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8:25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1

为了解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也可以说是为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中央从去年以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助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现在在国家层面也定义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新型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大力推进这一些列新政,一方面说明了中央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新常态结构调整的需要。

特别是中央今年发的一号文件,把休闲农业的内涵和主要任务说得非常清楚,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宝贵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强化规划引导,设立产业基金,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的创设以及资金方面的整合。要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要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特别提出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依存的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要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以及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同时要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这些在休闲农业版块里面都可以做出来,要做得各有特色、更有魅力。要通过盘活农村闲置的房屋、集体的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文件还专门强调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作为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支持。

二、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休闲农业从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农村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现在农村闲置了很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要使农民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现在农民不富裕是因为有效劳动时间很短,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民不仅从事第一产业,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使富余的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传统的文化活跃起来。

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使村庄变成景区,使田园变成公园,使劳动变成运动。要把空气变成人气,农村这么好的空气资源,可以让很多城里人去享受,不仅可以吃喝玩乐,还可以带走喜欢的农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教育功能得到综合的发挥。

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到2014年底,我国休闲农业的主体达到180多万家,接待人数达到10亿多人次,经营收入达3000多亿元,带动3000多万农民受益,近年都保持在了10%以上的增速。

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特别有美丽乡村情结,提出美丽中国里面的美丽乡村,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发展建设可以整体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很多资源都能够延伸到农村去,把农村的山水林湖作为一个共同的生命体去美化,这样也为城里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三、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讲,乡村旅游现在是最火、需求最旺盛的,同时贯穿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农业新的业态,也是现代旅游和现代消费的新业态,所以发展休闲农业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大众的期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发展休闲农业是利城、利乡、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一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2015年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达到22亿人次,国内的总旅游人数是40亿,乡村旅游达到22亿,国内旅游达到人均857块钱的消费额,乡村旅游只有200块钱的消费额。游客数量在迅速增加,并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带动就业的能力非常强,2015年达到550多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另一方面,人均消费还比较低,表示提升的空间、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很多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

从休闲农业来讲,它的客群主要是本地化、家庭化,出游率高,一到周末,大家都想到农村去,享受一下清新的环境和空气,所以这也是它的特点,并且是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回归生态的乡村体验,是引领当前和未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要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特点形成特色。

本地城市家庭旅游休闲者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群,包括儿童、学生、老人市场的开拓都有很大的潜力。从休闲农业来讲,主要具有本地化、城市化、家庭化、科普化的特点。

1.产业之间融合加速

休闲农业以前是大家去农村转一转,吃一吃农家饭,在村庄里转一转,很单调的、很简单的方式,现在与旅游、科普、教育、养老、养生、地产、文化、运动、影视等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不断催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这个产业在蓬勃发展,休闲农业也是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2.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看我们休闲农业的项目,很多都是高科技含量的项目,整个环境由于硬件装备的提升、技术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来讲,由于现代技术装备的提升,有了很大的改善。

3.经营主体更加多元

现在很多返乡的农民工、学生都投身到休闲农业的创业之中,同时现在休闲农业跟乡村旅游正在成为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重要领域。

4.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从开始的自然发展阶段、农家乐的低端消费到现在需求升级、快速发展,到大景区、大园区,到规范标准、水平提升,现在到了乡村酒店等,所以从品质提升这个角度来讲,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新兴的业态各种融合在不断涌现,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总体布局不断优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个性化、多元化。

5.个性需求导向日益明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特征、消费习惯、个性需求等都带来新的业态涌现。

“互联网+旅游”推动个性化旅游定制时代的开启,通过“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渠道。现在自由行、主题游发展得越来越快。

6.创新模式盈利模式不断丰富

我们要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核心和切入点,探索开发农产品的众筹、认养农业、托管农业、文创基地、休闲地产等相关领域,带动休闲农业产品的融合,提高了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的成功率。

四、共享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

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产业间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一些新的业态,农业内部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也促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现在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

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在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风情的融合、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农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等等。本文仅列举几个成功案例,以供参考。

1.农业公园――山东省苍山国家农业公园

该项目主要有农业科技、产品销售、生态餐厅、农事体验、农业节庆等,现在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五一游客人数达到50多万,全年达到了上千万,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了十个主题园区,形成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借助景区打造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和节庆活动,加上游乐设施,形成农业公园。

