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1:18

经济安全发展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职业道德;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S207;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亿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危及人民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健康性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的问题,相关部门以及基层群众都应重视起来,完善我国食品管理相关体系,让大众吃的放心。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从养殖或种植到加工到运输直至消费等全部环节的安全,我国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不完善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系统性缺乏,法律完整性较差,各条款都规定的比较笼统,细节上不够严谨,这就导致相关人员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耗费较多地时间,延误了有利时机,使操作性变差。另外,法律在食品安全上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大,没有足够的震慑力,往往使违法人员产生侥幸心理。

2.支撑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检测管理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必须要先进可靠,技术水平要跟得上时展,一旦出现食安问题,预警系统要及时启动,食安信用体系要不断成熟,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时信息要及时迅捷。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以上的这些条件,我们距离实现还有很长的距离。

3.监督食安的相关执法人员不够尽责

执法人员在食品安全的整个监督经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观念问题或者其他的原因,有些执法人员在监督食安问题上表现得差强人意,没有尽职尽责,这也导致了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食品安全标准较为落后

我国的食品产业经过了多年的标准化工作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体系,但万万不可因此而产生懈怠,实际上,我国在标准化上的发展水平依然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依然十分落后。

5.经营食品产业的企业素质低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食品企业都如此,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无视法律政策,完全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与其地位相对的社会责任感。在进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顾追求最大化利益收入,为了赚钱无视食品安全隐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干扰。

6.群众自身安全意识相对不高

中国有一句不健康的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些食品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并不是急性的,但是一天一天的积累,就会让人的身体被病毒蚀穿,最终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食品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食品是人类生存生活必备基础,只有吃的安全而放心,才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改善解决,在保证了“量”的前提下,“质”的安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的延伸,是相关产业最全面的行业之一。食品产业的茁壮发展,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材料、养殖业及畜牧业农业等,还会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食品业不论在哪里,都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食品产业如此重要,如果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将造成各种直接损失,导致人们食物中毒或染上其他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使国民生产力水平急遽下降,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会相对降低。为了治疗引起的各种中毒和疾病,大众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需要额外支出更多在医疗系统上。以上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持续飞速发展。

食品安全不仅会对国内各行业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我国食品产业对外出口业务。国与国之间在食品方面能互通往来,主要是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两国也会直接引起严重的贸易纠纷,毕竟食品安全在哪个国家都是非常受到重视的。食品安全得到保证之后,出口国增加了外贸出口收入,进口国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时既保护了国民健康,也有利于两国之间友好往来。

三、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毫无疑问是必须要重视的,那么,面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食安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有效手段来防范呢?

首先,要完善法律制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还要有足够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卫生法等,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与本地居民关系紧密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的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意识。不管是执法人员,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正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务必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人文道德,消费者要学会选择健康的产品,企业及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产品用上心思,把产品质量放到第一位。

当然,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也要及时与国际接轨,制定合理的安全标准,生产标准及其他标准。对于建立起来的安全标准,要始终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更加可靠放心。

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并非几天就能得到完善,也不是单靠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的各界人士,包括各执法部门、各食品产业相关人士以及我们广大消费者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对已经颁布的法规政策要认真落实,一起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丰.论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7(06).

经济安全发展篇2

一、跨国公司发展概况研究

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投资,截至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的主体公司6.4万家,主体公司的分公司合计有17万家。综合联合国国家经济署的一组数据显示,仅仅就2006年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的总产值为4.8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发展总量的10%。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在全球前100的经济实体中,53家是跨国公司,这就说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在对华经济投资方面有了明显的表示,最主要的表现在对外包、战略联盟和合资。

二、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当代社会对国家的安全理论并未有明确的界定,在学术界的最主要说法是指一个国家的根本的经济利益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外来经济体的影响和侵害。究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国家在经济体中的不受侵害、国家经济体中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国家经济体中经济运行健康可持续,并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经济体有话语权、自卫性和竞争力。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包括:能够应对经济的疲软和经济的萧条期;能够在体制轨道中实现经济的改革;能够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积极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力趋势之中,保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简单的可以分为“整体完全”和“局部安全”,所谓的“整体安全”指的就是国家在经济体中的不受侵害、国家经济体中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国家经济体中经济运行健康可持续,并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经济体有话语权、自卫性和竞争力;所谓的“局部安全”是指涉及到的战略资源安全、产业链条安全、财政安全以及国民经济体制的安全等。因此,我们国家在注重发展国家经济的整体安全的同时,也在致力于解决经济的局部安全,彻底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架构合理合适的发展方略。

