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十篇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十篇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6:21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1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如下:

(一)内因

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结构性过剩问题。由于整个市场是开放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得以呈现,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于是生产者开始扩大生产追逐利润。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不可预见性等自身的缺陷,使整个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比如,当某一种产品有利可图时,许多生产商都集中生产同类商品,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生产供过于求使产品挤压,商家无利可图。

当资本无创新、无利润或市场饱和时,金融资本会不断侵蚀产业资本的利润,导致一小部分富裕的亚洲人开始将资本由实业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流向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泡沫型”产业,造成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而房地产和证券等投机利润高的行业,不断吸引着外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比如,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产生巨大的房地产积压,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资金的流动具有盲目性和集中性,不能引导资源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资金的流动只是对社会财富的超经济和虚假再分配。

亚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亚洲经济的发展受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它本身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整个市场局势也难以控制,因而投资者不能正确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负面外在效应”问题,我们很难把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既保持固定汇率又扩大金融自由化,这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由于泰国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拿着泰铢自由兑换美元,且没有一定额度,导致泰国的外汇储备不够且没有美元可去换之。7月泰国政府已没有固定汇率了,在这样浮动的情况下泰铢贬值。这些对冲基金当时炒东南亚时,以美国为首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三大基金调动了1000亿美元攻击亚洲,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没这么多,东南亚金融风暴想把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辛苦赚来的钱变成一场金融风暴或金融战争。

在中短期债务较多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便会不可避免地使本国货币贬值。1997年索罗斯把目标盯在东南亚,利用汇率来赚钱。当时泰铢与美元的比率是1:25,一个美元可换25个泰铢。美国在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在当时泰国房地产、股市都有泡沫境况下,其利用有量子基金及大量抵押资本带着钱首先冲向泰国。索罗斯找商业银行来借钱并给其利率,泰国很多银行都把钱借给他。而美国利率低亚洲利率高,于是,索罗斯就在国际上借泰铢抛泰铢,许多人心理惊慌便拿美元去换泰铢,最终获得许多美元。

银行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经济问题均源于银行体系。亚洲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未能及时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使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高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进驻也带来了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此外,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系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金,但缺乏竞争效益低下;银行体系中对贷款存在严重的权力干扰,内部的腐败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分配不公,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和呆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种要素的配置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二)外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该区货币,以获取短期暴利。美国金融大鳄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其胃口大开,认为工业方面赚的利润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于是对其它国家发动以暴富的金融战争。起初美国乔治.索罗斯从事美国套利交易,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美国经济崛起,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很多钱让欧洲复兴,欧洲股票大涨美国人去买赚了很多钱,这样其逐渐名声大振。索罗斯70年代成立了自己的量子基金公司,其希望其公司的爆炸速度像原子爆炸速度那么快。而有钱的大客户,为在一定期限从对冲基金中获取回报,便将自己的钱交给金融炒家,这给炒家进行金融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金融巨头,携巨额资本冲击亚洲金融业,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成为超级大国后,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经常保留危机感。新中国成立后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统一战线,东南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经济附庸国。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各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91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其解体后只剩下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为遏制亚洲经济发展,且为本国创造经济财富,便开始采取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美国经济增长达到极限后,美国认为他们有金融大鳄,有能力去金融市场掠夺更多钱,于是开始纵容索罗斯的行为。在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的纵容下,1997年西方金融大鳄们的思维从创造财富向掠夺财富方向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商品多往美国出口,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一旦际市场局势发生动荡,商品的出口会受到巨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为金融大鳄们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受阻,使中国经济发展幅度放缓。东亚国家在我国资金投入比重最多,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加工型企业且主要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东南亚等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使我国商品出口下滑。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消费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东亚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方面的财政预算,东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与东亚各国在商品贸易上有紧密联系。但中国对东亚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销售阻碍了出口产业的发展,企业亏损现象大量存在,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利进程及中国经济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地区货币贬值的现象十分严重,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了压力。虽然中国政府表明人民币不贬值,但不意味着能保障其将来不贬值。中国人民币币值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趋势,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汇储备的连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得外汇储备量不断地增加。但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商品的出口受到限制,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速减缓的趋势。

(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使曾创造奇迹的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也阻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此次危机使韩国以美元计算的全国资产减少了一半多,日本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银行、证券公司接连倒闭,亚洲许多大企业也相继陷入金融危机困境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实施了紧缩政策。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没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状态。

东南亚、韩国的货币贬值,加剧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本身就与该国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商品有价格优势。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于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出口,而中国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此外,由于韩国的货币贬值,该国的技术型产品对中国的技术型产品形成的冲击。因此,出口商品价格的降低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给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和美国经济没有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疲软趋势,影响了世界贸易。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亚洲经济,也影响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东亚大量的廉价商品售往国际市场,很有可能会引发产品输入国的贸易保护,反倾销等行为的产生。这些将会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不利。此外,在各国家间的交易过程中,美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经济发展出现贸易赤字,势必影响世界贸易的不平衡发展及国际关系的紧张。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危机发生后各国自身发展存在着经济呆滞、财政状况恶化等问题,横扫东南亚的此次危机影响到港台、韩日等国家和地区,造成股市,出口等受阻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约十年。此次危机,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市场经济局势造成的影响不断恶化,此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此外,这次危机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冲击了1/4的世界贸易市场和1/5的世界服务业市场,加剧了全球性的产品过剩,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全世界范围内,此次危机使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大增加,这种状况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小结

亚洲金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形态及外在环境所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约两年里,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金融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银行纷纷倒闭信贷紧张,国际融资难度加大;国内外投资减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政治经济也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给世界贫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人心惶惶以及社会动荡的局面,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季风.当前日本金融危机风潮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2]金姬云.韩国金融危机对其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2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3

