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新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4:34

语文教育新论篇1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创新是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变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失误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知识是动态的,不完善的,发展的,是没有终极的真理,敢于坚持正确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定自信,敢于尝试和实践也是创新。何为创新教育?简单地说,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实践启发式或讨论式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来说,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缺失的主要体现

1.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主体虚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达成共识,但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虽然一直在谈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大行其道,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各种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学生承受了太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只有考试成绩显著,学生才能前程似锦,才会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教学中一切都按照考试大纲来“传导授业解惑”,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的创新,都是设计好陷阱让学生跳,却要做出一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发现的样子,一个问题的结论早在教师心中的,但教师绝不轻易说出来,而是“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嘴里引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

2.重工具教育,轻人文教育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包括感情倾向、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文章主题以及对句子和修辞方法的学习,而忽略了通过语文使学生与作品、作者产生思想碰撞,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陶冶,审美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愉悦、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充满灵性的“离经叛道”。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2.运用灵活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育新论篇2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这种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改前,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流程是比较单一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语文的组织形式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和交流、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流程上,灵活多变,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安排。

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改,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论,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语文课改的主旋律。但是,在高奏主旋律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一些冷静思考,不要陷入与新课改精神相违背的怪圈,使课改变成一种形式,而达不到课改的目的。在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尽量地减少“讲”的机会,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老师变成了主持人。其实,这完全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我们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把课堂变得面目全非,学生和主体性不是简简单单的“满堂问”“满堂答”。况且,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任务和目标,如传统教学中的启发诱导的讲述法,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丰富广博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讲述方法,创设情境以声传情,将教师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感染、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共鸣与认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讲述法,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学生活动的时候就由学生活动。教师的讲,关键是怎样讲的问题。如果说教师的讲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应该采纳的。因此,我们在摒弃教师中心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陷入不必要的误区。

语文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这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应当忽视某一个方面。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有一些教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就显得不够,更无从谈起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对知识的探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如何组织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多动脑而不是单纯动嘴,使学生在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进行认识,不要单纯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最后落得“无法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结局。

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语文教育新论篇3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语文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语文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1]。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语文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2]。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语文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在语文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3]。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语文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语文教育新论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对策

引言

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学生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益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普遍不乐观。为了迎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学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一、何为人文精神与其内涵概述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自14世纪起,随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此迎来了16世纪蔓延整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期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反对神权,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以后,18世纪启蒙学派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具体化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主张以人为本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在中国自古即有关于人文的阐述,早在《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回顾历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根基深厚且源远流长,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丰富和改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处处彰显其人文主义内涵,其学科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绝对优势。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体现出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总的来讲,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其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就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是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职语文教材人文内涵的内涵

前文已经提到,语文教科书往往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所选用的文章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在里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自始至终穿插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之中,在教材中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性品质。中职学生的年龄还是比较的小,在思维方式方面比起成年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教材中,由于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拓展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的特征

作为一门是十分重要的学科,语文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首先展现汉语所具有的特色,继而以此为承载体,反映出人文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易于理解人文性的氛围里,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如在课文《鸿门宴》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带有感彩地诵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全面感受文中的想要表达的中心大意,这种带有情感性的教学特点可以将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就会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学生各自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体验的感受。中职语文阅读教材强调主体意识,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在学习的实践中去寻求、体验、创造生活的意义,去体验自身这些感彩和课文所传达的感彩的互动。例如在《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学习中完全能够验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且与之融为一体。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缺失

(一)存在着实用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得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教师所教授的一切,学生所学习的一切,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成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这就严重的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偏离了正常健康的教学轨道。学生由于忙于应付考试,没有认真体会教材所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存在着社会本位倾向

很多教师十分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其出发点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忽视了教育还有促进个体发展这样的本质的功能,为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思想认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语文技能的意义和学习目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习语文的其他目标,用生硬而权威的面目来对待阅读教材文本,多以“事实”式的文化知识加以阐述,这就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由教材文本来获得活泼鲜明的言语感受,进而无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三)存在着工具理性主义倾向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以呆板乏味的分析中心思想和概括段落大意为主。力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进而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目前存在着教师授课的时候进行机械的讲字词句的讲解,这无疑导致了语文工具性的泛滥,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中很难达到良好的衔接,如果这样下去,依然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工具性,漠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会逐渐的背离了教材编写的本意。