三、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影响

跨国公司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百年不遇的时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跨国公司本身作为盈利机构,对我国的经济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着我国经济体的战略安全和运行安全,这就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体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国家经济体的安全。第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弱势影响。这主要的表现在跨国公司本身与我们国家的经济是具有互补性的,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额度还是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之内,这就很难撼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但是这种若是影响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的有:我国经济体中的基础性缺陷、我国经济体制度的结构缺陷以及国内国际因素的干扰。第二,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体安全的不安全影响。即: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引起的资本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技术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国工业技术化进程中的瓶颈期、经济增长引起的贸易摩擦导致了经济体的不安全、我国经济体更易受到霸权主义的影响。

四、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策略建议

既然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弱势影响和不安全影响的区分,纳闷我们就必须从大局出发,结合中国现有的国情,提早制定好相应的措施,顺应经济的新发展。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第一,建立全民参与体制,加速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如果要更好的实现国家经济体的安全发展,我国必须以维护国家经济体安全为题,积极调动居民、企业、社会团体、教育行业等等的各行各业的主动性,以建立起国家应急战略机制和组织人才体系,用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二,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积极主动建设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并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个人、团体做到相应的惩处,做到防范于未然。第三,合理引进外资企业。对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的企业取消其进入中国市场。

五、结语

经济安全发展篇3

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现代安全经济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可见,安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一是安全生产保护生产力。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列宁认为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健康,所以安全生产始终是保护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安全生产发展生产力。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率,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率也越大。低危行业为1.5%,一般危险性行业2.5%,而烟花等高危行业达7%。浏阳是全球最大烟花基地、国家命名的“中国烟花之乡”,年产销额达23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居世界首位。近年投资5亿元实施旨在提高安全防范的工厂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连续四年无重特大烟花事故,获“全国涉爆斗争先进集体”殊荣,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去年烟花创税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由一个国家贫困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全省第二强市(县)。现实中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安全,事故不断,生命涂炭,企业折戟沉沙,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日均事故死亡达320人,每年事故损失近2000亿元,相当于每年投资3个三峡工程。仅2002年上半年,中央救灾拨款达32.8亿元。实际上重购设备恢复建设往往需要数倍于损失额的资金。可见,事故越多,生产力越低;事故越少,生产力越高。这是一个为实践所证明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事故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的惩罚”。而事故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在工业人口仅5000万情况下,年事故死亡约6000人;美国煤矿二战前每年死亡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德、英、法等情况类似。众多国家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经济高速发展一般难以避免事故增加,且大幅波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事故下降,波幅很小;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时,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这就决定了经济增长一般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据分析,如果每年经济增长率为8%,年死亡人数一般只增不减。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缩短这个历史性的“安全处罚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安全投入也会更多,事故就会减少。这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的实践所印证。山东省去年GDp增长11.9%,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江苏事故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也是在经济年均增长10%的基础上下降的。浏阳市至2002年底的三年内,CDp增长23.4%。其间无一起烟花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额分别比三年前下降65.9%、88.6%。

