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27

经济发展能力篇1

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我国医药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我国发展医药教育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培养单一规格的人才结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资源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医药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医药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期望,促使教育体系必然进行调整,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医药职业教育发展空间随之扩大。

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对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办学效益不高、质量不高、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医药经济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主动树立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计划体制下供给导向型教育观念和制度已经行不通了。新的形势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医药人才市场,社会需求市场、学生生源市场,由计划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办学思想迅速向需求导向型思想转变,即形成市场观念。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面向医药市场办教育。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将医药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要求,做好医药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认真研究了解政府部门中长期医药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办教育,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规格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这样医药职业教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层含义是开门办教育的思想,按市场规律发展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较长的周期性与医药技术发展变化的迅猛性矛盾,决定了在校职业技术训练的滞后性,这要求我们用开放的观念,依靠市场,加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观念,利用医药服务市场现有的教育资源办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性人才,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原理应用于实践、使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化状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医药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找准了自己位置,医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技术特色,才能走出层次教育的困惑,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同时医药职业技术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技术更新之快,特别是医药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是客观现实。要按照工作需要、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用终身教育观取代终结教育观。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自己在未来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三、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职业技术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和青少年学生、社会成员的就学需要,调整学校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做到三点:一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要紧密围绕医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通过不断努力,使所有专业都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学院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提高就业率。三是以能力为本位。学院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强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赢得社会和企业青睐。

四、加强校企、校校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面临的重要工作。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合作共赢。整合利用双方资源,互相开发人力资源、实训资源、专业资源,引导学校把课堂开办到车间里,企业把研发机构、培训机构设置到学校里,使学校真正成为医药技术研发的中心,企业真正成为实训教学中心。双方互惠互利,凝聚合力,形成推动力。

深入开展校校联合。医药职业技术学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资源共享、规模效益,推动学校之间互为补充、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医药学校规模小、实训设备少、办学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

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各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一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派学生到国外培训、就业,引进课程、技术进行国内教学,国内教师到国外进修等,学校可以积累经验,增强活力。二可以提升办学层次。国际合作有助于培养形成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面向世界的国际眼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教师多元化,人才国际化。三可以增加学校财政收入。当然,国际合作也是一种国际竞争,双方在利益、资源等方面肯定存在分歧,要求我们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树立公平竞争、友好合作意识,以一个良好的心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五、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经济发展能力篇2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选择途径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增长方式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问题,关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发展”代替“增长”,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也由“又快又好发展”改变为“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转变过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大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二,转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稳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局面;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二、自主创新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早在2006年,我国就了《科技规划纲要》。中央一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由此看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一)从国家角度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科技竞争力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这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基础。但国内外一般估计,当前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为15~20年。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占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例如高级数控机床及其重要配套部件组件的进口,一向受到西方的限制或禁运。作为工业和国防重要装备的大型燃汽轮机,我们出多高的价也买不来,还是靠自己攻关取得成果,然后西方才愿意与我合作。我们不能安于“国际打工仔”的地位,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或垄断,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才能在全球化经济中争得主动。通过自主创新,紧紧跟踪世界科技前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提升我国经济整体效益、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

(二)从社会角度

现代社会的主导潮流是“低碳经济”、“绿色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民的消费观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强,则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带来资源消耗的降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惬意的环境。

(三)从企业角度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面对着日益白热化的竞争趋势,市场这块“蛋糕”必然是有限的,要想分得一杯羹就必然要拿出与其它企业不同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的客观要求。如果一个企业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效益创新等方面增强能力,其势必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基石。2010年10月26日,2010珠三角镇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发表题为《自主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的演讲,其旗下荣升冰箱在2010年上半年因为积极自主创新,推出“全天候保鲜节能系统”,改变了以往冰箱只强调实验室环境这一单点保鲜节能水平,使得冰箱在各种环境、各个时间段都能实现保鲜和节能。企业不仅要开展技术创新,而且要开展包括管理经验累积,管理方法提炼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开展多维度的创新,才能更好更快提升品牌价值,使产品在社会上享有声誉。

第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特一直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数十载,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省耗的轿车。很遗憾的是,福特公司在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它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省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石油危机中,跃然居上。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从反面角度来讲,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未雨绸缪。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选择途径

