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3:31

金融危机现象篇1

最近新华社经济形势调研小分队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有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但“闷炉现象”发生的背后,也有着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因。解读这一现象,有诸多宝贵启示。

“闷炉现象”:

大批企业在困境中等待希望

熟悉冶金行业的人都知道,“高炉”及“炼焦炉”是钢铁、焦化企业最核心设备,一旦点火就不能轻易停止运行,否则就会使炉体受到严重损伤。所谓“闷炉”,其实是这些企业大大压缩生产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它使炉子处于保温状态,尽量减少成本,等待市场回暖。

在湖北武钢、山西太钢等一批大型钢铁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主动“闷炉”限产。以武钢为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武钢生产经营影响严重,近几个月来利润持续下降,从2008年8月份的11.2亿元下降到9月份的5.3亿元,10月份仅为4600万元,面临亏损。目前,公司被迫大幅减产,减幅达30%。武钢如此,小型钢厂的“闷炉现象”更为普遍。在小规模钢厂较为集中的河北省。2008年11月初,邯郸地区超过2/3的中小钢企已停产或半停产,唐山市超过50%的高炉停产,廊坊地区大多数带钢企业全部停产。

偏重煤焦铁等高耗能产业的山西省,相当一批企业也集中呈现出“闷炉现象”。以长治市为例,到2008年11月中旬,全市焦炭、钢铁、电石等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全市50%的焦化企业停产,38座125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有30座停产。山西省一位负责人介绍,几个月前看到沿海省份大批纺织出口企业遭遇困境,没想到如今山西煤焦铁企业也陷入这种状况。

煤焦铁企业如今呈现的“闷炉现象”,其实正是当前国内生产遭遇困难企业的一个集中缩影。目前,国内纺织服装、房地产、汽车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其实都呈现出这种“闷炉现象”。“闷炉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突出矛盾问题。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处于“闷炉”中的企业,扛过眼前的困难,迎来市场的复苏,炉火就会重燃,企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而扛不过去,炉火熄灭后再不能点燃,这样的企业就不得不承受倒闭的厄运。

“这些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具体体现。”河南洛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胜平说,“这些企业正在遭遇严峻考验,它们在‘严冬’中坚持等待着市场‘春天’。”

警钟敲响:

“闷炉现象”折射行业弊病发人深省

当前一大批企业呈现出的“闷炉现象”,固然主因是金融危机所导致,但仔细分析,从中却也折射出有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弊病”,其中教训格外引人反思。

“冷静分析,钢铁企业当前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原因也由于这几年来钢铁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过热所导致。”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白表示,“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钢铁业调整期的到来。如果不是金融危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钢铁业迟早也会出现一次大的调整。”

以冶金业前期项目设计承包而著称的中冶南方公司,对冶金行业变化了如指掌。“我们已比较早感受到钢铁业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真实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淘汰。”肖白认为。

根据钢铁业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我国钢铁业首次达至年产2亿吨钢的规模后,在此后几年又得到“快速跳跃式”发展,钢铁总产量持续世界第一,今年我国钢铁总量将突破5亿吨。但总体而言,这几年中相当一部分产能是由新上马的中小钢铁厂扩展的,低水平产能膨胀、过剩。

而对山西省内煤焦铁行业来说,其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单一弊病更为突出。在清徐县等地,沿途小焦化厂比比皆是。山西长治市发展改革委投资科科长刘利斌说,这些行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存在着明显的重复建设问题。

“当前一些行业呈现出的困境,也折射出了前几年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以钢铁业为例,江苏铁本公司项目虽然在2004年被关掉了,但随后却有更多的‘小铁本’公司建了起来。”湖北省一位熟悉钢铁业发展的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这其中教训,值得好好反思。如果宏观调控政策得到有效落实,钢铁业如今日子要好过得多。”

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说,相当一批出口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竞争力主要凭借低成本,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率先遭遇重创也就不难理解;而在前几年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受高额利润驱动,国内房地产公司风起云涌,但在如今市场低迷之时,一些实力不强的房地产公司业务陷入停滞也在情理之中。

疾风方知劲草。在不少行业的企业呈现“闷炉现象”的同时,有一些企业却游刃有余,表现格外亮眼。总结其经验,那些立足科技创新的企业、产业链条完整的企业、结构调整到位的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求变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就较小,回旋余地大,不仅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甚至实现逆势上扬。

山西亚鑫煤焦化有限公司了虽然焦化生产经营也遭受到重创,但由于该公司提早意识到单靠焦化生产,将来必定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因此自2007年4月起就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引入玄武岩纤维这一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这一项目已试投产,亚鑫公司将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生者为王:

把握“闷炉现象”背后难得的机遇

大浪淘沙,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在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看来,“闷炉现象”背后却凸显出了空前机遇:危机之后,生者为王。