2.农场度假村――新加坡的克兰芝农场

该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由36家农场组成了这样一个农场度假村,每个农场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农场都有旅游休闲的业态和盈利模式形成了一个群体。业态有别墅度假酒店、餐馆、啤酒花园、种植园等。越来越多的农场注重综合性的旅游开发,在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休闲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3.乡村酒店――北京密云山里寒舍

该项目把原来的古村落改造成乡村酒店群,非常有特色。因为临近北京,消费层次也比较高,原来这个村庄属于闲置状态,现在通过公司进行整体打造,形成了“农业+商务娱乐+养生康体+体验休闲”的业态,形成了高端的精品酒店,每个院子每晚在1988―8800元的范围。引进马来西亚的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是比较高端的乡村酒店,在这里形成了很好的融合。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2

(一)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对外交往中心,土地面积16807km2,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是,2050年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根据北京城市性质和总体规划的屏障,同时,依托京郊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为北京城市居民短期休憩度假提供良好的选择,并且把旅游业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业致富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发展休闲农业是利用有限资源发展休闲产业提高远郊区县居民收入的最佳途径。休闲产业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的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休闲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郊区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进入21世纪,休闲农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是北京市都市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由自发发展到政府引导,进而再到规范管理启动时期。每一步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意义,都为后来的休闲产业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一、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国务院最新批复的《背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将北京的发展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党的十六大提出来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因此可以说在首都北京发展休闲农业拥有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它必将也拥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休闲农业对都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

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性的绿色产业,北京郊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当北京市都市区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对于防止城市无限制的扩张,改善城市环境,作为北京都市的肺和绿色景观,防治城市污染,营造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为北京、天津等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交流的场所,使得二元文化相互交融。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休闲农业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与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趋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已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2.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农游合一”的新型交叉高效产业,使农业产生旅游附加值,使旅游业开拓广阔的资源利用渠道。旅游业和农业相互渗透,促进和补充。高效益的休闲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休闲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北京市开展民俗旅游的村大多比较偏远,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较差,农民收入低。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以后,收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农民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发展旅游挣钱上,大家比着致富,矛盾少了,实现了社会稳定。几年来,随着郊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市、区、镇、村逐步加大了对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开展旅游的镇和民俗旅游专业村,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和积极性非常高。一部分农民将从事民俗接待的收入用于改造餐饮、住宿和卫生设施,为扩大接待能力和提高服务档次创造条件。

3.休闲农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即民俗旅游发展,使落后村转变为先进村,上访村转变为专业村。昌平麻峪房子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前,是远近文明的穷困村、上访村,村民怨气大,社情不稳定,发展民俗旅游之后,村民生活富裕起来,心情顺了,精力集中到了民俗旅游致富上来,甩掉了上访村的帽子。怀柔镇官地村民俗旅游户单淑芝,在开展民俗旅游接待活动中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双学双比”女能手,并获得北京市京郊民俗旅游第一女强人称号,在优秀个人各种荣誉的刺激下,郊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对全体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同时,可以陶冶生活情趣,给游人提供学习农业生产技艺、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和体验农家生活气息的空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开放,增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尤其是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安排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休闲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优化农林经济组织,开拓农业和土地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在分流和疏导区域旅游流,使部分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广阔的旅游界面,以减轻北京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内部观光型景点的压力,开辟农业休闲市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郊区民俗旅游已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郊区特别是山区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生产,种植结构单一,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兴起于进一步开拓,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生产的目的性强,效果好。

二、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太行山、燕山山脉自西向北环抱,山岭雄伟险峻,峡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纵贯京郊,河湖矿泉散布,溶洞瑰丽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国风光的雄壮于一体。北京地处暖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区夏季可以避暑,冬季可以滑雪,具有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2)资源条件

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62%,平原区面积占38%,山区果林业发展迅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核桃、柿子、板栗、苹果、桃、梨、白杏等多种温带水果,这些名特优传统品种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来源,而且还为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平原区农业资源丰富,已建立了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度假村等多种农业园区,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能。

(3)人文条件

北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开展休闲度假、科教旅游、文物博览、森林和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活动的得天独厚优势。老北京积淀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北京郊区广大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深厚而朴实的基础。