【关键词】马克思金融危机

2006年春,美国“次货危机”开始显现,最后发展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其原因分析,成为理论界研究热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对预测美国金融危机、解释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宏观调控要以此为鉴,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形成和扩散的一般原因

1、次货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触点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市场内因论,认为没有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导致美国次贷市场运转失灵引发金融危机。次贷是美国房产贷款中面向信用纪录不佳或收入证明缺失的持“次级信用”的客户而产生的贷款。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2004-2006年上涨了40%-70%。在房价上涨预期下,银行降低信用门槛,推出了“无本金贷款”、“循环贷”等贷款品种,助长了投机,推动房价继续走高。美联储2005年开始将利率从1%提升到5.25%,促使经济降温,房价下滑。房价下降预期增大和还贷压力增大的双重约束,使次级贷款违约率在2006年底上升到13.3%。违约率持续上升,带来债务状况恶化,导致美国大型次级房贷公司纷纷破产,前者的破产和倒闭带来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和公司破产,造成整个金融市场动荡。

2、金融政策导致金融危机的“政策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政府外因论,认为次级贷款仅占美国房贷市场的7%-8%,次贷危机之所以形成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政策是根本原因。一是金融工具创新过度。次级贷款被房贷公司购买后,资产证券化成为债券在市场发售。经济繁荣期,它们被投行和对冲基金看好并购买,投资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再出售,一元贷款被放大为数十元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链条拉长,导致金融产品的基础价值被忽视,助长了极度短期投机。美国还依靠政府信用成立国家保险公司对债券违约进行保险,总额从2001年的9000多亿发展到2007年底的62万亿美元。这种情形下,总额不大的次级贷款危机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已难以挽救。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美国鼓励自由的跨国金融活动。对新金融产品,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评级机构的评级、研究报告和资本抵押标准要求来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审查和监管以及对金融泡沫的预警。这样,当投机盛行时,投机主体和评级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评级机构做出背离信用基础的评级行为,向市场释放错误信息,便会提升系统风险。

3、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一是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地普遍购买美国次级债券,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汇丰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花旗集团等相继暴出巨额坏帐,引发本国金融动荡。二是金融危机的财富效应和政策效应使危机延伸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个人财富缩水,银行紧缩银根,消费和投资下降,导致总需求减少。三是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二、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上是生产过剩导致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引发的。生产过剩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者购买力不足;购买力不足在于私有制引发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银行制度、信用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结构的冲突把生产过剩矛盾推向不可调和地步时,潜在危机便转化为现实危机。

(2)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一是根本性制度变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才能根本化解经济危机。二是政府宏观调节。通过调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创造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实行信用扩张、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缓解生产过剩。

2、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1)依靠信用过度扩张化解需求矛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力越高,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大,在市场上实现的困难也越大。解决这一矛盾,一个途径就是依靠信用支持消费和投资创造需求。90年代末,伴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投资需求锐减,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资本过剩。2007年,全世界有8000多个对冲基金,总额2.8万亿美元,世界各国财富基金达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5%,全球储蓄的60%。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或非公开鼓励房贷公司、金融机构通过过度扩张信用支持消费。所谓信用过度扩张是指不顾信用风险、超过偿还能力的信用扩张,表现为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风险监管、放松交易监管等。信用的过度扩张在刺激消费同时,也拉动了投资,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被转化为证券出售,为全球巨额流动资金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短期看,信用的过度扩张缓解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但长期看,信用过度扩张把问题从“当前”转到了“未来”,当金融投机不再延续、债务链条无法维系时,危机便会显现。

(2)信用过度扩张的危害。一是增加了不良债权,加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层级、偿还水平不加审查,会导致不良债务累积。2008年,美国住房贷款达14万亿美元,政府公共债务达10.3万亿美元,金融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16%。信用的本质是债权,如果大家都遵守信用,当然没有问题。但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信用质量较差时,债务风险就变得十分巨大。二是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背离服务经济职能。虚拟经济本质是使有能力的人利用有资本的人的闲资为社会和资本持有者创造财富,这对于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的过度扩张,使虚拟经济背离了这种职能,产生一种“钱生钱”的错觉,自身迅速膨胀。在美国,企业盈利的44%来自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仅占10%。1996-2006年,美国金融公司盈利年增长13.8%,非金融公司盈利每年增长只有8.5%。2004年,美国金融业占据了GDp的20%-21%。金融机构对高管的激励措施也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促使他们利用金融创新技术把金融杠杆率提高到几十倍。房贷机构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据统计,美国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就占全球的80%,2005年全球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额为名义GDp的32倍,全球长期证券的总价值超过了100万亿美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使虚拟经济重心转向短期投机,在证券、楼市造成巨大泡沫,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三是引致虚假需求,造成虚拟繁荣。信用过度扩张刺激楼市,导致投资性资产价格和证券价格上升,为投资性基金和银行提供了短期投机机会。当生产过剩矛盾得到解决,各类资本竞相追逐高额投资回报时,所有人都受益,进而产生了螺旋式的信用扩张,如果哪一期资产价格开始缩水,消费者和投资人便成了最大受害者。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存在结构性生产过剩矛盾,也就存在着依靠信用过度扩张来化解生产过剩的潜在风险。我国要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既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解决生产过剩矛盾,又要防止走上利用信用过度扩张化解生产过剩矛盾的不良路径。

1、坚持依靠创新刺激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一是通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刺激消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国民需要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导致总需求中消费所占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国家要加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解决百姓后顾之忧。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制度创新,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刺激消费。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吸引投资和消费。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使资本主义在毁灭中重生。技术创新既可以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使多余的资本找到生利机会,又可使消费者产生新的换代需求。三是通过市场创新扩展投资机会。要实行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开发农村市场。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资本到海外投资。积极开展贸易摩擦协调,促进出口稳步增长。

