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绿色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2:32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1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意义;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144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从而对粮食的需求也在逐年的增加,这就需要农业朝着多元化以及多功能的方向发展,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绿色农业逐渐形成,然而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急需解决,可见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绿色农业结合了绿色种植、加工、养殖以及流通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即对生产前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还限制了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的投入,以及要监测生产后产品的加工以及包装等方面,从而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质量以及口感上具有了更高的保障,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生产时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所以也需要较高的价格来进行收购,所以绿色农产品和一般的农产品相比具有很高的增值潜力。绿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生产出的农产片具有质量好,无污染等优点,还注意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绿色农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绿色农业是应时展的产物,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有就是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多,而人均耕地面积却比较少,所以要想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就需要使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而绿色农业生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在开发上也比较合理,能够有效的利用生产资源,从而可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2G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在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除草剂及农药和化肥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这些化学产品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以及有害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等进入到地下水以及大气和土壤当中,从而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地的居民在饮用了这些被污染的水、呼吸了这些被污染的空气以后,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各种疾病。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而导致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等的问题,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

2.2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所供应的产品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使产品的数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种类和数量增加时,却产生了食品的安全问题。一些不良商家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以及一些化学色素等,使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

2.3贸易壁垒问题

最近几年,由于绿色贸易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上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还不能达到国际上对农产品的要求标准,建设生产标准体系进程比较缓慢,从而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3.1减少使用化肥以及农药

要想实现对化肥以及农药使用的减少,就需要对施肥技术进行创新,使农作物养分的供应管理得到提高,要利用生态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施肥,这就需要利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对农家肥以及有机肥的使用要合理,从而使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在减少农药的使用上,要学会利用生态防治以及生物的调控作用来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使用非化学驱虫药,从而促进生态平衡,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

3.2提高产品产量和效益

广泛的应用现代化的新兴技术,才能使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要充分的做到食品的安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必须重视,从而使现代人对食品的要求得到满足。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的重视,要做到在生产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3注重节能减排

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对一些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从而使绿色农业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4结论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实现我国食品的安全,从而使食品质量达到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从而促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军,张平.小议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民营科技,2008(02):78-79.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3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4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措施;先进经验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国民产业,所以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加强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近几年来绿色农业逐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普及,也使得我国绿色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迫切性

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人们最为重视的就是经济效益,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消费需求为最终的导向,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当中所选择的生产方式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的,同时在生产之后,产出的产品含有很多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元素,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河流、土地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最近几年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如果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一定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非常大的威胁,所以在农业生产当中应该尽量少用农药或者不用农药,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但是很多人对健康的农作物在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认识,很多农作物都出现了一些污染的情况,例如农药残留量过多或者是重金属元素抄表等等,同时也严重影响可人们的社会思维,这也是现代文明通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对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要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相关的技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食品,含有毒素的无机物和绿色无机物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绿色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在这种植物在土壤中降解时释放出的一些物质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而且还能够被土壤充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很多人对化肥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化肥就是一种添加剂,是一种对人身体有害的成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的,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不会对土壤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

2.日本绿色种植技术的经验

首先。在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方面,日本选择了用法律来保证其合理有效的推行,立法能够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形成非常有效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得各种相关的措施得以更好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起和农业基本法律不会发生冲突的农业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相关的需要做补充和修订。

其次,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同时还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同时这些政策的内容也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有很大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堆肥生产或者是绿色植物运送的过程中对相关企业和人员实行积极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还对专门用于绿色植物生产的人员进行零利息贷款支持,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给予很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给出了很大的优惠,这些措施的执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促进了其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同时对农业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最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关键。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目前日本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减化肥、减农药型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及食品有毒物质含量。二是废弃物再生利用型农业。主要是构筑畜禽粪便的再生利用体系,通过对绿色资源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预防水体、土壤、空气污染,促进回圈型农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型。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植物、动物的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措施

第一,制定绿色农业种植生产方式的优惠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仅注重对环境效果的提高,忽视环境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应建立通过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农业生产者主动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政策。此外现行的农业环境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量不足的现象,而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果激励程度不足就会导致主体缺乏积极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和食物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最有效的生产方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第二,建立综合型的农业环保管理机构。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需要农业部门、环境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为了推动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建议设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来全面负责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将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同对待。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应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路线,指导和鼓励农业经营者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激励我国可持续性农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环保教育和科学研究。通过对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以及食品安全教育,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援。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教育科研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的研发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水准,为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都能够得以体现,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推进绿色种植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我国的绿色让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5

(一)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公众消费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求数量安全,更要求质量安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仅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而且要求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规范操作,避免或最大程度限制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使用,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安民心、顺民意、保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基本职责。

