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感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6:12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审美教育

引言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健康的人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教材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等进行深挖,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简要阐述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审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历史悠久、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建立在文言文教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文言文与当代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字词含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受传统文言文授课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对照译注进行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这种教学现状不但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教育初衷,也影响到在文言文正常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审美教育贯彻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审美不单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只有调动激发起学生审美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在获得美的感受时才会激发审美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才能对美产生情感,才能真正喜欢上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小石潭、岳阳楼等优美的景色展示给学生,然后以导游者的身份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安徽滁州醉翁亭,全面领略一下欧阳修老先生的醉翁亭美景。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审美激情,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品味语言,诱发审美想象

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有着巨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仅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极挖掘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仔细阅读、品味揣摩。通过这种语言品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语言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的目的。

3.用心感知,提高审美理解

初中文言文选取的内容大都是古人的经典之作,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具有很深的意境美,作者高尚的情操蕴含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要让学生通过用心感知,体会作者描述的意境,通过让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蜀道非常陌生,尤其是对于蜀道的奇丽惊险无法体会,对于文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p崖转石万壑雷。”等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将文章中的这种描述具体化,让学生在欣赏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美景中,用心感知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通过用心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朗读,获得审美体验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语言工整、讲求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形象感知,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与妻书”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爱,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体会到林觉民高尚的人格美和真挚的情感美,通过朗读一个高大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巍然屹立。这种通过朗读获得的审美体验更加真挚、更加深刻,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又通过感受人物的人格美,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中蕴含的各种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品味、内容感知、朗读训练挖掘文言文中美的因素,不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建娥.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2011(8):134-135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2

引言

语文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阅读、词汇等,都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写作是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过程,当前很多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都感觉难度较大,写出来的作文比较平凡,语言上没有新意、主旨不明确等,都是当前初中生语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源,由于有的初中生语言基础比较薄弱,掌握的词汇量不多,写作素材较少,当遇到写作任务时,脑海中并没有足够的素材用于写作练习。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累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各种写作素材的搜集,掌握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与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当前大多数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使得语文写作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作文练习没有兴趣,没有真正实现初中教育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写作教育,对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累积写作素材,并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借助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初中教育也不断改革,初中教育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在素质教育时代,初中教育更重视综合教育,语文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多新的词汇,而应该要将其当做是一种全面教育,当做一种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进行重视,不断实现人性化教育和柔性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以写作教学为例,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重视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当前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交际能力等,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交际过程,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实现对话的过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抒发,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写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考核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而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对作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

2.学生的素材累积不足

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由于缺乏素材,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感情。很多初中生的语言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累积足够的素材,因此导致写作时难度加大。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老化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注重教学进度,一味地赶进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基础。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初中生的语言基础不够扎实,对写作主题的理解不准确,只是?未康赝瓿尚醋魅挝瘢?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写作,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低下。初中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应用这种想象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很少对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写作水平较低。

另外,写作教学的内容要也比较老旧,写作教育的关键在于素材,有趣、生动的写作素材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传统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对大纲教材中的课文当做写作素材进行分析,拓展阅读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得不到拓展,对学生的写作、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1.改变写作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虽然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学生依旧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内容的教学目标都要进行明确,例如写作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借助优美的语言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长短结合,确定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2.帮助学生累积写作素材

很多初中生本身的语言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在写作过程中更是感觉可用素材较少。对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写作素材的丰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好方法是加强阅读,阅读量的丰富,可以为学生写作练习提供很大帮助,经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模式等进行理解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材是语文课本,其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不到累积,因此,学生还应该要拓宽阅读范围,要涉猎一些其他的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青少年写作经典等,都可以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推荐一些难度适中的中西方文学作品给学生,其主题不能太过深奥,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写作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这些作品为例进行写作技巧分析,课外要让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读后感,或者在阅读之后可以与其他学生分享经验,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各种文学作品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素材,用于写作。

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写作

写作的关键在于过程,教师应该要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并且加强对写作过程的理解。在教学模式改进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平台,使得写作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加强情感引导教育,在结合“国庆”主题进行写作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播放一些建国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建国史上我国战士为国家发展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对国家、民族的认知,通过情感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抒发真挚的情感,提高作文的深度。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3

