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0:40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1

人们知道,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三部分;而流通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商流,另一部分是物流,同时,还包括金融、保险、规格、标准化等辅助活动(见表1)。

表1流通结构

流通

商流

物流

批发(分销)、零售

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

流通辅助活动:金融、保险、规格、标准化等

简单地讲,商流是物质资料所有权的转移,克服人的间隔,创造所有权价值,是一种非物理性的移动。商流包括批发、零售、网上购物等交易活动,体现的是买与卖的关系(见表1)。让我们以自行车为例讲讲商流的概念。在自行车出厂销售之前,所有权是生产厂家的,批发给销售商后,所有权转移到销售商手中,当销售商把自行车批发给商店后,所有权又转移到商店,而商店把自行车卖给消费者后,所有权则属于了消费者。这种买卖交易的过程,使自行车的所有权几次发生了转移,我们把这几次的转移过程称为商流。由于商流的发生,自然伴生出物流活动,即自行车出厂后的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这一系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递过程。我们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这七大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考虑,并且将这七大环节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称为物流。也可以说物流是克服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创造场所效益和时间效益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把农村生产的大米供应给城市居民,就是解决了场所和时间的间隔问题。同样,工厂夏季生产出来的取暖设备,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保管储存,到冬季卖给消费者,也是克服场所和时间间隔,创造场所效益和时间效益(见表2)。

表2物流的四种划分

物流

第一种划分

第二种划分

第三种划分

第四种划分

宏观物流

微观物流

社会物流

企业物流

国际物流

国内物流

一般物流

特殊物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流的理论和概念以及范围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比如:

在流通活动中,把信息流和资金流增加进来;物流的范围也由一开始的产品离开生产线以后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扩展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以及废弃物再生利用等全方位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活动;物流的七大环节或称七大功能把流通加工包括进来,与此同时,物流向供应链方向发展。

在介绍物流的定义之前,首先请大家注意:物流的定义至今还在修改、演变。物流定义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不断地进化、调整和完善;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团体、不同的机构和不同的国家,出自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有所差别。而且物流的定义至今仍有争论。不过物流定义的演变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技术的进步轨迹。物流在英语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hysicalDistribution,简写为pD;另一个是Logistics,这两个英语名词基本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只不过角度不同,范围有别,所强调的内容相异。

从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物流所下定义的三次变化来看,他们的物流概念显然是从销售的角度出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5年的定义与战后1948年的定义,虽然范围没什么变化,但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在于物质资料的移动,而在于对这种移动的管理。

在美国最有权威的物流定义是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nCpDm(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1960年下的:“所谓物流,就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议会在下这个物流定义的同时还列举了物流活动的诸种要素。即货物运输、仓库保管、装卸、工业包装、库存管理、工厂和仓库选址、订货处理、市场预测和客户服务。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2

在时下提出的21世纪物流和供应链前沿技术和概念中,包括精细物流、精细供应链、物流流程重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RFiD、逆向物流、按订单生产(mto)、大批量定制、自动化物流和控制以及企业内部生产物流一体化等。

其中,精细物流源于精细制造,其主要内容包括:同步的操作环境、循环的时间压缩、精确的实施绩效、过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全过程的可视性等。这正好符合现代烟草物流所具备的特性。最近,在上海召开的“2007烟草物流技术运用与设备选型研讨会”上,北京达特烟草总工程师张正义充分展现了精细物流在烟草物流中心建设中的运用。

事实上,当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中式卷烟开发这个战略性的目标,这对国内烟草工业企业的生产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张正义介绍,中式卷烟要求烟草企业产品生产系统化、加工细致化、控制智能化和生产企业化。这个新要求只有精细物流才能实现,精细物流能为中式卷烟构建精细化、柔性化和信息化的工艺技术平台,实现现代物流技术设计与工艺技术、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目标。

张正义表示,烟草行业的精细物流主要有以下主要特征:烟草配方投料的准确性、信息同步性,分组加工时物料的分流、合流和掺兑,循环时间压缩、精确等。其中同步的操作环境就是要求企业在投料过程中准备同步,不会出现差错;而循环时间压缩就是要求在分组加工、模块加工时保证在工艺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缩短非工艺所需时间,是物流路径最短,响应时效最快,减少瓶颈,缩短周期,保证系统能力能够达到最低要求;过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就是要实现精细配方和运营掺兑;加工、加料的精确性就是要求实现产品质量的可检测性;全过程的可视性就是要通过电视监控软件、摄像监控等实现全过程的可视化。