(一)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实行的产业技术进步方针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将技术的获取依托于国外,亦即技术依赖。我们习惯了通过引进与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提倡自主创新就是对过去技术依赖的反思和调整。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改变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要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首要任务是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要站在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而开发更多的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使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活动是由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而形成。从供求的角度,可以把创新政策分为两类:创新的供给促进政策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前者通过对创新的供给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后者通过对创新的需求方(创新产品的购买者)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政策偏重供给促进而忽视需求激励,这已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用户的购置成本,鼓励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其次对创新产品区别定价,提高创新产品使用的经济性。许多国家都实行累进制水价,促进节水设备的应用,对可再生能源以高于普通能源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再次通过直接补贴家庭和消费者,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英国、日本等同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贴,德国对私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最后引导创新型消费文化的倾向性措施。倾向性措施主要是指政府引导消费的行为,包括限制性规定、宣传号召、行为示范等,通过向社会发出崇尚创新的信号对建设创新型消费文化起到导向作用。但是,政府通过种种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必须要有前提条件,即企业的创新成果要表现为产品,而且是因具有技术优势而具有显着竞争力的产品。

(三)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

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要靠具有科学头脑和创新本领的人才创造和应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未来的竞争力。企业要不惜投入重金成本,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来创业,对于成果突出和企业急需的人才,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使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创造的价值相称。要抓紧制定人才引进于计划,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吸引一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通过内部不断培养,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作为科研活动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格局长期存在,这一体制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三者脱节。企业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十分明确,但科研力量比较缺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设备与科研经费,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率却相当低;政府则干着急,左冲右突寻求平衡;这三方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国家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的入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四、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个单项技术,可以整合社会技术资源,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企业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在企业财力和研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在优势领域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与引进。2010年12月3号,我国高铁完美刷新世界铁路最高速,达486.1km/h.这就是自我国从日本引进和谐号动车组以来进行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绝不是抄袭日本技术,而是结合我国路性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改造创新。所以一句话: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五、结论

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过程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企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着手。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我们有清晰的认识: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要自主、主动。

参考文献

[1]陈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南京低碳经济[J].江苏南京: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3)

[2]陈中伟,王帅,建平.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J].四川:经营管理者.2008(11)

[3]戴德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哈尔滨:商业研究.2009(5)

[4]赖琼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J].广东韶关:韶关学院学报.2009(10):3(10)

[5]李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陕西:陕西行政学报2009(8):23(3)

经济发展能力篇3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两级法院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以司法为民为基点,以基层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基层法院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全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司法服务。

一、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全面增强司法促进发展的能力

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落实到人民法院工作实际,就是要不断增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司法活动规律,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落实司法为民要求,运用司法手段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本领。

(一)依法惩治刑事犯罪,为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人民法院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人民法院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注重与其他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继续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其他有组织犯罪,尤其要把“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影响大、危害大的案件,要依法从重从快审判。根据“平安##”建设的阶段性要求,针对本地治安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确定打击重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打击犯罪过程中,对具有法定从宽情节的,应依法从宽处理。对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确,可判可不判的不判,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真正做到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尽量挽救失足者,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二)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点打击金融、财税、证券期货等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领域的严重经济犯罪;非法集资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经济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利用国有企业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犯罪,尤其要依法严惩严重经济犯罪背后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以及等犯罪活动。要努力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通过对大量民商事案件的审判,坚决贯彻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司法环境。妥善审理涉及企业改制、破产、公司治理等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案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防止出现“破产风”和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我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形成。要高度重视信贷、保险、证券、期货和委托理财等金融案件的审理,依法配合政府开展整顿金融机构工作,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正确审理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利益的案件,依法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合法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审理涉及交通、通信、信息、能源等重点项目的案件,维护重点项目建设秩序。妥善处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案件,加强涉及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市场秩序案件审理,解决好集体土地征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以及其他城镇资源配置的案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法律起源于纠纷,司法起源于解决纠纷。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案件,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对司法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审理民事纠纷案件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革中侵害职工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的案件,要依法审理,坚决维护群众利益。正确审理涉及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等劳动争议与劳动报酬案件,切实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继续加强对商品房按揭、物业管理、交通事故索赔、精神损害赔偿等案件的调研,积极研究解决意见,不断提高民事审判工作水平。进一步审理好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减灾防灾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注重诉讼调解工作,尤其是基层法院要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调结合”的原则,尽量通过诉讼调解达到平息纠纷的目的。既要切实解决重判决、轻调解导致的不愿调、不会调的问题,又要防止因片面追求调解率带来的违法调、强迫调的问题,坚决防止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把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探索和推动各种诉讼替代解决方式,进一步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处理机制。