1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

2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中的《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技术和艺术特征的说明,让学生学到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同时突出了热爱祖国的园林艺术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中的《消逝的仙湖》一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法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象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威尼斯商人〉选场》、《〈龙须沟〉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热爱岗位;创设情境;挖掘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要注重使初中生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使初中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与文本、作者在心灵上实现共鸣。下面,笔者从语文教师要热爱岗位、创设情感情境、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教师要热爱岗位

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就必须真正热爱教师这个岗位,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在课堂上以高涨的热情面对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师热爱岗位,对于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期待,走入课堂之后,便可以用自己的热情来感化学生,学生也愿意投入语文的学习中。反过来讲,如果教师只把这份职业当成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工具,对这份工作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在进入教室之后,由于这种消极的情绪对学生疾言厉色,不苟言笑,这会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承受过大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的情绪,生怕教师会责骂自己。@而易见,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于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更无从谈起。

二、创设情感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近些年来被世人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教师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情感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某种特定的情感包围下,学习语文知识,感触作者抒发的特定情感,以情激情,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其对文本内容有所感触。教师可以在导入课堂时,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在课堂开始之初便投身于固定的情感之中。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渲染下,自然而然地带着这种特定的情感学习语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虽然由于人的认知差异等原因,无法使学生获得与作者完全相同的感受,但是创设情感情境,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更贴切地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涉猎十分广泛,选用的文章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来的精品,在这些文章中,也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如《桃花源记》表述了陶渊明渴望人人安居乐业,远离世外尘嚣,向往和平生活的情感;《背影》表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亲情等。这些语言或朴实、或华丽,但都隐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文字体会作者抒发的真实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做的每个动作、说的每句话,都会影响学生的感受,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将其引入具体的情境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教师可以利用热播剧《琅琊榜》,向学生讲述听信奸佞小人、罔顾忠良贤臣以至于全军覆灭的故事,调动学生的慷慨与愤恨之情,然后引入《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的教学,这样便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采言纳谏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初中生施以良好的情感教育,使其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成长为积极向上的大好青年。教师必须要热爱岗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以自身对岗位的热爱之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能够切身感知特定的情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情感,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让学生能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接受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早已经存在于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直觉感悟与生命智慧,使人成为有完整知识和人格结构的和谐的人。而这其中,人类必须通过审美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活动之中,感官与精神、感受力与创造力才会幸运地获得均衡发展,才能使人处于人性完满的和谐状态。可以说,“美育”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①。毫无疑问,作为中学生核心课程的“英语”有着独具特色的美育功能。那么,令我们关切的是,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分量如何?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情况怎样?存在什么样的共性问题?又如何纠正或改变?这正是本文阐释的核心问题所在,并以此求教于方家,促进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向深处延展。

一、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能不留意者也。”②蔡元培也讲过类似的话:“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桥梁。”③二人都是强调美育的本质内涵及功能所在,即美育对人性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中的“美”,始终站在制高点上反映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的理想、追求、人的精神寄托和人的奋斗目标,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一句话,审美教育是健全人的人格、塑造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的教育,这其中学校的审美教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逐步盛行,社会出现了过多强调人的个体性和主体自由性、当下享乐性等现象,导致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理想性。抛弃理想,放弃精神追求,无视健全人的本质,紧盯经济。这些人性异化的现象恰恰反映出,崇尚理想性的审美教育施行的必要性。应该看到,审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今生活到处充满美的形象,人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感染与精神上的净化,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美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初中生作为人生刚起步的稚嫩群体,尤其需要美育渗透至心灵深处,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通过英语美育的有效渗透,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健康生活、提高美的感悟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就英语语言本身而言,因为我国文字与西方文字差距悬殊,加之相当多初中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在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后,所以会出现消极厌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一般。这就要求美育的渗透,艺术性地进行英语教学,让课堂如音乐流淌、戏剧演出、优美画面的铺展,使英语课堂不再是枯燥的平直的,而是一种审美活动,让学生自觉进入欣赏的心理感知活动中,如此的英语美育渗透效果肯定很好。

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把美育尤其是初中美育教育放在语文、品德、传统文化等课程或教学活动中,而把日益重要的英语课程通常视为知识性学习,其中的美育渗透程度则相对浅得多。另外一方面,学者们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状况整体层面上关注得多,对其中的美育渗透情况则研究得甚少,即使有往往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论述,这些论述通常显得空洞而缺乏实践操作性。鉴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法,针对初中英语课堂上美育渗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生对课堂中美育有机渗透的诉求与渴望心态。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成效,从而找到改进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④。