据张正义介绍,当前,国家烟草工业正在组织面向订单输出和面向分组加工的烟草生产柔性制造系统,这个系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对外的招标书中有明确标注。

张正义认为,精细物流的实施在烟草工业技术改造中,推动了物流技术流程的重组。现在烟草行业的物流多数由公路-铁路-公路的运输模式改造成汽运为主,这个改变实现了门对门的突破,减少了中间环节,并减少内部有二级库变为一二级库合并或者一二级库就近,进一步减少层次和岗位设计。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

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4

[关键词]物流措施施工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1.物流一词的含义。物流(Logistics),我们称之为“物流”的活动本身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商品经济开始以来便已经存在了。但是,将物流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物流活动实施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则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事情。

目前,我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本语“物的流通”(意思是具有物理性质的流通)的简称。英文原同是physical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pD也可直译为实物分配)20世纪直接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词汇,由于日本也使用汉字,物流一词也就被直接引用过来。

20世纪70年代初,“物的流通”一词又被简称为“物流”。“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仅是“物的流通”的略语,而且也包含着新的内容。随着词汇的变化,物流领域由过去的单纯以机械化和省力化为对象,开始向以企业的管理为对象转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对“物的流通(pD)”最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商品流通活动。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活动。然而,物流并非上述功能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信息为中介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

2.物流的定义。尽管物流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物流的理解会因所处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列出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有关经济组织对物流概念所下的定义:

(1)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2)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3)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达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储管理。

(4)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他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在中国,为适应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原国家国内贸易局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物流术语》,这些物流术语已作为国家标准(GB/18354—2001)于2001年4月正式颁布,2001年8月1日起实施。在《物流术语》中,对于物流概念做出如下表述: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1.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物流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正在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从建筑施工行业来看,目前却仍有一部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甚至物流管理差距很大.损失浪费严重,企业处于半停产的边缘。究其原因施工企业对科学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没有选到应有的高度,存在模糊认识。

2.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有些施工单位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当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这些措施和制度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而且外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改革都为这一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使非常脆弱的物流管理基础更是雪上加霜。

3.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稳定。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多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转贴于

4.物资管理体制落后,物流管理的观念不明确。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考虑运用物流的管理原则,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去整合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仍是只承担满足施工物资需要的职责,而没有去利用自身优势,把单纯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供应工作的附加值

5.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制”等传统观念,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物流模式仍在影响着企业和社会生产。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项目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6.配置在物流部门内部的设备和物流技术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项目的需要。现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仍处于2o世纪7o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很多成熟的物流技术也未能采用。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跟不上现场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物流管理思想,依据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改结合施工企业物管理的现状,对症下药,融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出一些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建议。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企业经营者是物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他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关系到企业物流管理的结果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加强物流管理,同时每个参与管理者也要提高物流管理的认识.使物流管理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科学管理之中。

2.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链首尾相接,因而现代物流强调由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管理库存。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供应商,依据施工计划使生产所需的建筑材料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定期结算,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可大大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3.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材料到了施工现场,由于规格尺寸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大型钢结构制作、大宗混凝土钢筋配制等。随着生产资料供给的社会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料加工、定型定尺制作等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的供应形式已经出现。使得施工企业从采购环节人手,通过变更采购要求,为企业增收节支.创造更多的效益的努力有了现实的可能。

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一到现场就能投入施工生产.不再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

4.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提高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信息共享及时准确的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库存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间的流转过渡,加快了库存物资的周转,使得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

6.强化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应对照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先进水平和先进经验.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查原因,订措施,不断完善改进加强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加强物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企业应在生产、供应、消耗环节推广计算机信息管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同时与之配套引进各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搞好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流管理教学实践

一、建构主义教学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扬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但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逐渐向“引导者”进行转变,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除此之外,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下,教学过程由知识的单项传递逐渐向教学经验与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间的双向传递进行有效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运用构建主义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能够对相对复杂的真实问题进行有效的提供,同时教师还应该认识到这些复杂真实问题的多种问题,在这一基础之上激励学生研究与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中,良好学习环境的创建也十分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就可以进行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它具有较强的应用型与实践性,将建构主义教学观念引入到物流管理教学之中,对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物流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当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对于物流管理类课程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综合性与实用性。

