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得与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3:39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1

一、得――语文课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

1.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课文里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成一体,以直观、立体、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传统课堂里,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老师在一节课上能给学生提供的观看、阅读、赏析的对象和材料很少,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大增加容量。

3.帮助鉴赏,增强体验

多媒体课件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鉴赏水平,增强审美体验。

二、失――语文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

1.本末倒置,追求感官刺激,忽略思维训练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强的学科,感官刺激过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造成学生习惯“看语文”,做语文课堂的看客和旁观者,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动笔。这样的课堂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是极为有害的。

2.信息过量,忽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原则

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于是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这样课堂容量是增大了,但在使用时,教师只管击键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研读文本和思考问题的需要,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这样怎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呢?

3.滥用课件,过度依赖,教学流程模式化,教师忽略自身基本功训练

近年来的许多公开课、比赛课,存在过度使用多媒体的问题。上课者不管有无必要,一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好像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能评为优质课,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至于平时的语文课,更是存在过多、过度地使用多媒体的问题,以致现在有的年轻教师自己都不会朗读课文,不会板书,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知怎么上课了。

除上之外,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那么如何走出这些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不管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违背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牢记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

2.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原则

语文学科必须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需要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二者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扬弃有度、但求实效的原则

只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语文课就不应拘泥于形式,不管是否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只要引导学生有效、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是成功的。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2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一)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运用多媒体手段主要就是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又不想使整个课件半途而废,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正是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但又不想放弃整个课件的制作,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还有,前不久教研时听了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肯定,但课件里的录音范读却不如许多同学的朗读,我想这就有些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教师的作用向不良的方向转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因为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反思得失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校园,进入课堂,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它已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的问题。用得好,用得巧,才能用得有效;反之,用之无度,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将会对教与学造成极大的危害。回顾二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体会,我认为很有必要回顾总结其中的甘甜辛酸、优劣得失,以期和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同于以往在教师指导下的传授和训练,而是通过独立探索或者与同伴协作交流而提高的,相比之下新方式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反对“一刀切”。“凡课一定ppt”“课课必须多媒体”是不合理的要求,属于不科学的做法。事实上有一些语文课文从效果上看就不适合用课件讲授,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课文更有效实在。课型不同、目标不同,采用的教法、使用的技术应随之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打天下,练就了不少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功”,即学生的“听功”“做(坐)功”。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它不利的一面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学生活动极为有限;有利的一面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受到的干扰少,对文本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对语句感悟较深。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优势在于使语文教学更形象、生动、具体而直观,使课文中所涉及的各种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更栩栩如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阅读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无疑能够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要成为常态化教学还应有必要的保证,如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信息技术水平,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等。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字词句篇等知识。其优点是比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大量经典篇章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且文本数量固定有限,在阅读实践中更易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多,教与学任务相对少,师生普遍负担较轻;教学活动基本不受设备、资源等外部条件限制。

相对于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信息技术或者网络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则是互动、开放,它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材料更新的时效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查询资料、协作交流,创设操作情境,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除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外,还要进行人机(网络)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大大增加了学生视觉信息的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需要有效整合资源

师生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进行新的诠释、构建,才能利用、整合好。课堂教学变革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依靠执教者对教与学过程、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期间教师要从海量的信息、无尽的资源库中筛选最有价值的东西,引入课堂,投向屏幕;既要把一节课中需要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组织好、衔接好,又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有效整合。

现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接受能力强,但毕竟心智都未成熟,加上信息呈现的多元化,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往往会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水平两极分化。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每年六月八号之后高考试卷就已经在网上公布了,我发现几乎不用老师提示,高二或高一部分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关注高考,有的下载试题演练,有的进行分析比较,有的和同学交流感受,优秀生积极性都很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用心设计,精益求精,争取强化教学效果。网络巨大的信息载体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4