四、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中职教师进一步的提升个人的修养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语文教师要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具有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慈父或者是慈母般的爱,由此对教师产生信任;教师也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这样就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实事求是的讲,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的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应该娓娓动听的给同学讲述两千多年前,已七十古来稀的烛之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夜赴敌营,救国家于危难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石缝间的生命》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等

(三)关注教材中体现“爱”的因素

“爱”是复杂的,“爱”又是简单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为爱的存在,像甘霖和雨露一样滋润着中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深度,友情的广度,爱情的纯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衰老单却高大的背影中,在孟浩然《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离不弃的忠贞中,爱的力量跃然纸上。

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

每个学生都喜欢课外读物,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阅读书,由此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阅读。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可以额外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样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就要推荐有关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相关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

结束语

中职的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则应将人文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荣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08(01).

语文教育新论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新论篇6

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创新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在一种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一些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

第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适宜的土壤。

上课时,我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进教室就对学生说:“老师今天想跟同学们随便聊一聊:你觉得在你目前的生活中,谁是你最亲近的人?”学生都回答是父母。“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那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呢?能不能说给老师听听?”学生纷纷举手,说了生活、健康等方面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顺势引出大作家朱自清与他的父亲之间爱的故事。学生兴趣提高了,求知欲也更强了。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和批评,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各抒己见,自觉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第五,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份之一。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

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

语文教育新论篇7

关键词:新时期;语文教育;特征

在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中,语文教育的变革很大,传统的语文教育体系,已经解体,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已然形成。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目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开放性、语文教育的民主性、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语文教育的审美性和语文教育的创新性。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在古拉丁文意思是指人性、教养;汉语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是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他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的人文教育,通过语文教育完成人的发展与人的和谐,它利用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及语文具有人文性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完善他们的人格,净化他们的心灵。语文的人文教育重视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情思、感悟、审美、伦理、历史、文化,反对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剖析,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反对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作用,反对现有语文教育评价手段,认为对语文教育的评价应兼顾学生语文知识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巨变,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人文性”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人文性”也成了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特性。

二、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封闭式的教育。有学者主张,语文教育应是“一体两翼”的教育。“一体”即课堂教学的主体;“两翼”即配合主体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家庭、社会生活的语文学习。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大语文”教育,从横向看,它应包括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从纵向看,它应包括学前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毕业后语文教育。也就是说,大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终身性的教育。美国教育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对象是处在生活网络中的学生,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存在于生活网络上的活生生的言语,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活言语。因此,语文教育与其它学科就有本质的区别,它除了学校课堂的教学外,更应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语文环境、言语生态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更是这样。广播、电影、电视、网络、频繁的社会口语交际等等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活泼的形式,为语文教育“开放性”提供了保证。语文的全社会范围和全人生过程,使语文教育拥有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异常充裕的时间。语文学习不单单是学校课堂的教育,语文教育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走“开放性”教育的道路。

三、语文教育的民主性

所谓教育民主性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纵观世界的各国教育,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三是承认差别,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语文教育生态更讲“民主性”,更讲师生合作、学生主动、因材施教。这是由语文课是情景课、审美课特点和“人文性”这一本质所决定的。我国当代的许多教改实验特别注重教学民主性,注重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强调“合作”探究学习,实行因材施教。如魏书生语文教改所实行的民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以至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一反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主张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按规律进行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值得我们思索。

四、语文教育的主体性

笔者认为主体性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又一个基本特性。主体性教育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承认学生为自身的主人,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第二,教育应该是师生“双主体”协同的活动过程,具有“双边性”的特点。第三,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学校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教育的顺利开展。语文教育更应遵循这些原则,这是因为语文课是实践课、技能课。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必须靠“习得”,必须去“训练”才能获得听、说、读、写的技能。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三主教育法”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思想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很好的概括。而新时期突出语文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已是现实的要求。