1.综合性:在物流管理类课程当中,包含了相当比例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其理论方法的角度来看,不仅包含了经济管理类的相关基本原理,同时又包含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科学。正是因为如此,在开展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从自然科学以及管理学理论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物流管理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实用性:对于物流管理类课程而言,无论是从方法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来看,它都是来源于实践之中,学习与研究者通过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最终也是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我们可以说,一旦物流管理课程离开了实践,它就是雾水之源。综上所述,物流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当前状况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教学偏于理论化:一般情况下,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者都是教育工作者与这方面的专家,这些教材编写者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造诣,然而从整体角度来看,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所编写出来的教材理论化较强,而在实践案例上则显得不足。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物流管理类课程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被反复使用,缺乏新意。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晦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仍然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即使在课堂教学之中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引用,但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由于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吸收效果不好,课堂效率不高。

3.实践环节薄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之中尤其要注意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从目前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只是进行理论教学,或者有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物流实验室以及相关的系统平台,但利用效率并不高。因此,教学之中的实践环节薄弱是当前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物流管理类课程中的构建主义教学观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学习理论知识是无可厚非的,只有学习与理解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之所以进行理论教学,主要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建立,需要注意的是,所建立的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完备性与科学性。在理论教学的模块之中,需要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可以引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等,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与操作性进行有效的突出。除此之外,需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

构建主义教学观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使用简单,取得的效果也很好,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是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有效体现。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对教学班级进行一定程度哈桑的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精心准备的经典案例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三)企业调研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践。实践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学生要在相关的机房实验室进行有关于物流管理方面的实践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还应当“走出去”,即去企业中学习。近几年来,物理管理行业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这也为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实践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梅.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实践初探[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5)

[2]郑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J].出国与就业,2011,(16)

[3]岳欣云,董宏建.建构主义之后――功能语境论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论争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6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7

1浏览全题。明确实验目的。解决“干什么”

首先要仔细审读提炼出有效信息,分清每一个环节(包括反应和操作)的目的和结果,这样才能判断出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1.1关注箭头号

有的同学根本看不懂或不注意箭头号方向。也就不可能推测哪些物质在混合、在反应。

例1,将粗硅和HCl一起加入同一个容器,发生反应①,产物SiCl4和H2发生反应②,生成纯硅,其中反应①的产物H2和反应②产物HCl均能循环利用。

1.2注意框内所指

弄清每个方框内的物质成分或操作名称,向方框内加入某种试剂后在一定操作指引下在隐含的仪器或设备中,会发生哪些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例2,解读下图流程:“粉碎富集”的含义:磷灰石粉碎富集有利于增大固体反应时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酸溶”含义:粉碎过的磷灰石与加入的硫酸反应,能与硫酸反应的固体被溶解掉, “操作a”的含义:将反应后的混合液分离成固体a和溶液H3p04的操作,只能是过滤。“成盐”的含义:根据产物为磷铵化肥。该步是nH3和Hpo反应。“操作b”和“操作a”的含义:因为要得到磷铵固体化肥,必须先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再过滤……

1.3提练信息

从题中所给陌生的文字材料中提炼出物质的性质、用途等信息。有些信息可能在问题中根本没涉及,有些信息则可借以结合问题帮助理解或者直接答题。对不懂的信息或问题要大胆跳过。

在例2中,固体a的成分一定有CaSo4,因为该题题干是“我国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取硫酸并联产水泥的技术研究获得成功。具体生产流程如下……”,我们知道石膏成分是硫酸钙晶体,第2步加入硫酸,后面经“一系列工艺”又生成了S02,故有的同学便错误地认为固体a是CaS03。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方框内信息“一系列工艺”的含义如何理解呢,前面哪一步有S042一被还原呢,CaS03能稳定存在吗……

2明确各步的反应原理和操作目的。解决“怎么做”

工业生产流程的设计和实验室方案设计原理相似,只是对经济性、环保性等许多细节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解题时应在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素,充分读懂工业生产流程每一步的意义。

2.1读懂化工生产流程主线的含义

原料一核心化学反应一所需产品,必须要掌握物质间的反应、产物分离提纯、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控制等。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解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这些物质又是怎样分离、提纯和循环利用的?如何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