(四)妥善审理好与依法行政相关的诉讼案件,依法支持并促进依法行政。通过行政审判监督、支持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人民法院要继续通过行政审判,依法支持、监督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认真审理好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案件,积极开展司法建议,监督、促进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监督、支持与保障、维护的关系,既要反对将司法监督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或者不依法审判、执行,又要克服“法院万能”的观点和倾向,对不属于现行法律规定的行政审判范围的案件盲目受理或者越权受理。积极探索、实践行政争议协调解决方式,促进纠纷圆满解决。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既要依法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也要依法保护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自治权等经济、社会和其他权利。

(五)继续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及时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认真总结解决执行难的经验和方法,规范执行工作秩序。强化执行责任,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到位率,开展好历年执行中止案件的清理工作,对具备执行条件的,要及时恢复执行。进一步落实好“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摇号选择评估拍卖机构的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评估、拍卖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努力实现执行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结合,坚持“一案一策”原则,针对案件不同情况,研讨不同的执行策略。对于涉农案件,要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做好审判与执行工作,服务并促进农民增收。对于企业破产、改制、股权转让等民商事案件,妥善用好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多做和解工作,既实现好当事人合法权益,又维护好企业的平稳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强司法服务发展的能力

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人民法院要以提高司法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思想建设、教育培训和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队伍。

(一)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在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问题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狠抓落实,确保这一教育活动不走过场,使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思想境界有新提高、各项工作有新进展。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法院队伍素质。按照知识型培训为主向能力型为主的转变、普及型培训为主向专业化为主的转变的要求,在法院工作中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树立学习则强、学习则胜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为,引导全院干警开展应用法学的研究,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根据提高司法能力的实际需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驾驭庭审的能力和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

(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和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常抓不懈。全市法院要按照“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的廉政制度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要加大惩处力度,重点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加强日常教育,加强经常性的考察和管理,建立监督制约制度。

三、坚持加强基层建设,全面增强司法为民的能力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任务艰巨,条件艰苦,矛盾集中,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也最密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反映着整个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全市法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法院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强化法院基层建设。

(一)以树立良好法治形象为目标。在抓好基层法院队伍建设、业务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审判综合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用法庭设施与开庭活动进行社会法制教育;积极努力,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债投资力度,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完成好新建、改建审判综合大楼的任务。

(二)大力推进人民法庭创优活动。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设施,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全市法院要以开展创建“省级优秀人民法庭”活动为载体,经过1至3年的努力,使全市14个人民法庭达到省级优秀标准。继续开展“抓三基、创五好”和“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积极进行“青年文明号”创建,使基层工作更具活力、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经济发展能力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石油;经济发展

自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政策失败之后,政府颁布了各种减税政策,导致几年间美联储出现大幅度的减息,这一现象也间接的刺激了房地产以及信贷消费,但是也间接的一番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石油经济发展遭受明显的影响。对此,如何顺利的度过金融为,为综合性建设能源经济便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1金融危机下中国石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金融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石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风险以及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为了达到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勘探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在投资方面的程度,并做好大批大油气田的开发,稳定我国每年的石油开采量以及储备量。但是,因为石油开采的进度不断深入,开采的难度以及开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也间接的提高了开采的成本和投资需求,同时见效也更不如从前。第二个方面是油气销量与价格相反。因为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的定价是由国家进行控制,虽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之后,油气价格的变化和国际之间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仍然存在油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原油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炼油业务的经营利润会不断下降,这也间接的影响着石油勘探环节的经济效益。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化的开发风险不断提高。近些年,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量不断提升,自从2008年开始,海外的原油产量就已经突破了6000多万吨,天然气已经达到67亿立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进口需求。但是,因为国际政局的波动,导致许多国际上的油气开发项目存在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导致整体发展并不舒畅。