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文学生态学

1.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将高校英语教学中片面重视英语外来文化的融入与传播、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育、忽视本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等现象,归结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长久的英语教学中,我国本土母语文化都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在迫切需要传承、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优秀人才这一需求下,高校英语教学亟需改革。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从战略全局高度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利于在文化领域占领重要阵地,实现新时期本土文化全新生命力的焕发,这也是为何必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一大关键,对于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有重要价值。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制约着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创新,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会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文化人格,导致学生在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后呈现出本土文化失语症,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求解决好本土文化失语问题,改变高校英语教学整体生态环境。

1.2文学生态学

所谓文学生态学是利用生态理论指导文化研究、文化发展等的新兴学科,重视利用各种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规律来为文化研究服务,体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文化生态系统多元性、内在变量动态性与平衡性。文学生态学从整体生态系统利益出发,围绕最高价值考察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明危机根源并加以应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利用文学生态学可探明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并寻找到有效的应对举措,以改变现状提升英语教学的价值与含金量,为培养新时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服务,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文化生态学视角下,英语的学习是一个二语习得的过程,无论是目的语还是本土母语都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二者在维持文化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何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一改从前作风,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做好本土母语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受多年来我国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的教育传统与氛围影响,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入较为强势,在我国积极尝试与世界交流的今天,这种教学趋势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培养中的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的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弱化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感知认同能力,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面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这一尴尬情况,利用文学生态学理论指导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实现语言教学中二语习得的文化生态平衡成为必然选择。

2.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2.1教学理念与政策影响

我国对英语教学重视的传统由来已久,从学生们初入学校到进入大学,这期间对于英语的学习绵延多年,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学习弱化母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由于汉语与英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母语式英语思维与表达问题,鉴于母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负迁移,我国外语教育中过于强调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学生们进入大学后,高校英语教师更为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强调语本身作为语言工具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们多说、多想、多练,这种多年来如出一辙的学习习惯导致了高校教学中母语文化同样缺席。英语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文化的融入与学习,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最终导致了目前困扰英语教学进步与创新的本土文化失语问题,文化生态的失衡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极为不理想,虽然在英语语言与技能应用方面有一定成效,但是本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则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许多优秀人才出现了文化上的“偏科”现象。从2007年开始,我国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内容与要求宽泛,缺乏有效的指导性举措与理念,国内英语教学中也未能真正践行这一目标,因此从文化生态失衡这一角度出发,解决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势在必行。

2.2教材与师资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应用的诸多版本教材,在融入本土文化方面做得并不好,出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应用技能等考虑,教材上文章基本上均出自英美文化刊物,有关国内文化的介绍与融入少之又少,教材方面两种文化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语言生态环境失衡。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三门教材中国文化比重最低2%、最高仅有6%左右,这些直观的数据说明了教材上的缺失。高校英语教材过于重视介绍西方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在国内传统文化介绍与融入上少之又少,纵观国内各个学习阶段学生们的英语教材,内容设计上无一不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有关本土文化的强调与融入则极为弱势,这不符合语言生态环境中二语习得同等重要与平衡这一原则,同时也使得学生们过于关注外来文化,对母语文化持忽视与冷漠态度,引发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师资方面,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在文化生态意识上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就不够重视,教学中也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融入,过度批判大学英语、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等极端化情绪的存在也有一定影响。同时,高校部分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积累不足,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不标准不完善等,也使得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较为普遍。

3.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

3.1培养学生文化生态意识

高校英语教学中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意识,加深其对于本土母语文化的认识,并在觉醒、反省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生态意识的创建,这对于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重要意义,对于英语课堂中引入母语文化也有积极作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立足当前世界多元化潮流,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在文化生态意识影响下实现二语习得的平衡,在了解欧美文化的同时完成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承。

3.2合理设计教材

要以文学生态学为指导,在大学英语教材筛选方面注重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通过合理设计教材内容提高本土文化比重,以文化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将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真正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既接触到有趣的西方文化,同时了解到本土文化的魅力,避免语言教学中出现文化沙文主义,走出本土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狭隘界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支持。大学英语教材要做好创新,为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支持,让其在借鉴、学习目的语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能同本土母语文化之间产生碰撞的火花,实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积极创新英语教材内容,实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积极探索二者能够融合的主题与契机,突出个性化创新,让语言教学的目的与文化内涵更为清晰,全面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精神,让学生思想上、人文素质上更进一步。