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加大投入。一定的安全投入必然获得相应的安全产出,这是基本经济规律。发达国家安全投入一般占GDp的3.3%,而我国安全投人不到GDp的1%。长期来我国安全生产技术费用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不同行业一般比率规定为10%~20%。但实际提取比率远低于这个标准,以致在新建项目中对配套安全设施随意削减。安全投入不足使我国安全生产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例,去年,美国为0.017,死27人,波兰0.23,印度0.5,俄罗斯0.7,而我国即使是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重点煤矿也高达1.257。从长远角度看,要减少事故还得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安全发展篇4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造就了近代中国史以来的辉煌。如何保持良好的快速发展势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未来的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包括巨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发展基础,日益成熟的宏观管理等等,也存在必须直面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石油天然气和重要矿产资源的瓶颈约束;二是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如何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剧烈波动;四是金融产业安全问题特别值得重视和解决。这里,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一些对金融产业安全问题的看法。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国际经验一再表明,经济危机与金融波动分不开。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发生20多次,其中突出的有1929年大危机、两次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不少国家的经济问题更多地通过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本大量进出、汇率大幅波动和债务危机等,而且还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事件。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危机之后给所在国造成的损失以及经济倒退也越来越严重,拉美与日本都有“失去的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都只有1%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泰、马、印尼等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与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环境和发展。国际金融业加快了并购与整合的步伐,其业务向着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出现了全能银行、网上银行、跨国金融集团。这些新趋势、新特点使得金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一是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潮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得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务由少数几家银行控制,国际银行业趋向垄断,甚至可能导致一国的金融命脉把握在其他国家金融寡头的手中。二是金融自由化由放松利率管制到放松金融业务管制,再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使得阻碍资金跨国流动的藩篱被不断拆除,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也随之出现缺口,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在各国金融市场迅猛游走,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经营混业化和金融创新工具广泛化使用,使得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逐渐消失、各类业务相互渗透,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也使得金融风险传递更加迅捷,埋下了金融动荡的潜在风险。

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决定了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业存在三方面不稳定因素:一是国际竞争的剧烈冲击。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发展、改革、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新形势下,外资金融机构蜂拥而入,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外金融巨头的进入对金融机构特许权价值将产生极大冲击,而资本管制的放松和将来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可能使国内宏观经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过度资本流动、货币替代、资本逃避等等。二是金融企业内在竞争力不足。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国际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在半行政半商业的构架下,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距市场化的要求还相差较远,体制方面的问题使银行的业务能力和产品创新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07年是我国兑现加入wto承诺,金融业向外资全面开放的一年,外资金融机构将与我们展开直接的全面竞争,这是一场凭实力决定胜负的争夺,金融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将直接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三是金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监管法制有待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片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容易让人麻痹,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累积的金融风险。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脆弱问题不严重。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通货膨胀预期。应该说,通货膨胀是总需求严重大于总供给的结果。目前社会总供求是基本平衡的,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还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2007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7、8、9、10月则同比上涨5.6%、6.5%、6.2%和6.5%,增速已经接连刷新10年多来的高点。这使社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深,加之目前存在的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信贷投放过多和投资增长过快交相推进,一旦由此改变社会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就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再发生经济快速增长难以为继,那将发生严重的金融风险。二是资产泡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不但吸引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使中国成为国际游资投机的天堂,大量国际资本经由各种渠道进入国内,使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弹性巨大,利率调控效应下降,集中表现为流动性过剩。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高增长,但伴随而来的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暴涨,资产泡沫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些金融债务合同中以外币计价的占相当大比例,且期限较短,一旦基本经济因素出现转折,在泡沫经济破灭的预期下,可能会集中变现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通货膨胀问题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是相关联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7年10月7日向美国众议院发表演讲时就提出“通货膨胀再度出现毫无疑问是我们近几十年来维持经济平衡增长的巨大威胁……,希望美国股市会像过去的几年那样继续上升,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联系。因为资产泡沫的形成,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经济中的供求平衡,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一旦资产泡沫破灭,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引起通货紧缩。现在政府除了关注通货膨胀,也开始关注资本市场,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调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领域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信贷规模过大与中小企业“贷款难”交织在一起。这个问题喊了很多年了,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西部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很突出。二是直接融资比例较小与“股市热”并存。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规模,也是方向。但如何稳健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则是一个问题。截止2007年11月12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34亿,a股总市值超过30万亿,证券化率超过140%,比一些发达国家还高,日换手率指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反应了投资的短期性和投机性。而以市盈率指标为参考的股市估值水平则比国外市场高出一倍以上,甚至接近80年代后期日本和台湾股市泡沫化时期的市盈率水平。当前,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占到总市值的60%,大量没有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甚至部分企业和部分银行资金曲径入市,风险很大。三是大量中低收入居民买不起房与“房地产热”的矛盾。近几年,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房价收入比,房价房租比,投资性需求占购房目标比重等指标已远远高于可比国家和地区水平和国际警戒线,而房地产贷款和住宅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日本、台湾地产泡沫破灭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马克思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产业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特别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同军事安全、领土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保证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吸收经济体的大部分外部冲击,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目前的发展程度,还不具备接受这种冲击的能力。对于保证金融产业安全,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金融产业安全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而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则是引发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在宏观经济环境很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金融问题就会隐藏起来或被冲淡;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停滞时,金融问题就集中凸现出来“水落石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会严重危害金融安全。所以要搞好宏观调控,防止信贷投放严重过剩,防止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项目资产泡沫过度积累和破裂。