“自2008年9月份后,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少企业家显得有点惊慌失措。”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沁新说,“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有相当一批企业家已经从危机中看到了企业的发展机遇。”

任沁新认为,当前正是企业控制成本,夯实基础,实现产业升级的难得机会。“在市场回暖后,这样的企业必将会先行一步,做行业的领头羊。”目前,中信重工正狠抓内部挖潜,并趁原材料价格低谷之际,最近几个月连续投产四个项目,投资额高达20亿元,成本却比平时节省了约三分之一。

太钢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在不锈钢价格大幅回落的局面下,太钢严格控制所有非生产性支出,加大挖潜降本增效力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调要向科学采购要效益、向过程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营销要效益。据统计,2008年前10个月,太钢通过内部挖潜,创效高达39.55亿元。

危机之下,行业由此将进入“洗牌”过程。“企业家此时应睁大眼睛,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把自身做大做强。”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表示,他们公司目前也准备适时出手,从全球网罗高技术人才,并选择行业内的一些小公司进行资产并购,进一步确立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利用当前机会,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对企业家如此,其实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也是如此。河南洛阳市发改委主任李胜平说,“洛阳市在本轮扩大投资规模中,格外注重推荐高新技术项目,目前已经筛选上报了20多个新材料基地和动力谷基地建设项目,并对一批先进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下大力气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过去喊了多少年都没用,但现在市场形势却给煤焦铁等高耗能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山西长治市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李建武认为,市场倒逼之下,就会使企业主动选择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落后产能也会被淘汰。

金融危机现象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现象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cn/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http://gb01.etnet.com.hk/gate/gb/corpsv.etnet.com.hk/we

金融危机现象篇4

关键词:危机;机遇;崛起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01

21世纪是金融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的时代,也是国际金融最为动荡的时代。金融是衔接市场经济的巨网,它所有关节点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全局,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仅仅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它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左右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了超越周边邻国的契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真正荣登世界经济大国地位。2010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在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上发出最强音。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

1997年7月,泰铢迅速贬值,金融风暴开始席卷泰国,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亚洲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新兴经济体急速发展的状态,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开始萧条,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政局混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借助所处的优势地位,对受援国提出了种种有利于经济参透和政治控制的条件。中国则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稳定区域局面,通过双边援助和国际机构的方式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迎来了改善国际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中转变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助人为乐”救助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目的,它在对中国改善国际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影响深远,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在2003年泰国曼谷一次民意调查显示,76%左右的泰国人把中国当作泰国最亲密的朋友,而只有9%的泰国人对美国印象好。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从亚洲金融危机中看到了症结所在,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在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从而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

二、世界金融危机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法偿付174亿美元债务而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肆虐美国,就在美国大量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接连破产倒闭的火焰同时,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金融机构破产、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股市和商品价格狂跌等危机现象,金融海啸开始席卷全球。

金融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动荡,金融危机使冰岛、巴基斯坦等濒临破产,日本经济在“失去十年”的基础上雪上加霜,世界经济哀声遍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中国也难以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在所难免。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被世界各国贴上“危机救火队”的标签,世界影响力进一步被突显。中国在加强对经济的刺激和救助措施的同时,主张各国、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外汇、现金,以区域合作、全球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华尔街的神话,对原有的金融意识、经济模式、转型目标均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坚定了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决心。直至目前,正当西方发达国家还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后遗症中挣扎的时候,中国早已从金融危机中崛起,走在经济转型的改革热潮中,正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危机中迅速崛起

金融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风险,如果出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全局性,并且更具破坏力。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我们必须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同时,在互补互利,相互依托,共创生机的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中国也要不失时期的掌握区域和次区域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开始主动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改善关系,但因中菲美济礁的冲突以及南海问题的升级,东盟国家对中国提出强烈谴责,“中国”甚嚣尘上,1995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关系在降到了一个低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慷慨表现得到了亚洲各国的认可,并积极同中国发展关系。

1999年,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的新安全观,2002年与东盟十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定,2010年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表现,中国成为东盟国家在应对金融风暴时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雄厚经济实力,中国有能力应对任何经济危机和重大经济难题,使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产生了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强国在金融危机后不断向中国抛来“橄榄枝”,欧盟希望中国在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中国与东盟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目前,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逐步增加,在亚洲的政治经济事务中正在恢复已经丢失几百年的主导地位。

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区域主导力,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中所展现的谋略与胆识,不仅使中国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还增加了周边国家乃是整个世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更提高了中国在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明伟.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J].中国商界,2008(9).

