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十篇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十篇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4:34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1

目前国际通行观点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数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为2.12亿,占总人口比14.4%。

如果说少年强则中国强,那么在老龄化进程已经非常明显的今天,老年安则社会安。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艰巨战略任务。

医疗模式亟需改变

中国人的健康情况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

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8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指出:尽管2013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已经分别提高到73.5岁和80岁,而男女健康期望寿命却只有65.9岁和70.3岁。换句话说,每位中国人平均有7~10年带着疾病或伤残生活。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腰部和颈部疼痛、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是造成中国人健康损失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看来,进入老年以后,人们往往因为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造成一体多病、数病共存的特点,因此老年医学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复杂医学。

“一个人身上既有高血压,又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情况非常多见。我在临床上经常能看到一个老年人得有八九种疾病。”范利告诉《t望东方周刊》,由于老年医学在中国的发展脚步远远没有跟上老年化进程,全国被指定为老年病医院,或者拥有老年科的医疗机构寥寥无几,加之专供老年疾病的医疗人才很少,导致很多中国老年人在病发时都不能得到最科学和最全面的救治。

范利表示,除了要大力培养老年专科人才,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很多人认为,只有真的生了病,甚至病得很重了才要去医院,这直接导致医院接纳的病人多是急诊重症。”

在她看来,医生在救治心血管病患者时,与其说是医疗行为的开始,不如说是治疗的失败,因为我们早已错过了及时预防的最佳时间。

“我们现在的医疗模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范利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不能在早期强调健康管理,把中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维护起来,中国人的健康数据将日趋堪忧。

半数老人营养不佳

大医治未病。要想逆转国民健康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窘局,“治未病”必须提升到与“治已病”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如果能够在前期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疾病治疗就可以减支8.5元,而急救费更是能节省至少100元。遗憾的是,中国人一生在健康方面的投入,往往有60%~80%的费用都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实际上,我国老年人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大都与营养密切相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表示,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这些和营养摄入直接相关的慢性病水平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和社会经济负担不断上升。

2015年11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有48.4%的老年人营养状况不佳。

《报告》指出,由于膳食结构不平衡,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报告》课题组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16%的农村男性处于低体重营养不良状态,但整个老年群体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已经占到31.8%和11.4%。

课题组估算,中国因为老年营养不良而直接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约为639.3亿元。方晋告诉记者,中国老年人2012年治疗服务费用总计6390.7亿元,占全国卫生费用总量的79.7%,也就是说老年人营养不良消耗了约8%的全国卫生总费用。2015年10月18日,江西省上饶县旭日街道的老人们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吃营养餐

营养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带来如此沉重的经济代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赵文华指出,因为营养摄入问题而引发的低体重、超重、肥胖和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症会导致贫血和各类慢性病,而老年人患病后非常容易出现营养不足,特别是住院患者的情况更加明显,这些都导致疾病负担日趋沉重。

中华医学会曾在2012年作过营养筛查,筛查对象是中国14个大城市的30家三甲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结果发现,65%的老年住院患者处于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危险。

基于这样的现状,为推进健康老龄化发展、向广大老年群体提供安全有效的营养建议,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核,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于2015年11月28日在京成立。

上述机构总干事程志告诉《t望东方周刊》,该机构将承担起建立老年人营养学学科标准与临床营养治疗规范等工作,同时还会加强对相关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老年人在获得关于膳食和营养补充正确知识的同时,通过前期的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现在公众对营养的定位很模糊,一说到营养就认为是吃东西,实际上营养对于维持机体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程志表示,老年人尤其要重视营养摄入,毕竟随着年纪增长,这一群体非常容易出现因为无法正常饮食而引发的营养不良。

“进入老年以后,营养在起到干预作用的同时,甚至还会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胡雯告诉《t望东方周刊》,对于一些重症病人,可以通过营养治疗调整代谢稳定,从而降低感染和重症并发症,帮助其维持身体状况甚至进一步康复。

如果把常规的医疗手段比作暴力拆解过程,那么营养治疗则更像重建和修复。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它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系统,更可以起到重要的心理安慰作用。

“也许对于中青年人,营养只是治疗的或辅助手段,但是老年人不论大病小病,营养是要伴随其治疗全过程的。”胡雯说。

产学研多方联动

实际上,不只是医疗机构与社会团体在关注老年人的营养健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食品企业也在不断提高重视程度,通过提供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创建先进营养管理模式等方式,为健康食品的推出创造各种支持性社会环境。

伊利集团副总裁侯继东告诉《t望东方周刊》,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营养和健康研究,不但通过设立“伊利营养与健康研究基金”,资助了多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国际前瞻性的研究课题,还特别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针对中国中老年心脑血管问题和骨质疏松问题,研制出“舒化心活”配方和“舒化优钙”配方,实现了中国中老年专业配方乳品零的突破。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2

安全:为百姓生命扣上“安全带”

会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交通安全等的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现状: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事故总量过大,2004年全国煤矿系统死亡和道路事故死亡均居“世界第一”。

展望:整治安全生产秩序,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教育:让百姓上得起学

会议: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现状: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展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医改:让百姓看病心里舒畅

会议: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现状:即将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百姓普遍受益。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展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明年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环保:让百姓放心喝水吃肉