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美育渗透状况分析

(一)英语课堂美感状况分析

调查首先从初中生对当前英语课堂美感状况评价开始,立足于此,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在是否渗透美感方面有个客观的判断。

“你感觉目前英语教学课堂氛围如何?”,32%的学生认为很好,60%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单调。

“你认为目前英语教学课堂最缺少什么?”,22%的学生认为是灵活的教学方法,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的幽默,52%的学生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2%的学生认为是整体美感。

从以上两个调查问题可以发现,60%的学生感觉课堂氛围一般,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氛围整体上显得不够富有活力。那么这里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52%的学生感觉教学技术手段缺乏,教师靠单纯的“填鸭式”口传教学,整体上显得手段单一。事实上,这最终会导致课堂“整体美感”的匮乏,学生自然就会对课堂教学不够满意。

(二)美育渗透诸层面分析

初中英语美育的渗透不是以空洞的理论来建构的,而是可以从诸多可行的途径进行实际操作,亦即从语言美、教态美、板书设计美、心灵美、多媒体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在这些方面究竟展现得如何,从受众的对象即学生的观点上,就可以看出最终的效果以及学生内心的期望。

“你认为英语老师语言美应该如何?”方面,18%的学生认为中国式表达即可,40%的学生认为严格按英、美式读音教学,32%的学生认为圆润、轻重、顿挫、动听,10%的学生认为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即可,无所谓美感。

英语是一个第二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知语言、接受语言,最终能以语言交际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倾向知识克隆,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语言美就无从谈起。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共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语言表达应象美英式标准音那样:圆润、轻重、顿挫、动听。事实上,英语语言本身具有鲜明的美感,除了具有外在的线性美外,还有诸如元音有长短、辅音有不完全爆破现象,单词读音有轻重,句子重音有强弱,语调有升降等特征。最终,英语语音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因此,良好的语音表达和英语思维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外国风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英语老师教态美重要吗?”方面,16%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仅教学水平高就行,74%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仪容、风度、神情、姿势等都要讲究,10%的学生认为一般。

74%的学生认为教态美非常重要,仪容、风度、神情、姿势等都要讲究。教态是无声的语言,某个眼神才能增强记忆,相应的“体态语”也能给学生以感官冲击,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老师板书设计应强调美感吗?”方面,34%的学生认为不应当,只写出关键单词即可,12%的学生认为不用写、让学生听写,54%的学生认为应该,且应精心设计。

以上有54%的学生认为应精心设计板书,说明学生视觉上喜欢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书写。板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本身就是个微型教案,这一点与教师口语表达一样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课堂中播放经典英文歌曲有什么作用?”方面,20%的学生认为没作用、听不懂,30%的学生认为培养音乐天赋,5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听曲填词、提高英语美感。

“把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放在英语课堂上有什么意义?”方面,10%的学生认为没意义,与英语学习无关,74%的学生认为可加深单词记忆,启发学生情感,16%的学生认为扩大学生见识面。

“你希望在课堂上参与故事表演吗?”方面,18%的学生认为不希望、不敢、没表演天赋,50%的学生认为还可以,看别人表演,26%的学生认为非常希望,很让人陶醉、感染,提高学习效率,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耽误时间。

“观赏经典英文电影有必要吗?”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但应剪辑其中经典短片学习,3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根本看不懂,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听老师安排。

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从多媒体或美术展品等教学手段方面来调查学生的看法。在听英文歌曲方面,50%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听曲填词、增强英语美感。事实上,音乐是一个整体有秩序的组合,旋律美鲜明,音乐最直接打动人。听英语歌曲,进行音乐欣赏,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帮助学生听曲填词,进而增强学习兴趣,以及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也会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如音乐般的美丽;在美术品的展示方面,74%的学生认为这可以加深单词记忆,激发学生情感。美术作品主要是指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如绘画和雕塑等。以此为媒介,那些具有美术感知作用的英语教学,既丰富了学生语言,又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故事表演方面,76%的学生喜欢观看课堂上的表演。表演故事,以一定场景、形象、意境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陶醉在美的意境中。学生在体验中鉴赏美,从表演中启发和感染,这大大有助于提升学习技巧,掌握语言规律;在观看经典英文电影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经典短片。电影是现代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用蒙太奇方法剪接,连贯画面有序。那些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更能吸引中学生去欣赏,并能不知觉地掌握经典英语的表达,这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你觉得学习英语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吗?”方面,20%的学生认为没有,仅仅是语言知识学习,18%的学生认为很少,6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对做人、做事、国际交往都有好处。

