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灾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9:48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1

部分专家认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原因,霾的本质是污染,与自然灾害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有专家提出,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会造成污染者可以“依法脱责”等问题,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

气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则认为,霾虽是天气现象,但其造成的危害已可定义为气象灾害的一种。他表示,霾的发生、发展既有自然因素(适宜的气象条件),也有人为的影响(污染物),自然因素是内因,人为影响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互为作用,人为影响加剧了霾的危害与影响,使其形成重污染天气。霾是一种天气现象,自古就有,气象部门一直承担着监测、预报、预警职责。工业革命前,影响霾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是土壤、沙尘、火山灰、岩石、海盐等自然粒子和各种燃烧灰烬物质。现阶段,霾是复杂的气象条件加人为污染造成的。

徐祥德告诉我们,气象灾害由气象因素、孕灾环境、承灾体三方面构成。气象因素如雾霾等是灾害的触发因素,孕灾环境主要指经纬度、地形地貌等,承灾体主要指人和人造设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构成气象灾害。风雨、雪霜、雾霾等天气现象不能等同于气象灾害本身。

徐祥德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依据《气象法》和国务院制定出台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关规定,将气象灾害种类定为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造成人身财产、社会功能、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严重事件,是科学合理的。

霾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气象灾害,有其历史渊源,并得到国际气象部门及我国法律政策的认可。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气象文献类书籍都有对霾观测、预报的记载,如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出版的《测候须知》(1929年)、《气象测推》(1947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1954年)等文献中都对霾的定义和标准等进行了记载。从国际上来看,世界气象组织(wmo)及各国和地区的气象机构都将霾列入天气现象。从法律政策上来看,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二条中对大雾、霾等提出了明确的防御或防止措施。

不少人担心,将霾列入气象灾害是否会出现《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条款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徐祥德认为,两者之间既不矛盾,也不冲突。霾与重污染天气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有外在的实质性差别,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当前“重污染天气”是霾的特例或者人为影响加剧的结果。在具备霾产生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人为影响已转化为主要因素,这时突出强调的是污染,是对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规范的内容。

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表示,北京的立法意图是为了强化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健全本市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急处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将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不改变“政府统筹、部门各负其责”现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中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表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从气象部门做好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予以规范,提供科学支撑,并未突破《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部门职责。她认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细化了各部门职责,将环保、气象部门以往分工合作机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有利于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2

   地震之后急需展开环境应急监测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城市里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以及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贮存着大量的酸、碱、光气、氯气、石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多用卧式贮罐,在露天或罩棚内贮存。如果贮罐没有进行固定,地震时有可能会造成罐体翻滚、管路破损,导致罐内物质泄漏或流洒。城市中的剧毒药品,除各科研、教学和工厂实验室有少量储存外,主要集中在有关的工厂和化工仓库。这类剧毒药品如果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地震时一旦发生库房倒塌或包装破坏,就可能造成火烧、水淹、雨淋及散失。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就发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被破坏

   地震强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弥漫于城市之中,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可能对污水处理厂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城市处理废水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

   (3)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细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和防疫单位。菌种的种类和毒株虽很多,但数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电冰箱内,地震时只要冰箱不被破坏就不致于外溢。但临时保存的菌种、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试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内,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试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传染。

   (4)放射性物质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电站、辐射防护研究和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质勘探、医疗防疫单位,教学和生产单位较少存放。目前,我国核电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级别来建造的,抗震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则分布较散,一旦在工作时发生地震,或者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包装、贮存,就有可能会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处的垃圾裸露于地表,引起环境污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者城市水灾,将可能使这些垃圾四处漂浮、腐败,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渗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地震造成尾矿库破坏,大量矿石废渣含有的重金属将可能造成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灾和水灾造成的污染

   发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质地的建筑材料、电线、油料、化学纤维的焚烧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给城市大气带来严重污染。如果遇到自来水管道破裂或者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这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发了海啸,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坏堤坝造成河流水库决口,淹没了城市,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发生水灾,将会使泄漏的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细菌随城市污水弥漫于城市,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灾还极易滋生蚊蝇,导致水体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应急监测的主要对象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环境

   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应急监测是地震应急监测工作的头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2)城市大气环境

   地震可能会引起工厂、化学品仓库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灾的话,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十分必要。

   (3)辐射源

   地震中可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开展对辐射源的监测很有必要。

   (4)土壤与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的破坏以及水灾,可能会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农业用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将会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和人畜正常饮水带来威胁。

   做好灾后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一、主要应急装备的准备

   (1)遥感卫星与遥感飞机

   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灾情监测工作组对德阳、绵竹市绵远河汉旺—小木岭段进行水质遥感监测,其数据显示,绵远河长滩—小湔坪段河面漂浮着大面积油污。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时研究应急监测对策,相关技术人员于5月31日赶赴绵远河汉旺段实地勘察监测。应急监测组制定了专项监测方案,坚持日常例行监测与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加密监测相结合,从5月31日~6月7日,对汉旺水文站断面的石油类污染因子加强监测监控,有效预防了绵远河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2)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

   地震过后,灾区可能发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区域及污染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区域性污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第二类为灾害性大气污染,如有毒气体的泄漏等;第三类为关系区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如对流层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可以有效地监测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3)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

   地震发生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可能遭受严重损毁;道路、通信设施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开展应急监测带来严重挑战。而使用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将会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开展空气和水质监测,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国目前装备的应急监测车主要由依维柯、奔驰等中型车辆改装而来,一般配备有车载导航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发电设备、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通信和指挥装置、生活辅助系统与安全警示系统等,是一个流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指挥车一般由轻型越野吉普改装而来,通常配备有应急通信系统、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指挥装置。应急指挥车体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应急监测车由于路况限制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它可以运载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达现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在普通车辆由于地形复杂、常规通信手段失效,难以完成对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小组物质补给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车的作用。

   (4)便携式监测装备

   地震过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所拥有的大型实验设备可能失去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携带大量轻便、简单的监测设备、仪器赶往灾区。此外,地震灾区的道路往往被严重破坏,甚至阻断,监测人员不得不步行到达指定的监测点位,这就需要携带便携式的监测仪器。各种试剂盒、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都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应急车辆零配件

   地震过后,加油站、油库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坏,而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的行驶以及车载发电设备都需要大量的油料来保障。此外,震区地形路况复杂,很容易造成轮胎、车体外置天线和传感器损坏,一旦这些部件受损、不能工作,将对应急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2)饮用水和食品

   必须考虑到在应急监测现场,可能是停人不停机的24小时监测,可能会在不同监测点位间奔波,因此必须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人员精力旺盛。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要随车、随身携带饮用水和干粮。各种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压缩口粮、军用野战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耗材

   震区的应急监测时间长、监测项目众多,实验用水、各种试剂、试管、滤纸、药品、钢瓶气体需求量巨大,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工作,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连续开展。

   三、开展应急监测的必要调查

   (1)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由于饮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会有支流注入或与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闸相连接,因此要仔细调查研究饮用水水源水系图,只考虑饮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整个相交的水系,从整个地表水流域来全面调查。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区域内地震灾害及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险源,和污染源的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必须调查清楚,为制定饮用水水源监测项目提供依据。