会议: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现状: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但目前全国半数海水和流经城市的90%河段仍受到污染,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仅有一半,工业危险物处置率仅为32%。环境生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展望:我国正进入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我国单立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氐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友为全社会共识。

就业:为百姓找工作支起“保护伞”

会议: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现状:2005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岗位供求缺口1300万到400万个,就业难题将越来越凸显。

展望: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隹向社会。国家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各新增4500万就业岗位。一些歧视陛就业办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房价:让居者有其屋

会议: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现状: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房价涨幅处于“稳步回落”状态。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

展望: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社保:让百姓老有所养

会议: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状: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

展望: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分配:让百姓共享发展的成果

会议: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现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展望: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人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富的步伐。

维权:让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会议: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现状: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去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

展望: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的拖欠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文化:让百姓生活得更有质量

会议: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现状: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国内旅游人次与全国总人口的比率)达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3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境况;孝道;对策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我们依然会被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所震撼。新闻报道中经常有独居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道,不少老人发生意外,更有老人轻生的报道,这些新闻的主人公,大多是空巢老人,关注空巢老人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空巢老人及其农村空巢老人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白居易以诗人的角度,在《警孝诗》中写到,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雏鸟飞走不愿归,老鸟只能悲啼独守空巢穴的现象,这即是空巢一词的来源。本文将以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办公室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携妻带子,或外出打工,或为子求学,或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涌入城镇。基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亦或是老一辈观念的束缚不愿离开农村等原因,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剧增,空巢家庭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相比于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令人堪忧,面临着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上的巨大挑战。笔者深入农村,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境况进行调研,同时辅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商洛市新声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希望能使更多人关注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

二、陕西商洛新声村空巢老人调查分析

经过与新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与沟通,新声村老人及空巢老人现状如下,该村目前共有约270名老人,其中空巢老人约115名,约占全村老人的42.59%。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新声村空巢老人共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一户夫妻双方为两份问卷),收回19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信息:老人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单身与否;老人的健康状况;子女探望状况;经济来源;精神状态。由于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入户时主要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填写问卷。如表所示,随机抽样调查空巢老人年龄处于60-80岁这一区间。在这19位调查对象中,有6位老人独居,占调查总人数的31.58%。

1、教育程度

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1人,小学学历4人,还有13位调查对象都处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状态,无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且在6位读过书的老人中,仅有一位老人是女性。由此得知,在当时地理环境偏僻,教育环境差,经济条件拮据以及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处于文盲状态,而少有的学历相对较高的多为男性;在读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存在偏颇,体现了当时男女受教育程度的不公平。

2、健康状况

有四位老人觉得健康状况很差,常生病,离不得药,或卧床不起,或身有残疾;有六位老人觉得自己身体较差,其中有两位老人独居;有九位老人(选择)身体状况一般。在此次问卷调查中,100%的空巢老人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大多是老年慢性病,如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

3、医疗卫生状况

有26.32%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差,但并未就医;73.68%的老人虽然生病后能够就医,但大部分老人都未能遵守医嘱按时吃药。这与经济收入低、医院距离远等原因有关。新声村距离县城有40公里路程,路面崎岖,只有每天往返班车通行,很多老人晕车,且药物的价格对经济收入微薄的大部分农村老人来说,依然较高,因此,通常不能及时就医,大多选择强忍疼痛。

4、子女探望状况

有8名调查对象都养育了4个及以上子女,其中不包括中途夭折或病逝的子女,子女探望频率不高。有68.42%的老人经常和子女保持联系,且认为关系很融洽,经过访谈,子女回家探望父母时间间隔都在一周以上,有3位老人的子女一个月至三个月回家探望一次,有4位老人的子女三个月至半年回家探望一次,有9位老人的子女每半年至一年才回家探望一次,1位老人的子女一年多才回家一次。子女通常会选择在父母生日或过年的时候回家探望。他们的通讯工具都是手机,因此,通讯事业的大力发展,手机联系的方便快捷,促进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但是,也有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大部分老人都认为影响子女回家探望原因就是子女学习工作忙和路途远,交通不方便。

5、经济来源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有限,少数老人依靠种庄稼或偶尔帮别人打零工维持生活,但绝大多数老人主要是依靠领取国家发放的养老金、高龄补贴,其中有老人符合低保条件的,还可以领取低保。本次问卷调查中的19位调查对象里有两位老人享受到低保政策,每人每月205元。这些国家政策为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基本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老人们及此事,都满怀感激。

根据我国养老政策,60及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养老金补贴(最低每人每月75元),且补贴金额随着年龄增长呈阶梯式上升,该村约270位老人均享受了养老金补贴政策,享受率为100%。年满70岁的老人即可享受高龄补贴,高龄补贴亦是根据年龄阶梯式发放(最低每人每月50元),该村可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约130位,即村上48.15%的老人都享受了高龄补贴政策。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每位年龄符合条件的老人均可领取,且这两种惠民政策可以同时享受。并且对特别贫困的家庭,可以依法享受低保政策,贫困程度不同,享受金额也不同。

6、精神状态

有配偶一起居住的老人可以彼此依靠,相互扶持,精神状态比独居老人好很多。独居老人,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子女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左右的,常常感到寂寞空虚,平日沉默寡言,情绪低迷。{查对象中有两位老人精神状态非常差,思维比较模糊,且都处于独居状态。因此,对于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免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享晚年。