(二)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培植农业精品名牌,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绿色食品产业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培植了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化大基地、大企业、大品牌,有力促进了各地资源优势发挥,辐射带动农户标准化生产,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安全优质农业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说,发展绿色食品及其产业,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农业的追求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市场表明,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10%-50%,而且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湖北省恩施州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仅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带动全州3.5万基地农民人平增收达500元以上。湖北省石首市2007年农民人均从绿色食品产业中增收达83.6元,占全市农民人均增收额的12.3%。湖北孝感市朱湖富饶公司对3万亩绿色食品糯稻生产基地农户合同收购,收购价比普通糯稻高0.35元/斤,仅此一项基地农民亩平增收280-350元,农民人均纯增收达137元。

(四)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不断筑高质量安全“绿色壁垒”,国内大中城市纷纷制定严格的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市农产品实行严格质量安全检测。绿色技术成为农产品国内外贸易中新兴的贸易壁垒。实践证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已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破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省,已成为不少省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57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situationofHubei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greenagriculture,analyzedtheexistingproblems,discusse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promotethegreen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Hubei.

Keywords:modernagriculture;greendevelopment;standardizedproduc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列入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首次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遵循和有机组成部分,绿色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目标。湖北是农业大省,如何实现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个伟大的实践。

1分析发展态势:湖北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1.1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

湖北省坚持在挖潜、提质、加工增值、品牌增效上求发展,大力支持培育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1]。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2015年,湖北省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96个,全省“三品一标”企业1988家,品牌总数4386个,总产量1945万t,总产值达670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湖北省“三品一标”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前五,武当道茶、宜昌白山羊、随州泡泡青、秭归脐橙等“三品一标”品牌入选中国著名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在当地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2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全省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一是扎实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农业厅以“三品一标”的相关标准为基础,于2009年启动了全省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全省30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计划顺利实施。示范规模达22.8万hm2、6万头(只),辐射带动32万hm2。示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198家,覆盖乡镇200个,带动农户230万人。二是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已创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41家,其中部级408家、省级233家。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达609家,规模33.1万hm2,产品1154个,产量超100万t。三是积极开展畜牧产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已建成万头猪场691个(全国第一),十万只蛋鸡场107个,百万只肉禽场55个,千头牛场86个,千只羊场214个。生猪、家禽、牛羊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76%、85%和44%。总结推广了生猪“150”、蛋鸡“153”、肉羊“1235”、肉牛“165”等标准化养殖模式,引导农户建立各类标准化养殖场77257栋,畜禽标准化养殖比率达到45%。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以来,农业部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均达到98.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1.3农业资源利用水平逐渐提高

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省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日益提升。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大型灌区、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由2012年的0.4768、0.4813、0.5203提升至2015年的0.4811、0.4916、0.5302,粮食产量有所提升。

1.4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推广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集成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全省应用10大类120项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达1万hm2,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达160多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80%。大力推广的“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高效种养模式”等高效、低碳、循环种养技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1.5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不断加大农业生态保护力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4]。以林业生态示范县、绿色生态示范乡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公园建设、三峡库区防护林工程、鄂北岗地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江汉平原湖区、丘陵地区农田防护林带、天然林保护工程、矿区植被恢复工程、沙化荒漠化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补助政策,加强农田、森林、草原、湖泊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截至2014年,森林面积736.27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4.04%,森林覆盖率达到39.61%。推进“一建三改”,畜(禽)-沼(气)-农(粮、果、茶、鱼)循环利用模式被广泛接受;实施稻-虾、藕-虾套养;利用蜂传媒,发展蜂产业;利用农林剩余物栽培食用菌;对庭院实行多种经营,建立种养结合、互为依存、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模式。

1.6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开展“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5]。“十二五”以来,全省创建部级生态乡镇45个,生态村22个;省级生态乡镇136个,生态村897个。截至2014年,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46.89万套,基本建成26.49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渔民上岸安居工程7.37万套。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武汉黄陂区张家榨村、襄阳谷城县堰河村、宜昌夷陵区青龙村、利川市主坝村、襄阳保康县格栏坪村等5个乡村入选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2透析突出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湖北省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形势堪忧;气候变化引致灾害频繁。深刻说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湖北农业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2.1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资源和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6]。一是湖北省人均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地矛盾和人水争地矛盾愈来愈突出,成为制约湖北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二是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中,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占51%,70年代占35%,80年代以后仅占14%,且大多标准不高,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三是可开发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省253.3万hm2的未利用土地,可开发为农用地的为12.87万hm2,可开发为耕地的仅为9.87万hm2,并多为边缘、缺水、裸土等,可利用条件差。

2.2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湖北省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7]。近年来,随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农业环境污染仍然是制约其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8]。2014年,全省化肥年用量357.66万t(折纯),当季利用率34%左右;农药使用量13.59万t,农药利用率28%左右;工业污水影响排灌面积33.3万hm2,大气污染影响农田面积26.7万hm2;全省农用地膜用量6.98万t,农膜残留已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发展。