   (2)主要污染源

   主要包括:生产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或企业的生产装置、储存装置、化学品仓库等危险源的状况,重点为石化、化工、农药、磷化工等工业企业以及加油站、储油库、尾矿库等;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处置状况;抗震救灾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状况;救灾中化学品的使用情况,重点为灾区防疫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损坏和运行状况;地震造成的饮用水水源水体形态变化及底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各种类型的辐射装置和辐射源的状况;各微生物实验室的状况。

   四、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案的确定

   可根据当地企业生产情况、污染源现场排查的最新信息,确定特征污染物质。密切监视各种潜在污染源,重点监测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质,如果水质出现异常或存在潜在污染的可能性,要根据情况加密监测。当确认水质出现异常时,在保留分析样品备用的同时,应立即进行复查,如果持续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水质监测,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巡视,尽快排查污染源和原因污染物,将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并通知相关部门。

   (1)常规项目

   pH、电导率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有条件的可以包括toC)对水质变化的指示性指标要进行重点监测,视情况可增加氨氮、酚类等其他常规监测项目。现场采样时要注意观察与记录水体的颜色、气味及漂浮物等感官指标,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明显污染。

   (2)需要特别重视的监测项目

   要加强微生物学指标的监测,每日监测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出现异常时应增加常规病原菌监测。如果具备条件,每日可进行一次生物急性毒性监测,用于进行水质安全的综合判断,防止通过饮用水造成疫病的传播。

   (3)特殊项目

   如果条件具备,应该每日监测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尽可能做到每日监测一次;杀虫剂类六六六、DDt、敌敌畏等要做到每周监测一次以上。若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发现饮用水源上游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出现大幅度变化或出现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等异常情况,应增加相对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严密监控。

   建立高效率的环境应急监测制度

   一、做好应急小组组成工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

   (1)明确应急监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在国家、省、市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

   下开展工作。调度应急监测人员、仪器等,组织应急监测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展开行动;通知监测站启动“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负责采样及分析化验工作;监测数据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现场监察组。

   (2)应急监测人员的选派。震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事关防治次生环境灾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支持灾区重建的艰巨任务,责任极其重大;灾区基础设施被毁、生活条件艰苦;余震不断带来房屋倒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各种监测设备复杂和监测方法繁多,监测劳动强度大。这就需要应急监测小组的领导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水平。另外,需要挑选组织纪律性好、知识技能全面、年富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小组。

   (3)明确应急监测小组各成员职责。最基本的要求是:定岗定人定项目。震后应急监测有3个显着特点:监测任务多、监测人员少、监测项目多。这就需要明确职责,建立流转良好的工作程序、高度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监测工作反应及时、井然有序,监测数据准确有效。这就要求应急监测小组要根据应急监测预案,明确小组的对外通讯、应急监测响应,确定现场监测的点位和频次、选择监测项目,做好监测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对后勤保障等岗位提出要求,迅速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实现“一人多岗、一人多项、一人多能”和克服困难,完成复杂任务的有机统一。

   (4)建立奖惩体系。震后应急监测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准军事化工作。为了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战胜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克服形形色色的困难,必须要赏功罚过,明确立功受奖的行为和成果,对失误和过失进行惩罚,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钢铁之师”、“科技之师”。

   二、建立运转顺畅的工作制度

   (1)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应急小组进驻灾区,长期进入应急状态,开展对灾区区域水环境、空气环境等的应急监测;如果一旦发生工厂、仓库化学物质泄漏或污水处理厂破坏等突发状况,就需要进入紧急监测状态。因此,尝试建立灾区环境预警和紧急监测工作制度很有必要。灾区环境预警需要根据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主要污染源调查结果建立预警体系,并由此制订紧急监测预案。建立以预警体系、制订紧急监测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对保障应急工作的良好工作状态会起到关键作用。

   (2)建立地表水重要监测断面、点位和饮用水源地的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展开现场巡查,仔细调研现场状况,精心遴选常规监测项目,适时增加特殊项目的监测;紧急状态下加大巡查频次、监测频次,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3)应急值班制度。设置值班电话,实现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4)预警报告制度。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环境污染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监测小组应立即向本级和上级监测主管部门报告,在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5)紧急监测报告制度。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应立即启动紧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每天对异常波动的项目和点位进行定项监测和现场巡查,并分析污染走势,每天定时向本级和上级环境监测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6)内部情况报告和信息制度。实行日监测报告的,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在一周内通报一次;实行周监测报告的,每半月通报一次。适时环境质量公报,公告城市环境质量和饮用水质达标情况,就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答疑解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7)终止制度。当环境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宣布解除环境应急干预措施,引发环境指标波动的因素已经消除、指标持续平稳时,环境应急监测可自动终止。

   三、现场特殊情况的应对

   地震过后的余震、暴雨和雷电天气以及随时可能产生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将给现场应急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地震知识,在余震到来的时候不慌张,正确避险;及时掌握天气信息,做好恶劣天气作业的心理准备,做好现场防雷工作,合理选择点位,避免暴雨形成的城市内涝、道路泥泞给应急车辆行驶和人员的行走安全带来的难题;注重了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报,规避在奔赴现场监测的道路上以及现场监测点位上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3

在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中,不论是作为“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是其他单行的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都明确作出了规定:排放污染的单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这些规定既是对排污者的一种惩戒,同时也充分体现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保护。

根据这个规定,受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向排污者索取相应的赔偿,他们既可以请求环保部门或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协调处理,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要求赔偿.

但在规定这些赔偿责任的同时,有关环保的法律同时还作出了补充规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五十六条分别规定:“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依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而作出相同或类似规定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这些补充的规定,更加明确、细化了损害赔偿责任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一是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污染损害由第三者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污染损害的第三者有时在确定和寻找上存在困难,这样就会对污染损害赔偿的解决造成障碍;二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污染损害免于承担责任,由于没有任何一方承担责任,使污染受害者未能取得任何赔偿,这对于事实上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来说有不公之处。针对引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探索加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引人投保机制,通过保险机制的市场调节,使污染损害赔偿问题能得到更科学合理的解决。

首先是要求存在隐患的单位(例如污染特征较突出的行业或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在认真积极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向保险公司投保,主要投保项目一方面是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污染损害的赔偿问题,做好投保工作后,凡发生污染损害的,就可根据不同情况区分赔偿责任,进行赔偿。第一种情况是污染损害由排污者故意或过失造成,或者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排污者没有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而造成污染损害的,那么污染损害的赔偿应全部由排污者承担,与保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第二种情况是污染损害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造成的,那么排污者不承担责任,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在向受害者赔偿的同时,可依法追究污染损害第三者的责任;第三种情况是污染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那么赔偿的责任应由保险公司负责,但在这种情况的污染损害赔偿中,要考虑由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因此在赔偿的幅度上可以考虑适当减少。

笔者认为在污染损害赔偿中引入市场化的投保机制是对“三同时”保证金制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通过投保机制的引人,将能更好地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则,能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更能有利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妥善解决。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大家知道吗?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的纪念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气候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树上的小鸟即将出壳,为了让它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就从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吧。