第二,企业微观基础的加强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根基。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影响了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上市公司绩效不好,“光圈钱,不分红”,这个市场就是投机的市场、炒作的市场,好不了!贷款企业效益不好,银行的呆坏账自然就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最终会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转移给整个社会。所以我们强调要培养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以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第三,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是金融产业安全的核心。因此,只有提高中国金融企业的内在竞争力,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挑战。中国金融企业需要切实搞好股份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这是构建微观基础的根本途径。金融机构要适应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项目评估能力,做到该贷款的项目积极保证,不该贷款的项目坚决不贷。尤其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以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第四,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是金融产业安全的保证。从国际范围和发展趋势看,随着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已成为当前一个世界性潮流。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涉及到法律体系建设、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监管技术制度体系。要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如何保证金融产业安全,确实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我们相信,只要朝野高度重视,各方共同努力,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面对现实,未雨绸缪,早作预案,科学应对,慎重操作,就能促进金融产业健康成长,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安全发展篇5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一)食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人们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不能很好的集中民智、调动民心、收集民意。我国是世界民主大国,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国家性质即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我国一切决策必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一切决策以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食品经营中,商家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制造出不健康的食品来谋取暴利,这一行为极大的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出现各种身体上的疾病,不能有效的履行自己的政治义务,智力上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这样不利于国家培育出栋梁之才,那么国家的未来发展前程也是一片黑暗,因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二)食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经营食品的企业进出口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会牵连到其他行业。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才是世界评判的标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国家领导人要兼顾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让社会发展的三大领域共同进步,不让任何一个部分滞后,这样才能让国家的整体水平提高起来,在世界市场的发展中站稳脚跟。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话,会让我们国家的食品经营企业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那么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也是相当微弱的,会逐渐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淘汰,更严重的是,食品出现问题,会对国家的形象受到损害,让国外企业对于我国的其他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产生质疑,显而易见,这对国家的发展相当的不利。

二、我国食品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食品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归结如下几点:

(一)我国食品安全相关制度与体系还有待完善。制度是一个企业运转的根本核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食品安全方面的体系与制度不够完善,那么食品经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将会相当的混乱,让工作人员没有制度可以约束,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将会不高。一个企业失去核心纽带,那么这个企业的运转将会出现极大的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对于国家法律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便让各个企业对于法律的认知也相当的少。

(二)食品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心理分散,食品监督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各个食品经营企业即使生产出不健康的食品,如果监督力度够强的话,食品也不会在市场上流通,与此同时,打消不法分子的错误心理。但是我国的监督体系存在着问题,让食品安全出现极大的问题。

(三)食品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人员是食品经营企业运转的核心。如果食品经营管理者自身的职业道德不高,那么他们所规划生产出的产品也只是为谋一时之利所生产出来的,随着市场弊端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诱惑,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有所不定,想的是如何能快速的为自己争取利益,而不是为长远的共同利益所思考,这一工作态度让食品经营企业的秩序受到很大的破坏。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以及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市场的弊端性我们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调节,制度是一个企业经营之本,食品经营企业也不例外,食品经营企业通过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有效的操控整个企业的运作,制度是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法宝。而法律则是整个市场发展的经营底线,让各个商家有法可依,不触碰职业底线,一旦触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他控力”对各个商家进行约束,规范食品经营企业的秩序,让市场正常发展下去。

(二)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工作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为了让人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国家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让人们受到心灵上的感化,警示人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让企业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加强人民百姓的健康食品消费意识,共同打造良好的食品经营范围。

四、结语

经济安全发展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正文】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安全发展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建筑安全领域;弊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但是在建筑安全领域依旧存在有比较大的弊端,也就需要相关企业跟单位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视力度,做好建筑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建筑领域的持续与稳定发展,对于国有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

1.1企业领导重生产轻安全

在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其他职位的负责人兼任,甚至还没有设置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此外一些建筑企业在建筑项目开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生产利润跟生产效益,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应的安全生产规范来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在这一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中,安全管理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也就容易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发生。1.2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在建筑行业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内容,还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了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从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跟综合素质,才能够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但是目前依旧有很多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也没有做好对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也就导致了安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从而导致一些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原则