2.3农业生态环境形势堪忧

长期以来,湖北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保障省内较高水平的粮食自给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存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严重透支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这对该省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是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早已呈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耕地遭受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的污染,质量严重下降,氮磷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板结,酸性严重。二是节水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很低,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全省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灌排效率衰减率达40%以上,有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五年一遇的旱灾。

3把握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湖北省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强省跨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9]。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确保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3.1加大资金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设立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对于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社会公益型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重大的绿色农业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0]。

2)设立引导资金。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项目建设的支持,发挥示范和牵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扶持农业绿色重点建设项目,并使社会资本对农业绿色发展项目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社会化运作。

3)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绿色农业重大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为绿色农业发展项目融资[11]。

3.2提供政策保障

1)金融税收政策。出台绿色农业信贷支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发展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建立银企对接平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扶持绿色农业保险,建立绿色农业风险基金,为保险公司和农户提供一定保障。推行农业绿色债券支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来解决融资问题。制定绿色农业基金支持政策,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12]。

2)土地经营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用地支持力度,优先使用年度用地指标,在土地审批、各项地方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采用了绿色农业发展技术的龙头企业新办畜禽饲养场的畜禽舍、水产养殖场等生产设施用地给予政策扶持[13]。

3)产业投资政策。增加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投入,向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绿色农业发展项目倾斜。提高对高标准农田、农业污染治理、循环农业等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和建设标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3.3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机制创新。创新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建立湖北绿色农业科技科研小组,进一步整合湖北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建立按技术属性和专利保护程度分类的绿色农业成果转化机制[14]。培育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激励研究机构成为面向农业一线的成果转化主体,鼓励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强化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重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着力打造和培养绿色农业实用人才队伍。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发展绿色农业的水平和能力。

3.4完善法律保障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手段。“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农机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全县农机具保有量稳定在16万台,农机总动力突破126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6.78%。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和花生收获机分别达到3200台、2200台、1200台和550台,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5.45%、15.79%、33.33%和14.55%,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95%,同时,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植保飞防等机械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小麦和玉米收获季节,由于成熟时间集中,导致大量农机同时下田作业抢收,一方面农机尾气大量排放,另一方面农机作业产生了大量粉尘,两者叠加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环保压力巨大,一到农作物集中采收季节,空气污染各项控制性指标“爆表”,我省部分地方政府采取过头措施限制机械化作业,群众意见很大。长期以来,省内农业机械绝大多数采用内燃机提供动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燃油型农业机械在使用中逐渐暴露了很多问题,噪音大、尾气排放大、降尘抑尘设计技术缺失,导致农机作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农产品的品质也造成一定影响。

笔者认为,农业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定要提升发展劳动工具即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建议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低碳绿色高效的电动农业机械,加快研发降尘抑尘技术,减少尾气排放,把扬尘控制在最低限度,完善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8

论文关键词:提升,农机装备,推动,生产发展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正是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潜力很大。农业呢?从小的讲指种植业,从大的讲包括农林牧副渔,再联系现代农业产业链讲,农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应用。据此,仅以种植业为主,围绕我国田野农业的自身客观,谈谈如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一、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深挖土地产出效益。国民经济基础是农业,农业基础是土地。在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中,承包责任非常明确,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产品卖给谁,盈利亏损等都有农户自己决定,责任也完全有自己承担。这种责任与盈利、亏损的因果关系,给承包户带来巨大的动力。从土地产出看,人是推动土地产出效益的最活跃因素,农机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关键,而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实质上就是人对土地的承包经营,由于人的利益与人的责任直接挂钩,所以要鼓励经营农户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帮助他们主动加入到省力、农机效率高的经营中去,深挖土地产出效益。

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发挥土地功能效益。土地功能具有永久性和可再生性,只要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它就能为人类永久的使用。农户使用先进农机,为合理开发土地功能提供了动力保证。另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在保粮为主、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功能:人们不仅可以用先进农机为农作物服务,还可以用大功率农机整形土地、美化环境,小型农机修饰景观,人造田园自然风光、提供休闲、改善生态,发挥土地多功能作用,使土地获得最大的功能效益。

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作物管理效益。农作物生长必须利用光、水、肥、气、热五大要素。要使农作物合理吸收这五大要素,提高农作物管理的最佳效益,就要即种地又养地,不能形成犁底层板结、土壤钙化、土质通透性差。只有用先进的农机去耕作,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另外,先进农机的使用,不仅能从正常的田间管理中增效益,而且还能从抗击农业灾害中夺效益:遇到农业自然灾害,分散的农户感到突然和无力抗拒的时候,如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等也只有依靠先进农机、统一指挥,使分散经营的农户配合并步调一致,抗击自然灾害,才能夺回农作物的管理效益。