2金融危机下如中国石油经济发展改进措施

2.1坚持核心业务

石油企业中的油气业务是最为根本的业务,是确保企业经济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国石油应当是注重建设多个大规模油气生产基地为主,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为例,应当将业务的重点、核心放在石油的开采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

2.2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石油经济必须坚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通过经营的规模化促使金融危机所呈现的风险变的最低。我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设了多个油田,这也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直接体现。

2.3严格控制投资项目

自从2009年之后,我国石油领域就一直在坚持投资就是成本的理念,想要确保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提升投资源头的控制,同时做好投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两年,伴随着我国石油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石油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导致的建设成本提升,我国石油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基本上每年的增长率可以达到4%。对此,就需要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严格控制扩张的因素,从而确保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我国石油经济。

2.4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

想要确保石油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然的。对此,就需要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寻求最佳的节能减耗措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企业以及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成本的职能管理,需要做到周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优质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并完善责任的制度,提升投资的效率以及效益。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可以借助激励、奖惩等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层面进行成本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得以全面实现。

2.5注重并购重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注重重组整合的发展战略,做好国有经济的布局以及调整,促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内部结构,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和谐。其次,需要做好国际性的购并,充分应用国际化的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下降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做好战略性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可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再次,需要持续提高股权投资的发展管理,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股权投资优化企业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协同性。最后,注重股价波动对于石油经济的影响,应用国家政策的支撑或者是回购上市企业的方式,做好当前股价的控制,借助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石油股价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必然会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之下,应当正确的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同时坚持核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并且结合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低成本、严格控制投资、注重并购重组、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持续、稳定的推动我国石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娇.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如何应对油价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247.

[2]雷晓.金融危机背景下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09):177-182.

经济发展能力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随着全球资源稀缺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循环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管理机制完善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打造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

1、完善考核机制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的有力促进。公司强化创新项目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好周报、月报、年报以及科技台帐的收集、填写和上报工作,加强创新项目完工、转化的总结验收工作;制定节能减排、减排与环保、“三科技”及“大成本、小核算”、追求卓越等专项考核办法,确保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2、营造创新文化环境为科技创新的牵引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只有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形成有利于研究和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与环境,广大职工才会主动参与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才能蓬勃开展。公司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督促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试验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征集及奖项申报工作;对技术创新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广播、简报、橱窗、大屏幕等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全面营造“人人创新、我要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引导职工主动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制约发展瓶颈,提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全员创新创效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员性。

员工有活力,企业有动力,要充分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潜能,推动员工创新创效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并发挥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培养一大批“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的岗位操作多面手和技术能手;通过扎实开劳动大竞赛、职工大比武、职工大献策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科普知识学习宣传、组织技术交流、组织《爱、讲、比》竞赛评选及科普考察活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把员工的心智和力量转化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

二、工艺、装备技术优化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1、工艺装备升级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推进工艺装备升级优化,达到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公司着力于自主创新,首开国内纺丝设备国产化先河,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设九条具有知识产权的生产线,粘胶纤维生产主体设备逐渐向大型化、现代化、节能化转变,拉动了粘胶行业设备升级。碱纤维素冷却器、新型黏胶短纤维纺丝机、新型黏胶短纤维精练机等设备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万吨/年粘胶短纤维二期项目创造了单线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差别化率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综合能耗最低“五项行业之最”。

2、工艺技术提档升级,推进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努力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化纤公司强化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本挖潜,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确保能源利用最大化。一是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狠抓节能技改和缩短生产链节能,实施了“蒸汽梯级利用”和“一步提硝”、变频节电等多项技术改造项目,促使公司消耗下降、费用降低、效益提升,综合能耗实现行业最优。二是优化工艺结构,利用膜过滤技术对碱纤压榨液进行有效处理,回收碱和半纤,在粘胶行业首开先河。三是推进生产系统“吃粗粮”,降低原料消耗,原料使用多元化,生产工艺连续、紧凑、高效、低耗运行,实现行业重大工艺新突破,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3、注重清洁生产,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是对生产源头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公司以技术进步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废物循环利用,一是实施绿色环保项目,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废气回收技术,对废气中的CS2和H2S进行深度处理和回收,回收后的CS2直接回用于生产,H2S形成新化工原料硫氢化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二是废物循环利用,依托集团“两碱一化”循环经济模式,公司污水处理装置全部使用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产生的湿电石渣调配pH值,实现了废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是采用新工艺实现废热能源利用,对生产高温废水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蒸汽用量。