(4)市场条件

北京市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潜力,从消费能力来看,2007年前11个月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81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高达2251元,32.2%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据北京市调查,每年大概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城市规模拓展、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劣势分析

(1)服务项目单一,同类化、同质化趋势明显

北京现有休闲村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服务设施齐全的综合接待型山庄,具有会议接待、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功能;另一种则是农户利用自家房屋、水塘、菜地发展的以餐饮垂钓为主题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典型民俗型农家乐,以普通的餐饮、垂钓、娱乐、蔬菜自采为主导项目。这些休闲农庄大部分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内容较少,缺乏农事体验、拓展训练、科技教育等功能,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且功能项目的重复使得农庄之间缺乏相对优势,容易引起恶性竞争。

(2)“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有限

北京目前的农家乐以自发、分散、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综合接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规模有限,旅游产品粗放,而且在品牌形成、整体营销、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导致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3)消费群体固定,缺乏新的客户群

北京郊区目前的休闲度假村或旅游点主要是面向北京本地的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散户,而判断休闲农庄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回头客户人数的比例,新客户群体的拓展能力非常有限,据此认为,新的客户群体是影响农庄发展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3.机遇分析

(1)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北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组织了各种活动和争优项目,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民俗文化旅游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由于政府制定了休闲农业旅游规范标准,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同时,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较快、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

(2)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多层次的发展

近些年北京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增加,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2010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2010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34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人们产生了暂时远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回归轻松惬意的自然环境的愿望,乡村地区绿色、生态、环保、质朴的环境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提供了理想场所。

休闲不仅仅是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和中产阶层的享受,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让广大民众包括大量低收入阶层也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休闲产业正在向着层次化方向发展。生态休闲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人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为追求健康、科学文明休闲的需求者所推崇,网络博客使得知识阶层从社会名人到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都能找到交了思想、展示才华和自我释放的空间,登山旅游、滑雪运动又使酷爱运动、善于冒险体育爱好者在紧张与浪漫的惊险中找寻到运动对心理的调解与放松。

(3)部分经营者的多元化发展

有一些头像清醒、经营理念比较成熟的经营者已经不满足于盲动跟风,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一是社区休闲服务的兴起。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社区休闲服务的供给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要。

4.挑战分析

(1)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公共资源面临破坏

传统文化是休闲村户吸引顾客的原因之一,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将不可避免的破坏传统乡村文化,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等,也可能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此外,由于休闲农业大多是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造成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如公共资源利用过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公共福利供给短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而且由于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加上环卫配套设施不齐,自然环境也面临威胁与挑战。

(2)危机意识淡薄,淡旺季明显

目前虽然部分休闲农业村户经营者意识到经济危机资源危机和其他各方面危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部分群体并没有积极行动来应对危机,只是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经营者采取了措施,推出各种新颖的项目和消费套餐,但成效却不大,此外,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长周期性影响,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和“周期性闲置”并存的双重困境。

(3)融资困难,规模约束

郊区的大部分经营者以当地农户或回乡创业人员为主,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难以上规模上档次的原因。如果进行贷款申请,手续麻烦,周期较长,很多农户宁可另找出路,导致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有效地合力,大致大部分休闲农业长期处于粗放、低水平的阶段。

三、加快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于北京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建议可以基于这样两个认识,一个是北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个是其他城市休闲观光产业的经验。

1.向健康方向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执政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全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问的和谐相处。因此,北京休闲产业的发展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全面发展体闲的各种要素,倡导科学的休闲思想、休闲价值观、人性观.营造合理的休闲氛围,净化休闲环境,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和规范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清理和整治非健康休闲市场,支持和提供良好的休闲市场,积极探索科学的休闲教育等多种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力求使人真正领悟休闲的真谛。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致力于通过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休闲需求来实现人们的休闲权利,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2.向乡村化方向发展