金融危机现象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是较为典型的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虽然美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救市计划和经济复苏政策,但其对全球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破坏和冲击,复苏迹象甚微。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美国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庞大债务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可以说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具有相对过剩和消费异化两个层次。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等引起的问题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危机,其危害性巨大。因而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角度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启示。

二、从经济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的动因

1.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的认识根源在于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研究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理论一般假定金融系统会平稳运行,以至于可以抽象掉金融因素。从现代经济学说和政策演变大势看,大危机后紧迫问题是如何在政策上加以应对,随后理论进展主线表现为宏观经济学体系建立、凯恩斯主义兴起与货币学派争论等。在危机根源方面,虽然也有奥地利学派在再生产迂回理论基础上提出信贷过度扩张理论、费雪过度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凯恩斯和左派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等,但是没有机会在透彻探讨基础上达到比较成熟结论。因而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和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加深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内在运行机制和规律。发展中国家逐步选择开放战略并与发达国家经济南北互动构成当代经济全球化特征,其微观基础可以通过观察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与中印等新兴国经济关系角度进行。发达国家一方面推动技术和产业前沿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转移和外包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传统产业或特定生产工序;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和工序转移,并通过连带技术引进、学习效应、产品创新等途径实现追赶。从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如果一定时期内技术和产业前沿演变处于相对平静和沉寂状态,发达国家若对致力拓宽技术和产业前沿使命意念模糊或用功不勤,或者出于试图仅凭衍生品创新主导全球经济,则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带来全球经济带来灾难。因而应当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认识金融危机的本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规律,并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和约束机制。

3.研究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从开放宏观经济和经济发展角度提出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并且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重点领域,比如说经常账户失衡与可持续性增长关系等问题。在主权国家没有消亡、劳动力等要素流动仍面临边境壁垒限制前提下,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不可持续,对发达国家也不利。此外,从金融危机的经验总结可知过度相信金融优势为巨额赤字提供合理化解释理论假设并不正确。因而全球金融危机能作为重要经验素材进一步补充和验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以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和对策。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

1.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由于资本家的逐利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而由于国家政权是资产阶级掌管,因而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因而当生产量超过社会总需求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因生产过剩引起的工厂倒闭、经济萧条的衰退。

1.3经济周期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复苏、高涨、危机、萧条的轮回变化。不断重复出现周期工商业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经常的萧条、逐渐复苏,而复苏并不是长期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新的危机的先兆。运用该理论可知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必然产物。例如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前,呈现出房地产业以及金融业的虚假繁荣现象,在9.11之后经济复苏是新一番金融危机的先兆。

2.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对由信息成本所引起的资本市场的不完美性及其后果做更深入的研究,其理论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效率工资理论、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信贷配给以及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修正观点。以下运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与监管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解释。

2.3政府干预与监管。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与监管作用。而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金融市场监管的弱化使得在市场失灵时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中的次级抵押贷款面向的是收入较低、信用风险较高的潜在购房者群体,而房贷机构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又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发行了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而当信用风险的累积高息时代的还款压力,直接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资产受到严重侵蚀,从而直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但金融市场层面的金融制度等只是给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以及较高的信用风险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

3.新自由主义理论。

3.1新自由主义本质。新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位价值观基础上的自由经济学,倡导产权明晰和自由竞争。新自由主义对于经济主体积极性调动、经济革命、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科技资源有着积极作用。

其主要观点包括:反对国家干预和计划调节,自由市场占主导的模式是最有效的;国家的职能是保护私人财产权和调节货币供给等有限经济职能;个人自由高于政治民主和社会平等;要求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制以实现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

3.2新自由主义理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解释。

3.2.1金融管制的缺失使得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新自由主义体制得特征之一金融自由化使得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管弱化甚至缺位,而金融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的驱逐下,不顾伦理道德约束,日益追求高风险的获利方式,因而金融创新过度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即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而对于缺乏金融管制的金融市场来说是及其不稳定的。

3.2.2贫富分化促使了生产领域过剩。由于新自由主义体制的特征还包括强资本弱劳动,使得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导致了生产过剩。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主张市场对居民收入的调节。而在新自由主义体制的条件下,工人和工会是处于资本博弈中得劣势地位,而缺乏援助以及相应政策保障,难以保证其收入和增长幅度。由于保证性住房建设不足,低收入人群只能进行借贷购买住房,因此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债务者,缺乏收入保障的群体,其偿债能力较弱,当不断加息使得债台高筑时,难以依赖微薄工资进行还款时,则集中爆发了信用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80%的财富聚集在20%人手中,美国的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投向了金融投机领域。而房地产的过热造成了房地产领域生产过剩,而其他领域消费也存在生产过剩现象,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居民的收入过低而消费不足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

3.2.3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动荡。新自由主义提倡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经济动荡。.由于对金融机构的放松管制,资金任意流入流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靠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因而生产资料和金融资产向少数国家聚集,因而全球范围的贫富差距亦进一步加大。新自由主义反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凯尔斯主义等过时理论,适应国际垄断资本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兴的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资源和服务,而积聚大量的外汇储备。因而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迅速波及至全球。