2、以国家为主体有效控制金融系统风险

一是政府承担起风险集中管理的责任。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会产生信用过度扩张,产生金融泡沫。防止资本经济中的泡沫转化成危机,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协调和制约。由于金融产品很少受知识产权保护,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产品的交易情况。政府要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窗口,集中清算,统一监管,准确评估,避免各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政。二是善用金融创新,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国内金融系统在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小,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投行、评级机构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没有形成危机传递的链条。这种状态虽然安全,但却牺牲了效率。在未来,我国既要稳健地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又要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对新推出的金融新产品,政府要认真审核,对产品的价值、价格要实时监控,避免过度放贷,努力做到多方共赢。三是积极培育理性投资。从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出发,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的投资趋向更加理性。严格杜绝非法市场操作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市场充分相信政府的决心,防止错误信号引发的错误导向。

3、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连贯和平稳,这一点对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在2005年前后的货币政策大拐角就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一个诱因。当前,我国货币信贷速度极快,一季度新增信贷完成全年的90%,这可能会对后期经济发展又造成通胀压力。应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并与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相结合,互相弥补,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定之、郑学勤:美国次贷危机研究(两篇)[J].新华文摘,2009(1).

[2]谢丽威: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望,2009(1).

[3]王国民:浅谈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启迪[J].知识经济,2009(2).

[4]苏昊成:试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华商,2008(16).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4

内容提要:当前的危机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只承认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否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次危机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在我国,主要包括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依法完善计划调控、财政调控、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以及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这次源自美国、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很快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其他各个经济领域,从经济发达国家蔓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次危机连锁效应之快、涉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这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各自提出的危机对策有很大区别:有些对策是可行的;有些对策治标不治本;有些对策完全是“无的放矢”。这同人们对于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根源的认识存在严重意见分歧直接有关。因此,搞清楚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是正确地确定当前危机的对策的前提。在经济法学界,除了要搞清楚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根源以外,还应该搞清楚必须采取哪些经济法对策和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对策。

一、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西方国家,政界和学界一般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是国际经济危机。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例如:美国麻省大学大卫·科茨(DavidKotz)教授认为,当前的危机是“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1];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帕斯卡尔·佩里诺认为,当前的危机是“2008年夏天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2]。

在我国,关于当前危机的性质,人们都不否认它是国际金融危机,但在它是不是国际经济危机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否认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危机,不过公开否认的人并不很多;二是肯定当前的危机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不过明确肯定的人只占少数。这少数人的观点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例如:认为这次危机是“席卷各国的金融风暴”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3];认为这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4];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发作的经济危机”[5]。

笔者认为:当前这次危机的性质,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国际经济危机;或者说,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说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否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可以的;认为当前的危机只是国际金融危机而不承认它是国际经济危机,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什么否认当前的危机是国际经济危机的观点不可取呢?因为:第一,从这次危机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的范围和国家的数量来看。这次危机不仅涉及到金融领域,而且涉及到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而且涉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第二,从这次危机所表明的生产过剩的情况来看。经济危机即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国际经济的实际情况表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工业生产、出口、投资和就业等诸多经济指标全面恶化。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负增长6.8%,创27年来单季降幅最高纪录;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滑,GDp负增长5.5%;2009年11月失业率按照官方标准计算,达到10.2%,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高纪录。日本经济也出现了35年来单季最大幅度的萎缩,欧元区经济也出现了严重衰退。由于外部需求减少、资金加速外流等因素,还直接使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6]总之,正是由于严重生产过剩,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严重萎缩,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率迅速上升。

二、当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危机之所以首先在美国爆发,是由于超前消费、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过松、金融衍生产品泛滥,于是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爆发了金融危机,然后蔓延到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持这一观点的人的逻辑是:由于超前消费的广泛需求引发了金融创新过度;由于金融创新过度和政府监管过松,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引发了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危机的加剧,爆发了金融危机;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金融风暴很快蔓延到了全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不同。有的学者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7]。有的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对立,经济发展成果不能为广大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导致整个社会购买力和市场需求不足,因而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地发生。”[8]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虽然谈到了产生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道理,但其要害在于掩盖了产生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二种观点指出了产生这次危机的制度根源,是可取的。应该指出,要正确地确定当前危机的对策,在搞清楚了当前危机的性质之后,还必须搞清楚产生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为此,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广大劳动群众受剥削,社会贫富分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收入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市场的扩大远远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导致严重的生产过剩,即生产相对过剩。三是由于生产过剩严重地影响了工业、房地产业和商业资本家的赢利,因而他们要求银行业资本家开设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以改善住房和消费品的销售,增加其赢利;而银行业资本家为了赢利,也希望在严重经济衰退中将过剩的银行资金盘活,于是大搞所谓“金融创新”,积极开设住房贷款、消费贷款等金融衍生产品,促使收入低、现实购买力不强的劳动群众“超前消费”[9]。可见,面对生产过剩、银行资金过剩产生的所谓“金融创新”过度,进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泛滥,是资产阶级的利润至上的原则决定的。四是为了让资产阶级利润至上原则得以实现,国家机关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国家干预最小化”这种错误的经济思潮和政策,放松了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任凭金融衍生产品泛滥。五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的恶性发展,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剧,爆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六是由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特殊地位,把新自由主义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作为向其他国家自由扩张的战略工具,并且形成了主要体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益的、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全球,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七是根据以上分析,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产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关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先后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10];这表明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11]。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把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精辟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