在这里,对全校同学发出倡议: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让水长清,天长蓝。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离不开适宜的天气和气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健康离不开清洁的大气。因此,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时时影响着我们。

天气、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都不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当今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复杂而艰巨的发展难题,其中,空气质量下降、全球变暖和最近的雾霾天气,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大气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意义已经为整个社会所熟知。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在烟雾笼罩、沙尘弥漫、气味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则谈不上身体健康。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矿企业粉尘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燃烧或发酵等等,都是导致大气污染的源头。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系统失调、空气传播疾病有直接的联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00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1952年12月,由于大气停滞少动,湿度过大,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四天之久的大雾天气,大气百米以下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7倍,颗粒污染物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味,几天内就夺走了4700多人的生命,以后两个月中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这是历史上由大雾天气引起的大气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灾难。此外,有些活动性极强的大气污染物,可随气流漂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作物受到损害,形成区域性污染,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特殊历史时期,既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极端重要意义,也应当更加有效地防止因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的大气污染灾害和区域性环境污染事件。

近1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雾霾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在递增。虽然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4亿美元,而暴雨洪涝、台风和旱灾三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在我国气象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面对这些恐惧的现象和惊人的数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不乱扔饭菜,不剩饭剩菜;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既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大气孕育生命,我们应当如同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地球大气。

世界气象日国旗下讲话稿三: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优才国际泰然小学少先队员们的热情。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三月份的环保纪念日很多,那么,除了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植树节,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森林可以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它在环境安全、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从2006年到2016年被联合国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主题是“生命之水”。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在严重的天气、气候灾害面前,人类社会显得极其脆弱。

这些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环境,了解我们和自然相处的现实情况。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5

关键词桑蚕;安全生产;影响因素;控制技术;广西蚕区

中图分类号S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1-0309-03

进入21世纪,广西地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把桑蚕产业列为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定位桑蚕产业作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自2005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缔造了中国蚕业神奇的“广西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桑蚕业的发展壮大,广西桑蚕业也逐渐面临诸多因素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如极端性天气增多、桑园病虫害加剧、农药中毒事故明显增多、蚕病危害、环境化学因子污染、养蚕废弃物污染等,都影响桑蚕生产安全。这些影响因素在江、浙、粤等老蚕区造成蚕农欠收、绝收的案例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新形势下广西蚕区如何提高桑蚕业安全水平,提升桑蚕业安全保障能力,维持桑蚕业持续安全稳定,应引起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和思考。

1桑蚕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1.1气象灾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增多,气象灾害成为影响桑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洪涝、霜冻、持续干旱以及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和影响面大的特点,增加了桑蚕生产的不确定性。2005年6月下旬,柳州市洪灾造成全市桑园受灾面积1522hm2,其中重灾区鹿寨县蚕业直接经济损失1107万元。2008年春季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仅柳州市桑园直接受灾面积就达到1040hm2,蚕茧减产9000t。2009年冬季至翌年春的长期干旱,东兰、巴马、风山、宜州等蚕区出现重度至特重级干旱,仅宜州市因干旱桑叶产量就减少了30%。2011年进入7月后,部分蚕区再度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2013年3月中下旬,象州县、忻城县、宜州市等蚕区遭遇罕见冰雹灾害,给桑蚕生产造成不小的破坏。

1.2桑园病虫害

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常态性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桑园虫害形成品种增加、抗药性提高、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期延长和发生量激增的危害现象[1]。据估计,每年因桑树病虫为害损失的蚕茧至少在10%~15%,严重威胁桑蚕安全生产。广西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据统计,广西桑树发生的病虫害共有109种,其中病害23种,虫害86种[2]。各蚕区几乎每年均有因桑树遭受病虫害侵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2005年融安县出现桑瘿蚊为害,导致全县95%的桑园受灾。2006年蒙山县桑园受桑赤锈病危害面积达3333.33hm2,感染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桑园面积有143.33hm2。2007年宜州市桑园花叶病发生率达52%,桑叶减产15%[3]。

1.3农药中毒危害

随着桑园病虫害危害加剧,不科学地使用农药致使土壤、水质、大气等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农药污染。另外,蚕农缺乏自保意识。农药保管不善,蚕药、桑药与农药混放保存,喷雾器、计量器等工具共用造成相互污染,药瓶、药袋乱仍乱抛,甚至直接扔在桑园里,很少有人按技术规程操作[4],加之市场上药品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桑蚕生产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明显增多,蚕农出现减产甚至绝收,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1.4蚕病危害

在农村养蚕生产上,蚕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蚕茧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蚕区由于蚕病虫害高发导致的蚕茧大幅度减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影响到蚕桑行业的健康发展[5]。随着广西地区桑蚕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和批次过密,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2008年春蚕期,广西横县、象州县、忻城县、武宣县、港南区等地的局部地区桑蚕流行僵病,一些村屯养蚕普遍发生僵病,有的农户发病率高达50%[6]。

1.5环境化学因子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蚕桑生产密切相关的农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含有氟化物的有害气体对桑树的影响很大。蚕吃下受污染的桑叶后,轻则导致茧和丝的质量明显下降,重则使家蚕死亡甚至颗粒无收。大气氟污染对桑蚕生产影响在江浙粤等老蚕区较为严重,给蚕桑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目前,在广西蚕区虽然不是很严重,但近年来也陆续发生大气污染桑叶导致蚕造不稳或纠纷的事件,而且正逐渐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隐患。

1.6养蚕废弃物污染

随着桑蚕业的发展,蚕沙、桑枝等废弃物对养蚕环境的污染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有些地方已成为“公害”,严重威胁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未经处理的病死蚕和蚕沙,是蚕病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一些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乱扔、乱倒,其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就会通过雨水、风的传播扩散,导致养蚕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容易导致蚕病的流行与发生。

2桑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2.1科学进行防灾减灾,积极应变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一是以预防为主,做到防在灾害前面、实行主动避灾。蚕业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气象部门联系,为蚕农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生产建议等信息。二是加强灾变规律和防灾救灾技术研究,科学合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应对极端天气。

2.1.1洪涝灾害后管理技术。洪涝灾害发生过后,应设法开通排水沟,使排水顺畅,避免桑园长时间积水,保证雨停水干。然后及时清理桑园,扶正倒下的桑树,做好灾后桑树病虫害防治和消毒工作,追施叶面肥[7]。

2.1.2霜冻灾害生产管理技术。一是灾前预防,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知有霜冻天气情况下,可提前采取熏烟、灌水等方法防霜冻害。二是如冻害已经发生,对于冻害严重的适当降干剪伐促进下部桑芽萌发,并且适时追施速效肥,促进潜伏芽和副芽萌发和桑树生长。合理调节养蚕布局,春蚕适当延期收蚁。冻害特别严重,可提前伐条,放弃养春蚕,多养夏蚕。

2.1.3抗旱生产管理技术。选用抗旱耐旱桑树品种。在遭遇连续长时间干旱时,有条件的要及时选择在傍晚后进行桑园灌溉,并要速灌速排。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浅耕除草防止杂草争水争肥。增施叶面液肥补充养分和增加水分。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