金融危机现象篇6

一、传媒要规避的报道误区

(一)弱势群体被当作“景观”

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恶化,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有些传媒拿“民工返乡”作为炒作对象,极力渲染返乡路上的“苦难”,如“跋涉3000公里”、“没日没夜赶路”、“夜宿在野外”等细节,用“电影奇观”的方式展现返乡现象,其背后隐含的自上而下的“观影”视角,让人看了揪心。还有以《天上真能掉下200元路费》为题,报道企业“资助”外地农民工回家,“先到先得,拿完为止”,看上去是慈善行为,实际却是“企业的炒作”,读者细品就能觉出“嗟来之食”般的苦涩。这类报道以工作无着、被迫返乡的农民工为对象,浓墨重彩展示苦难和辛酸,突出富人对弱者的施舍,不但伤害农民工的自尊心、强化农民工的弱者地位,也不利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人心的安定。

(二)集中报道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有些传媒过分强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如集中报道农民工“失业”:《河北约14万民工外出务工人员因失业返乡》、《广州农民工上班时间无事可干出现大批返乡潮》、《湖北返乡农民工逾70万工会否认出现回流潮》;或渲染大学生就业“极度紧张”,如某地招聘会报道用“大门被挤掉一半”、“仍旧难以控制近乎失控的场面”、“现场有多名学生被挤倒”的字句,并配以万头攒动、混乱不堪的现场画面,给读者带来强烈心理刺激。[1]又如前不久热炒的“1500名硕士竞聘猪肉连锁店员工”新闻,有些传媒集中凸显“硕士争当卖猪佬”的主题,把“硕士”与“卖猪肉”两个词语反复强调和对立,难免不使读者产生“硕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摆摊卖猪肉”的印象。在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的当下,传媒集中渲染返乡或就业的负面信息,或从负面角度刻画出耸人听闻的图景,会使读者产生集体性的悲观情绪,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压抑。

(三)以讹传讹,成为谣言的“放大器”

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经济动荡,因此产生谣言。有些传媒道听途说,匆忙新闻,无意间成为谣言的“放大器”。如一则网络报道“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停产”就让很多读者担忧,报道说这两大汽车业巨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年底将“暂时停产”,以消化库存。后来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相关领导都证实“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不会停产”。[2]还有些传媒报道上海就业形势极度严峻,出现“大规模裁员”景象,失业人员剧增,结果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专门辟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海市就业形势出现拐点,就业矛盾显现,但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平稳,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3]可见在社会经济动荡和人心不安的时期,传媒报道如不能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就更会加剧群众心理动荡,进而影响国家金融政策的施行乃至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对国外金融危机报道不足

首先是过分渲染国外金融危机影响。有些传媒报道国内金融危机影响时显得较为谨慎,但报道国外金融危机影响时却用词“强烈”,如这样的报道《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失业风暴横扫北美》、《英国经济衰退影响生活找催债公司的人上升67%》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些传媒似乎觉得报道国外负面消息,并不影响国内金融秩序与人心的稳定,甚至觉得“幸灾乐祸”。实际这种看法是浅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味报道国外负面金融消息,也会影响国内的金融秩序稳定与人心安定。其次是缺乏国外金融危机的“第一手”报道。金融危机产生于国外,对国外金融危机影响进行充分客观地报道,有利于国内群众更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但当下我国传媒多半转载他国媒介报道,较少特派记者直接去外国采集新闻。“一线”新闻意识的缺乏使得有些国外金融危机的报道显得较为枯燥,缺乏可读性。随着我国加入wto,传媒报道不能局限在一国之内,应该体现出高远、前瞻、和谐的“世界视野”,以合作、团结、共进、和谐为宗旨,营造有助于共同对抗金融危机的世界舆论氛围。如果过分渲染国外负面消息或转载二手消息,将无利于我国群众真正了解金融危机影响与各国联合对抗金融危机工作的开展。