2.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这一重要原则。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在结合了建筑工程特点以及当地具体施工条件基础上,来进行安全风险防范策略的合理制定,借此来消除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必须强化对人员对于设备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行业规范以及政策法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

2.2以人为本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只有真正确保了所有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才能够确保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避免一些比必要损失的出现。只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编制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够保障施工环节的有序开展。此外还要将安全管理责任进行充分的落实,构建健全完善的安全考核体制,确保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建筑行业管理体系中所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让安全管理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3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

3.1人为因素

一些施工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比较差,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也无法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来进行作业。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项目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安全风险的种类不尽相同。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要求进行规范化施工,也就容易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比较差、责任心过低,也就会导致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部分施工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多是将管理重心放在了施工进度跟施工效益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还报以忽视的态度,使得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3.2施工设备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施工设备也被应用到了工程项目施工中。但是一些施工人员在进行设备操作过程中技术水平不足,也就无法按照安全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设备操作,导致了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幅度增加。此外一些生产施工设备的厂家为了获取利润,私自降低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跟安全性能,也就导致了施工设备质量不达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

4建筑安全管理措施

就影响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因素进行明确,其可以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施工设备因素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也就需要各施工企业能够就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明确,还要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性,为建筑行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4.1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现阶段也已经颁布了《安全生产法》以及《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跟新设备,也就导致了传统的建筑法规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建筑管理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还需要对现有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强化,针对施工安全的监督跟执法检查工作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降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确保相关责任企业的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对于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定生产也有着重要意义。

4.2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项目相关单位以及企业还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还需要所有参建单位能够积极融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这样才能够让建设单位自身建筑项目安全生产的领导以及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促进设计单位发挥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促使监理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此外还要促进施工单位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在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要求建筑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项目施工具体状况的基础上,进行要点因素的严格把控,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充分的认知。只有做好了现有安全管理资源的配置工作,强调自身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适用性,借此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层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均是建筑企业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的重要途径,还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全管理方法的合理选择,借此获得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4.3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背景下,要求建筑企业在结合了自身运行特点基础上进行安全责任制度的严格落实,还要积极组织员工们进行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合理选择。因此建筑企业还需要对现有的安全责任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还要将各层级员工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确保安全责任能够落实到人。最后则要求建筑企业能够强化对员工资质证书的检查跟审核工作,在得到相应的岗位要求之后,才能够进行人员的聘用以及职位的提升,这样也就可以促进所有员工们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对于安全管理作用的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跟完善,导致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企业要想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还会对安全投资生产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建筑企业作为项目施工的最大责任方,如何承担自身的安全责任以及推动我国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就成了建筑从业人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筑企业还需要在适应自身安全系统变化这一前提下,才能够确保自身的持续与稳定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还需要强化对利益以及安全管理两者的有机结合,来为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对自身的运作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安全领域的良性发展,还要求我国企业能够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机会。但是也不能将建筑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完全落实到建筑企业的自主能力上面。因为各个建筑企业不会因为自身经济实力雄厚就放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热情,因此说建筑企业经济足够发达之后再提升安全管理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因为我国还需要在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现实发展特点这一基础上,就安全性跟经济性两方面入手,做好安全管理的监督以及管理政策,做好建筑安全领域的宏观调控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提升建筑企业对于安全领域的认知程度,明确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并且促进建筑企业在安全领域的投资需求。通过资本投入的方式也能够推广安全领域的有序发展,对于建筑企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还能够帮助建筑企业实现对经济效益跟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与稳定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安全发展篇8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安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p633.6文献标识码:a

市场经济的扩张,使得我国对企业的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进程中又不能忽视安全带来的隐患,企业安保一直被看作是企业的生存根本。企业的安保工作如何开展、安保体系如何建立、安保制度如何完善,这是对企业一种考验,更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完全理解掌握安保在企业中的地位,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控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企业利用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建立相对完整的安保制度,通过不断实践反复探索进一步完善安保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我国企业安保工作的问题所在