2.1.4冰雹灾害生产管理技术。剪去破损严重无使用价值的桑枝,以减少枯枝和养分的消耗,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全部枝叶受损的桑园,应及时在新梢基部20cm处剪枝,促使其重新长芽长叶,恢复生机。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使桑树迅速恢复长势。受灾桑园整修清理后,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注意防芽叶病害发生。

2.2多举措加强桑保工作,确保桑无病虫、蚕无中毒

桑园病虫害防治要坚持既能有效控制桑园病虫的为害又保证蚕作安全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方针,坚持以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阶段为依据,把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

2.2.1建立暴发性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加强对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预报,及时病虫情报,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准确地提出防治意见,指导蚕农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2.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禁止从病虫害严重区域调苗。重视桑树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及其抗病能力。桑树伐条时,冬伐留长枝防治花叶病,修剪病枯枝以杀灭桑象虫等越冬成虫。及时清园,烧毁落叶、杂草及地表的桑树病虫害。冬耕冻死害虫,破坏地下害虫越冬场所。及时挖除桑青枯病、桑萎缩病等重病株。有条件的桑园可适量养鸡吃虫。

2.2.3物理防治。在桑园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趋光性灭虫,应用斜纹夜蛾性激素诱捕器捕杀成虫。采取人工机械捕杀幼虫或摘去虫叶。用48℃温水浸渍苗根30min,以防治桑树根结线虫病和紫纹羽病,用50℃温水浸根10min,可防治桑萎缩型萎缩病等[8]。

2.2.4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如桑象虫的天敌有桑象虫旋小蜂,桑尺蠖的天敌有桑尺蠖腹茧蜂。

2.2.5化学防治。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浓度、时期以及方法杀虫。桑园上常用的农药有敌敌畏乳油、乐果乳油、克螨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夏伐后,7d内必须进行白拳治虫。冬伐清园后及时进行封园杀虫,喷药时确保均匀喷洒桑树体及地面。

2.2.6防控桑蚕农药中毒。在粮桑混栽区,蚕业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农业部门进行生产动态和情报交流,蚕农在治理桑园时也要求互通治虫情报,协调防病治虫方法和时间,尽量做到统防统治,根据用药高峰期合理做好养蚕布局。尽可能用非化学手段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桑园农药,严禁使用有机氮类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应用新农药前做好安全性生产试验。使用有农药污染嫌疑的桑叶,喂蚕前应先做少量试喂观察。加强宣传和指导,指导农户选用有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注册商标“三证”齐全的厂家生产的农药,严防使用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掌握农药使用技术水平,防止错用、混用、乱用农药。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农药质量执法管理,严查国家禁用农药、“三证”不齐的农药。

2.3狠抓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技术,控制蚕病发生

2.3.1建立蚕病预警机制。在饲养中,根据天气变化趋势和适宜病原体滋生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蚕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养蚕风险。

2.3.2加强养蚕技术普及,增强消毒防病意识。通过培训,确保蚕农弄清蚕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原理,并掌握防治蚕病的关键技术,确保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3.3做好养蚕各个时段的彻底消毒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原物数量和毒力,净化大环境。做到养蚕前彻底消毒、养蚕期经常性消毒和养蚕后及时回山消毒。加强桑园消毒防病工作,防止病虫害对家蚕交叉感染。

2.3.4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增强蚕体质。选择饲养优良的抗病抗逆品种。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降低由散户单独饲养过程中受环境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要求加强温湿度调节,严把桑叶质量关,做到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性。

2.3.5准确诊断蚕病,及时控制传染。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并投放到石灰缸中。发现感染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1次防僵粉或烟熏防僵。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应早晚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发现感染细菌病的,应连续添食蚕服康3~4次,直到细菌病控制为止。发现感染蝇蛆病的,应及时使用灭蚕蝇。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和中毒种类,然后立即撒新鲜石灰粉,使蚕停止食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

2.4防控环境化学因子污染,为桑蚕业提供良好洁净环境

2.4.1从源头上防控。工厂设置及桑园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地方引进小型化工企业时,应认真做好环境质量标准评估。排氟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排放废气,做好“三废”治理。养蚕季节必要时熄火停产。发展桑蚕基地必须离开砖瓦窑、水泥厂等生产企业至少2km以上。

2.4.2在生产上防控。在氟化物污染蚕区,建立桑叶含氟量检测制度和环境检查制度,开展污染气象预报。蚕业管理部门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调整养蚕计划和发种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地方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桑蚕业发展提供良好洁净的环境。氟污染蚕区应尽可能选栽抗氟能力强的桑品种和饲养耐氟力较强的蚕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桑园喷灌,以减低桑叶含氟量。做好氟化物中毒预防工作,合理选采桑叶,对污染叶,大、小蚕期分别用5%和3%的石灰浆浸桑叶或喷于叶面后养蚕可解毒,再改喂清洁的桑叶,并加强饲养管理。

2.5积极进行蚕沙等废弃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防止扩散污染环境

加强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养蚕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和保护养蚕大环境的意识。除沙时操作细致,避免蚕沙大量散落地面,除沙后应及时进行地面消毒;淘汰的病弱蚕严禁饲喂家禽。蚕沙严禁乱倒乱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和田边地头,严禁直接倒入河流。养蚕规模较大的专业村屯,可采取“桑+蚕+沼+果(蔬)”、“桑+蚕+菌+肥”等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蚕沙。建蚕沙池用微生物菌剂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在短时间就地处理后能灭活蚕沙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蚕沙处理工厂,生产蚕沙有机肥或对蚕沙进行提炼综合利用,使蚕沙资源利用走上农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道路[9]。

3结语

桑蚕业是广西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能否确保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只有自觉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各项控制技术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才能确保桑蚕生产安全。同时,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因素对桑蚕安全生产的威胁,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量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

4参考文献

[1]戎世芳.海安县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J].北方蚕业,2011(3):62.

[2]王小欣,周晓舟,梁萍,等.广西冰冻灾后春季桑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广东蚕业,2009,43(4):25-27.

[3]黄显卓,罗日梅,韦思庆,等.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J].广西蚕业,2008(3):57.

[4]许梅.桑园生态治理对策[J].江苏蚕业,2010(4):32.

[5]李文学,青学刚,王芳.影响蚕桑生产安全因素现状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0(3):49.

[6]朱方容.广西部分地区桑蚕僵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广西蚕业,2008(3):29.