二、传媒需坚守的报道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原则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更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报道的重要方向。传媒要服务大局,这个“大局”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就是科学发展。传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站在时代所赋予的全局高度,全面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中国经济走向做出理性剖析和总结,进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要求上来。传媒不能因暂时的困境就“忽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要大力开展改革开放宣传教育。金融危机时期,正是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时期,传媒要以此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改革开放经验用报道的方式贯彻到对抗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金融危机时期,深入持久进行改革开放宣传教育,既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宗旨的体现,又是科学发展观的信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传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金融危机时期,传媒尽量不讲空话、不放空炮,要提倡说实话、办实事,直接关注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传媒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切实了解金融危机给群众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和感同身受的写作,从群众角度出发报道问题、热点和难点。如金融危机影响时期,群众需要实实在在的就业信息支持,传媒就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致力于减少“信息沟”,帮助更多群众获得生产、生活的信息,进而帮助群众渡过就业难关。同时,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人群,尤其波及较重的弱势群体,传媒报道应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而非旁观、嘲讽和冷眼。对弱势群体,不但要报道、要关注,更要注意遣词造句、注意语义色彩,切忌不经意间伤害弱势群体的自尊心。以人为本要体现于细节之中,从细节上关注群众,才真正体现传媒报道的人文情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前院长威廉・哈森说过:“在一个小心谨慎报道和解释重要新闻故事的记者,和一个在电视新闻杂志秀中采访摇滚歌星或娱乐红人、收入不菲的电视名人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差异,一个是公众的仆人,另外一个只是做秀的艺人。”[5]对群众有“仆人般”感恩与爱护的情怀,传媒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正确舆论导向原则

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过多报道负面消息,要从积极、建设性的角度解读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多报道群众团结齐心对抗金融危机、开展经济建设的事实,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其次,要通过报道鼓舞人们投身经济建设、建构美好生活的信心与信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困难的时候,有了信心,才有力量的源泉,才有勇气。世界传媒报道史上,每逢重大经济危机或灾难,都有传媒参与其间,帮助政府发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极大鼓舞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金融危机时期,人民群众尤其需要聚心齐力、团结向上度过难关,这就需要传媒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动员和团结群众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只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为战胜金融危机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如《人民日报》的报道就没有悲观叹息,而是从“农民工返乡不下岗、努力求创业”[6]的角度,展示新时期农民工建设家园的喜人景象,进而弘扬不惧危机的乐观精神和力闯难关的必胜信心。

(三)新闻真实性原则

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工作者应始终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坚持实事求是。首先,传媒既不可随意造谣、危言耸听,也不能粉饰太平、掩耳盗铃,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即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其次,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要让群众知道。公开真相是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也是对抗谣言的最好武器。只有及时、公开和公正,群众才能了解当下经济运行、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式与心态,消解金融危机时期的心理恐慌。传媒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走向群众,走向第一线,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计民生,方不辱传媒使命。再次,传媒报道要追求“整体的真实”。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波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不可避免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全局的,而是局部的,并不是不可抵挡的,而是有助建设的。传媒尤其需要放眼全局、辩证思维,既要客观更要全面地报道国内金融危机的多维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危机已经冲破国界,国外受众也时刻关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与应对的措施,中国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舆论更加复杂和敏感,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传媒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工作和更加重大的责任。

三、传媒应革新的报道策略

(一)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做好政府和人民沟通桥梁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使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7]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党和政府正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群众渡过经济难关,扶持企业开拓市场。这些政策和决议既是反映党和政府对群众生活、企业生产重视与关怀的窗口,也是群众捕捉工作学习信息、企业感知市场脉搏的重要风向标。传媒及时报道和解读这些政策、决议与措施,给群众和企业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支持,对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产生良好影响,使他们深刻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掌握保护自身利益方法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2008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9年1月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对此新华网和《人民日报》都给予及时报道与充分解读,第一时间传达中央的政策和精神。这种报道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这种报道要及时、迅速、有针对性,才能稳定民心,加强政府和群众的沟通交流。

(二)转换报道视角,辩证透视金融危机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又要充分认识逆境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8]金融危机呼唤传媒的“转机”意识,变换视角读解金融危机,通过多维全面的报道角度,才更能充分发挥传媒舆论引导作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要求传媒具备宏大的眼界和高远的前瞻意识。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工人被辞退,出现“返乡”现象,就在有些报道过于强调返乡负面效应、滥用“返乡潮”、“倒闭”、“失业”、“无限期休假”字眼人为制造失业恐慌之际,《人民日报》记者转换角度,透过“返乡”表象,张看农民工返乡后创业前景,指出“农民工返乡给当地带来发展机遇”。[9]还派出记者专访“返乡”农民工创业经历与经验,如有农民工“回到家乡,参加乡里举办的科学养鸡培训班,创办温棚养鸡场”[10];有农民工选择前往东部寻找机会,相信“错峰出行能获得更多机会”。[11]这些报道由于转换报道视角,运用辩证思维看待“返乡”现象,把返乡农民工看成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振兴区域经济的宝贵财富,因此使报道具有较强的辩证色彩。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报道尤其需要这种深入和辩证的思维,因为它让读者充分认识金融危机中充满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凸显了我国机制体制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从外部给了我们加快改革的压力,给我国加快改革提供了机遇。”[12]这种辩证的认识贯穿到报道之中,较之一般报道,当然更显现出较高的思想境界与认识水准。

