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5:16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1

小学语文教育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就肩负起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观念与技能的责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育中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有目的的环境教育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下面我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谈一下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结合语文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将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本内容,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课本里面有很多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一些图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伟大,让学生产生护美的欲望。另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父亲和鸟》等课文时,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展开人和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最后再将现在的环境状况告诉学生,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如在学习《食物从何而来》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食物链,这个环节上的任何生物都不能活下去;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发自内心地自觉去保护环境。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写“环境保护的日记”,让他们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情,哪怕是保护小动物、随手关灯等非常细小的生活小事。让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对保护环境形成一种习惯,从而领悟到保护环境的可贵。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安排每次写作前都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更能增加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小学作文中渗透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也为作文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题材。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的范围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环境的诗文,但还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影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亲自参与宣传活动和体验活动。通过他们的实际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对恶劣环境的厌恶之情,以此来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角度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会、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更多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开展普及环境教育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可以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完善管理制度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22-01

随着国人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教育也开始走进课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品读美文时寓入环境教育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描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之类的散文。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落实到行动中去发现、保护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事物。因此,可以通过品读美的语言文字,把环境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心中。

如教学《林海》,文中写道:“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教读这一段时,笔者则以抒情的语言导读:“多么美的语言,老舍笔下的兴安岭已经纯粹是一位灵秀的姑娘,一位穿着绿袖红鞋随风轻舞的少女,让我们跟着她走进兴安岭的怀抱,去闻一闻花香,去采撷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吧!”学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笔者因势利导:“徜徉于这么美的环境中,你想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想把她捧在手中,放在心中;也有的说,希望兴安岭永远美丽。在这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的境地,环境教育也已经深入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描写风景环境的散文,通过多种品读的方式,加上教师的引导,环境教育的渗透就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在视听情境中孕育环境教育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努力创设一种优美的、清晰的视听情境,使学生乐意接受。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产生相应的情感。

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运用录像手段,在荧屏上展现了大榕树的美姿和鸟儿欢叫的热闹情景,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并且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一颗大榕树就能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回到课文中的阅读才知道:那里的农民不允许人们去捉鸟。笔者还通过相关资料告诉学生当地人通过保护大榕树和保护鸟而取得了经济效益。学生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鸟类的感情油然而生。

三、在辨析讨论中融入环境教育

通过有关现象及问题的辨析讨论,也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这不仅能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和感情的升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明辨是非,进而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如在教学完《蛇与庄稼》一课时,学生已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界的生物链如果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威胁。如果课文就此结束,学生受到的情感教育并不深刻,更谈不上理性地加强环境保护。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辩论题让学生讨论:自然界中生物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我们知道了蛇是老鼠的天敌,可是社会上乱捕捉蛇的现象也不是个别,有的人故意捕捉蛇来卖、来吃,这些人的做法对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通过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各自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蛇与人类生活、人类环境的关系,明确保护蛇的重要性。在教学《朱鹗飞回来了》和《金色的脚印》时,笔者也设计了类似的问题:动物也有性情,他们也有生死相依之情,也有亲子之爱,那怎么样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和我们成为朋友呢?学生在辨析讨论中逐渐明晰:给动物生存的空间,和动物和睦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

四、在小练笔中融入环境教育

小练笔是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延伸,即从具体的课文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观察,联系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的一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诸如不许践踏草坪、不许伤害生物、要节约用水、要爱护树木等多种保护环境的读写训练。这种方式的环保教育与以上几种方式相比,更容易对学生的行为和环境道德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地球母亲的诉说”的练笔训练。通过这样听说读写的结合方式,让环境教育渗透并扎实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3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小学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逐渐普及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合格语文素养的、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人才。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教师应当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环境的正作用。

一、建设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文字来解释一些古诗词或其他教学要点,繁重的板书书写工作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疲累。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后,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使用网页投影来替代部分板书教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教学任务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好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许多小学生眼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自己难以提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主动参与教师的提问活动,从而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有趣的教学视频,在教导古诗词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如此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此外,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的学生,能够利用电脑便捷地查询语文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目前,不少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许多小学也设有微机室,只要学生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学习,则其学习成绩将获得大大提高。

二、教师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我国小学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不重视在课前进行教材预习、课后进行自主复习。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脑进行教材预习、完成家庭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语文探究题目投影至白板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料能够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遇到困惑后自主独立地思考,实在无法解决问题再上网搜索资料或者向周边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情境教学法,事实表明,情境教学法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相关教学情境,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的效果。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多次应用游戏情境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某次,笔者课堂上组织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教材文章中的人物,在游戏过程中,笔者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多段音乐,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活力,十分活跃地还原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整节课的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一类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某次,笔者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向每个小组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各个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得出问题的答案。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前,笔者会组织学生进入微机室上课,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资料,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答案。