由于产生当前危机有多种原因,因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其中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产生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问题,彻底批判新自由主义所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思潮和政策,必须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最终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择要论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法对策:

第一,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如前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929年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当时的苏联没有被卷入进去呢?因为前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3]

对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第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12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我们必须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在我国,可以依法创办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并保护其合法权益。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绝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搞什么“国退民进”、“公退私进”,让大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大量流失。

为了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除了必须严格执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现行规定以外,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从1993年起,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国有资产法》列入了三个五年立法规划之中,可是该法至今尚未制定。虽然2008年我国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法》,但它并不能代替《国有资产法》。关于集体财产管理的法律不仅至今没有颁布,而且还没有列入立法规划。这种立法滞后的状况,不利于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不利于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该尽快改变。

第二,依法完善计划调控。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1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15]

计划法规范计划行为、调整计划调控关系,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纳入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法治轨道,可以为制定和实施好计划提供法律保证,以利于充分实现计划的功能,发挥计划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规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指标、经济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民生的保障等,都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能依法制定和实施好计划,就不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例如:“有的地方GDp增长速度很快,数字很好看,但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社会财富,反而浪费了社会资源”[16];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只会使经济结构更不合理,加剧生产过剩[17];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与外需结构不合理,就不是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率过高,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就不是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到应有地位。

我国《计划法》的起草工作开始于1980年。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将制定《计划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于1995年将《计划法(送审稿)》提交国务院审议,但长期处于搁置状态。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制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法》列入了立法规划。希望该法能够抓紧制定,并早日公布施行。

第三,依法完善财政调控。财政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财政法将财政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可以从法律上保证财政功能的实现,发挥财政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根据我国《预算法》第54、73条的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不得擅自变更预算。这是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需要。国家要发挥财政的分配收入功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18]国家要依法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种、税目、税率、减免税等税法的构成要素做出合理的规定,以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要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加强转移支付力度,将部分财政收入无偿提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给乡村和经济困难群众,有助于缩小地区、城乡、贫富差距。

第四,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大体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价值形态上看,就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平衡。金融调控即金融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即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金融调控的唯一主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金融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要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正确处理货币供求关系,维护金融稳定,充分发挥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国家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护金融稳定,控制与预防金融风险。2009年上半年,我国发放了约7.4万亿元贷款,是2008年上半年的3倍,超过了2009年全年5万亿元的贷款计划。其中,有1万亿至2万亿元违规流进了房地产和股市,这里还不包括直接对房地产开发和抵押购买发放的巨量部分。对于这种严重透支未来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资产泡沫,监管部门应给予强烈关注。[19]

美国的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的金融改革必须排除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加强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在我国,已经制定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着问题。例如,外资在我国不仅已经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而且已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同时,压缩我国民族经济的生存空间。[20]多年来,外资在我国不断提高股权控制率[21]和市场控制率的同时,还往往采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和滥用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法》禁止的行为,以及采取商业贿赂和侵犯商业秘密等《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行为,严重地影响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必要在对《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同时,依法强化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结论

笔者对当前危机的性质、根源和经济法对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深刻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创造性地论述了当前危机的经济法对策,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首先,在当前危机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从这次危机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的范围和国家的数量以及这次危机所表明的生产过剩的情况两个方面,深刻地论述了为什么说2008年爆发的这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其次,在当前危机的根源问题上,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是可取的。笔者深刻地论述了要搞清楚产生当前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必须明确的7个观点;同时指出,关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辟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再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对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问题,必须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最终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笔者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从5个方面创造性地论述了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经济法对策:一是依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二是依法完善计划调控;三是依法完善财政调控;四是依法完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五是依法加强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注释:

[1]转引自丁晓钦:《全球危机与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经济经纬》2009年第4期,第158页。

[2]原载法国《费加罗报》2009年12月2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2月5日。

[3]国纪平:《呼唤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下)》,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6日。

[4]《人民日报》记者报导:《杨洁箎在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讲话》,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26日。

[5]《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6]参见《“海啸”起处神话灭——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7日。

[7]白暴力、刘永军:《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力爆发的原因》,《经济经纬》2009年第3期,第26页。

[8]《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刘伟教授的报导:《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启示》,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4日。

[9]“超前消费”,又称“透支消费”,是指收入低、现实购买力不强的劳动群众,通过贷款用未来的收入购买房屋和消费品的一种消费形式。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61页。

[1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5—306页。

[13]那次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严重恶化,只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是迅速发展的。以工业为例,1933年与1929年比较,美国降到了65%,英国降到了86%,德国降到了66%,法国降到了77%;而前苏联1933年等于1929年的201%。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91页。

[14]载《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1日。

[15]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6]汪洋:《应对危机不能“赶数据”》,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4日。

[17]例如: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加上2009年上半年完成的投资和目前的在建项目,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18.7亿吨,加上在建生产线和已核准而尚未开工的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过到2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将严重过剩。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28号,第12页。

[1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第3号,第300页。

[19]《报刊文摘》2009年7月31日。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过度消费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时,危机刚爆发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这场疾患会迅速星火燎原;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2、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

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3、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的过度消费。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可以获得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奖金。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economy)。如果将华尔街的金融产业视作一台巨大的昼夜不停运作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如此循环,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心理影响,甚至也会产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影响。