(三)加强服务性,引导群众正确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传媒报道不能止步于“报危”,更要有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传媒服务性的重要体现。如金融危机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传媒不仅要提供就业信息,也要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助,逐步引导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走出结构性矛盾误区。《新闻晨报》就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并指出“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13]这既是对大学生就业思维的提醒,又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羊城晚报》注重引导就业方式的转变,报道“技校生走俏”,通过“广州市技校生的就业率逆市上扬,达到96%”的事实,为大学生指明另外一种技术型就业模式。[14]除了就业问题,《健报》也关注到了群众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针对有焦虑反应的患者提出的五种缓解办法”[15]的详细报道,帮助读者“提高金融暴风中的心理免疫能力”。传媒工作者只有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帮助群众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同时,要充分发挥传媒的榜样与典范作用,通过典型报道,为群众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策略参照。典型报道可以分为企业典型与个人典型。企业典型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经营成功的企业、公司的经验的报道,为更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提供经营范本,找寻出新的市场之路,如《人民日报》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波司登公司“始终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立身之本,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16]个人典型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创业成功经验的报道,为面临就业和下岗问题的群众指明就业之路和创业指导。如《人民日报》报道兰州大学法学硕士苏军生创业故事,表扬他“以创业带动就业”[17]的意识,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们的择业观、事业观与人生观的建立提供指导。

(四)放眼世界,同步客观报道国外金融危机情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国际性的。传媒只有树立世界视野,才能全面、正确的透视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趋势。首先,传媒要积极关注各国联合抵抗金融危机的行动,既为中国他山之石,又体现各国团结抵抗危机的精神。如《人民日报》辟出专栏报道各国齐心协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像“印度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度过危机”,[18]“美国奥巴马肩负新期待”,“欧盟果断出手缓解衰退”,“日本力争经济最早复苏”[19]等报道,读来让人倍觉振奋,感到各国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人民日报》还通过报道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为中国提供参考,如报道巴西中央银行“发放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动用外汇储备”,向市场输血,[20]对中国扩大消费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有所借鉴。其次,要加强对国外金融危机“第一手”的报道。中国传媒工作者应当站在世界金融危机第一线,既往国内发回第一手信息,又及时向国外传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息,这样既能使中国读者零距离接近金融危机真相,也可以避免落入西方传媒“格式化”报道的窠臼,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喻国明说:“处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了解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相。我们并不排斥西方的社会分析逻辑,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基于东方文明和智慧的思想方法。所以这一切,当然并不全部负载于媒体,但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是我们了解世界真相至为关键的第一步。[21]这也应当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传媒报道的重要指南。

注释:

[1]《举行大型招聘会1.7万人挤破大门》,载大河网2008年12月5日。

[2]《传言有误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不会停产》,载新浪汽车.cn,2008年12月15日。

[3]《上海称未现大规模裁员正制订对策稳定就业》,载《新京报》2009年1月4日。

[4]转引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12月26日第十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开放宣传教育的讲话。

[5]威廉・哈森:《变革时代的美国新闻业》,载《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

[6]刘建林等:《返乡创业感觉挺好》,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2日。

[7]转引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8]《同心促发展奋力渡难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纪实》,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5日。

[9]《各地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天地》,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日。

[10]王炜:《不比在外面打工差》,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9日。

[11]《重庆农民工错峰去打工》,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8日。

[12]《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书记“12・18”重要讲话的体会》,载《河北日报》2009年1月6日。

[13]《应对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可获补贴》,载《新闻晨报》2009年1月8日。

[14]《广州技校生就业率达到96%明年预定率也超九成》,载《羊城晚报》2008年12月21日。

[15]冼英:《金融海啸下的心理寒冬》,载《健报》2008年12月17日。

[16]《“波司登”以质量开拓市场》,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7日。

[17]李战吉、曾华锋:《自主创业“华丽转身”》,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8日。