休闲产业的乡村化发展原因有三:其一,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休闲产业走向乡村化方向的发展动机。在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城市生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的不断增加,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不断增加。于是人们重新将目光回到乡村,重新回归自然,以调解情绪、调整身心.求得瞬间的解脱。其二,北京休闲产业的乡村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更多地引向广大的村镇,也带动村镇经济的发展。其三,北京的偏远郊区地区,也拥有发展休闲产业的良好资源,适合开展绿色、生态及环保型休闲项目,不适合大面积进行资源消耗型工业项目的开发。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对于实现北京的经济平衡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休闲产业对环境污染小,对能源的需求也少,对于那些生态本来就很脆弱的相对落后地区,如贫困的远郊区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可行之路。

3.向人文化方向发展

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观念的熏陶下,西方主张的休闲就具有享受平静自然的休闲、偏好健康运动的休闲、追求刺激冒险的休闲、崇尚娱乐体验的休闲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自己休闲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但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休闲产业的人文化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台湾学者叶智魁就在《逍遥:中国式的体闲》一文中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主体,分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活动。认为中国人以“心闲体静”、“心宽体健”、“闲能生慧”来达到修生养性提升人格的目的。与西方人推崇的“生命在于运动”有所区别,中国人更习惯于“从静中观动物”,“处闹市中能取静”。因此,国人的传统休闲文化以静态为主。善于打太极拳、练气功、棋盘博弈,养鱼种花、昕戏品茶这些趋于柔和舒缓恬静的养生法。在当代,我国学术文化与休闲的结合的趋势日益突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成为大众休闲关注的一个重点,从金正昆的礼仪讲座到易中天的品读三国,再到闲来读书的热潮,充分显示了中国新一代休闲的时尚热潮。从文化角度来审视休闲,我们则可以清晰地看到,休闲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之后,为满足人的多方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体现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康乐中心、老年大学和各种庆典活动的参与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海鸿.我国休闲产业的特点.态势与前瞻.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7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

[3]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叶文.《城市休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春生.生态体验.从休闲到生态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

[6]梅良勇,李源.城市本质视野中的休闲理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7]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吕明伟.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地球信息科学,2008,(10)

[8]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

[9]孙艺惠,杨存栋.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在及发展趋势.经济地理,2007(9):835

[10]王婉飞,王墩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1]郭焕成.休闲农业前景广阔.农村工作通讯,2009(7):11

[12]史亚军.《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金盾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4

abstract:LeisureSportsCultureConsumptioninChinapresentmanycharacteristicsinthedevelopmentprocessasfollowing:theconsumptionstructureofleisuresportscultureisbecomingmoreandmoreperfect,theconsumerdemandforleisuresportscultureisdiversification,theconsumptionmodeandconsumptionsystemtendstomarket,theconsumergroupstendtoknowledge.

关键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特征

Keywords:leisuresportscultureconsumpti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307-03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社会购买力与社会消费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规模与总量迅速扩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呈现出许多特征,值得探讨。

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完善

1.1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日益开展,我国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准日趋高级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初级型”转变为现阶段的“小康型”发展模式。部分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在体育消费上的经济投入体现出了“贵族化”趋势。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与带动下,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迅速扩大,且传统的实物性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视野投向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之上。综合性体育消费逐渐取代了单一的体育消费形式,消费个体在对于个性的拓展以及主观情感体验的提升上也更为注重。体育消费需求的日趋高级化从根本上带动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1.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领域的拓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据统计,至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通过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状态,在居民家庭消费中,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发展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生活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居民体育消费的额度也大幅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又一重头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一般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还有部分的体育赛事欣赏性消费以及廉价或免费的参与性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基本的体育消费在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上都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与消费的重心发生了改变。首先,居民由最初的基本体育消费模式逐渐转向高级化消费,如瑜伽、高尔夫、保龄球等等。其次,对于各类体育用品,如体育运动服装、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提高。另外,在体育医疗保险的注意事项上也加大了消费比重,此方面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

1.3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变化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已经逐渐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农村消费中的数量与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且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城镇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等影响,当地农村人口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均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额度也大为增加,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当然,在强调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上的飞跃性突破之时,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以勤俭持家作为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自古以来受小农意识思想影响和渗透所形成的消费观念。另外,目前来说,在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在经济上依然处在严重落后阶段,居民基本物质生活依然处在温饱阶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时期内,这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的现象是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进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不但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瓶颈,亦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大投入力度,以先富带动后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