(一)企业对安保体系建立不完善:企业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需要安保的明确体系结构。所谓的安保工作就是安全保障企业内部的人和物,不会意外遭遇损失,综合预测风险、管理不足,通过运用预防控制手段来达到影响企业安全因素的零存在。目前,我国处于体质改革时期,很多体制在交替过程中引发大量矛盾冲突,造成了社会很多不安因素的滋长,突发事件频繁,某种程度上对企业以及员工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阻碍了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在矛盾的发展中不能清晰的建立安保体系,让安保落实仅凭个人或者白纸来执行,很多安保工作执行力和亲和力严重确实。既然安保工作是对企业形象和员工利益做保障,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运用人性管理健全安保体系。我们企业所忽视的就是人性化的安保体系,以及安保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占有的地位。

(二)企业安保制度落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稳步前进,使得企业在生存空间上有了大大的改善,创造了不小利益。所谓如何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还能创造价值,就是要靠企业自身安保作为后盾,有的放矢的放开手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安保制度还停留在90年代初期,制度思想保守、墨守陈规、死板不灵活等现象严重,完全不试用今天的发展环境,甚至与当下发展理论背道而驰。不能解决好制度落后的现象,企业很难继续扩到价值生产,会给发展带来瓶颈,造成安全隐患。良好的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有效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安保制度,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做好企业安保工作的要素

由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响应国家安全生产的政策,做好新形式下的企业安保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基础上运用理论创新,应用在安保工作中是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重点之一。解放思想,通过借鉴成功企业经验教训,汲取有利自身发展的安保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敢于自我批评,在与时俱进中建立稳定、长效的安保工作体系。

(一)明确安保工作在企业的位置,树立正确目标:建立适合又完善的企业安保工作体系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企业要做到的是明确安保工作的内在本质,要时刻清楚为什么要开展安保工作,为什么要建立安保工作体系,只有时刻提醒自己,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才能有目的性,不会出现盲足、自大的现象。还有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与安保工作开展相比,让安保工作有思想更为重要,充分发挥安保思想的能动性,调动安保工作的开展热情,加强安保建设,是企业能够稳步前行的动力。

(二)加强思想道德培养:安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再好的工作体系,再完善的工作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利用只是空谈,尤其在安全方面。安保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同样需要高端人才和具有高素质人才参与的,将思想道德与安保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安保更有灵魂,让企业更客观的得到认可。往往安保工作都被认为是武力的冷处理,恰恰相反安保需要道德的约束,不能放任自由。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培养,加深参与者的思想教育认识,强化安保的内在文化,让安保切实的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形象的一部分。有了思想的事物才回被传承,有了文明的安保才回被运用。思想道德在安保工作中发挥科学发展、可持续的作用,对企业的传承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安保工作体系和制度,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下的支持与鼓励。安保工作在新形式下的企业发展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这其中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不仅要加强安保硬件物质的不断更新,不断维护,还要对安保工作的思想道德做更深的探索研究。让安保在企业发展中注入灵魂,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是安保工作的光辉所在。

大力发展新形式下企业的安保工作,有利于企业对人、物的安全保障,有利于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有利于市场经济竞争下创造价值,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利于对企业形象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发展安保工作,是新形式下企业战略发展制定需要考虑和强化的工作之一。

[1]吴晓春.加强企业安保工作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3).

[2]代俊芳.加强企业保卫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安全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3).

经济安全发展篇9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镇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镇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定不移走安全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推动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提高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水平和重大风险防控质量,坚决杜绝重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一)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全镇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对标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的时代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树牢安全发展的理念,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认真领会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宣贯工作。全镇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纳入党组织理论学习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学习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分级分批组织安全监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培训。要将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作为宣传工作重点,精心制定宣传方案,开展经常性、系统性宣传贯彻和主题宣讲活动,做到深入学、系统学、跟进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宣传贯彻氛围。

(三)扎实推动重要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持续推动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强化制度性成果,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市区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推动严格规范精准执法,强化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为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二、层层压实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一)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按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科学管用”的原则,用好区上出台的清单制管理参考模板,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清单,将责任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岗位和员工个人,实现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提档升级。

(二)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镇、村(社区)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具体到安全生产一线的监管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不留监管死角和盲区。切实发挥考核、巡查的指挥棒作用,用好约谈通报、警示曝光、建议提醒、“两书一函”等方式,推动《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到实处。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夯实基层安全责任。