3.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设施在小学语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利有弊,可以说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身处数字化环境中的学生会逐渐依赖网络,过度依赖网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如果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略了基本的板书教学,则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受到削弱。为此,教应当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控制学生在学校内的上网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考而不是成为网络技术的“奴仆”,如此能有效发挥数字化环境对教学的积极效果。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环境教育;渗透融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由于具有很强的基础上,因而加强环境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这就需要在开展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合,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发,积极探索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渗透融合的有效模式,着力提升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这就需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能力是当前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加强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进而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模式创新,在“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环境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想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语文教育当中,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二、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环境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一定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使环境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改进语文教育理念。理念至关重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使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其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一定要将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教育渗透、融合模式的探索,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环境教育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环境教育上升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把环境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深度整合,只要与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都要进行拓展和渗透。比如在对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拓展教育,说明环境与人的关系,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等等。二是加强环境文化教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特别是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来说,都必须以文化为载体,要想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大力推动小学生环境文化的教育。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对环境理念、环境道德、环境规范等进行渗透,让小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环境保护在小学生内兴起,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还要重视“绿色课堂”建设,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师的环境进行分析,引导小学生保护环境。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比如在讲解有一些消费内容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绿色消费。三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小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环境教育的“渗透性”,还必须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最从重要的就是要做“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环境好的地方以及环境遭受破坏的地方去实践,并且让学小学去感悟,要求小学生写一些与环境有关的小作文或者日记等等;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又要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观察环境、保护环境,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知行合一”。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渗透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机制的改进和创新,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特别是要在改进语文教育理念、加强环境文化教育、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使环境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步渗透到小学生的内心当中,使小学生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小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都具有重要价值,各级各类小学以及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芳珍.对小学环境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

[2]陈继红.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兴趣;难点;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

2.摒弃单学科、脱离情境的班级封闭环境下的授课式教学,实现了多学科、多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整合。

3.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强调引入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

二、语文网络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网络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力争将技术手段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前指导策略

网络化教学,在内容上体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有着显著的不同。如何实现网络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学习方式的最优化,课堂效率的最高化,学生的课前指导策略是基本。

1.指导建立班级网络群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利用学生的家庭电脑资源,指导建立校园班级网络群,有利于班级信息的沟通,也有利于师生学习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让师生真正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

2.推荐查找的网址或网站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必须学习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材料,使学习内容丰富化,学习形式自主化。为了使这种学习方法得以更好运用,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推荐和提供较好的网址或网站,并教会他们查找的路径和方法。

3.指导收集、筛选和保存资料

学生查找到有关的学习内容后,如何收集和选择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这也是关键的学习方法。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筛选,然后正确保存到自己的空间里(也可是自己的QQ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熟悉信息并在群里相互交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策略

我认为,多媒体并不完全是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而是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观念,多媒体网络只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才是第一位的,教师要融入学生学习探索的情境之中。通过多媒体,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努力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1.化“虚”为“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资源的形象性,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变“想我学”为“我想学”,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

2.化“无”为“有”,丰富内容,突破难点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同时都会发现,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些解决得较好,有些还不完美,有些甚至一时无法理解。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通过课本和探讨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即是课文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在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学习,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进一步读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增添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的内容和画面,化“无”为“有”,把课文中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补充进来,使其充实化、直观化,丰富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去感悟、去品味语言,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从而让他们更好更快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3.化“讲授”为“自主”,协作学习,勇于创新

网络课堂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发展。教学中,应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重分析,轻感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丰富资源,化“繁”为“简”,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为主框架,以“轻分析,重感悟,重探究,重协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教学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学会独立思考,更要学会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之间要保持融洽的关系,共同享受信息资源,共同完成担负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纳入教学课程。如何正确合理地把握网络教学,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课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挖掘和探究网络的新特点,使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相信,网络教学一定会成为教育事业的新

亮点。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6

一、在大班额环境下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传统的集体授课,教师心目中的学优生总在台前表演,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观众,陪读或陪坐,有的一陪就是几年,其结果使许多孩子失去了机会,不善于讲话,不善于与人交流,一旦让他们说话,他们不是面红耳赤就是结结巴巴,因而,我觉得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技能非常重要。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例如,当老师讲课或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听明白了可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赏;在课堂上,要先听后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