[7]贝建设,刘秋丽.浅谈原蚕区种茧育桑园的建设与管理[J].北方蚕业,2012(1):28.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6

关键词:浙江省渔业灾害灾害对策

浙江省绵长的海岸线是海陆交替、气候多变地带,饱受台风浪的侵害,每年台风经过带来的狂风、巨浪和风暴潮不仅给浙江省的渔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渔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有干旱、病害等其它渔业灾害也时刻威胁着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浙江省渔业灾害的成因、类型及统计近年来不同类型的渔业灾害损失,是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过程中不可跳过的步骤。

本文以2006-2012年的浙江省渔业灾害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浙江省渔业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造成各种损失的主要原因,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Gm(1,1)数学建模,建立影响浙江省渔业灾害的多因子权重,同时针对当前浙江省渔业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渔业防灾减灾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现状

浙江省是渔业大省,但渔业灾害也一直影响着浙江渔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不含涉渔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4243210万元,而2006年仅水产品因各种灾害就造成了70067万元的损失[1],占总渔业产出的1.65%。截止2012年,浙江省渔业产出为6300637万元,同比增长2057427万元,增长百分比为48.5%,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然而2012年因灾害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也达142042万元,占据了2012年渔业经济2.25%,同比2006年上升了0.6%,而与2006年损失金额对比,2012年损失的金额也增长了71975万元,上升了102.7%。2006-2012年7年中,浙江省水产品总量损失共达40109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611029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7298.9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87289.9万元[1](图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说明了渔业灾害对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在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刻不容缓。

1.1台风、洪涝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是台风频发区,这种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风暴往往带来大范围的狂风、暴雨甚至是巨浪和狂潮,不仅对于海区上船只有较强的破坏力,对于陆上经过区域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甚至人员的伤亡,这是渔业灾害中破坏力最大的灾害。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台风和洪涝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图2),在7年中,造成渔业水产品损失总量达4243082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06886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4726吨,损失金额为43840.85714万元。

1.2渔业病害的渔业损失

渔业病害灾害对水产养殖水产品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如九十年代的对虾疾病,导致当时过半的养殖面积失收,近年来的青蟹病造成浙江省养殖行业巨大的损失。因此鱼病防治、鱼药研发是水产养殖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渔业病害引起的渔业灾害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91375吨,损失金额总数达152490万元,平均每年损失13053.57吨,损失金额为21784.29万元。

1.3污染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省沿海地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活动和人类活动频繁,污染源多,是渔业污染灾害的重灾区。根据2006-2012年浙江省由于污染灾害引起的渔业损失的数据统计分析[1],在7年中,造成水产品损失总量达35939吨,损失金额总数达39792万元,平均每年损失5134.1吨,平均每年损失金额为5684.5万元。

1.4干旱灾害的渔业损失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适宜,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所以干旱灾害对于浙江省渔业影响较小,但是也存在部分损失(图3)。

2.浙江省渔业灾害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分析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渔业统计年鉴,主要包括2006年至2012年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数量,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2],进行浙江省渔业灾害的评估。

2.1相对灰色关联分析

3.浙江省应对渔业灾害损失的对策

渔业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与领域,根据浙江省渔业灾害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必须在深入研究渔业灾害的问题后,扎实稳妥的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防灾减灾策略。

3.1完善台风灾害的应对工程和管理体系

浙江沿海地区是最易受台风影响的区域,每年都会有多个台风登陆,应对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重点主要在于预防。

对台风的形成、风力、影响范围、登陆路线等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台风强度突变的预报能否做到及时和准确直接关系后续防灾措施能否做好。尽管台风强力突变预报技术仍是世界级的难题,很难准确预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气象监测人员已经能通过相关设备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现代化技术装备对台风的形成地和路径进行预测,及时准确预测消息将使防灾工作更有效率。同时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根据往年防台救灾经验,加上科学预测,在台风季节到来前做好可以应对突发状况,如台风登陆路径行动方向突然变化,风力突然增强或者是降水变大可能造成洪涝等状况,必须提前做好紧急预案,并且对预案中涉及到的单位人员,都应进行预案演练,防止突发状况是发生相关人员因不熟悉预案而无法及时作出反应。

3.2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力度

渔业环境污染是水域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尽管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大小城市的前列,但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污染物不断增加,许多工厂的废水污水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便直接排放至江河海流,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其次是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据统计[3],浙江省污水排放总量中往往有38%是生活污水,这仅是城市污水的比例,在农村这比例显然还要再高,浙江省虽然建立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但该系统还不完善,处理污水比率还只在60%左右,且浙江省农村区域广阔,许多地方覆盖不到,所以要解决渔业水域污染灾害,必须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减少渔业水域污染,主动自觉的减少污水乱排放的行为。

3.3加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在浙江省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改革发展,捕捞产业处于发展瓶颈期的背景下,水产养殖业被浙江省定为“十一五”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浙江省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也遇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养殖海洋水产品面临的病害、新品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但特别是病害灾害一直制约着养殖业发展的发展,要解决水产养殖病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养殖鱼塘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农村式的鱼塘,不仅产量低,而且病害发生概率也很高,对通过这些鱼塘标准化改造,帮助渔民由低效高危的养殖模式过渡到现代高效的养殖模式,既可以显著改善养殖渔区生态环境,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和提高渔民经济收入,据统计,鱼塘经标准化改造后,亩均新增产值在1000元以上。二要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针对浙江省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疫苗研制,如虾类病害疫苗等。三要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引进产量、附加值更高,抗病性更强的品种。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养殖品种经过培育产生了较之前更加优良的品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渔业经济统计资料,2006-2012.

[2]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司言武.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创新研究经济论坛.2009(4).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7

关键词火灾;燃烧产物;烟气;环境;绿色消防

abstract:withthestatisticalresultsshowedtha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icconstruction,economicgrossincreaseyearbyyear,newtechnology,newtechnology,newproductapplicationscontinuetoincrease,andwater,electricity,oilscalebecomeslarger,thefactorscausingincreasedfire.thispaperintroducesthenegativeeffectsoffireonenvironmentoftheinfluenceontheenvironment,mainlyinthefireproducts.Suchasthegas,heatandgenerationoftoxicgases,buildingcollapseandtoxicfireobjectdiffusionofenvironmentaldamage.atthesametime,summarizessometargetedmeasures.

Keywordsfire;combustionproducts;fluegas;environment;greenfire

中图分类号:S762.3+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火又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火灾不但会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烧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火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江河污染、有毒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影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火灾对环境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火灾产物及火灾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火灾产物通常有火灾生成的气体、热量、烟及灰烬。在消防工作中,考虑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意义重大,也是一个消防部队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1火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火灾不仅对人类造成伤害,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火灾的燃烧产物及其破坏作用。燃烧的产物通常有烟、气体、热量和灰烬。

1.1火灾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的污染

火灾在燃烧中产生大量烟气,这些烟气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盐酸和氯气、氮气、等无机气体。它们会在空气中滞留,或是发生化学反应,给大气造成污染。

(1)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燃烧产物之一,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易造成温室效应。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时,人们就会感到缺氧;当浓度达到0.5%时,人们就会感到呼吸急促、头痛、眩晕,浑身疲乏无力,严重窒息,以致死亡;同时也会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2)氯气

氯气对植物的危害比二氧化硫的危害高两倍,并且容易与潮湿大气接触形成盐酸烟雾。而氯化氢气体则含有刺激性的气味,具有强酸性,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刺激眼睛,引起呼吸道发炎和肺水肿。

(3)氰化氢

这种气体是由羊毛丝织品或含氮的塑料制品燃烧产生的,无色、有苦杏仁味,剧毒。当它在空气中浓度达2.9mg/m3时,对人的生命有危险;达到144.9~289.8mg/m3时,人会立即死亡。