三、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更多是积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曾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们更应该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让老年人拥有更多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摆脱“无用论”,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亦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也需要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帮他们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产物,我们应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使他们能平静快乐的度过老年时光。

1、提倡孝道,正视空巢老人现现象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的根本,在大力提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孝道,关爱老人。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直被誉为佳话,子女众多,孝顺老人,也是家族兴旺的表现。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经常打电话联系老人,为老人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困难,给予老人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慰藉。

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加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丰富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如组织广场舞,剧团下乡表演,健身操等活动,让老人有事可做,结识朋友,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村里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服务活动,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3、实施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政策

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养老政策,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安全提供保障。在基层,村委会可以对空巢老人登记造册,遵循自愿和就近原则,也可以根据关系亲疏来组合,促进家庭与家庭、老人与老人结对子,定时相互探望,出现意外的时候立即向村委会相关人员汇报,以达到相互关怀、相互监督的目的。

4、倡导子女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

空巢老人大部分患有空巢综合症,因为与子女沟通交流的缺失,使得其开始否定自身,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独居老人,孤身一人,不仅生活上承担一定的压力,精神上的空虚也难以弥补,容易出现自卑情绪,老伴过世后,好多正常的娱乐都难以再继续,如跳广场舞、唱戏等。子女若支持空巢老人再婚,老人的生活将多了一个陪伴者,可以相互依靠,共同承担生活中的风雨,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给予部分的满足,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5、自我调适,适应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子女和社会应平时对老人多点关怀,帮助老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的面对生活,调适自身,赶走悲观低迷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生活中更多的事产生兴趣或继续保持原有的兴趣,丰富自身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卢暮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3.2.

[3]宋洪宇,申艳婷.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4.2.

[4]赵得智.空巢悲剧再现[n].都市时报,2014.04.

[5]赵欧仁.莫让空巢老人的悲剧重演[n].北京晨报,2015.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龄化是当今发展趋势,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卫生保健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也日趋显著。老年人是健康和心理脆弱的群体,一旦老年人患了疾病,病情多较复杂,且易转为慢性,导致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反复住院而产生不同的不良心理状态或心理疾患。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掌握其心理活动特点,并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从而正确地实施心理护理,使老年患者处于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恢复患者身体健康的目的。

1心理状态分析

1.1希望得到重视、理解老年患者因长期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多次住院对病情的康复需求很高,只要住进医院就很急切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他们会采取多种方式在医护面前阐述自己病情的变化,希望时刻得到医护人员关心与救治,同时因对疾病认识不同,希望引起医护人员对自己的重视,害怕被冷落遗忘。

1.2害怕孤独与寂寞老年患者大多受到常年疾病的折磨,加之固定且单调的治疗程序以及长时间子女不在身边与其交流,陪护人员不能代替亲情从而产生孤独寂寞感。

1.3焦虑、恐惧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感到做事力不从心,从生理上产生劳而无用的想法,精神压力大,对自身情感和控制力差,整日忧心忡忡,出现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焦虑等症状。

1.4忧愁失望反复住院患者慢性疾病病症状改善不明显,会对医疗护理产生误解,对疾病的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产生悲观失望和拒绝接受任何治疗的逆反心理。

2心理护理措施

2.1热情细致,体贴入微,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点工作护理活动是在护理与患者之间实现的,影响护理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士主导作用。护士用委婉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患者信任感。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及时消除不良环境因素[1]。要同时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在语言上要声调稍高、语言清楚,对重要的事情要反复多次交代,使患者感到安全、踏实、放心。在患者反复多次的与你交流病情时,要积极的回应,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医疗护理疑问,让他们相信来到这里治疗护理会得到重视,让他们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工作。在老年患者提出不当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就要用和谐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作为解释或及时关心体贴患者[2],尊重他们。

2.2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减轻孤独心理患者因退休、疾病退出社会,产生孤独心理,所以当老年人住院时,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并经常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3]。同时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安慰和暗示,更应与其家庭保持多方面的联系,要求家人密切配合,多关心、探望老人,做好安慰开导工作。必要时允许家属子女陪护,使保持患者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减少孤独心

2.3消除焦虑、恐惧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一剂良药应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我们要通过患者的情绪和行动来分析其心理问题,通过讲解康复患者的病例来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同时使患者尽快了解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和康复知识,及时向患者说明治疗效果,从而使他们以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

2.4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帮助老年患者调整情绪,给予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精神刺激。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应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

总之,由于反复住院老年患者的疾病的多样性及心理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善于了解不同老年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还应善于根据患者思想上、精神上以及社会家庭经济方面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使老年患者得到应有的关心,不仅可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且有利于解决患者的疑惑,建立信任,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配合治疗,减少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丽,李志鹏,周菊峰,等.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6):105-106.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5

在第三批专家与青年医务骨干结对带教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97年至今,专家与青年医务骨干结对带教已发展到第三批,从前两批结对带教的效果来看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绩喜人。[文章-找范文,到]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第三批专家与青年医务骨干结对带教仪式,我作为第三批结对带教的老师在这里发言,说实话,我既感到十分高兴,又有点诚惶诚恐,因为做结对带教的老师我这还是第一次,既无资本,也没有任何经验,不当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前辈老师批评指正。

