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6:54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1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o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o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长征-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且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2

航天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航天文化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根源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根于中华文化历史土壤,着眼于吸收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着眼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航天精神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航天事业创建时期初步萌芽,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八九十年代逐渐丰富并进行提炼概括;“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载人航天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奋战载人航天工程,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宝贵精神成果。

从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到如今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迈进,航天精神代代相传,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要求,又具有r明的时代性。在不同时期,航天精神都是激励人们献身航天事业、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航天文化的形成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同根同源。

航天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导向一致

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尤其是载人航天的成功,把中国的大国地位,把中华民族的信心、自豪与荣耀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航天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它继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立足于我国国情、世情,坚定不移地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列,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航天精神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科学解答时代课题。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依靠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攻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高科技产品,昭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由此可见,航天精神是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体现在科技创新层面的追求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精神状态和特质,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航天文化的使命愿景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一致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须坚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着探索开发宇宙空间、保障武器装备供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责任,肩负着推动我国发展成为“空间基础设施完备、军事航天装备强大、导弹武器系统精良、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产业带动作用明显、自主保障体系健全、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实力突出”的世界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其“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企业使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航天梦与中国梦紧紧相连,国家强则航天盛。航天事业肩负着“续航天梦,圆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航天事业,促进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科学和高科技术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继而实现国家富强。

航天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注重文化的一脉相承,在与时俱进中凝练升华

始终坚持富国强军的创建初衷

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在这企业使命的鞭策和激励下,始终发扬“自强自信、无私无畏、敢想敢为、尽善尽美”的企业精神,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高度统一。无论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候,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需要我们自力更生的时候,在创新发展、成果丰收、屡受世界瞩目的时候,还是在改革转型、面向市场走向国际的时候,中国航天始终坚持以富国强军为己任,初心不改,代代相传。

虽然航天“三大”精神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究其核心,无不体现了富国强军的创建初衷,根植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具体文化形式中,根植到一代代航天人的心中,与50年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交相辉映,与几代航天人的峥嵘岁月水融。将事业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中,是航天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保持生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始终坚持创新突破的发展主线

航天事业从来都是走在技术前沿的,是代表国家科学技术、基础工业等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航天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突破。几十年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掌握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风云气象卫星为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的脚步已经到达月球,珠海航天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全球五大航展之一,也成为了新技术、新装备亮相的重要舞台。在军贸产品出口、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中,中国航天凭借着不断创新突破,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多年来,航天职工牢固树立“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谨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开展研制生产,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98%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风云三号C星被“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列为中方值班卫星。创新理念已经融入航天人的血液,是航天事业茁壮发展之魂,是实现航天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始终把握时展潮流的脉搏

时代在飞速发展,航天事业和航天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航天企业转型已从“企业化、市场化”深化为“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理念。注重军民融合,将前沿优势技术进行应用转化,3D打印、海上救援、智能装备、卫星应用这些新兴的、热门的产品已经相继孵化,航天制造正在向航天“智造”快速转变,真正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一方。

同样,航天企业文化也积极跟中心工作相融合,打好“国际化、市场化”这张牌。各单位派遣主要领导出国学习,不仅学习管理思路,更是感受外国企业的文化氛围,重新发挥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作用。大力塑造优秀品牌,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品牌效应,丰富职能文化系统,在完善已有职能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养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形成既有顶层牵引又有行业特色的职能文化系统。重视员工的行为养成,坚持知行合一,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切实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与时展的潮流脉搏紧密结合,不断凝练升华,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注重价值的导向引领,在润物无声中坚定信念

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以“融入式、科学化”党建模式为宽阔肩膀,承载用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家园的责任,通过航天梦、强军梦、强国梦的宣传教育,让航天人的个人目标与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目标,重点加强职工对坚持以国为重,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将“航天事业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和平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信条植入每个航天人的心房。

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信仰。从事航天工作,必须具有更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更强的党性。要坚持把航天精神作为新员工入职第一课,适时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航天梦、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创新大赛、型号队伍出征仪式、承诺宣誓等特色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以帮助员工深刻理解航天精神,牢固树立以国为重的坚定信念,坚定“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的价值追求。

通过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使以青年人为主体的航天队伍成为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上海航天在推进事业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人的发展,以共同理想凝聚人,以事业责任培育人,以良好环境吸引人,以激励机制开发人。针对科研一线人员平均年龄34.5岁的现状,在年轻人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使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强调科学作风培养

作为航天企业,每一次发射任务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质量赢得信赖是立身之本,追求质量与效益的完美融合也促进了航天人科学作风的培养。多年来,我们强调作风,狠抓“严慎细实”的作风建设,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不Ч收铣龀А⒉淮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的“三不带”原则,认真开展质量回想、事故预想的“双想”活动,查漏补缺,消除隐患;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要求员工把本职岗位当作保质量、保成功的源头,全身心地把好质量观,以高质量的工作保证高质量的产品,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高效益的业绩,以高效益的业绩实现高质量的人生。

强调多元活动实践

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如春风化雨,却也讲究见人见事,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以科学实践为价值引领的作用锦上添花,例如“最美航天人”“精神文明十佳新事”、报刊杂志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接地气中得到员工的喜爱与自觉践行。航天各单位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征集、员工荣誉积分办法试行、典型引路他山之石、文化礼仪竞赛等,均是用平实的语言,用发生在老百姓周围的题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让价值观看得懂、记得住、有作用。

注重对人的培养关爱,在凝心聚力中和谐共赢

以良好环境吸引人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的浓厚氛围,为员工创造快乐的氛围。比如,149厂的“做自豪幸福航天总厂人”的企业愿景就能让员工不自觉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在上海航天一城三区规划的基础上,建设的人才公寓不禁让很多新进高学历人才备感温暖。上海航天各企业事业单位坚持重点工程与核心人才同步发展的战略,依靠老专家的传帮带、加强培训教育和在关键岗位上实际锻炼等办法,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运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依托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重大任务和重点型号,探索人才培养规律,通过推进核心人才工程、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高端人才培养专项工程等,加强人才队伍的开发和利用。

以事业责任培育人

针对科研一线人员平均年龄34.5岁的现状,在年轻人中开展科学作风培养和航天精神教育,使“严慎细实”的作风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注重典型引领,强化典型的培育塑造,载人航天921团队的事迹,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典范被广泛传播;“中国梦・申城美”典型王波兰、16年攻坚只为“天神一吻”的张崇峰、上海市科技精英马佳、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孙刚等一系列航天先进,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良好榜样。通过开展使命与责任――上海航天最美航天人评选、身边的榜样宣传、型号立功人员评选表彰、优秀员工评选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发榜样的力量。