2.老师言传身教,使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交流与合作技能。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经常面带微笑,嘴里一边说“请你回答”,手一边做出“请”的姿势,学生回答完毕,我会自然地说“请坐下”。时间长了,学生请我解答问题时自然会说:“老师,请你帮我说说这道题。”以上做法无形中使师生之间就成了真正的朋友,学生从中学会了沟通、合作。在为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常常会写这样的话:“你如果同意老师的意见,请你把作文重写一遍。”学生重写的作文,我会给他们写上这样的话:“谢谢你接受老师的意见,这次写得很成功。”我将作文本发给他们时,总会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无比的喜悦。

3.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说技能。述说技能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必备的一种技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说:“不会述说就不会与人交流,不会与人交流就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合作将来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独木难成林,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会引导和要求他们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做到心不慌,脸不红,争取别人爱听你讲话,并从你的讲话中汲取教益。

二、在大班额环境下实现集体教学、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由于我们的教学班额大,难免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实行集体教学,势必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大面积差生的出现。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结合的教学方式,效果甚好。我在备课时首先确定好哪些内容由教师面向全班学生传授,哪些问题由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解决,哪些学困生还需要个别辅导。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全班汇报查找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两小儿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最后,我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他们个别辅导。由于我采取了集体教学、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果很成功,学生各有所获,我和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在大班额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必须合理排座分组

在大班额条件下,座位的安排直接影响课堂纪律与教学效果。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化的安排。首先,小组成员必须坐得集中,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其次,座位要安排得便于老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指导、参与。第三,给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明确分工,当开展活动时,大家带着目标任务,各负其责,进行学习,做到有机放失,最后进行集中汇报。这样老师就很简单地了解到合作学习的效果。第四,座位既要按高矮安排,还要注意把守纪与不守纪的搭配,男女生的搭配,同桌学习基础差异的搭配,尽量把优势互补的学生安排成同桌。以便开展合作探究与互助学习,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传、帮、带作用,利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7

一、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阅读片断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为指挥捧,不应以教师的全面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课堂上一潭死水,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会抑制学生张扬个性。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这种自由选择的空间才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体现。

如:我们在上《丰碑》这一课时,就采取了这种学习方式:首先让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征求学生的选择,你们喜欢学习哪些段落请提出来,但教师只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片断学习,说出你们的理由是什么?老师的导语一下击活了课堂的气氛。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挑选第七自然段的同学是这样来评价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描写细致,逼真,给人印象太深,特别是‘镇定、安详’这两个词用得准确,写出了军需处长那种从容不迫、视死如归,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肯留下一件棉衣的高贵品质,他的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值得我们学习。”喜欢学习描写将军片断的同学又是这样表达的:“将军神态的变化描写丰富,感情浓烈,喜、怒、哀、乐洋溢在字里行间,使人读了之后,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是一位关心、爱护战士的好领导。他的感情分明,当他听到有人冻死时,‘脸上严峻’、‘嘴角抽动’、‘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当他又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是那么深情地为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的将军又是多么令人敬佩”。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的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敏锐性,广阔的学习空间确实有利益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的活力。当今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质疑并不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所提的问题要突破重点、难点、疑点。在指导学生质疑之前,我们告诉学生的方法是从课题、从关键词、从重点句、从中心句、从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方面入手,待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学会质疑。

如:我们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课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又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纵观全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正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吗?又如《田忌赛马》这一课,有个学生是这样质疑的:”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是不是随便调换一下出场顺序都能取胜呢?这一创造性的质疑使课堂掀起了一高潮,全班同学立刻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还不断地动手摆弄起来。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孙膑是在观察分析田、齐双方的实际情况下运用了统筹法,科学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结果,而并不是随便调换一下就可以取之胜利。

三、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

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发散思维。它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束缚学生思维的方面。

如回答问题,《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尊敬和爱戴。如果学生写“人们是多么想看到”就不行了,认为回答不全面,没有突出中心,像这样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应试教育标准化统一答案的确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想推动课程的变革,就应提倡学生的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维。

四、大胆开放语文课堂教学

开放语文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为教学服务,能构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能打破陈旧的、墨守成规的生硬课堂,到广阔的空间去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更广阔的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8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可在这种快速“生产文明”的过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日渐成为制约发展并威胁人类自身存在的隐患。有识之士指出: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恶化的关系还要靠觉悟了的人的自觉行动。在语文课上做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与加强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分析和运用现行教材,在教学别注意了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各种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从字词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文中出现一些环境基础知识的名词,要讲清其词义,渗透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事。有些名词如“龙”,看来与环境教育无关,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花三两句话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环境教育。“龙”除了传说中是能呼风唤雨的动物及帝王的象征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近代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脚有尾的爬虫”如恐龙,翼手龙。它们生活在广阔的湿地,吃大量的藻类植物,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早就灭绝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毁,珍禽异兽就会灭绝,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语文课的特点,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渗透环境教育。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元帅游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但是前不久,我们游过桂林,山水之美确实令人留连忘返,但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语中的: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接着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样一来,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六个字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同时决非杞人忧天的环保教育,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

二、运用“教材插图”感知形象,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借助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环保意识,激发环保热情。例如:在教《秋游》时,借助音乐和动画片,把学生带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大自然美景中去,让大家感受到:秋天,天空那么蓝,那么高,白云像白兔,像绵羊;农田里,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小朋友们逮蚂蚱,奔跑,多开心啊!