组织专家和青年医师结对带教,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新的人才管理、教育、培养机制,通过这种创新机制的建立,使老专家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年轻同志,并通过这些同志向全院扩展,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这是时代赋予专家的责任和对青年医务骨干的愿望。开展专家与青年医师结对带教,不单是解决人员结构断层,使医疗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也是我们抓好基本现代化医院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人才管理机制上的重要探索。

如何才能使结对带教取得实效,实现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让年轻人得到快速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带教老师思考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带教者,我想不仅需要深厚与坚实的业务素养,更需要高尚的人格与道德,要有宽广的心胸,要全心全意地培养年青人,为医院的学科队伍和人才的茁状成长竭尽全力,不仅要传技术,更要传思想,不仅要传经验,更要传作风,在传帮带中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启发点拨,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作为带教老师,我想:一要当好伯乐。我们的知识是党和人民教给我们的,我们自然要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一个有名望的专家,除自身素质过硬外,还要看是否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二要甘为人梯。医院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事业的继承要靠他们,我们不但要把他们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使他们尽快成长,尽快成才,要使他们的技术超过我们,才能说明我们完成了带教任务。三要推崇教学相长,互尊互学,互敬互爱的学风,医学在不断的发展,知识在更新,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可丢,新的知识要不断接受,共同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他们,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也成为专家、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最后让我们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携起手来,为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为全县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为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6

关键词:辽宁省;养老机构;现状;问题原因;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037-03

一、辽宁省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2015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15年末全省人口数量为427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87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与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16.1%相比,高出4.5%。图1显示,2015年与2010年辽宁省老年人口数量相比,六年间辽宁省老年人口总数增长了188万人,增长率增长了188万人,达到27.2%,预计到2020年,辽宁省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1000万人,老龄化呈现出增速快、占比高等特点。

(二)辽宁省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据2012―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辽宁省共有养老机构1735家,养老床位数量25.1万张,每千人口(60岁以上)平均拥有养老机构床位28张。图2显示,2015年相比于2012年,辽宁省养老机构数量增长9.1%,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增长25.5%,但增长规模与人口老龄化相比仍略显不足。

二、辽宁省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养老机构的选址及建筑设计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1.养老机构的选址问题。公办的养老机构一般兴办较早,多位于市区,交通便捷,有利于老人出行、就医及子女探望;而民办的养老机构一般兴办较晚,且位置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不利于老年群体的出行、就医及子女探望等。

2.养老机构的建筑设计问题。很多养老院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在空间设计上缺乏细节功能。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没能注重科学设计,空间设计上存在缺乏细节功能的问题,没有重视到细节的关键作用。例如,多数的养老机构地面防滑设计考虑不足,无障碍设计安装不到位,紧急呼叫设备的安装缺乏合理性,监控装置的缺失,以及洗浴设施的配备不足等都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同时为养老机构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3.部分养老机构建筑是旧楼改造。这些养老机构无论是在房型结构、消防安全、照明、无障碍设计、活动空间,还是卫生洗浴等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旧楼改造的空间限制,不仅影响了老年群体的交流和隐私,在日常的生活照料中,也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养老机构的医疗条件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1.缺乏规范的医疗卫生管理。辽宁省的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医疗设施和康复服务相对比较简单,对医疗卫生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有些养老机构甚至没有内设的医务室。老年人由于年龄偏高,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小脑萎缩、大脑萎缩、阿尔斯海默症等慢性疾病,但由于养老机构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设施和康复服务以及规避风险等原因,导致了养老机构在医疗和康复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2.缺乏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辽宁省的大多数养老机构由于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缺乏健康咨询、疾病诊断、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往往相互独立,缺乏协调合作,难以满足慢性病老人、残障老人、绝症老人等的医疗康复护理需求,使患病老人及家俨坏貌煌返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家庭之间。如果入住了远离城区的养老机构,当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仅会耽误老人病情,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养老机构的护理人才队伍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

1.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人才。辽宁省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失业人员,或者是退休的中年人,他们在养老护理知识和技能上都缺乏专业的学习。此外,养老护理人员的收入水平较低,缺乏工作价值认同感,且养老护理工作流程需要24小时护理,劳动强度大,导致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员不足。

2.养老护理培训存在困难。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培训力度加大。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构成以退休人员、下岗人员和农村闲置人员为主,学历以小学初中为主,文化素质、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受限,使这些养老护理人员的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存在障碍,很难掌握培训的知识技能,为养老护理培训的实施提高了难度。

三、完善辽宁省养老机构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规划养老机构的建筑设计

1.养老机构应发展地域优势。在养老机构的规划中,应从人口数量、规模性质、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等方面分析养老机构在地域选择上的优缺点。位于市区的养老机构应大力宣传和发展其出行、就医及子女探望等便利性的优点,远离市区的养老机构应重点宣传和发展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占地广阔等休闲性的优点。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7

[关键词]社区;农村老年保健;健康讲座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41-02

社区老年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工作之一,辖区内老年人所占比例一般约10%[1],因此做好社区老年人保健工作,便是社区医务工作者一项重要工作之一。而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2]。针对不同群体在辖区内开展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是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3],也受到了患者及群众的欢迎。为了解健康教育讲座的质量,了解农村老年人对健康教育讲座的满意情况,笔者对参加我中心2008年6月~2009年6月辖区内农村老年保健讲座的村民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6月~2009年6月参加我中心举行的“农村老年人保健系列健康讲座”活动的辖区内村民256名,其中,女性村民146人,年龄48~75岁,平均(59.2±19.2)岁,以老年居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2人,中学文化78人,小学文化56人;所有女性中患有慢性病者105人。男性村民110人,年龄55~80岁,平均(63.4±16.5)岁,以老年居多;男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3人,中学文化38人,小学文化41人;所有男性中患有慢性病者72人。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除一般情况外,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希望获得的保健知识;②社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的有效性;③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④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⑤讲座对哪些方面最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问卷不记名,主要有单选及多选题。经专家评定后确定。