五、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艺术给人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而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则需要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审美乐趣,它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具体地说,教学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感的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美、教学结构美、教学情感美、课堂气氛美、教学语言美和教学节奏美等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发掘教学媒介中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努力提高学生的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对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如果语文学科教育者缺乏美的教育,那将是贫乏的教育。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现代语文教育比传统语文教育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情趣性和个性。学生因而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直接、更深刻地获得震惊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荣誉感等各种美的感受。

六、语文教育的创新性

笔者认为语文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形思维,逆向思维,联想和想像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要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进行创新,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等等。语文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新观点、新措施、新媒体、新角度――都是语文创新教育。现代语文的创新性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形成一种主动适应、开放多样、积极创造的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新论篇8

1、英语课程教育理念发展的总体趋势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多元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的发展趋势使得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加上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英语课程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在课程总体目标上,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终身教育的目标转变,重视外语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关注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渗透,重视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多样化、形成性的评价方式的转变,采用全面公平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2、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高中外语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资源的扩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外语在加强各国人民理解和沟通中的作用,突出外语对于各国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重视外语教育对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养作用,英语教育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强调语用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实践得到普遍认可。教学评价改革全面深入,一些新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正在得到实验和推广。特别重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更好地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全面和公正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3、传统英语教学的课程烙印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是在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逐步的发展起来的,目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解,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考的压力,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改革依然犹待完善。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只提出了两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对不同阶段的教学依然缺乏指导意义。目前的高中英语教材格局单一,并且受到地域发展差异、教学条件和教师整体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得影响,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选择性。英语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体系。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育理念创新的策略分析

1、以交际为核心,情感教育为创新教育的动力源,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

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能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用课堂蕴含之情,传教师授课之情,创学生主体情感,成就学生情感意志培养的教育目标。教学是一种以交往为媒介的活动,交往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养成的情感才是实在真切的,增长的能力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通过交往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同时,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形成良性的情感氛围有助于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语言学习效率的提高,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消极的情感态度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厌恶等则影响语言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高中英语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伴有种种情感体验的人类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并发挥教材内容中情感因素的各种作用,有意识地将这些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在实际英语表达中表情达意,注重在教学中情感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的方法,真正将情感教育作为学科知识教育的动力源,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让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来成就语言学习的目标。

2、以动态课堂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推动教育研究的创新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情景不是一成不变的的,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师生关系也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学习语言的目的、方式、方法,语言教育的内容,教育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理念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英语教育的老马车拉不动教育的新装备和新力量,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变化着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在教育理念的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思路,开创了新课程教育的重要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还可以积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对教师的成长也会非常的有帮助。

语文教育新论篇9

在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陈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语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其中,人文素养的内容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二、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本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当老师在思想上对德育渗透有了高度的重视,才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学生们的品德的教育。与其他许多学科的老师相比高中英语老师有着更多的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仅只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紧抓教材促德育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仅仅需要联系教材,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于英语课教学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高中英语教材的渴望内容中有着许多的思想教育内容,从起始阶段的文明礼貌、尊师爱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等思想品德题材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人口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航天技术等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包括了各行各业。作为老师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探索课文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寻找出如何表现这些思想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ofachievement”,里面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女性。她们走向成功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在如必修第一册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让同学们了解到作为一个伟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又例如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向同学们展现出了面对巨额财富时人性的百态。这些都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除此外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对德育有帮助的题材,教师们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从中挖掘出德育题材。