三、多元化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公司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1、制定长期及总体规划,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目标及方向

公司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明确目标、明确内容、明确节点、明确责任,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新产品、领着跑的新技术、真管用的新工艺,努力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五个突破”,使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有力抓手。

2、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例如,2009年,公司获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促进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利能力,为企业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承建的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系列,对充分利用公司自身优势,推动粘胶产品及装备技术升级、整合产业资源、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公司依托集团建设有国家技术中心、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13家科研院所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黎黎,栾兆彪,姜樊.浅谈钢结构防火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2]王亚鹏.钢结构火灾危险性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经济发展能力篇6

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按照总部经济的内涵、发展规律及发展条件,运用层次分析法归纳设计出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同时,引入专家评价系统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以我国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①,运用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拉萨除外)和计划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图1。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可划分为四个能级:第Ⅰ能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共4个城市;第Ⅱ能级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宁波和厦门共8个城市;第Ⅲ能级包括重庆、大连、沈阳、长沙、西安、郑州、济南共7个城市;第Ⅳ能级包括太原、长春、昆明、合肥、哈尔滨、福州、海口、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兰州、贵阳、银川和西宁共16个城市(图1)。

总体来看,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分别为88.19和85.84,连续六年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两名(表3)。从各分项指标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六个分项发展均衡,优势突出。如北京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专业服务优势显著,均排在第一位;上海的商务设施、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3个分项均排在首位,基础条件、专业服务仅次于北京排在第二位。

北京、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各类总部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北京市依托独特的科技、人才资源和首都功能优势,聚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在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8年底,北京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其中入选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30家,占我国入选企业总数的55.6%,所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次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区域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市较早制定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颁布了全市总部经济地图,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0年11月底,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1家,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10家,外资研发中心317家。

2.广州、深圳各具特色,齐头并进

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能力较强。2010年,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76.05分,排在第三位;深圳紧随其后,得分75.64分,排名第四。从各分项指标看,广州、深圳两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广州在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均排在全国35个城市的第三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名第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从近几年广州、深圳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看,两个城市总部经济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广州、深圳在总部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深圳与广州综合能力得分的差距由2006年5.15分缩小到2010年的仅0.41分。

3.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明显,一批潜力城市迎头赶上

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等,成为各自所在区域总部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如杭州重点瞄准浙商投资趋势,打造浙商总部经济聚集区;成都坐拥西部广阔的腹地,以吸引国内外企业在蓉设立西南区域性总部为重点,成为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最强的城市;武汉发展特色总部经济,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此外,宁波、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具有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潜力,特色优势日益突出,2010年双双跻身总部经济第二能级。宁波总部经济稳步发展,排名由2006、2007年的13位提高到近三年的11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较快,排名由2005年的第22位,提高到2010年的第12位。

经济发展能力篇7

abstract:thispapertakesthepaneldataof29provincesofChinain1990-2012astheobjecttoestablishthelinearandnonlinearmeasurementmodelofeconomicgrowth.itusestwo-stageleastsquaresestimationregressionmethodtoinvestigateprovincialregionalenergyresourcesconsumption,theaveragedistributionofthehumancapital,theinfluenceofdistributionofhumancapitalo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utsforwardfeasiblesuggestions.

关键词: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区域经济

Keywords:humancapital;energyresources;regional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茁1lnk+?茁2lnr+?茁3lnh+?茁4X+?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茁1lnk+?茁2lnr+?茁3?棕+?茁4X+?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棕来进行考察。

lny=c+?茁1lnk+?茁2lnr+?茁3lnh+?茁4X+?茁5lnr×?棕+?着it

(3)

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模型估计

2.2.1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茁1lnk+?茁2lnr+?茁3?棕+?茁4?棕2+?茁5X+?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04).