以激励机制开发人

激发员工成才的一个必要手段就是为员工建立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上海航天的“职业生涯导航”“星级岗位成长”等都是科学、合理、易于执行的晋升通道,能够激发员工的成长愿望,从而创造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帮助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将个人志向、性格特点、价值观和中心工作相融合,能够促使工作从简单的谋生手段转变成为激发生活热情、充满成长机会的终身事业。

重视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上海航天建立了《八院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支培训师队伍,加强员工知识分享、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厂所级培训基地,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方法。院、厂所同时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在提升技能队伍整体水平的同时,重点培育高技能人才。建有部级、上海市、集团公司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注重探索创新,在融入融合中落地转化

注重文化导向与企业战略的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要跟企业中心工作相融合。如要适应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就需不断拓展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理念,重视发挥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作用。各单位派遣主要领导出国学习,不仅学习管理思路,更是感受外国企业的文化氛围。作为八院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同时也是八院的国际化贸易平台建设的主力军的申航公司,在近几年大力实施“走出去”策略,拓展转口贸易与海外融资平台,先后成功拓展印度工程设备市场、尼日利亚等非洲新兴市场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太阳能市场。

注重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的有机统一

企业文化要融入管理,融入工作流程。围绕企业文化导向,梳理现有的工作流程,保留那些与企业文化理念相应的流程,修正与企业文化相悖的流程,健全那些没有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流程。一四九厂在科研生产管理过程中提炼的“十条禁令”就是对工作过程中质量文化的补充、深化,把质量文化的“高大上”转化为实际的规范与约束,让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化。申航公司从2014年起,业务激励由过去的单一利润型到目前初步尝试的“平衡卡”考核体系;从财务利润的单一维度到包含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学习层面等多维度考核体系。

企业文化要融入制度建设。上海航天近几年都强调制度建设,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引,建立健全、修订完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行为准则,使这些制度、职责与准则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和愿景,能够促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通过加强新制度的培训、宣贯,让员工在制度的管理和引导之下,变他律为自律,变约束为习惯,把规章制度根植于内心,形成无需提醒的自觉。

注重文化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一种传承,更是彰显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上海航天职工牢固树立“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谨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遵循一次成功的零缺陷质量理念,实施精细质量管理,坚持质量归零、管理归零的“双归零”制度,全力确保型号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到98%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风云三号C星被“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列为中方值班卫星。

航天文化建设必须遵行的原则

必须做到传承、弘扬和创新结合

一个文化的精髓是其核心价值观,当这个核心价值观以不同的表现传播开来,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认可并遵守就是文化的弘扬。在弘扬的过程中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外延也会不断地拓展,同时被赋予时代特色。

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果文化在传播实践中不能与时代的土壤相结合,必定不为大众接受反而会被淘汰。航天精神在各个时期都有重点,能够自觉适应当时具体的任务特点、社会特点。航天三大精神本身就是较好的明证,从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可见,航天精神内核不变,重点突出;同时,在传播的方式上,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自媒体转变,积极适应时展,这便是航天文化能一直较好传承的原因之一。

当今正处于信息爆炸、大数据时代,全民的思想更为多元、活跃,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灵活,往往一条消息能够病毒式地快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要坚持核心思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因势利导、去伪存真,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地适应新时代受众群体。

必须做到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对接

航天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行业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融入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吸收对市场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的成果。通过“融入战略、文化引领,弘扬传统、开放创新,以人为本、全员共建,系统推进、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由企业文化要素体系、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组成的企业文化体系,确保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不断深化,行为准则不断完善,视觉形象更加统一,职能应用更加广泛,过程管理规范受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之中,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进而在全社会得到践行。

必须做到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

文化是通过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衍生而成,制度上的强制或激励最终促使群体产生行为自觉,这一群体的行为自觉便组成了文化。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才有效的。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行为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航天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精神文明、专项文化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员工思想行为统一起来,为航天梦、中国梦而努力。

针对目前短、平、快的生活、行为方式,与管理制度融合的价值观传播还需要做到隐身化、具象化和人性化。隐身化实际上是避免过于直白、直接的表露,生硬的嫁接和灌输令人望而却步,闻之生厌,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是现在主体立意基础上的技术传播。具象化就是要形象具体、可感可知,体现出直觉、感性、意向丰富的特点。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航运保险;政策分析;航运中心;天津港。

国际航运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批准天津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为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航运业风险高、风险损失大,各种要素的安全流转需要保险业,特别是航运保险的大力支持。

为此我局对保险公司、船东方和中船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进行调研,了解航运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提高航运保险发展质量,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天津发展航运保险的优势条件。

航运保险,又称“海上保险”(maineinsurance),主要包括货运保险、船舶保险、海事责任保险等险种,通过为海上运输提供风险转移和损失均摊以及补偿,转移和分散航运业务风险,保障国际航运业稳健运行。航运保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险种,在我国乃至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且具备继承和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天津地缘优势为航运保险提供丰富的潜在保险需求。

天津港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也是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和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天津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95个,2010年货物吞吐量41325万吨,在全国沿海港口中排名第三,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列全球十一位。

天津港海向和陆向腹地辐射面较大。海向腹地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向直接腹地有天津、北京、河北、山西,2010年GDp合计52333.16亿元,占全国的13%,外贸进出口额合计4385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

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天津航运业务还将继续快速壮大。大量的航运业务,为天津航运保险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天津航运保险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能够承载航运中心的发展要求。

天津作为港口城市,航运保险历史悠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伴随英国商人在天津开展贸易,以航运保险为主的现代保险业已开始在天津萌生。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复业以来,天津航运保险逐步恢复发展。截止2011年11月,天津共有财产保险总公司2家,分公司21家,保险经纪总、分公司25家。目前航运保险险种主要包括船舶险和货运险,其中包括远洋船舶保险和进出口货运险在内的国际航运保险是天津航运险的主体。2010年天津船舶保险保费收入2.18亿元,在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八位,占全国船舶险比重4.30%;货运险保费收入1.97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占全国比重2.50%;航运保险累计为船舶货物提供风险保障4096.81亿元。天津航运保险具备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潜力。

