开合、协调、连贯、圆活、变化与呼吸,思想专一,使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均衡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自我意念控制能力也得到增强,焦虑的一些症状如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无缘由的害怕,紧张恐惧,心神不定等能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减小学习焦虑);像健身操,羽毛球等体育类项目使学生在生理技能上得到增强并在心理上与其关联的焦虑也有冥想的改善作用(改善身体症状);学生在篮球等体育类项目中因为篮球等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判断准确、勇敢果断、队员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这就自然而然对国民倾向的改善有促进的作用。

3.3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对策分析

心理健康目标是高等学校课程基本目标之一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全面渗透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全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得家长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沉重的学业和各种等级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就业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体育教学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是很好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现在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都是公选课,所以学生选择的体育类项目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按自己的兴趣或在满课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另外的体育类项目。而男生和女生的选择的体育类项目又有很大的不同。

从对200名被调查者的数据研究分析,认为要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必须对体育健康课程的项目进行改革,对课程开放程度不够的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观测能力;加强与心理指导师的合作共同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展。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贯彻在整个大学时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学生提高或改善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4.1.2由于男生和女生在选择体育与健康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体育与健康课对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程度。对男生的调节影响大的主要是过敏倾向,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与提高和改善身体症状以及减小焦虑。

4.2建议

4.2.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作为改善心理症状的辅助治疗方法有别于一般的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竞技水平,而学校体育与健康可主要是一定确定和分析学生在哪些心理方面存在不足点,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让其选择能很好的改善自己心理上的不足的体育与健康课。

4.2.2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年级及班级之间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等集体活动(这里要强调女生一定要参加),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3鉴于我校体育健康课程开展的现状,针对目前我校实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与时俱进”进一步探讨适合我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4.2.4对于体育课程和各项目对学生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由于本人的学识积累,研究能力所限(调查样本数量较少、人力、财力等因素),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

[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7

“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法律赋予广大妇女的权利和义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支队伍,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时代代表。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女生“四自”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对在校高职女生的“四自”教育是促进女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女生“四自”观念调查与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女生的“四自”观念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走访辅导员(班主任)、个体谈话及文献检索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懂自尊

开发的社会,开放的学校,情况错综复杂。受部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校园里的一些女生作风轻浮,不洁身自好,不自爱。如夜不归宿,不在乎与异性同居,网上自我推销、网上陪聊等丧失女性独有的人格尊严现象时有发生。

(二)缺乏自信

调查表明,很多高职女生缺乏自信心,首先高职生是大专学历,与高校本科生相比,觉得低人一等,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次部分高职女生家庭贫寒,受到缴纳高额学费的经济压力和周围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产生了自卑心理;再次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挫伤了高职女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自感前途渺茫,失去信心,不求上进,混日子过,听天由命。

(三)不重自立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正逐渐侵害校园里的一些意志薄弱的女生。她们盲目追求高消费生活,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不惜出卖灵魂,讨得从属者的恩惠,以满足物质的需求。

(四)自强意识淡薄

有些女生由于“四自”精神的缺撼,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阻力或委屈打击时一筹莫展,懈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求上进,贪图享乐,不敢面对现实。

根据这些心理活动及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缺乏“四自”观念,对“四自”的理性认识不足,凸显了加强高职女生“四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以发展模式构建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四自”教育新体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中开展“四自”教育,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性”模式,构建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四自”教育新体系,培养她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自强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人的自我超越能力和自立能力,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凸显“四自”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应当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女生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探索构建“四自”教育新体系,将女生“四自”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二)宣传教育为主线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是女大学生自尊自爱的前提条件。尊重自己的人权,维护自己的尊严,往往首先体现在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上。其次,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也是女大学生做到自尊自爱的一个重要条件。再次,加强道德教育,规范自我言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做到“四自”的基础,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才能自觉地做到“四自”。对于在校高职女生,要加强她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举止文雅,谈吐大方,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道德教育,规范其言行。对于校园里的当众勾搂抱、夜不归宿、脏话连篇等表现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这些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风气都是丧失自尊、丧失人格的表现。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女生心理辅导员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高职女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与辅导。第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第三、做好女生心理档案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女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第四、开设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辟宣传园地、心理测试、情感世界、社交技巧、在线咨询等栏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构建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

教育与引导相辅相成,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是以实际情况出发的。针对校园里一些“四自”观念缺憾的女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正确引导,使她们在心理上做到自尊、在行为上做到自爱、在学习上做到自强、将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到自立,努力成就自己。

1、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四自”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职女生成才过程的成才导航、价值导向、规范约束、人格塑造功能。

2、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女性特色的“四自”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讲座、专题报告、文化活动、竞赛等来引导高职女生的健康成长,展示她们的各种才华。

3、组建女生社团、女生协会

高职女生通过参加社团、协会,促进大学生同辈间的交流,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4、鼓励女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

高职女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对于她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体验生活、服务社会,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自”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女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教育实施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高职女生的健康成长与长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以发展模式构建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四自”教育新体系,将“四自”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工程来狠抓落实。

参考文献:

[1]周明霞.浅析高职女生“四自”教育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58.

[2]姜微微.以发展模式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33-35.

[3]张红文.当前对女大学生进行“四自”精神教育与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72-174.

[4]赵逸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68-70.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1)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9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㈠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㈡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㈢孤僻、交往情感封锁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㈠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⒈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成长。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压力为主,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

⒉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

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也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常言说得好:“有怎样得校长就有怎样得学校;有怎样得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⒉学校环境

现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则无法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在困难的时候也比较无助,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比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学校人际关系除了生生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

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

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根据以上调查,现代小学生少数有厌学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主动等,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达到培养目的。

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

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

⒉增强的义务感

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

女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