3.3树立教学文化生态观

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树立文化生态观指导个人教学工作,除了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之外,还要提升个人本土文化素养,承担起输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责大任。教师要顺应本土文化融入教学这一潮流,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生态意识,将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入一线课堂,渗透到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从而其提升其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培养优秀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采取重视双向文化的生态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纠正以往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双向文化教学为核心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本土文化单向被动的局面,通过积极创新教学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入中英文化经典作品赏析等举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语习得过程中两种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改变中国文化失语局面。

4.结束语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5

【关键词】法语教学;社交语用失误;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到来,我国与其他各国尤其是欧洲英法等国的交流往来也日益密切,这也使得我国社会对于外语人才文化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对于法语来说,由于我国与法国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我国对于法国的了解不够透彻,这使得在使用交流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意外的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在法语教学中如何教学,进而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法语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法语社交语用的失误整体的来说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地理原因以及国家的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与法国两国间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典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点:

一是礼貌用语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中国人的性格比较谦让,因此在个人性格的展示方面也显得比较礼让和自谦,在面对法语的恭维的时候会自己贬低自己,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而在对方看来却会让人觉得我们过于不自信,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说的话好像有错似的,心里感觉不舒服。

二是称呼的差异,导致社交语用的失误。典型的称呼失误发生在对老师的称呼上,我们在称呼老师都是以姓+老师的方式进行称呼,在法语中,老师这个称谓是不能当称呼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称号+姓的方式来称呼老师。

三是举止用语的差异,导致社交语用的失误,典型的就是我中国人在见面和道别时候的用语差异,我们中国人在见面是、时很多喜欢用“你吃饭了吗”这些作为见面的第一句话,这在法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解,更多的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在道别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些如“慢慢走,路上小心”等类的话,将这些用到法语的交际中时,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从而产生误会。

二、法语教学中关于社交语用失误解决的对策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对于法语来说,出现社交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国家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从具体的来说那就是在法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够到位,从而产生了法语交流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对于法语社交语用的失误可以从法语的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改善,下面就法语教学中关于社交语用失误的解决对策进行简单的阐述: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教学。由前文可知,文化差异是导致社交语用方面失误的根本原因,文化的差异甚至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因此,法语教师在法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意识到法语语言交流能力与和学生本身拥有的文化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在法语教师的法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的相关背景文化的讲解,也就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意的特意的讲授中国与法国在某些文化价值理念的上的产别,使得社交语用有所不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理解以及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样运用法语,从而避免法语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

提供和创设法语语言交际环境。对于法语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法语基本是来自于有限的书本知识,这使得他们在运用法语语言进行交流对话的机会也是极其有限。因此,在法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法语学习的语境,将法语语言交流的功能与课堂的实际教学的活动相结合我们的,具体来说也就是在实际的法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法语的模拟真实的语境,也就是能够定期开设法语角,以及设置法语相关的情境对话,以及可以以法语为主题,进行课堂的辩论。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法语教师以及法国人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法语语言交际方面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学生间开展互动和交流,使学生乐于用法语进行交际。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说,在交际。因此,在法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间的法语交际以及沟通方面的引导,也即是能够在学生间开展一些互动性的法语交流活动,引导以及鼓励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用法语进行表述,只有多说才能够发现学生在法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不会使得法语交流语用失误频繁的出现,总之,这也就是要求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多使用法语交流,从而能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法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法语教师应该多多了解法语系国家的文化背景,做好本身的理论的积累工作,在法语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不仅如此,同时还应该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比较,以及提高学生对法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宇,杨静.法语教学中社交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2]程江华,何玉琪.论语用学与法语的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57-01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初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在我国的使用范围异常广泛。这为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英语教学经历了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英语教学质的飞跃,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许多专家学者著书撰文探讨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教学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胡文仲的《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陈申的《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胡文仲、高一虹的《外语教学与文化》等专著以及胡文仲的《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毕继万的《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陈舒的《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学术论文。以上的研究成果虽然是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英语教学的,但多是强调西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对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在外语教学中过分偏重目的语文化即英美文化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到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云川撰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分析》,南阳理工学院周小玲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虽然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地改善。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以往此类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定位在大学本科生或专业英语的学生,很少关注到高职学生。研究多停留在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现状的描述和调查,很少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重点关注高职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渗透问题。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分析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辽宁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研学生用英语表达英、汉两种文化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调研发现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对语言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输入不够的现象。