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颗粒收脱效益。颗粒成熟后收脱要求季节性强,延误季节不收脱既损失当季收成又影响下一季的播种。有时遇到雨天连绵,成熟的庄稼,收脱不及时也会变成颗粒无归。但在有些地区,秋季农作物如花生、棉花等大多数还是在田间手工操作。在“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的今天,还存在如此效率低下的手工劳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普及农机的使用上做的还不够。提高机械收脱率,免遭农业损失,单靠农户自发行动不行;在农机分布暂时少的地区,农户你争我抢,激化矛盾也不行。只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合理分配机械动力,田块衔接不窝工,才能减少收脱不及时的损失,提高所有农户的收脱效益。

五、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改良农田,建造、维修、加固水利设施。就改良农田而言,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就兴修水利来讲,大型水利设施主要有公共财政承担,小型排灌区要引导受益农户积极参与。但现在不是过去,不管是公共财政还是农户的投资投劳,光靠锹挖肩抬来改良农田和兴修水利肯定不行,只有依据土壤的成分和地形的走势,选择使用对号入座的先进农机,提高运土运料的速度,才能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益。

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增加土地集中效益:先看平原地区,由于当年生产队的耕地是分散的,导致农户的承包地也是分散的;再看山区,山地、丘陵、坡地所处位置交通不便,丘陵地区的水田更是大小不一,有的一亩多,有的一分面积也没有,这就决定了农户承包地撒遍“漫山遍野”,这给耕种、运输、脱粒、田管等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么办?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而农机的普及和使用直接推动土地流转的进程。特别是承包权不变,允许农民互换经营权,互换的范围可以在本队,也可以跨队跨村,让很多分散的承包地化零碎为整地或得到集中,这给先进农机施展优势敞开了广阔的天地,增加了节时省力的土地变集中效益。

七、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增加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土地经营规模不同,经济效益就不同。这种效益的差别就是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经营效益。而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标准就是要做到劳动效率、技术效益和规模效果的最佳组合。这里的劳动效率就是农机生产效率,刀耕火种的生产工具不可能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效益,农机生产效率在规模经营的适度标准中非常关键,即去掉它就等于3-1=0。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先进农机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否则,就限制了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八、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增加农业周期效益:追求高效益是充分利用农业周期的要求:大棚栽培比大田栽培效益高是因为反季节科学利用农业周期的结果;生物链农业比传统农业效益高,是因为它科学利用不同项目的农业周期,使这些不同项目衔接成相互利用和转化的生物链;当然还有充分利用旅游农业的长效周期等。无论是利用那一类农业周期,都需要农业机械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效益周期为我所用。尤其是对一大批擅长耕作、实力雄厚的经营大户来讲,他们更有能力科学应用农机、利用农业周期,获得最大的周期效益。

九、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双层经营结合效益。双层经营是我国特有的土地经营制度。这个双层是指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0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即尽快实现两个转变。怎样才能实现两个转变呢?必须借助农业机械与土地相结合,用先进的农机把农业科技应用到土地中去,在双层经营的土地上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两个转变,并实现结合。另外,要把先进农机的使用过程转化为双层经营不断结合的过程,并在结合中双层经营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双层经营的土地上,实现X+Y>X+Y,达到提高双层经营结合效益。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9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农业的绿色发展篇10

1.1绿色生态农业追求节约、倡导循环

绿色生态农业不是完全摒弃化学物质,而是提倡适度使用化学物质,及循环利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农业不仅倡导农产品的绿色天然,还倡导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对生产废弃物的科学绿色处理。

1.2绿色生态农业倡导以人为本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是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和数量充足的食物。绿色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是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根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居民的营养水平良好,营养均衡性也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食物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绿色生态农业倡导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基础上,能够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2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1改变农业发展现状

国家自实行“三农”政策以来,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仍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战。我国耕地面积广,但农业资源紧张,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占据耕地总面积的大部分,土地因“三废”排放无序、农化物质滥用,造成重金属污染严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农业现状急需改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绿色生态农业的推行,合理保护了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绿色生态农业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实行试点示范,在试点区,不仅终端产品有绿色的商标,而且一切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都带有“绿色”的内涵,绿色已经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就是让农业实现“绿色”化转向,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2.2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国的粮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因为农药、化肥和各种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农产品虽然提高了产量,但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药、抗生素和添加剂残留等不仅让农产品存在安全性,也直接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当前农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是研究绿色生态农业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绿色农业在保证农产品的数量供应的同时,也考虑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步骤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将种植结构调整,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水平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粮食稳步生产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2.3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还要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农民生产初级产品转向重点生产加工品,拉长产业链,形成生产和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4发展绿色农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绿色GDp的比率代表农产品的绿色程度,绿色GDp占据GDp的比率越高,就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绿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绿色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第一产业拉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均能促进国民经济中绿色GDp的增长。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