“你在学习关于西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知识时,对这几个西方节日态度”方面,60%的学生认为很好,应当视为自己的节日,10%的学生认为应坚守中国传统,与西方节日保持距离,26%的学生认为仅仅把这些视为知识学习,不能刻意改变自己生活,4%的学生认为随大流,没感觉。

以上两方面主要调查的是英语对学生的心灵美的塑造作用。6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非常有意义,对做人、做事、国际交往等都有好处。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这里自然会涉及西方文化的精华,如外国的风俗、人情以及诸多求真、向善的正面人性,这些都有助于加大对学生心灵教育的渗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帮助他们学会做人。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学习西方文化不是全盘吸收,这里还有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60%的学生认为应把西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视为自己的节日,仅有10%的学生认为应坚守中国传统,与西方节日保持距离。可见,学习英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与理性的引导。不然,过分地偏离传统、沉醉于西方文化,那最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三)有关美育教育的建议分析

“你对初中英语美育渗透的建议”方面,20%的学生认为传授知识即可,65%的学生认为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课堂整体美感,9%的学生认为长期聘请外教,6%的学生认为不现实,无所谓。

调查显示,65%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课堂整体美感,只有6%的学生觉得英语美育渗透不现实,可见绝大学生渴望在整体具有美感的英语课堂上进行学习,并且重心是美学元素的多层组合。总之,加强英语教学的美育渗透是人心所向,也是当时代之必然。

三、关于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建议

通过本次对初中英语教学美育渗透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初中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美育渗透方面,英语教师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观念上要做到根本改变。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还要从美学层面上,增强课堂的美感效应,以诸多层面来提升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和信念端正。以美学即审美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心灵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若没有观念上的改变是做不到的,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死水一般的教学模式中,这显然有悖于时代的呼唤。

(二)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要想让美育理想地渗透在这一群求知欲强而又不稳定的初中生特殊群体中,教师本身要自觉地做到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理论上对美的本质与内涵深刻理解,实践上利用丰富的美学手段来加大美育渗透力度,以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使他们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要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做游戏,寓教于乐。加强语言环境的感染,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环境中鉴赏美,在教材中感悟美,在活动中体验美。

(三)政府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美育渗透情况评价机制。英语课堂的美育渗透,不仅仅靠教师本人的美学素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使然,外在层面上还要有科学的美育渗透情况评价机制。这就要求,学校部门要给予密切配合,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政府部门要给予教师进行美育渗透的政策支持,在科学调查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要做到教育与美育的密切融合,从宏观上来保证美育真正能渗透到每一个英语课堂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思维总是渗透着战栗的情感,孩子一旦感受到了词的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因此,他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经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⑤。

注释:

①转引自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30.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选》,《论教育之宗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210.

③蔡元培:《蔡元培文选》,《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6

关键词:初等教育口语教师教学

初等教育的品质标准有许多载体,教师口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处于一个“文火慢炖”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口语的火候,为了提高口语表达的接受价值和亲切感,应尽量儿童化,不可操之过急,使用过多的书面语,同时又要起到汉语普通话的示范作用,注意避免追求儿童化而附带了“儿童话”的各种口语错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片段学习向整体语言感知过渡的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等教育教师的教学口语特点不仅由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特性决定,也取决于学生对于教学口语的接受特征。基于这两个层面,教师要辩证地处理好书面语与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文化知识背景、思维特点等方面的教学语言接受特征,才能使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有本质上的发展和应用。

一、教师口语对初等教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口语方式,可以使教师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1.可以使教学具体、浅显、明晰。教师的口语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教学内容生动而明晰。

2.可以增强语言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语言说明事理,阐明观点,可以增强教学表达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3.可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用于说理,令人信服;用于叙事,情节生动;用于抒情,扣人心弦。

二、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基本原则

1.在口语表达的“度”上。初等教育教师口语应以表达流畅为基础,“语清意自明”。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口语能力就是清晰、简洁、不卡壳,才能促进师生间表达与接受信息的准确及时,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2.在口语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时刻以汉语普通话为基本口语准则,并能呈现出“儿童化”的特征。避免出现晦涩书面语、文言词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逐渐熟悉和把握小学生这个接受群体的语言接受特征,尽量避难就易;