1.4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势头强劲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式逐渐由低层次的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高档体育消费品的发展愈加迅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在物质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体育报刊杂志以及高端的体育运动服装为代表;在观赏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则以体育赛事欣赏为主要消费形式;在培训性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主要以健身娱乐和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主;还有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如体育消费等,发展势头十分迅速。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此种发展形势将于国际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发展齐头并进,其实现持续的时间也将更为稳定。

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2.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目前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居民收入、体育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差距的扩大,加之区域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得我国居民在实际体育消费水平上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1]。作为从属于体育消费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也必然呈现出消费需求受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特质。

2.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受家庭收入差异的影响

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在其家庭收入水平以及社会阶层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他们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以及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购买能力之上也不尽相同。对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来说,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选择上,“高档次、贵族型”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其消费选择的经常性内容。尤其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其对高档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的追逐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亦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与引导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来说,价格实惠且质量有所保证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品仍是其消费的主流。

2.3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趋势下的分层现象由于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故此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分层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来说,越是高端的休闲体育文化产品对其而言越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较低收入阶层来说,恰恰与此相反,只有在保证基本物质生活基础的条件下,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且消费额度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4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者的消费理性大为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理性的提高是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又一明显特征。较之于上个世纪晚期来说,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对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选择上也不再盲目跟从,而更具个性化特征。消费者在追求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保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外形、色彩乃至于流行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对于休闲体育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适用性等方面也更为注重,不再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多的注重自身主观上的消费体验。

2.5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日趋扩大随着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范围的范围也在日趋扩大,尤其是在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营养以及相关健身培训上的消费规模大幅增长,居民对其消费额度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服务性消费迅速形成且发展形势大好。对于传统体育消费品来说,这些消费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分流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供不应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趋向于市场化

3.1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改革趋势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问题一直以来都为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上的问题依然属于社会制度下的福利性活动。长此以往,在政府或企事业的大包大揽之下,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成本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导致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的供不应求、部分产品数量的缺失以及产品质量上存在的种种缺陷,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制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政策,全力支持社会各界对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市场化占有率逐年提高,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顺利实现。

3.2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发展趋势逐渐以市场化为主流随着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限额供应制度的取消,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行为。这也是体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一个良好势头。体育社会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劳动制度与收入制度带动之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来说,我国政府之于居民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依然存在,但是对于日常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干预力度已经减弱。

3.3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形成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看到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化最为明显的表现。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在我国一些城市的体育场所中便以营业性消费体制代替了社会福利制度,进而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消费门槛迅速的降了下来,为居民提供了十分宽泛的消费空间,保证了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权利。其后,众多盈利型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纷纷进入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并在市场化的带动与调控下,迅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太极拳、台球、保龄球等诸多大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式日益涌现,很快的打开了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项目也紧跟经济形势需要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如体育健身消费、体育福利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户外运动消费,其市场化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4消费群体趋向于知识化

4.1文化素质与提高带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意识的增强一般情况下,居民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与其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其现期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其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个人休闲体育文化消费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总之,当个体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受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消费水平,进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4.2政策宣传与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政策的宣传上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对此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因此,当一定的政策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之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休闲体育文化消费水平。纵观现阶段我国整体休闲体育文化消费形势,尤其是在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结构体系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积极而有效的政策宣传对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消费的影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一玉,黄小波.新时期我国体育消费需求的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22-23.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1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是我们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的重要举措。近年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在创新驱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的作用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产业规模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有了显著的增强,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美化,提升农业产值,带领农民富裕,消除贫困人口的重要产业[1]。

1.1类型多样,内涵丰富

不同地区深入的对自身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各种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特色等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出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创作出一批有着鲜明特色,较强文化吸引力的农家文化体验模式,利用不同种类、特色和功能多元化的休闲农业类型与模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如以农家生活和农业采摘为主的各种农家乐,以参与体验与度假休闲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以农业科技和农业文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特色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村庄。此外,各种特色小镇、高端民宿、农业综合体公园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1.2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当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等等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在市场上共同发展,仅2016年就比上年增长了15%,达到了30万家,行业营收年均增长30%。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收入也相应有了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时间的空余,城市化生活压力等等,使现代都市人们产生一种远离都市生活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投资额不断上涨,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2]。