(三)政策支持为航运保险创新发展提供便利。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同意以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四个方面的政策创新试点,这是我国目前在支持国际航运业发展中,力度最大、政策覆盖面最广、系统性最强的方案。2011年8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营业税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11年8月1日起,注册在天津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二是天津市政府和中国保监会给予政策优惠。《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于天津市新设保险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并对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给予一定期限内的税收减免优惠。《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意见》给予保险业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天津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天津航运保险受到多项政策有力支持,业务创新及发展更加便利。

二、天津航运保险发展问题。

我国船舶保险规模不足全球市场的5%,与国际海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天津航运保险保费只占全国的比重3.2%,也反映发展不足的问题。调研了解到,中远天津分公司70%的船舶财产保险由国内保险公司承保;而责任保险和另外30%船舶财产险基本上都投保至国内外保赔协会。此外,大部分货运险由国外公司承保,都反映出航运保险不能适应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探究天津航运保险发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主体缺乏。

一方面,保险公司数量不足。目前总部在天津的中资财产保险总公司只有二家,还未成立保险总公司的航运事业部。航运保险保额高、风险大,特别需要再保险的支持,而再保险机构还是空白。另一方面,保险经纪不发达。在国外成熟保险市场,保险公司大部分航运保险业务都经由保险经纪居中承保。而目前天津保险经纪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匮乏,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且专门从事航运险业务的保险经纪机构还是空白,无法满足航运保险对经纪业务的需要,制约了天津航运保险发展。

(二)专业人才不足。

航运保险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从业人员提出很高要求,而天津从事航运保险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一方面,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航运保险人才总量不足。以人保股份津分为例,目前专门从事的船舶险的工作人员不足20人,既懂保险,又懂外语、航运、海商海事以及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成为航运保险业务开展的掣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于航运保险从业人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地位。航运保险承保前期投入大,人力成本高,见效慢。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大部分费用和收入直接与保费和利润挂钩,一定程度挫伤了开展航运保险的积极性,公司内部难以能形成专业人才不断实践、不断成熟的人才成长和积累机制。

(三)保险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航运保险产品有限,各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航运保险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各保险公司提供的险种雷同,物流责任险、码头操作责任险等险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船舶险的绝大部分条款都是沿用人保财险1986年的条款,距今已二十余年,保险条款早已不能适应航运业务的发展变化。

(四)服务能力薄弱。

一是目前投保人急需的风险防控还基本是空白。保险公司缺乏对船舶、货物等的装卸、运输及中转环节的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尚不能提供减灾防损方面的专业建议和损失控制方案;二是缺乏国际服务网络。航运保险的标的是全球范围移动的巨额财产,需要全球范围的及时服务、救援和理赔勘查。天津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网络,限制了保险服务水平;三是保险公司通常是挑新船和好船来承保,使得中小船东的船舶不得不到国外保险公司投保。

(五)经营风险高。

在国际市场上,船舶险一直是亏损经营。一方面是赔付率高。相关机构数据显示,1999至2003年国际市场船舶险的赔付率在75%以上,承保风险大。2008至2010年,天津船舶险的综合赔付率最高达到98.38%,高企的赔付率水平导致高额的承保亏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是费率不断下降。由于近年来天津各保险公司竞相降价,货运险费率持续降低。2010年,天津货运险费率已由2006年的0.11%下降至0.06%,远低于国际保险市场水平,货运险的经营风险逐步提高。

(六)信息交流闭塞。

航运保险是高风险业务,而保险公司特别需要多方面获取信息以支持保险精算。但目前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还非常有限。一方面未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交流活动。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和相关行业之间无法共享保险、航运、贸易、海事海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在船舶信息共享方面缺乏相关的信息平台,导致保险公司不能及时准确了解投保船舶的风险状况,削弱了承保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

三、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的经验。

借鉴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帮助天津保险业提高自身实力,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前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主要有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其航运保险发展具有如下经验:

(一)根植于航运业务发达地区。

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大都是由航运业务发达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而来,如伦敦就曾经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为航运保险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伦敦航运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的20%以上。纽约、新加坡、东京和香港等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也都是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各类机构丰富。

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不仅是各类国际航运组织集中的区域,还拥有大量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为航运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供给和需求。以伦敦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和主要的再保险中心,伦敦拥有超过800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3200家,保险经纪人8万余名。除保险机构外,伦敦还是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运协会等十余家国际航运组织总部所在地,此外多个国际航运组织在伦敦设立了区域办事处。

(三)注重人才培育。

政府支持下系统的培训,为航运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香港政府对航运业的培训给予补贴和资助,并提供相关的奖励计划;新加坡政府每年为海事基金会出资,帮助学生完成航海相关学业;伦敦的大学、商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航运业职前教育,专业机构提供职业认证,交易所、培训公司和行业协会等部门提供专门培训,共同构建了世界领先和系统专业的航运服务教育和认证培训体系。

(四)积极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船东和货主可以方便得到所需各类保险产品。除了船壳险、货运险等传统产品外,还能方便的买到承运人责任险、码头责任险、海盗保险、战争保险等险种,甚至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订购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投保人可以享受系统、全面、周到的各项保险服务和风险管控。投保人还可以得到保险机构针对被保船舶和货物如何少出险、出险后怎样减少损失等风险管控方案,并获取对相关人员的各项培训。而一旦出险,保险机构利用其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点,帮助被保险人及时得到勘察、理赔,以及救援服务。

(五)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鉴于航运保险对于航运中心的重要作用以及航运保险盈利困难的特性,重要国际航运保险市场对航运保险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航运保险发展。例如,新加坡对船舶险和相关责任险收入免征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行2%~28%的较低的累进税率。美国各州对航运保险征收营业税率均较低,部分州还给予免征营业税优惠,而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抵扣项目和免征项目较多。

详见下表1。

 

四、天津发展航运保险的对策建议。

天津航运保险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国际航运保险迅速发展的可能。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航运保险发展,为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服务:

(一)聚集航运保险主体。

一方面,吸引聚集国内航运保险市场主体。争取设立航运保险专业性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鼓励支持保险总公司在天津设立航运险营运中心以及保险公司已有航运中心的分中心,发挥专业机构总部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开展航运保险业务,带动天津航运保险发展。另一方面争取境外机构落户天津。争取境外保险公司、保险经纪等机构,特别是航运保险专业公司在津设立机构,聚集、带动天津航运保险业务,繁荣天津航运保险市场。同时,吸引国际再保险机构在津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天津保险公司参与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分保,带动国内航运险业务发展。