3.在口语句子的组织上。尽量多使用短句和常见句式,并能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变换,最终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4.在口语表达的形式上。应尽量避免教师说、学生听的单线表达教学模式,要努力营造表达与接受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或多或少展开口语的交际,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5.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逻辑,如果教师语言无法遵循学科规律,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严格的逻辑思维,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三、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表达方式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升自己语言水平的标准,往往以普通话等级考试为目标,这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易停留在语音的层面上。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口语中的修辞方式远比这些丰富得多。结合初等教育的教学实际,根据小学生的语言接受需求,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方式。

1.简洁。即准确清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用直截了当的肯定句式清晰地传递的知识信息,这不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即使接受信息,而且会对课堂思路保持明晰完整的印象,同时凝炼的表达也能够及时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令课堂保持积极的氛围。

2.互动。初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穿插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问”的形式来调节课堂的互动,例如设问、反问、追问、商问(用“是不是”的方式商量式询问)、在讲述中设置悬疑的“问”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地把丰富的“问”作为表达者和接受者沟通的桥梁,以增强互动效果,促进沟通和交流,把学生引向活跃且正确的思维轨道。

3.具象。初等教育教师在讲述中尤其需要显示、再现某个景象或物象,突出色彩性和形象性。可以将简笔勾勒与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融汇穿插于教学中,以便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补充。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即时信息作出补充说明或引证。主要有连续性补充和间隔性补充,选择性补充和整体归并性补充。恰当的补充可以突出重难点,调节教学的节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使表达得到更周密、更完善的调整。

5.启示。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就事论事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叛逆心理,常常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批评教育时,先言他物,绕个弯子,接着再引出所言之辞,并对语音、语态、语意、语势等作变通处理,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对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愿意进行自我反思,一般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教师用口语技巧启示学生,就是一种教育“暗示”。

6.灵活。在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短时、多样的课堂情况时,采取应变性的语言策略。当学生理解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转换语言角度,换一种方式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易懂,避免停留在同一逻辑形式的语言重复。

7.突显。教学照本宣科,该讲的都讲了,其结果往往是平淡如水,过眼云烟。因此,教师在讲述中必须要有所侧重,要突显“面”的倾斜和“点”的着重,在这些地方倾注足够的表达,并保证其足够的“语量”。

8.修辞。教学活动以及日常师生交流主要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比如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因此,教师口语的运用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使教学语言不仅具有感染力、号召力、震撼力而且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能够从课堂及交流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情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语言可以适当运用修辞化语言艺术。如运用“比喻”,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通俗的、浅显的道理打比方,可以使与之相似的、陌生的事物,或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变得容易接受;运用“引用”,引用历史故事、成语、寓言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增强表达的哲理性;引用谚语、歌谣、俚语等,可以使说理、叙事简练,深入浅出,表达内容更富有情趣;运用“双关”,可使语言风趣、简洁。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及其研究,一直滞后于丰富多采的教师口语实践。而教师口语的表达及发展,是处于动态语境中的。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适时调节,顺应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传明.浅议教师语言的修辞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53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原则;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吸收知识。从某些角度来说,知识和思维其实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而思维又能促进知识积累。因此,想要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智力,就必须以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工作。

一、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三个特征

1.统一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认为智力决定创造力,因此在落实教育的时候,更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能影响创造力的不仅仅包括智力活动也包括思维情感活动,只有实现了思维情感的升华,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创造能力。

2.鼓励和完善

现阶段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评估已经不再以以前的淘汰、等级和选拔为原则,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使之能在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完善自身。因此,在落实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标准定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变化,在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中获得自信,进而完善自身。

3.主体性

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育者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所以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模式,掌控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1.创造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动力。因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分析型

分析型是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时候,要帮助学生“从小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思维情感,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的语言技巧。这种语文思维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并且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

3.实用型

初中语文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育者应该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打破传统教育只为考试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实用性的人才。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面等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更能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情感,进而有效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求知欲望也会明显提升,也会主动思考大脑中的疑问,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2.积极开展各类语文知识技能活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提高思维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各类语文知识技能活动不仅能够升华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阅读比赛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在阅读比赛活动中,组织学生就阅读展开心得交流,在强化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素材储备,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再如,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演讲比赛等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在组织这一系列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活动必须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只有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才能实现有效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终极目标。