看完动画片后,启发学生:大自然这么美,我们更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下,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使孩子们在忘我的状态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树立起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鸟,自觉地去做环保小卫士。

三、感悟课文内容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如第三册语文课本中的《识字1》、《乡下孩子》、《识字8》、《青松》等课文都写到了植物,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小动物过冬》等课文中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充满智慧。在教《蛇与庄稼》一文时,教师用类比法直接导入:古时候,普鲁士一个国王看到自己十分爱吃的即将成熟的樱桃被麻雀啄食,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麻雀,这下麻雀可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麻雀倒是消灭得差不多了,可是樱桃却被害虫吞食一空。这个故事表明了“樱桃――麻雀――害虫”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蛇――田鼠――庄稼”是异曲同工的,告诉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加倍的无的情惩罚。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见蛇不打三分罪”的谚语,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已失去了其正确性,我们要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珍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列之中去,逐渐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探讨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灌输式的教学,即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材的讲解,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性。在网络化逐渐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互动式的讨论学习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的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生境互动

生境互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互动方式,因为小学生年龄特点就是充满好奇,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并且好动、爱问为什么等。借助小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加以很好的利用,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生境互动,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起到很好掌握所学知识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特点,通过投影、图片、音乐、视频等网络资源向学生直观、形象的展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境感官,实现互动式的教学目标。比如,《草原的早晨》这一课文的学习时,通过网络资源,多找一些草原的视频资料,配上优美的音乐,马儿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腾。在学生切身的体会到草原的魅力,特别是山区的小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见过草原,或者电视上看见过也没形成具体的印象。要他们仅仅跟从课文去感受、去体会草原的美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在他们的脑海中能够形成的也仅仅只能是文字的印象。通过十几分钟的视频观看,在音乐中切实的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需求动机。然后在课文的讲解中逐一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起到了学习的作用。又比如,《狐狸和乌鸦》课文的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先找一些动漫材料给学生进行播放,然后找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狐狸的同学要想尽办法让“乌鸦”开口,一旦“乌鸦”开口,就表示狐狸取得了成功。“狐狸”可以通过讲笑话、提问题等方式来让“乌鸦”开口,如你多少岁了啊?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啊?而“乌鸦”则要想尽办法用肢体语言来回答,避免开口。在这个过程中,先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更加深了课文主体思想的表达,再结合课文,在学生轻松、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教学就显得十分轻松了。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激励、评价和进行一些讨论式的学习。小学生本身就具有爱发问、爱争辩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在网络的环境中,大家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自己观点意见的抒发,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碰撞、交融,以获得情感的共享、语文素养的提升。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争辩本能,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习,从争辩中体验知识。比如,学习《谁的本领大》的时候,老师先找一些太阳能的资料图片或视频,再找一些台风、龙卷风等造成的灾害景象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几分钟,充分感受太阳能和风的威力,然后提问谁的本领大?让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辩,在争辩中肯定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对课文《谁的本领大》进行学习,学习过后再让学生来说谁的本领大,最后老师总结风和太阳在不同的情景下本领各有优势。在这个课文的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料的形象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了风和太阳的“本领”,然后通过争辩,实现生生互动的环节,最后获得学习课文的目的。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强有力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网络环境,尽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老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比如,《木兰从军》的学习时,利用网络资料,动画模拟木兰从军的某些场景,如扛着长枪、穿着盔甲等。促使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木兰是一个女孩子,她为什么要从军?木兰从军的时候怎么能够扛得动那么长的枪?还穿着那么笨重的盔甲。利用这些问题为切入点,老师开始讲解这篇课文,解答学生的这几个问题,从而通过互动实现了课文的学习。

四、总结

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灌输者转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更多的是起着一个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直观、形象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感悟课文。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三种模式[J].新课程(教研),2011,(04):137-138.

[2]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262-264.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50-01

1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会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模式,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境、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2创新教学信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小学语文中《黄河象》和《琥珀》这些课,其中关于“化石”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3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