(二)加强航运保险人才的培养。

航运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航运保险人才需要具备航运、法律、保险知识和业务经验,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建议一方面建立航运保险人才专门培训机构、扩大航运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范围、与高校合作对现有航运保险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壮大航运保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主动形成人才培养积累与业务开展良性循环机制。

(三)鼓励航运保险产品创新。

一是大力推进险种创新,发展港口责任险、从业人员意外险、海上责任险等险种,满足投保人需求;二是鼓励保险公司更新船舶保险条款,完善船舶保险责任范围,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建设各保险公司之间数据共享的航运保险信息平台,也可与保赔协会等机构协商,共同利用数据,以便为航运保险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等提供数据支持。

(四)鼓励保险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航运保险风险管控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航运保险业务风险管控服务,为投标船只货物减灾防损提供方案、建议以及相关培训;二是协助保险公司建立全球服务网络,与保赔协会、国际航运协会等组织协调,利用其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出险船只提供紧急救援和及时勘察理赔服务;三是创新承保服务形式,通过对物流货运环节整体承保或共保,简化程序,提高承保效率。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航天板块;重大事件;影响研究;事件研究法;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26-04

一、引言

航天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业,他具有军工与民用的两重性质,航天产业与人民生活联系日益密切,航天产业市场化道路越走越宽。然而,航天技术在国家政治、军事上的重大意义,使得各国在发展航天事业的同时,对航天产业经济化、市场化非常谨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航天技术民用化以及航天产业军民结合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主要空间国家的行列,在某些领域保持着世界航天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低温高能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静止卫星发射测控技术、一箭多星等航天高科技的国家之一。从经济角度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我国的商业发射占国际市场份额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7%~9%上升至了目前的15%左右。2005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000亿元[1]。运载火箭和卫星应用方面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大量航天项目,将给上市公司带来利润。航天业发展与股市中航天板块的表现具有联动的推动机制,航天产业巨大市场潜力使得中国股市的航天板块股票具备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方法

通常,航天重大事件对航天板块股票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异常波动点法”,即利用航天股票在股指上的变化,剔除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之后来寻找重大航天事件对股票波动的影响规律。“异常波动点”方法是wichernmiller和Hsu在1976年运用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的方差变动检验股票价格行为时提出的[2]。二是“事件研究”法,它是利用重点事件对股票波动产生的预前和滞后效应影响来分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航天板块所发生的变化与波动规律。“事件研究”方法是Dolley.J.在1933年检验股票拆细行为的价格效应时首先运用的[3]。重大事件分为重大利好消息和重大利空消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选取一定时间段的前置和后置股票的表现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以指导在后来重大事件发生时进行怎样的投资决策。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从上海、深圳股票市场上航天板块的价格运行的时间序列出发,寻找股票价格变动中出现的异常波动点(用方差增加点表示),然后对照各异常波动点,考察各异常波动点及其前后是否有国家政策出台。如果有,则表明该波动是由于宏观政策的颁布所致;如果在异常波动点及其前后无宏观政策出台,则表明股票价格的波动是由于股票市场的自身运动所致。另外,选取2001年以来中国航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样本,对各事件发生前后3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各政策事件以及政策事件从整体上是否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

三、航天板块与股票市场变动协整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伍青:我国股票市场受国内重大事件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航天板块为例本文选取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动力、G火箭、航天科技、航天通讯、航天信息、航天电器、航天晨光等9支航天板块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事件研究法”,从中国航天重大发射事件出发,结合股票市场上航天板块价格变化时间序列,确定股票价格变动中出现的异常波动点,同时扣除这些异常点及其前三个交易日和后三个交易日的数据,作为未受重大事件影响的正常情况。对正常情况与股市大盘进行协整分析,以进行重大事件影响下的航天板块波动与股市波动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建立时间序列航天股价(HtGJ)与股票指数(GpZS)序列,对两数列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其序列相关性[4],得到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aDF=1.192存在序列自相关性,所以不能直接用航天股价与股票指数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并进行置后2阶数处理,然后对所得数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的2阶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说明处理后的序列不表现为平稳,自相关性消除,对所得残差e进行分析[5~6],从残差图(见图1)中可以看出,随机影响可以忽略。

根据协整理论,对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协整关系图(见图2),扣除航天重大事件影响之后的航天板块股价与股票指数保持了较好的变化同步性。

从残差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残差已经表现出随机性,说明作为航天板块典型代表的中国卫星与沪市指数在扣除重大航天事件影响之后存在明显的协整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航天板块行业变动与大盘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在单纯的市场因素影响情况下航天板块表现的性质和大部分企业一致。这与近几年来航天板块的企业民用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保持了一致。随着民用化的深化,航天板块的企业性质和业务范围已经接近一般上市企业,因此航天板块在日常股价的变化趋势上,受整个国民经济、资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与股票市场的变动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四、航天重大事件对航天板块影响的回归分析

根据“事件研究”方法,选取在2001~2005年期间国内发生的14件重大航天事件作为样本,研究期间航天板块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运用VaR方法建立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通过比较航天板块股票价格的变化幅度,选取的14个重大事件中有10个与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的异常波动点前后三个交易日内相对应,比例高达71%,而且与航天重大事件对应的异常波动点平均方差都比较大。

将异常值在有航天重大事件影响的记作1,没有的记作0,建立Logistic模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取的异常点前后三个交易日的变动与航天重大事件的拟合优度达0.85,Sig=0.086,在置信度10%的要求下通过检验[7],说明航天板块的异常值与航天重大事件存在紧密的回归关系。重大航天事件是航天板块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mthRSquareFSigLoG0.8525.60.086

从航天股价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图(见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异常值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9月和10月几个月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而受我国气候影响,我国重大的航天发射时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月份。航天板块异常值的季节性特征也从侧面证明了航天重大事件对航天板块的影响。尤其在最近两年以来“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不仅对股票市场航天板块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带动整个股票市场全线走红,这表明航天重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在神州五号发射后三个交易日明显带动了航天股价的上扬。另外,在国家航天重大举措颁布前几日,市场就有预期反应,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的上升(利好政策)或下降(利空政策)。在利空政策颁布后的3个交易日中,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急剧下降,并在此后较长时间内延续着下降的趋势;在利好政策颁布后的3个交易日中,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率急剧上升,此后,经过短暂调整逐渐恢复正常。