1.从教学目标上看,几乎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相对放松或完全忽视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融合与重组,忽视外语使用中本族语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2.从教材内容上看,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着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几近真空的文化失衡现状,尤其中国文化专有项的严重缺失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直接原因。

3.从教师方面看,虽然教师对于文化教学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在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同时对此问题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4.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这和学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学习过程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现状有关。

5.从教学策略方面看,课程安排不甚合理,测试内容不包括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大纲没有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都是造成高职英语教学忽视中国文化的原因。

三、高职英语教学加强中国文化输入的建议

首先,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重视高职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渗透问题。要在“课程要求”中明确提出。同时,要在各级英语测试中适当增加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其次,在教材编写上要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在高职英语教材中应占一定的比例。最后,教师要有全面的中西方文化观念。在课堂上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来组织英语教学。

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地从事应用性、服务性的工作,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弘扬以及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深入调查高职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基础上,分析造成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把握症结所在,有助于改善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提高高职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7

摘要: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过多的关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本土文化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本国的文化了解不多,阻碍其跨文化交际。本文旨在分析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背后原因,而后针对其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土文化;缺失;英语专业;对策

1、引言

我国高校外语界普遍认为,在英语专业中加入文化教学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胡文仲,1999;16)。英语文化教学应该包括目的语和母语两种文化类型。然而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却长期存在重外来文化教学而轻本土文化的传授的现象。英语作为二语引入我国已经数十载,英语教学也从最初的只重视语言形式到现在的语言形式与内涵双项并重。各高校为了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与目的语密切有关的相关文化课程。这样一来,通过四年的专业化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的目的语的文化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的本土文化却慢慢的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化出来。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侧重目的语文化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本土文化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母语文化了解不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当谈到英语文化时,他们都能娓娓道来,但要是涉及到自己本国的文化却说不上几句,就算说得上来那也只是停留在文化表层,至于深层内涵却有所不知。这种怪象的产生源于我国高校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源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学的缺失与不足。

2、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因为语言得以传播和传承,语言又因为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变得丰富多彩。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教学可以使枯燥的语言教学具有趣味性。美国约瑟夫.奈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语言则是文化的外壳,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萨丕尔在其《与言论》中说到“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种族(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也离不开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而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既然语言与文化如此密不可分,那么语言教学能离开文化教学吗?

3、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原因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与日剧增。现如今许多国家把文化作为本国的软实力向世界推广,尤其是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的推广。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授,则会忽略文化的传播功能。教学中老师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教授,学生就无法了解自身文化核心价值,更谈不上掌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皈依以英美为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然后学生就会慢慢的远离甚至摈弃自己的本土文化。长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3.1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导致本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英语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把我国优秀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很多高校中,情况确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一英美文学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而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内容几乎微乎其微,几乎不涉及”。[1]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目的与文化教学与本土文化教学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也无法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所以,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缺少本土文化的输入,造成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2学生和老师本土文化意识不强