[18]《印度:抛大礼振经济》,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

[19]《世界应对经济寒冬》,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4日。

[20]吴志华:《巴西:大胆消费莫迟疑》,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

金融危机现象篇7

为规避这样的“顽疾传染”,国内外理论界则始终把防范金融危机传播机制作为经济发展头等要务,并不懈致力其研究当中,竭力从看似杂乱无章、并无关联路径中辨识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进的特征突破中寻觅一种预防危机“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学者曾提出,市场中一旦出现与市场汇率不协调“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强硬”宏观调控,其结果也必将是背道而驰,金融危机则一触即发。尽管学者研究危机问题的立意视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实际结合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金融危机路径的理性辨识。路径一:共生因素的辨识。一般而言,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协调价格运动多由共生因素导致,由此而引发的各国货币危机皆源于此。该理论辨识点在于突出解释了一些新型工业国家货币危机的根源,在遭受国际商品的价格冲击影响,国内货币危机通常会一触即发,而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来自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调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挣扎,也如同风雨中娇弱的身躯难以撼动大树一样,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路径二:外贸危机的辨识。用一句形象的话讲,外贸危机就是国内危机通过贸易活动形成国际外溢,从而引发国际“连锁式”金融危机。该理论辨识点强调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关联性,提出国际贸易危机其传导渠道不仅限于贸易国之间,由此还可带来第三方市场的动荡,也就是说某国家的发生货币贬值,在出口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无形中也间接性掠夺了同类商品生产、供应国家市场,其结果则是国际性市场预期将被无情打压,贬值国汇率势必险象环生,最终诱发货币危机。路径三:资本市场的辨识。资本市场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重拾话题又有新的市场说法。国际化资本危机新的表现形式为跨市场的金融危机,资本国际化的渗透无形加剧其危机的“蔓延”和“传染”。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层层深入,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挣脱了国界限制,而彼此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形下,一种国际流动性货币资产频繁交流在所难免,一旦其中某个国家发生流动性危机,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头寸拆借缓解,尽管能短期奏效但也无形加大了他国潜在的货币危机风险。倘若国家间的资产运动具有高度共性之处,则金融危机可借助跨国市场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张,造成他国“再蹈覆辙”,显示出跨国危机的“传染高发性”。路径四:投资波动的辨识。投资者的市场运作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相关价格波动的主要诱因,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极易引发金融危机。对投资波动的辨识,应着眼于投资心理预期与资产市场调整行为的冲突环节。金融市场由此而导致的波动与前三种大有不同,这种波动的出现并非国家的经济实体基础暴露非稳定性,而是一种由投资者单纯行为导致而成的资本短期异常流动与大幅资产调整等,由此带来某国国内以及跨国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骤变波动。

二、源自危机“跨国传播”的病态机理探析

爆发初期的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为主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驱使,这种局域性的小范围危机则极容易蔓延,借助外贸渠道就可轻易传至其他国家,如同“肿瘤”般孳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规模危机。外贸活动是其借助的主要传播渠道,贸易伙伴与竞争对手是其实现跨国传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态传播机理主要如下:(一)贸易伙伴传播机理。这种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直接双边贸易传播,通常情况下,“危机源”主要通过外贸交易、对外商品及货币投资等扩散路径,将本国风险传播扩散到其他合作贸易国。其病态机理主要是,危机源头国家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形成本国货币在短时期内大幅骤然贬值,带给贸易合作国家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额贸易赤字。阵痛之余,合作国的外汇储备也骤然减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被动经济趋势也极容易让这些国家成为国际货币投机者的冲击对象,结局更不容乐观,最终将遭受货币危机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危机源头国家大幅的短期货币贬值必将同步拉低贸易国家的价格水平,造成贸易合作国家价格消费指数的整体下降,相对合作国家居民消费,国内市场的货币需求量也相应减少,而外币兑换需求则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骤然上升,对外汇储备无疑又“雪上加霜”,更加严峻的货币危机如履薄冰,极易导致再次恶性循环。(二)竞争对手传播机理。如此称谓的传播可理解为间接性双边贸易传播,究其根本,尽管对象不同但也是凭借贸易联系与对手国家将危机“传染”开来,所不同的只是传播形式与贸易伙伴传播略有不同而已。可将此传播路径如此假设,a、B两国为竞争对手,倘若a国遭受了货币危机,在大幅贬值出现的同时也将带来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的短期“利好”,而竞争国B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绝不可“袖手旁观”,危机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应的货币贬值政策积极应对,同步刺激跨国贸易。表象看竞争对手B国的做法似乎无可非议,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则不然,该种情况一旦出现,B国则会无形增加被投机者实施货币攻击的潜在风险。同样使原本只发生在一国之货币危机扩散、蔓延成跨国型多区域性质金融危机。