图3航天平均股价年度一阶时间序列图

五、结论与建议

1.在扣除航天重大事件影响情况下,航天板块与股票市场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航天板块各企业市场化经营已经具有一定深度,随着民的进一步深化,航天板块企业与军工联系密切程度进一步降低,因而航天板块股价的变动更多的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以及常规市场因素的影响。

2.从短期的异常波动点中可以看出,航天重大事件仍是导致股票市场航天板块价格短期波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国股票市场航天板块的价格短期走势。

3.异常波动点检验显示出航天重大事件引起的航天板块市场价格短期波动幅度较大,事件研究方法检验也显示出航天重大事件带来了航天板块股票市场价格在之后三个交易日内出现急剧上升或下降趋势。这说明,航天板块存在着很强的重大事件敏感性,每一次航天重大事件的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引起股票市场上航天板块的短期剧烈波动,对航天板块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也与航天事业发展的高风险性质是一致的。

4.重大事件影响的时间延续性较短,在航天重大事件发生的短期之内,航天板块出现大的波动,但是波动持续时间不长,这与航天板块的业务内容是一致的,航天板块9支股票虽然与航天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他们的主营业务已经朝着多元化道路深化,对航天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决定航天板块股票价格的核心因素是宏观经营运行以及公司经营状况等因素,因而重大事件对航天板块价格波动的时间趋短。

5.股民对航天重大事件的炒作和股民“羊群效应”是航天板块在航天重大事件短期内出现短期剧烈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航天重大事件重大的国家政治、军事意义以及高媒体效应使得股民具有了更大的炒作空间,因而导致航天板块的短期波动。

参考文献:

[1]庞皎明.中国航天“虎口夺食”商用市场[J].商务周刊,2006,(3).

[2]胡金焱.中国股市“政策市"实证考察与评析[J].财贸经济,2002,(9).

[3]Dolley.J,CharacteristicsandprocedureofCommonStockSplitUpa[J].HarvardBusinessReview,1933,(11),316-326.

[4]彭作祥.金融时间序列建模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6]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王济川,锅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influenceResearchonDomesticSignificanteventstoChina's

Stockmarket:aCaseStudyofaerospaceStockswUQing

(Schoolofeconomics,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60,China)abstract:thepricesoftheaerospacestocksarestronglyinfluencedbythebigeventshappenedinaerospaceindustryaswellasthegeneralfluctuationsinthestockmarket.analysisontheinfluencesbyeventstudyshows:thepricesoftheaerospacestockswilldramaticallyincreaseordecreaseinthreetradingdaysimmediatelyaftersomeevents,however,suchinfluenceswon'tkeeplong.SpeculationstotheeventsandHerdBehaviorarethetwomainfactorsleadingtoaerospacestocksfluctuatedramaticallyinshortterm.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5

从“神五”到“神十”,我国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国上下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股“航天热”,很多高中毕业生希望报考航天专业,将来从事航天事业,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奉献终生。

那么,航天专业有着怎样神秘的内涵?若想投身于航天事业,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在大学时代要做好哪些职业准备?航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专业设置特点

航天是个令人向往又神秘的职业。为了推出本期专题,记者在做了充分案头准备后进行了调查采访,现在,就让我们按照航天器的发射程序走进航天类专业。航天器升空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很多交叉学科与专业,本文中所列举的,是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比较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中有些专业既涉及航空类,也涉及航天类。

小贴士:载人飞船升空分几步?

第一步,随着倒计时口令,点火升空。逃逸塔分离。

第二步,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一级坠落。

第三步,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5次变轨控制后,航天器进入预定椭圆轨道。

第四步,太阳能帆板打开。

第五步,航天员执行空间任务。

第六步,返回大气层。

航空和航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前者是研究近地面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而后者是研究大气层外高空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中国有7所国防院校,11家央属国防企业集团。涉及航天领域的专业,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尤属哈工大的航天专业实力强,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等。

“关行器设计专业,一共包括三个方向:卫星、火箭和导弹。最开始觉得火箭和导弹都比较‘暴力’,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紧密相连的卫星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大四的小和介绍说,北航宇航学院下设三个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主要负责航天器送入太空后,对其进行制导和各种变轨姿态调整控制;而飞行器动力工程主要负责研制火箭发动机。据宇航学院的学生介绍,这三个专业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最热门,而选择探测与动力专业的人数则要少一些。

航天专业的学业与素质要求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如果你想学习航天专业,那么,除了一腔热情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呢?

由于航天职业的特殊性,从事航天职业需要三种精神。

1.刻苦学习精神

航天专业要求高、课程多、任务重,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诸如发动机设计、自动控制理论、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一个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仅力学就要学习20几门,学生们每天自习到11点已是习惯性作息。

同工科专业一样,航天工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很强。学生除了修完课程、掌握理论,还要懂技术。因此,动手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考生学这个专业很适合。

2.吃苦奉献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被誉为“载人航天精神”。神舟成功发射,被大众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飞行工作更多的是辛苦,而不是神秘。工作人员需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在航天一院702研究所做航天测试测量技术与设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时间上朝九晚五,但是来了试验任务,就要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把它完成。具体到个人的职业,航天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制造需要反复测试某些零部件、程序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比如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之类的东西,以保证飞行器、导弹等执行任务时万无一失,并获得飞行中或执行任务时所需要测量的参数。

此外,航天工作人员会经常去酒泉、西昌的靶场执行任务,而靶场是炮弹爆炸或飞船起飞、卫星发射的地方。

3.团队协作精神

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团队协作精神在航天领域体现得更为充分。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有的时候自己的成果仅为别人做嫁衣裳而已,因此,在航天领域里少不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个人只能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绝对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工作。正如一位在航天一院工作的孟先生所说:“航天是一项既神秘又平凡的事业,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行业、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共同协作,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安于自己平凡的岗位,做一个螺丝钉,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需求趋势与就业前景

近几年,随着神舟飞船的频繁发射,航天专业进一步升温。有媒体报道,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中,航空航天专业名列其中。

据哈工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该校航天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录取分数在全校最高,集中了校内的“尖子生”;在就业方面去向也非常好,主要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输送航天人才。学生毕业时国内的航天科研院所都抢着要。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唐国安教授预测,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载人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准备开始对外空间进行和平开发,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党总支书记孟庆春介绍说,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许多应该用到飞行器的民用领域目前还未开发利用,在私人使用上也几乎是空白,因此,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会是我国将来急需的人才。