(三)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做到主体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并落实主动发现和报告安全生产风险制度,健全重大安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经济杠杆、差异化监管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创建的内生动力。在消防、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尽职承诺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董事长、总经理、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强化部门与企业沟通协调,畅通文件、信息传输渠道,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四)压实职能职责。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充分运用好安全生产检查、巡查、考核、约谈、提醒、警示、通报等手段和方式,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履职尽责,抓好风险防控及问题隐患的限期整改落实,推动安全生产各项任务完成,彻底扭转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多发易发的被动局面。

(五)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制度。将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和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落实作为年度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重点,继续对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通过严格考核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有效防范化解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

三、实施系统治理,继续推进安全生产整治行动

(一)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年各项重点任务,动态更新“两个清单”,抓好2021年度专项整治工作任务落实,紧盯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及问题,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开小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行动攻坚力度。综合使用“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推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明查暗访。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重大活动,汛期、岁末年初、全国全省“两会”及“国庆”“大运会”等关键时点,强化工作部署,建立健全重点时段安全生产调度制度,针对性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明查暗访,切实推动安全防范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抓住重特大事故和典型事故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问题,举一反三,及时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查找制度漏洞、监管盲区和短板,落实针对性的举措,坚决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四、坚持精准治理,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一)全力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安全设施建设“三同时”落实情况,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临时用电等特殊作业现场管理情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情况等。全面完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转型发展要求,坚决防范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风险。

(二)加强非煤矿山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治理。加强露天矿山边坡垮塌、开采以及矿石产品加工作业机械伤害专项治理,强化矿山高陡边坡等重点环节区域的安全监管,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及其加工企业。

(三)扎实开展铁路、公路、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及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全镇房屋建筑和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风险大排查,严查违规建设、违规家装、违规改造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点整治高支模、脚手架、深基坑、起重吊装、拆除等环节安全隐患。加强燃气、污水管网等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做好各类餐饮企业(店铺)、“九小场所”和食堂、医院、学校、宾馆等单位的燃气安全管理,组织对各类燃气使用单位(场所)连接软管、减压阀和燃气泄漏报警装置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有序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房屋建筑和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排查辨识房屋建筑和人员聚集场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严厉打击违规建设、施工、改造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房屋建筑和人员聚集场所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四)加大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整治力度。加强“两客一危一货”和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监管,加大急弯陡坡、临水临崖、长下坡路段管控。加强对重点水域和客船、渡船以及砂石船等重点船舶和禁捕期内渔船违法作业的日常监管执法,加大对船舶超载、配员不足、未遵守船舶定线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完善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多措并举强化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综合治理。

(五)推进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专项治理。严格落实森林防火“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和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增设完善防火隔离带、水源点等基础设施,做好重点林区火情卫星监测和嘹望巡护工作,确保封住山、看住人、护住林。强化森林防火巡山守卡,严格火源管理,严控野外用火。加强对高陡边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房屋和工程建设的监测,实施精准治理。集中整治河道行洪隐患,积极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紧修复因灾受损的水利设施和堤防。加强灾情管理、灾后重建和灾害事故救助工作。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边坡的巡查排查,密切关注大风寒潮、雨雪冰冻、凌汛、地震等变化,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坚决防止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

(六)深化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排查餐饮店、农家乐等燃气使用场所安全隐患,严厉查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工贸领域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部位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持续推进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民爆、电力、油气输送管道、旅游、农机、渔业和病险水库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控安全风险。督促整改国、省、市、区安委会、安办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巡查、考核发现的隐患问题。

五、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一)大力推进科技兴安、科技强安。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动态分析研判工作机制,落实安委会成员单位定期风险分析研判和防控职责。开展重大风险辨识,完善风险防控台账,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强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每月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安全分析研判并发送《安全生产风险形势月分析》,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及时做好预警信息,防止因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二)加强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要依法成立事故调查组,认真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准确进行事故定性,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提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评估,确保将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实现闭环管理。研究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分级分类制度,推动形成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严格“黑名单”管理,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严格执行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督促企业积极自查自改到位,对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严格依法进行查处,充分运用制度化手段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建设一批保护生命重点工程。以高安全风险行业领域、关键生产环节为重点,紧盯重大事故隐患、重要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精准确定、高效建设实施一批保护生命重点工程。重点建设智慧监管工程、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工程,铁路运输安全环境等,采用物防技术预防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社区创建,实施好民生工程。