直接影响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出口下降。间接影响有,引致性的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等等。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向下压力。因此,中国受到的间接影响不能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可能继续深化。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的表态和经济数据来看,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那么,金融危机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打了这么一个比喻:美国经济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金融业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金融业遭到重创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惜贷”。也就是说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以及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尽管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 实体经济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突然之间风起云涌。很多大的投资机构陷入危机甚至破产,给美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从而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危机迅速转化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大多存在超前消费的行为,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储蓄模式决定的。因为近年来,美国储蓄业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民众如果想进一步的消费,只能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而这种贷款引起的还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这种不确定性的逐渐深入,终于导致了今天的危机的爆发。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货币汇率不稳定变动,企业资金流通困难,通货膨胀压力不减,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未能逃脱金融危机的侵袭,遭受了很严重的打击。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发表了题为《亚欧携手 合作共赢》的讲话,他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共同联合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防止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对发展问题的关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其中,次级抵押贷款通俗的讲就是指金融机构向那些收入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或组织提供的贷款。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失误,直接原因则是利率的上涨和住房市场的持续升温。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很多用户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新房,此时政府却出台了“零首付”的住房政策,购房热随之在美国兴起。于是贷款的人多了,利率也上升了。很多金融机构考虑到用户虽然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还贷,但由于房价一直高涨,即使贷款人将来还不起贷款还可以用房屋作抵押,拍卖或出售后仍然可以收回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发现即使只归还高涨的利率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决定放弃住房。而金融机构也发现把房屋出售后,得到的资金不仅无法弥补当时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本金也难以收回,这样银行在贷款上就会出现亏损。如果出现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银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于是出现像雷曼兄弟这样的金融机构破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世界金融体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家金融机构往往与其他金融组织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因此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金融机构,最后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的。 

三、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是如今的美国次贷危机,都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表1总结了自大萧条以来历次主要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表1 五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统计 

 时间金额(亿美元)占GDp的百分比 

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1.12.0% 

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86-1995年1753.0% 

瑞典银行危机1992-1993年9.23.6% 

日本银行危机1990-1999年60013% 

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至今6054.4% 

据有关专家称,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时间及范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精确的估计,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金融危机将是历次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一次。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了,因此中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侵袭。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中国GDp的损失主要是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发生的。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但包括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剧,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已经存在的大批中小企业也因为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而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于是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很多未就业者就业困难,已就业者收入减少甚至失业,因此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之前商品的价格较高,现在突然回落,使得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利润幅度下滑严重甚至亏损,这又造成了更深一轮的企业裁员和倒闭。 

2、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 

经济危机以来,由于居民收入的减少,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人们即使拥有货币,因为对风险的厌恶,也大多处在观望的状态,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支出已经明显减少了。图1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反映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居民的支出情况,从而更为直观地表现出了居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国内消费需求的萎缩。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顾华详.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9

一、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综述

按国内学者刘园和王达学的观点,金融危机是指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其194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金融危机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系统金融危机。

(一)早期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研究

周才云(2007)认为金融风险形成、积累和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的过程,而这中失衡又分为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本借贷失衡三个方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始于发达国家的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Calvo(1998)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并通过银行业信用过度扩张,风险贷款增加,使一国的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当一国外资流入过多导致外债过度时,在内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下,外资的流入会出现逆转,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过程

陈华、赵俊燕(2009)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其过程是:(1)美联储的降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3)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

张明(2007)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时把危机的演进逻辑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以及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Fisher(1933)从实体经济角度研究了这次危机的成因。他认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产品销售下降,使其清偿能力丧失,借贷者为了清偿债务被迫低价抛售资产,从而使企业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造成债务负担加重和清偿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存在着内在逻辑(张羽呜,2008),包含金融体系的内在因素,结构性信贷产品以及发起-分销的商业模式在危机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另外,在这场危机中,相关各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与理论

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危机经常在许多国家同时爆发,或先在一国爆发后,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并揭示出危机在传导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金融危机传导理论与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陈华、赵俊燕(2009)金融危机的传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指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体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与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这可能是源于贸易金融关系密切的国家间所产生的接触性传导,也包括贸易金融关系并不密切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这种非接触性传导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季风效应”,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者预期变化引起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即传染效应。

高蔷(2003)认为推动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因素很多,其中:恐慌心理的传播是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重要动力;某些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互动性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机理;某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是金融危机在不同地域传导的重要媒介;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过于密切形成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的纽带;国际间金融协调与干预机制跟不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为金融危机传导扩散提供了条件。么峥谭艳平(2008)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起着媒介的作用。危机蔓延是由于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遵循“羊群效应”使得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张韶明(2003)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由投机者、本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公众、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多方参与者参加的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危机的传导导致博弈各方的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变化、所获信息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将导致博弈均衡的变化,从而导致危机的迅速扩散。孙立平(2009)进一步认为,完整的危机要经过两步的传导过程,第一步是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传导;第二步则是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的传导。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高蔷(2003)当一国宏观经济基础未因外来冲击而改变,只是因为他国危机的影响而爆发金融危机时,此时的危机传输就传染。安辉(2004)分析得出,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包括:(1)国际贸易渠道―贸易溢出效应;(2)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金融溢出效应;(3)经济全球化―季风效应;(4)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净传染效应。

而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陈华赵俊燕.2009):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1、金融危机在国内的传导

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主要表现为危机在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向全面的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周才云,2007)。实际上,货币危机与银行业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的扩散是双向的,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危机可能扩散至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银行业危机、资本市场危机也可能导致货币危机。

(1)货币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KaminskyandandReinhavt(1999)的研究发现,许多发生了货币危机的国家也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其原因在于:在面临汇率压力时,若中央银行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对策,就会使银行立即陷入利率风险之中,货币危机就会向银行业危机扩散。ChangandVelasco(1998)认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银行系统的国际流动性不足。当超额借贷的外汇头寸大到银行系统自身难以轧平时,任何负面的经济信号都会导致银行业危机的发生,并产生货币危机的连锁反应。