参加健康教育讲座的授课者全部为我中心全科医师,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大专或以上的学历,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问卷调查内容

以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老年人的饮食、运动及睡眠等方面,老年人娱乐活动的选择为主要课题。共发放问卷256份,回收256份,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6.0%。

2.2参加讲座希望获得的老年保健知识

88.2%和84.9%的调查对象参加讲座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是老年慢性病预防和饮食保健。见表1。

表1希望获得的保健知识的统计

2.3开展护理健康讲座的有效性

83.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很有必要。见表2。

表2社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的有效性

2.4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

以往人们对老年保健知识的了解来源于社区内墙报、宣传册的占50.4%,来源于报刊杂志的占27.6%。见表3。

表3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

2.5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

认为老年保健健康讲座内容的通俗、易懂性很好者占26.5%,较好者占66.7%。见表4。

表4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

2.6讲座对哪些方面最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有76.8%的老年人认为慢性病的防治和保健的知识最有实用性,87.0%的老年人认为在老年人的饮食、运动和睡眠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见表5。

表5讲座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3讨论

3.1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

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非常迫切。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主动接受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缺乏,长期固守的陈旧理念,因此在社区开展注重对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的宣教非常有必要和指导意义。本次调查发现,参加讲座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是老年慢性病预防和饮食保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发生很大转变,即从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3]。而多数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患者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学到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因此,健康教育讲座应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低文化水平的农村老年人,为他们多提供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3.2讲座应注重饮食宣教

饮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合理饮食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列第一位[4]。调查中84.9%的老年人想得到更多的饮食保健知识,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也更加重视。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宣教,使农村老年人掌握各类疾病的饮食与营养,以满足他们对健康的渴望与需求。

3.3讲座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工作的态度

通过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使人们认识到社区医护人员不仅仅是看病治疗,还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工作。医护人员不仅是疾病治疗者,同样也能成为健康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从而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同和信任,增强了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信心,更有利于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4要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教育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社区已成为推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务,对社区居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防治疾病、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调查发现,83.3%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社区健康讲座内容设计合理、实用、值得信赖,在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的健康教育,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为改善社区全体村(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活动,把医学保健知识、意识和能力教给社区居民,从而不断提高社区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采取健康行为,促进自身健康,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俊,王红红,喻俊,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10-12.

[2]孟祥臻,翟庆峰,刘晓冬,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93-795.

[3]郑小芬,郑文娴,鲁娟,等.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保健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2):90.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8

作者单位:241000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房

陆静:女,本科,主管护师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60岁)达总人口的14.3%[1],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0%,2050年将达到25.5%,这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2]。快速的老龄化使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急剧上升,对于护理专业化要求更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患者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变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3]。另一方面,现代护理理念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转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心理的影响,为患者的康复树立信心,帮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提升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

1.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因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1.1焦虑心理焦虑的心理在各个年龄层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的表现尤为明显。老年患者焦虑心理的内心体验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是极端的惊恐,而外在行为常常表现为情绪不高、食欲减退、悲观失望等,也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4]。据统计[5],50%~80%的老年患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及治疗,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在多重不良因素作用下,负性情绪逐渐衍变为心理疾病。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或加剧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或加剧焦虑心理,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6]。

1.1.2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轻度的抑郁往往表现为心境不佳,忧伤、悲观、绝望,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丧失兴趣;或者表现为精力丧失、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7%,而在英国是12%[7]。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多是由于病情的不可逆性而引起,通常老年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在这种负性情绪的长久作用下极易导致抑郁。其次,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心肌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细胞增大,心肌硬化,顺应性降低,脑细胞减少,脑室扩大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低,使感觉减退、触觉和温觉阈值下降甚至消失;老年人的内分泌腺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低,反应时间慢,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减弱,这些身体功能的减退,往往成为抑郁心理产生的重要诱因。此外,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等。

1.1.3孤独心理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同年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每个年龄段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孤独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特点,它是老年人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老年患者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客观上使老年患者容易滋生孤独寂寞的情绪。而老年患者身体各个器官都处在衰退和功能下降阶段,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减弱,这些内在因素的变化进一步加剧孤独寂寞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8]。

1.2心理需求因老年患者存在以上诸多的心理问题,为准确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开展了广泛研究。刘垠良研究发现[9],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需求是多方面、多维的,不同老年患者在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加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躯体、情感、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已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涉及老年患者多数需求项目的需求程度上,护理人员和老年患者的观点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如上所述,大多数老年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表现为治疗依从性差、抗药行为等,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给予老年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孤独的心理,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康复效果明显。