三、整合国内“危机免疫”的应对策略思考

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国际贸易传统格局,使得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展现出系统性与复杂合的时代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提速经济做出整体努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复杂式、传染性与强破坏性等负面话题。如何做好“危机免疫”相继成为各国预防、化解金融危机的“众矢之的”,致力落实两点要求,处理危机时,既注意危机系统的结构研究与功能探索,有注重“危机免疫”的整体。落实到经济发展当中,要求国家整体形成紧密性贸易关联,自对外贸易体系的功能整体改善着手,依托调节系统与配置资源效能“强身健体”,达到减缓风险传递的把控能力。全球2007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是喜人的,这其中虽然经济运作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其整体破坏程度还非常有限,十年的经济发展走向令我们十分欣慰,足以这样告慰我们前进中的祖国:十年中国经济不懈于发展正常态;十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在持续递增态势;进出口贸易仅在2009年偶现小幅波折,但很快归位平稳增长局势;我们的外债余额始终控制在理性区间;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则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态势区域,人民币并未发生大幅贬值的情形。这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说明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喜人,尚未发生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及经济衰退等类似金融危机诸多感染迹象。但所有这些并非我们做得尽善尽美,工作中也并非高枕无忧,依然需要落实相应的必要措施,切实增强“危机免疫”能力,拓展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首先,立足内需策略发展,降低外贸经济依赖度。纵观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出入度与节点权整体排名,全球前五的荣耀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我们这样一个进出口大国,也意味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我们国际贸易的经济依存度还相当高,尽管与世界国家贸易有着联系紧密的优势,但反应在侧面的问题也让我们尴尬不已。从跨国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分析,我们这种外贸依存度将导致遭遇他国金融传染风险的危机概率异常超高,鉴于这样的情况,未来我们应立足内需策略发展,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源置于国内市场,适度降低外贸经济的依赖度。虽然过去几年的外向型经济对提升国内就业率贡献突出,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立足内需才是经济制胜发展的法宝,也是消费拉动更持久、经济发展更安全的动力之源。第二,拓展对外贸易空间,构建经贸伙伴多元化。置身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天,要想成就更快的自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高效融入。相对我国发展而言,以往历史上与日本、美国的贸易频繁接触,固然保持了国际进口额、出口额多项指标的持续增长,但相比未来发展所需还远远不够,更不应该仅限于此,基于贸易国过于集中考虑,这种现象极易诱发感染危机。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今后我们应重力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吸引发展新的贸易协作伙伴,尤其要切实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系,携手打造经贸伙伴多元化的新格局。第三,助力国际金融货币协作,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效能。置身国际金融与世贸经济,则必须自觉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否则,任何国家均难以独善其身。关于这一点,仅从危机的传播渠道便可透视一二,要想破解危机,惟有将“传染源”杜绝于国门之外,方能终止危机,杜绝扩散。作为快速振兴的经济大国,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国际货币金融协作之中,也只有这样,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国方可续写可能,我们的身边才能有一个更为稳定健康的国际金融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成,王建军.国际金融危机:直向性传染到交叉性传染的动态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09,(6).

[2]谢尚宇,周勇.次贷危机中的传染机制研究和策略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金融危机现象篇8

论文摘要:文章选取美国储贷危机、北欧危机及日本金融危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政府的救助措施将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美国政府救助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性质探讨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1)货币危机。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2)银行业危机。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3)外债危机。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4)系统性金融危机。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根据imf的分类,我们知道,美国目前的状况正符合第二种分类。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提供次级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接管所致,因此我们将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定性为银行业危机。

二、历次重大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更加关注美国金融危机与历次银行业危机的比较。我们发现这次危机与美国1987年的储贷危机、1990年代的北欧危机以及日本金融危机颇有相似之处,与它们比较更加可行。原因是这几次历史上的银行业危机的演变过程与美国金融危机更为相似,都是源于房地产泡沫的银行业危机。

(一)危机发生的原因比较分析

危机发生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处于一段黄金时期,房地产蓬勃发展,需求增长迅速,也由此使市场产生过度乐观的情绪。而其后经济增速下滑和房地产周期下行亦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索。最后实体经济则承受楼市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而陷入衰退。

监管当局不恰当的放松管制使信贷过度扩张,金融体系风险敞口增大。储贷危机始于1980年—1981年政府鼓励储贷机构对房地产发放贷款。而2004年起资产支持证券的爆发式增长和政府大力推行次级房贷危机埋下伏笔,二者均使得房贷市场迅速膨胀。

金融危机现象篇9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这种连锁反应造成了全球经济不断衰退的形势。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危机又将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无论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的提升,还是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开拓国际市场,都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说,危险与机遇并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中国经济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没有受到直接冲击,经济复苏速度也是非常快。经济危机,是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契机,它将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就是国际战略和国内发展模式的调整。只有当我国真正转变了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真正的强国,参与重新安排国际利益格局。

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危机关头我们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们要坚定地支持建立公正、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积聚和扩散。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疫病和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恐怖主义蔓延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应该呼吁国际社会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建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

金融危机也是我国发展的动力,21世纪,国家的软实力的作用更为关键,我们借以时机要化危机为动力,大力塑造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勇于接受挑战的国际形象。策略性地向国际社会输入高质量的知识性信息,这也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形象的重要方式。中国的媒体还应该走出去,公正、客观地宣传我国的新形象,改善某些国外媒体对我国的某些不实报道。并让中国文化世界化,如孔子学院已分布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就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塑造我国好的国际形象还要继续努力。

这次金融危机,国际格局面临新一轮的重大调整,我们更要有所作为,提高自己的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未来,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责任,成为世界体系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

金融危机现象篇10

论文摘要: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1、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

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该如何走下去

美国金融危机既然对中国经济领域带来这样广泛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