(2)银行业危机向货币危机的扩散。许多研究讨论了银行挤兑导致货币危机的因果关系。Gonzalez-Hermosillo(1996)指出,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危机更有可能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市场交易者在银行危机发生后,更偏好于持有外币资产而非本币资产。如果市场主体大量抛售本币资产,必然对本币币值的稳定造成巨大压力,若短期内本币急剧贬值,货币危机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KaminskyandReinhavt(1999)研究了1970―1995年几十个国家的26次银行危机和76次货币危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许多地区金融市场的放开,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般说来,银行方面问题的出现总是要早于货币危机,反过来,货币错配和资本外逃又加重了银行危机。

(3)资本市场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发银行危机,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Banerjeeandabhijit(1998)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难以有效监督借款人的行为,从而使借款人将借入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以取得高投资回报成为可能,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银行承担了大量风险。由于借款人遭受严重损失,大量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暴露于市场,在银行资产损失严重和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银行危机发生。

张明(2008)在描述这次危机的传导机制时,将其概括为:第一,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以在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第三,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萎缩导致商业银行被迫向特别投资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机构不得不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重来重新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造成持续的信贷紧缩;第四,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机制、持续的信贷紧缩、次贷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投资下降等因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第五,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2、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李小牧(2001)广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泛指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和扩散,它既包括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紧密的国家间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而所谓接触性传导就是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它是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引起经济金融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以致引发、扩大、缓解金融危机的跨国作用过程,也称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和金融溢出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主要途径(傅建源张世林,2008)。溢出或者挤出效应是指一国或某市场的投机性冲击造成本国或本市场经济基本面(如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恶化,它的恶化从而导致另外的国际或者市场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冲击的压力。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与国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短期互动现象。

张韶明(2003)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归结为波及效应的传导,即指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如贸易赤字扩大、外汇储备下降,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此外也包括“净传染”,即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诱发了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

以Baneriee(1992)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分为三类:(1)危机传导的波及效应。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同时也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发生危机。(2)危机传导的季风效应。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危机传导的贸易效应。当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必然使该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经济情况恶化。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是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李小牧,2001)。“传染效应”形成的关键在于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常见的有宏观经济基础的相似、政治与经济政策的相似和文化背景的相似,相应地,存在基于经济基础相似的传染、基于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的传染和基于文化背景相似的传染。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过程

陈红泉(2009)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传导机制、产业联动效应和金融传导机制产生的。第一,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需求下降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这其中首当其冲影响最直接的显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部门。第二,金融危机通过产业的结构性震动效应和存货的加速原理两个方面,向我国蔓延和传导。第三,次贷危机的金融传导机制是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方面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的。首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因持有美国债券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直接损失。其次,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不是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的直接损失.而是担心次贷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衰退而出现的惜贷现象。

赵晓辉(2008)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虚拟经济的特点,它必然会通过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价格传导作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传导、金融领域的传导、心理传导等方面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卢盛荣(2009)的研究同样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

杨万东(2008)在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时将其归结为:第一,外贸传导。第二,香港市场传导。第三,估值水平引导。第四,合力性影响。第五,投资性亏损。

参考文献:

【1】周才云.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经济研究.2007,4:67-69

【2】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7-8:32-37

【4】张羽呜.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中国证券期货.2008,11:42-45

【5】赵晓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财经信息资

料.2008,33:20-23

【6】高蔷.金融危机的产生、传导及对我国的启示.吉林会计.2003,12:7-9

【7】么峥谭艳平.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思考――以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为例.商业现代化。2008,7:366

【8】张韶明.金融危机传导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性贬值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3:36-40

【9】孙立平:从金融危杌到社会危机.经济研究信息.2009,1:4-6

【10】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11】李小牧.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投资研究.2001,10:45-49

【12】傅建源张世林.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8,3:29-30

【13】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深圳大学学报.2009,1:92-96

【14】卢盛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东南学术.2009,1:34-42

【15】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路.经济观察.2008,11:37-38

【16】CalvoCuillermoa.1998:“CapitalFlowsandCapital―marketCrises:theSimpleeconomicsofSuddenStops”,Journalofappliedeconomics(Cema),november:35-54.

【17】Krugmanp.Bubble,Boom,Crash:theoreticalnotesonasia’SCrisis『J].mimeo,1998.

【18】Fisherirving.theGreatDeflationtheoryofGreatDepressions,eeonometriea1,1933,10:337-357.

【19】Kaminsky,GracielaandCarmenReinhart.thetwinCrises.theCausesofBankingandBalance―of―paymentsproble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a,89(June):473―500.

【20】Gonzalez-Hermosillo,Brend.BankingSectorFragilityandSystemicSourcesofFragility[J].imFworkingparer1996,no.96/12.

【21】Kaminsky,GracielaandCarmenReinhart.thetwinCrises.theCausesofBankingandBalance-of-paymentsproble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a,89(June):473-500.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安全;传染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11-0074-05