(4)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火灾中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由于一氧化碳能通过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离解缓慢的碳氧血红蛋白,从而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造成各种缺氧症状。

1.2火灾产生的热量的危害

火灾放出的热量对环境的破坏火灾的发生、发展就是一个火灾发展蔓延、能量传播的过程。例如一立方米的甲烷气体燃烧后能释放出的热量为39905.4kJ;而一立方米乙烷燃烧后能释放出的热量高达69586.9kJ。火灾放出热量以热传导、对流、辐射的形式向周围散发,对人体、动植物具有明显的物理危害。

1.3建筑物倒塌时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倒塌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倒塌时产生的粉尘对大气的污染。这些烟尘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颗粒,会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而且粉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锰、镉、铅、汞、砷等。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甚至引起肺癌。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

2.烟气的抑制

烟气的预制主要是从材料、建筑构造、设备等方面来实现的。

2.1材料方面的抑制措施

大多数材料如建筑材料、室内外装修材料、各种管道及保温材料等均有可燃性,燃烧时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烟气,有些材料产烟量还相当大如歌舞厅和ktv等娱乐场所采用的隔音材料。因此,对于烟气的彻底抑制即是杜绝使用可燃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只能尽量少用可燃物。因此,我国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从而减少烟气的产生,进一步达到火灾发生地可能性。

2.2建筑结构中的抑烟技术

其原理是将着火房间完全封闭起来,杜绝新鲜空气进入,使其内的燃烧因缺氧而自行熄灭。

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设置各种障碍以阻止烟气继续扩散流动的方式,称为阻碍防烟。刚性的阻碍物有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和防烟垂壁等;柔性的阻碍物有防烟气幕。

利用火灾烟气的热压作用和室外空气流的风压作用使火灾烟气通过建筑物的对外开口排至室外的方式称为自然排烟。它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式,但在不靠近外墙时就难以应用,而且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只能有条件时使用。

2.3设备上的抑烟技术

借助机械力强迫送风或排气的手段来排除火灾烟气的方式称为机械排烟。对于没有条件进行自然排烟的以及较重要的场所应采用机械排烟,对于需保证人员安全疏散、避难等影响人员安全的场所,应采取正压送风的方式,防止烟气的进入。在正压送风的同时,也可在相应部位进行排烟,使之具有更完善的效果。

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设置固定灭火水系统如水喷淋系统,在火灾发生时出水灭火,不仅能有效控制火势,降低火灾损失,喷出的水对火灾烟气起稀释、降温、溶解作用,并成为凝聚相滴落,既降低了烟气的毒性,又抑制了高温烟气的蔓延扩散。

3防范措施

针对我国愈加严峻的火灾形势和发展趋势,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和“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3.1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全面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根本在于管理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2001年,公安部实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充分发动社会单位,群策群力,加强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行逐级防火负责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类消防组织网络体系和消防责任体系,明确消防工作目标,严格考评、严格奖惩,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切实把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针对居民住宅火灾突出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有效的住宅装修规范,加强装修队伍和人员的资质管理,限制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使用比例,划分防火分区,强制性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探测器和自动灭火装置。

3.2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审核

加强城镇消防规划和建筑消防审核工作,把好消防安全源头关。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当前,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公共消防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欠账较多,基础不牢。为此,各地要积极贯彻“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账、快补旧账,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还清旧账、不欠新账,并保证新建、扩建城镇时,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其同步发展,解决好市政消火栓不足和消防车通道不畅,以及消防站少、消防装备、消防通信不适应灭火作战需要的问题。财政、建设、规划、电信、自来水公司和消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城镇安全保障功能,提高其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3.3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

立足长远,大力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消防安全工作,宣传教育系于一半。提高全社会每个成员的消防安全素质是火灾预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闻报刊、电视、工会和社区等单位、团体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消防科普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术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做到平时能防、遇火能救,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

3.4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的电气、消防产品监管机制,研究开发新的防灭火技术和产品。通过加强立法,强化对消防、电气产品生产以及使用领域的监督管理。所有电气产品都必须符合安全标准,经检验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销售。积极组建“科学、权_威、公正”的消防企业资质评审机构和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消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使金融信贷、保险承保等业务同投保单位、家庭的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火灾危险等级之间形成相互连环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以达到社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火灾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出新的火灾早期智能探测系统和高效、低廉的阻燃、灭火产品;加强大空间建筑火灾基本规律的研究,开发生产新型实用的烟气控制系统、图像式火灾探测系统、自动定位灭火系统及其他特种装备,研究修订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灭火战术。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然而火灾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江河污染、有毒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影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火灾对环境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生存的危害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陆云龙.环保与消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n].城市导报,2002-08–24

[2]全浩等.恶臭环境科学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赵由才.环境工程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覃启平.有毒气体危害植物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绿色环保,2004

[5]陶圣如1化学建材的阻燃抑烟问题1阻燃材料与技术,1992,3:12~15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8

关键词:消防,环保,火灾

 

1前言

消防工作与环保的目的均是保护生命和财产。二者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相互支持和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毕业论文,火灾。然而灭火救援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与环境保护相背的地方,灭火救援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又污染了环境。随着火灾和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多和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增大,消防活动与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发展消防关注的焦点。

2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然力,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同时火又是一种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火灾不但会夺去人的生命和健康,烧掉大量的社会财富,火灾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毕业论文,火灾。火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火灾产物及火灾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火灾产物通常有火灾生成的气体、热量、烟及灰烬[1]。火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态平衡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3消防活动与环保的关系

3.1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

消防活动对环保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主观环保意识不强造成的环境灾害

目前,在自然资源减少和环境严重恶化的形势下,如何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灭火救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消防发展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从主观意识和管理层面来看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和较大的差距。毕业论文,火灾。主要表现在:灭火救援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经济效益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保型绿色产品少,一些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产品仍在生产和使用,对产品在防火和灭火应用中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缺乏实际研究和对策;在管理方面,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法律监督检查机制,致使一些假冒伪劣、落后甚至被淘汰的产品在市场上流动不止。

3.1.2灭火救援不当对环境的危害

由于对灾害事故会污染和破坏环境认识不足,加之在灭火救援中强调“救人第一”的原则,致使实际救援行动中更多的是关注人员及财务的抢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如某市在一次化学品仓库火灾扑救中,因考虑不周全,火灾现场的流淌水带着大量的化学物质流进邻近水库,造成周边群众饮水困难,水库及其下流河流中的大量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死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决策失误和救援措施不力也使灾害区的环境遭受更大危害,尤其是化学救援的后期,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根本达不到环保的要求。目前,我国仅有深圳等极少数地区有专门处理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

美消防协会副主席助理马蒂•亨利曾指出:消防人员在没有弄清楚燃烧物性质时,最好的行动便是不采取任何行动。此话,在消防人员听来,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把勇敢同烈火搏斗,奋力抢救生命和财产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但是,见火浇水往往不是最佳选择,很可能会因此而造成环境污染,贻害无穷。