2.1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证明[10],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护理方式之一,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李荣认为[11],老年病残患者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心理症状的改善较显著。与刘一琴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实施心理护理后1个月,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较明显的改善,心理护理对控制老年患者的负面情绪效果良好,对病情的缓解有重要作用[12]。愉快和积极的心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2.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老年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有的合并多种疾病,因自身健康状况差,导致老年患者健康信念薄弱。研究显示[11],实施心理护理后,老年患者健康信念明显加强,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医护的信任度、对疾病的重视度、对按时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均大幅提高。对老年人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地改变错误认知,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心理护理就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帮助树立健康的信念,维护老年患者最佳的心理状态。

2.3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3],经过心理护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心理应激达到良好状态,血压、心率平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早期研究单纯关注心理护理对于血压、心率的影响相比,近年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影响。在实施心理护理后,许多老年患者头昏、头痛、乏力、恶心、便秘、失眠等症状明显好转。通过采用CopD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调查,经过心理护理1个月后,老年肺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14],心理护理对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良好。

总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极大关系[15],心理状况会严重影响病情,患者因躯体受病症影响产生较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病情本身恶化的基础上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通过提高心理护理水平使患者的依从性和痊愈率明显提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确保治疗效果。

3老年患者心理评估、心理诊断与心理护理措施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前提是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诊断,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在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3.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习惯、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16]。为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综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以确定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鉴于老年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弱的情况,除了要与患者交谈,更要注重和患者亲人交谈,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轨迹。

3.2心理诊断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患者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患者的心理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理诊断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结合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情况不断修订完善。

3.3心理护理措施

3.3.1观察细致,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除了要求医师技术水平高外,特别希望被重视、受尊敬。护士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热情周到。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17]。

3.3.2建立护士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护理机制运用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家属、医师共同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18]。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鼓励患者与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进而使患者超越情绪的影响,变得更加理智达观,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3.3.3加强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语言沟通方式,能和老年患者交流感情,消解孤独的心理,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护士应特别关注诚挚的沟通在以下重要时点的作用:初入院时,通过介绍环境和规章制度,征求患者意见,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为住院后的心理护理做好准备;配合医师制定的医疗计划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充分满足患者知情权,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患者的配合,坚定信心;在老年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者产生情绪波动时,通过交谈稳定其情绪,防止负性情绪和不良的心理感受加重病情,导致病情复杂化。

3.3.4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常规护理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健康宣教,使得老人们自觉主动地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和习惯,注意保健,防治疾病发生,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才是科学的生活方式[19]。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感受,心理和行为呈现良性循环。通过健康宣教,鼓励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长期参加声乐、舞蹈、摄影等文艺活动使各感觉通道更为积极地接受外界刺激,有助于减缓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20]。健康宣教在心理护理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是心理护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老年患者心理护理队伍建设

心理护理的实施依赖于护理人员,他们的护理技能、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较年轻,他们在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思维、反应能力等方面都与老年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对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把握不够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护理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21],护士对老年护理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相对优于老年人心理特点的掌握情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关注在职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护士通过在职自修、函授或进修的方式学习老年心理护理知识和沟通技能,选派优秀护士脱产学习老年人心理护理,有计划地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另一方面要重视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德国专门开设了老年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4个方面。日本也强调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各类老年护理人员均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22]。为了让更多的老年患者能接受优质、全方位的护理,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中疑难问题的老年专科护士迫在眉睫。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也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能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愉悦、积极的心态,增强老年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要运用最新的护理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老年患者遇到的身心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造福广大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关锐,张磊,范艳艳,等.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必要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3B):7-9.

[3]tsaiSJ,YehHL,HongCJ,etal.associationofCHRna4polymor-phismwithdepressionandlonelinessinelderlymales[J].GenesBrainBehav,2012,11(2):230-234.

[4]张文艳.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22-324.

[5]鞠法红.老年人常见问题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364-365.

[6]Jacobsú,DeCastromS,FuchsFD,etal.theinfluenceofcognition,anxietyandpsychiatricdisordersovertreatmentadherenceinuncontrolledhypertensivepatients[J].pLoSone,2011,6(8):e22925.

[7]CooperC,KatonaC,LyketsosK,etal.asystematicreviewoftreatmentsforrefractorydepressioninolderpeople[J].amJpsychiatry,2011,168(7):681-688.

[8]张乐溪.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8):149.

[9]刘垠良.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00-501.

[10]李宝侠,李芳侠,张红梅,等.老年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41-142.

[11]李荣.46例老年病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2):190-191,194.

[12]刘一琴.76例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0,162.

[13]屈瑶哲,翟昌林.心理护理对居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J].求医问药,2011,9(1):10-11.

[14]蒋艳芳.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1-162.

[15]李淑贞,李莉,李爱香.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18(25):102-103.

[16]李秀芳,赵凤春,崔丽平.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153.

[17]李秀莲.医护心理学[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9:153-154.

[18]osvathp,FeketeS.Suicidalbehaviorintheelderly.ReviewofresultsatthepecsCenterofthewHo/eURomulticenterStudyonSuicide[J].orv-Hetil,2001,142(22):1161-1164.

[19]张菊敏,牛陵俊,张晋华.护理干预对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535-536.

[20]刘沛妤,郭毅飞,刘军静.中老年人学习活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4-196.

[21]周晓艳,周云辉,文安笑.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0B):27-28.