引言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金融安全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加速创新和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不力的大背景下,从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研究中国金融安全,具有四个方面的典型意义:第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首选课题;第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是在中国开放新阶段和国际经济新特点下面临的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问题是中国开放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第四,深入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就本题目的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其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其二、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渠道分析;其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其四、中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本文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获得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启示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最早是Salant,Henderson(1978)提出的金本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并由Krugman(1979)应用到固定汇率体系,最后由Flood,Garber(1986)加以完善的。由obsffield(1994,1996)等人就1992年-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而提出的第二代危机理论。Dooley(1997),Krugman(1997)和mckinnon(1998)等人就亚洲国家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特殊关系而提出道德风险模型。Sachs(1998)等人就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提出的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危机模型;也有大批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分析有限套利、投资者约束和羊群行为模型(Banerjee(1992),Calvo,mendoza(1996);Benartzi和thaler,1995;thaler,tversky,Kahneman和Schwartz,1997)。mathiasDewatrlpont,Jeantirole(1993)从监管角度分析了美国储贷协会危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已经成为经济周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价格波动会扭曲资源配置,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参与人的预期,造成“传染”,从而带来大面积的经济恐慌(RobertJ.Shiller,2008)。曾诗鸿(2004)证明了“均衡银行不良贷款是在宏观环境下由监管机制与微观因素决定的”假说。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蔓延至全球。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研究有很多新的文献,已有的关于次贷危机成因的文献主要包括:Reinhart和Rogoff(2008)发现美国次贷危机与过去18次危机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危机之前股价和房价上涨。Christopherwhalen(2008)认为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投资者信息缺乏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amiyatoshpurnanandam(2008)证实了贷款银行不承担违约风险导致贷款审查机制弱化是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且发现资本较少和活期存款较少的银行在这方面问题更严重。arieeia,igan和Laeven(2008)发现借贷标准降低导致大量房贷泡沫和住房价格上涨;大量新借贷机构出现导致借贷标准下降;借贷标准降低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率提高。KurtDew(2007)发现盈利状况好的银行都是监管较少的银行,那些盈利状况较差受到较严格监管的银行更多暴露在风险之下,所以认为承担次贷风.险并没有获取相应收益。michaelmah-HuiLim(2008)认为金融创新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体系不稳定,除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原因还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自由化和流动性过剩。winiemH.Buiter(2008)认为次贷危机是微观市场失灵、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政策失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Benjamin、tanmoy、amit和Vikrant(2008)发现更有可能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违约率比证券化可能性较小的资产的违约率高10%到25%,说明证券化对银行审贷行为有负面影响。miche、Robert和Stuart(2008)认为追求高收益、问题、较低的承销标准、评级机构激励问题、金融机构不良的风险管理、市场缺乏透明度、估值模型的局限性、金融工具的复杂性、监管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导致了次贷危机。Stephen(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原因是整个经济系统不能正确评价次级抵押贷款快速增长、房价上涨和空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带来的风险。Steven(2008)认为现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在次贷危机中无效,因为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银行系统,而不是针对金融市场。

关于次贷危机,国内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何帆、张明(2007)认为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和多样化的抵押贷款产品;二是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余永定(2008)解释了RmBS、CoD、CDS等衍生金融工具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曹远征(2007)认为次贷危机扩散的原因在于证券化、衍生工具及其杠杆交易方式。何德旭等(2008)认为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葛奇(2008)认为次贷危机根源在于次贷发放环节,在包括美国政府、美联储、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保险公司在内的市场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次级房贷市场迅速膨胀。吴培新(2008)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是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潜在特性,以及信贷结构产品的发起――分销模式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总结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得到的结论有相当的差异,但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就拿次贷危机的原因解释来说,有从低利率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视角分析的(Stiglitz,2007;Volker,2007;林毅夫,2008;何帆,张明,2007),也有从经济基本面来分析的(巴曙松等,2008;李若谷等,2008;黄海洲,2008),也有从监管缺位和监管滞后等方面找原因的(stiglitz,2008;Reinhart,2008;GreensDan,

2008)。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研究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本身就相当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解释所有发生的危机;二是各位学者囿于自己相对狭窄的专业视野,从自己的偏好和熟悉的视野出发得到符合现实的某种解释。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强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包括季风效应、贸易连接和竞争性贬值(Calvo和Reinhart,1996;Coresetti等,1998;Radelet和Sachs,1998b;masson,1998;Buiter,1995),第二类文献则认为危机的传染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或其它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它金融经纪人的行为结果,包括从金融联结、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和政治因素等角度来解释(Goldgajn和Valdes,1997;Kaminsky等,2000;Kodres和prltsker,1999;Schinasi等,2000;Drazen。1999;Goldstein,1998)allen和Gale(1999)提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的。关于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共生性研究,有从金融自由化角度解释的(mckirmon,pill,1996);也有从信贷扩张、汇率波动到资产价格崩溃来解释的(Reinhart,Vegh,1999;imF,1998;moreno,1999)。关于金融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的研究,国外主要有minsky,Kindleberger提出的“内在不稳定性假说”,Ficher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Bernanke和Gertler(1989)提出的封闭条件下的金融脆弱性模型。有部分学者强调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积极影响,从资产组合和资产选择的角度来分析金融一体化的益处(markowitz,Demirguekunt,HuizingaH,1999;也有研究表明股市自由化能够改善风险配置(Henry,2000;Stulz,1999a和1999b)。也有学者认为金融一体化会加剧风险传染,增加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不利于金融稳定(巴格瓦蒂罗德里克)。国际上关于银行危机传染的系统研究始于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早期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传染,现在已很少有人怀疑金融危机的传染,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金德尔伯格(1978)认为银行危机传染是一种纯粹的随机事件,它与实物经济的变化无关。戴蒙德(1993)和戴维(2001)认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银行挤兑的预期产生的,由此提出了所谓预期传染效应。戈登(1988)艾伦和盖勒(1999)提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银行危机传染机制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银行危机传染的上述几种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效应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在危机传染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研究,分别从传染渠道,发生危机的可能性,示范效应,心理因素和投资组合管理与机制等(安钢,1999;宋清华、陈全伟,2000)。也有部分学者从银行危机的原因、多重传染以及货币危机的共生性来解释的(苏同华,1999;施建淮,郭美新,2004;刘莉亚,2004)。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年8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下表1来透视这种传染渠道。