2.2注重与实际相联系

工业生产中流程比较复杂,一般的选择原则是: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污染小、能耗低。有的同学不太明确这些。导致回答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因此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中的各类反应原理,多选择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如海水中提溴、海带中提碘、金属的冶炼、物质成分的测定等)涉及面广的习题,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必备知识

3.1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首先抓住物质类别的通性和具体物质的特性,其次分析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可变性(即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3.2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控制溶液的酸碱度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大部分利用水解原理)。如Fe3+、al、mg2+的混合物分离,通常采用调节溶液的pH除去杂质达到提纯目的。在这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试剂,不要引入新杂质。

3.3明确结晶的几种方法

工业生产中,往往是从多种溶质或一种溶质的溶液中提取目标固体产物。需要用到结晶工艺。当溶液是单一溶质时:最后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naCl、Kn03);蒸发浓缩(至有晶膜出现)、冷却结晶、过滤,最后所得晶体带结晶水(女HCuS04・5H20、摩尔盐)。当溶液中有两种或以上溶质时,经浓缩蒸发。其中溶解度最小、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溶质,被趁热过滤成滤渣。而滤液中溶解度最小的溶质是饱和溶液。然后冷却结晶,过滤,得另一溶质(溶解度最大、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溶质)。

3.4熟悉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常用名词

浸出:固体加入水或酸溶解得到离子。

浸出率:加酸使矿石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多少。

酸浸:是指在酸溶液中反应使可溶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

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也可能离子发生了水解反应。

水洗:通常是为了除去水溶性的杂质。

酸洗:通常指清洁金属表面的一种方法。是电镀、搪瓷、轧制等工艺的前处理或中间处理步骤。即将制件浸入硫酸等酸的水溶液,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

3.5了解化工生产中渗透绿色化学的观点

①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的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资源最大利用率的基本原理。

②介绍尾气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吸收的装置。

③设计新的化学反应途径及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例如教材中介绍了元氰电镀,使用非汞催化剂等由乙炔制乙醛。

3.6熟悉化工生产中的一些常用工艺流程

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工业:①候氏制碱法;②氯碱工业;③硅酸盐工业;④工业制硫酸;⑤合成氨工业;⑥工业制硝酸;⑦金属na、mg、al、Fe、cu等的冶炼;⑧海水中提取物质;⑨其他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如下23个常见化工流程的原理,回答问题,积累经验。

4三点启示

(1)无机化工流程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应介绍必要的化工术语和常识。否则将成为学生困扰点;要整理一些典型材料给学生研读,如另外还可以根据人教版《化学与技术》内容,简介水的处理、煤的加工、新材料的制备、金属冶炼、绿色工艺等有关知识。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8

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大生产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世界的物质财富,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消耗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有损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污染物。人类以稀释排放、末端治理等手段加以控制,但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迅速扩展,污染物急剧增加,人类逐步认识到以开发替代产品、调整工艺过程、优化系统配置,使污染物减至最少。

清洁生产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欧洲产生,于80年代在美国发展成为清洁生产审核,并迅速风行全球。国际公认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是: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所作的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我国的清洁生产定义不仅吸收了国际公认定义的优点,而且增加了对实现手段的阐述。我国的法律将清洁生产定位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颇为狭隘。如能将其作为介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既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点,又表明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间的承继关系,似乎更为合理。

逆向物流这一名词,最早见于Lambert和Stock1981年提出的逆向物流概念。目前,关于逆向物流的定义,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有不同的表述。1989年murphy和poist把逆向物流定义为货物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流动。1998年,Carter和ellram认为,逆向物流是指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企业通过这一过程中的物料再循环、再利用,使其在环境管理方面更有成效。到了1999年,Rogers博士和tibben-Lembke博士认为,逆向物流是:为重新获取产品的价值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置,产品从其消费地到来源地的移动过程。他们认为,逆向物流的配送系统是由人、过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承运商组成的集合。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物品从终结地到来源地的流动。该定义被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所采用,成为比较统一的一个定义。