3.1.3消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环保的发展

随着消防事业的发展,火灾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不但减少了火灾对人身和人类财富的破坏,而且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火灾的减少减轻了火灾及火灾扑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灭火剂的淘汰和更新减轻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绿色灭火剂及新型灭火器具的开发和应用减少了灭火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及水渍损失;大量质优价廉灭火效果好的灭火剂开发和使用为新型能源的使用提供了物质基础;绿色阻燃剂的研制开发减少了阻燃剂可能产生的二次灾害等等。

3.2环保对消防活动的影响

3.2.1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

环保对消防活动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些高效的灭火剂因达不到环保要求而不能使用。另一方面,有时为了灭火需要使用较多的灭火剂,而使用过多的灭火剂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一矛盾也主要是因考虑环保而出现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显得十分重要[2]。

3.2.2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

环境保护事业对消防活动的有利于影响主要有:

(1)精煤的使用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性。毕业论文,火灾。为保护环境,国家推行了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煤的硫分和灰分,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的开采的产业政策。煤的自燃能力大小取决于煤中挥发物、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量,煤中所含的硫化铁会首先受到氧化,产生的氧化热会使煤粉化,增大表面积或发生蓄热,以致发生自燃。通过洗选,可以有效地降低煤中硫化铁含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还降低了煤自燃的危险。

(2)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粮棉油获得了大丰收,加上农村燃料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量堆放无法处置,露天焚烧不但造成了烟尘的污染而且造成了浪费。我国在农村相继推广了秸秆还田、秸秆转化、秸秆气化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大量减少了农作物秸秆的堆放,有效地减少了农村火灾事故的发生。

(3)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的大量推广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火灾危险性

环保型涂料、油漆、胶粘剂大多数是水基涂料、油漆、胶粘剂,不含高度易燃有毒的苯、酯类化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生产、运输、经营、储存、使用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也减少了火灾事故的发生[3]。

4有利于消防工作和环保共同发展的对策

4.1树立“绿色消防”观念

消防工作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而如果在消防活动中破坏了环境,实质是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也就是说,这样的消防工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只不过是改变了危险的地点、时间和危害方式,将危害从甲地转嫁到乙地、从今天转移到明天,由此可见,消防工作必须树立“绿色消防”观念,注重环境保护。绿色消防是指消防活动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公众健康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开展绿色消防,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消防工作中既要考虑当前形势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

4.2加强消防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消防的关键是大力加强消防科研工作。如加强火灾和水与泡沫灭火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火场去污、排污设备和设施。建立消防环保数据库和开发和推广绿色消防产品及主动消防系统技术。

4.3健全相关法规

4.3.1制订和实施《消防环境保护法》

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消防环境保护法。毕业论文,火灾。根据消防环境保护的性质和特点,需要有一个内容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能对消防环境起到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保护作用的《消防环境保护法》,所以,建议公安部消防局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国际相关消防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制订和实施我国《消防环境保护法》,规定各类消防行业人员的消防环境保护职责、消防产业环境保护行为准则,保护对环境有益的消防技术和产品,淘汰对环境有害的消防技术和产品,增强消防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消防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毕业论文,火灾。

4.3.2推行利于环保的消防系统规范和标准

限制、减少和逐步淘汰对环境有害的灭火剂、灭火救援器材的使用。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消防产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1996年,国家环保局和公安部联合制订《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规定“2005年国内哈龙1211灭火剂全部淘汰,哈龙1301灭火剂从2000年开始削减,2010年完全淘汰”,现已采用国外普遍采用的哈龙替代剂,在保护环境、推动我国消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

4.3.3加强消防环保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为有力推进绿色消防,切实保障消防环保工作正常进行,应针对消防领域内的环保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规,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将消防环保纳入法制化轨道[14]。

4.4实施科学的消防救援

消防救援中应根据不同灾害事故特点和现场具体情况,冷静分析,科学处置。确定救援方案应有大局观念,既要考虑抢救人员,控制灾害,也要兼顾环境问题。在以往的灭火救援中,我们只注重了灭火救援,而忽视了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只要灭火救援成功就是胜利,从来没有意识到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污染。灭火救援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我们消防部队不考虑环保的问题,那将在灭火救援中给社会带来二次灾害—水灾或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减少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的理念。探索建立结合国情的以消防抢险救援为主体的紧急救援体系。当前可以着手探讨以消防队伍为主建立一支能处置各种灾害的常备性的紧急救援队伍。

4.4.1发生险情,部门联动

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和环保部门应逐步建立联动机制,并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值班网络,从而在制度上保证环保部门在第一时间介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火灾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消防部门应首先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派出相应灭火和技术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处置;其次,消防部门应根据需要及火场实际情况,按照联动机制要求向相关部门通报火场情况,确保环保部门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及时了解事故进展,进行现场环境监护并协调消防部门采取最佳措施,在控制火势的基础上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再次,一旦环境污染事故已经发生,环保部门应立即启动事故处置预案,将事故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做好事故的报告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如2006年8月23日江苏亚邦集团常州合成材料厂二分厂火灾事故,因相关部门在消除环境危害方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未造成太湖水体污染。

4.4.2在灭火演练中增加处置环境污染演习

在灭火演练中除按照灭火预案演练外,还应增加处置污染演习,消防部门应协调环保部门针对本地区实际,对容易因火灾引发环境污染的单位、场所,制定灭火、环保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实地演练。通过演练使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分工,掌握场所可燃物性质、数量、处置程序及处置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能各司其职,降低和减少火灾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笔者以一实例充分说明前期演练对于实战有效处置的决定性作用。2007年4月2日深圳沙井街道东江环保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宝安区环保局接到火灾报告后,立即启动环保应急预案。监督科、监察大队、监测站、工业废物处理站、环保所等多部门指导火灾扑救并进行随时现场检测使此次火灾未给厂区及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5]。

参考文献:

[1]蔡涛.火灾•消防•环保[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6):30-35.

[2]BernardCain.water,water,everywhere-butforhowlong?[J].pSe,1999,4(12):33-37.

[3]欧育湘.阻燃剂的制造、性能及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35-38.

[4]公安部消防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淘汰哈龙行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1-14.

[5]吴启鸿.我国火灾现状与防治对策—对消防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消防协会.《1999年减轻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9:15-18.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9

【关键词】:空气污染;环境监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大气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主要会损伤和危害呼吸系统,严重时则会导致呼吸衰竭,也会引起过早死亡;pm10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包括过早死亡。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通过对一个地区空气环境质量污染状况的研究,探索防治大气污染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对改善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意义重大。

一、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

1、颗粒状物质的监测

在空气污染物中有许多颗粒状的物质,这些颗粒状的物质较多,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具有多变性和危害性,有的本身具有毒性,有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者能产生有害的反应。对空气中颗粒物质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对总悬浮颗粒物进行测定、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地行监测,对粒度分布的监测,对降尘量进行监测,对颗粒的化学组分进行监测。

2、二氧化硫的监测

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最严重,它的分布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在对硫氧化物的监测中主要是对So2的监测。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钍试剂分光光度法”、“电导法”、“紫外荧光法”、“火焰光度法”、“定电位电”、“库仑滴定法”等解法。

3、氮氧化物的监测

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和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使氮氧化物被排在大气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汽车的尾气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