[22]张蓉.国内外老年护理的研究及进展[J].当代护士,2010,10(中旬刊):11-13.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9

作者:张建梅吕云华张沛霖

【摘要】介绍张沛霖主任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辨病,结合中医经络诊查辨证,采用补虚泻实、先远后近的原则,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针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多因受寒或髋关节的过度外展、外旋或蹲位变直位时梨状肌过度牵拉、收缩而损伤,或由于坐骨神经穿过梨状肌时解剖变异,造成坐骨神经在该处受压,产生下肢疼痛及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寒之邪外侵、经脉拘挛或外伤导致经气阻滞,不通则痛。中医属“坐臀风”、“髀枢痛”范畴。

张沛霖主任从医6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倡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中医经络辨证,治疗疾病。笔者作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辨病

本病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但不是坐骨神经痛这个病。张老师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相关诊查以予鉴别:

1.1梨状肌综合征的臀部压痛点在梨状肌,而坐骨神经痛的臀部压痛点在承扶穴。

1.2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直腿抬高在60°以内时下肢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且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而坐骨神经痛患者直腿抬高约30°以上均有下肢疼痛,即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

2经络诊查以辨证

2.1望诊:

2.1.1望行走:患者多有跛行或不能行走,可判断病位在下肢。

2.1.2望臀肌:望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是否有隆起(多为新病、邪实)或凹陷(多为久病、正虚)。

2.1.3望外踝:望外踝周是否有隆起或凹陷,并根据外踝周隆起或凹陷的位置,判断臀部何经阻滞。张老师认为外踝犹如足三阳经的一个微缩观测点,外踝与大转子、臀部的经络分布循行有相关性。足三阳经从头走之足,在外踝周的分布相对集中(外踝前为足阳明经循行,后为足太阳经循行,外踝上为足少阳经循行),即可通过观察外踝周隆起或凹陷的趋势,了解足三阳经的虚实。

2.1.4望小腿:望小腿部足三阳经循行区腧穴是否有隆起或凹陷,并与外踝望诊合参,进一步判断阻滞经络。

2.2问诊:问病因(受寒、过度活动、外伤)、病史(新病、久病)及症状(多为臀及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不耐久行)。

2.3切诊:

2.3.1脉诊:观察尺脉变化。张老师的经验是本病脉诊特征为尺脉延伸变长,新病尺脉弦长,久病尺脉长而无力。

2.3.2触诊:

2.3.2.1新病臀部可触及紧张隆起的梨状肌,并有明显压痛;病程长者,可触及松弛臀肌,梨状肌有压痛。

2.3.2.2臀及小腿部的足三阳经循行区,若触及结节、拘挛者,为实证;若触及松弛、凹陷者为虚证。

3注重补虚泻实,先远后近

在经络诊查与辨证的基础上,张老师运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以“循经选穴”为主,治疗本病。先取远端、具有特异性作用的腧穴(如:足阳明经阻滞选取下巨虚、丰隆,足少阳经阻滞选取阳陵泉、阳交,足太阳经阻滞选取飞扬、跗阳)针刺。待病灶梨状肌拘挛松解,再取近端、局部腧穴(居髎为足少阳、阳跷脉交会穴,环跳为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阿是穴)。远端与近端取穴相配。张老师先取远端穴,将局部病灶视为证据保留,以观察病灶局部在远端取穴针刺前后的变化,旨在探索穴位的特异性、验证经络的存在。另遵循《灵枢·终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原则。治疗时分辨病在筋肉或在骨骼。叩之无痛,则认为病在筋肉。应用《灵枢·官针》篇中治疗肌痹的方法—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深刺病灶局部筋肉之分,以直达病所,疏导闭阻不通之经气,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4典型病例

陈某女41岁初诊2008年11月17日

左臀及大腿后、外侧疼痛,行走不利一周。5天前在某院诊断为“梨状肌综合症”行封闭治疗未见缓解。现左臀及大腿后、外侧持续疼痛,晨起后疼痛激烈,活动后稍缓解,行走不利。查:左外踝后昆仑穴及外踝上悬钟穴周有隆起,左环跳、居髎穴周拘挛,按之作痛,叩之无痛。左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舌苔薄白,左尺脉弦长。

辨病:左梨状肌综合征

辨证(辨经络):邪客于足太阳、少阳二经,经气壅滞而痛。

治宜:疏通足太阳、少阳经气

老年医学的现状与展望篇10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4.87亿的峰值,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驱动力,也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随着我国高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的不断增加,以及独居化、空巢化现象的日益普及,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服务供给上来看,目前我国老龄经济发展迟缓,面临医养服务供给少、发展不均衡、医养产业孵化组织匮乏、创新和技术含量低、专业人才紧缺等诸多问题。供给和需求的巨大缺口,一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峻的养老挑战,同时也催生了“医养融合”的巨大商机。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指出,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医养产业引领老龄经济

老龄经济是与老年群体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服务、用品、设施等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的集合体。医养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为满足老年人健康、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需求而提供老龄服务和用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医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医疗和养老,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超越和提升,是一种大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新兴服务体系和新兴业态。首先,医养产业的对象广泛,可以涵盖所有老年人,包括健康的自养老人、亚健康的康养老人、以及患病的护养老人和医养老人。医养产业是健康、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融合,涉及到老龄服务和老龄产品两大范畴,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如医养地产、医养用品、医养居游、医疗康复及护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等。医养产业的实质,是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关口前移,把需求的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达到少生病、生小病、迟生病的目标,市场弹性大,前景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朝阳产业的医养融合会构成老龄经济的主体,也将引领老龄经济。医养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是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年是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各项生理机能都在不断退化,老年人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承受着失能和各种疾病的风险,故而整个老年群体的刚性消费需求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这一核心进行的。而且健康养老不仅是老年人个体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