经济发展能力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58-1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土资源管理长期不变的中心任务就是服务于发展,既要服务于当前发展,也要确保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就当前事关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来看,增强战略资源保障能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粗放生产方式,以及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各个方面,都与国土资源管理紧密相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必然要求促进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因而也就对国土资源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明确,始终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工作的全局。要明确坚持改革、努力创新的工作方针。充分认识面临的资源形势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势,坚定信心和决心,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能力;严格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切实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推进土地市场的建设和矿权市场的培育规范,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推进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土地等各类资源规划、计划对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领域的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建设,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推进资源审批制度改革、电子政务建设、重大事项决策会审制度、听证制度、基层资源利用动态监察和巡查制度、资源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资源管理的公正、公开、公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减少资源违法造成的社会矛盾和经济损失。

从目前发展形势看。全球经济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虽然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过程。我国、我省经济尽管总体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现实矛盾仍然大量存在。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受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仍将持续,部分外向型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容乐观。受市场、融资以及投资者信心等综合因素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落地困难增加。国土资源工作保障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同时面临着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题。

从土地供需形势看。在中央扩大内需、振兴东北新政策的合力推动下,项目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些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三年大造林、治理荒漠化竞赛”活动的开展,拉动内需项目陆续实施,资源需求将进一步集中释放,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做支撑。在用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同时,对耕地保护、用地审批、执法监管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国家今年已经启动卫星遥感全覆盖,进行执法检查,实施“一张图”工程,其中启动15号令对土地违法进行问责是主要内容,我们要实现“零约谈、零问责”的目标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形势,认真履行职责。按上级要求,既要保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在用地上的需要,又要加强用地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坚持依法行政、高效勤政、廉洁从政,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全面优质,队伍建设更加扎实有效,不断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对今后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市的要求上来,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几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双保”与“双促”的关系。宏观调控政策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资源利用结构调整,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正确处理积极服务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规范管理改善服务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要在继续加大服务力度、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监管,依法规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资源利用环境。

三是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高度重视当前工作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相衔接,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举措与促进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探索,加快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切实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是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的关系。增强能力素质是新时期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对全系统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我们事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业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经济发展能力篇9

一、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也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转变工作方式,使各项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满足群众要求,切实增强党在农村的向心力。

1、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乡镇党委必须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制度上加强对乡镇干部和村“两委”的约束管理,夯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要教育和督促基层干部深入农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不断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本领。

2、以人为本,做到情为民所系。一是要坚持和完善领导联系点制度。联系点领导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指导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乡镇党委从基层工作时间、效果、群众反馈上,进一步规范联系点制度。二是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干部的基层工作时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一心扑到群众中,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每年的基层工作时间,至少要占到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

3、关心群众,做到利为民所谋。村党支部直接面向群众,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村党支部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为此,村党支部要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村干部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做到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二、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针对“覆盖到边”的问题,乡村两级党组织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要善于培育和发现典型,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1、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提升“双带”本领。区、乡镇、村要坚持和完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农牧、科技、科协、林水等有关部门要定期轮训乡村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强“双带”作用。

2、“扶优扶强”,典型引路。各乡镇、村要选取一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可能性大、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的农户,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帮助他们带头致富,成为致富“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领周围群众生产致富。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示范效应。各乡镇、村党组织不但要培育典型,更要善于发现典型。对于发现的典型,要下大力气进行宣传教育,并在条件成熟时,把这些典型发展成党员。各基层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典型示范和科学引导的方式来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依靠具体鲜活的事实引导农民,依靠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教育农民,增强工作的示范性和直观性,既可以优化党员结构,壮大基层党组织,还可以改变以往依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法。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新区已经成立两年了,基层政权稳定、各项制度基本健全。当前与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区各基层党组织都面临着两大突出任务:

1.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乡村两级党组织要找准支部建设与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以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来提高村支部战斗力,以村支部战斗力的提高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乡镇党委要立足本地,解放思想,努力发展乡域经济,积极稳妥地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少做“求同”工作,优先考虑“致富工作”。在满足总体的作物需求后,做到一村一策、一村多策,乃至一户一策。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首要解决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在充分理解上级指导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方实际,给农民在生产、生活上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开展活动时,除了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外,还应当采取多种形式,诸如请“行家里手”上课、现场观摩、相互交流等方式,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2、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针对我区目前的实际,各乡镇党委要负起领导责任,对市委组织部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严格把关。一方面要切实建立起项目跟踪制度,对项目的发展现状、资金情况和前景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项目责任制度,逐步把项目的经营风险分解到各级领导身上,把管理风险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和权利人身上;另外,还要逐步建立起集体经济储备制度,各乡镇、村要力争做到建设发展一批、申报立项一批、远期储备一批。