2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展望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是我国休闲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在发展中的重要举措,所以在目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背后蕴藏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1)市场消费端的需求快速上升,按照国际的发展惯例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突破5000美元后,会产生较强的旅行度假需求。我们国家已经突破了这一人均收入水平,在消费的能力和旅游的意愿上较为强烈,呈现出多元化和快速的发展趋势,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生较强的发展动力。2)政策推动持续加强。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国家的公共假期已经接近了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并且国家在不断的推动节假日汽车免费通行高速,职工带薪休假等等制度后,居民利用这种假期进行旅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化、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3)居民对于健康生态的追求逐渐提升。由于大城市的工作节奏较快,空气环境较差,交通状况拥堵,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追求更加强烈,对农村旅游消费的参与度逐渐提升,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活力[3]。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趋势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完善乡村旅游主体和休闲农业消费者的具体行为与感知能力,对旅游产业中的旅游消费主体行为和利益进行探讨与研究。二是要增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要从产业布局、发展模式、概念等等角度进行探索,农村资源与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种发展中应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更加良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旅游进行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特色与自然背景进行发展,这也是实现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做好对偏远地区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有效发展[4]。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6

乡村休闲游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轻松、自由的休闲游,领会农村美好的风光,呼吸乡土新鲜的空气,不失为广大市民、游客出游的理想选择。鉴于乡村休闲游点多面广、形式多样,政府应在该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对于海口市而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海口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大力引导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利于扩充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新客源,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为海口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海口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创业增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引导海口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拟就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1]。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3.4家庭旅游市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将成为家庭成员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最佳选择。家庭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受孩子假期影响,一般以寒暑假为主,黄金周、双休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鉴于此,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提高家庭市场总量,针对家庭旅游的出游特征,开发适应家庭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当地特色渔家、农家产品的开发,同时设计中档旅游产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家庭市场重游率。如海口市火山口“农家乐”旅游最能满足家庭乡村游的需要。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7

互联网进入农村,催生农业电商火爆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一起下乡农村的还有互联网。互联网进入农村产生两件事: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即大批日用商品进入农村,而农村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而在这一进一出中,催生了价值万亿元的大市场。

盈利方式:特色农产品互联网电商

扶持力度:中央2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电商

人口逆流,引爆休闲、生态农业

拥有全国70%休闲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市场却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休闲创意农业去年迎来“井喷式”发展,这为工商资本在农业掘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大力提倡循环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而生态农业注重环保、绿色、循环、有机,既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也可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优越条件,从而吸引更多高消费城市人口进入农村,拉动农村消费水平。

盈利方式:休闲创意农业、生态示范园

扶持力度:国家对休闲农业扶持力度很大,包括从资金、土地等各方面均有政策;而生态农业更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补贴金额十分大,动辄数以百万元、千万元计。

农村升级小农镇,农业地产成为新一轮高潮

在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的农村将成为以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的小农镇。而在这样的核裂变中,农村的生活消费进一步提升,环境也变得宜居,无论是新型劳动者,还是休闲度假高消费人群,对住宅的需求都会猛增,这无疑将把地产推向前一轮的高潮。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命,更加重视健康,更加注重休闲和保健。同时,由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人们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这些因素推动着休闲养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趋势,社会将逐步跨入休闲时代。当前,老龄化浪潮也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速,老龄社会快速到来。在当前发展阶段,加速形成的“休闲时代”和“老年社会”这两大客观趋势,决定了休闲养生服务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镇安地处秦岭中央腹地,具有自然造化的“天蓝、山峻、林茂、水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镇安县休闲养生服务业,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休闲养生的需求,而且对推进镇安县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安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的基础条件与现状分析

镇安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比较好。近年来,为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坚持不懈地实施旅游开发战略,依托县域自然生态、人文宗教、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按照“突出大特色、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两大环线”,建设中部以县城为中心的绣屏公园、镇云一体化农家乐田园风光游,西部环线以木王山、塔云山、洵河漂流为主,形成了春看杜鹃,夏纳清凉,秋赏红叶、冬嬉冰雪的四季景观。东部环线以北阳山喀斯特地貌、高山草场及穆斯林风情小镇为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体验区。镇安高点规划定位旅游业,把全县作为景区来规划,把旅游环绕作为产业来支持,把县城做为酒店来管理,把乡村作为景点来建设,积极打造“秦岭最佳休闲长假区”。目前,全县生态休闲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头,融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山水观光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初见端倪。