其次,我国“重医疗轻健康”、“重治病、轻预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而老年人正是慢性病的患病主体,我国老年人发病率是非老年群体的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慢病占慢病总数的71.4%,有42%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疾病,仅慢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就为青壮年的3倍,占医疗总费用的30%-35%。这些不仅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晚年生活幸福度,还将耗费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使老龄化成为社会的负担。

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主的医养产业,有望改变现在“重医不重康”的现状,在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把疾病耗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压力降到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压力。

第三,除了健康需求,老年人最怕孤独和精神空虚,相比居家养老,以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代表的医养融合可以为老年人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新的朋友圈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83岁高龄的章继高是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电接触学科开拓者之一,他的老伴李蘅教授82岁,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任教,他们目前居住在泰康的高端养老社区燕园。他们亲身体会到社区养老除了养老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有保障,最重要的是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居家养老享受不到活力养老的乐趣。

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医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医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需的外部经济、政策、市场和产业技术环境正在不断地优化,社会各界对于医养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前景非常看好。

保险企业跨界医养产业已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泰康人寿率先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目前以“医养融合”为特色的“泰康之家”已先后完成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社区布局,在医疗养老领域独树一帜。

在8月15日举行的《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新闻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表示,“医疗、养老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产业,泰康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健康养生’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话题。泰康的战略是以大健康为核心,围绕保险、资管、医养三大核心业务推进,其中战略协同的核心就是医养,泰康的医养战略不是十年、二十年规划,而是百年大计。未来每个省会城市应该有我们的养老社区、三甲医院,将保险与医疗养老实体相结合,泰康就是要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更富足,让泰康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房地产企业也对这一“宝藏”垂涎三尺,万达、万科、绿城等国内知名开发商旗下都有“医养”项目相继落地。

高净值人群医养新需求

8月15日,泰康与胡润研究院连续第二年《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中国大陆地区千万高净值人群数量约134万,比去年增加13万人,增长率达到10.7%;亿万高净值人群人数约8.9万,比去年增加1.1万人,增长率高达14.1%。从地区分布看,与去年相同,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达43%;华北第二,占23%;华南第三,占19%。广东取代北京成为今年千万资产人群最多的省份,第三是上海,浙江排名第四,这4个省市共拥有高净值人群84.3万人,占全国的63%。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调查,高净值人群家庭平均赡养3位老人,其中超过5成家庭的老人年龄在70~79岁之间,18%的家庭的老人年龄超过80岁,这部分是重点需要照顾的核心人群。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2016年,‘健康养生’首次成为高净值人群最感兴趣的话题。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高净值人群对于‘养老’呈现出更为乐观和开放的态度,医养融合的理念在过去一年关注度大幅上升,高净值人群对新型养老的认知有所提高,调查显示,更多高净值人群对中高端养老社区表示感兴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终极关怀’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

《白皮书》显示,95%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认为,社会保险无法满足目前的保障需求。他们选择购买社保以外的商业寿险,主要原因为高净值人群与社会保障本身并无太大关系,高净值人群的生活品质并不因社会保障而影响或改变,社保仅仅是从国家层面为广泛的普通大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险范畴。

由于商业保险在保障全面性、选择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其在高净值人群中的关注度、重视度和认可度与日俱增。在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评价上,78%的高净值人群认为较重要;59%的高净值人群表示会主动了解商业人寿保险,这一比例远超去年的22%。

《白皮书》调查表明,高净值人群对新型养老社区的认知度和需求大幅提升,中高端养老社区已逐渐成为高净值人群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且感兴趣人群呈年轻趋势。作为高净值人群本人,在未来养老方式的规划上,有57%的人群认为纯居家式养老是首选,28%的人愿意选择中高端养老社区,社区养老以8%排名第三。与去年相比,未来养老方式的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纯居家式养老虽然仍有超过一半的占比,但其选择倾向下降幅度为26%;中高端养老社区的选择比例在一年里上升幅度为87%,尤其在35岁以下年轻人群中,选择率由去年的17%上升至今年的39%。

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高净值人群对于“养老”呈现出更为乐观和开放的态度,他们普遍期望丰富多彩的养老生活,退休后能够到处旅游,享受生活,以获取愉悦放松的心态。在养老上,他们更加独立,对于子女并不过多依赖和寄予过多期望,会通过投资理财、商业保险等途径进行日后自己的养老规划。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进入“力不从心的老年状态”之后,能够“机构或社区养老”――不仅医疗有保障,也能减轻421结构下子女的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养老及相关产业逐渐发展与成熟,使得养老选择更加多元化,“居家养老”才能表现子女孝顺的社会舆论观念也正在逐步改善。

目前来看,高净值人群选择就医机构时,拥有先进设备和丰富专家资源的公立医院仍是首选。高净值人群对目前的医疗满意度总体来说较低,各项满意度指标均低于8分,尤其在就医环境和服务质量上。未来高净值人群医疗机构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私立医院、私人医生、海外医疗/体检、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医疗需求将大比例提升,未来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