上述各定义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关于逆向物流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逆向物流的内涵可以从逆向物流的对象、流动目的和活动构成等方面来说明:一是从流动对象看,逆向物流是产品、产品运输容器、包装材料及相关信息,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沿供应链渠道的“反向”流动过程;二是从流动的目的看,逆向物流是为了重新获得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三是从物流活动构成看,为实现逆向物流的目的,逆向物流应该包括对产品或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翻新、改制、再生循环和垃圾填埋等形式。尽管逆向物流是指物资的逆向流动,但同时又伴随着信息流、资金流,它与正向物流无缝对接而使整个物流系统成为一个闭环。

二、清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

从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基本过程出发,明确清洁生产的内容,基本包括四大块,即从产品、服务设计入手,实施绿色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提供服务过程清洁化、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并对产生废料进行综合治理,循环使用。依次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一个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全程实施的过程,是全方位实施治理过程。

1.运用并行工程,进行绿色设计

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直至再生的整个寿命周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经过市场调整、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后,形成产品、服务的概念,在对其进行设计中,要运用并行工程原理,在保证产品、服务功能、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这一整体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实施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

绿色设计要遵守的原则是:产品、服务使用能源、材料最科学、最合理、最少量;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力求做到产生废弃物最低排放;产品和服务对生产者、提供者及使用者形成最小危害;最终废弃物可以化解为无害物等。

目前绿色设计的最常用方法有:回收性设计、面向拆卸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面向服务的设计、产品的成本分析设计、产品、服务生命周期评估设计等,计算机网络的实施,使绿色设计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快速。有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中,绿色设计将会推广到所有产品的设计或重新设计中。

2.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

选择使用清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的含义是:对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如采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实用比例;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积极研究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等等。

对待清洁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要选择加工能耗低、污染少的材料;优先选择可再生材料,以便于回收再利用;尽量采用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有辐射作用的材料。所有材料应易于利用、回收、再制造和降解。要减少稀有材料的使用,多选择代用品材料。

选择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属于绿色设计后清洁生产的前端内容,十分关键和重要,材料和能源选择不好,本身带来的污染就十分严重,也为以后的生产转换和使用带来极大的麻烦,加大了污染、危害治理的工作量,后果比较严重。

3.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清洁化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清洁化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中间环节,在这一环节应集中关注的问题是:认真改进生产、服务的总体布局,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有利于实行循环经济的角度,规划生产布局,压缩、砍掉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服务,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合理调整生产配方;开发新产品;大力筹集资金、引进技术,更新改造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等。让产品、服务提供过程中清洁化,减少污染。

4.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并对产生的废料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清洁生产的末端环节,要把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提供给用户和社会;对生产及使用后的废料进行综合回收、治理;要积极开发副产品,让循环经济真正运作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绿色产品是指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资源利用率高,消耗能源低,对环境污染无害及危害极少的产品。透过这一概念,绿色产品强调三点。其一产品生产过程以能源和材料为主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对环境造成危害,这实际上与清洁生产第三阶段内容是一致的。其二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使用者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其三是产品在使用后废弃处理时及其后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三、逆向物流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逆向物流是一种延伸的独特的服务产品,能帮助企业通过逆向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提出了整体产品的概念,整体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顾客某种需求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三个层次。从本质上说,逆向物流处理的是顾客满意问题,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因此可以认为,逆向物流本身就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延伸产品。

二是逆向物流影响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除了技术和市场外,还与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及合理的成本有密切的关系。先进的逆向物流管理,不仅能减少新产品开发成本,而且能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产品设计迎合市场需求。新产品在设计上考虑包装的材料的可回收性、可再用性等,都应符合降低逆向物流成本、方便货物回收处理的要求。如果产品在搬运和储存方面有特殊要求,也要在设计和开发中予以适当考虑。

四、结论

通过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了解,我们看到只有将两种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方式可实现循环经济,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逆向物流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逆向物流可进一步的促进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考虑清洁生产的问题,能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公司利润,通过逆向物流还加深了供需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成为它们的关系纽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的协同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正向物流充分结合,利用正向物流活动积累的经验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来进行逆向物流活动,开发综合性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来强,清洁生产方式和企业逆向物流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贺生超:逆向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管理科学

[2]黄桂红:论逆向物流与企业营销的协同发展[J].流通经济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9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大环境[1]。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聚集到了“资金成本”的控制上,科学运作资金将会给企业竞争创造优势,让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占据市场主流。因而“,预算”则成为了物流管理的核心。