英语教学中导致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上。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过很多关于本土文化知识的内容,上了大学选择英语作为其专业,应该是以讲授英语的文化为主,没必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哺育学生的本土文化上。老师有这样的想法其原因有:一是老师觉得学生专业化的学习时间不多,课堂时间有限,倘若还将时间花在讲授本土文化的知识上,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将会减少,这样就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本土文化素养不高。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英语老师课上极少涉及本土文化的传授。而至于学生本身,据调查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母语就是汉语,况且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已经挺多了,上了大学选了英语专业就想一心扑在学好英语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将课余时间花在看外国名著,学以英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极少有同学看涉及自身文化的书籍。老师和学生对加强本土文化素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3.3.教材本土文化的缺失

教材是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众观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发现,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我国优秀文化及风俗习惯,它们在选材和内容上大都是以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人文等文化为主,以至于学生无法从教材上学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这种只片面的注重介绍和引进目的语文化,而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的教材设计,使本土文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和老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逐渐超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的缺失。

4、本土文化缺失的对策

语言和文化是彼此渗透的,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出的是文化内涵,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本土文化的渗透能更好地使英语学习者更好的接受英语、学习和理解英语。刘润清教授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2]因此,英语专业的本土文化缺失现象要尽快改善,这样才能才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4.1.改变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式

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各高校要合理协调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目的文化的输入而轻视母语文化的传授,适当开设有关母语文化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到,在谐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集中语言及文化之间翰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各高校要改变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设计多元文化课程以期增加学生的本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适当增加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去选择教材的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既符合大纲对文化传播的要求,也可以改变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

4.2.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及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应自觉增强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注重对母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优秀底蕴的正确认识,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要有传播本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不要在学习英语之后抛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精髓。而英语老师一方面要意识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文本文化缺失的严重性,要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的文化,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来表达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增加自己本土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课余时间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从而才能更好的在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老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师生双方都尽心尽力,英语专业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现象才能早日解决。

4.3.中、英文教师相互交流

中、英文老师之间多沟通与交流既可以增进老师间的感情交流,交流教授本土文化的经验,还可以促进教法的交流与学习。与语文老师多交流,英语老师一方面可以从语文老师身上学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增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语文老师在文化教学上的传授方式。与有数千年教学史的语文教学相比,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在我国教授的历史只是语文教学史的冰山一角。所以,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中、英文老师文化教学交流会,这样一来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传授文化的经验与模式,同时还有助于开创新的文化导入方法与模式,以便能更好的向学生教授本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培养他们的文化归属感。

5.总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国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正在慢慢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因此,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识素养,树立本土文化荣誉感。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积极主动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学习英语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把我国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所以本土文化教学必须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否者英语专业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就无法得到改善。(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传输的双向性一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53-55.

[2]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

[3]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1.

[4]赵凤玲.论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4-95.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8

关键词: 语用失误;文化;语用能力

        0  引言

        珍妮·托玛斯(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其“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这位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原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框架与其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起为国内外的学者指明了方向。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戴伟栋、张红玲,2000)。学者们就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原因及语用失误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本文就国内学者近20年来在跨文化语用失误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并谈谈笔者的看法。

        1  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

        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恰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205;钱冠连,1997:223;张巨文,2000)。珍妮·托玛斯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al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张巨文,2000);“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何自然,1997:207)。

        2  国内语用失误研究

        在国内,黄次栋于1984年在其“语用学与语用错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错误”这一概念。他详细阐述了十种不同的语用错误并且指出,在语言学习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非言语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他还建议有关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内容应该增加到大纲中并且教授给学生。自此,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日益增多,许多学者对学习者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

        继黄次栋之后,何自然、严庄(1986)对语用失误进行了量的研究,他们以托玛斯的理论为基础,在其“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中,对来自几所大学的79名语言教师在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方面的汉英差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由此,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授跨文化语用知识。他们的研究对于探索和分析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有极大的实际价值。他们所采用的问卷也为今后语用失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外,王得杏(1990)将语用失误的研究扩展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并且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减少语用失误的方法。贾玉新(1997)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戈玲玲(2002)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之间会产生不恰当的言语行为。戴伟栋、张红玲(2002)指出,文化迁移时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文化迁移有两种,即表层结构迁移和深层结构迁移,语言语用失误属于表层结构迁移,而社交语用失误属于深层结构迁移。郝钦海(2000)的“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提出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了语用规约。在语言教学方面,鲁健冀(1993)提出,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忽略了汉语语言原则的变化,从而导致了母语的迁移,因此母语迁移特别是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