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等方向,其中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我想以后在航天五院好好发展,做一名总体设计师。”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小和2012年6月份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去了航天五院深造,完成了他儿时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的梦想。

据小和介绍,宇航学院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也能找到工作,比如他们班当年就有人去了航天火工、东航、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现代、东风日产、陕西鼓风机等企业。也有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或读博,并且几乎都去了十大航天院所,如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和八院、沈飞、成飞、西飞等等。“飞行器设计专业是国家自建国以来持续扶植的产业。我国的火箭技术相比于美国俄罗斯还比较落后,为了日后的载人登月计划,必须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我很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未来十年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加强对航空工程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航空专业技术队伍,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航空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学年7000~11000元不等,以支持立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同时,除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专业外,航空航天事业还涉及信息、能源、制造等技术的综合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已不仅仅应用于航天飞船上,也在逐渐向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渗透。也就是说,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同学一样能在其他领域大展才华。

报考注意事项

航天人才≠杨立伟

高校航天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航天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培养宇航员。形象地说,航天专业出来的人才可以当戚发轫这样的总设计师或袁家军这样的总指挥。要是想当杨立伟一样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现阶段在我国只能报考飞行员。

身体条件要求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6

早在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当时,中国人寿保险、蒙牛乳业、农夫山泉、飞亚达以及香港查氏服饰相继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以不同的方式为“神舟五号”升空提供支持,并由此获取品牌知名度。作为军工科技领域的“神舟五号”允许民间企业参与合作,乃是破例之举。到了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时,赞助商多达13家,而福建匹克集团(以下简称匹克)有幸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作为国内运动品牌国际化的先锋,匹克20年来在运动行业积累了深厚的产品及销售基础,2005年9月启动国际化战略之后,相继赞助了包括斯坦科维奇杯在内的多项国际赛事,彰显了强大的品牌实力。这一切得到了国家航天部门的认可,匹克成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后,在“神舟六号”飞天期间开展了“穿匹克、助航天”促销活动,匹克的品牌形象获得了巨大提升。

航天事件的“眼球”效应

今年10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届时航天员将出舱进行太空行走,此举将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树立一座新的里程碑。作为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大舞台,中国的航天事业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而航天事件引发的强大“眼球”效应便成为每一个企业梦寐以求的借势良机。

中国航天事业冠名商分为合作伙伴、赞助商、特许企业三类,中国航天基金会一般在一个行业或领域只授权一个冠名商,合作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可以享有“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等相关权益。其中,合作伙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高级别的合作类型,有着非常严格的甄选条件,合作企业必须是中国有规模、有实力、在行业中领先,而且社会形象好、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过硬及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中国航天基金会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15大类174个品种的产品相关冠名权。相比2008年最低级别的奥运供应商的基准价位1600万元,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赞助费用远不如赞助奥运会高昂。

从竞争者和赞助成本的角度来看,尤其与2008年竞争惨烈的奥运营销相比,赞助中国航天事业进行事件营销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良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飞天。这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频道、四频道推出《嫦娥探月特别节目》,12家企业在《嫦娥探月特别节目》中投放了广告。而匹克更是有备而来,在中央电视台、新浪和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上投放祝贺嫦娥一号成功飞天的广告,全面启动事件营销。

中国航天基金会的一位人士表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航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势品牌,对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助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等有着很好的拉动作用。这位人士指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远远超越了资金、产品支持的层面,回馈社会的还有社会责任感、民族凝聚力,这些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深层动力源泉。

据统计,“神舟六号”发射时,国内观看电视直播的人数超过5亿,网站的访问量也刷新了此前的流量纪录,具有强大的眼球效应。而在直播嫦娥一号成功飞天时,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整体攀高至44.39%,比平时提高了20%,参与直播的三个频道收视率更是升高到67.4%。其中,城市、大学文化程度以上、收入偏高的观众对《嫦娥探月特别节目》的关注度更高。由此可见,只要企业运作得当,利用航天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稀缺的营销资源与独特的营销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匹克一直在精心打造“国内篮球装备第一品牌”的专业形象,聘请世界知名篮球运动员、nBa火箭队球员巴蒂尔代言,每年都要开展大量的专业活动,赞助相关赛事,以此拉动匹克品牌“专业篮球运动”的形象。匹克总经理许志华表示,航天营销与匹克长期选择的体育路线并无冲突,匹克的服务理念是全民健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取向是一致的,“融入航天品质,匹克的未来之路会越走越宽”。他说,2005年签约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等于为匹克安装了一台发动机,匹克在与中国航天结缘的同时启动了品牌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了长足和快速发展,在国内外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与中国航天事业合作,让很多本来对匹克心存疑虑的合作伙伴打消了疑虑,因为我们有能力支持中国航天事业,这可以让国际合作伙伴更快地达成对我们的信任,减少信任成本。我们还利用航天三级加速系统原理,自主研发出在行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匹克pkrocket三级减震技术’,将其应用于巴蒂尔nBa比赛专用鞋等产品上。在人们心目中象征‘梦想、激情、高关注度’的航天事件,让匹克在国内、国外拥有很高的曝光度,有效地宣传了我们的企业。我相信中国航天一直是国人梦想和关注的一项事业,匹克通过赞助和支持航天事业,的确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美誉度和声誉,实现了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助推与拉动。”许志华对《新营销》记者说。

业内专家指出,航天经济的产业链相当长,从能源、钢铁到农产品、玩具,几乎无所不包。据欧美多家研究机构评估,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带动效应。当年美国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场。

相对而言,将航天科技转化为民用技术,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航天事件所带来的眼球经济,足以让企业兴奋不已。航天科技层次高,航天事件具有极高的关注度,从营销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营销资源,航天科技、航天事件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独特的营销价值。匹克与中国航天事业合作,对产品销售、品牌提升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匹克华南区总经理占冠世告诉记者:“2005年匹克与航天事业结缘后,销量的增长速度连年排在行业前列。‘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作用体现在关键时刻,也就是神舟六号发射、嫦娥一号升空、神舟七号发射的时候,此时,我们可以在终端自豪地告诉消费者匹克是‘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是运动行业里唯一的一个,其他品牌都无法在这些关键时候展示给中国的十几亿老百姓,这能够让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能够让民族情结得到升华。所以我们会强力主推匹克是‘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信息,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匹克,了解我们的产品。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在重要的航天事件发生时,我们的销量至少是平时的1.5倍。”