六、着力巩固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

(一)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和办法规范。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全面贯彻执行《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市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办法》等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制度要求,做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投诉举报等有章可循。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建设。落实中省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神,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充实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量,以适应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专业人员配备和培训,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强化执法人员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好资金装备保障,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三)推动基层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立足“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则”要求,围绕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配备、设施装备、执法检查、监管监控、工作制度、救援队伍等方面,推动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应急管理队伍综合能力,切实强化基层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应急管理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

(四)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制度。推动落实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企业执法检查全覆盖,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重点地区和企业指导服务等工作。重点聚焦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行业以及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开展全方位安全监管执法,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清单制+执法”,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清单,持续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同时将清单制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归集共享,提升监管水平。

(五)着力提升应急救援基础保障能力。认真宣传贯彻《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试行)》《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市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修订《市区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充分发挥半专业森林防火主力军作用,支持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加强实战化演练;加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增设完善自然防护隔离带、直升机临时起降场、直升机取水点、消防水池(水窖)等基础设施,提升森林火灾救援基础。推动企业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齐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定期开展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训练,全面提升企业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水平。

(六)全面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村(社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和“在地统计”“属地统计”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建立健全我镇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小组办公室办事规则,要统筹规划,设立普查专项资金,制定全镇普查总体方案,做好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信息汇总和分析;要建立普查技术队伍、普查员队伍和质量审核技术把关队伍,充分利用专业第三方力量和已有信息资源,建设全镇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全镇普查系列成果。

经济安全发展篇10

关键词:工业系统;安全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工业安全生产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近几年来,很多国家都在寻求途径加强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便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工业系统安全管理及其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分析

1.1工业系统的概念

所谓的工业系统,其实指的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元素的集合。由于这些元素之间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系统整体将拥有一定的工业生产目标,将发挥重要的功能。从要素组成上来看,工业系统将由工业服务部门、工业企业、公众及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构成。在政府部门与工业服务部门之间,存在着行业规范与监督管理的联系。在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举报和反馈的联系。在政府部门与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着监督指导和信息反馈联系。在工业服务部门与工业企业之间,存在着租赁购买和提供服务的联系。在工业企业与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舆论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联系[1]。在工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的联系。此外,在新闻媒体与公众和工业服务部门之间,则存在着信息共享的联系。而在整个工业系统中,将以工业企业为核心。

1.2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

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完成较多有关工业安全的内容的管理。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完成工业事故、工业风险、工业损失和从事工业劳动的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等内容的管理。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多种工业系统安全管理指标体系,以期加强国家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在该体系中,存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并且确立了包含事故严重率、伤亡事故频率和其他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进行工业系统安全管理时,还要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划分成全国性控制指标和省区控制指标,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落实。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在工业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建立的安全管理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中美两国的煤矿安全管理指标为例,国内指标体系由事故时间、事故严重程度、事故地区、死亡人数、事故死亡月报和同比变动情况构成。而美国指标体系中包含事故类型、时间、地点、死亡人数、本年度至今事故数据、作业类型、人员受伤类型、经济损失评估和事故死亡人数日报[2]。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有关数据明显更加详尽,而国内工业系统安全管理的指标体系则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工业系统安全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对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于工业企业来讲,想要取得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获得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各种资源。而各类工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则将导致工业企业的资源缺失,从而影响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约有2.5亿起,将导致110万人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与全球GDp的4%。所以,工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工业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要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遭到损失。而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所以,只有加强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才能够确保人力资源的健康良性发展。为此,我国还应该健全工业系统的安全生产机制,并且强化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从而在避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同时,减少工业企业损失,继而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讲,加强工业系统安全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不同于过去的以机器为中心,目前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开始实现以人为本,更注重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力。所以,企业开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精神愉快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给予更多的关注,期望员工能够达到熟练操作程度一致。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则能够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所以能够使企业的效益得到增加。就现阶段而言,国内工业企业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对劳动者生产率有一定的要求[3]。所以,通过加强工业系统安全管理,则能使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继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物质回报。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加强工业系统安全管理,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总之,工业安全生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加强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显然能够使国民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工业系统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以至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还应该寻求途径加强工业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帅.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研究――iCS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分析之二[J].计算机安全,2012,0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