这些债券也未必会完全损失,还要看雷曼兄弟破产后资产的处置情况。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至少7家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债券以高级债券居多,按估算约可以回收60%-80%。也就是说损失在20%-40%。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

国外学者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calvo,1998;aizenman,2002;Calvo和Reinhart,2000,2002),研究发现金融流动较大的国家相对消费波幅增大(Kose,prasad和terrones,2003),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新兴股票市场更容易遭受外部影响(包括金融影响和宏观经济影响)

(Dellas和Hess,2002;Classens和Forbes,2001)。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构成及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相关(Detragiache和Spilimbergo,2001),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过早开放资本账户可能产生严重风险,会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造成负面影响(ishii等,2002;Baker和Chapple,2002;Krueger和Yoo,2002;mody,2002),国内金融自由化措施顺序不当加上资本账户自由化会增大国内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风险(Kaminsky和Reinhart,1999,melikealtinkemer,1998)。

孙立坚(2005)研究认为,目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它们直接左右银行的信贷行为,相反,利差幅度和基础货币的调控却没有显著的制约效果;所有这些特征都恰恰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至今为止还没得到有效的发挥。伍志文等(2004,2005)研究表明,目前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全球金融体系正变得史无前例的脆弱。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近50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稳健性最好的时期,而九五时期是全球金融体系最为不稳定的时期。九五时期,39个样本国家中有8个金融稳健性指数超过警戒值,小于-0.5,其中巴基斯坦最低,仅为一1.3603,泰国处于倒数第二位,中国处于倒数第五位,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值得警惕。全球金融风险的中心发生了几次明显的重大的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亚洲成为全球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一金融稳健一脆弱的演变轨迹好像一条正弦曲线或者余弦曲线。金融稳定一脆弱的周期大约为10年12年。也有学者分析了国际金融波动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张宗新,2005;张志波,2007),也有学者从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反应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瞿强,2001,2005;周诚君,2004)。

总体来看,金融全球化使中国民族金融业的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为国际游资制造风险提供了条件;加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给中国的金融监管和调控带来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

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一,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人加大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在国际资本大量滞留我国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流入的美元,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冲销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其二,国际资本流出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一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这就要求监管当局对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然而,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控制手段滞后,在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次贷危机中我国银行对外投资损失严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扩大,未来短期资本流动蕴含的风险对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其三,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对我国的进出口、消费以及投资带来冲击,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再影响到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四、中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必须重新构建金融体系,使之建立在稳固的理论框架之上,这个框架必须非常稳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RobertJ.Shiller2008)。部分国内学者从金融监管、道德风险、市场约束、准入限制和金融秩序中的法律和商业规范等因素来提出解决之道(庞晓波,黄卫挺,2006;沈坤荣,李莉,2007,张维迎,2008,黄旭平,2008,陈雨露,马勇,2008,范小云等,2008),还有学者从金融全球化、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安全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经济学考察和分析(张亦春等,2004;孙立坚等,2004;赵智,2006)。还有学者从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失衡来分析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张军等,2007;姚枝仲何帆,2006)。还有学者从汇率制度建设,东亚区域金融合作角度来寻找金融安全网建设(李锦元,2005;丁剑平,2006,2007)。还有大量学者就中国金融安全的预警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覃伟山,2005;唐旭等,2002;刘莉亚,2004;钱小安(2001)。还有少数学者研究认为在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应该以金融创新为内在推动力,以调整金融结构为重点,并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李健,2004;周小川,2006;吴晓灵,2007)。有部分学者从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消除道德风险,构建有效的银行完全网提出了对策(翟金林,2001;刘沛等,2001,2003)。我国学者也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主要论述经济全球化特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素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措施等(郑通汉,1999;张幼文等,1999;王元龙,1998,2002)。

我国金融安全网目前的主要功能是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金融风险的化解。对金融机构风险实施救助的主要方法一是中央银行注资,如发放再贷款、再贴现等;二是财政注资,如发债、贴息等;三是核销呆坏账准备金;四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政策性债转股;五是商业银行兼并某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而我国的金融安全网的内容应增加,在防线上应迁移,在范围上应有所扩展,涵盖整个金融体系,包括内部安全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和外部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分预防、事中和事后三个层次。同时,鉴于上述金融稳定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素,应正确认识对安全网的不当设计和实施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要使金融网有效、低成本、负面效应尽可能小的发挥作用。金融安全网的设计就必须遏制道德风险,建立和强化“激励相容”,这是建立金融安全网的指导思想。“激励相容”的核心是:政府力量不是对市场力量的替代,而是对市场力量的补充,其根本思想是使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淡化金融安全网的政府色彩,提高其市场化程度,保证所有的市场主体都面对正确的激励机制。东亚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说明,政府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企业的不恰当干预,均会扰乱市场信号,使资金的配置与经济系统中所固有的比较优势相背离,国际资本的流入只会加剧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我国在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是要尽量避免扭曲的政策干预,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制定产业政策;二是要注意加强谨慎地金融监管,防止泡沫经济和银行坏账的激增。只有在全面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微观基础之上。与此同时,采取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总需求的稳定,使改革得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隐患。显性金融安全网络比隐性金融安全网络更有效率,在商业银行充分市场化以后,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就成为理所当然。

五、结论和评价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但对来自国外的冲击考虑较少,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国际传递分析不足,多是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从国内研究来看,理论上的创新缺乏,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模型来做我国的经验分析,对预警系统的设计考虑不全面,指标比较单调,模型的动态表现力不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家在如下关键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第一,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上升,在信息不对称和短视偏好的情况下,会引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强。

第二,在金融自由化日趋加强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呈多样化形态,虚拟市场的传导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交织在一起。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有效性和国际协调以及宏观金融调控的准确度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有重大意义,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研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