1、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镇安处在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南北气候共存,南北生物皆有,空气清新,犹如天然氧吧。从整个县域来看3487平方公里土地,森林覆盖率达7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每年在323天以上,全县域的负氧离子浓度都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以上(1000―1500个/立方厘米)。特别是境内的气温、土壤都能充分满足中药材生长发育的需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地道药材品种繁多,有二花、五味子、柴胡、连翘、板兰根、天麻、猪苓等地道中药材151个科429属526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镇安县地处秦头楚尾,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环境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县主要旅游资源大体分为片,即:木王山森林景观、塔云山山体及人文景观、月河峡谷水系景观、镇云生态农业区及县城人文景观、滑水河道教文化景观、旬河山水和北阳山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类别可分四大类:即生态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水景河流资源。各类资源融自然生态、人文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相映成趣,开发潜力巨大。

文化底蕴深厚。镇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设县于公元69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造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镇安是中心区域之一。作为一个古老县份和革命老区,地处“秦头楚尾”,是秦楚文化的结合点,栗乡文化、岭南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交融,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甚多,现存有云镇古街、刘家大院、白侍郎洞、铁厂倪家庄园、米粮张氏宗祠、黑龙洞,柴坪塔云山道观等文物、文化遗址。同时,镇安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区位优势明显。镇安在西安市以南,距西安98公里,离商洛市区156公里,省道201、西康铁路和西康高速公路跨境而过,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处于关天经济区的南接点。镇安也是出川入陕,出楚入秦的必经之地,还是西咸都市圈的辐射区,并且处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区。这有利于镇安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让更多的客人来这里休闲、养生,享受氧吧。

战略优势强劲。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符合镇安实际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优势。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尤其是县十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战略,县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出台了《中共镇安县委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的决定》,系统谋划和推进“三县”建设,从生态文化到生态产业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生态休闲养生服务产业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和战略共识。

2、发展短板

镇安县休闲养生服务产业虽有发展基础和潜力,但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进一步发展:一是休闲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县域内景点众多,但总体比较零散,上规模、带动作用强、休闲养生内涵丰富的核心旅游区相对缺乏。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特殊地理条件的影响,城镇框架有待拉开,人流物流资金流不足,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配套跟不上,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生活业发展相对落后,对休闲养生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三是资金人才缺乏。投资渠道有待拓宽,受山区条件制约,区域招商引资困难较大,同时镇安县又是个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能力有限,总体影响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在发展生态旅游中,最基础的导游队伍人才缺乏,现有的导游素质不高,服务理念不强,文化水平较低。景点管理较为混乱。四是土地要素制约明显。受区域地形地貌影响,可供大规模开发的平整地块较少。

二、发展建议

依托镇安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山奇水秀”特色文章,打造以休闲养生服务产业为核心,大力开发自然生态养生游、山地农业观光游、山水农家度假游、文化民俗体验游、户外运动主题游等多层面的旅游休闲产品,重点培育以自然生态养生、中医药养生、文化养生为主的休闲养生产业,使镇安真正成为养身、养心、养颜、养老以及宜游、宜居、宜商、宜文的休闲养生目的地。到2020年,将镇安建成全省的“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资源循环强县”。

1、引入“慢城”理念推进小城镇建设

目前,镇安县正围绕“一城两区五镇”建设目标,依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和秦岭美丽乡村建设,将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拓展到小城镇。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引入“慢城”概念,科学拟订发展规划,选择部分镇作为试点开展可行性论证,把“慢城”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一部分,在旅游景区多建设生态观赏体验园、家庭旅馆和仿古民居,增加绿地与“慢生活”步行区,区内应包含板栗、核桃、象园茶叶、马齿苋挂面、雪樱花魔芋等绿色农特产品,刺绣、绒绣、手工制作产品,花卉盆景、奇石根雕等旅游产品,土酒品尝吧、象园茶馆、地道的陕南特色小吃等各种休闲养生业态,极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慢生活”意境,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休闲目的地。