(二)在课文阅读中蕴含德育

将思想教育蕴藏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是休戚相关、无处不在的。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许多具有德育功能的课文,例如必修一第五单元的“nelsonmandela”,第四单元的“wildlifeprotection”。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的课文“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中,课文主要对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相关情形进行了描述,让学生们对于唐山大地震这一世纪性的灾难有了全面的认识,但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于地震的认识,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theBigone:theGreatLosangelesearthquake”。通过看电影让学生们对于地震会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将学生们带入地震哪种震撼的场景中去,然后在通过学习课文,对文中讲到的灾后救援的困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课文对于灾后的救援工作的描述,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优秀品质很重要。在进行教学时笔者让同学们去仔细的阅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们面对地震后的坚强、团结一致的告诉品德。笔者在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这样提问:“whathappenedaftertheearthquake?”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例如,“thearmysentmanysoldierstotangshantohelptherescueworkers。”“thearmyorganizedteamstodigoutthosewhosweretrappedandtoburythedead。”等。通过看电影学生们已经可以知道灾后的救援和重建会十分的困难,这时在给学生放一组现代唐山的图片,让学生们去细细体会我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文章中出现过“allhopewaslost.”的句子,通过看电影后学生会真切的感觉到那种环境中人们的确已经“lostallhope”。但通过对灾后的救援的教学,学生们更能体会到“Don’tloseheartevenintheworstsituation.”(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希望)这一重要的品德。

(三)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

将英语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的内容进行结合从而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参与,例如角色扮演、makingadialogue(自编对话)、speech(发表演说)、小组辩论等形式。例如在对必修二第二单元“theolympicGames”进行教学时,可以联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课后让学生自行分组制作“迎奥运”的手抄报,让学生体会当时人们对于奥运的期待,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去了解奥运精神,这样就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再例如上面教学必修一第四单元的earthquakes中的“thenighttheearthDidn’tSleep”时,学生们也许会因为对地震的不够了解而感受不到文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因此,笔者让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们将所得到的资料整理成英语,然后让学生们用英语谈谈心中的感受。对于这种就发生我们身边的事,学生们所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更能感受到我们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毫不气馁、团结一致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德育也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笔者在教学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之前让同学们自己先去熟悉课文,然后自行分组扮演“themillionpoundBanknote”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到课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也能有更深的体会。

(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讲授,更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笔者讲授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journal”时,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组织了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方式,并讨论如果是他们自己去湄公河旅游会采用何种方式,并讨论各种旅游方式的利与弊,同时引导学生们他们在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同时在通过对媒体放一组湄公河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们切实的体会我国的大好河山。然后在放一组我国现代对于环境的污染的各种图片。通过思考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与旅游的相关的语言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国际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的反思,加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例如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对于朋友的定义也会各有不同,于是在教学完“Friendship”后,笔者与同学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讨论朋友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力与同学们在思想上接近,让同学们觉得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已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电影、音乐、短片和各种网络资源。例如笔者在进行必修三第三单元“themillionpoundBanknote”教学时,为学生播放《百万英镑》这一部电影,让学生们从电影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通过与课文的结合学生们会对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教学时,笔者播放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同时播放相关的电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whichkindoffriendisafriendindeed”(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正的朋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们会对平时生活中的朋友进行思考,最后学生们对“朋友”给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在特殊的音乐背景下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多的触动。

语文教育新论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播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们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辩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再如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遍成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他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发现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表扬,使之振奋精神。

学生从细微处体会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对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的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辟蹊径,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运用求异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求异法是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司马光》教学时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这样方法,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3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合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就好比一潭死水,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不仅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再丰富的书本资料也无任何实际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会受到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制约,就好比笼中之鸟,有翅膀有飞的欲望也有飞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牢笼的禁锢不能展翅,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其飞行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作为课堂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积极贴近大自然与社会,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课本中所讲的话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课文的思想。

4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目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语文教育作为国语,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以塑造学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目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一系列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发挥了语文教科书育人的功能。比如有表现祖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秦兵马俑》,有表现红军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七律·长征》,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在教学《梦圆飞天》时,我指导学生读杨利伟在太空中说的话,读到尽兴时,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其中一个男生大声说感受到杨利伟非常爱自己的国家,这正是我要听到的答案。上完课文后我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在学生的作文本里,他们自然流露出纯真、爱国、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高品质的人文修养指导,德才兼备的创造型人才也指日可待了。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教育要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前提,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开发与启迪。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中,创新教育已是必然,这项任务任重且道远,特别是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从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直至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创新的表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内涵,并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张翠.浅议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