1物流管理中的预算问题

从整体形式上看,加强物流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深刻体会到在物流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全面实施预算工作的市场价值。同时,也深感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在预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则必须要对预算问题及时总结、反思。

1.1考核问题

物流企业对预算工作制定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业绩考核措施不规范往往影响了预算效率[2]。从实际情况看,物流企业中的业绩考核仅仅是过于形式,并没有在本质上掌握好考核标准。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其内部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完善,预算考核面临诸多问题。资金是物流企业持续经营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则意味着企业的失败。而物流企业中对于资金的规划分配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将给财务预算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如:个人主义、权利主义的泛滥,必将造成物流行业资金使用混乱,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责任问题

表面上物流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措施,但依旧存在着“重形式、轻执行、弱控制、软考核”等管理问题。财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企业内部的预算方案未能从客观的角度去审核,导致预算方案运行后失效,预算审批手续无法正常办理审核。

1.4信息问题

物流企业内部预算的新问题主要体现于信息公开等方面。通常物流企业经营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先实施详细考核,然后将具体的财务信息公布出来,保证预算工作“透明、公开”,但预算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全面做到信息公开,有的财务状况未真实反馈出来。

2多方因素造成预算失效

预算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造成预算工作实效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这不仅导致物流企业资金白白浪费,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弄清预算失效的因素时,物流企业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分析造成物流预算失效的原因。

2.1人员因素

人员是企业政策的执行者,是决定预算成效的关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展开预算工作是导致预算管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如:在工作时缺乏较强的责任心,不能从成本、投资、预算等角度考虑,这必然会引发诸多财务问题。

2.2企业因素

在物流企业自身上找原因可知,管理意识薄弱是引发财务预算问题的主要因素。物流企业不能根据市场行情及同行之间的发展现状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策略,生产计划及销售方式不能结合市场的需求,当产品推向市场后就会带来销售不出的现象,是预算工作存在的偏差。

2.3市场因素

“不稳定、不可测、不可防”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鲜明特点,这就给物流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了许多未知。有时当企业的预算方案制定后,市场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将会打乱预算工作。最为典型的则是经济危机爆发,所有的行业都将面临着沉重的打击[3]。

2.4政府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政府的定义之一“:宏观调控是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是协调企业发展的主宰者。”但现实情况是政府对自身职能采取保守政策,多数情况只是对经济发展给出抽象的引导,未能从实际行动上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工作不到位,造成预算监控失效。

3科学理念指导预算工作

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加强预算管理,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保证实际预算工作按照正确的路线进行。换言之,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必须依赖于科学理念的指导。根据实际运作情况总结,预算工作中需坚持的理念包括:

3.1整体理念

物流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策略时必须坚持“纵观全局”的理念,以物流企业的大局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战斗力,让企业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预算管理必须遵循物流企业日常管理的准则,服从整体管需要。

3.2实际理念

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我们需倡导“实事求是”理念,预算管理工作不得脱开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就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实施预算编制过程中力争做到“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科学运行流程,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3时间理念

在不同的时间里制定不同的预算方案,这是时间理念的重点。时间是时刻变化着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预算工作与现行的经营状况保持一致。而预算人员应以先进的预算方法结合当代实际开展工作,以保证良好的预算效果。

3.4人文理念

除了要对预算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方式,主张“以人为本”来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物流企业领导在编制管理手册时,也要把奖励内容包含在内,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对职员给予薪酬奖励,提高预算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4财务管理是预算总指导

预算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要想保住良好的预算效果,则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企业领导需不断完善财务策略,以财务工作为“总指导”来改善当前的预算方式,确保企业资金得到科学运用,由此促使物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1完善监督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监督方案,促使预算工作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实际化道路。企业可对财务部门实施财务监督制度,定期检查账务,查阅账本,这不仅能起到财务监督的效果,也能结合具体的预算情况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如实反映出来。

4.2效益优先

鉴于预算工作的重要性,物流企业必须制定全面的管理策略才是实现自身的价值。预算工作的安排需结合当前的运营情况,参照企业的实际资金消耗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策略,对于内部资金的收支实行严格控制,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4.3持续运营

通常情况下把企业预算目标划分成当前、以后两大时期阶段,而物流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需要。为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应该把发展眼光放得长远些[5]。在建立预算目标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预算方案,以保证企业资金合理运用。