经济发展能力篇10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按照新的标准,在中国目前4200万家中小企业中,就有3200多万家属于小微企业,它们提供了80%的城乡就业岗位。在上海,全市共有法人企业35.76万户,其中小微企业34.62万户,所占比重达到96.8%,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实现了60%以上的营业收入,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在中小企业中,有不少是民营企业。而要发展民营企业,就必须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

坚持理念创新,关爱中小企业

首先,发展区域经济应该坚持“抓大重小”,而不能“抓大放小”。规模以上企业,体量大、带动性强、标杆性影响大,应该抓好:而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吸收了绝大部分的低层次劳动群体和新生就业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理应得到重视。

其次,中小企业还是民营经济的活力之源,是民营经济转变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中小企业中不乏一批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它们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将会成长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改变传统作坊式、家族式管理模式,实行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要组织民营企业创名牌产品,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宏观经济趋势向下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切实关爱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人心的稳定。

加快优惠政策的落地,积极推动企业上市

2013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扩至全国,至此,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新三板”是国家创新和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高成长中小企业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上市通道。

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既是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更是中小企业在政府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去把握的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平台,是享受政策制度红利的一个机会。

近年来,嘉定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有一批企业先后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同时还有近百家企业进入改制上市通道。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otC挂牌上市业务,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在资本市场上有所收获,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如何有效帮助挂牌企业实现资本市场和企业自身价值的有效融合,实现挂牌企业与市场各方的资源对接呢?

首先,尽快把国家和市级的政策资源转化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发展,借助资本市场是必然的。这部分企业有强烈欲望与资本市场对接,通过完成挂牌能够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摆脱民营企业低层次发展。挂牌之后,不仅有更多的融资机会,政府有关部门还会有相应的财政补贴奖励。

以上海徐行经济城为例,2010年10月,网宿科技股份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嘉定区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为嘉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了信心和榜样。时隔2年,2012年10月,裕强户外用品股份公司成功挂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为首家在股权托管机构挂牌的中小企业。它对于企业融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性“领头羊”效应显著。

其次,中小企业获悉一些政府政策的渠道并不畅通,通过媒体、报刊有限的渠道去捕捉信息,很多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人力和精力去解读和利用各种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搭建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服务。

再次,要引导企业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企业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对企业的排摸和调研,把有发展潜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列入上市后备梯队,全力推动企业上市。对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强化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好上市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积极开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源

(一)融资方面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而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强大、更简便的信贷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要拓展为企业服务的渠道,尽心尽智地为企业服务。通过政策性金融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完善健全金融体系,继续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大力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金融体系,让小银行和小企业对接。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要加强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向创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打通企业融资瓶颈。包括发展银企关系,搭建银企交流平台,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贷款满足率。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帮助办理专利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适当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

通过资本与企业的对接活动,为高新产业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形成科技与资本的结合:特别是解决好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专家把脉开刀,形成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融合。

(二)财税方面

近几年,从中央到部委,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继2009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财政用于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根据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的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取消对小微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另据财政部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应年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的小型微型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除此之外,在财税以及金融支持方面,财政部、国税总局等有关部门于2011年先后出台了包括大幅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免征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印花税、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优惠政策,以及延长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等一系列扶植小微企业政策。

(三)产业政策方面

采取产业引导资金等方式引导和调整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化,产业园区化,按照布局合理、产业相近的原则,规划建立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以便为它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允许公司利用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登记等多种形式,扩大出资规模,盘活公司资产,促进公司财产性权利转化为资本。拓宽出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引导效应,积极落实区现代服务业、小巨人计划、产业结构调整等专项扶持政策,梳理有关项目并通过财政直拨平台落实扶持资金。积极为中小企业争取市级以上专项扶持,帮助和指导区内企业申报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进口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市级扶持,进一步扩大政策辐射效应,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四)其他方面

不断完善现有的人才和用工政策。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投资补贴。鼓励引进专业人才。

促进教育资源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对接,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的问题,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帮助拓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知识面,打造企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帮助提升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坚持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可以构建、延伸、拓展中小企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是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信息培训服务、丰富服务内容。

要搭建企业合作平台,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融资合作、业务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在大中型企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中找到定位进而展开业务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