避开事件时效的限制

“联姻中国航天事业是企业颇有远见的决策。这些企业借助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航天事件进行营销,既抒发了爱国情感,又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匹克就是成功的一例。”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企业是重要的社会成员,支持中国航天事业,表明了企业积极承担义务和社会责任,在扩充企业美誉的同时,企业理念必将影响社会,起到引导、教育社会的作用。”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天津航运;人才需求;航运教育;教育结构调整;航运企业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4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78

1概述

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利用5年至10年的时间,基本完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服务等功能,把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成为各类航运要素聚集、服务福射效应显著、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综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所以天津航运航道的经济发展及航运人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对于天津航运人才需求分析

2.1深水港建设人才

急需具有建港工程相关、施工、设计、规划、选址、新港址勘察等多种宏观把握能力的高级人才。

2.2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

将天津打造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缺少天然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港。急需航道工程的相关研究设计人员、施工工程的监理人员、航道运输疏浚的相关机械工程人员、河流动力学专业以及河流泥沙和相关工程测绘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2.3港口机械装卸技术人才

伴随我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相关建设的全面推进的展开,我国天津港的目前货物吞吐量正在呈现高速的推进状态,而且港口的货种结构也正在进行大幅度的优化调整,这种新型模式的调整也正急需大量的机械装卸相关的技术人才。

2.4航运航道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航运航道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属于非常专门化的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种类:(1)船舶供应人才;(2)船舶人才;(3)船舶(船队)管理人才;(4)货运组织人才;(5)理货人才;(6)货运人才。

2.5船舶驾驶与轮机人才

结合国际海上船员的未来发展进程,船舶运输急需一批具有先进航海技术并且精通英语的高级船员。

2.6运费保险、货物保险、船舶保险以及航运金融等人才

运费保险、货物保险、船舶保险以及航运金融等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2.7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

2.8海事法律人才

必须精通国际法,熟悉不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外语的高层次海事专业人才。

3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现状

3.1专业结构

在天津航运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天津航运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航运人才种类与结构简单,在所有专业人才中,船舶驾驶轮机人员最多,占所调查专业人才总数的56.5%;其次是航运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占20.4%;立于第三位的是航道设计与施工人才人员,占18.1%;列于第四位的是科研教学人员,主要以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主,占4%。

3.2学历结构

通过对中交集团天津航道局、航务工程局、渤海石油专业人才的第一学历调查,中专生占五分之二,大学生占五分之一,研究生占二十分之一,如果将船员学历纳人进行比较,其学历层次会总体下降。

3.3人才资源评价

(1)航运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在整个天津航运的人才资源队伍当中,天津的航海运输航海轮机类占有较大的比例,深水港建设人才、航运金融、保险人才、航运经营与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极少;(2)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人才大多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水准,天津航运的高层管理人才普遍学历相对较低,其中中专毕业的管理人才人数则占大多数,真正的本科人数仅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还不到二十分之一,并且科研人才大多集中在相关的科学院所里,从某些方面来讲,这将会对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3)人才分布极不均匀。海事法律人才、航运信息研究分析以及航运金融研究人才更是奇缺,并且在相对较为人才密集的港口机械以及工程技术等的行业人才分布也相对不均。经济管理的相关行业领域也出现了人才偏驳的传统现象,然而新兴的还是法律以及航运金融等的行业人才则又相对缺乏。

4基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现状对策

基于上述对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资源的要求和现状分析,为适应天津航运经济的发展,加快天津航运人才资源的建设应该从高校以及航运企业以及政策管理机制三方面着手:

4.1高校方面培养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扩大航海教育规模,建立多元化航海教育体系。目前唯一能够真正解决天津航运人才短缺的办法就是不断扩大航海教育的规模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增强天津的航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航运学校的学科建设,形成完整适应天津航运发展的航运专业群;(2)以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信息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定位与导向;(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使学生成为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中流砥柱,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4.2航运企业开发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要建立以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导向的高级航运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2)要推进人才机制创新。要加快复合型航运人才建设,增强人才优势。

4.3政策管理机制开发高级航运人才的对策措施

(1)确立人才资本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航运业的相关人才必须具有人才资本的未来指导发展战略,另外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长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建设和时间难度,人才建设相较于基础设施的监视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适应北方未来的航运发展趋势,必须进行相关制度的深化改革;(2)实施航运业管理人才引进机制。为了能够满足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地掌握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相关人才的储备工作,充分进行航运业的人才工程划建设。

5结语

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津航运人才要想取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航运人才以及航运教育结构调整必须先得到改善和提高。首先,必须从基础的航运教育入手,扩大航运教育规模提升航运教育的办学水平、能力以及层次;其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专业结构;再次航运企业要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对已有员工进行再培训;最后,政策管理机制要符合打造北方航运中心的趋势。只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及完善,才能使天津的航运教育、人才的发展与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一致,从而加快天津航运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哈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继红,真虹.改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软环境的对策研究[J].水运管理,2009,(5).

[3]陈继红,真虹,宗蓓华.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8,(12).

[4]罗萍,尹震.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J].综合运输,2004,(6).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8

航天模型是模仿各种航天器设计、制作的可发射升空的模型航天器。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则是伴随着航天事业发展而兴起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199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标志着中国航天模型运动正式启动。到2014年,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已迎来第20个年头。20年来,我国航天模型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管理、从项目推广到行业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模式”,为国家争得了许多荣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参与航天模型运动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模型火箭(属于航天模型的一类)首先在美国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兴起。50年代,模型火箭逐步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1957年,美国出现了模型火箭套材及其专用的模型火箭发动机,并且成立了国家火箭技术学会(naR,nationalassociationofRocketry),负责模型火箭技术的交流和管理。同期,东欧各国,如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波兰等也大力发展模型火箭运动。1959年,国际航空联合会(Fai)审议并通过国际模型火箭竞赛规则(1984年后执行《Fai运动规则,4d部分,航天模型》)。从此,模型火箭运动正式列入国际航联所属的国际性比赛项目。

我国作为火箭的故乡,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试图开展模型火箭运动,并组织有关力量对模型火箭技术进行过探讨和初步研究,但因模型火箭发动机的安全问题未能解决,致使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受阻。