3.选择优美的语文素材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出了厚重的文化,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唐诗宋词为代表,其中包含的优美文词不胜枚举,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极其高超的语言技巧,教育者应该善于利用这些优秀的素材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质量。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善于利用语文的优势,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为祖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8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人教版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和交流,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从而贯彻情感教育,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会大大提升,而且语文素养也会有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情感教育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把这些因素与具体的语文教材进行结合,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情感教育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人文性工具,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的素质,包括学习的主动性、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世界观等。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在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有语言文字和隐含情感等。从语文教师这个角度看,情感因素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等。从学生这个角度看,情感因素体现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态度等方面。

二、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1.注重课堂导入环节,融汇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导入环节,从而开展情感教育,必须要让导入富有感情,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内容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和优美性,用语言来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脑海中构建出贴合材料的画面,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登岳阳楼》中,教师应当饱含感情地进行朗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能够深深体会到杜甫的无奈。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对内容进行深入的情感发掘,用优美的声线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注重朗读语感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缓慢陷入生动的情景之中,从而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从而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文章的感情之中,学生应当通过感情化朗读和扮演来进行课堂活动,为了把任务演绎好,他们会仔细研读和揣摩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从而充分吃透文章。

2.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强化情感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媒介来助力语文教学。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从而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文章的学习,这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路,这种情景设置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芦花荡》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白洋淀的风景图片和记录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苇塘的静谧幽深,从而感受到当时革命先烈所处的环境背景,这也有助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是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础的,因此,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语文阅读、语文写作和口语表达等等,这几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语文的学习过程是日积月累的,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因此,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种积累不仅仅是来源于课堂,还需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例如可以在课下开展公园探秘互动、敬老院探望老人活动、少年宫文化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爱探索的天性,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人文化的情感实践,当实践完成之后,应当及时组织课堂交流,让他们相互之间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和教学思路,并积极落实到实践中去,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感言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9-0024-01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富含德育内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对相关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有效渗透德育,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近年来,笔者在具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德育的有效渗透,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明显,接下来简要论述具体策略。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均蕴含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些课文,语文教师不应轻易放过,在具体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之后,笔者说道:“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是否发现邓稼先身上有很多可贵品质呢?”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立刻回答道:“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极为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国主义精神。”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感到非常满意,随即说道:“没错,作为一名中国人,每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国家。你们现在虽然仅是一名初中生,但将来会成长,希望你们今后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人。”听到笔者这样说,学生若有所思。

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的表面内容,应对相关知识进一步挖掘,有效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这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荣誉。

二、渗透感恩教育

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拥有感恩意识之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才会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知恩D报的人。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积极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正值下大雨,切合当天的天气情况,笔者说道:“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相信很多同学都是由父亲骑电动车送来的。当父亲离去的时候,你们有认真观察过他的背影吗?”提问结束后,教室内立刻骚动起来。在笔者的鼓励下,有学生深情地说道:“今天我就是由父亲骑电动车送来学校的。本来我是决定自己来上学的,但父亲执意要送。看到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我发现他的衣服很大部分都被淋湿了,那一刻我非常感动。从幼儿园开始父亲便一直接送我上下学,他的辛苦我能够深深体会,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回报他。”听到这样的表达,班里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从他们的发言当中可明显看出,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受到了感恩教育。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虽是教师的刻意为之,但这样的做法并不会让学生感到反感,相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阅读课堂中积极挖掘素材,利用相关素材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渗透。

三、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每个人将来都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均需要坚守职业道德。为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让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还应积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敬业与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理解了敬业与乐业的内涵。为了加深学生对敬业与乐业的理解,笔者又要求他们结合当前的社会职业,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入讨论。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讨论中有学生说道:“对于医生而言,其职业道德应该是真正关心每一位病患的痛楚,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而不应该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给病人开更贵的药。”有学生说道:“对于收银员而言,应该切实为顾客提供服务。如若顾客落下了财物,应做到及时提醒和归还。”还有学生说道:“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应该做到谨慎开车,为每一位顾客的生命安全负责。”……听到学生滔滔不绝的回答,笔者颇感满意。虽然学生说的并不全面,但从中可看出他们对职业道德已然有一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