2、依托农业林业示范园区发展休闲农业园提升乡村体验游

针对全县旅游资源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镇安县采取了“泛景区”的开发思路,按照“一个中心、两大环线、五大旅游板块、旅游景区和十三个旅游风情小镇”的空间布局来打包整合本县得天独厚的奇山秀水,目标是培育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乡村体验游圣地。要成功培育这种布局的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就要对全县现有的:茶叶、板栗、核桃、魔芋、蔬菜等示范园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以这些示范园为基础,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产业优势资源来建设休闲农业园。然后根据各镇村自然人文资源,使地域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景点,农家乐等互为补充,互为依靠。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分散的旅游产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全县乡村旅游的大网格。让游客在欣赏中参与、参与中品味、品味中休闲、休闲中享受慢生活。

3、让中药材发展联姻旅游业培育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

目前,镇安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中药材产业正逐步成为支柱产业。那么,如何将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与和生态旅游产业优势结合,实现生态优势与绿色健康的融合,营造集中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比如,针对休闲旅游业的开发,结合地理、区域、气候和环境等有利因素,在县城附近或者中药材种植基地所在的乡镇发展2―3个有相当规模的中药材观赏园,以种植花草、灌木类的中药材品种为主,如金银花、五味子等观赏性较强的中药材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并在中药材观赏园内开设中药四季保健药膳餐饮,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中的独特作用,以增强游客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特别要大力开发中医药养生、休闲保健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加快推进疗养院、养生馆等项目建设,实现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篇10

一、前言

休闲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演变成为一个热门词汇,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娱乐方式,风行中国大地。而且,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行业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迅猛发展,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为此,怎样在当前经济严峻形势下,结合古城西安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西安市休闲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本文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当前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长安区委、区政府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促进改革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长安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是全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目前,长安区新建成的秦岭花世界销售中心占地12万平方米,已经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休闲农业认识不深入

政府对休闲农业行业的认识不深入表现为:对本地资源状况分析不够;对休闲农业市场认识不足;对休闲农业的基本功能定位不准。纵观长安区现有的休闲农业景观,可以发现,大部分景区、景点的同质性高,建设内容趋同,没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发展仍然以小规模、低档次、单一品牌的散户经营为主,接待能力小,品位高、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多的休闲园区较少。所以难以驻留更多的消费者,社会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二)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运行不健全

目前,西安市长安区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仍处于完善阶段,各部门共同协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旅游综合协调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明确。旅游局、交通局、物价局等部门,只是在信息沟通的前提下简单地事务处理,通过简单的配合与协调开展工作,以履行各自的管理职权为主,其工作职能的归属不明,造成旅游产业难以实现综合统筹,使当地休闲农业无法得到快速发展。

(三)休闲农业基础配套服务较为滞后

在休闲农业市场发展起来后,西安市长安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住和行两个方面,亟需改进。例如,西安市长安区的休闲农业旅游地大部分处于郊区,这些景区就在市区附近,环境优美,是市民短途旅行的最佳之选。但是其中大部分没有开通公交线路,内部的基础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旅客如厕难是旅游旺季的常见场面,这就给市民短途休闲旅游造成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热情。

(四)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不够

尽管西安市长安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长安区政府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整体评估和规划,导致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以牺牲生态资源来吸引游客,势必造成淡季因游客少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投入,造成了对景区周边环境及卫生造成恶劣影响,对景观造成了不良影响和潜在威胁,资源保护工作不到位。

三、优化西安休闲农业发展与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发展政策

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是规范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保证。因此,西安市政府除了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省级部门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外,还要以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并重是注重休闲农业产业的原则,要对休闲农业政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要点,如健全政府在土地出让、利税调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税收等经济帮扶措施予以扶持。

(二)健全旅游产业内在综合协调机制

西安市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加强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建立联合发改、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环保等多部门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并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部署。同时,在工作方法方面,要通过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调控和指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推动旅游经济逐步发展。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不是单纯的外出旅行,当前,西安市政府需要从以上观念着手,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与建设。同时,西安市政府还应该担负起自身职责,针对当地基础和服务设施,大力给予休闲农业旅游资金支持和投入,以逐渐提高西安市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和顾客满意度,从而保证旅游常态、良性发展。

(四)加强休闲农业市场营销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