1992年,原航空航天部四院四十一所研发的模型火箭发动机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并取得西安市公安局颁发的生产销售许可证。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航天模型品牌――“四凯”。1994年6月,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题词――“欲上九天揽月,先玩模型火箭”,发出了在我国开展群众性航天模型运动的号召。同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第十届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得一枚银牌及团体第8名。随后的历届国际航天模型大赛上,我国运动夺得过多枚金银铜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为在国内大规模普及航天模型运动,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器材供应渠道、举办骨干培训班、制定比赛规则,还陆续在相关的体育赛事中增设航天模型项目,在部分城市试办基层活动和中小型比赛等,为更广泛地开展航天模型运动创造了条件。2000年5月,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航空模型比赛航天项目竞赛暨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开赛,2000年8月,首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天模型专项比赛开赛,标志着我国航天模型运动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目前,航天模型运动已在国内大部分城市开展,部级赛事包括一年一度的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和全国体育大会等。为配合这些赛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相应的层层选拔赛,每年参与人数都超过百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比赛及大学生力学竞赛等活动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

“动力”保证

航天模型运动是以模型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的一项运动,由于没有安全稳定的模型火箭发动机,我国早期的航天模型运动刚有萌芽就胎死腹中。1990年5月,原国家体委、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科协联合委托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研究所开发模型火箭技术。1991年,该所试制出首批模型火箭发动机,并进行了模型火箭及其配套产品的开发。1992年末,模型火箭发动机通过由原国家体委和原航空航天部联合主持的技术鉴定。

为保证航天模型项目经营活动不受干扰,四十一所专门成立了西安四凯模型火箭公司,从事模型火箭发动机及模型火箭的研发和生产。相关系列产品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推广和普及模型火箭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2002年,西安四凯模型火箭公司并入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又改制为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论隶属关系和公司属性如何变化,四凯一直致力于国内航天模型运动的发展,已开发模型火箭发动机产品20余种、箭体产品20余种,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目前,中天火箭公司仍是我国唯一一家生产模型火箭发动机的企业,并通过派人参加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培训航天模型师资力量、为项目改革发展出谋划策等方式为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

中国是航天大国,不能没有航天模型运动,这正是当初开展这项运动的出发点之一。20年来我国模型火箭运动的开展表明,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它可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其它科技体育项目一样,航天模型运动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航天模型被广泛用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航天科普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模型设计、组装、装饰和发射过程,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引导学生崇尚实践、崇尚科学。通过拼装具有时代特征的航天模型,如“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长征三号”火箭等模型,能更好地向青少年和模型爱好者宣传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情操。此外,航天模型的拼装、调试、飞行需要大家相互协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对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科学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展望

20年来,尽管我国航天模型运动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模型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队的需要。提高模型火箭发动机性能水平,使国家队用上自己的发动机训练比赛,仍需努力。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9

随着中国航天经验的积累,我国航天产业已经开始进入研制试验向研制应用的转型阶段。在应用卫星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与技术试验、地球资源、导航定位6个应用卫星系列及其卫星应用领域,对外商业发射服务也取得了新的进步。

当前,我国的航天产业规模在1200亿人民币左右,占GDp的比例还不足1%。相比美国航天产业占GDp的8%~10%,可以看出我国航天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中国仅仅6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后3年里,神舟二号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试验飞行连续获得成功。前3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也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完美升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

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东莞证券分析师费小平认为,发射成功的“神舟七号”表明我国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术和其他一系列关键技术,成为国际航天界的第二军团。虽然和美、俄还有一定差距,但短短50年时间其已经显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实现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突破,并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截至目前的“神州”系列飞船中,“神州”一号到“神州”四号均为无人飞船,“神州”五号为载人飞船,“神州”六号为双人飞船,我国已可以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通过一段时间飞行,进行对地观测,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都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圆满完成。

据了解,“神七”的飞行任务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第二阶段,并且是第二阶段的第一步,即实现航天员首次“天空行走”。按规划,该阶段的下一步将通过“神八”、“神九”实现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为第三阶段――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和技术实验。而后,“神十”上天,这三艘飞船在一起,将形成一个小型空间站,这一切都将依赖此次“神七”任务提供的空间出舱技术。这些步骤有望2020左右完成。

航天事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现状;有效对策

安全是中国民航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长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中国民航在安全管理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中国民航发展的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航在安全管理上需要进行提升,确保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因此,针对中国民航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需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中国民航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而推动我国民航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国民航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民航机长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国民航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机长作为掌握飞机运行的重要人物,对民航的安全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民航发展的过程中,航线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时代的发展保持着通过。然而在民航的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民航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机长的需求量较大,为了确保航线能够顺利飞行,部分民航机长在专业素质上仍需要不远提升,在相关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在民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机长的专业水平不高,给中国民航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需要在未来的民航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中国民航的管理,推动中国民航的健康发展。

(二)飞机数量和航线区域存在差距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航飞机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然而民航的区域范围却受到了限制,导致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容易造成飞机之间的撞击,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飞机数量和航线区域存在差距的现象,给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未来的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安全方面的管理,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民航的安全,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安全保障。

(三)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飞机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们的时间。然而飞机由于自身的特点,在飞行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成为了威胁中国民航安全飞行的重要原因。自然因素是不被人们所控制的,对民航的安全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威胁,造成中国民航在安全管理方面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导致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总体效率还有待提升。

二、提高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机长技术培养

成熟的技术对机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民航长期发展过程中,安全性一直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机长作为掌控飞机的重要人物,国家需要加强对机长技术的培养,在进行机长筛选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避免中国民航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安全方面的威胁。与此同时,针对民航机长的文化水平上进行提升,面临不同国籍的机长需要进行文化之间的融合,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民航的发展水平。此外,加强对机长技术的培养,能够为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保障,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推动中国民航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进行航空领域的拓展

在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存在着航线数量与航空领域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民航安全隐患存在的焦点问题。因此,作为中国民航相关部门,需要对航空领域进行拓展,针对中国民航的数量制定科学的航空领域。此外,针对航线较为频繁的地区进行分流,避免飞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航线的冲撞,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民航的发展水平,推动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带动整个中国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对天气的监测

中国民航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质方面的影响,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在以往的民航发展过程中由于天气造成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因此,要想提高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效率,中国民航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天气的监测,针对不同航班的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避免在飞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为中国民航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从而推动中国民航的长远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交通方面的便利,促进国家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中国民航作为我国航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民航安全方面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民航发展的总体水平,不但能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民航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对我国民航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性。因此,作为中国民航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提高对民航安全的重视,针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原因的详细分析,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避免飞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故障,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世明,黄小勇,刘小康.我国历次民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5:44-48.

[2]邓鹏.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83-84.

[3]邓鹏.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