        3  结语

        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分别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有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和违反语用规约,众多学者研究了言语行为或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语言失误及其成因,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对语用失误成因的分析也非常具体,但是关于语用失误原因的分析仅限于文化方面,这些研究也没有同时对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的语言失误进行具体的研究,很多学者只是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却没有提出有效的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到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两个方面,通过调查、对比和分析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更全面得分析并总结出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thomas,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2000(7):26-32.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

[7]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j].外国语,1984(1):13-18.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 1993(1).

[11]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7-15.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9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缺失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涉外活动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发频繁,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学外语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进行了紧密结合,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却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由于文化渗透教学的顾此失彼,使得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殊不知,跨文化交际具备双向性,其特征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应平衡好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分量。笔者认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对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互动交际才是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为文化的载体,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不但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发现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培养以英语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与素养,规避异国文化的入侵。

1.1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并提高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均传递并承载着双方的文化,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这提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切忌单调输入目的语文化,而应权衡利弊,适当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外语习得者熟练掌握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恰当的英语表达进行诠释,而避免出现我国著名思想家孟子被误解为mencius,学生知道macdonald却不知稀饭、油条如何用外语表达的怪象,上述现象在外语习得者间并不少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文化输入不足所致,厚此薄彼的文化渗透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多层面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借助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重点往往为推广本土价值,而非外语文化,外语文化的学习实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故加大中国文化渗透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2为促进文化双向交流的实际需求

传统外语教学观念主张外语教学课堂仅侧重目的语的学习与文化传播,至于中国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为中文教师的职责,其实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并非仅教授学生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而是要透过目的语学习探寻异国文化,在吸收异国文化精华的同时,再利用习得的外语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工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及对文化的辨证认识,坚守本国文化,实现文化的兼容并蓄与文化对等,防止外语习得者因长期浸润于外语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而对外语文化产生盲目膜拜,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问题,熟知“pandora’sbox”,却对Confucianism闻所未闻,对“Valentine’sDay/aprilFool’sDay/ChristmasDay/easterDay”等异国节日名信手拈来,可对本国清明节、乞巧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外语表达知之甚少,异国餐饮文化与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的现象足以证明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渗透性差异。所以,大学外语教学加大中国文化的渗透,有利于稳定中国文化的根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日后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2.外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举措

2.1外语教材的编写应纳入中国文化

绝大多数高校的外语教材均未涵盖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教材编写内容的缺失直接对教学实践造成影响,对外语习得者的行为也起到错误的导向作用,纵观我国高校所用的外语教材,中国文化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重严重失调,学生基本没有以外语为工具来诠释中国文化的意识,不清楚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编写外语教材时,适当融入涵盖中国文化的相关外文,此外,可考虑将能充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外文或译文编入教材,使学生在习得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中涉及中国文化,并可随教材配备相关的读本或音像读物,增强教材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外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熟练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技巧与意识。

2.2外语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平等意识[1]

教师自身应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为双向性的交互活动,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自身应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与理解。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文化对等的意识,才有利于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发现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魅力。

2.3巧用文化对比教学法

教师在讲解目的语文化时,也应注重对本国文化的渗透与引导,训练学生以外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笔者建议在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发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间的差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与文化辩证思维。如讲解目的语国家的与哲学理念时,可将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佛教信仰与之进行对比,对比本国与目的语国家间主流文化的差异,风土人情、音乐、艺术等具备显著文化特征的事物均可进行对比,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同一个词汇或事物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差异。

3.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的渗透,在外语习得者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等,是解决当前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需要,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得与失篇10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