物流工程的定义篇10

绿色物流可分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本文在微观层面对绿色物流,即微观绿色物流,做了个较深层的阐述。其包括微观绿色物流的涵义,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工程理论,给当前绿色物流理论探讨与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关键词:

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价值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同时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倡导和实行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多角度对目前的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这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物流简述

(一)绿色物流涵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同时生态伦理学也迫使社会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二)什么是微观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绿色物流的各功能要素: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因此,绿色物流还可以这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一是微观层次,在物流的具体层面来实现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控制,即微观绿色物流,也就是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物流(如生产物流)、物流企业或承担相应物流功能的企业。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要求做到没有环境污染,通过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宏观层次,社会层面的绿色物流,即可相对称之为宏观绿色物流。

二、微观绿色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绿色物流具体内涵

微观绿色物流,在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物流之间与企业内部物流的各个过程,包括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储存管理、绿色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等过程。绿色供应商管理是要从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上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罚款?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包装?在生产管理上,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吸收,易加工且加工无污染或污染小,生产应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等。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配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率和货运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绿色储存管理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实现绿色储存等。绿色流通加工与装卸管理要求在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微观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物流的微观层面,在上述物流的各个物流功能环节中,每一环节的运行效率须以前一环节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在绿色物流理念指导下,前一环节每多一份的有效成本投入,对后一物流环节的实施能带来更好的便利性或效率,或能有效降低后一环节的绿色运营成本。同样,前一环节在绿色物流运营方面的有效投入做出相应减少,则后续物流环节为了实现正常的绿色物流运营而必须付出比正常水平更多的成本。如更好的包装材料,提高了物流包装主体的成本,但确提高了后续物流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输货损率等,有效降低了后续物流主体的成本。如上所述,微观绿色物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投入成本(或相对最低投入成本)满足物流功能需求;二是如何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物流的各环节主体之间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在绿色理念下,有效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此二者是目前微观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个很多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与建议,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实践中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具体办法。在此我想结合价值工程理论对上述微观绿色物流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依此思路对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做一个初步探讨与拓展。

三、微观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实践

(一)价值工程概述

现代管理学对价值工程的定义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节约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数学表达式:V=F/C,V为价值,F对象的功能,C即成本,其核心是对产品的进行功能分析,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高价值的途径:双向型、改进型、节约型、投资型、牺牲型。

(二)价值工程理念在微观绿色物流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本质涵义即是用设法通过成本功能分析,用有效经济的方法达到产品要求的功能。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理念,即通过成本功能分析,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满足后续物流环节需要达到的功能。

1.改进型:理论原义是指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提高产品的功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改进型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管理中,即在每一个物流过程中,在不改变物流成本的前提下,使物流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或价值。如同样的包装成本,同样的包装材料,通过包装形式或结构的改进,提高搬运装卸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对包装的改进,有效降低货损率。这种理念物流的微观层面,即企业物流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当然宏观层面,社会物流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可以应用此理念来进行管理与指导实践,整个国家的物流业更环保更高效。

2.节约型: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节约型理念要求在微观绿色物流过程中,在满足各环节物流功能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目的。这种价值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实践中,其效用最高。它可以在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微观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节约型理念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绿色物流核心观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利润率低,如不对此现状加以改进,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型: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的提高。在绿色物流实践中,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各物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本环节或本企业成本,为下一环节或下游物流企业提供超出标准的服务或效用。这种理念是以企业牺牲自身较小的利益换取高效用的物流功能价值,为下一环节主体或下游企业赢得额外利益或价值。显然这对于企业个体是存在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问题,除非是较大型企业内部的统筹协作,否则在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具体实施还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整个社会这个理念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牺牲型: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这个涵义引申至微观层面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即要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牺牲下一环节某些功能指标,最低限度满足下一环节物流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本环节物流成本。这种绿色物流理念在微观层面,存在与投资型理念同样的实践矛盾,即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问题,只不过利益相对方交换了位置。同样,该理念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统筹管理或整个社会绿色物流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工程角度,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主体采取任一种成本功能模式都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成本,来获得相对高的功能效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模式,其沟通协作、谈判等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间对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都须具体商定。本文只是针对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作者:吴义军单位:湖南省娄底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教育网》2014年11月.

[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0年05期.

[3]《建设工程经济》,周志成,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5.

[4]《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彭南珍,《财经视点》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