二、空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的对策

针对以上污染物的来源,为进一步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必须从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监管等方面采取治理对策措施:

1、从大多数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品种,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必须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尤其是终端直接消费量,以减少这一直接的大气污染源。

(1)应采用煤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燃料;

(2)加快集中供热步伐,经测算热电联供项目实施后,主城区烟尘、So2、nox地面浓度将有大幅度削减。

2、进一步抓好煤改清洁能源、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车辆油改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另外,要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积极实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和环保标识制度,对年检尾气不达标的车辆,环保部门不予核发机动车环保标识,交警部门不予办理年检手续。

3、加大绿化进度,提高空气自净能力

(1)在现有的街道绿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

(2)对城周区进行绿化,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力求一次成林见绿;

(3)严禁规划区及周边焚烧秸秆和垃圾。

三、对空气污染的环境监测实例

1、城市周边环境概述

连江县依山临海地形复杂,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168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立体气候差异较显著。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雷电、冰雹、高温、干旱、寒潮、霜冻、低温阴雨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由此引起的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海洋赤潮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发展也较为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县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技术

2、监测技术手段

福建省的大部分县市的气象服务站站均开展对tSp、细颗粒物(pm1、pm10)、酸沉降、黑炭、能见度、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一氧化碳(Co)、大气辐射、二氧化碳(Co2)、气溶胶光学特性等项目的定位连续监测,并同步开展气象要素观测,连江县也于2010年在全县22个乡镇布设了气象自动观测点。监测方法和仪器有大气颗粒物观测、酸沉降观测、能见度监测、部分反应性气体、温室气体Co2监测气、溶胶浊度观测、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辐射观测、地面常规观测等十项。

(1)遥感监测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被动式遥感监测和主动式遥感监测:

目前,利用被动式空基遥感对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对臭氧层的监测,对大气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如Co2、甲烷(CH4)的监测,对大气主要污染物、大气热污染源以及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如沙尘暴等的监测。

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主要是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受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不同物体,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不同,故接受处理后,可测出目标地物的方向、距离等数据。

(2)红外线传感技术

红外吸收型气体传感器主要是基于不同气体对光的吸收频谱范围不同而构成的。根据光学谱吸收理论,许多化合物分子在红外波段都具有一定的吸收带,分子本身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吸收带的强弱及所在的波长范围,化合物的分子对红外光谱内某一个或某一组特定波段内的辐射有选择地吸收形成特征吸收带。当不同波长的红外光线照射到某一气体时,某些波长的光强被气体选择性的吸收而减弱,从而形成红外光谱吸收带;因此,当知道某种物质的红外光谱吸收带时,便能从中获得该物质在红外区的吸收波长峰值。

(3)新兴的监测方式

由于连江县属于临海地区,在对大气环境监测时就可以采用潜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我国潜艇空气成分分析技术主要经历了检定管分析技术、epR-iR-tC分析技术、色谱法分析技术(GC)及质谱法分析技术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潜艇装备了3种固定式分析仪器:热导氢分析仪、顺磁氧分析仪和红外二氧化碳分析仪,用来分析舱室大气中最重要的成分。1982年又装备了艇用色谱仪,能分析9种大气组分。另外,还陆续配置了能分析12种气体的检定管分析器和测氢计、便携式氢、氧分析仪、一氧化碳分析仪等。

(4)气象预报服务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离不开气象预报服务。近年来,针对日渐严重的大气污染等事件,连江县加大投资力度,投入相当资金,出台了连江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随着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不断研发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初具规模,气象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电话、传真、手机短信、气象网站、气象终端触摸机、LeD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多部门联动的大气环境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结束语

空气环境质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在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测时,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问题对空气环境指标进行确定,再根据污染源制定解决策略。力争做好空气污染的环境监测工作,在解决好环境问题的同时,为人们健康、安全的美好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战卫民,王敏娜.辽宁省首个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试运行[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1):39.

【2】席俊清,吴怀民,蒋火华,等.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年

大气污染的灾害篇10

关键字:铜矿;重金属污染;现状;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重金属的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属于重度污染,主要表现在矿山开展过程中,所以铜矿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金属矿山的开采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于空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重金属的污染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包括现在大量的农药的使用,汽车尾气排放等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而很多这样的污染中都包括了重金属,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是有害的。所以,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在所有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上,铜矿重金属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对人们身体的伤害也是最大的。所以,铜矿矿山的开采一定要受到重视,对于大规模的非法开采一定要严格阻止,不科学的方式会直接导致很多植物植被的死亡,还有很多废弃矿山遗留下来的一些污染物,这样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相应的威胁,相关部门应该重视重金属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重金属的污染

铜在化学当中被称之为重金属类的元素之一,属于污染元素。在大自然中存在很多铜元素,特别是在矿石和岩石中,铜元素的含量非常高,而且一般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在开采铜矿的时候,只要一个地方有,一般来说这个地方就是铜矿的密集区,在开采过程中存在一些污染,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土壤的污染,所以铜矿的开采时容易带来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一旦开采,一定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否则会引起土壤污染和其他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被重视起来。

铜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开采,在一个就是来自于人为的破坏。自然中有很多的矿物质存在大自然中,很多都是经过自然条件的处理的,而人为的破坏主要是肆意的开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固废、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农用的污水排放和灌溉也是铜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土壤渗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另外铜矿的非法开采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采矿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废水等经排出,会使矿区附近的农田土壤、作物和水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铜矿开采污染的治理

(1)有效处理矿山开采的废弃物

对于矿山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了开采之后产生的废渣和弃土,这些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对周边的农田和植被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受到阳光等作用的长期影响,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合理的通过矿坑回填的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开采后废弃物,这样既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对废弃物进行了有效处理。

(2)预防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的开采同时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容易造成地质塌陷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按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所以应该用人为的方法,种植一些易生长、易成活,能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植被。比如说榆树,可以起到护坡、绿化的作用,同时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

(3)企业适当投入资金,培养相关环保人才

对于相关企业可以适当的投入一些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培养环保人才。从源头去解决污染问题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企业能够适当的对污染进行管理,那么治理起来就不会那么头疼了。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可以征求政府进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毕竟对老百姓来说是在做好事,所以在资金方面企业并不是一己之力,有了资金的保证,对于环境的污染治理可以说成功了一半了。帮助人们摆脱污染,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举两得。所以,企业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4)国家应该扶持相关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

归根结底,污染的源头是来自于矿产的开采,如果能解决回收问题,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国家应该大力扶持相关开采企业对铜矿开采相关技术的更新,如何对开采之后的剩余矿产和垃圾进行处理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研究出一系列的现代化技术,国家应该大力推广环保设施的建设,对相关企业应该要大力扶持,固废回收系统等相关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保障环境,能够使得附近环境不受到开采的影响,这样既可以对矿山进行开采,也不会影响到附近环境和土壤的污染,所以,加强技术能力的更新和环保设施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铜矿开采过程中的污染治理是摆在大家眼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了,大家务必要提高认识,及时的控制住重金属的污染,不仅仅是放在铜矿的污染上,对于其他的重金属矿污染也要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一个美好的环境和家园。

参考文献

[2]于瑞莲,胡恭任.采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