掌握一门外语,不仅应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而且必须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沟通的目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是培养的目标,而语言知识是基础,两者互为借用、互为补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后,如何正确地把这些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是外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现状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有两种倾向:一是把语言课上成知识课,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的词汇量及所能读懂文章的数量,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训练,结果变成“哑巴”英语。二是主张外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获取语言的习得,重听、说,轻读、写,结果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大学英语教学由于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忽略了说明其使用语境和实际用法,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结果偏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a)由于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b)由于受母语负效应的干扰,学生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生套英语,结果使英语变成了中国式英语。

2.社交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是由于语言障碍所引起的,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则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谈话双方在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措辞,以至会引起双方的误解和矛盾,此类语用失误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语境、话题熟悉程度等均有密切关联。就英语、汉语而言,两者在称呼语、问候和打招呼、隐私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过于偏重读、写,口语表达力低下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各项能力也包括“说”,但由于客观原因,国内权威考试只局限于笔试,这无形中指挥着高校教学活动的安排。由于过分追求考试过关率和纯语言知识的传播,教师仅仅满足于词和句子的表层结构的讲解,强调阅读和笔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缺乏热情的情况下疲于应付强化训练,即使通过了四级统考,其口语水平仍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标准,更不要说进行对话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二、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国内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了进行语用教学、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在中国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下,真实的语言环境相对贫乏,课堂语用输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和二语环境相比,外语环境中缺少足够的目的语输入与接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相对较慢。(Cohen2001;etc)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增加语用输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培养语用能力。(洪岗,1991;何自然,1997;高月琴,2002)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界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对语言的运用不够重视,忽视了语境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导致了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长期滞后。调查显示,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成正比,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强。(何自然,阎庄,1986;洪岗,1991)即使学生的语言基础十分扎实,但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他们的牢固的语言知识并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调用,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与他们的语言知识相匹配”。(何自然,张巨文,2003)忽视语用能力培养的另一后果是学生语用意识薄弱,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thomas,1983)研究显示,这两种语用失误在中国学生的目的语交际中都普遍存在,而且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都可能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洪岗,1995;孟梅,刘秦亮,2000;张小梅,2002;等)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1.正确处理应试教育与英语能力培养的关系。

要提高语用能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剔除封闭式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在教学中,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

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明,只要语言一被人们使用,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与文化发生关系。可以说两者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乏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往往只着眼于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系统之外的文化因素,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看成是外语教学的全部,从而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发生分离。现如今,我们要转变思想,纠正片面做法,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方针:课内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其中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加强学生跨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加强语境中语言的得体性教学。

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交际的场合和话题、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等,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境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所起的作用。语境对语言交际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方面要遵守该语言的形式规则,即讲出来的话,必须用词准确,语法正确。另一方面还要遵守该语言的使用规则,即讲出来的话,必须符合交际情景,否则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甚至会伤及对方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语言的具体形式和它在特定语境下所具有的交际功能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语境中去真正领悟语言形式的功能及意义,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模仿、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外语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将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语言知识的传播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以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为基础。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语言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巩固和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2)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各种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能力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协调课堂教学中各方面因素,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井然有序地展开。(3)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讨论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思想,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5.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采取的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主角,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各项技能的提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根本无法保证学生大量接触英语,课堂就成了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英语的改革重点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高和巩固语言综合技能服务。教师要精心准备、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但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语言实践的需求,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以教材为主要素材,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小品、独幕剧、故事和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放弃的一块重要阵地。

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越来越需要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外界交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因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充分认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寻求一个最佳途径或模式。

参考文献:

[1]Cohena.Speechacts[a].inmckaySL&nHHornberger(eds).Socio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383-420.

[2]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91-112.

[3]薄锐利.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J].洛阳大学学报,1994,(1):86-88.

[4]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2-8.

[5]高宪礼.从语用失误看外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成人高教学刊,2004,(1):61-64.

[6]高月琴.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J].外语电化教学,2002,(2):6-9.

[7]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8.

[8]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57.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56-60.

[11]洪岗.从语用失误谈语用能力的培养[a].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论文集[C].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